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漫谈】 —— 祖先的世界。



原文:
⑶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音猿)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译文:
(离开堂庭山)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有座猨翼山,
山中到处是怪兽,水中尽是怪鱼,
盛产白玉,蝮蛇毒虫遍布其k ,
还有许多怪蛇,和奇怪的树木,
无法攀登。

猨翼山漫谈:
东——会意字,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东,动也。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说文》。
猨——同“猿”。 详见前文。
翼——①形声字,本义:翅膀。翼,翅也《说文》。②分成两翼或分列左右的队列。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韩非子》。③辅助,辅佐。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也《史记》。
猨翼之山——按字面直译:猿猴和翅膀的山。连系经文对其的描述“不可以上”。我感觉,应该是说这山太高或太陡峭只有猿猴或者长着翅膀的东西才能上得去。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08 09:47:00 +0800 CST  
白玉——①白色的玉石。②特指白璧。孟秋之月…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礼记》。在本段经文中应该是指白色的未经雕琢的白色玉原石。


蝮虫——郭璞注: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
按郭璞的描述“蝮虫”的确很像一种叫做尖吻蝮的蛇类,也就是说郭先生认为蝮虫既蝮蛇。不过古时蛇虫不分,人们有时把蛇叫虫,有时把虫称作蛇。所以后人很难分清具体意思。

按郭璞的描述,我找到了上图所示的尖吻蝮,也叫五步蛇、中华蝮等,
该蛇是亚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从外形看与郭璞所述的“反鼻虫”基本一致。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08 09:57:00 +0800 CST  
怪——①形声字,本义:奇异;奇怪。怪,异也《说文》。②妖精,鬼物。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
东汉王充在《论衡》里写道:诡于众而突出曰怪。我觉得这句话把“怪”这个字分析的特别明白。
怪兽、怪鱼、怪蛇、怪木——按字面直译:奇异奇特不同于平常野兽、鱼、蛇以及树木。
正如大家所知道,山海经里所描述的生物本身已经非常奇怪乃至到了荒诞的地步了,
但作者却在这里说:猨(音猿)翼山这地方的动物全是怪物!
要长成神马样的生物才能成为他们眼中的“怪兽,怪树”呢?
很遗憾作者没能说清楚。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或者说去解释呢?
又能不能用现代人的世界观去解释呢?
其实想一想,也未必无解:
我们知道生物的分布实际上是有着一定规律的。
根据陆地上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的分布,一般把全世界陆地划分为如下图所示的6个动物地理界:澳洲界、新热带界、热带界、东洋界、古北界和新北界。每个动物地理界都有其独特的动物区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种分类呢?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这些生物圈与其它的生物圈之间被各种无法逾越的地形所隔离(例如雪山,沙漠,海洋等)。
由于无法交流或者说难有大的交流,再加上各个生物圈的气候环境的迥异,
以及被分隔开来的时间的长短等等的各类因素导致了整个世界的生物多样性。
通常来讲每个大生物圈之内的生物流动性较大,所以这些圈中的生物有趋同性,一般来说总能够分辨出是何物种。
但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也会产生出现完全不同于整个大生物圈的小生物圈来。
比如赫赫有名的——马达加斯加

我们看到从大的生物圈来看马岛属于热带界,
但实际马岛被认为是早在远古时期就与非洲大陆分离开了。
这就造成了马岛上的动植物与大陆动植物的巨大差别,
当你踏足其上简直会怀疑自己穿越到了异世界。

绕了个圈子,我们再回头来讲下山海经里描述的猨翼山。
猨翼山这个地方除了怪兽怪虫怪鱼。
还有两怪:
一是它离海岸线不算太远,竖亥步行六百八十里,按理说离海平面不会太高,却徒然升高陡峭到人无法攀越的地步,说明地势变化非常大。
二是这个地区有水,但没有河流出去。
这两点就说明猨翼山这个地区具备了产生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的条件。
所以,我推测猨翼山这个地方或有可能是一个小型的又可以自恰的生态系统,
如果实际真是这样的话,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连作者也对此地的生物感到奇怪了。
因为他们所见到的鸟兽鱼虫原本就不属于他们的时代。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08 10:07:00 +0800 CST  
古籍及名人考:
《韩非子》——又称《韩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由西汉司马迁所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中国人不知道这书的不多。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又称《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一思想贯穿了其后中国几千的历史直至今日。
《论衡》——《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对东汉时期儒家学说里掺杂进的谶纬学说等神秘主义的论调进行了批判,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08 11:45:00 +0800 CST  

