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漫谈】 —— 祖先的世界。

达——①形声字,本义:道路畅通。达,行不相遇也《说文》。

②到达,达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列子》。
无达——按字面直译:无法到达的地方。经文中似乎是指某个湖泽或地名,但我未能查到任何相关信息。
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河”即黄河,此处经文说它起源于昆仑山,不过经文中“河”是多源的,除了昆仑还有积石之山以及泑泽。
此处说“河”向南行一直到无达,但实际却在北山经"河”向北走了很长一段。
不过现实里黄河是个大写的“几”字,黄河九曲不是说笑。
加上自古黄河就以多灾改道闻名,对于这种大河古人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正常的。



氾天之水——氾,泛滥。按字面直译:淹没天际之河。
袁珂注释说:大荒南經云:“有氾天之山,赤水窮焉。”是氾天亦山名。
也就是说氾天即是山名亦是水名,也可能是一个地区统笼统称呼。



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赤水是东南流向的一条大水系,而且昆仑山是经文中唯一提到的该水系的源头。我们在南山经的时候就遇到过赤水。



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后面的经文还提到过一次“洋水”,并称那条洋水中也有“飞鱼”。
丑涂之水在山经中只在此处提到过。
不过郭璞说:醜塗亦山名也;皆在南極。也就是说醜塗是非常遥远的南方的地名。
那么这两条水看来也不是小水系。



杅——①本义:通“盂”。古代盛水的器皿。饮水器。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於四方《公羊传》。何休注:杅,飮水器。
②浴器,澡盆。浴時入杅,浴竟出杅《礼记》。
③盛汤浆的盘子。杅亦作桙,盛湯漿盤也《仪礼》。

大杅——按字面直译:大瓢、大澡盆或者大方盘子。从经文里看,这应该是一处湖泽。
由于“杅”不管是指何种器皿但都是装干净水的,所以这可能是说明这个湖泽水非常的干净透彻。
《荀子·君道篇》里说:槃圓而水圓,杅方而水方。可见“杅”有方形的,那么这个湖泽也可有能是方形的。
不过郭璞认为:(大杅)山名也。也就是说郭璞认为这是山而不是湖。
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墨水和大杅都只在此处记载过。没有其它更多的资料。
总结来看昆仑山不但处处透着神话色彩,而且昆仑也不愧是龙脉之祖,这么多条大小水系的源头都发源于此。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3 19:35:00 +0800 CST  


原文:
⑼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
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音滑)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白话文:
(离开昆仑山)再往西三百七十里,有坐乐游山。
桃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入稷泽,有许多白玉,水中还有很多鱼,形状像蛇却长着四只脚,以鱼为食。

乐游之山漫谈:
乐——①象形字,本义:音乐。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引申为:乐器,乐曲,唱歌等等。我就不一一引用经典了。
②喜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③姓氏。



乐游之山——按字面直译:音乐游行之山或者快乐游玩之山。

由于经文除了提到有条桃水西入稷泽就再也没有其它描述了,所以具体什么意义我也没法揣测。
非要我给个意见的话,会不会是说天帝等昆仑山的神灵们经常到这里游玩的意思?

桃水——按字面直译:桃花河。可能是这水系周围多桃树吧。
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稷泽在密山我们就提到过了,看来稷泽离密山还挺远。
——鱼名,未知其详,似只见于山海经。
鱼——经文中关于它的特征就两条:1.像蛇但长着四只脚。2.以鱼为食。
第一条特征许多种类的蜥蜴都可以套上。
再用以鱼类为食筛选一遍的话也仍然有很多种类的蜥蜴可以对上。
所以仅凭这两条特征,我们并不能确定这是什么动物。
我随便举个例子,大家可以自由补充:
水巨蜥,蜥蜴目巨蜥科巨蜥属两栖类爬行动物,别名五爪金龙、水蛤蚧,属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巨蜥最大的体长可达 3 米,是我国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全世界较大的蜥蜴类之一。
主要以鱼、蛙、虾、鼠和其他爬行动物等为食,也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及鸟卵。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3 19:56:00 +0800 CST  


原文:
⑽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音裸)母之山,
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犳(音卓)尾。
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白话文:
(离开乐游之山)向西行四百里水路,叫做流沙,再行二百里便到蠃母山,天神长乘主管这里,他是天的九德之气所生。这个天神的形貌像人却长着犳的尾巴。
山上到处是玉石,山下到处是青石而没有水。

蠃母之山漫谈:
水行——按字面直译:水中行动。也就是乘坐舟船。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庄子》。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按字面直译:从乐游之山乘舟向西航行四百里最到了流沙,过了流沙再向西二百里(或穿越二百里流沙)才到达蠃母之山。
可见乐游之山与蠃母之山中间隔面积巨大的水域(稷泽)以及流沙地形。
我个人倾向于此处的“流沙”不光是一条流沙河,而且还包括有大面积的有流沙的地区。
前面泰器之山说:
1.观水发源于泰器之山并向西流注于流沙。
2.观水中有会飞的“文鳐鱼”。
3.这种会飞的鱼还会从西海游到东海。
到了乐游之山并没有提到观水,向西水行四百里过了稷泽才到流沙。
那么这样分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流沙”的面积非常广,它是把稷泽围住了的,并且流沙会在北面或南也有很大纵深并且与西海联通。
总之“流沙”是个包含了地域、地理、特殊地形等等多重意义在内的一个大概念,可惜经文对之描述太少了。

