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第二十一章 官渡之战
——兼及孙策之死
汉末战乱频仍,大小战斗成百上千,其中改变力量对比,影响形势发展,导致三足鼎立的重大战役却只有三个。
第一个战役,就是我们马上要讲述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稳固了地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战役,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无力一统天下,孙权成为江东霸主;
第三个战役,夷陵之战。刘备被孙权击败,导致(蜀)汉政权只能局促于巴蜀,三国疆域基本定型。
教科书上总结这三大战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少胜多,其实不完全对。参战双方在军队人数上确实存在多寡之分,但实际交战的人数悬殊并不大,特别是夷陵之战,东吴直接参与交战的士兵人数事实上还多于(蜀)汉。这些以后再讲,先来看看官渡之战吧。
袁绍把下一个攻击目标确定为曹操,巧合的是,曹操在此之前就选定袁绍为攻击目标了,时间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第一次征张绣失败后。但曹操的实力有限,尽管荀彧、郭嘉先后提出了“四胜”、“十胜”袁绍的理论,但曹操还没笨到相信仅凭理论就能消灭袁绍的程度,因此曹操从来没有公开发布征讨袁绍的檄文,他不愿也不敢过早都激怒袁绍,只是找机会偷偷地蚕食袁绍的领地,希望以此消彼长的渐进方式来改变力量的对比,缩小与袁绍的差距。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1 16:53:03 +0800 CST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袁绍围公孙瓒于易京,眼看公孙瓒要灭亡,附近的割据势力开始选边站,一向与袁绍不和的河内太守张杨被部将杨丑杀害,原为黑山军的张杨另一部将眭固又杀了杨丑,率众投靠袁绍,驻扎在射犬。(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眭固字白兔,有巫师指点眭固说,你是兔,此地名犬,对你不吉利,最好赶快转移到另外地方驻防,眭固不信巫师所言,果然招来杀身之祸。
曹操见有机可乘,于夏四月率军来到黄河南岸,命令裨将军徐晃、陷阵都尉乐进、中军校尉史涣、平虏校尉于禁、议郎曹仁渡河攻击眭固。眭固让张杨以前的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己带兵向北去找袁绍求救,不巧与史涣等将领相遇,被杀。曹操带大军渡河,包围射犬。董昭单身入城劝降,薛洪、缪尚投降,被曹操封为列侯。曹操留下曾经背叛过自己的魏种为河内太守,管理河北事务,自己带军撤到敖仓。(今河南荥阳东北敖山,黄河和济水分流处,为著名粮仓)
曹操为啥跑得那么快呢?因为袁绍此时已经消灭了公孙瓒,正沿太行山一边追杀增援公孙瓒的黑山军,公孙续就是被袁绍追到并州境内被境内的屠各人所杀,一边南下准备攻击曹操。幸亏曹操跑得快,不然会被袁绍赶到黄河里喂鱼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1 16:54:04 +0800 CST  
袁绍回到邺城,召集群僚商议攻打曹操事宜,会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以郭图、审配为首的河南派和以沮授、田丰为首的河北派素来不和,形成争执。这还是中国朋党帮派的陋习,党同伐异,不管全局利益,只考虑本党本派的利益,无原则攻击对方,今天台湾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仍然可以看到这种遗风。
沮授、田丰主张打持久战,认为,连年征战,军民疲惫,物资消耗过大,赋税繁重,打仗的心理基础和经济基础不牢靠,是目前最大的隐忧。鉴于此,应该先采取休养生息的办法,打牢基础,同时派遣使者向朝廷报告剿灭公孙瓒的捷报,如果曹操阻止捷报上呈,就以曹操不让我们尊称天子的理由进军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城东北15里处)以黎阳为据点向黄河南边侵蚀,建立河南根据地。然后造战船、兵器,派出多支小部队不断骚扰曹操的边界,让曹操军疲于奔命,我们则以逸待劳,以三年为期,必定能消灭曹操。
郭图、审配主张打歼灭战,认为兵书上说,十倍于敌人就包围敌人,五倍于敌人就攻击敌人,这样就能取胜。现在以明公之神武,拥有横跨河朔的大军,以此讨伐曹操,就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现在不及时攻取,以后就很难了。
沮授反驳道:“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必败。曹操迎天子都许,兴兵征伐南方(指张绣、刘表)是违背大义的行为。取胜主要是依靠策略,而不是强弱。曹操法令严明,士卒精练,不是像公孙瓒那样坐守等待我们去包围。现在要放弃万无一失的战术,而兴无名之兵,我个人是很为明公感到担忧畏惧的。”
郭图毫不退让地回应道:“武王伐纣,不能说是不义,何况讨伐曹操,怎么能说无名呢?我军将士人人思战,士气高涨,不及时早定大业,是考虑不足。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是春秋时越国之所以称霸,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监军(指沮授,时为监军)的计策在于求稳,而不能随机应变。”
