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飞讲《西游记》系列(不是阴谋论)

李天飞讲西游|第五十三讲:乌鸡国王子复仇记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世界著名悲剧之一……blablabla
……好吧,各位,今天虽然是愚人节,但不是开玩笑,而是开一个大脑洞。这个脑洞学界讨论了很久了,比如首师大的侯会先生就专文写过这个问题(推荐阅读见文末),所以有必要八一八。


今天要讲的是乌鸡国的故事。还是先回顾一下剧情。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乌鸡国,在宝林禅寺借宿。忽然晚上一阵阴风,一个鬼魂出现在唐僧面前,对唐僧说:“我是乌鸡国王的鬼魂,五年前大旱,一个道士呼风唤雨,解了旱情。我就和他结为兄弟。不料在御花园,他趁我不注意,将我推入井中淹死。他变作我的模样,占了江山。求你们师徒为我报仇。”次日国王的太子出猎,孙悟空将他引到寺中,变化了一个名叫“立帝货”的小人,告诉他真相。太子就回城面见母后,询问三年来夫妻恩爱何如。皇后也说夜来得了国王托梦,加上太子一问。母子才恍然大悟。孙悟空和猪八戒趁夜潜入御花园,打捞出国王的尸体,并从太上老君处求来仙丹,救活了他。次日师徒带真国王来到金殿,双方对质。原来假国王是文殊菩萨的狮子精。文殊菩萨现身,将它收走。


这段故事,和一般的西游故事完全、完全不同。
我们知道西游故事中最多的是这种情况:经过一座山,或一条河,山上或河里住着妖怪,妖怪想吃唐僧(女妖想和唐僧交合),把唐僧抓去。孙悟空想法消灭妖怪,把唐僧救出来。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经过一个国度,国王遇到了麻烦。师徒想办法解决了问题。这也是一种,例如宝象国、朱紫国、祭赛国、玉兔公主等都是。但这些国度,起码国王是真的。连国王都是假的,《西游记》里只此一例!


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是乌鸡国太子,可以叫做“乌鸡国王子复仇记”!
然而,莎士比亚还真有一部《王子复仇记》,这部《王子复仇记》和《乌鸡国王子复仇记》有关系么?
还真不好说,因为这两个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翻拍的哈姆雷特?


首先声明一下,以下观点都来自侯会先生的《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贫道只是作了一些补充。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
1、演的都是王子的复仇。
2、乌鸡国国王是被他的道士结拜兄弟害死的。《哈姆雷特》里的老王也是被他兄弟克劳狄斯害死的。
3、乌鸡国故事是从乌鸡国国王的鬼魂向唐僧诉冤开始的。《哈姆雷特》是从老王的鬼魂向王子诉冤开始的。


4、乌鸡国国王是在御花园被害死的。《哈姆雷特》的老王也是在御花园被害死的。是老王在花园休息的时候,克劳狄斯溜进来,用一瓶毒汁灌进了老王的耳朵。
有个细节很有趣,这倒是贫道发现的:《哈姆雷特》第一幕里还有这么一句:“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句话虽然指的是人世间,但似乎也是后来花园中发生凶杀案的一个暗示。而乌鸡国里那个道士,将国王推到井里后,就把御花园锁了。以至于孙悟空和猪八戒去找的时候,里面荒芜不堪:


行者道:“兄弟呵,你却不知我发急为何?你看这:
彩画雕栏狼狈,宝妆亭阁敧歪。莎汀蓼岸尽尘埋,芍药荼縻俱败。茉莉玫瑰香暗,牡丹百合空开。芙蓉木槿草垓垓,异卉奇葩壅坏。
巧石山峰俱倒,池塘水涸鱼衰。青松紫竹似干柴,满路茸茸蒿艾。丹桂碧桃枝损,海榴棠棣根歪。桥头曲径有苍苔,冷落花园境界!”
这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


5、乌鸡国的道士杀了义兄之后,就占了皇宫内院,还和皇后同居了三年。《哈姆雷特》里克劳狄斯杀了兄长后,也是霸占了皇嫂。
6、王子和母后都有一次重要的私下交谈。乌鸡国的母子交谈发生在后宫,《哈姆雷特》的母子交谈也发生在后宫。
7、《哈姆雷特》里揭露克劳狄斯罪行的,是一群外来的演员,原文是“伶人四五人上”。哈姆雷特说:


我要叫这班伶人在我的叔父面前表演一本跟我的父亲的惨死情节相仿的戏剧,我就在一旁窥察他的神色;我要探视到他的灵魂的深处,要是他稍露惊骇不安之态,我就知道我应该怎么办。
这些演员就演了一出再现克劳狄斯罪行的剧,念了一大段韵文。果然,克劳狄斯看了剧后立即站起来说:“不要演了!”


乌鸡国揭露假国王罪行的,也是一群外来人,只不过是和尚,唐僧师徒是四人,算上真国王正好五个!在宝殿上孙悟空也对假国王念了一首韵文。这一段也再现了假国王的罪行。假国王听后“心头撞小鹿,面上起红云”,同样站起身来,就要逃跑。

另外再补充第8条:假国王其实是个骟了的狮子,所以没有那个能力的。而哈姆雷特说:“晚安!可是不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您已经失节,也得勉力学做一个贞节妇人的样子。”虽然情况不一样,但在意皇后贞节这件事是一样的。
哈姆雷特并非莎翁原创
《哈姆雷特》创作于1599-1602年,这个时候世德堂本《西游记》早已问世了。难道是莎士比亚抄《西游记》么?也不是。


因为哈姆雷特故事,也不是莎士比亚原创的。而是有早就流传在民间的传说,这就是“丹麦王子故事”。
1570 年出版于巴黎的一部书《悲剧故事集》(Histoires Tragiques),就记述了哈姆雷特的完整故事,作者是贝尔弗莱(Francois de Belleforest)。这个故事和莎士比亚的虽然不太一样,但如弟弟杀哥哥,王子见母后,王子复仇等一系列情节,基本完善了。《悲剧故事集》虽然出版于1570年,这个王子复仇的故事,却在欧洲起码流传了二三百年了。
东西方共有一个故事来源,这件事并不罕见。最著名的就是灰姑娘的故事。经典版的《灰姑娘》故事当然是出自19世纪的格林童话,但这个故事在此之前,不知怎么就流传得全世界都知道了。


话说有一个叶限姑娘,从小聪明能干,但继母对她百般虐待。叶限有一条心爱的鱼,继母就把鱼杀了。叶限得到神人指点,将鱼骨藏在屋中,想要什么,向鱼骨祈求,眼前就会出现什么。在一次地方的节日活动中,叶限穿着一双金鞋去参加,被继母和继母生的女儿发现了,仓卒逃离,丢下一只金鞋。国王得到了金鞋,就下令让所有的女子试穿,终于找到了叶限,坏继母和那个坏妹妹,被飞石击死。
段成式是唐代人,这个故事比《格林童话》早了将近一千年。实际上这还不是最早的,这个故事的祖先,以及祖先的祖先,以及祖先的祖先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话说贫道写到这的时候,刷了一下朋友圈,天啊,童话出现了!有朋友分享了一辆南瓜车!千真万确,就在写下这段文字的同时!难道愚人节的前夜是童话节不成!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5 21:27:00 +0800 CST  

因为时代久远,很多文化交流的痕迹并没有留下来。所以我们不用管莎翁写这个故事的时候,《西游记》已经面世。也不用管是谁抄谁的,只能说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一直就流传着王子复仇的故事。要知道我们和西方的交流,其实从来就没有断过。宋代的泉州商人、元代的蒙古西征、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传教士来华,都带来了文化的大交流。这种故事跑来跑去,就不是个稀罕事。特别是明代,有许多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传道。在传播过程中,把西方的传说故事带到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这种王子复仇的故事,本来就是一个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母题。现在还是一演再演。所以,东西方这两部作品,很可能有共同的来源。
另外多扯一句,不用一说《哈姆雷特》就以为又是一部多么高大上的经典。其实什么《西游记》啦、《哈姆雷特》啦,首先都是本民族接地气的好听故事,磨了好久好久,才逐渐被捧成了高大上的文学。我们习惯了教科书的宣传,反倒容易和这些作品产生隔阂,而不能平等地和它们对视。用句俗话就是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不用和人一说:呀,我今晚看《哈姆雷特》去啦~~就觉得瞬间高大上了许多。比如,下面越剧版的《王子复仇记》,去掉了人种特征后,这位到底是哈姆雷特,还是乌鸡国太子?(ps,莎翁原著中的和哈姆雷特斗剑的雷欧提斯,这里就改成中国化的雷将军了!)贫道觉得,如果我们真正想拥有欣赏伟大著作的能力,应该和交朋友一样,首先是应该学会和它平视,而不是仰视的膜拜和俯视的批判!





立帝货
乌鸡国这一回,孙悟空变了一个奇怪的东西:立帝货。这是他引来太子到宝林禅寺之后,变了一个“红金漆匣”,自己变成一个二寸长的小和尚,钻进里面。太子来的时候,将他放出来,告知太子真相。
这个立帝货奇怪之处在于,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一个神仙、法宝,起过这样的名字。而这个“货”字,既不像人名,也不像宝物名。
但是,基督教的“救世主”,拉丁文正是redemen,后来演化成Redimere,英语里写成Teredeemer,法语是Redempteur,西班牙语是Redimir。所以可以大致翻译为“立帝莫”或“立帝贸”。《西游记》写成“立帝货”,也许是翻译得不准,也许“贸”、“货”形近,搞混了。


另外,传教士带来的耶稣像,正是放在带槽涂金的木制盒状神龛里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这和孙悟空变的红金漆匣也正相似。所以,这个莫名其妙的“立帝货”,很可能就是比着传教士们带到中国来的耶稣像写的。只不过由二寸长的耶稣像改成了“二寸长的小和尚”。这也不奇怪,因为早期传教士就是被当作和尚看待的,教主自然也是和尚了。

金厢白玉圭
乌鸡国王的鬼魂临走的时候,留给唐僧一柄“金厢白玉圭”,作为见到太子的一件信物。这个也很可以开一番脑洞。因为假如立帝货和红金漆匣是比着耶稣和装神像盒子写的,那么这个金厢白玉圭,毋宁看作是比着十字架写的。因为传教士们当年带来中国的十字架,其中往往也有珠宝镶嵌的(《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外形是下图这个模样的。而中国传统的玉圭,也正好带个尖头!



清朝有个张德彝,也是满世界的跑,写了一本《八述奇》。他在英国的时候,去看了一场“埃达倭第七”和王后“阿来三德亚”的加冕。哈哈不熟悉的朋友一定有点蒙圈,这就是爱德华七世和王后亚历山德拉。好玩的倒不是登基大典,好玩的是这位张先生眼里看到英国洋玩意,他就用中国原有的名词来解释它。比如他看见大典上有大主教,披着教袍,他就管那玩意叫袈裟。张德彝眼里看到的英国皇家礼器,凡是差不多的他全都叫“圭”。伯爵库斯弗执一“象牙圭”,公爵哈里斯执“懿圭,上带十字架”,阿盖公执“御圭,上带十字架”。贫道虽然没见过爱德华七世的登基大典,想来也不会拿着中国的“圭”上去。这一堆“圭”恐怕就是基督教的十字架了!张德彝已经是晚清人,尚且喜欢这样硬套,更不要说明代人了。
最后多扯几句:


一、关于“乌鸡国”的名字,看上去实在太不像国名了。“乌鸡”除了乌鸡煲(贫道怎么尽想吃的)那个乌鸡之外,也没有别的什么含义。有位先生说“乌鸡国”很可能是“无稽国”,也就是暗示这个故事是子虚乌有的。贫道觉得这样解释貌似也可通。因为“乌有”本来就是“无有”。而南唐的文字学大家徐锴《说文系传》就说:“鸡,稽也,能考时也。”在一些古人眼里,鸡会打鸣,没有钟表的时候,是用来稽考确定时辰用的,所以才叫鸡。


二、唐僧介绍“立帝货”的时候,是这样讲的:“但只这红匣内,有一件宝贝,叫做‘立帝货’,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便知无父母养育之恩。”这两句话也很奇怪,因为贫道检索了一下,《西游记》之前的古籍里,似乎没有人用这种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形式讲话。况且还有个“中知五百年”,但假如从世德堂本《西游记》成书的时候看,正是16世纪,取整数正是西元的1500年。这恐怕是吸收了传教士们带来的耶诞纪年法了!
三、唐僧见到太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三藏进前一步,合掌问道:“殿下,为人生在天地之间,能有几恩?”太子回答:“有四恩。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三藏笑曰:“那得个父母养育之恩?”太子怒道:“人不得父母养育,身从何来?”三藏道:“殿下,贫僧不知。但只这红匣内,有一件宝贝,叫做‘立帝货’,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便知无父母养育之恩,”


这一段也很有意思。这段激怒太子,完全是唐僧的现场发挥(所以御弟哥哥的智商不可轻视么)。但是太子虽然父死,却还有母。为啥把无母恩也捎带进来?假如立帝货是有传教士背景的,这就好理解了。因为传教士天天鼓吹“以天主为父母,以世人为兄弟”(利玛窦《天主实义》),“父母给的只是肉身,天主给的是高贵的灵魂”。这些都激起了当时士人的反感。所以徐昌治、陈候光等人,都骂他是“无孝悌人伦”的禽兽学说(《破邪集》)。所以这个“无父母养育之恩”,一方面是激怒太子,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和当时传来的西方教义开个玩笑。
最后说一句:《西游记》里有两头狮子,都是青狮,都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一次出现在这里,一次出现在狮驼岭。这件怪事,虽然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倒是有些线索可以寻觅。只是又要多写一大段,不妨在讲狮驼岭那一回再八。


推荐阅读:
侯会《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水浒西游探源》。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5 21:29: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五十四讲:红孩儿的亲爹亲妈到底是谁?


从乌鸡国出来,就到了红孩儿的地界了。今天就来八一八红孩儿的亲爹亲妈到底是怎么回事。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按原著来看,牛魔王是红孩儿的爸爸,可是红孩儿却长得不是牛的样子,他不长角。
而且网上说,他会三昧真火。牛魔王反而不会,三昧真火是道家的绝密功夫,所以他根本就不是牛魔王的亲儿子,而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
这个说法当然很好玩,但是贫道发现许多朋友竟然把这种解读当成真的,这就不好了。


首先,起码应该看看原著,三昧真火并不是道家的绝密功夫!太上老君会三昧真火,书里一个字都没写!我们普遍认为太上老君会三昧真火,其实都是86版电视剧告诉我们的!



然后太上老君就升法座,开始biubiubiu发他的“三昧真火”了!

等于说,红孩儿是太上老君私生子的最根本证据,来自86版电视剧!
除了红孩儿谁还会三昧火?
《西游记》里除了红孩儿,难道就没有人再会三昧火了么?请看下面这段:


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如果说会的话,孙悟空才会三昧火,太上老君会的是文武火。这何尝是道家绝密的功夫了?我们看,原著中除了红孩儿,会三昧火的只有孙悟空一位,假如真按这个逻辑来的话,那贫道就敢说红孩儿是孙悟空的私生子!这当然好理解啊:


第一,原著除红孩儿之外,只有孙悟空会三昧火。这个可以任意检索验证。
第二,原著只说红孩儿“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何尝说他年龄就是300岁?难道他一落生就会修炼么?孙悟空被抓前和铁扇公主有一腿难道没有可能了?他被二郎神抓了之后,铁扇公主生了红孩儿。生下他200年后,有了修炼能力了,才能到火焰山修炼300年嘛。
第三,红孩儿为啥不像猴?这也可以理解啊,长得可以随爸爸,也可以随妈妈嘛。黄袍怪和百花羞生的儿子也没说长得像黄袍怪嘛。白娘子的儿子许仕林难道就一定一条卵生的蛇吗?一句话:只要孩子像夫妻其中一方就可以!
第四,孙悟空XX之后就被二郎神抓了,他也不知道铁扇公主有没有怀上。所以孙悟空先变牛魔王,要当红孩儿爸爸;在芭蕉洞又变牛魔王,要当铁扇公主老公。孙悟空七十二变,变什么不行,非得两次都变牛魔王,这难道不是一种试探?红孩儿问孙悟空,自己生辰八字是什么,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对身世的求证?


贫道觉得这套逻辑,比那个漏洞百出的太上老君更缜密吧。
有人会抠字眼,说“三昧火”和“三昧真火”毕竟不一样。其实在原著中,三昧火、三昧真火、真三昧火,是划等号的。比如:
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子炮丹,非天火,非野火,乃是妖魔修炼成真三昧火。(都告诉你“不是老子炮丹”了)
菩萨道:“既他是三昧火神通广大,怎么去请龙王,不来请我?”
众神道:“说起他来,或者大圣也知道。他是牛魔王的儿子,罗刹女养的。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广大神通。”


这些都指的红孩儿的火。那么,文武火等于三昧真火吗?当然不一样。文武火是纯正道家功夫。三昧火是佛家功夫,被道家偷来的。这个问题,我们明天再讲。
所以按这种逻辑来分析,只能越分析越乱!也可见有些朋友连原著都不前后看看就轻信了。还觉得是什么了不起的神分析。


当然贫道不会认为孙悟空真是红孩儿他爹。只是说,这种把电视剧、原著搅在一起说,连蒙带猜的逻辑,是很混乱的。我们要分析一下,红孩儿这个人物,到底是怎么来的。他有没有亲爹妈,如果有是谁?