原文:
⑷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音纽)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音毁)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白话文:
(离开猨翼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山南多产赤金,山北多产白金。
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马,头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纹像老虎但尾巴是赤红的,发出的声音像人在歌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披上它的皮毛(亦有可能是指佩挂鹿蜀的骨头牙齿)就能子孙满堂。
怪水从这里发端,向东流入宪翼河。水中有许多黑色的龟,形状像龟但头像鸟尾巴像蛇,它的名字叫旋龟,发出的声音像劈开木头,佩挂旋龟的壳就不会有耳聋的疾患,还可以用来治疗脚底老茧。

杻阳之山漫谈:
杻——古代木名,但具体是什么树呢?
《尔雅》中写道:杻,檍。意为:杻树就是檍树。
那么檍树又是什么树呢?
许慎在《说文》里写道:檍,杶也。
那么杶树又是什么树呢?
《说文》里又写道:杶,木也。<夏书>曰:杶干栝柏。櫄,或从熏。杻,古文杶。意为:杶树即是櫄树。而“杻”字是比汉代更古远的时候人们对杶树的称呼。
也就是说绕了一圈,许慎认为杶树即是杻树同时也叫作櫄树。
那么櫄树又是什么树呢?
郭璞对此注释道:櫄,似樗树,材中车辕。意为:櫄树,长的像樗树,是做车辕(即车拉车的两根直木)的好材料。

那么樗树又是什么树呢?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写道:“樗,恶木也。惟其恶木,故豳人只以为薪。小雅以俪恶菜,今之臭椿树是也。有一种叶香者可食。(所谓“叶香可食“的那种其实叫香椿树。)
郝懿行则在《山海经笺疏》说道:说文云,杶,或作櫄,即今椿字。
椿有香椿和臭椿之分,香椿为櫄,臭椿为樗。
事实上臭椿和香椿虽然长的极为相似但其实是两种不同科的植物。
总结起来按照许慎的说法,杻应该是指现在的香椿树。
香椿,楝科,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09 10:18:00 +0800 CST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介绍以为“杻”字的问题就解决了的话,那就图样了。这事还没完!

《诗经·唐风》有云: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里注释道:(杻)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为木多曲少直,枝叶茂好,二月中叶疏,华如练而细蘂正白。盖树今官园种之,正名曰‘万岁’。既取名于亿万,其叶又好,故种之。共汲山下,人或谓之牛筋,或谓之檍,材可为弓弩干也。
如果按照陆玑的描述去找,有一种名叫山胡椒的树与之非常相似。
山胡椒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它开的花就像陆玑描述的“华如练而细蘂正白”,且木质很坚韧山胡椒树的别名是牛筋树。
同时有一种名叫流苏的树别名也叫牛筋树。而且开的花也是“华如练而细蘂正白”。陆玑说“官园种之”,说明当时古人把杻树当一种观赏树,而流苏树正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树。
也就是说按陆玑的描述:杻可能是指山胡椒或者流苏。


写到这你可能觉得这事该完了吧?问题这事还没完。
郭璞在《尔雅注疏》里补充道:(杻)似棣,细叶,叶新生可饲牛,材中车辋,关西呼杻子。一名土橿。大意为:杻树,形似棣树,细叶,新发的叶芽可以用来喂牛,木材可以用来做车辋(即车轮的外框,说明材质坚韧耐磨)。关西的人把这种树叫杻子。别名土橿。(晋代的“关西”即今东起陕西华县,西到今甘肃平凉,北到今甘肃环县,南到秦岭一带。)
那么棣树又是什么树呢?
有人认为是郁李。也有人认为是棠梨。不过按照《尔雅》的说法:“棣”,有唐棣和常棣两种,但单独以“棣”字出现的时候是指常棣。
陆玑认为唐棣为郁李,常棣似棠梨。
而不管是郁李还是棠梨,这两种树都是小乔木,所以如果杻树和它们相似那也不会是很高大的树。也就是说如果按照郭璞的说法,杻树很可能又是另一种树了。
我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候发现榛树的树叶可以用来当饲料,另外还发现一篇微博,博主叫“殷都三人行”,他是个旅行家,他的一篇博文里记录了山西虹梯关乡的当地人把一种学名为“鹅耳枥”的树称为土橿。
鹅耳枥和榛树同属榛科植物。但从外形上与棣树差别较大。
除此之外我就没有找到更接近郭璞说法的树木了,勉强当个备选吧,这里我就不上图了。


