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湖沼综述

秽野薄位于今山东济阳县东北,见于《水经•河水注》“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故沟又东北历长堤,径漯阴里北,东径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漯阴位于济阳、商河、临邑之间,著城即著县,故址在今济阳县西北,漯阴在西、著县在东,甘枣沟从两县北边东流,连接秽野薄。段熙仲在《水经注疏》的校记中有一条按语,引沈钦韩的看法“薄与泊通,《统志》引此作‘沟’。”也就是说秽野薄应即秽野泊,我认为“薄”可能是齐地方言中的“泊”。按照之前的定位,应在济阳县东北、现代黄河的左岸。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02 22:22:00 +0800 CST  
马常坈位于今高青县-滨州市区-利津县一线,见于《水经•河水注》“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又东北径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崔氏城北。……又东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又东北径东邹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径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建信县故城和千乘县位当今高青县、博兴县一带,很明显漯水自今高唐县附近从黄河汊出后向东入海,上流当今徒骇河中游河道,下流自今济阳县北一带东入今黄河河口段,也就是说马常坈是当时漯水的河口湾,位于今天的黄河三角洲中心。郦注给出了它的大小,“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面积应约500平方公里左右。郦学专家陈桥驿先生指出,“‘坈’是‘坑’的别体字,而‘坑’则是‘湖’在齐地的方言”,这与上段秽野薄之“薄”即齐地方言之“泊”是类似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02 22:23:00 +0800 CST  
吴泽位于今河南修武县西北,见于《水经•清水注》“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径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为苟泉,北则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复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次合,南注于陂。……陂水之北际泽,侧有隤城。……(白屋水)又东南流径隤城北,又东南历泽注于陂”。可见当时修武县西北及北侧太行山麓诸水大半皆注入吴泽-吴陂,而吴泽和吴陂应为上下相接的关系,郦注有“陂水之北际泽”的说法。而郦注亦谓“余案《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宁是也”,可见吴泽应即《左传•定公元年》魏献子田猎的大陆(陵)泽,或者是同一位置在不同年代出现的湖沼,而吴陂则是人工修筑的堰塘以潴水灌溉,从郦注所记规模看,总面积超过一百平方公里。另外,吴泽还见于《新唐书·地理志》“西北二十里有新河,自六真山下合黄丹泉水南流入吴泽陂”。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06 22:01:00 +0800 CST  
平皋陂位于今河南武陟县东南,见于《元和郡县志·河北道》怀州武德县条“平皋陂,在县南二十三里。周回二十五里,多菱莲蒲苇,百姓资其利”。武德县在今武陟县东境圪当店乡一带,陂在县南,应近于今京广铁路嘉应观黄河大桥北桥头一带。《元和志》谓其“周回二十五里”,面积应在十平方公里左右。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06 22:01:00 +0800 CST  
修泽即前述河南原阳之泽,见于《水经•济水注》“又东过封丘县北,北济也。自荥泽东径莱阳卷县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卷县即今原阳县,根据郦注可见,北济自荥泽流出后向东经过武修亭南,而杜注指出武修亭在卷县东,所以北济是从原阳南部流向东北方的封丘县北,而修泽就应该在武修亭附近。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06 22:01:00 +0800 CST  
乌巢泽位于今河南延津县东南、封丘县西侧,见于《水经•济水注》“济渎又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市亭。《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太祖纳许攸之策,破袁绍运处也”。酸枣县即今延津县,乌巢由于曹操突袭位于这里的袁绍屯粮处、进而赢得官渡决战胜利并奠定一统北方的基础而名扬天下,其地望没有疑问,只不过郦注未记其规模和形态,殊为可惜。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06 22:02:00 +0800 CST  
同池陂位于今河南延津县北或西北,见于《水经•济水注》“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号曰同池陂。又东径胙亭东注。故胙国也”。这是述及酸枣县故城时所说,濮水在酸枣县北积水成陂,向东又流经胙亭,即故胙国。胙国是西周姬姓封国,始封君是周公的儿子,位置在今延津县北,现在还有胙城乡。同池陂方五里,不算大,应为灌溉之用。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06 22:02:00 +0800 CST  
