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第五章 中央帝国:隋唐的大征服时代

第一节 龙与狼:隋唐是如何摧毁突厥汗国的

1、苍狼之眼
薄雾缭绕的草原,
牛羊如云,
骏马如电。
云电之间哟,
闪耀着苍狼之眼。
那是神圣的祖先,
那是生命的源泉,
保佑着突厥人哟,
穿越世界……
这是几年前,我在另一部作品中为突厥人写的一首歌。

所谓“苍狼之眼”,古突厥语读作“阿史那”,即是突厥王族之姓氏。
突厥,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一个来历不明、扑朔迷离的民族。
根据突厥人的传说,古时西方有一部落被邻国击败,举族屠灭。仅剩一名十岁男童,被敌军挖掉膝盖、弃之荒野。第一个奇迹发生了,一头苍色的母狼竟然主动喂养这个残疾少年,但他长大后还是被仇人所杀。第二个奇迹又发生了,母狼竟然被那残疾青年搞大了肚子,一路东逃到高昌国西北的山洞,生下了十个男孩,长子即是阿史那。从此,狼子狼孙繁衍昌盛,终于走出山洞、奔向草原,成就了一个大大的突厥民族。为了不忘本,阿史那氏遂以狼头大纛为旗帜,以苍狼为至高神圣的图腾。
古罗马人也说祖先被母狼哺育长大,但突厥人生猛多了,还和养母搞兽交,真是耸人听闻。这个传说显然不科学,但也透露出有关突厥人来历的宝贵信息:他们的主导者可能是来自西域的流亡者。
唐朝汇编的《北史》可为佐证:“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所谓“西海之右”就是新疆玛纳斯县以西的西域地区,秦汉时属于白种人的塞种人、乌孙人、大月氏人反复争夺的地盘;所谓“索国”就是敕勒人,长期游牧于贝加尔湖和南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域。匈奴强大时,这些民族都是臣属部落,但相隔悬远,又是如何成为突厥人共同的族源呢?
历史真相也许是这样的:经过秦汉帝国的长期打击,匈奴帝国在东汉中期崩溃,随即东汉也陷入百年羌乱,西域地区顿成势力真空,各部落竞相角逐。战败的阿史那部落(有可能是乌孙人及其征服的塞种部落,因为乌孙也以狼为图腾)一路向东奔逃,进入漠北敕勒人的地盘,并与一些敕勒部落建立联盟。根据历史大家傅斯年先生的考据,突厥的王后家族阿史德氏,正是“阿史那—铁勒(敕勒的别称)”的简称。两家混血共生,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族群:突厥人。
和中国史料相印证的,是另一个亚洲文明古国伊朗(即波斯帝国)的史书。他们记录道,波斯帝国的北方低地自古生活着游牧民族图尔人(Tur),这一名称和突厥人(Turk)何其相似!古代波斯最伟大的史书《列王记》主要就是讲述波斯人和图尔人之间的战争。从地理、历史和语言几方面分析,所谓的图尔人就是生活在中亚草原的塞种游牧民,也包括西迁融入的乌孙、大月氏等族。他们中的一部分战败东迁,遂成突厥人的族源之一。
讲完中国人和波斯人的看法,再看自诩为“突厥嫡裔”的土耳其人。他们的历史教科书宣称祖先就是北匈奴人。这就太高攀了,他们的祖先至多不过是匈奴人的附庸罢了。

悲催的是,给匈奴人当完附庸,突厥还要接着给很多人当奴才。
西晋末年五胡乱起,诸胡南迁。突厥部落也浑水摸鱼,进入河西走廊,先后投靠铁弗匈奴的夏国、沮渠鲜卑的北凉国。拓跋鲜卑兴起后一统北方,突厥部落被迫北归,结果倒霉催地碰上了更狠的柔然人。这个新生的族群被柔然人征服,并被强迁到阿尔泰山(古称“金山”)南麓。因为阿尔泰山形似头盔(头盔的胡语发音为“tulga”,音译为突厥),他们就正式自称为“突厥人”。
突厥人不禁仰天长叹:该死的柔然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这还得从鲜卑说起。
东汉后期,随着匈奴帝国的消亡,源出东胡的鲜卑人取而代之,并趁着汉末三国时代的混乱迅速坐大。东汉末年,檀石槐在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正式建立汗国,组成鲜卑部落联盟。史载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囊括了匈奴故地。甚至远在贝加尔湖的极北之地也成了鲜卑属地,后世称之为“鲜卑利亚”(我国音译为“西伯利亚”),也就是“鲜卑人的地方”之意。
檀石槐死后,鲜卑大联盟盛极而衰,一分为三,臣服于一代枭雄曹操。后来,轲比能统一诸部,又被魏国幽州刺史王雄(他的儿子是竹林七贤之一,孙子就是“清谈亡国”的西晋宰相王衍)派刺客刺杀。自此鲜卑联盟彻底瓦解,要等到数十年后五胡乱华,才有宇文、段、慕容、拓跋、吐谷浑、乞伏、秃发等诸鲜卑部落的趁势复兴,南下中原争霸。
与这些南下华夏的鲜卑部落不同,柔然人留在了塞北。他们本是鲜卑部落联盟的一支,先后从属于早期的拓跋鲜卑代国、赫连勃勃的铁弗匈奴等。拓跋鲜卑南下争雄中原时,摆脱了羁绊的柔然人建立了汗国,趁势在塞外扩张,“尽有匈奴故庭”。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0-28 16:41:45 +0800 CST  
碰上匈奴第二的柔然汗国,突厥人只能自认倒霉。也许是在汉区偷师学艺来的,据说突厥人善于炼铁,所以被柔然人发配到阿尔泰山南麓当“锻奴”,也就是铁匠。
自古以来,阿尔泰山脉就是铁矿富集区,因此成为匈奴、柔然等游牧强权的军工业基地。
在柔然人的统治下,突厥人在这一呆就是数十年,两耳不闻窗外事、叮叮当当打铁忙。直到公元487年革命一声炮响,才把突厥人惊醒了过来。
当时匍匐于柔然统治下的漠北敕勒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大酋长阿伏至罗率领五十万敕勒人西迁到新疆准格尔盆地,独立建国了,史称高车国。从此,高车国和柔然汗国激战连年,加上北魏的趁火打劫,柔然人开始衰落下去。
高车国的北境就挨着阿尔泰山,独立解放的革命信号强烈地刺激着突厥人的神经。想来他们也会嚷嚷起来:全世界受压迫的人们,联合起来!
可惜突厥人还没那觉悟。他们的反应很现实:先锋等于先烈,咱不干那损人不利己的事,咱要静观其变,左右逢源,趁机渔利!
突厥人继续给柔然制造军火,同时趁乱囤积私货,招揽流民,逐渐壮大起来。短短数十年间,突厥势力从阿尔泰山南下扩张到天山山脉,甚至远征侵掠到河西走廊一带,开始进入中国王朝的视野。公元541年,高车国终于被柔然可汗阿那瑰击破,但柔然也成了强弩之末。第二年,突厥人趁火打劫,击败了高车国残部,吞并了准格尔盆地,逐渐和西魏接壤。公元545年,西魏主宰者宇文泰派酒泉郡的中亚胡商当使者,对突厥进行了第一次国事访问。这次访问表面上是推动国际贸易交流、维护睦邻友好关系,实际上是想联手突厥对付柔然人。
因为柔然人太可恨、太霸道、太过分了!

宇文泰和高欢这两位枭雄,在当时的柔然可汗阿那瑰面前都得拍马溜须、低头做人。
阿那瑰可汗连年率大军南侵抢掠,是迫使北魏六镇边民暴动的元凶。六镇之乱爆发后,他又应北魏政府的请求,率军配合击败六镇叛军主力,从此隐然凌驾于北魏之上。真是做了婊子又立牌坊,好处都被他一个人捞尽了。北魏分裂成东西两国后,宇文泰和高欢都竞相争取柔然的支持。一开始西魏占了先机,公元538年,阿那瑰同意把长女嫁给西魏文帝,但条件竟是要文帝的原配皇后自杀,连离婚都不行!当时正值河桥之战的紧急时刻,西魏只得打落牙齿和血吞。
不料两年后,这位刁蛮的柔然公主因为难产死去,老爹阿那瑰又气又怒:奶奶地,都说中原条件好,为啥俺闺女就死了?八成是被你们害死的!
从此两国关系大坏,从亲家变成了仇家。高欢一看有机可乘,赶紧替儿子向阿那瑰求亲。阿那瑰人粗心不粗,他琢磨着:以前我是西魏皇帝的老丈人,现在要是把闺女嫁给高欢的儿子,辈分不就降了一级吗?于是他大手一挥:“嫁他儿子干嘛,要嫁就嫁给高欢!”,为此还给出优惠政策,不要高欢的原配自杀,只要让出大老婆的位子就行。
要说高欢算是老牛吃嫩草,占了大便宜,但原配娄氏可是患难夫妻,又是鲜卑显贵。幸而娄氏识大体,甘愿隐忍退避。公元545年,柔然公主来到晋阳和高欢成亲。婚后高欢可是受老罪了,不但柔然公主和她姐姐一样刁蛮任性,更离谱的是阿那瑰还派来了一票监工,专门督促高欢和公主生娃的,两口子稍有疏离,这帮野蛮人就提着刀去高府骂街。患上严重妻管炎的高欢,两年后就灯尽油枯,蹬腿西游了。
话归正传,公元545年的高欢娶妻,对他个人是场闹剧,对宇文泰来说就是场悲剧:柔然和高欢联手夹攻,西魏如何抵挡得了!他赶紧找帮手,一瞅突厥人正在势头上,就派人去联络感情了。

