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恶作剧了千年,读者也被戏弄了千年,你们将见证它重现天日。

第二十三篇(原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这一段理解为: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真正有本事武功高强的人,不露武相,也就是外人看不出他有功夫。真正的功夫是内心的修炼,丝毫没有杀气和戾气。真正善于打仗的将军,他的修心的境界是没有自我的各种性格漏缺,无论外界利用什么手段,都无法让他心动。永远不会被情绪所左右。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给敌人任何一点机会,没有一点漏洞。善于领导人的人,姿态都很低下很谦和。为什么态度谦下,人就能被你所用呢?
后面做了解释“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这就是之前讲过的不于人争的不敢为天下先。就叫德性,德行具备人就像川流一样汇聚到大海中,大海才成为大海。人之力就是海水汇聚之力,一个人能做的事有限,那么如果像海水一样多的人愿意帮你做事,而你就可以运用这个人力。这是借力用力的道理。
配合天道的法则乃是古来最高的智慧。

这一篇和上下都非常连贯。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11:51:48 +0800 CST  
第二十四篇(原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ī] 收敛,吸进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篇的理解为:
这一篇正好是二十二篇的反面用法。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想要收合一个东西,必定要先使它张开。没有张就没有收这一说了。这句话可以引申出很多事物中,比如呼吸,只有呼出后才会吸进。比如用兵,只有扩张他让他出现更多漏洞,才有机会收拾打败他,还有很多很多。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想要使他消弱,必先让他强大,前面十九篇提到过,“物壮则老”强大到极限必定是消弱的开始。
“将欲废之,必固兴(与)之。”想要废除他,必先推举他。有句话叫捧杀。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句话正好也是“不敢为天下先”的作用。想要得到必定先付出。所以不要看你眼前得到的东西,得到了这样必定会失去那样。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这是从微弱、渺小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看出大道理来,这就是从微而明。所以这是柔弱能胜刚强的原因。
“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在水里的力量很大,生命力很强,一旦离开水就完了。一个国家的弱点要害被知道了也就快灭亡了。所以做人做事一定呀谨慎小心,不能有漏缺。一旦有漏缺“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12:30:01 +0800 CST  
第二十五篇(原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一篇理解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大的成功圆满,是永远不觉得成功圆满。总在弥补缺陷寻找缺陷。只要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反而永远不会有弊病,弊害。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最大的盈满是永远不满, 保持空虚,谦虚。这样才会不断汇聚能量。这样就永远不会穷尽,枯竭。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弯的东西才是最直的。就像第九篇里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因为再直的东西没有绝对直的,而弯的东西无论怎么弯也都是弯的,这句话的意思和无声才是最大的声音的道理是一样的。
最大的巧妙是什么巧都没有,就像大道,因为任何巧妙都是从大道里面出来的。比如眼睛能视物,身体能感知,种子能发芽,一切的巧妙都来自于道体。而道体却看上去什么都没做。像很笨拙。
最高的辩答说明就是无言之教。就像释迦摩尼佛的不说之法。无说而说。宇宙自然的一切万有在无声的说着道法。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活动能克服寒冷(也就是浮躁就无法让自己冷静),而冷静清静又能制服浮躁。关键是你是冷静方还是浮躁方,使天下纯朴、宁静才能符合道的法则而稳定长久。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13:23:02 +0800 CST  
第二十六篇(原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一段的理解是:
