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中国史(长期连载)

因为朋友们又提了些意见,对西周的讲述,我思考一哈,今天暂时不更新哈!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2 16:22:24 +0800 CST  
@花卉的知己 786楼 2015-03-02 16:54
不更新啊?唔唔唔。
------------------------------
呵呵,不好意思。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2 18:12:51 +0800 CST  
@贺8889 789楼 2015-03-02 20:08
@tqzrd :本土豪赏1个<span style="position: relative;padding: 2px 30px 2px 0;">赞<img style="position:absolute;right:-10px;top:-25px;width:40px;height:40px;" original="http://static.tianyaui.com/global/dashang/images/prop_v2/40/001.png"></span>(100赏金)聊表敬意,只有我是铁粉中的铁杆。<br />    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a class="dashang-btn" href="ja........
------------------------------
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感动。:)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2 20:51:44 +0800 CST  
@贺8889 802楼 2015-03-02 22:50
楼主,我有个朋友的孩子高三,马上高考了,你前面说的你整理那个历史复习资料能给我一份吗?
------------------------------
那么客气,一会发你邮箱,只是,资料不是万能的,需要自己思考整理,有什么不明白,你让孩子自己qq上问我吧。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2 23:09:46 +0800 CST  
@lsyyyxs 2015-03-03 09:57:01
tqzrd
-----------------------------
陶潜醉日多的拼音缩写。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3 14:06:35 +0800 CST  
第三节 西 周
(公元前1045年―前77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5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阶段。因为东周的历史精彩纷呈,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重大转折,需要单独列出一章来讲述,所以把西周归纳到夏和商一章介绍。需要解释的是,西周、东周是后世历史学者为周朝划分的,其标志事件是周平王从镐京迁都到洛阳,由于洛阳和镐京东西相望,所以学者把定都镐京的周朝前期叫西周,定都洛阳的周朝后期叫东周。以后我们还会看到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其实都是按照都城的方位冠名的。
周王室的祖先后稷,仍黄帝的子孙,甚至和商的祖先契一样都是帝喾的儿子。呃……写到这里,我自己都嫌啰嗦了,但是没办法,历史资料就是这样记载的。以后我们还会看到很多新兴王朝建国以后都会追溯一下自己有个高大全形象的祖先,以证明自己获得帝位是天命所归,可信度都很难判定,但我们也没必要追究,毕竟君主也是人,想追究一点名牌效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说,帝喾的妃子姜嫄郊游,碰见一个巨人足印,踩了一下就怀孕了。看样子上古和夏商周的故事,都是郊游惹出来的,如果要统一命名的话,完全可以写:郊游引发的王朝谜案。姜嫄怀孕十月后产下一子,姜螈以为儿子是妖,就把他扔在路上,可是这婴儿牛马不敢踩,抛到河冰上,大鸟飞来保护。姜螈一看,觉得这儿子太“神”了,所以把婴儿抱回精心抚养。因最初本是要抛弃他;所以给他起名叫“弃”。
弃不是神童,但非常另类,从小就喜欢把种植麻、豆之类的之类的农活当做游戏。关于这一点,我很难想通:如何可以把农活当做游戏来玩,我想象力能涉及到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比赛种植,但这个也只能算是农业技能大赛,算不得游戏。所以 ,具体如何游戏孩子们可以自行探讨,说不定能又讨论出几个农学专家出来。总之,因为弃从小爱好种植,成人之后成为了优秀的农学专家,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怎样种才会有大的收成,周围的农民都来向他学习。尧帝听说了这情况,就举任弃担任农业部部长(叫农师)负责教给民众种植庄稼。
因为政绩突出,舜帝把弃封在邰,后来弃以官为号,称后稷,另外以姬为姓。后稷死后,整个部落因为农业发达而逐渐强大,依次经历了不窋(zhú,竹)、鞠(jū,居)、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yǔ)、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dǎnfǔ)、季历而传到姬昌。
在这一时期,对周部落做出杰出贡献的首领主要由两位:公刘和古公亶父。史料记载他们的先进事迹主要是“大搬家”。这两次搬家,不仅仅载入史册,在中国第一部流行歌总集《诗经》上还有歌曲颂唱。什么样的搬家那么牛?容我细细道来。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3 15:43:51 +0800 CST  
@钟zmy 827楼 2015-03-03 21:16
楼主一定不热爱劳动,所以无法想象,弃把农活当做游戏,是因为他喜欢劳动,对不对呢?
------------------------------
很具建设性的意见,眼光也很准,我确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啊!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3 21:42:35 +0800 CST  

