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飞讲《西游记》系列(不是阴谋论)

另外,这位大仙,还特有性格。被推倒了果树,不依不饶。还特别护犊子。而且说到做到,坦坦荡荡,既不是虎力大仙式的妖道,也不是心淡如水的隐修神仙。反倒靠一派人间烟火气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这在《西游记》中是唯一的特例。


吕洞宾的地位,在全真教极为尊崇。被奉为北五祖之一,他是一位和光同尘、混迹世间、与世同其沉浮的人物,虽有大神通,大修行,却喜欢驻世。就算不谈那些内丹理论,结合吕洞宾的圣号“孚佑帝君”,号“与世同君”和“地仙之祖”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这里的“地仙”,毋宁说是编写《西游记》的道士对本派全真徒众的称呼!他们正是在人间修行仙道的人。


因为全真道士喜欢自认为仙,尤其是喜欢管年轻弟子称为“小仙”。比如全真七子的马钰,就有《满庭芳 赠张小仙》,这个张小仙,就是他姓张的弟子辈人物。对“小仙”这个词的爱好,是全真教的独创(参加柳存仁《和风堂文集》)。


而我们看五庄观里的年轻弟子,作者正是喜欢称他们为“小仙”。比如说抬孙悟空“教二十个小仙,扛将起来”。又如“领众小仙出离兜率,径下瑶天”,这是比比皆是的。
而且,吕洞宾和观音菩萨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慢说打开算命网站就并排出现的观音灵签、吕祖灵签,各地吕洞宾和观音菩萨合祀的庙宇(例如贫道前面讲过的崂山救苦殿),就是民间传说的吕洞宾和观音的故事,都有许许多多。比如《吕洞宾戏观音》。这两位一佛一道,是民间信仰中人气最旺的两位。





我们知道,《西游记》经历过一个全真教改造的过程。我们从原著中,能感觉到作者对这位镇元大仙特别特别的尊崇。昨天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偷吃人参果这一回,从人名、地名到情节设定,完全是借用了许多《钟吕传道集》的理论。作者借此向吕洞宾祖师致敬,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假如真的给镇元大仙找一个原型的话,恐怕就是我们的吕祖吕洞宾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3 21:28: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四十五讲:白骨精的罗生门


白骨精的故事,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关于白骨精这个妖怪的来龙去脉,贫道本来写了一点,后来发现微博上@九之尾兄写过一篇《白骨精是石矶娘娘表姐?——万条微博说西游番外篇》,已经把这个问题解析得很透彻了。


那么今天就聊聊剧情吧。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像唐僧一样,人妖不分,敌我不分。要相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要擦亮眼睛,认清真相……


然而真是这样吗?如果大家细读原著,就会发现,在这个故事中(后面的故事暂不涉及),不是这样,而且完全不是这样!
按惯例,还是要概括一下剧情。
白骨精变成了美女、老太太、老头一家三口,来迷惑唐僧。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得出来。不料白骨精会解尸法,前两次都没有打死,留下了假尸体。唐僧误以为孙悟空无故行凶。最后一次,孙悟空把白骨精打出了原形。但唐僧仍然信了八戒的谗言,将孙悟空赶走。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意思却很深。现代的影视、戏曲,都有些曲解原著的意思,这里不妨按原著澄清一下。尤其是作为掌握着决策权的唐僧,他在这里面是怎样表现的?
一打白骨精
我们且看一打白骨精前,唐僧的表现。看他是不是像我们平时说的那样,人妖不分,是非颠倒。
大家对剧情很熟悉,前面孙悟空去摘桃,就不介绍了,白骨精变化了一个少女走近,是唐僧先发现的。


三藏见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说这里旷野无人,你看那里不走出一个人来了?”
够警觉吧?八戒沙僧都没察觉,是唐僧先发现了。



八戒就跑去看,问了那女孩,女孩说:“我提的是香米饭,炒面筋,要还愿斋僧。”于是八戒回禀道:这是一个斋僧的女子。然后唐僧说什么?


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
然后唐僧询问女子,女子编造身世说:“正西是我家,有父母在堂,看经好善,招了一个女婿。”这时唐僧说什么?


女菩萨,你语言差了。父母在,不远游。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


我们看,到这里,唐僧对谁都不信。第一句话:“悟空才说旷野无人,那不是个人?”其实眼里明明见到个人,就说“那里来了个人”不就得了?何苦加一句话,把悟空捎在里面?这其实体现了唐僧对孙悟空不信任。


但是他对八戒也未尝相信,八戒已回禀了女子的情况,唐僧却又不信,说他胡缠。他必须得亲自询问一番女子的身世。
但我们发现没有,村姑的这段故事并没有使唐僧相信。唐僧指责他“怎么自家在山行走”,“这个是不遵妇道了”,这真的是指责她不遵妇道吗?当然不是!这是唐僧在想法质问、套话。你们俩萍水相逢,你一个和尚家,何苦管人家姑娘遵不遵妇道?他正是借“不遵妇道”来套村姑多开口说话!只要村姑辩解的话一多,唐僧又不是傻子。总能看出漏洞的。
然后白骨精是这样辩解的:
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锄田。这是奴奴煮的午饭,送与那些人吃的。家里无人使唤,父母年老,所以亲身来送。忽遇三位远来,却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饭斋僧。”
三藏道:“善哉!善哉!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岂不骂你?”
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却又满面春生道:“师父呵,我父母斋僧,还是小可;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但听见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寻常更是不同。”
三藏也只是不吃,八戒不容分说,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


这一来一往几个回合。唐僧把所有的漏洞都挑出来了,白骨精把所有的可能都说圆了:一是自己为何以妇道人家孤身行走。二是为何明明给丈夫送饭,又忽然要把饭转送给唐僧。这几个回合,逻辑上,没有火眼金睛的唐僧,是无法再怀疑什么了,然而唐僧最后的决策,还是不肯吃。说明他本来就是有戒心的。这里哪里看出他人妖不分、颠倒是非了?这里真正人妖不分的,是猪八戒好不好!


但是唐僧不吃,就等于说,他认为眼前这女孩是妖怪吗?当然不是!天下只有好人和妖怪两种情况么?西天路上情况多的很!也有好人,也有强盗,也有妖怪,也有误会(比如寇员外那回)。荒僻山坳里忽然走出一个少女,只能说情况可疑。不搭理、不轻信,但也不要得罪人家,才是最好的选择,唐僧推说孙悟空摘桃去了,不肯吃她的饭,何错之有?


所以孙悟空驾云回来,举棒就打。唐僧赶紧拉住:“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这女菩萨有此善心,你怎么说他是妖精?”这句话也没有问题。假如唐僧说:“悟空,这荒郊野岭的,我们不明就里,这女子虽说是斋僧,但也未必就是好人。我们走吧。”——万一人家真的是斋僧的怎么办!作为僧人,你可以拒绝斋供,但当面怀疑人家动机,恐怕就有违僧人的职业道德了!


然而孙悟空犯了一个错误,他不该这样说:
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凡心,我们搭个窝铺,你们圆房成事,还取甚经去。




老实说,这就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孙悟空说“我火眼金睛,认得这是妖怪”了么,说“我看出这妖怪本相,是个什么成精”了么?明明能看出来,为什么不说呢(或许火眼金睛的境界无法用言语向唐僧这种凡人表达,总之他没有从事实本身出发来讨论)?反倒用这“动凡心”的话来抢白唐僧,还有什么辩解的必要?所以唐僧闭口不言,听凭孙悟空举棒把少女打死。


所以我们看在“一打白骨精”整个故事中,唐僧从头到尾只是怀疑,他没有任何证实眼前这少女是人是妖的条件。而且他也尽到他凡人最大的努力去做了:1、及时发现。2、抓住漏洞。3、积极质疑。而且他还做到了,4、在没有判断对方是什么情况时,及时阻住了孙悟空的第一棍。这应该说没有半点可以质疑的吧?


谁主张,谁举证。唐僧主张少女不是妖,且凭他凡人的最大能力调查并举证了:她是来斋僧的。孙悟空具有判别是非的能力,主张是妖,理论上,应该举出更多的证据才有助于团队的合作。可孙悟空举出的证据在哪里呢?


其实这就看出孙悟空傲岸不羁的一面,他不屑于和一个凡人辩论。你爱信就信,不信就不信。老子懒得和你多讲。所以,他只凭一句毫无道理的抢白话,直接终止了辩论。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5 18:56:00 +0800 CST  
二打白骨精
二打白骨精,仍然看不出唐僧人妖不分,是非颠倒。白骨精的第二次变化是这样的: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


有人说孙悟空机智,能一下子想到“这女子18岁,那婆婆80岁,怎么60多岁还生产”。其实这个逻辑,唐僧何尝想不到?所以他这里,从头到尾只说了一句话:“寻甚人?”其余的对话,都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在PK。
其实原著根本没有说老太太哭的谁。老太太根本没有自认她和那小姑娘有什么关系。一切混乱的起源是猪八戒胡猜乱道(先不管他是故意的还是真蠢)!孙悟空一照面就打,白骨精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打倒了。



所以第二场,唐僧一点有效信息都没有得到!他既没有听到老太太的任何话,孙悟空也没有给妖精任何露破绽的机会。所以这里孙悟空处理得实在急躁了些,说得严重一点,倒像孙悟空尽早杀人灭口了!


86版电视里,演的是这老太太哭着女儿找来了,还问唐僧女儿的下落,发现女儿尸体又哭了一场,前前后后,说了好多话。这其实是个大bug。这就把唐僧演得太蠢了!唐僧见到那个村姑,都知道盘问半天。现在见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自认是小姑娘的妈,如何不起疑心?


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第三次变化了一个老公公,这一场是这样的:


唐僧在马上见了老公公。八戒道:“师父,那个是祸的根哩。”唐僧道:“怎么是祸根?”八戒道:“行者打杀他的女儿,又打杀他的婆子,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那行者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行者听见道:“这个呆根,这等胡说,可不諕了师父?等老孙再去看看。”他把棍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叫声:“老官儿,往那里去?怎么又走路,又念经?”
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行者也认作个等闲的,答道:“长老阿,我老汉祖居此地,生得一个小女,招了个女婿,今早送饭下田,想是遭逢虎口。老妻先来找寻,也不见回。”行者笑道:“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那妖精唬得顿口无言。行者掣出棒来,自忖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 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我们来看这一场,孙悟空和妖精虽然有对话,但是这对话发生在远处。是孙悟空迎上前去,和白骨精说的话。唐僧根本就没有听见。否则孙悟空又是念咒,又是安排的,唐僧难道一点都不知道?
况且唐僧在赶孙悟空走时,也一直说“你一连打死三人”,从没说“你一连打死一家人”。他眼里只看见孙悟空“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如此而已!







怎样对待证据
白骨精最厉害的本事,莫过于解尸法。这是留下假尸体当作证据的办法。不管它留下的两具尸体是借的真人的(如86版电视剧那样),还是只能撑一会的幻术。总之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最后一次,孙悟空把白骨精打出了原形,唐僧为何还是不信呢?




那唐僧在马上,又諕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八戒在傍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傍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




这里有物证:一个人死了,不可能立即化为白骨。所以唐僧第一选择是信了。
但是八戒又提供了一个可能:这是孙悟空的障眼法。




所以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原著的逻辑其实是很严密的!这其实是一个罗生门事件。因为白骨精固然会解尸法,留假证据;以孙悟空的神通,又何尝不会使障眼法,消灭真证据?站在唐僧的角度来看,他真的是难以判断,到底是孙悟空在行凶,还是有妖怪在幻化?


还有,第一次村姑留下的饭菜变成了蛆和蛤蟆,原著是这样描写的:
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




从沙僧和唐僧离饭菜较远来看,逻辑上来说,孙悟空足够的时间把真米饭变成蛆和蛤蟆。
第二次老婆婆没有留下物证,第三次,老公公有一句口供,就是他轻敌了之后(错认了定盘星),随口编的一个有破绽的话,说老太太是他妻子,小姑娘是他女儿。这就犯了那个“六十多岁还生产”的bug。但是,孙悟空何不把这句话向唐僧转述一番,以指出其中的破绽呢?这很简单,眼前摆着一堆白骨,猪八戒犹且指为孙悟空的障眼法。由孙悟空单方面转述的和老公公的对话,又如何能取信于唐僧?