面对大国西魏的盛情,当惯了小弟的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受宠若惊,但心底还是算计得很清:柔然比西魏强大,跟西魏混还不如继续跟着柔然混吧?
公元546年,土门继续帮柔然打架,半路劫道兼并了准备东归漠北的高车国余部三十万人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公元547年,春风得意的土门向阿那瑰报捷,并请求迎娶柔然公主。
啥?一个打铁的奴隶,竟然想娶千金小姐?就算你帮主子打架有功,也不能这么贪婪吧!
阿那瑰大为光火,把突厥使者指着鼻子臭骂了一通。土门彻底死心了,干脆宰了柔然使者,转而向西魏求婚。宇文泰求之不得,乐呵呵地把长乐公主嫁给了土门,双方正式结盟。
你瞅瞅,竟然因为三次婚事,阿那瑰把西魏(后为北周)、东魏(后为北齐)、突厥三家都得罪光了,柔然之亡真是咎由自取。公元552年,在西魏的军事、经济支持下,土门率众倾巢东征,和阿那瑰决战于蒙古高原。蛮横一世的阿那瑰遭受现世报,兵败自杀。阿那瑰的儿子庵罗辰率残部逃到北齐,降而复叛,高欢的儿子高洋新账老账一起算,率军穷追猛打,彻底灭了他们。
灭了柔然后,土门自称伊利可汗(不是因为喜欢喝伊利牛奶,意思是“统治天下的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第二年,这位突厥人的秦始皇就溘然长逝,他的儿子木杆可汗继续东征北讨,相继征服漠北的敕勒诸部、东北的契丹等族,全盘接收了柔然汗国的版图。他还把王庭从老家阿尔泰山东迁到蒙古高原的于都斤山(今蒙古国杭爱山脉),这里是之前的匈奴、柔然汗国,以及之后的回鹘、蒙古帝国的大本营,是历代游牧人统治的核心。从此,突厥汗国正式拥有了游牧帝国的正统地位。作为柔然汗国的继承者,木杆可汗有样学样,把闺女嫁给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并派兵配合北周吞并了北齐。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0-28 17:50:00 +0800 CST  
@hyflux12345 2012-10-30 09:10:49
突厥和和后来的铁勒回鹘到底是不是一家

-----------------------------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突厥语应该就是铁勒语的一种方言。从血统来看,突厥分为蓝突厥和黑突厥,蓝突厥就是突厥汗国建国初始打天下的那几个部落,包括阿史那、阿史德等;黑突厥就是他们后来征服并且彻底同化的铁勒部落。而回鹘属于漠北铁勒的一支,至始至终没有被突厥人同化,连黑突厥都算不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0-30 10:01:47 +0800 CST  
除了没收东边的敌产,突厥人在西方也大有斩获。
土门可汗东征的时候,留下弟弟室点密留守阿尔泰山的根据地。公元556年,室点密看大侄子木杆可汗赚得盆满钵满,于是也点起十万大军去西方发洋财,首战对象是柔然从前的附庸嚈哒国。
当时,新疆和伊朗之间的中亚地区,统治者是嚈哒人(中国史书称为“滑国”)。古代印度和波斯史书把他们叫做“白匈奴”,很可能是西迁的匈奴人和中亚本地塞种牧民的混血后裔。从公元五世纪起,他们被崛起的柔然汗国驱赶,于是从阿尔泰山的草原西迁,不断入侵贵霜帝国和波斯帝国。到了公元六世纪初,嚈哒人吞并了几乎整个贵霜帝国,势力远达印度北部地区,并杀死了萨珊波斯的皇帝,迫使波斯帝国称臣纳贡。
发了洋财的嚈哒人,开始被柔然汗国另眼相看,嚈哒国王曾和阿那瑰可汗的堂兄婆罗门结成姻亲。史书记载,嚈哒国王在访问途中目睹柔然妇女用舌头清洗碗碟,被恶心得大骂柔然是“狗国”。但无论如何,和公然造反的高车人、突厥人相比,嚈哒人还算是个忠实的小弟。后来柔然汗国还把占领的高车国的部分地盘赏给了嚈哒。

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基于这两条简单的政治原则,突厥人和波斯人站到了一起。公元558年,室点密大军和波斯军队会师于阿姆河畔,以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市)为界,瓜分了嚈哒的地盘。嚈哒残部一部分逃到阿富汗南部,成为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人的重要部落;另一部分跑得更远,一直逃到印度北部,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城邦,形成名为“拉杰普特”(意为“王族之子”)的贵族集团。他们一直活跃到现代印度独立建国,才被改制为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两个省份。
不过还有第三条政治原则: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因为边界划定和丝绸商路的税收问题,室点密很快就和波斯人闹翻了。公元567年,室点密又派遣使者前往东罗马帝国,寻求联合对付波斯。当时的东罗马皇帝是大名鼎鼎的查士丁尼大帝,正野心勃勃地想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呢。双方一拍即合,东罗马派名将贝利撒留进攻波斯,开启了著名的二十年战争(公元571至590年),室点密也派大军南渡阿姆河,把中亚和阿富汗地区全部抢到手中。幸亏当时的波斯君主库思老一世也是位千古名君,被誉为“不朽的灵魂”,在伊朗历史书里相当于汉武帝、唐太宗一般的人物。他死扛到公元576年,形势突然有了转机:柔然人的一支残部(西方史书称之为“阿瓦尔人”)竟然西迁到了匈牙利平原,横扫斯基泰、日耳曼、斯拉夫等诸蛮族。东罗马帝国为保平安,于是与其结盟,不成想惹恼了柔然的宿敌突厥人。拜占庭和突厥的盟约于是破裂,波斯人总算逃过大劫。同年室点密也因病去世。突厥人向西扩张的步伐终于暂告停息。

至此,在土门和室点密兄弟俩的努力下,突厥汗国横跨东西万里,势压拜占庭、波斯和中国三大中心帝国,疆域和威势甚至超越了匈奴汗国的极盛时期。一百五十年后,突厥王族的一位后裔阙特勤在碑文中如此记述祖先的辉煌:
“当上面的苍天和下面的黑士创立之时,人类的子孙即生存其间。高居人类子孙之上的,是我们的祖先土门可汗和室点密可汗。他们成为君主之后,使向无君长、部族者都归于秩序,建立了突厥国家和政制。世界四方之民族,皆其仇敌,但都被其征服。向东远至喀迪尔汗山林(大兴安岭),向西远至铁门关(高加索山和里海之间的要塞,今俄罗斯达吉斯坦杰尔宾特),他们令世界四方之民族俯首屈膝,领有如此广袤大地。他们是贤明智慧的可汗啊,他们是强大勇敢的可汗啊!他们的朝廷大臣(突厥官称“梅录”)也都智勇双全,他们的地方领主(突厥官称“匐”)和民众也都和谐相处。”
如此强盛辉煌的情景,让一百多年后的突厥人还追怀不已,更不用说当时突厥可汗的不可一世了,他们曾得意洋洋地说:“我有北周、北齐两个孝顺的乖儿子,还要担心没东西用吗?”而且说到做到,真把两国当孙子使唤。比如公元555年,柔然贵族邓叔子逃到西魏避难,木杆可汗就派使者威逼,叫嚣着“我要把柔然人斩草除根,你们不交出来的话,俺们可汗就亲自领兵来长安抓人”,逼迫宇文泰交出了邓叔子及其部属三千余人。更令西魏羞辱的是,突厥使者竟然嫌长途押运麻烦,就在长安城门外把难民们全部屠杀。此后突厥人的嚣张更是变本加厉,比当年的柔然可汗还要可恶。
说起来突厥人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室点密攻击西边的盟友波斯、拜占庭,木杆欺辱东边的盟友西魏。这种翻脸无情、见利忘义的表现,活脱脱一副暴发户的嘴脸!
搞笑的是,他们不光喜欢对盟友翻脸,对自己人也是如此。广袤的突厥汗国不久后就要兄弟反目、东西裂变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0-30 12:09:00 +0800 CST  
2、裂变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何况是兄弟的后人们。
作为土门可汗的弟弟,室点密独自打下了西部的广大疆土,渐渐有了居功自负之心。他的地盘又远在中亚一带,离突厥汗国的中心蒙古高原路途遥远,真可谓天高皇帝远,也有自行其事的条件。于是乎,室点密和波斯、拜占庭等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俨然以突厥可汗的身份出现。土门的儿子木杆可汗继位后,干脆顺水推舟,正式封叔叔室点密为“西面可汗”。
不过,这“西面可汗”是臣属于大可汗的,名义上突厥人还是一家子。室点密去世后,他的儿子达头继位。拜占庭史书很不客气地骂达头是个“极端残暴的人”。这位老兄当众羞辱拜占庭使节,然后又派骑兵西侵,一直打到了欧亚分界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威逼君士坦丁堡,还抢占了黑海北岸的重要商贸基地克里米亚半岛(今属乌克兰)。另一个邻居波斯也深受其害,达头积极掺和波斯的内战,支持楚宾(波斯民间传说里的大英雄)反叛库思老二世,还趁火打劫抢走了波斯帝国的吐火罗地区(今阿富汗北部)。达头在西方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翅膀越来越硬,于是就得寸进尺,野心勃勃地想当突厥汗国的大可汗了。
要说达头的运气还真不错。当时的突厥汗廷出了大乱子,让他有机可乘。

