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再读春秋之四:晋霸文公的稳定强劲

委屈的卫叔武
孙炎按照指令回卫国转告叔武,说成公想让你代替他以国君身份去参加践土大会,先保代表的名额,保住卫国。
同时,公子歂犬也找到元咺说,看来成公是回不来了,不如把成公让位的事直接公布到全卫国,这样生米煮成熟饭,不管开始是假还是真,我们都可以把他做成真。晋国也会因为叔武继位而感到高兴。到时候你就可以夹带着晋国的信任回到卫国,顺利成章和卫叔武一起治理卫国了。
但元咺很鄙视这样的说法,说叔武都不敢眼里没有哥哥,我作为一个臣子,哪里敢眼里没有君王?
歂犬听到这样义正言辞的拒绝理由后,开始为自己担心,担心自己说的话传到卫成公哪里,早晚会被秋后算账。担心人家不收自己的投名状,就可能自己变成别人的投名状。所以为了弥补过失,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只好恶人先告状,我投另一边去。公子歂犬赶紧跑到已经在陈国避难的卫成公那里,说元咺已经明确要把叔武立为卫君了,假戏真做了,现在还去晋国打报告,申请确认。
这明明是他的观点,但是张冠李戴就套到元咺身上。这也是造谣者的一贯做法:事实总是有一定的事实,但是关键环节被替换。看来“张冠李戴”比“捕风捉影”狠多了,因为捕风捉影毕竟逻辑不稳,常常经不住推敲。
多疑的卫成公质问了孙炎和元角。元角是元咺的儿子。元咺专门派他来就是为了消除谣言的误会。这两人都表示没听说这回事。但是,卫成公仍旧不信,不是说他的疑心有多重,而是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听到那么合理的故事,心里要完全不信才需要勇气。
许多时候,你会相信谣言是因为你自己内心就是这样担心,这样怀疑,传来的谣言只是加重了这种暗示。因为你自己就是谣言,所以你才相信谣言。
卫成公悬着心,就派人去践土打探消息。不知道这个探子本身是个二百五还是受到了歂犬的蛊惑,出暗差去践土看到叔武果然以诸侯王的身份在歃盟,也不了解具体缘由,不等会议结束(估计也害怕自己暴露被抓)就火速跑回成公禀告了这个悲伤的事实。但这些信息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啊,因为叔武本来就是按照成公的授命以代诸侯的身份来参会,自然要做诸侯该做的一切事。代市长也一样在做市长的事啊!所以从做事的表象来判断他叔武是不是代,很牵强啊!这个探子估计也是添油加醋,先有结论后有理由。
关键是卫成公自己也是这样。他更愿意相信自己弟弟篡位了。
【忽悠】世间总是有这样的人,你和说事实他怀疑这怀疑那,一副侦探小说的主角模样,你骗他说事实的假象,他立马相信。比如他怀疑自己有病,医生说没事,他说你医术水平不行;外面骗子说你很严重,把一些常见的身体代谢特征一说,样样符合,他立即就有见亲人的感觉,这时候人家再拿出精心酿制的祖传假药,他马上抢购。
这事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最熟悉。【66】
怀疑有病的卫成公也一样。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快就做出了一个被欺骗者愤怒起来该有的动作,杀了元咺的儿子元角。
鲜明的对比来了,元咺获悉儿子被成公杀了,只是淡淡说,生死有命!大夫司马瞒劝他说,君王怀疑你儿子,自然也是怀疑你了,你还是赶紧跑吧。元咺说,我走了,谁和叔武一起守卫国?杀子是私仇,守国是公事,岂能因私废公?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德的样子,和现在许多鸡汤大师教育别人要养成升天的道德一样,气定神闲,城府极深。但实际上,并不是说这些人不会生气,只是他们生气的沸点比别人高而已。
死儿子都不算严重?是的!要知道古时候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父母是常常和儿子一起玩耍,父子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不只是血源那么简单,但是在那时,父亲很少和儿子在一起,所以他们之间更多的还只表现出血源的一脉相连。尤其是像元咺这样的道德狂人,工作拼命,很少回家。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04 21:53:00 +0800 CST  
元咺的公也确实是无止境的公,他还继续劝说叔武,咱们一起写信给晋文公,为自己的君王哥哥求情。晋文公打击卫国的目的本是为解救宋国,为了打击楚国,为了取得盟主霸位,现在这些目的都达到了。另一方面又不能找到更好的理由灭了卫国。所以在刚刚当上盟主的喜庆衬托下,本着收买人心的用意,文公就答应了叔武的请求。
既然你死活不愿意做卫侯,强扭的瓜不甜,那就依了你的要求,发一张好人卡给你。
叔武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哥哥,并派人去接哥哥回来。公子歂犬却劝成公说,太叔入主卫国这么久,国人都依附了,诸侯也认可了,现在突然来接,是不是有什么图谋?不可轻信!
卫成公也确实糊涂界的高手,总是能成功地避开那些对的,真实的事。他宁愿轻信歂犬的鬼话,也不愿相信太叔的好意。安全第一,卫成公决定派宁俞先去卫国探听虚实。
为什么成公会如此相信这什么犬呢?因为他心里的畏惧让他产生这样的担心。说白了,他也是这么想的!
宁俞经过认真考察,确认叔武是真的让国,并与叔武约定六月迎接卫成公回国。
成公放心了!宁俞是和自己一起跑路的随臣,绝对可靠。
现在轮到歂犬真担心了!等成公回去与叔武一对质,自己还有好果子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一条路走到黑吧!
歂犬说,万一宁俞也被收买了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提前回卫国,这样他们就算有什么计划,来不及准备也会破产!
成公严重同意!安全第一。
宁俞说,不是约好了吗?不守约提前去,人家不是会乱了礼仪?而且六月才是个好日子啊!
成公说,不要迷信了,我只是太想念卫国了!
宁俞说,好吧,那我先去告诉他们一声!
歂犬说,万一他去通风报信呢?我们最好尾随宁俞直接进入卫国。迅雷不及掩耳啊!
成公继续严重同意!保险第一。
宁俞说的没错,这样回去太突然了。有多突然?据说叔武还在洗头,古人因为没有剪头发,所以头发蓄了一大堆,洗头就成了一项大工程。听说哥哥突然驾到,叔武头发还没干,就跑了出来迎接。紧随在宁俞身后的歂犬看见叔武,也不问也不说,就是一箭!
真准!叔武就这样被射死了!
真是冤枉啊!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成公进城后很快就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就算猪一样的脑袋也该开窍了,就算豺狼一样的残暴也该清醒了。成公在内疚与愤怒中,把歂犬杀了,本想知错能改但是事情来不及了。
元咺听说叔武被杀,先是大吃一惊,再反省过来就是大怒了,这是一个道德大师的沸点终于到了。我们辛辛苦苦就是为了这个卫国,这个成公,你现在居然杀了你的弟弟,多好的弟弟!
老天啊!你的眼呢?有这样对待好人吗?鸡眼啊!
元咺骂完,哭完,就立即逃奔晋国去了。发誓要推到这个枉杀无辜的无道昏君。
这对元咺简直就是个绕口令的职业生涯,开始是努力为卫成公复国,现在成公成功了,他又开始为消灭成公而努力。
因为,你触碰到我底线了。杀我儿子,那是情,杀叔武,那是义。情只是肉体的范畴,而义是精神的范畴。
【情义】情和义谁更高?没有那个高,你想排出高低说明你这人不是无情无义,就是假情假义。一个人追求物质和追求精神财富都没做错,只要是追求就是人生。有人认为看得见的情才是实实在在的目标,所以喜欢秀恩爱;有人认为义也是自己看得见的目标,你用眼看,他用心看,所以舍生取义。这些都好。
不好的是假圣母。自己追求物质,却要求别人追求精神;自己追求精神,却鄙视别人追求物质;自己有钱人假装到处陶冶情操却鄙视别人没钱拼命工作还贷。
只要你的标准一致就无可厚非。【67】
元咺看到谁死,更看到了什么死了。元角死了,是儿子死人,是我感情死了,但叔武死了,是道义死了。这是元咺的人生意义,你们不该让他的人生失去意义。
那样,他就会去寻找意义,寻找的过程就可以血雨腥风了。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04 21:56:00 +0800 CST  
成公再失国
晋国:说实在的,卫国,我已经忍你很久了。
卫国:是卫成公吧?