@花对影落 2015-03-03 23:18:39
《诗经》里的哪首?透露下名字,我先预习下原文?
-----------------------------
这两首称颂搬家的歌曲,一首是《诗经.大雅.公刘》,另一首是《诗经.大雅.绵》。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4 10:59:12 +0800 CST  

@zsc86826 2015-03-04 10:48:55
不要跳大神,认真学会和别人对话。哥问你们啥叫民族?楼主都知道回答,对不对哥先不说,无知不可怕,把无知当荣耀那是无耻。怎么和别人沟通,先要看懂别人说什么?你是底层渔民的档次,首先就看不懂别人说什么,反对什么的档次。
啥叫先入为主,人能离开自己的经验去看待这个世界?但是看得懂和看不懂是两个概念,别说什么先要看懂,哪有问题?针对性提出啦,你是底层渔民无法理想和别人在同一平台沟通。啥叫民族?先回......
-----------------------------
这得分阶段吧,每个阶段都在以中原的文明为轴心,其他文化向中原文化靠拢和融合。哪是一句话能说清楚认同什么文化。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4 11:32:51 +0800 CST  

@zsc86826 845楼 2015-03-04 17:43
你就说现在呗,现在某国人说起种花民族倍儿高调,现在认同啥文化?亲,别传统文化哦,前面已经科普传统文化已作古的哦。
------------------------------
那我是不是得答,现在已经没文化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4 19:17:56 +0800 CST  
今天太忙了,才有时间写帖子,争取晚点能更新。或者明天一早。不好意思。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4 21:27:22 +0800 CST  

@zsc86826 848楼 2015-03-04 21:14
不要乱说,现在肯定有文化。
------------------------------
在我看来,现在的文化属于大杂烩时期,学西方没学像,传统文化也弄得七零八落。目前基本是哪个能为我所用,就暂时用哪个,没有根的感觉。


