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23]蒙混过关
杨广怎么就这么盼着李渊死呢?其中缘由,李渊能懂,而且太懂了。这要从当时流传一曲童谣——《桃李歌》说起。
“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
这首童谣很短,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它的关键之处在于,其中有一个“李”字,还有一个“阳山”(阳和杨同音),所以,在别有用心的人解读下,其含义就是暗指姓李的要夺姓杨的江山的意思。
当时的隋朝百姓和现在差不多,觉悟普遍不高,素质相对较差,吃饱了没事儿干就喜欢信谣传谣。一来二去,这个童谣就被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个知道的人自然包括杨广。
不过,李姓毕竟是一个大姓,全国各地姓李的人很多,说是姓李的要造反,你真要确认是哪一个也是不太现实的。
不久之前,李密率先造反注册了冠名权,算是应了那句谣言。可是我们都知道,李密很快就失败了,他没有夺到杨家的江山,而且看起来也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
莫不是还有其他姓李的?素来多疑的杨广心生疑忌,转而又盯上了自己的身边人——大臣李浑,他的结局十分凄惨,一家三十二口人被全部诛杀。但令人失望的是,李浑死后天下也没有安定,干下灭门惨案的杨广不肯罢手,继续搜寻着其他姓李的人......
就在此时,那首童谣又被解读出了另一个版本——升级版本。升级版本很简单,只有一个改动——“桃”被解读成了“陶”。
麻烦大了。
因为“陶”这个字往往是和“唐”连在一起的,而这个连在一起的“陶唐”,就是尧帝(尧舜禹中的尧)的氏。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代表有同一个祖先,氏则代表同姓的各个分支,它一般以本部所在的地方命名。比如商朝王室,他们的姓是子,商朝灭亡后其后裔分封到宋国,以宋为氏。等到宋国再灭亡,这一批人懒得再搞那么复杂,直接姓氏合一,就叫宋某某了。
我们再说尧帝,他姓是尹祁,氏是陶唐,年轻时先后在陶、唐两地待过,所以把两地合并成了自己的氏。后来,这位尹祁姓,陶唐氏的尧帝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
巧合的是,当时的李渊,恰恰就是封在唐地的唐国公。
桃李子,陶李子。陶唐氏,唐国公,实在是太巧了。
怎么会这么巧呢?
这分明是暗示李渊要追随尧帝的脚步称帝呀。
根据我们对李渊所作所为的了解,他应该是有这种想法的,但是有归有,你们不要说出来呀,说出来就太尴尬了。所以知道表弟的诅咒以后,李渊顿时毛骨悚然,生怕他往这上面胡思乱想。更何况,当时杨广已有过诛杀过李姓大臣的前科,说不定哪天自己脑袋就搬家了。
该怎么办呢?
李渊思来想去,耍了一个非常俗套的把戏。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4 12:09:07 +0800 CST  
不好意思,大家久等了,一上班工作很忙,只能下班后再校对。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4 12:09:57 +0800 CST  
最近事情实在太多了,大家多多包涵,谢谢支持~~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4 19:41:23 +0800 CST  
24]

这个俗套的把戏就是自污

所谓自污并不是说某人比较“污”的意思,而是往身上泼脏水,把自己搞臭,这样别人就懒得踩你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许多人都用过这套把戏,但许多人却又偏偏吃这套把戏。

比如秦国名将王翦,亲率六十万大军灭楚时,每次打仗前总会问老大要东西,那个我家的房子还没装修呀,那个我儿子还不是公务员,那个我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没人照看呢。请组织务必帮忙解决...王翦这样看起来自私贪婪,但奇怪的是嬴政反倒对他十分放心,因为按常理来说,一个顾家的人是绝不会造反的。自污,就是摸透了帝王心术。比如汉代名相萧何,刘邦外出平叛让他看家。起初尽职尽责反倒受猜疑,每次汇报工作刘邦都沉默不语。后来抢夺民田,贪污受贿反倒让刘邦十分满意,因为刘邦也知道,一个贪污犯是不可能得民心的,不得民心自然就威胁不到皇帝。

