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从中医的角度看历史: 骂史

《骂史:自愈病》


反中医的非中医学专业的“专家”自从发现,现代医学有了自愈病这个称谓,不禁喜从中来,和他们发现中医文化里有朦昧的迷信(比如祝由),未标明的毒副作用等等总之是喜闻乐见。
这种沾沾自喜的劲头,就似从美女身上发现一处瑕疵,他们是不贻余力的。因为很好解释嘛!一个相对完美的事物,缺点总是被放得很大,平平常常的人和你没关系你能放在心上?心同此理。
关于自愈证,虽然我不是中医学科班出身,作为医粉,中医临床的《圣经》(伤寒论)的第一章里就有明示。这些反中医“专家”也不知道是完全不翻书还是怎么的,硬生生被现代版的中医基础学说直接给带进沟里。
伤寒论开篇不得不甚为其重地引述自愈的概况,实在是为了推举外感病的“传病”机制而专门为此废话一句,自愈证很了不起吗?我们的“专家”是这样说:有的病,人体是能凭自我的免疫机制自愈的,而中医应证的药方仅仅起了安慰剂的作用。专家们凭借比较成熟先进的病毒学说,认为没有病毒病源就无需服药,但他们同时又承认,人身体虚弱时,感染病症亦很容易。就象一个花园,专家们只看这个花园哪里的花如何如何,而把培植的土壤当成可有可无的安慰。你土壤再好,上面有花无花才是重点,他种花好看,和土壤有什么关系。
估计这种短视行径,连并不是园丁但却是邻居的田鼠们也会不同意吧。
这些专家们以“科学”的眼睛看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多几个忧心忡忡的作家重写《寂静的春天》的新章。
这些专家们以“科学”的眼睛看世界,不要说整个人类社会会为他们的无知买单。就算我们亚洲并不容易亲见的袋鼠和澳洲野狼也会被他们口中的“科学”拖下水去吧。
这些事离我们生活的时期并不久远。(近的也就一两年吧!)大家为这种不学无术的“科学”默哀三秒钟吧,因为这种“科学”脸皮虽厚,却并不会自愈!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1-24 12:50:29 +0800 CST  
《骂史:脸皮厚的科学》


自现代工业文明深入人心,科学这个词就成了文明之象征,科学同时也不拒绝它自身的逐利性。当然这之间,还是会出现不谐调的声音。
没有脸皮厚的科学,只有脸皮厚的人。
脸皮厚的科学是名气比较大的人推动的。牛顿算一个。据说牛顿是出了名的抄袭犯,虽然他有对经典物理有基奠之功,但心气却没授训以成,他研学后期总和别人磕磕绊绊,无非只想在学界立威,可以说功大于过。
有一些小人物也参于其间。有个故事好象是说一个玩动物学的,把蜘蛛的腿一只只摘下,为了得到一个莫名其妙的观察结果。我们以为这故事只是笑话,离我们太远,殊不知,一些搞哲学搞文史研究的更喜欢玩这种把戏,这里摘点,那里凑点,一个莫名其妙的理论就成立了。
有了以上两种人,也就有了“脸皮厚的科学”肥沃的生长土壤。
反中医的“科学家”是目前脸皮最厚的。你看看他们是如何作事的。
第一要反中医,就是把中医说成伪科学。其中一个理由是中药的毒副作用没有验证清楚。
第二要声援转基因,就是把转基因说成真科学。但问到有没有几十年在人体上的关乎安全的验证,他就避而不谈。
中医和转基因都牵涉到人命,脸皮厚的专家对人命的轻视是很明显的。而且很不担心自己态度上完全没有科学之立场。
以上两例如出在同一人身上,简直是学界的笑话。但我们竟然没有约束他的方法。搞实证科学的人都如此精神分裂吗?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1-25 08:29:25 +0800 CST  
《骂史:多重的恐怖》