况且,第三次这堆白骨的出现,原文是:
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




孙悟空有时间跑回去请师父来看骷髅,他如何不能在跑回去之前,先把老公公的尸体变成骷髅?据原著,唐僧并没有见到老公公在眼前化为骷髅,足见他离现场有一段距离。
所以我们只有细看原著,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各种戏曲和影视,几乎都把白骨精提供的信息,处理成公开的,让师徒四众都同时听到、看见。唐僧在知道了这些信息之后,还执意把孙悟空赶走。这就是有意把唐僧往人妖不分,愚不可及上面拉扯!其实这是对原著的误解。




贫道一直在讲《西游记》是平静温和地面对人性的。所以,三打白骨精这一段,我们也不要理解为是在批判唐僧的。面对现有的信息,他只能这样做。这其实就是一个罗生门事件。今天反倒是最近有些影视,开始往这个本意上回归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5 19:00:00 +0800 CST  
火眼金睛并没有被证实过
有人说,孙悟空不是会火眼金睛么?难道唐僧还不信?但是此前的取经路上,他没有任何展示火眼金睛的机会!反倒有打死六个毛贼的前科。而且,师徒也从没碰上过妖怪假变人形前来幻惑的事件,此前的妖怪,无论黄风怪、寅将军、黑熊精,都是以真面孔狰狞示人的。西天路上就算妖魔众多,不也是有高老庄、驼罗庄、陈家庄随处可见的民宅么?就是黄风山前面半日的路程,也还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凭什么就非得怀疑面前这三个平民是妖怪变的?


所以,在没有任何外界有效信息可以佐助判断的时候,只能听从两个声音,一个是概率。一个是经验。
概率是对未来的预估:碰上一个妖怪假变的人形,概率就算1/2,一连碰上三个,概率就是1/8了!真相虽然是一个会解尸法的妖怪变了三次,但这是小概率事件,谁也想不到。假如每碰上一件蹊跷的事,就都怀疑人家是妖怪,那也就寸步难行了。


经验是对以往的总结:孙悟空在我面前杀过人。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孙悟空被冤枉是必然的!
所以唐僧何尝不是用这种概率性的思维想问题呢?他见老太太被打死。立即指责孙悟空说:“你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此是何说?”孙悟空说她是妖精。唐僧就说:“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


前几天贫道的文章被一个网站转载,其中说《西游记》的甲故事和乙故事不是同一个人写的。就有位网友提出异议:前几天刚看了篇别人的文章,说丙故事是另一个人写的,今天又听你说甲故事和乙故事也不是一个人写的。这《西游记》到底是多少个人写的?所以你们肯定说错了!
其实这个思维方式,正和唐僧一样。当他不能判断眼前这个说法是否可信的时候,只能凭经验和概率。


经验:我看到的小说都是一个人独立写的,何以《西游记》是许多人写的?
概率:说《西游记》是两个人写的,我还勉强相信;说是三个人甚至更多人写的,怎么可能!
所以,我们决不能说这位网友哪里错了,第一他自己不研究《西游记》,第二他也没有看过贫道或别人更详细的考证文章,只是看了贫道一个结论。他判定贫道说错了,是入情入理的,贫道充分理解。这和唐僧在白骨精幻惑的地位正相符。当然我们不能赞扬唐僧如何如何,起码,不能这样丑化他。


唐僧何时成了人妖不分的代名词
其实《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原著里只占一回,绝不是个特别重点的故事,而且从李贽到黄周星、刘一明,这些《西游记》的大评点家们,也不批评唐僧人妖不分。只是讲:


八戒之衔恨行者,固因白骨夫人,然其根芽,实由真真爱爱怜怜而起,美色之中人,其变一至于此!
三藏以食起见,八戒以色动心,皆以食色之性,害却天命之性者,尸魔为之也。


这些话头,其实还是出于修炼的那一套,告诫人们,因饥饿而产生的食欲(这段故事由唐僧要行者化斋而起),因好色而产生的性欲,都是迷惑本性的原因。一定要认清这些,修炼时及时摒弃。如此而已。


真正把这个故事,推上敌我矛盾、人妖斗争的,还是上世纪的事。这个故事真正火起来,也是那个时候的事。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京剧《三打白骨精》热演之后,毛泽东和郭沫若有唱和。郭沫若先写了一首: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和诗为: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些话,在当时都是有特定含义的。那个时代,只有人和妖,敌和我。从上到下,就是叫人这样区分,这样想问题的。人当然是人民,妖当然是反革命,僧是可以改造的对象,金猴是指人民相信的靠山。妖雾当然是指金猴看来与“人民”作对的势力。所以一切剧情,都往美化孙悟空,丑化唐僧上面拉扯。这种事,只要轻轻一改,就会离原著很远了。


而且那个时代,只容许人和妖,不容许一种怀疑的态度存在。如果你竟然敢持中立的怀疑,那就是人民的反面,至少也是改造的对象。但我们都知道,这种“改造”的结果,往往还是拿你当了人民的反面。上面或表面上口口声声“犹可训”,下面或背地里,都是拿你“千刀当剐”的。忽然想到了《1984》里的温斯顿,“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呜呼!
束缚暴力的紧箍咒


我们看电视剧,看孙悟空被咒得头疼欲裂,心中往往不忍,大骂唐僧不是东西。
我们说,孙悟空这样好,唐僧为什么不能相信他?
是的,孙悟空固然很好,但他曾经造过反,皈依后也杀过人(对僧人来说杀强盗也是犯杀戒)。
最关键的是,孙悟空掌握着取经队伍里的最强武力!


他可以随时一击致人死命。唐僧能约束他的只有一个紧箍咒,这是念才有用,不念就无用的!假如孙悟空实行偷袭或忍痛强攻,紧箍咒就不起半点作用。事实上,六耳猕猴就是偷袭了唐僧,把他打成了重伤,紧箍咒对六耳猕猴也有用,可是当时发挥作用了么?没有!


所以,到底是谁更有破坏的力量,到底是谁更应该受到约束?到底谁更应该多被苛责?但是,可不可以把孙悟空赶走?赶走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故事,太深了!
所以,建国后的几十年来,我们听惯了对紧箍咒的批判,听惯了对唐僧的丑化。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谁是唐僧?谁是孙悟空?谁是主人公,谁是伺候主人公的徒弟?紧箍咒是给谁用的?谁掌握着任意杀人的武力?谁掌握着把孙悟空赶走还是留下的权力?另外,谁承担把孙悟空赶走的后果?有许多朋友在这些定位上,恰恰是颠倒的(这个问题,明清的评点家们,认识得比今天人清楚多了)!所以,还为孙悟空抱屈么!贫道担心的是,假如这种批判、这种丑化、这种定位的颠倒,成为我们大众共识的时候;假如我们还觉得自己是被紧箍咒束缚了的时候,那就是离取经失败不远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5 19:02:00 +0800 CST  
辨识需要集中精力
荆棘岭上,树妖变化了土地神来迎接唐僧,这时有一句话:
不知行者端详已久,喝一声:“且住,这厮不是好人,休得无礼!你是甚么土地,来诳老孙。”


“端详已久”是辨识成功的重要条件。而且端详已久之后,还是不能看出什么妖,只是判断对方不是好人。结合前面的各种条件看,这已经写出了火眼金睛能力的上限和下限了。辨识老鼠精那一回,也特别说了“详察不定”,也是需要仔细观察的意思。
孙悟空在黄风山、狮驼岭遇到了太白金星,都没有看出来。在平顶山日值功曹变作了樵夫来报信。孙悟空和他说了好大一会儿话,也没有发觉。直到樵夫腾云走了,才在云端里发现是日值功曹。这应该还是没有注意地去辨识对方的缘故。我们拍照的时候手也得稳,自动对焦的相机也得有一个对焦的时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也像鉴定文物的高手,原则上说,他们的眼力是很厉害的。但需要拿个放大镜慢慢看,甚至还得查资料,反复验证。如果只是拿一个文物在他眼前晃一下,除非假得离谱,否则谁也鉴定不出来。况且,再高的高手,也有打眼的时候。所以我们不必为孙悟空鉴定失败感到遗憾,这就是真实。
孙悟空的三次辨识失败


孙悟空在整部书中,有3+1次辨认的大失败(只对妖精而言)。之所以说是3+1,是前面三次与另外一次不一样,从中可以发觉一些东西。
第一次是乌鸡国的国王变化了唐僧,孙悟空按说有“火眼金睛”,却不知为何认不出。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也都很奇怪,但不知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句,就是孙悟空召来护法神,说:
老孙至此降妖,妖魔变作我师父,气体相同,实难辨认。汝等暗中知会者,请师父上殿,让我擒魔。


这句话难得就在于,孙悟空自己把难以辨认的原因讲出来了,那就是“气体相同”。



第二次是黑水河,鼍龙变了一个艄公来摆渡。孙悟空并没有看出他的原形,而是让八戒、唐僧上船走了,谁知半途就翻了船。孙悟空说:
不是翻船。若翻船,八戒会水,他必然保师父负水而出。我才见那个棹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9 12:59:00 +0800 CST  
第三次是牛魔王,这个大家也都知道。牛魔王为了骗回扇子,变化了猪八戒的形象来套近乎。孙悟空不察觉,就把扇子给了牛魔王。引起后来一系列麻烦。否则早就成功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9 13:01:00 +0800 CST  
这个气体,不是氢气氧气那个气体,而是指人的气质或某些特性。所以只要妖怪有能力变得和唐僧“气体相同”,那火眼金睛就失效了!辨识鼍龙失败也是这样的,他并不能看出艄公的本相,只是感觉到有些“不正气”。鼍龙本来也不是纯种的妖怪,只是个惯坏了的太 子 dang。所以带出些“不正气”是很正常的,终不能说他就是十恶不赦的人。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9 13:03:00 +0800 CST  
至于为何没有辨识出牛魔王,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猪八戒和牛魔王,一个是猪成精,一个是牛成精,猪和牛,本来就是“气体相同”或相似的。老母猪鼻子插葱都能装象,何尝不能装牛?如果不是集中注意力,是很难辨认的。这就好比有些奸商喜欢把猪肉处理一下,当牛肉卖,就算是我们天天吃肉的人,如果不是细细咀嚼,也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只是牛魔王明明是牛,非得冒充猪,一斤少卖十多块啦!
所以我们不要拿火眼金睛这种法术,当成一个必然的、无差错率的东东。它不是像电脑游戏一样,只要按一下鼠标就一定发的大招。而是和普通人的视力一样,是一个有失败率的东东。所以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其实也看不出妖怪的本相,只能看出对方身上有妖气而已。这一点是比唐僧强些的。其实有时候他也拿不准,比如在小西天,他就疑惑“却不知祥光瑞蔼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玉兔公主“头直上微露一点妖氛”,他也不好说这到底算不算妖怪。今天我们通过影视的渲染拔高,以为孙悟空一看就准,成功率100%,这时候唐僧还赶他,那可不觉得替孙悟空憋气!


另外,所谓+1的那个1,是黄风怪那一回的虎先锋:
却说那行者、八戒,赶那虎下山坡,只见那虎跑倒了,塌伏在崖前。行者举棒,尽力一打,转振得自己手疼。八戒复筑了一钯,亦将钯齿迸起。原来是一张虎皮,苫着一块卧虎石。行者大惊道:“不好了!不好了!中了他计也!”