综合上面所述,仅仅是一个“杻”字,我们就可以找到四五种不同的解释。许慎、陆玑和郭璞都是大学问家,他们的著作里每个字都是慎之又慎的不可能会胡说。但他们受到了时代和生产力的限制无法更进一步的提供详细的物种资料,同一种植物可能北方一个名,南方又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名称,又或者同名异物这都是非常常见的。
不光我们中国,西方的人们也一直被类似问题的困挠。
直到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创立了“动植物双名命名法”,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
这才为近代生物分类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们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杻”到底是指什么树了,
但感谢林奈,他让我们后人不再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了。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09 10:58:00 +0800 CST  
阳——形声字,本义:山南水北。阳,高,明也《说文》。段玉裁注:高明也。暗之反也。从踏。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踏。
阴——会意字,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说文》。
在祖先看来阳与阴是对立统一的,“阴阳”是我国古代圣贤创立的哲学范畴。
《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任何事物都含有“阴阳”两面,所以根据所指事物的不同“阴”与“阳”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例如:数术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动物当中“雄性为阳,雌性为阴”等等。
杻阳之山——既然阳出现在山名里,那里这里的“阳”应该是指“山南”,杻指杻树。
按字面直译:山南有杻树的山。
考虑到特别强调“杻”树,那么以此推测说明杻树可能成林成片,
总结来说“杻阳之山”可理解为:南面有杻林的山。
这种包含“阴阳”的地名我们至今都能看到,
比如:“衡阳”意为衡山以南的地方。“淮阴”意为淮河以北的地方。
结合“山南水北曰阳”的古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大多选择位于“阳”的地区建立聚居区。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09 11:11:00 +0800 CST  
赤金、白金——①不同品次的黄金,赤金高品次,白金低品次。②铜和银。赤金为铜,白金为银。
马——象形字,本义:兽名,草食性动物。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说文》。
马在史前即被人类驯服,是古代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尤其是军事活动的主要畜力。

文——①象形字,本义:花纹;纹理。今作“纹”。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②文字。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左传》。③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④文才;才华。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⑤文化,文教。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礼记》。



虎——象形字,本义:老虎。虎,山兽之君。象形《说文》。

其文如虎——文指斑纹,虎指老虎。按字面直译:它(皮毛上)的斑纹像老虎的斑纹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10 09:51:00 +0800 CST  
赤——会意字,本义:火的颜色,红色。,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说文》。段玉裁注:赤色至明。引申之,凡洞然昭著皆曰赤。如赤体谓不衣也,赤地谓不毛也。
尾——①会意字,本义:尾巴。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后。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说文》。②末端,末尾。尾,尽也。尾,稍也《方言》。③边际,边界。夫边境者,国之尾也《国语》。
赤尾——按字面直译:红色的尾巴。
音——指事字,本义:声音。音,声也。生於心,有节於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说文》。大意为:音,就是声。生于内心的想象,在外形成节奏旋律,称之为“音”。宫、商、角、徵、羽,表示的是五个声调;丝、竹、金、石、匏、土、革、木等不同质地乐器发出的,叫作“音”。
谣——①形声字,本义:没有音乐只是唱歌叫做谣。有章句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句》。②流言,谣言。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楚辞·离骚》。
鹿——象形字,本义:鹿科动物的总称。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说文》。
鹿,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大多数种类具有的特点是: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形大于雌性,通常雄类有角,有的种类雌雄也有角或无角。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10 10:03:00 +0800 CST  
蜀——①象形字,本义:蛾蝶类的幼虫。后作“蠋”。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说文》。②古族名、国名、郡名 。地处西南,即四川盆地一带。相传黄帝后代蚕丛是蜀人的先祖,以此推论的话,“蜀”人称谓或源于与他们最早的领袖“蚕丛”之名也未可知。

宜——①会意字,本义:合适,适宜。宜,所安也《说文》。②合理的,恰当的。案主当宜,行其正理《管子》。
子——①象形字,本义:婴儿。子,象形。古文子从巛,象髪也。,籒文子,囟有髪,臂胫在几上也。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说文》。②十二地支之一,子时。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说文》。③儿女的统称。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礼记》。④特指男子。⑤指士大夫。⑥指自己的老师。例:老子、孔子、墨子等。

