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谢谢捧场。是的,如果那样袁氏一族早就有人称帝了,不必等到一千多年后才由袁世凯出来过了一把皇帝瘾。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3 11:37:31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8-24 12:52:10
楼主辛苦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4 16:00:15 +0800 CST  
交代一下沮授、田丰之死。
官渡之战前夕,沮授预感袁绍会失败,就集合宗族,大散家财,沮授的弟弟沮宗则认为曹操会输,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沮授说:“以曹操的能力,又挟持天子作为资本,我们虽然战胜了公孙瓒,但确实疲惫不堪了,现在上下都骄横无比,失败在此一举。”
沮授在跟随袁绍渡过黄河时,长声哀叹说:“上面的人(指袁绍)志得意满,下面的人只知道争功,悠悠黄河啊,我是回不来了啊!”官渡之战中,主张分兵打持久战,被撤销了监军职务,所统领的部队也被划走三分之二。战争结束时被俘,曹操想招为己用,沮授因为叔父、母亲、弟弟都在袁绍手上,担心连累他们,坚决不降。曹操将其厚养在军中,沮授仍然不为所动,并想找机会逃回袁绍处,被曹操所杀。
田丰,字元皓,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一说渤海人)袁绍逼走韩馥后,听说田丰名气,谦卑地带着厚礼请田丰担任冀州别驾。官渡之战前,田丰也因为反对袁绍歼灭曹操的战略规划,主张分兵打持久战而被袁绍关押在邺城。曹操听说田丰没有随袁绍一起出征,大喜,认为袁绍必败。
袁绍兵败,众军士捶胸而哭道:“如果田丰在这里,不至于到这个地步。”有人就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却高兴不起来,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说真话冒犯了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一定会赦免我;打败了,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要是出师得胜,我将得到保全,现在既然打败了,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绍回来的路上对逢纪说:“冀州人听到我失败的消息,都会担心念叨我,唯有田丰以前曾经劝阻过我,与其他人不同,我都没脸见他”河南派的逢纪乘机进谗言:“田丰听说将军败退,拍手大笑,正为他预言正确而欢喜呢。”袁绍一怒之下杀了田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4 16:15:17 +0800 CST  
其实在官渡之战前,沮授、田丰都深得袁绍的信赖。袁绍取得冀州后,是沮授为袁绍谋划了总体战略思路;袁绍打公孙瓒,田丰献计出力最多。袁绍为什么突然一下变了呢?除了河南派对这二人的陷害外,主要还是这二人的分兵策略是官渡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袁绍要杀这二人泄愤诿过。
得胜的曹操以胜利者的姿态踌躇满志地给献帝上书,历数袁绍的罪行,很有喜感的是,上书的中对袁绍的称呼仍然是“大将军邺侯袁绍”,没有什么逆贼啊叛臣啊这些贬称。这是曹操耍的个小聪明,此时袁绍还在,河北四州仍然在袁绍手里,谁知道他会不会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又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需要袁绍、依靠袁绍的时候,曹操不愿也不敢把事情做绝。
袁绍能不能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呢?河北之地什么时候能收归到曹操名下呢?我们拭目以待。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4 16:15:42 +0800 CST  
第二十二章 曹操荡平河北

官渡之战,袁绍兵败如山倒,全线溃逃。曹操本来可以率军追击,阻止袁绍渡河,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收兵打扫战场。五十多年后,魏国豫州刺史、行镇东将军王基曾在与大将军司马昭的一封信中提到过此事,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觉得收获颇丰,不再追剿,是惧怕受挫败,丧失威信。确实是这样,袁绍虽然失败,但其北方四州实力尚在,黄河北岸至少还有蒋义渠的接应部队,能否取胜是个问题,如果取胜,又怎样对付北方四州的反扑?曹操还没想过,以前不敢想,现在是来不及想。如果失败,就前功尽弃,反而是自取其辱。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夏四月,离官渡失败仅半年,袁绍聚集了一支部队驻扎在黄河渡口仓亭,(今河南范县东北)随时准备再次渡过黄河挑战曹操。曹操迅速带兵攻破袁军。