红孩儿的亲妈到底是谁
红孩儿的故事,几乎和西游故事是相伴而生的。元朝的《西游记》里,就已经有了“红孩儿怪”了。杂剧《西游记》里也有个红孩儿,原文这样的: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5 21:31:00 +0800 CST  
唐僧看见一个小孩子,叫孙悟空背。孙悟空背不动,就发现他是个妖怪,然后砍了他一戒刀,把他砍下涧去。不料红孩儿弄起一阵风来,把唐僧摄走了。
然后接下来,就没有红孩儿什么事了。孙悟空一见师父被摄去,竟然一场都没打,直接就请菩萨去了(好省事啊)。菩萨居然也没有出手,直接去找如来。如来派了四位揭谛带了钵盂去,把红孩儿罩了来,扣放在座下。等人来。如果这个人不来,七天之后,红孩儿就化为黄水。
等谁呢?原来这个红孩儿名字叫“爱奴儿”,是鬼子母的儿子。 鬼子母果然大怒,带鬼兵前来。鬼子母用铁胎弓射狼牙箭,如来用莲花遮挡。鬼子母不能取胜,便想直接把钵盂揭开,救走红孩儿。谁知那钵盂被如来施了法力,用尽力气也揭不开,鬼子母无奈皈依。


稍微了解一点的朋友都知道,这就是“鬼子母”的故事。这个故事,和齐天大圣故事一样,一直是单独讲,本来和西游记没有半点关系。《西游记》逐渐扩充了之后,就把这个故事吸收进来了。
今天的《西游记》里,还有这个故事的痕迹吗?有!我们记得孙悟空为了降服红孩儿去请菩萨,是谁给他通报的?


只见二十四路诸天迎着道:“大圣,那里去?”行者作礼毕,道:“要见菩萨。”诸天道:“少停,容通报。”时有鬼子母诸天来潮音洞外报道菩萨得知。
soga,红孩儿的亲妈在这里!


诸天,就是护法神。鬼子母被招聘后,正是在菩萨座前做了二十四护法神之一。作者随便编个什么诸天不行,哪怕黑熊怪也行啊。为什么非得让“鬼子母诸天”去通报?用意何在?
所以说,不要以为菩萨把红孩儿弄去当善财童子就怎么样了,这正是和他原来的亲妈团聚去了!


红孩儿是巴基斯坦人?
鬼子母和红孩儿的故事怎么和《西游记》扯上的关系?恐怕是还得追到玄奘法师那里,因为玄奘法师确实去过印度的佛度鬼子母的遗迹。这个地方,唐代叫“布色羯逻伐底” ,是古代北印度犍驮罗国之旧都城。在今天巴基斯坦的白夏瓦市东北。假如真给红孩儿找个老家的话,这里可以算是(当然王舍城也是,这里是就《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说的)。原文是:
梵、释窣堵波(塔)西北行五十余里,有窣堵波,是释迦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



红孩儿亲爹到底是谁
红孩儿的亲妈是鬼子母,他亲爹是谁?


原来,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鬼子母的父亲是个夜叉神,叫娑多药叉。娑多药叉和老哥们半遮罗药叉自幼就订了亲。于是鬼子母就嫁给了半遮罗药叉的儿子半支迦,鬼子母和半支迦生了五百个儿子,最小的就是红孩儿(佛经里叫“爱儿”,杂剧里叫爱奴儿)。可是鬼子母还喜欢吃别人家的儿子,有一天佛陀趁鬼子母不在,跑到她家里去,用钵盂把爱儿盖在下面。鬼子母回来寻找爱儿不得,放声大哭,只好去求佛。佛说你有五百个儿子,丢了一个就这样伤心。别人家的孩子被你吃了,又该如何?鬼子母幡然醒悟,从此皈依佛法。做了护法神。
所以说,红孩儿的亲爹是半支迦,这个名字大家不熟,但是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散脂大将(也有别的说法,这里仅取一种)。散脂大将和鬼子母一样,也被佛教招聘,做了护法神。解决配偶问题这种事,自古就有。而且,也在观音菩萨座前做诸天!
下图就是北京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这是全家福。右边是红孩儿的亲爹散脂大将,左边是亲妈鬼子母,那个小孩并不是红孩儿或爱儿,而是冰揭罗。也是鬼子母的儿子。算是红孩儿的哥哥吧(有《冰揭罗天童子经》,似乎并没有说他就是“爱儿”,姑且认为他们是两个人)。红孩儿在菩萨身边站着呢!



所以,红孩儿被收作善财童子,那才真真正正是全家团聚!亲爹亲妈亲哥,都在那里,他为啥不能去!
这也就解答了为啥红孩儿不长角的问题:他本来就不是个犊子!所以当然不长角!


红孩儿和牛渊源很深
今天八了红孩儿的家世,知道他并不是牛魔王的儿子,但是,还真不能说他和牛没有一点关系!而且,渊源很深。
原来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这位娑多药叉的女儿鬼子母,前世是一位牧牛人的妻子,因流产发下毒誓,来生要吃尽小孩。于是就投到娑多药叉家里去了!当了他的女儿。



也就是说,这位鬼子母,本来是一位“夜叉女”,夜叉和罗刹虽然不太一样,但同是恶鬼。所以本来就容易和“罗刹女”相混(至于罗刹女为啥又和铁扇公主混的,牧牛人和牛魔王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到火焰山那一期再说)。而她是前世的丈夫,正是一位牧牛人。这无妨说,《西游记》里的红孩儿,是把两辈子的事合成了一辈子。明白了牧牛人妻是鬼子母的前身、鬼子母最后的去向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似乎就可以理解,为何《西游记》把红孩儿编成了牛魔王的儿子,又为何让菩萨把他收去当善财童子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5 21:34: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五十五讲: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到底是什么


今天专门来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昨天说过了,《西游记》里“三昧真火”或“三昧火”,都是混用的。三昧火首先是佛教提出的概念,后来被道教借来描述内丹。所以红孩儿这个故事里,三昧火体现出的,也是佛道交融的特征。但贫道只是看过内丹的书而已,毫无修证,所以说得如果不对大家多指教。


红孩儿这一回,有很强的修炼上的寓意,这一点,通过它本回的暗示,以及历来评点家的批语都可以看出来,比如:
未炼婴儿邪火盛,心猿木母共扶持。
盖多心则心乱,心乱则气动,气动则火发。(刘一明)
枯松涧”,比枯木而生火;“火云洞”,喻怒气而如云。(刘一明)
上回言心乱性迷,邪火妄动。此回言邪火作害,五行受伤也。(刘一明)


所以,红孩儿的三昧火烧伤了孙悟空,其实有出偏的邪火伤害了修炼者的暗喻,通俗地讲就是走火入魔。明末清初的名医张璐有一部《张氏医通》,专设了一章“入魔走火”,详细描述“衲子参堂打七之入魔。炼士坐功运气之走火”:
呆修行人见性不真。往往入于魔境。或丧志如木偶。或笑啼癫妄。若神祟所凭。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
至于修真炼气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纳为务。乃至气乱于中。火炽于外。而为怔忡痞逆。躁扰不宁等患。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实际的经验,所以也不好具体的描述,但是《红楼梦》里倒是描写过妙玉的走火入魔,在第87回,感兴趣的不妨去翻看。
贫道没炼过内丹术,但在网上看有人分享的经验,说炼偏了之后,感觉两条胳膊有烈火在烧,恨不得砍下来,但从外面看不红也不肿,痛苦万分。这恐怕就是“邪火盛”,“气乱于中,火炽于外”了。因为无论是禅宗的修炼还是道教的内丹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心理状态是非常特殊的。我们普通人可以胡思乱想,而不至于出事,是因为头脑里自有一套机制与之协调。但在修炼的状态下,一个妄念就很容易引发心智混乱。但是又不能完全无意识地呼呼大睡,所以,这个时候如何用意念(包括用呼吸),就特别讲究。错了就容易出问题。


佛教的“火三昧”
我们八黄风怪的时候八过他的“三昧神风”,认为这和修禅时候的一种病很像。有一部《治禅病秘要法》,专门谈到了入地、水、火、风三昧出现的问题和对治方法,例如下文的入”火三昧“:
复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火三昧。节节火焰,大肠小肠。一时火起,烧动火脉。出定时,头微微痛,诸脉掣缩。眼赤耳聋。因是发病。当疾治之。


用什么办法治呢?先想象有一个琉璃瓮,瓮里盛着众色水,水中生杂宝花,花上有好多佛菩萨,他们各放白毫光,照耀火光,使火光化为金龙。于是患者就想象自己向佛礼拜,用手摸水瓮,手就清凉。于是佛放出眉间光,雨滴甘露,洒在每一节火焰上。甘露所滴之处,都化成了琉璃。于是甘露灌入大肠、小肠。甘露灌满了,火光渐渐熄灭,各种宝花长了出来。有位天神拿着宝瓶,里面有破毒神水,灌注在患者身上。


实际上这里的琉璃瓮、宝瓶,和观音的净瓶岂不是很相似。而且,观音来降服红孩儿,先把净瓶的水朝号山山头一倒,于是:
秀蒲挺出昙花嫩,香草舒开贝叶鲜。紫竹几竿鹦鹉歇,青松数簇鹧鸪喧。

这段岂不和“杂宝花”很相似?


甚至红孩儿有五辆车子,“五辆车儿合五行”,也未必就是道教的专利,只能说佛教传到我国之后,和我们的本土文化融合了许多。比如:
金木水火土如循环。故金化而水生。水流而木荣。木动而火明。火炎而土贞。此则相生。火得水而灭光。
这一段是哪部丹经或者哪部医书里面的呢?都不是,这是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这也是专讲禅定的一部佛教著述,列为“天台三大部”之一。佛教也借五行学说来讲禅定中出现的问题。


道教的三昧火
道教内丹术对佛教的借鉴是很多的,例如:
身中有三昧火,宿之弥壮,长生敛散,勿令炎上,方可耳目聪明 。(《修真十书》)
夫火候之法,非中意存想之虛旡,亦非呼吸腰上之真旡。其传之有三:心为之君火,而曰上昧;肾为之臣火,而曰中昧;膀胱为之民火,而曰下昧。三旡聚而为火,散而为旡,故曰三昧真火也。海蟾曰:烧丹无使火龙飞。
煉之火候不差,斯為金丹焉。火者,三昧真火也。昇降循環,有周天之道焉。(《道枢》)


佛教的“三昧”本来是正定的意思,三昧译作三摩地,是一个译音,不能拆的。但内丹术把三昧拆成上昧、中昧和下昧。至于“火”是不是可以分这三种,贫道没有炼过,没有这个能力判断。但从语义上来说,肯定是一种借题发挥。所以,可以看出的是,道教的这种“三昧火”,实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并不是说一看“三昧”,哦,三昧就是“正定”,肯定是个好东西。不是的,在这种语境下,三昧火任何人体内都具备,它指的是用“火候之法”,火候错了就要出乱子。那么内丹的火候又是什么意思呢?


内丹术的三大要素,就是炉鼎、火候和药物。炉鼎一般指人体,或人体中能产生内丹的部位,比如丹田、心肾等。药物大致比喻体内精气。火候比喻意念,因为精气需要用意念来引领。意念的深浅、时机,和丹成不成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这个时候需要“温养”,也就是不需要那么强的意念,结果意念强烈了,就容易邪火上升,心智失常。这和我们炖肉的时候,本来需要小火慢炖,结果火大了把汤熬干,肉糊了,是一个道理。


所以,内丹术里说的“三昧真火”或“三昧火”,其实就是“元神真意”。和下文所谓的“真火”其实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三昧”分得更细而已。

所以说,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实在是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一个概念,假如把取经队伍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遇到红孩儿这个魔障,其实就是修炼出偏走火的含义(所以烧伤了孙悟空也就是心智受损)。但是贫道确实没炼过,再深就不知道就里了。没有内丹的实证经验,是解《西游记》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是就算有了经验,讲给没有经验的人听,“言语道断”,也不容易沟通。所以姑且还是从文献的角度八一八,这一点,还请通晓内丹的朋友指正。




《西游记》中所有的神奇的“火”
除了“三昧火”和“三昧真火”外,下面贫道扒出了《西游记》中所有神奇的“火”,当然什么渔火、灯火、火把这些平常的火都不算。只八那些稀奇古怪的,和宗教有关的。


一、真火
《西游记》中涉及到“真火”的,有如下地方。

哪吒取出火轮儿挂在那老牛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
他(孙悟空)就吹出真火,点起琉璃,东边打鼓,西边撞钟。(镇海寺心猿知怪)
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
太阳真火:止存金乌一星,乃太阳之真火也。


真火,又称“天然真火”、“太阳”。内丹术指真神之火,先天之火。内丹术认为有形之火为凡火,无形之火为真火。修行者应养真火,而不使之转化为凡火。这种“真火”,大概就是指内丹修炼中的意念。“真火者,我之神;真候者,我之息,念起则火燥,意散则火冷”(《悟真篇阐幽》)大概就是一毫杂念不起,还得聚精会神的那种感觉。道教认为,内丹术以人体为炉鼎,以气为药,以神为火。炼丹的过程,其实就是以神驭气,用真神驱动真气。


不光红孩儿会喷火,孙悟空、哪吒也会喷火!只不过火力小些。孙悟空喷的火只能点一盏灯而已。哪吒的火也只能点着自己的法宝。这些火,和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应该是一路东西。当然,以无形的意念而喷出有形的火,这就是文学色彩的描述了。
但也不好说,据说今天修习密宗的人士,能修出“拙火定”,身体的温度可以融化数尺外的积雪。虽然不知真假,但就算这是一种神话,想来这神话的逻辑,和孙悟空、哪吒吹出的真火也差不多,都是借体内的某种能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能量。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5 21:37:00 +0800 CST  
二、神火
《西游记》中涉及到“神火”的,有如下地方。
那火不是天上火,不是炉中火,也不是山头火,这场神火飘空燎,只烧得石烂溪干遍地红!
送在老君炉里炼,六丁神火慢煎熬。
放在八卦炉中,将神火锻炼。


《西游记》里所有的“神火”,都指太上老君炼丹的火。虽然在内丹术中也经常说神火,但那是“识神”或“元神”之火。而不是“神奇”或“神仙”之火。《西游记》里“神火”和“真火”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神火炼的是外丹,真火炼的是内丹。所以《西游记》里从来没有说过太上老君的火是“真火”,因为这种火毕竟是有形的,所以,起码为了视觉效果,也不说“真火”而说“神火”。星命家认为逢丁的年月日属火。故称“六丁,火也,朱雀之神”(《玉照神应真经》张颙注)。


另外,天上火、炉中火、山头火,都借用了“纳音五行”的术语,纳音五行是一种将天干、地支及五行相配的占卜术,对五行的每一行都细分,并赋予了一定的特征。如甲子、乙丑是“海中金”,丙子、丁丑是“涧下水”,丙戌、丁亥是“屋上土”等,利用这些带有一定特征的金、木、水、火、土,来占卜吉凶。


三、文武火
无论是做饭还是炼丹,火力弱而小称文火,猛而大称武火。炼丹烧的火,根据需要,得调大调小,就不说炼丹,咱们炖肉不也讲究“文火慢炖”吗?其实就相当于燃气炉的那个旋钮功能。拧小就是文火,拧大就是武火。所以这就指的是火候。但内丹将其引申了。内丹术中以火候比喻意念和呼吸的强度:呼吸舒缓、意念自然称为文火;呼吸急促、意念振奋称为武火。




四、邪火
这个也好理解,其实就是妄念。《性命圭旨》:“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销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既上,真息自现,真念无念,真息无息。”所谓邪火上升,就是妄念一起,或者意念用错。
五、阴火
最后还有一个“阴火”,这是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说的,你将受一次火劫,“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这个“阴火”,查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佛教道教有什么类似的说法,只知道佛教有所谓“降魔火”,《道枢》有所谓“焚身火”,但这些火都是对修炼者自己有利的。作为一种灾难的焚身之火,还没有找到,这个请各位赐教。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5 21:38: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五十七讲:做营销,你未必做得过四海龙王


阿三为我守海疆
很多朋友想当然地以为:龙王是道教神,因为归玉皇大帝管。其实本来并不是。这也是民间信仰的产物。就像贫道说过观音的道教化和民间化一样。龙王是正经八百的佛教神,中国以前是没有龙王,龙王传入中国后,就开始本土化,宋代以后,彻底融入了本土的神仙体系。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是让四个阿三替我们守卫祖国的万里海疆!


