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段日子——长篇连载》(持续更新中)

序 言

曾经有首歌叫《梦回唐朝》,为什么我们总是想“梦回唐朝”而不是“梦回明朝”、“梦回清朝”呢!因为“唐朝”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那个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长安城就像现在的美国纽约一样繁华,而且涌现了大批名人,所以到今天还有许多唐朝的“粉丝”们要“梦回唐朝”。而我算是“唐朝粉丝团”其中的一个,我很想为大家做点什么。想来想去,我就想到应该让大家了解一下唐朝将近300年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情,我和“当年明月”一样最痛恨那些“之”、“乎”、“者”、“也”故作艰深的文章,所以接下来我要写的这些内容,相信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种性格、各种经历的人都能看懂……,将近300年的历史,希望大家鼓励我将它写完,我相信自己有这个毅力……

一、“唐朝集团”概况:

集团名称:大唐帝国(唐朝、唐代)

集团性质:国家

创始人:李渊(唐高祖)

法人代表:李氏皇帝(共21位)

固定资产:很多很多(钞票多多滴)

经营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教育……(只要是人能够干的事)

经营起止时间:公元618年——907年

集团大事记:公元618年集团成立

公元690年——705年由第三任法人代表李治(唐高宗)的夫人武则天代理经营。

公元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公元875年——884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公元907年——集团倒闭

……

看完“唐朝集团”的资料,相信很多人脑海里会出现“庞大”、“复杂”这两个词。而且人们过日子但凡有欢乐、有痛苦,唐朝那段日子也不例外。好了,看过资料后,相信大家对唐朝集团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不过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事情要一点一点地说,唐朝290年的日子,一切一切我们还要从它的创始人李渊说起……(待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6 13:34:00 +0800 CST  
李渊是幸运的。

因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吃喝不愁,更不用想着要是下岗了该怎么办?

李渊是很幸运的。

因为他做了皇帝,而且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最高级别的事业有成者。

成功了,光辉灿烂!

但成功的道路却是曲折的……

而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更是艰难险阻,因为那是刀光剑影的血拼……



公元566年,长安唐国公府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前他一直在客厅里转来转去,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因为他的妻子即将分娩。

即将作父亲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妻子即将分娩时,焦急的在产房外面走来走去,两手紧紧地攥在胸前,在心里都会说上一句:“保佑母子平安。”在这一点上,上到皇帝公卿下到黎民百姓都不例外,因为此刻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父亲兼丈夫,这就叫血浓于水。

李昞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当仆人请他进去看看时,李昞三步并成两步的走到屋里……

婴儿长得又白又胖,奇异的是身上长着三个乳头,为了寄托家族兴旺的愿望,希望孩子有个锦绣光辉的前程,李昞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渊”,字“叔德”。

李渊出生在这个家庭里,想去做个乞丐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的家庭实在是太不一般……

李渊的祖上那是怎一个“牛”字了得。

七世祖李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有做皇帝的家族史)

祖父李虎曾经协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权,被封为“柱国 ”(比丞相还大),死后追封“唐国公。

父亲李昞袭封“唐国公”,任“柱国大将军”,他的妻子(李渊的母亲)是杨坚(当时是北周皇帝的岳父,后来的隋文帝)妻子的同胞姊妹,也就是说李昞和隋文帝是“连襟儿”关系。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李渊小朋友和我们现在的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他会坐在窗前数着天上的星星,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去玩捉迷藏,还会听妈妈讲美丽的童话故事。

但是生活有欢乐,就会有烦恼……

李昞的去世,使李渊小朋友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那一年李渊七岁。按照当时的官吏制度,李渊被袭封为“唐国公 ”。而从这一刻起,肩负着兴旺李氏家族的重大使命迫使李渊小朋友必须每天像个“官场”中人一样,一举一动都要按规范去做,不能任性而为,这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讲,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这当然不符合我们现代幼儿教育的法则,不过我们也要理解在一千多年前当然没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儿童心理学》之类的理论书籍,有的只是“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之类的书籍,所以李渊生活在那个年代,也就只有一个字“忍”。

不过,喜欢读书是李渊小朋友的一大优点,什么《汉书》、《史记》之类的历史书籍他都喜欢读,不要认为他读书是为了“应试教育”,要知道他现在已经不需要再“考状元“了,李渊读书是为了从中吸取为官的经验,吸取权谋之术,为将来立足官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故,儿子周静帝继位,皇后和8岁的周静帝无力控制朝政,李渊的姨夫杨坚(周静帝的外公)趁此机会以大丞相的身份入朝辅政,其实是为了谋篡帝位,一些掌握地方兵权的军政头目,看到杨坚谋篡帝位的苗头,就起兵造反,结果被杨坚通通干掉,接着杨坚又大肆屠杀北周皇室成员,使自己大权独揽,年幼的周静帝完全陷入孤立。

公元581年,杨坚废掉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

这个事件对李渊的触动很大,以前他只是在书里看到那君臣之间、朝堂之上一幕幕的阴谋诡计和凶杀,但是这一切在今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更令李渊困惑的是这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事,一边是他的姨夫,一边是他的表姐和外甥。

“这是为什么?不是曾经很多人对我说过家庭要和睦吗?可是现在……”

李渊怀着这样的一种矛盾心理,告别了少年时代……(待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6 13:35:58 +0800 CST  
唐朝那段日子(3)
人生能否成功,起点很重要。

李渊的起点并不低……

隋朝刚刚建立,李渊凭着姨夫隋文帝杨坚的关系,当上了“千牛备身”(皇帝的亲身护卫),这个职位虽然并不高,但由于经常跟随皇帝左右,可以想像那是相当的威风,可以充分发扬“狐假虎威”的精神,着实风光一把。

但是,我们的李渊同志头脑是十分清楚滴,对于他来讲,现在还只是个“官场实习生”,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利用“千牛备身”这个职位,向诸位“官场”老前辈们学习。

李渊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所以每次当他立于朝堂仗下时,他都会仔细认真地听君臣们讨论国家大事,尤其是那些谋臣们所献的计策,更是令他拓宽了眼界。

不可否认,李渊同志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是理论还是要和实践相结合才有用,坦白的讲,年轻的李渊同志在这一方面还显得很稚嫩,让李渊深切的理解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是在一次朝堂议政时,长孙晟向隋文帝献上的一条锦囊妙计……



长孙晟:史书记载他“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长孙晟向隋文帝献计的时候,正是突厥准备大举进犯隋朝的时候,针对突厥人的进犯,隋文帝犯难了,因为有的人忽悠派兵讨伐,而有的人忽悠议和,并且两派争执不休,每到这个时候,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头疼,因为皇帝明白,无论是开战还是议和,这些朝堂公卿们都只是“嘴把式”。

唯有长孙晟既不忽悠立即派兵讨伐,也不忽悠立即议和,他主张利用突厥内部几位可汗之间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让突厥内部互相残杀,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兴兵讨伐,一举攻克突厥。

隋文帝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为他知道这是解决突厥问题最好的方法。

站在朝堂之下的李渊听得也入了神,因为他知道长孙晟的计策就是鬼谷子所讲的“解仇斗郄”,以前他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解仇斗郄”的解释,而长孙晟很巧妙地将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长孙晟啊!你太有才了!”李渊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此之后,李渊有意识将自己所学到的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当中,由于李渊同志工作积极,利用书本上所学来的计谋“吧唧”隋文帝,所以没过多久,他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这一次,他得到的是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县委书记)的官职,这对于年轻的李渊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实践证明“吧唧”领导是很重要滴。

由于李渊在谯州颇有政绩,不久他又被调任陇(今陕西陇县)歧(陕西凤翔)刺史(市委书记),由县委书记升到了市委书记。

而当地人民在市委书记李渊同志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出现了“人多殷富”的景象,李渊也因此官运亨通,过上了舒服的“小资”生活。

“我终于成功了!”

不要着急!李渊,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在这期间,有一位相士叫史士良给李渊看过相。对于算命这玩意,我是相当的不信,一般在马路边上看到算命的,我都会离的远远的,不过在古代,算命的人经常会登门拜访,主人出于对客人的尊敬,一般也就应酬了,但是史士良在看过李渊的相后,说出的话令李渊大吃一惊,他原话是这样说的:

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鄙吾言!