孙——①会意字,本义:儿子的儿子。子之子曰孙《说文》。②泛指后代。③姓氏。
子孙——①儿子和孙子。②所有后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
宜子孙——综合起来这三个字有两种可能:1.有利于生儿育女,说白点就是专治不孕不育。2.旺后代气运。个人感觉在本段经文当中前者的可能性较高。
鹿蜀——按字面直译:1.长得像虫子一样的鹿。可能指这种鹿很小就像小虫一样,也可能是说这种鹿的花纹像毛虫一样艳丽。
2.“蜀”地特有的鹿。杻阳山按山海经的描述确实位于西南地区,不过是否属于“蜀地”就说不清了。
有人认为鹿蜀是指斑马,还有人认为是已灭绝的斑驴,但我感觉都很牵强,大部分特点对不上。
其实从经文描述上看这鹿蜀的种种特点虽然奇特但却并不有悖常理,完全有可能存在,但我也确实没找到与之类似的动物,也许已经灭绝了吧。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10 10:20:00 +0800 CST  
宪——会意字,本义:敏睿,敏感。宪,敏也《说文》。段玉裁注:敏者,疾也。谥法。博闻多能为宪。引申之义为法也。又中庸引诗宪宪令德。以宪宪为显显。又大雅。天之方难。无然宪宪。传曰。宪宪犹欣欣也。皆叚借也。段注的大意为:敏,就是快速敏捷的意思。《周书谥法》把“博闻多能”称为宪。还有《中庸》里引用诗经里“宪宪令德”的句子,用宪宪假借为显显。还有《诗经大雅》里有“天之方难,无然宪宪”的句子。毛传说:宪宪在这里是欣欣(喜悦的样子)的意思。以上这些都是宪字的假借的用法。
宪翼水——按字面直译:敏捷的翅膀之河?理解不能。宪翼水全文只出现过一次,但未能说明其源流,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猜测它应该不是一条太大的水系。
玄——①象形字,象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说文》。②特指黑色。玄,黑也《小尔雅》。③假借为“远”或为“原“。玄,幽远也。象幽而入覆之也《说文》。④神妙难捉摸;深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⑤天,天空。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易经》。


龟——象形字,本义:乌龟。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鼈之类,以它为雄。象足甲尾之形《说文》。段玉裁注:旧,叚借为故旧。卽久字也。也就是说”旧“假借为”久“,说文意在说明龟的寿命非常长。

龟,俗称乌龟,泛指龟鳖目的所有成员,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已知现存的龟约235种,通常将之划分三类:水龟,陆龟以及半水栖龟。

玄龟——按字面直译:黑红色的龟或潜藏暗处的龟。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11 09:51:00 +0800 CST  
鸟——象形字,本义:本义:长尾禽类总名。鸟,长尾禽緫名也《说文》。段玉裁注:此依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也。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正如段玉裁所说,古人对于什么是“鸟、兽、禽、虫”通常只抱有一个笼统的概念也就所谓的“浑言”。
而如果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另加别名,那就是“析言”。
在不是特别强的调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将某种事物细加说明的需求和动因,
这个时候人们通常都会选择相对简单而笼统的”浑言“。
《山海经》里的很多情况也是如此,作者会把能飞或者外形类似的东西一概称为“鸟”或者说”状如鸟“,会把水里的生物笼统的称为”鱼“,会把陆地上的不论是爬行动物还是哺乳动物都称为”兽或禽“。这种现象是我们后人理解和分析经文时所不能忽视的。

虺——古代毒蛇名。虺,蝰也《广雅》。《字汇》里也提到: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
按照《字汇》和《广雅》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把”虺“锁定在”蝰蛇“上。
不过蝰科的蛇类同时包括了蝰亚科和蝮亚科,而蝮亚科的蛇类就包括了前面我们谈到的过的”尖吻蝮“。
我们知道郭璞还曾说”蝮虫,古虺字“。
综合可见”虺“大多数情况下是指蝮蛇,尤其是指那种花纹像绶带的蝮蛇。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11 10:01:00 +0800 CST  
判——①形声兼会意字,本义:本义:分,分开。判,分也《说文》。②区别;分辨。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判木——按字面直译:分开木头,也就是劈木头。郭璞注:(判木)如破木声 。
聋——①形声字,本义:丧失听觉能力。聋,无闻也《说文》。②愚昧;不明事理。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左传》。
可——会意字,本义:许可,同意。可,肎也《说文》。按:肎,古同肯。
以——象形字,本义:用。以,用也。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说文》。