为什么龙王成了公认的四海神,本土的四海神哪里去了?这正是千年以来龙王们高超的市场营销,抢夺了市场,把原来的四海神挤走了。
龙王本来是印度的概念,这个在佛典里比比皆是,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有“譬如阿褥达,自在大龙王。譬如大龙王,名曰摩那斯。譬如大龙王,名曰大庄严。譬如海龙王,名曰要伽罗”等等。印度的这些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就逐渐进入到中国来了。
我国的四海,原来是有神的,这就是四海神,例如《山海经》里的四海神:“东海禺虢、西海弇兹、南海不廷胡余、北海禺强。”这四位神一般都是人面兽身,耳朵上挂蛇,脚底下踩蛇的形象。和龙王扯不上关系。



此外,道教也有自己的四海神,比如《云笈七签》里记的四海神名:东海神名阿明(贫道按:好萌的名字),西海神名祝良,南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强。
又如《太平御览》里记的四海神名:
东海君姓冯名修青,夫人姓朱名隐娥;南海君姓视名赤,夫人姓黯名逸寥;西海君姓勾名丘百,夫人姓灵名素兰;北海君姓禹名帐里,夫人姓结名连翘。


这些四海神,虽然不知道长得什么样子,但肯定不是龙王。
这些神,有的直接叫神,有的叫君。把这些神封为王的,是唐代:
天宝十载正月,四海并封为王。太子中允李随祭东海广德王,义王府长史张九章祭南海广利王,太子中允柳奕祭西海广润王,太子洗马李齐荣祭北海广泽王。

这就是说,四海神仍然不是龙王,而是一些朝廷封的莫名其妙的人物。然而,这时民间的龙王,已经看准了这个编制,一场反客为主的争夺战,悄悄开始!
几百年竞争结果,是民间的龙王取代了官方的海神,占领了四海。


从基层做起的龙王
不得不说,龙王在我国的提干历史,并没有直接就占了四海,而是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做起的,可以说是我们公务员的榜样。也可以为我们今天创业提供思路。
比如《太平广记》里说:
汴州八角井多有龙神,时有异手出于井面。

这是唐代的事情,这里的龙神,其实就和乌鸡国的那个井龙王一个级别。所以猪八戒进了井龙王的水晶宫还诧异:井里还有龙王?这不新鲜,龙王就是从井里这种小号做大的。



小号没有大号推,也不行的。但是随着龙王信仰的深入,总会获得官方推的机会。宋代开始建“五龙庙”,这可以说是龙王蹭到了第一次官方推。但这次官方推,尺度很小,只是承认了龙神的地位而已,和海神还不能扯上关系。这个时候,龙神还在一起办公,还没有分家——其实说明他们的影响还不够大。除了五龙庙,还有九龙庙。陕西的澄城县就有一座九龙庙,供奉九位龙神,可不知为什么只供奉一位龙妃。一打听,原来这位龙妃是五代名臣冯道的女儿。
冯道,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周世宗等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过臣,所以名声并不是很好。有人写诗说:“身既事十主,女亦妃九龙。”这可算讽刺到家了!


抛开冯道不说,我们起码可以看出来,九个龙王穷到只能共用一个妃子,一星期侍寝一轮还有两个轮空的。惨啊……可见这个时候的龙王,地位并不像后来那么高,还处于合租一个单元房的艰难的创业期。
做垂直内容的高手
为什么龙王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呢?这就是龙王善于经营垂直市场。
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垂直内容。内容越精准越好,越明确越好。龙王在中国的发达就是这样的策略。假如龙王也有公号后台的话,去搜一下关键字,90%都是:求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只能靠天吃饭。这个时候,风调雨顺是老百姓最盼望的。所以,求雨这个活动,从古到今就是民间的一个重点话题。
而龙王在印度的时候,一部分功能就是管降雨的。到了中国之后,这个功能继续放大。以至于凡是有井水、潭水、池水、湖水、河水、江水、海水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求雨的场所。
古代这些水体确实是有神的,海有海神,北方有河伯,南方有湘君,但是这些神灵,只管当地一个地域。相当于各地水体的自营公号。当然,也可以向这些公号求雨。比如齐景公就想向河伯求雨。
但是“求雨”,是一个非常垂直化的功能。这些大神除了管下雨之外,还管别的内容。比如黄河之神,他还担负着代表国家领土这样的职能。所以五岳四渎是一起祭祀的,但这就把服务分散了。另外,一些小潭、小湖,未必有公认的神。大神也未必愿意代管这些小号。没有大江大河大海的地方,老百姓该向谁求雨呢?现给这些小潭、小湖编神,是来不及的,也不会得到公认的!


龙王正是看准了这个需求,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开始当然提供一些简单服务,打开市场做准备,但这已经让普通百姓尝到了甜头。例如《搜神后记》“龙穴祈雨”:
武昌虬山有龙穴,居人每见虬飞翔出入。岁旱祷之,即雨。

武昌就在长江中游,可不是没有大江大河的地方。当地的人宁可向一个小龙穴求雨,也不向近在咫尺的长江江神求雨,这正说明这种精准化的服务的作用。老百姓心目中,江神太忙了,朝他求雨,还不知道等到何时呢!这也像有些人病了,宁可去小诊所,也不去大医院。因为小诊所能提供精准化的服务。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10 19:50: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五十八讲:其实喝孙悟空圣水的,从来就不缺


这几天,我们来八车迟国了。
车迟国这个故事是《西游记》中最好玩的,一不打斗,二不请神,轻轻松松地降服了三个妖道,就像看喜剧片一样。其实这里面藏着无限的人情世故,不妨八一八。
来两碗圣水
回顾一下剧情:唐僧师徒来到车迟国,正赶上虎力、鹿力、羊力大仙在三清观举行斋醮。孙悟空兄弟三人趁夜把三清圣象推倒,丢到“五谷轮回之所”里,变作三清的模样,坐在殿上。三个大仙还以为是真仙下凡,赶紧拜求圣水。孙悟空他们就xuxu了几缸子,三个大仙就都喝了!喝了几口发现味道不对(86版在这里修改了一下,让三位大仙喝得痛快了些),孙悟空就自曝身份,立即离开了三清观。


这里面求仙人赐圣水的梗,在古代简直太多了!不妨八几个。
三国时魏国寿春的有个农妇自称是天神附体,开始卖“圣水”,据说内服外敷,都有效。魏明帝就把她召到宫里,好好招待。谁知魏明帝得了病,喝她的“圣水”,一点用都没有,就把农妇杀了。
唐宝历年间,亳州有和尚卖“圣水”,据说能治病。一时间轰动了好几十个城,大家纷纷去买水。这时李德裕镇守浙西,叫人用锅装满“圣水”,放了猪肉煮,说:“如果真是圣水,猪肉应该不烂。”当然,火到猪头烂,李德裕就把妖僧治了罪。
但这些“圣水”,起码都是好水,《西游记》这个拿xuxu的液体当圣水,以及“五谷轮回之所”,这两个梗是怎么来的,有很多朋友问贫道。贫道觉得这两个梗分开看,看不出来,合起来看,才有点意思。只是说起来有点恶心,诸位要做好心理准备。


这个天才创意,似乎来自中医的“轮回酒”。
轮回酒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人尿。比如:
其小便必长取以饮,病者名曰轮回酒,与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亦可以涤荡余垢。(《仁斋直指》)

轮回酒,即人尿也。人有病者,时饮一瓯,以酒涤口,久之有效。(《双桥随笔》)


一喝就得一两碗,专治跌仆伤损,胸口胀闷。妇女分娩后喝,不得产后病。讲究的,要喝自己的尿,才叫真正的轮回酒。如果大家看过明史,知道有个著名的章纶,就是上奏章要求立朱见深的那位。激怒了景泰帝,被抓进了大狱,一呆就是六七年,没医没药,身子不舒服了就喝尿,自己的尿,别人的尿,雪碧加啤酒,红酒加可乐,换着花样喝,居然挺过来了!

轮回酒到底有没有用?按这些案例是有效的。但贫道怀疑毛病就出在“久之有效”上,就像《红楼梦》里的“疗妒汤”,一顿不行吃十顿,一年不行吃十年,人总有一死的,死了还妒什么?总之这章纶老先生酸酸爽爽地喝了几年的尿就是了。


小二,来两碗“轮回酒”!一碗常温,一碗冰镇。
“轮回酒”又叫“还元酒”,其实这不是最恶心的,中医里还有“还元水”。这东西是什么呢?
(贫道温馨提示,肠胃不好的,看张大餐的图片,就到此为止吧,还是看明天的连载吧)


就是粪清。这也是一味中药。据古书,制法是这样的:
腊月用一个空瓶,用细部蒙上瓶口,系上绳子,浸在茅厕里。时间一长,粪汁就渗满瓶子。满后拎出来,埋在土里,过二三年,就化为黑亮亮、黄澄澄的一瓶水。发毒疮的时候,满饮一碗(味道有些发苦),毒性就会散去。归有光的一个朋友沈通理,喝过这东西治好了病。(《菽园杂记》)


好吧,至于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药效(比如《本草纲目》说得瘟病垂死的人喝一碗还元水就立即好起来),贫道不是大夫,没研究过,态度中立。为什么屎尿要起“轮回酒”和“还元水”这样的名字呢?意思自然是从后门出去,又从前门进来,就像轮回一样。其实五谷轮回岂不也差不多,只是多了一道回到田里施肥的程序而已。比如《笑林广记》这个故事:
塾师在田间散步,见乡人挑粪灌菜。师讶曰:“菜是人吃的,如何泼此秽物在上?”乡人曰:“相公只会看书,不晓我农家的事。菜若不用粪浇,便成苦菜矣。”一日,东家以苦菜膳师, 师问:“今日为何菜味甚苦?”馆僮曰:“因相公嫌龌龊,故将不浇粪的菜请相公。”师曰:“既如此,粪味可盐,拿些来待我灒灒吃罢。”


其实这位教书先生的想法,倒满直截了当,只不过正常人的五谷轮回都是三个环节,到他这变成两个了。
喝圣水的一直就不缺
但贫道觉得好玩的是,从三位大仙喝圣水的反应来看,就知道他们成不了大气候了!就算是真的三清下凡,也不会留圣水。孙悟空能留泡尿,就算客气了。如果真的三清下凡,留给大仙的恐怕是更严厉的惩罚!


要知道,这件事从一开始,孙悟空三人就是以三清的面目出现的!
试问你三位大仙,身份是什么?信的是什么?
对啊,拜托,你们三位是道士啊!你们信的就是三清啊,你们天天拜的,不就是希望三清下凡吗?不就是希望得点圣水吗?你们的教义,不就是长生不老么?好了,现在圣水在眼前了。居然还敢怀疑。居然还敢挑三拣四,觉得圣水不好喝?
三位大仙在孙猪沙没来的时候,干什么来着?在修醮啊。你们自己也说啊:“罗天大醮,彻夜看经。幸天尊之不弃,降圣驾而临庭。”《罗天大醮科仪》里怎么说的:“三界侍轩,万神就座。臣等诚惶诚恐,冒犯威严,谨当奏降。”也就是说,按照你们的逻辑,如果确实志诚祈请了,这时候是应该有天尊降临的啊。


这三位大仙如果是合格道士的话,应该知道祖师爷魏伯阳的故事吧?就是汉代写《参同契》的那位。这是《神仙传》的故事,这就不算入学第一课,也算学道的课外读物吧?故事是这样的:
魏伯阳带着三个徒弟,在山中炼丹。炼了一炉丹后。魏伯阳说:“不知药效怎么样,你们先喂喂狗,看狗吃了什么反应?”结果狗吃了就死了。三个徒弟说:“炼出的是毒丹,吃不得!”魏伯阳说:“我看破红尘,出家修炼,炼的就是这个,为什么不吃?”说着把丹吃了,扑通一声,倒地断了气。大徒弟说:“师父不会骗我,师父不是凡人!”说着也把丹吃了,也死了。二徒弟三徒弟一合计,说:“完了,本来跟着师父炼丹是要长生不老的,现在师父师兄都死了,还不如回家,落得剩下几十年快活。”就出去给两人买棺材。两个徒弟前脚一走,魏伯阳就从地上爬起来了,带着大徒弟和那条狗升天而去。

我们不从史实的、化学的角度看,只从道教教义的本身看,这其实就是师父对徒弟的试探。大徒弟过关了,二徒弟三徒弟心不诚,不相信师父。入道的时候不是说了吗:拜师要用黄金玉帛,截发对天盟誓,誓死不渝(见《云笈七签》)。怎么一到紧要关头就掉链子了?所以大徒弟考试合格,二三徒弟“渝”了。


所以三位大仙,你们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及格啊,因为不管是不是圣水,首先你们怀疑了三清的真实性!
你们说,我冤枉啊,谁知道他们是和尚变的啊。没错,孙悟空确实是把三清圣象丢在厕所里,自己变作了三清。但这也没什么啊。按你们的教义,三清不是凡人,而是先天道炁所化啊。一切形象,都可以看作祂们的化身。既然能用三座塑像代表,为什么不能用三个和尚代表?道在屎溺,就是用三坨翔代表三清,又有什么不可?既然选择了信仰,就别瞎BB。


所以这三位大仙,真是丑到不堪,又傻得实在!先是孙悟空变成了元始天尊,突然开口讲话。于是你们就“一个个抖衣而战”,你们就没看过《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元始天尊的十号中的一个是“大慈父”啊!你们居然在害怕?慈父来到面前,是孝子会怕,还是逆子会怕?然后你们相信了,居然说“我等可拜告天尊,恳求些圣水金丹,进与陛下,却不是长生永寿”,你们真是傻得可爱啊!道教求长生,先是求自己长生啊。就像孙悟空拜师一样,口口声声咬死,只学长生的法术!你们当着天尊,居然说求来圣水金丹是献给皇上的?博取功名富贵?哪个天尊会给?这就如同对一个女孩说,我求得你的真爱,是为了给我老娘找个好媳妇。滴汗!哪怕求到手再献给皇上呢?最后尝到圣水,就说“不大好吃”。听到对方暴露身份,连问都不问,直接动手就打,也太沉不住气了吧。万一是试探你们呢?这是对待祖师爷的行径吗?


如果三位大仙至诚皈依,心心念念长生不老,不慕荣华富贵,不怀疑,不挑拣,闻到圣水骚味不嫌弃。就算是孙悟空等人自报身份,声称不是三清。三位大仙还是俯首谢恩,毫无怨言。那么,贫道敬你们是三条汉子!是真修道之人!你们喝的虽然是猴尿猪尿,效果上就等于是圣水!因为你们眼前的几个人虽然不是三清,但你们心里真的有三清!如果挑三拣四,疑疑惑惑,觉得吃亏了还“一齐动叉钯扫帚、瓦块石头,没头没脸往里面乱打”,这和我们凡人去市场上买东西有什么区别?这鱼是新鲜的吗?那黄瓜分量够吗?回去一称不够分量,就转回身打上门。那就是和三清爷爷做交易了!真的三清,容许你这样交易吗?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10 20:17:00 +0800 CST  
其实《西游记》之所以伟大,看这一段写世道人心,真是写得绝了。很多人对待宗教的态度,绝大多数人口口声声信这个教信那个教,何尝不是交易?表面上,在庙里五体投地,叩拜神佛。心里想的却是求这个,求那个。许个愿也衡量一下,许愿和求的是不是够本。那你就是做交易来了!贫道想说:你要是真的虔诚皈依,请你不要把市侩哲学带进庙宇。要是来做交易,买卖双方是平等的。请你自重,请你站起来,在大殿里站着讲话就好,或者往功德箱塞几百块钱就好。不用五体投地,不用叩拜。神佛不需要你这样虚假的虔诚!


所以,你们一直会上当,一直会被假和尚假道士骗,骗钱骗色,这不就等于是喝了圣水了么?然后你们醒悟过来,就一直在网上骂和尚,骂道士。夹带着骂佛教,骂道教。你想想,首先没人逼迫你信,既然宣称信了,如果对待神佛是这样的态度,可不就配喝点这样的圣水么?这就叫:人不知自重,必自取其辱!
八到最后,上一张很有意味的图吧,这是贫道前年去内蒙乌兰布统草原拍的。黄昏时分,一大群羊朝我们跑过来,跑近后,忽然停住,朝我们齐刷刷地不停叩头。贫道一开始还以为这些羊在向我们致敬,后来才发现,它们只是在吃面前的草。之所以感觉到自己被羊群叩拜了,只是因为恰巧站在了一片有草的地方!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10 20:17: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五十九讲:车迟国斗法,其实斗的是潜规则


车迟国的僧道斗法,三位大仙败了,败得赔光了裤子,还把命搭进去了,其实我们只要细看一看,就会发现。三位大仙的败,绝不是败在了法力不行,更不是败在了邪不压正。而是这几场比赛,根本就没有按照明面的规则进行!大家都玩潜规则去了。

车迟国僧道斗法这一场,其实可以看做是没有赢家!我们不妨分析分析。
是不是一场按规矩的比赛
第一场是求雨,贫道昨天说了,作者对什么点石成金、砍头挖心之类的旁门左道,才是大加挞伐的。对道士求雨的“五雷法”,反倒并没有什么丑化,甚至反复说“五雷法是个真的”,“五雷法真受”。因为五雷法是正规的法术,是受过天庭认证的。施行起来可以堂而皇之地调遣天神(详见明天八)。作者借猪八戒说“那道士果有本事”。然而孙悟空就是真本事么?事实上只要孙悟空不捣乱,虎力大仙是可以顺顺当当地求一场雨来的。孙悟空趁人家求雨的时候,跑到天上威胁风雨雷电诸神:


我保护唐朝圣僧西天取经,路过车迟国,与那妖道赌胜祈雨,你怎么不助老孙,返助那道士?我且饶你,把风收了。若有一些风儿,把那道士的胡子吹得动动,各打二十铁棒!