这句话相信不用我翻译,大家也能明白,这就点名在说:李书记啊!你以后肯定会当皇帝。

这让李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受,既喜悦又恐惧。

喜悦自然不必解释,而恐惧是因为现在是隋朝的天下,竟有人说自己以后会当皇帝,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想到这里李渊倒吸了一口凉气,所以在送走史士良之后,李渊严厉的叮嘱家人,千万不能泄漏此事,否则家法伺候……

不过史士良的话,到是给了李渊很大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李渊期盼着那一天尽快的到来……

不过,想当皇帝……

这个想法是有魄力的,行动起来是极度困难的,更有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的。

所以,李渊你还要耐心的等待,并且要等待很久。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谋杀了隋文帝后当上了皇帝,是为隋炀帝。

李渊你准备好了吗?

恐怖的岁月即将来临了……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6 13:38:41 +0800 CST  
杨广当了皇帝,踩着他父亲血淋淋的尸体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年杨坚是诛杀北周皇室成员,篡夺帝位成功的。如今他的儿子杨广刺杀了他,堂而皇之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命乎?运乎?天道乎?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杨坚当了皇帝后“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我们的杨广先生当了皇帝后,却像“穷人乍富”一样,大兴土木、开凿运河、营造宫殿、巡幸江南等;关于杨广先生的这些“光荣事迹”,我们在后边还会介绍,暂且不表。

杨广在仁寿四年(604年)七月当上皇帝后,八月就有人起兵造反,这个人就是汉王杨谅。

杨谅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五子,当时的官职是并州(太原)总管(军区司令员),他起兵造反的原因是因为知道隋文帝病重的时候,杨广假传隋文帝的诏书,缢杀了故太子大哥杨勇,而自己手握重兵在外会更令杨广猜忌,这使得杨谅异常的惊恐,深怕重蹈大哥杨勇的覆辙,所以杨谅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功之。

那就反他娘的!

不可否认,杨谅起兵造反的声势还是很大的,在听从部下的建议后,派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今山西省太谷县)出发,前往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大将军綦良,从滏口(今河北省武安市)出发,前往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大将军刘建,从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出发,夺取燕赵地区(河北省);柱国乔钟葵兵出雁门(今山西省代县),柱国裴文安和纥单贵、王聃等率军直指京师,一时间竟有19个州响应。

如果按照这个声势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杨谅的造反真的能够成功,也许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写,但是我们杨谅先生的脑袋瓜子不知是让驴给踢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到了距蒲津关一百多里处,杨谅忽然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山西省永济县),并且大封官吏,按兵不动。

事实证明,杨谅的军事指挥水平确实是不一般地低。

这就给了隋炀帝喘息的机会,结果隋炀帝派大将杨素领兵前去镇压,杨素的军事指挥水平和杨谅比起来,那简直就是研究生PK小学生,经过杨素精心的“照料”,杨谅的结局可以想像,兵败被囚,惊恐而死。而杨谅在这场造反事件中唯一的“功绩”就是拉20多万户老百姓共同下水,其所部官民遭到隋炀帝杀害、流放者不计其数。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你费了这么多笔墨写杨谅造反,这和李渊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事实上李渊在杨谅造反声势浩大的时候,也曾经动过心思,是响应杨谅,还是效忠于隋炀帝?这是个问题。

后来李渊听到杨谅兵败的消息,暗自庆幸没有轻举妄动,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从杨谅造反的事件中,李渊忽然明白了一点——应该远离权利中心,避开隋炀帝的耳目。

没错,隋炀帝的猜忌心是非常强的,强的甚至有些变态。

不久,客观条件给了李渊远离隋炀帝的机会,隋炀帝任命李渊担任楼烦(今山西静乐)太守(市长兼警备区司令),李渊欣然前往,他觉得像一只脱笼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的飞翔了,但是长安城里发生一系列事情,却又使李渊时时处于紧张状态。

首先是杨素被逼死。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帮助杨广篡夺帝位,杨广表面上虽然敬重杨素,而心中却深深的猜忌他,大业二年(606年)杨素病重,杨广虽然表面派名医、赐上等药给杨素治病,

而暗中却唯恐杨素不死,杨素知道自己位高权重,受杨广的猜忌,所以不肯吃药,最后病重而死,杨广表面悲痛,暗中高兴去掉了杨素的这块心病。

第二是高熲被杀。

高颎乃是隋朝的老臣,竭尽忠诚,当朝20余年,满朝文武,没有不佩服的。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征调全国百姓近百万人修筑长城,高熲上书劝谏,受到杨广的斥责。高熲心中非常伤心,与礼部尚书宇文等人私下议论杨广,被奸臣告发,杨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熲、宇文等人全部处死……

此外被杨广以各种理由免官的还有尚书左仆射苏威、内史令萧琮等人……



朝廷重臣一个个的倒下,使李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但他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将来成功,现在必须韬光养晦。



“是不是有一天,杨广也会猜忌到我?我也会像他们一样?”

“我该怎么办?

李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事实证明,李渊能当皇帝,哪绝对是不一般滴。

为了不受杨广的猜忌,李渊想出了一条韬光养晦的妙计。

沉湎酒色……(待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6 13:39:56 +0800 CST  
李渊之所以选择“沉湎酒色”作为自己韬光养晦的策略,实在是迫不得已。

因为就在隋炀帝杨广诛杀朝廷大臣的同时,民间市巷中忽然又兴起了一些“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李氏当为天子”的童谣和谶语。这让李渊想起了相士史士良对他说过的话:“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虽然李渊高兴的心花怒放,但为此也惶恐不安。

“杨广这个变态狂,要是听到这样的话,会不会怀疑到自己?”……

李渊的担心不无道理,没过多久,隋炀帝的眼睛便盯上了李渊。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礼部尚书(文化部部长)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起兵造反,杨玄感为什么造反?因为他的老爸是杨素。杨素是怎么死的,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除了替老爸报仇,杨玄感造反还有“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的意思,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解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隋朝人民。

杨玄感同志的觉悟是高尚的,但是造反事业只有觉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总之一句话,杨玄感同志这几方面一条也不占,所以六月起兵造反,八月战败自杀。

我们的李渊同志,在这期间并没有跟着凑热闹,而是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因为他知道目前隋朝的统治力量还很强大,这个时候贸然公开造反,那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李渊的决策是正确的。

所以他得到了杨广的信任,杨广给他的赏赐是——代替杨玄感亲戚元弘嗣为弘化郡(今甘肃庆阳)留守(警备司令兼军区司令员),统领13个郡的军队。

李渊认为这个官职对于自己以后成就帝业会大有帮助,所以他利用这个机会广泛的招揽人才,对属下比较宽厚,得到了属下的拥戴。

但事实证明,李渊的这个决策是错误的。

因为在杨广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当时的隋朝可以说是破鼓万人捶,农民起义、王公贵族造反遍布全国,杨广就想惊弓之鸟一样,恐惧到了极点,看谁都像造反的人,尤其在经历了杨谅、杨玄感的事件后,他对掌握兵权的王公贵族们更是猜忌,而这个时候,恰恰听到李渊在弘化郡颇受属下的拥护,所以杨广那双阴森的眼神就盯上了李渊,于是他决定派专使招李渊回长安……



当专使在李渊的官衙里把杨广的诏书递到他的面前时,李渊颤抖了。

回到府中,李渊的脑子急速的飞转。

去?还是不去?

如果去,以杨广的所作所为,自己肯定是有去无回。

如果不去,那就是抗诏不遵,其罪当诛。

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应对?

李渊忽然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装病。

这真是个再不过的办法了,自己有病在身,推迟回京的时间,合情合理。

但是接下来又产生了一个问题:

你说自己有病,专使信吗?要知道专使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可怎么办?唉!这可真是“心中好似滚油煎”啊!

不过我们的李渊先生脑袋是相当聪明滴,他忽然想到了一样东西,而且这样东西,保准把专使拿下。因为这样东西可以使鬼推磨。

是的,钱。

对,向专使行贿!

所以第二天他在拜见专使时将白花花的银子递到了专使的面前。

专使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时,顿时乐开了花,但还是故意的问李渊:

“李大人,这是为何?鄙人无功不受禄啊!”

这句话说的很有学问,其中的潜台词是“李渊,如果你有需要帮忙的事,尽管明说。银子我得收的明白。”

“专使大人远道而来,略备薄礼,不成敬意!”李渊随口应和着。

“李大人过谦了!”