李渊或许听过前辈们的故事,那天之后,他便迅速腐化堕落起来了。作为一个没有家室所累的老光棍(老婆已经去世),他开始纵情享乐、酗酒纳贿、沉迷女色,每当群众出来逛街的时候,总能看见李将军拿着酒坛子搂着失足妇女喝得醉醺醺的影子。父老乡亲们,瞧一瞧看一看啊,我李渊这辈子就喜欢喝个酒、好个色、贪个财。嗝儿,来来来,干杯。

很快,十分关心臣下思想动态的杨广听说了表哥的光荣事迹。一个人的爱好是很难伪装的,本性暴露却很容易,而不懂得控制本性的人是绝无法干成大事的,杨广明白这个道理(他自己就是),是以对李渊的表现深信不疑。

贪财、好色、酗酒...没有媳妇管着立马原形毕露,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出息?至于什么陶唐氏、桃李子,哈哈,你们都想多了吧。啥?你说还有没有姓李的?再也不会有了。

终于,好酒贪财的李渊顺利过关了。不久之后,还被杨广亲自点将当上了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而这个地方,将会成为他开创不世基业的龙兴之地。

只不过,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还需要蛰伏、隐忍,在狂风巨浪中悄悄的积蓄力量......(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4 21:08:11 +0800 CST  
不好意思各位,今天在我们市委大院办事,可能要很长时间。等我回去一定马上更新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5 11:23:28 +0800 CST  
[25]
杨广的日常
杨玄感灭了,李密跑了,李浑死了,李渊也老实了(表面上)。
杨广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就像没事儿人一样恢复了常态。不仅没有一丁点的收敛和醒悟,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穷极奢靡、荒淫无度。
杨玄感造反的时候,焚毁了杨广的龙舟水殿,现在杨广着手重新建造啦,而且体积比原来的还要大,数量也比原来的还要多(涨到了几千艘)。
龙舟做好以后,杨广在长安、洛阳自然也待不住了,在大奸臣宇文述的逢迎下,他马上开始筹备例行的旅游活动——乘舟南巡,目的地是他最钟爱的城市——江都。
临行前,有几位大臣对这一行为进行了劝谏,但他们的下场却十分悲惨。其中一个在朝堂上被当场杖杀,一个被关进了大牢,还有一个被切掉了下巴然后砍了头。
杨广当然有理由对他们的劝谏动怒。因为他真的太喜欢南方,太喜欢江都了,他年轻时就到过这里,从这里出发平定南方的陈国,立下了不世功业。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美女佳人,甚至喜欢上了这里的吴侬软语,时不时的还要拽上几句。每当来到这里,他总是能回忆起那段青葱少年的岁月,而那种美妙的感觉是对任何人无法言说的。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不让我去,谁就死。
去往江都的路上,杨广的排场一如既往的浩大。龙舟船队浩浩荡荡长达二百余里,上面载着诸位亲王公主、文武百官、后妃宫女等接近二十万人。
同时,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吃货,杨广还亲自下令,沿途经过的州县,只要在五百里以内的,当地官员都要过来贡献食物。
杨广叫你给他送吃的,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这送的食物要是不好吃,地方官就要倒霉,轻则丢官,重则丢命,总之不会让你舒坦。但食物要是好吃,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好吃他还会接着管你要,而你要是完不成任务,那还是免不了重复上一种下场。
这还不是最让人气愤的。最让人气愤的是,贡献的食物不论好不好吃,只要没有吃完,它们就会被像垃圾一样填埋或是扔掉。
当时的海内已经遍地都是食不果腹的农民、饥肠辘辘的饥民。杨广竟然还如此挥霍浪费,穷凶极奢,宁可扔掉都不愿给他们一口饱饭,这种不把人当人的思想读来实在令人怒发上指。
隋朝的起义烽火早就熊熊燃烧了,杨广又迫不及待在火上浇了一桶油,火苗腾腾的冒起来,几乎要把这个外强中干的王朝吞噬。而这其中,烧的最旺的那一片就在瓦岗寨,给火煽风的人就叫李密。
李密怎么又冒出来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5 15:56:58 +0800 CST  
[26]
再度崛起
杨玄感造反失败以后,李密和几个同伙秘密潜逃。
本来,他们是准备逃往地僻人荒的关西以西地区,但不走运的是,在经过潼关的时候被官军捉住了。
抓获了这几个人谋反要犯,官军们非常高兴,立刻哼着歌唱着曲押着他们赶往高阳(杨广的临时驻地)立功邀赏。
等待李密的毫无疑问将是——死亡。