这其实是违背“费厄泼赖”的精神了!因为人家的五雷法,走的是正规程序,烧符、打申请,调动神将;孙悟空反倒同时在背后搞破坏,用威胁——这个时候还轮不到僧方出场呢!
假如允许道方出场的时候僧方搞破坏,那当然也允许僧方出场的时候道方搞破坏!要知道五雷法里,除了有祈雨术,还有祈晴术!假如虎力大仙回过味来,该孙悟空上场的时候,他施起祈晴术来怎么办?那玉帝的撤兵旨意一到,孙悟空再威胁众神也没有用了!就算他提出加比呼龙显圣也没有用了,因为众神都奉旨撤走了。除非他再大闹一次天宫。只是我们许多人素来比较崇尚实用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所以我们看这段的时候,心理上总对孙悟空有所回护,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罢了。从公平上来说,东土僧人可谓先输一招。



第二场是求雨之后,道士们提出比坐禅,这可是僧人的强项,孙悟空反倒认输。这时如果没有唐僧顶上来,东土僧人就输了!因为这次仍然是虎力大仙下场,他如果非得指定孙悟空出场怎么办?可这次,反倒是道士们不讲“费厄泼赖”了,变了个虫子咬唐僧。孙悟空报复性地变了个大蜈蚣,去咬道士,于是双方都放弃了公平竞争!
第三场是比隔板猜物,既然叫隔板猜物,严格来说是不能进去偷看的。当然游戏规则既然没说,国王只说:“你两家各赌法力,猜那柜中是何宝贝。”那有本事偷看也不妨。但前两次仍然是孙悟空先不讲“费厄泼赖”,他先进去看了,这倒不妨,关键是改答案!把一身“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变作了“破烂流丢一口钟”。而且显然是在几位大仙探测完之后改的!国王已经规定了,猜的是“宝贝”。如果答案不是“宝贝”,那就违背了题面的大前提,竞赛就失效了。


其实这里就看出唐僧的品行了,什么叫有品?这就叫有品!在赌命的时候还能保持风度。第一,孙悟空告诉他,猜“破烂流丢一口钟”,唐僧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照办,而是质疑:“流丢不是宝贝啊?”碰上这种死心眼师父,孙悟空也只好说:“只管赢他便了。”第二次,孙悟空告诉他,猜和尚。唐僧的反应是:“佛法僧三宝,僧也是一宝。”说明唐僧虽然法力不行,但他心里,时时刻刻是有这套比赛规则的!
要知道败了是要杀头的,这场祸本来是三个徒弟惹的,赢了也能救本教众僧,但唐僧心里最重的还是规矩!这就是唐僧的可敬之处,而不是迂腐之处!这就是三个徒弟肯跟他的原因之一!假如我们把这种东西当作迂腐,那就可悲了!
这就像奥运会的举重比赛,假如使坏把对方的杠铃换成重的,那岂不是耍赖?假如国王彻查起来怎么办?孙悟空的法力能永远维持破衣服的幻象吗?第二次把一个仙桃吃了,剩一个桃核。所以第三次道士急了,以为孙悟空是用术法搬运的,就对国王说:“术法能抵物,抵不了人身,把道童藏在里面叫他猜。”虎力大仙进行报复性的还击,不如说对僧方失去了基本的信任!


第四场比砍头、剖腹、油锅洗澡,是道士先不讲“费厄泼赖”。鹿力大仙趁孙悟空把头砍下来,念咒语让土地神把猴头按住了。害得孙悟空叫头不到,又长了一个出来(这里怀疑一下,那砍掉的那个猴头呢?是埋了还是供起来了?紧箍咒呢?难道自动转移到了新头上?)。所以后来,孙悟空也下了狠手,把三位大仙一一诛除。
所以,不管作者是有意的也好,无意的也罢。他设计了四场比赛,先不管双方法力如何。正好是僧方、道方各自交替破坏了两次游戏规则。而且还是僧方先破坏的!这场比赛,其实没有赢家,有的只是搞关系,搞破坏,白冒了个公平斗法的名,其实是斗的是谁心眼多,谁手腕狠,谁会搞破坏,谁最不实在!与其这样,还不如公公平平地打一场!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19 18:57: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六十一讲:一张图告诉你什么叫“犯天条”


我们常常在《西游记》里看到“犯天条”这个词,犯过天条的神仙还不少。那么具体犯了什么天条该怎么处理?好像这些小说都没有细说。其实“天条”是有的,这就是道教中适用于鬼神的法律。人间有法律,神仙也有法律。今天不妨八一八。
制定这些法律的前提是:神仙、鬼怪也会犯罪。犯了罪,就得用相应的法条惩治它们。因为道教历史太长,不同的教派、时期都有不同的法律。比如《混洞女青诏书天律》、《太上老君金口科玉条正律》、《玄都律文》等。今天我们常说“金科玉律”,这个词实际是从道教来的。《太上老君金口科玉条正律》里面,就有“金科三百六十科,玉律三十卷一万五千条”。这“金科”、“玉律”,也就是所谓“天条”。这里只举《混洞女青诏书天律》一种为例,犯了法的神仙、妖鬼,会受到如下的 不同的刑罚惩处。



这个图里,对犯罪的神仙施行的常规刑罚,红色部分,一共有六种,按从轻到重依次是:
杖,和凡人一样,用棍子打神仙屁屁。
徒,就是让神仙做苦力。这个徒,和今天徒刑的徒是一个意思。
流,也就是流放,把神仙流放到远处去。
针决。今天的针决,指的是用麻醉针给死刑犯扎一针。这里的针决,是用一种特殊的“雷针”(不是避雷针啊啊啊),扎(或用雷劈)犯了罪的神。当然不一定扎死。因为针决之后,往往伴随的是“流”。道经里经常这样说:律令大神,手执针锤,游行三界。(雷神)左手雷针,右手执斧。这针或雷针,就是专门给犯罪神仙打针的刑具。
处斩,就是斩首,砍神仙脑袋。
分形(或灭形),其实处斩还是好的,神仙最怕的是分形。分形具体是什么,贫道没查到明确的解释,但从天律里经常出现的“裂魄分形”,“恶魅分形”来看,当是指连魂魄都打个灰飞烟灭,永世不得超生的意思。


此外,还有几种不常出现的刑罚,用了其他杂色表示:
万死万生。

贬下界。
灌铁丸。
法外苦楚。


前三个都可以顾名思义,最后一个“法外苦楚”,就是可以施以私刑的意思。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周兴,就是喜欢“法外苦楚”,这个词也自然是从凡间借用了过来。
面对鬼神,要善于用法律武器保卫自己
有些朋友比较迷信,平时有好多忌讳,比如搬家要怎么讲究,上坟要怎么讲究,怕触犯什么神,其实很多都是大可不必的想法。首先,假如从无神论的角度说,世界上没有鬼神,当然不用害怕。其次从有神论的角度说,这些鬼神,都是有天律、天条管着的。他们如果无故触犯好人,天庭制裁起来,比凡间法律还重!所以,面对鬼神,我们既然没有孙悟空的本事,最好的办法是知法懂法,要善于用神界的法律武器保卫自己。


贫道举个例子。比方说,天条里有一条规定:不管谁家的灶王爷,只要碰上本家翻修房子,这个时候灶王爷必须带着部下,先搬出去住。当然不走也可以,但肯定噪音呀,甲醛呀,扬尘呀,灶王爷也得受着。假如灶王爷嫌装修吵到他了,一生气,给这家降灾降祸,那么灶王爷就犯了罪!要打一雷针,然后流放到八千里以外的地方。这一条出自《混洞女青诏书天律》,原文是:
诸灶神,遇人民修造屋宇,即收部下七十二候神将,暂归他方。候工毕事,方还本位。若人误犯而妄加祸患者,针決,流八千里。

所以我们凡人了解一点天律,实在是件大好事。因为我们平时只是对神仙充满畏惧,觉得这么也不能得罪,那么也不能得罪。其实只要学法懂法就会知道,这些神仙也是有天条天律管着的!比如住楼房的要装修,住平房的要翻盖,信灶王爷的,大可不必诚惶诚恐,以为要惹到它了。你放心,你一装修,灶王爷就会自动搬出去,等你装修好了再回来。绝不敢找你麻烦的!


再举一个例子,鬼神吓唬小孩子,把小孩吓哭,也是斩罪。如果吓唬的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孩,罪加一等(那就是分形了)。法条原文是:
诸邪精,以生小孩为戏,以致惊恐啼叫者,处斩。未能话语小孩者,加一等。

那么,鬼神犯了法,我们常人如何起诉他们呢?道士在这里充当了法官的角色,可以告诉道士(贫道不行,贫道因为自号“多宝道人”才自称贫道,其是假道士)。道士会执行“考召”,就是施行一种拘传鬼神的法术,执行审判,并且行刑。该斩的斩,该关的关。该打屁股的打屁股。
所以,即使是不会任何法力的一介凡人,我们上到玉皇大帝,下到游魂野鬼,我们都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道教并没有让我们对任何一个神无条件服从。有些人对鬼神们五体投地,其实只是出于自己的恐惧与无知!这种无知,可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文盲,就是在鬼神世界里,他也是个法盲!这种人,往往既不懂科学,也不懂宗教,因为他两方面都无知。


知法懂法,我们才能判一判《西游记》里的几个神仙犯的案子。
泾河龙王怎么判?
天条的条目太多,比如《混洞女青诏书天律》分正神、仙官、土地、灶神、邪神等律条,大概太繁琐的法条一般也用不到。很多道书都是节录,常用的只有这么十条(一些文言词汇贫道作了改动)。


1、诸雷神被法官呼召而不至的,杖一百。
2、诸雷神被法官差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打雷,到时雷声不响,法官差神吏重行遣役。
3、诸雨师承受文牒而不来,故意违抗的,分形。
4、诸雨师降雨不下在干旱的地方,杖一百。
5、诸水师遇法官道士沉铁符,欲兴云致雨,必须实时奉行。违者处斩。
6、诸龙王承受指挥,兴云行雨,而违时候者,处斩。
7、诸神吏符使遇法官差使故意滞留的,处斩。
8、诸神吏符使不将法官申奏的罪犯擒拿送至天狱的,处斩。
9、诸正神受行司法官文牒或指挥故意违抗者,处斩。
10、诸正神所管地方,有水旱必须到东岳申报,不报者杖一百。


判一个神仙鬼怪,首先看他是什么身份,适用什么类别的律条。泾河龙王是“司雨大龙神”,适用“正神律”,犯的哪一条呢?就是第六条:“诸龙王承受指挥,兴云行雨,而违时候者,处斩。”
泾河龙王接到的玉帝圣旨,是:“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这就有一个小时的灵活时间。一个时辰分初和正。至于是辰初还是辰正,只要是在这两个小时之内完成了布云,就不算抗旨。而这就在龙王自己掌握了。泾河龙王为了让袁天罡的卦不准,擅自改成了“巳时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下了三尺零四十点”,这就是玩大了自己作死,任谁也救不了了。


奎木狼怎么判?
奎木狼私自下界,找情人去了。奎木狼是天上仙官,适用“仙官律”。找情人当然是文学故事,律条里不会有。但在《混洞女青诏书天律》里,真有一条相近的,就是“仙官律”的一条:
诸仙官未奉敕旨妄行世间巡察者,徒三年。

反正巡查不巡查,都是未奉敕旨,私自下界。所以玉帝判的是:
玉帝闻言,收了金牌,贬他去兜率宫与太上老君烧火,带俸差操。

带俸差操,是明代对军官的一种处分,免除其职事,带俸禄编入军队服役。《明史·职官志五》:“不任事入队,曰带俸差操。”这其实就是服劳役。


所以玉帝判的很公正啊:不是杖,也不是流,更不是斩,而是“徒”,去给太上老君做苦力。
当然可以戏说一下: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到了黄眉老怪那回,不过三年,奎木狼就出来了!其实他只在太上老君那干了三天活。
另外,有很多人都问:奎木狼既然和百花羞在天上有约,为什么在人间奎木狼不告诉他?其实用我们人间的思路想一想,假如一个男生告诉一个女生:咱俩前世有约,女生能信吗?假如我们知法懂法的话,这事就更好理解了!因为“仙官律”有一条早已规定:
诸仙官巡察下方,妄有漏泄天机一分者处斩。

也就是说,奎木狼私自下界,只判个“徒”;告诉百花羞我是你前世的情人,可就是处斩!天上的逻辑就是这样。


沙和尚怎么判?
沙和尚是卷帘大将,也属于仙官,适用“仙官律”。他“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叫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这个在天条里当然没有打碎琉璃盏的法条,却有这么一条:
诸仙官朝班次差错者除名,责受阴鬼官,永不朝见上帝。

也就是说,在班次中出了差错,比如站错了位置,或弄掉了东西,这些在人间帝王上朝的时候也有,叫失仪。所以沙和尚被贬下界,变的是个恶鬼,这个贫道讲沙和尚的时候有八,他的原型是深沙神,是一位恶鬼。而且,整部《西游记》里,他确实没有上过天宫。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19 19:01:00 +0800 CST  
猪八戒怎么判?
猪八戒酒醉戏嫦娥,没有神仙调戏神仙的法条,仙官律里也没发现,只能参照正神调戏民女的法条:
诸正神妄变形影,淫乱生民男女者分形。

这里的刑罚就是“分形”。毕竟刚才说的泾河龙王死了之后,还是有鬼魂的,到阴间去告状,然后又被送入轮回,转生去了。相当于重新做人。可这个“分形”,貌似是把魂魄直接打散。比如“邪鬼律”里,邪鬼如果朝老百姓放毒气,那就判处斩,如果毒气进一步伤了人,那就判“分形”。
猪八戒调戏的是嫦娥,咱不知道调戏了天仙比调戏了民女是减罪还是加罪,反正好不了。所以猪八戒自己说:
却赴灵霄见玉皇,依律问成该处决。多亏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亲言说。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放生遭贬出天关,福陵山下图家业。
所以如果判了“分形”,我们就没有猪八戒了。太白金星亲自求情,只打了二千锤,这已经是法外开恩了!贫道刚才说过,执法的律令大神,手里拿的就是针和锤。锤自然也是刑具。可以用针,当然也可以用锤。


孙悟空怎么判?
最后我们来看看《西游记》最大的罪犯,反天宫的孙悟空该怎么判。孙悟空是妖猴,不能参照仙官律、正神律、灶神律,他应该适用“邪神律”,一翻就知道,嚯!犯的死罪就多了去了:
诸邪神妄置衙仪出入者处斩。(擅立齐天大圣)
诸邪神抗拒正法者分形。
诸邪神以邪法相抗正法者分形。(以上两条都是敢抵抗十万天兵)

诸邪神偷盜人家财物,将在他人家,或藏留者,并各分形。(偷仙桃,偷御酒,偷仙丹)
最有趣的是还有一条:


诸邪神高声应对者分形。
连高声应对都要分形!所以孙悟空刚上天宫,有这么一段:
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


孙悟空第一次上天宫来了一句“老孙便是”,这一句话就是分形的罪过!难怪众仙官吓得大惊失色了。所以玉帝要单传一道圣旨:妖猴不知朝礼,且恕罪。然后才开始下面的问话。


孙悟空犯的罪,除了有一条是处斩外,剩下的全是分形。所以,孙悟空被押到天庭,当然是要推上斩妖台,碎剁其尸了。这个“分形”,今天的《西游记》看不出了,但这个痕迹,在早期西游故事《西游记杂剧》里还保留着。比如托塔天王说:
兀那哪吒,那胡孙又走了,你与眉山七圣大搜此山,必要拿此胡孙,灭其形象者。

观世音把孙悟空从山下放出来时也说:
通天大圣(在此剧中孙悟空叫通天大圣),你本是毁形灭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

这里两次出现对孙悟空的惩罚,大家不觉得有些奇怪吗?都是“灭其形象”、“毁形灭性”,而不是凡间所说的千刀万剐、砍头剁脑。这正是对神鬼的惩罚,比凡间的断头台绞刑架厉害多了!


