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33]
秦二爷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山东济南)。秦琼的父亲是一个北齐的小官,名字叫秦爱,而不是演义中流传的陈朝名将秦彝。后人之所以这样附会,我猜应该是秦叔宝和陈朝后主陈叔宝重名的关系,陈叔宝、秦叔宝?叔宝这名字可算透着一股浓浓的陈朝遗民范儿,也怪不得别人编排他。
关于秦琼其人,演义中说他仪表堂堂、行侠仗义、品行高尚、武功高强等等。说实在的,这些描述基本都对,却又不太对,因为历史中的秦琼确实具备这些人见人爱的优良品质。但有一点——他的武功却比演义中还要高,而且高到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演义里的秦琼武功只排十二名(一说十五名),而史书里的秦琼可以毫无悬念的排到第一名。
旧唐书记载,秦叔宝后来归唐跟随李世民打仗的时候,敌阵中往往有出来耀武扬威的。每当这时,李世民总是对秦叔宝淡淡的说一句“做了他。”而秦叔宝也总是特别争气,只要主公一声令下,立刻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只要一出手就一定能把敌人KO(负枪跃马,必刺之万众之中)。
这个战斗力是极为恐怖的,堪称是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在他之前能做到这种地步的只有俩人——关羽、张飞,和他同时代的只有一人——尉迟敬德。考虑到后来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在美良川打过一仗,秦叔宝还赢了他。因此,如果我们说秦叔宝就是隋末唐初第一高手的话应该不算过分。
当然了,或许是因为早年打仗太过生猛,秦叔宝人到中年后就疾病缠身了,唐朝一统天下之后他就基本处在隐退状态,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去世了。但是秦琼英勇绝伦的事迹却一代代流传下去,并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秦琼的父亲死得早,由母亲一手拉扯大,家庭条件非常贫寒。大业年间天下大乱,为了赡养母亲,也为了谋生,秦琼投在隋将来护儿帐下当了兵。
来护儿已经在前面出过场了,从他抡起膀子就干的作风我们能看出这是一个性情暴躁、容易冲动的人。但他的冲动和暴躁仅仅是针对敌人的,对待部下还是很好很宽厚的。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吧。
而且,来护儿此人还颇有识人之明,至少对秦琼来说,他称得上是一位伯乐。
秦琼在军队服役的时候,老母亲去世了。来护儿知道后二话没说,马上派人带着份子钱前去吊唁。军中上下听说后都感到很奇怪,现在天下不太平,将士们家里办丧事儿的很多,来将军怎么别的家里不去,偏偏去秦琼家呢?
来护儿看出了大家的疑惑,笑着解释道。
“秦琼这个人骁勇善战,而且有志向、有节操(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将来必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我怎么能卑贱的对待他?”
大家听了,都心悦诚服。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节操这东西是不能轻易丢的。
不久之后,来护儿离任,秦琼跟了新领导张须陀,在老张的帐下,他将会名声大噪。
大业八年(612年),起义领袖卢明月在下邳(江苏睢宁县)造反,聚众达到十余万。
张须陀奉命带领一万余士兵前去征讨,相持了几十天后,老张发现粮草不够吃了,便准备撤退。撤退前,老张对将士们做了一番分析。
“将士们,我已决定要撤退了。卢明月见我军撤退,定会来追击,这样一来他们的大营就会空虚。”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可惜的叹了口气。
“要是我们能有人去偷袭一下就好了,只要带上一千人,必定会出奇制胜。”
“可是,诸位有人敢去吗?”
张须陀的话说完了。他用期待的眼神扫视了一圈众人,却发现军营里雅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只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行动危险至极,以一千人偷袭十万人,此番一去恐怕有去无回。谁不爱惜自己的命呢?老张虽然内心失落却并不打算责怪他们。
“我敢。”
秦琼、罗士信几乎同时站起来,又几乎同时说出了这句话。说完之后,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战友的情谊霎时变得火热。
本来,张须陀考虑的只是有没有人去的问题,并没有考虑能去的人数,没想到却自告奋勇的站出来两个年轻人。这让他喜出望外。于是,本来说好的只给一千人马,现在也大方的给每人都拨了一千,算是把兵力翻了一倍。
然后,张须陀令秦琼、罗士信领兵埋伏在附近的芦苇丛里,自己就率领大军撤退了。
正像张须陀预想的那样,卢明月看到官军撤退,果然不知是计,倾巢而动前去追击。等卢明月走远之后,秦琼、罗士信按预定计划从芦苇丛中迅速出动。两人身后领着军队,以殊死奋战的勇气,奋力杀开一条血路,直冲敌军阵前,放火烧着了三十多个大营。
在追击的途中,卢明月猛然看到后方火光四起,料定大本营已被偷袭,急忙赶回去救援。这时,张须陀趁机掉头反击,秦罗二人也在正面迎击,两支队伍前后夹击,把卢明月杀的几乎片甲不留。
此战,卢明月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本人仅带着一百多名骑兵逃亡。
秦琼和罗士信因此远近闻名。
此后,秦琼跟着张须陀南征北讨,成了大隋王朝锋利的爪牙。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1:51:57 +0800 CST  
缓一口气,下面写罗士信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1:59:14 +0800 CST  
[35]
罗士信
罗士信和秦琼是老乡,也是齐州历城人(山东果然出好汉)。
关于罗士信的身世,民间故事里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他是秦琼家的仆人,天生神力的傻小子,能力掰牛角、飞石打鸟、浑水摸鱼,扛着一把大铁枪打遍天下无敌手,只有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能勉强跟他战平。还有的说士信是罗成的字,罗士信就是罗成,他是燕王罗艺的儿子、秦琼的表弟,生的英俊潇洒、唇红齿白,武功非常了得,掌中一条枪使的出神入化,人称冷面寒枪俏罗成,在隋唐好汉里排名第七。