黄池位于今河南封丘县南,见于《元和郡县志·河南道》汴州封丘县条“黄池,在县南七里”。地望比较明确,应在现代黄河北侧。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06 22:03:00 +0800 CST  
阳青湖位于今河南滑县南部,见于《水经•济水注》“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故南燕始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为阳青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燕城即南燕城,应为燕国始封地,后燕国北上,后世便冠以“南”字以示区分。这个南燕城在延津县东北王楼乡及滑县西南牛屯镇一带,而“东为阳青湖”可见该湖在其东。这应该是人工陂塘,所以郦注谓“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看样子是个很大的长条状堰塘,即濮渠上的一段。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0:54:00 +0800 CST  
高梁陂位于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见于《水经•济水注》“(濮)水上承济水于封丘县,……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径匡城北”。匡城即今长垣县治一带,郦注又曰“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即此地。濮水自酸枣县附近受河,再于封丘县承济,逶迤东流,在长垣西边左岸即有高梁陂。这个陂塘方三里,也不大,亦应是为周边农田灌溉之用。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0:55:00 +0800 CST  
安阳陂、卓水陂和百门陂皆位于今河南辉县西北,见于《水经•清水注》“(重门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共县即今辉县,先夏时期为共公氏部落聚居地,入周封为共国。辉县西北的太行山麓泉水颇多,至今仍有著名的百泉,即百门泉,历史上一直是名胜。郦注所载各陂应即泉水出露后所汇之水由人工堰塘潴留而成的,其中百门陂应该是最大的,“方五百步”。《魏书·地形志》亦提到共县有卓水陂。《元和郡县志·河北道》卫州共城县条有“百门陂,在县西北五里。方五百许步,百姓引以溉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於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陂南通漳水”,这里明确提及百门陂在今辉县西北,而且面积没有变化,考虑到它是泉水所汇,面积较稳定应属自然。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0:56:00 +0800 CST  
白马湖应位于今河南沁阳县东北,见于《水经•沁水注》“(沁水)又东过州县北,县,故州也。……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径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注于沁也”。州县在今沁阳县一带,郦注前有“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水上承州县北,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径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可见白马湖水出后分为两水,一条东流入修武县西北的吴陂,一条南流入沁水。从其别名朱管陂看来,这也是个人工堰塘。杨守敬对此有一条按语“《怀庆府志》,白马湖在府东北二十里,白马沟受此湖”,怀庆府治今沁阳县,白马湖在其东北。另外,郦注还有“(沁水)又东过怀县之北,……又东过武德县南,……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沁水积为陂是在武德县南,而怀县当今武陟县,按郦注武德县在今武陟县东,则沁水所积之陂应该武陟县东南,大约靠近现代黄河,但郦注未提及这片湖沼的名字。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0:58:00 +0800 CST  
澶渊一如前述位于今河南濮阳西南,宋《太平御览·地部》引唐代《冀州图经》云“河水西从河内郡界入,至黎阳而东,北至临河,西至王莽河出焉。又东经澶渊东入武阳,河南即东郡界是”。澶渊是个著名地物,自上古以来地望明确,就不多说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0:59:00 +0800 CST  
白祀陂和同山陂皆位于今河南清丰县南,见于《水经•淇水注》“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菀城西,屈径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一水径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余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元甫城在今淇县东北,菀城则在朝歌,两地距离颇近,而土军即吐京,故地在今山西西部石楼一带,北魏时期反叛,魏军讨平叛部后迁吐京民于顿丘,而顿丘在今清丰县西南。菀水分为二水,向东的一条依次入白祀陂和同山陂,而“二陂所结”之台阴野就在顿丘南部,即传说中帝喾死后所葬之处。两陂所在区域有龙脊冈、白祀山、童山(就是宇文化及和李密打仗的地方)等山岗,应为一些条形垄岗或孤山,可能都与古河道的自然堤有关,而岗间洼地则潴水为沼。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1:00:00 +0800 CST  