人生下来像个肉团软绵绵的,很柔弱。但到了死的时候就变的硬邦邦的了。万物草木生出来的时候是小嫩芽,很柔脆,但到死的时候也变的枝枯叶干。一掰就断。往往被人砍伐的树木都是坚硬粗壮的。所以坚硬强大的往往已经走向死亡了,而柔弱鲜嫩才是生机勃勃。
因此,兵力强大一个方面会导致别国的担忧而必定要削弱你,另一个原因是强大后必定会自然走下坡,这个道理二十四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木头到了又大有粗的时候,或者被人砍伐。或者自身枯老而死。越强大,需求就越多,需要的生存条件也就越多。一旦需求不够供应,也就死亡了。
所以道之现象规律是强大是将要走向死亡,柔弱卑下才是生机。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14:13:11 +0800 CST  
第二十七篇(原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一段理解为: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大国,要像江海居大而处下,包容万象,包容一切,“天下之交”,是指大海,因为它能够谦下,所以变成全天下的细流都交汇到那里。“天下之牝”,“牝”是指母性,“牡”是男性。“天下之牝,常以静胜牡”,母性的东西都比较慈祥,比较安静;因为它安静柔弱,就战胜刚强,安静克服了一切的动乱。所以“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静态的东西能克服了一切动态的困难,这是静态的伟大之前已经讲过了。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大国如果谦和恭敬,小国自然归附。小国谦和恭敬,自然得到大国的支持。
“或下以取”,等于由桌子上抓起来;“或下而取”,从下面转个弯,把上面也包上来了,也把你拉上来了。所以只要谦下就能取得归附,只要谦下就能受到支持。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不过是希望小国驯服。小国不过是希望依靠大国保护。这样大小国家都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大国尤其应该谦和恭敬。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19:30:53 +0800 CST  
第二十八篇(原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段理解为:
“小国寡民”自认为国家小,民众少。要从心底中让自己国家成为柔弱微小的一方。之前几篇都提到要为下为弱为小才能有生机。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大家虽有最好的物质文明,但是重视的更是道法的修养生息,不贪图使用各种方便快捷有效的高科技。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大家对生命看得很重,所以不冒死,而愿意过着平安的居家生活,不离开生长与生活的环境长途跋涉去掠夺争夺。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然有良好的战船,但并不去使用;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虽有军队却没有想要去布阵交锋。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自然状态中去。
享受事物带来的美味,满足衣服所给予自己的修饰,满足居所给自己带来的舒适安定,快乐并满足于这种生活状态。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即使邻近的国家都能互相看到,鸡犬声都能听见,但民众直到老死都不会互相生起战争。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19:31:15 +0800 CST  
第二十九篇(原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一段理解为: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高明的领导艺术,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民众尊重他赞颂他。再次一等的,民众害怕他。更次一等的民众轻蔑他,侮辱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每个人的信任信仰都不会统一,当然就有不信仰领导者的。所以领导者应该谨言慎行,不随意自以为是的发号施令。想要事情圆满成功,就应该让老百姓自己认为事情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自己实施完成的。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19:31:49 +0800 CST  
第三十篇(原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段理解为:
天地没有人类所称谓的仁爱心,万物对于祂而言就像用来做祭祀用的草狗,只是一个摆设。在祂眼里没有生死的现象。
圣人也同样没有所谓的仁爱心,他把百姓当成一道风景。
