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漫谈】 —— 祖先的世界。

菅——形声字,本义:茅草。菅,茅也《说文》。
白菅——按字面直译:白色的茅草或白茅草。
茅草,又名白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根很坚韧,可做笤帚、刷子等。

席——会意字,本义:用草、篾编织的坐卧垫子。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说文》按:藉,祭祀跪拜时用的草垫。
白菅为席——按字面直译:用白茅草制做席子。郝懿行对此的注释为:席者,藉以依神。
也就是说这四个字的意思大约为:用白茅草来制做“神”享用祭品时的坐席。


——浅论山海经中的“神”——
中国人历来是泛神论者,能为人所不能者皆谓之神。
同时子又曾经曰过: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有神亦好,无神亦无不可,对于未知而神秘的领域中国人历来是保持敬畏的同时而又不愿深入接触的。
《山海经》的”神“形形色色一言难尽。
而我通常将他们分成两类:一种是“活的”神,另一种是”死“的神。
所谓”活“的神,就是那些有故事的神,这些神往往掌握着种种超人的神力或权力,比如:西王母,掌管”天罚“(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而烛龙能操纵昼夜的变换(其瞑乃晦,其视乃明)。
“活的”神,未必是真神,更可能是世俗权力的掌握者为了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自我神化,以便使自已超然于众从而利于统治。
所谓”死“的神,山经在每条线路的结尾一般都有一段总结语,除了总结本段线路的长度与名山大岳的数量外,最主要的便是谈这一地区的所祭祀的“神”以及祭祀的方法。
而这些被祭祀“神”明显区别于山经中穿插提到的“神祗”的,它们除了长着悖于常理的面貌之外,既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更遑论超人的神力了。
所以只能说是个死物。这种”死的“神,现代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图腾”。
南山经所说的”其神状皆鸟身龙首“,“其神状皆”四个字说明,这个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神”,大家都贡奉这种“鸟身龙头神”,这种“神”就是典型的图腾。
对于图腾的崇拜和祭祀非常原始且非常广泛,曾经遍布于这个世界任何有人类居住的角落,
可以说是现今所有宗教的起源。
它们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时至今日亚洲、非洲、南美、澳洲等一些未开发的原始落后地区仍存在。
死的“神”,未必是假神,追溯其渊源或者真有奇迹,但最终却也不过沦落为巫师萨满们愚弄信众的工具。
对于山海经里的神,我觉得辩证的去看即可,不用过多演绎猜度。它们不过是无数被湮没于历史的"众神们"所留下的不多的痕迹之一罢了。
不论真神假神,有神的地方就会有祭祀。
远的不说,时至今日祭祀活动都不曾停止。
比如每年的清明,冬至的扫墓都是这种祭祀活的传承。
只不过祭祀的目的已经大相径庭了。
实际上南山经关于祭祀的描述虽然不过寥寥二十来个字,但通这些文字我们其实可以分析出非常多的信息。
比如“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这句,就告诉了我们以下信息:
1.南山经地区有人类的聚居群落,并非都是无人地带。因为没有人群哪来的信仰?
2.南山经地区的人类群落互相间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他们的所崇拜的图腾是相似的。
我们再分析“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又可以推测如下信息:
3.南山经地区的人类是有组织和秩序的并且有农业生产的。因为祭品中包含了“毛物、玉璋、玉璧、精米、草席”,这些财物绝对不是仅仅依靠游猎为生的小族群有能力生产出来的。
4.作者与途中所遇到的群落都进行了相当的交流,因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甚至是未来,在人的心理当中对于偶像的崇拜都是深层次精神层面上的,是神圣的以及难以触及的。所以,能够全过程的接触或了解一个部落祭祀过程,绝对不是简单的路过可以办到的。
5.而第4点本身同时又说明了作者不是一个人在行动,他或他们是有一定的武力做保障的。否则的话他们说不定就会在某次误入别人领地时候死于非命了,妥妥的。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16 10:48:00 +0800 CST  
古籍及名人考: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典。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之一。
《类篇》——成书于宋代,是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旧本题“司马光撰”,实际只是由司马光整理成书而已。
《荀子》——战国时赵人荀况撰,此书本儒家崇礼、正名之说而主性恶,为先秦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补箕尾之山)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17 10:05:00 +0800 CST  
古籍及名人考:
《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著,但仍被认为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文章大概出自深受管仲影响的稷下学派之手。汉朝学者刘向约于公元前26年为《管子》进行编辑。
《长杨赋》——西汉扬雄所作。此赋以写田猎为构架,实讽汉成帝的荒淫奢丽。《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所提到的“子云”就是扬雄的表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这书很多内容我想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
《周礼》——又称《周官》或者《周官经》,通过介绍周代的官制,描绘出古代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总构思,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国家政权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的书籍。该书相传为周公所作,但先秦典籍不见征引,从书名来看应该是记载周代官制的书籍,但内容却与周代官制不符。汉初无此书,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以重金购得《周官》古文经后,献给了朝廷,深藏于秘府。王莽时《周官》才更名《周礼》,一般认为该书的定型是在战国时期。
《孟子》——儒家“四书”之一,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相传为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及其余弟子所著。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仪礼》——原名《礼》,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先秦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商、周时有名目繁多的典礼,素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称,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秦始皇焚书后,《礼》已不传,只有高堂生能背诵,一般认为,高堂生把《仪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孟卿,孟卿传给后苍,后苍传给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这就是汉代的《礼》学的所谓五传弟子。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晋书 》——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高诱——东汉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少受学于同县卢植。所著有《孟子章句》、《孝经注》、《战国策注》及《淮南子注》(今与许慎注相杂)、《吕氏春秋注》等。
郝懿行——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所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他关于《山海经》的论述在我的贴子里多有引用。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3 10:27:00 +0800 CST  