话说突厥的继承制度和匈奴相似,既可以传给兄弟,也可以传给儿子。土门可汗死后,可汗大位在他的三个儿子之间依次传承,依次为乙息记可汗、木杆可汗、佗钵可汗。这三兄弟都是突厥汗国的创业元老,轮流坐庄顺理成章。但到他们的儿子这一代就麻烦了:哥仨都是不劳而获的富二代,不能凭功劳定高下,但要论资历,又都是土门可汗的亲孙子,老爹也都当过可汗,那么到底谁才有资格继承大位呢?
乙息记的儿子沙钵略,木杆的儿子阿波,佗钵的儿子庵逻,这三位太子爷互不服气,争得面红脖子粗。佗钵可汗还算公道,他的意思是:木杆可汗打江山的功劳最大,江山就传给他的儿子阿波吧。可惜在政治领域,公道是最不靠谱的东西。这一来,他的亲儿子庵逻不乐意了:“你这老头子胳膊肘怎么往外拐啊!”沙钵略也不服气:“我爸是大哥,我也是大哥,凭什么把位子让给老二!”
等佗钵可汗一死,哥俩就联手推翻遗诏,大骂阿波的老妈出身微贱,不配继承汗位,于是拥立庵逻即位。阿波也不是省油的灯,打着木杆可汗牌位和佗钵可汗遗诏两大法宝,死命地给庵逻找麻烦。这一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公元581年,老谋深算的沙钵略打着“以大局为重,以和谐社会为重”的鬼话,忽悠庵逻退位,自个儿坐上了大汗宝座。为了平息纷争,沙钵略可汗还把两个兄弟都封为小可汗,让盟友庵逻可汗在朝中当二把手,对头阿波可汗则被打发到西域地区。

狡猾的达头一看阿波可汗来到西域,赶紧大表忠心,暗地表态拥护阿波当大可汗。阿波也投桃报李,承认达头的西面可汗地位。突厥汗国的东西裂变之势,从此开始走上台面。
对于突厥朝廷的汗位之争,高兴的围观群众除了达头,还有隋文帝杨坚。
话说沙钵略可汗即位之初,为了争取盟友,向北周求婚。北周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嫁给了他。谁料第二年,北周大丞相杨坚就杀了包括宇文招在内的北周诸王,代周称帝,建立了隋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千金公主对沙钵略可汗猛吹反隋枕头风。沙钵略又大肆收容北周、北齐两国的遗老遗少,彻底搞僵了和隋朝的关系。隋朝建国元年的公元581年,沙钵略就以北齐遗臣高宝宁为向导派兵南侵,给了隋文帝一个下马威。   。
除了王朝私怨,更严重的是国家大恨。在隋文帝眼里,突厥不仅是一头自称狼种的狼,而且是一头以怨报德、贪得无厌的“中山狼”。在一份诏书里,隋文帝如此表达中原王朝的郁闷:“以前北周、北齐对峙,分裂华夏,突厥乘机渔利。北周害怕齐国与突厥交好;北齐担心周国与突厥联盟。两家都认为突厥的向背决定着国家安危,于是向百姓征收重税,用来贿赂讨好突厥。然而突厥并未因此感恩戴德,反而靠着中原的资财扩充军备,不断入侵!”
如今华夏几乎一统,只剩江南的陈朝还残存一隅,隋文帝不愿再受这种窝囊气了。
风水轮流转,今年到你家!如今轮到突厥分裂了,我定要你尝尝这辛苦滋味!
要说起“合纵连横,以夷制夷”的手段,华夏可是突厥人的老祖宗了。隋文帝的第一张王牌,就是古代007——长孙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02 00:57:00 +0800 CST  
长孙晟何许人也?他的女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他的小儿子是初唐名相长孙无忌。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儿女如此成才,长孙晟自己也是人中翘楚。北周末年,他入宫当侍卫,杨坚就对其一见倾心,牵着他的手道:“长孙郎武艺逸群,说起话来又多奇略。今后的名将,非这个年青人莫属啊!”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千金公主出嫁突厥时,长孙晟陪同侍卫,目中无人的沙钵略可汗也对长孙晟另眼相看。一次打猎时,有两只大雕在空中盘旋争肉,沙钵略可汗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请射取之”。谁想长孙晟只射出一箭,就贯穿双雕!沙钵略可汗大爱其才,把他留在汗廷长达一年,作了贵族子弟的箭术教头。
长孙晟确实深谙一箭双雕之道,他讨好沙钵略可汗的同时,暗地里又与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结好,想为两国关系买下双保险。回国后,长孙晟献给隋文帝一份详尽精辟的《关于平定突厥的对策报告》,报告先作了形势分析:“如今突厥外强中干,已呈四分五裂之势: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兵强马壮,早就不甘心当沙钵略的臣属,稍加鼓动,必将叛乱;处罗侯势力弱却心眼多,因为善于收揽人心,被哥哥沙钵略猜忌,很可能兄弟反目;阿波可汗是墙头草顺风倒,只要沙钵略失势就会背后插刀”;然后提出实操对策:“对付突厥这种强敌,应以离间之计智取,今宜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积极鼓动达头、阿波、处罗侯等不安定因素。”
在报告的结尾,长孙晟信心十足地做出预测:“十数年后,趁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
隋文帝大喜,委任长孙晟为突厥工作办公室主任(简称“突办”),并依计派使者西行,送给达头代表大可汗权威的狼头大纛。想当大可汗想疯了的达头喜出望外,赶紧派使者回访中国。隋文帝又略施小计,在接见外宾的仪式上,故意让达头的使者排到沙钵略的使者之前。在利用外交手段搞“阳谋”的同时,长孙晟又暗地大搞“阴谋”,亲自潜入处罗侯的地盘,劝诱其归附。
隋朝的统战工作搞得热火朝天,沙钵略同志还被蒙在鼓里呢。公元582年初,目空一切的沙钵略可汗在千金公主的煽动下,打着为北周复仇的旗号,大举侵隋。沙钵略这一仗可谓下了血本,不光汗国的中央军倾巢而出,还征调了达头、阿波、庵逻、处罗侯等各大诸侯,大军浩浩荡荡多达四十余万,在西起鄯州东至幽州的数千里边境线上多路入犯。
此时,隋朝立国刚刚一年,一旦失利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更令人惊心的是,此时的中国还远未实现稳固的统一:江南的陈朝还在割据,关东的北齐也才灭亡五年,北周的复辟势力也大有人在。如果突厥人推翻了隋文帝的统治,中国很可能会重新陷入混乱分裂,重演晋末两百五十年来,入侵的匈奴人、鲜卑人、柔然人所造成的历史灾难。
在公元582年春寒料峭的初春里,隋文帝不得不思考这个沉重的问题:
这一次,历史会重演吗?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02 00:58:47 +0800 CST  
不,绝不会!
我将用智慧和利剑证明,晋末以来两三百年的乱世,必将在我的手里终止!
我将用雷霆闪电般的胜利证明,我,杨坚,必将是护卫华夏的真龙天子!
公元582年三月,隋文帝集中全国的精兵猛将,分路迎击突厥大军。西路军大将韩僧寿出自名将世家,他哥哥是隋朝头牌名将韩擒虎,他的外甥更有名,就是大唐军神李靖。韩僧寿自己也很了得,曾追随韦孝宽平定尉迟炯之乱。四月十一日,韩僧寿在鸡头山(位于今甘肃省庆阳市)设伏,打败了突厥先锋军。突厥大军转而进犯兰州,因为缺乏攻城器械,又被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击退。六月十三日,隋军东路统帅李充在马邑(今山西朔州)也打败了突厥军队。
前锋受挫的沙钵略可汗恼羞成怒,亲自督率精锐主力进攻。要说突厥人的马海战术也不是吹的,数十万铁骑的全线进攻足可踏碎河山。打到十二月,突厥军连续击败了驻守内蒙的柱国大将军冯昱、河西走廊的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幽州的上柱国李崇等军,撕开了长城防线的口子,把沿边诸郡劫掠一空。到了十二月中旬,沙钵略可汗亲率的主力大军已逼近弘化郡(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距离长安不到五百公里。
面对严峻的形势,隋文帝也掏出了箱底货,把建国元勋高颎、杨弘、虞庆则、达奚长儒等都派往西北前线。岁末的西北天寒地冻,行军作战十分艰苦,仅虞庆则一军因冻伤而“堕指者千余人”。
就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勇将达奚长儒竟然打出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达奚长儒是资深老将了,曾参与吕梁之役生擒陈朝头号名将吴明彻,隋朝代周之际又平定了益州军阀王谦的叛乱。此次出兵,达奚长儒只率了两千骑士,担任侧翼游击的辅助任务。然而天意弄人,这支小部队竟然遭遇了沙钵略可汗亲率的十万主力大军!