给你们这么好的机会,都能给我搞成这个样子?那就不要怪我晋国开始行使盟主的权力了。
先轸建议可以派兵出征,打他。狐偃建议不用动不动就打打杀杀,可以请示周王开个尊王的会议,然后召卫国来参加,在会上宣布他卫成公的罪行,直接拘留了!
文公认为狐偃这个办法更经济实惠。
周襄王也高兴,开会,自己主持会议,是一种权力的待遇,这种被人用好听话哄着高高在上的感觉真好。假的也好,都已经好久没有听见了,还在乎什么真的假的?但是,关于会议地点,周王朝犯嘀咕了,按照晋文公的意思是去周王朝开会,但是会议开支巨大,关键是一下子来这这么多兵马,让缺乏信心周王朝感到畏惧。
我这人晕血,见不得刀。
王子虎向赵衰表达了这个担忧,于是双方就约定去河阳开。那是上回周王朝割赏给晋国的温地。
蒙在鼓里的卫成公:他们商量在哪里杀猪吗?
不管谁是猪,卫成公都不想去参加这个会议。但是耐不住宁俞的劝说,不要给晋国讨伐卫国的理由,去了你会不会有事还不知道,如果不去卫国必亡。
听到可能亡国,卫成公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头皮是够硬,但是拳头不够硬。刚刚报到就被拘留了!
这是一场胜利的大会,晋文公想不到秦穆公也参加了。于是,晋、齐、宋、鲁、蔡、秦、郑、陈、邾、莒,共是十国,在温地会合周王朝,共商大事。
这次的大事就是卫成公的生死问题。他们也不是商,而是来作陪审员,听听元咺与来访的卫成公及其助手(鍼庄子、士荣)的辩论。
元咺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叔武不想也没有篡位。大家均表示认可。
元咺再用歂犬一路挖坑并射杀叔武的事实推论说是卫成公早有此心,是借刀杀人。结论虽然有点惊悚,但是事实依据很清晰,关键是辩方的反驳很无力。大家也接受这样的结论。
无奈,鍼庄子与士荣只好采取人身攻击,说元咺你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被杀才来公报私仇。这个观点的攻击很无力,因为从时间关系上论,人家后来还向晋国求情了,并还准备迎接卫成公回家。
鍼庄子与士荣又提到了君君臣臣之类的礼仪,大概是说君都是对的,你臣都是错的,天下无不是的君父。结果,念书更多的元咺马上搬出了夏桀枉杀关龙逢,商纣枉杀比干等著名昏君杀功臣的案例,瞬间把卫国君臣上下批评的体无完肤。
很明显,这场辩论元咺完胜。但是胜利者并没有什么奖金之类,而是要求对失败者进行处罚!
可怕的辩论赛。你们是那生命在辩论啊!
卫国法官士荣被斩首、鍼庄子被砍掉双脚,卫成公被囚禁在周王朝,而宁俞居然无罪,理由说他是个贤大夫,为卫国兄弟两人的友好做过不少努力。
士荣:书念得不好真的会死人啊
鍼庄子:不是说好是友谊赛吗?
既然卫成公被搁置(软禁)如革职,那口若悬河,翻云覆雨的元咺就回卫国与群臣商议,立了叔武的弟弟,也是成公的弟弟瑕继位。
但你翻开卫国历史,姬瑕被称为废公,这个自带悲壮色彩的“荣誉称号”已经表明了主人公的命运。没错!被废了,成公复辟了!
因为成公是打不死的小强。更因为宁俞。
宁俞在周王朝陪成公一起坐了两年牢。
宁俞:是我让你冒险来参加这个恐怖的会议,我就有责任对你负责到底。
那宁俞是什么操作的呢?
原来宁俞是先听说曹国复国了,信心大增!那个曹共公回曹国去了,那个更不靠谱的小曹曹居然都能获得了晋国的原谅。那我们卫成公为什么不可以呢?
那就要先说说曹公公是怎么变回曹共公的。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06 18:39:00 +0800 CST  
曹国的恢复系统
原来盟主晋文公最近工作强度有点大,睡觉不舒适,做了一个梦,噩梦。估计是惊吓又加上积劳,就病倒了。按照习惯,大家就去找解梦大师(不是周公),大师就是晋国的占卜师郭偃。郭偃舞神弄鬼一番,然后摔龟抽草,再掐指一算,说这一定是有鬼在讨吃。
文公说,我祭祀拜神节节都不敢忘,贡品也没少,哪里还有什么鬼会找我讨吃?
郭偃说,我猜可能是曹国的祖宗(鬼)来求你宽恕,曹公共已经被囚困几年了,曹国的祭祀也断了许久,那些鬼估计是饿了,所以来找你祈求原谅曹侯。
有这么求吗?现在做鬼都做得这么低三下四?
当然这是说得比较好听,毕竟是霸主晋文公,面子上要照顾。如果是普通人,就说是人家鬼魂在惩罚你了!
晋文公听得懂其中的话。不管是祈求还是要求,能让自己的病赶快消除才是好球(求)。
那就放了曹共公。
这就是生命等级、能力、身份的差距,曹共公在晋文公这里不过是一剂药引子。但是对于曹共公来说,文公就是自己的全部,他一个随意的动作就是自己命运的全部走向。
【鬼】至于事情的真实与否,到底有没有鬼神?曹国的鬼神?当然没有,因为鬼本就是人制造出来的意念,对于某种未知状态的一种定义;当然有,因为你相信他存在,那他就存在在你的心中。不信的人,鬼只是一样的空气,相信的人,心里却装着各式各样的鬼。【68】
既然晋文公信,那他释放了曹公就等于放下了心里包袱。如果老是怀疑自己有病,那你早晚会得病;如果你坚信自己没病,许多病(不是所有)就会慢慢消除。
这是文公的心病。还有包括郭偃的心病。
郭偃的心病是钱。曹共公的随臣侯獳(念诺)听说了文公生病,就拉了一车金帛去找郭偃。“求你把我们的曹公做药引子吧”!
没想到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方案。文公的病好了,郭偃的钱有了,曹共公的身自由了!
还不至这些,第四方宁俞听说了鬼神的事情,马上就猜透了其中的猫腻。看破但不说破,因为他还想着拷贝复制。
晋文公毕竟是年纪大了。阅历丰富,所以人的事情他看得透透,谁也左右不了他,但是年纪大意味着老,意味着临近死亡,所以会更容易相信鬼神,鬼的事情就更好糊弄他。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06 18:42:00 +0800 CST  
卫成公终于成功
卫成公应该在做人的其他方面,有值得别人赞许的地方,就像许多帝王一样,如果不是帝王,远离政治,他们应该是个很好的人。
卫成公便成了一个矛盾的人。周襄王内心是希望他活下来。按照盟主的要求,他必须关在周王朝,但周襄王居然给他造一个高档的牢房,只等同于限制自由。而晋文公对这种杀弟弟的君王又特别怨恨(当年弟弟夷吾也是想杀自己),虽然在大会上迫于压力没有宣判他死刑,但内心却是希望他死去,所以命令先蔑(人名)监押,还专门指定一个医生给卫成公。
名义是治病,实际上要治死。
药是毒药,但是居然药不到卫成公,因为宁俞。宁俞看穿了晋文公的内心,也明白了这个医生的本质工作,所以凡是给成公吃的药啊!水啊!汤啊!饭啊什么都要自己先品尝一下。
这相当于安装了一套杀毒软件,宁俞毒霸。当然,也可能是PH试纸。就是这道过滤网防火墙彻底解决了卫成公的食药安全问题。
宁俞这样搞,医生就没有办法下手,不得已只好直接与宁俞说了自己的秘密任务,我要在一年内药死卫侯,麻烦你“死开”一点,就算帮我一个忙了。
宁俞说,鬼才能帮你忙呢!
医生没办法,只好接受宁俞的策反。
于是,宁俞与医生演了一场戏,并且是在先蔑面前把戏做足。大概的剧情是医生带着鸩毒扮做药汤,推开了宁俞,强行灌给成公喝,可是没灌多少,他自己就反而“啊”的一声摔倒在地。等大家扶他起来,医生再添一点惊恐的表情,说是看到一个大神对他说,“奉唐叔之命,来救卫侯”然后就当头给了他一棒。
卫侯表示很奇怪,他也看到了。
当然奇怪了,只要是稍微有点理智的人就会疑问,你卫公是什么货色啊?人家唐叔为什么要救你?如果你解释不了,我也想代替唐叔在给你一棒,一刀都可以。
这本是十分低级的舞台剧,但是演员演的好,关键也是剧情选的也得当,先蔑信了,唐叔是晋国开国之祖。晋文公也信了,前面说了,他这个年纪,因为临近死亡,对鬼神的事情总是宁信其有,所以也就不再追问医生的失职。
另外,在一边吃西瓜的鲁僖公也信了!他觉得自己的好兄弟既然有神灵保佑那就不应该死,于是就带上鲁国私房钱去向周襄王求情,向晋文公求情。
元咺:你就不能安静的做你的鲁僖公?