随后双方又假惺惺得推让了一番,最终结果是银子揣进专使的口袋。

李渊也随即开始切入正题:“卑职最近重病在身,恳请专使大人向皇上奏明,等臣痊愈之后,再行赴京。”

“哦!原来是这样!李大人请放心,我回去后,一定向皇上奏明您的病情。”……

双方皆大欢喜。

就这样,专使回去后在杨广的面前添油加醋地奏明李渊的病情,杨广同志当时正在肆意淫乐,所以也就没当回事,李渊因此侥幸逃过了一劫。



但是如何采取一个长久的安身之计呢?要知道自己可是有着13个郡兵权的王公贵族,杨广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

所以李渊才决定用“沉湎酒色”的方法,瞒过隋炀帝的耳目。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李渊酗酒纵色,间以赌博。史书记载他与晋阳宫副监(副总管)裴寂酗酒赌博,“情忘厌倦。”(《旧唐书》)

李渊的策略成功了,正因为李渊的酗酒纵色,杨广把他当成了一个庸才,事实证明,杨广是个庸才,而李渊才是真正的英雄。

“杨广,你就这样折腾吧!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6 13:41:17 +0800 CST  
杨广闹的确实是够欢的。

自从这位仁兄当上皇帝后,开始挥霍他老爸杨坚积累下来的产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啃老族。

我总结他当皇帝后的主要“功绩”就是“四大搞”。

首先是大搞土木工程。

这个工程可不是仅仅盖几个高层建筑,美化一下城市那么简单,杨广的土木工程是要营建一个城市——东都洛阳。

为了这个工程,杨广每个月从各家各户抽调的壮丁达到200万人,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下有关隋朝户籍的历史资料,当时全国有890万户,如果以一户六口为计算(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的国策),全国人口应该有5000多万,而杨广每个月就抽调200万人,也就是说每家至少有一个人去给杨广干活,而史书上记载,因工程紧急,累死者十分之四、五,得出的结论就是当时全国有一半的家庭里至少有一个人为了营建洛阳而“壮烈牺牲”。(想一想家里人的感受)。此外,除了工程所需要的开支之外,这些人的衣食住行需要多少开销,大家自己去计算一下(无底洞)。

第二就是大搞联欢活动。

杨广的联欢活动绝对有创意,具体来说就是搭一个两平方公里的巨型大台,汇集当时全国所有的演艺明星和知名乐团,通宵达旦的在上面又唱又跳,而且让这些人都穿上锦绣的彩色衣服,为了制作这种衣服,当时长安和洛阳两个城市的彩锦几乎全被用光。

第三就是大搞旅游

杨广的旅游讲究排场,乘船去江都(今扬州)旅游,带了20万人,乘坐的龙舟高45尺,长200丈,加上其它王公贵族所乘的船,一共5200多艘,前后排在一起的距离,相当于天津到北京的距离(120公里)。

第四就是大搞侵略

杨广仗着自己家大业大有的是骡马,当皇帝期间发动了三次争伐辽东的战争,都是大败而回,其结果是使辽东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失去往日的繁荣景象,饥馑疫病,人民更是深受其害。

还有很多很多……

杨广同志的“四大搞”使得民不聊生,但是老百姓也没有办法,只有“忍”。

可是有一句话叫“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所以老百姓开始行动起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不过,老百姓没有杨广同志的花样多,它们只用“一大搞”,对抗杨广的“四大搞”——搞什么?搞造反。……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十二月,山东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率众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总的说来,从611年到617年李渊起兵之前,这七年中形成了三只规模较大的农民武装力量,他们分别是:河北窦建德的起义军,河南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还有江淮地区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此外,一些隋朝的王公富豪,看到隋朝的情况不妙,也都参与到反隋的斗争中,除了我们以前介绍过的杨谅、杨玄感之外,还有马邑(今陕西朔县)校尉刘武周,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富豪薛举、薛任杲父子,罗县(今湖南湘阴)县令萧銑等人也都拥兵自称为王……

请注意,我之所以把以上这些人的名字列出来,是想让大家先对他们有个印象,因为这些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将与李渊的事业有着某种联系,我们暂且不表……



面对着全国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我们的李渊同志继续发挥他“装蠢”的本领,照样的吃喝玩乐,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异常,所以他继续得到杨广的信任。

但是命运,不会让李渊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四月,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其工作职责是镇压河东(黄河以东)地区的农民起义军。

李渊,你表现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但是李渊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却不是农民起义军,而是突厥……(待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6 13:44:05 +0800 CST  
说来很好笑,李渊的工作职责本来是镇压农民起义军,但是到了河东之后,迎来的第一个对手却是突厥人。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突厥这个民族,因为突厥人在今后的岁月里也将伴随李氏唐朝共同走过一段很长的岁月,有必要先让他们在大家面前混个脸熟。
这是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它们居无定所,喜欢吃牛羊肉,兵士们长年身穿甲胄,善于骑射,打仗的时候有个特点,说打就打,不考虑什么天时、地利与人和,没有阵形。而且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占领地盘,而是为了掠夺财物,打完就跑,正所谓“攻也匆匆,撤也匆匆。”而且如果打败了,也没有关系,从头再来,没有什么“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惭愧心里。
综合上边这几条,结论就是,突厥人是很难对付的。所以很多年来,中原的各个朝代从主观上都不愿意和他们为敌,经常会采取一些和亲的手段(将皇室的某个公主嫁给突厥的可汗),对他们加以笼络。
但是我们的李渊同志在国内待得好好的,和突厥人也没有什么外交往来,而且也不需要让他去和亲,为什么突厥人成了他的第一个对手?
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的杨广同志。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杨广以突厥人始毕可汗不来朝贡为由,率领大军北巡进行震慑,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在边境上搞个军事演习,吓唬吓唬你,叫你知道我天朝上国的威严,以后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但是杨广打错了算盘,因为对象是突厥人。
想吓唬我们?杨广,你看错人了,扁他。
随后,始毕可汗率领10余万骑兵准备袭击隋军。
不过,突厥人里有一个人将这个消息,通报给了杨广,这个人就是义城公主(隋朝和亲突厥的公主)。
还是向着娘家人啊!
当杨广听到这个消息时,吓得腰也酸了,背也疼了,腿也抽筋了。急忙率军退入雁门(今山西代县),因为他手里只有3万人
但是已经晚了,突厥人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就在杨广率军刚刚进入雁门,突厥人已经打到了城下。
一边是突厥人猛烈攻城,一边是隋军顽强守城。
战争进行的相当惨烈。
惨烈到什么程度?
突厥人的弓箭,已经射到了杨广的御座前。
史书记载,杨广抱着赵王杨杲嚎啕大哭。
哭也没用,杨广,你只能选择等待,等待各地的援军到来……

就在雁门之战进行的过程当中,身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的李渊首先得到了消息。
李渊在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这是个绝好的机会。
杨广现在被困,如果这时趁机起兵,大功可成。
且慢,如果李渊是一个如此浅薄之人,他也就不可能成为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了。
李渊考虑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在当时来讲,突厥等于是隋朝之外的另一个国家,自己的国家和另一个国家开展,而自己趁机起兵打攻击自己的国家,这是什么行为?汉奸行为!
一个汉奸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吗?
答案是否定的。
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还能当得稳皇帝?
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渊正是想到了这些,所以决定派兵增援雁门,并且让18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军勤王……
李世民,李渊的次子,史书记载他“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旧唐书》)
请大家记住这个少年的名字,他将在今后的岁月里,开创大唐帝国的伟业……(待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7 00:09:14 +0800 CST  


李渊的妻子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

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李元霸幼年夭折(也有史书记载他是战死的)。

窦氏夫人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这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女人(她舅舅是周宣帝),还颇有政治见解。李渊还是楼烦太守的时候,曾经养有九匹骏马,在闲暇之余,喜欢骑着自己的宝马到郊外打猎,窦氏就提醒李渊说:“当今皇上好鹰爱马,你是知道的,这些马应该献给皇上,如果有人向皇上进谗言,说你养有骏马,皇上会猜忌你的,很可能会招来杀身祸。”当时李渊并没有当回事,后来的确有人向杨广报告了李渊养马的事,李渊虽然没有招来大祸,却遭到了杨广的斥责。

当然这样的母亲,教育孩子也很有自己的方法,他对自己的儿子教育很严格,让他们学习经史和兵法,还让他们练武。正是由于窦氏夫人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所以四个儿子(准确的说是三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了超级牛人,这一点相信大家以后会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

可以说,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在这个女人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可惜的是,窦氏夫人45岁那年,由于得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没能看到她丈夫和儿子们开创的伟业。

不过,相信你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



也许是遗传基因的关系,除了李元霸之外,三个儿子长大后都继承了李渊和窦氏夫人深谋远虑的特点,而且英武逼人,能征善战!