【南次二经】

原文:
⑴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音皮),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音吃)而人手。其音如(音悲),其名曰鴸(音朱),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白话文:
南方第二路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柜山,它西面毗临流黄,向北面遥望诸,向东面遥望长右山。
英水从这里发端,向西南流注入赤水,水中盛产白玉,还出产像粟米一样的细丹砂。
有一种野兽,它的样子像猪,但长着鸡一样的爪子,它的叫声像狗吠,它的名字叫狸力,见到它就说明当地有水利工程。
又有一种鸟,它的样子像猫头鹰但爪子却像人的手,它的叫声像雄鹌鹑,它的名字叫鴸,这也是它自己发出的叫声,见到它说明当地有被放逐的才智之士。


柜山漫谈:
柜——①形声字,本义:古木名,柜(jǔ)树。柜,木也《说文》。段玉裁对此的注释为:柜木也。赵注孟子曰。杞桺,柜桺也。郭注尔雅曰。柜桺似桺。皮可煑作饮。按柜今俗作榉。又音譌为鬼桺树。
也就是说"柜"字的本义是柜树,而柜树可能是指:杞柳、柜柳、榉树或者鬼柳。
但这按这些树名查资料会分别到到四五种不同的树木。
所以连段玉裁自己都无法确认说道:未知许所说是此不。
因此我就不上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找资料。
②会意字,古作(guì),本义:可以抽拉的木制橱具。匮,匣也。俗作《说文》。
字体简化的时候把“柜”和“”合并为“柜”,但柜树的字义已不用了。

