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

55 汤的反击

回到商以后,被囚禁的经历使汤心有余悸。
夏桀一个阴招将汤冰冻,还好CD时间不算太长,毕竟汤也是一位超级RMB战士,砸钱能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
一着不慎险些酿成大错,汤因此吸取教训变得更加周密谨慎,也更加坚定了灭夏的决心。

经过与伊尹和仲虺的商量,汤明确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便是着手收拾三个讨厌的诸侯国韦、顾以及昆吾,这三个诸侯国就像牛皮糖一样紧紧的粘在商的周围,并且对夏朝还十分衷心;
第二件事情则是效仿少康,准备在夏朝内部安插间谍,从而获得更多情报。一番考虑,汤锁定的目标是被夏桀遗弃的妺喜。

打架的事情我们先放一边,毕竟八卦来得更有看头……
古往今来,无论是我们大中华服,还是其他区服,对于间谍的运用都有着大量的记载,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大型即时战略游戏中,侦察与反侦察所带来的效果有时候甚至超出了打架本身。
在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少康中兴』里面,少康是整个大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召唤间谍这一兵种的国君,女艾则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位间谍,不过女艾本身就是少康的部下,这件事情运作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汤在做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难度就显得稍微大了点,因为他在做这个任务时多了一道手续,这个手续叫策反,汤把这个手续叫给了伊尹。
伊尹来到夏桀的地盘,一边观察夏朝的情况,一边开始做准备。他带着各种贡品、宝物先是接近妺喜的宠信,等到时机成熟了便开始逐步拉拢妺喜。
备受冷落的的妺喜怨气太深,每天不是唱『出卖我的爱,逼着我离开,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便是唱『相爱难,恨亦难,我的心碎了无痕』。

对于妺喜而言,就这样一直虚度光阴下去,生活其实已经失去了色彩,但是她又还能怎样呢?
于是,伊尹带着他的演讲出现了。
伊尹告诉妺喜,她之所以被冷落,完全是因为琬、琰两位新人的加盟,而夏桀本身荒于正事,夏朝的基业现在已经摇摇欲坠,汤则是最有可能代替夏桀位置的那个人。

只要妺喜愿意配合,不断提供夏桀的消息,汤在打败夏桀后肯定会把夏桀还给妺喜,让他们两个终老。
伊尹为这次演讲定了一个主题,标题叫『好日子会回来的』。伊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妺喜与夏桀能够重归于好,共享天伦,这画面太美,妺喜瞬间就被说服了……
有些话,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但还是不得不重申一遍,政客们的道理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因为,信了你就输了……

好了,搞定妺喜,在朝廷内部安装好摄像头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移除自己身边的三个摄像头。
韦、顾、昆吾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来。
精心准备之后,汤和伊尹率领了支持商的联合军队,首先对韦展开进攻。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打出GG,韦灭。
汤接着又挥师东进,顾国势单力薄,也被杀得兴起的汤一波A掉。

接连拆下两枚摄像头,汤的本意是调整歇息,一会再回来,可是昆吾不干了……
昆吾的BOSS『夏伯』自恃其能,又看汤接连打了个背靠背的比赛,于是便有了偷鸡的念头。
他率军主动向商进攻,伊尹领命迎战昆吾,过程很简单,伊尹一战大败昆吾,再战杀夏伯灭昆吾,如此轻松,搞得万能的伊尹都犯迷糊了,难道夏伯这么高调,就是为了主动送人头?
……

所以说嘛,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没有金箍棒就别穿虎皮小短裙。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09 12:23:00 +0800 CST  
56 汤之誓词

接连拿下三个刺头后,汤越战越勇,打算一鼓作气直接拿下夏朝,但是伊尹这个时候发话了,不要着急,休息休息……
聪明的人就是不一样啊……
伊尹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他对目前时局的掌控要比汤透彻。韦、顾、昆吾不过是夏朝安插在商周围的前哨,对商更多的牵制还是在军情的打探方面,夏朝的整体实力这时还完全凌驾于当时的商,尤其是本身勇猛好战的九夷族还随时听从夏桀的调遣。

那么,这个时期该做什么呢?
首要的便是隐忍,私底下继续做该做的事情,但是绝对不跟朝廷翻脸。
于是伊尹还是继续搞舆论轰炸,到处宣传夏桀的暴行以及汤的德行,顺便不停观察朝廷的动向。

有了妺喜的配合,掌握夏桀的动态并不难,于是汤开始小范围的试探,他对外宣布,即刻停止向夏朝朝贡,想看看夏桀的反应。
消息传到夏桀那里的时候,夏桀大怒,马上要召集九夷族一起攻打商,兵马还未动,粮草就先行了,怎么回事?
得到消息的汤清楚目前时机尚不成熟,马上备好财物派人赔礼道歉来了,表示这一切都是误会,一定是有人传话传错了……

夏桀很高兴,对于他来说打架便意味着耽误了他吃饭喝酒睡琬琰,只要汤认怂就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汤也很高兴,因为他也摸清楚了夏桀的态度,只要这么耗下去,形势对商是有利的,于是汤继续埋头开矿暴兵攀科技,随时侦察对手的情况。
差不多过了一年,九夷族的很多部落开始忍受不了夏朝常年的压榨勒索,也看出夏桀熬不了多久,于是懒得再听调遣,纷纷叛离,夏朝风雨飘摇。

汤很兴奋,很高兴,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等了好久终于要把梦实现,是时候拿下夏朝了,但是伊尹这个时候又发话了,不要着急,休息休息……
汤明白伊尹要做什么以后,总算打消了自己的疑虑,高手就是不一样……
伊尹要做什么呢?