两千对十万?开什么国际玩笑!
古往今来,开过这种玩笑的也只有“三百斯巴达勇士”的温泉关战役。可惜的是,这只是爱吹牛的希腊人和瞎忽悠的美国好莱坞开的“玩笑”。事实上,当时据守天险温泉关的希腊军队总计约6700人,进攻方的波斯全军是十万人,而且只用了三天就斩杀斯巴达国王、攻克温泉关,随后波斯军更是一路势如破竹,甚至攻占焚毁了希腊的第一名城雅典。
而达奚长儒是在平原旷野仓促遇敌,可没有温泉关这样的天险可守。所以,隋军将士无不大惊失色。这样的战斗,没有雄关可凭,没有机巧可行,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勇气。达奚长儒神色慷慨,激励将士且战且退,奋勇御敌。史载隋军“为虏所冲,散而复聚,四面抗拒。转斗三日,昼夜凡十四战”,弓箭射尽了,长矛刺断了,腰刀砍折了……直到所有兵器全部用光,将士们就用拳头战斗,以至于“手皆骨见”,连白骨都赫然可见!
这一幕惨烈悲壮的血战图卷,让我回忆起了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记述的“松骨峰战斗”也不过如此了。
要问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一定是保家卫国的战士!
无论时代更替,岁月变迁,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未改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02 01:13:13 +0800 CST  
血战的隋军战死者多达十之八九,达奚长儒自己也身负五处战伤,其中两处被长矛贯穿;但隋军更杀伤了突厥军上万,狠狠地打击了突厥人的气焰。此战之后,突厥人被隋军的斗志震慑,终于止步于关陇大门之外。隋文帝特地下诏褒扬道:“突厥猖狂,辄犯边塞……(隋军将士)四面抗敌,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凶徒就戮……自非英雄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胜众!”
在隋军的坚强抵抗下,突厥内部军心动摇。正在围攻酒泉郡(今甘肃酒泉市)的达头可汗不愿再把本钱耗在无望的战争里,再加上本就和隋朝有联络,于是宣称“于阗、波斯侵入西境”,干脆撤兵回国。阿波可汗也停留在黄河北岸观望不前。潜入突厥汗廷卧底的长孙晟,又趁势传播“漠北的敕勒人要造反”的假消息,通过处罗侯传导到突厥军营。四面楚歌、孤军深入的沙钵略可汗只得退兵出塞。

突厥的图腾是狼,狼的习性就是“服强凌弱,期软怕恶”,绝对的功利主义、丛林法则,不仅对外如此,在狼群内部也是如此。对于狼群而言,如果头狼足够强大,众狼就惟命是从、任其驱使;如果一次失败的狩猎动摇了头狼的权威,那么其他的狼就会目露凶光,趁机抢夺头领的位置。可怜的沙钵略可汗就不幸成了这样的头狼。
对隋朝远征的失败,让突厥各部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尤其是沙钵略可汗以十万之众不能吞灭达奚长儒的两千偏师,更让各路诸侯看清了他的虚弱本质。各怀鬼胎的突厥贵族集团,开始对沙钵略的位子跃跃欲试了。
对这座内部解体、摇摇晃晃的突厥高塔,只要再用力一推,就会轰然坍塌。
洞若观火的隋文帝,断然发动了致命的反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05 20:40:23 +0800 CST  
3、隋文帝的反击
公元583年三月,沙钵略还在苦寒的塞北郁闷地舔舐伤口时,新春的隋朝却迎来了喜事连连。隋文帝率百官万民迁入长安旧城旁边的新都,命之为“大兴城”。鼎革启新,天下大兴!隋文帝连续颁布了“减轻百姓徭役”、“解除盐酒专营”、“求购天下图书”等多道诏令,俨然浮现一幅升平盛世气象。
再造华夏的事业终于走上正轨,绝不能再因外患而半途而废。次月,隋文帝决定派出八道精兵,大举出师讨伐突厥。在出师诏令中,他自信地宣示道:“一扫边患,克敌制胜,朕已胸有成竹。凶恶愚昧的突厥不明事势变化,竟敢入侵结怨,这是上天让他们来送死啊!所以朕特派诸将受命出征,有降者就开怀接纳,胆敢反抗者格杀勿论!”

第一个打响战斗的是西路军秦州总管窦荣定。四月初,他率步骑三万直扑驻留高越原(今甘肃民勤县)的阿波可汗。当时阿波可汗尚有数万大军,隋军并不占优势。加上高越原是荒漠地带,久旱无水,隋军只能刺饮马血,饥渴而死者就达十之二三。
天时不对,地利不适,惟有靠人和了。人才就是战斗力,幸好窦荣定帐下有两个大才:文有长孙晟、武有史万岁。
长孙晟就不多说了,他此行的任务就是策反阿波可汗;史万岁和他一样是个传奇人物。早在公元564年北周和北齐的邙山之战中,十五岁的少年儿郎史万岁竟然早早判断周军必败,劝说父亲部众撤离战场,因而免去大祸,从此扬名。后来在平定尉迟迥的邺城之战中,史万岁又勇冠三军,三十岁就官拜上将军。但倒霉的是,隋朝代周之际,他的一个铁哥们儿谋反,史万岁被连累,一捋到底发配到敦煌当戍卒。敦煌戍主也是个勇士,常嘲笑史万岁是纸老虎,史万岁一怒之下单骑驰入突厥境内,夺取牲畜而归,戍主这才英雄惜英雄,和他结成兄弟。两人经常联袂深入突厥,号称无人能敌。
听说窦荣定西征,史万岁知道翻身的机会来了。他求得戍主兄弟批准,来到窦荣定军营求战。五月二十五日,两军摆阵决战,窦荣定派人对阿波可汗说:“两国交恶,千千万万的士卒何罪而丧命沙场?咱们干脆各派一名勇士单挑,以决胜负吧!”阿波可汗也不想和隋军拼光本钱,于是欣然同意。窦荣定派史万岁应战,几个回合就斩下突厥勇将首级。阿波可汗大惊失色,引军避战。真可谓“单骑退万军,一战定山河”,史万岁这一战是真实战争史上最有效果的单挑,比得上演义里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了。史万岁的名头从此成为突厥人的噩梦,直到二十年后,突厥步迦可汗一听说敌将就是当年那个“敦煌戍卒”,还被吓得扭头就跑呢。
一个小小的“敦煌戍卒”都如此厉害,这仗还怎么打啊!
阿波可汗正抑郁着呢,老熟人长孙晟传话来了:“你一交手就打了败仗,沙钵略可汗一定会说你丧权辱国,趁机吞并你的势力!不如归顺我大隋算了。再给你透个信儿,达头可汗已经和我们议和啦。”阿波可汗正犹豫着,冷不丁传来一个晴天霹雳:还真被长孙晟说中了,该死的沙钵略果真抄了他的老窝!

