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而且,即使从经济因素来看,战争的动机也在迅速累积。日本的长期低迷、美国的金融危机不用说了,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也在进入经济的“半衰期”,快速发展已经到顶了,难道还能继续用四万亿的法子?我个人是从事金融工作的,觉得全球经济虽然还没到1929年大危机的地步,但确实有朝那个方向滑动。可能太悲观了吧,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5 00:13:22 +0800 CST  
@相当山神 2012-09-15 22:14:34
刀兄的半衰期理论和钓鱼岛论断实乃真知灼见. 我大体赞同. 术业有专攻,我也做个论断.自近日的中日岛争和穆斯林反美潮起,未来两年多的时间内,世界上此类貌似突发的政治事件将此起彼伏,特点为:貌似突发(皆有蓄谋),政治领域(不一定是国际事件),来势猛有攻击性,不易持续,极大冲击现有秩序.2015年春季是最后一个高潮,此后逐级恢复平静. 原因不解释,只待有心人用时事验证.

-----------------------------
对山神兄的分析很感兴趣,2015春季的原因是?方便加QQ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6 10:16:37 +0800 CST  
@第五圣哲 2012-09-16 13:31:08
@叶落如刀 2012-09-14 18:57:18
当前的中国之处境、汉武帝即位之初的西汉都极其相似,一场决定国运的大规模战争,很有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发生,虽然我不愿见战争之惨祸。
-----------------------------
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有两个变数!
1,我朝暂时还没有看出,谁有汉武帝这样一代雄主的气魄!......
-----------------------------
确实如此,所以汉武帝在发动对匈战争之前,才会花很大力气完成两件事:政治上清洗保守派,思想上扶持儒家。目前之中国,正处于政治体制、社会思想和经济发展的转折阶段,何去何从,实在值得深思,也颇有潜忧。这种多因素综合的转折压力,如果不能引导向外(对日),就必然爆炸于内(对ZF)。孰轻孰重、何去何从,相信熟悉历史的人们都会有清醒的思考。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民粹主义的崛起,也就是对外民族主义+对内民主体制。这是几乎所有国家在转型期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虽然痛苦,但确是客观规律,难以回避。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6 23:19:23 +0800 CST  
现把冉闵章节的结尾补上,感谢支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7 12:35:33 +0800 CST  
8、襄国之殇
苍亭战役使得原羯赵国内的胡人势力遭受重创,几乎土崩瓦解。匈奴、乌桓势力被彻底打垮,从此再没形成气候;段氏鲜卑向东逃入山东半岛的丘陵地带;氐族在苻氏的率领下离开河南枋头,西迁入关,回归西北老家。只剩下襄国石祗、冀州石琨的残部,也是败军之余、苟延残喘而已。因此,羯赵残余再也无力发起进攻,魏国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冉闵立即着手恢复华夏模式的社会管理体系,“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史书记载“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颇有开国明君之气象,天下士民无不欣然。在推进文治的同时,他还抓紧战备,从苍亭战役的参战民兵里选拔精壮编练新军,扩充出一支十多万人的常备军。
公元350年十一月,冉闵决定发起总攻,亲率十万步骑围攻襄国。襄国是石勒起家时就开始经营的重镇,还曾长期作为羯赵的国都,城池坚固、壁垒森严。因为石祗在襄国称帝,打起了恢复羯赵的大旗,所以各地逃亡的胡人也多投奔于此,守城的人力和意志都很充份。魏军的强攻没有奏效,冉闵就决定打围困战,在周边堆砌土山堡垒,修筑围城长栏,还开挖了许多攻城地道,把襄国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了支持长期作战,冉闵还在城郊田野搞起了屯田耕种,修起了居住的村舍民房。冉闵的想法是:坐困愁城的石祗无非两条路,一是出城决战,那冉闵是求之不得;二是继续龟缩守城,那也耗不过一边种田一边围城的魏军嘛。战也是送死,守也是送死,这盘棋,我老冉赢定了!
确实如此,石祗登高远望,四外尽是魏军将士,还有炊烟耕牛的田园风光;再看自己城里,粮草不继、士气大跌,敌人即使不攻城,饿也全饿死了。他心中凄惶无比,几乎下了自杀的决心。但有人向他献上了起死回生的一计:向鲜卑慕容和姚弋仲求援,然后内外夹击,必能击败冉闵!

当时,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只有辽东的慕容鲜卑和据守混桥的羌酋姚弋仲,狡猾地保持着置身事外的姿态,所以得以保留完整的实力。在冉魏和羯赵生死相搏的关头,他们的态度是改变胜利天平的重要砝码。
姚弋仲和石虎很有交情,名为主臣,其实以兄弟相待。所以石祗在襄国称帝后,除了委任冀州的宗室亲王石琨为左丞相,还封了驻扎混桥的姚弋仲为右丞相,待遇不可谓不高。但石虎已死,要让他听从石祗这个后辈小儿的号令,怎么可能!更重要的是,姚弋仲是只老狐狸,深知冉闵锋芒正锐、难以争锋,所以只受了石祗的官位,并不出力助战。
慕容鲜卑是羯赵的死敌。公元337年,辽河流域的慕容鲜卑建立燕国(史称“前燕”),在与羯赵联手瓜分段氏鲜卑后,两家就成了直接对手,多年来兵来将往,打了许多血仗。公元342年,慕容鲜卑打败羯赵的二十万大军,然后又征服东北的夫余、高句丽、宇文鲜卑等势力,一跃而为北方的主要势力。当年作为防御鲜卑的大将,冉闵也和慕容鲜卑结下了梁子。可以说,慕容鲜卑和石氏、冉闵都是对头,所以一直抱以“冷眼旁观、伺机渔利”的心理,公元349年,前燕君主慕容儁趁着冉闵杀胡、北方动荡,一举攻占幽州,迁都蓟城(今北京)。
然而,要向他俩求援,谈何容易!一个是不买账的老资格,一个是有血债的老冤家,都等着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事呢,怎么会援救石祗呢!