他要汤做战前的动员,也就是宣读伐夏的誓词。
『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汤的誓词简短而铿锵,告诉大家夏桀不断剥削百姓,已经耗尽了民力。虽然夏桀自喻为太阳,但是百姓已经发出『太阳什么时候消亡呀?我们愿同它一起消亡』的声音,夏桀的品德已经坏到这个地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顺应天意,出兵征伐。

这样的誓词有什么好处?
很显然的是,与以往征伐其他部落不同的是,汤这次要做的是拿下夏朝,作为臣属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正当的理由,否则便是谋反,便是反派,激昂的誓词交代了征伐的背景,更是为整个行动打上了正义的标签。
同时,好的宣传与鼓动,能够极大的振奋士气,提高军队作战的水平,这就相当于给整个军队都刷了一个大buff。

历代以来,无数次的战争,我们都会看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誓词,起的都是同样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夏启曾经在灭有扈的时候做过,这次轮到了汤,他们开了历史的先河,并规范了战争的流程,『要打仗,先演讲』……
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汤说:『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
家,也许仅仅是最简单的梦想,但却是最大动力的根本来源。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0 14:54:00 +0800 CST  
57 商汤革命

汤演讲完毕,果然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军队士气大振,各条战线纷纷都表示愿意与夏朝决一死战,接下来便是亮剑的时刻了,这里距今大约3600年。
夏军士气低落,怨声载道,侦察细致的汤都看在眼里。
于是汤仅仅选了良车70乘,并派敢死队6000人,联合各诸侯国军队,向夏朝出发。

先秦以前,军队的编制一是看人口,二是看战车数量,尤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战车配步兵的作战模式已经十分成熟,规模也比较庞大,动辄战车以千为单位,军队人数数万乃至数十万。
从这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汤对于这场征伐夏朝的战争甚至都没有花费太大的代价,区区几千人配几十辆战车就要闹革命,成本实在是不高……
对于军队的编制,战车以及人员的搭配等等,让我们还是先挖个大坑,留到战争频繁且强度升级的春秋战国时代再去八卦,眼下我们还是看看汤是如何通过低投入实现高回报的。

汤没有选择直接进军夏朝都城,而是来了个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西面,他要搞突袭。
又是搞间谍战,又是搞突袭,汤的花样还真不少……
夏桀无奈只得仓促应战,与商军战于蒲州『今山西省运城附近』一带,很快便大败,只得退守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夏县附近』。

鸣条之战,一触即发,等到交战的那一天,刚好赶上雷雨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则节节败退,仓皇逃跑。
夏桀仅带五百余人,一路向东逃到了三朡『今山东定陶北附近』,这里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三朡誓死抵抗,但胜利的天秤已经倾向于汤,一番激战,三朡灭。
夏桀没有办法,只能继续逃走,这次他选择了向南,带的还是五百多人……

夏桀最后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寿县附近』,等到商军追至南巢时,夏桀又想从南巢逃跑,但是刚到城门口就被商军捉住。
每个人,都曾经是梦想家,但是当梦走了以后,就只剩下想家。
年轻的夏桀,曾经也有过自己的梦,但随着暴政与美女带来的放纵,他逐渐丢掉了自己的梦,此时此刻,即便汤没有对夏桀处以极刑,但被流放于南巢的亭山,夏桀只剩下了对家的念想。

夏朝,这里曾经是他的家,这里曾经是他的天下,但夏朝的家天下,随着他的流亡而不复存在。
琬、琰早已不知所踪,唯有妺喜,陪着夏桀走过了他最后的流亡岁月。也许,他会后悔当年在夏台没有将汤除掉,也许,他会后悔抛弃妺喜的那一段时间。
但是这世上没有也许,数年后,夏桀病死于亭山。

二十多年的征伐,汤最终击败了夏桀,并在收服了夏朝的残余势力后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随后汤举行祭天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是按照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夏桀,这正式地宣告了夏朝的灭亡,还有商朝的建立,汤从此而被尊称为『商汤』。
商汤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势力范围甚至远远超过了夏朝,但是商灭夏的真正意义其实并不在这里。
商汤运用战争这样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腐朽的夏朝并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打破的是『国王永定』这样的说法,让后人明白百姓像夏桀这样的暴君也并非能够永远的『日不落』,大中华从此而进入历代王朝不断更迭的轮回,这其中,夏商的更迭被称为『商汤革命』。

所谓的革命,历经几次意义上的变迁,已经变成了我们现在『打土豪、闹革命』的革命。
但是在最初的阶段,改朝换代的活动一般都会打着顺应上天意志的旗号而进行,因此而被说成是『天命的变革』。
商汤革命在大中华历史上是第一次通过武力最终得以改朝换代,这对后世战争的发展以及军事理论的构建,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1 12:43:00 +0800 CST  
58 商汤伟业

按照惯例,随着商朝的建立以及高级领导人汤的上任,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期专访,对新任国家领导人进行一个详细的报道。
汤,生卒年不详……
姓子,名履,又名天乙。
商丘人,契的第十四代子孙

汤早年任商部落首领,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附近的葛国以及夏朝的诸侯国韦、顾、昆吾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
随后作『汤誓』,汤与夏桀大战于鸣条,并最终灭夏。
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于亳,建国号为商,建立了继夏朝后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汤自己则成为商朝的开国帝王。