蠃母之山——前面我们分析过蠃母应该就是像螺丝蜗牛之类的软体动物,所以可能当地有很多这种软体动物而得名,也可能这个山形似螺丝蜗牛而得名。


乘——①会意字,本义:升。乘,升也《玉篇》。
②驾,骑,登。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易经》。
③趁着;利用。乘今之时,因无之助《治安策》。
④量词。⑤乘法运算。
九德——按字面直译:九各种高尚的品格。
“九德”指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不过对于“九德”的内容,古人说法不一。
常见的九德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尚书》、《左传》以及《逸周书》里记载的。
由于内容较多我就不全部引用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
道德这种东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都会有不同的标准,所以没有统一的标准才是正常情况。
长乘——按字面直译:很长的车驾。意义不明可能是音译词。
古神名。
郝懿行注释说:水經注云,“禹西至洮水之上,見長人受黑玉”,疑即此神。
除此之外没有查到更多的相关记载。
经文中说这位神灵的身上集中了天下间最美好九种品格,应该是对人比较友好的神灵。

青石——按字面直译:青色的石头。
在古代青石是常见的建筑材料。东方朔在《神异经》就这样写道:东方有宫,青石为墻。
我们平时常见的石碑就是青石板。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5 13:50:00 +0800 CST  

原文:
⑾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音瓤)。
有鸟焉,其状如翟(音迪)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錄,见则其国大水。
白话文:
(离开蠃母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玉山,这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西王母的形貌与人一样,却长着豹尾虎牙齿而且喜好啸叫,蓬松的头发上戴着玉胜,掌管着上天的灾厉和五刑残杀。
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狗却长着豹子的斑纹,长着牛一样的角,名叫狡,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吠,出现在哪那里就会大丰收。
有一种鸟,形状像长尾野鸡但是红色的,名叫胜遇,以鱼为食,发出的声音如同鹿鸣,出现在哪那里就会发生水灾。

玉山漫谈:
玉山——按字面直译:玉石山。作者未对此山地理形势作任何交待。
不过郭璞注释说: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傳謂之群玉之山。
也就是说因为当地盛产玉石而得名玉山,而且《穆天子傳》里称此地为“群玉之山”。
豹尾——豹子的尾巴。
齿——象形字,本义:门牙。齒,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说文》。
虎齿——老虎的牙齿。
啸——①形声字,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啸,吹声也《说文》。

②呼召,号召。嘨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匡缪正俗》。

③动物的长声鸣叫。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善啸——按字面直译:(西王母)喜欢或善于发出呼哨声或长声的嘨叫。
《拾遺記》里记载说:前汉,西方有因霄之國,人皆善啸。丈夫啸聞百里,婦人啸聞五十里。
西部的人喜欢发出嘨声,也是有其地理原因包含在内的,
因为西部多高原荒漠地广人稀,单调而尖锐的长声确实有助于声音播到更远的地方。
豹尾虎齿而善啸——从经文来看西王母豹尾虎齿乃至善于长啸,应该都是突出她如猛兽般野蛮凶残的特性,这与该神司掌的神性相呼应。
蓬——①形声字,本义:蓬蒿、蒿草。蓬,蒿也《说文》。
②丛生的,生长旺盛的,杂乱的。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髻垂冠《庄子》。
蒿,是多种植物的笼统称呼,普遍生长快速而杂乱。
仅《本草纲目》里记载的就有:茵陈蒿、青蒿、黄花蒿、白蒿、角蒿、莪蒿、马先蒿、牡蒿等十余种。
下图是一些常见的蒿草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蓬发——按字面直译:像蓬蒿一样杂乱的头发。郭璞注释说:蓬頭亂髮。
戴——①形声字,本义:增益。分物得增益曰戴《说文》。
②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佩戴。戴,覆也《尔雅》。
胜——①形声字,本义:胜任,禁得起。胜,任也《说文》。
②赢,超过,占上风。胜,负之对也《正字通》。

③通“腥”,生肉的腥膻气味。胜,犬膏臭也。一曰不孰也《说文》。
④华胜,古代妇女华贵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释名·释首饰》。

⑤尽;完。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
蓬发戴胜——按字面直译:乱草般的头上却戴着华丽首饰。一种精神错乱者的即视感油然而生。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6 14:48:00 +0800 CST  
厉——①本义:砺,粗磨刀石。厉,旱石也《说文》。段玉裁注:旱石者,刚于柔石者也。字亦作厲、作礪。朱骏声亦注:精者曰厎,粗者曰厉。
②磨,磨快。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荀子》。
③祸患;危险。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诗经》。
④同“疠”,瘟疫,传染病。盗贼公行,而夭厉不戒《左传》。
⑤严厉。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论语》。
“厉”字的字义非常多,我就不一一引用了。
天之厉——按字面直译:上天降下的灾祸或瘟疫。
及——①会意字,本义:追赶上,抓住。及,逮也《说文》。
②至,达到。及,至也《广雅》。