由于长子李建成需要在父亲身边料理公务,所以这一次解雁门之围,李渊决定让次子18岁的李世民从军勤王。

也许是因为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李世民并没有成为一名冲锋陷阵的小卒,他被编入了屯卫将军(师长)云定兴的部下,做了一名参军(参谋)……



突厥人还在猛烈的攻城,杨广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左看又看,上看下看,援军怎么还没到来?

“给我顶住,凡是守城有功的,士兵直接升六品官,赏布匹百缎。官员们晋升一级。”

杨广在无奈之中,慌忙下令。

因为他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杨广的这个命令是正确的,正因为他的这个命令,军士们振奋精神,顶住了突厥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能顶多久,是多久吧!也许援军现在就在路上……



此刻,云定兴和李世民正带领着援军,飞速的赶往雁门。

但是,他们手里只有1万人。

1万人?加上雁门城里的隋军最多只有4万,而突厥人却有10万大军。

这个仗怎么打?

难道和突厥人硬碰硬的干一场?

还是等其它地方援军都到后,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和突厥人火拼一场,不过那个时候,相信它们的皇上杨广同志已经成了俘虏。

云定兴犯难了。

幸运的是,他的身边有李世民。

看到云定兴的脸上显出了难色,李世民猜到了云定兴的难处。

“将军,是否为解雁门之围发愁啊?”

“是啊!突厥十万大军围困雁门,而我们现在只有一万人,无异于以卵击石啊!可是如果等到各地援军都到齐了,再解雁门之围,恐怕那个时候,皇上已经……”

“将军,卑职有一计,不知当将否?”

“哦?请讲!”

“我认为始毕可汗敢带领10万大军围攻雁门,正是看到了我们各地的援军仓促不能增援,所以才如此猖獗。我军应该摆开阵容,白天应该挥动全军大旗连续不断,晚上应该鸣钲击鼓,全军将士大声喧哗。始毕可汗必然认为我们的援军已经都到齐了,肯定不敢恋战。”

云定兴听李世民说完,用一种钦佩的眼光看着他。

“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说的通俗点,李世民采用的是一种“扯大旗,拉虎皮”的疑兵之计,但就是这个计策,还真把突厥人忽悠住了。

始毕可汗决定暂时停止围攻雁门,原地驻守。

但是想要让突厥人撤军,却没那么容易。

就在这个时候始毕可汗突然接到一封信,送信的人是义城公主派来的使者。

信中写的是:北边有急!

不能不撤了,隋朝的问题可以以后慢慢解决,但是老窝要是让人端了,那可真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无家可归。

撤!

突厥人就这样一窝蜂的撤退了……



我们的杨广同志安全的回到了太原。

接下来就是向全国发布“雁门大捷,歼敌无数”之类的消息,大家以示庆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套路)。

再接下来就是杨广犒赏三军,兑现自己的诺言。

李渊因为勤王有功,官升一级,升迁为右骁卫大将军。

“杨广,这次我救了你,是为了我自己!下一次,你将没有那么幸运。”……(待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8 00:41:48 +0800 CST  
时间进入了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也许是让农民起义军折腾的不得安宁,或是上次雁门被围受到了惊吓,自从回到洛阳后,杨广吃嘛嘛不香,晚上睡觉居然让宫女们在身边唱着“狼来了,虎来了,马猴背着鼓来了”之类的歌谣才能入睡。
典型的惊恐症表现。
看来洛阳是不能再待了,杨广决定前往江都(扬州)去“疗养”一段时间。
其实准确的说是被迫逃往江都,因为北方除了长安、洛阳等几个大城市外,其余的地方都被反隋力量所控制。
到了江都可以让杨广稍微的喘口气,组织军队继续顽强的抵抗。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杨广将自己的禁军都投入了战斗,不可谓不下本啊!
但是,江都对于杨广来讲,注定是个不祥之地。
在不远的将来,命运将让他永远定格在那里……

也许是江都的天气实在是心旷神怡,杨广的心情好了很多。
杨广忽然想到了李渊。
杨广现在的感觉是,对李渊一方面比较信任,因为在雁门之战中,李渊第一个派兵勤王,表现突出。但是另一方面,杨广又忌惮李渊手中的兵权,要知道杨谅、杨玄感手中都是握有重兵的。
解除李渊的兵权吗?如果解除李渊的兵权,那谁还敢给自己卖命,那么多农民起义军谁来料理,何况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突厥人。
不解除的话,终究是心腹大患。
杨广皱紧了眉头……
如何才能限制李渊呢?
杨广忽然想到了曾经给他带来惊吓的突厥人。
“诏李渊为太原留守,虎愤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率太原兵马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回击匈奴。”
在杨广看来,他作出了一个绝妙的安排。
王威和高君雅是杨广的心腹,把他们俩安插在李渊身边,可以随时监视李渊,而且可以分解李渊的一部分兵权。
另外让李渊回击突厥,一方面师出有名,可以报雁门之战的一箭之仇。另一方面只要开战就会削弱双方的力量。至于王仁恭嘛……,你驻守马邑,回击突厥是你的工作职责所在,所以跟着李渊一起上吧!
周密!绝对周密!杨广还是很有才的。可惜他这个命令适合智商在他之下的人,而李渊的智商恰恰在他之上……

当王威、高君雅带来杨广的诏书后,李渊一下子明白了杨广的用心。
“好个一石二鸟啊!还安排人监视我。”
不过心里想的,嘴上还是不能说出来,对于上级派来的两位助手,照例要搞个欢迎仪式什么的,说一些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之类的话,因为毕竟还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突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
既然现在起兵造反还不是时候,那就只能按照杨广的意思回击突厥了。
可是李渊的手中只有1万人,而突厥手中的军队是李渊的十倍。
这个仗怎么打?
更让人头痛的是,仗还没有打,自己内部的人却害怕了。
王仁恭就是个代表。
想来也很正常,这位仁兄驻守在边境,长年和突厥人打交道,深刻的了解突厥人的特性,这会自己的1万人又要跟人家10万人火拼,不害怕才怪。
看来,在料理突厥人之前,首先要树立内士兵战胜敌人的信心。
事实证明,我们的李渊同志不仅能征善战,作思想工作也是很有一套的。
李渊针对突厥人的作战特点(前面介绍过),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
首先,让王仁恭选出2000名善骑射的士兵,饮食起居和突厥人一样,天天在边境上驰骋涉猎,以炫耀武威,李渊由于善于骑射,所以首当其冲。
第二,在涉猎的过程当中,如果遇到突厥的部队,不要马上冲过去和人家火拼,那样只能“壮烈牺牲”,应该表现出旁若无人的样子。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第三,寻找有利时机,寻机偷袭突厥人。
因该说,这个招数和前边李世民在解雁门之围时用的招数差不多,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李世民向他老爸建议的,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是结果是相同的,突厥人再一次被忽悠。
突厥人把李渊的这2000人当成了突厥自己部落的人,所以不敢交战。

一来二去的,李渊的士兵渐渐的提高了士气。
原来突厥人不过如此啊!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既然自己的人没有思想包袱了,那就寻找决战的机会吧!
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

有一天,李渊照常带领这2000名士兵外出涉猎,正在兴头时,他们忽然发现在他的正前方,突厥骑兵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他们。
“将军,咱们跟突厥人干一场吧!每一次看见他们,他们都不敢过来,分明是怕我们。”
李渊的苦心确实没有白费。
是时候决战了!
突厥人拿命来!
李渊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看着穿着自己衣服的人冲过来,突厥人愣住了。
要给我们送东西吗?
对,送上的是刀劈斧砍!
就在突厥人打愣的时候,
大刀像突厥人头上看去。
杀声震野,刀光闪闪。
史书记载,斩突厥首千余骑……
自此,突厥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敢南下中原侵扰。

因为中原人饱受突厥人的侵扰,而李渊替他们解除了突厥人的威胁,所以有很多人前来投奔李渊。
第一个来投奔李渊的,便是刘文静……(待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9 10:17:59 +0800 CST  
刘文静是个人才。
而且和裴寂是好朋友(经常陪李渊喝酒的那个人)。
时任晋阳令(县令)。

