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飞讲《西游记》系列(不是阴谋论)

至于为何毗蓝婆是母鸡,那当然是跟着儿子昴日鸡来的。因为二十八宿里其他三个日的:房日兔、星日马、虚日鼠,和太阳都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鸡叫就日出,昴日鸡和太阳最接近,也最容易编到故事里,所以其他三个日的默默无闻。《西游记》根据剧情需要,把“毗蓝婆”拆分成两个形象,第一、毗蓝婆管风的功能给了铁扇公主,但铁扇公主仍然保留了“罗刹女”的名字。第二、“毗蓝婆”这个名字,连同和太阳有关的功能,就一起变作了老母鸡。又因为毗蓝婆的“婆”字,看起来特别像老婆婆,那就更坐实了她老太婆的形象、老母鸡的身份了!
“毗蓝婆”一分为二的经历,和贫道八过的“毗沙门天王”一分为二的经历很相似。毗沙门天王本来是佛教的北方天王,门字本来是音译,谁知老百姓不知道,以为毗沙门是天宫的北门。于是毗沙门天王就成了天宫北门的天王了。谁知毗沙门天王又和李靖相混。发展到最后,一个天王分出两个形象:李靖独立成为“托塔李天王”,但下属和功能,还是毗沙门天王的。原来那个毗沙门天王,孤零零地镇守天宫的北门。


(这里多扯一句,《西游记杂剧》里写“孟婆是我教成,风神是我正果,我和骊山老母是姊妹两个,我通风,他通火”。骊山老母通火没有问题,因为宋代的李成李营丘有幅画《骊山老姥赐李密火星剑图》,说明至少五代到宋初的时候,人们就认为骊山老母和火有关了)
另外两把芭蕉扇
《西游记》里还有两把芭蕉扇,不妨顺便八一八,这两把都是太上老君的。其中一把,在降服青牛精的时候出现过,听起来是一件很厉害的法宝,比金刚琢还厉害。


老君道:“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

然后太上老君带着芭蕉扇,和孙悟空下界降妖了。
老君念个咒语,将扇子搧了一下。那怪将圈子丢来,被老君一把接住;又一搧,那怪物力软筋麻,现了本相,原来是一只青牛。

太上老君为什么拿扇子?这个问题,贫道请教过李诚夏道长(他是真道长),李道长说,道教的三清,分别是“道”的三个状态。元始天尊手持的珠,又称黍米之珠,代表本初的道。道德天尊手持的如意,代表混沌状态。而太上老君手持的宝扇,代表太极初判阴阳。这把宝扇,有时候画着阴阳符号,有时候画着日月。



贫道扒了扒,发现这三样东西,在道经中都可以找到出处。
一、先八元始天尊手拿的这个“黍米之珠”。
这个很有名,《度人经》里就有:
于是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俱入宝珠之中。天人仰看,惟见勃勃从珠口中入,既入珠口,不知所在。国人廓散,地还平正,无复欹陷。元始即於宝珠之内,说经都竟。

也就是说在《度人经》里,这颗黍米之珠有点像一间大教室,众人缕缕地进去,听完课后缕缕的出来。既然是圆形的“宝珠”,恐怕就是国家大剧院!
二、再八灵宝天尊手拿的这个“三宝玉如意”。这个记载倒是很少,只有一部经典《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讲灵宝天尊无量劫前曾做一信道居士,名叫乐净信,三代奉道。儿子名叫法解,家中穷困,宁可卖儿卖女,也要供养道士。于是感动上天,于梦中赐予一柄“真材如意”,于是家中充满了金银珠宝。看来这柄如意还具有招财进宝的功能!


三、最后八太上老君这柄“太极扇”。这个也出自《度人经》,太上老君喜欢拿扇子:
太上老君天颜微笑,举五明宝扇,抚紅霄金光明之几,重告大众曰:“道出而为神,神化而为气,气者未有天地。”

另外,《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的《张天师》也提到了太上老君喜欢拿扇子:
车中一神人,容仪若冰玉。手执五明宝扇,项负八景圆光,身六丈余,神光照人,不可正视。车前一人,敕真人曰:“子勿怖,即太上老君也。”

又如宋贾善翔所著宣扬老君神迹的《犹龙传》也是这样说的,唐肃宗时,太上老君显圣:
立于山前,自地接天,通身白衣,左手垂下,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下面这幅图,是北魏的天尊像。有学者认为这是太上老君,手里拿的一把扇子。熟悉石刻的朋友不妨鉴定下。



这黍米之珠、三宝玉如意、太极扇,本来都是道经里的,道教赋予了它们神圣的意义。太上老君不离手的就是这把扇子,当然《西游记》要写成一件厉害的法器了。
至于金角大王那把,也是来自太上老君的,也叫芭蕉扇。但显然和降服青牛精的那把不太一样。它的功能只是平地扇出火来。其实这把芭蕉扇还是来源于太上老君手里的扇子,源头是一样的。只因为金角银角故事,很可能和青牛精故事不是一个人写的(详情参见侯会《 “莲花洞”故事之晚起 》)。所以法宝的设定上就不一样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12: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讲:牛魔王的选择:铁扇公主OR玉面狐狸?


星爷《大话西游》里的牛魔王,强抢紫霞,要纳她做妾,一出场就带着霸气。这种霸气,恐怕是大多数人对牛魔王的印象。其实细读《西游记》原著,就会有许多新的认识。
《西游记》原著里的牛魔王,自己有家,有铁扇公主,他又跑到积雷山找了个玉面公主。很多朋友误以为他是包小三,贪图玉面狐狸的美色。其实小三虽然是小三,但不能算“包”,因为牛魔王似乎是跑去吃软饭的!

这在原著里,说得很清楚:
火焰山的土地说:“那公主有百万家私,无人掌管;二年前,访着牛魔王神通广大,情愿倒陪家私,招赘为夫。那牛王弃了罗刹,久不回顾。”


女子道:“我因父母无依,招你护身养命。江湖中说你是条好汉,你原来是个惧内的慵夫!”

玉面公主招牛魔王过去,是有意为之的,还特意寻访过!是为了有个神通广大的男人来掌管“百万家私”。这里需要跳出妖界的情景设定,是比照着人类社会写的,家私无非包括山场、田庄、店铺……需要管理佃户、伙计,交赋税,应付官府。这些事在明代,没有男人来经办是不成的!
明清时兴傍富婆


因为可以吃软饭,所以到有钱人家入赘,就成了明清的一种风气。清代有一部奇妙的小说,叫《何典》,里面有一个活鬼,老婆叫雌鬼。活鬼死了,遗产甚多,雌鬼坐产招夫,招来了一个刘打鬼入赘。刘大鬼心里一琢磨:
晓得活鬼是个财主,去做他替身,便是个现成的财主;正是吃他饭,着他衣,住他房子,触他*(打码,是韵脚,反切为卑衣切),再没有比这个占便宜的了。

这个和牛魔王的想法正好一样。雌鬼对丈夫刘大鬼的要求,和玉面狐狸也是一样的,“虽不为吃穿两字招你来,也巴望你挡一片风水”,目的是顶门立户。
四川省通江县有一块明代的碑,正反映了牛魔王的这种情况,这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四川巡抚颁布的一条禁令:
示谕人等知悉: 凡妇人不幸夫亡愿再嫁者, 听其自便。不许指以抚子、当差为名, 坐业招夫。市棍、乡豪亦不许填房、入赘。


从这条禁令中,可以看出很多好玩的事:
既然有禁令,就说明民间这种事已经形成了风气。但凡形成风气,就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一方面,从女方说,单身女性有家产,需要人“抚子”、“当差”,这和玉面公主说招牛魔王来“护身养命”是一回事。另一方面,从男方说,喜欢填房、入赘的,都是地方的市棍、乡豪——其实在妖界,就是牛魔王这样的人!说难听点就是地痞光棍、市井无赖,所以玉面公主“访得牛魔王神通广大”,听起来高大上,照应到人间社会其实就是能打架,混得开。牛魔王这样的,身高体壮,武艺高强,是很受单身富婆的欢迎滴!所以我们用今天有钱就包小三的思路,以为牛魔王包养了玉面狐狸,那是完完全全错了!
为了挣钱,牛魔王也满拼的


然而牛魔王又不仅仅是吃软饭!
明朝但凡男人吃软饭的,都是家里无依无靠,或者嫌前妻穷丑。像《儒林外史》里匡超人没发达的时候,先是入赘郑家,考中后又偷偷入赘了一个大官家里,一部《儒林外史》,贫道最看不上的就是这位匡超人!而牛魔王不是这样,明明白白、坦坦荡荡地去吃软饭。
牛魔王自从跟了玉面狐狸之后,除了不回家之外,对铁扇公主决不是完全冷落。不但不冷落,似乎还不错。因为孙悟空对玉面狐狸提起铁扇公主,玉面狐狸就生气说:
这贱婢,着实无知!牛王自到我家,未及二载,也不知送了他多少珠翠金银,绫罗段匹;年供柴,月供米,自自在在受用,还不识羞,又来请他怎的?

但凡婚外恋,都是从正妻手里抠钱贴补小三。牛魔王反倒是从玉面狐狸这里倒腾了不少钱,给了铁扇公主的。不但有金银、衣服,还有首饰,甚至柴米油盐都往芭蕉洞搬!不但搬,还是定期的!玉面狐狸当然是心疼这笔钱的,不然她和一个陌生人第一句话何必说这个?若不是牛魔王坚持,玉面狐狸怎可能拿一分一毫的家私给芭蕉洞的那个“贱婢”?


要知道,铁扇公主不是没有工作啊,她仗着芭蕉扇,每年去火焰山摇两下扇子,就可以拿到老百姓的花红酒礼,一笔不菲的年薪。何必牛魔王费心思接济?这其实就是牛魔王的底薪!说来说去,玉面狐狸再心疼,这笔钱是用来“买住牛王”的,她必须得花!既然花了,“贱婢”再来勾搭老公,那就理直气壮开骂!



所以玉面公主和牛魔王,说爱情、说色欲,都是次要的!不如说是一笔交易。所以孙悟空喝骂玉面公主,就说:
你这泼贱,将家私买住牛王,诚然是陪钱嫁汉!

不说迷住牛王,而说买住牛王,就清清楚楚地揭示了牛魔王和玉面公主的关系。贫道要是玉面公主,会对孙悟空恨之入骨:老娘这样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你居然不说我迷住牛王?眼瞎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铁扇公主有收入,牛魔王没收入,毕竟是件没面子的事。牛魔王这是跑到玉面狐狸这里打工来了!他出卖的是神通,收获的是按年按月发放的金银绫罗柴米——他居然不存私房,都送到铁扇公主那里去——这是顾家的人啊!当然,玉面狐狸付出的还有卑衣切,这是老牛私吞的。这卑衣切在当时的社会共识下,铁扇公主看来是不那么在乎的,算作老牛的小费了!


除了这部分底薪,老牛收获的当然还有对狐狸家的控股权。孙悟空假变的牛魔王回到芭蕉洞。全家主仆上下都对牛魔王“敬谨”得了不得,若不是按月往家寄东西,何能如此?然后夫妻说道:
“牛王”道:“夫人久阔。”罗刹道:“大王万福。大王宠幸新婚,抛撇奴家,今日是那阵风儿吹你来的?”大圣笑道:“非敢抛撇,只因玉面公主招后,家事繁冗,朋友多顾,是以稽在外,却也又治得一个家当了。我因图治外产,久别夫人,早晚蒙护守家阑,权为酬谢。”

两年后重逢,铁扇公主并没有大吵大闹,只是娇嗔一句而已,足见老牛并不是不顾家。而孙悟空太了解他大哥的心理了。他替牛魔王解释不回家的原因,是“图治外产”、“又治得一个家当了”。一听这话,铁扇公主那点怨气,立时又消了一半。她起码明白,这外产、这家当,当然指的是老牛对玉面公主家产的控制力,而老牛真没瞒着她!看在外产家当的份上,且饶过老牛一回!


牛魔王到底是什么婚姻形式?
单身汉傍富婆无所谓,但牛魔王可是有家室的,为何还能顺理成章地傍富婆?铁扇公主,名义上是正妻;玉面狐狸名义上是妾,妻和妾并不见面。牛魔王在外面经营产业,对家里的原配却又不离不弃。这种情况,还不是一般意义的“重婚”。这其实反映了明代的一种社会现实。有个专门名词,叫“两头大”。
“两头大”,又叫“两头做大”。在明清的商人(尤其是徽商)中格外流行。原配妻子在家里照应一家老小,支持丈夫在外创业。但商人长年在外,总也需要有人陪伴,照顾他的起居。于是往往在创业的城市另娶一房。但如果是当地富户之女,没有男孩,招赘一个有本事的外地人,双方都是很合算的。


对于这种“两头大”,明清文学里《欢喜冤家》、《郑月娥将错就错》、《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都有这样的故事。《三言》里有一个故事《杨八老越国奇逢》,其中的杨八老就是这样。他是陕西人,到福建做买卖。当地的一个檗妈妈看他人不错,就要纳他为婿,和他说的这段话,非常能代表当时人的心理:
杨官人,你千乡万里,出外为客,若没有切己的亲戚,那个知疼着热?如今我女儿年纪又小,正好相配。官人做个两头大:你归家去,有娘子在家;在漳州来时,有我女儿。两边来往,都不寂寞;做生意,也是方便顺溜的。老身又不费你大钱大钞,只是单生一女,要他嫁个好人,日后生男育女,连老身门户都有依靠。就是你家中娘子知道时,料也不嗔怪。多少做客的,娼楼妓馆,使钱撒漫。这还是本分之事。官人须从长计较,休得推阻。

至于这种习惯,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民间称为“俗例”,法律上虽然禁止“停妻再娶”,但对于民间俗例,除非闹出不可调和的纠纷来,却也尊重。牛魔王这是碰上了好运气。别的商人得混多少年,才能混一个“两头大”。招老牛的这家本来就有钱,不需要老牛再创业。这种“两头大”,老牛当然是乐意干的!(类似的“两头大”,今天其实也不是没有,只不过偷偷摸摸罢了!)


危急时刻,男人本色
一位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往往可以在危急时刻判断出来,因为这是他的第一反应,毫无掩饰思考的时间。
所以我们来看牛魔王在危急时刻对待两位夫人的态度,就可以判断牛魔王心中谁轻谁重了。玉面狐狸被孙悟空欺负了,跑去向牛魔王告状。可以读读这一段,特别好玩:
牛王满面陪笑道:“美人,休得烦恼。有甚话说?”那女子跳天索地,口中骂道:“泼魔害杀我也!”牛王笑道:“你为甚事骂我?”女子道:“我因父母无依,招你护身养命。江湖中说你是条好汉,你原来是个惧内的慵夫!”牛王闻说,将女子抱住道:“美人,我有那些不是处,你且慢慢说来,我与你陪礼。”却与他整容陪礼,温存良久,女子方才息气。魔王却发狠道:“美人在上,不敢相瞒。那芭蕉洞虽是僻静,却清幽自在。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这想是那里来的妖怪,或者假绰名声,至此访我。等我出去看看。”


这一段是什么呢?只要把“美人”两个字换成“亲”,就是淘宝客服和用户在讲话!
【牛魔王】亲,有什么能帮到您的?

【玉面公主】你们害惨我了!
【牛魔王】亲,您详细讲讲好吗?
【玉面公主】我就冲着你售后好,才买的你的服务。你竟然……
【牛魔王】(先发一个可爱表情)亲,实在抱歉,我们有什么不周到,您慢慢讲……(编造理由中)啊,可能是后台发货发错了!
这是夫妻对话吗?这完全是一派交易的口吻好不好!这正是一个出卖劳动,一个购买服务的态度!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14:00 +0800 CST  
但是,同样是被孙悟空欺负了,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的对话,却完全不同:
牛王高叫:“夫人,孙悟空那厢去耶?”罗刹女扯住牛王,磕头撞脑,口里骂道:“泼老天杀的!怎么这般不谨慎,着那猢狲偷了金睛兽,变作你的模样,到此骗我!”牛王切齿道:“猢狲那厢去了?”罗刹捶着胸膛骂道:“那泼猴赚了我的宝贝,现出原身走了,气杀我也!”牛王道:“夫人保重,勿得心焦。等我赶上猢狲,夺了宝贝,剥了他皮,剉碎他骨,摆出他的心肝,与你出气!”

女生有三怕,第一怕没人疼,第二怕没人陪,第三怕变老(当然,贫道媳妇的三怕是怕虫子,怕鬼,怕黑)。铁扇公主是女仙,不怕变老;没人陪,老牛就算用工资弥补了。现在正是考验老牛疼不疼夫人的时刻!而老牛真没掉链子!值此追赶孙悟空的紧急时刻,牛魔王先叫出的居然还是“夫人保重,勿得心焦”,拿住孙悟空与她出气,这就是肯疼媳妇,这才是结发夫妻,这就是铁扇公主满意之处!



直到最后,孙悟空率领众神打上门,小小的芭蕉洞风雨飘摇,就要被踏平之际,夫妻之间竟然还有这样一段对话:
罗刹女接扇在手,满眼垂泪道:“大王!把这扇子送与那猢狲,教他退兵去罢。”牛王道:“夫人呵,物虽小而恨则深。你且坐着,等我再和他比并去来!”

铁扇公主有情,宁可不要扇子,也要保住丈夫的性命,这就是疼男人的媳妇;牛魔王有义,宁可单打独斗,也不让夫人亲身犯险,这就是疼媳妇的男人!要知道,铁扇公主能招架孙悟空半天之久,也不是白给的,牛魔王竟然不让她参战,有此一句,可知牛王心中,到底重的是结发之情!况且他和孙悟空是在摩云洞前赌变化的,离老家芭蕉洞好几千里。失败后,老牛投的是芭蕉洞,而不是就近回摩云洞。他明知玉面公主危急,却丝毫不回身救护。摩云洞被捣毁后,从始至终,也不见牛魔王问过一个字。对他而言,玉面公主家不过是一家挣钱的公司而已!