年纪已经不小的晋文公也越来越相信鬼神,十分乐意做那些满足鬼神口味的事情。既然还有顺水人情,就同意释放卫侯。说,只要周襄王同意他就同意,周襄王也说只要晋文公同意他绝对同意。
元咺:来生一定要杜绝一切迷信活动。
在真王(公)与假王之间相敬如宾后,卫侯自由了!但是自由的卫侯还面临一个问题,因为此时的卫国是公子暇在主持工作,公子暇才是卫侯,而卫成公已经变成了前卫侯。
在这卡壳的节点,宁俞又站出来了。宁俞打听到卫大夫周歂(会不会是歂家的什么亲戚)、冶廑(念仅)向公子暇和元咺求卿士的官职不得,就暗地里通过孔达转告这两人,说只要你们按照宁俞的“锦囊妙计”进行政变,迎接卫成公回来后,你们就是卿士了。周歂、冶廑接受了这个交换条件。
所谓的“锦囊妙计”其实就是等元咺去巡城的时候,周歂、冶廑假装偶遇,然后随便打个招呼,再趁元咺不注意就是一刀下去。然后立即去收拾公子暇。
简单暴力,但是疗效显著。计其实不是很妙,结果才妙。
就这样,卫成公再次回到卫侯位置。算上给自己第一次正常继位,这是他第三次登基了。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一生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就算功成名就了,但是居里夫人得了两次。对许多王公贵族来说,能登一起基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但我们的卫成公却做到了三次。
厉害吧?厉害!不过不大一样。居里夫人是厉害的厉,卫成公是厉害的害。
卫成公:谁愿意,谁来!
周歂、冶廑也顺利实现了人生抱负,不过又有传说他们两个被元咺和公子暇索命,没多久就死了。
晋文公:我做了一个梦!
曹共公:我的人生如梦!
卫成公:我演了一场戏!
晋文公:你的戏如人生!
元咺:不玩了,心累!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07 19:24:00 +0800 CST  
四十四、 郑国的反复
郑国抽筋得罪晋国

盟主晋文公在河阳开会搞定卫国问题后,也没歇下来。他日理万机的时候突然想到许国。许国为什么还那么死心塌地爱着楚国?为了探究这个问题,也为了考验他们的感情,晋国就集结了齐、宋、鲁、蔡、陈、秦、莒、邾八国诸侯一起去许国都城颍阳,问一下。当然问也不能空手去,大家都带了伴手礼,军队。
这是诸侯们最高兴的事。走,大哥带我们杀猪去,就算是看杀猪至少也能分点猪肉。
许国马上向情郎求救,但是刚在城濮之战失败的楚成王无心救援。这对许国造成了无心伤害。许国马上表示与楚国分手,并十分坦诚地与晋国等握手言和。所谓“坦诚”就是大出金帛犒军。国库出血总比国人出血好。
许国的事情好解决。解决好后,问题的焦点就转到了郑国。(难怪刚才八国的名单里没有你。)
郑国是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道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
重点是两家都要用它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难点是郑国的生活就只能过得难点了。但是这个“难”除了地理位置显著外,也有自身比较肥,容易吸引大家注意的缘故,当然还有是不是自己作死的节奏。
原本在践土会盟上都表现出积极投诚晋国的郑国,如果能安心消停下来,认真做一个伪君子就好了。因为此时的楚国不想问事中原,伪君子也会有前途,至少能过几年安稳的日子。谁知道郑文公突然有主见了,他觉得晋文公这样对待曹国和卫国太霸道了,而且在城濮之战前明明答应他们复国,战后又食言了,还把复国的卫成公骗到河阳抓起来。这种朋友不配交,不想交下去了。
郑文公就不顾上卿叔詹的劝阻,在河阳大会后提前回家了。此后也不参加去许国杀猪分肉的活动。
但政治的外交和江湖的结交哪里是一样的?
第二年,身体见好的晋文公又想起了去年郑国好像非常不礼貌的早退事件。
文公想再集结一次诸侯,一起是去郑国教育郑文公如何辨别政治外交和江湖交往。
先轸说,去年才刚刚集结诸侯去许国,今年又要集会,诸侯会不会太累?而且劳师动众,影响也不好。如果只打一个郑国,我们又不是没有兵,何必去找别人呢?
那是,找别人不用花钱吗?你以为那些诸侯小弟都是天生赔本的料?一回贴路费可以,两回三回就会发牢骚了。
当盟主,大家都来祝贺,来拍***,感觉当然很爽,就像农村过节请客一样,客人来了哪有说你不好的?感觉肯定好,但是真心费钱,所以农村过节请客这种事一年也就一两次而已。
但重耳不死心,不来八家,也可以来一家。他想起在河阳聚会分开时,秦穆公曾与他约定双方以后如果有出兵的话可以一起合作。
这是强强合作,出去杀猪宰羊自然就稳赢稳赚。就像今天的地产大鳄和资本大鳄常常是好朋友一样,这种合作被热衷发展的鼓吹手们捧到天边。但实际上,强强合作是社会上那些小诸侯、小散户、小市民们的灾难。权和贵应该相互制约,都去争取人民的支持,人民才有好日子,如果权贵合作,老百姓就惨了。
郑国算是个中诸侯,但在晋秦强强面前一样要灾难了!
虽然先轸坚持自己家出兵就可以,免得秦国跟着获利而进军中原(南边有个楚国就够大家受的),但是文公还是坚持找秦国一起来,因为他把地缘政治看得很重要,郑国的地远离秦国,他们要了没有用。打多少城池最终还不都是晋国的?
但是,除了地,还有其他的利益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啊?比如说威信什么的。或者反过来说,如果都没有利益,秦国仅凭一句合作的诺言就会傻傻地帮你“打家劫舍”?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07 19:27:00 +0800 CST  
烛之武哭秦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08 19:00:00 +0800 CST  
叔詹退晋师
郑文公有点玩石头剪刀布的感觉,刚刚出剪刀不错,就又想出剪刀。说,烛之武你果然有能耐,要不再辛苦一趟。
叔詹赶紧反对,晋国现在围而不攻,和谈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老蜡烛是刚刚退秦的人,如果现在再去找晋国,文公一看到他就会发怒,不杀吧,心头恨,杀了吧就和谈不下去了。
烛之武:你说的对!
那就出布吧!
这次去找晋国和谈的难度系数可能比秦国还低一点!大夫石申父自告奋勇:我去!
晋文公也不来虚的,直接说,撤兵可以,但是一是要让逃亡在晋国的公子兰为储君,二是要把叔詹交出来。
自告奋勇的石申父在历史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是因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完全只表现成一个移动硬盘的功能。他把晋文公的话(要求)复制了,带回郑国粘贴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子嗣,要立公子兰也没问题。
听说公子兰在晋国很得重耳的宠幸,这次出征郑国本来也是要带公子兰来。但是公子兰说要晋国打自己的国家,自己没有能力救就算了,哪里还能有心思一起来打。能说这话的人是贤人,作为郑国储君,将来既能治理好郑国,还可以和晋国搞好关系。
但是,晋文公为什么要抓叔詹?因为文公认为当年自己流浪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接待;去年河阳大会郑文公又早退,等这些事情的背后有文章。作为主政郑国的叔詹肯定出了不少馊主意。
郑文公明白,这些**的事情其实都是自己捣腾的,这个锅这么能给叔詹背,而且当今郑国的许多国事还要依仗他。
叔詹说,如果牺牲我一个人能就郑国,那我也值了!
郑文公很痛苦,我恨我自己。
叔詹很感慨,你要爱你自己。这是我作为臣子的节操。“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
晋文公煮了一锅热汤在等叔詹,不是准备和他一起烫火锅,而是准备把叔詹当做火锅烫。
文公问叔詹,你怕吗?