柜山——按字面直译:柜树山或柜子山。究竟本义为何我已无法了解。
柜山在山经尤其是南山经里非常重要,因为作者对它及周边山川河流的描述,对我们了解南山经三条路线在纵坐标上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3 10:37:00 +0800 CST  
流——会意字,本义:水流动。流,水行也《说文》。
黄——本义:中原土地的颜色,黄色。黄,地之色也《说文》。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
流黄——①特指褐黄色。中央土,土色黄,黄加黑为流黄,流黄为中央之间色《纬略》。②褐黄色的物品,特指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乐府诗集》。③玉名。高诱注《淮南子》:流黄,玉也。④香名。流黄香出都昆国,在扶南南三千馀里《吴时外国传》。⑤硫璜。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送僧归日本》。
综合上所述“流黄”似乎主要是指褐黄色或褐黄色的事物。
但在本段经文经中应该是指一处地名。
袁珂认为:流黄,国名。即流黄酆氏、流黄辛氏,见海内西经及海内经 。
考虑到海内西经所描述的确是西南地区,而柜山又位于西南,那么流黄确实有可能是指流黄酆氏。不过流黄到底是指今天的何处就没有人知道了。也可能当地是沙漠地区有漫漫黄沙因而得名吧。
北——①会意字,本义:相反,违背。后由“背”字代替。北,也。从二人相背《说文》。段玉裁注:北者,古之背字。②面南时背对的方向,北方。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说文通训定声》。
望——会意字,本义:远眺。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
诸——①形声字,本义:辩论,向众人询问。《说文》说:诸,辩也。《尔雅》里则说:诸诸便便,辩也。②代词。各人,各个,大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③代词与介词的混合词:相当于“之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未知其详。有人把这个字写成“毗”,但实际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字。
——意义未详。不过个词在整个山经里多次出现,非常值得一提。
郭璞注:诸、长右,皆山名。袁珂补充说道:诸亦水名。
这个词在南次二经里出了两次,两者相距一千多里。
在西山经里出现过一次并明确是“诸山”,在中山经里出现时则可以确认为水名。
这些情况在后面我还会提到。
英水——与青丘山的英水重名。二者一东一西,显然不是同一条河流。
赤水——按字面直译:红色的河流。赤水在山海经里是西南流向的一条大河,源于西北方的昆仑山。在后面的经文里我们将多次遇到,是我们推测各条山经路线之间联系的重要依据。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3 10:42:00 +0800 CST  
豚——会意字,本义:小猪,猪。豚,小豕也《说文》。②阉过的猪。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礼记》。按: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称作“豕”;而阉割后的猪长得膘满臀圆称作“豚”。
距——①形声字,本义:鸡爪。距,鸡距也《说文》。段玉裁注:鸟距如人与兽之叉。②间隔,距离。射自楹间。物长如笴,其间容弓,距随长武《仪礼》。
有距——按字面直译:有鸡爪或有距离。联系经文来看的话,应该是指这种动物的足不是像猪一样的蹄子,而是像鸡爪一样叉开。
狗——形声字,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说文》。
吠——会意字,本义:狗叫。吠,犬鸣也《说文》。
狗吠——按字面直译:狗叫。但其实吠本身就是狗叫的意思,而在“吠”前加一个“狗”,这应该是特指。所以应该理解为“小狗的叫声”。
力——象形字,本义:体力,力气。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说文》。段玉裁注:筋也。肉之力也。力者其用也。非有二物。引申之,凡精神所胜任皆曰力。象人筋之形。簼其条理也。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地之理曰阞。水之理曰泐。
也就说古人认为,人的力气来源于筋腱。所以许慎把力解释为“筋”。

见——①会意字,本义:看,看到。见,视也《说文》。②观察,了解。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韩非子》。③“现”的古字,显现;出现。见,示也《广雅》。
则——①会意字,本义:准则,法则。则,法也;则,常也《尔雅》。②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县——会意字,本义:悬挂。后假借为为州县的“县”。本义由“悬”字代替。县,系也。此本是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说文》。
“县”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出现的非常早,通常隶属于天子管辖。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
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特例,我在这里就不深入考究了。
但这个字的出现说明南次二经这个地方可能有类政府形式的组织存在的,这也为后面的“土功”二字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土——象形字,本义:泥土,土壤。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

功——①会意字,本义:功绩,功业;功劳。功,以劳定国也《说文》。按:劳心费力,使国家安定。②事情;工作。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诗经》。③土木营造之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汉书》。
土功——古代指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大型工程。《吕氏春秋·季夏》写道: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高诱注曰:土功,筑台穿池。
见则其县多土功——按字面直译:看到狸力这个“县”就会发生大量的土木工程。
我个人认为未必是狸力的出现而导致人们进行土木工程,
更大的可能是人们的土木工程而使狸力不得不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我们知道兴修水利、筑造楼台都势必对原始环境进行巨大的破坏,以营造适宜人类的生活条件,
而这反过来也就破坏了野生动物的家园,失去了草木湖泽的掩护,无处可藏的“狸力”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狸力——按字面直译:狸的力气或有力气的狸。不太好理解,或者是音译。
按经中所述,这是一种长得像小猪,叫声像小狗,但却长着鸡爪而不是蹄的野兽,一出现就预示着当地会有大量的土木工程。
那么现实里可不可能有类似的动物呢?
答案是:有的。它的名字叫作“水豚”。