而且,铁扇公主对牛魔王的感情,也是可圈可点啊。她不想老牛再出战,便想送出扇子。直到最后,牛魔王力尽被擒,铁扇公主也不是恨他在外纳妾,带着扇子一走了之。而是跑出来,双手将芭蕉扇献上。可谓夫妻连心,至死不渝!反倒是众天神仍然不放老牛,牵牛归佛,那是不厚道了(牵牛归佛另有含义,改天再八)。呜呼,贫道为之歌曰!
浩浩倾盆雨后,濛濛火焰山头。千年恩爱一时休,独向芭蕉洞口。
不见铜蹄铁角,空抛皓齿明眸。纯阴宝扇近来秋,只扑流萤入袖。
(调寄《西江月》)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18: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一讲:佛教动物园的牛魔王


今天按原计划,还应该写牛魔王。但和昨天的情感八卦比起来,注定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题目。因为牛魔王和佛教的渊源太深了。既然如此,不妨跟贫道去逛一逛佛教动物园。看看里面都有哪些好玩的动物。

佛教动物园
好了,现在我们站在佛教动物园的大门前,验票之后,奇幻之旅开始了!
请参照下图参观!



第一站先到猴山,参观一下上蹿下跳的几种灵长目动物:“心猿”、“意猿”、“情猴”、“心猿猴”。大家读过《西游记》,对“心猿”都很熟悉了,孙悟空就是灵长目心猿科的动物,其他那几种,也都差不多。人心躁动不安,就像猿猴一样。
挨着猴山的是象馆,这里面可以参观到三头大象:“心象”、“意象”、“醉象”。这三头象的意思和心猿、意马都是一样的,比喻人心一动,就像暴躁大象一样,谁也拉不回。

回过头来参观狼馆,这头狼叫“无常狼”。比喻人生之无常可怕,像狼一样吃你的肉。

然后参观的是鹿苑,这有一头“渴鹿”,渴鹿见到火焰,以为是水,佛教比喻迷妄的心。

挨着鹿苑的是草原动物苑,这里可以参观奇蹄目马型亚目的“意马”、“心马”。《西游记》的白龙马就属于意马科。“意马”虽然在吃草,但跑起来谁也追不上,就像人心一动,四散奔驰。“意马”的隔壁是偶蹄目的“羝羊”,它的心叫“羝羊心”:比喻心地愚昧,像羊一样只知道吃。


然后来到狮虎山,养着一头“律虎”,比喻佛教戒律精严,你一犯错误,它就像老虎一样咬你。

过了狮虎山是“鹅王”,鹅王能分别水和牛奶,单挑牛奶喝;所以佛教以鹅王眼比喻学法者择法眼明,直入正宗。
下面到了两栖爬行馆,参观一下“睡蛇”。别以为这睡蛇一动不动的,很温顺的样子。它就好比烦恼像蛇一样,睡在你心里。

然后来到夜行动物馆,这里面有一只白鼠,一只黑鼠,合称“日月二鼠”,象征昼夜交替,你的时间就像被老鼠啃了一样,一点一点地消耗掉了!
顺便可以看看鸟类馆,里面有一只“么么鸡”(喜欢卖萌的朋友注意,不要喊它么么哒,也不让摸),不过它不是动物,而是一位菩萨,又叫“忙忙鸡”,Ma^maki^的音译 ,密宗金刚部菩萨,是一切菩萨之母。


我们会发现,佛教会拿许多动物来比喻人类的心,比如猴、马、象、鹿、羊。好了,最后一个参观点是“珍稀牛馆”,我们来参观一下佛教动物园的镇园之宝:“心牛”!
这头牛长得什么样子?《西游记》已经写了:
牛王嘻嘻的笑了一笑,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牙排利刃。连头至尾有千余丈长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对行者高叫道:“泼猢狲,你如今将奈我何?”

这头“心牛”是从哪里来的,请认真听动物园讲解员的讲述。
禅宗大白牛


“心牛”在佛教里,和心猿、意马、心象都是差不多的,比如:
心牛入境界田。损坏所有善根苗稼。
心牛不肯耕。田田总是草。
若要顿超如幻景。只须常牧此心牛。
这都是佛经里的比喻,人心就像牛一样,放出去后,喜欢东走西走,而且还特有劲,怎么拽都拽不回。所以有一段禅宗故事是这样讲的:
慧藏禅师原来是猎人,被马祖道一禅师点化出家。有一天在厨房,马祖问他:“你在做什么?”慧藏说:“在放牛。”马祖问:“怎么放呢?”慧藏说:“只要它跑进草里去,我就揪着牛鼻子拽回来。”马祖点头一笑说:“你真是在放牛。”

禅宗有《牧牛图》,把牛比喻成人的心性。原本是一头黑牛,经过降服、调教之后,先头角,再变身子,最后到尾巴,慢慢变成了一头白牛,最终人也不见,牛也不见,进入人牛两忘的境界。



所以说,学界认为,《西游记》里的牛魔王的本相是一只极大的大白牛,也是有这种用意的。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禅宗的白牛,是从黑牛逐渐刷出来的,指的是清净无染的心性,牛王的原身就已经是一头白牛了。所以禅宗白牛的比喻,只能算作牛魔王这头白牛的远源。近的源头,还得看全真教的教义。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29:00 +0800 CST  
全真教的白牛
全真教的教义里,也有擒白牛的梗,不妨八一八,供熟悉丹道的朋友指正。
《西游记》和全真教的关系很密切,而全真教恰恰也喜欢用“白牛”来比喻人的心性,例如马钰的《满庭芳》:


怕无常限到,意马牢拴。神炁休教败坏,锁白牛、常在金栏。修行事,自家性命,莫作等闲看。

这个白牛,不妨说是从禅宗的白牛借来的,但是又有了新的含义。只要稍微熟悉《西游记》就知道,本来和“意马”的最佳CP是灵长目的“心猿”,这回居然换成了偶蹄目的“白牛”。这里就可见“白牛”和“心猿”等同的地位了。
而《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里,也有关于如何擒捉“白牛”的描述:
问假令白牛去时。如何擒捉。
诀曰。白牛去时紧扣玄关。牢镇四门。急用先人钓鱼之法。又用三岛手印。指黄河逆流。掩上金关。纳合玉锁。如人斩眼。白牛自然不走。

《西游记》牛魔王到处逃跑,被四面八方的金刚围住,也正好像“牢镇四门”:


那牛王拚命捐躯,斗经五十余合,抵敌不住,败了阵,往北就走。早有五台山碧摩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阻住,道:“牛魔,你往那里去!我等乃释迦牟尼佛祖差来,布列天罗地网,至此擒汝也!”正说间,随后有大圣、八戒、众神赶来。那魔王慌转身向南走,又撞着峨眉山清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挡住,喝道:“吾奉佛旨在此,正要拿住你也!”牛王心慌脚软,急抽身往东便走,却逢着须弥山摩耳崖毗罗沙门大力金刚迎住道:“你老牛何往?我蒙如来密令,教来捕获你也!”牛王又悚然而退,向西就走,又遇着昆仑山金霞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敌住。

四大金刚围困牛魔王,“四门”牢牢锁住,牛魔王逃无可逃了。
但如果深八,有人问,内丹术的“白牛”是不是就指心性而言呢?这个贫道确定不了。因为内丹术有各种隐语,至少贫道就听到过两种答案:一种和禅宗差不多,白牛指躁动的心性,需要锁住。第二种么,指男性独有的白色之物……好吧各位还是去问练内丹的师父吧。


牛王本是心猿变
八到这有些朋友就会发现:咦!从心猿到白牛,牛魔王和孙悟空好像!
不错,不但全真教的“白牛”和“心猿”的意思相似。就是《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其实也是孙悟空的一个投影。孙悟空在第三次取芭蕉扇时,有一段韵文,特别明显地揭示了“牛魔王”的含义:
赌输赢,弄手段,等我施为地煞变。自到西方无对头,牛王本是心猿变。今番正好会源流,断要相持借宝扇。

“牛王本是心猿变”这句话,长期以来被人忽视。难道牛魔王是孙悟空变的?难道孙悟空又是在和自己作战?


不错,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如此!
《西游记》拨给牛魔王的戏份,也是极高的,贫道在《孙悟空的六个兄弟都去哪了》就提到过这个问题:牛魔王是导演钦定的第一大反派。牛魔王从花果山时期就出现了,此后他的儿子红孩儿,他的兄弟如意真仙,他的夫人铁扇公主,他的小三玉面狐狸,他的朋友万圣老龙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妖怪家族。除了妖怪没有君臣之分外,父子、兄弟、妻妾、朋友,四伦俱全。
其实贫道八过红孩儿原来并不是牛魔王的儿子。如意真仙只是个卖毓婷的道士,并不是妖怪,和牛魔王的妖怪属性半点也不像;铁扇公主本是罗刹女,早期西游故事里也不是牛魔王的老婆。也就是玉面狐狸和牛魔王在动物分类上同属于哺乳动物的真兽亚纲,还算拉上点关系。如果说《西游记》的成书,还有一个人最终整合的话,这里就是比较明显的整合特征。他为什么以牛魔王为中心,把这一堆毫不相干的人拉在一起,组建一个大家庭出来?所以,我们不能用情节或者妖怪特征、法术属性来解释,因为他们并不相近!只能认为,作者想通过牛魔王,寄寓他的目的。他在写什么?他是在写充满酒色财气的真实人间!


牛魔王虽然四伦俱全,可是他处理得并不好:他让红孩儿跑到号山称王,欺负当地的山神土地;他贪财色,自己的原配不要,跑去傍富婆;和富婆又不是真心的,处处虚与委蛇;他贪酒,和孙悟空正打得难解难分,一个短信“来喝酒”,就居然不打了,让小妖站岗。这是负责任的丈夫吗?玉面狐狸是冲着老牛这膀子力气,请他来罩场子的,这敬业精神如何能让她安心?
孩子不教,老婆不要,小三不罩,有钱就靠,有酒必到——这样的人,今天岂不多哉!整晚刷手机的,出去偷野鸡的,留情就拉稀的,见钱眼就眯的,酒场装卑衣的……其实哪位成家立业的男人身上,找不出一点牛魔王的影子?然而牛魔王又不是一个坏人,就如昨天八过的,他和铁扇公主危急时刻,真是动了真情。宁可自己出去拼命,也不让媳妇参战。他实在是人间真实的男人,这样的人在在皆有!
好吧,可以这样表述:孙悟空比喻真心,而牛魔王比喻在社会上被染污了人心。只要跳出人物的局限就可以看出:孙悟空降服牛魔王的过程,正是真心在和这种染污作战。书中一再强调的“牵牛归佛”,其实就等于说,把这颗被社会染污了的心灵,重新洗得干干净净!


孙悟空和牛魔王大战了这一场,不亚于当年十万天兵捉拿孙悟空。孙悟空和牛魔王赌变化,变这个变那个,也特别像二郎神和孙悟空赌变化。佛兵天将一齐出场,阵容豪华,和主角孙悟空几乎是一样的待遇。这只能说明,牛魔王的地位,在作者心目中,本来就是和孙悟空几乎等同的!“牛王本是心猿变”!
回过头去看孙悟空结拜弟兄的名字,也可以看出这种暗示:另外五个大圣是混天、驱神、覆海、通风、移山,只有牛魔王叫“平天大圣”。按说民间流传的,更常见的有“通天大圣”、“弥天大圣”(《清平山堂话本》)、“冲天大圣”(《西洋记》),都可以选,但为何这里偏偏另造一个“平天大圣”?只因为“平天”和“齐天”,本来就是同义词,牛王就是心猿,心猿就是牛王。是一体看待的。
从编故事的角度来看也是的,孙悟空是主角,主角天生有光环,故事主要背景又发生在神界,所以,不能让他承担过多的影射人间社会的任务。比如,早期西游故事里,孙悟空有老婆,好色,这些都被百回本《西游记》删掉了,为的就是保住主角光环。那么,这个任务谁来承担呢?导演选中了牛魔王。让他作为所有酒色财气情感家庭的化身,来演这个寓言。


密宗四大金刚
这里多八一点东西,这里涉及到围困牛魔王的“四大金刚”,和佛教常见的风调雨顺四大金刚名号并不相同。关于四位金刚的考证,贫道觉得多年前网上有一位“旃檀大帝”的先生,考证得已经很详细了,不敢掠美,将这位先生的考证结果发上来,供大家讨论:
胜至金刚:我们在密宗中直接找到了他,降三世明王。该明王密号最胜金刚,在五大明王中仅次于不动明王,为东方不动如来的教令轮身,能降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毒。从他的最胜金刚的密号看,最胜与胜至同一不二。

永住金刚:即密宗不动明王。不动明王密号常住金刚,是明王首席,为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因其净菩提心之德至为威猛,坚固不动,故称为不动。永住,常住,同一不二。
泼法金刚:我们首先看这个名号,泼之法,那么什么东西是能泼的?自然是液体。这就是军荼利明王。军荼利明王是南方宝生佛的教令轮身,密号“甘露金刚”,“军荼利”是梵语的音译,意为瓶,在密宗中,瓶常常是甘露的象征,此明王以慈悲方便,流注甘露水,以洗涤众生之心。甘露洗涤,非泼法而何?
大力金刚:情况比较复杂,至少三位候选人。一是“秽迹明王”,又名大火头明王,又称为“大力威怒金刚”,又称“大力金刚”;一是“无能胜明王”,亦有“大力金刚”的称谓,但是,还有一位不在明王队伍,但名字完全一致,他就是位于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第一行金刚萨埵前之使者也。大力,音译摩诃缚罗。虽然有这么多候选,但从名号上的保险起见,还是选择胎藏界中的大力金刚。
最后再整理如下:


泼法金刚:密教军荼利明王,密号甘露瓶金刚
胜至金刚:密教降三世明王,密号最胜金刚
永住金刚:密教不动明王,密号常住金刚
大力金刚:密教胎藏界大力金刚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30: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二讲:孙悟空七十二变大起底


今天是第七十二讲,当然要八一下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首先八的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渊源。
七十二变来自女娲娘娘
翻一翻古书就知道,《山海经》、《楚辞》的汉晋人注中,都有这样的说法: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变成了什么呢?就像盘古一样。她自己能变,比如她的肠子,就变成了一种神,住在栗广之野。她也能变别的东西,比如用黄土造人,就是她把黄土捏成小人,吹口气变出来的。这个说法,到了唐宋时期,就变成了“三十六变”和“七十二变”,比如宋罗泌《路史》的《麻姑仙人紫坛歌》:


女娲炼得五方气,变化成形补天地。三十六变世应知,七十二化处其位。

原本是“七十变”,后来人为了好听,给她多加了两变。为了句子对仗,又添了一个“三十六变”进来,这个演变是很清晰的。也就是说,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猪八戒的三十六变,这个梗最早的来源,都是女娲娘娘的变化。



所以不妨戏说一下,这就可以解释一件事情:孙悟空的72变是怎么算的?或者说,他这个法力蓝条是什么消耗原理?是一生只能变72次?还是一生只能变72种东西?如果明白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从女娲的“一日七十化”的典故演变来的,不妨这样想:孙悟空一天之内,凭他的法力可以变72次!所以我们看到孙悟空变赤脚大仙,变高小姐,变小妖……如果变一次就得从72格里减一次,那岂不很快就完了?如果变72种东西,那又涉及到怎么算的问题,他多次变人类,高小姐、老道士、金池长老,算一种“人类”的大类,还是算两种“男”和“女”,还是算三种不同的人?他多次变蜜蜂,前后不同的蜜蜂,算一种还是多种?是蜜蜂算一种,还是昆虫算一种?无论是变72次,还是变72种,孙悟空总要悠着,否则用着用着就完了。


如果我们把72变理解为一天最多能变72次,那上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正一天就给你72格蓝条,不限种类,随着你的本事变(其实顶多是72种),用不完就行。第二天再给你72次格。所以我们看《西游记》里,孙悟空从来没有发愁过总的次数或种类,因为一天72次机会还是足够用的。
猪八戒的36变,类推起来,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天能变36次。所以猪八戒说“变山,变树,变石块,变土墩,变赖象、科猪、水牛、骆驼,真个全会”,那么,牦牛、驴、野猪、狗熊、骡子、马、铁块、大麻袋、草垛、粪堆、熊猫、沙皮狗……难道就不会了?再算上他变过的壮汉、痨病和尚、胖和尚、太上老君、鲶鱼、小姑娘、刁钻古怪、火光……这随便算算就超出36种了。所以猪八戒所说的这些,只是他擅长的领域,你让他变小姑娘也不是不能,就是难些。但小姑娘并不能算作变化的种类。


所以原著里写孙悟空和猪八戒变化的特色,孙悟空变的都是“轻巧华丽飞腾之物”,猪八戒变的都是大猪、大象、树桩,这当然是各人体质不同,并不是种类不同。比如孙悟空难道就不会变大象么?他和牛魔王赌变化还变过大象。猪八戒也未尝不会变“华丽之物”,例如在车迟国他还变过太上老君这样又华丽又仙风道骨的人物。但这些都不是二人所擅长的,所以极少出现。孙悟空最喜欢变的还是小虫子、小苍蝇(见文末统计表)。


孙悟空早就会变,但没说是七十二变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从须菩提祖师那里学会的。不妨把原文八上来,供大家回顾下:
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注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西南北风,不是和薰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府,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
于是须菩提祖师传了孙悟空七十二变,成为了他的看家本领。
我们看到,七十二变实际上是为躲“三灾”准备的。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三灾后来并没有发生。而孙悟空后来展现的七十二变,也不过是变个小虫,变个小妖,去侦查搞特工的。这种应用型的法术,和三灾这样重大事件有什么关系?难道三灾来了之后,变个小虫就躲过去了?恐怕没有这样的道理。





但是,贫道曾经八过,《西游记》的前七回孙悟空出身故事,和后九十多回的取经故事,来自不同的来源(不要以为《西游记》的作者一定是吴承恩,如果第一次读贫道文章的,请关注文末微信公号,看贫道以前讨论的关于《西游记》作者的问题)。这就好理解了。
因为孙悟空会变化这件事,在早期取经故事里就有了!比如杂剧和元代《西游记》(《朴通事谚解》里引的)孙悟空变小猢狲,变狗,变焦螟虫,拔毫毛变青母蝎等。这是一个很老的设定。也就是说,虽然百回本《西游记》孙悟空学变化在先,取经途中用变化在后。但实际上的故事演变,是孙悟空在取经途中的会变化在先,编出和须菩提祖师学变化的情节在后。所以,这一回的作者,只是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编个理由而已,他如果在后面再编出三灾的情节,第一太枝枝蔓蔓,第二后面的故事都成型了,他也插不进去。所以这里,须菩提祖师只是谈了个概念,给七十二变找个看上去高大上的理由,仅此而已!