这段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虎先锋只是一张虎皮盖住了石头,孙悟空火眼金睛居然看不穿?还在那打。以至于延误了战机,被虎先锋脱真身,把唐僧摄走了。
第二、孙悟空的金箍棒(包括猪八戒的钉耙),在“尽力一打”的情况下,居然打不碎一块石头?要知道孙悟空在五庄观自己说这棍子:“我这棍,打石头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他在乌鸡国的宝林禅寺示威,也是把一个石狮子一打粉碎。在观音院给僧人们示威,也是一打砖墙就碎,虽说是被烧过的,还震倒了七八层墙。如何这次就像一根普通棍子一般了?
这一点正可以解释为黄风怪故事比较早(见于《朴通事谚解》),而五庄观、乌鸡国、观音院故事插入得比较晚。金箍棒的威力、孙悟空的眼力还没有来得及统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9 13:03:00 +0800 CST  
火眼金睛的辨识成功率
综合全书来看,火眼金睛的辨识成功率似乎有这样几个特征:
忽高忽低。
对神佛成功率高,对妖怪低。
最高的一次,一眼辨识出了接引佛祖;最低的一次,和牛魔王假变的猪八戒说了这么久话都察觉不到。
总而言之,贫道大概估算了一下孙悟空的辨识成功度,他整部书中,使用火眼金睛辨识对方(包括人物和宅院)大概有31次(见附表,需要复核,但这篇文章写得仓促,所以没时间了),成功18次,失败11次,成功率58%(不详的其实恐怕是失败,但没有给他算失败记录),还没有及格!
就算剔除一些争议性的记录,也不过60%。在这种不及格或将将及格的情况下,唐僧如何能死心塌地的相信孙悟空的眼力!如何真正能和他同心同德!(昨天贫道说遇到白骨精之前没有展示过火眼金睛,今天复查一遍,是展示过的,两次辨识神仙成功,三次不详,一次失败,成功率仍然灰常灰常可疑!)


火眼金睛并非独一份
这种望气的本领,不光孙悟空有,别的妖怪也有,可能只是强弱不同,例如银角大王就可能有。
正走处,只见祥云缥缈,瑞气盘旋,二魔道:“唐僧来了。”众妖道:“唐僧在那里?”二魔道:“好人头上祥云照顶,恶人头上黑气冲天。那唐僧原是金蝉长老临凡,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有这祥云缥缈。”
这就是对祥云、黑云的感觉。只要有灵性的妖怪,多少都具有一点。
甚至唐僧都有一点这种感觉的本领!例如在隐雾山,豹子精喷风,唐僧就说“这风来得甚急,决然不是天风”。孙悟空反倒大意了,后来发现了是豹子精弄风,孙悟空才说:“我师父也有些先兆,他说不是天风,果然不是,却是个妖精。”这就是对妖怪的直觉。


慧眼和天眼
《西游记》里真正比火眼金睛还高级的,是佛教的“慧眼”。
慧眼具有遥感功能,例如如来和孙悟空赌赛,“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
慧眼才具有看穿本相的功能。例如在小西天那一回,弥勒佛让孙悟空变个瓜,引诱黄眉怪来吃。孙悟空担心弥勒佛不认识自己变的瓜。弥勒笑道:
我为治世之尊,慧眼高明,岂不认得你!凭你变作甚物,我皆知之。但恐那怪不肯跟来耳。
所以,《西游记》中的“慧眼”,才是真正意义的、我们今天理解的火眼金睛!我们今天理解原著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有拔高的嫌疑了。


那么火眼金睛到底相当于一个什么地位呢?这也好说。因为佛教里有“五眼”的说法,这五眼分别是:
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
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等级低于慧眼,高于唐僧的肉眼,那自然属于“天眼”这个档次了。
但是他在“天眼”这个档次中,又不是最上乘的,可能只比肉眼高一些,因为他经常这样说:
急收云头,按落河边道:“师父,宽哩!宽哩!去不得!老孙火眼金睛,白日里常看千里,凶吉晓得是。夜里也还看三五百里。如今通看不见边岸,怎定得宽阔之数?”
他确实能见昼又见夜,能看千里之遥。还能看见细节。但夜间的水平不如白天,且“远近前后”虽然能见,“内外”却不能见。所以他在车迟国隔板猜物的时候,在柜子外面并不能见到里面有什么东西。必须变一个虫子飞进去才能知道。


妖怪变化人形,比起这种隔着柜子看东西,当然又高了一层,所以孙悟空并不能看穿妖怪本相,只能就外围吉凶云气推测了。所以,孙悟空能认出菩萨、佛祖,恐怕只是这些神佛显露的云气特别明显或者各有特色而已。并非他真的透过表面认清了本质。
“慧眼”的能力是“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所以才能真正识别法术的变身,而不是通过外围来识别。法术变身,能把整个身子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当然不是物理上的内外、前后等概念所能涵盖的。这个原理,其实黑熊怪那一集就透露给我们了。菩萨变化了黑熊怪的朋友凌虚子之后:


行者看道:“妙阿!妙阿!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也就是说,看穿变化的本相,必须得“悟空”,即明白了万物皆空的道理之后,再去观察万物的变化,才能抓住它的本质。这正是“慧眼”的功能,也是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所不能企及的。换句话说,他这个“悟空”的名字,正是教他变化的须菩提祖师对他的期待!


这里多扯一句:贫道这个题目有点标题党,因为就这部积累而成的大书来说,是不能这样通下来计算成功率的。贫道经常说今天的西游故事很可能不出于一手。所以我们就发现前七回说火眼金睛是一种眼病。后90多回忽然就赋予了它能力。另外,假如是不同作者来写火眼金睛,就有些不大一样。例如有些作者可能觉得厉害些(例如最后一次,一下子认出了接引佛祖),有些作者可能觉得不厉害(例如黄风山一次被虎皮盖的石头迷惑,一次不认得太白金星)。这恐怕也是孙悟空火眼金睛成功率忽高忽低的一个原因。但无论是成于众手,还是有人来统稿,历史上的这些作者们似乎是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火眼金睛的水平,到不了弥勒佛所声称的佛教慧眼的程度。基本是在望气这个层面上。


附表:孙悟空辨识记录(初稿,欢迎大家订正补充!)
鹰愁涧水神。成功。
落伽山土地。可不计。
虎先锋脱的皮。可不计。
太白金星指路。失败。
四圣显化。成功(只能定性,未看出哪几个菩萨)
镇元子变化的全真。不详。(因为不是妖)
白骨精1.成功。
白骨精2.成功。
白骨精3.成功。(为了照顾猴子,给他算3次)
平顶山日值功曹。失败。
银角大王变身。成功。
假唐僧。失败。
红孩儿变的小孩。成功。
黑水河。失败。
青牛精变化的庄园。成功。
观音化身指示琵琶精出处。成功。
六耳猕猴。失败。(或者可不计)
牛魔王变猪八戒。失败。
荆棘岭树妖变土地。成功。
辨识小西天。成功。
蜘蛛精变的庄园。失败。
蜈蚣精的黄花观。失败。(以上两个都是未看出妖气,及时劝阻,所以算猴子失败。假如这两个可以不算,那四圣、青牛精、小西天几个成功的也可以不算)
狮驼岭太白金星报信。失败。
比丘国宝殿辨识国丈。成功。
老鼠精变的女子。成功。
灭法国菩萨化身报信。成功。
隐雾山小妖第一次化身。失败。
隐雾山小妖第二次化身。失败。(第一次认为八戒眼拙,第二次自己也不认真假)
玄英洞三犀牛变佛祖。成功。(这个只能给他算一次,因为是一齐出现的,认出一个等于认出三个)
辨识玉兔。成功。(微露一点妖氛)
凌云渡辨识接引佛祖。成功。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9 13:05: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四十七讲:为何妖怪爱吃唐僧肉


从白骨精这一回开始,后面的妖精有个特点,似乎都开始想吃唐僧肉。


当然,可以理解为唐僧师徒在五庄观一人吃了一个人参果,人参果有长生的功效。但是妖怪们似乎对同样吃了人参果的其他三个徒弟不感兴趣。抓到八戒也只当普通猪肉处理了。
但凡战乱、饥荒、仇恨,吃人现象总会有的。古书上说易子而食,就是把儿子换着吃。这没有办法,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安史之乱,张巡、许远守睢阳,粮食尽了也吃人肉,这种事,实在是大悲剧!


但是这些吃人肉,都是为了充饥,像此前双叉岭上的寅将军、特处士那种吃法,就是开个荤而已。我们本土道教也讲服食术,但无非是吃些灵芝、云母、苍术之类,顶多是山中精怪变化的人形,如肉芝。绝无吃人肉而长生的说法。



我们先看看《西游记》里第一次出现这个情节的时候,原文是什么样的?
他(白骨精)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他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
网上针对这句话流传着一些说法。说此前虽然也有妖怪,但没人知道唐僧肉吃了是可以长生的。白骨精是个独来独往的妖怪,他(她)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个消息呢?知道唐僧行踪的只有佛教和道教的高层。所以是观音菩萨或太白金星等故意透露的消息,然后借机把西天妖怪消灭掉云云。


这些说法都很好玩,但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有力的证据。首先,唐僧取经这件事,出长安的时候,唐太宗就以御弟身份出城相送了。这件事谁不知道?黄风怪也知道:“我闻得前者有人传说:三藏法师乃大唐奉旨意取经的神僧。”这件事,本来就不需要保密。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这个也不需要保密。镇元大仙他们都知道,观音菩萨、沙和尚都拿这件事当常识说(42、57回)。
其次,我们细读白骨精这句话是这样的:
“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这是一句。这句话和黄风怪刚才那句没有什么两样!他俩得到的消息是一样的,就是有个唐僧取经而已!后面那句“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这句话是另起的。这个信息,是白骨精自己判断得来!


所以不如换一种思路,贫道乐意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开开脑洞。那么,什么文化背景下,讲究吃人肉可以长生不老?找来找去,恐怕还是一种巫术传统。
吃人肉以获得能力的巫术,自古就有。比如有一本著名的书叫《金枝》,第51章的题目就叫《吃神肉是一种顺势巫术》,现实中当然没有哪个神让咱们吃一吃,但是被看做是神的人还是有的。比如部落的酋长、敌人的将领。他们在战场上被杀后,立即就会被敌人吃掉,然后他们认为,就获得了这个被吃者的灵力。


《金枝》讲的都是老外的故事,那么产生《西游记》那个时代,什么文化会有吃人肉的习俗呢?这就是密宗。


密宗的吃人肉
《西游记》受密宗的影响很深(参见贫道第9讲《告诉你西游记如何做特效:Duang》),而且似乎越往西天走越深。密宗有用人肉祭祀风俗,是众所周知的,例如设坛场的时候,一定要用到各种肉,其中就有人肉。好多密教神都是吃人肉、喝人血的。比如《大黑根本命咒》:


伴绕排于六个母,各各张口而饮血。拥护修习具獠牙,恒常爱乐于血肉。挖人脉命而饮之,虎皮三张庄严系。
吃于冤人之上接,兼吃腹脏及肾等。手执法碗盛满血,以此吃饮而吐吐之。伴绕十方食肉者,各各张口而饮血。
这里面具体代表了什么教义贫道不懂,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这些法术里的人肉的作用,当然各不相同。但其中一种目的,就是长生不老!唐善无畏译《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卷二:
又法,入尸陀林,即取新死人未烂坏者,将来作坛……将尸安置坛中,以白绢覆身,头东向,取前膏油涂死人尸遍身已,诵心咒八千遍……咒师即前白芥子油涂其口上,涂上,舌长一尺,放大光明,其咒师即须下一割取,便须吃却一半,一半左手把之。其手中放大光明,便即腾空,游行自在,即作刀轮王,寿命俱胝劫,顶有螺髻绀青色。




这就是说,找一个刚死的人,把他放在坛场里,用白绢盖住。用一种膏油涂在他身上,念八千遍咒。再把白芥子油涂在他嘴上,这死人的舌头就忽然长了一尺。作法者就要割下来,吃一半,另一半用手拿着,放出大光明,于是自己的寿命就可以到“俱胝劫”这么长了。
看看,只要吃掉半条舌头。就可以寿命“俱胝劫”,俱胝,又译作俱致、俱胝,一说百万,一说千万,一说是亿,“寿命俱胝劫”,当然就是“万劫不老长生”的意思了!