来投奔李渊,是因为他看中了李世民,觉得李世民不是一般人。
他跟裴寂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夸奖李世民,说李世民异于常人,有刘邦、曹操的气度,今后必为人主(刘文静也会算命?)。
可惜刘文静的运气实在不好,由于他和李密联姻,所以被捕入狱。要知道李密对于隋朝来讲,那可是天大的反贼。
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
刘文静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不过有一个人的目光始终在盯着刘文静,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刘文静看中的是李世民的气度,而李世民看重刘文静的是才华。

李世民决定前往狱中看看这位仰慕自己的朋友。
两个人一见面,颇有感慨。
刘文静开门对李世民说:“现在天下大乱,非得有刘邦、刘秀那样的人才,才能平定天下。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个可以共大事的人,所以李世民对刘文静表露了心迹:
“我今天来探望你,正是想和你商量大事,不知你有何妙计?”
刘文静看起来胸有成竹.
“现在杨广逃到了江都,而各地的反隋势力不计其数,如果有一位真主出现,想要夺取天下,易如反掌啊!”
“嘘!小心那些狱卒听到啊!”李世民提醒刘文静。
刘文静警惕地看了看周围,压低声音说:“我当晋阳令已经很多年了,知道这个地方有很多豪杰想要共举大事,如果把他们拉拢过来,再加上唐公的兵马,乘虚打进关内,号令天下,到不了半年,唐公可成帝业。”
听完刘文静的话,李世民用一种钦佩的目光注视着刘文静,只说了一句话,从此两个人便成了亲密的战友,李世民说的是:
“我一定要把你从狱中救出来。”……

相信以李渊、李世民在山西的地位,就出刘文静并不困难,不久刘文静顺利出狱。
就这样,刘文静便成了李渊、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他将在晋阳起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09 22:38:43 +0800 CST  
下面介绍第二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刘弘基。
他本身是河中刺史。
但是他后来的职业变成了盗贼。
不过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做“盗贼”这个工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刘弘基成为盗贼,是因为隋炀帝征辽东时,他没有凑够随军征辽东的盘缠,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后来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碰巧来到太原,所以结交了李渊父子。
和刘文静一样,刘弘基也是看中了李世民。
也许是因为和李世民比较投缘,哥们之间无话不谈,李世民给他的待遇——吃住在一起,出门骑在一匹马上(出则连骑,入同卧起)。可见两个人好到什么程度。
刘宏基将在李渊问鼎长安的征途上立下汗马功劳。
有人说他功劳第一,我相信。

接下来,请大家耐着性子,听我再介绍一位牛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唐俭。
他的父亲和李渊曾经是同事,共同当过千牛备身。
唐俭的名声非常好,因为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巧合的是,他也是看中了李世民(李世民可以成立一个粉丝团)。
所以在李世民引荐下,唐俭成为了李渊的心腹。
唐俭给李渊的建议是:开府库,南召豪杰,北抚突厥,东收燕赵,驱渡黄河,占据秦雍,汤、武之业可成。
很有些诸葛亮未出茅庐,定天下计的感觉。
唐俭将在以后破刘武周,北击突厥中,展示出坚忍不拔的毅力。

人才!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需要他们的辅助。
李渊也不例外,在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上,并不缺少人才。
只是有的成了英雄,有的盗寇。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好了,先介绍这三位人才吧!
还有很多很多牛人,没有出场。
不要着急,我们后边慢慢介绍。
就在李渊父子广泛延揽人才的时候,同时也迎来了第二个对手——农民起义军。
甄翟儿的起义军……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10 22:45:42 +0800 CST  
在写李渊PK甄翟儿之前,我想先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古代农民起义的本质是什么?
还是用通俗一点的方法来讨论吧!
假如张三是一个古代的农民,他本有几亩自己的耕地,然后天天去耕地,定期向地主(朝廷)交赋税,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忽然有一天,朝廷说要增加赋税,因为某某地方闹了灾荒,国家要去赈灾。好!为了国家的利益,咱充当光荣纳税人。
但是忽然又有一天,朝廷要征粮,原因是朝廷要攻打某个国家,理由是这个国家不来朝贡(例如杨广同志)。农民伯伯咬咬牙,好!支援前线。
可是没过多久,朝廷又要增加赋税,又要征粮,理由是皇帝大人要巡幸远游,需要银子!
什么?还让不让人活啊?
如此一来二去,农民们可不干了。
怎么办?反之!
目的:天下土地多多滴,我来当地主。
凭什么受你压迫?
所以我认为古代农民起义的本质是:
打倒剥削自己的阶级,然后成为剥削别人的阶级。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当然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那绝对可以写一篇5000多字的论文。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农民起义是为了争夺土地,在起义的过程中,如果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创造的物质利益,他们一辈子也享用不完的时候,他们还会坚持起义下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他们的目,就是土地,准确地说是土地带来的物质利益。
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所以从陈胜、吴广开始,到清朝的白莲教,农民起义总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虽然也有个别猛人成功一两次(例如朱元璋),但那只是特例。
虽然我对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首领很是敬佩,但是当我们透过现象去揭示其本质时,历朝历代镇压农民起义运动,就是一个争取地主阶级的地位,一个维护地主阶级的地位。

李渊就是无数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其中一个。
要说李渊的本职工作,就是镇压农民起义,虽然甄翟儿这个对手来得有些晚,但是晚来的对手,依然是对手。
李渊必须面对!
甄翟儿是魏刀儿的部下,大业十一年(615年)魏刀儿在上谷(今河北怀来)起义,自封“历山王。
大业十二年,甄翟儿率领两万人骚扰太原。
首战告捷,隋将潘长文被杀。

李渊得到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对李世民说了一句话:
“历山王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要破历山王,先破甄翟儿!
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李渊带着宝贝儿子兼心腹爱将李世民与副留守王威前去镇压。
双方注定有缘,在雀鼠谷(今陕西介休境内)不期而遇。
只是李渊的兵少的可怜,五千人!
五千人PK两万人。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想要打赢这场仗,的确要动一番脑筋。
办法总比困难多!

雀鼠谷,长数十里。
既没有孔雀,也没有老鼠!
有的是悬崖峭壁,怪石林立。汾水河从中流过。
两万多起义军列阵严整,首尾相继达十余里。
这次也是仗还没有打,又有人先害怕,看到起义军的阵势,副留守王威和部分士兵心虚了。
关键时刻,还是领导压的住茬。李渊看到人心浮动,便笑着对王威说:“这群盗寇,就认识钱。这一战只可智取,不能强攻。我就担心到时我准备好了,他却逃走了,如果他决定和咱开战,我保证这一战必胜!”
嚯!李渊!你口气不小啊!
王威半心半疑地看着李渊。
既然领导决定了,那就按您的意图办!
反正打了败仗,责任你担着。
事实证明,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既然敢吹牛,就有吹牛的本钱。
李渊吹牛的本钱,就是两个字:智慧!

随后,李渊便摆了个阵。
这个阵的具体安排是这样的:
将手中的五千人,分为三个方阵。其中把老弱士兵放在中间,让这些人摇动军中的所有旗帜,并把全军的辎重放在这些人的后边,做为中阵。
然后,把剩下的精兵分为两个部分,列在中阵的左右,作为小阵。
领导,这是个什么阵啊?
一会起义军冲过来,中阵这些人不都成炮灰了啊!
少废话!你也别闲着,拿着我的大旗,站在最前边给我使劲的摇!
完了!完了!看来我是要以身殉国了。
嘿嘿!谁让你仗还没打,就害怕的。
王威硬着头皮站在了最前边。……

“冲啊!杀啊!活捉李渊啊!”
起义军向李渊的中阵猛烈的发起冲击,因为他们看到李渊的大旗就在中间。
王威这时侯的脑子反应还是相当快的,在起义军冲过来的过程中,丢掉帅旗,一溜小跑,躲到草丛里,幸而脱险。
但是中阵被冲垮了!
原来还有这么多辎重!这次可发财了!
起义军就此中计!
就在起义军忙着收缴中阵所丢弃的辎重时,李渊的左右二阵,开始向起义军进攻。
李世民首当其冲,一通猛砍,所向披靡!
由于突然遭到袭击,起义军失去指挥,伤亡惨重,被俘的男女老少达到数万人。

