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讲座《素描的根基与境界》图片集

素描一词古汉语中没有,"素描"一词是借自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翻译西学而造新词,几乎被全套用于我国推翻帝制以后的学术界。中国古代绘画当然有素描现象。中国传统的素描方式包括:白描、课徒稿、画稿和书法,从理论到技法发展最完备的山水画,其丰富的皴法变化和笔墨样式都可以归于素描。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2 22:09: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2 22:09:00 +0800 CST  
在中国美术史当中。有个词叫"吴带当风",还有个词叫"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指的是 中国本土的造型传统,借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为这一风格冠名,画飘带像在风中飞舞,用这样的造型表现人物灵动鲜活之气,也可以说用强调外形"剪影"的方式来造型。这一传统古老而久远,中国春秋时代的绘画作品《御龙人物》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中,都会看到一种吴带当风式的表现。
在这张汉代画像砖的拓片中我们看到两个不同的剪影,一个侧面,一个正面,如果生活中的人这么站立,我们会觉得很滑稽,那样扭起来,像跳草裙舞。但是,在这张作品当中你会感受到他是很有表现力的,他通过外形剪影的夸张和变化,暗示了人的动态、体积和表情,他是靠强化造型剪影来实现的。"剪影"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词,在我的素描教学当中很强调剪影,外形的轮廓线围成的这个面积就叫剪影,像剪刀剪下来的影子,像皮影戏,也象映到墙上的影子。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7:56: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7:57:00 +0800 CST  
"曹衣出水"指的是北齐的大画家曹仲达画佛教人物衣纹的方式,他勾的衣纹线就象从水里出来的人一样,湿衣服贴在身上,美术史便借曹仲达为这一传统冠名。这是唐代画家卢楞伽画的《六尊者像》之一,尊者旁边站着一个人,是印度人,或是一个胡人,他身上的衣服就是曹衣出水,非常典型,衣服都贴在身上,包裹在身上。这个传统哪儿来的呢?这个传统来自印度,来自西域的佛教艺术,往前追溯,是印度的楗陀罗风格。楗陀罗风格是印度本土的造型传统和古希腊艺术结合的风格。我们在古希腊的维纳斯雕塑上可以见到衣裙是裹在身上的,像从水里站起来的一样,所以说曹衣出水的源头在古希腊。美术史关系是网状的,是多种风格样式互相交织的历史。中国的造型问题当中就出现了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两个传统的碰撞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7:57: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7:58:00 +0800 CST  
宋代兴起了礼学思想,强调儒家的"格物"精神,格物就是对真实的一种虔诚研究的态度。宋代成为中国绘画最写实的时代。宋朝的时候是公元10世纪,那时,西方还处在中世纪的阶段,文艺复兴的写实绘画要等500年后才会出现。
宋代李公麟的作品《五马图》之一,画得很棒,非常写实。《五马图》是中国式的写生作品,用十分准确和真实的造型,表现了不同人物和不同马匹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表现了人物体质相貌上的民族和地域的特点,马匹的品种和地域特征的描绘同样也是肖像化的。形的精准,用线的肯定、生动和造型的张力都在后来的西方人之上。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7:58: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7:59:00 +0800 CST  
中国在山水里面有两个词,一个叫"石分三面",表现石头的正背阴阳要分三个面来画,说得就是明暗。还有一个说法是"墨分五色",这很像西方讲明暗光影素描的"三大面五大调子","墨分五色"讲的是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其实很重视这两个问题。
这是范宽的大作《雪景寒林图》,画面里的白雪也象是从上面来的光线,我们因此会感觉到立体、浑厚,感觉到一个写实的精神在里面支撑着。《雪景寒林图》便是中国式的明暗层次分明而体积关系丰富的素描,其沉静典雅和幽深意境不在达·芬奇之下,树石刻画具坚实明晰,气魄之宏大不是西方人能够相比的。要记住这幅画,它具有被今天的人们丢失掉的沉静,那是最珍贵的品质。在它面前我们无话可说,心马上就会静下来。如果这种沉静的品质你具备了,也具备了这样一种作画状态,就会是一个大师的料。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是中国素描最具灵魂的精品,中国的山水画中有各种各样表现山石形体质地的皴法,那是中国式的把握世间万物的造形方式。人物画中有"十八描"是中国式表现人物衣饰质感的方式。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7:59: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7:59:00 +0800 CST  
有一个词叫"西学为用",整个的说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中国传统是根本,西方文化是补充和利用。明代已是文人画的天下,准确刻画的追求被士大夫阶层主导画坛的文人画家们所不齿,因而继承了精细刻画传统的肖像画出自大量无名的民间匠人之手,虽然中国写实的传统在正统的美术史中消失了,可是在民间画像的师傅们那里,这个传统被复活了。这传统哪儿来的呀,怎么突然间明朝画的这么写实。不是说宋朝写实传统中断了吗?这是从欧洲传来的,明朝的时候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其中最著名的是利玛窦,也是科学家,与徐光启一同翻译过《几何原本》,利玛窦又是画家,和明代的肖像画家曾京是好朋友。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在小范围里实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传播,文艺复兴写实绘画的成果也就传到了部分中国人的手里,所以在明朝出现了一批很写实的肖像画。