我们通看一下这些法律就可以知道,这些法条,比凡间的严格多了!神仙并不是逍遥自在的,随随便便犯点错误,就可能被斩被分形。斩了之后怎么办?是不是灵魂投胎转世,从新修炼?来不及八,可以以后再说。所以身为凡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想当神仙,又守不了神仙的法律,还是老老实实当一个凡人吧!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19 19:02: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六十二讲:抄袭论文的同学,来通天河学习下经验吧


《西游记》通天河故事要怎么读?不要读后半段,偷窥观音菩萨,说你呢——我说的是猴子。

要读前半段。后半段无非是打怪,请菩萨,前半段简直可以当一部社会风俗史来读。最有意思的是,通天河故事,竟然是《西游记》里抄袭门频出的一段故事。
两篇故事的相似度
八灵感大王之前,不妨发一段文字,诸位看看有什么蹊跷:


问:“老丈有几位令郎?”
高老槌胸道:“可怜,可怜。说甚么令郎,羞杀我也。老拙今年六十三岁,舍弟今年五十九岁,儿女上都艰难。我五十岁上纳了一妾,生得一女,今年才交八岁,取名唤做‘一秤金’”。
问:“怎么叫做‘一秤金’?”
老者道:“我因儿女艰难,修桥补路,建寺立塔,布施斋僧,有一本帐目,到生女之年,却好有过三十斤黄金,三十斤为一秤,所以唤作‘一秤金’。舍弟有个儿子也是偏出,今年七岁,取名唤作‘高关保’。”
问:“这样取名何意?”
老者道:“合下供养个关王爷爷,因在关爷位下求得这个儿子,故名‘关保’。”
一脸蒙圈,怎么陈家庄的陈澄、陈清忽然姓高了呢?这难道是《西游记》的另一个版本?不是的,这是另一本书:明邓志谟的《咒枣记》!这个问话的人,是有名的萨真人萨守坚,这个要吃童男女的妖怪,就是后来被萨守坚收伏了的王灵官。这时他叫“王恶”,是当地的一个恶神。萨守坚烧了他的庙后,王恶一直暗暗跟随在萨守坚身旁,只要萨守坚一有过错,就要举鞭打死。谁知萨守坚十二年内,一毫过错不犯。王恶终于感动,萨真人收伏他作为部下护法,改名王善,这就是道教第一护法神王灵官!


如果论文查重的话,这段和《西游记》的相似度恐怕要超过80%!
这段故事怎么从《西游记》里跑到《咒枣记》里了呢?很可能是《咒枣记》抄的《西游记》。因为学界认为,邓志谟活动时间是万历中晚期到崇祯时,这时候,百回本《西游记》已经印出来了。
所以我们可以判《咒枣记》抄《西游记》了,可以判邓志谟要向《西游记》及出版商道歉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通天河鲤鱼精的创意是抄来的?


这段故事,文字上也许确实是《咒枣记》抄《西游记》,可是创意上,恐怕恰好反过来,是通天河故事抄的萨守坚故事了!因为这个故事本来是萨守坚的,这个故事可以上溯到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及后来的《搜神广记》、《增补搜神记》里都有,当然各家记载不太一样,甚至还有矛盾之处,综合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有个古庙为江中怪物占了,冒充神灵,要吃童男童女,逼得民不聊生。正赶上萨守坚来,大怒道:“这样的邪神,贫道一定要烧他的庙!”于是把庙烧了。
这个故事的梗概,基本上就是这样。有时说是江中怪物,有时不说怪物是谁,有时还和王灵官扯上关系。一直到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这个故事基本还是这样,只是从湖北搬到了福建,地名、妖怪、被占的庙都换了:


宋绍兴年间,福建的建阳县横山王庙很灵验,当地人祭祀,一定要用童男女,否则就要降灾。萨守坚真人听说了,就来到了建阳。这时大儒朱熹在福建。横山王听说了很害怕,就托梦给朱熹,说:“现在庙里那个神不是我啊!那是最近有一条大蟒蛇,把我赶走,把我的庙占了。这些年的祭品,其实都是它吃了,我也是受害者。萨真人不能治我的罪啊。求求你帮我个忙,和萨真人说个情吧。”朱熹问:“萨真人在哪里?”横山王说:“你去城里的关王庙找一找。”朱熹第二天去了,果然见到关王庙里有一个道士,赶紧说知此事,萨守坚说:“既如此,横山王也没什么罪过,只是庙肯定是留不得了!”只听一声雷响,远处横山王庙大火腾空,瞬间烧作灰烬!

当然,地方恶神,吃童男童女的故事,还是有很多。但是萨守坚这个,产生得早,影响也较广,变种也较多。尤其是又和明代火爆的王灵官信仰有联系。如果要编这类故事,第一个材料源头就应该是它。


萨守坚的故事早,通天河故事晚。而且萨守坚故事通看下来,是一套流传有序的故事。鲤鱼精故事是孤立的。所以,只能是鲤鱼精故事抄的萨守坚故事的创意,而不是反过来。要么是江里的妖怪占了古庙,要么就是大蟒蛇赶走了横山王,反正都是冒充神灵,要吃童男女。《西游记》通天河里住的原本是大白鼋,鲤鱼精是后来的,将白鼋赶走,占了“水鼋之第”,然后在附近装神弄鬼,要人们用童男童女祭它,否则降灾。甚至连陈家的男孩叫“陈关保”,也不能说就和萨守坚住的这个关帝庙一点关系没有!那个通天河,恐怕就是比着长江写的。那个鲤鱼精,恐怕就是比着萨守坚灭的那个“江怪”或大蟒蛇写的。


连环抄袭门
所以似乎可以这么讲,萨守坚同学读硕士的时候,写了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鲤鱼精同学写博士论文时,抄了萨守坚同学的这篇论文,但抄得很巧妙,只抄了观点,文字是自己组织的。谁知萨守坚同学硕士毕业后,没有继续读,工作了几年回来读博士,在网上把鲤鱼精同学的硕士论文搜出来了。下载之后一看,靠,这不就是我的观点吗?许你抄不许我抄?就把鲤鱼精的硕士论文文字都没动地抄了一遍。
哪知道论文查相似度,是只能查文本,不能查观点的!萨守坚同学太实诚了,《咒枣记》这一段,简直把《西游记》几乎是全文照抄,就是把老陈家换成了老高家,这手法也太拙劣了。你就不能把你的硕士论文好好改改吗?何苦抄人家的!
所以,《咒枣记》冤大发了!《西游记》显然比《咒枣记》抄得高明呀!抄萨守坚的创意,化用得天衣无缝。所以,《西游记》成了经典,《咒枣记》成了末流!


好吧,我们不用抄袭这个词,翻多了就知道,明代通俗小说,创意上、文字上,总是相互借鉴的。古代的小说,本来就是互相交织的。
这里多扯一句,占了庙宇的这个妖怪,在襄阳就是江中妖怪;在福建,就变成了蟒蛇精!这正是一个故事流传到不同的地区,就会根据本地区的特色改内容。因为福建那边,蟒蛇作怪,吃童男童女,是从古就有的。比如我们小时候就知道的李寄斩蛇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福建:
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山洞里住着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每年要吃一个十二三岁的童女,一连吃了九年。有个叫李寄的小女孩,主动要求去杀蛇。她带了一把宝剑,一条大狗,跑到祭蛇的庙里,把一个甜饭团放在洞口,蛇闻到味道伸头来吃,李寄就放狗去咬,又用剑连连砍蛇,蛇从洞中窜了出来,到了院子里就死了。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但里面有些细节,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是李寄杀蛇的位置,她是去了“至庙中坐”,把饭团“以置穴口”。第二是蛇受伤后,“蛇因踊出,至庭而死”。也就是说,蛇是从洞里窜到“庭”里死的。蛇洞当然没有庭,这个庭只能是庙的院子。第三是村里还有为蛇代言的巫师。说明这庙本来就是为这条大蛇盖的,这类故事还保留了原始的特征,到了宋代以后,就纷纷改为妖怪来了把正神赶走了。
所以这些民间故事,就像开放源代码一样,改一下接口,就可以用在自己的书里,抄来抄去。抄习惯了,也不忌讳了。被抄的也没办法追究,大不了再抄回来。谁想到今天有论文查重系统,能一个一个地扒出来晒?所以建议今天喜欢抄论文,甚至抄别人著作的学术界人士,不如穿越到明朝写小说去,你们是属于那个时代滴。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19 19:06: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六十三讲:童男童女:神界的口味变迁史


《西游记》通天河的鲤鱼精,最大的劣迹是吃童男童女。其实从这个口味上来看,他还是一个很low的神。可以记住这个原则:神也是有逼格的,其中一条就是看它吃什么。宋代以后,只要是吃童男童女的,一定是神界底层的最low的神。
这事就有点像我们前些年穷的时候,有钱人天天吃肉,肥头大耳,没钱的天天饿肚子。现在大家都有钱了,更有钱的那些人反倒开始饿肚子辟谷去了,像贫道这样蹲在马路牙子上撸串的,不用看,肯定是没钱的人!
其实吧,谁没low过?童男女,并不是天上的大神不吃,他们当年,也有蹲马路牙子的时候。

大神们童男童女早就吃腻了


童男童女这种食品,早些年,天上那些大神也是吃的。只是时代久远,我们不觉得罢了。3000年前,大神们不但吃童男女,而且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有什么吃什么,口味杂得很。
这就是原始信仰中的人祭!
翻翻甲骨文就可以知道,里面有好多杀人祭神的记录,祭品里,有“臣臣子”(左边两个臣,右边一个子,相当于后世的“仔”、“崽”),就是童男童女,另外,“仆”、“小妾”、“小女”,恐怕也以未成年的男女为多。事实上,河南安阳殷墟挖出来的人牲,就有许多儿童的骨架。商朝人祭祀一次,就可以杀掉几十个“小女”。
杀人祭神,花样也很多,换句话说,就是神吃童男女的烹调方法很多。
假如人类为神献上一本菜谱的话,上面会有这样的做法:戠、㲹、胹、烄、伐、卯、豉……这些做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风干(这个字写成“戠”)、做血豆腐(刺人出血,这个字写成“㲹”)、炖煲(写作“胹”),烧烤(写作“烄”),砍头(写作“伐”)、剖(写作“卯”,把人一剖两半,对剖祭物,《圣经》里也有)、豉(这个不是把人做成豆豉,而是把人砸死)、串烧。


一次如果杀多个人,还可以让神吃自助餐,这个字后来写作“俎”,就是把人一个个摆在案子上,供神随便吃。当然,剩了也不罚款。



来吃童男女的神,有天神(帝),河神、四方神、土神。以“帝”或“上帝”为代表的神界,3000多年前的饮食结构,就是以人、牛、羊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为主要食材。
神界的饮食结构,东西方似乎是相同的,西方人在远古时代,也用活人乃至童男女献祭。但社会渐渐发达之后,人的生命逐渐变得宝贵,人祭就逐渐消失了,其实这毋宁说人类的价格一路飙升,神吃不起了。这个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到汉代(相当于西元元年前几百年)。
一个体现这种变化的著名例子,就是《圣经》记载的上帝耶和华,这位上帝的原型也可以追溯到蒙昧社会,但祂现在似乎对童男的肉不感兴趣了,所以当亚伯拉罕用他的儿子以撒献祭的时候,祂送来了一头羊作为替换品,并派遣天使来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


然而,祂似乎对埃及童男的口味仍然保持了旧有的习惯。《圣经》记载祂曾给埃及人降下“十灾”,其中之一,就是击杀了埃及人的头生子。杀头生子祭神的行为,在全世界的原始部落里都有。文字学上,汉字的“孟”字,就是把生的头生子溺死在水盆里。所以上面是“子”,下是“皿”。“孟”用在人名,也是家庭中长子的标志,如汉代的马超字孟起、班固字孟坚。我们不得不想起那句普适性的名言:”东海西海,口味攸同;天神地神,嗜好未裂。”
童男女饮食结构的下移


天神、地神这样的大神,高屋建瓴,掌控大局,知道全人类一盘棋。再这样吃下去,一定导致人类价格飙升,自己权威受损,再说,吃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也都腻了。所以以身作则,下狠心忌掉了这一口。上面狠煞吃喝风,下面不再提供肉源,可是,中层的这些神灵吃惯了,积重难返,仍然不顾上级的三令五申,顶风犯案。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西门豹所在的邺,一直兴盛的就是“河伯娶妇”的习俗,每年把一个漂亮女孩子沉到河里,作为河神的祭品。西门豹一来,立即把这个习俗破除了。


其实这个习俗,是从商朝留下来的。甲骨文写成“沈”,就是沉。甲骨文记载“沈小妾”、“沈小女”,就是把小姑娘扔到河里淹死。所以就河伯而言,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他吃了一千多年的老口味。
但是他也聪明,不敢明说想吃,非常的不敢明说,所以这件事,大家都叫“河伯娶妇”,用一种浪漫的色彩来掩盖血腥。因为商朝的时候,经常性“沈”的“小女”有好几十个,与她们同时被扔到河里的,还有“十牛”、“十羊”等等。河伯就算身体再好,也不能这么频繁地娶老婆。所以在商朝,这些小女孩,和牛羊一样,就是给河伯吃的!到了战国,形势变了,河伯不好意思再明着说吃人,于是改个理由“娶妇”,其实还是要吃人!这和今天官员们搞个“考察”、“开会”的名目,其实是公费旅游,都是一个道理!形式当然要做足:女孩子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婚纱,戴项链,坐豪车,开到河边去,让人们相信这是“娶妇”,有的傻姑娘自己也心花怒放,以为终于嫁入了豪门,其实是心甘情愿地给豪门当了鱼肉!



但是即便是变通的说法,也被人类的好干部西门豹揭发出来了!所以这真是一件神界饮食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件事标志着,童男女将正式退出众神的餐桌,并且,“西门豹治邺”将作为神界法系可供援引的判例!所以,我们看后来的官员上奏朝廷,要求禁绝民间“淫祀”的时候(这个淫是多、滥的意思,不是淫荡的淫),无不拿着西门豹这个判例说事!到唐宋时期,类似的事件终于销声匿迹。
童男女成为神界底层的违禁食品
经过几轮整治,到了宋代,天上的大神、地方性神灵普遍不再食用童男童女,童男女就开始成为违禁食品。


这段时期,天上的大神还是非常自律的,尤其是道教开始主持祭祀之后。自律到什么程度?《天皇至道太清玉册》里记载的祭祀用的龙脯、白鹤脯、鹿脯……看上去是这些动物的肉,实际上都是代称。龙脯是麦麸,白鹤脯是蘑菇,鹿脯是牛蒡子。用矿泉水瓶子装茅台的人类官员,面对玉帝牌位自己打脸二十下!
所以这里戏说一下:有人说《西游记》里玉帝还吃“龙肝凤髓”,不用大惊小怪,也许人家是自律呢?只是用个好听的名字而已。名字叫“龙肝”,其实玉帝吃的是一嘴麦麸!
然而,人类对违禁食品有一种特殊的好奇,比如东北的飞龙鸟、熊掌,冒着犯法的危险,也要设法吃一吃。其实神也也一样。越是禁,越要吃。于是,唐宋以后,童男女从此再也不出现在官方祭祀的菜谱中;另一方面,民间的私自祭祀的小神却又偷偷地吃。


这些小神,往往都是恶神、鬼怪。比如《西游记》的灵感大王、《三言》里的皂角林大王、《咒枣记》里的王恶、《北游记》里的刘后、萨守坚灭的蛇精;以上都是传说,史实上那就更多了,比如宋代湖北松滋县的恶鬼神、湖北的棱睁神(瞧这名字)、池州的大王神……“湖南北两路风俗,每遇闰月之年,前期盗杀小儿,以祭淫祠,谓之采生”。(《宋会要辑稿》)有时候是老百姓自愿奉献子女,有时候是当地人去外地抓。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们都相当于黑恶势力,在老百姓心目中,如果不拿点新鲜玩意伺候着,它们就会降灾的(其实多半是巫师搞的鬼)!比如通天河的这位灵感大王,“若不祭赛,就来降祸生灾”。国家承认的正神,因为有编制,有国家的一份香火钱,反倒不需要这种待遇。也不是他们就天生自律,因为原始信仰的那些年头都吃腻了!


这种心理,贫道也见过,比如某个实权部门的小官僚,凶神恶煞地到下面一走,拍工作证,吹胡子瞪眼。下面保证搞出各种新鲜玩意招待,什么飞龙鸟、熊掌等保护动物,往往就在这种饭局上出现。中央的大领导下去,能吃到吗?反倒不能!因为这种小官僚,手里握有直接的破坏力!就算是虚张声势,这份担惊受怕你就受不了!
有趣的是,信奉这些恶神的,往往也是底层或偏远山区的民众。这些恶神就像小混混一样,生活在神界的底层,借着社会上多神崇拜的风气,在偏远山区或底层民众中混口饭吃。因为需要搏生存,所以往往小混混反倒凶,需要吃新鲜玩意,这其实是没出息的表现,然而当地老百姓反倒惹不起。但他们的处境,也是最不安稳的,一旦出现了西门豹这样的官员,或者萨守坚这样的法师,尤其是:惹恼了当地正神(当然是惹恼了信奉正神的老百姓),就是砸像烧庙连窝端了。


童男童女的价格
最后八一个问题,就是童男女的价格。也就是说,这些“大王”们,吃一顿童男女,折合多少钱。
在通天河的陈家庄里,孙悟空问老陈兄弟,你们既然这么有钱,为什么不买两个童男女替你家孩子祭祀呢?原文是:
行者道:“既有这家私,怎么舍得亲生儿女祭赛?拼了五十两银子,可买一个童男;拼了一百两银子,可买一个童女,可就留下自己儿女后代,却不是好?”

合计150两银子。按一两银合今天300元人民币来算,灵感大王这一顿吃了45000元。铺张浪费,必须彻查!