三灾是怎么回事?
《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提到了“三灾”,这个实在渺茫难考,但我们又从另一部道教经典《三品仙经》里,找到了“三灾”的说法。这部经书里说,修行人当然要修炼精气神,但不能死守,如果死守,就会遇到“三灾”了。这三灾是:
罡风。如是罡风,其利如刃,其锐如锥,透入门,一时三刻,穿音串诸骨节,直至涌泉,肢体发毛,一时解脱,化为羽丝。乃此罡风,无能侵蚀。
毒火,从下而上,透入顶门,还攻脏腑,旁灼四肢,毛孔发际,一瞬息间,化为灰烬。乃此风火,均无所害,如是功能,亦可云至。
五雷,各率所部,环相攻击。道未闻时,一瞬息间,精神四散,永不凝聚。
不究大道,难脱三灾!所有三宝,俱为乌有。
这里的五雷、毒火、罡风,正好对应须菩提祖师说的雷、火、风三灾。
但是并不是说,《西游记》的三灾源于《三品仙经》,因为这部《三品仙经》出自《吕祖全书》。《吕祖全书》成书于清代,晚于《西游记》(这里请教过@东海青童君 先生,万分感谢)。但这里涉及到的知识,却和《西游记》似乎有共同的来源,并不能视为《吕祖全书》袭用了《西游记》。比如说:


一、怎么躲过三灾呢?《三品仙经》里有这样的话:
究所用功,当问心君。所谓心君,具大解悟。

贫道八过,《西游记》对孙悟空的几个外号,第一个就是“心君”,其次才是“心猿”。孙悟空代指心是非常明显的。
二、《三品仙经》还提到了“七十二变”,但不是女娲而是盘古,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创世大神:
一昼一夜,七十二变,变诸种类,各肖其形。终变妙相,厥体具均,顶天履地,是名为人。

这段话,也是说的盘古一昼夜有七十二变。而且还谈到,盘古最后的变化,是“顶天履地,是名为人”。须菩提祖师还说过这样的话:


悟空闻说,毛骨竦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祖师道:“此亦无难,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传不得。”悟空道:“我也头圆顶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窍四肢,五脏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师道:“你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师父没成算!我虽少腮,却比人多这个素袋,亦可准折过也。”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

按照《三品仙经》的意思,似乎是说,盘古(或创世大神)会七十二变,而人类是其中最神奇最完美的化身,所以人类能学到盘古(或创世大神)的其他变化。这和须菩提祖师的逻辑正好一样,只要是人类,“顶天履地”,就可以学会七十二变。但猴子没有腮,比起人类是个缺陷,却有颊囊,也算抵消了。


三、在《三品仙经》的中卷,大讲了一套三教合一的道理,而《西游记》的须菩提祖师,正是“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是讲究三教一家的。
四、《三品仙经》把五行的木称为“木母”,金称为“金公”,土称为“黄婆”。尤其是“木母”的特殊称呼,也是和《西游记》完全一致的。
五、《吕祖全书》里面还有这样的话:

劈开混沌,光满太清,蔽覆十方,粉碎虚空,一条拄杖,将天地撑。

孙悟空把金箍棒从海底拿出后,就把金箍棒变得极大:
使一个法天像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太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这岂不是“一条拄杖把天地撑”?



六、《吕祖全书》特别喜欢谈“空”,这样的话可以说到处都是,比如:
儒障在实,道障在虚,释障在空。障于空者,执其偏理,罔知真性,徒谈空空。空非所空,乃为顽空。

观空非空,空无所空;视有非有,有则俱有。惟空不空,而实空空;惟有不有,而实有有。有乎空乎,空乎有乎。空中之有,有不为有;有中之空,空不为空。空其所有,有其所空,是为真玄。

《西游记》里孙悟空师父的名字“须菩提”,就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他给美猴王取的名字也是“悟空”。这个名字虽然早期西游故事里就有,但在百回本《西游记》里,却给了它新的含义,就是“鸿濛初辟原无姓(性),打破顽空须悟空”。我们比较吕祖这句话“障于空者,执其偏理,罔知真性,徒谈空空。空非所空,乃为顽空”,就知道两者是何等的相似了。


以上几点,散见于《三品仙经》和《吕祖全书》,这些知识,有些和《西游记》相符,有些超出《西游记》之外,我们总不能说这些完全是从《西游记》抄来的。只能说二者恐怕有共同的来源。
须菩提祖师和吕洞宾的渊源
《西游记》和吕洞宾是有非常深的渊源的。贫道八过,镇元大仙和五庄观,就是比着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写的。甚至镇元大仙身上,都有吕洞宾的形象。须菩提祖师在教孙悟空法术之前,曾经和他说:道有三百六十傍门,动、静、术、流等,你要学哪一样?这个《钟吕传道集》也是提到过的:


以傍门小法,易为见功,而欲流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有斋戒者、有休粮者、有采气者、有漱咽者、有离妻者、有断味者、有禅定者、有不语者、有存想者、有采阴者、有服气者、有持净者、有息心者、有绝累者、有开顶者、有缩龟者、有绝迹者、有看读者、有烧炼者、有定息者、有导引者、有吐纳者、有采补者……

钟吕二仙对傍门的批评,《西游记》用动字门、静字门、术字门、流字门,原原本本地写了出来。这个86版西游记都演过了,祖师问他你学这个吗?孙悟空说不学不学。你学那个吗?孙悟空说不学不学。孙悟空不学的这些东西,就是《钟吕传道集》批评过的这些“傍门”,什么休粮、导引、吐纳、禅定……《西游记》都照抄不改。
另外,须菩提祖师教筋斗云的时候,还说了一句“朝游北海暮苍梧”,这也是吕洞宾的诗。可见这位作者是如何喜欢吕洞宾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33:00 +0800 CST  

附录: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一共变了多少次?
最后上一张统计表。贫道做了详细的统计,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所有的自身的变化如下。这个表,不包括:1、变毫毛。2、变法身,例如变三头六臂,身子变大变小。3、使身外别的东西变化,例如在五庄观把石狮子变成自己。



有了这个表,我们就得出一些结论了,以后谁问起,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
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里,一共变化了105次(所以肯定不是一生只能变72次)!去除重复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单独算一种,相同的动植物算同一种),一共是68种!

孙悟空最喜欢变的物种:昆虫,一共14种,39次。

孙悟空最喜欢变的昆虫:蟭蟟虫,一共竟变过11次!次之是苍蝇,变过8次。次之是蜜蜂,变过6次。
其次是人物,一共30次,基本上次次不同,事实上也必须不同。
从大类来看一共人物、昆虫、鸟类、兽类、节肢动物、蛇、鱼、植物、器物、建筑十个大类。其余的,变鸟类,10次,9种。次之是变兽类,8次。次之是植物3次、器物3次,节肢动物2次,蛇类1次,鱼类1次,还变过一次建筑,土地庙。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4-26 21:34: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三讲:今天来学几招法术吧!


《西游记》里有隐身法、定身法、解锁法等等法术,虽然不是很常用,但也很有意思。因为民间也有类似的法术,而且还留下了修炼的方法。有本书《万法归宗》,就是专门讲这些法术的。至于灵不灵,不知道,但不妨结合《西游记》八一八。
隐身法
法术太多了,先讲哪个呢?先讲个隐身法吧,这个法术最简单。大家放下手机就可以练。
《西游记》里隐身法特别多,比如:


大圣即出洞门,又翻一筋斗,使个隐身法,径至蟠桃会上。进瑶池宫阙,只见那几个造酒、盘糟、运水、烧火的,还鼾睡未醒。他将大的从左右胁下挟了两个,两手提了两个,即拨转云头回来,会众猴在于洞中,就做个“仙酒会”,各饮了几杯,快乐不题。
那大圣使一个隐身法,闪进道房看时,原来那两个道童,吃了果子,上殿与唐僧说话,不在房里。
隐身法,在《万法归宗》里算是一种最简单的法术。预备物品:
香灯一盏。

朱砂一碟。
黄纸一张。
就这么简单?对,按《万法归宗》说的,就这样简单。把下面的符用朱砂写了,在香灯上过一下。念五方咒:
唵!东方大金頂自在輪,天丁力士木吒敕!
然后把东方换成南方、西方、北方、中方,相应地,木吒换成火吒、金吒、水吒、土吒(哪吒已经哭死在厕所)。再把咒语依次念一遍。



然后把这符贴在胸前,就可以隐身啦!但是注意,不能偷人家东西。一偷就不灵了。
这个操作最容易,难度指数:★
驾云
用两个甲马(画着神像的纸,一般都骑马),上用朱砂写“白云上升”四字,供在六甲坛下,脚踏“魁昰”二字。左手捏雷印,右手鹤诀,取东方炁一口,念鹤羽乘云咒:
谨请六丁六甲神,白云鹤羽飞游神,本身通灵虚耗神。捉底生云快似风,架吾飞腾碧空中。吾奉三山九侯先生律令摄!

念七遍:把下面的两张符烧了,四十九天之后,先将甲马拴在两只脚上,掐诀,念咒,于是白云就从脚下升起,想要停下来,“开诀,解甲马,而落地矣”。



一捏诀就飞起来,一开诀(松手)就停,诀,就是特定的手势。所以说道教的掐诀是最早的手势识别技术么。
这个需要搞49天才成,难度指数:★★
定身法
《西游记》里多次写到了定身法。而唯一一次写出咒语的定身法,是在九头狮子那一回。孙悟空使定身法定两个小妖:
那怪看看走到边前,被他一口法唾喷将去,念一声“唵吽咤唎”,即使个定身法,把两个狼头精定住。眼睁睁,口也难开;直挺挺,双脚站住。

唵吽咤唎是一句道教常用咒语,多用于雷法、天蓬法、马灵官法等。《太极祭炼内法仪略》认为此四字是“心神之内讳”。这个定身法,贫道小时候真的信了,以为真能把人定住。于是就去找小朋友,呸,往他身上吐了一口唾沫,念一声“唵吽咤唎”,我以为他能被定住……于是,很理所当然地被打了。


下面告诉大家一个定身法。这个定身法叫“黑眼定身法”,奎木狼也使过,但他那个似乎是尊享版的,附加了一个变虎功能。这个是标配,所以没有。弄起来很麻烦,口重。
【黑眼定身法】用一个孕妇五七个月堕的胎,不分男女,七根新针。刮大风屋里落下的飞土。一两锅底灰(看看,不但能给朱紫国国王吃药,还能干这个),一两蒸馒头,锅内放一个小盆,接水一碗,瞎子洗脸水一碗(“黑眼定身法”么),把这一大堆东西捣成泥,捏成一个男人的样子。前胸写“昏迷大阵”,后背写“断崖大水”,左手“龙”字,右手“虎”字,供在六甲坛下,脚踏“魁”字。左手捏雷印,右手捏剑诀。取東方炁一口,念定身呪七遍:
日出东方,黑炁腾腾。千人萬人,眼黑昏昏,前面山当,后面水拥。左边龙蟠,右边虎攻。吾奉三山九侯先生律令摄!

然后把符烧掉,四十九日后,把泥人埋在十字路口。想定谁,就捏诀,念咒。被定的人就像站在井里一样。想放他,就“开诀”,拂袖吹气,就把他放掉了。

这个最难,什么孕妇堕的胎,很反人类的。瞎子洗脸水,也不好找。还得折腾49天。难度系数★★★★★


解锁法
孙悟空好几次使用解锁法,比如在五庄观。
行者道:“此时万籁无声,冰轮明显,正好走了去罢。”八戒道:“哥呵,不要捣鬼,门俱锁闭,往那里走?”行者道:“你看手段。”好行者,把金箍棒捻在手中,使一个解锁法。八戒笑道:“好本事!就是叫小炉儿匠使掭子,便也不像这等爽利!”行者道:“这个门儿,有甚稀罕!就是南天门,指一指也开了。”

这里多扯一句,什么是炉儿匠和掭子。炉儿匠又叫扯炉匠,是以锔锅、做焊活等为职业的人。掭子,是补锅、补缸匠人所用的工具,像一根细扁铁棍,用于搅拌、涂抹。古代的锁,构造很简单,懂里面构造的人,只要拿一根铁棍一捅就能开。
这个解锁法,民间也是有的。下面这道符,就是解锁法的符,只是需要一只啄木鸟。杀了,取血。用啄木鸟的血,混着朱砂写符,往锁上一贴,锁就自己开了。



解锁法符

另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鬼谷子天髓灵文》记载,用小孩子坟上的树,削成七寸三分长的木棍,藏在五彩衣服里。用手摩门,门就自己开。这个比一包方便面捅开一个小区的还神!
这两种法术,都难在准备的东西上了,啄木鸟不好逮,有些啄木鸟还是国家保护动物。第二种,小孩子坟上的树,也不是那么容易找。难度指数:★★★


缩地法
孙悟空还使过缩地法,在遇到红孩儿时:
你看他让唐僧先行几步,却念个咒语,使个移山缩地之法,把金箍棒往后一指,他师徒过此峰头,往前走了,却把那怪物撇下。

甚至沙僧好像也会,比如救出百花羞公主时,沙僧道:
既把妖精打绝,无甚挂碍,将公主引入朝中去罢。不要睁眼。兄弟们使个缩地法来。

缩地法也是有的。走九十里取一升土,再走到一百里,取一升土。铺在六甲坛下,写“千里独步”四个大字,左脚踏“道头”二字,右脚踏“万里”二字。左手捏雷印,右手捏剑诀。取東方炁一口,念缩地咒七遍:
一步百步,其地自缩。逢山山平,逢水水涸。逢树树拆,逢火火灭。逢地地缩。吾奉三山九侯先生律令摄。

然后照下图画缩地符,烧了。这样连续四十九天。把两升土扫到长流水里。只要远行千里之外,像刚才那样作一遍法,千里之遥,一个时辰就能到(其实不如飞机快,唯独节省的时间是去机场,但还得在家连续折腾49天,不常坐飞机的犯不上练这个)。



这个也得折腾49天,但是东西好找,不过是走100里,拎两包土回来而已。就当锻炼了。全程马拉松也不过80多里地。难度系数★★★
彩蛋:穿墙术
送大家一个《西游记》没有的穿墙术。有个古老的动画片《崂山道士》,里面就有。这个穿墙术,《万法归宗》叫“穿墙透壁”,是这样练的(有点麻烦,建议先练会了缩地术后再练):
取泰山前面和后面的土各一块,和成泥(家住山东的练起来最方便,家住四川、青海的还得来一趟),捏成一座屏风山的样子,连同一个铜钱,供在六甲坛下。脚踏穿透二字,左手三山诀,右手剑诀,往那个泥屏风中间一捅捅破。
想穿墙的时候,就念穿山透壁咒:
石山玉山壁土,软如杨花,薄如纸叶。吾剑一指,急速开越,吾奉三山九侯先生律令摄!

然后就随便穿墙啦。然而能不能穿铁门,金属的是不是屏蔽信号,这个真不知道。这个需要到泰山旅游一趟,难度系数★★★★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09 20:46: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四讲:九头鸟到底是什么?