史书上记载袁绍听从了郭图、审配的意见,并听从郭图的提议把沮授的监军职责分散为三都督,沮授、郭图、淳于琼各领一部,削弱了沮授的兵权。但事实上袁绍并没有完全采纳,而是综合了两方的意见攻击曹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1 16:55:13 +0800 CST  
袁绍先是派人送捷报和公孙瓒人头到许县,然后用半年多的时间做各种战前准备。
曹操也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各种战前准备。继四月偷袭射犬后,又于八月进军占据战略重镇黎阳。同时命令吕布兵败后投降过来的臧霸率兵进入青州,攻破齐、(今山东临淄市北)北海、东安,(今山东沂水县南)牵制袁绍,然后留下于禁守卫延津。(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九月,曹操返回许县,派兵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北)修筑防御攻势。
为防止袁绍同盟刘表的偷袭,曹操做了两个安排,一个是派治书侍御史卫觊出使益州,要刘璋出兵牵制刘表,由于进入益州的道路已被阻塞,没能达到益州。但卫觊在长安提出了盐业专卖的经济策略,这和屯田一样,给曹操积聚财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恐怕这是曹操没想到的。
一个是拜交趾太守士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交州七郡,清除刘表派往交州的交州刺史赖恭、苍梧太守吴巨等人,并讨伐、牵制刘表。官渡之战时,原尚书郎长沙人桓阶,就是找刘表要回孙坚遗体的那位,策动长沙太守张羡起兵对抗刘表,张羡率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起兵,导致刘表无法出兵支援袁绍,并不是许多人所认为的刘表不愿出兵帮助袁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1 16:56:07 +0800 CST  
官渡之战前,曹操意外地得到了三支队伍,其中两支较强,一支较弱。一支是鲜于辅。公孙瓒被袁绍消灭后,鲜于辅被推举为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太守,因为故主刘虞的儿子刘和被袁绍所害,鲜于辅不愿意跟随袁绍,但又不知道该投奔何人。离开刘备后改投公孙瓒的田豫此时为鲜于辅长史,建议投奔曹操。鲜于辅同意归顺曹操,曹操任其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军务。官渡之战爆发时,鲜于辅到前线拜见曹操,被拜为左度辽将军,封昌乡亭侯,遣还镇抚本州。
一支是曹操曾经三次征讨损兵折将都没能拿下的张绣。官渡之战前,袁绍派人招揽张绣,并写信给贾诩希望能结为援助。张绣想答应袁绍,贾诩却在张绣会见袁绍使者时公开地说:“请你们回去告诉袁绍,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还能容得下天下吗?”张绣没想到贾诩会这样说,又惊又怕,赶忙拦阻贾诩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啊!”说完拉出贾诩,悄悄地问:“如果真要这样,我们应当归顺谁呢?”贾诩回答:“不如从曹操。”张绣十分不解,困惑地说:“袁强曹弱,我又曾经与曹操为仇,怎么能跟从他啊?”贾诩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跟从曹操。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这是应该跟从他的第一点;袁绍强盛,我们这点人马跟从他,必定不会看重。曹操人少,得到我们一定会很高兴,这是第二点;从来有霸王之志者,一定会放弃私人恩怨,向天下显示自己宽厚的德行,这是第三点。请将军您不要怀疑犹豫!”张绣被贾诩说动,带领部队归顺了曹操。曹操果然无比欣喜,拉着贾诩的手感激地说:“是你给了我在天下人面前展示重信义的机会啊!”立即封张绣为列侯,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因冀州还在袁绍手里,就留在身边为参司空军事。
弱的一支是以前袁术所表的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被孙策打败逃奔曹操,曹操表其为征虏将军。刘勋为败军之将,只带来几百人,可以忽略不计。但曹操因此得到随刘勋而来的刘晔,其价值远远超过区区几百人马。
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却发生了一个插曲,正因为这个插曲,刘备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1 16:57:43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8-14 12:10:55
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却发生了一个插曲.......
