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书中自有脑白金》

本人喜好读书,退休之后,时间有了,常常去首都图书馆拿回几本书,随意读起。图书的选择也是很随意,顺着书架走,看看书名,觉得有点兴趣的就拎回来。读得下去就读完它,觉得没太大意思或不合口味的,就放下送回去。
本来我的记性就不太好,岁数一大,就更感如此,常常是一本书读完,放下之后,书中的故事情结也就随之而去。
一日,从一小报上看到一小文,说是人退休之后,不光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脑子。怎样锻炼呢?他的建议是写写日记,不要想得太复杂,只要将一天中干了什么事,有点什么体会写一写,记一记,就是锻炼脑子的一个好方法,据作者说,这样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算是一点启发吧,每看完一本书,就将书中一点故事情节,或一点点感悟写出来,不用太多,但求是自己的感悟,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锻炼了脑子,又能记住了书中的一些概况。
史玉柱先是卖过汉卡,后又卖起脑白金来,还卖成了中国的富翁。我原也不知脑白金是干什么用的,顾名思义应是健脑用的吧?可惜,我搞错了,不是健脑用的,是一种保健品。那就将错就错吧,就当它是健脑用的。
说“书中自有脑白金”,就当是读几本书,写几句随笔,可作健脑之用吧。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2 15:39:00 +0800 CST  
一.读《重走唐僧西行路》 黄明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2 15:41:07 +0800 CST  
双眼在书架上一行行的扫描着,忽然目光停留在《重走唐僧西行路》这本书上,取下略略一翻,放入袋中。
以前细看过一本书《玄奘大师》,书中讲述玄奘的生平故事,其中重笔描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至今历历在目。最让我难忘的是戒贤论师在那烂陀寺初迎玄奘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内主持戒贤论师德高望重,名冠全印,时年已106岁高寿。当得知玄奘即将前来本寺,令寺内众僧于寺门外列队欢迎。玄奘向戒贤论师礼拜入座后,戒贤问清玄奘确是来自东土大唐时,并得知玄奘离开大唐国都已有三年之久,不由的当众失声痛哭起来,令在座的众徒们不知所以。戒贤随让其大弟子觉贤大师讲述其神奇因缘,觉贤大师当时也70多岁了。觉贤讲道,论师多年来身患风湿病,每当发作时,手脚关节就如同刀割火烧般痛苦,这一拖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的一天,论师对觉贤讲道,现已不堪忍受其疼痛,想自杀以了其一生。可能是天意,当晚睡梦之中,论师梦见三位神仙飘然而至,原是观音、文珠、弥勒三位菩萨同来寺中,文珠菩萨一一介绍后,弥勒菩萨说道,听说你要就此轻生,特来劝你,应一心弘扬正法,将《瑜珈论》等经文广为普及。三年之后,将有一位大唐僧人前来你寺,研学真经,你要好好教授于他,你的病自然也会慢慢减疼好起。觉贤一讲,众僧恍然大悟。后来,玄奘也悟出自己西行一路,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有诸菩萨一路保佑相助,数次化险为夷,平安到达印度。

唐僧西行离开长安是贞观三年(629年),距今已过1300余年。
当今书中的这队人马是如何行走的?一路上会遇到何种奇事趣闻?一路西行,有何收获感悟?还有哪些我不知道的唐僧故事?回到家中,急不可耐的翻开此书。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2 15:42:11 +0800 CST  
西行小队已行至河南玄奘寺,即将告别玄奘故里,下一站应是玄奘西行的出发地西安。晚上躺在床上,一时想到:黄明的这队西行人马共有几人?队长是谁?黄明说是通过海选后才入选的,都进行哪些考试?书封页上写着,行程数万里,历时六个月,又写到日行走约20公里,这显然不是全部步行,这样西行的方式又有何规定?一般的书中都在出发前对读者有个交待,这里为何提都不提一下?

