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再读春秋之四:晋霸文公的稳定强劲

可能楚王的心里已经决定了,只是缺乏自信(商臣确实有那些缺点)。因为没有提及另外一个人选来对比,就不是犹豫不决。他问斗勃,只是因为心里上有点空,就想来听你斗勃讲赞同的话,说说选商臣的理由。顺便还有一层意思,我都事先征求你意见了,你同意了,那你现在支持我的决定,以后就应该支持商成了。
哪里想,斗勃不同意。
不知道是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还是与商臣关系实在不好,总之斗勃不但不说商臣好,还指出他的问题。
因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所以楚成王还就任命了商臣为世子。
这也没什么,你是王。关键是楚成王也没有做好保密工作,居然让商臣知道斗勃说他的坏话。这就太**了!
本来还是恋人未满,但你一表白,完了,朋友都做不成。这便结下来恩怨。
斗勃:大王你不能这样玩我啊!
你明明有答案,难道是要我说你想要的答案?多么痛的领悟啊!
商臣认为自己虽然仍旧成功地成为世子,但是因为你斗勃的反对就等于给楚成王的心里种了一根针。给我扎针的人,这种人必须死,所以有汦水之战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就要用起来。
斗勃死后,成大心死命也要见到楚成王,太冤了。楚成王真不靠谱,前面城濮之战,父亲成得臣自杀,这次所谓汦水之战,领导斗勃自杀。不带这么玩,以后谁还会愿意为楚将?为你楚成王拼命。
这一次楚王没有让他失望,接见了成大心。这见,又出大事了。因为大心告诉他所有事情的真相——是谣言杀死我楚国大臣啊!
楚王很生气,谁造谣都可以,就是不能是你商臣啊!哪有儿子骗老子的?
这一打击,一波折后,成王就静下心来想想还是小儿子公子职好,这次干脆不征求意见了,免的哪个傻缺大将又丧命,就寻思着自己来,哪天逮住机会,找个理由把商臣给废了,再立子职做太子。
这一次用事实证明,楚国的保密工作主要是楚王自己做的不到位,因为没多久商臣就知道了父王的心意。
商臣感到很害怕,废太子基本就是死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潘崇也很害怕,前太子太傅基本也是个半死的太子太傅。于是,两人一商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提前继位。
解决提前继位的问题必须先解决楚成王。
于是,儿子杀父亲的故事上演了!在商臣的一手部署下,太傅潘崇拔剑对着楚成王说,大王你已经在位47年了,你腻吗?
不腻啊!
但是楚国子民已经腻了,他们希望见到新君。
子民:你们说你们的!别扯到我身上。
成王说,我可以退位,但不知道能不能活命?
潘崇说,自古一君死才有一君立,一国哪里有二君?看来你真的老糊涂了。
成王又说,我刚刚吩咐厨房烹煮熊掌,能不能等熟了,我想吃最后一顿。
王的气节果然不凡,最后一顿都要熊掌。
然而潘崇不傻,他已经看穿了一切。熊掌要炖很久,你是不是要在等救兵啊?
成王没有办法了,现在连熊掌也帮不了他,就只好在潘崇的帮助下被自尽了。
商臣继位,即,楚穆王。候选太子子职,杀。传说中要做子职老师的令尹斗般,无可厚非,也要杀。这是政治斗争的常备良药,牺牲帝王一家的成员,是换来政治太平的保障。
但是很奇怪,楚穆王在杀掉斗般之后,居然让成大心来接任令尹之位。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成大心的父亲被成王冤杀,所以内心不会感恩成王,也就不会为他报仇造反什么的。二是,成大心能征惯战,打战威猛,很适合楚穆王扩张称霸的口味。
晋襄公本来还有点埋怨阳处父,听到这个意外收获后,突然觉得阳处父就是个福将。但赵盾说,楚王(成王)虽然凶横,但还是可以讲道理,现在这个商臣连父亲都敢杀,还会有什么顾忌?估计此后中原的诸侯要开始倒霉了。
赵盾预料很准,果然几年后,楚穆王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灭国活动。这段画面太美,暴力美学,留待楚国专场的时候再说吧。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18 19:40:00 +0800 CST  
秦国复仇
晋襄公在继位初年,就通过殽之战、白狄之战,楚之战三大战役确立自己在诸侯国之中的威名(地位)。所以第二年,稳定局势的晋襄公有点耀武扬威的冲动,准备朝不规矩的卫国开刀,就算开不了刀也要磨磨刀!