献计者提出了建议:只要石祗去掉皇帝尊号,降称赵王,慕容、姚氏必然来援。
为何?皇帝者,天下之主、王中之王也。石祗以皇帝之尊求援慕容、姚氏,就是居高临下、主公招臣,人家怎么肯来?改成赵王名义,则表明三家是联盟关系,地位均等、利益均分,等于签了瓜分天下的合作协议。
再者,慕容鲜卑为了与羯赵对抗,一直奉东晋为正朔,只承认晋君的皇帝尊号;姚弋仲虽为羯赵丞相,但已暗中向东晋请降,他常对儿子们训话:“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后,你们就归顺晋朝吧”。天无二日、民无二君,如果响应羯赵“皇帝”的勤王号召,就等于公然打东晋皇帝的耳光嘛。而石祗自废皇帝之号,就消除了政治顾虑。
如今保命要紧,皇帝的虚名就只能忍痛割爱了。公元351年三月,石祗宣布放弃帝位,降为赵王,随即就获得了姚、慕容两家的援军。
姚弋仲选拔了三万八千精锐羌骑,派儿子姚襄领军援救石祗。姚襄是老姚家的继承人,勇猛绝伦,时人誉为“小霸王孙策”再世。姚弋仲对他的期望很高,临行前打气道:“你的才能比冉闵高十倍,打他是手到擒来!若不能砍下他的脑袋,就别再回来见我!”
前燕慕容儁也大起三万重甲骑兵,由前将军悦绾统帅南下襄国。悦绾也是当时雄杰,后来前燕统一河朔,他官至尚书仆射(副宰相)。听闻两路来援,龟缩于冀州的石琨也壮起了胆子,率军倾巢而出。光是三路援军就高达十三万众,比冉闵的围城之军还多,再加上襄国城内的石祗,总兵力接近二十万!更要命的是,三路援军都是养精蓄锐的生力军,而魏军围城一百多天,颇有师老兵疲之像。
以寡敌众、以疲当锋,实乃兵家大忌!如今之计,绝不能让敌军齐聚城下,而应争取各个击破。幽州南下的慕容军最是精锐,但距离也最远,可以赶在慕容军到来之前,分兵击破姚襄、石琨。于是冉闵派车骑将军胡睦狙击姚襄,将军孙威在黄丘抵御石琨。但无论兵力还是体力,这两支狙击部队都无法与敌军相比,血战之后全军覆没,胡睦、孙威单骑逃回。
狙击失败,姚襄、石琨两军很快就迫近襄国。冉闵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卫将军王泰进言:“敌军援兵会集,正希望我军出战,然后腹背夹击。可不能上了鬼子当啊!我军应深沟高垒,不战而静观其变。”但随军道士法饶说:“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极力劝冉闵出兵决战。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7 12:36:27 +0800 CST  
先解释一下专业术语“太白经昴”。所谓“太白”,就是艺名“启明星”、学名“金星”的九大行星之一。在道教中,太白金星地位崇高,仅在三大教尊(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之下。《西游记》把太白金星演成慈眉善目的白发老头,那是纯属搞笑;道教里的太白金星是杀气腾腾的战神象征,《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大将军之象也,主杀伐”。而所谓的“昴”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俗称“白虎星”,象征灾难。“太白经昴”的星象可了不得,象征战争和灾难的两星相会,就意味着战争必会带来极大的灾祸。
只不过,战争的灾祸会落在谁头上呢?法绕的解释是“当杀胡王”,当然是胡人倒霉咯。史书记载,冉闵听后豪气万丈,卷起袖子高呼“吾战决矣,敢谏者斩”!于是全军出战。
真相会如此简单么?作为久经战阵的名将,冉闵怎会因为一个道士的话就改变军事决策。事实上,冉闵的战略思路始终未变,那就是各个击破:在慕容军赶到之前,尽快击破姚襄、石琨,局势尚有可为;如果坚守不战,坐等慕容军赶到,岂不更麻烦?所以,法饶的预言只是给了他激励士气、鼓动军心的理由罢了。
“太白经昴,当杀胡王!”
这口号确实提劲,魏军鼓足余勇,与姚襄、石琨联军大战。两军就在襄国城下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城头的石祗见了也心惊胆寒,久久不敢带兵出城助战。
看这形势,单靠姚襄、石琨这两支人马,还是解围无望啊!而慕容鲜卑,这个石氏的宿敌,也许是放了我的鸽子吧?石祗正在沮丧,忽然望见北方原野上腾起滚滚烟尘,似有无数铁骑驰骋而来。
“鲜卑军!是鲜卑军来了!”