官渡之战后,曹操虽然缴获了大批战利品,但因火烧乌巢,没缴获多少粮食,关键的粮食短缺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无奈之下,带兵到东平国的安民(今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就粮。当地粮食也不多,不足以和袁绍相抗衡,曹操就想南征刘表夺取荆州,解决粮食问题,在征求荀彧意见时遭到反对,荀彧认为:“袁绍失败后人心离散,应该乘其处于困境之中时迅速平定。如果背离兖州、豫州根据地,长途跋涉到长江、汉水流域,袁绍聚集人马趁虚攻击,你的大事就完了。”
鉴于袁绍已经有仓亭驻军的先例,曹操也不敢大意,又率军回到黄河南岸。袁绍果然在聚集军队,双方又隔河对峙,回到官渡之战前的状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4 16:17:16 +0800 CST  
但此次对峙并未相持太久,原因是双方的后方都出现了问题。袁绍方是冀州许多郡县背叛袁绍打出归顺曹操的旗号,袁绍要赶着回去平息叛乱,稳定后方。曹操方则是刘备和龚都一直在汝南活动,并且越演越烈。刘表军也开始北伐,威胁到许县,曹操也要赶回去应对。
许多人对刘表有误解,认为他只求自保,对袁曹之争采取观望态度,其实不是的,刘表是支持袁绍的,也愿意出兵帮助袁绍牵制曹操,但事实是他无暇出兵。官渡之战期间,刘表要与士燮争夺交州,要应付孙策的骚扰,更让他不能分身的是荆州自身的叛乱。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在桓阶的唆使下,带动零陵、桂阳、武陵三郡一起背叛刘表,呼应曹操,刘表只好留下军队奋力平叛,一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张羡病死,其子张怿接替后,刘表才平息了叛乱,但此时官渡之战却结束了。刘表为了实现诺言,仍然派出一万人马攻打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企图与流动在汝南的刘备、龚都合围许县。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4 16:18:52 +0800 CST  
西鄂县没有驻防兵马,县长杜袭,字子绪,颖川定陵人,率五十多人防守,自然守不住,战死三十人后,杜袭带余下十八人带伤突围,又被追杀,杜袭带着逃出城的百姓一起逃往曹军在陕县的摩陂军营。(刘表此次北伐的具体时间不详,史载是建安初,但究竟哪一年不知道。刘表从建安三年开始平息长沙张羡的叛乱直到建安五年,这期间应该不会分兵北上。而建安三年以前,荆州北面有张绣驻防,就算刘表有心北伐也会以张绣为先,而不是越过张绣自行前往,那样就失去收留张绣的意义了。因此,此次北伐估计应该是在平息长沙等四郡叛乱之后。这支部队占领西鄂县后就没下文了,既无向前推进记录,也无撤兵记录,推测应该是曹操南征时撤退的,后来刘表指派了一支部队给刘备,也许就是这支后撤的部队)
此前曹操曾派蔡阳阻截刘备,被刘备斩杀。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刘备又变成刘跑跑开始跑路,投奔刘表。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4 16:19:51 +0800 CST  
曹操和刘备的关系很奇特,曹操说天下英雄,唯有刘备和他,这话不是一时兴起糊弄刘备,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因此,曹操特别注意刘备的动向,只要刘备队伍发展到一定规模,有逐渐壮大之势,曹操一定会亲征刘备,将其打散、打垮、赶跑,当然最好是打死,可是一直未能如愿。刘备则是只要曹操不来打他,就总有办法生存下去并凭借其超高的人气逐渐壮大队伍,也总有办法对付曹操手下将领,而只要曹操亲自来打他,他就会变成刘跑跑,立马跑路。