至于是怎么个死法,我们可以参考杨玄感的下场,他在自杀后仍然享受了一遍曝尸、脔割、焚烧的一条龙待遇。不过话说回来,李密毕竟不是造反的首谋,他的下场可能会“好”上那么一点,当然我们说的“好”也无非是砍头、腰斩或是大卸八块的区别,横竖一死是肯定免不了的。如果赶上杨广心情不好,或是一下认出了这个从前的侍卫,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一怒之下来个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凌迟也不是没有可能。
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一个谋反作乱的死刑犯又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呢?让你怎么死你就怎么死吧。
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怨自艾,谁叫你想不开非要去造反呢?反正人早晚都要死的,既然摊到你头上了就想开点吧,没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呢。
......
但李密不甘心这样死去。他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也不是一个肯于引颈受戮的人。他有伟大的理想,有远大的抱负,有过人的智慧,有超凡的胆识,在理想抱负实现之前,他怎么就可以这样默默无闻的死了呢?绝对不能。
一路上,李密都在苦苦的思索脱身之计。
可我们必须沉痛的承认,他脱身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全副武装的官兵正把他们看的严严实实,一路上眼珠子瞪得溜溜圆,没有丝毫懈怠。人家抓住的毕竟是谋反要犯,不是什么小毛贼,一旦把李密送到皇上那里,功名和利禄绝对手到擒来。对这几个身份低微的大头兵来说,这恐怕是这辈子距离屌丝逆袭最近的一次机会。
所以指望他们动个恻隐之心放你一马是绝对不可能的,指望趁他们偷懒打盹然后借机溜走也几乎没戏。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些官兵已经是如此严苛,手无寸铁的李密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办法还是有的,因为李密还有一项特殊的能力——公关。
大家一定还没忘记,李密当年就是以自己独特的公关能力得到了杨素的赏识,不仅征服了这个大隋朝的第一重臣,还和杨家大公子成了好兄弟。到现在,对付这几个小兵自然更不在话下。
李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琢磨出了一个自我营救的办法。他和几个同伙耳语几句之后,便准备着手实施。
很快,他们一起拿出随身带着的钱财,贿赂押解的官兵,还主动买酒买肉请他们吃饭。
世上有哪个人不爱钱,又有哪个人不爱酒呢?虽然行贿的是犯人,但伸手不打笑脸人,官兵因此对他们十分客气,每天一起吃吃喝喝十分开心。而且,李密等人表现的也太没心没肺了点,虽然他们有的是临时客串,演技却十分精湛,每天淡定自若,该吃吃、该喝喝、该笑笑,就像完全不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一样。
看到这些死到临头还傻乐呵的死人,官兵觉得非常好笑,逐渐放松了警惕。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官兵们又一次被李密等人灌的酩酊大醉。不过李密并没有醉,不仅没醉,反而还清醒的很。待官兵们沉沉的睡去之后,他们便开始忙活起来。
几个时辰之后,牢房的墙壁上被挖出了一个洞。
这个洞不大,却足够人逃跑。嘿!聪明的李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5 21:49:46 +0800 CST  
[27]
脱身之后,李密便和几个同伙分道扬镳,各自逃命去了。别人去的哪我们不知道,反正李密是辗转去了不少地方。
他先是去投奔平原县的义军头目郝孝德,但郝孝德这个粗人却瞧不起他。李密不能忍受别人的轻视,转头又去投靠造反中的老字号王薄,但意外的是,王薄对他也爱答不理。
李密没有办法,只得再次离开。接下来的日子,他的境遇窘迫到了极点,像丧家之犬一样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只能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可谓是风餐露宿、饥不择食,有时甚至不得不靠吃树皮来充饥。苦涩的树皮难以下咽,高贵的蒲山郡公李密或许从未想过有天会吃这种东西,但若不吃,他就会饿死。
然而上天终归不会让这样的豪杰饿死野外的。
不久之后,他逃到了淮阳(河南淮阳)乡下。在古代那种识字就算有文化的年代,李密这熟读汉书的人应该算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在这里,他改名为刘智远,聚集一帮人开了私塾,做起了教书先生。以李密的文化水平,教几个乡下粗人自然绰绰有余,很快就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尊敬。