鱼阳泽位于今清丰县西南,见于《魏书·地形志》“顿丘,……有鱼阳泽、帝颛顼冢、帝喾冢”。这个泽与前述白祀陂、同山陂等同在顿丘一带的泽陂一样,应该都是古河道留下的自然堤间洼地潴留的湖沼。另外,《括地志·魏州》顿丘县条有“观泽故城在魏州顿丘县东十八里”,《史记·赵世家》亦有观泽,想来观泽城所观之泽应即鱼阳泽、白祀陂、同山陂一带的泽陂。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1:01:00 +0800 CST  
胡柳陂位于今濮阳市一带,见于《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贞明四年十二月)癸亥,北面招讨使贺瑰率大军与晋人战于胡柳陂,晋人败绩。是日既晡,复为晋人所败。初,晋人起军将袭东京,乃下令军中老弱悉归于邺。是月二十二日,晋王次临濮……。二十四日,至胡柳陂,晋王领军出战,瑰军已成列,晋王以骑突之,王彦章一军先败,彦章走濮阳”。“晋王次临濮”之濮应即濮州,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北,大约在现代黄河的河床一带,而后面“彦章走濮阳”之濮阳即今河南濮阳。从《末帝纪》中可以看出,胡柳陂在邺城和濮州之间,大约应在今濮阳附近。但仅仅这条文字并不能明确其地望,不过近古的文献有较明确的指示,详后。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1:02:00 +0800 CST  
黄泽亦即前述《汉书•地理志》中之内黄泽,在今河南内黄县西部,见于《水经•淇水注》“又东北流径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县右对黄泽”,说明黄泽在内黄西边。《水经•荡水注》还有“(荡水)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这也与班志的记载吻合。《元和郡县志·河北道》相州内黄县条谓“黄泽,在县西北五里”,可证黄泽的准确地望。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1:03:00 +0800 CST  
广润陂位于今安阳市区附近,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安阳)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高平渠在安阳西部,但志中未说明广润陂的具体地望,根据“引安阳水东流溉田”来看,估计在今安阳市区东侧。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1:03:00 +0800 CST  
清渊位于今河北馆陶县北,见于《水经•淇水注》“淇水又东过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清渊县即今馆陶县北,治所清阳城在今路桥乡一带,而城西北有清渊。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3:48:00 +0800 CST  
鸬鹚陂和台陂皆位于今河北、河南两省省界中东部地区,见于《水经•洹水注》“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径邺城南,谓之新河。又东,分为二水,……南水东北径女亭城北,又东北径高陵城南,东绝坰沟,又东径鸬鹚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注白沟。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径高陵城东,又北径斥丘县故城西”。邺城即今河北临漳县和河南安阳市区之间的省界一带,高陵城在今临漳县东南,斥丘则为今成安县,而鸬鹚陂和台陂即在今河北临漳、成安、魏县和河南内黄之间的区域,杨守敬有一条按语“《地形志》,临漳有鸬鹚陂,又有林台泽,即台陂,分为二陂,与此合”,就是说台陂也叫林台陂。郦注谓“陂东西三十里”,但并没点明这指的是鸬鹚陂还是台陂,而且后面的“南北”之后还有脱文,不过无论说的是哪个陂,根据其所在位置我们可以判断它是个河道湖,这里的白沟又是南北流向,所以该陂应是南北长的长条状,而其东西宽已达三十里,南北应当更长,则其面积相当可观。到了唐代亦有鸬鹚陂,《元和郡县志·河北道》相州洹水县条和临漳县条皆有载,洹水县条谓“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临漳县条谓“鸬鹚陂,在县东南三十里。与洹水县同利”,洹水县即今魏县,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鸬鹚陂北缘大致位置,在今魏县和临漳县之间及南部,而“周回八十里”说明其面积至少也有六七十平方公里,看上去比郦注略小,而且根据《元和志》未提林台陂,或许意味着其实该片陂塘已有所萎缩。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6 23:49:00 +0800 CST  

楼主:sherlock221b

字数:68203

发表时间:2015-09-26 04: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01 22:24:56 +0800 CST

评论数:3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