刘备派左将军从事中郎糜竺、孙乾出使刘表,表示愿意投奔荆州。刘表听说刘备要来归顺,大喜过望,亲自出城到郊区迎接,待以上宾之礼,并增派兵马给刘备,让其驻守襄阳北方的新野。(今河南省新乡市新野县)刘表接纳刘备和接纳张绣的目的一样,就是为自己与曹操之间设置一个屏障,减缓自己的防守压力。说白了就是拿刘备当挡箭牌,刘备就是张绣的替身。张绣走后,刘表就失去了北方屏障,能够得到刘备来填补这个空缺,刘表自然会喜出望外。刘备三番五次地改换门庭的经历,刘表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希望有人来替他抵挡曹操,而刘备此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有朝廷左将军的头衔,文有孙乾、简雍,武有已被称为“万人敌”的关羽、张飞,比张绣强多了。但又没有独立割据的能力,为什么呢?没有地盘,也就没有粮草,维持军队的基本物资需要刘表提供。刘表控制了刘备的粮草就控制住了刘备的所有行动能力,就像当初韩馥控制了袁绍的粮草,使袁绍空有盟主的头衔而无力做出任何军事行动。
刘表接纳刘备除了让其做屏障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做北伐的先头部队,也说句大白话,做炮灰。北伐成功了,刘备是为刘表作嫁衣裳,失败了,损失的是刘备的实力,刘表可以全身而退。这就是刘表的如意算盘。
刘备也知道刘表的算盘是怎么打的,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明知如此,还是不得不做。另一方面,通过北伐,刘备也可以逐渐壮大实力,这是事情好的一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4 16:21:09 +0800 CST  
刘表、刘备就这样貌合神离地走到了一起,并真的开始北伐。首先进攻荆州和豫州交界的叶县。(今河南省叶县)
曹操派建武将军、河南尹夏侯惇、偏将军于禁、裨将军李典、将军夏侯兰领军迎敌。刘备烧掉军营向博望县转移,在博望设下埋伏,引诱夏侯惇来攻。(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夏侯惇果然猛追不放,李典劝阻夏侯惇说:“刘备无故而退,可能会有埋伏。往南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不能贸然追赶。”夏侯惇认为李典胆小怕事,留其驻守军营,自带部队追击,进入刘备伏击圈,被刘备打得大败。李典赶忙带兵来救,夏侯惇、于禁得以突围,夏侯兰没能逃出来,被刘备俘虏。同乡赵云为夏侯兰求情,因其熟悉律令推荐他为刘备的军正。(军中执法官)
刘备无力继续北伐,退回新野。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5 16:45:32 +0800 CST  
前面说过,官渡之战时鲁国诸县和徐州昌豨背叛曹操投降袁绍,曹操无暇也无力征讨。现在腾出手来,派督军校尉夏侯渊、曾担任过鲁国相的裨将军张辽率军平叛。
平定鲁国诸县比较顺利,攻打昌豨时则受到顽强抵抗。昌豨盘踞在三公山(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东十五里)上依山固守。几个月后军粮用尽,夏侯渊打算撤军,张辽对夏侯渊说:“这几天每次与昌豨交锋时,昌豨总是与我对视,似乎有话要说。再加上他们射的箭越来越稀少,这一定的昌豨在战与降之间犹豫,所以才不肯力战。我想个他对话,说不定可以引诱他投降。
夏侯渊同意让张辽试试。张辽就派人对昌豨说:“曹公有令,派张辽来告知你。”昌豨果然下山与张辽会谈。张辽告诉昌豨先投降者有大赏。昌豨答应投降,张辽单身上三公山,到昌豨家拜见昌豨家人。昌豨觉得很有面子,就跟随夏侯渊、张辽去拜见曹操。曹操安抚昌豨后让其回原地驻防。
昌豨走后,曹操责备张辽说:“你以身犯险,这不是大将该做的事情。”张辽道歉说:“因为明公威信闻于四海,我奉圣旨,(史书中“奉圣旨”的说法三字始见于此。曹操并非皇帝,可见“奉圣旨”最初并非专指皇帝诏书喻令)昌豨必定不敢害我。”(此事被《三国演义》改编成张辽劝降关羽)
这是张辽投降曹操后立下的第一个见诸记载的大功。官渡之战时,张辽曾与关羽一起为先锋攻击颜良,但并没立下特别的功劳。自平定鲁国诸县和招降昌豨后,张辽逐渐崭露头角,成长后曹操的主力战将之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5 16:46:09 +0800 CST  
许多人熟知张辽,但并不一定知道张辽的家世,其祖先在汉朝早期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差点为汉朝立下不世之功。
张辽,字文远,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今山西省朔州市西北)但其本来并不姓张,而是姓聂。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匈奴派使者向武帝请求和亲,朝廷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和亲派,一种是以大行令(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亲派占上风,汉朝对匈奴仍然采取和亲政策。