过了火焰山,今天开始八祭赛国。很可惜,祭赛国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只能八一些零散的,例如这个碧波潭万圣老龙王的九头鸟,古书里就这么点材料,网上搜一搜也都有,但是如果深八,还有些好玩的东西。
关于九头鸟
《西游记》里,是这样形容九头虫的:
毛羽铺锦,团身结絮。方圆有丈二规模,长短似鼋鼍样致。两只脚尖利如钩,九个头攒环一处。展开翅极善飞扬,纵大鹏无他力气。
最早的九头鸟的记载,是汉刘騊駼《玄根赋》的“九头之鸧”,然后到了晋朝,郭璞《江赋》就写成“奇鸧九头”。这种鸟就是“鬼车”。曾经有十个头,被狗咬掉一个,还剩九个。所以叫九头鸟。断头的地方经常滴血,滴在别人家衣服上,这家就要遭灾。所以鬼车经过的时候,家家关门闭户,拍床打凳,把它吓走。有人还使劲拽狗耳朵,让狗叫(狗狗也倒霉了)。


见过九头鸟的人
九头鸟只生活在传说中,然而翻一翻古书就会发现,还真有人打到过,当然恐怕只是传闻。
第一次就是宋朝淳熙年间(1174-1189年),长沙的地方官李寿翁就抓到过一只。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


九头鸟身子圆圆的,像个簸箕,十个脖子环簇,有九个头,唯独一个脖子上没有,而鲜血点滴。每个脖子上都长着两个翅膀,飞起来,十八个翅膀噼里啪啦地一起扇,错落不齐,还有可能碰折受伤。
另外一位见到九头鸟的人,是明朝的邝露,据他说,在广西的鬼门关(广西北流县)见到过,可惜是个母的。原来这种鸟,公的才是九个头一个身子,母的是一个身子,九条尾巴。孔子还见到过一只母的,他还唱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河上之歌》(不是和尚之歌啊啊啊):
鸧兮鸹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孔子是具有遇灵体质的,一辈子不知见过多少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麒麟、灵珠子一样的浮球,这些我们可以专门八。


九头鸟到底是什么动物?
九头鸟是一种传说中的鸟,但它总会有个原型,到底是什么?历代说法很多很多。今天只八一种。
首先说,它为什么叫鬼车?因为它的叫声像车子经过: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

王安石在诗中也这么说,他有一首诗《车载板二首(鬼车,不祥鸟也,一名车载板)》:
鸟有车载板,朝暮尝一至。世传鵩似鸮,而此与鸮似。


别的书也这么说:
车载版乃恶枭也。(通雅)
鵩、鸮、鸺鹠、姑获、训狐、鬼车、车载板、九头鸟、蕲州鬼,名虽不同,实则同类。(事类备要)
这里鸮、鸺鹠、鬼车、车载板(也写成车截版)、九头鸟,都认为是同义词。其实王安石既然说它似鸮,其实就是猫头鹰的一种(当然还有别的说法,这里只取这一种)。
这里可以读出的信息是(至少在当时人看来是这样):
1、九头鸟和枭、鵩、鸮是一类动物。鵩似鸮,“不祥鸟也”。训狐,也是猫头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四·鸮》:“枭,训狐声也。鸺鹠,也是鸱鸮科的动物,俗称小猫头鹰。区别是头上没有角状羽毛。姑获,一名鸱鸮,也是猫头鹰。
2、九头鸟的叫声和车有关系。


贫道找到了一种斑头鸺鹠的叫声(话说贫道二十岁以前,都以为猫头鹰既然长着猫咪的头,叫声一定是喵喵咪咪的),这是一连串幽幽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像鬼片的配音,也有点像轮子高速旋转的连续声音,可惜微博不能发音频,贫道发在了微信里,可以拉到本文最后,点击微信的本文链接听听看。或者直接关注右侧微信文章 九头鸟可能是猫头鹰?
在这里开一个小脑洞:“九头鸟”,其实很可能是“鬼头鸟”的讹变,因为“九”和“鬼”,今天读起来有差别,在古代其实是一样的。例如《史记· 殷本纪》商纣王以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这个九侯,也写作“鬼侯”,这个字用南方方言念起来更像。而猫头鹰正好长了一张鬼模鬼样的脸。今天还有一种猫头鹰叫鬼鸮。
传说猫头鹰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收集人的指甲,放在窝里研究。研究清楚了,这人就要倒霉了。所以人们剪了指甲,都要埋掉。这个习惯,和不在屋外晾衣服,怕九头鸟的血滴在上面,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九头鸟,毋宁说就是猫头鹰的一个变种。



《西游记》的九头鸟
《西游记》里说“长短似鼋鼍样致”,其实和“形如簸箕”是吻合的,至于是不是十八个翅膀,有一版《西游记》电视剧特效做成了两个翅膀,估计是18个翅膀实在不好表现。但是,“九个头攒环一处”,说明《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刚出来的时候不是十个头,而是九个头了!。



然后又被狗咬掉一个,还剩八个头:
二郎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那怪急杀翅,掠到边前,要咬二郎;半腰里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撺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的咬将下来。

二郎神斗九头鸟这一段,实际上出自周公射鸟的故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三引《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余犹九首。”庭氏,是官名。属于《周礼》秋官。专门管射杀都城附近的鸱鸮、狼、狐之类夜间鸣叫的鸟兽的。这个工作,到了《西游记》里就转交给二郎神担任了。


九头鸟和张居正
最后八一下,为什么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个据说是和张居正有关。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万历朝主持变法,和许多人结了梁子。所以就有人骂他是九头鸟。古人是喜欢把人骂成猫头鹰的。例如唐朝人骂苏循为“鸱鸮”。把九头鸟比作酷吏的也有,例如苏轼“君看彼酷吏,所至如鬼车”。近代人余远谋有一首《九头鸟歌》,保存了一个民间传说(《社会记忆、话语、权力——九头鸟形象的省略与嬗变》):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谁将此鸟比鄂人? 齐东野语无稽考。我在乡贤口得之,从头说与君知道……只有鄂人张居正,忧君忧国心如捣,隆庆年间初入阁,有心尽把污尘扫。……为此与人结怨多,被人咒诅九头鸟。



久而久之,张居正的梗人们都忘了,只记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09 20:50: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五讲:八十一难竟是这样凑出来的?


今天准备八荆棘岭,虽然是个小故事,却涉及到一个整部书的大问题,所以今天不妨把八十一难提前拿出来八一八。
《西游记》原是99回你造吗?
这个故事,明朝有个人叫盛于斯,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笔,遂抹杀之。(《休庵影语》)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盛于斯小时候,就觉得吟诗的这一段是后添进去的,就拿毛笔把这一回涂掉了。后来他遇到一个叫周如山的朋友,一讨论才知道,原来《西游记》这部书,是从开封的周王府传出来的。原来只有99回。最后一回叫《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出版的时候因为不是整数,所以又加了一回。(下面的这幅图,就是开封的龙亭公园。兴许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游记》就是在这里面编出来的)



这里就有几个好玩的问题了。要知道,盛于斯生于1598年,他说他“幼时”看《西游记》,给他算12岁,怎么也得到1610年之后了。这个时候,今天我们看到的世德堂本《西游记》早就印出来了。但他看到的版本,明显和我们今天的不一样,甚至还有“清风岭”这个莫名其妙的地名和妖怪。说明即便是世德堂本《西游记》(就是许多人天天喊的“吴承恩”“创作”的这本《西游记》)流行之后,市面上的《西游记》居然还有好多个版本,连里面的故事都还没有统一。
第一、为什么这个早期版本是99回?盛于斯说,因为《西游记》天天讲“九九归真”。81回又太短,所以就干脆写到99回。原版的第99回,也就是最后一回,叫《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
第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100回。但这一回是加在了哪里?盛于斯说木仙庵三藏谈诗的这一回是后加的。很有可能,因为这一回太特殊了。但也未必,因为今天的第99回叫《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按原来的版本,全书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又多出一个100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这个第100回,很可能是从原来的99回拆出来的。一回拆作了两回。这一切,只有找到了当时《西游记》的另外一些版本才能确定。


第三、盛于斯看到的《西游记》,就连荆棘岭这一回,都和我们今天的不一样!因为他看到的那一回叫《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游记》,是木仙庵,不是木棉庵,这还是小事,关键是这个“清风岭”又是从哪冒出来的?唐僧遇到的怪是什么怪?就是指这几个树精,还是指另外一个故事?现在都不好说了!


八十一难有问题
唐僧经历了八十一难。这些难,都被护法神记录在案,最后拿出来给菩萨看。这里也有很大的问题!
如果大家拿着绝大多数出版社的《西游记》看,保证看不出什么问题。因为那些版本虽然号称根据世德堂本印的,但那个81难的难簿,已经是修改过的了。为了和前面的故事统一。现在我们要看,世德堂本《西游记》的81难的难簿,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下图左边,就是今天的百回世德堂本《西游记》原来81难的样子,看左边划红线的地方,是:
救女怪卧僧房六十七难。无底洞遭困六十八难。稀柿拜秽六十九难。花豹迷人七十难。棘林吟咏七十一难。黑河沉没七十二难。灭法国难行七十三难。元夜观灯七十四难。



出城逢虎第五难。折从落坑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这个清单,和前面的故事根本对不上!稀柿衕故事、荆棘岭故事,甚至黑水河故事,都跑到无底洞故事后面来了!出城逢虎、折从落坑、双叉岭上,难道都指遇到寅将军那次吗?后面刘伯钦又打死一个老虎怎么又不算了?这些都和今天正文的顺序完全不一样。(这里吐槽一下基本古籍库,图上右边的文字,拿个网上的通行文本,假装照底本录的,骗谁呢?)


为了凑难数也蛮拼的
取经全程其实只有四十几个故事,难数名额却有81个。为了把这81个空填满,作者也满拼的:他就会把一个故事拆成几难。
例如狮驼国故事,就拆成了四难“路阻狮驼六十难。怪分三色六十一难。城里遇灾六十二难。请佛收魔六十三难”。好玩的是“怪分三色”,就好比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三个妖精。好了,小盆友们,一难讲完了!
金角银角故事,也竟然拆成了四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山压大圣二十五难。洞中高悬二十六难。盗宝更名二十七难”,洞中高悬居然也算了一难,那唐僧每次被妖怪抓去,不是捆就是吊,每次都算难好了!那凑得岂不更快?


车迟国故事,也拆成了三难:“搬运车迟三十四难。大赌输赢三十五难,祛道兴僧三十六难”。大赌输赢、三个国师死后,孙悟空劝了国王两句,就上路了呀,哪里有“祛道兴僧”这一难?所以这里要么是硬拆的,要么就是删了一些原有的故事,只是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了!
然而有的地方凑得牵强,有的地方又太浪费了啊!例如打大蟒精,明明是个很好的故事,为什么81难里没有它?猪八戒开辟荆棘岭,明明也是好故事,开了八百里,不折不扣的一难;和三藏谈诗完全可以算作两难,为什么只列了“棘林吟咏”一难?在故事少,难数名额多的情况下,这岂不都是浪费的举动?(另外那个“稀柿拜秽”,和正文里的开通稀柿衕,也好像不一样,不知道这个“拜”字指什么)


人都不是傻子,在故事少、难数多的情况下,凑难数的这位作者,不可能对明明很好的故事视而不见。所以这恐怕是这么回事:《西游记》是历代积累成书的,本来并没有八十一难这个设定。原来的取经故事,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就知道,不过二十来个故事。越发展,插进的故事越多。一直插到四十几个的时候,就有人突发奇想:诶?能不能凑出81难来捏?前后数了数,嗯,貌似可行哎。就东凑西拼,连挪带拆,搞出了81难的清单。
肯定是先有的正文故事,然后照着正文故事编的81难清单;绝不可能是先写一个清单,然后照着编整本故事。81难清单虽然写定了,《西游记》可没有就此定型,它还在继续积累新的故事。经过一个人的手,就增一些故事或减一些故事。古代又没有office word,故事正文动了,清单不会自动跟着动。只能是正文改过之后,81难清单也得跟着重编一遍。这活其实不轻松,今天我们在word里对80多个条目剪切复制一下,尚且嫌烦。更何况是古人只能靠手抄,打草稿,捋顺了再誊清。用毛笔写的底稿字又大,纸又多。全书一共100万字,这是多大的一堆稿子!通查起来并不轻松。假如作者忘记了,或根本就懒得重新编一遍,那就出现了今天这个清单和正文对不上以及好故事白白浪费掉的局面了!大蟒精、开荆棘两个故事,很可能是这个清单编定之后才插入的,或者是从别的系统的西游故事里挪来的。
世德堂本这个81难清单,和正文好多对不上,只能证明一点:这个清单是从某个老版本抄过来的!这个81难,体现的是老版本的正文故事。所以贫道经常说,世德堂本《西游记》,在西游故事的发展历程中,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只不过恰巧保存下来了而已。如果那个带“清风岭”妖怪故事的《西游记》保存了下来,四大名著的名头兴许就归它了!所以别说从元到清,这几百年中,不知产生了多少《西游记》;就是所谓的“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这几十年中,市面上也流传着不知多少《西游记》。这些《西游记》之间,也不知存在着多少差异。我们不妨把《西游记》看成是许多许多内容相似的书的称呼,这些书,也许互相有90%相似,也许只有50%相似,但总不必看成是一本书的称呼。
有人说,《西游记》是伟大著作啊。“吴承恩”是伟大文学家啊。怎么会这种事都懒得做?那是太高看这部作品在当时的“文学意义”了。《西游记》本来就是通俗小说,用来卖钱的。什么伟大啊都是慢慢体现出的价值。这种书就像起点的网文一样,随编随卖,做这事的编辑,谁那么多功夫前后理顺?他就是搬砖来的!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09 20:54: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六讲:荆棘岭四位树精,诗写成这样就别出来混了


在荆棘岭木仙庵,四个树精和唐僧吟诗作赋,谈禅论道,并不想吃唐僧肉。这件事,在整部《西游记》里是从来没有过的。昨天贫道八过,明朝就有人说了,这一回可能是后加的。其实就算不是后加的,也是拿来凑数的。因为这个故事和取经故事半点关系都没有,从头到尾就是个猜灯谜加赛诗会。
那位说,这几位树精的诗写得怎么样呢?实话说吧,不怎么样。放今天勉强看得过,放古代文人墨客那就是两个字:呵呵。一般的朋友,不了解旧体诗词的,还真容易被这几位树精的诗蒙住,以为多么好。


树精没大过错,为啥都被刨了?
先八一下几位树精的来历。唐僧在土地庙遇到了假扮土地的松树精,松树精把唐僧摄到了木仙庵:
却说那老者同鬼使,把长老抬到一座烟霞石屋之前,轻轻放下。与他携手相搀道:“圣僧休怕,我等不是歹人,乃荆棘岭十八公是也。因风清月霁之霄,特请你来会友谈诗,消遣情怀故耳。”

“十八公”,合起来是个“松”字。这原本是个三国的故事:三国时有个吴国人丁固,梦见肚子上长出一株松树,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三字。过十八年,我应当被封为公。”后来果然做了司徒,司徒是古代重臣三公之一。梦见肚子上长出松树,十八年后就封为公,那要是梦见槐树……细思恐极。


然后其他三个树精陆续出场了,自报家门,一个叫孤直公,一个叫凌空子,一个叫拂云叟,十八公自号劲节。这又是几个谜语:
李白《古风三十二首》:“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所以柏树精号孤直公。
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所以桧树精号凌空子。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所以竹精号拂云叟。
南朝梁诗人范云《咏寒松》诗:“凌风识劲节,负霜知真心。”所以松树精号劲节。
然后他们开始作诗了,各自作诗一首。句句都是讲的关于自己这树的典故,比如我们任选一首:
劲节孤高笑木王,灵椿不似我名扬。山空百丈龙蛇影,泉沁千年琥珀香。解与乾坤生气概,喜因风雨化行藏。衰残自愧无仙骨,惟有苓膏结寿场。
龙蛇,是松树的姿态;琥珀,是松香的化石。苓膏,是茯苓做的。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松树的专属LOGO。


这首诗里哪两句最好呢?其实都能看出来,“解与乾坤生气概,喜因风雨化行藏”,因为它好,所以是一定是抄的!这就是《西游记》的规律。这两句抄的宋王公韶《老松》诗:“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最后几个字为了押韵,改成“化行藏”了。但是“灵椿不似我名扬”,怎么就大白话了呢?


再看一首:
霜姿常喜宿禽王,四绝堂前大器扬。露重珠缨蒙翠盖,风轻石齿碎寒香。长廊夜静吟声细,古殿秋阴淡影藏。元日迎春曾献寿,老来寄傲在山场。
这首诗哪几句最好呢?当然是中间四句:“露重珠缨蒙翠盖,风轻石齿碎寒香。长廊夜静吟声细,古殿秋阴淡影藏”。那位说这几句不错呀!然而正因为好,也一定是抄的。前两句抄是苏轼的:“露重珠璎蒙翠盖,风来石齿碎寒江。”后两句是温庭筠的《晋朝柏树》:“长廊夜静声疑雨,古殿秋深影胜云。”那句“四绝堂前大器扬”、“老来寄傲在山场”,一下子又落回到说书人的水平了!好吧,四绝堂,还勉强用了个典故,知道你是查过书的。湖南长沙道林寺,建有厅堂,珍藏沈传师和裴休(后改为欧阳询)的书法和宋之问、杜甫的诗歌,称为“四绝堂”,堂前有柏树,相传为晋名将陶侃所植。所以这里柏树精要用这个典故吹嘘,可是后面三个字“大器扬”,好不容易绷住的劲又泄没了!

唐僧的诗呢?那就更low了:


杖锡西来拜法王,愿求妙典远传扬。金芝三秀诗坛瑞,宝树千花莲蕊香。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立行藏。修成玉像庄严体,极乐门前是道场。

这里“百尺竿头须进步”是一句常见禅宗话头,先不管。剩下的哪句好呢?当然是“金芝三秀诗坛瑞,宝树千花莲蕊香”。于是,好诗必属抄袭的规律再次显灵:这两句抄的金元好问《赠答普安师》:“金芝三秀诗坛瑞,宝树千花佛界春。”剩下的什么“愿求妙典远传扬”,这种大白话,才是这位作者的真实水平!



于是我们看到唐僧和四老还互相吹捧,各自装B:
凌空子吹孤直公:“好诗!好诗!真个是月胁天心!”

拂云叟一捧就是三个:“三公之诗,高雅清淡,正是放开锦绣之囊。”
唐僧最会说话,一捧就是四个:“众仙老之诗,真个是吐凤喷珠,游夏莫赞!”
这三句吹捧,一句比一句升级:月胁天心,说的是唐朝的顾况,他的诗“穿天心,出月胁”。放开锦绣之囊,说的是李贺,他有个盛诗的口袋(这两个人历史上当然是在玄奘之后)。“游夏莫赞”,说的是孔子!孔子作《春秋》,子游、子夏不能添改一个字。别说贫道看不下去,连清朝的黄周星都看不下去了,在后面批了一句:
四老之诗虽不佳,尚能敷衍成章。不似三藏打油。

意思就是:都不怎么样!他还批了一句:
概以斧斤从事,不弥觉已甚乎?道人笑曰:此无足怪,乃作歪诗之报耳!


