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这件事情缘起于一桩普通的盗墓案。
时间:太康元年十月;(除外还有三种说法,一、咸宁五年;二、太康二年;三、太康八年。综合考虑,应该是太康元年发现,二年送到京师整理成书)
地点:汲郡;(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盗墓贼不准(读为“否彪”,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人)盗掘进入战国时期魏襄王(一说魏安厘王)的陵墓,走了一段路后,手里的火把快要燃尽,他低头发现地上散落着一地竹简,顺手捡起来点燃作火把,燃完一把,又抓一把,一直到完成整个盗墓行动,扬长而去。
几天后,盗洞被当地农夫发现,告到官府。官府紧急派人前来查看,结果发现竹简上写满了文字,赶紧将余下的竹简全部收集起来,火速呈报朝廷。司马炎立即派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总体负责,集中了束皙、傅瓒、张宙、卫恒等几十位名士对竹简进行整理、释读,共整理出十万多字,编辑成书。因其出自汲郡古墓,故称为《汲冢书》,也称《竹书纪年》。汲冢原书比《史记》的成书时间要早二百年。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唯一逃过秦始皇焚书浩劫而留存下来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夏朝开始的八十九位帝王、一千八百四十七年的历史,李学勤先生认为:“《竹书纪年》在研究夏代的年代问题上有其特殊意义,正在于它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竹书纪年》的发现,在历史学上的地位不用多说,使历史学脱离经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真正的意义不在这里,在于其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儒家经典中所记录的截然不同,而这些不同点惊世骇俗,严重震撼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
尧舜禅让、伊尹辅政、周召共和这些都是儒学体系里推崇备至的以仁以礼治国,恪守君臣之道的典范,但在《竹书纪年》里,这些事情全部被颠覆。没有尧舜禅让,舜是监禁了尧,流放了尧的儿子武力夺取了政权。没有伊尹辅政,伊尹放逐太甲,两年后太甲逃出,杀伊尹,夺回王位。没有周召共和,是共国的伯,名叫和,摄行君位,故称共和行政。这些骇人听闻的记载完全推翻了儒家的史学观,并使依附在这些史学观上的思想观念受到质疑,儒学基础开始动摇。
如果当时学者以《竹书纪年》为依据,对儒学进行检讨,开展一场大争鸣大辩论,儒家学说是否还能统治禁锢中国思想界数千年呢?没有了儒学一家独大的统治和禁锢,中国人的思想是不是会更理性更开放呢?如果出现理性、多元的思想,中国历史的走向又将如何呢?
非常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竹书纪年》出土整理后,对当时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掀起了一股修史热潮,单就晋国历史,就出现了《汉晋春秋》《晋阳秋》《晋纪》等编年体史书,完全忽略了《竹书纪年》对儒学思想观念的冲击。晋国人还没来得及对《竹书纪年》进行深入研究,永嘉之乱中《竹书纪年》的竹简亡佚,只剩下文字版本,初释本、考正本传世。更为不幸的是这些文字版本到宋朝时再次亡佚,真实的《竹书纪年》再也无法看见,今天看到的都是后代学者在各类史籍中四处寻找出来的佚文,其真实性已经大打折扣。
清著名学者朱右曾著有《汲冢纪年存真》,在该书序言中暗示《竹书纪年》亡佚于宋代是宋代学者有意为之,他认为“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越六百余岁而是书复亡。”朱右曾这段话中指出了一个表面现象,文人学者不研究《竹书纪年》,是因为其中所记和司马迁《史记》所记以及汉代以来的儒学经典传授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出现相对于儒学来说的异端邪说。隐藏在表面现象下的真相他没有说,清代文字狱盛行,他知道了也不敢说,就是这些异端邪说对儒学思想观念的颠覆,而一旦帝王赖以统治国家臣民的思想基础遭到颠覆的话,统治地位就会岌岌可危。
历代学者都只能局限在对《竹书纪年》的史学意义上进行研究,不敢对其思想意义进行研究,悲剧所在,宿命如此。上苍给了中国人一个思想解放的机会,而中国人没有接受,或者说不敢接受,只能在儒学的统治和禁锢中颐养天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9 13:36:29 +0800 CST  
话题扯远了,虽然还有些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但仍然要和各位看官正式告别,用唐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来结束全文吧: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9 13:36:57 +0800 CST  
非常感谢各位看官的支持与鼓励,虽然在下竭力做到真实讲述这段历史,但因自身能力有限,谬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敬请海涵并指正。回复中如有冒犯冲撞之处,亦请一并海涵。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9 13:42:31 +0800 CST  
本帖因为天涯账号的原因,被分离在两个帖子里,给后来的看官带来诸多不便,还有个原因是为了能及时更新,匆匆写就,只有章,没有节,结构上有些不连贯,因此,在下准备空闲时重开一个本帖的整理版,删除本帖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个人情绪评述,增加节目录,方便各位看官阅读。
已经通读过本帖的看官可以随性而读,能来凑个人气当然也求之不得,先此致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9 13:52:14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5-09 13:54:38
三国归晋,一统天下。希望楼主再开贴写写两晋南北朝和隨唐五代十国!看好你!加油!