水豚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生活在南美洲,我们来把它和“狸力”作个对比。
狸力——————水豚
1.状如豚————家猪出栏一般150公斤,成年水豚一般50公斤。水豚从外形和体重都接近小猪。
2有距————如上图,为适应水边泽沼地区的生存,水豚的脚是像鸟爪一样叉开的。
3其音如狗吠————维基百科上提到水豚能发出狗一样的吠叫,但我没找到相关音视频。是否更近小狗叫不详。
4见则其县多土功————水豚胆小喜欢隐身水中或草丛中,能在水下气五分钟不换气。古人如果进行大型的水利建设确实容易把它们从隐藏的地方中驱赶出来。
5柜山位于南次二经,又有英水与赤水相汇,说明当地即有大量的水源又有温暖的气候。这与水豚所喜欢的生活环境是非常接近的。
6柜山位于西南,而水豚生活在南美。在大的地理方位上是不同的。
总结来说,狸力与水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南美洲的方位与南次二经的方位实在相差太远,这两种动物是否同种我也不敢确定。又或者类似的环境催生出了类似的生物也是很有可能的。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3 10:49:00 +0800 CST  
粟——①会意字,本义:粟子,谷子。粟,嘉榖实也《说文》。②粮食的统称。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谏逐客令》。③颗粒微小如粟状的东西。犀角…俱有粟文,观纹之粗细为贵贱《本草纲目》。④姓氏。


粟,俗称小米,中国古称“稷”。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
丹粟——按字面直译:红色的小米或者小米一样细小的朱砂。郭璞说:丹粟,细丹砂如粟也。

鸱——鸟名,可以确定是一种猛禽,但具体是何种鸟类众说纷纭。
《尔雅·释鸟》是这样说的:鸱鴞,鸋鴂。又茅鸱。狂,茅鸱。郭璞注释道:今鵵鸱也。似鹰而白。
《玉篇》里则说:鸱鴞,恶鸟,捉鸟子而食者。又角鸱,一名鸺鶹,一名鵋,一名鵅。
一般认为是猫头鹰的一种。也有认为是指鹞鹰的。不过我觉得按照郭璞的说法“似鹰而白”其实与一种名为“鵟”的鹰类也挺像的。

手——象形字,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特指手掌。手,拳也《说文》。段玉裁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人手——按字面直译:人类的手。郭璞注:其脚如人手。
本段经文里应该是说这种名叫“鴸”的怪鸟长着像人手一样的爪子。
有可能经文的意思是指它的爪子不是通常鸟类的四趾而是五趾,当然也有可能是形容这种鸟的爪子像人一样灵活。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已知的鸟类里没有五趾的,除非它不是鸟类,而是其它种类的生物。
——郭璞注:未详。
不过,《康熙字典》里对“鴸”的解释里有个注释:
意为是指雌鹌鹑。 除此之外没找到其它的资料。
鴸——古鸟名。《玉篇》里说:鴸,鸟似鸡。《广韵》里说:鴸,鸟似鸱也。
但到底是像鸡还是像猫头鹰谁都搞不大清楚,更不谈不上具体所指何物。
而且我怀疑这些解释的来源都是对《山海经》里本段经文描述内容的揣测,所以根本是个死循环。
总之我对这怪鸟也没法理解。
号——①“号”是“”的古字,后繁化,变成“”,到现代又再次简化为“号”。
但在《说文》里分别有两种解释:1.悲痛的声音。号,痛声也《说文》。2.高声呼叫。,呼也《说文》。也就是说从《说文》的角度看,这是两个不同的字。
②宣称,称号。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③用管、角发出警讯或指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史记》。
自号——按字面直译:自己呼叫或自己称号。袁珂对此的案语为:自呼其名也;诗:“山鸟自呼名。”下文“其鸣自呼”、“其鸣自詨”等均此意。
我感觉这样理解比较合适:人们用它的叫声来给它命名。
放——①会意字,本义:驱逐,流放。放,逐也《说文》。②舍弃,废置不用。惟威惟虐,大放王命《尚书》。③搁置,措置。放,置也《广雅》。④解除控制,任其自由。且放白鹿山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唐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士——①会意字,本义: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士,事也。数始於一,终於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说文》。按:所谓“推十合一为士”大意为,能从众多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根本道理的人称为士。② 勇武的人。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③有文化有管理能力的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放士——按字面直译:被驱逐的有能之人或被舍弃不用的有能力的人。
见则其县多放士——在古代尤其是在上古时代被驱逐出群体其实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
被放逐的人将独自面对野兽毒虫风雨饥寒的摧残最后困苦中悲惨而死。
不光人类,许多群聚的动物也会如此,比如猴群和狼群里争夺王位的失败者就会被王者驱逐出去,后果难料。
所以综合来看“放士”作为“士”,可以肯定是那些在群体内部的斗争中失败的人物,这种被驱逐舍弃的有能力的人如果很多的话,则说明该群体内部的斗争非常的激烈,死伤的人肯定非常多。
而“鴸”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就和电影里小说里总是用成群的乌鸦来预示死亡和战场一样。也许“鴸”也是一种善于追寻“死亡气息”的动物吧。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3 10:55:00 +0800 CST  
古籍及名人考:
《纬略》——南宋高似孙撰。该书以辑录、考据疑义为宗旨,其内容有利于经学史和类书的研究,目前尚无专门整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汉族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其中名篇《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等广为今人熟知。
《吴时外国传》——三国东吴康泰所撰。记述他和朱应出使南海时经历和传闻的各国情况。原书已佚,现散见各书。
《送僧归日本》——唐代钱起所作。唐代国势强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即将回国的日本僧人的,当时诗人在长安。
《说文通训定声》——清朱骏声所著。是清代三百年来最为优秀的声韵学著作之一,书中对中国文字的转注、通假、定声作了大量的考证。我的贴子里经常会引用到他的论述。
《谏逐客令》——秦李斯撰。秦始皇颁布《逐客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李斯作《谏逐客令》劝谏,使始皇收回成命。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该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离骚》是其中的名篇。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该书是记载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纪传体史书。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6 09:46:00 +0800 CST  