或见吞纳日月。或见自随于屎坑。或饮人精及吃人肉。入于火聚。或见女人入于身内。如是等殊胜梦已。应知一月及已半月当获成就。(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这个虽然只是在梦里,其实也提到了吃人肉。那么,什么人吃起来效果好呢?当然是越优质的人效果越好,比如耶律大石《西藏文化谈》(台湾)中的“藏密真相之研究(十二):时轮大法(KalachakraTantra)四級最秘密灌顶”:




最好的人肉来源是所谓的“七生者”,就是一个连续转世七次的人,有着优良的质量:语音优美、眼睛漂亮,身体光洁,有七个影子,他有着大慈大悲的心灵。
这里和《西游记》正相似!一提唐僧肉,就说他是“十世修行的好人”,这几乎成了他的一个被吃的标志性属性!也就是说,妖怪们看中了唐僧的,正是他“十世修行”这一点。他有没有吃过人参果什么的,反倒是次要的。
不过这位耶律大石是个什么来头,到底是是不是在黑密教,贫道学力有限,实在不太清楚。但原文有英、法文的文献出处,限于条件就暂时不能去查考了,如果说错了,也欢迎大家批评。密宗很多法术都是秘密的,贫道也不愿去过多窥探。以上这些都是史料,或公布在已发表的论文或网站的资料。总之,姑且认为他这段话是有根据的。这段描述也就是说,在密教看来,这样的“七生者”的肉,是有极高的效力。下图就是祭祀有人肉的坛场。用红色箭头指的小三角形就是人肉。





所以这里似乎可以解释一个问题:为何妖怪们捉到唐僧之后,总是迟迟不吃。甚至还得商量:是煎炒烹炸哪样好?结果耽误来耽误去,把孙悟空招来,金箍棒一抡,这辈子就吃不成了!因为在密宗的尸身法术中,是有一定的仪轨的。不是说吃了之后就一定好用。我们看那个吃半条舌头就可以“寿命俱胝劫”,它是要辅以一定的做法的。简简单单的barbecue或者涮锅是不行滴。 甚至要“用盐、芥子涂像, 以辣油煎”,方才符合仪轨。所以我们看到《西游记》里经常有这样的说法:


他认得是圣僧之身,连你师都摄在洞里,不日要割剐你师之肉,使酥合香油煎吃哩。
把唐僧拿出来,碎劖碎剁,把些大料煎了。
这些吃法,都是极其慎重的,甚至还要讨论:蒸着吃?煮着吃?腌着吃?虽然不能和密宗法术绝对的划等号。但总可看出,这些妖精对待唐僧断不肯轻易下手。这恐怕就是仪轨投下的影子,因为仪轨错了,吃也就不灵了。




密宗的妖魔化
所以,吃“N世修行"的人能长生不老,这也恐怕是密宗的一大发明。随着元明汉藏文化的交流,不断输入到中原来了。
其实,当时的中原民众,很多对藏密是持一种排斥态度的。比如《金瓶梅》六十五回:




十月初八日是四七,请西门外宝庆寺赵喇嘛,亦十六众,来念番经,结坛跳沙,洒花米行香,口诵真言,斋供都用牛乳茶酪之类。悬挂都是九丑天魔变相,身披缨络琉璃,项挂髑髅,口咬婴儿,坐跨妖魅,腰缠蛇螭。或四头八臂,或手执戈戟,朱发蓝面,丑恶莫比。
悬几盏琉璃彩花灯,画的是男女楼艳,盘膝打坐,中通二窍阴阳;挂几行西番神图像,总是些鬼怪凶淫,扳臂偎胸,傍立着三天侍从。也有那执刀仗剑,收取人头,青脸红发,号作助兵的神将;也有那骑狮跨象,顶开天眼,三头六臂,称为护国天师。
所以说,明代的民间本来就有对藏密妖魔化的倾向。西天路上的妖魔,从密宗化来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9 13:10:00 +0800 CST  
杀人祭鬼的巫术
在密宗的影响下,宋代的南方,也有一种杀人祭鬼的巫术。这种巫术虽然不是人吃人,却是要祭的鬼吃人。这种人祭本来是在远古时代比较多,但似乎在密宗的影响下重现于宋代的边远地区了。
例如湖北有一种鬼叫“稜睁鬼”。当地的老百姓很喜欢杀人来祭祀它。他们还挺挑。假如抓到了官员、秀才,这叫聪明人,一个人可以当三个。抓到了和尚、道士,这叫修行人,一个可以当两个。抓到了妇女、儿童,那只能当一个人用了。


这样的事特别多,这两种巫术,一种是祭祀给妖鬼吃,一种是修行人自己吃,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我们想:西天路上的妖精,兼备两种特征。首先,他们本人可以看做是修炼者;其次,他们也是占据一方受人供养的恶神。最明显的就是通天河的灵感大王。他既需要当地百姓供奉童男童女,看见唐僧肉也不放过。唐僧作为优质的人肉,当然更适合作为献给妖鬼的祭品了!
而且,这些“聪明人”、“修行人”们,被献了祭之后,往往是要被吃掉的!俗话说“上供人吃”,最后还是到了祭祀者的肚子里了。所以“脔割烹炮,备极惨酷”,也是什么烹调法都有的。他们为什么要吃掉这些祭品?史料上没有说,但按常理推测,恐怕也还是为了“散福”,为了分得神鬼附加在上面的灵力吧。


推荐阅读
高国藩《黑城本大黑根本命咒与吐蕃人祭祀巫术》
刘黎明《宋代民间的人祭之风与密宗尸身法术》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3-29 13:11: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四十八讲:如何正确地使用法宝


还是照例简单叙述一下剧情:
平顶山(不是河南那个)莲花洞里住着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他们有五件法宝: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幌金绳、七星剑、芭蕉扇。银角大王假变受伤道士,用大山把孙悟空压住,把唐僧摄到洞里,又叫两个小妖拿着葫芦和净瓶来吸孙悟空。孙悟空变化了一个老道士,用毫毛假变了一个葫芦,骗两个小妖说能装天。把葫芦、净瓶骗到手。经几次辗转,终于把金角、银角都吸到葫芦和净瓶里,剿灭了妖精。上路后,忽然太上老君下降,说金角银角是他的二位童子。葫芦是他盛丹的,净瓶是他盛水的,宝剑是他炼魔的,扇子是他搧火的,绳子是他一根勒袍的带。讨还了五件宝物,随即带二童子上天。


这一回之前,妖怪们的本领无非是靠硬打(黑熊怪)、法术(黄风怪)、幻化(白骨精),这次又多了第四个因素:法宝。今天就扒一扒神魔小说里的法宝那些事。


法宝得和主人搭
其实要说法宝,《封神演义》里的法宝比《西游记》多得多。但是不得不承认,《封神》里的法宝,太杂太乱,互相的关系又不明显,所以就知名度来说,实在不如《西游记》的法宝给我们的印象深刻。


比如说,猴子喜欢玩树枝、玩棍子,就给他配个金箍棒。猪八戒蠢不拉唧的,就给他配个钉耙。青牛精是从太上老君那来的,使金刚圈当然再合适不过。赛太岁本来是犼精,正好脖子下面有金铃铛。通天河的鱼精从观音那逃走的时候,顺走了两根花骨朵(随意攀折花木,罚款),变成了双锤。这就叫涉笔成趣,是《西游记》的高明之处,比毫没来由的乱牵扯强得多。如果改一改,猪八戒使剑,孙悟空使双锤,那就不搭了。
所以配法宝和自己买东西一样,是门学问。其实人也一样。像贫道给我的IPAD配个套,超市小姑娘拿了一堆花花绿绿的,最后还是挑了一个纯黑皮面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宝不能随意换
法宝一般来说,是属于唯一的主人的,忌讳随便换。这和戏台上“宁穿破,不穿错”是一样的。
比如《封神演义》写火灵圣母这样一段,就犯了好几个忌讳:
火灵圣母的看家本事,是她的金霞冠,能现出十五六丈金光,她看得见别人,别人看不见她。然后招动火龙兵,一齐放火。她仗此胜了几阵后,来战姜子牙,取出一个混元锤,望子牙背上打来;正中子牙后心,翻斗跌下四不象去了。姜子牙正在危急,广成子跑来救驾。火灵圣母又放金光,谁知广成子穿着扫霞衣,把金光一扫而光,然后用番天印打死了火灵圣母。





火灵圣母本来是善用火的,她不用本身的火元素,居然改用暗器,发了一个“混元锤”,这就有些奇怪了。假如这个“混元锤”是火灵圣母自带的,倒也不妨。但要知道这个混元锤,本来是万仙阵里第三号人物乌云仙的。
这锤厉害的很,先打赤精子,后打广成子,都是完爆,最后把广成子赶得走投无路,什么时候跑到火灵圣母手里来了?就算是她借的也不对呀。火灵圣母打倒姜子牙后,立即遇到的就是广成子。混元锤这么厉害,是可以打倒广成子的,火灵圣母为啥见了广成子反倒不放?广成子用番天印打死了火灵圣母。缴获了金霞冠(看来法宝并非主人一死就消失啊),但为啥不说同时收了混元锤?广成子离开战场,混元锤就丢在原地了么?到底混元锤是一个还是两个还是同名异物?是一件法宝还是一类法宝?书里都没说,这就是不周密的地方,所以换法宝会带来混乱。


法宝不能随意继承
法宝换主人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前任主人失败后,后任主人继承。这个忌讳虽然不那么强,比如关公可以继承吕布的赤兔马,电脑游戏打倒boss也可以捡宝,但继承多了也不合适。比如《封神演义》里的杨任,他的法宝是飞电枪、神火扇、云霞兽。但他被袁洪打死之后,这几件法宝都哪里去了?书里都没说,尤其是那扇子,一扇就冒火,看起来很好用的样子。
当然,孙悟空抢了大禹的定海神铁,杨过捡到了独孤求败的玄铁重剑,这个就不算换主人。因为大禹和独孤大侠都没有真正出现过。




所以金角银角这一回,孙悟空灭了金角银角,独得五件法宝,就一定要安排太上老君出来,blabla说一通道理,什么这是菩萨考验你们诚心啊。毋宁说这都是作者编出来的一个理由。其实作者不编,太上老君岂能自己冒出来?没那么多隐情,太上老君此行就是来收法宝的!


我们且看这一回的最后一场,当听到狐阿七大王来报复的时候:
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这宝贝都拿来与我。”大圣将葫芦、净瓶系在腰间,金绳笼于袖内,芭蕉扇插在肩后,双手轮着铁棒,教沙僧保守师父,稳坐洞中;着八戒执钉钯,同出洞外迎敌。




这真是“开外挂”的既视感啊!原著一百回看下来,贫道想没有比这一段再爽的了!缴获的道具,除了七星剑没有外,全都装备上了!从第一句话看,孙悟空也在意这些宝贝的。
然而好景不长,能让猴子把这几样宝贝一路带到西天么?那还得了!这得设计多少节外生枝的剧情?考虑到多少克制这些法宝的因素,才能让猴子不至于这样开外挂,碰到危机又不至于忘了用?所以太上老君冒出来是必然的。他出来的目的,就是使孙悟空无法把法宝据为己有。有朋友据此推测菩萨或天宫的用意,那未免求之过深了。因为太上老君这个什么考验诚心的理由,听起来十分的不靠谱。此前此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情节与之照应。


法宝是神魔小说必备的梗,不写才叫傻。但《西游记》比其他小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都基本妥善地处理了这些法宝的来源和归宿。基本上,有法宝的妖精,一般都有后台。后台来了,自然就会把妖精连同法宝收走。在火焰山,没有后台的罗刹女是这样说的:


行者道:“那罗刹,你不走路,还立在此等甚?”罗刹跪道:“万望大圣垂慈,将扇子还了我罢。”八戒喝道:“泼贱人,不知高低!饶了你的性命,就够了,还要讨甚么扇子,我们拿过山去,不会卖钱买点心吃?费了这许多精神力气,又肯与你?雨濛濛的,还不回去哩!”
然后行者问清楚永断火根之法,望山头连搧四十九扇,才还扇子。那罗刹接了扇子,念个咒语,捏做个杏叶儿,噙在口里,拜谢了众圣,隐姓修行。后来也得了正果,经藏中万古流名。
这一段,是原著的一个特例。罗刹女没有后台,但还是安排了强力法宝芭蕉扇的下落。就可以见到作者心思之周密了。假如孙悟空带着这扇子上西天,路上碰上妖怪就来一扇子,岂不又是开外挂?这就是高明。