但是亲,我只是写个帖子而已,还要先参加了考试才能写么?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4 23:31:01 +0800 CST  
我写的不是考试用的帖子,娃娃这样去考试就完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5 07:18:02 +0800 CST  
所谓搬家,实际是小规模的部落迁徙。据说后稷死后,儿子不窋继位,时逢夏后氏的政治腐败期,于是辞去官职流浪到戎狄地区。不窋死后,儿子鞠继位。鞠死后,儿子公刘继位。公刘继位后,眼见自己带领的部族流浪在戎狄之地艰难的生存,一方面受到戎狄的压迫,一方面又因为游耕生活的不稳定变得日渐衰落,他意识到:为了部族的兴旺必须选址定居!好在当时地广人稀,很多土地没有人划定势力范围。所以,公刘通过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考察,觉得豳这个地方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于是带领自己部族的人民迁徙到豳。
《诗经.大雅.公刘》描写了整个搬迁过程的六幅画面:准备迁徙、迁徙途中、重建家园、庆祝定居、牧定田赋、人民安居乐业。很严密有逻辑的六个步骤组成的画面告诉我们,公刘在豳地建立的不再是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而是一个初具雏形的国家。还记得我说国家的概念吗?疆域、赋税、军队、元首。《诗经》里描写的豳国,只是没提及军队而已。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公刘是周族的第一个国君,而且是第一个有计划的营建国都的人。从此,周族的人定居下来,认真发展农业生产,为周的日后强大注入了根的元素。诗歌每句开头,都称呼公刘为笃公刘,意思是忠厚老实的公刘,带领大家搬家。其实,公刘搬家绝不是因为忠厚老实,反而是因为有智慧有韬略。
周扎根在豳地,开始了长达接近一千年的农耕定居生活,农业越来越发达,人口也稳定增长,部落逐渐繁荣起来。但是,此时豳地附近的戎狄薰育族也强大起来,经常骚扰周,抢钱,抢粮食,唉,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时期的国家首领已经是古公亶父,他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抢就抢吧,或者干脆我们主动给点,但戎狄尝到甜头以后,继而抢人,抢土地。这时候按照《史记》的说法,古公亶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认为如果反抗,那就是让人民去流血牺牲,于是带领部族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脚下居住。《诗经》里唱诵这件事情的歌曲叫《大雅.绵》。《绵》着意刻画古公亶父自豳至岐,开发土地,修房造屋,修城墙,设宗庙,立太社一系列场面。如果我们现在出一道问答题:请问,公刘迁都和古公亶父迁都的区别。不知道有没有孩子会分析。
我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标准,但可以作为参考:公刘建立的豳,虽然初具国家形态,但仍只是周部族生活的美好家园,除了人民要交赋税,里面看不出权势也看不出等级差别,也就公刘的形象有点过于崇高。而古公亶父建筑的是周王室的政治军事中心,也就是真正意义的都城:建起坚实的高墙可以抵御侵略,设宗庙,立太社祭祀天地神灵说明周王此时也开始玩借神权说话的一套,并开始有意识的强调王族与其他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所以,《绵》在结尾处,非常自然的过渡到周文王周武王继承古公亶父的事业,开创了周朝800年的基业。古公亶父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朝奠基人。
古公亶父的长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由于两个儿子都知道古公想让小儿子季历继位,就一块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随当地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了头发(他们在此建立了后来的吴国,此时后话),把王位让给季历。季历去世后,儿子昌继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伯侯。
这里有个小疑点需要说明,上面提到《史记》记载后稷死后,周族经过了13个王传至姬昌。如果我们计算一下时间就会发现:从后稷被舜帝分封算起(约公元前22世纪)到姬昌继位(约公元前11世纪)期间历时一千多年。多数学者对《史记》记载表示质疑,十五个王经历1000多年的可能性太小。后来《汉书》提到这段历史,更新了一下数据,说这中间经历了十八位王,此说仍然遭到大家的怀疑,因为在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都极其低下的时代,人的寿命相当短,偶尔两个长寿的不奇怪,如果同一家族连续十几代人都长寿,且平均每人在工龄都五十多年,仍然不太可信。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司马迁秉笔直书,《史记》里的所有内容就都真实可靠,其实《史记》里逻辑不清晰,前后记载不吻合的地方一样很多。在此申明,我深爱《史记》,此说没有不尊重司马先生的意思。只是想告诉大家治史相当不易,尤其是对远古历史的记载,如何收集客观的资料?如何辨别资料的真伪?如何取舍资料的使用?一系列的问题……即使是最严谨的学者也不可能做到毫无破绽。学习历史是让我们透过史学家的笔,去观察一个时代,去理解不同人群,去感悟基本人性……,我们需要分析鉴别作者的立场,需要思考材料的可信度,但这不是吹毛求疵翻开故纸堆里挑史学家的毛病,不管他们的记载有多少疏漏,写作态度有多么主观,仍应衷心感谢他们可贵的笔为我们留下了可供研究的素材。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5 15:13:18 +0800 CST  