-----------------------------
有问题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4 12:44:38 +0800 CST  
曹操杀吕布后,刘备妻子失而复得,跟曹操回到许县。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看来曹操对袁术真是恨之入骨,袁术是左将军,吕布投奔曹操时,曹操就任吕布为左将军,吕布死了,又任刘备为左将军,反正就是和袁术过不去。曹操厚待刘备,出同车,坐同席。而刘备并不忠于曹操,偷偷地与国舅车骑将军董承、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将军吴子兰、(此二吴疑为一人)王子服等以接到献帝衣带诏之名密谋行刺曹操。有次曹操请刘备宴饮,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有你和我罢了。袁绍之徒,不足道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备正在用匕箸(相当于筷子)夹东西吃,因为心里有鬼,听到曹操这么说,以为曹操要对自己不利,吓得手里的匕箸一下子掉到地上了。那天正好下雨打雷,刘备就借此掩饰,对曹操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真是这样啊,一震之威,可以至此!”
这就是民间所说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仔细体会曹操的话,似乎有些底气不足的味道,与其说是在论英雄,还不如说曹操是在袁绍巨大的压力下自我释放、自我安慰、自我激励。袁绍是最大的军阀,他都不足道的话,天下就没有可以道的人了。
袁、曹大战在即,双方强弱一目了然,刘备认为曹操不可能战胜袁绍,继续留在曹操身边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险,必须离开曹操,才能保全自己。
正在刘备不知道该以什么理由离开曹操时,机会送上门来了。袁术病了,临死前想通过下邳北上青州,将尊号让给袁绍。袁绍派长子袁谭前往青州接应。曹操得知后,派刘备、朱灵带兵阻截袁术。董昭、程昱、郭嘉听说刘备带兵出征,赶忙跑来劝谏曹操,不能放刘备走,但已经来不及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4 17:26:26 +0800 CST  
刘备领兵出来没多久,袁术就死了。刘备就直达下邳,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留下关羽驻守,自己分兵驻扎小沛。
袁、曹即将对决的局势不光影响到刘备的选择,也影响到其他人的选择。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其辖境为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太守昌豨(原陶谦部将,后与臧霸等一起成为泰山豪强,投降吕布,吕布死后投降曹操,曹操表其为东海太守)也选择背叛曹操,响应刘备。这一行为带来周边郡县的连锁反应,纷纷起兵叛曹,往投刘备。刘备部众迅速扩张为数万人。此时,刘备派孙乾前往袁绍处联络,商谈投靠事宜。
曹操派司空长史刘岱、喜欢吃人肉的中郎将王忠带兵追击刘备,被刘备击败。刘备难得打一次胜仗,得意地对刘岱、王忠说:“像你们这样的人就算来一百个,也奈何我不得,曹操亲自来,胜负也未可知!”