汤吸取了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并在一次诸侯大会上作出了重要的讲话『汤诰』,强调天道的公正,福善祸淫是上天的基本法则,夏之所以灭亡完全是上天对夏桀的惩罚。
并且,汤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
在对待百姓方面,汤注意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并安抚民心,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有诗为证,『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总之,汤会打江山,也会治理江山,担任商部落首领17年,建立商朝后又称王13年,他在这期间的作为奠定了商朝近六百年的基业。
作为商代的开国帝王,儒家、道家以及墨家经典均推汤为华夏圣人之一,后世一般都尊称其为『商汤』,后来大中华的历代皇帝也尊奉称其为『王师商汤王』,并视为国家领导人的典范。

领导当到这个份上,可谓名垂青史,丰功伟绩也无需我们赘述,于是我们只能对汤作一个简短的八卦。
因为建立商朝,汤因此更多被后世称为商汤,『商汤革命』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件事情,但是对于汤以及商朝却有着很多不同的称呼,这些又来源于不同的事情。

首先,『商』源于契,他在很早时候属地便被封为了商,契死后他的墓冢被称为『商丘』,这是商丘的由来。
汤作为契的后人,同样是在商丘发迹,从部落首领一直到最终建立商朝成为帝王,其中汤定都于『亳』,其实地址也在商丘范围内。
眼神不好的朋友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个亳,不是毫毛的毫,它要少一根毛,音同『伯』。

其次,我们熟知的『殷商』,这个殷其实还是源于契,契因生在殷水便以殷为姓,后又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劳而被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所以商族以殷和子作为姓氏,汤到这里的时候继承的便是子姓。
最后,汤姓子名履,又名天乙,称帝13年后病死,庙号为『成汤』,因此汤同很多帝王一样,称呼也显得比较多,这其中真正与汤有着直接关系的,显然还是那个汤……
汤死后,其子孙中有一个分支便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这就是汤姓的由来。

怎么八着八着汤就死了……
这不科学啊,领导刚刚上任,马屁还没拍完就直接把领导的后事都交代清楚了,这样的编剧政治倾向严重有问题……
所以说,谥号啊什么的就此打住,建国初始便谈这些领导人忌讳的话题,搞不好会有被请喝茶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还是八些与汤有关的趣事。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2 10:13:00 +0800 CST  
59 网开三面

商朝建国初期,我们谈谈商朝的国家体制。
作为大中华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实质上在国家体制上还是对夏朝的一个延续,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诸侯国这个层面。
想当初,夏启在搞定各部落后,封了那些比较听话的部落首领为诸侯,并对部落联盟时期的编制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令他们原先的部落为诸侯国,这其中商也曾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

从整体上来看,夏朝的大BOSS是这个诸侯国联合体的领袖,不过能不能领袖起来还得看下面的地方领导听不听招呼,你让他按时上贡他说不定也会耍赖哭穷,这样的国家体制下,实际上管理是一个大问题。
怎样才能最有效呢?
很简单,打,不服就打,不听话也打。

所以说嘛,当老大其实so easy,哪里搞事打哪里……
但是这个前提便是手段要强硬,这直接现在军事力量上面,而军事力量则又依托于综合国力。
于是我们看到,夏朝后期衰败首先是自身战斗力的下降,然后便是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开始不服从中央的『宏观调控』,这其中汤最过分,他不仅仅是自身脱离了中央,还不断拉拢众多的诸侯国,最终导致了夏朝的溃败。

到了汤建立商朝,在夏朝被灭这件事上他更多强调的是夏桀本身的『作死』以及天意本该如此,在国家的建设上也是主要体现在对官员的要求和百姓的仁慈,忽略了这种诸侯联合体所带来的潜在问题,所以国家体制上实际仍是对夏朝的一种延续。
这种联合体式的国家好不好呢?
其实也没什么好的,尤其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汤兵强马壮,人心所向。但是国家一旦衰败,诸侯国的背叛便成为最致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到了商之后的周才有所解决。

好像又剧透了……
不过我们话说回来,毕竟商朝离夏朝太近,诸侯国带来的问题在当时没有放大,再加上汤本身足够强大,因此对于这样的忧患才不够重视。
汤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军队的实力上,更多的是他的德行与实际广为流传,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不汤有一次外出游玩,跑到一处茂盛的林子里时看到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
农夫工作做得很细致,把网挂得东南西北四面都有。
不仅如此,待网挂好后,农夫还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还跪在地上默念咒语:『上天保佑,阵型已摆好,愿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鸟兽统统进来。』

汤见到这一幕想到了夏桀,非常感慨说:『如此张网,简直就是赶尽杀绝啊。这不就是夏桀以前干的事情么,实在太残忍了。』
于是汤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汤也跪下去对网念了几句口诀:『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就往左跑,想往右跑就往右跑,实在不听话的就往网里钻吧。』
汤还教育农夫和随从,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要抓就抓那些不听天命的。