这一章涉及恐怖内容,谨慎进入。

旧时读小学的时候,鲁迅的小说有一篇讲黑夜在坟地附近路过的文章放在语文教材中,感觉那时编选教材的专家好变态。
后来陆陆续续接触倒下面这些。
1出现在影视剧中戴面具的人形生物。这一类非常之多,僵尸,狼人,ET等等,有的吓人指数相当低,因为实际上碰不到,(大晚上把自己打扮成那个样子,路人害怕是一回事,自己却更加危险。)而且习惯成自然地相对容易接受。
1的小续,直到一部反映七十年代的大作《驱魔人》的出现,稍微胆大一点的汉子们晚上终于不敢出去撒尿了。
2影视剧中出现的镜面后的人物。这种多是镜子,银屏上的浪漫幻想家的作品以日本影视最让人虐心。
2的小续,贞子来了,看过很多模仿之作,有的还挺搞笑,但是配了音的大致内容还是很让人不舒服。
3流传在民间的口水鬼故事,这一类是遭遇最多的一大类,它有个特点,当时让人害怕的其实还没什么,回去后细思极恐的才算讲的高明。聊斋,是最正经的鬼故事。
3的小续,一般老百姓的口述内容涉及的人物并不太多,场面大一点的阴兵过境算一种。
4照片上的非接触性异类。这一类影视里有,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些牛鬼蛇神一般藏在一个别人不怎么轻易发现的位置。港九铁路广告就是这种。
4的小续,目前为止我见到最吓人的影相是台湾的一期综艺节目,有个戴眼镜的人,镜片上无端留着一个人像。
5医院和停尸房里的专业医护工作者遇鬼的故事,这些人对工作环境比较熟悉,讲起这类故事特能让人身临其境。
5的小续,这类故事最老套的一个是厕所里数人的那个。我就不告诉你这是因为医院吧拉吧拉这些就是让你少去医院方便故意纵容的你们信吗?反正我不信。
6自己动的事物。这一类多出现在影视中,当然很少的一部分都出在家里,当你忘带钥匙正走出门口刚要回头的时候,门无人自动,“啪”的一声。
6的小续,这里面的猫腻是有没有隐身人这种东西。你回答有,你就自己吓了自己一次,你回答没有,你就被自己吓了两次……这说明你背后很近的地方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7出于我们的习惯,那些嗯,不那么”干净”的东西,一般活跃在晚上。但事事无绝对。你不信吗?我讲一个白天我遇上的?
7的小续,算了,还是让“它们”归类在晚上吧。不然我们还真的成“全天候警惕”了。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1-26 08:24:11 +0800 CST  
《骂史:简单聊聊中医与法律》


中医之所以在各大医院缩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处方及其相关法律权限。
法律权限不清晰,则医疗事故无从追究。行医执照涵盖的内容很有限,这使得很多药房或药店干脆有招募中医门外汉的打算。
首先要了解中医的行医执照只是能证明其医师具备临床处方资格,在中医的世界,属于小儿科罢了。因为很多祖传治疗手段偏科太厉害,虽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考行医执照时也是无计可施。比如,很多家传的医技,有很高的水准,有人治疗外感很突出,有人能很快地治愈跌打损伤,但因为没有行医执照,他们则面临的是穷途末路。这造成了非常有效的医技逐步退出中医并泯然失传。
所以,为护卫中医,我们必须承认,中医执照是临床处方的有效证明。其次,对于民间绝技,我们也必须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我们应该依照法律程序,在医效肯定的情况下,发受法律保护的公正评价,。这个过程换成司法程序,就能保证很多中医绝技不会再有遭到失传的下场。单一的受法律保障,能单一的很确切的激发民间医生在治疗时的热情。保障了一个微不起眼的药方权限,是实际的发展中医的眼光。虽然中医一直在民间变动,但根据古往的经验,一个完善的司法程序,很可以保障单项目的在中医的背景下为更多的人服务。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1-27 17:16:15 +0800 CST  
《骂史:素质和效率》