同样是写扇子。《封神演义》里杨任死后,他的五火扇就没了着落。是丢失了,还是周军捡回去了?还是主人一死它就消失了?
法宝继承的案例,也不是没有,比如《封神演义》里的定海珠。这24颗定海珠,本来是赵公明的。谁知道被两个叫萧升、曹宝的无名晚辈放了“落宝金钱”,凡是宝物就能打落,抢去了。这么厉害的定海珠,居然怕落宝金钱,固然可怪。更可怪的是阐教的准boss人物燃灯道人把它要了去了。然后拿着它大杀截教门人。这已经是很不堪的事。但是也不对啊。萧升先被赵公明打死,那金钱呢?被他朋友曹宝收了?这位曹宝在破截教的红水阵的时候,死在里面。“只剩道服丝绦在,四肢皮肉化为津”,道服丝绦都在,落宝金钱难道就不在了?这两次机会,截教何不将此金钱缴获,重新来收定海珠?若说落宝金钱萧升一死就无人会用,何以定海珠燃灯抢去后一直在用?所以法宝一旦发生继承,总要出些问题,或者付些代价。这时如果没有大手笔,是编不圆的。




法宝功能要明确
法宝的功能一定要明确,不明确就比较麻烦。比如葫芦和净瓶,有限定,第一是只能装1000个人。虽然未必装得满,但毕竟是限定。第二是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这也是限定。有了这样两个限定,其实就相当于给法宝划分了等级、定了位,玩起来才有趣味。比如孙悟空就是改名者行孙,一样被装进去。这就是没理解游戏规则而失败的好玩之处。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2 22:11:00 +0800 CST  
这里不妨和《封神演义》比较读一读。
《封神演义》里,也写过几个吸人的瓶子, 比如慈航道人的清净琉璃瓶,是用来破风吼阵的,其实和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一样的功能,但是少了个限定,给人的印象就不深。
慈航将清净琉璃瓶祭於空中,命黄巾力士:“将瓶底朝天,瓶口朝地。”只见瓶中一道黑气,一声响,将董全吸在瓶中去了。 慈航命力士将瓶口转上,带出风吼阵来,只见闻太师坐在黑麒麟上,专听阵中消息,只见慈航道人出来对闻太师曰:“风吼阵已被吾破矣!”命黄巾力士将瓶倾下来,只见:丝绦道服麻鞋在,全身皮肉化成脓。


理论上来说,这清净琉璃瓶除了用起来有些麻烦外,功能上比金角大王的瓶子厉害多了。不需要人答应一声就吸人。但是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呢?就是因为少了限定,需要读者去脑补它有效的条件。什么情况下可以吸人,如果什么人都能吸,那么下文敌人马上出现一个吸力同样强大的混元金斗,两边抗起来谁能赢?导致这个也厉害,那个也厉害,一首曲子全都是强音,结果所有的音符都淹没在一片嘈杂中。




作为备胎的羊脂玉净瓶
其实莲花洞这一回,也有一些问题,就是金角大王的那个“羊脂玉净瓶”。
金角银角拥有五件法宝,这在整部《西游记》里可算是法宝最多的妖怪。但他们这五件宝,其实细分起来是有缺陷的:七星剑就是一件兵器,从来没见产生什么额外的效果。玉净瓶和葫芦的效果一模一样,等于是个陪衬。真正体现了主人特色的,金角是芭蕉扇,银角是葫芦,九尾狐是捆仙绳。其实还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他们哥俩注定了不能一起上阵。因为只有一把七星剑。哥俩白占了平顶山这么久,居然只能轮着使一件兵器,天下有这么穷的妖怪么?


所以书里银角大王第一次出战,是带了七星剑和葫芦的;第二次特意没带七星剑,只拿了一个葫芦(当然他以为是真的)就出来了。作者目的当然是留给金角用。如果带了七星剑,势必会被猴子收去,金角再出场就没那一段武打戏了!
所以我们看书里写金角大王的装扮,并不是穿一身金色衣服,而是比着芭蕉扇给他设计的:
红旗招展,跳出门来。却怎生打扮:头上盔缨光焰焰,腰间带束彩霞鲜。身穿铠甲龙鳞砌,上罩红袍烈火然。圆眼睛开光掣电,钢须飘起乱飞烟。
羊脂玉净瓶天生就是个备胎!为什么有了紫金红葫芦,又出来一个羊脂玉净瓶?







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任何法宝,都是作者编出来的。他编这样一个宝贝,一定有他的目的。所以,且看看这净瓶从头到尾起过什么作用,就知道为什么会多出一个净瓶了。
这里面最精彩的一场戏,莫过于孙悟空变老道士,和精细鬼伶俐虫换宝贝。这篇故事里有各种借用的痕迹,唯独这一段故事一点没有。所以这段故事最可能是这位写手原创的。他设计一个装天的葫芦来换装人的葫芦。若小妖只有一个装人的葫芦,那情节就不合理了。必须两件换一件,所以原著里说:
伶俐虫道:“哥阿,装天的宝贝,与他换了罢。”精细鬼道:“他装天的,怎肯与我装人的相换?“伶俐虫道:“若不肯阿,贴他这个净瓶也罢。”行者心中暗喜道:“葫芦换葫芦,余外贴净瓶:一件换两件,其实甚相应!”即上前扯住那伶俐虫道:“装天可换么?”那怪道:“但装天就换;不换,我是你的儿子!”







这个净瓶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情节发展的。如果没有净瓶,葫芦换葫芦,就不足以打动小妖了。
所以孙悟空把银角大王装进葫芦,上门来挑战,作者自己就借着金角大王的嘴把净瓶开除了:
金角叫:“小的们,查一查还有几件宝贝。”管家的小妖道:“洞中还有七星剑、芭蕉扇与净瓶。”老魔道:“那瓶子不中用。原是叫人,人应了就装得,转把个口诀儿教了那孙行者,倒把自家兄弟装去了。不用他,放在家里。快将剑与扇子拿来。”
当然,净瓶最后还用了一次,就是把金角吸了进来。但我们并不能说整场戏净瓶就是为了吸最后一下出现的。这也未免太浪费了。所以,通观整个故事,净瓶就是用来当做添头,换了一次假葫芦而已。也就是说,净瓶的出现是为了装天故事服务的。




“先天宝”和“后天宝”
首先说明这两个名词是贫道自己定义着玩的,和通常所说的先天宝和后天宝不一样。贫道意思是说:编故事的人的脑子,和我们的脑子也没啥不一样的。他一个时间内只能想一件事情。所以,必然是有时候是根据不错的宝物编一个情节;有时候是根据不错的情节编一个宝物。
根据宝物编情节的,比如《封神演义》里陆压的飞刀葫芦。这就是一个好宝物。葫芦里冒出一件东西,长七寸,有眉有目,目射白光,使人陷入昏迷。陆压打一躬:“请宝贝转身。”将人斩首。此前的各种神魔故事中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书里根据这个宝物设计了很多情节,比如破烈焰阵,斩余元,斩袁洪,斩妲己。其实这些情节也属平常。换一个人,换一个斩法,也未尝不可。我们大多只记得飞刀葫芦,却往往忘记了斩的谁。


又如混元金斗,这也是一件厉害法宝,其实就是净桶。它有自己的逻辑:在古代,婴儿初生是要先落在净桶里的。所以任何金仙,因为本质都是人类,都抗不过混元金斗以及三霄娘娘这三位管茅坑的神。当然,混元金斗又成了后面阐教截教为敌的一个契机,这就是宝物和情节都照应到了。然而贫道想,后来碰上袁洪、常昊这几个梅山七怪,费了大劲,他们不是人类,甚至蛇、蜈蚣等都是卵生的。混元金斗最后是被老子收了,是不是姜子牙他们借来就管用了?
根据情节编宝物的,就比如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的广成子大战火灵圣母。火灵圣母的看家本事是用金霞冠放出金光,使人看不见她。谁知广成子穿了一件“扫霞衣”,把金光扫空,才用番天印打死了火灵圣母。这个梗就太硬了。因为这件“扫霞衣”好像是就是为了胜火灵圣母这一场才专门赶做的一样。前面也没出来过,后面也再也没有出现过。有人说广成子破十绝阵金光圣母的时候,穿过一件“八卦紫绶衣”,然而这件衣服却是赤精子的,怎么又到了广成子身上?难道是临时借的?它的作用是金光不能透身,并非扫除金光。


《封神演义》里还有位龙吉公主,她可谓法宝众多,比如:
话说罗宣正烧西岐,来了龙吉公主,将雾露乾坤网撒开,往西岐火内一罩。雾露者,乃是真水,即时将万只火鸦,尽行收去。罗宣大怒,将五龙轮劈面打来。公主忙取四海瓶,拿在手中,对着五龙轮,只见一轮竟打入瓶去了。火龙进入海内,焉能济事?罗宣大叫一声,把万里起云烟射来;公主又将四海瓶收去了,将二龙剑望空中一丢,将敌手斩于火内。




除了四海瓶、雾露乾坤网、二龙剑,这位公主又有什么鸾飞宝剑、白光剑、捆龙索、神鲸……算是《封神》里法宝大户。鸾飞宝剑砍过孔宣,白光剑砍过万仙阵的许多人。然而这四海瓶、拥有“真水”的雾露乾坤网,竟然碰上火元素的火灵圣母不知为何忘记了用?难道这些法宝都是一次性纸杯?所以毋宁说,这些宝物就是随着故事发展,作者或说书人临时捏出来的。连作者都忘了龙吉公主还有这么多宝物!就像贫道每次去医院都想不起带病历本,就得花五毛钱买一个,久而久之,家里堆了一堆病历本。龙吉公主的这些宝物,一会冒出来一个,就像是义乌小商品城花五毛钱买来的,就显得贱了。


比如龙吉公主的“神鲸”,和洪锦的“鲸龙”一样,是类似充气大黄鸭的一个东东:
洪锦被龙吉公主打败,逃到北海,自思曰:“幸吾有此宝在身,不然忘了?”忙取一物往海一丢,那东西见水重生,据海翻波而来。此物名曰“鲸龙”。洪锦只跨鲸龙,奔入海内而去。龙吉公主赶至北海,笑曰:“幸吾离瑶池,带得此宝而来。”忙向锦囊中取出一物,也往海一丢,见水复现原身,滑喇喇分开水势,如泰山一般。此宝名为“神鲸”。原是浮於海面,公主站在上面,仗剑赶来。







不得不说,这一段的情节还是值得称道的,这就是传统的女降男的情节。如扈三娘降王矮虎,樊梨花降薛丁山。但是作者水平实在不够。他为了这个传统情节,不得不编出好多法宝来搞相克。洪锦擅长的法术是“旗门遁”,和海洋并无关系,何以忽然冒出来一个“鲸龙”?先是“鲸龙”,后是“神鲸”。颠来倒去,估计实在是没有什么词可编了。这就是情节推不下去的时候,只好现编个法宝来推动。这已经是很不高明的写法。但是编出这么多宝物,总得有个收场啊!龙吉公主是死在万仙阵里了,但她死后这十来件法宝呢?包括她把洪锦擒回来,那两只义乌生产的大黄鸭呢?还在海里漂着?难道真成了一次性泳裤了么?这就叫没法收口。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2 22:14:00 +0800 CST  
所以莲花洞故事也应该是这样:作者头脑里先有了一个装天的葫芦换装人葫芦的好玩情节,然后根据这个情节出发去配用的宝物。而不是反过来,先配好一堆宝物,再根据宝物去找情节。我们看书的时候是顺着看的,但编书的时候一定是反着编的。
最后贫道想说:金角、银角这几件法宝,总的来说编得还是相当高明的。因为宝物贵在自然,能牵扯上越多的东西越好,忌讳孤立和忽然冒出来。假如像《封神演义》里硬编什么“鲸龙”,就是坏例子。最好是在自家现找,而不是上小商品城现买。这五样宝贝,太上老君道出了来源:葫芦盛丹的,净瓶盛水的,扇子是扇火的,宝剑是炼魔的,幌金绳是腰带。一方面,这几个法宝都不生硬,是从平时常用的东西化来的。另一方面,也正好透露了各种小说戏曲中法宝的真实背景:无论多神奇的东东,大不过都是些从葫芦、瓶子、雨伞、珠子、锤子、带子这些居家日用的东西编出来的而已。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2 22:17: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四十九讲:孙悟空变的小妖是不穿衣服的?