原文:
⑵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
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曰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白话文:
(离开柜山)向东南方四百五十里,有座长右山,此地没有草木,但有许多水源。
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猕猴却长着四只耳朵,它的名字叫长右,它的叫声像人的呻吟,见到它当地就会发生洪水。


长右山漫谈:
长——①会意字,本义:两点距离大。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经》。②时间久。长,久远也《说文》。③老,年高。长,老也《广雅》。④辈分大;居高位者。世为长侯,守殷常祀《吕氏春秋》。⑤生长;成长。禽兽成羣,草木遂长《庄子》。
右——①会意字,本义:助;帮助。今字作“佑”。右,助也,徐锴曰:言不足以左,复手助之。手口相助也。今俗别作佑《说文》。②右手,右手一边的方位,与“左”相对。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尚书》。③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位。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史记》。
长右——按字面直译:长辈助佑或久远的保佑。按经文时的说法,“长右”还是一种长着四只耳朵的猴子的名字。但不论猴或是其兽类除了基因突变或天生畸形的我没能找有四只耳朵的。
长右山——山名和“四耳猴”同名,也就是说要么山因猴而得名,要么猴因山而得名。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6 10:00:00 +0800 CST  
四——指事字,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说文》。
耳——①会意字,本义:耳朵。耳,主听也《说文》。②耳状的东西。例:银耳,木耳。③表示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也。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 》。
四耳——按字面直译:四只耳朵。
吟——①会意字,本义:呻吟、叹息。吟,呻也《说文》。吟,叹也《苍颉篇》。②低声地诵、唱。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子》。
郡——会意字,本义:周代设置的行政区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说文》。按:周代的行政区划制度是, 天子拥有的土地纵横千里,分为一百个县,每个县有四个郡。所以《春秋左传》上说“能杀敌立功的上 大夫将荣受封郡”,说的就是这个郡县制。到秦朝初年,在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用来监管属下的各县。
山海经出现时间可以确定是早于秦朝的,那么也就是说本段经文中郡应该是小于县的。
大水——①洪水;水灾。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管子》。②指大海或大河。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礼记》。
见则郡县大水——按字面直译:(长右)出现当地的郡县就会发洪水。

“四耳猴”一出现当地就会发洪水,但人们却要称它为“久远的护佑”,
也就是说对当地人来说洪水未必是灾难而反而可能是希望。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埃及的尼罗河,尼罗河定期发大水,然后人们在洪水退却后的肥沃河床上耕作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尼罗河两岸全是沙漠地区。只有水边才能让人们生活。这长右山当地“无草木,多水”的描述倒是神似。这么推测下来,很可能是“四耳猴”会随着雨季的到来而迁徒到当地。久而久之人们就认为只要见到“四耳猴”就预示着当地要发大水了吧?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究竟如何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6 10:05:00 +0800 CST  