意思是说,四位树精也没干什么坏事,为啥通通被砍倒,是不是太过分了?答曰:没什么奇怪,这就是做歪诗的报应!(唯一一首能看的,也就是杏仙的。黄周星给她定的级别是三等)。
所以这简直就是《西游记》的规律,一个很好玩的现象:一首诗里,总有几句特别好,几句特别不好。只要看哪句诗好,去查一查,一定是抄来的。但他总不能全抄,总得自己配几句。一般律诗都是中间两联因为要求对仗,比较难写,一头一尾可以勉强凑。所以这位作者一般都是抄中间两联,自己配一头一尾,可这一配就露馅了!因为这位作者,水平实在太low。不但赶不上,就是硬配几句都配不来!比如给元好问的“金芝三秀诗坛瑞”,前一句配的居然是“愿求妙典远传扬”。出戏,滴汗……这这这水平,能是吴承恩?


吴承恩就这水平?
其他的故事呢?也一样啊!有人编过西游记诗词鉴赏辞典之类的东西,把其中的诗摇头晃脑品评一番,然后陶陶然地称赞:吴承恩啊,好厉害啊,不愧是大文豪啊。这眼光也是滴汗……其实他不知道,这些诗里多半是抄来的。

不信我们可以举几首诗,这是观音菩萨去五庄观救人参果树,作者给配的诗:
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春。


贫道听过有人评论,哎呀,这诗好啊,一片心田绝点尘,形象地描绘出观音菩萨啊。其实这诗是抄的宋朝惟白的《文殊指南图赞》里的。原本是形容不动优婆夷的。原诗是:
夷夷相好世难伦,正是当年个女人。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求法既云未休歇,朱颜应不惜青春。

这就是把这首诗改了几个看上去和观音菩萨相关的词放上来而已。其实观音菩萨哪里有什么“劫逢无垢佛”、“欲海”……反正大面上看不出就是了。这是吴承恩的手底下的活?
类似的诗还有好多好多。所以贫道说这位作者只会编故事,并不善于写诗,大概就是个私塾先生水平。假如说是吴承恩写的话,那是不懂诗的人。吴承恩的水平比这个作者高多了!当时人称赞他:
《明堂》一赋,铿然金石。至于书记碑叙之文,虽不拟古何人,班孟坚、柳子厚之遗也。诗词虽不拟古何人,李太白、辛幼安之遗也。


称赞他诗写得像李白、辛弃疾。就刚才这就李白辛弃疾了?别逗了。
我们看看吴承恩真正的诗是什么水平?
……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十年尘梦绕中泠,今日携壶试一登。醉把花枝歌水调,戏书蕉叶乞山僧。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风过下方闻笑语,自惊身在白云层。
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不是故意装糊涂,把《西游记》的诗当作吴承恩写的,尤其是在要表现作者诗才的这种场合的诗,当成吴承恩写的,是断断说不过去的。我们翻翻《红楼梦》里各种诗会,曹雪芹替书中人物代写的诗,是个什么水平,就可以知道。单就写诗来说,吴承恩的水平,并不差于曹雪芹。何以《西游记》里就这么low?所以只能说,吴承恩和《西游记》并没有什么关系。退一万步讲,就算有点关系,他也没有参加主要的创作!因为编故事还可以藏拙,写诗却是半点装不出的!一张嘴就能见你的底。


看看老祖宗的水平
荆棘岭故事,其实是一个传统的梗,这种梗叫谐隐故事。情节都是一样,一个人遇到一群妖怪,这些妖怪各自赋诗论文,在诗文里像猜谜一样透露出自己的身份。到最后,揭示谜底。贫道八过的双叉岭上特处士和寅将军,原型是《太平广记》里的牛精和虎精,就是这样的。这个最著名的故事,是《东阳夜怪录》。
《东阳夜怪录》说的一个叫成自虚的,在东阳驿碰上了几个人,安智高、卢倚马、朱中正、敬去文、奚锐金、苗介立等。各自吟诗作赋,天亮之后发现安智高是骆驼精(安=鞍)、卢倚马是驴精(盧+马=驢),朱中正是牛精(朱字的中间部分是个牛字),敬去文是狗精(敬-文=茍),奚锐金是鸡精(斗雞经常戴金属爪子)……且看看这些人作的诗,和四个树精简直不在一个档次:
骆驼精:第一首:拥褐藏名无定踪,流沙千里度衰容。传得南宗心地后,此身应便老双峰。第二首:为有阎浮珍重因,远离西国赴咸秦。自从无力休行道,且作头陀不系身。

鸡精:第一首:舞镜争鸾彩,临场定鹘拳。正思仙仗日,翘首仰楼前。第二首:养斗形如木,迎春质似泥。信如风雨在,何惮迹卑栖。


可谓经典的唐诗。关键是,还没有抄,都是作者为这些动物特配的!
捧杀经典其实是投机
贫道天天说《西游记》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其实今天很多研究西游的,好的地方见不到,不好的地方当成好。有的人,见不到理性的分析,对经典只能说好,不许说不好。


我们的旧体诗传统,建国后就一直处于中断状态,近些年才有所好转。所以,许多研究《西游记》的人,他自己既不会写诗,也没有最基本的眼光,判断不出《西游记》里诗的好坏。他们心里,有这样一个极保险的策略:反正《西游记》已经成为了全民性的经典,跟着说好总没错。反正吴承恩已经成为公认的作者,跟着吹捧总没错。有些人是真糊涂,有些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于是这也好,那也好,研究西游记的高超的诗词成就,研究吴承恩的卓越的小说思想。这其实不是研究学问,而是投机学问。老实不客气地说,这种品读名著的,和各路爱国小将都是一类人物。对于真正阅读我国的文学、理性地弘扬我们的传统,没有任何好处。
最后说一个小话题,有人说,就算不会写诗,肚子里知道这么多典故,也很厉害啊。为什么你李老道就一直说他不行?你写一个看看?其实这是不了解:不会写诗的古人,是怎么写诗的。古人有一种大杀器,它能让不会写诗的写出诗来,它的名字叫类书!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09 20:58:00 +0800 CST  
类书,顾名思义,就是按类编成的书,比如,可以按天、地、人、事、物来编。写首松树的诗吧,那就到“物”里的“植物”一类去找,“松”这个条目下,古往今来各种关于松树的典故、诗词、文章,都有。抄一抄,编一编,一首诗就出来了!今天人是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古人是内事不决问黄历,外事不决问类书!一部类书在手,立马显得有学问多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09 20:59: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七讲:荤段子?揭秘黄眉老佛的三件套


今天开八小雷音寺,其实大概有些朋友不知道,小西天故事污得很。
铙钹是什么
小西天里的这位妖怪,叫“黄眉老佛”。法宝是“人种袋”,手里一根“短软狼牙棒”,还有一件法宝“金钹”。他为啥要用这三件套呢?山东大学杜贵晨先生有一篇《从钹之意象看西游记作者为泰安或久寓泰安之人》文章,结论说《西游记》作者问题,虽然贫道持保留意见,但这个脑洞开得太妙。不妨说一说。
先说收了孙悟空的那个金钹。
只听得半空中叮当一声,撇下一副金铙,把行者连头带足,合在金铙之内。
却说行者合在金铙里,黑洞洞的,燥得满身流汗。行者道:“我那师父,不听我劝解,就弄死他也不亏!但只你等怎么快作法将这铙钹掀开,放我出来,再作处治。这里面不通光亮,满身爆燥,却不闷杀我也?”
众神真个掀铙,就如长就的一般,莫想揭得分毫。
那钹口倒也不象金铸的,好似皮肉长成的,四下里更无一丝拔缝。
金头揭谛道:“大圣,这铙钹不知是件甚么宝贝,连上带下,合成一块。小神力薄,不能掀动。”
铙和钹,都是打击乐器,分两片,唯一的区别就是铙中间隆起的部分小一点。平时连着说,都是一类东西。



黄眉老佛这口铙钹,一是能将人“化为脓血”,二是黑暗燥热,三是“就如长就的一般”,“好似皮肉长成的”。这个让我们想到,这个铙钹的原型,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
我们翻翻《水浒传》,就发现,《水浒传》里也有“钹”,但这个钹,肯定不是敲的钹。裴如海和潘巧云通奸,找了一个头陀通风报信。拼命三郎石秀,想要杀裴如海,就在杨雄家附近巡查,抓住了头陀,一逼问,头陀说:


海阇黎和潘公女儿有染,每夜来往。教我只看后门头有香桌儿为号,唤他入钹。五更里却教我来敲木鱼叫佛,唤他出钹。

原来钹是可进可出的!晚上裴如海找潘巧云去了,就叫“入钹”;早晨起来,就叫“出钹”……
一个例子不行还有:《金瓶梅》第五十七回:
尼姑生来头皮光,拖了和尚夜夜忙。三个光头好像师父、师兄并师弟,只是铙钹原何在里床?

铙钹是两个薄片,能合在一起。又是“皮肉长成的”,结合起来想一想,就知道是人体的什么东西了!


另外两件法宝
如果说这个“金铙”是牵强附会的话,黄眉老佛还有两样法宝,一个是短软狼牙棒,一个是人种袋。这个又短又软的狼牙棒、人种袋,他不离身地带着,因为这两件东西……都是属于男人的。
所以,小西天故事其实很污的。人种袋是什么东西呢?“男女媾精,始有人种”(《夜雨秋灯录》)。人种袋,据弥勒佛说,又叫后天袋。人种的来源:精,按内丹术的说法,分先天精和后天精。而后天精平时装在哪里呢?而且,只要被装了,“一个个都骨软筋麻,皮肤窊皱”,这也怪了,孙悟空被好几回装进瓶子,并不窊皱,就连被那个金铙装了,也不窊皱,怎么这些人被人种袋装了,就窊皱起来?骨软筋麻,也容易起联想啊……
其实,民间的这种对性器官的神化,还真不是《西游记》独一份,而且也是国际性的。例如日本高畑勋的《平成狸合战》,鹤龟和尚就传授给公狸子们一项法术。就是变化自己的肾囊:



这个红色毛毯,鹤龟和尚说:“变大后有八张榻榻米大。”能放下这么多狸子,其实和人种袋有异曲同工之妙。
狸子们后来学会了变化也是这样:当当当……狸子的睾丸啊,乘着风,随处飘扬……



《西游记》里的荤段子,并不止这一个。北师大李小龙先生还指出:红孩儿有两个小妖,叫“兴烘掀”和“掀烘兴”。但是这是什么意思呢?《蜃楼志》第十七回俗曲:
和尚尼姑睡一床,掀烘六十四干他娘。一个小沙弥走来,揭起帐子忙问道:‘男师父、女师父,搭故个小师父,你三家头来哩做啥法事?’和尚说:‘我们是水陆兼行做道场。’”

《蜃楼志》的作者是广东人,粤语中“掀烘”的意思,其实这也是干那个事的意思。“掀烘兴”就是掀烘的兴致。
为什么《西游记》里有这么多荤段子,这也好理解,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部通俗小说,说书人加点荤段子进去,大伙儿就这么一听一乐,这才吸引听众。不过黄眉怪这三件法宝,设计得可算够巧妙!


小西天在哪里
况且书里师徒四人走近小西天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述:
正行之间,忽见一座高山,远望着与天相接。三藏扬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可便似接着青天,透冲碧汉。”行者道:“古诗不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岂有接天之理!”八戒道:“若不接天,如何把昆仑山号为‘天柱’?”

《西游记》虽然多处写山很高,多数是虚写,但这样师徒具体地谈论这山如此之高,却少见。还提到了天柱。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段话。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实际的地理中,是有“小西天”这个称呼的!
小西天,这个地方在西藏附近。和小西天相对的就是大西天。大西天指印度。小西天是哪里呢?
据清代的《时务通考》,小西天是这么一个地方:


白木戎界,称为小西天,东与朱巴连界,南至大西天盆乌子,西至白布,北至后藏日盖子。东边的“朱巴”实际就是“竺巴”(帕木竹巴),今天的不丹。据《时务通考》自己说,白布,就是廓尔喀国(尼泊尔)。北邻的这个“日盖子”,当然就是日喀则的另一种译法。
南边的这个“盆乌子”,又叫乌德,“西藏称为盆乌子,在东印度北境,与尼泊尔为邻,力不敌英,降为属国,都城曰卢各脑,所屬通商之地曰非萨巴尔,曰几拉巴,曰巴来支,曰丹达”(《瀛寰志略》),这个卢各脑,其实就是今天印度的勒克瑙。当然勒克瑙更靠西。总体来说,盆乌子指的就是印度东北部和尼泊尔临界的这片地方,这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这片地方是哪里呢?这似乎就是今天的锡金(或者再包括靠南的一片地方)!古代叫“哲孟雄”。《西藏图考》也说:“哲孟雄……北境有白木戎。”在明清时期,人们如果从西藏到印度,先到小西天,再到孟加拉,再到大西天。这正是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都在这附近了,而且西边不远,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师徒三人遇到黄眉怪前,面对高山讨论的昆仑、天柱,似乎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李薖菴的一篇游记,也提到了小西天:
小西天佛国,屋宇以竹为之,所居面雪山,山长一千六百里,皆雪。四时不消,惟摩尼佛打坐石广数丈,无雪,以石旁草生为春、枯为冬记年。老幼男妇皆名佛,衣皮食肉饮血,晨起诵心经毕,向南跪拜,愿生南方极乐世界,予康熙壬寅度此。

查了查网上的说法,有篇文章说锡金附近的大吉岭,“扇形的稻米梯田延伸到了朦胧的天边,竹楼和鲜花密布的森林,令我惊叹”。哪位去过的朋友,求验证。
为什么锡金一带有小西天这个名字?贫道不是研究地理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想道理会不会是这样:小西天是中土人的称呼,本地人只叫白木戎或拜木戎(当然还有别的称呼,这里只取一个)。走西藏这条路来印度朝圣的人,经过艰苦跋涉,翻过雪山之后,眼前忽然现出一片宽敞沃土,一定觉得离目的地不远了,但实际上还远得很!所以就管这个地方叫“小西天”,印度叫大西天。这和唐僧他们翻过荆棘岭,忽然出现一片宝阁珍楼,就以为到了西天,心态似乎正好是一样的。
另外多扯一句,国内还有一个著名的小西天,名叫石经山,就在贫道住的北京房山区,离贫道家开车不过半小时。贫道没事就去玩玩。更有趣的是,据明代高僧、文人的记录,这座山上还有一座雷音寺(又称云居上寺)。这地方就是石经山云居寺。为什么叫小西天,《大明一统志》说此地“峰峦秀拔,似天竺山,故称曰小西天”,像印度的山。从隋朝高僧静琬开始,就在这里开山刻经。久而久之,也成了一座庄严的藏经道场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09 21:01: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八讲:大蟒精:沉默的力量


过了小西天,就到了驼罗庄。在这里,孙悟空和猪八戒打死了一条大蟒。说实话,这一回故事简单得很,知识背景上,实在没得可八。只有关于大蟒精的枪法问题,@小熊熊大吐槽 兄已经八得很细,就不饶舌了。推荐右侧链接 红鳞大蟒的枪法是什么水平
但是这一回的大蟒精,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个无法宝,无小妖,无背景的三无屌丝妖怪,为什么能在西天路上占一关的boss?今天不妨分析分析。最后补两段蛇精的八卦。
大蟒精最不俗


大蟒精这一段,其实作者写得很好。它是整部《西游记》里最敬业、最不俗的妖怪,或者说,它活得像个妖怪!没有被人类异化。
孙悟空碰上别的妖怪,总是明明白白的对面交锋。凶神恶煞也好,牛头马面也好,总之是个人形。不但如此,还费一大段笔墨来细写这妖怪的模样,生怕读者印象不深。比如写银角大王,
头戴凤盔欺腊雪,身披战甲幌镔铁。腰间带是蟒龙筋,粉皮靴靿梅花摺。颜如灌口活真君,貌比巨灵无二别。七星宝剑手中擎,怒气冲霄威烈烈。


凶狠吗?当然凶狠,但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这段是写银角大王,还是赵云马超等银甲武将。话说,颜如灌口真君,难道是个小白脸(PS巨灵神没有电视里演得那么丑)?穿人类的衣服,拿人类的兵器,长着人类的样子,以人类的方式走来走去,那我们人类自己玩就行啦,还看你干什么?妖怪么,你的任务就是让人类害怕的。不当妖怪,总想着向人类看齐,不能给人类带来恐怖,这岂不是不务正业么!
有人说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变的,不恐怖就算了。但黄风怪总是个貂鼠成精,怎么也cosplay二郎神呢?


金盔晃日,金甲凝光。盔上缨飘山雉尾,罗袍罩甲淡鹅黄。勒甲绦盘龙耀彩,护心镜绕眼辉煌。鹿皮靴,槐花染色;锦围裙,柳叶绒妆。手持三股钢叉利,不亚当年显圣郎。

所以《西游记》虽然写了大大小小的妖怪,其实并没有把他们真当妖怪写,而是当人写的。当人写,看点就还是人心世态。孙悟空和这种妖怪开打,其实和普通武将交战没有什么区别。
这一回,作者画风忽然变了!他不但不写大蟒精的模样,甚至故意模糊。我们从头看到尾,一直看到妖怪现了大蟒原形。既然是现了原形,那就是说,此前不是原形。但,此前的妖怪,穿什么,戴什么,长的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驼罗庄的百姓回忆,此前请过一个道士来和大蟒精相斗:
头戴金冠,身穿法衣。令牌敲响,符水施为。驱神使将,拘到妖魑。狂风滚滚,黑雾迷迷。即与道士,两个相持。斗到天晚,怪返云霓。乾坤清朗朗,我等众人齐。出来寻道士,渰死在山溪。捞得上来大家看,却如一个落汤鸡。”
这写法高明,高明就在于,与旧小说动辄直白地写一场大争斗完全不同。颇似关公温酒斩华雄,咚咚鼓声敲了一通,关公已将华雄人头掷于地上。我们既不知道道士是怎么和大蟒斗的,也不知道道士是怎么死的。狂风滚滚,黑雾迷迷,大幕一拉,再一开,道士已死在山溪!我来了,你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脑补黑雾迷迷里面的惨象?随你!