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听我道来。
此次隋军远征的主力是中路军。统帅杨爽年仅22岁,是隋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母亲去世得早,杨爽由隋文帝的老婆养大,“名为兄弟,情如父子”,最受隋文帝厚爱。这位小王爷也很争气,多次成功担任突厥战事的统帅。他率大军从山西朔州出发,昼夜兼程,直扑沙钵略的过冬大营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部白道溪)。去年成功击退突厥军的隋将李充,深明突厥人的习性,对杨爽建言道:“沙钵略多次侵犯我朝,志气骄傲,料不到我军会深入其境。突厥大营必无防备,若我军精骑突袭,定能大获奇功!”
这一战术过于冒险,众将多有怀疑。但年轻气盛的杨爽拍板批准,派他和元帅府长史李彻领精骑五千乘夜奔袭,果然大破敌营。沙钵略可汗比割须弃袍的曹孟德还狼狈,脱掉了显眼的金甲,窜伏于草莽之中,身负重伤,好容易才逃出生天。隋军主力随即猛攻追击,打得突厥军连滚带爬逃往漠北,一路上缺粮少食,竟然只能用战友的尸体当军粮!
沙钵略可汗这一仗,败得可比阿波可汗丢脸多了。但这家伙听说阿波和隋朝通使往来(很可能是长孙晟故意泄密,以激怒沙钵略),竟然恼羞成怒,把气儿都撒到了自己人身上。他回到漠北后,立即攻占了阿波可汗的辖地,还杀死了阿波的老妈!真可谓丧心病狂。

突遭横祸的阿波可汗只好向隋朝求和,然后急惶惶逃往西域投靠达头可汗。达头心中暗喜,抱着阿波痛哭流涕,“仗义”地吼出了心里话:“咱早就不想认这个混账大可汗了!”
两人联手举旗造反,点起十万铁骑东进,和沙钵略可汗大战于漠北。真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沙钵略的堂弟地勤察等人也窝里反,率领部落叛归西突厥军。东西突厥混战连年,大漠南北狼烟四起。两边都派使者向隋文帝请兵求援,老谋深算的文帝不予理会,乐呵呵地坐山观狼斗。他还嫌突厥不够乱,又派使者去策反不满突厥暴虐统治的契丹、奚、敕勒等族。正如隋文帝所言:“东夷诸国,尽挟私仇;西戎君长,尽有私怨;突厥之北,契骨(今之吉尔吉斯族祖先)之徒,切齿磨牙,常伺其后。千种万类,仇敌怨偶,泣血拊心,衔悲积恨”,在隋朝的鼓动下,这些民族也纷纷参加了造反事业。
公元584年六月,焦头烂额的沙钵略终于撑不住了,派使者向隋文帝称臣纳贡。为了表示诚意,他竟然要求老婆千金公主“认仇作父”,拜杀父仇人隋文帝当干爹,改姓为杨!他在给隋文帝的信中写道:“皇帝陛下,您是我夫人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父亲啊;我是您的女婿,自然也算是您的儿子啦!”
肉麻到这个份上,隋文帝都不好意思拒绝了。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年多内战,西突厥联军明显占了上风,所以本着“离强合弱”的政治原则,隋文帝才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而扶持沙钵略。在投降仪式上,沙钵略向隋文帝的诏书叩头跪拜,又当众表态:“我能成为大隋天子的奴仆,真是幸福啊”。当然,人都是有自尊的,史书记载,仪式之后,羞愧难耐的沙钵略不禁与部属抱头恸哭。
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05 20:41:29 +0800 CST  
公元585年,在隋朝的介入下,突厥内战终于告一段落,裂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沙钵略可汗在隋军的保护下,率残部南迁于漠南;阿波可汗在达头的支持下占据了蒙古高原的汗国王廷,自称大可汗;达头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回报,正式建立西突厥汗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君主。从此以后,突厥人再也未能恢复统一。
公元587年四月,沙钵略可汗郁郁而终,其弟处罗侯继位。这位兄台比他哥哥精明多了,一面靠着和长孙晟的老交情,千方百计向隋文帝献媚讨好,一面时刻窥探草原的形势,积极准备反攻倒算。他的运气也出奇地好,即位不久就传来好消息: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闹翻了。
问题还是老问题:东突厥可汗和西突厥可汗的地位问题。失去达头支持的阿波可汗,实力大为减弱。处罗侯趁机向长孙晟游说道:“阿波为天所灭,只剩下五六千骑兵,我想取他献给天子”。以夷制夷、无本万利,何乐而不为?不过隋文帝更精明,不给他真枪实弹,只给了隋朝的旗帜和战鼓。但没想到阿波可汗不经吓,以为处罗侯是带着隋朝大军来了,部下顿作鸟兽散,自己也被生擒。只剩下他的孙子泥利带着残部逃往天山深处,苟延残喘。
精明的处罗侯把阿波可汗押送到长安,想借隋文帝的刀杀人。更精明的隋文帝见招拆招,只把阿波判了个终身监禁:处罗侯你个小样,敢有异心,我就再把阿波扶持上去!
弄巧成拙的处罗侯服了气,继续向隋朝称臣,带着三十多万大军去找达头报仇。根据波斯古书《列王纪》记载,达头可汗避而不战,狡猾地把东突厥大军诱导向波斯边境。旬月之内,波斯北部大片地区沦陷,但波斯大英雄楚宾决战翻盘,射杀了处罗侯。《列王纪》是一部传说故事集,和《封神榜》之类差不多,所以事件真相不得而知。但这场东西突厥的二次内战确实造成了处罗侯的死亡,一统突厥的梦想也随之成空。
处罗侯死后,有鉴于前车之鉴,沙钵略可汗的儿子都蓝和处罗侯的儿子启民达成妥协,都蓝任大可汗,启民任小可汗,分享大漠南北。兄弟俩一面向隋朝俯首称臣,一面和杀父仇人西突厥继续死磕。在隋朝的支持下,都蓝可汗击退达头可汗的反攻,控制了高昌、于阗等西域东部地区,终于坐稳了大可汗的位子。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05 20:43:09 +0800 CST  
@飞渡烟雨间2011 2012-11-05 23:47:13
突厥的图腾是狼,狼的习性就是“服强凌弱,期软怕恶”,绝对的功利主义、丛林法则,不仅对外如此,在狼群内部也是如此。对于狼群而言,如果头狼足够强大,众狼就惟命是从、任其驱使;如果一次失败的狩猎动摇了头狼的权威,那么其他的狼就会目露凶光,趁机抢夺头领的位置。可怜的沙钵略可汗就不幸成了这样的头狼。
对隋朝远征的失败,让突厥各部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尤其是沙钵略可汗以十万之众不能吞灭达奚长儒的两千偏师.....
-----------------------------
飞渡兄所言极是。正常情况下,匈奴人相对更集权制,只有一个单于,而且单于的继承人严格按照六大亲王的排序;突厥人估计是崛起得太快、太突然,政治体制上极不成熟,不仅东西分立,而且可以容许多个可汗并存。外部环境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匈奴崛起是面对的是相对虚弱的西汉初期,所以赢得了七十年的稳定发展期,而突厥人一上来不到五十年就要直面强大的隋朝,收到的外部压力更为巨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06 12:36:29 +0800 CS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2-11-05 22:12:38
长孙晟应该是文武双全
感觉楼主的文笔语言没有以前正式了
-----------------------------
呵呵,是有这个情况。写突厥一章,我个人的感觉是突厥的事情比较“散”,没有什么主线,写起来其实比匈奴更吃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06 12:39:15 +0800 CST  
@飞渡烟雨间2011 2012-11-10 21:28:43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和自由民主观念兴起之前,要比奴性,日本农民、草原牧民、中东和欧洲被亚伯拉罕三教洗脑的臣民们对领主的奴性远远超过中国。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中国士大夫和中国老百姓在古代世界各民族当中最具反抗精神。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政变、兵变和民变是世界上最多的。儒家对内强调道统高于帝统、强调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强调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凡是搞独裁的皇帝,儒家就要“伐无道、诛暴秦”。儒家对外则强调.....
-----------------------------
飞渡兄所言,在下深以为然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1 00:38:14 +0800 CST  
3、人生若浮云
趁东西突厥打得热火朝天,隋文帝终于可以转移视线,把目光从塞北转向江南。公元588年十月,就在处罗侯西征达头的同时,隋朝动员了五十二万大军,对南方的陈朝发动了总攻。次年正月,名将韩擒虎、贺若弼攻陷建康,俘获后主陈叔宝。隋文帝终于一统华夏,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四百年的割据乱世,创立了不逊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陈叔宝这人挺有意思的,在历代亡国之君里,他和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可以并列三甲,都是大艺术家、大诗人、大情圣。隋军进攻前夕,他给宠妃张丽华写了一首诗词《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玉树后庭花,落红归寂中”,活脱脱就是亡国的预言嘛。隋军发功总攻后,面对边关将领的军情急报,陈叔宝竟然气定神闲地感叹道:“王气在此,有啥好担心的。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隋人何必再白费力气呢?”佞臣们也争相拍马屁:“长江天堑分割南北,隋军还能飞过来不成?边将小题大做,想邀功罢了。隋军真要胆敢进犯,我等正好觉得官小呢,可以趁机立功弄个太尉当当!”君臣如此荒悖不堪,岂能不亡国?
但还别说,傻人真有傻福。在南北朝乱世里,灭国无数,亡国皇族一般都遭屠戮,甚至被斩尽杀绝,比如北周宇文皇族就几乎被隋文帝杀光。但陈叔宝却奇迹般地得到隋文帝的厚待,不仅自己得以善终,家族也颇受优待。有个故事颇能说明原因:隋文帝封给陈叔宝爵位,让他享清福。过了几天,陈叔宝上奏说只有爵位没有官职,遇到朝廷开会的时候太没面子了,请求隋文帝给他实封一个乌纱帽。
唉,陈朝的皇冠都不挂念,却惦记着一顶隋朝的乌纱帽,这都什么人哪!难怪隋文帝苦笑道:“叔宝全无心肝”。陈叔宝的表现,和蜀汉后主刘禅那句著名的“此间乐,不思蜀”一样,都足以让征服者放心:不管是真傻还是装傻,这样没心肝的家伙都不会再惹事了。