这个地方,有朋友问贫道,咦,古人男权社会,不是重男轻女的吗?为什么50两买一个童男,反倒得100两买一个童女?贫道回答道:正是因为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女孩才比男孩贵!因为这重男轻女,是从自己的家族说的,不是从买卖的角度说的。战乱、饥荒,还看不出来,尤其是太平年代,女孩的用处,比男孩大多了!比如:
第一是可以作丫环侍女。
第二是可以作妾。假如一家富户,老爷能生育,夫人不能生育,老爷大可买一个女孩来做妾,为他生孩子。
第三是可以卖作娼妓、歌女。

第四可以卖到边远山区做穷光棍的老婆,如果还小的话,可以做童养媳。
反过来,男孩有这些用途吗?除了买去给人做小厮,做苦力外,这几样用途一个都没有!比如老爷不能生育,夫人能生育,夫人能买一个男孩来给她生孩子吗?同理,老爷少爷房里,可以有一堆侍女照顾;但夫人小姐房里,能有一堆小厮照顾吗?老爷能干吗?谁听说把小伙子卖到边远山区做老寡妇的老公了?有童养夫一说吗?


所以说,正因为是男权社会,所以对女性的需求比男性才高!在允许人口买卖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的男女人口均等,肯定是女口市场供不应求的。
所以宋朝太平盛世的时候,人都说:“京师中下之户不重生男”,生了女儿,就像掌上明珠一样宠着,稍长大一点,就随其资质,教一些吹拉弹唱的本领,卖给士大夫家做歌女侍妾。这其实不是宠孩子,而是做投资!
另外一个旁证,是清代的邓之诚《古董续记》卷二:“今旗下贵家(八旗的贵族),必买臊鞑孙口(蒙古人),以多为胜,竟相夸耀。男口至五十金,女口倍之。”这个价格,和《西游记》的童男童女价格正好一致。所以,《西游记》里的这个价格,是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的。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19 19:09: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六十五讲:金刚琢到底是什么?


昨天八过了火德星君,今天该八的是青牛精了。照例回顾一下剧情:

师徒四人走到一处,孙悟空去化斋,临走的时候用金箍棒画了一个圈子,叫师徒三人坐在里面。不料金山+兜山有一个青牛精,变化了高楼大厦,诱捕了唐僧、八戒、沙僧。孙悟空回来后,与青牛精大战,不料被青牛精用一个圈子套去。孙悟空请来托塔天王、哪吒、雷公、火德星君、河伯、西天罗汉,法宝都被圈子套去。最后如来暗示,让孙悟空去太上老君处寻找,才发现是他的青牛下凡为妖,那个圈子是太上老君的法宝金刚琢。

有朋友问金刚琢怎么这么厉害,既能套东西,又能砸人,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今天贫道还是开脑洞。



金刚琢和金刚圈
道教还真没找到这件法宝,但禅宗里有一个东西,和它很相似,这就是禅师们经常说的“金刚圈”。
“金刚圈”这个话头,是杨岐方会禅师提的。杨岐方会禅师 (992年-约1049年),他拿这句话问弟子:“栗棘蓬你作么生吞,金刚圈你作么生透(或跳)?”后来很多禅师都用这话来问弟子,希望让弟子迅速参悟。比如:
面壁成何物。古今多伎俩。祥麟一无措。以拄杖画○云。寻常拈个金刚圈。天下衲僧跳不出。(《黔南会灯录》)


金刚圈把猴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个禅宗公案有吗?也有的:
金刚圈、栗棘蓬。是甚么弄猢狲家具(耍弄猴子的工具)?

一般的禅师拿这个来考问弟子,就是用拂尘在空中画一个圈(禅宗叫“圆相”),然后问:“这个金刚圈,你怎么跳?”一般的弟子是答不出来的。答不出来,就等于像个被耍的猴一样,被套住了。
那么怎么答才对呢?答案是:如果不悟,怎么答都不对。如果悟了,怎么答都对!这个问题就不能用我们任何一种语言的逻辑去思考。只要一用逻辑思考,那就套住了!
禅宗这种问题都是这样的:比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类似的问题,决不能用罗胖的思维去想,这里面没有逻辑上的同一律、排中律什么的,目的就是毁你三观的!


金刚圈不但能套东西,还能坚硬无比,能砸人。孙悟空就是被太上老君用金刚圈砸了一下,才被击倒的。禅宗公案里面有用金刚圈打头的描述吗?也有。例如《无明慧性禅师语录》:
有时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生金刚圈撞着头疼。有时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烂棘栗刺踏着脚折。

如果能跳出金刚圈,那就了不得,禅宗高僧说“便与三世诸佛把手共行”,“跳金刚圈。可以敌胜惊群。可以转凡成圣”。但是,该怎样跳出呢?首先应该清楚,金刚圈到底指什么?





金刚圈到底指什么
其实据贫道理解,这和禅宗经常拿来打比方的“蚊子上铁牛”、“石上栽花”、“银山铁壁”、“无孔铁锤”等,意思都差不多。比喻某一种东西,用普通人的智慧难以理解、难以穿透。
这玩意是什么呢?据贫道的理解,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就是人类智力的边界!是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换句话说,是阻止人类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的障碍!
人类的智力是不断发展的:针对外界,我们有各种创造发明;针对内心,有各种心理测试装置。还有各种逻辑判断、推理归纳、演绎计算等思维方式,但是,这些方式,折腾了多少年,至今认清楚心灵的本质了吗?没有。贫道曾经说过,孙悟空好比人的心智,那么这些创造发明、测试装置、逻辑判断推理的方法,无疑就可以看作孙悟空搬来的各路法宝!


金箍棒无非是棒,哪吒剑无非是剑,佛祖砂无非是砂,就是自然界的水火,也只有通过两位星君的火具水具的转化,才能用来为人类服务。这些法宝其实都是工具,在正常的规则下,对人类都是有效力的。今天的法宝岂不更加发达了?比如望远镜可以大大地拓展视野,飞机汽车可以大大地拓展活动区域,各种推理归纳、演绎计算可以大大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法宝,但这些法宝,都是人类智力创造出来的,无法突破智力本身!也就是说,人类很难靠自己创造的工具来认识自己。
那么,该怎样破除这种理性的局限、智力的边界呢?其实《西游记》这部书,以及禅宗、内丹术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五十二回的题目:如来暗示主人公。找到主人公,找到本来自我。智力的边界就破掉了,这和前面所说的“六贼无踪”、“好向丹台赏明月”,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玄,其实很简单:人类学会了使用智力,使用理性,使用工具,但是理性和工具也使我们和自然界对立了起来。理性(或法宝),只能对对方应用,而不能应用于自己。就像手电筒不能照亮自己一样。禅宗所努力的,就是努力认清自己,照亮自己,使用一系列违背逻辑、违背理性的方式,走出这一盲区和陷阱。


其实八这段的时候,贫道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森森的无力感!尤其是书面文字的无力感,比起《西游记》来,我们今天的语言差得远啊差得远!哪位想进一步八的来找贫道,贫道给你画个圆圈!
每一个法宝,都是古人的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研制汽车、研制飞机、研制计算机,其实本质上,都是被问题驱动的:我们人类能这样做吗?能那样做吗?能在地上快速移动吗?汽车就出现了。能在天上飞翔吗?飞机就出现了。其实古人也一样,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技术,却能提出这些问题。他们研制不出工具,却可以把这些问题转化为神话故事中的法宝。我们不妨把法宝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神仙们倾尽全力,研制这些工具,使它们威力越来越大。


铁扇公主问:我们人类能利用风能吗?于是她就开发出一把扇子工具来。
灵吉菩萨问:我们人类能止住台风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颗定风珠工具来。
太乙真人问:我们人类能瞬间移动几千里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对风火轮工具来。
赤精子问: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光致人死命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面阴阳镜工具来。
太上老君问:你们天天嚷着利用光能,利用风能,利用这个那个能开发工具,但这些工具能使人类认识自己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个金刚圈来。
所以,法宝是针对外界设的问,而金刚圈是针对法宝设的问。金刚圈本身并不能喷火喷风,并不能瞬间位移。但一切法宝面对金刚圈,就必须回答金刚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那就被套走。
金刚圈与青牛


所以《西游记》的高明之处,就是它特别善于使用意象。它为什么安排一头青牛来玩这个金刚圈呢?禅宗的这个金刚圈,和牛难道有关系吗?

答案也是有关系的,例如《如静禅师语录》:
秉拂。上堂。铁酸馅、金刚圈,塞断咽喉,拽脱鼻孔。天童立地有分,衲僧乞命无门。且道,如何堪与瞿昙作子孙。
请首座上堂。拔断毒蛇尾巴,穿住黑牛鼻孔。虚空背上牵来,大地六番震动。
所谓“拽脱鼻孔”,肯定指的牛说的,不是指人说的。如净禅师,生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也就是说,宋代的时候,禅宗就已经兴起这种牛戴金刚圈的比喻了。
牛,在禅宗中是有特殊的用意的,禅宗借牛来比喻心性,牧牛如牧心,降伏了牛,就是找回久已迷失的自我本性。青牛逃脱了,“拽脱鼻孔”,其实就是暗喻心性逃脱了。不但逃脱了,还拿着智力的局限性来挑战修行人。这时除了寻得“主人公”之外,别无他法!





《西游记》编这一段故事,是极高明的。他选来选去,选了太上老君的牛作为心性逃脱的象征。正好老子的这头牛,很喜欢戴圈。下图是佳县明代壁画老子八十一化图,这头牛就戴了一个圈。这就是给牛戴的鼻环。原著也说了:“老君将金钢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中。至今留下个拴牛鼻的拘儿,又名宾郎。”



这里多扯一句,其实和太上老君有关的梗,应该还有很多值得开发,例如孙悟空在平顶山的那回,变了老道士,要骗两个小妖说我这葫芦能装天。结果是请来哪吒太子,用真武皂雕旗遮住了日月,于是天地昏暗,把真的葫芦和净瓶骗到手了。其实在道教故事里,反倒是太上老君干过这事,“太上(老君)于迦夷国,王好杀不信凌犯。太上左手把日,右手把月,藏于头中,天地俱昧,国人恐怖。”(浮山老君洞八十一化图刻辞)
金丹砂是什么?
青牛精这一回,还有一件好玩的法宝,就是金丹砂。这砂的特点是能埋人。《西游记》原著说如来派了十八罗汉,取了十八粒金丹砂来擒拿青牛怪:


细细轻飘如麦面,粗粗翻复似芝麻。世界朦胧山顶暗,长空迷没太阳遮。不比嚣尘随骏马,难言轻软衬香车。此砂本是无情物,盖地遮天把怪拿。那妖魔见飞砂迷目,把头低了一低,足下就有三尺余深;慌得他将身一纵,跳在浮上一层,未曾立得稳,须臾又有二尺余深。

这种和沙漠一样,能陷没人的“金丹砂”,佛经里有吗?有,这就是金刚沙。《正法念处经》里记载了大焦热大地狱里的“雨沙火”:
有金刚沙遍满其中。柔软如水能烧之人。犹尚畏没。况重恶业地狱之人。彼地狱人。入中则没。犹如没水。恶业因故。没已复出。彼金刚沙。有三角块。刃火极利。揩罪人身乃至骨尽尽已复生。生复更揩。揩已复尽。尽已复生。死而复活。无能救者。堕焰沙中唱唤号哭。呼嗟涕泣。以恶业故。

也就说,地狱中的罪人落入了这种金刚沙中,马上就会陷进去,就像没在水里一样。没进去又浮出来,金刚沙有带火的刃,把罪人的身上的肉刮净之后,又复重生,这样反反复复地受苦。这有点像郭德纲的相声《文武双全》里面练铁砂掌,用掌在铁沙子子里磨;一开始的时候当然不行,要用红小豆——捶豆馅!


当然,“金丹砂”也没有奏效,依然被妖怪套去了。罗汉这才告知,要到太上老君那里寻访寻访。
贫道觉得这里特别好玩的一个事,就是如来和太上老君交换了一次法宝的名字。“金丹”本来是道教的专用语,佛祖的法宝偏偏叫“金丹砂”;“金刚”本来是佛教的专用语,老君的法宝偏偏叫“金刚琢”。很可能,作者在这里宣扬的正是佛道同一的观念。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0:53: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六十六讲:女儿国王修了世界七大奇迹?


今天唐僧师徒到了女儿国。
有朋友问《西游记》的女儿国在今天的哪里?这个真不好说,因为历史上的女儿国,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比如《山海经》的女儿国、《淮南子》的女儿国、《三国志》的女儿国……天南海北哪都有。这种女儿国的生育,要不就是到水里裸泳一下就怀孕了,要不就是到湖边裸吹一下就怀孕了……所以最近在羊卓雍错拍裸照的也不能过分指责么……人类当然不能像水螅似的,单体繁殖。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母系氏族部落到处都有,至少,这个国度也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所以只知道育苗者,不知播种者。才产生的这种单体繁殖的现象。
由于历史上记载的女儿国太多了,所以这里只八一个女儿国,因为《西游记》产生于明代,而这个女儿国正是明代人经常听说的。
亚马逊女儿国


马亲王曾说过,在古希腊时代,曾经存在过一个女儿国,叫做亚马逊(AMAZON)族。亚马逊族居住于黑海之滨小亚细亚一带,族里都是女性战士,异常骁勇。她们为了方便投枪射箭,还把自己的乳房割掉一边。亚马逊内部不允许男性的存在,卖书也不包邮,繁衍靠和邻近部落的男子交合,生女留下,生男则扔给男方或杀死。

历史上虽然很多女儿国,但这个买书不包邮的“亚马逊”女儿国,明朝人是最熟悉的。因为明代来华的传教士,比如利玛窦先生,就大讲特讲:
西旧有女国,曰亚玛作搦,最骁勇善战。尝破一名都曰厄弗俗。即其地建一神祠,宏丽奇巧,殆非思议所及。西国称天下有七奇,此居其一。国俗惟春月容男子一至其地,生子,男辄杀之。今亦为他国所并, 存其名耳。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其实稍微看一下就知道,这个“亚玛作搦”,就是AMAZON的另一种译法。这个女儿国,骁勇善战,攻陷了一座著名的城市(名都),叫“厄弗俗”。厄弗俗是什么呢?就是《圣经》里的“以弗所”或“以佛索”,现在翻译成“艾菲索斯”。这个女儿国人建造的神祠,“宏丽奇巧,殆非思议所及”,以至于“西国称天下有七奇,此居其一”,就很明白了:
这就是阿耳忒弥斯神庙!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竟然有女儿国王的一份功劳!



不要觉得这只是传教士们随便一说。“亚玛作搦”女王的声名,在明朝的读书人中,可谓流传极广。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里就讲过。明末清初人周拱辰(1589-1657,周拱辰出生时正赶上世德堂本《西游记》出版),竟然有一篇奇怪的战斗檄文,是模拟骆宾王《讨武曌檄》写的《讨女王亚玛作搦檄》!

这篇檄文是要和女儿国国王开战的,长达好几千字,文章大意就是说女儿国败乱纲常,必须讨伐。有几句“多波弋檀,是名波弋香妃;用珊瑚币,即号珊瑚红妇。乳长七尺,发乃丈余”,不知是真的这样,还是从古书上抄来的。这位周先生何以写这篇檄文,文末交代得很明白:武则天看了骆宾王的檄文,就说宰相何不用此人;若“亚玛作搦”女王看了这篇檄文,一定会说大明朝有这样的能人,怎么不去当宰相!
这纯是一篇YY文!不是真的檄文。这种文章,就像今天的《史记·郭美美传》、《史记·王石传》之类的东东,是一种游戏文章。和他这篇文章放在一起的,还有什么王母蟠桃会的通知、鱼告螃蟹的状子。这和今天唐僧同志在庆功会上的讲话、孙悟空写给唐僧的信,都是一路东西。
但是,只有热门话题,才会有游戏文章啊。明朝人都能根据这个传说写游戏文章。可见当时这个AMAZON女儿国,是何等的热门了。(另外,旧传亚马逊女国有两位女王,一位负责战事,一位负责政务,这和《西游记》中女儿国里太师地位特别尊崇,也好像有些关系)

女儿国背后的血腥


其实周拱辰不知道,AMAZON国是古希腊时代的,他还以为一直存在。这本是一个很原始的部落。女儿国的千娇百媚,浓歌艳舞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原始的血腥!
亚马逊族悍勇好战。古希腊神话里,赫拉克勒斯杀了亚马逊族的希波吕忒。她的妹妹安提奥帕打进希腊为姐姐报仇,结果战死在提修斯统率的雅典部队手中。这都是今天我们熟悉的著名故事。
《西游记》里有一个细节:唐僧师徒喝了子母河水之后,找到一个老婆婆求助,老婆婆就说:
那个老婆婆在傍道:“我家决不敢复害你。”行者咄的一声道:“汝等女流之辈,敢伤那个?”老婆子笑道:“爷爷哑,还是你们有造化,来到我家!若到第二家,你们也不得囫囵了!我一家儿四五口,都是有几岁年纪的,把那风月事尽皆休了,故此不肯伤你。若还到第二家,老小众人,那年小之人,那个肯放过你去!就要与你交合。假如不从,就要害你性命,把你们身上肉,都割了去做香袋儿哩。”

这细节,细思极恐。虽然贫道不知道为什么要用人肉做香袋。但是亚马逊族的女人,确实必须要杀掉一个男人,才能完成成年礼。那么可想而知,什么样的爷们会被杀?