原文:
⑶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金。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音志烈),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音怀),其音如斫(音啄)木,见则县大繇(音遥)。
白话文:
(离开长右山)向东三百四十里,有座尧光山,山的南面产玉石,北面产黄金。
有一种野兽,它的样子像人,但长着野猪一样的鬣毛,它生活在洞穴中而且会冬眠,它的名字叫猾褢,它的叫声像砍木头的声音,见到它当地就有大的徭役。

尧光之山漫谈:
尧——①会意字,本义:高,高远,居于高处。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尧,高也《说文》。②特指“帝尧”,“三皇五帝”里的陶唐氏之号。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说文解字注》。③姓氏。
光——会意字,本义:使空间明亮。光明,光芒。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说文》。
尧光之山——按字面直译:高远而又光明的山或者光明的帝尧之山。不是很好理解,又或者这是音译?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9 09:02:00 +0800 CST  
彘——会意字,本义:野猪。成年的猪。彘,豕也。后蹏发谓之彘《说文》。按:“后蹏发”,后蹄强劲有力。
鬣——本义: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硬毛。鬣,发鬣鬣也《说文》。
彘鬣——按字面直译:猪颈背部的刚毛。即,猪鬃。

穴——①会意字,本义:土窟窿,地洞。穴,土室也《说文》。②洞,空洞。土室也。引伸之凡空窍皆为穴《说文解字注》。
居——①象形字,本义:蹲着。今字作“踞”。居,蹲也。踞,俗居从足《说文》。②坐,坐下。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论语》。③停止;休息。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韩非子》。④居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⑤住所,住宅。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左传》。
穴居——按字面直译:蹲在洞穴或居住在地洞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易经》。
为了躲避风雨和天敌的攻击,不管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来说,藏身地洞一直是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人类的穴居由直接居住在天然洞穴逐渐演化成人工洞穴,比如至今我们仍能在陕北看到的窑洞。

蛰——①会意字,本义:隐藏,潜藏。蛰,藏也《说文》。②特指冬蛰,即冬眠。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经》。
冬蛰——即冬眠。与前面在“柢山”出现的“冬死而夏生”是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表述。
猾——①形声字,本义:狡诈,狡猾。小儿多诈而狯,或谓之猾《方言》。② 扰乱、侵犯。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尚书》。③搬弄、挑拨。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国语》。
褢——①本义:衣袖。褢,袖也,一曰藏也《说文》。②古人袖有收藏东西的作用。故引申为藏,收藏。在衣曰褢,在手曰握《玉篇》。③古同“怀”。
斫——形声字,本义:斧刃。斧金为斫,柯长三尺《墨子》。砍,击打。斫,击也《说文》。
斫木——按字面直译:砍木头。①被砍削的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史记》。②伐木。当年王中令 ,斫木南山赬《 宋·苏轼·真兴寺阁》。
繇——形声字,本义:随从。繇,随从也《说文》。②通“徭”,徭役。繇,本亦作徭《释文》。③通“谣”,歌谣。揆山川变动,参人民繇俗《汉书》。④通“猷”
大繇——①按字面直译:大的徭役。所谓“徭役”,就是统治者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义务和军事义务。“徭”是力役,“役”多指兵役。力役从事的一般是修桥开路、伐林垦荒、营建宫垒等等大型的国家基础建设。②“大繇”又通“大猷”即指治国的大道。谟先圣之大繇兮,亦邻德而助信《汉书》。
见则县大繇——按字面直译:见到它那个县就会有大的徭役或那个县就会治理的非常好。
这两层意思确实看上去挺矛盾的。
猾褢——郭璞注云:猾褢,滑怀两音。按字面直译:狡猾的袖子或狡猾而善于隐藏。
从经文“状如人而彘鬣”的描述上看倒像是传说中的“野人”。
不过野人长什么样甚至是否真的存在一直都有争议,
虽然从古至今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目击记录,但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出现。
所以,我这也只是猜测而已。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9 09:20:00 +0800 CST  
古籍及名人考:
《苍颉篇》——据传最早是秦李斯所著一部的字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初,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并为《苍颉篇》。
《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该书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
《国语》——作者不详,至今未有定论。成书约在战国初年。该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释文》——全名《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9 14:22:00 +0800 CST  