这些当然也都是附会之词。
历史上只有一个罗士信,没有罗成,他既不是傻子,也不是小白脸,和秦琼没有亲戚关系,也不是罗艺的爹(好像反了)。他只是一员猛将,猛到敌人听见名字就会心惊胆寒的猛将。从这点来看,他身上倒是有些罗成的影子。
罗士信和秦琼关系想必很不错,两人很早就一起在张须陀帐下效力,算是老战友了。差不多也是在大业年间,起义军领袖王薄和孟让联合攻打齐郡,张须陀奉命带兵前去阻击。
那一天,只有十四岁的罗士信主动请战。
看着这个子矮小、身材瘦弱的未成年人,老张禁不住呵呵大笑。
“你连个铠甲都没有,还打仗?小孩子,让你的大哥们先上吧,你在边儿上学学。”
众人听罢都跟着哄堂大笑。
罗士信愤怒了,他怎么能不愤怒?老张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已经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
他没有理会大家的哄笑,只是倔强的站起身走出了门外,然后旁若无人的套上了两层盔甲。两层铠甲穿在这个小孩身上肥大的有些滑稽,但罗士信并不在意,他抄起马槊,飞身跳上了马,从左边跨上去了,跳下来再从右边跨上去(左右双鞬而上马),围着军营风一般驰骋了两圈。
张须陀收起笑容,赞许的点了点头。
“你的武艺不错,那就去吧,我批准了。”
这次战斗的地点在潍河岸边,王薄、孟让气势汹汹,带来的人马差不多有几万人。
此时,不远处的罗士信正死死的盯着他们,眼中露出了和年龄极不相称的凶光,那是一种异常兴奋的凶狠的眼神,就仿佛是猛兽看见了一群待宰的牛羊。
阵势刚列好,罗士信像旋风一样冲了过去,把一起来的战友远远甩到了身后。瘦弱的胳膊抡起了马槊,开始左右刺杀。他的招式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奇怪的是只要和他一照面,敌人就几乎成了毫无还手之力的土鸡瓦狗,一个接一个扑通扑通落下马去。
罗士信杀的越来越兴奋。突然,他策马急停,抽出腰刀砍下了一个人的脑袋,往天上高高的抛起,再用马槊稳稳接住。然后,他就这样挑着一颗人头再次投入了战斗。
军人上了战场,干的都是刀口舔血的营生,对杀人并不陌生也不会多么害怕,但是现在他们却无法不害怕。因为罗士信的表现已经突破了他们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个瘦弱的小孩子不仅视人命如草芥,杀完人居然还把人头当玩具,这种超凡脱俗的杀人方式已然彻底击溃了他们本就不怎么强大的三观。
敌人很快就崩溃了,他们无不被吓的鬼哭狼嚎,落荒而逃,任由这个小孩子在战场上横冲直撞。
但罗士信的表演并没有结束,他充分展现了自己“变态杀人狂”的本性,每杀一个人就割下一只鼻子收起来。其实我也奇怪,为什么没人趁他割鼻子的时候过来把他宰了,可能是都吓傻了吧。
最后,他提溜着满满一麻袋鼻子回到了大营。
张须陀看见之后,对罗士信的表现大为震惊。他一边捏着鼻子夸奖了两句,一边回过头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小子也太吓人了。”
不过,打了胜仗当然是要赏赐的,张须陀的出手更是大方,他非常豪爽的赠给了罗士信一匹战马,而这匹马正是他心爱的坐骑。宝马配英雄,老张可谓有识人之明。
此后,每当上阵打仗基本都是张须陀和罗士信两人唱主角。要么张须陀先登阵,要么罗士信先登阵。两人也因此名声远扬。
甚至连杨广都听说了他俩英勇战斗的事迹,专门让人画了他们的图像传回来,为的就是看看这俩勇士到底长什么模样儿。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2:04:06 +0800 CST  
刚才这篇好像没发出去,不好意思,重发一遍。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2:36:36 +0800 CST  
[32]
最可怕的人
一天早上,李密刚走出门口,就发现山寨上下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氛。大家伙都在七手八脚的收拾行礼,有卷铺盖的,有打包的,一个个忙的热火朝天,节奏非常紧张,唯恐落在别人后面。
看到这一幕,李密有些好奇。
这时,一个小兵跑过来告诉他。
“张须陀要来了,还不赶快收拾行李逃跑?”
“张须陀?”
“对,这是翟头领的命令。”
头领的命令?李密心惊,翟让这是被张须陀吓的要逃跑吗?
不错,英雄一世的翟让确实准备逃跑了,但是这一点也不丢人。因为被张须陀追的四处跑的不只他翟让一个人,江湖上但凡有点名号的义军不管是王薄、孟让,还是卢明月、郝孝德等等,遇到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人不会逃跑。因为他们遇上张须陀通常只有三种结果:一种是失败,另一种是大败,还有一种...是惨败。
张须陀,河南弘农人,隋末名将,是东汉大臣太尉张温之后,读过三国演义的可能有印象,这位张温曾差一点杀掉董卓。
出身名门之后的张须陀,性如烈火、勇敢善战,对大隋朝忠心耿耿。自打出道以来,从云南到山西,从山西到山东,纵横大半个中国凡是闹乱子的地方他基本都去过,而且去了就打,打了就赢,赢了还赢......不管敌人是谁,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基本上都只有抱头鼠窜或是坐以待毙的份儿。张须陀也因此被形象的称为起义军的克星,大隋朝的柱石,有他在就能维护天下和平。嗯,老张就是这么厉害。
不过,他之所以能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也不单纯是因为本人善于用兵打仗(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还因为他帐下有两个非常厉害的猛将。
这两个猛将大家不仅都听说过,而且还很熟悉,熟悉到家喻户晓,路人皆知,刚懂事的小孩子都可能听过他们的名字。这两个猛将可能没当过什么大官,但他们都是盖世的英雄。大家一聊隋唐历史就不由得不想起这俩人,一读隋唐演义就忍不住不喜欢到这俩人,一看隋唐影视剧更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俩人。嗯,这俩人就是这么熟悉,这么英雄,这么有名。
好吧,不卖关子了。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到这俩人是谁了。来吧,让我们一起说出他们的名字。
秦——叔——宝!罗——士——信!
他们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3:19:44 +0800 CST  
33]