@zsc86826 2015-03-05 01:30:14
补充一点,古代中国没有民族概念,只有部族,国族概念。比如唐人,宋人,就是国族概念,以国划分。蒙古人,苗人,回回,契丹人,中国古代周边的蛮夷等都是部族概念,常在古代文献看到,蛮夷自称某部XXXX人。中国古代是宗族传统,怎么划分?族谱啦,古人经常自称某某人,比如常山赵子龙啦这样的,古代中国人一听,如果当时常山赵氏为士族,人家听了就比较尊重。不属于士族的,就是寒门。讲中国 历史 绕不开氏族,部族,......
-----------------------------
有必要这么绕着字眼讲历史么?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5 15:43:14 +0800 CST  
一、 姬昌的事业
据说,姬昌从小聪明伶俐,深得古公亶父的喜爱,当年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却能够继承王位,也是因为古公亶父一心一意想要把王位传到姬昌手中。古公亶父确实很有眼光,姬昌继位以后,谦下有礼,招贤纳士,为了接待来归附的贤人,有时候姬昌连饭都顾不上吃。姬昌慕贤的名声越传越远,于是孤竹国的王子王子伯夷、叔齐来归附。太颠、闳(hōng)夭、散宜生、鬻(yù)子、辛甲大夫等人都一起归顺了西伯,周族声势大壮,但这些人物都仅仅只是铺垫,一位压轴的大人物即将出场。
1、姜太公钓鱼
据说,姜太公名姜尚,因为先祖被封在吕,所以也叫吕尚。姜尚怀才不遇,年老困顿,听说西伯侯正在招聘人才,大约因为高级人才内心都有一些孤傲,不愿意拿着简历上门找工作,希望对方主动纳聘,所以精心设计了一场名流千古的“邂逅”。姜尚打听到西伯侯姬昌要出去打猎,就在其必经的渭水北面钓鱼。姬昌在打猎之前占了一卦,卦辞说,此次打猎收货非常特殊,所得到的将是成就霸业的辅佐良才。姬昌果然遇到了姜尚,两人交谈甚欢,姬昌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的说:我先祖太公就已经在盼望先生出现了,因此姜尚也被称为“太公望”,所以吕尚也称姜太公。获得了特殊的猎物,姬昌也没心情打猎了,用车载着姜尚回去,并拜姜尚为师。
比较有历史素养的童鞋,有没有觉得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实在很不过瘾,遗漏了很多精彩的情节。其实,这真是《史记》里的说法,大家看到那个剧情丰富多彩的版本,应该出自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故事极有传奇色彩:据说,姜尚经常用直钩钓鱼,也不用鱼饵,并且直钩离水面三尺高,然后自言自语:“不要命的鱼儿请自己上钩!”有人问他,你这样能钓到鱼吗?姜尚非常神秘的说:我又不是想钓鱼,我是在钓王侯。此话传到西伯侯耳朵里,觉得此事大有文章,就派一名士兵前去邀请姜尚,结果姜尚不搭理士兵,又自言自语说:“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一听,此人大有来头,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哇!这样骄傲的态度,这样玄乎的台词,肯定只有高级人才才能使用,姬昌意识到,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沐浴斋戒前往河边去聘请吕尚。为了表示对人才的景仰,姜尚坐在车上,姬昌亲自拉车,大约也是平时锻炼不够,拉了八百步姬昌就挥汗如雨,叹气说,实在拉不动了。吕尚此时非常悠闲的在车上表态:你拉车载我前行800步,我保你周朝江山800年。估计姬昌这时候非常后悔平时没好好锻炼身体,要是有能力拉个三、四千步,哇……。
另外《史记》记载文王招揽姜太公,也存在另外一种说法。大约说姜尚博学多闻,曾经在纣王手下做官,商纣太坏了,姜尚就跑了,周游列国劝说诸侯,但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最后才前往西部投奔周西伯姬昌。可能是因为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被文学作品艺术化之后,虽然故事的可信度降低了,但故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再加之创作时间是在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严重忽视的元朝,官场上受到压制的汉族知识分子肯定觉得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回顾一下知识分子往昔的荣光,既能抒发自己对本朝的不满,也能安慰一下自己受创的自尊心,所以,故事被大家竞相传诵,另外一个说法也就逐渐被淹没了。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6 16:34:53 +0800 CST  