由于医学面临的作用对象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它的效能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可以直观感觉。虽然病人的直感部分是不甚清晰的,但大致与实际的方向相同。我们可以说社会因素参于干扰的程度很小。你不必和医生一样获取太多的专业知识,即能得出医治过程在你身上的效用程度。
由于这种自然而然的认知能达到很普及的状态,它利于转化成对医效的认定有相对简化的标定。也就是你在诊治过程中作为医方对你的一系列方案的执行,患者能简单地评价出优劣,因为实际上诊治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到医者学识的博寡,所以患者的简单推定必然促使医方拥有尽可能多的能力方面的知识和运用。
医生的工作是素质与效率贴合得很好的一个例子。
以前我们的政经学里有个很形象化的公式:素质+效率=利益。在医务工作的例子里作用者和作用对象都可以从这个公式得到利益的最大化。因为正相关的关系,患者亦希望医务工作者的素质越高越好,故而可以简单点说,医生是越老(随着能力水平的不断积累和提高)越值钱。
但这里说的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推演。实际上,医生的业务能力的积累根本是非常困难的。首先,医务工作者基础知识储备非常的繁杂,涉及到的学科非常频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要是四年大学本科,基本就可以边实习边工作了,而目下5+3的同学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就业环境。
其次,医疗行业的结构调整并不算很到位,责任分工不明晰,薪酬达不到激励效用。形象点说,就是大部分的高起点毕业生面对的仅仅是什么普通感冒这类病症,而很难参于到比例很小的但能锻炼能力的大型病理药理研究中去。如果不参于这类工作,最少薪酬方面不会很快提高。
总不能挖空心思从普通感冒这类病症向患者榨取钱财吧。
但实际上医务工作者可选择的机会并不很多。从我们学医的年制上看,至少临床医学是精英培训模式。让学有所成的他们毕业后要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没有机会接触能提升自己的学习,那么他们和普通工作者有什么区别呢?
很显然,医疗资源的配制很成问题,让学业有成者不能享有一定的保障,不能仅仅简单说一句“我们的人口”如何如何就含混过去。试想,精英都只能干普通工作者的活儿,那普通工作者又该怎么办!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1-28 12:40:58 +0800 CST  
《骂史:西医,第二个中医?》

我们有西医这个称谓时,就把现代医学发家的几大类学科与当时的中医对立起来,这种作法不是中医文明的精髓。但是两种为同一目的而兴起的学问,在初次“相见”时,这种举止是恰当的。就象两个人初相见,总要先看看之间同异之处。
西医传入中国不止带来了中医历史没有的新兴学科,同时,律法能适应西医也让我们很羡慕。我们的医学发展到那时,好象就和律法有点脱节。或者这样说,我们发展中医根本没设置律法该有位置。
其实我们明白这一点:律法总是需要稳定的,医学我们就希望它走快一点。
到如今,诉求的不一进而步伐也不一,结果是律法跟不上医学的发展。由于现代医学西方较我们先进,所以,大胆推论,应当有超出律法的范畴的医学研究在西方进行中。
还是那句话,前50年和后50年当医生的感受大不相同,律法要求你学医必须精深,保证医责,而医学本身要求你要全面掌握新知识,否则拿不到行医资格。
这一点,西方愚不可及。
如果说医学是棵树,十年前能举起它(相适应的法律效用),十年以后它长大了,你还能举得动吗?
中医发展史,与律法只有内容不多的联系。重点在医效。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1-29 09:41:31 +0800 CST  
《骂史:建议和专利》


这里的建议指第一建议。
这里强调第一建议是因为要引入价值概念,在科研语境下,建议的解释是技术性解决问题优选的结果,它有客观的利他性。但这种利他性需要接受者自己设身处地地判断其价值,因此,建议除了是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途径,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反映。在理想状态下,视它解决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和价值取向呈正相关的关系。
一个建议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关系的优劣。说实话,我在互联网看到的有关建议的实际与现实生活中距离很大,致使让我相信每个键盘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孤单的身影。
而在中医高端研究中,这样的社会氛围是不适配的。屠呦呦先生的获奖背后中医人的众志成城被我吃了?我想这里存在着中药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我所说的高端有很大的不同。
中医人学识修养比起标准稳定的现代医学更显得良莠不齐。很多中医技法是特立独行的,要让这些传统留存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求法律的保障。而能堪堪涉及的《专利法》却找不到相应的条文与之相适。因此为了保护这些传统遗迹差不多需要重修一种为中医独设的《专利条例》以及具体的方法。
在古时由官方采编的《圣惠方》《普济方》,就是官方(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的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学习中医学的同学们也肯定不会以为是为难他们才将前朝的“官方”扩容数十倍。
这里再重申《千金方》书名的由来已没有必要。如果没有法律的专业保护而造成了中医高超技法的遗失,当真是拿千金也换不回来,你以为《千金方》所撰的数量众多的药方都是孙老一人所著!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2-03 12:52:17 +0800 CST  
《骂史:简单聊聊简繁字体》
天涯热帖谈及简繁字体,已上纲到意识这条线。
这里只简单说说。
第一,学习简体字=学习文化学,—>文化是在不停演变的。
由于某时华人中心与远离中心的华人地区出现的缺少联系,这样,对于这些地区的华人文明如何承续就很成问题(而正好在这段时期,简体出现演变的契机->大比例文化程度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的群众基础),因为缺少交流,与华人中心对文字简体化的步伐失调,错过了,等到有了交流沟通时,又出现文化价值观的不谐调(与西方相近的华人地区现代文化教育程度较高,对文化的袭承有较高的历史惯性)。
那么最后,这些华人地区只能靠自己简化汉字。但一是缺乏自身的文化积淀,二是出于认祖归宗的心理需要,三是无力推行自身承认的自创的简体汉字(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是个浩泛的大型文明工程)。
所以,繁体字习惯得以保留。
学习繁体字->就是学习汉字的历史,历史可以在记忆中停留!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2-07 02:33:59 +0800 CST  
《骂史:中医去科学化》