说曹操,曹操到。刘备以为大敌当前,曹操不会带兵来攻打自己,谁知道曹操真来了。
和刘备的想法一样,曹操手下大部分将领也认为主要对手是袁绍,而不是刘备。如果远征刘备,袁绍乘虚而入,许县就会不攻自破。但曹操坚持要先攻打刘备,他认为刘备是人杰,如果不及早攻击甚至消灭他,他就会成为自己一生的担忧。郭嘉也力排众议,极力支持曹操。
听说曹操亲率大军而来,刘备不相信,亲自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侦察,看见曹操的大旗才真的信了,吓得赶紧撤退逃跑。曹操打败刘备,生擒大将夏侯博,俘虏刘备妻子。然后进军下邳,关羽投降,被曹操拜为偏将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4 17:27:32 +0800 CST  
刘备狼狈逃往青州。袁谭是刘备领豫州牧时表举的茂才,举主到来,自然是亲自出迎。袁谭将刘备接到自己的辖区平原,派人告诉袁绍。袁绍派人前往迎接,并亲自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但现在有学者认为袁绍不是去接刘备,而是去看望病重的大学者郑玄,与刘备只是巧遇。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袁绍这么看重刘备的话,就应该重用刘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袁绍只是把刘备当作一员偏将使用,让他带领本身的人马跟随自己的将领作战。也许这也是刘备后来离开袁绍的原因之一。
其实不管袁绍重用刘备与否,刘备都不可能长久地居人之下,他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自成王霸之业的志向,换句话说,就是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忠诚于某一个人。他在袁绍那里时也不老实,秘密地叫赵云私下招募了数百人,称为刘左将军部曲,连袁绍都不知道。
曹操东征刘备时,许县空虚,田丰建议突袭许县,袁绍却因为小儿子生病不愿意离开,气得田丰举起拐杖使劲敲打着地面说:“如此难得的大好良机,竟然会因为儿子有病而放弃,真是可惜啊!”袁尚此时已经成人,这个小儿子估计是袁买。
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曹操所辖的司隶、兖州、徐州、豫州等地区弥漫着阵阵恐慌的气息,袁绍、刘表不停地派人前往这些地区拉拢引诱曹操的文武官员。曹操手下的大部分文武官员都多多少少地与袁绍保持着暧昧关系,为自己留好了后路。豫州各郡中只有阳安都尉兼太守李通没有私下与袁绍、刘表联系,他的亲戚部下痛苦流涕地恳求他说:“如今孤危独守,没有援救,即将面临消亡,不如赶紧依从袁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4 17:29:22 +0800 CST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在集团内部,除了人心惶惶大部分将领各怀鬼胎以外,还爆发了两次针对曹操的暗杀行动。
一次以董承为主,以接到献帝衣带密诏除掉曹操为理由,伙同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行刺曹操。事情败露后,除刘备因被曹操派去阻拦袁术北上外,其余人都被杀。董承的女儿为献帝贵人,也没能逃脱被杀的厄运。献帝多次请求曹操看在董贵人已怀孕的份上予以宽免,但曹操不为所动,仍然杀掉董贵人,造成一尸两命的惨剧。献帝伏皇后因此受到惊吓,给父亲伏完写信描述曹操残忍的暴行,要父亲找机会秘密地除掉曹操,引发十几年后的又一场血案。
一次以曹操的卫兵常从士(即经常跟从的卫士)徐他为主。此时官渡之战已经打响,曹操在官渡阻挡袁军。徐他因为经常跟从曹操,有接近曹操的机会和条件,就纠合了一些士兵准备刺杀曹操,但因为负责曹操安全的许褚一直跟随在曹操身边,徐他害怕许褚,不敢下手。于是徐他就准备等到许褚休息那天行动。到了那天,许褚真的离开曹操回到自己的住处休息,徐他等人立即暗藏匕首进入曹操营帐。进去一看,赫然发现许褚还在曹操身边,大惊失色。许褚发现情形不对,立即先发制人杀掉徐他。这也算是历史的偶然性了。那天许褚回到住处后,心里总是不安,老是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反正也休息不好了,就干脆又回到曹操营中守卫,蹊跷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经过这件事后,曹操和许褚都不敢大意了,许褚从此再不离开曹操半步,出入同行。