农夫想:我不就是抓几只鸟么……
不过后来农夫还是深受感动,照汤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诸侯们听说这件事以后也都纷纷称颂汤是一个有德之君。
网开三面实际上是去掉三面只留一面,后面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网开一面』,当然了我们现在流行这么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2 10:14:00 +0800 CST  
继续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5 18:24:00 +0800 CST  
60 甲乙丙丁
商朝建立后,汤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并且不断扩展统治区域,影响力远至黄河上游,氐、羌等部落都前来纳贡归服,国家一片兴盛。
作为帝王,练小号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汤也没有闲着,练了三个小号作为备用,分别是太丁、外丙和中壬。
从汤及后人名字及称呼上,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些规律,因为这里面都选用了『天干』中的某一位,但是仔细想想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汤本人倒是也有个别名叫天乙,儿子丙丁这样依次排开看起来好像也算正常,壬排天干第九似乎我们也能勉强接受,说不定中间有些戊、己、庚、辛这样的小号夭折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呢,问题其实并不在这几位身上。
天乙,也就是汤的老爹名『主癸』,癸在天干中是最后一位,比壬还靠后,太丁的儿子『太甲』后来也成为一代帝王,但是他却是汤的孙子。
甲、乙、丙、丁,排得如此混乱,一定是哪里弄错了……
也许他们会说『我们只是路人甲乙丙丁,在这个花花世界集体游戏』,但是一家子的帝王,用路人来称呼实在是折煞他们。
当然了,说一家子也并不完全科学,因为甲乙丙丁中的丁出了点小问题。
以下内容自行按照如下规则理解。
乙,即天乙,也就是汤;
丁,即太丁,汤的长子;
丙,即外丙,汤的次子;
壬,即中壬,外丙之弟。
甲,即太甲,太丁之子;
首先是丁,作为乙的长子本来是太子,但是结果命不够硬,还没来得及接乙的班便先行删号;
于是丙捡了个便宜,在乙之后即位,成为商朝第二代帝王;
无奈丙的命也不够硬,仅在位3年便病死,于是帝王的位置又传到了丙的弟弟壬;
壬的运气也不是很好,4年后也删号,帝王的位置又归还到了丁这里,这次接班的人是丁的儿子甲……
于是王位这个东西就像烫手山芋一样在甲乙丙丁中间进行了一个传递,中间由壬作了个短暂的过渡。
只是顺序是这样的乙-丁-丙-壬-甲,对于像我这样有强迫症一样的人来说,这样凌乱的排序简直有抓狂的感觉,所以,我们得把这个混乱的排序过程简化一下。
汤建立商朝后兢兢业业,但毕竟他把人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与夏朝的对抗了,称王后13年,汤病死。
汤准备好的三个小号,老大太丁还在太子阶段便先汤而去,于是外丙成为商朝第二代帝王;
3年后,外丙病死,其弟中壬成为第三代帝王,但是4年后外丙也坚持不住了……
3个儿子,加起来总共就在帝王这个位置上呆了7年。没有买卖,也没有杀害,只能说他们三个没那种命……
中壬之后,帝王的位置又回到了老大太丁这一分支,其子太甲成为商朝第四任帝王。
到这里简直比『柯南』还要残暴的感觉,因为柯南一般一集也就死一个人,我们这一集却一下死了好几个,并且还都是帝王级别的人物……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5 18:25:00 +0800 CST  
61 伊尹摄政

甲乙丙丁排排队吃果果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商朝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与夏朝家天下的体制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到这里时已经不再是父传子的格局,而是优先遵从『兄死弟及』,小弟们都挂完了,才传位给儿子这一辈。
由于汤没有弟弟,所以后面就轮到他的长子太丁即位,可惜太丁删号太早,因此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
外丙在位三年后光荣牺牲,于是又轮到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不过仲壬在位四年时也死了,这样汤的儿子一辈已经全部追随汤删号走人,接下来就只能看孙子们的了……
其实吧,很多成功靠的既不是厚积薄发的努力,也不是什么戏剧化的机遇,而是早就定好的出身和天赋。
历史上有不少励志的热血英雄,但是却也同样有着不少投胎水平比别人高很多的名人,他们也不需要做太多的奋斗,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自然就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太甲便符合我们说的这种情况,作为汤的长孙,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商朝接班人的头号种子,而真正将他推上商朝舞台中央的则是开国元老伊尹。
伊尹作为汤打江山时期的巨头人物之一,先是陪着汤走过了建国初期的十多年,中间一不留神打了个盹,到太甲即位时就已经成了四朝元老。
所以说呢,资历辈分这些东西有些时候是要自己干的好,有些时候则是要帝王死的早……
伊尹作为开国的功臣,威望建树本来已经很高,到太甲时又贵为四朝元老,很自然的在太甲继位之初、政权还不够稳定时便辅助太甲管理朝廷的大大小小事情。
伊尹在厨艺上的天赋我们前面已经做过介绍,他对于厨艺和治国理论结合的绝技我们也有所提及。
在灭夏之战中他的军事才能也体现在对局势的把握以及各种谋略上,总之到这样时候伊尹已经各种荣耀加身,可谓『人生大赢家』。
但是作为大中华史上久负盛名的名臣,伊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个时候的伊尹对于『人生大赢家』这样的称号也许仅仅只是淡然一笑,他要说的是:『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太甲初期,有着早年兼职教育经历的伊尹信心满满,他决心将太甲培养成为又一个集能力与胸怀的明君,于是一口气打造了三篇攻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治国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旨在教太甲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
这三篇攻略分别叫『伊训』、『肆命』、『徂后』。
其中,『伊训』侧重于如何为政,『肆命』侧重如何明辨是非,『徂后』则侧重于法治问题。
按道理说,有这样的高手辅佐,又有这样的『明君速成班』,太甲的帝王生涯应该会顺风顺水,轻轻松松的。
那么,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
是的,一开始确实是这样的。
……
在初期,太甲小心谨慎,遵守祖上留下的各种规矩,认真拜读三大攻略,也能够按伊尹的教导行事,所以国家治理的还算不错,商朝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运转的也比较良好。
但是如同很多人掌握了点技能就翘尾巴的心态一样,太甲也开始飘飘然了。
他认为,自己才是一把手,什么事情都听奴隶出身的伊尹实在太没面子,一切都应当由他说了算,否则简直枉为一国之君。
对于这些,伊尹其实也看的很开,本身就是无所谓的事情。
但是为了刷自己的存在感,太甲开始恣意妄为,故意不所伊尹的规劝,反倒是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更过分的是,太甲开始拜夏桀为偶像,用暴虐的手段来折腾老百姓,搞得百姓们怨声载道。
仅仅三年,太甲就证明『明君速成班』失去了效果,治国攻略被遗弃,商朝也开始有向夏朝末年演变的迹象。
于是,伊尹只能放大招了……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5 18:26:00 +0800 CST  
广告就这么明目张胆的放这里
简直就是耍流氓。。。。。。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6 09:35:00 +0800 CST  
62 太甲流放