我们国家的文明,用形象点的事物说:是一种大河的文明。长江,黄河。也可以有珠江,运河。从中西医的关系上看我们中医还是主流,现代科技是先来后到的后期文明,可以作为支流存在,因为它们无论如何,都向着大海----也就是“医效”这个海奔流而去。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无视这个支流遍布全域这个事实。
但是中医不只体现在临床,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医已经成了中国传统上的一种文明。即因为是一种文明,它在教化与传承时自有先天的惯性。这和我们接受事物的习惯相关。西医要形成一种文明还缺少进入意识形态的东西,现在这个阶段仅仅是个医学工具。
因为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没什么根本上的冲突。中医要发展,一方面是它“文明”层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工具”层面的发展。所以中西医结合这个提法并不突兀,而是很正常,只要是了解中医史的人,都很清楚,中医不断在吸收融合每个时代的新知识体系(只要有这个条件)。
中医科学化(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科学广泛深入的发展,是会生成以科学为主体的文明,这时就不能称中医科学化,而应是科学文明替代中医文明的现象。但西医是个很特殊的例子,从西医发源上看,西医无论如何发展,始终存在于法律之下,而没有足够的空间涉及文明的范畴。所以,相关的说法应该是中医西医化)现在不能成为中医发展的主流,是现今的西医并不具备这个资格,它的主体并没有涵盖到意识形态领域。
之所以中西医可以“结合”,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中医临床自身也需要法律的介入,以求获得现代社会的承认,历史上看,官方民间一直是共同努力推行这种“认证”行程。但在一种开放的机制里,单纯为中医立法,不如中西医结合这条路那么事半功倍,这也是西医的优势被中医临床吸纳的一个例子。丢在中医史里普通平常,以河为喻,主流会拒绝很多支流吗?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2-11 14:08:34 +0800 CST  
《骂史:自杀与诗人》

一个诗人去一个地方是先带着耳朵去的,这就意味着他对自己的身体体验的要求比普通人来得高,尽管有的诗人感应外物的能力比普通人更差,但只要秉持这样的理念去体验的诗人,他在文化方面的收获还是比普通人多。
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两首,可能很多记忆力差的朋友都和我一样只记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丿轻轻地/来”,而沙扬娜拉,如果不是徐诗描写近如身临其境,那么有可能看了他写的诗一辈子只懂一句日文的人,也还不知道日本普通女孩会有这般的姣容吧。
以上两首诗不但要把看见的物事写得很明白,更突出了临摹声音的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普通人从诗人作品里记忆很深刻的不仅是字词声调上的设计,也非常愿意记住对事物声音方面的亲近。
我的意思是说诗人去一个地方首先身心上的体验高于一切,无论是用看的听的,亲临亲为,作品就容易为大众承认接受。闭门造车,耽于幻想,则容易遭人抗拒和不承认。
和传媒统计资料的论点相似,我也认为我们诗人自杀应该是小概率事件。从诗人身份特殊性说,这是肯定的。
两起影响广泛的自杀案主角顾诚和海子,都是看破红尘的诗人,他们对生死的理解也都有较高的程度。而他们对于选择自己的涅磐之地,也从自身的体验史找到了隐约的归宿。激流岛环境独特,天高地远;山海关铁路沿线,风景高阔。
四围环顾,这些天地投射进诗人的心底是容易激起他们出于对死亡幻境比对现实后的一种认可的。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诗人由始至终,亲身体验是最重要的一个凭持,你可以学识上,意识上幼稚,但不亲历亲为后写出的作品,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染力。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2-15 14:55:24 +0800 CST  
《骂史:诗人和作品》