秦二爷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山东济南)。秦琼的父亲是一个北齐的小官,名字叫秦爱,而不是演义中流传的陈朝名将秦彝。后人之所以这样附会,我猜应该是秦叔宝和陈朝后主陈叔宝重名的关系,陈叔宝、秦叔宝?叔宝这名字可算透着一股浓浓的陈朝遗民范儿,也怪不得别人编排他。

关于秦琼其人,演义中说他仪表堂堂、行侠仗义、品行高尚、武功高强等等。说实在的,这些描述基本都对,却又不太对,因为历史中的秦琼确实具备这些人见人爱的优良品质。但有一点——他的武功却比演义中还要高,而且高到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演义里的秦琼武功只排十二名(一说十五名),而史书里的秦琼可以毫无悬念的排到第一名。

旧唐书记载,秦叔宝后来归唐跟随李世民打仗的时候,敌阵中往往有出来耀武扬威的。每当这时,李世民总是对秦叔宝淡淡的说一句“做了他。”而秦叔宝也总是特别争气,只要主公一声令下,立刻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只要一出手就一定能把敌人KO(负枪跃马,必刺之万众之中)。

这个战斗力是极为恐怖的,堪称是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在他之前能做到这种地步的只有俩人——关羽、张飞,和他同时代的只有一人——尉迟敬德。考虑到后来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在美良川打过一仗,秦叔宝还赢了他。因此,如果我们说秦叔宝就是隋末唐初第一高手的话应该不算过分。

当然了,或许是因为早年打仗太过生猛,秦叔宝人到中年后就疾病缠身了,唐朝一统天下之后他就基本处在隐退状态,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去世了。但是秦琼英勇绝伦的事迹却一代代流传下去,并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秦琼的父亲死得早,由母亲一手拉扯大,家庭条件非常贫寒。大业年间天下大乱,为了赡养母亲,也为了谋生,秦琼投在隋将来护儿帐下当了兵。

来护儿已经在前面出过场了,从他抡起膀子就干的作风我们能看出这是一个性情暴躁、容易冲动的人。但他的冲动和暴躁仅仅是针对敌人的,对待部下还是很好很宽厚的。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吧。

而且,来护儿此人还颇有识人之明,至少对秦琼来说,他称得上是一位伯乐。

秦琼在军队服役的时候,老母亲去世了。来护儿知道后二话没说,马上派人带着份子钱前去吊唁。军中上下听说后都感到很奇怪,现在天下不太平,将士们家里办丧事儿的很多,来将军怎么别的家里不去,偏偏去秦琼家呢?

来护儿看出了大家的疑惑,笑着解释道。

“秦琼这个人骁勇善战,而且有志向、有节操(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将来必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我怎么能卑贱的对待他?”

大家听了,都心悦诚服。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节操这东西是不能轻易丢的。

不久之后,来护儿离任,秦琼跟了新领导张须陀,在老张的帐下,他将会名声大噪。

大业八年(612年),起义领袖卢明月在下邳(江苏睢宁县)造反,聚众达到十余万。

张须陀奉命带领一万余士兵前去征讨,相持了几十天后,老张发现粮草不够吃了,便准备撤退。撤退前,老张对将士们做了一番分析。

“将士们,我已决定要撤退了。卢明月见我军撤退,定会来追击,这样一来他们的大营就会空虚。”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可惜的叹了口气。

“要是我们能有人去偷袭一下就好了,只要带上一千人,必定会出奇制胜。”

“可是,诸位有人敢去吗?”

张须陀的话说完了。他用期待的眼神扫视了一圈众人,却发现军营里雅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只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行动危险至极,以一千人偷袭十万人,此番一去恐怕有去无回。谁不爱惜自己的命呢?老张虽然内心失落却并不打算责怪他们。

“我敢。”

秦琼、罗士信几乎同时站起来,又几乎同时说出了这句话。说完之后,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战友的情谊霎时变得火热。

本来,张须陀考虑的只是有没有人去的问题,并没有考虑能去的人数,没想到却自告奋勇的站出来两个年轻人。这让他喜出望外。于是,本来说好的只给一千人马,现在也大方的给每人都拨了一千,算是把兵力翻了一倍。

然后,张须陀令秦琼、罗士信领兵埋伏在附近的芦苇丛里,自己就率领大军撤退了。

正像张须陀预想的那样,卢明月看到官军撤退,果然不知是计,倾巢而动前去追击。等卢明月走远之后,秦琼、罗士信按预定计划从芦苇丛中迅速出动。两人身后领着军队,以殊死奋战的勇气,奋力杀开一条血路,直冲敌军阵前,放火烧着了三十多个大营。