历朝以来,面对昏君,臣子们除了劝谏以外,似乎都没有好的办法,毕竟这样的体制下,听还是不听,完全是君王们自己说了算,而且在大中华历史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帝王,实在是少之又少。
太甲在伊尹的辅佐下,没有按照预期的轨道成长为一代明君,而是在自我约束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有逐渐演变成下一个夏桀的趋势,对于这一点,伊尹很失望。
但是失望归失望,国家大事不能耽误,否则像太康失国那样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会不会再来一次,像夏桀那样亡国的教训也是历历在目。于是我们知道,伊尹技能CD时间到,该放大招了。

作为一个臣子,而且还是历史上的名臣,伊尹该怎么做呢?
伊尹对太甲百般规劝,但他始终听不进去,于是伊尹将太甲放逐到了『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附近』,也就是汤的陵墓附近。
伊尹让太甲呆在这里自己好好反省,然后自己摄政把持大权处理国家事务,这件事情被称为『伊尹放太甲』。

臣子放逐帝王,这样的事情几乎逆天,在儒家思想一统大中华的后面几千年,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且几乎不可想象的事情,并且在通常意义上,这种事情会被定性为谋反。
但是伊尹不仅仅是做到了放逐太甲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伊尹放太甲』这个典故在后面的几千年更多的是被后人所称颂……
伊尹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

在太甲被流放的期间,伊尹尽心尽力处理好商朝的各项事务,但却从来不专权,同时他也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一举一动。
『留用察看』期间的太甲则在不断接受着政治教育的洗礼。
面对着已故的汤,太甲了解到了当年汤创业的辉煌与艰辛,再联系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对他爷爷汤境界的神往与自己过往行为的羞愧交织在一起,他决心以汤作榜样,改正错误,重头再来。

这一晃又是一个小三年过去了,太甲顺利拿到了红色革命教育的大专文凭,精神面貌焕发一新,所有的这些伊尹都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一个天气不错的日子,伊尹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来到桐宫,严肃而郑重的把太甲接回了都城毫,并把政权交还给他。
重新回归后,太甲以前事为师,按照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并且积极听从伊尹等身边大臣们的良言良策,此后,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被太甲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在太甲与伊尹之间,我们仿佛见证了一场奇迹的发生。
太甲从年少轻狂到改头换面,从原本已经偏离的轨道上又重新回到了成为一代明君的道路上。
而伊尹则在辅佐太甲的过程中想尽办法,甚至到了放逐太甲再教育这一地步,甚至是在他独揽大权期间也没有过任何的非分之想,他说做的,都是一个丞相所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他做的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出色。

经历过这样的挫折,太甲也没有就此而在心中埋下仇恨,奴隶出身的伊尹曾经被他看不起,到如今反而又有了更大的重量,他也没有辜负伊尹的一片苦心,最终成一名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看到太甲的表现,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用来褒扬太甲的业绩,可以这样说,在太甲成长的道路上,伊尹起到了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太甲多年后回想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时,也许会无限感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6 09:36:00 +0800 CST  
63 五朝元老

走入正轨后,太甲的作为可圈可点,其后的历代商王对他也是充满了敬意,唯一的问题便是,太甲的帝王生涯也不算很长。
太甲23年,病,然后卒……
太甲之子『沃丁』由此而走到台前,成为商朝第五任帝王,辅佐他的还是伊尹,一个不留神伊尹又升了一级,成为五朝元老。

从商朝前面的几届帝王来看,好像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寿命好像都不算很长,与上古那些圣人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不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反倒应该容易理解一些,毕竟几千年前的生活与医疗条件都远比不上现在。
对于他们来说,即便退休的年龄不放宽到65岁,想要光荣熬到退休其实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不过伊尹却一直在坚持。
直到沃丁八年,也许不想成为『六位帝黄完』,伊尹终于停下了他的步伐,终年100岁,随后伊尹被安葬在商汤陵墓旁,沃丁以这样的方式来彰显他对商朝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从古人来看,他们把伊尹和孔子放到了同一位置,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足见伊尹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餐饮界,他在烹调技术及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被后世尊为厨圣;
在军事上,他对汤灌输『人心向背』的思想,并这一思想贯穿于灭夏战争,并且根据夏商势力的变化不断选择不同的策略,尤其是在离间妺喜获取夏朝情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外,比如孤立敌人、壮大自己、迂回包抄和切断敌人后路等策略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他最突出的贡献则在于大胆冲破天命观的禁锢,人心向背影响战争胜败的观点确立了人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大中华军事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伊尹可谓为大中华军事史上第一个军事谋略家。
不仅如此,在教育界,他是大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老师,太甲的事迹便是一个活生生的典范;
在医学届,『汤液经法』据传为伊尹所撰,汤液的发明也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对于很多人而言,哪怕只需要其中的任何一个标签,他们都足以光荣的被载入史册,不过对于伊尹来说,这些都不过只是他伟岸背影其中的一角,他最大的标签还是丞相,或者说政治家。
从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论打动汤开始,伊尹便从奴隶身份蜕变,开始走向政治的舞台。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对于国家,对于帝王他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一方面,伊尹强调『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伊尹用这样的思想来鞭策和警醒他所辅佐的五位帝王,同时这也给君权戴上神授的光环,为统治百姓带来便利;
另一方面,伊尹更注重帝王本身的自我修养。『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总体来说,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他希望帝王能够始终如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并且做到尊贤、用贤;同时伊尹也强调做大臣的既要上对天子负责,也要下保庶民安定。
伊尹历经几代帝王,为商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他自己亲力亲为,成为大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久负盛名的贤相。
后人尊伊尹为圣人,也是因为他对大中华历史的发展,以及对大中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一辈子忠肝义胆薄云天,撑起那风起云涌的局面,浪淘尽沧海桑田。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7 16:11:00 +0800 CST  
继续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8 13:08:00 +0800 CST  
64 致富农经