今天继续八金角银角故事,有点标题党,其实今天主要是八金角银角故事的几个小地方。
金角银角故事里,有一段很可疑:
孙大圣见了,不敢进去,只在二门外仵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时曾下九鼎油锅,就煠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放眼便哭,心却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风汛。苦阿!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


这里面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第一,作者旁白说:“他当时曾下九鼎油锅,就煠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这个情节,从来没有看到之前提起过。类似的事情,只有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炼过他。但是也不对啊。八卦炉是焖炉做法,九鼎油锅是油炸做法。况且这个“煠”字,其实就是炸。苏轼 《十二时中偈》:“百滚油铛里,恣把心肝煠。” 孙悟空只下过一次油锅,就是在车迟国和羊力大仙斗法。但是也只是一会儿就出来了,并没有一炸“七八日”的道理。


这个“九鼎油锅”,前面是九鼎,后面是油锅,两个不搭的词放在一起,恐怕也只有民间曲艺干得出来。果然在明佚名的杂剧《古城记》里有这个词,是张飞骂关羽:
听说其言,怒气冲冲直上天。忘却桃园愿,反受曹公荐。好教我恨绵绵,意留连。有日相逢,必定餐刀剑,贼!有日相逢我也不杀你,烧起九鼎油锅慢慢煎。
所以这很可能是民间俗语,尤其是戏曲里的常用词。
九鼎油锅,也写作“九鼎油镬”,这个用法更多,全部出处,都是戏曲。比如:


支起九鼎油镬,老的来没颠倒,便死也死得着。(《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阎王】:因为你在阳间做六案都孔目,瞒心昧己,扭曲作直,造业极多,亵渎大罗神仙。牛头马面,烧起九鼎油镬,放上一文金钱。教岳寿自取。(《吕洞宾度铁拐李》)
韩信又要将蒯徹烹入九鼎油镬。(《随何赚风摩蒯通》)
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想,这个孙悟空下过“九鼎油锅”的梗,听起来实在是很俗。很可能的来源,也是从西游戏里带来的。
第二,就是孙悟空的自白:
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其实按照全书情节,孙悟空还应拜过须菩提祖师才对。应该是拜过四个人。但这段孙悟空内心独白为什么不提起呢?
的确,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祖师,确实警告过他: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但是奇怪的是,孙悟空对这个警告,执行得并不严格,比如在黑风山、驼罗庄他都说: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
祖居东胜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身拜灵台方寸祖,学成武艺甚全周。


这就差点说出他师父的名字了!无论如何,“老孙拜他为师父”,“身拜灵台方寸祖”,是他在西天路上说过的。怎么这时候却忘记了?


另外金角银角的故事,甚至这两个妖怪的名字,给人的感觉,也是从草根来的。比如白骨精故事,其实是一个寓言;镇元大仙,其实是道教人士在宣扬教义(参见贫道43、45讲)。而这一回故事翻过来倒过去地看,什么深刻意义都没有!什么装天啦,者行孙啦,猪八戒的耳朵啦,就是猴子和妖怪在玩藏猫猫的游戏!而且最后被化为脓水的两个妖怪又恢复原形,被主人带回,皆大欢喜!


而且整个故事经常带出恶趣味来,比如孙悟空变了一个小妖,吊在房梁上的猪八戒就提醒他:
八戒道:“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是你。”行者随往后面,演到厨中,锅底上摸了一把,将两臀擦黑,行至前边。八戒看见又笑道:“那个猴子去那里混了这一会,弄做个黑屁股来了。”




猴子屁股是红的,擦成黑的当然合理。只是难道孙悟空变的小妖不穿衣服?是裸体在洞里活动的?要知道莲花洞虽然一窝男妖怪,也不是没有狐狸老奶奶带着女怪来啊!
如果说孙悟空变的男妖怪,赤身裸体还有情可原;他变的狐狸精老奶奶居然也走光:
却说猪八戒吊在梁上,哈哈的笑了一声。沙僧道:“二哥好阿!吊出笑来也!”八戒道:“兄弟,我笑中有故。”沙僧道:“甚故?”八戒道:“我们只怕是奶奶来了,就要蒸吃。原来不是奶奶,是旧话来了。”沙僧道:“甚么旧话?”八戒笑道:“弼马温来了。”沙僧道:“你怎么认得是他?”八戒道:“弯倒腰叫‘我儿起来’,那后面就掬起猴尾巴子。我比你吊得高,所以看得明也。”
难道孙悟空变的老奶奶也不穿衣服的?或者就算穿衣服,尾巴也是可以露出来的?86版电视剧演这一回故事,基本是按原著演的,唯独这个情节,没法表现,所以只好演孙悟空撩起一点衣服,露出猴腿来。





别的故事虽然也很有趣,像这种恶趣味毕竟不多。所以,这些都指向一件事,写莲花洞故事的这位作者,他心里另有一套孙悟空的出身故事,他并不知道今天的前七回内容!这个故事加入到今天的《西游记》之后,统稿人又没有把这些细节清除干净!


莲花洞的故事很搞笑
其实诸位不觉得,莲花洞这一回,作者最擅长的事就是搞笑吗?而且搞得很高明!
有些搞笑的梗,因为时代太遥远了,不熟悉当时的情况,我们今天接不住,但是细看是能看出来的。比如孙悟空把银角大王装在葫芦里,立即化为脓水。孙悟空摇摇葫芦,哗啦乱响。


他道:“这个像发课的筒子响发课的筒子响,倒好发课。等老孙发一课,看师父甚么时才得出门。”你看他手里不住的摇,口里不住的念道:“周易文王、孔子圣人、桃花女先生、鬼谷子先生。”那洞里小妖看见道:“大王,祸事了!行者孙把二大王爷爷装在葫芦里发课哩!”
发课,就是算卦。用写有各种命运内容的竹签装进竹筒,占卜时摇动竹筒,竹筒就哗啦哗啦地响,和葫芦里有液体很像。又比如一些极小的细节,也能看出这位作者的趣味:
不多时,到了莲花洞口,那毫毛变的小妖,俱在前道:“开门!开门!”内有把门的小妖,开了门道:“巴山虎、倚海龙来了?”毫毛道:“来了。”“你们请的奶奶呢?”毫毛用手指道:“那轿内的不是?”小怪道:“你且住,等我进去先报。”报道:“大王,奶奶来耶。”


不说“小妖道”、“小妖用手指”,而说“毫毛道”,“毫毛用手指”,这就是会搞笑的写法。逗得别人笑了,作者还在那绷着。整个故事,好玩得就像一篇童话。
三打白骨精那一回,这位作者就不会搞笑,搞起来也硬得很。比如猪八戒听说白骨精变的村姑说是来斋僧的:
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
这种梗,能看出作者是在搞笑,但是很硬。至少贫道是笑不出的,只觉得冷。


当然,白骨精的作者,有他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思想的深邃,以至于这个故事一演再演。金角银角这个故事的作者,明显是擅长写这种热闹剧的。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2 22:21:00 +0800 CST  
真武皂雕旗是什么鬼
金角银角这一回,有一个最好玩的描写,就是孙悟空变做一个老道士,用毫毛变了一个大葫芦,说能装天,骗精细鬼、伶俐虫两个小妖用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来换。天当然装不得了。哪吒为了帮孙悟空,就到真武大帝那里借来了“真武皂雕旗”,在南天门一展,遮蔽了日月星辰。孙悟空就骗两个小妖说天被装了,于是换宝成功。


这段故事,可以说是《西游记》里极精彩的一段。孙悟空机灵古怪,两个小妖傻憨傻憨的。皂雕旗展开后,对面看不见人,孙悟空就骗小妖说:“这是东海岸上,若掉下去,七八日还不见底。”小妖果然当真,说:“要是不换啊,诚然不是养家的儿子!”就用两个真宝贝换了一根猴毛走了。
其实我们容易被情节吸引,其实前前后后看一下,孙悟空得以成功的真正原因,以及核心技术,就是这面“真武皂雕旗”。没有这面旗,什么都是白扯。哪吒太子总不能拿乾坤圈把日月星辰砸下来吧。


所以说这里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喜剧段子,但这面“真武皂雕旗”是有显赫来历的,并不是昨天贫道说的,遇到一个场合,就信手捏一个法宝出来。
我们知道真武大帝信仰,从宋代就开始兴盛。到了明代,因为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据说全程都开了真武大帝的外挂,所以他的地位一下子又拔高了一大截。在明朝的观众堆里讲真武大帝,那是很能引起共鸣的。


而这位真武大帝,正是有一面“皂雕旗”,更多的时候,叫“皂纛”,纛(dao)和雕(diao)音近,恐怕是民间弄混了。只要我们翻一翻有关真武大帝的道教经书,他这面“皂纛”比比皆是:
志心皈命礼:位居壬癸,将任甲庚,有雷公电母以先驱,有风伯雨师而为御。八煞前遮而后拥,六丁左从而右随。神锋指处雪霜寒,皂纛开时云雾卷。(《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
皂纛执威权之柄,魁罡当激指之方。
拥之者皂纛玄雾,蹑之者苍龟巨蛇。(《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


这就和他手里的宝剑(真武剑)一样,是一件标志性的法器。也就是说,见旗如见大帝。
这面旗在民间之有名,还拜大宋名将狄青之所赐。他出战的时候就是带两面皂旗,旗到处所向无敌,人称狄青为真武神下界,也正是他喜欢打仗用皂旗的缘故。
这面皂纛,又叫玄旗,比如:
奉上帝命往镇北方,被发跣足,蹑离坎真精,建皂纛玄旗,统摄玄武之位,神威赫然,历代显著。(《大明一统志)


所以,如果想遮蔽日月星辰,最先想到、最牛最有名的,就是这面真武大帝的大黑旗。
《西游记》的成功,带动了晚明的神魔小说热。《封神演义》就是其中一部还不错的。其中为了降伏拥有番天印的殷郊,一下子冒出四面旗来。叫离地焰光旗、青莲宝色旗、素色云界旗、戊己杏黄旗。这就看出作者安排的乱套。《西游记》一面旗就顶《封神演义》四面。


贫道绝不是故意黑封神,只是说,如果不对比,就看不出《西游记》的精彩之处。
青莲宝色旗借的是西方极乐之乡接引道人的,离地焰光旗借的是玄都洞老子的,素色云界旗又叫聚仙旗,借的是瑶池西王母的,杏黄旗是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四面旗分守东西南中四面,独留北方让殷郊走。


燃灯曰:“今日烦文殊道友,可将青莲宝色旗,往西岐山震地驻札。赤精子用离地焰光旗,在岐山离地驻札。中央戊己,乃贫道镇守。西方聚仙旗,须得武王亲自驻札。”
为什么说《西游记》这一面旗就顶《封神演义》里的四面旗呢?还是贫道昨天说的那个原因:法宝要和本人搭。真武大帝的皂雕旗,有本有源,在人间还有过应用。但是这里的四面旗都是哪来的呢?无非是作者捏出来的。但捏得让人服气也行,偏偏又乱七八糟。


比如那面玄都洞的离地焰光旗,玄都一看名字,就是北方的。《海内十洲记》:“玄洲 ,在北海之中,戌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大玄都。” 何以偏偏有一面离地焰光旗,又驻扎在南方?西方颜色为白,素色云界旗是白色,驻扎西方当然没错。何以青莲宝色旗也算是西方的,何以又驻扎在东方的震地?为什么偏偏没有黑色的旗(比如真武皂雕旗),乃是这里如果再引出真武大帝来,第一又多了一个大boss,他没有那么大的笔力安排这个人的出场和退场(比如封神里的西王母、三皇等大boss就露了一面,已经十分草率)。第二就是和《西游记》犯重了。《西游记》就一面旗,但扎扎实实;封神出现四面旗,却虚浮无比。这就是差距!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2 22:31: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五十讲:告诉你比86版还经典的西游连续剧