随着一页页的看下去,白马寺前的8人照片应是这只西行小队的全家福照,他们应是队长黄明,还有武行者小燕子(女)、任鹏亮,文行者谈笑靖(女)、毛小同、李印祥,2位和尚明贤法师和印杰法师。而他们的所有行程方式都是由“组委会”来安排,或徒步,或汽车,或火车,或飞机。而在什么景点,应走什么路线,应怎样走,应摆什么姿态,则一切都要听摄影组的指挥和调度。你看看封页,在荒漠之中,在夕阳之下,7个人留在沙漠上长长的人影,和尚头戴斗笠,身穿僧服,手执木杖,其余5 人身背沉重的包囊,3 人低头,2 人前视,一幅长途跋涉,西行远征图画,这都是摄影师的安排,因为他们要对电视台负责,要吸引全国电视观众的眼球。
上面的一个个疑问,有的边看边找到答案,有的心中明白,只是不可言出。

书一页页翻着:前年随团走过宁青甘新四省区游,黄明又将我带进那些熟悉的景区景点:观敦煌壁画,在鸣沙山上骑骆驼,在月牙泉边留影,在瓜州吃甜瓜,蹬嘉峪关峰火台,在交城古址钻坎尔井,在魔鬼城里寻魔鬼,在吐鲁番远眺火焰山。边看边享受着美好的回忆。

书一页页翻着:黄明又讲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经历:行走在师车古道上,在翻越琼达坂主峰时,一侧是高耸的绝壁,另一侧是陡峭的悬崖,脚下的山路有湿又滑,简直是走在鬼门关上。连续12小时的行军,这是西行以来,一路上最为艰辛危险的一天。难怪师车古道一过,小队中就有人死活不愿再向前走了,一是绝没想到西行之路会如此危险,原以为“是一次免费旅游”,二是不想为此做“无谓的牺牲”。还有就是黄明二度来到新疆,从北向南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他是这样形容大沙漠的,在沙漠中行宿,沙漠里只有白天和黑夜,在沙漠中的24小时内,你可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白天烈日炎炎如夏天,夜间冷气入骨似冬天,只有在晌午和傍晚你可享受暂短的春秋时光,若非亲身的经历,是不会有这样贴近精彩的描述。

书一页页翻着:黄明告诉我新疆就是古时的西域。还告我新疆的地形就是“三山夹两盆”,从南向北依次是昆仑山和天山中间夹着塔里木盆地,天山和阿尔泰山间夹着准葛尔盆地,这在以前还真没注意过,看看地图,还真形象。我还知道了,楼兰古城就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端及罗布泊的西端,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北路的交汇点。

书一页页翻着:我还弄明白佛教中的几个问题。
一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含意。在北京法源寺和广化寺的山门前均有一红色的大影壁,影壁上书写六个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在寺院中,也常见长老和尚、善男信女面对佛像菩萨,双手合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按汉语直接理解,就是“南方或南面没有阿弥陀佛”。我以前也这样理解,现在知道是错了。
“南无”的梵文应念着“那摩”,并不是“南面没有”的意思,而是指“顶礼、敬礼、皈依”的意思。
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并称为西方三圣。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净土宗专心信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偏重于来世消灾解脱,净土宗认为只要虔诚坚持口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死后会被阿弥陀佛接引至西方极乐世界,故阿弥陀佛又称为“接引佛”。这样,“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理解为“皈依阿弥陀佛”或“敬拜阿弥陀佛”。
二是佛经名言“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含意。这句经言出自《心经》,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
这个“色”字,同黄明一样,以前误解为“女色”或“色欲”,而将“空”误认为是“虚无飘渺”,现在也知道是错了。
经言中的“色”是指一切有形物质,或叫着“有”,而“空”则是指无形的东西,一种思想或理念,这是看不见的,又叫做“无”。当人修行到一定程度时,会看淡有形物质,而看重无形东西,这就是指“色即是空”,同样当人修行圆满后,无形的东西又可转变成有形物质,这就是指“空即是色”。
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又叫作“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吧。