叔詹一点不畏惧。说,当年君上你路过郑国的时候,我就对郑公说晋公子这么贤明,身边的追随者又都是上卿之才,以后肯定会称霸诸侯,我们应该认真接待。但是郑公不听。在温地河阳聚会的时候,我又说我们认定晋国就要从一而终,如果中途背叛早晚会被报仇,但郑公还是不听。现在这两件事情都成为事实了,我也算是能预料事情,这是我的智慧。
恩,这智慧也包含在对晋文公的马屁上,这个马屁不但有深度,不明说,还有广度,顺带把狐偃他们也拍了。
叔詹又说,我这次来,郑公说我必死,但是我还是来了,只要能救国,还在乎我的生死吗?我愿意为国赴难这是我的忠义。
恩,或许你的智慧也已经预料了自己不会死啊!
叔詹再说,明知会死我还是来,我不畏惧死,这是我的勇。
恩,这不是同一件事吗?换个角度就又算一种卖点!
叔詹还说,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郑国的和平,减少不必要的战争,这是我的仁!
恩,这不还是同一件事吗?换个表情就算另一种头像!
叔詹补充说,但我想不到,像我这样智、忠、勇、仁具全的人在你们晋国原来是这样的待遇。
晋国:智、忠、勇、仁可都是你自己说的,我可没有认证。
但把晋文公唬住了,文公说,你真是贞烈的人啊!我刚才只是开玩笑试试你的勇气。大家还是继续做好朋友吧!
看来晋文公也不是很想杀这个叔詹,否则以上面的扯淡,晋国完全可以找出一样有能力的人反驳回去。毕竟你的所谓智、忠、勇、仁是对你郑国来说,与我晋国何干?但叔詹这样高调标板自己,也算是一个人才,是一个坡,就此收步也可以收买人心。
而且人家第一句起头就把马屁拍得那么宏亮而精确,完全值一个顺水人情。
抓了叔詹再放回去主要是要显示晋国的威力,叫你来死你也要来,这就是我晋国霸主的权威。各位诸侯都要看清楚了吧!而且,我这回不杀,不代表我下回也不杀!
你们要记住的是:我晋国有这个能力!如果你们有非念的话最好先估量一下自己与郑国的实力,有差距吗?
这样算,晋国的基本目的也达到了。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晋国要送公子兰回去继承郑公,而叔詹是郑国最大的权臣,所以有些工作要做在前。比如敲山震虎,比如卖弄人情。这样,叔詹以后就不会随便给公子兰小鞋穿,大家都是晋国的器重的人,同僚了!可以心心相惜了。
就这样,一场带着灭郑气势、轰轰烈烈的强强组合就这样草草收场了,所以啊!好兄弟最好还是不要合作做生意,越有能耐,双方越容易各自心怀鬼胎。
自此,晋国与秦国就有了芥蒂。所谓的秦晋之好,现在好的差不多了。保质期快过了!
郑文公这次很诚信,立即确认公子兰为世子,两年后自己便去世了。公子兰继位,也就是郑穆公。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09 19:08:00 +0800 CST  
四十五、文公后继有人
晋文公离世
郑文公去世后不久,中华版图上的另一个文公也去世了。做为春秋时期影响力最大的霸主,晋文公虽然只在位9年,但他却能充分利用晋国前代人打下的基业,迅速确立了晋国在华夏秩序的中心地位。把晋国的强大由量变带到质变。而且还能很好的借鉴齐桓公身后的子嗣之乱,很早就确立了晋世子之位,保障了晋国的霸主之位能稳定的过渡并顺延下去。
实际上,他的霸业是很稳当的霸业,简单粗暴但精准有力。用一场平定周王朝内乱,这样战斗力很一般的活动就赢得了周襄王的认可(人情)。再用一场,也算唯一一场真正意义的战争,城濮之战就立即确立了晋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之后就是玩弄蛐蛐一样,摆摆曹国,点点卫国,加上对郑国兵不血刃的打击后就基本没有新的动作了。打完收工,春秋霸主的名号已经紧紧攒在手中。
有投资就有回报,看得准,下得狠,投资的回报也丰富。
所以他的伟大不在于战争。战争只是他走下伟大的一些节点,一种手段而已。他的伟大在于具备一个政治家所能具备的一切因素。
坚韧。重耳流浪19年,从翟国到齐国、从齐国到宋国、从宋国到楚国,在几段“迁徙”过程中受到了身心上的物质匮乏之苦,这种困苦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其实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习惯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其中还包括在旅途之后,客居他乡、寄人篱下、低人一等的那种内心“卑微”的打击。如果内心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吞不下耻辱,那随时都有可能死(放弃)在某个节点上。
幸运的是,重耳一步一步走过来了,热情的见过,冷漠的见过,尊重的,鄙视的都见过了。这种品德既有天生的内因,也有19年(并非一朝一夕)磨炼的外因,经历终于证明(造就)了晋文公主政后能遇事宠辱不惊、沉着应对、稳步进取的政治品格。
真正能吃苦的人都是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过去是吃苦。
理想。一个王公贵族,在遇到机会的时候,如果还没有争取王位的理想,那和咸带鱼有什么区别?这种思想在王权的制度、理论、信仰、措施还没有完全固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应该算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帝王家从来不缺乏的“不王则弑”(成王败寇)的故事。
这是一个博弈的逻辑概念。你有这个机会,如果你要不想往前,就要用尽心力去表态(表现)自己不想,而表态所要花费的精力可能会比你去争取上位还要多得多。因为你表态,人家要能信才行啊!很多时候不是你不想,人家就不会杀你。你对王位的威胁与你的存在是一致。所以一个具备天生竞争力的身份无疑也是一个杀生之祸。
重耳背着这个祸到处奔波躲避了19年。这19年期间,思想偶尔也会开小差,但是理想意志,在整体上还能继续坚持下去,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政治品质,对于政治地位的不放弃,这样辅佐你的人才有奔头。否则某一天你自己都放弃了,那人家还忠你做什么?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要坚持理想真不是文字描述的那么简单,重耳在翟国12年,在齐国6年,始终以客居保留晋国公子身份,就是保留理想,保留争夺王位的资格。他始终没有转成一个臣子留在任何一国。
晋国的户口死活不改。
用人。这个世界有人善于表达,善于煽动,在几万人面前慷慨激扬,如果一人一票的话,他肯定高票,但是这样的人不一定就有能力。还有一个种人,他不一定会给陌生人什么印象,但是他能很好的团结身边的人,不管扔在哪个群体,一段时间后他就是这十几、几十个人里面的领头,这才是领导力。
我们在日常很可能会接触到这样的领导,但他还不是牛人。只有他身边的人都是精英的时候,这个种领导力才叫政治领导力。
重耳就具备这个能力,也可能是他的人格魅力,这是天性,后天学不来。他还不是王侯的时候,在落魄的时候,身边还能有那么多豪杰跟随。这里面有豪杰们政治选择的成分,还有不少重耳个人“人缘”的因素。后世历朝历代的开国帝王多半也具备这样的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领导通常也有“看人准,用人狠”的特点。从后面晋文公治国来看,晋国在他的治理下能够迅速强大也得益他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
那些谁都不服的牛人就服你,那些万众都佩服的牛人就服你,那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1 00:07:00 +0800 CST  
敏锐。一个有十几年钓龄的钓鱼人,饶鱼塘走一圈,就知道哪里有鱼窝;一个做了几十年的经理人(操盘手),诊断一支股票,基本就能判断这只股票是不是垃圾?(当然A股最好判断,都是)许多时候,这些判断不是技术分析,你说不出标准的理由。这是一种直觉,一种天生的敏锐,就像狼能闻到血的味道。
同样,那些最后成功的人士,在讲他是如何成功的时候,会说什么努力,什么坚持,什么细节之类,其实这些都是事后对事前的总结,一个成功的事实摆在那里,你的什么理由就都是理由。但是在事前,决定要不要做,如何做?在不同的办法面前,你的选择会很多,哪个办法,哪条路都不缺乏理由,都不缺乏有以前成功的案例做辅证。你凭什么做决策?