搞笑的是,陈叔宝不惹事,他的一件东西却惹出了大风波。
话说对陈叔宝放心的隋文帝,重新把目光转回北方草原。公元590年,他派长孙晟去册封都蓝可汗,顺便把陈叔宝宫中缴获的一扇精美屏风送给了千金公主。谁知“送者无意,观者有心”,这件亡国之物让千金公主想起了灭亡的故国北周。她还在屏风上题写了一首诗,大意是不忘家仇国恨之类: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长孙晟早已在突厥宫廷遍布眼线,公主的举动自然瞒不过隋文帝。
看来这丫头虽然认了我做干爹,还是忘不了她的亲爹啊!
隋文帝不禁回想起,当年沙钵略可汗正是在千金公主的煽动下,打着“恢复北周”的旗号大举南侵,制造了老大的麻烦。如今按照“儿子继位娶后妈”的突厥习俗,千金公主又嫁给都蓝可汗为妻,她万一再吹枕头风,隋朝岂不会噩梦重现?
隋文帝的担忧不久就得到了证实。公元593年,一个叫杨钦的汉人突然来到都蓝可汗的宫廷,声言自己受千金公主的姑母西河公主所派,要商议联兵反隋的大事。西河公主的老公是周隋两代的权贵刘昶,时为隋朝的彭国公爵,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就是他家族的后人。
杨钦的话是真是假,已经成了历史的一桩谜案。但复仇心切的千金公主不管那么多: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2 18:51:01 +0800 CST  
除了不速之客杨钦,千金公主身边还有一个捣蛋鬼安遂迦。安遂迦是中亚安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和他的著名老乡安禄山一样诡诈多计,善于讨女人欢心,早已是千金公主的秘密情人。突厥汗国攻占中亚地区后,安遂迦的家族世代为突厥可汗充任商贸和外交使者,在东、西突厥两边都广有人脉。这次他拿了西突厥达头可汗的好处,要借机说服都蓝可汗罢兵言和,共同对付隋朝。
在杨钦和安遂迦的共同鼓动下,千金公主劝说都蓝可汗趁势反隋,两人一拍即合。因为都蓝可汗记得,他老爹沙钵略的垮台,幕后的操纵者正是隋文帝;他还记得,他老爹向隋朝称臣之后的羞辱痛苦、郁郁而终!两口子正在被窝里密谋着,长孙晟的情报员已经密报长安。国突办主任长孙晟亲自出马,直奔突厥宫廷索要杨钦。都蓝可汗耍赖道:“我查过啦,我的地盘上没这个人啊!”,千金公主更是耍泼,大骂长孙晟诬陷好人。
一个耍赖,一个耍泼,还真治不了你俩了?
长孙晟不动声色,暗地里找到潜伏在突厥宫廷里的卧底,搞清楚了杨钦的住处。趁着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率领随从突然袭击,生擒了杨钦,然后亲自带到都蓝可汗面前。这还不算,他又当面戳穿了千金公主和安遂迦的奸情。双管齐下,搞得都蓝可汗下不来台,突厥百官也都觉得羞愧难当,只得连声赔罪,眼睁睁看着长孙晟绑着杨钦扬长而去。

看着都蓝与隋朝结怨,启民可汗心中暗喜。他继承了老爹处罗侯的精明劲,赶紧向隋朝求婚示好。隋文帝借力打力,道:“你能除掉千金公主,我就嫁给你真正的隋朝公主”。启民可汗于是大肆散布千金公主与安遂迦的丑闻,搞得比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故事还火爆,让突厥国中舆情大哗。都蓝可汗恼羞成怒,果然杀了千金公主。立下大功的启民可汗如愿以偿,成了隋文帝的女婿,一时实力大涨,大有取代都蓝的势头。都蓝可汗这才回过味来,赶紧向西突厥汗国达头可汗求援。
此时的达头可汗威势正隆。公元597年,他亲率三十万铁骑南侵,全歼了波斯大将斯姆巴特率领的大军,迫使波斯称臣纳贡,取得了他老爸室点密西征以来最荣耀的胜利。志得意满的他已不满足于当西突厥的可汗:让自己的旗帜统一东西突厥,让自己的血脉占有大可汗的尊位,让自己的宝剑创造超越父亲的辉煌!这,就是达头可汗一生奋斗的目标。
论辈分,达头可汗是都蓝和启民的爷爷辈;论实力,统一的西突厥胜过分裂的东突厥;论能力,达头可是闯荡江湖几十年的老狐狸了,岂是都蓝、启民能比!从这场争斗中,达头可汗嗅到了千载难逢的时机:趁机消灭这两个毛头小子。自个儿坐上大可汗的至尊宝座!
公元599年二月,志在必得的达头可汗亲率倾国大军东进,援助都蓝。联军发动突袭,把启民可汗打得全军覆灭,杀死了他的全部兄弟子侄。正好长孙晟来此出使,就趁夜领着启民突围南逃。跑到隋朝边境的伏远镇(今山西大同西北)附近时,身边只剩下几百残兵,启民可汗绝望透顶,与贵族们商议道:“我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对隋朝没有利用价值了,他们岂会以礼相待!还不如投降达头和都蓝吧,毕竟大家都是亲戚。”
闻知有变,长孙晟马上派出飞骑使者,下令伏远镇大燃烽火,然后忽悠启民:“如今烽火遍起,定是敌军大举追来!混战之中,刀箭无眼,敌人只会抢着砍下你的首级领赏,恐怕你想投降也没门了!”吓得启民可汗一溜烟逃进了伏远城,再也脱不了隋朝的手掌心。四月初,长孙晟领着启民可汗抵达长安,臣服了隋文帝。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2 18:52:12 +0800 CST  
4、杀胡口
这场内战的最大赢家是达头可汗。他不但赶跑了亲隋的启民可汗,也成为都蓝可汗的恩人,事实上成为凌驾都蓝之上的突厥共主。内战结束后不久,众叛亲离的都蓝可汗被部下刺杀(很可能是受达头指使),达头名正言顺地兼并了他的地盘,正式宣布统一突厥汗国,还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号“步迦可汗”(意即天智大可汗)。从此,在给隋朝、拜占庭和波斯的国书里,他都公然以突厥大可汗自居了。
一山岂容二虎,亚洲岂容二主?
一方是统一的突厥汗国,一方是统一的华夏帝国;
胜利的荣耀啊,只能被一方独享;
达头啊,在历史上留下胜利者声名的,决不会是你!
隋文帝拒不承认达头的地位,决定把傀儡启民立为突厥大可汗。至此,代理人战争结束,幕后大BOSS走上台面,开始了正面PK。公元599年春,隋文帝下诏讨伐突厥。隋朝的两大战神级统帅高颎和杨素担任主力,分别从山西、甘肃出发进攻达头可汗本部。
高颎部队的先锋是朔州总管赵仲卿。赵仲卿这人酷似演义小说里的张飞,长得五大三粗,性格也是暴烈如火。他长期在塞北守边,手下官吏凡有偷奸耍滑、消极怠工的,往往亲手饱以老拳,甚至剥掉衣服、拽着腿拉入荆棘丛中拖行,被属下畏称为“猛兽”。
但赵仲卿不是窝里横,他对敌人更是一头猛兽。

