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漫谈】 —— 祖先的世界。


原文:
⑽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
其阳多垩(音厄),其阴多碧,
其兽多(音昨)牛、麢(音羚)羊。
白话文:
(离开小次山)再向西三百里,有座大次山,
山南多产垩土,山北多产碧玉,
此地的野兽以牛、麢羊居多。

大次之山漫谈:
大次之山——按字面直译:大帐篷之山。
垩——形声字,本义:一种白色的土,即白垩。垩,白涂也《说文》。段玉裁注释说:白涂,以白物涂白之也。

《本草纲目》中说:白垩,亦名白善土、白土粉、画粉。白垩,到处都有,入药须用白色者。
白垩土,一般来说就是“碳酸钙”,严格来说这是一种石质。
它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主要是由单细胞浮游生物“球藻”的遗骸构成。“白垩纪”的命名就源于这种土层。
我国西南地区比较常见.特别是云贵川三省的丘陵地带,个别地方称之为“观音土”。
我们用的粉笔当中就大量使用了这种东西,粉笔的质量好坏与白垩的含量正相关。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18:29:00 +0800 CST  


原文:
⑾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白话文:
(离开大次山)再向西四百里,有座薰吴山,
此地没草木不生,盛产黄金玉石。

薰吴之山漫谈:
薰吴——薰是香草,吴是说大话。两字合一起凑不出合理的意思,无法理解。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18:30:00 +0800 CST  


原文:
⑿又西四百里,曰㕄(音旨)阳之山,
其木多㮨(音即)、枬、豫章,
其兽多犀、兕(音似)、虎、犳(音卓)、(音昨)牛。
白话文:
(离开薰吴山)再向西四百里,有座㕄阳山,
此地的树木大多是㮨树、楠树、樟树,
此地的野兽大多是犀牛、兕、老虎、犳、牛。

㕄阳之山漫谈:
㕄——同“厎”,有的版本直接用的是“厎”字。袁珂注释说:經文㕄,王念孫、畢沅、郝懿行並校作厎。
《说文》:厎,柔石也。
段玉裁注释说:柔石,石之精細者。厉,摩刀刃石也,精者曰砥。按厎者、砥之正字。後人乃謂砥爲正字。厎與砥異用。强爲分別之過也。
按照段玉载的考据,“厎”即“砥”的正字。
而“砥”是指细磨刀石(磨刀石通常有粗细两种)。
也就是说:“㕄”=“厎”=“砥”=细磨刀石。
㕄阳之山——按字面直译:山南有砥石的山。也就是说此山的特点是南面盛产砥石。(仅供参考)
㮨——古代一种外形似松的树,今指何木未详。郭璞注释说:㮨似松,有刺,細理;音即。
豫——形声字,本义:大的象。豫,象之大者《说文》。
章——①会意字,本义:音乐的一曲,今称“乐章”。章,乐竟为一章《说文》。②红白相间的丝织品。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考工记》。③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④法规;规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⑤平顶形的山。山形上平者名章《尔雅》。⑥姓氏。
章字的字义很多我就不全部引用了,有兴趣的可以自查。
豫章——按字面直译:大象的乐章。挺文艺的。本义是指樟树,一说分别指枕树和樟树。
郭璞注释说:豫章,大木,似楸,葉冬夏青,生七年而後可知也。
据说“豫”和“章”分别指枕树和樟树,而这两种树幼树非常相似要到七年以上才能区别出来。
《史记正义》中说: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当然豫章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特指樟树。

犳——古兽名,未知其详。一说形似豹而没有花纹。犳,兽名,出隄山,状如豹而无文《集韻》。似乎有点像美洲狮的形象。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18:49:00 +0800 CST  


原文:
⒀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
其上多(音涂浮)之玉,
其下多檀楮(音坛储),多黄金,其兽多犀兕(音肆)。
白话文:
(离开㕄阳山)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众兽山,
山上多产玉,
山下多檀树和构树,盛产黄金,
此地的野兽以犀牛、兕居多。

众兽之山漫谈:
众——会意字,本义:众人、大家。众,多也《说文》。
众兽之山——按字面直译:野兽成群之山。经文中说“此山多犀兕”,与山名呼应。这么看来作者应该是以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而命名的山。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18:52:00 +0800 CST  