在追击的途中,卢明月猛然看到后方火光四起,料定大本营已被偷袭,急忙赶回去救援。这时,张须陀趁机掉头反击,秦罗二人也在正面迎击,两支队伍前后夹击,把卢明月杀的几乎片甲不留。

此战,卢明月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本人仅带着一百多名骑兵逃亡。

秦琼和罗士信因此远近闻名。

此后,秦琼跟着张须陀南征北讨,成了大隋王朝锋利的爪牙。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3:21:29 +0800 CST  
睡前检查一遍,居然这一段也没发出去,o(╯□╰)o了,我联系一下管理员吧,各位不好意思啦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3:23:16 +0800 CST  
[34]
罗士信
罗士信和秦琼是老乡,也是齐州历城人(山东果然出好汉)。
关于罗士信的身世,民间故事里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他是秦琼家的仆人,天生神力的傻小子,能力掰牛角、飞石打鸟、浑水摸鱼,扛着一把大铁枪打遍天下无敌手,只有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能勉强跟他战平。还有的说士信是罗成的字,罗士信就是罗成,他是燕王罗艺的儿子、秦琼的表弟,生的英俊潇洒、唇红齿白,武功非常了得,掌中一条枪使的出神入化,人称冷面寒枪俏罗成,在隋唐好汉里排名第七。
这些当然也都是附会之词。
历史上只有一个罗士信,没有罗成,他既不是傻子,也不是小白脸,和秦琼没有亲戚关系,也不是罗艺的爹(好像反了)。他只是一员猛将,猛到敌人听见名字就会心惊胆寒的猛将。从这点来看,他身上倒是有些罗成的影子。
罗士信和秦琼关系想必很不错,两人很早就一起在张须陀帐下效力,算是老战友了。差不多也是在大业年间,起义军领袖王薄和孟让联合攻打齐郡,张须陀奉命带兵前去阻击。
那一天,只有十四岁的罗士信主动请战。
看着这个子矮小、身材瘦弱的未成年人,老张禁不住呵呵大笑。
“你连个铠甲都没有,还打仗?小孩子,让你的大哥们先上吧,你在边儿上学学。”
众人听罢都跟着哄堂大笑。
罗士信愤怒了,他怎么能不愤怒?老张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已经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
他没有理会大家的哄笑,只是倔强的站起身走出了门外,然后旁若无人的套上了两层盔甲。两层铠甲穿在这个小孩身上肥大的有些滑稽,但罗士信并不在意,他抄起马槊,飞身跳上了马,从左边跨上去了,跳下来再从右边跨上去(左右双鞬而上马),围着军营风一般驰骋了两圈。
张须陀收起笑容,赞许的点了点头。
“你的武艺不错,那就去吧,我批准了。”
这次战斗的地点在潍河岸边,王薄、孟让气势汹汹,带来的人马差不多有几万人。
此时,不远处的罗士信正死死的盯着他们,眼中露出了和年龄极不相称的眼神,那是一种异常兴奋又凶狠的目光,就仿佛是猛兽看见了一群待杀的牛羊。
阵势刚列好,罗士信像旋风一样冲了过去,把一起来的战友远远甩到了身后。瘦弱的胳膊抡起了马槊,开始左右刺杀。他的招式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奇怪的是只要和他一照面,敌人就几乎成了毫无还手之力的土鸡瓦狗,一个接一个扑通扑通落下马去。
罗士信杀的越来越兴奋。突然,他策马急停,抽出腰刀砍下了一个人的脑袋,往天上高高的抛起,再用马槊稳稳接住。然后,他就这样挑着一颗人头再次投入了战斗。
军人上了战场,干的都是刀口舔血的营生,对杀人并不陌生也不会多么害怕,但是现在他们却无法不害怕。因为罗士信的表现已经突破了他们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个瘦弱的小孩子不仅视人命如草芥,杀完人居然还把人头当玩具,这种超凡脱俗的杀人方式已然彻底击溃了他们本就不怎么强大的三观。
敌人很快就崩溃了,他们无不被吓的鬼哭狼嚎,落荒而逃,任由这个小孩子在战场上横冲直撞。
但罗士信的表演并没有结束,他充分展现了自己“变态杀人狂”的本性,每杀一个人就割下一只鼻子收起来。其实我也奇怪,为什么没人趁他割鼻子的时候过来把他宰了,可能是都吓傻了吧。
最后,他提溜着满满一麻袋鼻子回到了大营。
张须陀看见之后,对罗士信的表现大为震惊。他一边捏着鼻子夸奖了两句,一边回过头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小子也太吓人了。”
不过,打了胜仗当然是要赏赐的,张须陀的出手更是大方,他非常豪爽的赠给了罗士信一匹战马,而这匹马正是他心爱的坐骑。宝马配英雄,老张可谓有识人之明。