辗转逃亡的罪犯过上了安定日子,到这里也该知足了吧。但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生性不安分的李密却觉得空虚了。他那颗躁动的心注定无法与世隔绝下去。
有一天,学生们放学之后,李密老师独自一人留在了学堂。或许是回想起了从前的事情,他在学堂里来回走了很久很久。
不一会,他突然心有所感,拿起笔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淮阳感怀》。
这首诗比较长,没必要全文摘录下来,大家只看最关键的几句就可以了。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且不说这首诗的文采、韵律等等,我们不做评价。单看上面这几句,我们就可以下一个定论——这是一首反诗。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反诗很多,比如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宋江的“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李密这首虽然名气差一点,但意思还是很明显的。
我就试着来解释一下吧。樊哙是个市井无赖,萧何是一个刀笔吏,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一朝赶上风云际会就成了千古传诵的英雄。而我这样牛逼的人,就在这山沟沟里虚度一生,岂不惭愧惭愧。嗯,这就是李密在诗里表达的核心意思。
然而,樊哙、萧何是什么人呢?他们是汉朝的功臣,却是秦朝的反贼。如果你缅怀他们如何建功立业倒也没问题,而李密明显是仰慕他们起义造反飞黄腾达的经历。
好啊,一个教书先生,写这样倾慕造反的诗,实在是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再加他上本来就不明底细、形迹可疑,十有八九也是个潜伏的反贼!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5 22:45:18 +0800 CST  
[28]
李密老师很快就被人告发了。不得已,又踏上了流亡的道路。
但是往哪里去呢?
他现在的身份已经是一个反贼,今后从事的工作也只能是造反。但当时最著名的造反领袖郝孝德、王薄这些人却没有一个能容得下他,他又能去到哪里呢?
李密一边逃亡,一边在思考,他的大脑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反反复复检索了好几遍,最后停留在了一个地方。
那里处在黄河以北的农村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属于隋朝反动派统治力量的薄弱环节。
那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森林茂盛,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
那里有几位著名的英雄豪杰坐镇,建立了起义武装,群众基础非常好,革命热情非常高,和一般的土匪流寇组织大为不同。
如果我到了那里,一定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不如且去碰碰运气吧。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6 09:01:45 +0800 CST  
瓦岗瓦岗!
这个地方就是名震天下的瓦岗寨。
作为隋唐之际最最著名的反政府起义武装,此时的瓦岗军还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但稍有眼界的人都已经可以感受到,它将会有不可限量的前途。只因为它的名字叫瓦岗!
它的历史还要从创始人翟让说起。
大业七年(611年),河南东郡(河南滑县)的法曹翟让犯了罪被关在狱中,具体什么罪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反正是要被杀头。听着狱中那嘈杂的吵闹声,囚犯被严刑拷打发出的惨叫声,随地小解发出的嘘嘘声,死到临头的翟让像木偶一样绝望的呆坐着,就等着临刑咔嚓一刀。
可他没想到,看守狱卒却是他忠实的粉丝。为什么粉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长得帅吧。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狱卒悄悄打开枷锁把翟让放了。绝处逢生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形容,让性格如翟让这样坚毅的人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大哥你是我的再生父母,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以下省略一百余字)”