三国时候,袁绍在官渡之战,不管干什么,谋士们都有一堆理由,还都是相反的结论。此时作为一个统帅就很需要果断的决策,而决策的依据常常又是建立在你的政治直觉之上。
战争的谋划从来都不可能事先完全周到,没有稳赢的计划。只有根据战场的变化能做出相应对策的能力,才是最佳保障。
既然没有稳吃的保证,事前的决心(策)就要来自自己的直觉。
重耳的敏锐直觉能很准确地判断出攻狄护周王和围卫救宋两场战争的难度(会打成功)和意义。
敏锐直觉不是欲望的表达,不是愤怒的表现,是先天和后天完美合作的结果。
狐偃他们的直觉是重耳必然主位晋国。这也是政治家的直觉判断。没有人跟你保证他一定是文公,但是五杰就愿意追随19年。
隐忍。普通人叫低调,低调的前提是你有这个实力和能力,如果没有,那不是低调,是低能。所以没有两刷刷,不要随便装低调,容易被看做低能。把低调转移到国家政治层面来说,就是隐忍。
晋国的文公不像楚国那些君王,他不穷兵黩武。在完全有实力的前提下,没有选择像他的父亲那样开疆辟土(当然,此时能整的土地也不像他老爸时代那么多),而是看清了时代的特征和诸侯们的思想潮流,选择采用“尊王攘夷”的称霸方式让晋国达到了诸侯的巅峰。武力之强可以获得一时的势力,但是难于持久,因为被征服者内心的不服和畏惧,在你低谷时期就会表现出逆反。重耳选择的道路让晋国在此后几十年成为了中华大地上实际的主人,他的伟大在于开创了晋国霸业的基本国策。
此后,继位的子孙们只要有一点能耐,便能使晋国继续走在称霸的道路上。而上述这所谓的“一点能耐”如果是在别的诸侯国也就只能是混到过日子的水平。
重耳涵养出的晋国风水够几代人吃。
远谋。晋国持久的霸业,是晋文公培养武力但不依赖武力的结果。他从郑国回来后,便开始用心经营晋国的人才(及运转机制)。他起用了郤缺。郤缺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是除了能力之外,他的另一个重点是身份。因为郤缺的父亲郤芮曾经力主晋惠公追杀重耳,这是重罪之臣的儿子。如果重耳起用他那是不计较前嫌。如果晋文公你不用,其后他的儿子晋襄公继位,就算知道郤缺是个人才也很难再用,因为那是你“杀父之仇”的子女,你用他就是对自己父亲的不孝。
晋国在献公之后乱了争乱了几代,重耳因此流浪19年,那段时间政治势力复杂。支持你重耳的有名有姓(因为成功了),不支持的更是多了去。这些人如果你都不用,里面汇聚的人才就可能被别的势力所用,形成隐患。所以重耳起用郤缺,实际上一个信号,所有过去有历史问题的人,都可以放下思想包袱,跟我一起奔向未来。
重耳要留给自己子孙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晋国。
重耳还在自己最后的时光里,大力调整了三军六卿的位置。晋国以后几十年的霸业基本都是这套班子在运作,无非是今天这个姓氏强一点,明天另一个姓氏强一点。
但是,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源头也是出在这里面。于是就有人归罪给重耳。其实这是没有道理,一代人做一代事,你明朝灭亡会回去怪罪朱元璋吗?有了重耳,晋国强大了近百年,然后在200年左右后灭亡,这样你也怪罪他?难道后面的子孙就真得什么都不用做,靠祖宗的遗产一代一代吃下去吗?如果没有重耳,也许晋国不出50年就被秦国、楚国灭了呢?中原没有领头,又不知会出现哪样的混乱?
这是生命周期的逻辑。除了晋国的三家分晋,齐国也有田氏代齐,鲁国也是“三桓专权”,为什么?因为时间到了,就像时间到了东周,诸侯长大了,后来时间到了战国,士族长大了。家臣也长大了。
伟大。重耳做了他那个时代,那个晋国最能实现的强大,这就是伟大。个人的成长故事体现出重耳的人物性格,晋国的成长故事体现出重耳的人物能力。把手中的牌打出最好的结果,这就是能力。可能光头的避免了光头,不可能上庄的,最后打到上庄,这就是牌技。
当然缺点也有,但是作为帝王,政治水平最重要,暇不掩玉。好人和好官是完全两码事。
所以,晋文公与齐桓公最大的区别在于:齐桓公死了,齐国就沦为边缘国家;晋文公死了,晋国还是一流国家。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1 00:09:00 +0800 CST  
襄公继霸
春秋时期,周王朝中央电视台在某天晚上播出了一条重要的新闻:晋文公薨。这是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因为晋文公的威力和晋国的实力严重影响着春秋诸国格局。文公去世了,这个实际上代替周王朝行使春秋国家秩序(权力)的领导去世了,意味着权力就要过度。每个诸侯国都要掂量一下自己,在这一场权力过度中,自己将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秦国、楚国、齐国等实力强国想着自己是不是可以试一试,取代这个位置。没有实力的小国们,就开始谋划下一步是不是要找个新的大哥。要找谁?给不给钱?是我们收选票的小费,还是交门票的小费。
秦国:跟我吧。
楚国:跟我吧。
晋襄公:要不你们再等一下看看!
晋襄公叫姬驩(念欢)。他的母亲叫逼姞(念吉),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当年重耳亡命跑去翟国的时候,又娶了狄人季槐,为了确保老公在翟国能好过一点,逼姞就主动让位给季槐,自己排名靠后移动;等到重耳回国继位后,为了巩固秦晋的友好关系,又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赢,逼姞再次提出自己的排名继续后移。
从这些事情来看,逼姞是一个识大体,懂礼节的贤惠妻子。母亲品德这么高,教育出来的儿子自然也会知书达理,所以朝野群臣对姬驩的印象很好。当时因为逃难,姬驩有一段时间流落民间,好在寺人头须收留,等重耳回到晋国后,姬驩才重回到晋文公身边。
有才华,有经历,有名望的姬驩在晋文公登基后很快就被确立为世子。众望所归。
此前,郑庄公喜欢儿子公子突,但没有什么动作,后造成对世子忽(郑昭公)的动乱;齐桓公的儿子很多,虽然把世子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但其后自己老糊涂了,又乱许诺其他夫人(公子),最后一样造成了齐国大动乱。
在这个问题上,晋文公做的比他们好很多。原来晋文公也很喜欢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雍。但是确立姬驩为世子后,就叫公子雍去秦国。不是去秦国做流浪的公子,而是叫他去秦国做官,相当于修改了身份户口,退出晋侯的竞争(威胁)。
所以,在多因素作用下,晋襄公顺利继位,晋国的政局也很稳定。但是这种稳定也给人一种错觉,就是看不到姬驩的能力。确实,姬驩为人比较宽厚仁慈,执政理念也是垂拱而治(类似萧规曹随,无为而治)。这些特点进一步让别的诸侯产生怀疑,尤其一对比你老爸和此前历代晋侯,这么都觉得你姬驩有点软柿子的感觉。
实力相当的对手就想捏一下。
不明真相的邻居也想捏一下。
谁啊?秦穆公就是第一个实力相当、不明真相的邻居兼对手。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1 18:46:00 +0800 CST  
秦晋之不好
隔壁老秦忍你很久了!
对不起,应该是隔壁秦穆公忍你们家很久了!
一个强悍的领国,在西戎战场上同样节节胜利的领国已经忍你们很久了。熬过了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四代君王,现在秦穆公不熬了。
秦晋双方的地理位置相邻,财富、实力几乎相近(其实,晋国要强一节,但秦国不这么认为),再发展下去难免要磕磕碰碰了。看来这对冤家是注定了。
这些年秦国一直专心于西边事务,根本无力(无暇)实质性介入中原事务,所以只能任由晋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扩张。自己时不时还要在旁边呵呵地帮忙搭把手,因为秦国内心希望晋国能给自己一个安稳的东边环境,好让自己能专心处理西边诸戎事务。
但现在不行了!不能再呵呵了,因为此时的秦国发现,晋国经过这些年的吞并已经吃掉了自己进出东方的出口。
已经没办法走自己的路了。
是时候亮出自己的实力,因为已经无路可走。
秦国觉得现在就是恰当的时候,晋国的政权处在过渡期,这也是专治国家的软肋,权力度过去了,但威信还在形成。而且,秦穆公还收到了一个可以试探晋国的好机会。
两年前,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因为烛之武的口舌之能,最终三方和平解决。按照秦郑的和平协议,秦将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屯戍于郑之北门,名誉上帮郑国守城,实际是给秦国一个出入中原停靠的驿站。但守门的杞子有一颗从不安分的心,他看到公子兰(流浪在晋国的郑国公子)回到郑国继位后,和晋国的关系好过初恋,就心生嫉妒。正逢又听说晋文公去世,就传递消息给秦穆公说,现在郑国北门的钥匙就在我手里,秦国只要派一小股部队来偷袭,我们里应外合就可以拿下郑国北城。
这不是两年前那个老梗吗?两年前烛之武就是用地理差距劝说秦穆公,说郑国在晋国之东,秦国在晋国之西,打下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国土,然后秦穆公觉得有道理。但现在又改变主意了?