话说赵仲卿率领三千人从朔州出发,直奔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县境内)。这一带是晋北黄土高原和内蒙草原的交界处,从战国时代以来,就是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通要道,今天从山西大同到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公路就经过这里。几千年来,这里留下了无数使者、军人、商人、僧侣、难民南下北上的足迹。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这首耳熟能详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唱的是山西百姓北上内蒙谋生,必经之路的“西口”就在族蠡山傍。西口的正式名称叫“杀虎口”,但奇怪的是,这里从来没有老虎!
那么古人为啥起如此无厘头的名字呢?难道他们是武松的狂热粉丝?
非也。这“杀虎口”的真名其实是“杀胡口”,到了民国时期才因为民族和谐的政治考虑而改名。但身临其境的古人当然知道,族蠡山傍,西口关外,吃人的不是老虎,而是一波又一波南下侵掠的北胡;他们也记得,这里爆发过的无数战争,以及流淌、消逝的无数鲜血。所以,这里才有了“杀胡口”这样一个冰冷血腥的名字。
赵仲卿与突厥人的第一次战斗,正是发生在族蠡山傍的杀胡口。

杀胡口的地形是典型的“依山夹河”,两侧是塘子山(即族蠡山)、大堡山两条山脉东西对峙,两山之间流淌着水深浪急的苍头河,冲刷出一片开阔的河谷。达头可汗早已在河谷地带布置守军,防备隋军北出草原。
如果隋朝大军强攻,就依托险峻的山地固守,等待从内蒙草原南下增援的突厥主力;如果来的只是小队人马,就从开阔的苍头河谷纵骑突击,一举歼灭之!这就是突厥人的如意算盘。所以,当他们望见赵仲卿的队伍时,突厥守将不禁喜出望外:送死的来了,冲啊!
来的确实只是小队人马,三千隋军而已;
但可惜的是,他们的首领是“猛兽”赵仲卿。
面对奔腾而来的大群突厥骑兵,赵仲卿立即指挥部队登上族蠡山,据险固守。这一来,攻守易位,突厥守军变成了进攻方,隋军反而成了防守者。岂不知这正是赵仲卿诱敌出战的计谋。两军激战七天七夜,突厥人死伤惨重,非但吞不下赵仲卿这块硬骨头,反而被磕掉了狼牙。七天攻势之后,突厥军兵势已挫,赵仲卿率军从山顶俯冲反击,一举击溃敌军。隋军连续追击三百里,直冲到乞伏泊(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黄旗海),又击败当地突厥守军,生俘敌军千人、牛羊万头。
恰在此时,突厥大军赶到,数万骑兵把隋军团团围困。赵仲卿当机立断,绑缚牛羊布成肉墙方城,又命骑兵下马结成铁阵,以两千久战困顿之士,抗击数万生力精锐之敌。这一战又是五天五夜,突厥骑兵被弩射矛刺死伤无数,连乞伏泊的湖水也被鲜血染红。隋军也是越打越少,几乎箭尽粮绝。当第六日的朝阳涌现于天际时,高颎亲率的主力大军终于赶到了。恐慌的突厥军被前后夹击、大败而逃。隋军大举追击,北出阴山山脉远达七百多里,直到荒凉无垠的蒙古大戈壁南缘(今中蒙边境),把突厥势力赶出了漠南草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2 18:56:10 +0800 CST  
4、杀胡口
这场内战的最大赢家是达头可汗。他不但赶跑了亲隋的启民可汗,也成为都蓝可汗的恩人,事实上成为凌驾都蓝之上的突厥共主。内战结束后不久,众叛亲离的都蓝可汗被部下刺杀(很可能是受达头指使),达头名正言顺地兼并了他的地盘,正式宣布统一突厥汗国,还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号“步迦可汗”(意即天智大可汗)。从此,在给隋朝、拜占庭和波斯的国书里,他都公然以突厥大可汗自居了。
一山岂容二虎,亚洲岂容二主?
一方是统一的突厥汗国,一方是统一的华夏帝国;
胜利的荣耀啊,只能被一方独享;
达头啊,在历史上留下胜利者声名的,决不会是你!
隋文帝拒不承认达头的地位,决定把傀儡启民立为突厥大可汗。至此,代理人战争结束,幕后大BOSS走上台面,开始了正面PK。公元599年春,隋文帝下诏讨伐突厥。隋朝的两大战神级统帅高颎和杨素担任主力,分别从山西、甘肃出发进攻达头可汗本部。
高颎部队的先锋是朔州总管赵仲卿。赵仲卿这人酷似演义小说里的张飞,长得五大三粗,性格也是暴烈如火。他长期在塞北守边,手下官吏凡有偷奸耍滑、消极怠工的,往往亲手饱以老拳,甚至剥掉衣服、拽着腿拉入荆棘丛中拖行,被属下畏称为“猛兽”。
但赵仲卿不是窝里横,他对敌人更是一头猛兽。

话说赵仲卿率领三千人从朔州出发,直奔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县境内)。这一带是晋北黄土高原和内蒙草原的交界处,从战国时代以来,就是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通要道,今天从山西大同到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公路就经过这里。几千年来,这里留下了无数使者、军人、商人、僧侣、难民南下北上的足迹。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这首耳熟能详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唱的是山西百姓北上内蒙谋生,必经之路的“西口”就在族蠡山傍。西口的正式名称叫“杀虎口”,但奇怪的是,这里从来没有老虎!
那么古人为啥起如此无厘头的名字呢?难道他们是武松的狂热粉丝?
非也。这“杀虎口”的真名其实是“杀胡口”,到了民国时期才因为民族和谐的政治考虑而改名。但身临其境的古人当然知道,族蠡山傍,西口关外,吃人的不是老虎,而是一波又一波南下侵掠的北胡;他们也记得,这里爆发过的无数战争,以及流淌、消逝的无数鲜血。所以,这里才有了“杀胡口”这样一个冰冷血腥的名字。
赵仲卿与突厥人的第一次战斗,正是发生在族蠡山傍的杀胡口。

杀胡口的地形是典型的“依山夹河”,两侧是塘子山(即族蠡山)、大堡山两条山脉东西对峙,两山之间流淌着水深浪急的苍头河,冲刷出一片开阔的河谷。达头可汗早已在河谷地带布置守军,防备隋军北出草原。
如果隋朝大军强攻,就依托险峻的山地固守,等待从内蒙草原南下增援的突厥主力;如果来的只是小队人马,就从开阔的苍头河谷纵骑突击,一举歼灭之!这就是突厥人的如意算盘。所以,当他们望见赵仲卿的队伍时,突厥守将不禁喜出望外:送死的来了,冲啊!
来的确实只是小队人马,三千隋军而已;
但可惜的是,他们的首领是“猛兽”赵仲卿。
面对奔腾而来的大群突厥骑兵,赵仲卿立即指挥部队登上族蠡山,据险固守。这一来,攻守易位,突厥守军变成了进攻方,隋军反而成了防守者。岂不知这正是赵仲卿诱敌出战的计谋。两军激战七天七夜,突厥人死伤惨重,非但吞不下赵仲卿这块硬骨头,反而被磕掉了狼牙。七天攻势之后,突厥军兵势已挫,赵仲卿率军从山顶俯冲反击,一举击溃敌军。隋军连续追击三百里,直冲到乞伏泊(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黄旗海),又击败当地突厥守军,生俘敌军千人、牛羊万头。
恰在此时,突厥大军赶到,数万骑兵把隋军团团围困。赵仲卿当机立断,绑缚牛羊布成肉墙方城,又命骑兵下马结成铁阵,以两千久战困顿之士,抗击数万生力精锐之敌。这一战又是五天五夜,突厥骑兵被弩射矛刺死伤无数,连乞伏泊的湖水也被鲜血染红。隋军也是越打越少,几乎箭尽粮绝。当第六日的朝阳涌现于天际时,高颎亲率的主力大军终于赶到了。恐慌的突厥军被前后夹击、大败而逃。隋军大举追击,北出阴山山脉远达七百多里,直到荒凉无垠的蒙古大戈壁南缘(今中蒙边境),把突厥势力赶出了漠南草原。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2 18:56:59 +0800 CST  
东路军大胜的同时,杨素统率的西路军取得了更辉煌的胜利:他击败了达头本尊!
达头本来只是西突厥可汗,靠耍阴谋统一了东西突厥,还需要花大力气巩固东部的新领地。所以,他一直率领主力坐镇于东西突厥的结合部,也就是河西走廊以北的草原。杨素西路军剑指西北,目标正是达头本人。面对隋军的两路进攻,达头决定以偏师牵制东路的高颎部队,他自己亲率十五万骑兵,就近迎战西路的杨素部队。
四月初,杨素军西渡黄河,进入边境的灵州地区。灵州位于今天的银川平原,它西有雄峻的贺兰山脉阻挡风沙,东有波涛汹涌的黄河提供灌溉,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肥美广袤的沃土。唐朝诗人韦蟾赞道“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从此,灵州就被誉为“塞上江南”,直到今天还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而且是西北最大的水产养殖地。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直是华夏农耕文明和塞外游牧强权的拉据地,后来党项族的西夏政权就是以此为龙兴之地。而安史之乱中,唐肃宗(唐玄宗之子)也是在灵州登基称帝,使其成为战时陪都,作为唐军平叛主力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也是灵州。
如今,这片千里沃野将成为两大帝国对决的主战场。决定亚洲乃至世界命运的一战,即将打响!
四月中旬,达头和杨素在灵州北部遭遇。两军共计三十多万人马,盔甲耀日,铁蹄动地,在贺兰山下摆成无边无际的战阵。
达头麾下都是从西突厥带来的老底子,都是追随达头征战了十数年的老兵了。他们亲身经历了西自地中海、东到蒙古高原的浴血征程,见证了西突厥人凌驾波斯、东罗马诸帝国的伟大荣光。如今,他们在达头可汗的旗帜下,更是完成了征服东突厥、重建统一霸权的历史伟业,登上了荣誉和权势的巅峰!
此时此刻,西突厥大军的士气可想而知:我们拥有如此伟大的可汗,我们都是如此伟大的骑士!可怜的杨素啊,你将成为垫在我们马蹄下的又一颗头颅!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2 21:43:42 +0800 CST  
5、重骑兵如何战胜轻骑兵
确实,面对士气正盛的突厥大军,隋军诸将心里没底。他们认为突厥皆为骑兵,善于野战冲锋,建议采用传统的防守反击战术,也就是以战车为城、步兵结阵,阵地外遍设拒马尖桩,而把骑兵藏在阵地最里边,作为最后反击之用。
但杨素出人意料地说:“这种阵法立足于自保,不是克敌取胜之道!”
一语激起千层浪。杨素的话把部将们都震懵了。要知道,这套防守反击的战术经历过无数的验证,当年赵国名将李牧、汉朝名帅卫青击破匈奴,本朝的达奚长儒、赵仲卿击退突厥,说到底都是这套战法啊。难不成你杨素比他们都牛B?
更让诸将震撼的是,杨素接着下令把骑兵都摆到阵地前沿,要和突厥人打骑兵对攻!从古至今,能和游牧骑兵集团打赢野战对攻的,也就一个霍去病罢了。而且霍去病的骑兵战役规模也就几万人而已,杨素凭什么打赢十五万突厥精骑?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杨素自信拥有比突厥铁骑更厉害的两件钢铁锐器:一是钢铁一般的纪律,二是钢铁一般的重骑兵。