③和,与。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左传》。
残——①形声字,本义:伤害。残,伤也《苍颉篇》。

②凶恶;狠毒。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尚书》。

③残缺,残废。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忧《报任安书》。
五残——本义:星名。古代认为是凶星,是灾难的象征。古人一般认为彗星的出现代表着灾难降临,而且从古代关于“五残”的记载描述来看也确实很像彗星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五残星,出正东东方之野。其星状类辰星,去地可六丈。意即:五残星,出现在正东的东方平原之上,总体看类似辰星(水星),离地大约六丈高。
唐代张守节注释说:五残,一名五锋……见则五分毁败之徵,大臣诛亡之象。意即:五残星又名五锋星,它一出现就预示着朝野动荡大臣会被无故杀害。
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用三国孟康的描述说:星(五残)表有青气如晕,有毛,填星之精也。意即:五残星星体表面有一层像光晕一样的青气,类似毛发,其实是填星(土星)的精魄。(PS:“填星之精”所指何事何物未详,我只是字面直译。)
总结这些描述来看“五残”可能是一颗有五条尾巴的青色彗星,一般在我们普通人的映像里彗星都是一条尾巴的,实际彗星有两三条尾巴是很常见的,有记载的尾巴最多的一颗甚至有六条彗尾。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释说: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也就是郭璞认为,西王母是主掌灾难、瘟疫、五刑残杀(或灾星)的神灵。
西王母其状如人——按字面直译:西王母整体上是人的形像。但她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蓬乱的头发上面插着华丽的首饰。
西王母——古神名,此神在山海经中出现了三次,除了此处,在海经和荒经里分别出现过一次。
西王母应该算是山海经中最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古代神话人物了,
但主要是因为七仙女、劈山救母和西游记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的原因。
西王母在这些神话中都是以反面大BOSS的形像出现,倒也和山海经里对其的记述有些渊源。
从经文对其的描述上来看,这个神灵长的很丑精神还有问题,而且掌握的力量也非常的残暴,绝对不是善类。


狡——①形声字,本义:少壮的狗。狡,少狗也。匈奴地有狡犬,巨口而黑身《说文》。段玉裁引颜师古注:狡犬、匈奴中大犬也。鉅口而赤身。
②狡猾;狡诈。狡,狯也《广雅》。
③引申为,狂暴、快速、健壮等。引伸爲狂也、滑也、疾也、健也《说文解字注》。
在本段经文中是一种犬形豹纹但长着牛一样的犄角的瑞兽,现实中未找到相关原形。



錄——本义:金色,可能是指绿色。錄,金色也《说文》。段玉裁注:錄与綠同音。金色在青黄之间也。假借为省錄字。虑之假借也。
其音如錄——郭璞注释说:音錄;义未詳。但怎么能用同一个字注音呢?
所以郝懿行对此怀疑说:經文作錄,郭復音錄,必有誤。具体有什么“误”,未详。
吳任臣则不管郝的疑问,他认为:錄,疑為鹿之借字。也就是说吴认为可解释为:它发出的声音像鹿鸣。



遇——形声字,本义:相逢,不期而会。遇,逢也《说文》。
胜遇——按字面直译:不期而至的胜利或者不期而至的华丽头饰?意义不明。
经文中说这一种像长尾野鸡的红色鸟类,但以鱼为食,一出现就会发生洪水。
不过雉科的鸟类未发现有够捕鱼为食的记录,所以这种鸟挺奇怪的。



国——会意字,本义:邦国,领土,领域。国,邦也《说文》。
古代“国”的意义与现代“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现代义的“国”意义根接近于周代时的“天下”。
而“国”在先秦其意义比较驳杂:城市、诸侯领土、部落甚至家乡都可以称之为“国”。
在本段经文中出现的这个“国”字代表的意思可能是指城镇,部落或者其它人群聚居的形式,
但绝对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认知的“国家”的概念。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7 09:30:00 +0800 CST  


原文:
⑿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
洵(音询)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白话文:
(离开玉山)再向西四百八十里,有座轩辕丘,没有草木。
洵水从这里发端,向南汇入黑水,水中出产丹沙,还有很多青雄黄。

轩辕之丘漫谈:
轩——形声字,本义:古代供贵族乘坐的单车辕有帷幕的车。轩,曲辀藩车《说文》。
辕——形声字,本义: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辕,辀也《说文》。按:大车、柏车、羊车皆左右两木,曰辕,其形直,一牛在辕间;田车、兵车、乘车皆居中。一木穹隆而上,曰辀,其形曲。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小車謂之輈。大車謂之轅。人所乗欲其安。故小車暢轂梁輈。大車任載而已。
总结他们的注释:“轩”的概念类似我们现代的轿车,而“辕”则类似卡车拉货用的


轩辕之丘——据说黄帝复姓“轩辕”是因为黄帝发明了车辆,因而其后人以轩辕为姓。
据《大戴礼·帝系》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