此后,每当上阵打仗基本都是张须陀和罗士信两人唱主角。要么张须陀先登阵,要么罗士信先登阵。两人也因此名声远扬。
甚至连隋炀帝都听说了他俩英勇战斗的事迹,专门让人画了他们的图像传回来,为的就是看看这俩勇士到底长什么模样儿。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8 23:25:50 +0800 CST  
[35]
胜利
秦琼和罗士信的故事先讲到这里。张须陀此番前来,正是带着这两员猛将。
翟让想跑,这说明他很聪明,因为聪明人总是懂得避开危险躲到安全的地方,从而让自己活下去。
李密不打算跑,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不聪明,不聪明到了不识时务、不知死活,要拎着脑袋找人家送死。要么他更聪明,聪明到张须陀、秦琼、罗士信仨人加起来都不是他的对手。事实证明了他是后者。
李密一脸自信的对翟让说道:
“张须陀这人有勇无谋,他的军队屡战屡胜,都骄傲的不可一世。只要你肯听我的,包你一战把他打败生擒。”
听到李密的话,已身患恐张症晚期的翟让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你能打败张须陀,还要把他生擒?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但是身为山寨之主,翟让又怎么好意思在这个新来的人面前丢脸,于是只能非常含糊的答应着。
“咳咳...好吧。”
他居然把心一横就答应了。说什么也不能让这小子看轻我,大不了一死,老子豁出去了。
此时的李密反倒表现的像个大哥,他笑着拍了拍翟让的肩膀。
“不用紧张,按我说的做就好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9 07:22:05 +0800 CST  
[36]
大海寺之战
转天,张须陀果然率军来了,秦叔宝、罗士信都在队伍当中。
翟让按李密的计划,硬着头皮和他们交战。战况似乎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有悬念。激战片刻以后,瓦岗军顶不住了,开始纷纷后撤。张须陀也像往常一样纵兵追击,而且超出他预想的是,这次战斗自始至终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所以他追击的格外痛快,格外的酣畅。
张须陀没有多想,带着人一口气追出了十里地。
就在追到一个叫大海寺的地方时,李密的伏兵从他身后闪了出来。
大海寺是位于今河南荥阳的一座寺庙,那时候庙的北边尚有一大片树林,植被茂密,便于隐蔽,正是居家必备、杀人放火的理想场所。
李密已经在这里等了很久了。
紧接着,李勣、单雄信、王伯当也幽灵一般从树林里钻出来,他们没有停顿,各自带着人马迅速掩杀过去。
可能就在这时,他们第一次遇见了秦琼和罗士信这两位日后的兄弟。可惜的是,在这个几大英雄风云际会的时刻,他们都还不认识对方,也没有心情打招呼。在四目相对的时候,他们心里最想干的其实是把对方的脑袋砍了。
不管怎么说,张须陀还是中了埋伏。战斗很快呈现一边倒的局面,他手下的隋军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伏兵打懵了,任何一个人都想象不到这群山贼草寇也学会了玩战术、打伏击。
隋军开始崩溃、逃跑,这一仗已经必败无疑。但张须陀没有太过惊慌,他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凭自己的本事杀出去并不难。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许多心爱的将士们还陷在包围圈里,这让向来爱兵如子的他十分揪心。于是张须陀杀出来之后又毅然冲了进去,进去之后又杀出来,就这样反复冲杀,进出包围圈好几次。
最后,他救出了很多人,自己却不幸战死了。
张须陀死后,秦琼、罗士信和将士们哭了几天几夜。不仅如此,河南一带的官民百姓也都为他的死去感到悲伤。大家都沉重的感到,将士们失掉了一位很好的领导,大隋朝失掉了一位很好的猛将。
老张,走好!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9 07:28:27 +0800 CST  
[37]
就让秦叔宝和罗士信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吧,男人哭吧不是罪。
不过,此时的瓦岗军显然是不能理解秦二哥和罗士信的悲伤的,隋军越悲伤反而让他们越高兴。
尤其是翟让,击败了这个原本不可能战胜的对手,更让他对瓦岗军的前途越来越充满信心。当然了,对李密的军事才能和运筹帷幄也佩服的五体投地。
高干子弟就是不一样,点子多、有想法,以后这兵还得多让他带一带。