看诗人是否有才是看他长相吗?是看他干爹吗?是看他有多威武雄壮吗?当然不是。虽然答案很简单,看他的作品,这简单的事,无论现实,还是网上,在有的人眼里,还是要把诗人三代的关系,人格优劣,查得一览无遗。
人的一生会犯大大小小很多错。要是一个人把热情都投诸在诗歌创作上,从某个角度来说,诗人分分钟会站在错误的一边?这种被某种视角称为二百五的文艺类别,竟然是某种视角如此轻贱的文艺类别,为什么就没有从我们身边消失呢?
前面我曾说过,诗人的创作行为首先要以亲历为重。我们这个世界工业文明越近,我们离大自然越远。自己有多久走在夜路会仰望浩瀚的星空,自然态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是不是被四围的生活小区遮掩住了,它们在风里轻声地吟鸣,是不是被工业生产和工业式的生活的喧嚣湮没了?
而这时的我们的生活是不文明的。我们的不文明之处在于:青山碧水就在身畔,我们却把自己搞得无瑕他顾。而诗人正是秉持“亲历”才能搞好创作的人,因为于此,我们庸碌的常人才可以不用走到大自然的怀报,就多了一双看风景的眼睛,多了一双听万物的耳朵。
被很多人群称为最忙人群的我们,当然需要耳聪目明。所以,我们诗歌的历史最为久远,只要我们仍然庸碌地忙活着,我们也定然需要和诗人这种身份的人搞好关系,最起码他会以他的作品告知你,虽然生活,自己错在哪里?
看到这,大家说,说诗人身体缺陷,人品垃圾的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本末倒置。
为避世嫌,咱们的诗人从来就不想以诗歌创作为职,所以能借用给你的只能是有点他特质的眼睛,或耳朵。谁说要借给你脑袋帮你想事情了?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2-16 10:13:56 +0800 CST  
《骂史:民主是我们在键盘后鼓捣的吗》

我们民主的进程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到1949年以前,我们知道,很多的政治团体的会议绝大部分内容都和民主有关,如果不是这样,中国老百姓都疯了吗?他们会心悦诚服地谈论民主以后的畅想。
老百姓和现在的某些同志完全忽视了,每一次这种会议对于所有的与会者的选择,其实是在生与死之间。也就是说,民主的差别可以千千万万,但是,能在一国付诸于实现的,也许只有一种。
而且,这一种,也是用成千上万的头颅堆积而成的。当然,你们可以漠视历史。有的人确实善于抹干先人的鲜血,能毫无顾忌地提出新的民主概念,其实,也不算什么新概念,他们把一些民主在现阶段暂时没有重视的内容,用“新”观点提出来就觉得很了不起了。
诚然,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也许在某个时段不尽如人意,但你不能否认,1949年前后中国的绝大部分社会团体都选择了它。也就是,你们很多的祖父辈在中国最危急的关头选择了共产党。忽视了这个节点,就意味着什么,你们心里不清楚吗?
和中医一样。一些民主提法忽视了民智,是毫无价值的,最终会沦为几个不知道自己分量的人,躲在键盘后吸引,另外一群坐在键盘后的极少的人。
民主不是吼出来的。每个社会都有自适的民主。民主的细节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解释。民众在不同时期的询政,是根据最现实的基础发生的。
因此,民主的旗帜不是键盘侠躲在键盘后捣鼓出来就可以立起来的。