可以——按字面直译:肯用,允许…做。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
“可以”这个词是少有的历经千年仍延用本义的常用词。
为——①古字作“”,本义:母猴。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说文》。②介词。做,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
底——①形声字,本义:止住;停滞。底,止居也《说文》。按:止居,停下居住的地方。②下,最下方。底,一曰下《说文》。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11 10:08:00 +0800 CST  
旋——①会意字,本义:回转,周旋。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徐锴曰:人足随旌旗以周旋也《说文》。②圆,圈儿。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庄子》。③立即,随即,转个身。憔悴孤虚,旋生旋灭《天演论》。
旋龟——按经文中描述:“(怪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这不是山经经文中唯一一处对这种龟类的描述,
另外还有一处,在中次六经的密山,两处的描述相差不多。
下面我根据经文的描述逐字逐条的分析一下这种龟的特征,
然后再尝试找找现代是否还有与之类似的龟类。
旋龟的特征:
1.(怪水)其中多玄龟。既然是”水“中,那么说明这种龟是一种水龟或半水栖龟,
再进一步分析,怪水向东汇入宪翼水说明是条支流,那么水量和水域范围都不可能太大,也就是说这种龟是半水栖龟的可能性更高。
”玄“与”旋“近音,如果”旋龟“只是”玄龟“的通假,按作者惜字如金的习惯没必要写第二遍,
所以”玄龟“在这段经文的意思有两种可能,黑红色的龟或善于隐藏的龟。
至于“旋”字在这里应该作何解释,有人说是因为龟在遇到激流时能蜷成一个圆筒状,顺流滚动,借以逃生而得名。不过我觉得没有实证的东西不太可信。
2.其状如龟。经文说”状如龟“,但”龟“是所有龟类的总称,前面我说了全世界已知的龟就有235种,所以首先要了解作者最可能拿哪种”龟“与旋龟进行对比。
其一,不是中国尤其是中原地区的龟可以排除。
其二,不是常见的龟类可以排除。
其三,在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龟类是“乌龟”,又名中华草龟。这种龟在因为雄龟成熟后全身变成黑色所以又被称为墨龟,这也是其被称为乌龟的由来。
综上所述,作者拿来与旋龟对比的参照”龟“是指乌龟即中华草龟的概率很高。也就是说“其状如乌龟”。


3.鸟首虺尾。这个好理解,鸟头蛇尾。
4.其音如判木。它发出的声音像砍树,这一段则说明旋龟能发出声音且音量不小。
5.佩之不聋。龟身体能用来做佩饰的部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龟壳或骨,至于能否预防耳聋的说法究竟是迷信还是确有药用价值不太好说,存疑。
6.可以为底。按字面直译:可以用来做底下?这个不太好理解啊。莫非是用来做垫子或者鞋底?
郭璞对有如下注释 :底 , 躏 也 ; 为 犹 治 也 。意思说:底,是踩踏的意思,为,是医治的意思。
但这还是不太好理解。
袁珂补注到 :底同胝,足茧也;可以为底,可以治足茧也。也就是说袁珂认为底就是脚底的足茧。
但是足茧人人都有为什么须要治疗呢?我还是想不太明白。
这条还是待考吧。
不过,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有没有与之类似的动物呢?

