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恶作剧了千年,读者也被戏弄了千年,你们将见证它重现天日。

第三十六篇(原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这一段理解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之所以会民不聊生,饥饿又贫穷是因为统治者榨取吞食赋税过多,故而会导致民不聊生贫穷饥饿。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多欲暴敛,想统治人、征服人、驾驭人,奴役人。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人民之所以轻死去冒犯法律,是因为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将民脂民膏都收刮尽了,人民无以为生,所以轻死去冒犯法律。上面的统治者掠夺别人,而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厚”是奢侈的意思。由于他们的欲望太大,要求过分,就使别人活不下去,因此人民既然横竖都是死,干脆抵抗还能有生的可能。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不追求只为自己而生“不敢为天下先”的人,先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边,为利益他人而做的人,比自私自利的人更贤明有德。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0 10:01:01 +0800 CST  
第三十七篇(原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这一段理解为: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权威,才是统治者真正的大威力。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
人民不用训犬在居所,没有令人民嫌恶讨厌的事物在生活中。因为没有令人民产生嫌恶畏惧讨厌,所以他们也不会讨厌畏惧统治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自知”的意思是自己明白自己。如何才叫明白?就是了解了道的规律。
“不自见”是不主观成见的去对待和看待事物。也就是佛家讲的无我无人,分别心去对待一切。
真正的自爱就是让自己符合于道,成道。也就是佛家讲的脱离苦海,涅槃之极乐。
不自贵是不贵生的意思,把自己当刍狗,肉身的一切欲望都放下。朴实无华平和安宁。
所以我们应该选择自知自爱,去掉自见自贵。

这一篇是反向说明第三十六篇(原七十五章)的执政现象。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0 18:23:54 +0800 CST  
第三十八篇(原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篇的理解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都认为美是什么标准丑是什么标准,就会去敬仰、崇拜,极力追求。那么就会成为一边倒的趋势,比如认为高分才是优秀有钱就是伟大就不考虑品格涵养,眼睛大鼻子高皮肤水嫩就是美就去做整形成为畸形。
这样的社会状态和标准已经导致丑陋了。
还有就是人的内心一旦有了美的概念,那么相对的丑也就生成了。残缺的美不叫美。
都知道什么叫善,那么社会已经不善了。这和前面“六亲不和有慈孝”是一个道理。
因为都是一体两面的。当你认为那是善的时候,邪恶就在你意识里已经形成。比如你觉得某人是好人善人,那么谁是邪恶的人你已经形成画面了,所谓心能生万物,当你心中有邪恶,现实中也就会去配套。而你的生活也开始有了邪恶的存在。你就会讨厌恐惧。
所以这才是关键点。因为你恐惧和讨厌所以你会排斥抗拒和对抗,从而因为你自认为那是邪恶,而你就假借正义的宝剑去消灭邪恶,这也就是你成为邪恶的开始。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无,(有生于无,无又生出有)
难易(难是易的叠加而成,分解后就成了易),长短(长有更长,短有更短),高下(站在这一头觉得高,翻过来后又是哪边高呢),音声(只有音(高低声调)没有声也就没有声音了,只有声没有音也就没有作用了。),前后(地球是圆的,谁在前谁在后真的分的清吗),所以这一切都是相对比较而存在的。没有哪个绝对的界限规定他们的边缘,无法定义谁好谁坏,都在不断变化中。
恒也,就是法则规律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教化众生,不定规则,没有标准的自然而然的行事生活,叫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地万物都不辞劳瘁地在造作。但造作了以后,虽然生长不已而并不据为己有,作了也不自恃有功于人,或自恃有功于天地。它们总不把造作成功的成果据为己有。
正因为天地万物如此这般,不自占为己有的在作为,反而使人们更尊敬,更体任自然的伟大,因此也就生生不息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0 21:20:22 +0800 CST  
第三十九篇(原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一段的理解为:
这一段刚好是前一篇的延伸,没有美的标准就不会有恶。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一段的理解基本和上一篇差不多,真圣贤智慧就是道法自然,如果人为的定义,那么就是反其道。没有仁和义的规范,自然的本性仁义才能生出真慈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杜绝崇尚精巧,功利,盗贼就不会有。
这三者说起来话长,但它们有共同的方法,只要把握住这个方法做就行了。做到思想纯洁、干净。纯真质朴,减少自私欲望,弃绝以什么为学习标准,就不会有以上的祸患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0 22:04:41 +0800 CST  
一个星期比不多已经写掉一半了,照这个速度再过一周就可以完成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0 22:48:22 +0800 CST  
有人问凭什么认为我理解的是正确的?答案就在自然中,生活常识里。老子写的内容也是用生活自然法则来说明一些现象,互相做解释。
而且一句文字讲的到底什么意思,其实他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在下面会举例子。全文就81篇,它是道理的演化,至始至终都在说明顺应道会如何,有德又会如何,再倒过来讲反道会如何,无德又会如何。道是本相,而德是道的表象。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1 07:47:50 +0800 CST  
第四十篇(原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一段的理解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善于运用道法规则的人,不是使百姓聪明巧利,而是要使他们淳厚朴实;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老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民风政风巧诈,善于用计谋手段互相争取自身的利益。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以用计谋巧智治国就是国家的危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福气福德。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知道这两者也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模板“常知楷式”,真正懂得这个方法并使之得到正确运用的人,“是谓玄德”才是真正的最高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真正的德是很深厚,深远的,它于事物的发展顺序是相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只有从万物中返回到一,才能回归自然道法之中。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1 10:14:20 +0800 CST  
第四十一篇(原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段的理解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治理人民掌管天下,好比成功收获庄稼。:(啬者,农力之成功。)
能庄稼的成功收成,就代表无怨无悔的承担和付出。
(早服:有首诗提到这个早服。画牧牛赞黄庭坚 鼻之柔也,以绳牧之。心之柔也,以道牧之。纵而不蹊人之田,其谁早服之。服是服牛乘马的服,就是指骑牛。早就是任何时候。早服:也就理解为无怨无悔的承担。)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怨无悔的承担和付出就代表大量的积累德行恩惠。有了深厚的德以后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不能成功的。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没有任何事不可克服,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了。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有了巨大无限的力量后,就会成就一个国家,国家有了母亲一样的本源根本后(也就是德),就可以长久。这才能根基深固,不易动摇,长存不衰的道理。