临危不惧,方为大丈夫!
李渊父子做到了。
北击突厥,延揽人才,平定甄翟儿。
不知不觉中,李渊逐渐把太原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为后来的起兵,建立了根据地……(待续)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11 23:24:03 +0800 CST  
和李渊比起来,杨广的日子越发不好过。
自从杨广跑到江都后,京城长安的事务全都交给了代王杨侑(杨广的孙子),可是杨侑毕竟年幼,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之下,隋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在北方只有长安、洛阳等几座孤城,在江南也只有江都一隅之地。即使是这几个地方,彼此也被切断联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岛。
除了李渊在太原秘密地经营自己的根据地之外,反隋势力当中的几个VIP,在自己的努力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实在是为隋朝的灭亡,作出了突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李渊成就帝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就介绍其中的几位超级猛男,看看他们是怎么打拼的。
第一位猛男:李密。
李密本是杨玄感的部下,杨玄感起兵造反失败后,李密开始了逃亡的生涯,后来投奔了瓦岗军,因为李密善于谋略和用兵,得到了首领翟让的赏识和重用,他说服翟让,率领7000精兵攻下隋朝的重要粮仓——兴洛沧,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由于李密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后来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推李密称魏公,等于将首领地位让给了李密,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
但是,就在此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改变了瓦岗军的内部格局。
李密杀死了翟让!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13 23:20:06 +0800 CST  
有很多史书上记载说李密杀死翟让是因为分财不均、对待俘虏的态度不同等;我认为远没有这么简单,当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考察瓦岗军的成长足迹后,我认为李密杀死翟让有很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就此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是权利制衡。
翟让曾经是李密的领导,后来翟让主动将领导权让给了李密,虽然李密在瓦岗军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对于翟让这位曾经的领导,并不能直下命令,就算是想让翟让做什么事情,语气也会比较委婉,毕竟,李密的领导位置是翟让推选的,而瓦岗军的将领们大多是出身贫寒的草莽汉子,或者是隋王朝的低级军官,在这些人心中,恩义两字分外重要。翟让只是曾经做过李密的领导,但是只要有过这回事,李密就无法在翟让面前摆出主君的架子来,以免给人忘恩负义的感觉。
但是,李密是有野心的,如此一来二去,翟让便成了李密的绊脚石,虽然表面上李密是翟让的领导,但是内心深处,大家依然认为翟让还是领导,李密的心中肯定会不爽,换了我也会不爽,这就等于翟让隐性地分解了李密的权利。
仅仅是心里不爽,还不足以让李密杀死翟让,还要靠自身的实力,李密是有实力的,因为李密有势力,这就派生出第二个原因:
派系林立。
总的说来,瓦岗军之中分为三个派系。
第一派,我称之为蒲山公集团,这个集团是李密亲手建立的,可以说是李密的嫡系部队,以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裴元庆四将统率的八千内军骠骑为主力,辅以裴仁基,王伯当诸将统率的部队,在瓦岗军中,是战斗力最强,势力最大的一支军队。
第二派,我称之为老营集团,这个集团是主要以最初随翟让在瓦岗起义的老部下为主,其中,左武侯大将军单雄信,右武侯大将军徐世绩都是翟让的心腹手下,统率着大量士卒。其实力和蒲山公集团不相上下。虽然他将头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但是,他在瓦岗军中的势力却并没有削弱多少。
第三派,我称之为变民集团,所谓的变民集团,就是指一些农民、小贩受不了官府的压迫,起来造反,但又没有形成正规的组织,需要依附规模较大的起义军,这个集团以孟让,郝孝德的变民集团,上谷郡(今河北易县)变民军王君廓集团,东进的长平郡(今山西省晋城)李文才集团,李德谦集团,魏郡(今河南省安阳)地李文相集团,济北郡(今山东省庄平)的张青特集团等为代表,变民集团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合力,表面上听从李密指挥,关键时刻是靠不住的,他们依附瓦岗军就是因为瓦岗军有粮。这个集团属于墙头草的类型,只有能得到利益就行,至于效忠翟让,还是效忠李密无所谓。
三个派系,不同的想法,浦山公营集团效忠李密,老营集团效忠翟让,变民集团无所谓。
所以斗争的焦点就集中在了蒲山公营集团和老营集团二者之间。
因为翟让和李密的追求是不同的。
这就派生出第三个问题:两个人的追求有何不同。
翟让自认不如李密志向高远,不是打天下的料。这才把头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但是。这并非表明他就完全不担心李密上位之后,感于自己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不会反过来对付自己,正因为他本身有着雄浑的势力,所以才并不在乎在名义上接受李密的领导。一句话,他只想大块吃肉,大腕喝酒,有美女就上,有钱财就捞,只要过得好就行了。他并没有打江山的雄心。由于翟让的存在,翟让手下的那些老臣子仗着自己的资历,根本就不理会李密的命令,在打仗的时候只知道躲在后面,分战利品的时候却一个个站了出来,奋勇争先。
而李密则不同,他身为隋朝的旧官吏,起兵造反,就是想做皇帝,现在翟让这个曾经的领导,这么没有上进心,但是还得碍于面子,言不得语不得,自己的下属对翟让集团的行为也不满,李密心中更是不爽。 但是这些都被李密记在了心中,在翟让看来,属下夺取战利品,这些都是小事情,连领导的位置都是他让给李密的,李密自然不会计较这些小事情。然而,他忘记了李密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是一个雄主,而一个雄主的想法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照这样下去,瓦岗军早晚会出乱子,所以李密觉得要想让瓦岗军形成真正的合力,必须要让所有人的目标是一致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统一思想,但是如何才能统一呢?李密想到了作翟让的思想工作,但是为什么最后李密作出了杀死翟让的决定呢?我觉得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翟让根本听不进去,这就涉及到第四个问题,翟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里,我说三件小事,大家就会总结出,翟让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件事:翟让邀请李密的记室刑义期来赌博,翟让的赌风不是很好,赢得起输不起,刑义期自然不想白送钱财给翟让,于是百般推脱,找个借口没有前去,结果,翟让大怒,派人把他抓来,打了八十军棍。
第二件事:翟让曾经警告过左长史房彦藻说:“你以前攻下汝南时,得了多少宝物啊,全都给了魏公,一点都不给我!难道你不知道,魏公的位置本来都是我的,没有我也就没有魏公的今天!”
第三件事:翟让的老哥翟弘是一个非常粗鄙无礼的小人,他的谋士司马王儒信和翟让的爱好相同,同样喜欢往自己兜里捞钱,买卖军职,贪污军功,无所不为,这两个人对翟让将领导的位置让给李密分外不满,于是,经常在翟让面前口出怨言。王儒信就时常劝翟让自领为大冢宰,总揽一切事务,巧妙地夺掉李密的大权。翟让的哥哥更加直接,居然当众对翟让这样说,这个皇位当然应该是由自己坐嘛,你要是不坐,也没有必要送给别人啊,我也姓翟,干脆你把这个位置让给我坐算了!听罢哥哥的话,翟让不以为意,哈哈大笑两声,就把这事情忘记了。
从这三件事,我想大家应该总结出翟让诗歌什么样的人,那就是粗鲁、狂妄。
以我的经验来看,要想做通粗鲁、狂妄之人的思想工作,是不太容易的,而且很可能他还会跟你闹翻脸,由此可以想象的出,李密做翟让思想工作的时候,翟让是个什么反应……
既然好言好语你不听,那就是你死我活!翟让,别怪我李密心恨了。
要想成为雄霸天下的英豪,就必须舍弃心中的情义,李密告诉自己,这不是嗜杀,不是为了个人地权力,才行这不仁之举,这是为了瓦岗军的前途,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真正的大义,方才行这不义之事。
杀!
以上,就是我分析李密做出杀死翟让决定的原因。
虽然翟让死后,老营集团有的离开了瓦岗军,使瓦岗军的力量削弱了,但是内部思想更统一了,不在有派系之争,李密可以专心致志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了,由于李密的存在,牵制住了洛阳26万的隋军,使隋军不敢轻举妄动,客观上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条件……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14 17:11:34 +0800 CST  
接下来介绍下一位猛男:窦建德
窦建德,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
这位猛男在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展现出了生猛的性格。
有一次几个盗贼在晚上去他家抢劫,窦建德站在门边,等到盗贼进屋后,窦建德充分展现出猛男的气质,一口气打死了三个人,其余的盗贼吓的不敢再进。盗贼只好请求将三人的尸首要回,窦建德说:“既然你们不敢进来,那就把绳子投进来,我把尸体系在绳子上,你们再拽回去,盗贼于是将绳子投进屋里,可是我们的这位猛男却将绳子系在自己身上,然后让盗贼拽出去,盗贼们以为窦猛男格外开恩,便使劲的拽,等到了门口,没等盗贼兄弟们反映过来,窦猛男一通猛砍,将盗贼全部杀死。从这以后,在家乡便成了明星。
如果仅凭这件事,你认为窦建德是个二愣子,那可是大错特错。
猛男绝不仅仅是浑身的肌肉和威猛的身躯,他一定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
窦建德就是这样的人。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窦建德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有次乡里人家中丧亲,因家贫无法安葬,正赶上窦建德在田中耕种,听到这件事后,便将自家的耕牛给了乡里人,让其发丧,结果很为乡里所敬重。
隋大业七年(611年),杨广征兵攻打高丽,窦建德应召入伍,为了使军队便于指挥,当时每个郡都要选出个领导,而窦建德凭借着所具有的猛男气质,当选了本郡的领导。当时,山东发大水,与窦建德同县的孙安祖家被大水淹没,妻儿饿死。县令见孙安祖骁勇过人,也将他选入军中。孙安祖向县令陈述自己家中贫困,不愿入伍。县令大怒,处以鞭刑。孙安祖气极,杀死县令,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暗中放孙安祖逃走。
所以成大事者必定有过人之处,有的靠智慧,有的靠勇气,而窦建德靠的是情义。
后来没过多久,山东发生了大饥荒,窦建德看到很多百姓过的那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日子。就对孙安祖发了一通感慨说:“文皇帝(隋文帝)在时,过的那是太平盛世的日子,但是调兵征伐辽东,都被高丽人所打败。现在到处都是灾荒,而皇上(隋炀帝)不知道体恤百姓,还亲自征伐辽东,再加上以前年年东征西讨,留下的战争疮痍还没平复,如果现在起兵造反,只怕隋朝的江山不会再稳固几天啊,我认为大丈夫如果不死,就要想着立大功,不能总做逃亡之人。我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面积广大数百里,地势纵深,可以逃难,应该多聚集一些人,等到天下有变故时,肯定能建立功业。”
经过窦建德这么一忽悠,孙安祖顿时热血沸腾,反正大不了是个死,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咱们干了!
随后,窦建德帮助孙安祖聚集贫困农民和拒绝东征的士兵几百人,占据漳南县方圆数百里的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举兵抗隋,孙安祖自称将军,号“摸羊公”。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16 20:51:14 +0800 CST  
“摸羊公”这个称号,是孙安祖自己封的,因为孙安祖在家乡时,手脚经不干净,总是深更半夜的到人家里偷羊,孙安祖并不避讳这件事,所以在起事后,干脆就叫“摸羊公”,充分发扬当年“摸羊”的精神,将造反事业进行到底。
只是这一次摸得不再是羊,而是隋朝的江山。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老百姓,只要皇帝、官员们能够稍微对他们体贴一些,相信再苦再难,也没有人愿意造反。
自古以来,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这一次,窦建德也是不得不反,因为官府杀害了他的全家。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清河鄃县(今山东夏津)人张金称纠集百余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一带起义,往来漳南一带,所过之处烧杀抢掠,也许是敬佩窦建德的人品,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他们唯独不去骚扰窦建德所在的村落。
就这样,他们把窦建德害惨了。
郡县怀疑窦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他全家。
为什么要杀我的全家?他们有何罪过?
愤怒的窦建德仰天长啸,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的心在滴血。
于是从那这一刻起,窦建德发誓与隋朝势不两立!
随后窦建德便率麾下二百人投奔了高士达,自称东海公。
高士达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后来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数千人尽归窦建德。从此,窦建德势力渐盛,壮大到万余人,仍然往来于高鸡泊中。窦建德倾身接物,能与兵士同甘共苦,兵士为其尽效死力。
“爹娘,孩儿一定为你们报仇雪恨,你们安息吧。”……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隋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攻打高士达。
高士达认为自己智略不如窦建德,便以窦建德为军中司马,让他指挥作战。窦建德掌管兵权后为了表达对高士达的知遇之恩,让高士达留下看守辎重,自率精兵七千人前去抵抗郭绚。
面对多于自己数倍兵力的郭绚,如何才能打败郭绚呢?
窦建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他知道,以自己手头这点兵,想要跟郭绚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可是用有什么好办法呢?
他忽然想到了三国赤壁之战时,黄盖的诈降计。
窦建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随后,窦建德假称和高士达不和投奔郭绚。
可是郭绚却心却有所疑虑。
这个时候就要看高士达是如何配合的了。看来古今骗术中,“托”这个角色扮演的好坏是很重要的。
事实证明,高士达“打托”很有水平,他四处宣称窦建德背信弃义投降隋军,并将俘获来的一名妇女,当作窦建德的妻子,在军中杀掉。而窦建德这一边派人给郭绚递上降书,并说自己愿意作为先锋,带郭绚去攻打高士达。
就此窦建德、高士达两个人,一里一外,成功忽悠了郭绚。
郭绚相信了窦建德的话,率兵随窦建德相会,准备共同攻击高士达。郭绚遂放松了对窦建德的戒备,窦建德抓住战机,向郭绚发起突然的袭击,大破郭绚军,杀数千人,获马千余匹,并将逃跑的郭绚斩首。
自此,窦建德所率的起义军兵威大振。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17 21:44:21 +0800 CST  
郭绚兵败后,消息传到了杨广那里,杨广怒不可逾。
区区高士达、窦建德草寇之流,都摆平不了,你们怎配做我大隋王朝的臣子,真是一群废物。
杨广的眼中喷射出了愤怒的火焰。
不过愤怒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要想解决高士达、窦建德,就必须派出比郭绚更加能征善战的人。
想来想去,杨广决定派出手中的王牌将军杨义臣出马。
杨义臣的确是个猛人,一出马便首先在清河先解决张金称的部队。
可是接下来他所做的事,很是不得人心。
他把被俘虏的义军全部杀死了。
有句话说的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人家已经投降了,更没抗拒你,还要赶紧杀绝,小心遭雷劈。
既然投降也是死,抗拒更是死,实在抱歉,我们要找个能活命的地方。
生存下去,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
所以一些溃散在草泽中的义军便相继投奔了高士达和窦建德。
杨义臣的心中充满了愤恨。
这些盗寇,真是愚昧至极!
他并不明白,在任何利益面前,生存的利益是首位的。