虽然郑国现在还是按照两年前的合约给我们留存这个“驿站”,但郑文公、晋文公都去世了,春秋的变数更加复杂了,谁知道你郑国是不是又会被齐国、楚国看上,然后又有新的利益分布,我的北城“殖民”利益还有没有法保证?所以现在最安全、最保险的做法是把这块肉放在自己口袋。
股市术语,落袋为安。
这事烛之武怎么看?为什么两年前就不能落袋为安的选择?
但,秦国的重臣蹇叔和百里奚双双反对。他们也希望秦国介入东方,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尤其是去郑国偷袭,更不靠谱。偷袭是要人不知道,但是你从秦国出发去郑国,中间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哪里能保住秘密?既然不保密,诸侯们知道了,就会有相应的动作。而偷袭的部队又必须轻车简从,如果偷袭不能成功,万一又与诸侯形成正面战场,那很容易被打败。
明说了吧,就是要预防晋国,因为你这次去捣腾郑国实际上就是开始挑战晋国的老大位置。然后你的军队还要经过人家地盘,是晒脸吗?是炫耀吗?还是挑衅?
秦穆公:他们不是在办丧事吗?应该没空。
二老:如果他们不办了,估计就要轮到我们来办了。
而且,二老为了确保自己的估计能成功,还要特地给此次行动再填上一点作料。在出师的时候,跑去哭师。晦气先晦死你一顿,一个军队的气势被他们打掉了一半。哪怕出师的是百里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白乙丙。
白发人送黑发人,二胡起。
可以大胆推测一下,老爸们用哭丧来做临别赠言,严重影响了秦师的情绪,后来他们遇到问题容易变得优柔寡断。所以,谋士的预测,或者是凡人预测许多时候,他们为了让事态能按照自己预料的方向走,无形中就帮忙了,助攻,是果也是因。
想想那些出征时候敢于杀晦气的暴君,镇邪也有一定理由。
但是蹇叔和百里奚很幸运,他们遇见了好人秦穆公,不是暴君。是喜欢演配角的温和秦穆公。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1 18:48:00 +0800 CST  
殽之战
秦国出兵了,嘿咻嘿咻赶赴郑国。但是他们在途中遇到了弦高。一个想搞事,会来事的弦高,他有一颗永不安分的心。
弦高是一个商人,一个不一般的商人。他是贩牛的商人,当时的周朝王子颓(周襄王前面的一个做乱上位但没有被承认的王)喜欢牛,所以郑国、卫国都有不少从事贩牛生意的商人。这个特点使得弦高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周王朝的王公贵族。
秦国的军队要去郑国必须经过周王朝,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时常出入高层的弦高有机会获悉秦国出兵的来意。要知道百里奚曾经因养牛本领高,差点做了王子颓的畜牧官。
这里面有文章,细思极恐。养牛的人是不是有个朋友圈,建了个牛人养牛研究牛问题的群吧?
周人问:秦人你们出兵做什么?
秦人:没什么,就出去逛逛!
就算你想要糊弄鬼,这个阵势,鬼都不信啊!
所以周人肯定会有人去打听。而百里奚这个预言秦师长途奔袭必不能保密的养牛人,曾经在周王朝呆过一段时间负责养牛,然后历史记载是贩牛的弦高获悉了秦人的真正目的。弦高不但知道了秦兵要打郑国,居然还知道人家是要打突袭战,还知道人家是因为守北门的杞子要来个里应外合的切入,甚至你们什么时候出兵都知道。这个消息真不是可以在茶馆随便打听到。
我没有说,百里奚这边走露了消息。我没有证据,而且他是好人!
作为商人,弦高最顾忌的便是打仗。作为郑国人,当然更顾忌这场战在郑国打。要知道打仗除了死人外,还容易破财,而牛又是一直很重要的战略物资,很可能被无偿征用。
弦高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把损失减低到最低。他一面派人去郑国通知这事,一面又立即冒充郑国使者带着自己的牛去犒劳秦军。他要让郑国早点知道秦人要来偷袭,也要让秦人误以为郑国已经知道秦人要来偷袭。
这事情办得很成功,郑国郑穆公接到弦高密报,就派扯淡高手烛之武去找杞子、逢孙、杨孙,老狐狸随便一诈,杞子居然默认了,吓得连夜跑去齐国了。逢孙、杨孙跑去宋国。
而孟明视居然也被弦高带来的牛肉晃点过去?这就很奇怪了,孟明视问你这个使者来犒劳怎么没有国书?人家说没有书,只有口授,完了他也信。还有,如果郑国知道我们要偷袭,不是应该在家里准备吗?派个使者来,又送牛?送点土特产、纪念品什么的就可以,都说要打仗了,居然会送牛(活牛)这么重要的战略物资?
就像听说你要杀我,我还送刀过去?
一种解释或许是孟明视已经知道弦高是个假使者,但是他能来说明他肯定也派人回郑国报告了。事实无非是,如果弦高说的真话,你郑国早知道了,如果弦高说的是假话,那现在郑国也应该知道了。
只要郑国知道了,突袭就搞不成了。
但是搞不成了为什么不改为硬打呢!?当然不能硬打,因为硬打耗时间,人家就会去搬救兵。至少那个晋国就会出来,到时候救兵一来,两面夹攻,自己不是变成了三明治?
但是孟明视想着自己不能白来一趟,就决定顺手牵羊。钓不到鱼,就在人家鱼塘里撒一网,或者在池塘边的田地里挖几个地瓜回家。秦兵也是这么想的,就顺便洗劫了滑城(国)。
对滑国来说,真的是突袭,非常突。估计滑国的情报部门也获悉了重大机密,说秦国要来突袭郑国,正准备搬张凳子捧爆米花来围观,哪里想凳子才拿出来,连人带凳子就被秦兵劈头盖脸了。
滑国:我怎么蒙圈了呢?
滑国国家不大,但故事不少。他本是郑国的属国,前几年突然在郑卫之间摇摆,导致了周王朝介入,结果周王朝又因此卷入了戎狄引兵的太叔内乱,才有了晋国去救周王,后面晋国还得了周王朝穷讲究的四个城池(地)赏赐和伯侯的名分。蝴蝶效应。
但这次滑国是无辜的,他只是静静的,赏花赏月赏自己,吃着火锅唱着歌,就突然被洗劫了。
算起来,秦兵的突袭还是突袭,只是戏码换了舞台,但是该有的都有。而小小的滑国更比不过郑国,用对郑国的兵力来对待滑,很容易行为过当,失控了,滑国就灭亡了。
同样,这次受益还是晋国。晋国不但找到出兵阻狙秦兵的借口,而且最后这块被灭的滑国地盘也归了晋国。
晋国:滑国你真是我的吉祥物。
感谢蝴蝶效应,现在全天下都知道秦国要去打郑国没打成,却把滑国给打了。大家的目光便集聚到了晋国。因为晋国你是老大,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要有个态度。
这是晋襄公的第一次考验。大家都在问,晋国现在换了王,他还能不能当老大,还敢不敢当?老大就是要出来主持公道。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3 20:28:00 +0800 CST  
秦国给晋襄公出了难题。襄公和栾枝不想直接面对秦穆公,因为秦国毕竟此前帮了晋国那么多,而且现在还是晋文公的丧期。但是先轸却认为秦穆公帮助我们,本质也是在考虑他自己国家的利益,就算不是,也是一码归一码。至于文公的丧期,正是因为他们居然敢在我们丧期浑水摸鱼,趁乱打劫,对我们老大的位置发起挑战,我们就更要给予打击,不能让苗头起来。
先轸如此理直气壮,其实主要原因是他完全有把握打败秦兵。明白人都知道了秦军回国必须经过肴山,那里是险峻的山谷,暗藏危机,也是包含战机。这一点百里奚能知道,天天研究打仗的先轸更会知道。
本来是秦国出兵是要去突袭郑国。现在晋国出兵了,要变成晋兵来伏击秦兵。伏击和突击其实效果差不多,都是出其不意。换到个人身上,都属于下黑手系列,为所谓的武林正义人士所不齿。
但国家战场上,大家都争这个齿(耻)
此时,在气势上,晋军理直气壮;在体力上,晋军以逸待劳;在地理上,晋军埋伏突袭。原本打仗就能咔咔的先轸,再给他这么多加分项,这场战就没什么好说了。有牙齿就要咬死你。
孟明也不是傻,他知道肴山险要,就分段经过。无奈先轸太精明,他先放过第一段牙将(低级将领)褒蛮子,只等到你孟明大部队经过的时候才收网。没办法,你在明他在暗,散户碰到庄家,只能等着做韭菜的命。
秦军全军覆没,三名主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还有那个探路的牙将褒蛮子一起被俘获。
这是一场大胜仗,从军事角度,国家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从道义来说,实在有点不好歌颂,就如同你的敌人(对手)从你家门口路过,然后你在楼上扔了一块砖头把他砸晕了!第二天你会出去炫耀说你打败了你的对手吗?