<<骂史:看清楚各国民主本质>>


假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实施和准备实施的对外政策称谓其全球战略。很多学者对其国内构建的社制及社制下的公民权益很羡慕。
应该说,其国之内有两种民主。一种是其国内属于公民的民主,一种是看待非国内公民的民主。正如国家这个词所喻意的,当然会有家里家外的区别。但它自有它的独特之处。
只说现实,这个国是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它用它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方面把自己的国民罩在其羽翼之下,一方面靠军事输出为国内经济服务。我们相信它的军事输出能力是一流的。
尽管这样,它也只作了一个蛮可靠的盒子。而这个盒子我们的历史也曾经有过。为了让国家运营下去,我们历史上这种时候的作法和这国有些不一样。这国允许国民有较强的竞争性,所以它的经济盛衰的代偿能力很高,这是在一个安全盒子里可以作到的。因为是这样,它的国民也有贫富差距,但贫者在强大的保障下有较高的尊严。
但是这里到它的国制,实际上,两党之治,本质上只有一党。鼓励国民提高竞争是同质性的小我之争,但提高到国的层面,则万宗归一。也就是缺了一党,这国将直接灭亡。我们这里不乏对这国深有研究的学者,我相信他们能找到这个论调的很多证据。
一个党不是应该很全面吗?为什么不能少一个,除了在形式上要为国民作表率作竞争的先驱,另一方面只能说明这单独的党,在执政时必然有其偏执的一面。举例,譬如有个驴党,这个驴在中国老百姓来说总是在一边驾驭,因为这样它会一直沿着磨盘走,这样的形态就是它的偏执。两个党是两个利益代表执政的偏执。无论这个驴党怎么执政,它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一定会退步的。
所以,既然两个党缺一不可,它们轮流执政就是一个党稳定执政的效果。执政的某一个党有可能有民粹的一面,但另一个党则肯定表现不会太显。也就是说:民主(权益),除了被关进法律的笼子。也会受到党派的漠视。
这还是第一流强国的民主状态。缺乏资源或无能力向外劫掠,是无法保障这种状态的。
我们读史,战乱如此频发的国度,怎么会没想到多一个脑袋会多想一种办法。在朝代更迭之时,有的亡国之君到最后宁愿自缢,也没想过组织政府组阁改制。
你们鼓吹民主没错,但需要明白,民主就是我们身边的花,它如何开放,还得你自己去养护。你想范围很大的改变,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5-12-20 09:22:09 +0800 CST  
《骂史:论笔名的功用》

笔名,我想主要功用不外,让自己文章下面的署名更动听一些,让别人知道自己可能在想什么,最后是不要让别人认出来,因为有的纷争绕不过去,所以笔名是个很好的保护。
以我为例,我第一个笔名是谢浩,这是我真名,我父亲取这个名是要让我以后要胸怀坦荡,从而作事自然浩气凛然,当然,越长大咱们越渺小,慢慢的对不起这个字了。于是有了第二个但实际上是混网坛第一个笔名:谢过。
可能因为以前有武侠情结,这个笔名是向杨过致敬的,这个时候我追求诗写境界用四个字就可以:黯然销魂(掌)。呵呵,我想起马季老师的巅峰之作《宇宙牌香烟》,因为这笔名很快就臭了(寂寂无名),所以咱还得换啊,叫四脚猫。
写了很久写的很幽怨,深以为自己可能把黯然销魂掌给练成了三脚猫,有点不淡定,所以就自诩为三脚猫他哥。猫性还是有很多的,不一定让所有人都觉着可爱。这时发生了个事,暂时性客串了回侠客。自呼苹果派。
那时刚刚接触到诗歌界的一些人际上的烂事。一些诗歌界的纷挠向我开启了一个观察的视角。真肮脏呀真肮脏。
苹果派的一个最直接的任务是:潜入到诗歌报论坛,调查我一直关注的一位诗人。也真是难为这些“前辈”了。能把一朵顶级的精品玫瑰,经过他们一系列的花样作死的调理,让她泯然众人矣,成了一朵烂大街的他们麾下的兰草。
经历了余秀华经历全程围观的我,才知道诗歌界里的推手,已经腐败到什么程度。连唯利是图的出版商都比他们三观正。苹果撤除任务,我成了现在我正用的笔名谢克儿。取攻无不克之意(中医,是另一个爱好)。
笔名走了一圈,证明自己真的对不住自己真名那个字。尤有一点可以自谅的:是一直没有在笔名前加地名的前缀。
加地名的笔名是弱者生态的一个技巧,因为这里的潜台词是:被贬了,捆绑了一个地区,这个地区自然会回馈自己一些神马,若成功了,则地区因素可忽略不计。
可你“自觉小有名气”时,也一定要将地名前缀拿掉。因为你不是弱者了,你就暗示了这个地名的有部分的荣辱系于自身。除非你不犯错,否则言行有亏则殃及乡邻。在这个变化中,生养之地是没法开口自辨的。可你不拿掉她,也证明你毫无感恩之心的卑劣。
比如一个“沪上xxx”的。上海人有你这样的刻薄吗?追到“你口称刁蛮农妇”的家里(博客)不依不挠的,还被别人赏了“往三代上母系是农妇”的绊子,亏心不?我怎么没见过江浙沪一区有你这号,诗人?是诗人吗?陈老师呢?陈老师教你去欺负女诗人的吗?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6-01-04 14:51:25 +0800 CST  
回答楼上,因为中医,诗人,女人,基本没一个很好的保护机制。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6-01-04 16:23:25 +0800 CST  
《骂史:快播禁十年》