杨义臣决定乘胜追击。进入高鸡泊讨伐高士达、窦建德
隋军!又是隋军!士气正盛的隋军!
由更加能征善战的将军杨义臣统帅。
如何应对?
看起来高士达、窦建德的情况很不妙!

但窦建德是有办法的,他见隋军士气正盛,便对高士达说:“这个杨义臣是很会用兵的,刚刚解决了张金称,现在来攻击我们,他们士气很高涨。我觉得应该避开他们的锋芒,他们马上想和我们开战,我们偏不跟他打,等到他们士气削弱了,咱们再突然袭击他,一定会取得胜利,如果现在就跟他们硬碰硬的拼,我估计不会打赢他们。
高!实在是高!

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

但是我们的高士达先生却偏偏不采纳窦建德的避敌锋芒、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这个正确意见。
他让窦建德守营,亲自率精兵主动出击。
上次我留下看辎重,你打了胜仗,树立了威信。
这次你留下守营,我去立个功回来,我也要证明自己。
事实证明,高士达的愿望是美好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的。
别看高士达“打托”技术一流,打仗实在差劲。
因为打仗靠的不仅是勇气,更要靠脑系。
高士达偏偏缺少脑系。
虽然刚一出马,打了几个小胜仗,但是高士达先生便忘乎所以。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原来杨义臣就这点本事啊!