原文:
⒁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白话文:
(离开众兽山)有座皇人山,
山上多产黄金玉石,山下多产青雄黄。
皇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汇入赤水,水中多产丹沙。

皇人之山漫谈:
皇人之山——按字面直译:至高无上的人之山或者辉煌的人之山。可能以某个古代的君主或神灵命名的山。
后面接着是中皇之山和西皇之山,显然这三座山所包括的地区都是受“皇”所影响的或控制的地方。就不是清楚这里的“皇”指的是谁。
青雄黄——按字面直译:青色的雄黄。清代吳任臣是这么解释的:“蘇頌云:階州山中,雄黃有青黑色而堅者,名曰熏黃。青雄黃意即此也。”
也就是说吴任臣认为,青雄黄是雄黄矿的一种,又名熏黄。
《本草纲目》中记载:出石门者名石黄,亦是雄黄,而通名黄金石, 石门者为劣尔。恶者名熏黄,止用熏疮疥,故名之。
按照李时珍的描述,熏黄其实是一种劣质的雄黄。
从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质地优良的雄黄矿是一种红色结晶,但非常少见。通常雄黄都是与其它矿物伴生的比如雌黄,辰砂等等。
所谓“青雄黄”可能是就某种矿物与雄黄的伴生矿物,具体所指何物未详。(仅供参考)
皇水——该水是西向汇入赤水的,山经里的水系很多都不是向东流的。
赤水——赤水在经文中是一条源于昆仑的大河,这是它在西次二经中的第二次出场。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18:59:00 +0800 CST  

原文:
⒂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
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白话文:
(离开皇人山)再向西三百里,有座中皇之山,
山上多产黄金,
山下有许多蕙草、棠梨树。

中皇之山漫谈:
棠——形声字,本义:棠梨,甘棠。有红、白两种。白棠即棠梨。棠,牡曰棠,牝曰杜《说文》。段玉裁注:赤棠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惡。子白色爲白棠、甘棠。少酢滑美。赤棠子澀而酢無味。
棠梨和前面我谈到过的“杜梨”其实是同一种植物。
棠梨,在我国分布广泛从山东到广西都有生长,适生于海拔80-1800米,气候温暖潮湿的山坡、平原或山谷杂木林中。

中皇之山——此山得名应该是缘于其位于皇人和西皇山中间。从其山下盛产蕙草、棠梨的情况来分析,这是一处海拔不高且相对温暖潮湿的地区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19:05:00 +0800 CST  


原文:
⒃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
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
其兽多麋、鹿、(音昨)牛。
白话文:
(离开中皇山)再向西三百五十里,有座西皇山,
山南多产黄金,山北产铁,
此地的野兽以麋、鹿、牛居多。

西皇之山漫谈:
西皇——按字面直译:西方的至高者。传说古代西方白帝少昊(少皞)被尊为“西皇”。姜亮夫校注《 楚辞》说: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 即西皇。
西皇之山——按字面直译:西方至高者之山。
西山经中出现的神话人物特别多,
后面西次三经的“长留之山”经文中说“其神白帝少昊居之”,也就是说按山经的说法,那里才是少昊的“总舵”。
所以皇人、中皇和西皇三座山所说的“皇”是不是指少昊这真的无法判断,当然也可能这些地区同属少昊的领地。
麋——形声字,本义:麋鹿。麋,鹿属。麋冬至解其角《说文》。李时珍说:麋,鹿属也。牡者有角。鹿喜山而属阳,故夏至解角;麋喜泽而属阴,故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肉蹄,目下有二窍为夜目。
麋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冬季时会落角。
是我国著名的珍稀动物,在我国曾经一度灭绝,解放后由英国反引进回国。
现种群已恢复至一千余头。其灭绝主因是其性喜生活于湿地这与农业发展相冲突。
西皇山盛产麋鹿说明山下是有大面积湿地的。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19:18:00 +0800 CST  


原文:
⒄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莱山,
其木多檀楮(音坛储),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白话文:
(离开西皇山)再向西三百五十里,有座莱山,
此地的树木大多是檀树和楮树,
这里有许多名叫罗罗的鸟,会吃人。