卫国咋不规矩?因为他没有按时来晋国汇报工作,虽然没有像蔡国那样跑去找楚国,但你这种消极行为至少已表现出对霸主的怠慢。
这还了得?晋襄公决定亲征,决定亲自小题大做。
然而这一切被秦国看在眼里。在孟明视的眼里,这是复仇的好机会,此时的晋国国内士兵空虚,跑去打一枪就跑,保准没错。
秦穆公也想再试试自己到底还能不能介入中原?
谁知道,卫国的武力不成气候,智力也不成气候。本来卫成公想通过陈共公去找楚国帮忙,结果被陈共公一顿忽悠,说与其等着被攻打,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反过来主动攻打晋兵,这样做也可以向楚大哥表面态度,以便更好地获得楚大哥的支持。
卫成公一听有道理,脑子就短路了,估计也是想到了前面被晋国(晋文公)整得死去活来的画面,心中怒火烧起后,居然去进攻晋兵。
这下好了,全天下的诸侯都捂住了耳朵。大家实在不忍心听鸡蛋砸石头的声音。卫国的带兵大夫孔达很快就被俘虏了!
这是秦国万万没想到的事,本来是一场设计好好的偷袭战现在因为卫国的不靠谱又要变成了遭遇战。
卫国,你好歹也是一个国啊,顶一阵都顶不了,你这不堪一击的态度未免也太果断了吧。
于是,回家的晋兵遇见了要去我家的秦兵。
悲剧似乎又将展现出去年的画面。去年是突袭变被突袭,今年好一点,是突袭变遭遇。
孟明视也不是一般的将领,人家在西边战场上也是战功赫赫,所以,就算没能按照计划偷袭,现在变成打正面战场也不会惊慌失措。他很快就按照教科书着手准备,开始排兵布阵。
但是这一次又意外了。
晋国那个习惯不按套路出牌的先轸已经去世,但是先轸的马夫狼瞫(念神)出现了。也许是因为驾驭车辆比较容易接近领导,所以学习到了领导的不少战斗精髓。不同的是,先轸的不按套路出的是智谋,狼瞫的不按套路出的是身体。
在对待白狄的战役中,先轸因为报着自杀的念头出征,所以当时狼瞫请求作为先锋的要求被无情地拒绝了。狼瞫感觉受到了侮辱,他的朋友劝他去把先轸杀了解恨,但是狼瞫认为如果我杀了他,那我的罪行不是正好证实他对我的评价吗?所以他决定忍辱负重等到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
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这一次晋军的主帅是先且居。且居完全同意狼瞫担任先锋的请求,而抱着舍生取义的狼瞫在去年看到了先轸自杀式冲锋的威力,就更加坚定了这一套必死的战法。
狼瞫带头冲进秦军阵营,这种自杀式袭击让秦国人根本不适应,阵脚一下子被打乱了,这时候,看到战机的先且居就趁势冲杀过去,秦军大败。
秦军:晋国到底是个什么地方?都出什么人啊!邪教?
因为一个狼瞫,瞬间造成了孟明视的不幸,先且居的幸运。
孟明视觉得自己这回回秦国去必死,但是秦穆公不但没有杀他,还主动承担了失败的责任。
因为,秦穆公的劲头起来了,他觉得自己在哪里跌倒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而且最好是原班人马原地爬起才叫爬起。
这就是帝王的霸气。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20 18:14:00 +0800 CST  
秦国再复仇
两年后,秦穆公亲征。不吃馒头争蒸口气,一定要为殽之战死难的兄弟报仇,也为在报仇殽之战失去的兄弟的报仇,简称总报仇。
秦穆公为这一战准备了两年,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在过了河后又把船烧了,抢注了“破釜沉舟”的版权(后来被项羽学习了),一副不赢不回家,死磕到底的气势。
我就问你们,怕了吧!