狱卒脸色一沉。看管囚犯是他的职责,囚犯逃跑就是他的失职,而故意放走囚犯他可能会被处死。他当然明白这么做的危险,但他还是这么做了。只因为他并不是要图什么回报,也不是因为翟让长得帅,而是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可能会对天下苍生有用的人。
“我救你不是要回报的。男子汉大丈夫,别像个女人一样哭哭啼啼了,赶紧走吧。”
狱卒转过身去,摆了摆手,不再说话。
翟让千恩万谢,逃出了监狱。不久之后,他到了离家不远的瓦岗山落草。翟让的所作所为没有让粉丝失望。他本人武功高强,打仗比较勇敢,同时因为在政府机关里待过,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经过辛苦的打拼,很快立起了一个山头,在当地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瓦岗寨的立足很快引得两个老乡前来归附,他们的名字就是——李勣、单雄信。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6 09:43:31 +0800 CST  
白天先更到这里吧,晚上再更一篇。谢谢大家。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6 09:44:09 +0800 CST  
[29]
原始股
李勣,就是大名鼎鼎的徐懋公,曹州离狐(山东菏泽)人。徐是他的姓,懋公是他的字,世勣是他的名,后来归顺唐朝时被赐姓李,因此改叫李世勣。李世民驾崩以后,又要避讳皇帝名字中世字,没办法又改叫李勣。所以单从他改名字的曲折经历来看,这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祸害的面目全非的人。
尽管他的名字此时还叫徐世勣,但为了全文连贯,方便起见,我们就统称他为李勣好了。
李勣家是当地的富户,史称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但他父亲徐老爷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好人,从来没有仗着有钱有势为非作歹,而是喜欢打抱不平、助危扶困,学雷锋做好事,在当地有着非常好的口碑。
人都说父亲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李勣养成了一副慷慨侠义、义薄云天的的性格,从小就怀着一颗挽救黎民百姓的爱心扑通乱跳。长大以后,眼看天下大乱,隋朝吃枣药丸(迟早要完),便毅然离开家人投奔到了瓦岗山,从此走上了武装反抗隋王朝反动政府的道路。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那时还属于未成年人——只有十七岁。
顺便说一句,李勣从来没当过道士,也没有钻研过道学,所以他完全不是演义中描写的那个能掐会算、神秘莫测的牛鼻子老道形象。而是一个侠肝义胆,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说实在的,为什么民间故事把他编排成了那种形象,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
单雄信和李勣是同乡兼好朋友,俩人一起上的山。
在隋唐时代,单雄信是各种传说和演义中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演义上说他是山西二贤庄庄主,大隋朝九省绿林总瓢把子,绰号“赤发灵官”,擅使用一根金钉枣阳槊,在隋唐好汉中排名第十二等等。
坦白的说,这些故事都是纯属虚构的。
不过客观来说,单雄信本人武功确实非常高强。这点在唐代就已经有人大吹特吹了,一本叫《酉阳杂俎》的笔记小说里是这么讲的:“单雄信幼时,学堂前植一枣树。至年十八,伐为枪,长丈七尺,拱围不合,刃重七十斤,号为寒骨白。”意思是他用一颗长达一丈七尺,粗到人抱不过来的枣树做成了枪,而且这枪刃重达七十斤。从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演义中金钉枣阳槊的影子,不过枪刃重七十斤显然是不可能的,能使得了这个的估计......估计只有在演艺和小说中了。
但是他粗犷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都是有据可查的,两唐书和通鉴中都明文记载他擅长使用马槊,并在军中号为飞将!(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
关于“飞将”这个称呼,有必要在这里提一句,那就是从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截止隋唐之际,获得飞将称号的只有三个人,这其中一个叫李广,一个叫吕布。还有一个,就是单雄信。
说了这么多,单雄信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人物大家想必已经很清楚了。