我的答案是:有的,比如:平胸龟,又称鹰头龟。


我们来对比下:旋龟——————平胸龟
1.(怪水)其中多玄龟——————淡水半水栖龟、黄黑色、喜藏身水草或岩石下。
2.其状如龟 ——————这不用多说了吧?
3.鸟首虺尾 ——————请看上图。
4.其音如判木 ——————据说平胸龟能发出凶狠的叫声,声音很大,未找到音频。
5.佩之不聋 ——————未知。
6.可以为底 ——————未知。
总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外形颜色栖息习性这些硬条件都是可对应的,
虽然叫声是否相同我们不清楚但至少我们了解到龟类并不是哑巴且确实可以发出很响的声间。
至于药用或其它价值却实无法考证。
最后我觉得还有必要提一下,除了平胸龟,还有美洲的鳄龟也在外形和上与旋龟相似。
这类龟其实都属较古老原始的龟类。也就是说在远古这种龟类曾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山海经里提到的旋龟未必是这两种,但可以肯定是曾经存在的。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11 10:47:00 +0800 CST  
古籍及名人考:
《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所著。由于《说文》著述时代古远,文字简奥,不易卒读,到了清代有许多学者对之进行了考注,其中尤以段玉裁的论述一枝独秀,其注创见颇多,所在学界影响深远。本贴会经常引用到他的论述。
《山海经笺疏》——清代郝懿行所著。是非常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他的对《山海经》的补正超过了同时代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等书,被称为“实事求是之学”。本贴经常会引用到他的论述。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陆玑所撰,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有人称它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
《韩诗章句》——这是一部对《诗经》进行注解的著作。
由于秦代的焚书以及战乱,到了西汉许多古籍都断了传承,
西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极权开始独尊儒术,官方为此专门设立了“经学’’博士。
也就是说这些“博士”可以拿到政府划拔大笔经费(和现代各大学教授拿的科研经费意思差不多),
于是研究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就成了“显学”(干活少拿钱多社会地位还高)。
其中以齐人辕固所传《齐诗》,鲁人申培公所传《鲁诗》,燕人韩婴所传《韩诗》最出名被人称为“三家《诗》”。也被称为“今文经学”。
不过悲催的是后来人们在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包括《尚书》在内的大批藏书,
这些书是秦国以前的版本也就是“原版”,人们一看原版注释和“三家《诗》”的说法大相径庭。
这对“三家《诗》”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摔锅砸碗般的噩耗,
所以他们就对“原著”派进行了攻击和打压。
第一个被打倒的是刘歆,他们给刘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罪名赶出了京城。
刘歆没有因此气馁继续研究成了为“古文经学”(复古派)的奠基人。
其实我觉得吧“官方”对于谁是谁非其实并不关心,官方划拔研究经费的主要动因是为了找出一个天下人都认同的利于统治的理论基础。
“今文经学”派是古文新解,为了迎合官方那当然是顺手就塞了很多官方喜好的口味进去的。
而“古文经学”派则强调“原味”。
原味不合官方口味,所以刘歆在政坛上的失败是必然的。
后来毛亨、毛苌所传《毛诗古训传》兴起,最终替代掉了“齐鲁韩”三家,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基本都是“毛诗”。
而“齐鲁韩”三家经现均已亡佚,甚至没能留下传承,仅存《韩诗外传》。
《韩诗章句》作为“韩诗”学派的代表作品,好像也未能完整流传下,甚至是何人所著我都查不太清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考究。
《小尔雅》——汉代训诂书,原作者不详。仿《尔雅》之例,对古书中的词语作了解释。
《字汇》——明代梅膺祚编著。是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的字典,此书依据楷体,将《说文解字》部首简化为214部,开创了全新的字典体例。
《天演论》——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所著,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清末学者严复翻译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影响巨大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深入人心。
袁珂——本名袁圣时,神话学家。著有《神话故事新编》一书。我们中学课本里《女娲造人》一文为袁先生所作。现在市面上通行的《山海经》基本都是袁先生的校注版。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16 16:29:00 +0800 CST  

原文:
⑸又东三百里,曰柢(音底)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音协)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音陆),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白话文:
(离开杻阳山)向东三百里,有座柢山,此地多水,但却没有草木。
有一种鱼,形状的像牛,却又要上岸居住,蛇一样的尾巴上还长有翅翼(或者蛇尾;还长有翅翼),它的羽毛长在肋下,它发出地声音像犁牛(的叫声),它的名字叫鯥(音陆),冬天蛰伏夏日复苏,吃了它就不容易生痈肿疾患。

柢山漫谈:
柢——形声字,本义:树根,根柢。柢,木根也《说文》。段玉裁注:道德经。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解老曰。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按直者曰直根。横者曰曼根。
按段注之意所为谓“柢”即特指树木的直根。

柢山——柢,是树木直根,那么按字面直译:树的直根山。
但柢山当地环境奇特,虽然水很多却居然没有什么草木,
那问题是为什么一座没有草木的山却会用“树根”来命名呢?
首先我估计有可能这座山的外形像一墩树根,
然后我又脑洞大开的猜测是否当地有许多石化木呢?

