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恶作剧了千年,读者也被戏弄了千年,你们将见证它重现天日。




道德经流传到如今,它就像一个谜团一样,老子确实是很有智慧,每一段话中都含有很深奥的人生哲学。对于解读它的学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但对于老子写的道德经,估计看过的人都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疑惑,为什么写的东西前后不搭。东一句西一句的。有些人觉得那是老子的高深之处。正因为如此,很多后期学者根据道德经的一章内容演变出了自己一个哲学理论,比如关于军事如何战斗、关于高层如何管理、比如做人如何成功、比如养身如何修炼等等。因为道德经里的内容都是出自于对道体的领悟,所以一通百通。哪怕一句话都可以运用于各种领域,百试不爽。

因此《道德经》才会被推崇至今。

但我帖子要说是千古以来的一个大悬疑,为什么道德经如此前后不搭,但整体看起来好像道理写的很到位。难道老子不会写文章?还是故弄玄虚?当然看到道德经里的内容,敬重老子的人都不会怀疑故弄玄虚。都会认为自己智慧低下,是自己无法探秘老子的深意。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09:36:11 +0800 CST  
之前因为我自己提出也许我修炼智慧提升后,也许我会很轻易的就能看懂道德经了,后来渐渐把这件事给忘了,然后有个网友就回复了我那段话,我然后就想起来,去看了道德经,在没修炼以前是基本看不懂在说什么,但后来去看,我已经可以理解其中的深意了。
因为觉得《道德经》毕竟是形而下的哲学理论,所以理解的几段后,也没什么兴趣去看,因为我修的形而上的大乘佛学。
而后,又有人说起了《道德经》,我这人就是不会忽略一样东西重复出现在我面前,所以我又去看了道德经,然后就有了怀疑道德经被打乱的想法。
因为怀疑《道德经》被打乱了,所以像拼图一样去试着拼了一拼,结果发现了奇迹,很多段落似乎本来就是承上启下的,而且话语很搭调,内容也前后连贯,我起初大致把整体重新拼搭了以后,确定道德经确实是被打乱了。
为了对网友负责,然后我又细细的理解和重新排列,话费了我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把修行都搁置了,我在重新整理的过程,我是用心在做拼图工作,所以心神花费了很多,根据道德经里说的话,我这样耗费精神是违背大道之理的。所以,呵呵。可能已经减寿了。
不过寿命如果可以换回一些东西,然后可以让后世的人受惠,也是值得的。好了废话就不多说。我们来拼第一篇。我找出来的第一篇是原道德经的第25章。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0:02:02 +0800 CST  
第一篇(原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段的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或是力量,它本无形象,先于天地的存在,宇宙万有的本来就是它,一切万象的种种变化,生起和消灭,都只是这个东西的现象而已。寂是绝对的清虚,清净到了极点,毫无一点声色形象。寥是形容广大,无量无边。没有形象声色可寻,永远看不见摸不着。超越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现象界的物理变化而变化,不因物理界的生灭而生灭。它无所不在,在在处处都是道。无论物也好,心也好,都有它的存在运用,永远无穷无尽,遍一切处。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功能,实在很难用语言可以准确形容他,所以姑且叫他为“道”。道在佛教又被称为佛,如来,真我。或者其他称呼如上帝,主宰,神,阿拉等。
因为它实在无量无边太大了,所以也可以叫做“大”,大也就是“逝”,逝的意思是永远向内外四面八方延伸发展,等于说宇宙无限扩张。“逝曰远”,四通八达,没有不及的地方,也是无穷尽的意思。
“远曰反”远到哪里为止?远到从起点开始最后又返回本源起点。从时间上来讲就是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就是因为道太大太远遍一切处,我们如果求大,求远的去追求他,反而难以企及,其实道就在每个人的自身上,须臾不离,如果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寻找,见道才有希望。
因为道大,所以才生出了,天大、地大、人大。人之所以大事因为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只有人能认识到大道的存在,人心也就是神识也可以说与道体是相通的,也就是人的心本身就是道体的一个同基因细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为上一句的原因。老子说,为什么是四大呢?因为人有智慧而能效法地。地又效法天,天是宇宙之无生出有。而天又效法道,宇宙又是道的产物,“道法自然”道法这两个字是一个词,为名词,意思是道的运行,自是自己,然就是本来如此自然如此,本来如是,按照自己本身运行的方式而运行。道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可以去效法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0:02:53 +0800 CST  
从1-10篇为《道德经》论道篇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0:07:13 +0800 CST  
第二篇(原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一段的意思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道能用言辞表达的道,不是真实本来的道,名相后哪个实际的东西也不是名相表达的那个东西。
也就是《金刚经》中说的“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这一段刚好承上第一章,无名,就是“有物先天地生”是万物之始,是万物本源的命名,是孕育万物之源,所以为“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在无名无形的非物质形态中(比如精神世界,相对论原理等等),可以观察道的玄妙。在有名有形的物质形态中,我们可以观察它的客观存在样子。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有和无这两个东西,本源是道,出产地相同,而名称不同,都是道的一体两面。在互相作用变化之间可以洞察宇宙道体的奥秘门径。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0:33:25 +0800 CST  