蒲山公营
于是,翟让非常慷慨的给李密分出一部分兵力,特批他建立了一支独立武装。这支武装就以他早先的爵位蒲山郡公命名为——蒲山公营。一个山寨上同时存在两拨队伍,翟让同志算是率先实践一寨两治伟大制度的先行者吧。
李密没有辜负翟让的期望,他本来就有过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造过反),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军自然也一点就透。
李密治军的绝招是纪律,铁一样的纪律。军法严明、铁面无私、令行禁止、赏罚必行。别看他长得又矮又瘦,其貌不扬,威力却不容小觑。据说只要他往训练场上一站,即使是在盛夏时节,大家也会吓像在寒冬腊月一样大气都不敢出(虽盛夏,皆如背负霜雪)。
但是,对一个卓越的统帅来说,只依靠纪律治军是远远不够的。纪律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整天板着脸训话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没有人情味。将士们会因为你纪律严明而服从你。但他们服从的原因也不过是畏惧你、怕你,而不是爱你。
蒲山公营的将士们是爱李密的。
作为历史上名噪一时的起义领袖,李密身上有着常人望尘莫及的地方——人品道德。
他的人品道德可以用无可挑剔来形容。生活朴素、不贪钱财、不好女色(寨子里好像也没有女人)。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不像高干子弟对生活条件那么讲究,打仗缴获的金银财宝全都分给大伙,自己分文不取。士兵们有受伤的、生病的,李密总是在第一时间过去探望。他自己伤了、病了却总是一言不发,硬撑着坚持工作。我们由此可见,李密的严格要求并不是针对手下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比对手下还要严苛许多。既严于律人,更严于律己,简直就是瓦岗寨的劳模。
靠着这些,李密的人气急速蹿升,受到了各级将士一致拥戴,人们无不乐意为他效命,就连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蒲山公营也因此成为了瓦岗军中的模范部队。这是一支有纪律的部队,有理想的部队,是按李密的远大理想重新锻造的部队。
有了李密的加入,瓦岗军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9 12:19:33 +0800 CST  
谢谢大家的关心支持。昨天网络出点问题,顺序有点乱,现在已经调整好了。计划下午更一篇,晚上再更一篇吧。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9 12:37:43 +0800 CST  
[38]
继续前行
不久之后,深谋远虑、志向远大的李密又锁定了下一个进攻目标——洛阳。
洛阳是关东地区最大的城市,这里经济发达、靠山临水、水陆交通便利,处在中原的腹心地区,是通往京师长安的门户,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洛阳还是隋帝国的东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政治号召力。
瓦岗军的势力范围距离洛阳并不远,在李密看来,他们有必要拿下这里,也不难拿下这里。他在杨玄感之乱的时候就攻打过洛阳,尽管遭到败绩,但也明白了洛阳的虚实。而且幸运的是,此时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还只是一个十三岁(长大了一岁)的小孩子。而早先那个威名赫赫的樊子盖已经离任,剩下的段达、元文都等人都是些无能之辈。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无论洛阳的城墙如何高大,兵力如何强大,只要内部出了问题就一定可以拿下。
在翟让的首肯下,李密派了心腹去洛阳窥探情报。但不料被守军发觉了。留守大臣们虽然没啥本事,组织防御倒还不在话下,并立刻派快马去江都禀报了杨广。李密要做的是偷袭洛阳,现在人家已有了防备,计划就算泡了汤。
不过,他并没有灰心沮丧,而是立刻调整计划,准备进攻另一个地方。他对翟让说:
“事已至此,我们已经不能不行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应该趁着援军到来之前尽快动手。”
翟让略作沉吟。
“嗯,你说说想法。”
“眼下城内已有了防备,援军马上就会过来,洛阳恐怕是无法攻取了。我们不能在这一棵树上吊死。如今百姓饥馑,民不聊生,我心里倒是想到了另一个好地方。”
“哪里?”
“洛口仓。”李密一字一顿的说道。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9 17:14:10 +0800 CST  
[39]
洛口仓又叫兴洛仓,地点在今天的河南巩义县,是大隋王朝最大的粮仓,其方圆达二十多里,有粮窖三千多个,储存粮食达两千四百多万石,多到唐朝建立后都没有吃完。在当时那种饿殍遍地、吃顿饱饭都算腐朽堕落的社会环境下,占领洛口仓足以让大家天天吃粮吃到吐。
不仅如此,洛口仓也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它处在中原的中心位置,逆水而上不过百里就可进取洛阳,顺流而下就可控制黄淮地区。而且洛口仓的防守非常薄弱,兵力十分有限,他们的安全仅赖东都的守军支援。而我们都知道目前东都自保都尚且不暇,哪里还有功夫再去考虑洛口呢?
这实在是一个攻取洛口的天赐良机,只要打下这里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天下百姓就一定会感恩戴德,四方的英雄豪杰也会望风归附。到那时,瓦岗军就可以挑选精兵猛将,吊民伐罪,一举推翻凶残暴虐的大隋王朝。
对李密这个高屋建瓴的想法,翟让一时大为震撼,事实上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眼界。于是他只能说:
“这是英雄才能成就的大略,不是我这种人能胜任的,我就听你吩咐好了。你决定好了就先行进发,我自会为你殿后。”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初九,李密和翟让率领精兵七千余人,越过方山,急袭洛口。
进攻跟预想的一样顺利,守卫粮仓的隋军一触即溃,大败而逃。翟让、李密马上进城,占据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大粮仓。
这是一篇载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精彩片段。在这里,李密下令开仓放粮,并且声明人人都可以随便取用。四方的百姓听说后,前来取粮的老弱妇孺相望于道,络绎不绝。因为他们都知道,有一个叫李密的人要给他们饭吃。
白花花的粮食填饱了百姓的肚子,也温暖了他们的心。
看着这一幕场景,李密脸上露出了笑容。
心中那伟大的理想,光荣的事业从未像这一刻一样如此接近。百姓们,你们拿吧!全都拿走!从今往后,你们再也不用去当饿死鬼了!从今往后,你们的父母不会再失去孩子,你们的孩子也不会失去父母,你们的家人还可以团聚,你们的生活还可以再来!你们要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会为你们推翻这个暴虐的王朝!
......