怕了!真怕了!晋国的赵衰看出秦国这个不好惹、不能惹的夸张表情,就劝晋襄公。你再厉害也让那些不要命的啊。所以,晋国决定采用“三不”原则,不理会,不出战,不对话,采取坚壁清野,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秦国的消气。
秦国在晋国边境围打了两座城池,在晋国国境边畅游了个把月,也不见晋国部队应战。就回到肴山,找到三年前那些稀里糊涂死去的兄弟尸体,进行了盛大的祭拜的仪式。然后回家。
虽然秦军这次并没有对晋国给予什么实质性的打击,但是因为动作太大了,中原诸侯几乎都关注着晋国边境的故事。所以从回去的路上开始,大家就迫不及待纷纷对秦国的实力和英勇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把如此不可一世的晋国吓得不敢出来,牛。
喜欢用凑热闹方式抢戏的周襄王,也想借机对路过的秦国抛了一个媚眼,准备一样授予一个“霸王”(伯)的荣誉称号给秦穆公。但是尹武公劝他,霸主这个名号具有唯一性,是稀缺资源,不要随便封人,你如果再封给秦国,虽然可以划清说让秦只做西边霸主,但一样会让晋国感到愤怒,这对我们不是好兆头。
周襄王觉得有道理,做人不能三心二意啊!那就作罢。
秦穆公虽然在周王朝这边没有得到霸主职务,但自伐晋回去,凭借着冲天的名声,秦国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西边霸王。周边的几十个部落,和的和,灭的灭,并的并,使得秦国的版图一下子扩大了。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20 18:17:00 +0800 CST  
晋霸回归
在秦国人开展的总复仇之后,晋国人开始痛定思痛,这样老是打打杀杀容易进入恶性循环,生生把自己搞得像楚国那样,我们称霸所提的“尊王攘夷”总策略明明是在实力的底座上唱出道德的号角,为什么这几年就这样走偏了!
不怪你,这是你必须经过的历程。只有经过这个历程你才能确立自己的权威。晋文公为什么那么容易确立自己的权威?其实晋文公在重耳时代就用自己的坚韧和贤德敲打着诸侯各国的潜意识,传播着晋国有这么一个人(公子),打不死,还天生带光环,流亡的队伍居然比一些诸侯国还更具智囊团配置。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家都觉得他会是,应该是,必须是晋侯,而且会很快是霸主。既然大家有能这样预料,那就也会都这样默认(做),至少要证明自己看得准啊!
但是晋襄公没有这样的优势,在春秋的诸侯国中,老爸英雄儿子**的例子到处都是,所以晋襄公虽然接到比重耳更好的启动资源,但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消除大家的疑问。
努力学习,努力种地,都不如努力打仗来得快。
还好,晋襄公元年就打了几个硬仗,基本就完成了前期的消虑建威阶段。但是这些事情太顺也使得晋襄公的思路侧重点有点偏了。
晋襄公误以为迄今为止,武力居然能解决一切,也带给他一切,所以他开始迷信武力,这才有了主动亲征去打卫国的故事。直到被欺负到牙缝的秦国决定死磕的时候,晋国人自己也挨揍了。晋襄公终于换位思考了,开始转变思路。
此时的晋襄公也才继位四五年,按说打方向盘也不迟,但是历史只给他七年的时间,时间是够,只是这样的比例让他的人生显得好像就只有打仗。
此后,晋国开始主动与鲁国、卫国、曹国建立和平的外交,这些国家的君王看到强大的晋国居然愿意放下身段与自己和平共处,从怀疑惊恐到信任欣慰,再到臣服,晋国的霸业终于再次迎来波峰。
有实力的合作才是合作,没实力的合作只是乞怜求援。恭喜晋国,恭喜春秋,晋襄公能严格按照这套流程发扬光大了晋国的霸业。稳定(复习)了春秋的秩序。