伊尹之后,商朝进入到了一段相对比较平稳的日子。
后续接连几位帝王,在位时间都还算比较稳定,动辄十几二十多年,没有太多骄人的成绩,但也没有太多的战乱。
国家领导人懒劲上来了打打酱油,商朝也偶有衰落,但领导人们稍微努力折腾下后,国家实力又有所起色。

沃丁29年,卒,谥号昭王,随后其弟『太庚』即位。
太庚25年,卒,谥号宣王,随后其子『小甲』即位。
小甲17年,卒,谥号敬王,随后其弟『雍己』即位。
雍己17年,卒,谥号元王,随后其弟『太戊』即位。

前前后后好几十年,这些帝王们来了又去了,留下自己的名字,混了个荣誉称号,然后就这么去了……
趁着这段长草期,我们八卦下商朝一些比较显著的特色,聊什么内容呢?
我们从『占卜』这个话题聊起。

几千年前,生产力低下,科技树欠发达,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也十分有限,于是便总会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崇尚一些超自然的存在,比如图腾、神灵等等就成为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事情。
同时,在『王权神授观』的背景下,天赋神权也成为统治者们非常有效的政治手段之一,到了商朝,这些内容的集中体现之一便是占卜。
一个标准占卜的流程,首先是取处理好的龟甲或兽骨用火烧灸,一直烧到裂出焦纹。占卜的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定向来判断凶吉,决定接下来的事情能不能做,最后将占卜的结果和以后发生的情况刻写在同一块甲骨上,具体做这些事情的人称为『卜官』。

基本上,大中华最早的占卜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并且商朝时期占卜之风极其盛行。打仗要占卜、打猎也要占卜,生病了要占卜、就连做个梦了也要占卜……
总之的是,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一下以问吉凶,然后还要将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那么,面对这么一堆的文字,还有这么多的龟甲或者兽骨,我们自然就想到了三个字,这便是『甲骨文』。

从上古黄帝时期我们便了解到,仓颉作为大中华文字的始祖,很早就已经创造出文字,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些文字都没有能够系统性的流传下来,到目前来看,我们大中华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从内容上来看,甲骨文记载的大部分都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大到作战、祭祀,或者天气与农业情况,小到打猎、生病,或者结婚生子,基本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从特点来看,已知的甲骨文大约有4500多个单字,目前已识别的约有2000个,它们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充分展现了大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
从数量上来看,自1899年甲骨文首次被发现,共计出土的甲骨大约有154600多片,但是因为中医里面『龙骨』这一剂药的存在,清朝光绪年间不少的甲骨碎片也被当成中药卖给了药铺,然后磨成粉,又被人吃了下去……甲骨文差不多在这个时期被发现,而很多附带甲骨文的『龙骨』被人吃到肚子里面的事情则被称为『人吞商史』。

从数量众多的甲骨文碎片我们可以推断出什么呢?
我想,我们可以推断的是,那个时期养乌龟肯定是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8 13:10:00 +0800 CST  
65 王位危机

雍己死后,轮到其弟太戊继任。
太戊之前,前面几任领导人业绩不够突出,商朝已经稍微有所衰落。针对这样的情况,太戊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勤政修德,治国抚民,并大胆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其中伊陟是传奇人物伊尹的儿子。
第二件事便是一直勤政修德,治国抚民……

太戊在位时间长达75年,成为整个商朝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商朝也在他的带领下再度焕发出活力。
太戊死后,庙号『中宗』。
能够得到庙号,说明太戊生前的业绩非常不一般,不过由于他在位时间实在太久,因此接班人的问题便只能考虑从下一代着手了。

汤以后,甲乙丙丁期间我们就已经清楚,商朝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明显区别于夏朝的父传子体系,而是采用了兄死弟及这样的优先模式。
很多弟弟们看到哥哥当上一把手也不用太沮丧,平时好好锻炼身体,不要太沉迷于酒色,跟哥哥比比谁的气更长,同样也会有机会转正。
不过也因为同一代人轮流当上帝王,因此在时间的安排上就显得比较紧凑,很多帝王号不容易轮到了当个几年或者十来年,基本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商朝在差不多六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只历经了17代人,但帝王的数量多达31位,并且相互之间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则是兄弟关系。
对比夏朝和商朝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继位方式,我们不免有一个疑问,究竟是父死子继的制度好,还是兄死弟及这样的模式更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其实都不好……

大中华几千年以来,在帝王继位的问题上,无论是采用父死子继,有或者是兄死弟及,因为贪恋权力而自相残杀的案例数不胜数。
毕竟在这两种体系之下,接班人的种子选手往往都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无论是弟弟,又或者是儿子,『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思想都会使得他们产生放手一搏搞掉种子选手的念头。
商朝前面几代接班人还好,尤其是甲乙丙丁时期,一把手就像一个烫手山芋一样,轮到的往往过不了几年就挂了,有的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轮到,但是到了太戊以后,短命的情况已经不再多见,于是情况便有些不一样了。