还有人认为黄帝是从西边来的外来人,他以前生活的地方名叫轩辕国。

总之此地的得名是与黄帝有关的。

洵——形声字,本义:水中的旋涡。洵,涡水中也《说文》。《尔雅》中亦注:濄爲洵。
洵水——按字面直译:水中有旋涡的河流。一般来说水流湍急且水道急弯多或者河床地形复杂礁石较多的水系容易形成旋涡。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7 09:44:00 +0800 CST  


原文:
⒀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
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白话文:
(离开轩辕丘)再向西三百里,有座积石山,
山下有一个石门,黄河水漫过石门向西流去。
在这座积石山,万物俱全。

积石之山漫谈:
积——①形声字,本义:聚集,堆叠。特指积累谷物。积,聚也《说文》。朱骏声注:禾谷之聚曰积。
②贮积钱物等。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左传》。
③长久,经年。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
积石之山——按字面直译:聚集石头而成的山。
门——①象形字,本义:房屋入口处可开关的双户。门,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说文》。许慎:半门曰户。②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门,人所出入也《玉篇》。
③家;家族。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

④派别,类别。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论衡》。
⑤量词。



石门——按字面直译:石头做的门。
其下有石门——按字面直译:(积石山)下面有座石头做的门。
冒——①会意字,“帽”的古字。本义:帽子。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汉书》。
②戴着,顶着,承担。冒,蒙而前也《说文》。段玉裁注:蒙者,覆也。引伸之有所干犯而不顾亦曰冒。
河水冒以西流——按字面直译:黄河河水没过石门向西流去。
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1.此处“河”是否是指黄河?
2.如果是,那么之前“昆仑丘”说: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怎么解释?
3.如果此处确系河的另一个源头,那么它怎么穿越其间数百里的大泽和流沙到达东边一千五六百里昆仑?
而且“河水冒以西流”是说这里的河水是向西流的,并没有向东流。
所以, 综合来看,这里的“河”并不是昆仑山那里的“河”。
抛开这些问题不谈,“积石之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这三个元素凑一齐给我的感觉这是一座典型的石筑水坝。(这里需要一个概念图)



万——象形字,本义:蝎虫。萬,虫也《说文》。
甲骨文“萬”字就是一个蝎子的形状,到金文多了一个手抓的图形,表示捉蝎子。
那么为什么这个字会演变成十千的意思呢?《埤雅》里说:蜂一名萬。盖蜂类众多,动以萬計。
也就是由于蝎虫数目众多所以引申出了数量巨大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萬假借为十千数名。而十千無正字。遂久假不归。学者昧其本义矣。唐人十千作万。故广韵万与萬別。
也就是说用由于古人用“萬”假借十千,假借的时间长了所以大家就一直沿用了。到了唐代人们才造出了“万”字,所以直到宋代的《广韵》里面仍然是把“万”、“萬”两字分开注释的。



物——形声字,本义:万物。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於牵牛,故从牛《说文》。按:牵牛,即牵牛星,是二十八宿里的斗,牛二宿。又名纪星,即全部星宿运行的起终点。
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萬物《荀子》。
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按字面直译:积石之山这个地方能找到世间所有的东西。
但这样理解是不是很不科学?一座满是石头的山上万物尽有?怎么可呢?
我感觉如果前面说的确是水坝,那么“万物无不有”,
则是说当地非常富裕,类似人们把都江堰建好之后的四川平原称作“天府之国”。
也就是说积石之山,应该是描述了一个上古的有灌溉系统的地区。
(以上内容仅参考)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7 10:21:00 +0800 CST  


原文:
⒁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
其神白帝少昊居之。
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
实惟员神磈(音伟)氏之宫。
是神也,主司反景。
白话文:
(离开积石山)再向西二百里,有座长留之山,
天神白帝少昊居住在这里。
此地野兽尾部都有斑纹,鸟类的头也都有斑纹。
山上有许多带花纹的玉石。
这其实是员神磈氏的宫殿。这个神,主要掌管太阳落下西山时光线射向东方的反影。

长留之山漫谈:
长留之山——留,止也,久也。按字面直译:长久停留之山或长期定居之山。
白帝——白,西方之色。白帝即西方的帝。
昊——①本义:广大无边,天。昊天不平,我王不宁《说文》。

②夏季。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四时《尔雅》。
白帝少昊——郭璞注释说:少昊金天氏,帝摯之號也。上古五帝之一。黃帝之子,嫘祖所生,名摯,修太昊之法,故稱為“少昊”。以金德王,故或稱為“金天氏”。都於曲阜,在位八十四年。注:五行中金属西方。
员——①会意字,本义:物的数量;人员的数额。员,物数也。古以贝为货,故数之《说文》。
②圆形。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后汉书》。
员神——按字面直译:数量神、数术的神或圆形的神。未查到相关的资料。
磈——独字无意义。
磈硊,石头山的样子。磈硊,石山貌《廣韻》。
磈磊,石块堆叠的样子。郭璞注:谓树木丛生,根枝节目盘结磈磊。
个人感觉,“磈”可能是指石块的意思。
氏——①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②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宫——①象形字,本义: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
②秦、汉以后特指帝王之宫。古者贵贼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释文》。
③宗庙,神殿,供神的大建筑物。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史记》。
④五音里的中声叫作“宮”。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倡始施生,爲四聲綱《前汉》。