老乡们还请来一个和尚来拿妖,具体经过是:
那个僧伽,披领袈裟。先谈《孔雀》,后念《法华》。香焚炉内,手把铃拿。正然念处,惊动妖邪。风生云起,径至庄家。僧和怪斗,其实堪夸:一递一拳捣,一递一把抓。和尚还相应,相应没头发。须臾妖怪胜,径直返烟霞。原来晒干疤。我等近前看,光头打的似个烂西瓜。

“相应”,就是占便宜、讨巧。一递一:是一下下交替的动作。看来这妖怪不但会枪法,还会拳法,不然怎能跟和尚又捣又抓的,和尚还占了没头发的便宜?但模糊也在这里,奇妙也在这里:它到底是用大蟒原形与和尚打的,还是现人形和和尚打的?如果是大蟒原形,哪里来的拳头?完全没说,只说老乡们远远的看着,只见到“一递一拳捣,一递一把抓”,两个拳头在挥舞,烟霞云雾之外,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仍然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扬长而去,留了一个烂西瓜在那里。
等到孙悟空看到这蛇精的出场,更是与众不同。


行者闻风认怪,一霎时,风头过处,只见那半空中隐隐的两盏灯来,即低头叫道:“兄弟们,风过了,起来看!”那呆子扯出嘴来,抖抖灰土,仰着脸,朝天一望,见有两盏灯光,忽失声笑道:“好耍子!好耍子!原来是个有行止的妖精。该和他做朋友!”沙僧道:“这般黑夜,又不曾觌面相逢,怎么就知好歹?”八戒道:“古人云:‘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你看他打一对灯笼引路,必定是个好的。”沙僧道:“你错看了。那不是一对灯笼,是妖精的两只眼亮。”这呆子就唬矮了三寸,道:“爷爷呀!眼有这般大呵,不知口有多少大哩!”

无烛则止,是《礼记·内则》的话。意为夜晚出行要点火把,没有火把就不要出行,表示行为光明正大。和上次只看见拳头一样,这次只看得见眼睛!头什么样,脸什么样,是人形还是蛇形,一概不知!


孙悟空飞到半空,和它相斗,同样不说这是个人形妖怪,还是个蛇形妖怪。只说是使两柄枪抵挡。和它斗了半夜,“直到东方发白,那怪物撺过山去,现了本像,乃是一条红鳞大蟒”,然后就以原形被打死了!等于说,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妖怪变形后长得什么样子了!回头一想,凉生脊背!
按照通俗小说的习惯,人物出场,总要费一大段笔墨来写这个人物的穿戴长相。作者并不是忘了,因为后来它现了大蟒原身,也是费了一大段笔墨写的。为什么偏偏以前就不写长相?这其实是高明,作者就是故意不让你知道。
可怕的事情之所以可怕,正在于我们在了解和不了解之间,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
我们看恐怖片或怪兽片,最恐怖的时候,不在怪兽跳出来之后,在怪兽只露了一点痕迹之时。比如半夜里忽然看见一只黑手搭在窗户上,一个黑影映在墙上,水里的怪物只冒出半个头。就是鲨鱼,动画片里演,也是露一片鱼翅在水面上。等嗷一声跳出来,再狰狞的怪物也就不恐怖了。就像这大蟒精,天亮后现出原形,“眼射晓星,鼻喷朝雾。密密牙排钢剑,弯弯爪曲金钩”,说实话特效放明朝还成,这年头阿凡达都不新鲜了,还看你这大蟒干啥。所以贫道甚至还怀念,千万千万别现出本相,千万别天亮,就这样在黑暗中,让我们看两只眼睛最好!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大象无形。


沉默的力量
大蟒精没有法宝,没有名字,没有小妖,也没什么法力。这样的妖怪,居然还能在整部《西游记》里成为一场的主boss,给我们印象深刻,除了形象模糊之外,还有一个力量,那就是沉默。
整部《西游记》的大妖怪,从头到尾一句话没说过的,就是它(书里替它解释了:未归人道,所以还不会说话)。孙悟空当然喜欢和人斗嘴,取经路上和孙悟空犯贱斗嘴的,当然也不少。比如狮驼岭的狮象鹏三怪。但只要斗上嘴,没有斗得过孙悟空的。然而这次:
好行者,纵身打个唿哨,跳到空中。执铁棒,厉声高叫道:“慢来,慢来,有吾在此!”那怪见了,挺住身躯,将一根长枪乱舞。行者执了棍势,问道:“你是那方妖怪?何处精灵?”那物更不答应,只是舞枪。行者又问,又不答,只是舞枪。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聋口哑,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乱舞枪遮拦。

先不说金箍棒能不能打过软柄枪,第一招猴子就没占上风。因为孙悟空的需求落空了——他想知道对手的来历,这就是他的需求。他预设对方也会回答的,然后猴子就会从搭话里讨几句嘴上便宜。然而,人家根本不跟你搭话!就像金大侠常说的一拳打入了汪洋大海,没有任何反响。孙悟空笑它耳聋口哑,猪八戒赞它枪法出众,任凭毁誉交加,人家一概不理,就这样一言不发地打了半夜。反倒是哥俩显得无趣了。


其实我们人类需要说话,反倒是人性的弱点(有使命的人另当别论)。说话越多的人,其实内心越虚弱,因为他需要表达,需要别人分担他的情绪。表达喜悦,多是希望获得赞誉;表达恐慌,多是希望获得安慰;表达愤怒,多是希望转移责任。《淮南子·主术训》:“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只有自然的天道,才是不需要讲话的。社会上发表的言论越多,其实越说明人心在变虚弱。像贫道这样每天blablabla的发一大通贫嘴,其实早已落在下乘了。
《西游记》的妖怪,比大蟒精厉害的岂不多了去了。但他们听说了孙悟空的名头,不免带出情绪,这就是这些妖怪也沾染了人类的毛病。比如黄风怪和豹子精:
那洞主惊张,即唤虎先锋道:“我教你去巡山,只该拿些山牛、野彘、肥鹿、胡羊,怎么拿那唐僧来!却惹他那徒弟来此闹吵,怎生区处?”

先锋道:“大王不好了,孙行者也寻将来了!”老怪报怨道:“都是你定的甚么‘分瓣分瓣’,却惹得祸事临门,怎生结果?”


其实说这些话有什么用?没什么用!猴子找上门来,打就是了!抱怨、责备,只是表达自己恐慌,希望两位先锋和在场的众小妖分担。我们平时,出了事互相埋怨责备的,岂不都是如此!越抱怨,说明越虚弱。
黄风怪倒霉催的,也倒霉在自己多话:
老妖道:“怕他怎的,怕那甚么神兵!若还定得我的风势,只除了灵吉菩萨来,其余何足惧也!”

黄风怪有本领,其实本领也会伴生虚弱,因为他怕失去。但凡有本领,有地位的人,若过于看重本领和地位,都是如此。他这里,其实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刚刚胜了一场,他要炫耀,要显摆我的神风无敌。但他自知是有天敌的,这样面对心腹人昧着心说无敌,反倒心里过不去。第二嘴里说的不怕,其实心里是怕,说出来,才能给自己壮胆。其实他这句话有什么用?小妖获得这些信息有什么用?白白让孙悟空听去了!黄风怪这句话,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既有能力、也虚弱的社会人!


沉默的人最不好对付,因为你不知道他背后有什么底细。正因为对手沉默,它才更加具有强大的力量,更容易被我们记住。所以,如果选择了沉默,那就沉默到底。只要开口,就会把弱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大蟒精其他的特征,也是非常相称的,它没名字,没小妖,连洞府都是一根直肠似的穿堂洞,没有门窗,没有卧室,也不知道装修装修,哪怕像黑熊精那样挂副对联,或像青牛精那样摆张石床也行啊。然而这也是它的本色。整回书,它形象模糊,一句话都没说,居然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假如天永远不亮,它其实永远不会被打倒。由此看来,86版西游的续集,把它演成一个女妖,还有人伺候,反嫌多事。其实能当一只不受人类社会污染的妖精,蛮好。


蛇的眼睛
这里的大蟒精,眼睛被误认做灯笼,其实古代的蛇精,还真有把眼睛变成灯笼的,比如《太平广记》里有一个故事:
晋朝太元中,有一户人家嫁女儿,忽然来了一辆车,说是夫家那边来接的。谁知车子七弯八绕的,不知道绕到哪里去了。进了一座深宅大院,两边摆列着灯柱,每个灯柱旁边都站着一个漂亮丫鬟,灯火辉煌。
原来当时的习俗,乳母是可以跟进洞房的。谁知女孩进了床帐后,忽然抱着乳母哭,一句话都不能说了。乳母悄悄伸手进帐一摸,发现一条大蛇缠着女孩,急忙跑出来叫人。外面那些灯柱,纷纷现了原形, 原来都是小蛇,灯笼就是蛇眼。

乳母逃走了,最后女孩怎么样了,故事没说……


成精的范围
我们看过《西游记》和古代小说,知道古代能成精的东西,不光动物植物能成精,日用百货也能成精,比如锅精、扫把精。其实一个地方也能成精,比如晋代吴猛有个故事:

西晋末年,流民大起,杜弢占据四川反叛晋朝。当时出了一条大蛇,长十余丈,经过的人用力一吸,就吸到肚子里。这条路没人敢走。吴猛带着弟子去杀蛇。蛇钻到洞里不敢出来,吴猛把土地神召来,赶蛇出洞,才把蛇杀了。吴猛说:“这蛇是蜀精。它一死,杜弢就该完蛋了。”果然很快杜弢败亡。

“蜀”也能成精(蜀的本义是一种虫,见《说文解字》),那么不知到底京津沪广晋冀鲁豫各自的精是什么?贫道住的大北京,天天闹雾霾,那么“京精”一定是雾霾,《道法会元》的“斩勘祈祷埋阴霾旱魃诀”说了,阴霾精“头如女人状,狐身有翼。凡祈睛,則埋其头离方之地”,“京精”一定是狐狸的模样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09 21:05: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九讲:观音姐姐为什么骑犼?可能是驾照问题


昨天,北京又一期摇号结果出来了。基本上都没戏。
不过不用急,想想观音姐姐就行了。她其实也想坐车,结果也是几百年坐不上。到了大概元明的时候,才混上一只金毛吼。今天就来八一八这个来龙去脉。当然只是带脑洞的合理推测,不是定论。
离开了大蟒精,唐僧师徒进入了朱紫国。朱紫国有个赛太岁,把国王的金圣宫娘娘抓去了。孙悟空三盗紫金铃,降服了妖怪,原来是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
有很多朋友问贫道:犼是什么动物?观音菩萨为什么会骑犼?贫道相信这是民间的创造,因为查一下《大藏经》,就发现观音不但不骑犼。全部《大藏经》里,就没有“犼”这个字!
其实我们把这件事转化为今天的角度就可以明白,菩萨的坐骑,相当于领导的专车。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办公室主任考虑的问题:需要给观音姐姐配什么车?


观音姐姐的专车难题
我们知道佛教的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地藏菩萨教化的地狱众生,在民间信仰里,一般不掺和人间的事务。和我们人间有缘的是文殊、普贤、观音三位。其实这三位的组合比较早,地藏菩萨反倒是后入盟的。比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就把文殊、普贤、观音说成是一个妙庄国王的三个女儿。这里面就没有地藏菩萨什么事。
文殊、普贤、观音他们三位,免不了经常在一起出现,就像三位平级的领导一起开会。但观音菩萨和文殊、普贤菩萨一齐出现的时候,需要开什么车来?
文殊菩萨一般是不肯地走来的,他是骑青狮的,所以他永远会开他那辆蓝色标致来(所以《西游记》两头狮子一头是标致一头是狮跑么)。普贤菩萨是骑白象的,也会开他那辆英国戴姆勒来。两位菩萨都开车来,观音菩萨开什么来,就成了问题。我们的逻辑都是这样:同一级别的领导必须得有车,就算他不爱坐车,也得有一辆,这就是待遇。她不能开莲花座来,这是办公椅,不是车。



这在我们老百姓,就是一个无所谓的事情。只要有钱有驾照,当然还得摇上号,开什么车不行。但对于观音菩萨这样的领导同志,就是大问题,因为不仅她代表公众形象,她的车也代表公众形象,必须符合领导公车标准,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既不能高,也不能低,还不能错。比如大阅兵中央领导在一辆奇瑞上喊同志们好,这不是国家大典,这是乡长视察乡中学军训。
所以这里,民间传说出现了一个漏洞,观音菩萨骑什么成了大问题。不是说随便给她配一匹马,一头牛(哪怕硬编是天马、神牛)这么简单的事。需要从她的故事、传说、经文里找。没有来历的坐骑,老百姓是不认的。
幸好观音有三十三相,其中和动物有关的有:龙头观音,鱼篮观音,蛤蜊观音。但这几个都不好,因为都是水里的动物。假如观音现蛤蜊观音像,骑一个扇贝来?或者现鱼篮像,骑一条多宝鱼来?这就有进了海鲜城的感觉了。


骑龙呢?骑龙也不好。因为龙这种动物,有一个先天性的问题:车身太长,无论是伸直了还是盘起来,都太占车位。文殊、普贤的车位,一个狮、一个象,都是标准陆地动物体型,各占一个标准车位。观音姐姐骑龙来,需要A照或B照不说,还得给这条龙划一个大型车位,才放得下(所以有些地方给女司机划了大车位,真是神仙脑洞啊!)。文殊普贤也不乐意啊:凭什么你开大排量的车?


当然说车位是开玩笑,这个意思是说,民间信仰的塑像、绘画、故事里,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三位菩萨在陆地上活动的时候多,观音姐姐必须得有一头四条腿的陆地坐骑。比如到谁家显灵去了,决不能骑着扇贝或多宝鱼跑来跑去。龙虽然是四条腿,第一它还是水里的动物,第二假如和文殊、普贤在一起塑像、绘画的时候,就需要多给她安排女司机车位。三个菩萨的布局就不均衡了。
例如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双林寺》中说:“寺殿所供三大士,西番变相也。相皆裸而跣,有冠,有裳,有金璎珞,犼、象、狮各出其座下。” (这犼恐怕又可以和密宗扯上关系),殿里给三位菩萨留的空间确实是均等的,龙明显比狮、象占地方。
我们看即使今天人画的龙头观音,也多是画龙的半截身子,因为龙身子太长,全画出来,观音就显得个头小了。这就像国家领导人站在一辆两节的大公共汽车上检阅部队,是很可笑的事情。所以,给观音姐姐找一辆C1驾照能开的小型车,就成了一个难题。


狮子吼=狮子犼?
然而我们的民间人士特喜欢操办公室主任的心。他们真的给观音姐姐找到了一辆C本能开的车。这就是狮子吼观音。

狮子吼观音,也是三十三观音之一。也叫阿摩提观音、无畏观音、宽广观音。这个变相的观音姐姐是这样的:
骑一头白狮子,面向左方,头上载宝冠,以白莲花妆饰,前二手执持凤头之箜篌,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鱼,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鸟,左足弯屈于狮子之顶上,右足垂下,通身发光焰,面貌慈祥。(《阿摩提观音仪轨》)

那么这就好办了。狮子的体型是标准的,是C本能开的。


但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观音菩萨单独出现,骑狮子没事。但民间信仰里,文殊、普贤、观音地位是同等的。文殊已经开了蓝色标致了,观音再弄一辆白色标致和他比么?三个菩萨一起出来的时候,两头狮子,一头大象。这又不均衡了。

然而民间人士都当得了办公室主任,他们只要给观音姐姐的坐骑改个名字就可以了。既然是“狮子吼观音”,那就从“吼”字上做文章,把这个字改成一个动物名字就可以了。最方便的就是换偏旁,表示兽类的犬字旁,把“吼”变成“犼”。本来是一个吼叫的吼,说的是一个动作,结果变成了一种动物的名字。
这种把表示动作的字,换一个偏旁,改成一个名词,汉字里有很多。例如硫黄,原本写作“流黄”,"皆浸溢于涯岸之间”,所以叫流黄。但“流黄”,不像矿物的名字。改个石字旁,叫硫黄,就像了。流黄这个名词,其实重点在“黄”,而不是“流”。结果后来人们不知道“硫黄”的“硫”是从“流”来的,反倒省去了“黄”字,简称“硫”。流动的动作,反倒成了这种矿物的名字了。
也恰巧,古书上有“犼”这个字,《类篇》:“犼,北方之兽,似犬,食人。”那借用起来就更理直气壮了。不过,贫道觉得,说这种犼长得像狗。只能说观音的“犼”,主要是借用了这个字的字形,并不能把这个“犼”的意义和观音菩萨的犼划等号。因为我们看明清人画的骑犼观音像,那个“犼”,无一例外是比着狮子画的,而不是比着狗画的!其实我们想一想也知道,观音菩萨的车,起码排量、价格、装饰得和文殊、普贤差不多才行,怎么可能配这么low的坐骑?
当然,既然犼不是一种实际的动物,就给了民间很大的发挥空间。有些“犼”塑的嘴长一些,这可能是吸收了狗的一些特征,有的“犼”长一个龙头,一条龙尾,这恐怕又是吸收了“龙头观音”的特征。但无论怎么变,换头也好,换尾巴也好,它的狮子的身体是永远不变的。有的“犼”干脆就是一头狮子。下图是86版《西游记》赛太岁变成原形的“犼”,这明明就是一头耍的狮子嘛!