第二年,雁门郡马邑县富豪商人聂壹通过主战派王恢向武帝建议,和亲之后汉朝已经取信于匈奴,只要诱之以利,必定能将之击溃,并呈递了在马邑设下埋伏圈,然后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之计。
汉武帝同意了聂壹的方案,于当年六月派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领三十万车、骑、步大军在马邑设伏。各位领军都隶属韩安国,约定在单于进入马邑时纵兵出击。
聂壹以经商为名出塞,见到匈奴军臣单于,称自己能斩杀马邑县令,迫使马邑举城投降,然后可尽得该城财物。军臣单于贪利,相信了聂壹的话,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先派使者随聂壹回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进兵。聂壹与马邑县令密谋,以一名罪犯的首级讹称为马邑县长之头悬挂在城门上,欺骗匈奴使者。军臣单于立即率兵向马邑进发。
计划至此进行得非常顺利,不出意外的话,匈奴军很快就会进入汉军的包围圈。谁知匈奴大军走到离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军臣单于发现事情有些蹊跷,广袤的原野上牲畜在自由地游走,却没有一个人放牧,太奇怪了!军臣单于大起疑心,停住大军,派小股部队攻克了一个碉堡,俘获了汉军的雁门尉史。尉史经不起威胁,吐露了汉军的秘密。军臣单于听后大惊,继而大喜,认为得到尉史不上汉天子的当,是上天所赐。不但不杀尉史,还封尉史为“天王”,下令立即撤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5 16:46:46 +0800 CST  
王恢、李息按原计划率领三万大军出代郡,(郡治高柳,在今山西省阳高县西北)准备袭击匈奴的辎重。得知匈奴退兵后不攻而返。韩安国苦等匈奴不来,就改变原计划率军出击,已不见匈奴踪影。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围”,其中提出这个建议并亲身赴匈奴诱敌的聂壹,就是张辽的祖先。
“马邑之围”虽未成功,但却结束了汉朝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如果“马邑之围”成功,中国的历史就将改写,聂壹会因此名垂青史,可惜汉军过分求稳,不合常理地驱散了当地牧人,露出破绽,功亏一篑。聂壹也因此把汉、匈双方都得罪了,被迫改名换姓躲避灾难。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5 16:47:08 +0800 CST  
扯远了,回到原来的讲述中。昌豨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依附吕布。吕布死后跟随臧霸等投降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奉袁绍命令南下汝南与刘辟骚扰许县,昌豨背叛曹操响应刘备,被曹仁打败逃走。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昌豨又叛变,曹操派偏将军于禁平叛,没能平复。曹操又派督军校尉夏侯渊带领于禁征讨。夏侯渊、于禁加紧进攻,攻打下昌豨十几个寨子。昌豨与于禁是旧时的老相识,就到于禁这里投降。大家都以为昌豨投降后,应该送到曹操那里去,于禁却说:“你们不知道曹公经常下达的命令吗?包围过后才投降的一律不予赦免。遵守法令行事,是服从命令的节操。昌豨虽然是我旧时的朋友,但我于禁不能因此而失节!”说完亲自去与昌豨告别,流泪而杀昌豨。当时曹操正在东征海盗管承,听说这件事后,感叹地说:“昌豨不到我这里来投降,而到于禁那里,这难道就是命啊!”因此而更加看重于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5 16:48:18 +0800 CST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春正月,曹操率军回到故乡谯县,感伤于故乡凋零旧友全无,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下令为在战争中死去没有后代的将士寻找亲戚为其立后,给田地、耕牛,聘请教师教育这些后代;为活下来的人立庙,使他们有地方祭祀他们的祖先;第二件,从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始治理疏通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睢阳渠县东南)渠。第三件,以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祭祀桥玄。桥玄是睢阳人,生前与曹操有约,“死后曹操从坟墓前经过,如果不以一斗酒一只鸡祭奠的话,车过三步,腹痛勿怪!”曹操不光践约,还以帝王之礼祭祀桥玄,也算是报答桥玄知遇之恩。