莱山漫谈:
莱——①形声字,本义:草名,又名藜。莱,蔓华也《说文》。《齐民要术》中说:莱,藜也,茎叶皆似菉王刍。②杂草,荒野。莱,野也《越绝书》。
莱又名藜。今名灰菜或灰灰菜等。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莱山——按字面直译:灰菜山或杂草山。从字面上去理解的话这显然不是什么好地方,是荒凉落后的地区。
檀——形声字,本义:木名。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榆科的青檀。
《说文》只说:檀,木也。非常不详细。
好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非常详细:

檀,善木也,故字从 。 亶,善也。释氏呼为旃檀,以为汤沐,犹言离垢也。番人讹为真檀。
云南人呼紫檀为胜沉香,即赤檀也。<大明一统志>云∶檀香出广东、云南,及占城、真腊、爪哇、渤泥、暹罗、三佛齐、回回等国,今岭南诸地亦皆有之。树、叶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泽。
叶廷<香谱>云∶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纸封收,则不泄气。王佐<格古论>云∶紫檀诸溪峒出之。性坚。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文。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真者揩壁上色紫,故有紫檀名。黄檀最香。俱可作带 、扇骨等物。
总而言之,“檀”是多种植物的笼统称谓,具体本段经文里所指的是哪种檀木,未详。

罗——①会意字,本义: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罗,以丝罟鸟也,古者芒氏初作罗《说文》。②用网捕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经》。③轻软的丝织品。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④姓氏。


罗罗——经文中说是一种会吃人的鸟类,由于经文中未做任何描述所以未详何物。郭璞也说:罗罗之鸟,所未详也。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19:36:00 +0800 CST  


原文:
⒅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音钱)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
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
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
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音尖)为席。
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音钱)而不糈;毛采。
白话文:
大略西方第二路山系之首自钤山起到莱山为止,总计十七座山,四千一百四十里。
其中十座山的山神,都是人的面孔而马的身子。
还有七座山的山神都是人的面孔而牛的身子,四只脚和一条臂膀,拿着拐杖行走,是所谓的飞兽之神。
祭祀这七位山神,毛物用猪、羊作祭,铺以白菅草席。
另外那十位山神,祭祀的典礼,毛物用一只公鸡,钤(其意不详),但不用米作祭品;毛物用杂色不用纯色的。


西次二经漫谈:
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实际上一共是四千六百七十里。
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流传至今的与之近似的神话形象当中,希腊的“半人马”颇与之类似。
而我国大约只有“英招”了。值得一提的是”英招“也来自”西方“,这位神灵会在西次三经里以“司掌天帝御圃之神”的身份出现。


操——①形声字,本义:拿着,握在手里。操,把持也《说文》。②引申为掌握,操控。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③品行;德行。虽贾人,有贤操《汉书》。杖——①形声字,本义:执;持。杖,持也《说文》。②用以支撑的木棍,手杖。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
操仗——按字面直译:握着手杖。
操仗以行——按字面直译:握着手仗前行。明代插画里是该神拿着一个老人用的拐仗。
实际上中西方对于“杖”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的帝王不爱用杖,因为“杖”意味者使用者的年龄老迈。
而西方则相反“持杖”代表着权利的掌握者。
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我国没有与之类似的神话形像。
倒和是亚述/巴比伦神话中的人首半牛半狮怪兽拉玛·苏与舍杜非常接近。
尤其是拉玛·苏与舍杜这两位亚述的主神它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而且力量很大。
这一点与经文中所述“是为飞兽之神”非常符合。不过遗憾的是这两位神灵并没有手,所以也未持着象征权利的“杖”。否则的话简直毫无疑问了。不管怎么说,它们至少给了我们相当多的启示。