网传快播主要涉案者可能有十年反省的资格。
相比成人社交场所涉淫犯案好像是轻的,在影像视频无等级的市场里,本来正常的,变得不正常了。不是还有3千多万的光棍吗,把一个传播工具禁了十年,你能禁止这3千多万人的欲望。其实,能在家里找免费的快播的人,我想大多还是善良的人,为什么呢,他能想到一个免费而对人无害的发泄方式,怎么也比跑大街上意淫现场直播要有良心和规矩。如果又攀扯到未成年,那么,未成年涉黄渠道又是如何的,我想这个公安机关应该比我们普通人更容易拿到统计数字,是不是全部都是快播的错?
所以,这个反省十年,其实应该是我们整个的社会。
就像一张纸,谁都可以在上面画不同的内容,你可以沿着作者找违禁的内容,你去找那仅仅生产纸张的厂家,那就是找错了人。
就像一场足球,大多数的人是能平心静气看完全场的,当然,不排除捣乱分子,把他们的宣泄,用怒吼和运动的方式释放掉了。
多给社会一个选择的机会,那么我认为即便等十年我也是愿意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请还我们坐在电脑前选择。是这十年。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6-01-09 13:13:06 +0800 CST  
《骂史: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医》

新近了解我们所谓拥有的科学观,是建立在为物质建模的解析上(主要与数学建模相关)。而且有计量标准的都可以并入到技术中去,技术是应用科学的说法,可以认为它是理论科学的子集。
最近看到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所隐射的问题是,模糊控制理论,在应用中的无效或者无意义,大多数是超前的研究(现阶段毫无意义的,这也有个定义,名称忘了,大意是无用之学)。
还有一件事是医学,中医。。。西医。。。现代医学。。。大量的不能治愈的病症。
你们所见的中医在科研上有三个类别。
一个,表现在它引申发散的总结模式,黄帝内经的模块化联系,尽管是松散的,但它对于人体的帮助,是处在“有效验”的通道中。
一个,表现在它应用方面的简单处理模式,临床上的实效简练,成熟的五行六经模型,不一定解释集合的全部类型,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是个予取予求的核心。(出门合辙)
一个,表现在它宏大的微观演绎模式,即阴阳八卦推演理论,这个是定解到不定解的数理过程,产生的理论可能让人兴奋,但不总是有意义。(闭门造车)
有教授说下二项是工科科研的最高境界。所以,我说中医的先进是跨时空超越当代的。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6-01-17 14:04:30 +0800 CST  
《骂史:祝由术能治病?》

关于科学昌明,对于医学来说根本不够。这便是现实。科学最终会消灭迷信,但基于我们现实对人体的认识仍然不够,那么这个断言还是下得早了。
祝由术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拥有了适应的土壤的,医生是知道这世上没有神佛的,病人却大有不敬佛堂敬鬼神之说。一旦疾病袭来,难保不对之礼敬有加。
学习中医,即便你是坚毅的无神论者,然必须对此加予关注。照拂病人情绪,在现实中很有意义,在特别的环境中,一句祝由之辞,往往顶你万语千言。
从具体实践来说,不同说辞,利于病患与医生沟通,也能达到调节病人情志的作用。中医与道教渊源深厚,群众基础摆在那儿,为得治效,减轻患者负担,有点祝由的底子对中医工作者来说,十分必要。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6-01-18 15:41:02 +0800 CST  
《骂史:中医门槛很低?》