因袁绍尚在,河北未平,曹操在故乡不敢久留,祭祀完桥玄后立即率军再次来到官渡,预防袁绍的进攻。李典、程昱负责粮草运输。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驻防黄河,断绝曹操运粮水道。曹操写信告诉李典、程昱,如果不能从水路通过,就走陆路。走陆路的缺点是速度慢,用人多。李典就和大家一起商量,认为高蕃军队装备很差,只是依恃水道而已,有懈怠之心,可以战胜。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可以自作决定,立即攻击。程昱也认为可以。李典率军从南岸渡河攻击高蕃,果然将其打败,保障了运粮水路的畅通。
曹操抵达官渡时,等待曹操的不是袁绍的进攻,而是袁绍的死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5 16:49:13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08-25 18:31:53
评论 ty_阿铭850:有个地方很纳闷,袁绍官渡折戟之后诸子相争,就没有一个有大局观的人阻止袁绍集团内斗?田丰沮授死了,其它谋士也应该知道啊,如郭图审配等还要接着干自己人。
-----------------------------
谢谢捧场。袁氏集团内部壁垒森严,郭图、审配水火不容,袁氏兄弟为大位,谋臣为贪拥立之功,都不愿意妥协,父辈的兄弟不和的悲剧再次重演。外面倒是有人劝,刘表、刘备都劝解过,但无效。刘表是个有感恩之心的人,袁绍把他从党锢中解救出来任北军中侯时,就坚定不移地站在袁绍一边,力主杀宦官,袁绍与公孙瓒、曹操相争时,也始终不渝地拥袁,不忍心看到袁绍的儿子手足相残,苦口婆心地相劝。刘备是袁谭的举主,也受过袁绍的厚待。当然,相劝的目的不排除担心袁氏集团毁灭后自身难保,没有力量与曹操抗衡。
袁氏兄弟之争根在袁绍,错在袁谭。袁谭早就过继给袁基,失去了继承权,想武力抢夺,不惜投降曹操来达到目的,这点很无耻。汉人最看重的是敬祖归宗,最鄙视的是数典忘祖,袁谭不光是数典忘祖,还认贼作父,自取其辱。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8 11:12:16 +0800 CST  
袁绍自官渡失败后,身心俱疲,很快发病。五月,在邺城与其从弟袁术一样呕血而亡,(难道是袁氏家族遗传病?)享年五十七岁。
汉末政治上最耀眼的明星、最具实力的霸主,鼎盛时期曾统治大半个中国的袁绍郁闷而死,河北民众莫不痛哭失声,如同丧失了自己的亲人一样悲伤。
人死了总得盖棺论定吧,而中国修史中成王败寇的陋习让袁绍死后也得不到公平的评价,被说成一个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外宽内忌的伪君子,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诚然,袁绍亲手结束了汉帝国的皇权统治,但那个天怒人怨的帝国早就腐朽头顶行将就木,彻底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审视袁绍兴亡的过程可以发现,政治上,袁绍得到了官僚集团的支持和拥护;军事上,只要是袁绍亲自领兵出战,除了官渡之战外无一败绩,这种战绩在当时找不出第二个来;经济上,袁绍屯田早于曹操,经济实力也超过曹操,官渡之战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就是证明;民心上,无论名士、士人、百姓,大多数都愿意依附袁绍,从其死后士民百姓的普遍悲伤上也可以看出其深得人心。遗憾的是,他失败了,个人认为他的失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看错了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董卓和曹操,他认为或者希望董卓作为袁氏故吏能遵守潜规则听命于自己,结果错了,丧失了第一个取代汉帝国的机会;他认为或者希望曹操作为自己的部属能永远忠诚于自己,结果又错了,丧失了第二个取代汉帝国的机会。因此说他一败于故吏,二败于部属。二是不能有效制止集团内部的派系争斗,总是希望能保持平衡,这在政治斗争中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以至于集团实力生前受到派系斗争的内讧而影响和削弱,生后受到撕裂而彻底断送了袁氏家族。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8 17:15:00 +0800 CST  
请看《后汉书》作者范晔对袁绍的评价:“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客观准确地描写出袁绍是个既有雄霸之图,又有统御文武的雄霸之才,并深得文官武将、天下百姓的拥戴。
这才是真正的袁绍!