休战后的第二年(晋襄公6年)也不知道为什么,晋国的重器,几位重要将领,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居然先后去世。
是不是老天发现你们不用了,就收回去了?还是天上也在搞春秋,要在搞厮杀?当然不是,干部年龄没有梯队,或者更新换代也很正常啊。但正常中也会有隐藏不正常,比如新人要谁上就是问题。
晋襄公很为难,一方面要平衡新旧贵族,另一方面也要平衡自己的权力分布。开始晋襄公想着这些年新贵族因为跟着重耳流亡获得不少重要的位置,想借此机会平衡掉,让旧贵族起来多一些位置,加于制衡。但是一来这些年老贵族参战比较少,将领成长不顺利,二来,这些新贵族里许多都是跟自己父亲流亡,与自己的关系比较亲。所以,最后晋襄公搞出了一个平衡的方案。晋国闻名遐迩的六卿在此时又完成了一次蜕壳。
新贵族狐射姑、赵盾、先克;老贵族箕郑父、先蔑、荀林父组成了晋国三军组合。开始襄公是安排狐射姑为中军主帅,赵盾为副。但是晋襄公的老师阳处父从卫国回来后说,狐偃的儿子狐射姑这个人刚狠且好大喜功,不得民心,不如赵衰的儿子赵盾贤能。
晋襄公很听老师的话,就去训练场把这正在上班中的两个人,位置对调了,非常突然,非常暴力,搞得狐射姑相当郁闷,尴尬。按说,你作为一个晋侯,人事调了就调了,尴尬终究也会过去。可你却又在狐射姑询问为什么调他的时候,直接就把自己老师给出卖了。晋襄公你也是太不把这事当回事了!
但狐射姑却是非常当回事,埋下了隐患。
自此,狐射姑恨死这个老师了。不好好教书,跑出来瞎指挥什么。
之后,晋襄公去世,赵盾和狐射姑因为立君的意见不和,狐射姑越想越气,就直接去把阳处父给杀了。因为他认为这事追溯到这里,是源头,就是你起的头。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24 19:55:00 +0800 CST  
襄公去世
晋襄公在位7年,在完成了人事安排后,第二年便去世了。同年,另一个重磅人物秦穆公也去世了。
晋襄公基继承了晋文公的王位,也继承了文公留下强大实力的晋国。作为一个官二代,他一点都不败家,反而很好地将自己的财富用到了刀刃上。是真的刀刃,即战争。晋襄公表现出来的能力几乎全在战争上,虽然战争的领导人班子都是他父亲留下的六卿财富,但他作为一把手也难能可贵,比如稳扎稳打。
无奈天不暇年,否则晋国的实力还会进一步提升,而且由于自己的仓促离世,使得世子还没能成年,这样也造成了此后继承人的争斗。虽然晋国的整体实力并没有削弱太多,但是因为继位的灵公年幼,使得卿大夫们迅速壮大。其中的赵盾居然能代替晋侯召集各国诸侯聚会,如此招摇的抛头露面等于埋下了一颗国家不安定的雷。
襄公去世后,中原秩序的主导权虽然还在晋国,但是变得磕磕碰碰。不过十年后,因为楚国庄王继位并迅速崛起,极大地遏制了晋国的势力影响力。晋国也不用磕碰了,直接躺在地上,睡会儿!
实际上,对比南边霸王楚庄王,上面提到刚刚去世的西边霸王秦穆公其实更加有戏剧色彩。
对!是时候给这位陪着晋国四代君王的配角一个主角的剧本了。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24 19:58:00 +0800 CST  
晋文公、晋襄公结束!
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一篇正再读春秋之五:秦霸穆公的苦难逆袭(贫X代)将重开一篇!谢谢!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1-26 17:10:00 +0800 CST  

楼主:杨正再东周

字数:99763

发表时间:2018-11-05 05: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2 04:08:22 +0800 CST

评论数:9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