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少牢,羊、豕也《国语》。
辈——①形声字,本义:一百辆车。辈,若军发车,百辆为辈《说文》。②引申为等级辈分。古人不可见,前辈谁复继《赠李邕》。③某类人。辈,类也《玉篇》。④表示人的多数,批。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汉书》。
其十辈神者——按字面直译:(除牛身人面七神外的)其它十类尊神。郝懿行在此注释说:輩猶類也。也就是说他认为“辈”字在这里是“某类人”的意思。
雄鸡——公鸡。
钤而不糈——郭璞对此注释说:鈐,所用祭器名,所未詳也。或作思訓祈不糈,祠不以米。
郭先生认为“钤”可能是当地的某种祭神用的器具,具体是什么不清楚。也有可能“钤”应该作“祈”字来解释。
我们前面考据过“钤”是指犁头或者铲头的金属部分,都是比较锋利的东西。
我估摸着,“钤”在这里应该是说把公鸡脖子割破放血或者就是斩掉鸡头之类的意思,而且古代的祭祀通常也是这么操作的。
毛采——郭璞注释说:言用雜色雞也。就是这只祭祠用的公鸡要用杂色的,不要用纯色的。
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音钱)而不糈;毛采——联起来解释:(除牛身人面七神外的)其它十类尊神,它们的祭祀方式为,用一只杂色公鸡,割喉放血(斩鸡头)即可,不需要用精米。这么看来此辈神好腥荤,不食素。从祭祀规格上看牛身神的地位高于马身神,总体而方相比西山经的各山神祭祀规格那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说明这片地区的经济水平显然是差上不少。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5-15 20:14:00 +0800 CST  


古籍与名人考:

《通俗文》——东汉末服虔撰。这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该书已经亡佚,只能通过后代典籍中的引文来对此书进行钩沉。
《张天师》——全名《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元杂剧。作者吴昌龄,生卒年不详。写的是书生陈世英与桂花仙子在中秋之夜遇合相恋的故事。在剧本中,桂花仙子是来自月宫的仙女,是根据民间传说中的桂花女神创作出来的形象。
《夜宿山寺》——唐代李白的诗。
《扬州慢》——词牌名,是宋代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我引用的段落出自其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
《文心雕龙》——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史记正义》——唐代张守节撰。原为单行本,按照条目加注释(正义)的形式进行注解。后来宋朝初年被有意拆散,附于《史记》有关正文下面,亡佚颇多,遂割裂散乱,非复旧本。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判定该书作者为汉朝的袁康和吴平,这两人的生平已经无从考证。该书杂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6-04 15:03:00 +0800 CST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6-10 12:11:00 +0800 CST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6-19 10:36:00 +0800 CST  



【西次三经】

原文:
⑴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音种)遂,南望(音遥)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 (音烟)渊。
有木焉,员叶而白柎(音芙),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音纸),食之宜子孙。
有兽焉,其状如禺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
有鸟焉,其状如凫(音伏),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白话文:
西方第三路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崇吾山,它处于黄河的南岸,向北可以望见冢遂山,向南可以望见之泽,向西可以望见天帝的搏兽丘,向东可以望见渊。
有一种树,圆圆的叶子白色的花萼,红色的花朵上有黑色的纹理,结的果实与枳实相似,吃了它就能使人多子多孙。
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弥猴而臂上却有斑纹,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而擅长投掷,名叫举父。
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野鸭,却只长了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要两只鸟合起来才能飞翔,名称是蛮蛮,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水灾。

崇吾之山漫谈:
崇——①形声字,本义:山大而高。崇,嵬高也《说文》。
②尊崇,推崇。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礼记》。
③终,尽。通“终”。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经》。
④姓氏。
吾——①形声字,本义:我。吾,我自称也《说文》。按: 按,在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②通“御”。抵御。厚攻则吾,薄攻则薄吾《墨子》。
③姓氏。
崇吾之山——按字面直译:巍峨的防御之山。
从本段经文的描述来看,此山位于黄河南岸,东面是深渊,南面是湖泽,西面是丘陵,是一处非常有军事价值的地理要冲。
在上古有不少地名都带有“吾”字。具体为何如此命名,已不可考。
我个人猜测此“吾”字有可能是指“卫所”的意思,这样翻译过来就是“高山卫所之山”,
做为一位交通要地建立一处军事防御设施也说的过去。
也有人认为“吾”字从口,从五,“五”在九个个位数中位置居中。
所以““五”与“口”联合起来表示“位置居中的”、“中立的”。在你、我、他三种单数人称中介于“你”和“他”之间的人,即“我”。如果按这种解释的话,那和“崇吾之山”就可以译为:中间的高大之山。
从经文的描述来看,这也是说的通的。
遂——①形声字,本义:逃、亡。遂,亾也《说文》。按:亾,逃也,亡也。引申为,达,进、行、往等意。(遂) 亡也。廣韵。達也。進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從志也。按皆引伸之義也《说文解字注》。
②得逞,如愿,成功,实现。上无乏用,百事乃遂《礼记》。
③道路或沟渠水道。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史记》。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荀子》。
冢遂——按字面直译:高大的道路或前往祖坟的大路等等。郭璞对此的注释为:冢遂,山名。
不管这个词究竟是指某某道路还是指某某山,从经文里来看这是个地理名词,崇吾山在河南岸,那么冢遂就要河的北岸了。
——本义:陶器。,瓦器也《说文》。《方言》中说:甖,淮汝之閒謂之。注:甖,一谓瓮。一种大腹小口的瓦器。