中国古代史中只有一个争夺帝位失败者没有受到史书的刻意贬抑和民间百姓的误解,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也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不属于本书范畴,故不多言,只谈一点,供有意者参考:和血统论意识有关。项羽是贵族子弟,刘邦虽然是亭长,算低级公务员,但其血统太低,只是个农家子弟。那个亭长在士人眼里只是个土鳖小混混,就连本朝人写的《史记》里,也把刘邦写成了一个猥琐粗鄙的乡野村夫。而项羽则是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英雄。
袁绍死后,袁尚继承了袁绍的官职和部队,使持节、假黄钺、大将军、伉乡侯;袁谭自号车骑将军,驻扎黎阳。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8 17:15:46 +0800 CST  
这里要澄清一个误解,就是袁尚和袁谭的继位之争,这是不存在的。袁绍因为袁尚长得像自己,一表人才,所以特别喜欢他,要将位子传给他,并为他扫清了继位的障碍,就是把袁谭过继给从兄袁基,使袁谭失去了继位的资格。这件事情是举行了公开的盛大仪式的,上告袁氏家族列祖列宗,并重新改写了家谱,明确了袁谭、袁尚和袁绍、袁基的继承关系。由于关系的改变,称呼也跟着改变,袁绍从此把袁谭当作侄子,袁谭从此称呼袁绍为叔父。从袁尚、袁谭为父服丧所遵从的礼仪也可以看出双方都十分明白自己的地位。袁尚是“斩衰居庐”。古代丧礼中,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是儿子为父亲服丧的礼节。袁谭是“斋于垩室”,只是在住在四壁涂白(或者没有屋顶)守丧的房子中斋戒,并没有“斩衰”,也没有其他丧服的记载,是子侄辈服丧的礼节。袁谭自立是一年以后,在辛评、郭图的唆使下发生的。因此,袁尚继位,在袁氏集团中没有任何异议。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8 17:16:56 +0800 CST  
此时袁氏集团还拥有北方四州之地,和乌桓族仍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如果兄弟同心的话,曹操能否战胜袁氏集团还是个疑问。可惜,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的魔咒降临到袁氏家族中,袁氏集团内部派系之争并没有因为袁绍的去世而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直到公开化。
河南派郭图、审配在战胜河北派沮授、田丰后争权夺利,导致河南派分裂,两人从盟友变成敌人,审配与逢纪联手支持袁尚,郭图与辛评联手支持袁谭,袁氏兄弟再一次重蹈父辈覆辙,走上了手足相残的老路。
审配与逢纪以前其实是有矛盾的,并非同党。审配受袁绍重用后,经常有人在袁绍面前说审配的坏话,估计是郭图、辛评等河南派所为。袁绍征询逢纪的看法,逢纪说:“审配天性刚烈率直,说话做事都仰慕古人的节操,不会因为两个儿子在南边而做出不义的事情,您不要对他怀疑。”袁绍见逢纪为审配辩护,觉得很奇怪,说:“你不是讨厌他吗?”逢纪说:“从前所争的属于个人私事,现在所说的是国家大事。”袁绍对逢纪的行为大为赞赏,没有处置审配。审配与逢纪的关系这下逐渐好转,最终成为同党。
除了袁家人在为袁绍服丧外,还有一个人也在为袁绍服丧,各位看官大概不会想到这个人是曹操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8 17:18:31 +0800 CST  
正是曹操。
袁绍死于五月,曹操一直等到九月才开始发动进攻,也就是说足足等待了三个月。为什么是三个月呢?因为《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其中缌麻是最轻的丧服,适用范围较广,包含为族兄弟服丧在内的十几种亲属关系。曹操把袁绍当作自己的兄长,为其服丧三个月。袁绍比曹操大七到十岁左右,曹操从在洛阳追随袁绍起,就把袁绍当作兄长,此时为袁绍服族兄弟之丧,也在情理之中,而事实上袁绍一直是曹操的偶像,这个后面还会提到。
也许有看官会说曹操不是在为袁绍服丧,而是遵循古制不因丧伐人,还真不是这样。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死孙权继位时,曹操就打算因丧伐孙权,被上一年孙策派来许县向朝廷呈送奏章,曹操将其留下来担任侍御史的张纮劝阻,认为因丧伐人有违传统道义,如果不胜,还会使两方结仇,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曹操当时也许只是说说,因为官渡吃紧,曹操还不敢贸然兴兵去远征江东,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同意张纮的的意见,表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这次是有因丧伐人的想法,因为不能分身没有执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马不停蹄南下,丝毫没有要遵循古制的意思。
九月,曹操率军渡河进攻袁谭驻守的黎阳。战前袁尚派逢纪带领一支小部队增援,袁谭嫌援兵太少,要求再派部队增援,审配建议袁尚不再派兵,袁谭认为是审配、逢纪合伙欺瞒袁尚,陷害自己,一气之下杀了逢纪。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28 17:19:33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