下图的几尊明代骑犼观音像,左上角的犼,有点像龙头。左下角的,有点像狗嘴。右边这两个,头和颐和园门口的铜狮子有啥区别?只是尾巴变成了薄片状了。尤其是右下角这个,和上面那张狮子吼观音的狮子,就没有任何区别。

关于犼的故事,元代以前似乎并没有,只有明清时期才多了起来,这正是观音骑犼的形象深入人心之后才有的现象。比如清东轩主人《述异记》:
东海有兽名叫犼,喜欢吃龙的脑子,能腾空上下,迅猛异常。喜欢和龙相斗。口中喷火,龙打不过它。康熙二十五年,浙江平阳县有三条蛟,两条龙,合斗一只犼。犼咬死了一条龙,两条蛟,然而也死了。

清李驎为此还写了一篇《龙犼交斗歌》:
东海有兽名曰犼,性嗜龙脑喜龙斗。骁鸷腾空万里驰,精光四射蔽半斗。或云类狮色如银,或云似马身有鳞。上下层霄项垂鬣,乘风凌雨蹑乌云。……龙吐冰雹大于拳,犼喷电火焰弥天。雷霆夹之声震野,龙奔犼逐云相连。……二龙三蛟斗一犼,三昼三夜两负伤。二蛟一龙为犼杀,犼亦横尸三丈强。死后焰光犹闪闪,谁敢直视双眸眩。

这里点明了,犼长得像狮子,或者像马。像马不知哪里的说法,因为传世的观音骑犼塑像、绘画里,很少见到像马的(至少贫道没有见过)。


赛太岁的先锋是谁
说到观音,朱紫国故事中,又有一个人物很有趣。这就是赛太岁的先锋官。这个人物和观音还有点关系。
这个先锋官,86版电视剧没有出现,在原著里,朱紫国王被治好后,设宴款待唐僧师徒。这时先锋官出现了,他是来要宫女的。书中写道:
九尺长身多恶狞,一双环眼闪金灯。两轮查耳如撑扇,四个钢牙似插钉。鬓绕红毛眉竖焰,鼻垂糟准孔开明。髭髯几缕朱砂线,颧骨崚嶒满面青。两臂红筋蓝靛手,十条尖爪把枪擎。豹皮裙子腰间系,赤脚蓬头若鬼形。
行者见了道:“沙僧,你可认得他?”沙僧道:“我又不曾与他相识,那里认得!”又问:“八戒,你可认得他?”八戒道:“我又不曾与他会茶会酒,又不是宾朋邻里,我怎么认得他!”行者道:“他却像东岳天齐手下把门的那个醮面金睛鬼。”


然后,他被孙悟空打跑了,而且,他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个“醮面金睛鬼”到底是什么,贫道也费了一番寻找的工夫。后来发现,这个“醮面金睛鬼”恐怕也是和犼一样,是被换过偏旁的!它应该就是“焦面金睛鬼”,又称焦面鬼、焦面大士、面燃大士。写作“醮”,是受了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焦面大士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教化饿鬼道(六道之一),化为面部燃烧着烈火的鬼形(道教认为是太乙救苦天尊)。这尊像在佛道二教都有供奉。今天的山西蒲县东岳庙地狱门前,还有明代彩塑焦面大士。环眼金睛,獠牙大耳,鬓绕红须,皮肤青蓝,与这首韵文描述的形象正好相似,而且它因为要教化饿鬼,所以在东岳庙地狱门前,为诸鬼首领,正与“东岳天齐手下把门的”相合(借用网上的阴谋论逻辑戏说一下:这个先锋被打败,居然全身而退,奇妙的是,麒麟山獬豸洞是在朱紫国南方的,他反倒往西败走,就再也没有出现,然后猴子放火烧赛太岁的时候,观音菩萨怎么那么巧就出现了?那么这先锋是谁还不清楚?)。



最后上一张图,这是贫道在吉林农安金刚寺拍的大雄宝殿前的面燃大士,就在殿门口左侧,也是“把门的”位置的。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09 21:08: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八十一讲:盘丝洞的那点事


盘丝洞其实是个古老的故事
盘丝洞这个故事,题目叫什么《盘丝洞七情迷本》,好像是把七个蜘蛛精比作七情。其实也是在硬凑,因为七情通常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个蜘蛛精根本对应不上。所以,这个故事主题很明确很简单,就是偷窥洗澡和偷衣服。
盘丝洞是个永恒的故事
偷窥洗澡+偷走衣服,古代民间故事里不要太多!比如牛郎织女故事就是这样,有一头老牛告诉牛郎,某年某月某日,会有仙女下凡洗澡,你只要去藏起一件红色衣服,那个仙女就会嫁给你。于是牛郎就跑去偷窥了,娶到了织女。范喜良偷窥孟姜女也是这样,孟姜女在后园洗澡,不料被闯入后园的范喜良看见。四大民间传说讲偷窥的倒占了两个!这是屌丝青年娶到仙女的必要手段。
为什么许多故事都有这个梗呢?因为,全世界的屌丝都这样,在偷窥的道路上,不是一个屌丝在战斗!


这就是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类型,这个故事类型叫“天鹅处女型”(swan maiden)。模式是这样的:
一群或一只成精的动物,变成了美女。
她们在水里洗澡。
来了一个年轻男人。
男人藏起了其中一个美女的衣服(羽衣、毛皮或外壳)。
她无法变身,只好和年轻人结婚。
后来她发现了衣服(羽毛、皮壳), 就恢复原形离开了。


这类故事,以帕米尔高原一带为核心,几乎遍布欧亚大陆。据一些学者研究,这类故事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水边择偶的习俗。当时的男女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在野外的水边可以随意恋、爱,是没有太多禁忌的。到后来进入了文明社会,反倒不愿意明着讲这种事了,于是就编出了天鹅处女型的故事。其实这里面仙女的原型,就是原始社会的姑娘们。

《西游记》里的七个蜘蛛精洗澡,典型的是借用了董永偷窥七仙女洗澡的故事。这个故事今天就是《天仙配》。《西游记》原文也说:
离此有三里之遥,有一座濯垢泉,乃天生的热水,原是上方七仙姑的浴池。自妖精到此居住,占了他的濯垢泉,仙姑更不曾与他争竞,平白地就让与他了。
这其实已经挑明了,七个蜘蛛精的故事,是照着七仙女的故事编的。
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个永恒的话题。这个梗流传了几千年了。直到游戏《仙剑奇侠传》,李逍遥和赵灵儿第一次见面,依然用的是这个梗。李逍遥偷了赵灵儿的衣服,然后,可爱的灵儿就和李逍遥在一起了!虽然画面很纯,可游戏设定李逍遥已经19岁了啊啊啊!
甚至一个梗,《仙剑》还嫌不够。在京城还有个“贵妃香浴”,里面一大堆姑娘在洗澡。虽然游戏设定李逍遥不能进去。但实际上咱也知道这不是给李逍遥看的是不是。


好吧,谨以此对话献给贫道逝去的青春!
少女∶咦,我的衣服呢?
李逍遥:你在找这东西吗?
少女∶你……你是谁!?
李逍遥:我是谁你不用管只要仙女姐姐赐给我一颗仙丹,我就把衣裳还给你。
少女:仙丹……?!那是我师父的遗物不可以随便给别人 。
李逍遥:那~你就要光着身子回家罗!
少女:好……好嘛~ 我答应你,可是……你先把衣服还我!





只要肯八一八,这样的梗随处可见,例如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菊豆》。李保田演的杨天青,巩俐演的菊豆。菊豆本来是杨天青的婶子,但杨天青的叔叔年纪比菊豆大许多,性无能,只能折磨菊豆,菊豆痛苦万分。菊豆洗澡的屋子,墙上有个小洞,天青经常蹲在洞外偷窥。杨家是开染坊的,终于有一天,菊豆向天青示好:
天青:……怕人看见。
菊豆:你偷看的时候,怎么不怕人呢?
天青:那你二回怎么不把洞堵上?
菊豆:天青,婶子这号身子给你留着……
于是,天青一个转身,把菊豆按倒在木架子上,镜头外不知道;镜头里,只有菊豆的脚乱动……结果踢倒了染坊的轮轴支架,轮子转动起来,带动了一条红布,从天而降,坠入了染缸里。这里虽然没有偷衣服的情节,但这条坠入染缸的长长的布,同样表达了这样一个寓意:一个姑娘,落到男人手里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18 20:03:00 +0800 CST  
师陀的来源
现实中用“狮驼”或“师驼”、“师陀”命名的地方有吗?有的。例如福建的武夷山,翻一翻《武夷山志》就会发现,这里既有一座“师陀峰”,也有一座“师陀岩”。另外,北京原来还有个“师陀寺”。
这么多地方用师陀命名,那么这个“师陀”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它也出现在西域,也和佛教有关,它其实很可能就是“尸陀”。“狮驼岭”,很可能就是“尸陀林”,是印度抛弃死人尸体的地方。岭、林二字,读音接近,尤其是不分前后鼻音的人。网上搜一搜就知道,色达五明佛学院的“尸陀林”,许多人都喊它“尸陀岭”。这一点,我们在狮驼岭狮驼洞中,还能发现一点点痕迹:
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幌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若不美猴王如此英雄胆,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他门。

这哪里是狮子精的洞府,这明明就是白骨精的洞府嘛!我们如果细读《西游记》就会发现,妖精的洞府,并不都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大部分不是这个样子的。作者要么不写,要么就写得非常小清新。比如黑熊精的洞府,“松篁交翠,桃李争妍,丛丛花发,簇簇兰香”。写得这么恐怖,还真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另外那个“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也隐隐透露了岭和林的某种关系。
藏传佛教说尸林怙主夫妇居住在髑髅山,那里有四方形的人头骨城,骨城有尸林髑髅宫殿。各位对比藏传佛教尸陀林的唐卡看一看,这不就是看图说话么!贫道上一张尸林怙主的画,会吓到小朋友的。



但是,这么恐怖的地方,为什么还拿来起名字呢?原来佛教认为在尸体堆中修行,可以悟到人生无常。我们知道日本的一休哥吧,他就住过丹波国让羽山尸陀寺。但是这个尸体的“尸”字实在太难看了,所以我们国人都改作“师”。古代师和狮又是相通的(狮子早期就写成师子)。从尸陀变到狮驼,又据此编出狮子精的故事,是合情合理的。
北京也有“狮驼岭”,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就在今天的西山八大处,古籍中还可以找到记载:
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西山之尸陀林秘魔岩。(西园闻见录)
尸陀林秘魔崖。(日下旧闻考)
去都城一舍许,曰西山,层峦叠嶂,盘薄蜿蜒于翠雾苍烟中。中有尸陀林,昔为卢师卓锡之所。

至卢沟桥,桑乾河分两岔处,一岔通尸陀林,舟至于林畔,见石室曰:“吾居是矣。”(日下旧闻考)

这个石室,今天还在。今天的八大处,那座山还叫卢师山。进门后顺着右侧一条小路,就可以到秘魔崖。好吧,诸位是不是没有想到,秘魔崖原来是这样的地方?



然而,这个尸陀林的尸字,大概是实在太怕人,很快就写成了狮驼林,例如讲到同样的事,《畿辅通志》的名字就变了:
昔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居狮陀林秘磨崖下。(畿辅通志)

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地方,两种写法。有意思的是,这个狮虽然变了,但陀还没有变。假如放任发展,变成马字旁是迟早的事。所以,《西游记》狮驼国的演化过程是:
尸陀—师陀—狮陀—狮驼—和狮子精发生关系—创造出狮犭它这种动物

我们一般的人,容易通过字形去想问题,但其实字音比起字形来,更容易贯通古今,只是需要更多的脑洞。比如我们研究一下上古文字,那脑洞开的简直不知要大到哪里去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18 20:17: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八十三讲:唐僧和比丘国丈的嘴炮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天讲到比丘国。其实比丘国故事的好玩,不在于孙悟空猪八戒跑到清华洞府去打怪(有没有北大洞府?),那都是一个套路,是小说必须收场的一个必要环节。好玩就好玩在唐僧这次亲自出马,和比丘国国师进行了一场金殿大辩论。这里面深层的东西很多。
僧道大辩论
比丘国里,唐僧和比丘国师在金殿进行了一场大辩论。这也是唐僧唯一一次亲自出场,代表佛教和道士短兵相接地辩论。所以这场辩论一定要评点一番,它体现了唐僧的水平。
说实话,唐僧是什么人,“千经万典无一不通,佛号仙音无一不会”,假如《西游记》真的崇佛抑道,唐僧和国丈辩论,佛教本门武功那岂不是太多太多,随便选一样施展出来,都可以把国丈打得稀里哗啦吧?随便选几段虐一下眼前这个妖道,岂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是唐僧说了一段什么?


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侵。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但使一心不动,万行自全;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

老实说,假如唐僧是认真的在辩论,那贫道简直想穿越回去,把唐僧拉出殿外,别丢人现眼了!要知道高手对决,一定要认得武功家数。不认得武功家数,那就听凭对手糊弄吧。现在要问这段话,是和尚的本门武功吗?完全错了!这是道教全真派的正宗武功!我们只要翻开《鸣鹤馀音》,就会发现这一段的出处:


世事无穷,观来尽空,既向玄门受教,便于心地下功。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眞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原夫要长灵苗,先持心地,六根净而千种灭,三界空而百端治。见闻知觉是障道之元因,恬淡清虚乃頣眞之大义。若乃坚成学道,须当了心。心静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侵。眞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付何求?明知诸法皆空,万缘都罢。行功打坐,乃道之狂;布惠施恩,即德之诈。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直要头头放下。但使一心不动,万行自全。每畅神而度日,实知命以乐天。任经春夏秋冬,饥飡渴饮;或对风花雪月,稳步安眠。若能对境忘情,逢场作戏。本来了在方寸,何必修于累世,永嘉既悟,强留一宿而归;卢行犹疑,谩等三更而至。是知物物皆空,尘尘总弃,性外更无实相,目前尽是虚泡。长生有物而混成,神鬼莫测;大象无形随处是,天地难包。信乎本要明心,何劳苦志。谅不由他,诚能自已。大辩忘言,眞经绝字,頼啼鸟宣杨,落花指示,石女亲传,木人举赐,浅智少识者则曰:不然不然。高明广见者乃云:如是如是。故悟则处处平夷,迷则头头踏剌。大抵欲修天外大成功,莫挂人间些子事。(《鸣鹤馀音·心地赋》)

《鸣鹤馀音》是什么书呢? 它是元代全真道士彭致中搜集前代仙道歌诗编订而成的文学总集,内容包括词、曲、诗、赋,计五百余篇。大部分内容,是全真教南北宗道士写的,还包括一些符箓派高道,如虚靖天师张继先、莫月鼎等。



这篇文章,就是三于真人的《心地赋》!三于真人又是什么人呢?名字不知道,但似乎是全真七子的亲传弟子。因为他还有一首《满庭芳》,说“钟吕为宗,拜丘刘谭马”,丘刘谭马就是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和马钰(所以他或许是于善庆即于志道也说不定,留以后详查)。我们看看,标红字的地方,就是唐僧抄袭过去的。他抄了多少,一看自明,不言而喻。
最令人滴汗的是,唐僧居然把这一大段话的主语改了!三于真人在开头就说明了:这一大段话的主语是“既向玄门受教,便于心地下功”,玄门,当然是道士。唐僧居然把这两句故意省了,反倒改成了“为僧者”,这是几个意思?这不就是贫道小时候把同桌的考卷答案抄来,写上自己的名字交上去么?

更何况唐僧改过的地方,反倒不高明了!例如三于真人说“行功打坐,乃道之狂;布惠施恩,即德之诈”。唐僧改成了 “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 对比一下,哪个高明?哪个拙劣?哪个有骗人钱财的嫌疑?三于真人的原文,当然是深刻理解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理解了庄子“圣人出有诈伪”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奉道之士说出来的话!唐僧说什么“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反倒是落在下乘了!行功打坐就是入定之原了?


况且,后面马上接了一句“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唐僧照抄不误。人家三于真人否定了打坐和布施,接这句行啊。你唐僧鼓吹完这些,忽然来一句事事无为,头头放下?这不自相矛盾吗?这就好比抄同桌的考卷,匆匆忙忙抄错了解答公式,反倒抄上一个正确答案。幸亏还记得把姓名写成自己的!
再有三于真人说“坚成学道,须当了心”。唐僧当然不敢说“坚成学道”啦,那还不相当于在考卷上写同桌的名字吗?于是就说“坚成知觉,须当识心”。“知觉”的要求,可比“学道”高多了!而“识心”比“了心”,反倒低了。


唐僧还自作聪明,加了几句“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这几句虽然道理上没错,但假如加回到三于真人的原文里,高下立判。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他唐僧说话的地方,因为人家道长根本就没追求“享寿永无穷”!
这就好比,少林寺方丈面对张三丰,使着偷来的太极剑和梯云纵,非说这是少林派本门武功。饶是拿来唬人,还使得不怎么样,关键的招数,都用错了!