石化木,也叫硅化木,是一种真正的树木化石,是由树木被埋地下在高温高压下,碳元素被二氧化硅替化而形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硅化木的主根往往保存较完好。
会不会柢山就因盛产此物得名呢?
而且大多数硅化木的形成于强烈的地质运动,尤其是火山喷发。所以我又进一步假设是否柢山是一座死火呢?
有趣的是我发现一座因由死火山形成的高山咸湖特别适合解释经文里对柢山的各种描述。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我的猜测,各位看客不必深较。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23 10:33:00 +0800 CST  
无——①会意字。这个字很奇特,繁体字作“”,我在象形文网站上查的资料是这样认为的,“无”的篆字作“”是光头、没头发的意思。而“”的甲骨文是““象人拿花束歌舞祭奠阵亡勇士。后来这两字合并到一起,这两字的原意也都更迭了。《玉篇》说:无,不有也。不有就是没有,这层意被一直沿用下来了。②虚无,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③不,表否定。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④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⑤逃,逃亡。无,亡也。亡,逃也《说文》。
无草木——按字面直译:没有草木。
有认为这就是指寸草不生。但我认为这个话属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山经里只有两种说法:多草木和无草木,没有中间选项”少草木或稀草木“。
这在现实里可能吗?要知道即便是沙漠里也会有胡胡草和沙棘之类的植物,虽然绝少,但是有。
即使是核弹打击过的地方如广岛,又或核泄漏之于切尔诺贝利这些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大破坏多年之后也是有植物生物恢复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没有草木。
有趣的是山经里虽然经常会出现,某某山无草木,紧接着就说当地又有什么什么草,或有什么什么动物的情况。
那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觉得不是的,
我认为”无草木“只是作者对这些地区大环境概述,意思大约是当地一眼看去非常荒芜,几乎没什么草木。
要知道在经文作者的那个时代汉字词还是非常不完善的,
我们不能也不该用现代人的理解的去钻这种字眼,
而要从全文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你觉得呢?
鱼——①象形字,本义:水中生物。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②通“渔”,捕鱼。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鱼,盖取诸离《易经》。
在古人眼里“鱼”的含义相当宽泛,几乎凡是水中生物皆可称为“鱼”。
到了近现代人们才将“鱼”含义加以了明确的限定,即: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水生的冷血脊椎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可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两个主要种群的动物。


牛——①象形字,本义:大型家畜,特指牛属或其近缘属动物。牛,大牲也《说文》。②姓氏。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23 10:59:00 +0800 CST  
陵——形声字,本义:大土山。陵,大阜也《说文》。
居——①象形字,本义:蹲着,今作“踞”。居,蹲也,踞,俗居从足《说文》。②坐,坐下。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仲由)对曰:未也。(孔子)居!吾语女《论语》。③停止,休息。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韩非子》。④居住。居者,居其所也《谷梁传》。

陵居——按字面直译:住在大土山上或者在土山上休息。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这里的"陵居"是居住在高地的意思。
羽——象形字,本义:鸟毛,特指鸟的长翎。羽,鸟长毛也。象形《说文》。