原文:
⑷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
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白话文:
(离开尧光山)向东三百五十里,有座羽山,
山下有许多水源,山上常年下雨,但山上没有草木,有很多毒蛇毒虫。

羽山漫谈:
雨——指事字,本义:天空降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间也《说文》。
其上多雨——按字面直译:羽山上经常下雨。
羽山——按字面直译:羽毛山或飞鸟山。
似乎从羽山开始,南次二经就进入了一个相对荒凉的无人地带。
因为作者所给的信息变的非常少。
从经文里看这里的环境是互相矛盾的。
一个地处南方多雨多水的地区,却不长草木,而这同时当地又有大量的蛇虫。
这不科学对吧?
虽然我一直认为,山经里所说的“无草木”不是绝对的“寸草不生”。
但即便只是草木稀少也是无法理解的。
又或者可能羽山上的土质贫脊全是石头,因此不适合较高大茂盛的草木生长也未可知。
高温高湿导致蛇虫密集倒是说的通,这种情况倒是非常适合一些鸟类觅食。
或许正因如此才被称为“羽山”吧。
以上内容实属瞎猜。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9 14:30:00 +0800 CST  

原文:
⑸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音渠)父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白话文:
(离开羽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瞿父山,
山上没有草木,盛产黄金玉石。

瞿父之山漫谈:
瞿——①会意字,本义:鹰隼瞪着锐利双眼,令人畏惧。瞿,鹰隼之视也《说文》。②惊视,震惊的样子。见似目瞿,闻名心瞿《礼记》。③同“戳”。戟一类的兵器。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尚书》。④ 通“衢”,四通八达的地方。⑤姓氏。
父——①指事字,本义:父亲。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说文》。②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经》。郑玄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③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
瞿父——“瞿”姓非常古老,据考可追溯到商周时代。
个人感觉,“瞿父”的意思可能有两种:
1.瞿姓祖先。
2.“瞿父”类似“尚父”。“尚父”是大家对于姜子牙的尊称,“瞿父”则是某位瞿姓的有才德声望的人的尊称。

上图为:商鼎“瞿父”,该鼎著录于十二世纪的《博古图》。该图取自1528年的明代版本。
瞿父之山——比较大的可能是以某瞿姓古人名命的山。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29 14:37:00 +0800 CST  


原文:
⑹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白话文:
(离开瞿父山)向东四百里,有座句余山,
山上没有草木,盛产黄金玉石。

句余山漫谈:
句——①会意字,本义:弯曲。俗作“勾”。句,曲也《说文》。②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达单位结束。句子。句,止也,言语章句也《玉篇》。③姓氏。
句余——词义不详,这两字即使按字面直译也找不到个能说得通意思。疑似音译。
同时它还是个古地名。
郭璞对此的注释为:句余,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理志。
而南北朝地理学家阚骃也在其所著《十三州志》记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
所以从郭璞和阚骃的记载来看,他们所说的“句余”大约位于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
可是绍兴一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啊。而经文中的“句余山”却是个草木不生的荒凉地带。
从大方位上看绍兴一带在东南,而句余山却在西南。
所以这应该是异地同名的两个不同的地方。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3-30 14:47:00 +0800 CST  

原文:
⑺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音皮)。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音志),是食人。
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音滋)鱼。
白话文:
(离开句余山)向东五百里有座浮玉山,此地北望具区,东望诸
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老虎却长着牛的尾巴,发出的叫声如同狗叫,它的名字叫彘,会吃人。
苕(音条)水发端于山北,向北流入具区。水中有很多鮆鱼。