徐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卫士,很难想象他会做出行刺曹操的事情,这件事有三种可能,一是受人指使,指使的人会是谁呢?袁绍是最大的嫌疑犯。这是最大的可能。袁绍有豢养死士的习惯,指使刺客杀人的前科,曹操以前就是袁绍手下的刺客。袁绍曾经先后叫曹操刺杀过张让、张邈、杨彪、孔融等人,也正因为袁绍有这爱好,韩馥才会在袁绍派人来找张邈时产生误会而自杀;二是为人报仇,为谁呢?为董承一伙,并以此完成董承未竟之业。这种可能性不大。曹操不会不清楚自己卫士与董承的关系,再说此时董承已经死了,徐他杀曹操向谁邀功呢?三就是徐他自己的行为,报私仇,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徐他不是一个人作案,还有同伙,其他的同伙不会为了徐他的个人恩怨冒着被灭族的风险去行刺曹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4 17:31:04 +0800 CST  
内忧常在,而外患又至。本来已经归顺朝廷,与曹操保持着联姻关系的孙策此时突然翻脸,挥军北上,与广陵太守陈登发生武装冲突,直接威胁到曹操后方的安危。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4 17:32:41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08-14 18:52:46
曹操的故事也是很励志
-----------------------------
谢谢捧场。最励志的是刘备。曹操好歹还有个做太尉的爹,还有众多的曹氏、夏侯氏子弟兵。刘备啥也没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4 19:02:38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8-15 07:57:14
哈哈哈,曹操正在担心孙策的时候,然而孙策死了
-----------------------------
就因为这个巧合才产生了阴谋论,认为是郭嘉派刺客暗杀了孙策。这种说法最站不住脚的地方是,暗杀结果是未知的,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曹操不会以这个未知的行为来进行战争规划。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5 15:17:30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8-14 12:10:55
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却发生了一个插曲.......
-----------------------------
@ty_阿铭850 2017-08-14 12:44:38
有问题吗?
--------------------------
@老顽童1290 2017-08-15 12:24:56
期待更新
-----------------------------
谢谢捧场,好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5 15:17:56 +0800 CST  
这里有必要讲述一下孙策在袁术死后发展壮大的过程。
袁术死后,袁术从弟袁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操,不敢守寿春,带着袁术的棺柩和妻子、部属到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内)投靠九江太守刘勋。袁术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本想率领余众投奔孙策,也被刘勋全部截留。大批人马拥入,刘勋粮食缺乏无力供养,就派从弟刘偕找豫章(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地区)太守华歆借粮。华歆本来就没有多少粮食,自用尚不足,哪来多余的,就派人陪同刘偕一起到海昏(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北部、南昌县北部、永修县、武宁县、靖安县、安义县、奉新县,以及被湖水侵袭的鄱阳湖西南部)上缭,找当地山越借三万斛米。刘偕在那一个多月才借到几千斛,远远不够。软的不行,刘偕就想硬取,写信给刘勋,叫带兵来袭。