天地之间就如一个打铁旺火的鼓风机,虚空但不是穷尽什么都没有,一动自然就有风,可以吹旺火苗。
所以政令和各种政策规划多了以后,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瓦解。
不如始终保持虚空无为状态自然而然。就如天地对待万物一样。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00:33 +0800 CST  
第三十一篇(原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段的理解是:
这篇刚好延续上一张的多言数穷的发展轨迹。
大道衰微了,才彰显仁义。投机取巧,追逐名利的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了,才看得出来:何者孝?何者不孝?
如果家庭是个美满的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个个看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特别标榜谁孝谁不孝。
同样的道理,国家动荡混乱败坏了,才会出现忠臣。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01:01 +0800 CST  
第三十二篇(原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一段解释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符合道法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无为清静柔弱等之前都讲过了。
以奇用兵的奇字很多解释都是说变化莫测诡谲等意思。但我认为“奇”其实就是不正。与第一句刚好相反。这一句的解释是使对方不符合正道来用于战胜对方。这个方法之前也讲过了,这一章刚好是前几篇用兵的总结和启下的作用。其中第二十四篇原三十六章就讲“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这是使“奇”之的用兵方法。所以这个奇就是正的反义词。
以符合道法,以无为,对百姓毫无所求,无所为。就是之前的“以百姓为刍狗”这就是“以无事取天下”的治国之策。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我怎么知道应该这样做呢?
根据就在此:天下的禁忌越多,民众就越贫困。禁令愈多,人民什么都不敢做,不能做,于是物质上就愈贫穷,精神上也更贫穷,贫穷到痛苦的地步。
民众拥有的武器越多越杀伤力越高,那么国家就越混乱。
民众的智能和技巧越高,畸形奇怪的物体和事件就会发生。比如克隆人,转基因大豆等。
法令越是森严越是多,犯罪的人就越多。
有句话叫“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大鱼小鱼一起抓。这和上面忌讳多是恶性循环。你不让人活,人就越穷凶极恶。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自我清静静定,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不去挑起事端,人民就自然富足。我不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人民就自然朴实。这几句刚好和上面的行为相反,所以很好理解。用正反面来说明以正治国的好处,以奇治国的坏处。使以符合道法规律来治国。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01:22 +0800 CST  
第三十三篇(原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一段的理解为: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人君施政宽厚平和沉默无为,不指手画脚。民众自然纯朴。施政苛察,处处紧盯,太精明。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民众就会离开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福是一体的正反两面。这句话也是说明第一句的,因为你无为,表面看起来损失了,但之所以你的闷闷,民众才会纯朴。之所以你的察察,民众才缺缺。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谁知道什么是祸的边缘,什么又是福的边缘呢?它没有界限。正过头了就会走向不正,也就是异。善良过头了会走向邪恶。有句话叫:正义啊!有多少邪恶假借你的名义而行。其实有时候自以为自己在行正义,其实已经成为邪恶的同伙了。
对于如何把握正奇,善邪的界限这件事,人们一直以来很迷惑。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因此要学圣人的,做人要方正,但不要因为方正而割舍其他一切;人方正到割裂其他的时候,就变成不能容物了。
为人要清廉,可是不要廉得像刀割一样,连肉也削掉了。做人要直爽,讲直话当然很对,但是如果太直了,就会放肆。
人不但要聪明,要有志气,还要有光亮;就是现代所流行的要有知名度,有才华,要放光,知名度要高。但是,不要放光放得太光亮了,太光亮就是傲慢。不要让人觉得你高高在上强光耀眼,甚至刺伤到别人的心。