有眼尖的守城士卒看清了烟尘里闪现的旗帜,喜出望外地大叫起来。

也许是悦绾老谋深算,故意隐蔽到僵持阶段才投入战场;也许是鲜卑军路途遥远,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碰巧赶上了战役的关键时刻。无论如何,三万鲜卑重骑的突然参战,彻底改变了胜负的天平。喜出望外的石祗立刻率全军出城夹击。遭到三面围攻的魏军渐渐支撑不住,太子冉胤手下的一千多胡人卫队又阵前倒戈,魏军终于崩盘大败。不但十万精锐死伤殆尽,太子冉胤被俘死难,随军出征的中书监卢谌、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大将军胡睦、侍中李琳等文武高官也多数战死。冉闵带着十多名亲信骑士杀出重围,逃回邺城。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7 12:40:16 +0800 CST  
9、人生如闪电
襄国之败,魏国的军事力量和行政官吏的精华为之一空,石祗紧跟着又派大将刘显率领七万大军追击,距离邺城只有二十三里。国内更是流言四起,传说冉闵已经死在襄国战场,很多州郡都或叛或降。新生的冉魏顿时走到了亡国的悬崖边。
但冉闵毕竟没有死。
只要他活着,就可能继续上演逆转的奇迹,再一次让世人瞠目结舌。
冉闵回到邺城后,立即在公众场合现身,以打消谣言、安定人心,然后全面动员留守将士和民间丁壮,火速回军进攻刘显。受伤的猛兽,会爆发出更加暴烈的斗志,这就是兵法所谓的“哀兵必胜”了。冉闵凌厉的回马枪完全出乎刘显的意料,七万胡军完全没了襄国之战后的神气,被打得丢盔弃甲。冉闵一直追到百里外的阳平(今河北大名县),斩首三万多级,把刘显逼到了绝路。
这场惨败简直是晴天霹雳、六月飞雪,让刘显曾经发烧的脑袋清醒了:襄国会战的胜利实在只是侥幸,硬碰硬根本没有半点胜算,这仗还怎么打下去啊!
痛定思痛,本想着受降的刘显反过来投降了冉闵,回到襄国就杀了石祗和死硬派的太宰赵鹿等十余显贵,并把石祗的头颅送到邺城。世事变幻,真如白云苍狗。一个月前,石祗还在襄国得意地笑;如今却已身首异处,脑袋挂在邺城街头示众。据守冀州城的石琨闻讯弃城南逃,好不容易逃到东晋的地盘投降,结果自投罗网,被当众斩杀于建康街头。
至此,石氏一族宣告覆灭,被彻底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可笑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刘显,随后又叛魏自立为帝。公元352年正月,冉闵率领八千骑兵攻克襄国,斩杀刘显,完全消灭了羯赵的残余势力。同月,姚弋仲病死,姚襄迫于魏军压力,率领六万户羌胡属民离开魏境,向关中老家逃去。

历时三年的胡汉血战,看来终于尘埃落定,吞灭群胡的冉闵昂然登上了时代的巅峰。但盛景之下,早已危机四伏:南方的东晋不满冉闵称帝的“僭越”之举,拒不援救,反作渔翁得利之想;北方的慕容鲜卑养精蓄锐、虎视眈眈,随时会有“黄雀在后”之举;内部也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乞活军领袖李农等势力宛如国中之国,让称帝的冉闵日益无法容忍。
当时的北方名士辛谧看出了魏国的内忧外患,写信给冉闵:“谧闻物极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君王功已成矣,而久处之,非所以顾万全远危亡之祸也!”,劝他借着大胜的时机归顺东晋,方可保住胜利果实。
血战连年,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何况是臣服于窝囊的司马家!
冉闵当然不会干,否则他也不是霸气冲霄的冉闵了。他有自己的对策,对内诛杀了齐王李农、巴氐酋长王泰等异己势力,对外派常炜出使前燕,试图缓和与慕容鲜卑的关系。但慕容氏显然很不友好,直接挖苦道:“冉闵是石氏的养孙,负恩篡逆,凭什么僭称皇帝?”常炜针锋相对:“魏武帝(曹操)还是宦官的养孙呢,还不是一样干成了大事,出身有什么关系!从前暴胡酷乱,苍生屠脍,寡君奋剑而诛除之,拯救了黎民苍生,可谓功高盖天,当皇帝有何不可?”
常炜的回应体现了大部分北方汉人的心声:无论是抛弃百姓、渡江南逃的司马氏,还是非我族类、趁火打劫的慕容氏,都远远不如冉闵有资格称帝。只不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很多时候不如“枪杆子里出政权”来得实在。冉魏和前燕的高下,乃至整个北中国的前途,还是要靠刀剑来说话。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7 12:42:02 +0800 CST  
公元352年四月初五,前燕终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决战。燕国头号名将慕容恪率骑兵十万,从幽州汹涌南下,屯兵于两国边境的中山(今河北定州)。
冉闵和慕容恪可谓老熟人了。当年石虎以三十万大军功燕,诸将皆被慕容恪击败,只有冉闵部队拒敌力战、不败而还,两人算是打了个平手。一晃十五年过去了,两大名将的再次对决,又将鹿死谁手呢?
魏国文武多不看好战局,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劝谏道:“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这是大实话,经过多年血战,魏军精锐死伤殆尽,冉闵只能凑出来一万老兵应战,而且基本上都是步兵,如何对付得了十万鲜卑铁骑!