第三篇(原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段理解为: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看不见的名为夷,空间是看不见的,只有和有共存你才知道空间的作用。听它不到的名为“希”,最大的声就是你听不到的。是什么声呢?就是无声。摸不着的称只为“微”,觉知本身你是无法觉知的。这三者之间没有边界无法追寻分别清楚,浑然一体。也就是说佛经里面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这三者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在起作用,而且起到了正反两面的作用,看不见的东西,和看得见的东西,其实是见性。见性起到有和无的作用,正因为你无看不见,才能看见有。听和触也是同一个道理。也是承第二章里有和无两个作用的玄妙。互相体现对方的存在。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个无啊上没有清晰边际,下也是深不见底,这“徼”和“昧”其实是差不多的意思,没有界限的意思。延绵不绝无始无终无法形容,然后循环往复又回到到虚无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没有形态的形态,没有形状的物象,就叫恍惚。面对面你看不到他的正面状态,顺着去找你也找不到他的尾部根源。根据已经存在的道的规律,来应用驾驭于现实。探知过去已经存在的事物规律,就是可以掌握道的法则。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1:10:38 +0800 CST  
吃中饭了,补充能量先。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1:22:31 +0800 CST  
看得懂的帮忙顶一下,以便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可是我的原创,全世界也找不出和我写的一模一样的文字,我解释的内容是结合老前辈对文字做出的解释,然后对于不太符合原意的解释我修改了下,我继承传承,又稍微修正了误区,我也成为新的传承者。
我写的东西里面肯定会有一些漏缺,希望大家也一起参与讨论。至于我行为的对错,我承担所有责任。所以我非常谨慎。但我毫无怀疑这次重组行为的正确性。
网友有不同意见也可以提出来,我会回复的。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1:40:52 +0800 CST  
第四篇(原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段理解为: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个”冲”字我解释为深远、空虚、平和、谦虚,因为后面有好几处都用到了“冲”这个字。
道本身虚空,无论什么放进去都不会盈满,就如我们的宇宙,万物在其中,而万物不会超出宇宙真空去。深远、渊博如万物的祖宗也就是本源。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他可以锉和锋芒,化解杂乱,调敛光亮,混世间万物于和谐状态。幽隐虚无状的存在。我不知道他是谁孕育生成的,应该在万物法象出现之前他就存在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2:52:08 +0800 CST  
第五篇(原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段理解为:
“反者,道之动。”反就是动。怎么动?从无生出有就是动的开始。两种力量的对抗就是道动。就是事物发展的因。有因必定有果,所以一切事物的现状都是那个因产生的。
“弱者,道之用。”弱者是消弱这个对抗的力量后,才能回到道的本源之状,也就是空的状态,才发挥他的功用了。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也是总结前两句,万事万物生于动,而有。所以有是从无中来的。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2:52:34 +0800 CST  
第六篇(原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段是举例说明第五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
三十根辐条凑集到车毂(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的周围,正是因为它们拱成一个空壳,才成就了车的用途,糅和黏土制作陶器,正因为把他做成中心是空的,才有了容器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子,真因为房子中间是空的,才有了房屋的用途。所以,有可成为有形的工具,而体现工具的作用又恰恰是那个无形的无。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2:52:54 +0800 CST  
吃完饭,写了三篇。有空了再写。有时候我真的不想停下来,不过因为需要做工作,工作不能耽误。你们大家的顶是给我的奖励。呵呵!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2:55:26 +0800 CST  
顶贴要多写几个字,一个字两个字容易被定义为灌水而删除。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3:35:50 +0800 CST  
也可以举一反三,“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电脑可以成为利器,就是工具。而无就是网络无限空间的互通。网络其实就是道体之用。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3:39:16 +0800 CST  
第七篇(原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广博强大,他掌握着一切并可以左右一切。天能下雨下雪吹风等等。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靠它而生,可是它不抱怨,不辞劳苦,永远生生不息。万物有所成而,也不据为己有也不标榜自己的功劳。他包容养育万物而不去主宰他们的生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他本身没有一点欲望,对万有没有任何要求,可称他为小,万物归依他而不自认为是主宰,它包容了万物万有,这也可以叫它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他没有自高、自大、自满、自足不认为自己大,所以能成为伟大,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17:18:36 +0800 CST  
第八篇(原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