在历代名将之中,杨素的最大特点就是治军严峻。他每次作战之前,都会故意找茬,抓出犯下过失的士兵,杀之祭旗。这种倒霉鬼每次多者百人,少也有十几人,史书记载“流血盈前,(杨素)言笑自若”。开战之后,杨素又会组织敢死队冲锋,若其不胜逃回,无论多少全部斩首。然后再组织新的敢死队出击,不胜照杀不误。在如此严酷的战场纪律下,杨素部队被锤炼成了一部不惧生死、无往不胜的钢铁机器。但杨素并非一味高压,他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功必赏,无论将士的功劳多么微小,都必定据实记录、公正赏赐。所以将士也心甘情愿为其效命。
除了钢铁一般的纪律,隋军的第二件法宝是钢铁一般的重骑兵。秦汉时代的骑兵一般是轻骑兵,到了两晋发明了马镫,才逐渐出现可以披挂重甲、手持长枪的重骑兵。五胡乱华直至隋朝,在鲜卑等胡族的影响下,中国率先进入了人马皆披重甲的重骑兵主导的时代,比所谓的欧洲骑士早了几百年,专业名称是“甲骑具装”。根据考古发现,一套完整的中国重骑兵铠甲,重达四十至五十公斤,某些猛将的特制重铠甚至重达一百公斤!隋朝又是中国重骑兵的巅峰期,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可以一次性出动近十万重骑兵。
与之相反,突厥人却几乎都是轻骑兵,根据《阙特勤碑》记载,就连突厥亲王兼宰相的阙特勤的四匹战马,也只有一匹配备了马甲。所以,突厥骑兵具有极高的机动能力,唐高祖李渊评价为“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古往今来,重骑兵和轻骑兵孰优孰劣,一直是职业军事家和民间军事发烧友争论不休的话题。轻骑兵粉丝一贯认为,骑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动性,所以轻骑兵玩也可以玩死笨重的重骑兵了。在战争实践中,公元1071年的曼齐克特战役,塞尔柱王朝的突厥轻骑兵全歼拜占庭重骑兵,被视为轻骑兵胜过重骑兵的力证。不久后,蒙古人的草原轻骑兵也征服了以重甲骑兵闻名天下的党项族西夏国和女真族金国,并在西征波斯、欧洲的战争中取得同样的胜利。
但请切记:战争之事,绝无绝对。你找得出多少轻骑兵击败重骑兵的案例,别人可能也找得出多少与之相反的例子。比如杨素打的这一仗。

那么,如何用重骑兵击败轻骑兵呢?
问题还可以提得更严峻一些:如何用有限的重骑兵击败海量的轻骑兵呢?
杨素的答案是:正如毛主席所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武器”,部队用什么样的武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部队统帅制定什么样的战术策略。
轻骑兵的优势是机动力和耐力,重骑兵的优势是冲击力和防护力。如果达头可汗在广袤无垠、缺水少粮的大漠草原迎战杨素,突厥轻骑兵完全可以做到“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再不济拖也能拖死隋军重骑。正如十字军东征时期,一位阿拉伯史学家曾评价的那样:“如果正面战斗,阿拉伯轻骑兵打不过欧洲重装骑士,但要是有了足够的回旋空间和时间,轻骑兵就可以获胜。”
但风头正劲的达头显然轻敌了,竟然主动南进,选择了灵州作战场。
前面说过了,灵州之地西有贺兰山,东有大黄河,东西狭窄、南北悠长,像极了一条细长口袋。在这种逼仄地形(当然是相对于大漠草原而言)打一场几十万人规模的大战,突厥轻骑兵其实发挥不了多大的机动优势,杨素的重骑兵反而可以淋漓尽致地列阵冲锋。更何况,杨素还有大量纪律严明的步兵,一旦隋军重骑兵和敌方轻骑兵形成缠斗局面,就可以加入战局左右胜负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2 21:46:28 +0800 CST  
当然,再好的战术策略,也得有有力的执行者才行。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猛虎不斗群狼”,面对海量突厥骑兵的惊涛骇浪,哪位隋将敢缨其锋,率领有限的重骑兵作决死一击呢?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勇将竟然是一员陈朝降将:周罗喉。
周罗喉,江西九江人,原来在南朝是和萧摩诃并称的勇将,更是一位忠勇兼备的义士。十年前隋军攻陈,周罗喉负责防守长江上游的湖北一带,和杨素大军激烈对阵,竟然难分胜负。直到建康城破,被俘的陈后主下令周罗喉投降,他才聚众大哭三天,只身入隋。隋军灭陈的大功臣贺若弼很敬重他,对他说:“我听说您被派到上游的荆州统军,就断定下游的扬州唾手可得了。果然如此啊!”周罗喉自信地答道:“是啊,如果我能率军和您对阵,还说不定鹿死谁手呢。”
另一位灭陈功臣韩擒虎就比较嚣张了,他在朝堂上公然嘲笑周罗喉,笑他不愿早降,所以在隋朝得不到高官厚禄。周罗喉义正言辞地答道:“我在南朝时就久闻您的美名,一直以为您是一位有气节的名士。可惜您今日所言,却令我大失所望啊。”一番话,说得不怕天、不怕地、传说死后还成了阎罗王的韩擒虎羞愧难当、俯首道歉。当皇帝的当然喜欢忠臣义士,于是隋文帝马上要给周罗喉富贵荣华,他却流泪拒绝道:“我受陈朝君主大恩,如今陈国灭亡,我不能以死报国,岂敢妄称忠臣!”
儒家经典《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周罗喉,真勇者也!
真正的勇者,一定会得到对手的敬重和欣赏。十年光阴,倏忽而过。公元599年的周罗喉已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但西征突厥的杨素,还是特地请周罗喉随军参战。
话说达头可汗见隋军摆出骑兵对攻的阵势,心想这不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嘛!敢和我打骑兵野战,杨素真是自取灭亡!史书记载,达头欣喜若狂道:“此乃天赐良机!”激动得下马跪拜,感谢上苍。他还生怕杨素开窍变阵,赶紧挥动狼头战旗,率领十五万大军一窝蜂地冲向隋军。
周罗喉深知杨素心中谋略,慷慨请战道:“敌军虽多,却阵形散乱,请让我率军出击!”
昔日南北争雄,你我各为其主;今日共御外敌,你我便是生死兄弟。
杨素啊,你若信任我,便把命运的一决,托付给我吧!
杨素颔首而拜,毅然颁下将令,将八千重骑兵交与了周罗喉。他和无数将士一起,目送着老将军怒发冲冠,身率八千儿郎绝尘而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11-12 21:54:19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