也许是冉闵创造了太多战争传奇,连自己也习惯了逆转的奇迹。他一如既往地豪气干云:“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儁;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痛哭道:“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随即自杀。但实事求是地讲,面对大军逼境的燕军,冉闵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打速决战,北上迎击,拒敌于境外;二是打持久战,纵敌入犯,徐图抵抗。第二个法子看似理性,但魏国久经战乱、饥荒遍地,根本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时间是站在燕军一边的。所以,冉闵只能寄希望于一战破敌,其实这也是他起兵以来,一直不得不面对的宿命处境。
就在这般悲壮而惨淡的气氛中,冉闵率领一万老兵,踏上了最后的征途。

四月上旬,冉闵军抵达中山附近的安喜,与慕容恪形成对峙。
这一带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有利于鲜卑骑兵冲击,看来应该是慕容恪事先选好的战场。燕军可谓占尽优势,天时(燕军养精蓄锐,魏军师老兵疲)、地利(平原旷野)、人和(十个打一个)无不如此。所以,自信的慕容恪立即挥军发动了冲锋。出乎他意料的是,冉闵的步兵大阵不动如山,任凭敌骑如何冲击都整然有序,远来就报以强弓硬弩,近了就长枪大戟伺候,根本无懈可击。燕军的冲锋以惨败告终。
十五年前这样,现在还这样?慕容恪恼羞成怒,严令部下继续冲击,但都无果而终。当然,在名将慕容恪的统率下,燕军也没有出现崩溃的局面,何况魏军的步兵也无法追歼败散的骑兵。两军形成了“一个攻不破、一个追不上”的僵局。
慕容恪没能得手,燕国君主慕容儁坐不住了,亲率大军增援中山。如此一来,燕军就有
二十多万人马,而且慕容儁很可能包抄安喜。冉闵意识到了战局的严峻性,燕军不可能像之前的诸胡那样可以一败击溃,于是当机立断改变作战计划,向魏军据守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南撤。
慕容恪率大军尾追,希望在运动中歼敌,一路上发动了十次袭击,都被冉闵打败。燕军本来就畏惧冉闵的威名,如今占尽优势还是屡战屡败,士气大为沮丧。慕容恪不得不巡阵打气,对将士们鼓动道:“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才得以驱使部众继续追击。
一夫敌耳?
那就让你看看,我冉闵是一夫敌还是万人敌!
四月中旬,冉闵退至常山以北的廉台(今河北无极县)时军粮耗竭,还是摆脱不了阴魂不散的慕容恪。他见这一带不但河流蜿蜒,而且树林繁茂,相对适合步兵作战,就再改计划,决定就地与燕军决战。冉闵指挥部队向树林迅速转移,希望把燕军骑兵引入不利驰骋的林区,聚而歼之。不料,慕容恪的参军高开识破了他的计谋:“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建议慕容恪派遣轻骑兵进行拦截,把魏军重新引诱到平原地带。
高开所言极是,可谓慕容恪胜利的头号功臣。他出身于大士族渤海高氏。话说永嘉之乱,他老爸高瞻率族人迁居辽东。慕容廆攻占辽东后,数次力邀高瞻出仕相助,都被心怀“华夷之别”的高瞻拒绝。恼羞成怒的慕容廆以灭门相逼,高瞻忧心而死,他的堂弟高庆、儿子高开才被迫出仕燕国。有意思的是,高庆的直系后裔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7 12:43:49 +0800 CST  
不出高开所料,在轻骑兵的骚扰和挑衅下,魏军没能进入林区,只好返回平原作战。
话说回来,打了这么多仗,冉闵也根本不怕平原对攻。他率领精锐追击燕军骑兵,骑下朱龙千里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长钩戟,左右开弓,所向披靡,一人就斩杀鲜卑骑兵三百余级,简直就是项羽再世!击溃当面之敌后,他望见了燕军阵中的七彩大幢,知道必是主帅慕容恪所在,于是率领将士们直冲而去,意图擒贼先擒王。
“杀慕容恪啊!杀慕容恪!”
冉闵狂啸着冲向燕军的中军阵,却赫然看到从未见过的诡异景象:数千鲜卑骑兵聚集在一起,如同步兵一般结成巨大的方阵,以排山倒海之势迎面冲来。原来慕容恪预料冉闵会决死一搏,直冲自己而来,所以把精锐都集结在了中军,还把骑兵的战马用铁链锁在一起,形成巨大厚实的肉长城,以防冉闵恐怖的冲锋穿透战阵。不仅如此,慕容恪又在左右两翼布置众多骑兵,一旦魏军冲入中军阵,两翼骑兵就全力合围,三面夹攻。
被锁在一起的鲜卑中军骑兵有死无退,就是死了也发挥余热,挡在魏军面前成为路障。魏军纵然英勇无敌,也绝难穿透了。两翼骑兵的迅速合围,又把冲入中军的魏军骑士和后续步兵割裂开来,分而敌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冉闵和他的老兵们还是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给鲜卑军造成重大杀伤,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高开都重伤而死。然而大势已去,鲜卑军在数量和战术上都占尽优势,陷入重围的几千魏军力战不敌,终于全军覆没。慕容恪终于用这项发明,证明了他的名将风采。直到数百年后,同样来自东北的女真金国,还在沿用“连环铁浮图+两翼拐子马”的战术阵型。
身处绝境的冉闵,也用最后的冲锋证明了自己的名将神威。在数万鲜卑铁骑的重重包围中,他竟然独自一人突围了!可惜奔出二十多里后,鏖战太久的朱龙马突然倒地而死,冉闵终于被追兵所获。
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曾评价道,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羽。其实岂止如此,无论勇猛绝伦的战力,以少摧众的战绩,刚愎暴烈的性情,争议巨大的评价,甚至人生最后时刻一人一马的悲壮图景,都无不神似!