-----------------------------
谢谢捧场。
承蒙先生高看,那个工程太大,力不从心啊。
最初有写辽的打算,今人对辽(金)、南宋、西夏的误解最多,先拿三国试下手,没想到小三国写来都如此痛苦,对写大三国望而生畏。
看来那只是一场梦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09 14:06:00 +0800 CST  
@scufs83 2018-05-09 22:44:23
支持楼主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10 13:29:10 +0800 CST  
@zealot81 2018-05-10 00:12:59
从对司马炎的评论上,看得出楼主还是很客观的~
此外,你说的汲冢书,成功的勾起了我的兴趣~有没有打算往深说说呢?
-----------------------------
谢谢捧场。
没有历史证据来证实汲冢书对汉人思想的深层次影响,没办法深说。但这确实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从内容上该书对儒学的颠覆就很骇人听闻,这点在帖子里已经说了。如果文人学者经过争鸣辩论推翻了儒学,那么,又会出现什么样的主流思潮?一个社会总有个为社会各界接受的主流思潮来规范社会行为,这个新出现的思潮又会引领出什么样的文明呢?
该书引发的私人修史热潮,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史书后来无一利例外地成为野史,不被官方和主流史学界认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以个人观点来记录和评述历史。其实不论这种个人观点的对错,都可以反应出一个事实,就是文人学者有自己的话要说,这算不算表达的自由和个体意识的觉悟呢?这种现象演变和发展下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舆论环境和学术思潮呢?
该书亡轶的节点也很有趣。整理成书后不久就遭逢战乱,开始遗失,但并没完全消失,是在南宋时彻底消失的。帖子里说过,朱右曾暗示说是宋代学者有意为之,因为该书和《史记》及汉儒学不符,研究该书会生出异端邪说。
所谓儒学,并不是从孔子开始就是个一以贯之的体系一致的学说,不同时期的儒学内容差距很大,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孔子时期的,这是纯儒学,讲究的是克己复礼,仁爱,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是以礼相待。第二是汉儒,是董仲舒揉合了法家的君臣等级观念和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而成的,是一个杂交的混合体,是为了当下的社会治理,已经背离了先秦儒家复古的宗旨。第三是宋儒,朱熹的理学。按照现代学术标准,理学以前的儒学还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诸子百家中只有道家基本能算是哲学体系。理学以“天理”为第一因建立起了一个哲学体系,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这才开始了汉人成体系的哲学思考,影响后世最深的就是理学。
理学是儒学的升华,自然容不下汲冢书对儒学的颠覆,该书在这个时期的消失,完全可以理解,朱右曾的暗示不是没有道理的。
陆王心学的出现可以作为一个旁证,虽然从哲学体系来平判,心学比不上理学,但它的确是对理学的反动,沿这个理论发展到明末,出现了黄宗羲这样的反对君主制的文人学者,对传统体制提出质疑,并开始思索新体制。
如果文人学者更早地以汲冢书为依据展开讨论,这种质疑和思索会不会更早一些呢?
汉人是有机会思考社会形态的,只是没抓住,说不上好还是不好,没人知道后来者是更好还是更坏,只是想想觉得很有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10 14:47:32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5-10 07:29:42
问候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10 14:47:53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5-10 10:21:33
跟了几个月,终于结束了。谢谢先生的好文章,在下大有收获。希望再接再厉,有机会读到更好的文章。
-----------------------------
谢谢捧场,先生辛苦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10 14:48:20 +0800 CST  
@力量和知识 2018-05-10 15:02:33
比较好奇的是孙策的死,各种说法都有,固然有孙策性格比较像孙坚,比较浪,爱作死,但刺客出现的时间地点等等都很巧合,堪称三国谜团之一。
-----------------------------
谢谢捧场。
许贡门客藏匿民间,喂养马匹,打探情报,准备行刺工具等都需要不少经费,郭嘉暗地支助这事有很大的可能性,不然郭嘉不会那么有把握地说只要一刺客就能解决孙策。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10 15:35:44 +0800 CST  
@zealot81 2018-05-10 15:50:43
此外,放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呼风唤雨不算奇事~诸葛多智几近妖,不知道楼主听过这个说法么?三国时候奇人异术不会少~
可能我说的有点偏题了。还是期望你后面的新帖,加油!