翟让、李勣、单雄信三人可以算是瓦岗军的原始股。
三个人聚在一起志同道合、情同兄弟,他们又合伙招募了一万多人队伍,在瓦岗山一带替(打)天(家)行(劫)道(舍)、劫(杀)富(人)济(越)贫(货),过得十分快活。
不过,如果翟让一等人就这么过下去,世界上也许就没有什么瓦岗军了。他们这样充其量也不过就是唐朝版的梁山好汉,甚至更低一点,晁盖上山之前的王伦。占据地盘不过一个山寨,所做所为也不过是跟乡长械斗、和土匪争雄,没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吃喝不愁的过一生。然后,美其名曰反抗暴政。若干年后,让一个闲来无事的文人记上几笔,加工几番,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是,李密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6 19:20:56 +0800 CST  
发帖一个星期了,跟大家说说我的近况吧。年底了比较忙,很多材料要总结上报,需要加班。而我又赶上了一个决定今后命运的考试,同时儿子肺炎晚上还要去医院(心痛)。所有的事情全赶到一起了。。。。。。每天心神不定,思绪很乱。只能抽点小空校对一下往上发,比较仓促,比较随机,比较碎片化。同时我这人写东西还有个习惯,喜欢留个悬念,一不小心就成勾引了,实在不是有意的,就是不由自主这样的。唉,谁叫我没有经验呢,更新不及时、不规律、不道德,对不起大家的厚爱55555~~~~~
今后我就这样吧,每天更新一次,每次一口气说完,时间在晚上十点左右。这样我整理的时间充分一些,大家也不用一天刷好几遍了。看帖被老婆骂的那位兄弟,替我向嫂子道歉~~~
以上,再次感谢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6 19:22:19 +0800 CST  
好了,我去写材料了,明天见~~~再次谢谢大家的厚爱,恕不一一回复啦。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6 19:24:28 +0800 CST  
[30]
瓦岗的新篇章
李密终于来到了瓦岗寨,见到山寨之主翟头领(大当家的),激动的心情让他的喜悦溢于言表。李密纳头便拜,自报了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三围等主要个人情况,非常诚恳的请求加入。
翟让的个性耿直爽快,对真心投靠的人一向来者不拒。而且他看李密虽然身材瘦小、衣衫破旧(好久没买新衣服了),眉宇间却有一股难以言说的英气,心中也非常喜欢。二话没说就收留了他。
但翟让没想到的是,这个瘦小的年轻人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他还是在简历中隐瞒了一条至为关键的信息,而且很快就有人报告了这条信息。
“此人是参与杨玄感造反的要犯。”
翟让心头一震。他实在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背景竟如此复杂,而这个复杂的背景偏偏让他非常为难。瓦岗军虽然号称反抗暴政,以替天行道自居,但在这个偏僻的地方顶多就是小打小闹,平时打交道的无非是些地方官军、杂牌军,没动过什么大的干戈。而李密这种要犯一旦来到自己的山寨,那就真有可能把隋朝中央军招来,到那时瓦岗寨就要成为众矢之的,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于是,翟让转手又把李密关了起来。
至于要不要杀掉,暂时还没有拿定主意,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出一个合适的借口。
而且说实在的,他对这个年轻人真的有点喜欢。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7 20:23:25 +0800 CST  
[31]
转机
在瓦岗寨简陋的监狱中,李密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一个劲儿的唉声叹气,慨叹命运的无常。从造反到现在,他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投奔郝孝德、王薄遭到嫌弃,到了乡下教了几天书待不下去,现在好不容易找个落脚地方又搞的身陷囹圄,脑袋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李密啊李密,难道你就要默默无闻的葬身于此吗?
不会的,不会的,老天是注定不会让你这样的豪杰早早就退出历史舞台的。就在这一刻,李密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救星——王伯当。
王伯当也是一个很早就组织反政府起义的人,李密未到瓦岗山落草之前,两人曾有过交往,经常在一起天南地北的海侃闲聊,那时候李密总是喜欢讲述那些雄霸天下的理想抱负。王伯当家里很有钱,却没什么文化(黑社会都这样),和李密接触多了以后,越来越佩服他的气度和见识,总觉得他是个有潜力的大才。而且联系到那则著名的“李氏当为天子”谶言,王伯当甚至怀疑,他将来要取代杨家当上天子都不是没有可能呢。
现在,未来天子落难的一幕恰好被来瓦岗寨串门的王伯当看到了,他怎么可能不过问?
两人搁着铁窗一番长谈,王伯当明白了李密的处境。
他自作主张找到了翟让,力劝翟让放了他。
翟让含含糊糊的敷衍着,还是坚持着不肯表态。
王伯当看出了他的犹豫,便说出了李密托他带来的两句话(李密托我给您带个话儿)。
“杨广昏庸残暴,百姓怨声载道。他在辽东打光了精锐部队,和东突厥断绝了友好关系。眼下又躲在江都不敢回去,把洛阳、长安抛之脑后。这正是像刘邦、项羽那样争夺天下的时机啊(《项羽传》没白读),就凭您的雄才大略,精兵强将,抓住时机,夺取二京,灭亡隋朝,指日可待!”