四月二十日,冉闵被押送到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市附近)。慕容儁得意洋洋地奚落他:“你不过是奴仆庸才,还敢妄自称帝?”他自以为得计,可能还幻想冉闵像白门楼上的吕布一样服输求饶呢。冉闵的回答却是这样的:“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中土英雄,如何不可称帝!”
掷地有声的怒斥,让慕容儁闹了个脸红脖子粗。他恼羞成怒,又畏惧万分,赶紧把冉闵运到千里之外的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杀害于遏陉山下。做贼心虚的慕容儁本想淡化处理冉闵之死,但老天有眼。正史明载“遏陉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异常的天象令慕容儁惶恐不已,派遣使者祭祀冉闵,并上谥号曰“武悼天王”。祭奠之日,一直干旱的天空奇迹般飘落大雪,如泪如泣,缓缓覆盖了北国的苍茫大地。

在五胡乱华的漫漫长夜里,黯淡的天幕之上,偶尔出现皎洁明月,如刘裕;或有灼灼群星,如刘琨、祖狄、桓温;也有一瞬间的闪电,比如冉闵。他们都给苦寂的华夏带来过光亮和希望。
冉闵无疑是最为炽烈的一道闪电,光亮耀目,惊心动魄,然后又瞬息湮灭。历史的巨轮,在碾压过无数尸骨血泊之后,终将奔向希望的原野。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7 12:48:13 +0800 CST  
@跃马征尘 2012-09-18 23:50:21
潜水太久了,看到冉闵的结尾了。留名,顶下。刚申请的奥
-----------------------------
谢谢支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19 11:51:15 +0800 CST  
@飞渡烟雨间2011 2012-09-22 00:43:35
高欢死后的庙号是“神武皇帝”,他确实有“神”一般未卜先知的能力。
+++++++++++++++++++++++++++++++++++++++++++++++++++++++
高欢关于惩治贪污腐败的看法也挺有意思,够“神武”。有个大臣劝他打击贪污腐败现象,他回答说:江东那个叫萧衍的老头,专门折腾些礼乐之类的普世价值观,中原士大夫因此把他当成正朔,如果我反贪腐,不给这帮当官的一点好处,.....
-----------------------------
有意思。其实我一直觉得高欢和刘邦有点神似。出身都是平民家庭,起家前都干通讯工作(刘邦的亭长相当于乡邮局长+治保主任;高欢负责从怀朔镇往京城送信送报告),性格上都不拘小节、善于拉拢人心,能力上都善于将将而非将兵。他俩处理问题的风格也很相似,比如飞渡兄说的贪腐问题,高欢的原则是唯才是举,至于德行就无所谓了;而刘邦入关后搞的“约法三章”,也有这个意思,只要不是杀人、伤人、盗劫,其他都无所谓。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2 15:43:42 +0800 CST  
@相当山神 2012-09-21 21:30:1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2-09-18 22:36:03
十大武圣
排名第一的不是项羽就是冉闵
-----------------------------
项羽和冉闵都是那种气场很大的人,我可以想象他们在人群中就像一个力量的加油站,只要有他们在的地方士兵们就会小宇宙爆发,以一当十。......
-----------------------------
山神之言,深得我心。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2 15:46:15 +0800 CST  
@大汉猛哥 2012-09-22 22:39:33
俺追看了三天才追上,期待楼主的更新,另外,楼主这书出版了吗,本人非常愿意买一本作为收藏,让后世子孙能了解大汉英明神武的祖先…

-----------------------------
谢谢大汉兄支持。以后要是出版了,一定通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3 11:22:59 +0800 CST  
上周出差,今日起继续更新,关于杨坚建隋的章节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3 21:59:30 +0800 CST  
4、猛兽
陈庆之孤身飘然而去,散落在北方的白袍军尽成俘虏。根据二十年成书的《洛阳迦蓝记》记载,被俘的“江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列”。这五千人里,也有杨忠。
不幸中的万幸,杨忠长得帅,史载“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活脱脱一个关云长再世。负责处置俘虏的尔朱度律(尔朱荣的堂弟)以貌取人,就收编他做了帐下统军。经过努力工作,杨忠还混了个伯爵封号,日子比陈庆之手下更滋润了。不过,杨忠的命运注定一波三折:新东家尔朱家族很快也垮台了。