太戊传位其子仲丁,原本对于太戊来说算是个圆满的结局,毕竟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商朝还算比较兴盛,把一个底子不错的国家交给下一代打理,也对得起后来人了。
仲丁即位后,成为商朝第十任帝王。
仲丁原本也是兢兢业业,尽力做好一把手的分内事,不过自部落时期商就一贯喜欢搬家的爱好又重新开始回归。

仲丁元年,仲丁就将都城从亳迁到了嚣『今河南省荥阳县附近』,亳作为商汤打江山时候的根据地到了第十代帝王,政治上的领导地位也终于被取消。
彼时,位于商朝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尤其是起源于山东半岛东夷族的一个分支『蓝夷』,对商朝已经产生一定的威胁。
蓝夷如同『蓝精灵』一样,显著的特点便在于蓝,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皮肤是蓝色,而是因为擅长种植蓝靛、染蓝衣料并习惯穿蓝衣而得名。

仲丁六年,蓝夷开始进攻商朝,仲丁全力出兵击退蓝夷,但仲丁本身的势力也受到重创。
仲丁13年,卒。
仲丁的早逝使得原本比较顺畅的接班制度开始受到严重的挑战,他的数位弟弟开始争夺王位,这就拉开了一段长达一百多年的『who can who up』的王位争夺战。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19 09:39:00 +0800 CST  
1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21 10:16:00 +0800 CST  
65 王位危机

雍己死后,轮到其弟太戊继任。
太戊之前,前面几任领导人业绩不够突出,商朝已经稍微有所衰落。针对这样的情况,太戊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勤政修德,治国抚民,并大胆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其中伊陟是传奇人物伊尹的儿子。
第二件事便是一直勤政修德,治国抚民……

太戊在位时间长达75年,成为整个商朝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商朝也在他的带领下再度焕发出活力。
太戊死后,庙号『中宗』。
能够得到庙号,说明太戊生前的业绩非常不一般,不过由于他在位时间实在太久,因此接班人的问题便只能考虑从下一代着手了。

汤以后,甲乙丙丁期间我们就已经清楚,商朝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明显区别于夏朝的父传子体系,而是采用了兄死弟及这样的优先模式。
很多弟弟们看到哥哥当上一把手也不用太沮丧,平时好好锻炼身体,不要太沉迷于酒色,跟哥哥比比谁的气更长,同样也会有机会转正。
不过也因为同一代人轮流当上帝王,因此在时间的安排上就显得比较紧凑,很多帝王号不容易轮到了当个几年或者十来年,基本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商朝在差不多六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只历经了17代人,但帝王的数量多达31位,并且相互之间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则是兄弟关系。
对比夏朝和商朝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继位方式,我们不免有一个疑问,究竟是父死子继的制度好,还是兄死弟及这样的模式更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其实都不好……

大中华几千年以来,在帝王继位的问题上,无论是采用父死子继,有或者是兄死弟及,因为贪恋权力而自相残杀的案例数不胜数。
毕竟在这两种体系之下,接班人的种子选手往往都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无论是弟弟,又或者是儿子,『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思想都会使得他们产生放手一搏搞掉种子选手的念头。
商朝前面几代接班人还好,尤其是甲乙丙丁时期,一把手就像一个烫手山芋一样,轮到的往往过不了几年就挂了,有的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轮到,但是到了太戊以后,短命的情况已经不再多见,于是情况便有些不一样了。

太戊传位其子仲丁,原本对于太戊来说算是个圆满的结局,毕竟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商朝还算比较兴盛,把一个底子不错的国家交给下一代打理,也对得起后来人了。
仲丁即位后,成为商朝第十任帝王。
仲丁原本也是兢兢业业,尽力做好一把手的分内事,不过自部落时期商就一贯喜欢搬家的爱好又重新开始回归。

仲丁元年,仲丁就将都城从亳迁到了嚣『今河南省荥阳县附近』,亳作为商汤打江山时候的根据地到了第十代帝王,政治上的领导地位也终于被取消。
彼时,位于商朝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尤其是起源于山东半岛东夷族的一个分支『蓝夷』,对商朝已经产生一定的威胁。
蓝夷如同『蓝精灵』一样,显著的特点便在于蓝,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皮肤是蓝色,而是因为擅长种植蓝靛、染蓝衣料并习惯穿蓝衣而得名。

仲丁六年,蓝夷开始进攻商朝,仲丁全力出兵击退蓝夷,但仲丁本身的势力也受到重创。
仲丁13年,卒。
仲丁的早逝使得原本比较顺畅的接班制度开始受到严重的挑战,他的数位弟弟开始争夺王位,这就拉开了一段长达一百多年的『who can who up』的王位争夺战。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21 10:18:00 +0800 CST  
65居然发了2次
真拙计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22 11:48:00 +0800 CST  
66 九世之乱

仲丁的死,来的太突然,这个突然不仅仅是在于他自身,更多还是在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后续商王室的动乱。
自仲丁后,商朝开始连续发生王位上的纷争,并屡次迁都,造成很多诸侯叛离以及国运的衰落。

仲丁死后,其弟『外壬』在即位,在位15年,病死;
外壬死后,『河亶甲』继位,河亶甲是太戊的儿子,外壬的弟弟,在位9年,病死;
河亶甲后,其子『祖乙』继位,在位19年去世;
祖乙死后,其子『祖辛』继位,在位16年,病死;
祖辛死后,其弟『沃甲』继位,在位25年,病死;
沃甲死后,祖辛之子『祖丁』继位,在位9年去世;
祖丁死后,沃甲之子『南庚』继位,在位28年,病死;
南庚死后,祖丁之子『阳甲』继位,在位7年,病死。