在——①形声字,本义:存,存在。在,存也《说文》。段玉裁注:在 之义古训为存问。②居于,处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③在于;决定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魼——本义:一种鱼。魼,鱼也《说文》。郭璞注:魼,比目鱼也,状似牛脾,细鳞紫色,两相合乃得行。也就是说按郭璞的解释,魼就是比目鱼。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郭璞对比目鱼的外形描述是基本正确的,
但“两相合乃得行”这句就属于道听途说了。可见即使是郭璞他的描述也未必全都正确。
在本文中“魼”显然不可能是指比目鱼,而是指“鯥”身体的某个部位。
郭璞在山海经注里说:魼,亦作胁。郝懿行补充到:广雅云,胠,胁也。经作魼者,盖同声假借字。
也就是说这里的“魼”是“胠”的通假字,是指肋下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古人写的别字。
其羽在魼下——按字面直译:它的羽毛长在肋下。
羽毛是鸟类专有的特征,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都是没有,更不要说鱼类了。
如果作者所述实,那么只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鯥“是一种未知的鸟类了。
但是”鯥“的羽毛长的位置实在是太违反常识了,简直就是累赘。
新华字典里提到:鱼的翅膀也可以被称为“羽”。
如果是这样那么长在肋下的“羽”就可以理解为”鯥“为了适应水中活动而在前肢进化出了类似鱼鳍的器官,
这样的话倒是说得通了。不过,我没找到将鱼翼通假为“羽”的古训。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25 10:16:00 +0800 CST  
留——①会意字,本义:停留,留下。留,止也《说文》。②久,长久。留,久也《尔雅》。
留牛——按字面直译:停留的牛或长久的牛。郭璞对此没有作任何解释,郝懿行也表示“留牛未详”,不过他补充说“留、犁音相近。”可能是指“犁牛”。犁牛也就是耕田的牛。
本文中“留牛”是以参照物的形式出现的,既然作参照物就不可能用罕见的东西。
所以我比较认可“留牛”即是某种家牛的说法。
冬——会意字,本义:一年四季的最后一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冬,四时尽也《说文》。
死——①会意字,本义:生命终止。死,澌也,人所离也《说文》。段玉裁注:澌为凡尽之偁。人尽曰死。
夏——会意字,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夏,中国之人也《说文》。②大。夏,大也《尔雅》。③夏季。四季中的第二季,即农历四月至六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经》。
生——①会意字,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说文》。②生育,养育。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③生存,活。与死相对。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
冬死夏生——即冬蛰,冬眠。郭璞对此的注释是:此亦蛰类也;谓之死者,言其蛰无所知如 死耳 。
这四字至少告诉了我们当地气候存在四季。
再联系柢山的环境,我们还可以这样推测:柢山地区有土著人类。
因为,除非作者在这里生活两年以上,不然他能知道”鯥“有冬眠的习性的可能性不高。
而在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外来人会留下来待两年以上这更不可能。
所以,所有关于”鯥“的习性必然是作者从别人那里听来。
虽然,山经的作者既不提自己也几乎不提“他人”,但“作者”以及“他人”其实无处不在。
这也是我为什么常说“山经”写的是“见闻”的原因。
作者不光自己看,还经常听别人说。
肿——形声字,本义:身体全部或局部因病而增加份量。肉暴长曰肿《论衡》。
肿疾——痈肿的总称。
《本草纲目》里总结“诸肿”包括:风肿,热肿,水肿,湿肿,气肿,虚肿,积肿,血肿。
在对红蓝花的描述中还写道:注治,一切肿疾。
可见肿疾不是专指某一种病症,而是指某些病症引发的表像。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25 10:28:00 +0800 CST  
鯥——鱼名,未知其详。这个字在《说文》和《尔雅》等训估书中没有,但在新华字典里解释为一种体长而侧扁,褐色或紫黑色,吻尖,口大,眼大的深海鱼,此说法古训出处不详。
郭璞在《江赋》中写道:鲮鯥跼於垠,獱獭睒瞲乎厱空。大意为:鲮和鯥蹲伏于浅岸,獱和獭偶见于江边激浪淘空的岩腔。可惜他也没有对“鯥”进行更进一步的描述。
柢山和鯥——面对自然的挑战人类总是有着强烈的改造自然的冲动,而动物们则通常选择默默忍受通一代又一代自身的改造来寻求对环境的适应。
奇特环境未必能孕育古怪的动物,但不同寻常的动物一定来自非一般的地方。
毫无疑问的是“鯥”就是这么一种“奇葩”的动物,它居然同时具备了鱼类、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物的特征。假如作者所述是实,那我们就绝不能把它和环境分割开来单独分析。
根据经文我们可以综合推测出以下内容:
1.柢山地处西南,按说应该相对温暖,前面提到的“桂树”就可以佐证这一点,但当地不但有四季之分,而且冬天很冷,否则的话“鯥”就没有必要冬眠,而且要从冬天睡到夏季才结束,说明寒冷的时间很长。如果作者没有撒谎那么只有把柢山的海拔向上提高,才可能实现。
2.当地多水,而且当地水域应该不小,因为“鯥”被称为鱼,且又用牛来形容,则说明它是一种体形巨大的水生动物,如果没有较大的水域是说不通的。但当地又没有流进的水系,说明这些水应该是来自雨雪水的汇集。同时这里也没流出的水系,那么这里的水只能通蒸发来完成循环,这种不排出或排出不畅的大水域很容易形成咸水湖和盐碱地,而当地稀少的草木正好佐证了这种可能性。

上图据说是死海的航拍,这张图生动的告诉了我们多水的地方未必草木茂盛。
3.“鯥”被作者称为“鱼”,说明它主要生活在水中。同时又说它“陵居”要上岸休息,则说明它有“肺”,如果有肺就基本可以排除鯥是鱼类的可能。而鸟类又不可能长出“蛇尾“,那么只剩下爬行和哺乳动物两个选项。众所周知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而且体内脂肪组织不发达,所以大型的爬行动物天然不适应寒冷地区的生存环境。所以”鯥“基本可以锁定在哺乳动物上面。
4.总结来说,柢山地区很可能是一个雪山咸湖,“鯥”应该是类似海豹、海牛,这样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而且当地很可能有土著人类,并且他们的生活主要围绕着捕猎“鯥”来开展的,否则他们不会如此了解“鯥”的生活习性。(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5-02-25 10:36:00 +0800 CST  

楼主:大眼生姜崽1

字数:88324

发表时间:2015-01-22 18: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2 11:53:22 +0800 CST

评论数:65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