⑤围绕。大山宫小山,霍《尔雅》。


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按字面直译:实际上这里是员神磈氏的宫殿。


反——①象形字,象,手心翻转。本义:覆,倾倒。反,覆也《说文》。
②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③通“返”。返回;回归。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
景——①形声字,本义:日光。景,光也《说文》。

②风景,景致。景,境也。明所照处有境限也《释文》。
反景——按字面直译:反照的阳光,也就是太阳的影子。
郭璞注释说:日西入则景反东照,主司察之。大意为:太阳西下时阳光向反向东边照射,员神磈氏司掌这件事情。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司掌阳光的照射影子呢?
我们先看两种古代的设施:日晷和圭表。
日晷,本义就是指太阳的影子。在现代“日晷”指的是古人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圭表同样是利用太阳投影,但它是用来测定每天正午的日影长度,以此计算时令节气,确定回归年以及制定阳历年。
值得一提是,这两项工作都须要相当高水准的数学知识。



是神也,主司反景——按字面直译:员神磈氏这位神灵主要掌管的太阳投影。
郝懿行认为:是神,員神,蓋即少昊也。

但我认为,这位司掌反景的神应该不是少昊,
因为从称谓及所司掌的工作来看都更可能是掌管时间历法的神灵。
我用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来说,少昊如人间的帝王,而员神磈氏不过是一位天文官员。
另外只有农业发达的地区才会对天文历法有更强烈的需求,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
从轩辕之丘到积石之山再到长留之山,分别提到了古代的车辆、水坝与灌溉、还有天文学。
这三种科技对作者所处的年代来说绝是黑科技了,所以这三个地区应该是描述了一个古代的高等文明的地区。准确的说是农耕文明地区。

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我觉得这些可能都是说神宫前面的造像,而不是在说当地的鸟兽。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7 10:45:00 +0800 CST  


原文:
⒂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音鹅)之山,
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
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音
讹)火。
白话文:
(离开长留山)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
此地没有草木,盛产瑶、碧这类玉石。
这里的事物都挺奇怪。
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叫
狰。
有一种鸟,形状像鹤,但只有一只脚,红色的斑纹和青色的身体白色的喙,名叫毕方,这也是它的叫声,出现在哪那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发生离奇的火灾。



章莪之山漫谈:
莪——本义:古草名,莪蒿。莪,萝莪,蒿属《说文》。李时珍: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莪蒿,也叫萝、萝蒿、廪蒿、俗称抱娘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像针,花黄绿色,生在水边。嫩茎叶可作蔬菜。

章莪之山——《尔雅》:山形上平者名章。所以按字面直译:莪草繁茂的平顶之山。


瑶——本义:似玉的美石,亦泛指美玉。瑶,石之美者《说文》。



所为甚怪——郭璞注释说:多有非常之物。



击——会意字,本义:敲击,敲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楚辞》。 击,打也《廣韻》。
击石——按字面直译:敲击石头。
其音如击石——按字面直译:它发出的声音像敲击石头。

但是不同材质石头敲击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我推测在作者口中的“击石”应该是大家日常接触事情,
那么在他们的年代最常见的“击石”声音应该是来自敲制石器或者击石取火时的声音。



狰——①传说中的怪兽,许慎注解此字,似乎最早就是出自本段山经。
②凶恶的样子,狰狞。你也忒跋扈,忒狰狞《忠义士豫让吞炭》。
经文中说这是一种看去像红色豹子的动物,但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独角,它发出的声音像敲击石块。
我想像不出有什么动物能长成这个样子。它和后面提到的毕方一样,都是为了举例说明“所为甚怪”这句话。



鹤——形声字,本义:鹤科各种类鸟的统称,皆为大型涉禽。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说文》。
鹤是鹤科鸟类的通称,是一些美丽而优雅的大型涉禽,鹤科分为鹤亚科和冕鹤亚科2亚科,1~4属,15种。我国常见的有丹顶鹤,灰鹤等。


质——①形声字,本义:抵押;以…作人质。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②本质,禀性。原始要終,以为质也《易经》。
③质地,原本的特征。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登楼赋》。

④核实,核对。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礼记 》。
赤文青质——按字面直译:红色的花纹青色的质地。
譌——同“讹”,本义:谣言。譌,伪言也《说文》。
譌火——郭璞注:譌亦妖訛字。袁珂备注说:訛火,即怪火也。意即:莫名的,没有原因的,离奇的火灾。
毕——①会意字,本义:捕猎用的有长柄的网。毕,田网也《说文》。