个人不行,但国家可以。
历史上,把殽之战看做了晋襄公继承老爸晋文公霸业的最好证据。因为比起后面还有战胜楚国的泜水之役来说,本战算得上是惊天动地:至少战场上有死人。(算是剧透那个泜水之役的搞笑剧情)
但是如同城濮之战一样,这场殽之战的战后影响远超过了战争本身的威力。
首先是晋襄公命令莱驹去斩杀褒蛮子,结果反被褒蛮子一声大喝吓得刀都掉了,倒是旁边一个小校尉叫狼瞫(念沈)手起刀落,利落地砍了他的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晋襄公就立即提拔了狼瞫为将领。记住这个人,他的名字听起来这么狠,实际上打起战来更狠,在后来秦国发动所谓复仇的彭衙之战中,居然因为他的不要命,直接冲散了秦军,导致秦军又一次大败。
另一个影响是先轸吐了一口口水。
晋襄公因为听信了自己母亲文嬴的劝说,为了维护秦晋的关系,释放了这三个主将。
先轸听到后大为生气,跑过来责问襄公,说战场上的将士们拼了命才换来这三个俘虏,你居然听信一个妇人的话就把他们放了。放虎归山,而且因为这一次突袭,这虎已经是带着仇恨的老虎。先轸很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在晋襄公的面前吐了一口口水(也有说吐他脸上),这是极大的不敬。但是襄公原谅了他,一来襄公自己觉得确实错了,二来先轸是个大人才,一时兴起的犯错不能错杀了他。三是先轸的威望极高,就算杀了他,也可能给自己留下一堆埋怨和仇恨。
但是,先轸不能原来自己。襄公不惩罚自己,他决定自己惩罚自己。这一自我认识直接导致了后来对戎狄大战,在晋国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先轸给了自己一次自杀性的进攻。
没错,就是自杀,伟大的自杀,伟大的殉道者。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3 20:29:00 +0800 CST  
狄之战
殽之战之后不久,让先轸殉职的狄之战接踵而来。
任贤齐: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早期游牧民族】春秋时期,因为信息闭塞,游牧部落与诸侯之间交流相对匮乏。诸侯们自己在中原大地闹腾的故事还有一大堆来不及记载、求证,哪里还会剩精力去分清楚所谓戎、狄的什么区别,里面又各自分几个部落,什么关系,什么仇什么怨。所以,我们对认同周礼的称华夏,不按周礼的部族就按照东西南北分了几个大类。一般都会有一个统称,南边叫蛮,东面叫夷,北方叫戎等等。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甚至不是一个部落,只是很多部落里一段时间崛起一个,但都统称为戎、狄。时间上相继出现的面孔,就变成了白狄,赤狄什么加于区分。也有可能都是一个部落,只是换了一个首领而已。
换个马甲,我们就不认识了?
东哥:我脸盲【69】
总之,你们是谁不重要,重要的事你们要做什么!
那做什么?抢劫啊!这是游牧民族的需要,不是我们天生素质低下,而是为了改善生活,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为游牧民族的生成方式单一,物质比较匮乏,但是做生意等这种交流又常常因为文化差异被鄙视。制度差异也容易使他们被坑蒙拐骗。
所以,今天的贸易战以贸易为主,那时候的贸易战就是战。
正好,这也是游牧民族的强项,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来来去去像风一样的一群男子,以万变应不变(城池),能抢一点是一点,抢了就跑。追不到,找不着,气死你。
他们可能也想固定下来,但是往往一建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城市),不是自身经营不善,就是被另一波游牧民族打了。这是他们的弱项。所以就干脆继续做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这次出来闹事的是一个叫被取名为白翟的部落。
晋襄公问,是哪个翟国?是不是我小时候呆过的那个?
先轸说,是的。(就算不是也有莫大的干系)
晋襄公问,那不是一直都好好的,为什么就来打我们了?
先轸说,算来我们也是欠过人家情份的(文公还是重耳的时候在那里住了十二年),但是文公回来后也没有什么重重的谢意。大概是先君在世之时,双方都好好地看面子,讲情分。现在他们老国君也去世了,他的儿子白部胡继位后就不再念这个缘(情)分了,又依仗着自己勇猛,趁我们国丧之时先动手了。
晋襄公问,那我们赶紧去解释一下,把厚礼谢意补上可不可以?
先轸说,如果我们缺礼,他们来提请,我们可以给他,但是他现在起兵来,我们就不能给他什么了。要给也只能给兵了,免得以后大家学起来?
这叫做威严,叫霸气。你可以求我,但是不能要求。
晋襄公问,那要麻烦你再次出征了!?
先轸说,我上次因为一时之怒,向你吐了口水,发生这种大不敬的事情,已经不适合再做主帅了,你还是另找主将吧。
晋襄公说,我们不提这事了!
好吧!君命不可违,先轸再次挂帅。带上胥臣刚刚推荐的郤缺,(郤芮的儿子),开打狄之战。
(注意,这里有伏笔,说明郤缺受胥臣赏识,并由先轸传帮带,后来晋国六卿内斗的时候就会出现帮派的渊源)
战争的打法也很先轸,诱敌深入,再伏兵围杀。现在看来这只是很普通的一种打法,但是在当时得春秋属于先轸的战争创新,版权所有,所以许多对手都要成为这套战法的实践牺牲品。
先轸的儿子先且居负责诱敌,郤缺负责伏击。翟主白部胡负责被骗,接着负责被杀。分工明确,近乎流水作业。
这已是接近稳操胜券的结局了,对方的主帅都都被你给杀了,还有什么好挣扎的?但是故事却在这个时候转弯了。
因为先轸。他送给白胡的弟弟白暾一个大礼,而且是亲自去送。这个礼是死。是的,先轸去白部的弟弟白暾那里送死。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4 21:55:00 +0800 CST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5 19:30:00 +0800 CST  
白虎的弟弟白暾原来是白翟的二把手,现在变成了战场的一把手。他想用这个捡到的先轸去换自己的哥哥(尸体)。因为内心的畏惧和信服,所以翟人把先轸尸体打理得整整齐齐,还用香水浴净,锦袍包裹。谁知道换来的哥哥却只有一个血淋淋的头颅。白暾又伤心又气愤,就冲杀过去,但是这一切早已被先轸的儿子先且居做好了预案。父子果然一脉相承,套路的套餐都是一个味道。白暾不但没有占到一点便宜,还被追杀得半死,要不是在紧要关头使出杀手锏,估计他也要去追自己的哥哥了。
这个杀手锏就是求情。因为追他的人正好是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当年随重耳一起流浪客居翟国,也算是老相识。感情牌一打,果然凑效,狐射姑便做了顺水人情。
关羽:做得对。
最终,狄之战于晋国大胜告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白暾才是真正的受益之人。这一战纯粹是为他而打的,他在战场上遇到了先轸,跑路中撞到了狐射姑,回国后就捡到了一个王位。
有福气的样子就是这个样子。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5 19:31:00 +0800 CST  
四十六、秦晋楚相争
赤狄败了,白暾回家了,但对于晋襄公来说,不是雨过天晴,而是台风才要登陆。
新生的力量总是容易被人怀疑,有时候这种怀疑是致命。不是你有多大的本事,而是你能禁得住多大的怀疑。你的能力值100,别人是80,如果别人怀疑你是60,那就敢去攻打你。从数字上看,你顶得住,但是有这个人能怀疑你,说明还有许多别人也会怀疑你,等到几个别人合着一起来怀疑你,一起来攻你,人家加起来可能就超过了100,你就禁不住了。但是如果别人相信你,就会认为你是200。80和200的差距那么远,人家根本就不敢去与你作对,相反,还会想着赶紧去依附你,这样的“人家”多了,你的能力值,或者说你带领的集团,你所能调动的能力值就真得变成了200。
这就是为什么人言可畏。这个世界,许多谎言说多了变成真,不是没有原因。“三人成虎”谎言比路还认人数(路是人走多了)。你把一个坏人说成好人,他有很大的可能会转成好人。这也是国外教育为什么喜欢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原因。道理差不多。
做官的人有句话:人不能查(被怀疑),一查肯定有问题。
同样,为诸侯的王也要有句话:王不能被怀疑,怀疑多了肯定要出事。
这就是权威的重要性。
晋国原来的重耳继位文公,不管他真实能力多少,没有诸侯敢去怀疑他,都没有人敢去试探他,(城濮之战也是晋国自己逼出来的)所以,晋国就会愈来愈强。
晋襄公继位后,人们对新生的权力本来就会习惯性产生怀疑,而且,按照情感的平衡概念,原来对于文公的畏惧其实算是提前透支了诸侯们对晋国的感情,所以在晋襄公起来后,对比下,感情的逆反也助长了这种怀疑。
所以说,老爸太强大,做儿子要立业,许多工作就不好做。阴影不说,还有隐形的逆向感情债务。“官二代”是有爽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辛苦之处,老爸建的起点太高了!