男人们过来!自己说,是乐意上床,还是不乐意?





好吧……我乐意!
然而乐意上床的爷们就大占便宜了?别太天真了。我们且看看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诸蕃志》这段话:
有女人国,昔常有舶舟飘落其国,群女携以归,数日,无不死。有一智者,夜盗船亡命得去,遂传其事。

死了?死了!一船男人,被女儿国的群女带走之后,全都死了。
怎么死的,不知道。精尽人亡?先奸后杀?也许两种都有!总之,不像是死得多么的痛快,请注意这五个字:
数日,无不死。

细思恐极!从与不从,经过“数日”,都要死!


这里面,其实就透着女儿国的原始的血腥味道了。所以唐僧经过女儿国的故事,本质上可不是很文艺很清新!就算眼前这几位老婆婆,也有年轻的时候吧!
爱就大胆喊出来
然而,只有原始才够野蛮,却又只有原始才够直白。直白得可爱。
《西游记》写女儿国国王,是套用了文明社会的形式的。她有宫殿,有百官,有太师、馆驿、麒麟殿、孔雀屏、凤辇龙车等一系列发达社会的东西。其实原著里,女儿国国王又何尝脱了原始的野性呢?
原著中写女王亲排銮驾,到馆驿迎接唐僧,满朝文武跟随,合城百姓观看。銮驾、文武,这些当然都是文明社会的标志,然而女王一见唐僧,立即露了原形:


女王看到那心欢意美之处,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展放樱桃小口,呼道:“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三藏闻言,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

要知道,这是什么场合?这是京城的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中,光天化日之下。羞答答的,居然是唐僧了!今天的社会,比如伊丽莎白女王,能在大街上这么喊菲利普亲王吗?
其实后来的电视剧是把这位女王演得更温柔更含蓄了,这当然是为了符合今天女性的爱情。比如86版电视剧演女王想对唐僧表白,从始至终没有吐一个字。最后喊唐僧来深宫里,要他来看一件“传国之宝”。这种拐弯抹角的表白,是符合文明社会女性身份的。所以那首“鸳鸯双栖蝶双飞”,唱了这么多年,经久不衰。
但在《西游记》原著里,一个“占”字,一个“乘”字,翻译过来就是女王在大庭广众下嚷的一句话:


大。唐。御。弟。来。要。我!

这句表白,足以进入表白金句库了!

就别“悄声问圣僧,女儿美不美”了!这表白,够畅快!够野性!石破天惊,直截了当!吉普赛人的卡门、《飘》里的斯佳丽,都有着这种野性。斯佳丽把阿希礼拽到屋里,和他说:“I love you!”谁知瑞特正在这屋睡午觉,把这话偷听了去。斯佳丽大怒说:“You are not a gentleman。”瑞特回敬道:“You are not a lady!”
其实原著这样写这句表白,才接近女儿国王心理的真实!这才是一个真正女王该有的表现。她握有杀伐决断的大权,她从小到大没有遇到过一个男人,全国也没有一个男人。她上哪有那一套羞答答的习惯?她就应该这么说,这才像个女王的样子!直白得可爱。吞吞吐吐,反倒是电视剧的改编了。


其实百回本《西游记》还算好的了!再早一点,元杂剧的《西游记》连当街表白都省了,女王逼婚不成,就亲自动手,“捉翻唐僧”。唐僧叫道:“谁救贫僧也!”
虞姬要给霸王硬上弓了!

不但唐僧被捉翻了,孙猪沙三人也被诸女“按倒捉翻”了。以师兄弟三人的神通,竟然顶不住诸女“捉翻”,也是奇了,自己摸摸心坎吧。
当然,杂剧演这段是按“发科”(不是英文啊啊啊)演的,同样带出来的是一股野性。这和赵汝适《诸蕃志》的那个女儿国“群女携以归,数日,无不死”,岂不正相似?
这里多扯一句,在杂剧里,八戒沙僧在女儿国破了戒了。唐僧被救出后,孙悟空这里有一段唱:
猪八戒吁吁喘,沙和尚悄悄声。上面的紧紧往前挣,下面的款款将腰肢应。我端详了半晌空傒幸,他两个忙将*****(打码),我则索闲骑白马敲金镫。
亚马逊女儿国在明代人的影响,基本就是这些,这么八过一遍之后,才知道唐僧师徒在女儿国是多么险象环生。女儿国故事也正经八百地算了两难,是够实至名归的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0:58: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六十七讲:别上当了,孙悟空根本就没死在取经途中!


按照原著顺序,今天该八真假孙悟空了。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被打死的那个,才是真孙悟空;此后跟着唐僧取经到西天的那个,是六耳猕猴。这些都是如来的阴谋,是为了搞倒他的竞争对手菩提祖师的。这个说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流传了很久,原来应该只是一个玩笑,谁知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所以不得不澄清:只要细看看原著,就不至于有这样的误解。
今天不妨就按网上这个逻辑八一八,好吧,按这个逻辑,贫道可以说:真假孙悟空去的那个西天雷音寺都是假的!或者说,那个如来都是假的,真的如来已经死了或被软禁了,现在这个如来是须菩提祖师变的!
理由很简单,可以看看原著:


他两个在那半空里,扯扯拉拉,抓抓挜挜,且行且斗,只嚷至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之外。早见那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都到七宝莲台之下,各听如来说法。那如来正讲到这: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概众稽首皈依。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
有些朋友看到这里,也就过去了。反正就是讲经呗。但是翻开整整一百回《西游记》,就会发现,如来只在这里讲了一次具体的有经文的经!所以有没有人研究过,这段经到底是什么经?
好吧,这里爆料一下,翻遍整个大藏经,贫道敢保一点影也找不到。因为这段经根本就不是佛经!
这一段如来说法的文字,出自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这部经,是元始天尊亲口说的。


面对“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这么盛大的法会,《西游记》唯一一次讲经,佛教教主居然讲起了道教经典?难道是作者抄错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这段经极其有名。它又简称《护命经》、《消灾护命经》。是从唐代就流传极广的道经,甚至大书法家柳公权都写过,有图为证:



这经在民间是耳熟能详的。好吧,如果按照网上的那个逻辑推理,如来处心积虑指鹿为马,让六耳猕猴打死了真孙悟空,是为了搞掉他的竞争对手须菩提祖师。那么这段经又是几个意思?
好吧,继续按网上一些朋友的逻辑推理:在《西游记》里,哪位大咖既会讲佛家经,又会讲道家经?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须菩提祖师!
我们是否记得孙悟空刚去学艺的时候,是如何描写须菩提祖师讲经的: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 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这里说得明明白白!须菩提祖师既能讲道,又能讲禅,主张三家配合。整部《西游记》再无第二个!况且从他的名字来看,他也不叫菩提祖师,而是须菩提祖师。须菩提,又译为苏补底、须扶提、须浮帝、薮浮帝。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那他是佛教人士了?却也不然,他教给孙悟空的功夫,却明明是道教的内丹术。他擅长的动字门、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也是三教都有,而以道为多。他正是一个兼通佛道的人物。
贫道这可都是按照网上的逻辑推理的,而且有实实在在的文献支持!推理结果:两位孙悟空打到西天的时候,那个宝座上的如来,恐怕就是须菩提祖师变的!要不就是雷音寺被元始天尊占领了!
多扯一句,贫道一直强调,《西游记》并不一定是扬佛抑道的,而且举出了很多好玩的证据。以为《西游记》是扬佛抑道的,其实只看到了表面。今天这个又是一个例子。如果认为《西游记》是扬佛抑道的,那么怎么看待如来的这段讲经?展示如来的博学和包容,还是如来就喜欢反串?讲得大家“稽首皈依”,这是向道教低头的意思吗?比如梵蒂冈的教皇大肆宣扬《金刚经》,清真寺的阿訇大肆宣扬《圣经》,然后下面的天主教或伊斯兰教信徒“稽首皈依”了?


孙悟空后面有独白
当然,刚才这些都是戏说。其实只需要举一个证据,就可以说明后面出现的仍然是孙悟空,而不是六耳猕猴。这就是后面孙悟空还有很多回忆和独白,比如在很靠后的陷空山无底洞:
那里面有风声,又有花草果木。行者喜道:“好去处阿!想老孙出世,天赐与水帘洞,这里也是个洞天福地。”

又比如孙悟空远远看见唐僧祥云罩顶,便高兴地说:
若我老孙,方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之时,云游海角,放荡天涯,聚群精,自称齐天大圣,降龙伏虎,消了死籍;头戴着三额金冠,身穿着黄金铠甲,手执着金箍棒,足踏着步云鞋,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都称我做大圣爷爷,着实为人。如今脱却天灾,做小伏低,与你做了徒弟。相师父头顶上有祥云瑞霭罩定,径回东土,必定有些好处,老孙也必定得个正果。


这些话可以去翻原著,都是任何人不在场的时候,孙悟空的自言自语,回忆的都是他当年在花果山的事。这些闹天宫、闹地府、天赐水帘洞……六耳猕猴当然没有经历过。假如死的是孙悟空,后面取经的都是六耳猕猴,要这些独白干什么?让六耳猕猴自己骗自己玩?除非说当年那个石猴探水帘洞的时候就淹死了,后来称王、学艺、闹天宫的全都是六耳猕猴,才说得通!
作者分得很清楚
我们细读原著就会知道,这几回从头到尾说得都很明确:从真孙悟空到花果山一见到假猴王的时候,作者的称呼就固定了:管真孙悟空叫“这大圣”(或孙大圣)如何如何,管假孙悟空叫“那行者”(或那猴)如何如何。这是唯恐读者分不清楚。比如:


这大圣怒发,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铁棒上前骂道……那行者见了,公然不答。
这是真假孙悟空第一次见面,书里明确地写:孙悟空被唐僧赶走,直接就去了普陀山。从普陀山带着沙和尚来的这位孙悟空当然是真的!注意,从现在开始,作者管他叫“大圣”。

两个孙悟空说话的时候,也是真的先说,假的后说。无论在哪里,凡是先说话的,都是“大圣”;后说话的,都是“行者”。尤其是在阎罗殿,先说话的真孙悟空还叫“大圣”,后说话的假孙悟空,作者忽然改称“那怪”,这就更看出作者的区分了。因为真孙悟空肯定不能叫“那怪”。
到最后如来说破真相,原文也是“孙大圣忍不住上前”,“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从头到尾,真假猴王谁是谁,清清楚楚。中间从来没有更换过名字,也没有任何更换过的暗示,何以就硬说后来死的这个才是真悟空?



网上一些不靠谱的证据
网上还有一些所谓证据,其实细分析起来都是不靠谱的,甚至是故意造谣。这里只从随处可见的网页上摘几段,原始出处没时间去找了,比如:
一、故意造谣类
孙悟空的师傅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何许人?《封神榜》上有个线索,就是“混鲲祖师”的徒弟,而恰巧,“混鲲祖师”弟子无数,而让他最得意的两大弟子,便是如来(又名“接引道人“)和菩提祖师(又名“准提道人“)。

这就是纯造谣,没有一点根据!《封神榜》是指《封神演义》吗,《封神演义》里,就没有一个“混鲲祖师”!这不知谁硬造的谣,居然还有人信!再说,孙悟空师父的全名也不是“菩提祖师”啊,而是“须菩提祖师”。须菩提是佛祖的大弟子,而不是佛祖的师弟。
二、蒙混过关类


西游记里曾经记载,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后,惹了一大堆麻烦只好跟着唐僧西天取经,遇到困难又回去找他师傅“菩提祖师” 的时候,“菩提祖师”早已不见踪影,只是和孙悟空隔空说话,并不见面。

这就是偷着拿86版《西游记》蒙大伙了!欺负多数人没看过原著。原著里自从孙悟空学艺回到花果山之后,“菩提祖师”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所谓的和孙悟空“隔空对话”,那是86版西游记第9集《偷吃人参果》里演的,和原著没有半点关系!


三、混淆视听类
“地藏王菩萨”何许人啊,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与观音、文殊、普贤齐名,可见此人厉害。既然有这么厉害的佛门中人在此,难道 “谛听”还担心这两泼猴会闹了地府不成?

这就是把实际佛教的地藏王菩萨和《西游记》里的地藏王菩萨故意搞混。休要忘了!孙悟空刚学艺回来,就被勾了魂魄去,就闹了地府,不仅打了一场,把自己的名字勾了。地藏王菩萨号称“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何以就当了缩头乌龟?除了给玉帝上奏章,请求捉拿外,不是也无可奈何吗?


四、断章取义类
六耳猕猴是“知前后,万物皆明”。很厉害吧,竟然知道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一切事。这是一个很大的破绽!!!既然六耳猕猴知道他的未来将要被如来制服,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他为什么还要和孙悟空到如来处辩真假,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其实这还是在犯糊涂。首先,所谓“知前后,万物皆明”,只是那么一说而已,表示他比较通灵,至于通灵的程度就不好说了,并不能等同于“竟然知道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一切事”。倘若真的按字眼抠,那就是如来的境界了!要知道菩萨们还只能普会周天之事,不能广会周天之物。六耳猕猴“知前后”就是普会周天之事,“万物皆明”就是广会周天之物,好家伙,这就是佛祖啊。真的这么抠,火焰山的土地还说牛魔王“法力无边”呢,既然“无边”,怎么还会被制服?所以这些话绝不能照死去理解,一认真你就输了。


况且就算六耳猕猴真知道未来发生的一切事,也不妨碍他被打死。说得好像只要知道未来,就可以规避一样——其实动动脑子就知道:实际上正好相反!只要预见到了未来,那一定不能规避!因为这些预知未来的智慧,凡人也不是一点没有。就比如我知道今天太阳一定要落山,难道我可以有办法让太阳不落么?我知道我几十年后会死,难道就可以想办法不死么?假如知道自己一定会死,那就想法规避;假如规避成功了,结果不就成了没死了么?这就不对了呀:实际发生的和预测到的反而不一致,这怎么能叫“知前后”呢?这岂不反倒是“不知前后”了么?如果说预测到的只是概率,那还是“不知前后”呀(这个问题的讨论,见沈括《梦溪笔谈·神奇》)。所以说,六耳猕猴是真知未来还是假知未来,根本不影响他接下来做的任何事!他就算真知道未来,那也只是明明白白地去死而已。
所以说,网上这个“孙悟空其实已经死在取经途中”的梗,一是编造谣言、二是偷天换日、三是断章取义,连蒙带猜带造谣地骗人。骗的是什么人呢?就是那些既不读原著,也不读《封神演义》,只看电视剧的人。当然贫道相信,这个说法的本意只是娱乐,可是拿着这件事当真相,那就实在是太容易轻信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04: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六十八讲:从六耳猕猴到十八耳猕猴


今天继续八真假孙悟空。
这一段故事,作者寄寓了很深的含义,所以也是提示最多的,比如关于文前文后的提示(举例较多,不喜的朋友可以跳过):
例如六耳猕猴出现之前,作者就点出了这一段故事的缘起:
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然后,六耳猕猴就出现了。围绕着这个故事,前前后后,还有许多提示:
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三藏遵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拢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
第56回回末: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
第57回:心乱神昏诸病作,形衰精败道元倾。


尤其是第57回赶走孙悟空后,有一句诗“只待心猿复进关”,第58回回末,孙悟空归来,立即就有一句照应“神归心舍禅方定”。这说得很明白:真心散乱,生出心魔。二心就是心魔所化。
甚至孙悟空自己也说:
望阴君与我查看生死簿,看假行者是何出身,快早追他魂魄,免教二心沌乱。

如来对这件事的评价也是这样的:
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真假孙悟空打上西天时,这里有一首七律,头两句是: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二心”首先是一个常用词。其次,“二心”,还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真心与妄心(有时也指定心和散心)。真心,即真实之心;妄心,指妄想分别之心(见《楞严经》卷一)。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孙悟空妄心变化出来的真实形象。这些提示、旁白,其实都明明确确地解释了,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的二心所化。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争斗,就是一个人自己内心两种势力的争斗。所以这个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形象一样、本领一样,就是孙悟空的影子。孙悟空在和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作战。
唐僧代领导们受难了


孙悟空对唐僧有怨气,这种心理,就化作了六耳猕猴,变作孙悟空的模样出现在唐僧面前,给他送水:
行者道:“无我你去不得西天也。”三藏道:“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泼猢狲,只管来缠我做甚?”那行者变了脸,发怒生嗔,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轮铁棒,丢了磁杯,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长老昏晕在地,不能言语,被他把两个青毡包袱,提在手中,驾筋斗云,不知去向。
“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其实就是孙悟空内心想骂的。但他本人面对唐僧,出于师徒情分和基本的善恶,他是骂不出这句话的。所以,只能借六耳猕猴的嘴来骂。这句话,不但是孙悟空在骂唐僧,也恐怕一切下属内心里,都这样暗暗咒骂过领导。
不信只要在网上一搜“弄死领导”,保证出来一大堆网页。当然这些都不是真的把领导弄死,而是宣泄一种情绪。《西游记》的高明之处,只不过把这种虚拟的情绪写成了真实的故事而已。


公司里、单位里,被领导虐了之后,一般就是下面几种应对策略:
祝你明天死全家。
默念十遍大傻叉。
我用眼神杀死你!