-----------------------------
谢谢捧场。
那是鲁迅说的,是针对《三国演义》。
正史里没什么呼风唤雨,小说里才有。
奇人异术倒是不少,不过绝大多数都经不起推敲。中国古史不严谨的名声大多是拜这些记载所赐。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10 16:06:49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5-11 10:50:47
喜欢看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时期的历史,只有这些战乱年代,英雄人物才能发挥才能、张扬个性,表现出社会及人物的生动与真实。和平年代,那些超卓之士只能退隐山林,即使侧身庙堂,也必须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彻底消磨了个性。只有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有所解放,人的才能与个性得以表现。
-----------------------------
谢谢捧场。
战争确实更能急速引发人类思考,颠覆一些旧思想,但代价太大,是用人的生命换来的。和平时期也可以思考,也可以产生先进的思想的文明,二战后七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就产生了许多,关键是要有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
汉人个体意识的觉醒是魏晋时期,瘟疫、战争带来的生命危机的现实和佛教传入中国引出的新的三观思考方式,玄学的兴起等带来了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汉以后到南宋以前,中国人的思想还是比较活跃的,一是分裂时期带来的思考,一是大一统时期主要是唐代对思想、宗教的宽容。南宋理学出现以后,汉人哲学思考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惜被蒙元打断。到明朝,朱元璋强行将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唯一的科举标准教材和答案,形成汉人的思想禁锢,这个行为太恶劣,影响深远。理学思考也出现偏差,成为吃人的礼教,至今国人仍然深受其害。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11 11:44:20 +0800 CST  
@scufs83 2018-05-17 05:21:30
楼主有啥新作规划没?
-----------------------------
谢谢关心。规划还没有,有一些想法,我现在正在看《太平广记》,看看能不能从唐人小说里找到一些唐朝社会有趣的事情,如果可以成篇的话,可以和各位看官分享一下。暂时不想写正史类的东西,太累了。真有闲得无聊的日子再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17 10:27:38 +0800 CST  
@shujing2016 2018-05-20 15:26:57
追上大部队,好贴!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21 12:59:56 +0800 CST  
@shujing2016 2018-05-20 15:29:06
楼主,还有其他的贴么?
-----------------------------
不好意思,暂时没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21 13:00:30 +0800 CST  
@明智吴 2018-05-20 22:45:07
一路读完,有些惆怅,也很感动,老师辛苦了。真心是长篇佳作
-----------------------------
谢谢捧场,您看帖也辛苦,很高兴能对您有所裨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21 13:02:10 +0800 CST  
2303楼z8683837先生问对曹髦的评价,因评论里有字数限制,不方便阐述,特在此回复,请z8683837先生见谅。
说曹髦“文如陈思,武若魏武”是东晋孙盛所著《魏氏春秋》里记载的,曹髦登基朝会,司马昭没去,问去参加朝会的钟会,曹髦是个什么样的人,钟会作了上述回答。清代姚范认为曹髦就是死在这句话上。
其实这种评价不必当真,就像当时有人评价曹睿像秦皇汉武、刘禅像齐桓公一样。这种类比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因其时代、环境、观念都有许多不同,没有可比性。当朝臣子对帝王的评价,不论这个帝王是否傀儡,只要是名义上的帝王,都不会贬低,只会拔高。
华夏文化里有许多类比是没有逻辑性的,缺乏严谨,比如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等等。这种思维习惯和方式,贻害不浅。
曹髦少年时就精通儒学,从其入洛阳接替皇位的过程来看,是个懂古礼、循古制之人,做学问上很有一手,可以和朝中大臣、太学学者讨论儒家经典、上古历史。即位后减乘舆服御、后宫用度,及罢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派侍中、近臣巡行天下,了解民生疾苦,理判冤假错案,设立三老无更等做法,都有些上古遗风。是一个学者型皇帝,这点和孙休相似。
说他文如陈思,显然有夸张之嫌,曹植的才华很少有人能比,清王士祯纵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认为可与曹植比肩的只有李白、苏轼。曹髦在文化上的作为,除了熟悉儒家经典之外,也有些文学创作,但大部分遗失,据说他是九言诗的开创者,但因为其所著遗失,九言诗在后世文学史上也没有什么发展,所以也看不出其文采。另外他是个很不错的画家。
说他武若魏武,就更不知所云。找不到事情来比,如果从他希望铲除司马昭中兴魏室的想法和行动来看,远不如曹操。
首先是不知韬光养晦,公开张扬自己追崇少康。
姒少康,又名杜康,夏朝君主。其父姒太康失国,为后羿所篡,后羿又被部下寒浞杀害。姒少康在同姓部落和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的帮助下,灭寒浞复国,史称"少康中兴"。曹髦追崇少康其意图昭然若揭,司马昭不是傻瓜,岂能给你机会?
其次是无识人之明。其亲近的大臣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他反对司马昭,并且绝大多数都背叛了他。其发兵时召集的王沈、王业、王经三人中,只有王经没有去告发他,但也没有出力帮助他。
最后是有勇无谋。发兵诛杀司马昭,那都是些什么兵啊?童仆苍头,连像样点的兵器都没有,就敢出去杀拥兵权臣,无异于自杀。
这些怎么能和曹操相比?
曹髦唯一可以称道之处是不愿做傀儡,一直想杀司马昭,中兴魏室。其中做得比较好的一件事是司马师死后,下诏让司马昭驻守许昌,不准其回洛阳,可惜被傅嘏、钟会识破,未能得逞。后面就没有什么机会了,只能拼死一搏。
北魏孝庄皇帝元子攸被尔朱兆抓获后,引曹髦为榜样,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这两人倒是同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21 14:40:36 +0800 CST  
“无更”应为“五更”,不好意思。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21 14:42:39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5-22 09:15:58
来迟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5-22 13:23:25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