书一页页翻着:黄明又将我带至西行的最后一站- -印度。印度和中国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13亿,一个12亿,但两个国家有太多的差异,这里不是指所谓的“民主与专制”“贫困与富裕”。中国与印度先后于1947年和1949年独立,印度是靠国父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斗争和绝食的方式”从英国的殖民下独立起来,而中国是用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用“武装斗争”夺取的政权;印度人不怕穷,他们认为穷是上辈子没修行好,以后要好好修行就行了,而中国人则认为“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印度人不怕慢,干什么事都不着急,中国人则认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目前信佛教的人不足1%,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早已不见踪影,而中国的佛教寺院则是一座比一座更加金壁辉煌;在印度神牛可以悠闲的慢步在大街小巷,现代化的汽车只可耐心的跟在其后,切不可惊扰它;在印度的母亲河恒河,人们可以尽情在水中沐浴,洗衣,洗菜,既使有尸体从身边漂过,人们会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黄明讲的是现在的印度吗?有道是眼见为实,今明两年之内,一定要去印度看看,不管是好奇,还是旅游。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2 15:43:15 +0800 CST  
黄明书中写道,走在西行路上,一直在思想着,孙悟空的原型是谁?而我在读着“西行路”时,一直在想着,这个西行小分队中的唐僧是谁?在书页合上之后,答案也就出来了,小分队中的“唐僧”就是该书的作者“黄明”。一是“色即是空”,黄明放着国企的高管不当,自找苦吃,当个6人小队的”傻帽”队长,慢走于西行路上,回去后成为一“待业的中年人”;二是翻过琼达坂主峰后,有的队员被吓破了胆,打了退堂鼓,而黄明认为这些苦,这种难与当年的玄奘没法比,坚持向西行进;三是因上面领导的分歧,在库尔勒停留的很长的时间,为了赶进度,放弃了一些项目。第二年,黄明又两次来到新疆,先是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后再走彭加木失踪的罗布泊险地;四是在印度大涅槃寺,黄明因不意跌倒,摔断了右侧的第6根肋骨,他没有声张,默默忍受,坚持完成了最后的行程。对于这一跤,他很开心地说道,“就当是向佛陀行了个五体投地的大礼”。回国之后,熟人见面就问,“取到了真经吗?”,听话听音,这问话中有的是佩服,也有的是讥讽,黄明无言以对。但黄明自认为,我取到了真经,这真经在我心中,只是可悟而不可言。

读完此书,我对黄明是钦佩,是羡慕,我也坚信“他取到了真经”,是他的“心经”。
这种机遇,这种经历,对每个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2 15:45:08 +0800 CST  
二.读《和珅—帝王心腹》 李师江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8 13:30:41 +0800 CST  
《论语?季氏》中,有孔子这样一句话:“虎兕[sì/四]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与?”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朱文公在后面批注到:“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这两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孔子问:老虎犀牛从木笼中跑出来,毁坏了柜子里的玉龟,这是谁的过错呢?
朱熹批注:主管者应负其责。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8 13:32:23 +0800 CST  
孔子的一问,朱熹的一答,演变成“乾隆的一问,和珅的一答”。这一问一答,成就了乾隆与和珅这一对君臣结缘,也是和珅这只“毁坏玉龟的老虎”成因的的真实写照。

乾隆四十年,和珅找路子来宫中当上乾隆的侍卫(实际就是个抬轿子的)已有5年了,但一直没有机会与乾隆皇帝搭上话。但机遇说来就来了,和珅就大胆及时地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天,云南前线来了战报,停轿,乾隆接过战报,阅后,在轿中十分气愤的说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与?”,片刻,轿外传来一语不高但又十分清晰的声音“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先是一怒,哪个奴才敢随意接朕的话,后又变为一惊,轿前马后,均是胸无点墨的轿夫,哪个会有此等学识?让人掀开轿帘问话,得知此人叫和珅,曾在咸安宫就读,子经史词均有所学,言谈举止,十分得体,心中暗喜。这年,乾隆皇帝已是65岁的老人,而和珅刚刚25岁,风华正茂。作为皇帝,风光无比,在殿堂之上,在众臣面前,乾隆摆足的皇帝的架子,但皇帝也是人,也要一张一弛,乾隆可不愿像他爹雍正皇帝一样,专心朝政,活活累死。身边忽然出现一个与自己一样,见识广泛,颇有才华,又善解人意,能说得上话的奴才,乾隆皇帝自然是欢喜不得。
和珅得宠了。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8 13:33:25 +0800 CST  
乾隆好奖臣子,出手大方,但内务府的银两有限,常常惹的皇帝龙颜不悦。和珅马上想了个“崇文门收银税”的主意,雁过拔毛,就是地方要员进京述职也不放过。这样做是有违国法,一时百姓官员怨声载道,但乾隆的私人腰包变的鼓鼓的,也就纵容和珅违章敛财。
乾隆又想效仿爷爷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又怕花国库钱太多 ,引起众臣不满,乾隆是个特爱讲排场好面子的皇帝,南巡一次得花多少银子。和珅马上又发明了个“议罪银”,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不怕你犯罪,只要你交出相应的银两,就可减刑,或保命,这简直就是纵踊犯罪。这样,这些“罚款”不用上交国库,和珅就有大把的银子供皇帝挥霍,乾隆能不高兴吗?
和珅在为皇帝捞钱的同时,丝毫没有忘记给自己敛财,凡地方官员给皇帝上供送礼,自然不能少,也不敢少给和珅一份,就是给乾隆送了美女,也不能拉下和珅一位。