从仲丁到阳甲,我们能够直观看到的便是王位继承上的混乱,这一时期,不光是儿子、弟弟可以继位,就连堂弟、侄子都要跳出来掺和一下。
虽然其中祖乙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帝王,他的存在使得商朝社会经济总体上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他在位时间也相对较短。
大多数的时间,王位更迭的无秩序性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更多是灾难,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对外的战争频繁。
自仲丁到河亶甲,蓝夷一直是商朝一个头疼的问题,后期又有『班方』、以及背叛商朝的『邳』和『侁』等部落。
连续几代领导人多次的征伐,虽然对这些势力进行了有效的遏制,但同时也使得商朝的国力急剧衰落。
二是商朝习惯性的毛病迁都癖好又开始发作。
从仲丁迁都于嚣开始,随后河亶甲迁都于相,祖乙之后又迁都于邢,到了南庚,又再迁都于奄……
九朝之内,频繁迁都,虽然也有自然灾害的因素,但更多还是因为政治斗争上的内耗,导致了各位一把手不得不通过迁都的形式来削弱其他的势力。
某种程度上来讲,迁都也许起到了领导人想要的效果,但同时这也在不断削弱的却是商朝本身的实力。
三则便是政治上的内耗,导致了商朝的发展缺乏延续与稳定性。
斗争带来的混乱使商朝贵族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凝聚力越来越差,我们都知道的是,人心散了,队伍就自然不好带了。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王位继承上的混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原本正常运转的王位继承制度遭到破坏,商朝的统治力量也遭到严重削弱,无力再顾及四方诸侯方国。
很多诸侯开始不再向商朝朝见纳贡, 西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等则趁机发展实力,日益威胁着商朝的统治。这个动荡的过程后来被称为『九世之乱』。
总之的是,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商朝的局势简直糟透了,九世之乱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差了九代人,但九位接班人连续的政治斗争为商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九九归一,有着剧透能力的我们自然就知道,到了第十世的时候,商朝就要开始逐步走向正轨。
要不然,为什么不叫十世之乱呢,我们的分析有道理吧……
果然,阳甲死后,其弟『盘庚』继位。盘庚看到前面的局面也是痛心疾首,下定决心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如何具体实施呢?

盘庚说,我们还是迁个都先……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22 11:50:00 +0800 CST  
67 盘庚迁都

有人说,善良过头了就会显得懦弱,计较过度了就变得矫情,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没有说绝对的能做,或者说绝对不能做,最需要把握的还是个度字。
因此,在迁都这个事情上,大中华史上历来发生的次数并不少,也很少有人坚持认为这样的事情绝对好又或者绝对坏,但商朝在这一点上绝对显得十分神奇。

让我们简单对比三千多年前同期的大中华与古埃及:
古埃及图特摩斯三世发动政变的时候,仲丁在忙着迁都;
图特摩斯三世忙着扩张的时候,河亶甲在忙着迁都;
到了图特摩斯忙着四处打仗的时候,祖乙在忙着迁都;
一直到了后面,古埃及的领导人也在不断的换,仗也在不断的打,南庚和盘庚干的事情还是迁都……

屡次不断的迁都成为了商朝一个重要的现象,自打有商部落开始,一直到商汤建立国家之前,就已经迁都达八次,即便商朝成立以及稳固政权以后,仲丁到盘庚,又连续进行了五次迁都,这也就是商朝迁都史上所谓的『前八后五』。
为什么会如此频繁的迁都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种情况:
一是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的影响。
这种情况在上古时期我们就已经看到类似的先例,但汤以前的八次迁都来看,水灾的影响应该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二是商部落本身游牧民族的天性使然。
部落时代时期,农业技术还在起步阶段,很多部落的生活基础还是以游牧为主,随着气候季节变化而随时迁徙也成为一种现象。
但是到了商朝以后,其经济发展已经超过了游牧阶段,不再需要通过迁徙来完成基本的生存任务。
三则是政治斗争所带来的内耗。
自仲丁以来的九世之乱则是最为明显的例证,在这一百多年的期间兄弟和子侄之间的王位纷争不断上演,随之而来的也是不断的迁都。
内耗严重的情况下,迁都成为对王室势力重新洗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对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面对着不断的政治斗争,生存或者灭亡便成为一个大问题。
九世之乱,需要一个英雄站出来,扭转这个不利的局面,盘庚带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成为了商朝第二十位帝王。
盘庚即位之初,商朝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频繁迁都带来的不稳定以及天灾时不时的骚扰,社会很不安定。

一番权衡,盘庚决定再次迁都。
不破不立,为了重整商朝,盘庚决定再一次推倒重来,不过这一举措却遭到了很多王室贵族们的反对,他们一方面贪图安逸,另一方面也不想因为迁都而造成自己势力上的削弱。
面对这样的困境,盘庚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这些反对迁都的王室贵族们都找来,耐心进行劝说,当然了,事实证明在切身的利益关系摆在面前,这些人也没这么容易被说服……

面对着王室贵族们的竭力反对,盘庚于是转而开始采取强制手段,他直接发布通告,要求命令他们服从。
终于,盘庚带着他的TEAM,从奄来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这次迁都成为整个商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史称『盘庚迁殷』。
自此,商朝的都城永久固定在了殷,以后的二百多年里面,商朝一直没有再迁都。

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盘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还是使用强制手段使得迁都得以顺利实施。
所以说嘛,有些时候,能动手就不要动口,省事啊……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22 11:50:00 +0800 CST  
1

楼主 o弘毅o  发布于 2015-06-23 09:02:00 +0800 CST  

楼主:o弘毅o

字数:750274

发表时间:2015-04-07 04: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8 13:17:59 +0800 CST

评论数:20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