这个我用眼神杀死你!如果演出来,和孙悟空的幻相六耳猕猴把唐僧背上打了一棍子,其实是差不多的剧情。所以诸位大大小小的领导们注意了,你们在下属心里,不知道死过多少次了,早该谢过不杀之恩才是。唐僧挨的这一棍子,是代你们受了难了!
很多公司设了“宣泄室”,里面放上硅胶人,头像是从老板到中层领导一应俱全。员工被批了之后,就到“出气室”里把这些领导狠揍一番,气消了,就可以安心工作了。这个办法,据说是从日本学来的。这其实也是善于引导员工的心理,让员工把自己那个六耳猕猴释放出来。假如西天路上也有个硅胶人代替唐僧的话,六耳猕猴兴许就不会出现了!



六耳猕猴的悲哀
六耳猕猴的出场,台词看似不少,其实大部分都是在copy孙悟空的话。但唯有一段文字,是六耳猕猴自己的话,就是沙和尚找到水帘洞,六耳猕猴正在那念关文:
只听得一派喧声,见那山中无数猴精,滔滔乱嚷。沙僧又近前仔细再看,原来是孙行者高坐石台之上,双手扯着一张纸,朗朗的念道: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
念了从头又念。沙僧听得是通关文牒,止不住近前厉声高叫:“师兄,师父的关文你念他怎的?”那行者闻言,急抬头,不认得是沙僧,叫:“拿来!拿来!”


奇怪了,六耳猕猴干什么不行?非在那念关文?
其实这段故事,可以说是神来之笔!细读之下才发现,这故事很悲凉!
用今天的一句话来说,六耳猕猴在不停地“刷存在感”,无助地刷存在感。
关文在《西游记》里是有特殊含义的,这就是取经队伍合法性的一个象征。没有它,没有盖上沿途各国的玉玺,就寸步难行。其实六耳猕猴只要抢到手也就罢了,何必要一遍一遍地念,非得背下来?今天我们出国,难道要把护照上的内容背下来吗?六耳猕猴这样做,其实反倒显出了他内心的空虚!
他自己是假的,变的其他师徒三人也是假的,只有手里的关文是真的。他抓不到别的,依傍不上别的,只能一遍一遍地摩挲重复这件真东西。只有这件关文,才能给他心灵的安慰。


六耳猕猴就已经是妄心的化身了,他难道还需要安慰?
不错, 其实只有真心、善心不需要安慰!一切正面的东西不需要安慰。因为至真至善,所以至刚至强!世界上所有的假的、恶的、丑的,反倒需要安慰。
佛教最可怜的人在地狱,人间最可怜的人在监狱。坏人、恶人,反倒更需要慈悲的怜悯和教化(好吧,到此处,估计有些朋友想贫道是圣母婊了)。
如果你不给他安慰呢?放心,他就会自己找安慰!强盗每每宣称“替天行道”,红卫兵每每宣称“造反有理”,恐怖组织每每宣称以某某教旨某某神灵的名义,毁天灭地,这就是它们自己为自己找的安慰。起码,其中的一些人会以此为安慰。只是那时,就由不得你了!
呜呼,设身处地替这些假恶丑的心灵们想一想,这是何等的寂寞,何等的悲哀!


这又好像《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他时刻想恢复大燕国,其实大燕国都灭了多少年了,就算恢复了,也不过是“伪朝”,所以他身上时刻揣一张《大燕皇帝世系谱表》。这谱表,其实相当于六耳猕猴的关文,只有这个,才能证明他的合法性。他挂在嘴头上的,也是他是慕容皇族的后裔。与其说是合法,还不如说是虚弱。这谱表,与其说是证明,不如说是安慰!
所以慕容复最后发了疯。《天龙八部》的最后,“只见慕容复坐在一座土坟之上,头戴高高的纸冠,神色俨然。七八名乡下小儿跪在坟前,乱七八糟地嚷道: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慕容复武功高强,气质高贵,除了心魔,几乎可称完美。但不幸的正是,他丢掉了所有的东西,只剩下了心魔,于是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六耳猕猴,也正是孙悟空心魔的化身!
你见过十二耳猕猴吗?


《西游记》写了真假孙悟空,放在这里好像是多了不起的名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甚至每个人小学时候都写过作文,这就是“两个小人打架”。但凡遇到一件矛盾的事,一个代表光明的小人说:我们这么办吧。另一个代表黑暗的小人说:我们那么办吧。于是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邱少云刘胡兰黄继光……光明战胜了黑暗。于是“我”又意气风发,昂首挺胸了!

这个故事,看似和《西游记》里的真假孙悟空完全一样,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是完全的不一样!
熟悉艺术的朋友都知道木心先生,他不但艺术成就极高,文章也好,他有一篇特别好玩的文章,就叫《两个小人在打架》。里面写了一个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故事:
也不知何年何月肇始,学生凡作文,叙事说理,都有两种思想在那里起伏搏斗,一是消极的,为私的,另一积极的,为公的,宛如太极图,黑白分明地周旋。例如,傍晚放学回家路上拾到了钱包(那包中的钱,往往多得可观或惊人),如果动用了这笔现钞,母亲的病可以得到治疗,外婆家的漏屋可以迅速修好,弟弟可以添件新的棉大衣,“我”的球鞋早该换了……当此际,一个接一个的英雄烈士模范,恍若天神下凡,光灿灿地绕着"我"打转,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刚才似乎是全然不知的道理,那“我”自言自语:这钱包关系着失主全家的幸福,关系着某个工厂某个矿山的建设,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全世界人民……于是 "我"决然历尽艰辛,物归原主,那惶急得正要自杀失主紧紧攥住 "我"的手,眼泪直流,连声问"我"姓甚名什么,"我"无论如何不说,只留下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然后拔腿就跑,也顾不得那双旧鞋子快穿了底。


于是,一位新来的语文老师赵世隆,试图改变这种文风,结果发现,就算是命题是《秋郊一日游》、《我的家庭》这样的作文,学生还是交来两个小人在打架的内容。赵老师终于发现:学生们是受了一种道德上的愚弄,只会说假话,不会说真话!
袭来的是比六耳猕猴更深的悲哀!其实在这里,真孙悟空已经退场了!这里是六耳猕猴在和它自己的山寨品:十二耳猕猴的斗争!
六耳猕猴,就已经是孙悟空的妄心所变了。谁知时至今日,六耳猕猴自己也造出了假六耳猕猴!别人的钱当然不能据为己有,捡了钱包企图据为己有的“小人”,其实就是原来的六耳猕猴。可是这个想起了无数革命先烈代表光明前来开战的“小人”,就是真孙悟空吗?错了!这是六耳猕猴的六耳猕猴:十二耳猕猴!这种无聊透顶的中小学作文里,真心早已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你见过十八耳猕猴吗?
然而,真假孙悟空的交锋,依然没有停止。
凡事就想起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无数革命先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光明小人战胜黑暗小人,这种文章,今天再写就已经是反人类了。
但是,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当媒体上出现了正能量的报道,姑且不管这些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下面无不是一片乱骂的声音:
大学生志愿者英勇献身——作秀作死了!

见义勇为女孩被某高校录取——校长爽了。
基层干警翻车殉职——今晚加个菜。


后面这些没事乱喷的言论,和被领导虐了的反感,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与其说代表了真实的民意,不如说代表了对那些曾经虚伪的崇高宣传的反感。然而这种反感,并没有拉回到真诚,反倒在虚伪上又多走了一步:变成了粗鄙、反智和暴戾!
所以,从真孙悟空开始的几百年,我们姿态优雅、线条流畅地沉沦着,画出了一条平滑的曲线:真诚生出了妄心,妄心生出了虚伪,虚伪生出了粗鄙、暴戾和无所顾忌。网上的各种造谣、各种乱喷,其心理背景都是一样的:我对主流的虚伪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所以,有头脑的就造谣,没头脑的就乱喷。无不是建立在当今社会的粗鄙和无所顾忌之上!这哪是六耳猕猴?这明明是十八耳猕猴!而这十八耳猕猴,往往还以真实民意自居。早先的那一片真诚的赤子之心,就这样被一层一层的污浊掩盖了下去……
好吧,贫道想知道二十四耳猕猴会是什么样子。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08:00 +0800 CST  
六耳猕猴的含义
最后想八一八“六耳”的典故。若说得不对请熟悉禅宗的朋友指正。六耳这个词,最早见于《景德传灯录》的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洪州泐潭法会禅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说:“低声,近前来,我和你说。”法会禅师便近前。马祖啪地打了法会禅师一个耳光,说:“六耳不同谋,且去,明天再来。”法会禅师第二天,独入法堂,说:“请师父说吧。”马祖说:“且去,待老衲上堂时(指禅师上法堂公开说法),你出来问,与汝证明(分证明白,使之参悟)。”师忽有省,遂曰:“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

有人认为这个“六耳不同谋”,指禅机隐秘,不便与外人直说。贫道认为不是这样。首先,禅宗的话头都是可以公开参悟的。第二,这里法会禅师已经“低声近前”,并不存在别人偷听的可能。第三,第二天法会禅师独自去见马祖,马祖反倒并没有和他讲法,说:“待老衲上堂时,你出来问,与汝证明。”让他当着大众问,才肯与他说:这到底是要公开,还是不公开?
所以,公开不公开,并没有关系。这里的“六耳不同谋”,根本不是指有没有实际的外人在场,而是指来求法的人到底有没有妄心!如果有妄心,那虽然是一颗心,也是两颗心;虽然是一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没有妄心,只是一片真心、定心,那么什么时候传授禅法,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宋代诗人刘子翚已经悟到了这一点。他在一首评论“六耳不同谋”的诗里说:


底用趋风防六耳,须知对影已三人。

意思是,何必说防止六耳在场呢?须知加上自己的影子就已经是三个人了。这影子,毋宁说自己的妄心的产物。所以,通过这个公案,似乎可以看出,《西游记》里的六耳猕猴,确确实实是孙悟空的妄心造出来的产物。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08: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六十九讲:为什么芭蕉扇能扇灭火焰山?


今天按原著顺序,应该开八火焰山这一集了。
《西游记》流传了这么多年,其中的重要人物如孙悟空、唐僧、沙和尚,都是很多文学形象的混合体,其实火焰山也不止一个原型。
火类坳和煤田自燃
火焰山故事的第一个原型,应该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火类坳。
宋代的早期西游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就有火焰山的故事。那时还不叫火焰山,而是叫火类坳,原文很简单:


又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遂将钵盂一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七人便过此坳。

这个“火焰山”,经过的方式也简单极了,就是拿着钵盂(在《诗话》里这个钵盂是大梵天王给的,不是唐太宗送的)一照,大叫一声天王,火就灭了。
早有学者指出过,西游故事里的火焰山,其中一个原型,很可能来自煤田的自燃。新疆地下煤层属于侏罗纪含煤地层,有着埋藏浅、含硫量高、燃点低,所以特别容易自燃(好吧这段是抄的度娘)。例如新疆鄯善煤田的自燃,已经烧了几百年。这现象,从明清时就不断有人当作一件新鲜事来讲。比如明陈诚《火焰山》诗:
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其实《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这个地方名字叫“火类坳”,明显是“坳”不是山。这正是煤田的特点,而不是山的特点。下面上两张图。



下面这张图是新闻实拍的新疆硫磺沟煤田自燃的情况,这片煤田烧了一百多年,这几年才被扑灭。

火焰山和芭蕉扇
火焰山故事的第二个原型,应该来自《山海经》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尤其是《山海经》,很有点意思,不妨从远到近八一八。
《西游记》虽然写的是玄幻题材,但里面很多地名都是有些来历的,例如前些天八过的“黑水河”。
黑水这个名字特古老,因为大禹治水就提到了这个名字:“导黑水,至于三危。”《山海经》也说“黑水在”但是具体这条黑水在哪里,学界从汉朝就开始讨论,到现在讨论了2000多年,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竟有13种之多!
我们来翻一翻《山海经》,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山海经·西山经·西次四经》: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以下劳山、罷父之山等略)……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音于。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以下白于之山、申首之山等略)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日没所入山也,其上多丹木。


《山海经》的山系,大致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按照东西南北排的,但这个范围也太大了,所以它在每个方向,都分出许多“次经”,一条“次经”就是一条山系。这里的“西次四经”,就是《西山经》的第四条山系。从《西次四经》多次出现的“河水”(就是黄河)、“渭水”、“洛水”等来看,这条山系的走向(当然是作者心目中的走向,未必是实际的走向),正是从陕西到甘肃甚至新疆的。
红孩儿住的“号山”,居然在这里出现了!这就是“西次四经”的第八座!(前七座分别是阴山、劳山、罢父山、申山、鸟山、上申山、诸次山)要知道,“号山”这个山名,非常不常见。顶多有什么“大号山”(在河南林州,淇河源头。这名字……),“武号山”(在南宁,今名五象岭),直接叫“号山”的,除了《西游记》外,貌似只有《山海经》一家。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再往西走一走,就到了“鸟鼠同穴山”,所谓的“黑水”正好在这附近。汉代人注《尚书》、《楚辞》都说:“三危山在鸟鼠之西,黑水出其南。”这条“黑水”,貌似周穆王也来过,《穆天子传》也留下了很多黑水的记录(详见汤洪《天问黑水歧说探微》)。
再往西走一走,就到了“崦嵫之山”,这是所谓的日落之山。提到日落之山,我们不免想到在火焰山的时候,猪八戒就讨论过这个日落之国的话题。这个我们先放一放。然而古籍中,有一条更令人吃惊的记载。


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燃,炎(即“焰”,火苗)起数丈,经日不灭。有大黑风自流沙出奄(掩,掩盖)之,乃灭。其石如初。

这一条,岂不就是火焰山的原型么?扑灭大火的,也正是靠铁扇公主芭蕉扇扇出的大风。而这芭蕉扇,书里一再说它是“纯阴宝扇”,“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假若搧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息阴风”。这里的“大黑风”,岂不就是“阴风”的原型么?
况且,这里的“大黑风”,是非常明显的佛教词汇,例如《观佛三昧海经》:
尔时心端自然生一黑毛。于其毛端出大黑风。其风四色随心根起。如旋岚风。状如烟焰。其风遍吹一切诸水。
有大黑风起。应知即是风神之难。(《苏悉地揭罗经》)

那么“旋岚风”又是什么东西呢?旋岚,是梵语音译,又译作“随蓝”,又译作“毗蓝”,又译作“毗蓝婆”,是暴风、猛风的意思。这种暴风起时,可以摧毁世界。也可以使世界重生。


注意,“毗蓝婆”的婆,是不能和毗蓝两个字分开的!就像湿婆、提婆,并不是两个老太婆。据佛经,她是十罗刹女之一。也就是说,罗刹女,也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通名。罗刹,是食人鬼的总名。其中的女性,称为罗刹女。佛经有守卫《法华经》的十大罗刹女,第二位名为毗蓝婆。
她的形象,据《法华十罗刹法》是:
形如龙王如圆满月也。如向大海。右手把风云。左手把念珠也。衣色碧绿也。
这位名叫毗蓝婆的罗刹女是管风的风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奇怪的是,《西游记》只管铁扇公主叫罗刹女,并不说明她是哪个罗刹女。而在黄花观蜈蚣精那一回,又有一个“毗蓝婆”。但为什么这个毗蓝婆并不管风,反倒把管风的业务交给了铁扇公主,而跑到紫云山千花洞当了昴日星官的母亲,却非常费解。这个问题,现有资料十分匮乏,很难解释。只能暂时开一个小脑洞,供各位填补:

据《大楼炭经》,大黑风是生成宇宙的动力,宇宙坏灭之后,经过长期的沉寂,就会有大黑风吹起,吹开海水,将沉在海底的太阳托起,放在日道上。从此太阳才会沿着轨道运行。原文是:
法当有大黑风起。吹入大海水深三百三十六万里。取日月大城郭。上须弥山边。百六十八万里。着日月城郭道中。用是因缘。天下有日月也。


这个梗,另一部佛教集大成之作《法苑珠林》是这样写的:
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使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

这里的“日月城郭”或“日宫殿”,指的就是佛教的“日宫”,即日天子的宫殿。至于为什么前面说三百三十六万里,后面说八万四千由旬,其实按一由旬折合40里算,两者恰好相等。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出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万四千由旬”。这一阵大黑风就等于吹到底了。这其实也是《西游记》里芭蕉扇扇人一下,要飘“八万四千里”的文献来源。
所以我们不妨认为,《西游记》里说毗蓝婆是昴日星官的母亲,似乎是取材于佛教创世纪神话中大黑风托起太阳,使之回归轨道,使太阳重生的故事。这点也好理解,因为我们中国神话中,太阳的母亲是羲和,她的作用,一是给太阳洗澡,二是给太阳驾车。这和大黑风吹开海水,将太阳安置到轨道上的故事岂不正相似!羲和的太阳宝宝是十个,而《大楼炭经》等佛教创世神话里,大黑风的太阳宝宝是七个。一个妈咪多个宝宝,这也是很相似的。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11:00 +0800 CST  

楼主:幻想祸灵梦

字数:14547

发表时间:2016-02-28 23: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5 19:42:31 +0800 CST

评论数:5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