这一集应该聊聊黄袍怪,但黄袍怪故事和白骨精是连着的,所以还得费点劲把黄白两人的关系了结一下。


首先要八的是这位黄袍怪的名字,书里第一次介绍他的名字是:
要知此物名和姓,声扬二字唤黄袍。
书里多喊他“黄袍怪”,唐僧有时候也喊他“黄袍妖”、“黄袍老怪”。公主喊他“黄袍郎”。他的真正名字只有两个字:“黄袍”。后面的那个称谓,都是根据给他加的。
黄袍怪的故事,应该在民间演化了很长时间。公主喊他的这个“黄袍郎”,倒有可能接近原始的名字。因为1985年在山西潞城县发现了一本民间祭神的书,里面记了好多戏单子,其中就包括一整套的早期取经故事,全名叫《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这本书是明代万历年间抄的,里面记的故事题目当然产生得更早。这里面记这两个人物,叫“黄袍郎君、绣花公主”。看这两个名字,其实就知道,这里面不全是玄幻剧,会有感情戏出现了。


白骨精哪去了
这本《礼节传簿》里记的戏单子,前后的顺序是这样的:
唐太宗驾、唐十宰相、唐僧领孙悟恐(老百姓写的错字,后面还有好多错字,不必计较)、朱悟能、沙悟净、白马,行至师陀国;黑熊精盗锦兰袈沙;八百里黄风大王、灵吉菩萨、飞龙拄杖;前至宝象国、黄袍郎君、绣花公主;镇元大仙献人参果;蜘蛛精……
也就是说,按这套戏的顺序,三个徒弟出门之前就配齐了。师陀国反倒挪到最前边(这个不用奇怪,因为这个师陀国本来一直在最前面,里面也没有青狮白象和大鹏,今天的《西游记》挪后面去了),按它的顺序是黑熊精、黄风怪、黄袍郎君、镇元大仙。第一是镇元大仙挪到了宝象国后面,第二是没有今天炒得那么热的白骨精故事。


这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套戏里,唐僧赶孙悟空回花果山,师徒遇到“黄袍郎君”的时候,师徒四人是全的。看不出孙悟空被赶走的任何痕迹。
理论上,早期西游故事的孙悟空也不可能被赶走。因为早期西游故事都是以唐僧为主的,实在不必这样突出孙悟空的重要性;从剧情上来说,孙悟空的巢穴花果山,本来就视为妖孽,被剿灭了。并没有获得作者的同情,所以孙悟空即使被赶也无处可去。


第二、白骨精这篇故事,虽然有些原型,但编成“三打”的情节,进入到西游故事里好像是较晚的。因为它的名字还没有定下来,一会叫尸魔,一会叫白骨夫人,一会叫“僵尸”,根本没有“白骨精”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应该是在后来的戏曲中取的)。白骨精这样精彩的故事,竟然只占了一回。而后面黄袍怪故事竟然占了四回!这就看出几个可能:1、白骨精类似寓言性的故事,看的是个哲理;黄袍怪类似情节性的故事,看的是个热闹。寓言剧不妨短小,热闹剧肯定得铺排。2、因为来得晚,所以不太好插,只好减少篇幅。3、添白骨精故事的这位作者,是思想很深刻的一个人,但好像不太擅长编热闹故事,所以三打都是一打就倒,一点场面化的描写都没有。白骨精的各种精彩,反倒是我们后人给她添的了。


顺便多扯一句,白骨精这个名字,到清朝也不是专属的。清朝的大才子袁枚倒是写过一篇题目叫《白骨精》的故事,这个故事和《西游记》里的白骨精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当时白骨精已经专指这位“尸魔”的话,以袁子才那个爱扯的脾气,不可能不扯上的:
浙江丽水仙都峰,山里经常闹鬼。有一个田主下乡去看自己的稻田,晚上就睡在窝棚里。当天晚上,他见月色正好,就到外面散步,忽然见到一个白东西跳着就来了,他赶紧回窝棚,把栅栏门关上。那白东西就扑过来咬撞栅栏,细看竟然是一副骷髅,腥臭难闻!第二天鸡一叫,骷髅倒在地上,就消失了。当地人说,这就叫“白骨精”,碰到的时候要用笤帚打它,一打就倒了。
看来古今中外都一样,笤帚扫把,这都是有魔力的东东。家里闹鬼,记得用扫把抡!


比86版西游还经典的连续剧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妖精,看打——”
孙悟空金箍棒起, 白骨精惨叫一声,倒了下去。
“猴子!你屡次杀伤人命,你走吧!”
“师父,老孙打的是妖怪。”
“不,你心狠手辣。我不要你做徒弟了。你走吧,我发誓,如果再相见,我就是畜生!”
“妹妹——”黄袍怪痛心疾首,捶胸大哭。“记得我摄来了百花羞公主,你还替我劝她,让她回心转意,和我做了夫妻,我要替你报仇!”
各种回忆,各种闪现。白骨精和黄袍怪打情骂俏,白骨精劝百花羞不要寻死,你从了吧。兄妹情深,这口气怎么出啊怎么出!
黄袍怪把唐僧摄进了洞中,设了道场,超度妹妹白骨精。后来,他为了报仇,将唐僧变成了老虎。
孙悟空被请了回来,降服了黄袍怪之后,来到虎笼前:“师父,你说过如果我们再相见,你就是畜生,你……你果然变了畜生了……”


这个故事是哪里拍的电影呢?这可不是今天人的编造,而是清宫的“西游记连续剧”《升平宝筏》。
这部剧之所以不叫《西游记》而叫《升平宝筏》,自然是乾隆爷的意思,太平盛世嘛。这部剧是乾隆初年编成的,此后就一直在清宫里演。一直演到清王朝结束,前后热映一百多年。所以大家千万别觉得今天哪一版西游记连续剧就是千古不灭的经典,就是86版到现在才30年而已,真不好说。起码先撑过《升平宝筏》再说!


而且这部剧当时演起来,场面是很大的,首先必须有专用的戏台。因为里面的神仙都得飞来飞去,所以戏台设计就是上面有滑轮,下面有暗井,工作人员转动绞盘,用绳子吊着演员飞。现在叫吊“威亚”,当时也有个名词,叫吊“云兜”,就是腾云驾雾的兜。和吊威亚理论上是一样的。也有云雾特效,当然不是用干冰做的。

可以去故宫的东边有一个畅音阁,那是皇上看戏的地方。看里面有个模型,就发现古人做特效也是挖空心思的。





其次是一演少则十天,多有一个月的,这也算得上是长篇连续剧了。
在这部戏里,白骨精和黄袍怪是义兄妹关系。其实我们总知道,“义兄妹”这种关系,就不免带着点打情骂俏。比如白骨精本来已经劝得百花羞回心转意了,回去反倒和黄袍怪施擒纵之术:
黄袍郎:你方才说出此夕和偕,是今晚了。怎么又说没有定局? 你们做媒的从没有一个爽利快活,可恨!
白骨夫人:老婆还没有到手,先骂媒人了。我骗哄了你什么东西,索掯了什么钱钞? 就把乱言触人。但凭你,我不管这些闲事,走他娘的!
黄袍郎(捉急):奶奶不要恼! 是小生一时粗鲁了,望海涵些。
白骨夫人(笑): 你看他称呼小生,好个俊俏小生! 你是畜生!


这部剧还改了好多东西,今天看起来特别好玩。比如最后师徒四人取到真经,玉帝居然当猎头,说:“您四位能不能到天宫当官?我可以封你。”结果四位都说,不愿在天宫,愿意成佛。玉帝这才没有话说。又比如第一出孙悟空出世,自己唱“混沌初生一气球,迎风化作小猕猴”,怎么还是离不了义乌小商品城捏。





现在一提影视的审查,就骂某某总局。其实某某总局这作风,是从清朝一脉相承下来的。这部剧是因为给皇上演的,和谐了好多东西。比如宝象国的这位公主,原著里是国王的女儿。和谐之后,就变成了一位将军的女儿。甚至都没让猪八戒和高小姐真的结婚!猪八戒见到高小姐,就来下了定礼,谁想当晚孙悟空就来了,把猪八戒捉去取经。猪八戒等到了女儿国,梦里回到高老庄,和高小姐成了亲!但是为啥不让猪八戒真的结婚呢?大概是怕他是要做和尚的,不能破了童子乳猪身。可见古代总局的贞操观,就是连猪都不能放过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3 22:46:00 +0800 CST  
有些地方,《升平宝筏》的改动,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像这位黄袍怪,今天的《西游记》说他是奎木狼转世,按说奎是西方七宿,对应颜色是白;木是东方,对应颜色是青。怎么说都不能是黄袍?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且后面奎木狼还在玄英洞那一回出现过,他啥时候官复原职的?见了孙悟空为何不提前事了?这都是剧情里的bug。
另外,孙悟空还吃了奎木狼的一颗“舍利子玲珑内丹”,看样子这内丹吃了也就吃了,也没见他增加什么功力。玄英洞时,奎木狼见了孙悟空,居然也没有提这个事,也没说“你吐出来给我啊”。这一切都是层累性著作、慢慢添补的特征。而《升平宝筏》说黄袍怪的前世是镇守中央瑶池的黄袍仙人,这就很能说得通了。


但是为什么今天的《西游记》把黄袍怪的前世说成是奎木狼?这恐怕还是因为在早期西游故事里,黄袍怪的正式名字叫“黄袍郎”或“黄袍郎君”,如果要给他安排一个天上星宿的话,找来找去也只有“奎木狼”了。狼这个形象,在下界又很适合变作妖怪。当然“天狼”也行,但是“天狼”只是一颗星的名字,没有被拟人化。而二十八宿信仰在明代非常兴盛。奎木狼是大家熟悉的。
狼、郎因为同音,古人经常混用,或者拿来开玩笑。比如保定西北有一座狼山,又写作狼山。纪晓岚有个故事,和珅(任尚书)指着一条狗问纪晓岚(任侍郎)“是狼是狗”,其实是骂他“侍郎是狗”。纪晓岚立即说“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这个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


又如宋朝司马光记过一个故事:
石中立做员外郎的时候,和一群员外郎同事去逛皇家动物园。里面有一头皇上养的狮子。这狮子每天要吃五斤肉。员外郎们说:“这狮子这么能吃啊,我们每天还开不到五斤肉呢!”石中立说:“那是当然喽,我们做官,都是员外郎(园外狼),怎敢比园内狮子呢?”众人哈哈大笑。
白骨精和黄袍怪抢戏


大概白骨精因为是后出现的(指的是具有三打情节的白骨精,不是取经诗话的白虎岭),代表了新势力;黄袍怪在早期西游故事里就有,代表了老势力。所以自从白骨精和黄袍怪连起来之后,就不停地在争夺戏份。
最开始的时候当然是今天的《西游记》,白骨精占一回,黄袍怪占四回。但到了《升平宝筏》,白骨精就和黄袍怪结为义妹了。这种前后串联的改编,历朝历代都在干。比如86版西游记安排了一个黑狐精,从白骨精那里跑到黄袍怪那里,靠他揭示了白骨精的真相。而且,唐僧变老虎,这个情节也颇似从民间故事里变来的。而改编这部剧的居然给唐僧变老虎找了个理由,说如果再见到孙悟空除非变了畜生,这真是神来之笔!比今天的86版西游用黑狐精揭示真相只高不低。


但总的看来,是白骨精的戏份逐渐变多,黄袍怪的戏份逐渐变少。绍剧《三打白骨精》和1985年的动画片《金猴降妖记》,等于把请孙悟空出山的情节,挪到了白骨精身上。今年电影《三打白骨精》里,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干脆就没有遇到!总之,这些后起之秀,孙悟空和白骨精的大决战,其实是从黄袍怪这里搬过去的。搬来搬去,黄袍怪的故事,就逐渐搬空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3 22:47: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五十二讲:百花羞,你的同事在晒老公


前面我们八了白骨精和黄袍怪的恩怨,今天来八一下百花羞和奎木狼的关系。
我们看原著,觉得百花羞很奇怪。甚至有人说她像个木头人,还有人说她太重孝道,黄袍怪这么好,为什么不讲感情?其实不是的,我们只要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她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只能说,她太不幸了——和猪八戒属于同样的命运!
百花羞的同事们