②最终,全部的。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
③姓氏。
毕方——方,并行的两船。按字面直译:带捞网的并行船。
从经文描述上看这是一种似鹤的鸟类,现实中许多涉禽都有排成一行在水泽中捕食的特性,
因为这会使小动物无法逃脱从而大大提高捕食的效率。
从“毕方”的名字的字面译释来看,很可能毕方也有类似的捕食行为。
经文中说这是一种主色是青色带有红色花纹的似鹤鸟类,但只长着一只脚,而且它们出没的地方经会无缘无帮的发生火灾。
现实中包括各种鹤类在内的很多鸟类都有一只脚站立的习性,但并不是真的只有一只脚,
而且我也没有听说过哪种鸟类会造成无名火灾。
所以依据“一足”和“譌火”无法找到现实中与毕方相吻合的鸟类。
有的人认为毕方是火烈鸟,依据主要是火烈鸟似鹤又是红色,但我觉得还是和经文的描述相差颇远。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7 19:46:00 +0800 CST  


原文:
⒃又西三百里,曰阴山。
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其中多文贝。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白话文:
(离开章莪山)再向西三百里,有座阴山。
浊浴水从这里发端,向南流入蕃泽,水中盛产有斑纹的贝壳。
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狸但头是白色的,名叫天狗,它的声音像榴榴(不详),可以抵御凶杀之气。

阴山漫谈:
阴山——在古代,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的地区称为“阴”,但这座山显然是在“水”的北面,所以为什么被称为“阴山”挺迷的。暂时没想明白
浊——①形声字,本义:古水名,浊水。浊,水。出齐郡厉嬀山,东北入鉅定《说文》。
②浑浊,与“清”相对。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老子》。
浊浴之水——按字面直译:浑浊的洗浴之河?意义不明。一说作“浊谷”。袁珂案:經文浊浴,太平御览卷八0七、卷九一三並引作浊谷。
蕃——①形声字,本义:草植茂盛。蕃,草茂也《说文》。

②繁殖;滋长。椒聊之實,蕃衍盈升《诗经》。传:蕃,滋也。
③通“藩”,篱落;屏障。夫蕃篱之鶠,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宋玉·对楚王问》。
④通“皤”,白色。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礼记》。
⑤古草名。
蕃泽——按字面直译:草植茂盛的湖泽。
凶——指事字,古有“凶”和“兇”两字,简化后合并作“凶”。
①本义:致命的陷井。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说文》。

②兇,暴力的,有危险的人。兇,扰恐也《说文》。

③多灾的,不幸的。三谷不收谓之凶《墨子》。

可以御凶——按字面直译:可以抵御未知的危险和有危险的人。这不就是人们养狗的最初原因吗?
天狗——按字面直译:天上的狗或会飞的狗。

但经文中并没有其会飞或有翼的描述。倒是说其可以让人抵御凶杀灾祸。
那么这个“天”字可能类似“上天的恩赐”的意思。
我感觉有点类似人们把汗血宝马称为“天马”的情况,“天”在这里可理解为:天上的,非凡的。
郭璞注释说:(狗)或作豹。如果按这个说法倒是和“其状如狸”更符合。而且郭璞还说:其音榴榴,或作貓貓。
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一种会当地人驯养的大型猫科动物。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8 17:54:00 +0800 CST  


原文:
⒄又西二百里,曰符惕(音阳)之山,
其上多棕枬(音南),下多金玉。
神江疑居之。
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白话文:
(离开阴山)再向西二百里,有座符惕山,
山上有许多棕树和楠树,
山下盛产黄金和玉石。
天神江疑居住于此。
这座山上,常常莫名其妙的下雨,风和云便是从这里兴起的。

符惕之山漫谈:
惕——①形声字,本义:害怕,放心不下。惕,敬也《说文》。按:敬,警。《玉篇》则注:惕,惧也。

② 忧伤,忧虑。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符惕之山——郭璞注:惕,音陽。也就是说此处的读作:符陽之山。
符,在这里可能是指“符瑞"之意。郑玄注《礼记》中说:体服,服体也,谓万物之符长皆来为瑞应也。孔颖达疏:符,符謂甘露、醴泉之属。
按字面直译的话就是:令人敬畏的符瑞之山。有点勉强就当是个参考吧。
江——①形声字,本义:特指长江。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说文》。
②大河的统称,南方多称江,北方多称河。何江也?有丹徒大江,有钱塘浙江,有吴通陵江《论衡》。

③姓氏。
疑——①形声字,本义:不确定,怀疑。疑,惑也《说文》。
②猜忌。庶有疑嫡之子,此宗乱 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管子》。
江疑——按字面直译:不确定的大河。
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郝懿行注释说:“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者皆曰神。即斯類也。”
郝认为:《礼记,祭法》里说,山林川谷丘陵这些地区是云雾风雨兴起的地方,人们不知其原理于是一见到与平时异常的现象就认是神灵造成的。
本段经文的情况估计也与此类似。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8 18:52:00 +0800 CST  


原文:
⒅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是山也,广员百里。
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音傲噎),是食人。
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音洛),其名曰鸱(音吃)。
白话文:
(离开符惕山)再向西二百二十里,有座三危山 ,
三青鸟居住在这里。
这座山,方圆百里。
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牛,白色的身体四只角,身上披着蓑衣般的厚厚长毛,名叫
会吃人。
有一种鸟,一只头却有三个身体,形状像,名字叫鸱。