这一篇有点难度,所以花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去理解。有些字在古代可能就是口头语,但是现在已经不知道什么意思了。连个解释都没有,只能从别的话中悟出点意思来。
一段文字要理解的正确,必须要上下统一思维,包括对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连贯。所以还是有线索的。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1 13:16:27 +0800 CST  
第四十二篇(原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一段理解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像烹调的道理一样。什么道理呢?就是需要掌握食物的属性和烹调的方法。人人都掌握了技术,人人都能做菜。自给自足。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道法在天下普及后,那么灵魂(鬼)就不再神奇,(那些躲在暗处的东西就不能再做乱了)不是鬼没有神奇灵异,(不是有鬼心眼没有作乱的心思)而是这个精神伤不了人(而是社会没有漏洞可以给它们钻了)。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不是只有灵魂不能伤人,圣人的灵魂也不能伤人,因为没有实体的灵魂是无法造成破坏的,谁都无法伤害谁,因为都是灵魂,彼此无分别,所以本来都是道体本身,也就会融合回归到道体中去。(不但有鬼心眼的人无法达到他们的目的,圣人也无法对人构成伤害。圣人怎么会伤害人呢?因为众生的愚昧,抓住一个自认为对的东西就去追求,之前也讲过,“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善恶本一体两面,有爱就有恨。因为心中不存在善和恶,心中无漏洞,所以无分别心就是回归于道。)
这一篇有两个意思。一个说的是本质,一个说的是现象。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1 21:29:51 +0800 CST  
第四十三篇(原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一段的理解为: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圣人没有私心,没有自我主观分别心。以百姓的心为心,也就是永远在对方的立场看待事物,佛家讲的叫无我心,没有我就没有对立的人,也就没有主观分别心了。
怎么个无我呢?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没有分别心之后,没有人我后就没有好坏善恶。一切观点都是立场的不同而生起的。所以在圣人眼里没有善恶,都一视同仁。
所以这叫德善,也就是真善。大爱。没有分别的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真诚的人我真诚对他,不真诚的人我也真诚他,德行就叫真诚。纯洁无私心无分别心的纯朴的没有目的相待叫真诚。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位居于天下,无分别心对待一切,使天下纯朴其心。百姓每天耳濡目染,圣人使他们都恢复到婴儿般的纯朴状态。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1 21:30:19 +0800 CST  
第四十四篇(原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段理解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推崇贤才功名,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重视奇珍异宝,抬高奇珍异宝的价值,使民众不会为它去偷窃劫掠。不让什么东西成为民众特别想要得到的,使民众不产生贪婪邪恶动乱的念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虚弱其欲望心才能使其有知足心。削弱其争名夺利的志向心,才能增强其德性。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常让民众不要有知见和意识心,没有对外界的判断定义,不要有希求的欲望心。不让他们成为智者去争名夺利为非作歹。因为他们不去争名夺利,为非作歹,所以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社会了。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1 21:32:05 +0800 CST  
第四十五篇(原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写一段的理解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一直都是没有主观的去作为,然而处处都存在道的作用。万物都自我运行,自生自灭。
候王如果能做到不主观意识的去作为,那么万物将按照自身规律自我运行。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社会正常发展后又慢慢不平静了,又渐渐兴起欲求,我将用不言之教来镇守,(无名之朴,不说而说的武器),不言之教后,人民又会无欲无求,没有欲求社会就会清静。所以天下就会自然平定。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10:44:50 +0800 CST  
第四十六篇(原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一段理解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建者”(建,立也)就是建立真正好的、优质的品行是不会被被拔取取缔的,持守真正好的、优质的品行是不会被脱离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真金不怕火炼,好的东西千年万年都会受到子孙的祭祀而不会被遗弃。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是修复,如何修复?从哪里来就往哪里修复。从道体中来,就效仿道体去修复。对自身的修复后,你自身的德行就接近于道体,也就是接近于真。第一句真正“不被拔和不被脱”的是什么东西?是道法。那么当你于道法合一后,你的德行就是玄德。就是无人我相,不住相布施。那么有什么德行,就会有什么成果。这是对等的。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一个家族都修行于道后,整个家族都会很有德行。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一乡人都修行于道后,整个乡的人都体现出德行。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一个国的人都修行于道后,那么德行就更加丰厚了,因为一个国的人更多。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天下人都修行于道后,那么德行就遍满天下。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所以用一个人的德行来观察这个人的未来,也就是看这个人的德行就能预计出这个人的命运,观察一个家族人的德行就能观察出这个家族的命运,观察一个乡人的德行就能观察出一个乡人的命运,观察一个国家的人的德行多少就能观察出一个国家的命运,观察天下人德行的情况就能观察天下人的命运。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凭什么去知道天下是什么一种状态?凭以上的规律。