之泽——按字面直译:陶瓮之湖。可能当地出产陶器,又或者该水域形似陶瓮。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6-29 13:25:00 +0800 CST  
搏——①形声字,本义:捆绑俘获。搏,索持也,一曰至也《说文》。按:索,绳索。持,拿抓。
②拼杀,打斗。搏,击也《广雅》。
帝搏兽之丘——按字面直译:帝,捕捉野兽的丘陵。
关键的问题是,这里的“帝”是指谁。
整个西次山经出现了两个“帝”,一个是“黄帝”另一个是“天帝”。
山经里记述了大量这两个“帝”的信息。而且两者间是有很多交汇处,也就是说两“帝”的故事线不是平行线而是多次交叉线。
郭璞认为“天帝”即“黄帝”。这个论断比较简单直接,可以解释西次三经中的大部分问题。
但是,“天帝”的故事含有大量超人事迹,而“黄帝”大家都知道虽然他非常了不起创造了许多奇迹,但有一点黄帝是人而不是神。
从这个角度上讲“天帝=黄帝”的论断是不合理。
我个也认为这个说法太主观武断,郭璞的说法不太合理。
我个人认为,此处的“帝”是指“黄帝”的可能性最大,
原因很简单天帝作为山海经中提到过的最强大的神,他根本不需要亲自己去“搏兽”。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此处为天帝的猎场,天帝在这里打猎玩也说的过去。
——本义:古虫名,今指何物未详。,蟲名《集韻》。
渊——按字面直译:某种虫类之渊或者蜿蜒如虫的河渊。
员——①会意字,本义:物的数量;人员的数额。员,物数也《说文》。
②通“圆”,圆形。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孟子》。
③姓氏。
柎——①形声字,本义:器物的脚。柎,阑足也《说文》。段玉裁注:柎跗正俗字也。凡器之足皆曰柎。按:阑足,门阑、栅栏的足。
②花托,花萼的足。柎,花萼足也《玉篇》。

员叶而白柎——按字面直译:圆形的叶子白色的花托。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6-29 13:41:00 +0800 CST  
举——①形声字,本义:双手托物,抬起、托起。举,对举也《说文》。
②众人认同,推选。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
举父——按字面直译:举起父亲或者善于托举的壮汉。
郭璞注释说:或作夸父。
郝懿行解释说:“爾雅云:豦,迅頭。”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獼猴,黃黑色,多髯鬣,好奮迅其頭,能舉石擿(通掷)人,玃類也。”如郭所說,惟能舉石擿人,故經曰善投,因亦名舉父。舉、豦聲同,故古字通用;與夸聲近,故或作夸父。
简单来说郭璞认为此处“举父”可能是"夸父",
而郝懿行同意郭璞的看法并引经据典详细解释了这种见解的可行性。
总的来说他们所说我都接受,
不过我更关注现实中是否有类似的动物,很遗憾并没有找到外形与经文描述相似的动物。
庆幸的是现实中确实有不少猴类是善于投掷的,比如阿拉伯狒狒就善于抛掷石子击退猛兽。
更有甚者真的能双手举起石块敲砸坚果,我第一见到的时候也非常震撼。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6-30 14:01:00 +0800 CST  
巴西的卷尾猴利用由石英、石灰岩和砂岩制成的工具,并且用木头当作砧和锤子来敲开各种坚果,而年幼的猴子会在掌握这项技能之前,先观察更加熟练和占支配地位的年长猴子如何做。