三危之山漫谈:
三危之山——危,高而险。按字面直译:三座高而险陡峰之山。

经文中说此“三青鸟居之”,可能是三鸟各居一峰而得名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三青鸟——按字面直译:三只青色的鸟。

三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后面荒经里还会提到这三只鸟分别称为:大鵹、少鵹、青鸟。



披——①形声字,本义:引柩帛,覆盖在棺材上的白色绸布。大丧,作士掌事,作六军之事执披《周礼》。郑玄注:披,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

②分开;裂开。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史记》。
③覆盖或搭衣于肩。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唐· 李朝威·柳毅传》。
蓑——象形字,“衰”,是“蓑”的本字。本义:雨具名,即蓑衣。衰,草雨衣也。秦谓之萆《说文》。


其豪如披蓑——豪,豪猪。在此处即可能是指长毛也可能是指针刺。按字面直译:它身的披着像蓑衣般的厚厚长毛(长刺)。
——郭璞注:傲噎二音。未知其详,或只现于山海经。
经文中说这是一种外形像牛,通身白色,长着四只角,披着如蓑衣般厚厚长毛(长刺)的怪物,而且会吃人。
毫无疑问现实中并没有这种生物。
但如果要画它的想像图,我觉得中兽科的一些生物是最合适的临摹对像。
——一种形似大雕的鸟类,未知其详。郭璞注:似雕,黑文赤颈,音洛。
鸱——经文中说这是一种长着一只脑袋三个身体的怪鸟,我实在想像不出它要长什么样才能行动的了。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8 19:01:00 +0800 CST  


原文:
⒆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音归)山,
其上多玉而无石。
神耆(音奇)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音庆)。
其下多积蛇。
白话文:
(离开三危山)再向西一百九十里,有座騩山,
山上盛产玉但没有石头。
天神耆童居住在这里,他的声音就像钟磬般洪亮。
山下有许多积蛇。

騩山漫谈:
騩山——騩,毛色浅黑的马。直译过来就是黑马山。之前西山经的最后一座山也叫“騩山”与此地异地同名。
其上多玉而无石——山上盛产玉,但没有石头。也就是说这山上部由基本由“玉”构成。
耆——形声字,长者、有威望的人。耆,老也《说文》。《释名·释长幼》:六十曰耆。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
童——①形声字,本义:男奴仆。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说文》。按:辠,罪。男孩有罪叫“奴”,“奴”也叫“童”;女奴叫“妾”。小孩。
②年幼未成年的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易经》。

③姓氏。
耆童——按字面直译:年老的男奴或者年长的儿童。

耆童既然是神,那么“童”字作男奴之意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译为“年老童子”比较合适,可能是该指该神童颜鹤发或者像老顽童那样有一颗顽孩般的心。
郭璞注释说:耆童,老童,颛顼之子。
后面大荒西经里记载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郭璞应该引用于此。
不过“老童”是不是“神耆童”,我觉得这也未必。
其音常如钟磬——按字面直译:(神耆童)的声音一直如钟和磬一样洪亮悦耳。
也就是说耆童这位神灵的声音非常好听。
所以嵇康在《琴赋》中这样写道:慕老童于騩隅,钦泰容之高吟。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8 19:05:00 +0800 CST  


原文:
⒇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
多金玉,有青雄黄。
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白话文:
(离开騩山)再向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天山,
此地盛产黄金玉石,还也产青雄黄。
英水从这里发端,向西南流入汤谷。
有一位天神,他的样子像黄色的口袋,(发出的精光)红的就像赤烈的火焰,长着六只脚四只翅膀,浑沌而没有面目,却能歌善舞,其实他的名字叫帝江。

天山漫谈:
天山——按字面直译:天一样高的山或天上的山。
今天新疆的天山古名白山,至汉代匈奴人将之称为天山。
所以本段经文中的“天山”并非现在我们所说的天山。
汤谷——按字面直译:热水山谷。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里面也记载有叫做“汤谷”的地方,应该与此处是异地同名。
囊——形声字,本义:装有东西的口袋。囊,橐也《说文》。橐:口袋。小曰橐,大曰囊。《诗经》。
黄囊——按字面直译:黄色的大口袋。值得一提的囊多指盛酒水的皮袋子,而皮制的袋子通常都是黄褐色的。
如下图所示,皮制袋子其实很丑的。。。也就是说“帝江”外观挺搓的。

赤如丹火——为什么前面说是“黄”色,后面又说红的像火焰呢?郭璞是这么解释的:體色黃而精光赤也。也就是说,“赤如丹火”是指帝江身上发出的神光。
敦——①形声字,本义:责问。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说文》。按:谁何,喝问、诘问。
②假借为“惇”。厚道,诚朴宽厚。凡云敦厚者、皆假敦爲惇。此字本义训责问《说文解字注》。

③流行于战国时期的古代食器。青铜或玉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郑玄注:敦,槃类,珠玉以为饰。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