@zsc86826 882楼 2015-03-06 21:31
嘿嘿,别乱说,一本书,一个理论是不会出现矛盾的,出现矛盾,就是逻辑不严谨,跳大神的档次。海关外的历史书籍就是这样,不能出现逻辑漏洞,出现了,那就是伪史,嘿嘿,你可以去找哦,找出来就肯定出名了,嘿嘿。
鲁迅啥档次?嘿嘿,哥崇拜胡适,鄙视鲁迅啦,哇哈哈。
------------------------------
您读的剑桥中国史,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7 14:08:13 +0800 CST  
2、囚徒的生活
吕尚来了,周更兴旺了,姬昌高兴了,纣王不满意了。坏人崇侯虎乘机挑拨离间地说:“西伯积累善行、美德,诸侯都归向他,这将对您不利呀!”于是纣帝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后世的人啊,对于崇侯虎告黑状的行为那是相当的蔑视,后来《封神榜》说,崇侯虎其实是吕尚的师弟,因为学艺不精,对师兄是羡慕嫉妒恨,所以想方设法给师兄使坏。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崇侯虎的话,就会觉得他仅仅是站在商朝大臣的角度,说了一句大实话。
不管怎么说,姬昌被囚禁了,虽然后来大家用宝马美女换出了姬昌,但姬昌仍然度过了很长一段寂寞的软禁生活,里面有没电视,没有游戏机,怎么打发漫长无聊的白天黑夜呢?简直是无聊到崩溃的节奏啊!但往往辉煌的成就正需要漫长的寂寞作为代价,因为缺乏了外界干扰,姬昌潜心研究八卦,推演出了《周易》。
我们前文已经用场景假设的方式介绍了伏羲创立八卦的经过,八卦创立之后又通过不断的推演,三画卦变成了六画卦。也就是将三画八卦重叠,再重新排列组合得出六十四卦。关于六十四卦到底是谁推算出来,说法多得可以单写一本书,有人认为就是周文王姬昌完成的这项工作,但有人认为伏羲就已经推演出来了,也有人认为是夏商时期的人推算出来的,因为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这两本都是研究八卦易学的书籍,只是已经失传而已,文王写《周易》,不能算创作,仅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一个归纳总结。不管姬昌是总结还是创新,他在寂寞的监狱生涯没有轻生,没有得抑郁症,也没有得狂躁症,而是做了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必须热烈鼓掌以示敬佩。
我不知道有没有孩子看过这本书,但至少每个人都应该听说过。如果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汇来形容自己对《周易》的了解,估计都会答:神秘。其实《周易》没有大家内心想象的那么玄乎。中国两大哲学体系儒家和道家,都曾经从《周易》里面吸取养分,甚至可以说,后来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都研习《周易》,比如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很明显有《周易》阴阳变化的内容在里面,而孔子也亲自为《周易》做注解,名叫《十翼》。
为何我们会觉得《周易》有点遥不可及?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个。第一,《周易》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有哲学,有天文,有命理……后世学者针对《周易》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很多体系派别,说法多了,自然让快餐文化时代的孩子们觉得有点晕。第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状态,中国文人内心的自大,迅速转变为文化自卑,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加上文革十年的破四旧,几十年折腾下来,大家要么知道西方的民主,要么知道马恩列斯毛,真真的就把传统文化抛弃干净了。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读文言文都已经变得很困难,又如何潜心学习传统的经典著作。可怜《周易》竟有很长一段时间,沦为现代神棍们摆摊骗人的主要工具,好在近些年国学重新热闹起来,《周易》已经有学者重新开始研究。
关于《周易》,原本想多费些笔墨,但我目前的职责是介绍中国历史主线,《周易》的内容博大精深,即使讲一个小侧面,也需要长篇论述,那样我的主题就偏了。我也不敢尝试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如此丰富精彩的内容,就想到给大家推荐一套书《易经讲堂》,是根据黄汉立先生在香港讲授《打开易经之门》的录音整理的,其内容治学严谨,深入浅出,感觉高中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应该能够读懂。如果初中孩子有兴趣读,父母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大家可以相互探讨,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另外多说一句,《周易》就是《易经》。“经”原来是织布用的直线,后来用于代指穿竹简的绳子。因为中国古代的书籍,一般是书写在竹简上面,一条条竹简排列好后,用绳子从头到尾的连接在一起,好看的书翻阅的次数太多,绳子经常断,就经常需要重新用绳子连接,因为经线用的多,就直接称很多好书为经,又因为好书怕回潮,所以一定要放架子上,引申出“典”这个说法,“经典”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7 16:32:10 +0800 CST  

@zsc86826 2015-03-07 16:54:54
英文版,中国翻译?搞笑,翻译过来的都是错的。翻译是个大学问,不是查个字典,识几个单词就行喽。嘿嘿。百度看看和英文对比,美国独立宣言都是翻译错的,嘿嘿,因为自己都没看懂,楼上几个还扯哥语文差,哇吼吼,啥叫语文?嘿嘿。
-----------------------------
哦……原来是外语系的。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7 17:08:48 +0800 CST  

@zsc86826 2015-03-08 00:23:29
拜托,不要悲愤,无知不可怕,不知道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有手有脚的。先去了解啥是训诂学再来,好不?
-----------------------------
放心吧,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训诂学。
楼主 tqzrd  发布于 2015-03-08 11:33:00 +0800 CST  

楼主:tqzrd

字数:702656

发表时间:2015-01-23 2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4:58:07 +0800 CST

评论数:245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