或许有人觉得,李密开仓放粮是为实现个人理想服务的,他的动机并不单纯。但无论如何,他这一行为是值得大大肯定的。不管他出自什么目的,发自什么动机,他都已经在事实上践行了天地间至高的正义——造福百姓,拯救苍生。
在隋朝末年多如牛毛的起义军里,首举义旗的很多,能征善战的不少,占地广大的更多,但瓦岗军却能从一个偏僻的小寨异军突起,成为了引领潮流的中坚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李密的高瞻远瞩。只因为他懂得造福百姓,拯救苍生。
光荣属于李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9 22:33:11 +0800 CST  
[40]
丢失了这么大的粮仓,隋朝各级官员都非常害怕并且痛心。尤其是留守洛阳的那一帮人,如果不尽快夺回来,迟早都要负连带责任,运气不好还要掉脑袋。
越王杨侗的辅佐大臣们不敢怠慢,马上调兵遣将,派遣将军刘长恭等人率兵讨伐。
不过在出征之前,东都市民的热情还是着实把刘长恭吓了一大跳。这帮城里人对李密等人的来路并不解,只是按照惯常思维认定他们不过是一帮饿坏了的抢米贼,一定很容易打败。因此那些贵族子弟、纨绔少年、太学生等等都觉得这是个立功的好机会,争相应募从军,以求刷一下战功,将来奔个大好前途。
大家踊跃从军,主将刘长恭当然不好拒绝,他把这些人一一登记,到最后居然凑起了两万五千人。
然后,他便领着这支军队上了路。因为这支军队里的人都有权有势,所以装备十分精良,铠甲锃亮,衣衫华美,吃的都是高档货,穿的都是名牌,连旌旗钲鼓极为光鲜。要是让不明就里的人们看到了,准得以为这是一支什么王牌军队。
但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只能用悲剧来形容。因为有权有势的人是格外爱惜自己性命的,有了荣华、富贵、美色等身外之物的羁绊,谁还舍得去死?(我?也够呛)相比荣誉、胜利、责任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说,先保住命才是第一位的。
于是两天以后,隋军毫不意外的在洛口仓外围中了李密的埋伏。而这些士卒也毫不意外的完全没有表现出一点战斗意志,瞬间就被打的哭爹喊娘,一下子死伤十之五六。
最后,只有刘长恭等几个高级将领脱掉官服潜逃才得以幸免。而他们来不及带走的那些昂贵的辎重、武器、铠甲则全部成了瓦岗军的战利品。
打败了这支援军,李密、翟让在洛口的地位稳定下来了。
瓦岗军又一次威名大震。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9 22:50:15 +0800 CST  
今天使出洪荒之力了,歇会儿...各位朋友明天见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9 22:53:15 +0800 CST  
[41]
在一场又一场胜利面前,翟让有些自惭形秽了。
他终于深刻的明白了,自己的水平绝不能与李密匹敌,也明白了只有这个人才能带领瓦岗军走向胜利。翟让决定成人之美,把老大的位子让给他。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劝说李密接受拥戴。
李密是个实在人,他没有推辞。他本人一直都怀着纵横天下的梦想,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努力。尽管他对翟让的收留之恩始终心怀感激,但他也明白能让瓦岗军发展壮大走向辉煌的人只有自己。
当今天下,舍我其谁?李密有这个自信。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十九日,李密在洛口举行了祭祀天地的仪式,正式称“魏公”,改年号为永平。
李密并没有称帝,甚至都没有称王。为了增强瓦岗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他需要给自己一个名分,但为了避免瓦岗军成为众矢之的和出头鸟,他又不能搞的自己太扎眼。思来想去,还是魏公这个称号最合适。
老领导翟让退了下来,李密没有亏待他,让他当了司徒(二把手),封为东郡公,工资养老金照发不误,完全可以满足个人家庭生活待遇。老资格单雄信、李勣分别封为左、右武侯大将军,依然是军中领头人。李密的新宠房彦藻、邴元真则分别做了行军元帅魏公府左、右长史,算是替自己出谋划策的秘书班子,其他文武百官,各有任命。同时,还在洛口筑起方圆四十里的城池,以此作为瓦岗军的前哨基地。
李密称公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洛口已经落入他手,百里之外的洛阳也唾手可得,既然如此,李密问鼎东都改朝换代的那一天似乎也指日可待。于是,闻风前来投奔的豪杰就像流水一样络绎不绝,赵魏以南,江淮以北地区的群盗莫不响应。那些老牌反政府武装孟让、王德仁、王君廓等等等等都规规矩矩的递来了称臣的降表,甚至那个早先嫌弃过他的郝孝德都哭着喊着要来归降。
当然了,对他们的投降也不能太过认真,这帮家伙的举动无非是见风使舵,想早点抱个大腿,以求将来的富贵。对于他们的小算盘,李密自然心知肚明,但人家都做出表示了,你总不能板着脸打回去。
于是,李密非常大方的接受了这些人的归顺,全部封官授爵,让他们各自统领本部人马。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0 08:02:33 +0800 CST  
今天中午、下午、晚上各更一篇啊,谢谢大家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0 08:16:26 +0800 CST  
[42]
以上那些人的归顺给足了面子,但总体上来说也就是个面子的意思。
真正实打实给李密帮上忙的,其实只有一支,那就是裴仁基的隋朝正规军。
裴仁基是此前驻扎在著名的战略要地——虎牢关的守将,现在他也来瓦岗军了。他不仅奉上了虎牢关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还带来了几位不世出的英雄猛将。
其中一位,就是他亲生儿子裴行俨。虎父无犬子,身为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武艺高强、骁勇善战,被人称作“万人敌”。隋唐演义一个有大名鼎鼎的人物,天下第四条好汉裴元庆就是以他为原型。
除了儿子以外,裴仁基还带来了两个我们刚刚介绍过的,非常熟悉的,一直盼着见面的老朋友——秦叔宝、罗士信。
终于来了。