和珅在乾隆后期,疯狂敛财,安插亲信,把持朝政,扰乱朝纲,但有乾隆庇护,多名忠臣几次弹劾,均转危为安,就连已接位当上皇帝的嘉庆也怵他三分。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8 13:34:13 +0800 CST  
和珅就是一只“跑出笼子的老虎”,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贪官之一。
这是谁的过错,和珅答的很清楚:“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这个“典守者”是何许人耶?他就是当今圣上乾隆皇帝。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6-28 13:35:10 +0800 CST  
三.读《彩虹南非》 叶永烈 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05 15:55:01 +0800 CST  
首图的四层进门右侧的第一排书架上,与其他书架不同,它是斜插着一本本书,我感觉好象是图书馆的推荐书,故每次来首图,都会到四层的这排书架前光顾一下,看看有无自己感兴趣的书。
这不,一眼看上了叶永烈的这本《彩虹南非》。因今年四月份刚去南非旅游一趟,就想看看这位大作家眼中的南非是个什么样?
叶永烈是久闻大名,知道他写过许多书,可惜自己还未读过一本。这应是第一本吧。
叶永烈是个怎样的作家?书封面的左下角有一张叶永烈的照片,右手拿着单反相机,双目视向前方,看着他圆圆的鼻子,就像是南方人。看着看着,觉得有点与众不同,那双眼睛好象就在面部中间,上额好象特长。拿尺子一量,从双眼中线到头发根11毫米,而到下额13毫米,也就是说脑子占了整个头的近一半,难怪他脑袋里能装那么多的东西,那么能写书呀。

叶公在总序开场白就说:“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我呢,只能是说:退休之后,在看书之余,有三大爱好,一是跟团游,二是拍照,三是写个小帖子。
叶公的旅游多是自由行,深度游,我是跟团游,蜻蜓点水,到此一游;叶公端着单反叫摄影,我兜里揣卡片机叫拍照;叶公写作出书能挣大笔稿费,我在天涯论坛发个小帖只作消遣解乐。
叶公游完南非,回来就写了个《彩虹南非》,摆入书店图书馆;我从南非回来,写了个《向南飞,飞向南非》,是有几个人看了,但回头客极少。
不用比了,二者本身就没有可比性。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05 15:56:14 +0800 CST  
书中29页有张照片,越看越眼熟,马上从电脑中一查,果不其然,就是在开普敦住的酒店,电梯开到34层拍到的“桌山照片”,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和叶公在开普敦住的是同一酒店。向前一翻,叶公住的是“CAPE SUN酒店”,再找到我们所住酒店照片上看,就是“CAPE SUN酒店”。
还有更巧的:叶公说他很喜欢约翰内斯堡住的普罗蒂亚酒店(PROTEA HOTEL),在酒店的顶层有健身房、游泳池,还设有观光走廊。这怎么和我在约翰内斯堡住的酒店一样,顶层我也上去,就是这样的。又从电脑中调出酒店大门口的照片,正是PROTEA HOTEL酒店。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来南非旅游的人还不算太多,中国来的游客可能都是住在这两座酒店吧。
我在帖子中曾写道:老伴坐在床边,看着宽敞、干净、整洁的房间,感慨的说道:刚才一进酒店的大门,服务生就给每人送来一杯清凉的果汁,从下车到现在,行李都不让咱们碰一下就送到房间来了,去过这么多国家,这是头一次享受“贵宾”一样的待遇,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就是南非呀!回想起在奥地利,那也是发达国家,住的是三层小楼,没有电梯,60多岁的人,楞是自己提着2个箱子爬到三楼,在发达国家并不把你中国人当回事。

叶公在总序说道:他的“行走文学”,是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和地区。而我的小帖子是多停留在景点介绍的浅层次上。这就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回头客”少的原因之一吧。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05 15:57:09 +0800 CST  
凡去过南非“太阳城“的游客,都知道太阳城有一座“地震桥”的景点。
叶公是这样描写“地震桥”的:
在主干道上,最为有趣的是一段100米左右的人行桥,名曰“时光之桥”。每到正点,这座桥会发生剧烈的摇晃,同时发出猛烈的轰呜声,桥面多处出现裂缝,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所以又叫“地震桥”。这让吃饱睡足的游客,在意想不到之中,遭遇“人造地震”。