这一篇的第一句话我理解了一个晚上,早上我才想通。第一句和后面几句有什么关系。还有和祭祀有什么关系。“善建”很多解释都是善于建立。后来我把他理解为真正好的东西的存在是永存不朽的,永远不会被淘汰。所以才会有后面“子孙以祭祀不辍”就像天地存在。滋养万物,万物都依靠祂,虽会舍弃祂呢。这就是真正好的东西。
而且理解了这一段你都可以去算命。呵呵!观察事物的德行,就能观察出这个事物的发展方向。道德经确实是宝藏哦!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10:45:02 +0800 CST  
不知道大家有没看过最近热播的《头号玩家》,我现在的状态就如那主角找钥匙一样,每一篇都很费心力的去解码。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10:48:23 +0800 CST  
第四十七篇(原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这一段理解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了解大道的人,足不出户机能推知天下的事物发展状况,眼不望窗外,就能够了解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其出弥远”的“出”字,并不一定讲偶尔出远门,其实是指知识越多,越愚钝;换言之,知识学问越好,烦恼越深。因为普通的常识越多,真智慧反而被蒙蔽了。所以“出”字并不是指出外之出,是付出去,指精神和精力的外泄,真正的智慧是无为。越向外奔逐的人,真智慧得到的就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得了道,因此道在心中,真智慧在心中,不出门就能了知一切。不用见到实际事物情况,就能预知未来。(名是指称说;说出)
按照道的法则,不去作为就可成就的。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11:13:28 +0800 CST  
第四十八篇(原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一段的理解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驰骋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无和有互相契合没有空隙。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我因此知道无所作为的益处。道法的无言才是最好的教导。道行的没有主观意识的行为,才是最有益处的,所以这两者可以运用于天下任何事物中。
这一句话就是说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两者互相转化。所以你拥有了始终会失去,你失去了等于拥有了一切。无中包含了万物。什么都没有等于什么都有了。
这一个道理是比较深奥,一般人不太会认同。也不太愿意用在自己身上。虽然看见道体什么都没有,但万物都存在在道体中。其实本来万物就是道体的体现。当你回归道体后,你就能体会到万有的存在。而当你意识执着于某些有形的物质时,你就失去了除此之外的一切。也就是说你得到了一颗树却失去了整片森林。而且这颗树还是不长久的。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12:16:02 +0800 CST  
我需要停一下了,需要休息。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13:16:40 +0800 CST  
对于道德经在于生活上的运用,等以后有机会再讲。如果自己能看懂最好,如果看不懂,可以先提出来。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14:28:14 +0800 CST  
需要针对每件事情去讲的话,比较好理解。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14:28:39 +0800 CST  
第四十九篇(原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段理解为:
“致虚极,守静笃”要你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染污。至于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若还有个样子就不叫空了。空的状态是连空的意识都没有。用佛家的话讲就是“不住”。
空到真空后,就是真静了。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我回过头去观察他们的来源。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生生不息,观察每一个生命,皆是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草木无根,活不了的。个根是什么?--虚空。“致虚极,守静笃。”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能回归根本,叫做回归生命之初。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找到生命的根源,生命的根源是永远常在,不生不死。“知常曰明”,你了解到生命根源是不生不灭,那就叫作明道,成了明白人,也就是证得自性了,再也不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了。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乱作妄为,就会招来灾祸。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在轮回中尝尽痛苦。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道了生命之源也就是真我、道体是不生不灭后,你就会包容一切。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就如大海一样,可以容百川。
所以说“容乃公”,能容万物自然无私心。无私心就是王者的行为,王者就是像天一样包容万物,天是效法道的。道是恒久的。虽有生灭不息的状态,但道体本我不灭。
楼主 拨开云雾见清天  发布于 2018-04-12 20:27:36 +0800 CST  

楼主:拨开云雾见清天

字数:383

发表时间:2018-04-04 17:36: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0 05:00:47 +0800 CST

评论数:7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