消息传到窦建德那里,窦建德开始担心了。
他对部下说:“主公只是打了几个小胜仗,便忘乎所以,肯定要吃败仗,而隋军隋会乘胜长驱直入,打到咱们这,到时候恐怕人心惶惶,吾恐不全的,肯定会一败涂地。”
所以窦建德决定率精锐百余人把守险要,以防高士达之败。
窦建德的判断是准确的。
5天后,传来消息,高士达兵败被杀。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18 23:39:19 +0800 CST  
有句话叫: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要说:狂妄害死人啊!
不过义军损失了高士达,隋军也损失了郭绚,到目前为止,双方战成1:1平。
接下来,这场球双方该怎么踢呢?
杨义臣由于刚刚扳平了比分,士气正旺,肯定会是全力进攻,力争拿下窦建德。
而窦建德的策略是稳固防守,伺机反击。
但是由于窦建德的起义军本身与隋军相比,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落后一大截,民兵组织对抗政府的正规军,没两把刷子,还真够呛。
窦建德防守反击的策略,很快就泡汤了。
当杨义臣追到北薄垒的时候,守兵闻高士达战死,全都一哄而散。
既然打不过人家,那就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战死疆场。另一种就是主动逃跑。
窦建德寡不敌众,不能再战,只得率百余人突围而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
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窦建德虽然战败逃跑了,但绝不是溃退,而是撤退。
溃退和撤退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溃退的表现形式是漫无目的地逃跑,只要能保住性命,跑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跑。
而撤退的表现形式是有组织有目的地逃跑,保存有生力量,寻求东山在起。
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不仅在进攻时能表现出来,在打了败仗逃跑时也能表现出来。
毕竟,没有长胜将军。
窦建德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他逃跑的目的地是饶阳(今属河北),因为那里隋军守卫力量很薄弱。
那就搂草打兔子,占领饶阳。
窦建德的运气也是很不错的,杨义臣见高士达已死,并没有将窦建德放在心上,所以没有穷追猛打,领兵而回。
我相信很久后,他会为自己得这个决定而抱恨终身。……

窦建德终于能够喘口气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清点一下还剩多少兄弟,大家吃个饱饭,研究下一步怎么办。
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窦建德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些兄弟们跟着我出生入死,其实都是为了活下去,但是现在……
如何才能使兄弟们继续有信心的跟随我呢?
要知道他们跟着我,等于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啊!
也许他们要是还在家里耕田、种地,他们可能过的会很踏实。
不行,我一定要让他们重拾信心,让他们不后悔跟着我窦建德。
随后,窦建德做了三件事:
为高士达发丧,招集亡卒,争取隋朝官吏的归附。
做人要厚道,仁者得人心。
所以没过多久,窦建德的军威得以重振。
并且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建立政权,称长乐王。
关于窦建德的故事,我们先讲到这里,在后边这位猛男还会和李渊一较高低。我们以后再说。

事实上,在隋末的历史舞台上,猛男级别的人物数不胜数。
在介绍了李猛男和窦猛男之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位猛男。
而这位猛男,我认为他是所有的反隋势力中,最有实力与李渊扳手腕的人,可是由于目光的短浅,最终被李渊毒杀。其结局很是令人惋惜。
好了,不说这么多了,说出他的名字吧!杜伏威!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19 22:00:12 +0800 CST  
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
在前边,我们介绍过,隋末各路农民起义中,势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第二是河北的窦建德,第三就是杜伏威。
与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虽然是农民,但是好歹曾经做过公务员工作,李密是世袭的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
所以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份职业是待业青年,因为他的家里实在太穷。
他与临济牧羊人辅公祏结为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偷姑姑家的羊接济他,可以说要是没有辅公祏的帮助,杜伏威早就饿死了。
不过通过辅公祏源源不断的接济杜伏威这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杜伏威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要不然谁会愿意源源不断地偷东西去帮助一个人。第二可以看出辅公祏也是个穷人,辅公祏要是个款爷,还用去头羊?
杜伏威很感激辅公祏的帮助,虽然明知道这是接纳贼赃,但是没有饭吃的感觉实在难受,也就接受了,随后两个人结为了刎颈之交。
作为穷人,其首要想法就是吃饭。可是偏偏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吃饭问题却不好解决。虽然凭着偷羊可以暂时解决一下吃饭问题,但是这毕竟是犯法的事情,搞不好官府追究出来,会吃了官司。
这种担心,不无多余。虽然辅公祏是个“偷羊圣手”,其偷盗技术绝对一流,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长时间,这件事情就泄漏出去。官府开始着手调查这件事情。
偷羊并不是什么大罪,最多也就是关进监狱待几年。
但是你要看在什么时代偷羊。
在隋末那个年代偷羊,可能会杀头。
你能想到,偷羊和杀头联系在一起吗?
是的!很有可能。
因为当时是隋炀帝的统治。
大家都知道,造反这个“职业”在当时来讲是非常走红的,隋炀帝被造反派们搞的焦头烂额,所以情急之下,下了一道命令:允许地方官对盗贼自行处理,也就是说有可能把你关进监狱待几年,也有可能在你的脖子上留下个碗大个疤。
问题是你会碰到什么样的官员?如果碰到仁慈的官员那一切都好说,可是如果碰上酷吏,偷一文钱就能杀头,何况是偷羊?杜伏威虽然没有偷羊,但是接纳贼赃,同样有罪。
对不起,你们一起前往西方世界。
这就把杜伏威和辅公祏难住了,要不碰碰运气?
别啊!哥们,万一碰上酷吏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啊!
所以我觉得咱们还是应该真爱生命,远离酷吏。
那该怎么办呢?
是啊?该怎么办呢?让我想想。
哎?你看,现在很流行作“造反”这个职业,要不咱们也去试试?
造反?咱们行吗?
嗨!你没听过一句话吗?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好!要不咱们就去试试吧!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十二月,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走上了造反事业的征程。
那一年,杜伏威年仅十六岁。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1 20:49:44 +0800 CST  
既然已经决定造反,当然不能两个人单干。
要不就拉拢一批人自己当老板,要不就去投奔别人,先当打工仔。
对于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讲,让他们拉起一杆子人自己当老板,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两个人决定,先当打工仔。
于是两人就近参加了一只小起义军。
刚加入时两个人都只是小卒,事实证明,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
在这一点上杜伏威做的就比辅公祏好。
每次行军打仗的时候,杜伏威十分勇猛,进攻时冲在最前边,弄得对方以为他是个将军。
而撤退时,他也总是带着几个人走在部队的最后边,帮着捡一捡部队沿路遗失的东西。
这样的人,想不升职都很困难。
所以很快,杜伏威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自己当了老板,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准备向淮南发展。
我已经不在是那个靠别人接济的落拓孩子了。
我的现在的理想是——霸业。
杜伏威,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你具备这样的能力。

但是杜伏威深深的明白,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眼下凭着自己手头这点人,不足以对抗隋朝的正规军,要想真正的成就一番霸业,还得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
于是杜伏威决定,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
他的眼睛首先瞄上了苗海潮。
苗海潮的起义军在下邳(徐州市睢宁县镜内)一带活动,势力不算小。
但是苗海潮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欺软怕硬。
于是杜伏威决定利用他的这个缺点,忽悠他一下。
杜伏威让辅公祏送信给苗海潮说,咱们都是苦于隋朝的暴政,起来造反的,不过现在隋朝的力量还很强大,俗话说的好:力分则弱、力合则强,如果你认为自己比我强,我就去投靠你;如果你认为不如我,那就来投靠我,要不然咱们就大战一场,一决雌雄。
这话说的够狠,很有些流氓会武术,谁也当不住的感觉。
不过,虽然话说的狠,但是面对欺软怕硬的人,没有这一套,还真是不行。
当苗海潮听到这样的话时,他害怕了。
他的心里敲起了小鼓。
看来这个杜伏威不简单啊!不然的话,说话为什么这么硬气,即使他来投奔我,这样的人也是不好驾驭啊!要不和他干一场?看他话里话外的那个意思,好像很希望和我干一场啊?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不敢说这样的话。
嗯!咱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于是苗海潮决定,归降杜伏威。
收编了苗海潮的部队,现在的杜伏威已经是个大老板了,但是要想成就霸业,当然是人越多越好。
所以紧接着杜伏威又瞄上了海陵(今江苏泰州境内)的赵破阵。
不过这一次赵破阵却主动找上门来,招降杜伏威。
因为他的势力比杜伏威大。
不过杜伏威可不是苗海潮。凭你几句忽悠人的话语,我就会投靠你。
想要招降我,你得有两把刷子才行。
咱俩家还不一定谁吞并谁呢!
经过一番研究后,杜伏威决定吞并赵破阵,并且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诈降!
他让辅公佑率领大队人马在外边接应。
随后他只带了十几人去赵破阵那投诚并献上礼物。
赵破阵一向轻视杜伏威,看到杜伏威来了很高兴。将杜伏威等一干人让进了内幕。
喝酒,喝酒!来来!吃菜!吃菜!
这只能说明,赵破阵的脑系不是一般的差劲。
结果赵破阵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被杜伏威当场刺杀。
赵部群龙无首,当场全部归降。
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开始纵横淮南。
杜伏威,这个响亮的名字将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楼主 冬雪心境  发布于 2009-02-22 13:32:48 +0800 CST  

楼主:冬雪心境

字数:1757385

发表时间:2009-02-06 2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28 20:12:17 +0800 CST

评论数:78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