我在小帖中是这样描写“地震桥”的:
在门口停留十分钟后,导游带着我们进酒店大门,上滾梯,再出北门,就来到二层的“地震桥”上。这应当是太阳城颇有名气的一个景点,也是来客必游的一个“景点”。
所谓的“地震桥”,有人又叫它“时光之桥”,是一座赫红色石桥,长约五六十米。在石桥两侧的石台上各站立着五头黑色的大象,外露着白色弯曲的象牙,相向而望,像是石桥的守护神。
为何叫它为“地震桥”呢?来前,做了一点作业,说是每天“正点”时分,桥身会产生震动,你若站在桥上,“会感到脚下强烈的震感”,会给人以发生地震“身临其境”的奇特感觉。
来前,还曾设想过,“地震时”,我要站在桥上,让老伴用相机拍下我在地震时的“惊恐”表现。但真当“地震”发生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奇想“太天真”了(这个岁数用“天真”太嫩了,应用“痴呆”)。
2点整,周围的音响发出了声音,导游说道,要地震了。我急忙走到桥上,楞了一会儿,没有感觉?还傻呼呼的问导游,怎么没有地震的感觉?导游说,最大就是三级地震,可能是感觉不到吧。我还是傻站在那里,闭上眼睛,想静下心来体会一下。这时,听着音响中发出的立体声音:先是虫鸣鸟叫,音乐和谐;后来是狮吼兽跑,杂音渐强;接着是地动山摇,风吹石滾。
原来如此,所谓的“地震“,就是用音响发出的地震前,地震中,自然界,飞鸟走兽发出的种种声音,来体验地震的感受。
忽然,听到有人喊起:火山爆发了!睁开眼睛,看到的是石桥两侧各冒出一股股白烟。当烟消气散时,音响停止了,“地震”也结束了。
这就是我亲眼见到的,亲身感受到的“地震桥”。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05 15:58:08 +0800 CST  
四.读《杨振宁人生传奇》 苏建军 编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2 14:05:13 +0800 CST  
2004年底,在中国发生了一件令全国哗然的一对数字:“82与28”,82岁的诺奖得主杨振宁和年仅28岁的翁帆结婚了,二人相差54岁,各种议论,各种见解铺天盖地而来,自然说什么的都有。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杨振宁人生传奇》,一看出版日期是2011年,应是较新的,再翻至目录,最后一章是“忘年之恋举世瞩目,赤诚追求所爱”,我还真想了解一下二人相爱相恋的“真实版本”,到底是哪一位主动提出来的,尤其是翁帆的真实想法。
书拿回来后,我并不急于直接看最后一章,来马上解开心中之谜,而是从头开始一页页的向后翻去,想先看看杨振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是靠什么吸引了28岁年青漂亮的硕士生翁帆。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2 14:06:02 +0800 CST  
杨振宁是怎样一位人物呢?
文化革命初期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就是典型的“血统论”,按此论推之,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子女就永无出头之日。血统论若按当下的时髦词汇讲就是“遗传基因”。
杨振宁的遗传基因就特别的好。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原是合肥市的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在杨振宁1岁时,1923年通过考试,被公派到美国留学,五年后回国,先是在厦门大学数学系教学,第二年就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都曾师从杨武之先生。22年之后,年仅23岁的杨振宁也通过考试,同样公派到美国留学。比父亲幸运的是,美国的教育制度是可以自己选导师。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时,特别佩服的三位物理学方面的泰斗: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狄拉克和主建第一座核反应堆的费米。来到美国芝加哥,爱因斯坦年事已高,不可能找他当导师,狄拉克不在美国,而费米的阿贡试验室不允许中国人进入,选三位导师的想法均落空。幸运的是费米向他推荐“美国氢子弹之父”的泰勒为导师,但是在美国,不是你想找谁当导师就可以,导师还要考查学生。交谈之中,泰勒随口问了杨振宁一个问题“氢原子基态的波函数是什么?”,杨振宁脱口答出,泰勒当即答应收这个中国年轻人做学生。初到美国,能拜泰勒为师,“名师出高徒”,这是杨振宁一生的幸运。
三年之后,杨振宁又经费米和泰勒的推荐,来到号称“象牙之塔”的普林斯頓高等学术研究所,师从“美国原子弹之父”的所长奥本海姆门下,并被聘为永久研究员。
在普林斯頓研究所,杨振宁在与李政道共同研究中,一些现象,一些问题,用“宇称守恒定律”是无法解释的,或者说是有矛盾的,深入研究之后 ,二人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要知道,“宇称守恒定律”问世已有30多年,两个中国来的年青人“异想天开”的就要推翻它,就连几位诺奖得主保里、费曼也对此嗤之以鼻。后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3个月的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正确性,而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1957年)即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要知道,一般的规律,诺奖评选中要等成果出来两三年之后才能被评上。
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杨振宁还多有建树。1999年,杨振宁从石溪大学退休,在退休仪式上,杨振宁被多位世界级的物理学家誉为:与爱因斯坦和费米齐名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要知道,爱因斯坦和费米是杨振宁在大学时期仰慕的英雄。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2 14:06:55 +0800 CST  
现在再回到“82与28”这对数字上来吧。
以前看过一个小小说,叫“你为什么不敲门?”。书中讲了一个大学生和一位少妇,住在对门,通过凉台,通过其他方式,时间一长都互有好感。但是大学生想用一种非常的方法,进入少妇的房间。夜半,大学生计划通过两家凉台之间的板子,到对方的凉台,没想到的是女主人家的小狗在凉台上一汪汪叫,大学生失措,掉下楼去。第二天,少妇得知此事,只在心中说了一句“你为什么不敲门?”。只要你敲了门,二人见面,心有灵犀,任何一个话题,都能走到一起来。