刘勋截取袁术部众后,实力暴长,孙策担心受到攻击,就假意与刘勋结盟,送了许多金银珠宝给刘勋。此时孙策也引诱刘勋攻打海昏上缭山越,还表示可以出兵援助。汉宗室后来成为曹操重臣的刘晔此时正在刘勋处避难,识破了孙策的诡计,劝刘勋不要出兵海昏,以免孙策偷袭。刘勋不听,带领军队秘密进攻海昏。山越首领知道后,立即坚壁清野逃往深山,刘勋一无所得。孙策为打消刘勋的疑虑,假意带领军队征讨黄祖,走到石城,(今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得知刘勋果然上当,率军到了海昏,立即派孙贲、孙辅率八千人埋伏在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伏击刘勋。自己与周瑜率二万人袭取皖城。
这是孙策第二次攻打皖城,第一次是受袁术指派,守皖城的是陆康,攻打了两年才攻克,本想因此得到庐江太守的官职,结果为人作嫁被袁术给了刘勋。这次攻打无异于报仇雪恨夺回本当属于自己的地盘,加之刘勋主力不在,很容易就攻克了,还俘获了袁术的工匠、礼仪乐队和部曲三万余人,其中还有袁术和刘勋妻子。然后表汝南人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守卫皖城。其余俘获人众全部押送到吴。
轻取皖城的另一份喜悦来自于与周瑜同时分别纳如花似玉的绝代佳人大桥、小桥为妾。江山美人都得到了,孙策非常高兴,得意洋洋地对周瑜说:“桥公二个女儿虽然流离故土,但能得到我二人为夫婿,也足以感到欢欣了。”可惜孙策得意得太早,大小二桥很快就成了红颜命薄的典型注解,虽然都嫁得了如意郎君,但却都过早地成为寡妇。大好的青春韶华付与了寂寞空房,真让人扼腕叹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5 15:22:05 +0800 CST  
刘勋偷袭海昏不成,又得知皖城告急,回军救援时在彭泽遭到孙贲、孙辅的迎头痛击。东奔西逃到流沂,(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筑垒自守,同时派人告急于刘表,求救于黄祖。黄祖派儿子黄射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刘勋。此时孙策、周瑜已回军与孙贲、孙辅会合,猛攻刘勋。刘勋与刘偕兵败逃回北方依附曹操,(这就是前面所说曹操得到的第三支部队)黄射也逃之夭夭。
孙策俘获了刘勋二千多人,一千艘船,继续进军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攻击黄祖。孙坚死于黄祖之手,孙策与其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江夏郡(今湖北东部、河南南部,郡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境内,郡辖十四县)又在江东上游,始终威胁着江东的生存,孙策也必须尽快消除这个隐患。刘表派遣侄子刘虎、大将韩晞带领五千长矛兵来作黄祖的前锋与孙策交战。孙策率领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进攻。孙策亲自击鼓,水陆并进,杀敌二万多,溺水死亡一万多,煞是惨烈。战果也十分丰厚,六千多艘船,财物山积。最重要的是取得了沙羡(今湖北武昌西金口)重镇,有效地保护了下游安全。
曹操此时正忙于应付袁绍,准备与袁绍的大战,眼睁睁看着孙策坐大而无能为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猘儿难与争锋也!”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曹操只好用联姻的手段安抚拉拢孙策,将侄女许配给孙策小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还征辟孙权、孙翊为掾属。曹操想以此将孙权、孙翊作为人质,所以孙策没有让孙权、孙翊到许县应征。曹操又指使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5 15:22:45 +0800 CST  
攻取庐江后,孙策还兵不血刃地收服了豫章郡。刘繇身死豫章后,留下一万多人没有地方去,孙策就让太史慈前去招抚,并亲自交待太史慈顺便侦察豫章情况,观察华歆的施政能力,当地民心是否服从。太史慈回来后详细禀报了豫章的情况:一、华歆虽有良德却无方略,仅能自守而已;二、丹杨僮芝占领了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自称太守;三、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被山民所占,不服从华歆调遣;四、海昬上缭壁有五六千家宗族部伍自为联盟,只贡租布于郡,郡守调遣一人都不行;五、华歆不能协调与庐陵、鄱阳的关系,对海昬宗族势力也无能为力。