如上图所示“铜敦”有六足,上下各三足,而帝江也是六足,我觉得铜敦的外形其实就和帝江的外形描述很像。

浑敦——按字面直译:浑浊深厚。即混沌,本义指天地初开模糊不清的状态。也指人糊塗无知的样子。
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混沌与渾敦,字之异耳。<莊子>虽则寓言,要以无窍為混沌,是渾敦为不开通之貌。
面——①象形字,本义:脸。面,颜前也,象人面形《说文》。引申为,表面,方面,情面等等。段玉裁:顏前也。顏者、兩眉之中閒也。顏前者謂自此而前則爲目、爲鼻、爲目下、爲頰之閒、乃正鄉人者。故與背爲反對之偁。引伸之爲相鄉之偁。又引伸之爲相背之偁。易窮則變。變則通也。凡言面縛者、謂反背而縛之。
②面粉,小麦磨成的粉。古字作“麵“或”麪”。麪,麦末也《说文》。



面目——按字面直译:脸和眼睛。即容貌、相貌。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庄子》。
浑敦无面目——按字面直译:(仔细想看帝江的面貌)却是模糊一团分不清它的面目在哪。也就是说帝江是没有“七窍”的。
识——形声字,本义:懂得,知道。识,知也《说文》。
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按字面直译:没有眼睛耳朵却懂得唱歌跳舞。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按字面直译:(天山)有一个神灵,它的外形像一只黄色的(皮)袋子,而混身又发散出火焰般红色的光芒,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可参考昆虫的外形布局),若想仔细观察它的样子却只能看到模糊不清的一团无从辨别它的面目在哪,(虽然没有耳目)但它却又懂得唱歌跳舞。
实为帝江也——按字面直译:实际上这就是帝江啊!
毫无疑问作者经文中对“帝江”的描述已经算是少有详细了,但却成功的让我们这些读者更加蒙逼了。
因为对于它的描述玄异而又矛盾,根本无法让人理解。
从古到今有各种各样对它的猜测,也有画出各种图形的,但我一条也不想引用。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8 19:30:00 +0800 CST  


原文:
(21)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音凹)山,
神蓐(音入)收居之。
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音谨渔)之玉,其阴多青雄黄。
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白话文:
(离开天山)再向西二百九十里,有座泑山,
天神蓐收居住在这里。
山上盛产名为婴短的玉石,山南盛产出产瑾和瑜这两种美玉,山北盛产青雄黄。
这座山,向西可以望见日落之地,气象圆满,所以天神红光掌管了这里。

泑山漫谈:
泑山——经文里的泑水是一条贯穿西山经和北山经的大水系,但并没有注明泑水的源头。
但我怀疑泑山很可能就是它的源头。
蓐——①形声字,本义:发芽的干草。蓐,陈草复生也。一曰蔟也《说文》。

②蚕蔟。用麦秆等做成,蚕在上面做茧。蓐,犹蚕蔟《篇海》。
③马厩的干草。春除蓐,衅厩,始牧《周礼》。
收——①形声字,本义:收捕。收,捕也《说文》。

②收拾;收取。收,取也《广雅》。
③收获;收成。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亩之收不过百担《论贵粟疏》。
蓐收——按字面直译:收获干草或干草收集。我国古代秋天之神。
郭璞注:(蓐收)亦金神也,人面、虎爪、白尾,执鉞。
《左传》中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蓐收之所以是金正,因为五行西方属金,所以西风又称金风,也就是秋天的风。
所以杜预对此解释说:(蓐收)秋物摧蓐而可收也。意即:秋天到了草木会变的干枯所以要收集起来以备过冬。

短——①会意字,本义:不长。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说文》。按:古代弓长箭短,量长的用弓作标准,量短的用箭作标准。
②引申为不足、过失。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记》。
婴短之玉——按字面直译:婴儿短小之玉或围绕短小之玉?无法理解。故郭璞亦注释说:未知其详。
不过袁珂先生认为:“婴短之玉”与前面羭次之山提到的“婴垣之玉”是同一种玉。因为之前郭璞说过:垣或作短。
据此袁珂先生说: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謂,垣、短均當係脰字之誤,嬰脰之玉,即作為頸飾之玉,其說近是,足供參考。
我也觉得袁先生此种说法已经是可以想到的最合理的相关解释了。
其气员——按字面直译:当地气象圆满。郭璞注释说:日形員,故其氣象亦然也。大概可以理解为灵气沛浑厚的意思吧。
红——①形声字,本义:粉红色或桃红色。红,帛赤白色《说文》。段玉裁注释说:金畏於火。以白入於赤。故南方间色紅也。按此今人所謂粉紅、桃紅也。

②后引申为美人、胭脂等。并取代”赤“表示所有红色。
红光——按字面直译:粉红色的光芒。
神红光——按字面直译:名叫红光的神灵。但此神只见于本段山经。郭璞也说:未闻其状。
郝懿行认为:紅光盖即蓐收也。
但我觉得的不是,除非蓐收好龙阳。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8-08 19:43:00 +0800 CST  

楼主:大眼生姜崽1

字数:88324

发表时间:2015-01-22 18: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2 11:53:22 +0800 CST

评论数:65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