这一篇是转折篇,总结上一篇,引导下一篇。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01:55 +0800 CST  
第三十四篇(原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一段理解为:
“使”指使用。“我”指兵器或杀动词(这里的我,并不是表示自己我的意思,文中表示我是用吾来表示的。)。介指铠甲。“知”是管理,“有”是某。
这一段的意思是,那些手持兵器穿着铠甲来进行管理百姓的人,行于大道上,施予百姓的是畏惧。大道很宽阔平坦,而百姓却都去走小路。因为惧怕。朝政腐败至极,百姓的田地荒芜,仓库空虚。而那些官僚上层都是锦绣绸缎,佩戴利剑,酒足饭饱。财物贮积。这是大强盗的行为,而不是行大道啊。

写一篇正好延伸了“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福依伏篇。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02:30 +0800 CST  
今天多写了点。把写好的都发上来。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03:26 +0800 CST  
有人说佛是佛道是道。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没有学过佛也没有学过道。如果学过佛就不会说道佛是两家了。学过道的也一样。看过和学过是两码事。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22:26 +0800 CST  
道德经其实只是在说明一个现象,正是什么样的反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的执正执反的行为结果。而在第一篇到第十篇却把道体形态是什么样的,如何去见道,如何去入道都已经说完了。
道德经就好比一本宝典,让你玩人生游戏晋级的指导说明书。从最底层的人一直可以晋升到君王,然后君王升级到圣人,圣人就是菩萨,然后从圣人升级到道体也就是佛。
如果你能学会运用一小点,那么你的生活物质水平基本不是问题。
之所以会打乱因为它就是一个藏宝图。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38:31 +0800 CST  
可以这么说,根据这本宝典你可以练就无上神功。
我这样理解编排下来,已经完全理解为什么要打乱道德经了。谁愿意把利器示人呢。弄不好自己没用上被别人用上了,自己也是灭亡的下场。所以那些君王自知无法成为圣人,宁可把利器藏起来。
今天我把它复原,也差不多废了。因为现代的人也基本看不懂这件宝物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43:40 +0800 CST  
整本道德经也是画了一个圈,先从高再往低讲,然后再回到高。我现在也想说老子的那段叹息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2:47:18 +0800 CST  
我在猜想道德经因为内容太少,世人也越来越低下,所以才出现的佛传教于中国。佛教的内容是往如何成道上去发展的,很容易懂有简单易行。而且是针对根性很差的起点来教学的。各种起点都有不同层次的教学。
所以道德经早于佛教,道德经被隐藏以后,佛教才因此传到中过,目的也是提升人类的智慧,我可以肯定人类起先的祖先都是老子所说的圣人级别,不然老子也不知道什么是圣人。而圣人就是菩萨级别。
佛经是吸取道德经的教训,才分门别类传了八万四千本佛经下来。而且防止被篡改,为了长久流传,佛经做了非常周密的计划。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9 23:43:17 +0800 CST  
有句话我还是想说一下,有人说佛经是伪经,现在又说道德经是伪经,是真是伪你们真的去认真看过实证过吗?如果你还不是佛不是圣人,那么你又凭什么依据说它们是伪的呢?就凭你贪嗔痴慢疑的活了几十年?
不过说它们真伪那是其次,我现在说一个佛经为什么说诽谤三宝后果很严重?
因为佛和道就是我们真我道体母体,你连妈都不认了,你还能回的去吗?心中拒绝了与母体的心灵相通,那么你就像离开泥土的小草,根无所依,所以最后就会枯槁。
我可以肯定的说道德经是真经。因为它至始至终都是围绕道的法则在说的。想要通过道德经证道需要很好的根器,因为它说的很简捷。一般人无法直接发现入门口。
而佛经就是傻瓜教学,只要你跟着做迟早会入门。
人类的神性之光被灰尘掩盖的越来越暗,所以也只有佛经能扫尘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0 07:21:00 +0800 CST  
第三十五篇(原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这一段的理解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众不畏惧死亡,对于用死亡来威胁,他们怎么可能会受到威吓呢。
中国老古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只要有钱赚他敢冒险,不怕杀头;如果不赚钱要赔本,绝对没人会干的。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民不畏死”之故,人并不是真正的怕死,所以“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假使说人的心里真怕死的话,那些“奇”就是不正,就是犯法的人,我依法惩治他们,谁还敢犯法呢?
“常有司杀者杀”,宇宙间真正的执法者是万物自生自灭的规律本身。
“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我们人如果替代上天使用这个决杀权,就是越俎代庖。大匠是谁?大匠就是天道的无为。任其自生自灭的无为之道。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那个代替的人,很少有不伤自己的手的。这伤手的一个原因是,出去的力量必定会反弹回来,你本身就是一个力量受制体,所以无论对方抗衡了你力量的多少,你必然会被自己的力量反弹到。哪怕你去吃一颗瓜子,你的牙齿也会被磨损。水滴石穿。你出去的力量反弹到自己身上,自己也会被自己的力量消灭。
写一篇也许就是张三丰悟透这个道理后才创立了太极拳。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0 09:11:05 +0800 CST  

楼主:拨开云雾见清天

字数:383

发表时间:2018-04-04 17:36: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0 05:00:47 +0800 CST

评论数:7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