晋襄公就是一个辛苦的牛二代。所以许多学者也把晋襄公也列入春秋五霸。
前面,秦国怀疑了,接着赤狄也怀疑,好在晋襄公是真材实料,一一顶住了。但怀疑的步伐还没有结束,相反,还有点加快。
连许国蔡国这样的诸侯也开始盘算自己的后路了。
许国蔡国:怀疑也是不等人的。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6 18:52:00 +0800 CST  
楚之战
楚之战是我临时起的名字,纯粹用来吸引眼球,吓唬人,本来应该是汦(念止)水之战。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场战争,比起当年齐桓公带着十二国盟军与楚国争论茅草上贡的事情还**。所以,只好靠名字来唬人了。
自晋文公去世后,许国和蔡国两个摇摆国想到楚国还有长久强人楚成王在,这个靠山应该比晋襄公靠谱,毕竟此前有过感情基础。而且楚国这靠山如果不及时去靠,很可能被揍。到时候,你晋国还能不能救就难说了,所以安全第一,还是找亲家去。
按这个变节(背叛)的速度算,许国和蔡国应该是跑着去的。
晋襄公要马上止血,要继续做好这张霸王入职考卷。今年考试考三门,前面两门都很顺利啊,现在要继续,不能停。晋国就派阳处父为大将,帅兵去讨伐许蔡。
阳处父是谁?怎么突然冒出来?阳处父是晋襄公的老师。现在晋襄公继位了,阳处父自然也就跟着红了,红得发紫。因为学生很听话,但也没紫多久,因为被杀了,这些后面会说。
同样,楚成王也派斗勃(子上)同成大心去救许蔡。
大国之间的恩怨故事有要从小国开始,这几乎是春秋定律。
晋楚双方来到了汦水,晋国在汦水北,楚国在汦水南。看这个阵势,似乎要有一场大战。但这次大战不划重点,“似乎”才是重点。
实际上,双方士兵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看对方。他们的目的很明确:瞪你,瞪死你,瞪到你内心发毛。很遗憾,这样互相瞪了两个月,双方都没有死!估计连个生病,打喷嚏的都没有。如果有围观群众的话,也等不了了,不看了,回家吃饭!
确实,此时的阳处父也想回家,不瞪了!不只是眼睛累,关键是没有粮草了!但他又担心在自己撤退的时候,楚国趁机追杀过来。
聪明的老司机阳处父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派人与斗勃约定说,咱们这样对瞪了两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要不干脆决斗吧。我后退三十里,让你渡河过来,然后来个真刀真枪地真干一场。如果你不敢渡河,那你就退三十里,让我们来渡河?
成大心觉得,自己要是渡河渡到了一半,晋国凭借近些年在战场上确立的一贯不讲信用的形象,肯定会冲杀过来,到时候我们进退不能,很被动,不如让他们渡河过来。
斗勃觉得有道理,现在的晋国确实喜欢不按套路出牌。于是就喊话说我们楚国选择后退三十里,让你们渡河。
然后呢?既然你知道晋国喜欢不按套路,又怎能猜透他的套路?这次阳处父不讲信用的重点不是放在哪里攻击楚军的问题,而是他根本就不攻击。他们看到楚军按照约定退了,就在军中大肆宣传说,楚国怕我们了,跑了!
然后,自己也跑了!不,是自己撤退了,而且一边撤退,一路宣传说楚兵怕我晋国,不敢对峙,所以跑回楚国了。
明明是自己要跑会晋国先,但是舆论这样宣传有看到的事实,大家都找不到毛病。换句话,什么有图有真相,真相要是那么容易被你看到,那这个世界还要什么江湖?
而在南岸,退避三十里的楚军,正在摩拳擦掌的等着晋兵。结果是等等等等,终于等到一只鸽子。
我靠!什么意思啊?不辞而别啊!中原人也太不礼貌了。
说好的捉迷藏,我藏好了,你**的居然回家了!
好吧,楚国也只好回家了!
假装的战争结束了!
既然战争是假装的,那结束也应该可能是假装的,因为战争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6 18:53:00 +0800 CST  
楚成王死了
从伤亡的角度来说,战争能不打当然最好,但是从将领来说,仗不打,你来来回回白去一趟就得有个说法。你又不是去开会。但是,这个说法(理由)对斗勃来说真不好找。因为晋国的阳处父率先把宣传做出去,说是楚国畏惧他们才跑的。
这是有事实依据的造谣,所以具备一定的可信度。和今天的网络谣言是一样一样的。什么事件啊,什么视频啊,谁先断章取义谁就占先机,谁先发谁先赢。
何况阳处父还有推手。这个推手就是楚公子商臣。
也怪斗勃自己大意,他似乎不是很担心这个误会,因为这事毕竟还有成大心在,可以证明,等回去见到楚王就能解释清楚。
谁知道,他没能见到楚王了。楚王已经生气了。因为楚王的儿子(世子)商臣在阳处父造谣的基础上再叠加了一个谣,谣言2.0类似于病毒变异,威力超强。
商臣说,斗勃之所以退兵是因为收了晋国的贿赂。
此时的楚成王的年纪很大了,脑子的理智也不会很清楚,容易听风就是雨,他只考虑到是自己儿子来说(父子关系),却没有考虑到儿子商臣和斗勃原来的矛盾。楚王听了很生气,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竟做出这种伤天害理,毁我楚国基业的事,这样的人,我一刻都不想见到他了。就下令了,斗勃不要来见我了,还直接赏赐了一把剑给他。为了防止斗勃理解成收藏品,楚王还特地交代使者剑是用来杀人。
多么痛的领悟,斗勃没有办法,不给解释的机会就只好自刎。很遗憾,作为战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一个个谣言杀死,真可谓英雄气短。
【网络舆论】年轻人们,你们现在知道网络上的舆论战争也有几多残酷的一面吗?不要只是一味地骂当局管控网络,动辄义愤填膺,不爽这个,不爽那个。相信你们肯定是爱国,但是我们大家都搞出不楚谁是阳处父,谁是公子商臣,谁将会是斗勃。
人民是好的,群众是好的,但范伟说,群众中有坏人啊。
同样,网友都是好的,但是有不少***也会混进网友队伍。【70】
那世子商臣为什么要造谣?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因为当年,楚成王准备立商臣为太子的时候,征求了斗勃的意见。斗勃说,楚国立世子从来都喜欢立年少的公子,商臣年纪现在已经大了,而且这个人有异相,蜂目豺声,生性残忍。万一你以后改变主意,想改立别人,那就要废了他,到时候商臣不配合,一定会生动乱。
斗勃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楚王没有不听,也没有反驳。
【不成问题的问题】通常任何一种问题的表现都是要求对方给予答案,但是有一类问题的答案就在题干里,这就是传说中的送分题,或者叫不成问题的问题。那为什么要问?因为问题的主人信心不足,希望你给予支持,而不是希望给予意见,或者不同的意见。比如,你的朋友找到了对象,带过来给你看,问你如何,一般来说不是问你说好不好,而是来宣布,要请你帮忙确认一下。朋友妻不可欺,我这就等于打了标签了。
问问题的人一般会在疑问的语气中暗示出他希望你给出的答案。只要你不是傻到冒烟,或是问题的本身实在有点癌症晚期的严重性,你都应该顺着杆子说好。
不成问题的问题,他的问号后面应该紧跟着感叹号【71】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8 19:39:00 +0800 CST  

楼主:杨正再东周

字数:99763

发表时间:2018-11-05 05: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2 04:08:22 +0800 CST

评论数:9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