孙策听了非常高兴,就起了兼并之心。派会稽郡功曹虞翻(虞翻原为王朗会稽功曹,孙策仍令其任原职)前往豫章劝说华歆投降。华歆出降。孙策死后,曹操以天子名义征华歆,临行时悉数奉还江东官将所送礼金,传为美谈。累官至尚书令,曹丕时任相国、司徒。史称华歆一生““清纯德素”,唯一洗刷不掉的污点是收捆伏皇后,鸩杀二皇子。但在下认为华歆只是个坐而论道者,长于夸夸其谈,并无实践应用能力。
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底,孙策几乎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迅猛地占据了江东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江五郡,分豫章为庐陵郡,共六郡。并将全部官吏换为自己的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官僚管理体系。自领会稽太守,以吴景为丹杨郡太守,以孙贲为豫章郡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辅为庐陵郡太守,以朱治为吴郡太守,以李术为庐江郡太守。除李术为孙策核心集团以外的人外,其余几人都是孙策的亲属或故旧,这种格局成为定式延续到孙权时期,重要地区军政长官主要由亲属和故旧担任。(任命李术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当时孙策刚和袁术断绝关系投靠朝廷,为表示自己的公正无私才这么做的)
与孙坚不同的是,孙策还集聚了一些智谋之士为文臣,以“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运筹帷幄之中,在制定军事策略的同时治理民政管辖地方,有效地稳固了孙策的统治,稳定了辖区内的社会秩序,在恢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张昭、张纮二人,在孙策江东征战中更是功不可没。孙策创业时,“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孙策猝死,孙权接位,二张尽力辅佐,也是功莫大焉。
拥有江东六郡的孙策,已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军阀割据势力。当初与张纮一起制定的“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的计划已经实现了前面一半,意外的事情却突然发生,孙策遇刺,生命戛然而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5 15:24:23 +0800 CST  
没有证据显示孙策投向了袁绍,但作为一方诸侯,又有扫清天下大志的孙策,对时局应该是非常关注的,而孙策的长史、抚军中郎将张昭本是徐州名士,与北方仕宦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与徐州同乡、袁绍的主簿陈琳的关系非同一般,从来往书信中应该能够了解北方局势,陈琳也应该会通过劝喻张昭来劝喻孙策支持袁绍。
可以做这样的推测,但孙策和曹操翻脸的起因却是因为曹操的广陵太守陈登。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二十五岁举孝廉,任东阳(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徐州牧陶谦提拔他为典农校尉,主管一州农业生产。他亲巡田土,兴修水利,取得稻谷大丰收的佳绩,深得当地百姓喜爱和拥戴。他是刘备最好的朋友之一,拥刘备为徐州牧,但却没跟随刘备,这也是一个谜。其后与父亲陈珪一起帮助曹操擒杀了吕布。曹操攻打吕布时,陈登率郡兵从广陵出发为曹操先驱,是最早向吕布发起攻击的人,当时曹操大军还未抵达下邳。吕布抓了陈登的三个弟弟作为人质要挟陈登,陈登不为所动,继续攻城。因灭吕布之功,曹操加封其为伏波将军。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陈登获封将军后雄心大发,有吞灭江南之志。这里面其实有些私情,陈登是陈瑀从兄陈珪的儿子,陈瑀被孙策打败后,陈登一直耿耿于怀,在孙策西征黄祖时也象陈瑀一样派人勾结严白虎余党,意图在孙策后方发难,为从叔父报仇雪耻。
此时孙策还是曹操同一阵营的人,陈登这么做,无疑是对曹操笼络孙策政策的背叛和破坏,其后果非常严重。这件事情和关羽破坏蜀汉与东吴结盟的政策一样,都对时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陈登可以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5 15:25:32 +0800 CST  