这一章是承上启下,承上第七篇里的道的不自大而能成其大的行为,称为德行,启下是德行的体现。
这一段理解是: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是生万物,而德是如上一篇一样的对待万物,从道体能源力量中出生,用道体的德来养育,然后才有了万物的形象,然后就形成万物的器世界,而万物的各自功能就可以体现,形成了各自的势太。万物都各自体现万物自己的功能,而这个功能都是道形成万物再从万物中体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无穷尽的功能。
所以万物要拥有这样一种力量,那也必须效仿道的生和道的德,以道体无为为尊,以德的畜养万物的行为为贵。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
道的尊和德的贵并不是谁赐予的头衔,而是自然自有的实际行为。
道生万物,以德对待万物,使他们生长并养育万物。成熟万物,照顾万物,保护万物。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泽万物而不自恃己功。养育万物却不主宰它们。就叫做第一的德。元也被称为玄。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22:37:20 +0800 CST  
手机编辑打字有点慢。等会再写一篇。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22:44:06 +0800 CST  
以上两篇所论述的德行用佛学的话说就是不住相布施。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4 22:56:08 +0800 CST  
第九篇很关键,看着很容易懂,其实没这么简单。里面是前后之精华所在,也就是钥匙所在。花了很长时间把他理解完。非常负责的诠释。

第九篇(原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一段的理解是: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等听到道法的人,勤与去学习和实际去修行。中等听到道法的人,觉得道法挺好,自己也很喜欢,有冲动。但没有实际行动。光认可而不修练。下等听到道法的人,不仅不认可,反而还诽谤嘲笑。这些上中下等人也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有善根和没善根的人。
不被嘲笑就不足以为道了。人人成道就不需要讲道了。这也是道体事物客观存在的二元对立面,也就是前几篇讲的,动的力。也是道体本身所表现的对立统一性。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有喜欢就有嘲笑。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古代格言说,刚开始学习道时,越学越糊涂暗昧了。通过努力渐渐进入道法后,经常会有退步的感觉。就像浑水渐渐沉淀后,那些泥沙就被很明显的呈现出来所以会觉得自己在退步。平坦的修道路上会出现各种阻碍,因为这就是我们修道的原因,目的是去除阻碍。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真正有德的人,反而像是虚谷一样,表面什么都看不出来,深不可测。
真正明白道的人就像不明白道一样,很谦词。
有大德的人总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多不够好,就像地藏菩萨,他已经是佛但还是在不断的做功德。
刚健的德行人总认为自己很浅薄,德行很至真的人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总在不断的矫正自己。品行端正的人总觉得自己有偏。
最完美的器物总在不断修炼后成型。
最大的声音就是无声。也就是佛经里讲的无言的经才是真经。最大的象就是没有相。大道幽隐于无名无状。
如何成道,擅长多施予就可成就。也就是修道圆满成就元德,道自然而成了。用佛家的说法是功德圆满就可成佛。圆满成什么样,就是永远不觉得功德足够就是圆满。也就是前建言之言。

这一章可以说是修行成道的秘密都在里面。也相当于金刚经中的如来第一个回答: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 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5 01:34:29 +0800 CST  
第十篇(原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人如果掌握并按照道法的变化法则而运用,就可以往来于天下,不会有危害和灾祸,而且会稳定平安亨通顺利。
“乐与饵,过客止”
美色美乐和美食,都会使路人过客人停止步伐。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而道所表现出来的是平淡而无味。看他看不见,听他听不着,用又不能拿来填饱肚子。

这一段第一句是总结第九篇,起到承上的作用。后面“乐与饵”开始,就是启下的作用。
而下面一章开始就是讲述如何为君为王篇,一共用六章来讲为君为王。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05 19:30:23 +0800 CST  

楼主:拨开云雾见清天

字数:383

发表时间:2018-04-04 17:36: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0 05:00:47 +0800 CST

评论数:7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