公元530年九月,北魏孝庄帝不满尔朱荣擅权专政,在宫中伏兵杀掉了尔朱荣。这和康熙杀鳌拜是一个戏码,不同的是康熙有奶奶孝庄皇太后及一干辅政老臣撑腰,所以成功善后;孝庄帝就天真了,宗室势力早被河阴之变扫尽,禁卫军也被陈庆之的北伐打光,其实是个光杆司令。在尔朱家族的反扑下,孝庄帝束手就擒,被绞死于晋阳佛寺。公元531年八月,高欢审时度势,率领六镇遗民脱离尔朱阵营,并联合了拥护北魏皇室的高敖曹等河北汉族豪强势力。公元532年三月爆发韩陵(今河南安阳)决战,尔朱兆率联军二十万围攻高欢。只有三万步兵、两千骑兵的高欢采用防守反击战术,先用马车组成圆阵,挡住尔朱兆的骑兵冲锋,然后驱赶畜群堵塞尔朱军后方,大挫敌军锐气。等尔朱兆费尽力气冲破高欢中军阵形,千钧一发之际,高欢的堂弟高岳领五百骑士绝死对冲,被誉为“马槊绝世,当世项羽”的高敖曹又率汉军千人从左翼横向杀入。于是高欢得以重新聚拢溃散的步兵发起反击。三面夹击之下,尔朱兆的精锐契胡骑兵全军覆没,高敖曹的四弟高季式更是率七骑紧追尔朱兆,直杀到天边去了。高敖曹望不见弟弟的身影,不由痛哭:“丧吾弟矣!”,到了日暮时分,血满战袍的高季式才回到本阵,可见战况之激烈、尔朱兆之狼狈。
战后,贺拔胜等大将投降高欢,尔朱家族众人纷纷逃散。高欢乘胜攻占洛阳,拥立北魏孝武帝,并发兵四出追击。直到公元533年正月,高欢派头号大将窦泰长途奇袭秀荣川,逼迫尔朱兆自杀,彻底铲除了尔朱势力。高欢也凭此成为北魏新一代权臣。
在连番大战中,尔朱家族被诛杀殆尽,杨忠的新东家尔朱度律也被高欢斩首示众。史书没有记载杨忠的波折遭遇,但想来是尔朱氏的败军之将,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有句励志名言说:“上天关上一扇门,必会为你另启一扇窗。”其实哪有这么多好运气,凡人一世,能有一次咸鱼翻身就算祖先积德了。但这句话确实适用于杨忠,继陈庆之和尔朱氏之后,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三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贵人:鲜卑贵族独孤信。

要追究起祖宗十八代,独孤信其实不是鲜卑人,而是匈奴后裔。
话说当年匈奴帝国崩溃后,南匈奴归顺汉朝,在山西中北部定居下来,虽然成了汉朝的附庸,但也得以保留民族特性和自我认同;北匈奴则连遭汉军的毁灭性打击,一部分人向西远迁到东欧,被罗马人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大帝就是他们的后裔,大多数人没来得及跑路,只得改头换面,投靠了新兴的鲜卑人,史书记载至少有五六十万匈奴人“皆自号鲜卑”。北魏时大出风头的宇文氏、独孤氏、呼延氏等都是这种鲜卑化的匈奴部落。
西晋末年以来,随着南匈奴建立的汉国、前赵国先后灭亡,复兴匈奴这面大旗被彻底砍倒,而鲜卑势力却愈发强大。于是,这些鲜卑化的匈奴部落也彻底融入了鲜卑:地处辽东的宇文部被近邻慕容鲜卑武力兼并;游牧于内蒙草原的独孤部则自愿加入了邻居拓跋鲜卑,成为北魏建国的三十六元勋部落之一,累世与拓跋皇室联姻,北魏第二个皇帝拓跋嗣的老妈就是独孤氏。独孤信就出身于如此显赫的独孤部大酋长家庭。他本名独孤如愿,因为为人讲究信义,后来才被宇文泰赐名为“信”。
北魏立国后,为了加强六镇边防,把独孤部和宇文部迁到武川镇,从此世居于此。等到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发起六镇暴乱,独孤部和宇文部早就把自己当鲜卑人了,毫不理会匈奴同胞的统战工作,反而在武川拼死抵抗。流落到河北后,他们又都参与了葛荣的六镇流民起事,独孤信和宇文泰等就成了尔朱荣的俘虏。
和杨忠一样,独孤信的特点也是长得帅,穿衣打扮引领时代潮流,军中爱称为“独孤郎”。尔朱荣见他出身于勋贵大族,又长得一表人才,就收编作部将。后来,尔朱荣率军和元灏、陈庆之对战,担任先锋的独孤信立下战功,升迁为荆州新野郡太守。尔朱氏败亡时,远在豫南的独孤信未受牵连,还升官为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
所以算起来,杨忠和独孤信不但是武川老乡,两家父辈也同为武川镇将官,说不定还交情不浅呢。也许是因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人情,也许是慧眼识英雄的“惺惺相惜”,反正独孤信收留了杨忠,从此患难与共,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呢。
很快,这哥俩就要一起面对新的考验。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3 22:02:36 +0800 CST  
为了制衡高欢,孝武帝委任尔朱氏的旧部贺拔岳镇关中、贺拔胜镇荆州(真正的荆州在梁朝手里,北魏设置的荆州位于河南南部)。这两兄弟及其部将(比如宇文泰、李虎、赵贵、独孤信和杨忠)多是武川人,和怀朔人为主的高欢集团互不服气,加之韩陵决战时又打过血仗,自然尿不到一个壶里。高欢也不是省油的灯,公元534年二月,他教唆陇西军阀侯莫陈悦谋杀了贺拔岳。