有个笑话,说有个人学医十年,学成后为自己看病,自拟一方,服后死了。
新近看到一些医学生为了说明西医课程繁复且严谨,就把中医放在一起对比。他们认为:相对来说,西医临床,要学生理生化,学免疫,学年达八年之久,是非常辛苦的,这个我们必须承认确实很辛苦。但转而就说中医门槛很低,会认字就可以了,学点皮毛,就能忽悠别人了。
中医门槛低吗?
现在的中医学生,从学制到医院的实习,整个流程和西医学生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然后为了获得中医的处方权,医助行医资格和医师行医资格考取的难度和西医学生是相似的。
到作到住院医时,西医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的新手,通过老师和同事的帮助,已经能够有效归避医疗(这里用纠纷)上的风险了。
但到这时的中医,才一只脚踏入中医临床的大门。从医疗制度上来说,避开医疗上的风险,和西医是可以相通的。
病患的视界,西医只要把该作的程序作到,就可以选择拂手而去,中医却不能。我以前曾经曰过:中医是一种文明。这意味着病患和医者之间,共享着中医文化对治愈标准的牵扯,因为这种牵扯,病人会觉得医生没有尽全力,医生自身也会觉得术业未成,于是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医生励精图治,在以后的治疗上既要求结果合乎于各种制度,更要用更多的知识照顾到病患对自身情况的判定。
这期间充实性质的学习和实践的成果,是一个中医的技艺迈向成熟的标志。
至此,中医的门槛才正式跨过。因为技艺成熟,也只不过在中医文化标准里得到一个下医的名头。
什么时候将临床中医规划成和西医一样的工具性学科,再来谈中医的门槛的高低吧!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6-01-28 08:51:29 +0800 CST  
《骂史:张谢案》
由于这个事件各论坛均有报道,此处略过。
谢山的研究内容是:破解动物如何利用地磁作寻路工作的。在设计上假想了一个带磁蛋白,然后看这个蛋白能否影响动物生理(主要是神经)组织。他的研究作了体外的部分,但并不能说明在体内,这个蛋白会影响动物生理活动。
实际上这只是个完成一半的科研项目。然后就和几个科界大牛扛上了。最后,医学院副院长给玩没了。因为很多了解这件事都持这样的观点:张的研究与谢的研究虽有交互,但总归南辕北辙,当初他们的合作究竟是几个意思呢?
看来合作者最好眼睛擦亮些,不能让合作者甘心为自己打下手,也不致于找另有心机的人“合作”。
最后,故事结局很有些渗人:张转至民科,一鲁姓副院丢了院座职位。还有一领导收取了些坏名声。
张是海归科研者,因为不了解内地科界“浅规”,作了一次无意识的“搅屎棍”,“害人匪浅”。
(此案人物未具真名)以上,合作科研者谨记教训。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6-01-30 23:03:38 +0800 CST  
《骂史:张谢案续》

基于事实,海归民科张在所例举的绪多证据,都是围绕当年8月张谢合作态度骤变而立,主要针对的是院座中间插了一杠。
无论人性何如,这说明了一些事情。
1,谢的研究有很大的开创性,否则,一不可能吸引到张与他谈“合作”事宜,二更不可能被领导在合作中生生截胡,三更更不能让他担任撕破脸皮的主角。
2,名校在管理上的胡来。也不看看这个系列的科研项目有多大,唯sci发表论英雄成败。我比较赞同一位老师所说:民国那些大师如果向现在的清北投简历,多半是会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3,清北在教师一线上养不了大鱼。和诗歌界一样,不被体制认可的,无法作到拒绝被“天天抒情”。
楼主 克儿2014  发布于 2016-02-01 05:23:35 +0800 CST  

楼主:克儿2014

字数:52358

发表时间:2015-03-18 18: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4 18:57:04 +0800 CST

评论数:1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