尽管这话不是李密当面说的,而是借王伯当之口转述的,但这马屁拍的也实在是震天响,翟让听了不由得感到非常受用。都被吹捧成刘邦项羽了能不高兴吗?
但冷静下来之后,翟让还是狠狠的掐了两下大腿又扇了自己俩大嘴巴。翟让啊翟让,你不过就是一个平民的孩子,当了几年基层公务员,又在山寨上得瑟了两天,就敢做梦夺取长安洛阳灭亡隋朝?真是痴心妄想。
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德高望重的王伯当来求情,这个人情不好不给他。而李密那番话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切实际,但好像也确实有些水平,至少眼界就比身边这些粗人高出一大截。
想到这里,翟让突然记起来一件事。瓦岗寨附近有几支义军,历来不受他节制。既然李密这么能说会道,为什么不让他去说合说合?招降一下?招不过来也没事儿,反正自己也没有损失。
于是,李密被光荣释放并欣然领受了翟头领的任务。
几天以后,李密领着几个义军头目勾肩搭背回到了山寨,他们都真诚的请求入伙,说自己早就想来了,并对翟让露出了十分崇拜的表情。
翟让被这个年轻人的效率吃了一惊。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7 20:24:11 +0800 CST  
立了新功的李密赶紧趁热打铁,又献了一计。
“头领,山寨里现在人马多了,粮草都不够吃,长此以往必然人困马乏,一旦官军前来我们必败无疑。我建议不如早点出去打几仗,扩充下地盘,储备些物资。”
“好,那你去吧。”翟让爽快的答应了。
几天以后,李密打下了荥阳附近好几个州县,带着粮草辎重满载而归。
翟让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了。
但是,他还没通过最终的考验。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7 20:24:38 +0800 CST  
今天比预想的早了一点,啊......
更完继续写材料啦,谢谢大家的关心,儿子目前状况还好,病情算稳定了吧。
恕不一一回复了。各位朋友明天见。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7 20:26:27 +0800 CST  
谢谢大家热情支持!
向同志们汇报一下,我回到家了,在做饭…一会到医院看儿子去~争取早点回来更新。
明天周末,也争取多花点时间,多更两篇。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18:12:39 +0800 CST  
[]
最可怕的人
一天早上,李密刚走出门口,就发现山寨上下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氛。大家伙都在七手八脚的收拾行礼,有卷铺盖的,有打包的,一个个忙的热火朝天,节奏非常紧张,唯恐落在别人后面。
看到这一幕,李密有些好奇。
这时,一个小兵跑过来告诉他。
“张须陀要来了,还不赶快收拾行李逃跑?”
“张须陀?”
“对,这是翟头领的命令。”
头领的命令?李密心惊,翟让这是被张须陀吓的要逃跑吗?
不错,英雄一世的翟让确实准备逃跑了,但是这一点也不丢人。因为被张须陀追的四处跑的不只他翟让一个人,江湖上但凡有点名号的义军不管是王薄、孟让,还是卢明月、郝孝德等等,遇到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人不会逃跑。因为他们遇上张须陀通常只有三种结果:一种是失败,另一种是大败,还有一种...是惨败。
张须陀,河南弘农人,隋末名将,是东汉大臣太尉张温之后,读过三国演义的可能有印象,这位张温曾差一点杀掉董卓。
出身名门之后的张须陀,性如烈火、勇敢善战,对大隋朝忠心耿耿。自打出道以来,从云南到山西,从山西到山东,纵横大半个中国凡是闹乱子的地方他基本都去过,而且去了就打,打了就赢,赢了还赢......不管敌人是谁,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基本上都只有抱头鼠窜或是坐以待毙的份儿。张须陀也因此被形象的称为起义军的克星,大隋朝的柱石,有他在就能维护天下和平。张须陀就是这么厉害。
不过,他之所以能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也不单纯是因为本人善于用兵打仗(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还因为他帐下有两个非常厉害的猛将。
这两个猛将大家不仅都听说过,而且还很熟悉,熟悉到家喻户晓,路人皆知,刚懂事的小孩子都会听过他们的名字。这两个猛将可能没当过什么大官,但他们都是盖世的英雄。大家一聊隋唐历史就不由得不想起这俩人,一读隋唐演义就忍不住不喜欢到这俩人,一看隋唐影视剧更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俩人。嗯,这俩人就是这么熟悉,这么英雄,这么有名。
好吧,不卖关子啦。很多人可能猜到了这俩人是谁了。来吧,让我们一起说出他们的名字。
秦——叔——宝!罗——士——信!
他们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1:46:57 +0800 CST  

楼主:皮唐先生

字数:960351

发表时间:2017-11-28 06:10: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3 06:13:44 +0800 CST

评论数:128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