1995年,翁帆作为汕头大学英语系的学生,曾负责接待过杨振宁夫妇。几天的接触,两方之间,都对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8年之后,也就是2003年10月,翁帆从媒体上得知,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病逝。翁帆一度想联系问候。但想到杨振宁是科学大家,鼎鼎大名,自己一小小的大学生,鸿沟太大,主动问候,是否太唐突了。事是撂下了,但心是放不下来,一直惦记。
2004年2月,翁帆鼓足了勇气,轻轻的“敲了杨振宁的门”。
翁帆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寄至美国纽约的石溪分校(由此可见,这8年来,翁帆并不了解杨振宁的退休动向),后又被转至杨振宁在香港的住所,信中除了问候个,特提到自己正在准备写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杨振宁的翻译思想》,想请杨振宁同意并帮助。毕业论文谈一位大科学家的“翻译思想”,显然有点牵附。杨振宁接信后,马上回信,说写杨振宁的翻译思想有点困难,建议她写《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许渊冲是香港一翻译大家,以翁帆的资历明显搭不话,杨振宁又从中牵线。
就这样,通过《杨振宁翻译思想》这块“敲门砖”,翁帆与杨振宁又重新联系上了,接着就是书信、邮件、电话的频繁交往,然后是杨振宁约请翁帆去香港中文大学见面,后又同游香港的石澳,广西的北海,最后杨振宁请翁帆到北京清华大学的家中——“归根居”作客。
瓜熟提落,水到渠成,杨振宁终于下决心向翁帆求婚。在向父母请示同意之后,翁帆马上向告知杨振宁同意并盼望与其结婚。
您说,到底是哪一位先提出来的?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2 14:07:57 +0800 CST  
很是凑巧,刚看完这本《杨振宁人生传奇》,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杨澜访谈录”,直面千万观众,采访杨翁夫妇。11年过去了,原来的“82与28”变成了“93与39”。电视中,93岁高龄的杨振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自如,正如杨振宁所说:“妻子使我更年青了”。
当杨澜面问翁帆,第一次向父母提出想与杨振宁结婚时,父母是什么反映。翁帆答道,父母先是大吃一惊,后慢慢的平静下来,表示接受,同意,并说道,女儿为了关心照顾杨博士,做出了个人的牺牲,我们认可。
在镜头中,杨翁面对杨澜,面对观众,真心的说道,对父母所有的话都没有意见,唯独“牺牲”这两个字,二人都不认同。翁帆说,她是真心实意想嫁给杨振宁,这里没有一丝“牺牲”的成份,而且婚后10年来过的很幸福,很愉快。
在没看此书前,对于翁帆,我和她父母的想法有些一样,认为翁帆嫁给大自己54岁的老翁,有很多“牺牲”的精神。

现在我知道了翁帆的真实想法。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2 14:09:09 +0800 CST  
五.读《北京记者》 亦农著

楼主 耆者gdf  发布于 2015-07-19 17:20:10 +0800 CST  

楼主:耆者gdf

字数:968246

发表时间:2015-06-22 23: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8 10:31:28 +0800 CST

评论数:63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