这是南京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明代官员肖像之一的《罗应斗像》。我特别喜爱这批作品,对我影响很大,甚至喜欢画正面,都跟这有关系。正面是一种面对面的有勇气去透视灵魂的角度,当然也不太好画,可是画出来之后会意味深长。这张画就画到了灵魂深处。
在《罗应斗像》当中,我们甚至能感觉到明暗,比如说鼻子,他是用明暗画的,有光影,就象用闪光灯拍正面相时的明暗和起伏关系,以往中国人在山水画里也能够表现立体,靠边线叠压和坡面转化的"皴法"画起伏凹凸,他脸上的变化就很像山水的"皴法"。这是人物画和山水画的结合,在技法上他们融为一体了。明人肖像的准确生动,内心刻划的毫不留情,其水准应不在荷尔拜因素描肖像之下,人物面部用"边线""坡面"的配合来表现体积与起伏的方式其实与荷氏也十分相似。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0: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0:00 +0800 CST  
这是清代"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所作的山水册页,他的画很浑厚,墨色用得非常好,用"积墨"的方式画出墨色丰富的层次,是墨分五色。
历代书法家的实践和理论更为直接的向抽象的造型领域进行着《点线面——绘画元素分析论》式的探寻。山水的课徒画稿是中国式的造型训练手段,所涉及的造型表现问题全是素描的问题。我更愿意用中国画的方式解释和教授素描,它绕开了那些被翻译过来的绘画术语,代之以经营位置、布局、边缘、勾勒、坡面、沟壑、石分三面、皴法、山势、墨分五色等等。总觉得:"中国素描",是古人的实践,合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顺应中国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体现中国人理解事物的方式。在教学中不必重建一套西化术语和认识方法,不必在泊来的素描语境中先把自己变成西方人,用中国式的素描作为出发点学习绘画的基本功,进而立足中国学习西方的绘画传统,是更便捷的学习方式,一切都是我们熟悉的。
我们真的熟悉自己的传统吗?我们不觉间被西化的程度十分惊人,我们还适应古人留下来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吗?我们还读得懂古人画作的精妙吗?我本人就是学国画出身,这些东西是亲切无比的,同时对我的启发也非常大,比如说在我的素描和油画里,中国画的学习经历一直都在起作用。我的素描是有着中国式传统绘画血脉的,不少人看了我的速写本,脱口而出:"你原来是画国画的吧。"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1: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1:00 +0800 CST  
学素描就应当了解素描史,这个问题是关心素描的人无法绕过的,在西方的绘画史当中,素描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如贡布里奇所说,"美术史是一部视觉方式的历史",所谓的视觉方式就是指不同时代的人和画家观察真实、认识真实并表达在作品中的方式,在绘画中对这一"视觉方式的历史"呈现的最为直接和明确不过的就是素描。西方历史上的画家们都是用素描作为研究各自视觉方式的手段,也因而素描成为解决造型问题的基础手,并进而把素描和草图用丹配拉和油画发展为完整的主题性绘画,可以说素描的表达方式与相应的绘画表达方式是完全谐调一致的,有什么样的素描就有什么样的绘画,反之有什么样的绘画也一定有什么样的素描相伴随。美术史上无数正式作品与素描的对应已证实了这一点。素描史就是一部绘画视觉方式演变过程的浓缩。素描史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学习西方古典大师的绘画技艺,如果找到与油画对应的素描,就象找到了解开油画技术迷宫的后门。
大师们的真性情往往在短期素描当中得以最充分的流露,其精神价值往往不在正式的大作之下。可以从素描作品入手还原艺术的问题情境,展开"艺术的故事",找到连接这个"故事"的一个个情节。这里不可能写一部素描史的大书,仅选择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构成一部素描史的问题集。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1: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2:00 +0800 CST  
埃及人用所知的经验完成墓室壁画,没有独立于壁画之外的素描,那些墨线勾成的形象施以胶彩即成绘画,他们利用二维的经验方式,如同用文字符号进行着的书写,用图画的"文字"写着他们的事,如棋子指代车马兵将那样,用符号指代事物就算完成了图画的功能。完全是"正面率"的,这个人和那个人长得都一样,这个时期的绘画很像文字,贡布里希的说法叫"画其所知",与儿童画的表达方式相似,一个圆圈是身体,再画一个圆圈是头,然后一边一根棍儿是胳膊,下面两根棍儿是腿。画所有人一样,是符号化的,有点像国际象棋,不需要表现王后长什么样,国王脸上有没有痦子,这个时期是图像文字化和文字图像化的时代。中国也曾经有过图画式的甲骨文,与古埃及有很多相似,不同的是我们的传统不曾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4: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4:00 +0800 CST  
古风时代的希腊人对图画功能的认识和埃及人一样,是符号化的,它们被留在了美丽的陶瓶上,不难看出对真实的客观世界表现的努力已经开始,古典时期的作品表现了这种欲求"再现"的努力。古典时期的瓶画已经很写实了,这里面的人物有了特征和立体关系,从古风时期到希腊化时期,一步一步的开始观察真实,走上了追求写实的道路。这时期的艺术家,开始把眼睛转向了周围的世界,不再是脑子里知道的那个世界。埃及人是不可能这样画两条腿的,这条腿压着那条腿,那条腿被遮挡,脚仅露出一点。古希腊人在立体写实这样的道路上已经走的很远了。他们的写实传统,令我们惊讶。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4:00 +0800 CST  


楼主 灰孩子  发布于 2017-06-13 08:05:00 +0800 CST  

楼主:灰孩子

字数:18974

发表时间:2017-06-13 05: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2 10:28:38 +0800 CST

评论数:36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