视频来自:优酷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6-30 14:02:00 +0800 CST  
蛮——形声字,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引申为粗野,没开化的人和行为。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
许慎认为:蛮,南蠻,蛇穜。
他的说法可以翻译成两种解释:
一,蛮,即南方的蛮族,像蛇一样阴毒危险的种族。
二,蛮,南蛮,蛇类的一种。
我看了段玉裁的注释,好像段也不是很明白许慎究竟是哪种意思。
蛮蛮——按字面直译:南蛮南蛮或者野蛮野蛮?意义不详,山海经的又叠词都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怀疑这个词可能是拟音词。
郭璞注释说:蛮蛮,比翼鳥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飛,爾雅作鶼鶼鳥也。
《尔雅·释地》确有记载说: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不过本段经文是西方,也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种动物。
而且尔雅中对于比目鱼的认知显然是有偏差的,现实中比目鱼并非“不比不行”,所以现实中如果曾经有比翼鸟的话,那它们本身究竟是以一种什么形态来出现,我们也没法瞎猜。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真实的比翼鸟。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7-02 10:50:00 +0800 CST  


原文:
⑵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
泚(音紫)水出焉,北流注于泑(音黝)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白话文:
(离开崇吾山)往西北三百里,有座长沙山。
泚水从这里发端,向北流入泑水,
山上没有草木,多产石青、雄黄。


长沙之山漫谈:
长沙之山——按字面直译:砂粒很长的山或者长长的沙洲之山。
显然从大地理方位的角度来看,此处的长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今天湖南省会长沙。
郝懿行说:<穆天子傳>云:“送天子至于長沙之山。即此。
这段话在《穆天子傳》的卷四,好像是说穆天子从昆仑回来时经过“西膜”(沙漠地区)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穆天子傳》卷这一段里还提到了西北边的“黑水”。
另外,“长沙”还是二十宿中南方朱雀尾端“轸宿”也就是最西边那一宿的一颗星的名称。长沙之山是否得名于星宿也未可知。




泚——①形声字,本义:清澈的样子。泚,清也《说文》。②冒汗。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孟子》。
泚水——按字面直译:清澈的河流。从字义和本段经文上看这不是一条大河。
山经里有多条“泚水”均非大水系,我们以后会遇到。



泑——形声字,郭璞注释说:泑,音黝,水色黑也。而许慎则说:泑,泽。在昆仑下。
我个人认为郭璞的注释解释了“泑”的造字本义。而许慎则只是引用了《山海经》里的内容。
泑水——按字面直译:黑色的河流。
在经文中这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是注入泑泽的主要河流,支流很多。
而泑泽我们马上就会遇到,按经文的描述,这个湖泽是西北方非常巨大浩瀚数千里。
也很有可能就是夸父喝完河渭之后想去的那个北方的“大泽”。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7-05 18:56:00 +0800 CST  

原文:
⑶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音皮)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音黝)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
爰(音元)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音芙),食之不劳。
白话文:
(离开长沙山)再向西北三百七十里,有座不周山。这里北望诸山,高高的居于岳崇山之上,东望泑泽,黄河在这里潜入地下,使得山下平原到处都是浑浑泡泡的泉眼。
有一种珍贵的果树,它的果实像桃,它的叶子像枣叶,开黄色的花而花萼却是红的,吃了能解除疲劳。

不周之山漫谈:
不——象形字,本义:否定。①许慎说:"鳥飛上翔不下來也。"段玉裁解释说:“凡云不然者。皆於此義引申叚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
②一说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本义:萼足,花托。《诗经》: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注释说: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郑樵则注释说:不象萼蔕形。