第49讲我们说了,山西发现过一个记录早期西游故事的戏单子,叫《礼节传簿》,在那上面,黄黄袍怪的名字叫黄袍郎君,百花羞的名字叫绣花公主。虽然只是个戏单子,不清楚到底演什么内容,但至少可以猜得出,这里面一定有感情戏。黄袍怪和百花羞的关系,按原著是这样的:
奎木狼向玉帝交代:“百花羞公主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与臣私通,臣恐点污了天宫胜境,他思凡先下界去,托生于皇宫内院,是臣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做了一十三年夫妻。”


其实古代戏曲小说里,男仙女仙思凡下界的,岂不太多!而且有一点特有意思,不管男方是天上的什么神仙,女方好像都是玉女。所以,百花羞和她的同事们,实在是一个违纪高发群体!
早的有元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里面有一对金安寿和童娇兰,也是金童玉女思凡下界,被铁拐李度化。还有个《张羽煮海》也是的,张羽和东海龙女前生也是金童玉女,只是这里面的玉女投的东海龙胎,还算不错。


晚的比如孟称舜的很有名的《娇红记》,说的是申纯和王娇娘,原是天上金童玉女,因一念思凡,被贬下界,在人间经历了一场人间悲剧之后,重返天界。这故事和《西游记》时间也差不多。
奎木狼怕和百花羞私通,“点污了天宫胜境”。唉,不知道是自觉,不知道是闷骚!其实点污天宫胜境的事,有什么啊,天宫也有人干过呀,这也是百花羞的同事啊!《玉杵记》里的玉天仙张苇航和广寒仙子樊云英(其实也是月中玉女),他们就跑到桂殿相会,被玉帝发现,认为他们点污的天宫,贬下凡尘。有什么不敢干的呢?


所以在天上,百花羞绝对是被煎熬的:
小金童来找玉女甲:“我们下界吧。”玉女甲飞起一朵小红云,去了。进了《娇红记》回来了。
文曲星来找玉女乙:“我们下界吧。”玉女乙娇嗔一声坏小子,去了。进了《玉节记》回来了。
玉天仙来找玉女丙:“我们去桂殿吧……”然后玉女说:“还是下界吧。”进了《玉杵记》回来了。
玉女姐妹们聚在一起就大讲童话般的爱情记,大晒老公。玉女百花羞坐不住了,心头小鹿、一脸娇羞地去找奎木狼:“我们下……”


奎木狼的脸一沉:“百花羞同志,请你自重,不要点污了天宫胜境!”
百花羞一气之下,秀发一甩下界了:“谁稀罕你,我怎么就不能有我的童话般的爱情记!”
结果她发现进了《西游记》!
虽然《西游记》也可以当童话读,可那是不解风情的童话,和那种王子公主的童话,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是百花羞的第一重可悲!她和猪八戒其实是同样的命运。猪八戒是投错了猪胎,她是走错了片场!所以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啊!这是《西游记》片场注定的命运。
所以但凡感情剧,男生在那装,不管是真装还是别的原因。女生都会被气跑;气跑后一定会出事,一定会遇人不淑。比如杨过和小龙女。所以,男生珍惜啊珍惜!
别以为只有天宫的玉女才思凡,菩萨的手下照样思凡。《贞文记》说的是沈佺(没有期字啊!)和张玉娘,本是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和龙女(原来红孩儿还干过这事,毕竟火云洞没女人么),只因观音座前白鹦鹉叫了一声“春去也”,就开始思春,观音发现,贬两人下凡。这也是点污了佛国胜境么?


百花羞和蔡文姬
其实这个事,放到今天来看,就是一个被拐卖到山村的女子,十三年无法逃脱,又和丈夫生了孩子。关键是丈夫对她还不错,此时的她该如何自处?该用什么态度对待丈夫、孩子和父母?
这三方面的关系,不妨一个一个地八。首先,是原著中百花羞对父母的态度,从她给父王写的信中就可以看出来(原文是文言,简单翻译下):


父王,我和妖怪生了两个儿子,论起来都是妖魔之种,真是玷污人伦,有伤风化。本想一死。可是女儿死后,又恐不明不白,只好苟且偷生。正好遇到唐朝圣僧,托他捎信。希望父王快派大将,发救兵到波月洞,捉住妖怪,救我回国!
她是无时无刻不想回去的,黄袍怪“法令又严”,她的“步履又难,路远山遥,无人可传音信”。所以她一见唐僧,就抓住机会让他报信,盼父王发救兵来。
其次,是对孩子的感情,这就要好很多。所以孙悟空抢去了两个孩子,公主连忙跑出来喊道:“那汉子,我与你没甚相干,怎么把我儿子拿去?他老子厉害,有些差错,决不与你干休!”又说“我那黄袍郎,不是好惹的”,这是母子连心,即便是在胁迫下生的孩子,也不能例外!有一个电影《盲山》,讲的就是一个女学生白雪梅,被拐卖到山里去了,千方百计想出来,警察来救她的时候,她还是不忘带上自己的孩子!(听说这个电影有两个结局,另一个更血腥,但没看过,哪位更了解的不妨八一八,完全可以和百花羞对比着看)


第三是她对黄袍怪的感情,能说完全没有吗?也不能,但只能说很浅。所以孙悟空被请回来,百花羞见他又瘦又小,就立即怀疑他的能力。孙悟空对她说:“我可要开打了,怕你们日久有情,舍不得。”百花羞说:“我怎的舍不得他?其稽留于此者,不得已耳!”说走就走,对这位丈夫没有留恋。
所以,百花羞的情感表现,是很合乎人情的,尤其是合乎一个被抢掠拐卖了的普通女子的人情的!《西游记》描写这种人情,对待父母(或者说她的家乡)、孩子、丈夫,是清清楚楚分了等差的,丝毫不违背真实的人性!


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嫁给大山的女人”的故事,只不过是“嫁给草原”,这就是文姬归汉。百花羞公主的那封信,简直就是《胡笳十八拍》的注脚!
《胡笳十八拍》的第十一拍是这样写的,不妨和百花羞公主的信对读一下: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有以:有原因)。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我们看,蔡文姬和百花羞公主的境遇是一样一样的。都是出身名门,被抢到了一个陌生的野蛮之地,都是被掠夺者宠爱,都是生了儿子(而且都是两个!)。都是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都是走的时候毅然离去,不顾儿子和丈夫。唯一的不同,百花羞回来,仍然有老父王宠爱。甚至也能觅到佳偶(孙悟空就是这么和她说的)。蔡文姬的家业已经荡尽,回来嫁给了一个小官吏董祀,后来董祀又犯了罪,蔡文姬的晚年生活,其实不是那么美满的。

然而蔡文姬为什么要归国呢?理由和百花羞一样:“生仍冀得兮归桑梓”,这是胜过丈夫、儿子的理由。
至于蔡文姬回来整理古籍,著书立说,这都是很后来的事。曹操把蔡文姬赎回,也只是“痛其无嗣”而已。曹操和蔡文姬想的其实是一回事。说蔡文姬是为了发扬传统文化才回来的,这种话,贫道起码怀疑一半。


让蔡文姬牵挂的,和百花羞一样啊,也她的孩子!所以《胡笳十八拍》里到处都是:“子母分离兮意难任”,“我与儿兮各一方”,“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来时别儿兮思漫漫”,这里有她丈夫什么事么……只是匈奴人不让她带走而已。她在《胡笳十八拍》里句句离不开她的孩子,而她丈夫呢?只有半句:“胡人宠我兮”——“有二子”。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孩子!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电影《盲山》就可以知道,被胁迫的白雪梅,对丈夫(不管是黄德贵还是黄德成)是恨的,她无时无刻不想逃出去。但是警察来救她,她还是带走了自己的孩子。她的表现,和百花羞几乎一模一样,从蔡文姬到百花羞再到白雪梅,时代相差千年,情感倾向几乎一致,那是因为她们第一个身份是受害者,人性本来如此!


其实奎木狼还真不错,女生主动,男生往往不知道珍惜。但他不,在天宫他是严词拒绝的,反倒下界来追,追不到就硬抢。只可惜,百花羞忘记了前世的记忆,而且似乎也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受害人对犯罪分子产生的一种依赖感),她并没有爱上黄袍怪。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5 21:17:00 +0800 CST  
这一点,黄袍怪其实是很寒心的,他说:
我当初带你到此,更无半点儿说话。你穿的锦,戴的金,缺少东西我去寻,四时受用,每日情深。你怎么只想你父母,更无一点夫妇心?
这句话其实说得满心冷满心冷的。贫道能从纸上感受到黄袍怪的那种绝望:我都这样做了,我这么努力了,我做到我的极限了。你为什么还是不爱我!这恐怕也是许多男人朝媳妇吼的原因。


其实,我们过于看重黄袍怪是个好男人了,好男人可并不意味着收获爱情!网上有很多人说,黄袍怪这么好,百花羞为什么还是不喜欢他?简单得很:因为最开始就出了问题。凭什么爱上一个限制自己自由的人!女人需要的,往往是一种感觉,物质上对她多么好,当然最最基本的。但是决不能作为筹码无限的交换。霸道总裁未必能征服一切。
嫁给大山的女人


然而今天有一类故事,看上去不同的故事结局迥异,其实反倒是另外一种思路,那就是主流媒体对这种事情的美化!
比如,张纪中版《西游记》中百花羞的台词竟是这样的:
圣僧,我是百花羞公主,十三年前被掠到这里。日子过得(顿一下)倒是过得美满幸福,只是回家总是遥遥无期。如果您能带一封家书给我父王,让他们知道我现在的状况,也好让我的父母安心。


前一句是“被掠到这里”,后一句是“美满幸福”,可以说这叫乱搭吗?也就是说,从导演看来,她被掠到这里,都已经不算什么事了。黄袍怪的罪行,是可以揭过不提的了,你看,连受害者都原谅他了!
然后她给父王的信是这样写的:
忽然一阵惊风,闪出一个妖怪,将女儿擒住,成为妖妻,不觉已一十三年。并产下两个孩儿。但女甚是思念父母,盼回故里,望父王早至碗子山波月洞,与女儿相见。


这封信就更不明不白了,什么叫被擒住,又叫他父王去和女儿“相见”?十三年的经历,就这么几句话交代完了?这和《嫁给大山的女人》有什么分别!导演,你真的尊重了百花羞的感受吗?
最近的《嫁给大山的女人》也是这样的,当然它把剧情打了些补丁,真实原型是郜艳敏,被拐卖到曲阳深山里,然后她在那里做了乡村老师,最后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这件事,也是在网上备受争议的。


郭沫若的《蔡文姬》里,蔡文姬是另外一种腔调,以至于郭老居然让她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我只沉沦于自己的悲哀,真是万分有罪。……自从董都尉(剧里就是董祀,蔡文姬未来的丈夫)劝告了我,我的心胸开朗了。我曾经向他发誓:我要控制我自己,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我觉也能睡,饭也能吃了。我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
据说这段台词无论在哪里演,下面都是一片笑场。如果不是蔡文姬说的,贫道还真以为是李嘉存的蓝天六必治了!





所以呢,如果按我们主流媒体的思路来拍百花羞,到极致就是两个版本:
回去吧,百花羞公主,宝象国需要你!宝象国的文艺需要你发展,昭阳宫的事务需要你打理,祖国至上啊!
留下吧,百花羞公主,碗子山需要你!碗子山的小妖需要你代课,黄袍怪的生活需要你照顾,大爱无疆啊!


今天的我们,莫名其妙地给她加了许多理由。情感倒是滥用得一塌糊涂,偏偏忘记了,对她本人的尊重!偏偏只对单方面提要求,也许,这就是很多电视电影不能好看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不免受宠若惊一下,贫道的讲西游中的一篇竟然被选作北京市朝阳区的高考模拟题!而且和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在PK,各位做做看能得多少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05 21:19:00 +0800 CST  

楼主:幻想祸灵梦

字数:14547

发表时间:2016-02-28 23: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5 19:42:31 +0800 CST

评论数:5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