好吧,面对这样破绽百出的辩论对手,国丈总该大喜过望,觉得大拣个便宜吧?可是他的表现,更令人奇怪。他第一也没有点破,也不知他看出来没有;第二,居然不用本门武功拆解。他使的什么武功?且看:


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者,神之最灵。携箪瓢而入山访友,采百药而临世济人。摘仙花以砌笠,折香蕙以铺裀。歌之鼓掌,舞罢眠云。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施符水,除人世之妖氛。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应四时而采取药物,养九转而修炼丹成。跨青鸾,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参满天之华采,表妙道之殷勤。比你那静禅释教,寂灭阴神,涅槃遗臭壳,又不脱凡尘。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

这一大段写得很漂亮,然而是道士说的吗?恰恰又不是,至少名义上不是!这是宋仁宗的《尊道赋》。宋仁宗可不是道士!这不过是皇上写几句捧场的话,给你道教面子,拿来当挡箭牌了?
当然,这篇赋是不是宋仁宗所作,是有大大的疑问的,兴许就是金元间道士伪托的。但饶是如此,你比丘国国师用什么来拆解不行?非得拉宋仁宗这张大虎皮吗?这就好比:


空闻大师走入紫霄宫,在宫前空地一站,高声叫道:“少林空闻,求见张三丰真人!”
宋远桥缓步而出,道:“空闻大师,师父在后山闭关,概不见客。”
空闻拉个云手,高声叫道:“既如此,宋大侠,久闻武当派武功天下无敌,今天贫僧要以一套少林罗汉拳与你见个高低。”
宋远桥眼光朝广场中心望落,只见空闻左掌阳、右掌阴,目光凝视左手手臂。略一迟疑,心道:“这不是太极拳的手挥琵琶?可是使得又有些不对……他的罗汉拳为何与武当太极拳如此相似?难道这些年少林寺又创出几套厉害武功?须是小心对付,切勿堕了武当派的威名。”于是朗声说道:“不用比了。你们不行。”
空闻一听,心中一凛,不由僧袍背心津津地沁出汗来,心道:“罢了!这太极拳原是偷学的,莫非被这小贼看出了底细?”但嘴上却不服输,高叫道:“宋大侠,我少林七十二绝技,哪里差了?你须是下场比划比划,老衲输了,也是心服口服!”
宋远桥双眉一轩,气沉丹田,道:“你休要逼人太甚!青书,取来!教你们见识见识武当派的镇派之宝!”
宋青书转回大殿,捧出一个卷筒,恭敬呈上。空闻大惊,心道:“莫非这小贼又练出什么厉害兵刃?看这卷筒长不满三尺,许是一柄短剑?可惜老道的太极剑,未曾偷学到手……”他正自胡猜乱想,却见宋远桥从卷筒中缓缓抽出一张黄绫,展开高声唱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武当派,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


佛胜了?还是道胜了?谁也不知道,一场少林武当的绝世大比武,就在嘴炮中结束了!
当然,也许有人说,万一唐僧是钓鱼呢?故意使一套道教武功逗傻子玩?这个自然不是,因为辩论结束,是唐僧输了。因为国丈发言完毕后:
那国王听说,十分欢喜。满朝官都喝采道:“好个‘惟道独称尊’!‘惟道独称尊!’”长老见人都赞他,不胜羞愧。

唐僧若是来钓鱼的,他羞愧个什么劲?只能这样说:这一场僧道大辩论,看上去高大上,玄奥无比。其实双方都耍了滑头。结果什么都没比出来。有些学者想从这一段辩论评判佛道优劣,那是上了当了!


明代的三教合一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很失望,很失望。
是啊,太TM失望了。我还想看看到底谁厉害呢。结果,你们都不地道!
其实细想想,贫道还是那句话,假如《西游记》那么黑白分明,它也成不了名著,它也传不到今天!试想想,金庸的小说里,有哪些是那么黑白分明的?
假如一部名著,那么轻轻易易地就让你看懂了答案,只能说,它是主流媒体的宣传品。这些年来,谁知道《红楼梦》真正在说啥?《水浒传》真正在说啥?只能说,名著的肌理,都非常非常复杂。不同的人看,能看出不同的答案。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作者对全真教的肯定,对金丹大道的推崇。例如唐僧代表佛教出战,反倒用的全真七子嫡传弟子的武功。比丘国国丈反倒不安排他引全真教的文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又如孙悟空说的:
师父,你且睡觉,明日等老孙同你进朝,看国丈的好歹。如是人,只恐他走了傍门,不知正道,徒以采药为真,待老孙将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与这国王看看,教他宽欲养身,断不教他伤了那些孩童性命。”

先天之要旨,就是指修炼元精、元炁、元神(又称先天精、先天炁、先天神)的内丹术理论。内丹术认为烧炼、服食等皆属旁门,不能得道。这些话,与其说是宗教信仰,不如说是技术流,和佛道斗争没有关系。不管是佛是道,只要认同“先天之要旨”,只要认同“宽欲养身”,就都是统战的对象。

今天阅读《西游记》的朋友,头脑里往往有个立场的观念。佛就是佛,道就是道,就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地主富农和贫下中农一样,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一定要斗争斗争再斗争。殊不知在明代的社会,尤其是是底层社会,佛和道并没有那么的界限分明。
贫道多次提出,《西游记》的成书,和福建有很大的渊源。福建这个地方,在阶级立场坚定的人看来,就是佛道混合的“重灾区”;在革命意志动摇的人看来,就是宗教团结的“示范区”。例如林兆恩的三一教,就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这个教门,到今天还有重要的影响。大家去台湾、福建转一转就知道。直到今天,福建的很多民间信仰,还是模糊不清的。
不光福建这样,之外的民间宗教,同样有这样的倾向。罗教基本是佛教的,但也吸收了道教的东西;黄天道是外佛内道。其他的民间宗教,很少有纯之又纯的佛或道,都是大杂烩,这就是明代底层社会的特点。


《西游记》讨厌什么道士
其实《西游记》并不反道教本身,甚至原著唯一的一次安排如来讲经,居然故意让如来讲道教的《护命经》。刚才唐僧引用三于真人的《心地赋》来辩论,其实就是全真教一向提倡的内容。全真派道士是不讲炼砂干汞、点石成金的。从王重阳祖师一路下来,就是讲究炼心,炼精气神。所以才叫“全真”。这是《西游记》一以贯之的作风。《西游记》发生佛道争执的时候,何尝真见用佛教教义去降服道教教义了?《西游记》通篇真正讲的佛经,不就是一部《心经》么?先不说这部《心经》并不涉及佛道斗争,而这《心经》,恰恰又是王重阳钦定的入门教材!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18 20:49:00 +0800 CST  
《西游记》讨厌的道士,有这么几位:黄花观蜈蚣精、车迟国三位大仙、比丘国国丈。
其实黄花观故事,贫道跳过去了没讲,因为暂时没有什么可深八的东西。如果强行八的话,势必引出许多牵强附会的说法。但这里不妨说几句:
黄花观的门口,挂着一副对联,写着“黄芽白雪神仙府,瑶草琪花羽士家。”行者笑道:“这个是烧茅炼药,弄炉火,提罐子的道士。”三藏捻他一把道:“谨言!谨言!我们不与他相识,又不认亲,左右暂时一会,管他怎的?”说不了,进了二门,只见那正殿谨闭,东廊下坐着一个道士,在那里丸药。

七个女子齐齐跪倒,叫:“师兄,师兄,听小妹子一言!”道士用手搀起道:“你们早间来时,要与我说甚么话,可可的今日丸药,这枝药忌见阴人,所以不曾答你。如今又有客在外面,有话且慢慢说罢。”

这里其实就点明了这位道士的来历,就是作者讨厌的那种道士了。黄芽指铅,白雪指汞,都是道教炼丹的原料(当然内丹也有黄芽白雪的说法,这里当然以孙悟空的理解为准)。烧茅,指炼丹时焚烧茅草。这种事,内丹家是不屑干的,比如《悟真篇》“七言四韵”之六:“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人体自有炉鼎丹药,不必外求。


车迟国里三个妖道,也是作者讨厌的,他们是“炼砂干汞,打坐存神,点水为油,点石成金”,还会隔板猜物,大开剥等旁门左道的法术。其实这个“大开剥”,本来就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和道教本来没有任何关系,例如《太平广记》和《搜神后记》记载的一个和尚和一个尼姑:
(梵僧难陀)又常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钉耳于柱,无血,身坐席上。酒至,泻入头疮中,面赤而歌,手复抵节。会罢自起,提首安之,初无痕也。
有一比丘尼,失其名,来自远方。……尼每浴,必至移时。温疑而窥之。见尼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
这个和尚的砍头法,这个尼姑的开膛破肚,才是三位大仙的老祖宗!这都是西域的幻术,要说和宗教沾边也是佛教,中国民间原来并没有,何苦让道士背这黑锅?
而车迟国的三个妖道会的“五雷法”,反倒是正宗道教求雨的法术,所以即便是妖道,作者对“五雷法”也并没有什么批判,反倒说“那道士五雷法是真的”。况且三位大仙死了不要紧,车迟国以后求雨找谁去?


这里的比丘国国丈也是这样的,《西游记》讨厌的,是他要拿小儿心肝做药引。和道教这个宗教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与其说《西游记》崇佛抑道,倒不如说崇“道”抑“术”,或者说崇内(丹)抑外(丹),尤其是金丹大道,是《西游记》特别崇尚的。
须菩提祖师教孙悟空的就是它,猪八戒、沙和尚当凡人的时候,他们的师父传授的也是它(虽然不知他们的师父叫什么名字),甚至都到了凌云渡,还说“相亲相爱是元神”。这就明显把内丹术贯穿始终了。
至于西天路上的和尚,看起来没有道士那么讨厌。但不怎么样的同样不少,就像观音院的金池长老、乌鸡国的僧官、镇海寺被老鼠精吃掉的小和尚们,佛祖身边还有索贿的。之所以不觉得他们特别坏,因为他们都不是妖精。在乌鸡国,文殊菩萨派他骑的狮子公报私仇,变个和尚不就得了?非得变做个全真道士。这到底是佛黑还是道黑,还真不好说。
西游故事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宣扬佛法的,抑道不抑道先不说,剧情决定了必须找佛祖取经,这是无法更改的。否则另编一个去找太上老君取经的故事不就得了?所以只容易编妖精变的道士,不容易编妖精变的和尚。否则师徒四人一边取经一边打死和尚,这种情节未免也太考验人性了!所以,如果真说有什么斗争,与其说是佛道的斗争,不如说是路线斗争更合适(狭义地理解)。全真教崇尚金丹大道的势力,借《西游记》来批评崇尚“术”的那部分势力(倒不一定是正一),我们的佛祖也是倒霉催的,在这里面貌似是被当了枪使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18 20:49: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八十四讲:老鼠姑娘要出嫁,来了和尚就嫁给他


《西游记》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是一个极老极老的故事。在各类早期西游故事里,都能找到它。而且地涌夫人这个名字,也是很古老的。不妨挖一下。
老鼠精和天王
老鼠精和唐僧什么时候发生的联系?又为什么是天王的义女,听天王降伏?这几个故事很多人讲过了,但因为太著名,不得不再讲一遍。
玄奘法师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讲过:
西域于阗国的沙漠里,有一个大土堆,叫“鼠壤坟”,这里面有只特别大的老鼠,金光万道,银彩千条(原文是金银异色),是一只老鼠王。只要出洞,就跟着许多老鼠。曾经有数十万匈奴兵打到于阗国,在土堆边驻扎下来。这时于阗国只有几万人,恐怕打不过,又没处讨救兵。于阗国王早就知道这个土堆里有只鼠王,病急乱投医,就向鼠王焚香祷告,请求援助。晚上,国王梦见鼠王说: “吱,我都安排好了,只要你预备好兵马,明天早晨就打过来,一定能胜!”于阗国王大喜,知道鼠王显灵了,立即整顿兵马,第二天大杀过来。匈奴人急忙迎战,不料发现所有人的缰绳、弓弦、穿甲绦、鞋带、裤腰带、背包带、手机链、耳机线……凡是有绳子有带子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都被老鼠咬断了。来不及迎战,一下子全军覆没。于阗国王感激鼠王的厚恩,建庙祭祀,成为一国之神。


我们知道《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法师传》,是《西游记》最早的素材库。所以,在西游故事里安排一只神鼠,简直是必然的事情。
至于老鼠精为什么要被托塔李天王降服?这个也是有些来历的。因为贫道曾经说过,托塔李天王的原型,是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就是四天王天的北方天主。这位天王在唐代地位格外高。一行法师在《毗沙门仪规》里说:
天宝元载(742年),大石、康国等五国围困了大唐的安西城。安西告急。唐玄宗对一行大师说:“敌兵围城,但安西离长安一万两千里,就是现在发兵也得8个月才能到。怎么办?”一行说:“没别的办法,只能请毗沙门天王帮忙了。”一行就推荐了胡僧大广智法师。大广智立即作法,忽见有二三百神兵,站在道场前,为首一位天将,神威凛凛。唐玄宗问:“这人是谁?” 大广智曰说:“他就是毗沙门天王的二儿子独健,领天兵救援安西。”没过几天,安西就送来奏章,说: “前几天来了一位天神,金袍金甲。敌营中出现无数金鼠,把弓弦通通咬断了。我们打了大胜仗。”
这个故事这么玄乎,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一行法师编出来的。显然就是玄奘法师记的那个于阗国传说,改了改时间、地点、人物而已。金鼠咬坏弓弦武器的梗,仍然没有变。唯一多出来的,是给金鼠找了个编制。人家以前是地头蛇(好吧是地头鼠),在于阗国独享一份香火,不受任何人管的。这回居然听毗沙门天王调遣,这就说明毗沙门天王信仰深入之后,野生的神鼠信仰敌不过,被毗沙门招安了。这其实在《西游记》里,就变成了老鼠精认了托塔李天王当义父。





而且《大唐西域记》里说这鼠王“金银异色”,起码金银两色是一半一半。到了《西游记》里就变成了“金鼻白毛老鼠精”,金银两色还没有变。只是金色大大地缩水了。这恐怕是和我国本土崇尚白鼠有关。《录异记》写的很清楚:
白鼠,一般都长着一身白毛,耳朵和爪子是红的。眼也是赤红赤红的。赤红色说明它身上有金玉之精。只要在哪里发现红眼睛的白鼠做窝,往下挖,一定能挖出金玉。普通的老鼠是灰色的,但只要能修炼到500年就会变白。

看完这条贫道吓了一跳,敢情家里养的那两只雪球仓鼠是500年的老鼠精!哪天带着它们到野外去,看它们往哪里跑,好挖宝藏,并办理出租业务。



“金银异色”的西域老鼠精,审美上不合中土老百姓的口味。于是彻底给它全身刷白,但鼻子上那一点金色,还说明它是西域的血统。
老鼠娶亲
如果再往深处挖一挖,其实这个故事还有更多的好玩背景。地涌夫人向唐僧求婚,可以看作是“老鼠娶亲”故事的一个变种。老鼠娶亲故事,又称“鼠婚故事”,遍及印度、中国和东南亚。这个故事的儿歌版是这样的,兴许所有的人小时候都听过。
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家里办喜事,有个女儿要出嫁。女儿嫁给谁?妈妈问爸爸。爸爸是个老糊涂,他说:“谁神气就嫁给他。”爸爸就去找太阳,太阳说:“乌云要遮我,乌云来了我害怕。”
然后老鼠爸爸又去找乌云、大风、围墙,最后围墙说:“老鼠会打洞,老鼠来了我害怕。”爸爸一想老鼠怕老猫,于是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女儿坐花轿,一抬抬到老猫家。老鼠爸爸,老鼠妈妈,第二天来看女儿,咦,女儿不见啦!女儿在哪?女儿在哪?猫咪说:“我怕人家欺负她,啊呜一口就吞下。”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标准版,但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变种。既可以是老鼠嫁女,也可以是老鼠招婿,还可以是老鼠娶媳妇。例如《广异记》里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老鼠娶媳妇,颇能看出一些有趣的事,虽然本身很悲惨:


有户人家,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宠爱得很,有一天忽然失踪了。家人急得找了一年多,死活找不到。一天忽然听到地底下传来小孩哭声,挖开一看,一个大洞!再挖,洞越来越深,挖到底,发现女孩坐在里面,手里抱着一个小baby。旁边蹲着一只斗大的秃老鼠,两撇小胡子(哦,原来是丰臣秀吉?)。女孩见了家人,已经不认识了。父母这才知道,女儿是被老鼠精迷住了,就把那只大老鼠一棍子打死,女孩就哭喊起来:“你们为什么打死我丈夫~”父母又从女孩手里把婴儿夺过来,摔死了。女孩哭的更凶了,哭着哭着,就断了气。

这里可以看出的问题是:老鼠是想和人类结亲的。虽然这是一只公老鼠,西游记里是一只母老鼠,但娶妻生子的目的却都一样。而且孙悟空跑到天宫去告状,打滚耍赖,太白金星还提醒过他:你省省吧,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你再闹一会,你师父和老鼠精都生出小和尚来了!

其次,当时的人,对女孩和妖精生的孩子,并不怜惜,说弄死就弄死。这似乎反映了一个普遍的心态。即便这小孩并不是一只老鼠,而是人类。即便是这孩子的亲外公外婆,也能下得去手。所以,猪八戒和沙和尚摔死百花羞的孩子,从今天的立场看当然残忍,但在当时的立场看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是这女孩老鼠丈夫被打死,只是伤心;孩子被打死,竟然伤心至死。这正是人性和社会习俗的巨大矛盾。所以《西游记》没写百花羞有没有知道自己的孩子被“掼作两个肉饼”,说好听点,是刻意回避;说不好听点,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下面这幅图很有意思,正是西游记故事和老鼠娶亲故事的结合。



这幅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印刷的,画的就是无底洞老鼠嫁女,上面的文字大概意思是:唐僧师徒(右上角)到西天取经,路上经过无底洞,里面有个千年老鼠精。老鼠精要嫁唐僧,就给老猫王送了许多好吃的,请他来安排。老猫王受贿之后,革命意志松弛,就给唐僧做媒。观音菩萨听说了,就变成了猫精来到洞门,老鼠精吓得现了原形。观音菩萨命天兵天将,将老鼠精压在山底。唐僧得救。
这幅画里的老鼠,有扛牌的,打伞的,吹吹打打的,好玩的是最下一行,有一个“松鼠送果”。好吧,老鼠阵营真够广的!
老鼠精其实不错
应该说,《西游记》所有看上唐僧的女妖里,老鼠精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个,至少是当时男人心里的好女人。像蝎子精那样,风尘女子一个;杏仙吧,又太小文青。蜘蛛精,怎么说呢?虽然看上去恐怖,其实是没脱少女气质。张纪中那版,演得太妖了。
最可以和她居家过日子的,其实是这位老鼠精。她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也做好了各种准备。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5-18 20:53:00 +0800 CST  

楼主:幻想祸灵梦

字数:14547

发表时间:2016-02-28 23: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5 19:42:31 +0800 CST

评论数:5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