孙策西征回来后立即派孙权领军攻打陈登所在的匡琦城(当在汉射阳县,今江苏省宝应县附近),兵力十倍于陈登。陈登部属害怕,担心抵挡不住,建议陈登撤兵,坚壁清野,给孙权一座空城。并认为孙权兵马多为水军,不习惯陆地居住,要不了多久就会自行撤退。陈登怒斥了这些胆小如鼠的部属,并坚信自己能够取胜。
陈登采取的战术是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陈登自己在城楼上观察敌情,寻找最佳作战时机。天蒙蒙亮时,陈登看见孙权部将周章正在集合士兵排列战陈,立即打开南门带领人马杀奔敌营,同时派出步兵、骑兵从后面包抄。周章被前后包围,回不了战船。陈登亲手击打战鼓,指挥将士冲杀,斩杀一万多人。
孙权第一次独立带兵打仗就遭此惨败,十分羞愤,再次组织了更大规模的进攻。陈登兵力不足,一面派功曹陈矫向曹操求救,一面设计自救。命令士兵在离城十里外秘密放置柴薪,两束一聚,相去十步,纵横成行。夜晚时分,城外同时点燃柴薪,城内士兵高声欢庆,象救援大军到来了一样。孙权看见此番情景,真以为是曹操大军来援,惊慌失措之下望风而逃。陈登挥军追击,又斩杀一万多人。
对素有吞灭江南之志的陈登,孙策绝不会坐视不理,遭此惨败,更不能容许陈登坐大,于是亲自带兵马攻打陈登。军队行进到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时,军粮未至,不能继续前行,就留下来等待军粮。
这个时候正是曹操官渡之战前期,孙策北攻广陵成为曹操一大忧患,曹操打败刘备后,留董昭为徐州牧镇守,自己亲率大军至寿春,南下庐江,征讨拥有数万人马的庐江山越陈策。早些时候,曹操曾派出将领征讨陈策,无功而返。此时官渡告急,曹操对是否还要征讨陈策有些犹豫,大部分将领也认为没必要这么做,只有刘晔认为曹操已经具备了扬威服人的实力,可以借此机会展现,不能轻易放弃。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以猛将在前,大军在后,逼迫陈策投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7 16:05:23 +0800 CST  
孙策之死和其父孙坚之死几乎如出一辙,都是死在自身性格上,如陈寿在《三国志》里所说:“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他们更多地把自己当成冲锋陷阵的将军,而不是运筹帷幄的统帅。张纮就曾因为孙策经常冲锋陷阵的行为劝谏过孙策,说“主将是运筹帷幄的人,身系全军的安危,不应该轻易亲自出战,造成全军上下都感到危险和惧怕的现象。”张纮所说的危险不是没有出现过,与祖郎交战时,祖郎的刀锋就曾砍杀到孙策的马鞍,秣陵与笮融交战时被箭射伤,神亭与太史慈单打独斗更是险象环生,充分说明了孙策喜欢亲手搏杀的冒险性格。孙策孤身临险的事例很多。神亭遇太史慈时就应该是单人匹马脱离了护卫,当时韩当、宋谦、黄盖等十三骑作为孙策的护卫同行,如果孙策是与韩当等十三骑策马并行,太史慈也不会孤身冒险。有次征讨山越,虞翻亲身遇到孙策一人独行追敌的事情,吓得不轻,劝诫孙策不要做这样危险的事情。但孙策并未吸取教训,此次打猎,又是一骑绝尘,终于尝到了孤身犯险的恶果。与其父亲“单马行岘山”的遇刺经历何其相似!
孙策生命虽然短暂,却十分辉煌灿烂。白手起家打下了江东六郡,开创了吴国基业,成为东吴帝国的奠基人。可惜天不假年,否则其剑指北方,与曹操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还真难以预测。陆机在《辩亡论》中赞颂孙策时说:“将北伐诸华,诛锄干纪,旋皇舆于夷庚,反帝座于紫闼,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陈寿《三国志·孙策传》对其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陆、陈二人都明确地指出其有觊觎中原之心。同书注引的孙盛对孙策的评价比陈寿更为详尽准确,首先肯定了孙策的奠基之功:“创基立事,策之由也”;其次分析了孙策勃兴的原因和创业的艰辛:“孙氏因扰攘之际,得奋其纵横之志,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最后肯定了孙策的历史地位:“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7 16:07:16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