贺拔岳的大将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爷爷)立即赶赴荆州,劝告贺拔胜接收哥哥贺拔岳的人马。贺拔胜就派独孤信率领杨忠等将去关中。谁料贺拔岳的部将赵贵、杜洛周说“远水不救近火”,已经拥立宇文泰接任,并起兵复仇杀了侯莫陈悦。聪明的独孤信承认了既成事实,退避到洛阳朝廷为官。可以说,在后来的西魏权贵中,独孤信、李虎、杨忠都属于贺拔胜的小圈子,和宇文泰的核心亲信不同。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让独孤信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李虎和杨忠的儿子。要说独孤信的眼光还真不是盖的:他的大女婿宇文毓日后成为北周明帝,二女婿李昞生下了唐高祖李渊,三女婿就是隋文帝杨坚了。真是千好万好,不如女婿选得好啊。
北魏皇帝不愧是拓跋家的后人,即使到了王朝末年也不苟且求活,而是前赴后继地和权臣死磕。公元534年六月,孝武帝对付高欢的密谋泄露,被迫逃出洛阳、投奔关中的宇文泰。因为事出仓促,他只带出了一千多宗室亲族。独孤信顿时陷入两难:要跟着皇帝跑吧,父母亲族都在高欢那儿当人质,是为不孝;不跑吧又是不忠,而且作为贺拔旧部、武川外人,在怀朔人当权的高欢阵营,也混不出什么锦绣前程。
独孤信当机立断,单骑出城,终于在洛阳西郊的瀍涧赶上了皇帝。孝武帝感叹道:“你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随后,杨忠等亲信也追随独孤信入关。
独孤信总算是追上了孝武帝,贺拔胜就惨了。他响应孝武帝的号召,率军从荆州北上勤王,半道上得知皇帝已逃离洛阳。那边高欢又派大将侯景趁虚而入,袭占了荆州。贺拔胜长叹一声,只好投奔梁朝去了。
随即,宇文泰派独孤信南下收复荆州。担任先锋的杨忠崭露头角,长途奔袭直抵城下,忽悠守军道:“我大军已到,城里又有内应!你们还不快闪!”守军一哄而散,杨忠冲入城中,一马当先斩杀刺史辛纂。仅隔半年,高欢就派麾下名将高敖曹、侯景再攻荆州。高敖曹勇猛绝伦,侯景诈谋过人,二人联手绝非荆州孤军能敌,独孤信只得和杨忠一同投奔梁朝。
贺拔胜、独孤信、杨忠三人聚首于建康城中,不由感慨世事无常。尤其是杨忠,时年不过二十八岁,已历尽六镇之乱、白袍之伐、尔朱之亡、洛阳之变、荆州之败,可谓少年老成、阅尽沧桑。在老好人梁武帝萧衍的款待下,他们仨在梁朝一呆就是三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3 22:08:12 +0800 CST  
这三年里,外面形势发生了巨变。
孝武帝太天真,高欢是曹操,宇文泰就能当刘备?公元534年十二月,宇文泰发觉孝武帝不愿当傀儡,干脆下毒杀了他。于是高欢、宇文泰各立新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位枭雄爆发了连番大战,堪称中国战争史上最激荡人心的章节。
第一战是公元536年的小关之战。高欢亲率大军驾临蒲坂(今山西运城)渡口牵制西魏主力,另派头号大将窦泰从潼关急袭。宇文泰看出了高欢“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力排众议,置高欢于不顾,集结全军南下突击窦泰,将其斩杀。高欢闻讯惊愕非常,撤军途中又被西魏乘胜追击,惨败而归。
第二战是公元537年十月的沙苑之战。发誓复仇的高欢动员了二十万大军,迅速渡过黄河,进抵渭河北岸的沙苑。宇文泰来不及征集各地军队,毅然率领万人精锐北上迎敌。他采用李弼的计策,令全军隐蔽于芦苇荡中,然后派弱兵引诱东魏军进攻。当日大雾弥漫,鲁莽的东魏猛将彭乐率先冲锋,东魏诸军随后争相冒进、阵型大乱。李弼、赵贵遂率伏兵大起,于谨又及时率领援军赶到,终于一举击溃东魏军队,俘虏高达七万人。
经过两次大胜后,西魏终于渡过建国难关,转守为攻。不少人见风使舵投靠西魏。贺拔胜等三人也忍不住了,软磨硬泡获得梁武帝同意,回归西魏。回来不久,杨忠就在一次狩猎中大出风头。史书记载,当时杨忠一人面对猛兽,而且用左臂夹住兽腰,右手探入口中拔出兽舌!连宇文泰也被震到了,就赏赐杨忠小字“揜于”(鲜卑语“猛兽”)。从此,猛兽杨忠的名头开始在江湖上流传。
但真正打响这个名头的,还是公元538年的河桥之战。

公元538年七月,独孤信率军攻陷洛阳,旋即被老对手侯景、高敖曹围困。宇文泰、高欢分别亲率大军增援,爆发了第三次大战“河桥之战”。宇文泰先到一步,迫使东魏军连夜解围北撤,一直追到黄河南岸。背水一战的侯景、高敖曹南依邙山、北据河桥布阵防御。宇文泰这回也重蹈了高欢轻敌的覆辙,只率轻骑追击,全军覆没,自己也差点被擒。混战中,杨忠率领麾下四名勇士守卫河桥,以五支长槊、五张劲弓奋力抵抗,令敌人不敢逼近。此后,杨忠的猛兽之名就名震东西了。
在杨忠等将的拚死抵抗下,东魏军的攻势被遏制住了。西魏援军大至,狡猾的侯景见势不妙、渡河北逃,勇猛的高敖曹却越战越欢,醒目地打出自己的旗号羞辱宇文泰,导致西魏全军的围攻。高敖曹单骑突围而走,却遭遇了关云长的悲剧:作为东魏少有的汉人猛将,老高最受不了六镇显贵们轻蔑汉人,因此经常吵嘴打架,把权贵们得罪遍了,结果这回好不容易逃到东魏城池,竟然被守将拒之门外!高敖曹也是潇洒,面对人生之绝境,还对西魏军士笑道:“来,给你个开国公当当!”,于是从容自刎。获得首级的西魏军士被宇文泰赏了一万匹绢,直到北周灭亡还没发完呢。
高敖曹曾写过一首悲伤的诗:“相送重相送,相送至桥头。培堆两眼泪,难按满胸愁。”
谁曾想吟诵离别的桥头之诗竟成了绝命诗,应验于河桥之战。冥冥之中,似有天数?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4 14:18:49 +0800 CST  