浮玉之山漫谈:
浮——①会意字,本义:漂在水面上。浮,漂也。浮游也《广雅》。②外表化的,沉不住的。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礼记》。
浮玉——按字面直译:漂浮的玉石或裸露于地上的玉石。感觉像是形容风景或人物外表的词。
浮玉山——古地名。有两种解释:
① 传说仙人居住的地方。唐代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太湖诗·初入太湖》写道:又云构浮玉 ,宛与昆阆匹。注: 太湖乃仙家浮玉之北常。
②指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 、 焦山 。宋代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镇江府金山》:焦山 大江环遶,每风涛四起,势欲飞动,故南朝谓之浮玉山 。大意为:焦山有大江环绕,每当风起浪涌之时,整座山就如同要乘势飞起一般。所以南朝的人把它比作“浮玉山”这座传说中的仙山。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4-12 10:07:00 +0800 CST  
具——①会意字,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具,共置也。古以贝为货《说文》。②假借为“俱”。都;全。叔在薮,火烈具举《诗经》。③完备;详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
区——①会意字,本义:收藏。区,踦区,藏匿也《说文》。②地区,区域。区之羲内臧多品。故引申为区域《说文解字注》。②区别,区分。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论语》。
具区——按字面直译:供置饭食的区域。似乎有点鱼米之乡的意思。
“具区”是太湖的古称。
郭璞注:具区,今吴县西南太湖也,尚书谓之震泽。
《周礼·夏官·职方氏》也有记载: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 ,其泽薮曰具区。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资料都可佐证,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而且经文中的“具区”可以肯定是一个大的水域。
不过此“具区”是否彼“具区”就说不清楚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南次二经的这一带的多个地名都与古代吴越地名相同。
那么这么密集的出现相同的地名,是否就能说明南次二经所述的地区就是现代的江浙一带呢?
这个问题,我有一点猜想,不过我们还是先放一放吧。
苕——形声字,本义:草名。具体所指何草众说纷纭。①凌霄花。《诗经》:苕之华,芸其黄矣。毛传:苕,陵苕也,将落则黄。注:陵苕即凌霄花的别名。②指翘饶即紫云英。《诗经》:防有鹊巢,邛有旨苕。孔颖达疏:苕,苕饶也。幽州人谓翘饶,蔓生,茎如劳豆而细,叶似蒺藜而青,其茎叶绿色可生食,如小豆藿也。③芦苇的花穗。《荀子》: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杨倞注:苕,苇之秀也。
如上所述,“苕”字显然是个多义字,在本段经文中究竟所指何物难以考究。

苕水——古水名,在西次二经里有同名水系。郭璞注:水名。
经查现实中有两条河流与之同名:
①在今陕西省境内。
②在今浙江省境内。苕溪,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注入太湖。夹岩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这条水倒是挺像本段经文里描述的情况。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4-12 10:10:00 +0800 CST  
鮆——鱼名,即刀鱼。鮆,饮而不食,刀鱼也。九江有之《说文》。段玉裁注曰:俗字作魛。九江谓岷江东至於醴以下也(似是指四川东部至湖南醴陵一带,不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郭璞对此的注释: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

刀鱼,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与河鲀、鲥鱼并称为中国长江三鲜之一。

总结上面“具区、苕水、鮆”各种描述,似乎就要确定浮玉山一带就是今天的浙江太湖及周边地区了呢。
但是从今天的太湖往海边去直线距离两百公里不到。
而整个南次二经全程7210里,从浮玉山起距离东海还有4800里。
也就是说整个大地理位置上是说不通的。

——这是经文中第二次提到了。
上次是在东南方二千四百多里的柜山北面,而这此却出现在东面。
如果说是山名就无法说的通了,因为太长了。
如果说是水名的话,又感觉这走向也太诡异了点,而且假如是条几千里长的大河,居然没有提到过任何支流也不合理。
所以我怀疑“诸”是“活的”,它不是地理名词,而更像是某些个远古的族群的统称。
我感觉“诸”是诸多,各个的意思,“”则可能特指某个种族或部族。
其意义就类似“蒙古诸部”、“突厥诸部”等等。
这样一来“诸”不论在方位上变化有多大多远,都不成其为问题了。
当然这也仅仅是我的一种推测。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4-12 10:13:00 +0800 CST  
古籍及名人考:
《十三州志》——南北朝时期北魏阚骃所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地理要籍,已佚,今有辑本。
陆龟蒙——唐代农学家、文学家,诗人。著有《笠泽丛书》。另有《杂讽九首》、《耒耜经》、《小名录》、《甫里集》等书。
《二老堂杂志》——南宋周必大撰。该书以记载宋代轶事遗闻为主,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野史笔记。
孔颖达——唐朝经学家。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对《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等经典进行了注疏。我的贴子里经常会引用到他的注释。
杨倞——唐宪宗年间弘农人,曾任大理寺评事。著有《荀子注》一书,是现今流传《荀子》的最早注本,《荀子》一书,以难读著称,学者多从杨注。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4-12 12:00:00 +0800 CST  

楼主:大眼生姜崽1

字数:88324

发表时间:2015-01-22 18: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2 11:53:22 +0800 CST

评论数:65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