风云际会
且说张须陀战死之后,他的职位由裴仁基接任,成了秦叔宝和罗士信的新大哥。
和前任领导一样,裴仁基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好人。他作战英勇,战功赫赫,爱兵如子,体恤士卒,每次得到斩获都慷慨的分给大伙,自己分文不取(每破贼得军资,悉以赏士卒)。在胆大心黑的隋朝各级军事将领中,这简直就是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风,打着灯笼都难找。
但裴仁基却无法让大家都满意。
不满意的这个人就是监军萧怀静。因为他心里非常不平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萧怀静当监军也不过是为了一个利字,可是你裴仁基却光知道把东西分给那些大头兵。
你自己不要就罢了,我的那份不也少了吗?
虽然裴仁基是主将,但萧怀静是监军。监军不指挥打仗,却可以指挥打仗的人,要是看你不爽,什么芝麻绿豆的小事都可以往上司那里捅。因此有时候,裴仁基也不得不屈从萧怀静的意见。一来二去,士兵们发现自己的赏赐见少了,他们随之明白了是谁在背后捣的鬼,也就暗地里记恨上了萧怀静。
对此,萧怀静本人心知肚明。但指望他把这些不满意的士兵全处理了是不现实的,这不能说他不想,只能说力不从心。不过,暗中搞一下这个士兵们的带头大哥还是不成问题的。
从此以后,裴仁基就莫名其妙的发现,自己被习惯性的打小报告了,时不时还得被顶头上司问候一下家人,关心一下父母。
他当然也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但是,明白归明白,他却无奈的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反制的办法,上司惹不起,监军就能惹得起吗?裴仁基是武将,脾气不会太好,但再不好,也只能强颜欢笑,整天窝着一肚子火没处发泄。萧怀静则在一旁阴阳怪气的看热闹。
越王杨侗派刘长恭讨伐瓦岗军的时候,裴仁基的军队名列其中。但不幸的是,他不小心延误了军期。等他气喘吁吁赶到的时候,前方业已遭到了惨败。自己就剩这么点人马,进攻的结果肯定还是惨败,但如果回到东都,他则有可能被治罪。
英雄末路的裴仁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李密得知后,马上派人游说他归降。
裴仁基犹豫再三之后,秘密和李密互通了书信。不过即使这时候,他的内心仍然非常矛盾,毕竟好好的朝廷正规军摇身一变成为叛军,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的事迹被萧怀静发现了,而这位监军大人竟然又一次不知死活的向朝廷打了报告。
压抑已久的裴仁基终于彻底爆发了,他实在无法再容忍这个污浊的世界,更无法容忍这个讨厌的监军。于是一怒之下把萧怀静杀掉,然后带着裴行俨、秦叔宝、罗士信等一干猛将就投奔了瓦岗军。
“叫你打小报告,老子要你的命!”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0 11:37:58 +0800 CST  
[43]
与此同时,另一个知名人物——程知节也加入了瓦岗军。
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济州东阿人(山东东平县)。咬金是原名,知节是后来改的,可能咬金叫起来比较顺口吧,大家好像都习惯用这个名字来称呼他。
程咬金在民间故事和演义里要算一个大出风头的人物。性格无赖又重感情,做事圆滑又讲义气。幽默滑稽,吉星高照,走到哪都是一片欢声笑语。人称大德天子、混世魔王等等,光外号就能编一大串。
但在历史中不是这样的。
程知节早年的事迹,我们其实知之甚少,在史料中的记载也很简略,人物形象远没有那么饱满和立体。作为给隋唐题材影视行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程咬金的真实事迹如此不为人知,着实有点遗憾。
不过,只要肯去扒,还是多少可以知道一点的。我们能知道的是,程咬金的身世并不普通,不仅不普通,而且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祖上一直在北朝做官,父亲更是当上了负责举荐人才的济州大中正,在当时也算地方大员了。甚至,有学者还考证出来,程咬金祖上就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程昱。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因为那位学者是从程咬金家的墓志上一个一个往上推出来的,而程昱的老家也的确在东阿。
成长在这样土豪的家庭环境里,程咬金长大以后,当然不会像演义里说的那样屈尊去干私盐贩子,而是成为了一位乡中豪杰。在大业末年,他利用家族的威望,组织起了几百人马,聚众结社,保卫乡里,在当地颇有影响力。
程咬金打架很厉害,但不是靠连蒙带骗的三板斧,而是有真功夫。史书记载他骁勇善战,善用马槊。后来,有一次为了救裴行俨,程咬金单骑入阵,连杀数人,胳膊被敌将用马槊穿透(“洞过”),但他却像机器人一样不觉得疼,只是回过身来把马槊一把撅折,顺便砍下了敌将的脑袋。最后,两人安全返回。
还有,就像关羽用的武器不是青龙偃月刀,秦琼用的武器不是双锏一样,程咬金用的也并不是宣花大斧(三板斧自然无从谈起了),而是当时许多武将都擅长使用的武器——马槊。
这件事其实很好理解,用一个小学数学知识就可以解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马上交战,不管是劈、砍、砸,速度都不如刺来的快。所以不论是关羽也好,程咬金也好,他们在马上作战时都选择了最好用的刺杀型武器——长矛或是马槊。而青龙偃月刀、斧子成为兵器都是在宋朝年间了,而且还是步兵用来对抗骑兵用的(大刀、大斧子砍马腿正合适)。


至此,瓦岗军最有名的英雄都已经全员到齐了。
李勣、单雄信因为资历比较老,地位比较高,仍然是瓦岗军的左、右武侯大将军。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裴行俨来的晚一点,算是他俩的下级。不过这四个人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麾下统率的是瓦岗军的精锐——内军四骠骑。所谓四骠骑是李密从瓦岗军各支部队中千挑万选出来的将士,人数只有八千,战斗力却强到让人恐惧,号称可当百万之军。
以上就是几位主要的隋唐英雄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徐懋公不是老道,单雄信不是庄主,秦琼不是二哥,程咬金也不是混世魔王,罗士信更不是傻子,甚至卢明月根本就是被秦叔宝剿灭的贼寇,而罗成则压根儿没有这个人。
尽管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演义中不太一样,但读起来却似乎并不逊色。隋唐之际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瓦岗军,才显得更加精彩,而瓦岗军正是有了这些英雄,才能成为千百年来代代流传的传奇!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10 17:56:59 +0800 CST  

楼主:皮唐先生

字数:960351

发表时间:2017-11-28 06:10: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3 06:13:44 +0800 CST

评论数:128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