高敖曹死后五年,他哥哥高仲密投降西魏引发了第四次东西大战“邙山之战”,导致宇文泰惨败,阴差阳错之间算给弟弟报了仇。
话说高欢的儿孙们有个通病“有才无德”,北齐一代也因此暴君辈出、恶名昭著。高欢的长子高澄就是个文武双全的西门庆。他十五岁开始当宰相,对内清理户籍、整顿吏治,政绩卓著;高欢死后,他成功平定侯景叛乱,生擒西魏名将王思政,还击败梁朝占领两淮,武功彪炳,被誉为北齐的奠基人。然而,高澄在私德方面又是个不折不扣的恶棍,十四岁就敢和老爸的姨太太私通,差点被高欢废了。公元549年八月,就在即将篡位称帝的前夕,暴虐的高澄阴沟里翻船,被七个在厨房干活的仆人刺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奴仆杀死的统治者。
高仲密就是被这家伙逼反的。公元543年初,高澄看上了高仲密的老婆,结果强奸未遂,恼羞成怒扬言报复。这事要换了高敖曹,肯定和武松一样立马提刀斩了西门庆;可高仲密是平庸的武大郎,没那实力。恰好他被派到北豫州当刺史,干脆一到任就向西魏投降了。北豫州控制着战略要地虎牢关,是东西必争之地。高欢立即亲率十万大军平叛。而宇文泰经过前三次大战的积累,家底和胆气都爆棚,也率了十万大军来迎战。两军在洛阳北郊的邙山列阵对峙。
两军实力旗鼓相当,为打破僵局,宇文泰再次祭出拿手好戏“轻装疾进,全军突袭”。小关之战斩杀窦泰、沙苑之战击破高欢,他都靠这招制胜,但河桥之战也是因为他轻骑冒进,才差点被侯景活捉。不幸的是,高欢显然学习了侯景的经验,针锋相对地制定了防守反击战术。西魏军连夜急行军,于黎明时分抵达东魏军的阵地前沿,但数次攻击都被击退。激战之际,沙苑之战的闯祸者彭乐为了洗雪前耻向高欢主动请缨,率五千精骑侧击西军左翼,恰好插入了正忙于冲锋的西军骑兵和后方大营的空隙处,于是破阵而入直冲中军大帐,把西魏方面的四十八位随军王室权贵尽数俘虏。被腹背夹击的西魏军顿时大乱,于是全体向后转—溃逃,打到黄昏时分,已被斩杀三万多人。宇文泰眼看就被彭乐追上了,急中生智高喊了一通“狡兔死,走狗烹”的大道理,没想到粗人彭乐还真被忽悠住了,放他逃出生天。
但高欢想不到的是,宇文泰竟然收集败兵,又连夜发动了第二次夜袭!而且经过前夜鏖战,他摸清了东军阵地的虚实,于是在左翼发动佯攻,把精锐都集中到右翼。正在庆功休整的东魏军措手不及,骑兵主力落荒逃离,跑不动的步兵多数成了俘虏。更不巧的是,高欢的一个卫兵因为犯了军法死罪,就趁乱逃归宇文泰,报告了高欢的中军位置。贺拔胜当即率领三千骑兵击破东魏帅营,大叫着“贺六浑(高欢小字),贺拔破胡(贺拔胜小字)今日杀汝!”,一路追杀高欢。
宇文泰不死,是因为彭乐的傻气;高欢不死,是因为贺拔胜的记性。这位号称“落雕都督”的当世第一神箭手,因为走得匆忙竟然忘了带弓箭!贺拔胜仰天长叹:“今日不执弓矢,天也!”,眼睁睁看着高欢跑掉了。大难不死的高欢,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立即召集溃散的骑兵,集中反攻西魏相对薄弱的左翼。原本被俘的东军步兵见势暴乱,又搅得西魏后方大乱。两军鏖战到日暮时分,西军左翼终于败逃,全局随之崩溃。宇文泰只得认栽,连夜率残部奔回关中。高欢正要乘胜追击,无奈诸军都已筋疲力尽,西军独孤信、于谨等将又收集散兵袭扰,也只得见好就收。
邙山大战可谓一波三折、波诡云谲,搞得两位枭雄都惊魂未定。比较起来,还是西魏更惨,不但损失了六万人马,差点把三次胜利积攒的鲜卑精兵败光了,而且丢失了洛阳、北豫州等地区,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所以战后,宇文泰不得不上表自贬,负有责任的众将也多有惩戒。但杨忠却升了官:战役一爆发,他就一如既往地发挥猛兽作风,冲锋在前;在战役的最后关头,他又追随独孤信在敌后袭扰,为掩护宇文泰入关立下大功。因此,他得以进位开府将军,完成了从一名中级军官晋升高级将领的关键转变。
所谓开府将军,全称为“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相当于现代的主力师师长,西魏全军共有二十四个。这就是宇文泰建立的府兵之制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4 14:19:58 +0800 CST  
@上輩子是西夏人2 2012-09-24 19:54:55
是我看漏了吗
没有刘裕跟谢艾?
-----------------------------
有的,呵呵。我打算春节左右写完全书,西夏兄的后吐蕃一文如何计划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4 20:19:37 +0800 CST  
@上輩子是西夏人2 2012-09-24 19:56:25
以后会写到高仙芝、封常清跟张义潮吗?
(虽然膏鲜汁的民族身份有点问题)
-----------------------------
会有啊。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不能算是后来的朝鲜族。而且,夷入于华则为华人,这书写的是华夏帝国,海纳百川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9-24 20:23:14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