周——①象形字,本义: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周,密也《说文》。
②绕一圈,环绕。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左传》。
③姓氏。
不周之山——按字面直译:不周密之山或不完整的山。
郭璞注释说:此山形有缺不周帀(匝)处,因名云。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按:匝,绕一周。不周匝处,意为不是完整的一圈。
《虎钤经》中说:白虹绕城而不匝者,从不匝处攻之,必拔矣。可见“不匝者”即指“缺口处”的意思。
总结来说“不周之山”,就是有缺口的山。
可以是从中间裂开两半的那种,也有可能是C状环形的那种。


北望诸之山——南次二经多次提到的“诸”在这里又出现了,但这里明确说了是指山名,后面还有条河也叫诸

彼——①形声字,本义:所要前往的较远的远方。彼,往有所加也《说文》。
②那,与“此”相对。彼,对此称彼也《玉篇》。
岳——会意字,本义:高大的山,特指五岳。東,岱;南,靃;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岳,古文象高形《说文》。
岳崇之山——按字面直译:巍峨崇高的大山。也可能指高大的群山。
临彼岳崇之山——临,从高往低处的察看,俯瞰。按字面直译:(不周之山)俯瞰那些(或远处)的高大山岳。也就是说不周山远比周边其它的山要高得多。

泑泽——前面提到的泑水所汇入的超巨大的一个大泽,北山经里还提到它是黄河的源头(之一)。
东望泑泽——按字面直译:在不周山向东可以遥望泑泽。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7-05 19:31:00 +0800 CST  
所——①形声字,本义:伐木声。所,伐木声也。<詩曰>:伐木所所《说文》。
②“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袒裼暴虎,献于公所《诗经》。
③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潜——①形声字,本义:没入水中,在水面以下活动。潜,涉水也。一曰藏也。一曰漢水爲潛《说文》。朱骏生注:没水以涉曰潜。
②隐藏,暗藏。潜服贼器,不入宫《周礼》。
③秘密地;暗中。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战国策》。
河水所潜也——按字面直译:黄河在不周山脚潜入地下。

也就是说,黄河在这里变成了地下河。
不过现在的黄河是没有地下河段的。
但不太好分别是作者本意是指黄河在不周山下潜入地底,还是在泑泽边上潜入地下的。
原——①形声字,俗作“源”,本义:水源,泉源。原,水泉本也《说文》。
②原野,平原。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尔雅》。
③原本,原来。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经》。
浑——①形声字,本义:水喷涌的声音。浑,混流声也《说文》。《玉篇》亦说:浑,水喷涌之声也。
②混浊。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老子》。
③全,整个的。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未相离也《列子 》。
泡——①形声字,本义:古水名,泡水。泡,水。出山陽平樂,東北入泗《说文》。
②浮沤,水泡。泡,水上浮沤《广韵》。
其原浑浑泡泡——按字面直译:那片原野到处都是喷涌的泉水。郭璞注释:渾渾泡泡,水濆湧之聲也。
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现实中有没有类似的地理形态呢?还真有。
在央视一个很老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的第二集里,就提到了长江的源头水系之一的“当曲”。
纪绿片中说:当曲在藏语里是“”沼泽河“的意思,人们又称之为”泉“,因为在它流经的地方有着数不清的泉眼。


北望诸……其原浑浑泡泡——整个这段文字是描述不周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
说明不周山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然而现已经搞不清楚不周山在哪了。
传说中不周山被共工撞倒了。我猜测这个传说可能是某场巨烈地质运动远古记忆,而不周山就崩塌于此次事件。

爰——①会意字,本义:引,援引。爰,引也《说文》。
②于,从。爰兹发迹,断蛇奋旅《汉书》。
嘉——①形声字,本义:善,美。嘉,美也《说文》。
②赞美,称道、颂扬事物的美好。武帝嘉其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汉书》。
嘉果——按字面直译:美好的果子或好吃的果子。
爰有嘉果——按字面直译:据说不周山地区有一种美味的果子。
经文中说是一种果实似桃,叶子似枣,开黄花,花托为红色的神秘果树,吃了这种树的果子可以消除疲劳。
今为何物未详。

楼主 大眼生姜崽1  发布于 2016-07-05 19:40:00 +0800 CST  

楼主:大眼生姜崽1

字数:88324

发表时间:2015-01-22 18: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2 11:53:22 +0800 CST

评论数:65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