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湖沼综述

金台陂位于今河北易县和涞水之间,见于《水经•易水注》“濡水又东迳武阳城西北。……其水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一水迳故安城西,……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十步,南北五十步”。这条濡水即《汉书•地理志》中涿郡故安县的濡水,即今之北易水,发源于今易县西北,故安城在今易县东南、燕下都武阳城的东南侧。濡水的一支注入金台陂,这个堰塘显然在武阳城下游,很可能也是为都城提供用水的水库。而且郦注还说“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高十余丈,……北有小金台”,《寰宇记》指出“小金台在易县东南十五里,燕昭王所造,即郭隗台也”,小金台就是燕昭王延揽天下贤才的著名的黄金台,故近旁较大的台子和陂塘也以金台为名。郦注又有“濡水自堰又东径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水。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水处也。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从语法上看,“城东大陂”的城应是遒县,即今涞水县,但考其位置关系,似乎不太准确,所以熊会贞有条按语“核其地在故安故城之东,城上当脱故安二字”,这应该是正确的意见。不过这样一来这个陂和金台陂好像极为接近,虽然从郦注所载的规模上看有差距。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34:00 +0800 CST  
梁门陂和范阳陂位于今河北徐水县西北及北部,见于《水经•易水注》“易水又东流屈径长城西,又东流南径武遂县南,新城县北。……俗又谓是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长城指的是战国时燕赵分界处的长城,约在今徐水县西北,武遂县即遂城县,在徐水县西遂城乡,汉魏范阳故城在徐水县东北的固城镇。范阳陂就在徐水县正北,方十五里也有三平方公里左右,而梁门陂在范阳陂南,面积小得多。另外,《舆地志·幽州·上谷郡》有南易水条“南易水,东流过梁门,去县西二十里,引为陂塘,以溉民田”,此即梁门陂。《魏书·地形志》也提到范阳县有梁门陂。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36:00 +0800 CST  
大、小埿淀位于今河北容城县南,见于《水经•易水注》“易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南,……易水又东,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这两个陂塘的位置比较清楚。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36:00 +0800 CST  
狐狸淀位于今河北任丘县北部,见于《隋书·地理志》“文安有狐狸淀”,隋《图经》有同样的说法,但《太平寰宇记·河北道》莫州任丘县条引亡佚的《水经·滹沱水注》云“鄚县东南隅,水有狐狸淀,俗亦谓之掘鲤淀,非也。按淀中有蒲柳,多葭苇”。汉代鄚县县治在今任丘市北的鄚州镇,北魏孝昌三年迁至任丘东北不远的阿陵城,但这年正好是郦道元去世的年份,所以郦注中的鄚县仍在汉旧治。《寰宇记》所引郦注说明狐狸淀就在今任丘县北鄚州镇的东南隅,但《寰宇记》又说狐狸淀“在(任丘)县西北二十里”,异文可能是不同年代淀泊有所迁移造成的,但无论如何说明《隋志》“文安有狐狸淀”是值得怀疑的,就算考虑到此处“文安”指文安郡也不对,因为鄚县直到唐开元年间才属文安郡。这个狐狸淀应即后来的白洋淀的前身或其一部分,遗憾的是无从得知这个华北重要洼淀在魏晋时期的规模。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38:00 +0800 CST  
掘鲤淀位于今任丘县西北部,见于左思《魏都赋》“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太平寰宇记·河北道》莫州鄚县条谓“掘鲤淀,在县西二十里,俗名掘柳淀”。鄚县如前述在今任丘县北,则掘鲤淀在任丘西北,上段所引《寰宇记》任丘县条中提到狐狸淀不是掘鲤淀,但两者肯定非常接近,大概都是后世白洋淀的一部分,从位置关系上看,掘鲤淀应在狐狸淀西侧。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38:00 +0800 CST  
九十九淀位于今河北任丘市一带,见于《新唐书·地理志》“莫,紧。本鄚,开元十三年更。有九十九淀”。所谓的九十九淀应该不是专名,只是表示这里水乡泽国、湖沼遍布的虚数。这九十九淀或许大致标明了后世白洋淀即西淀的可能范围,它们和前述狐狸淀、掘鲤淀都应是白洋淀的一部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39:00 +0800 CST  
唐池位于今河北唐县西北,见于《水经•滱水注》“滱水又东径唐县故城南,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径其南。城西又有一水,导源县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也。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水,嬉游多萃其上,信为胜处也”。杨守敬有一条按语“《魏书•高祖纪》太和十八年,车驾次於中山之唐湖。《寰宇记》,唐池亦曰莲堰”,说明唐池是个人工池塘。唐县故城有南北二城,在今唐县北。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0:00 +0800 CST  
黑水池位于今河北定州市,见于《水经•滱水注》“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改曰定州,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滱水之右,卢水注之,水上承城内黑水池。……余按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百步,东西百余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卢奴城即今定州,《元和志》定州安喜县条几乎照录郦注。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0:00 +0800 CST  
天井泽位于今定州市东南,见于《魏书·地形志》“安喜,二汉、晋属,前汉曰安险,后汉章帝改。有天井泽、安喜城、赵尧祠”。安喜县在今定州市东侧,但《魏志》未说明天井泽具体地望。不过《元和郡县志·河北道》定州安喜县条补足了这个遗憾,“天井泽,在县东南四十七里。周回六十二里”,说明天井泽在今定州和安国之间,“周回六十二里”,面积也有大约五六十平方公里。另外,郦注《水经》亡佚《泒水注》,幸赖《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定州安喜县条征引了其中一句“泒水历天井泽南,水流所播为泽,俗名为天井淀”,这也可以和《魏志》、《元和志》互参。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2:00 +0800 CST  
阳城淀位于今河北望都县东南,见于《水经•滱水注》“博水又东南径谷粱亭南,又东径阳城县,散为泽渚。诸水潴涨,方广数里,……世谓之为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熊会贞的按语指出“《郡国志》蒲阴有阳城”,蒲阴县在今顺平县东南,今望都县东有阳城镇,淀应在其东南。《元和郡县志·河北道》定州望都县有“阳城淀,县东南七里。周回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可证郦注与熊按,而从“周回三十里”可见其面积亦有至少十平方公里。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3:00 +0800 CST  
君子淀位于今河北博野县附近,见于《隋书·地理志》“博野旧曰博陆,后魏改为博野,后齐废蠡吾县入焉。有君子淀”。博野县一带上古时期就是《山经》黄河必经之地,而且其北边就是白洋淀一带古湖沼,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所以博野一带也易积留河水,形成自然堤后堤间更易潴水。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4:00 +0800 CST  
蒲泽位于今河北正定县东或东南,前面提到郦注《水经》亡佚了华北重要大河《滹沱水注》,殊为遗憾,幸赖宋《太平寰宇记》等后世文献征引我们今天才能略窥一斑,《寰宇记·河北道》镇州真定县条有“蒲泽,郦道元《水经注》云:滹沱河水又东,经常山城北。又东南,为蒲泽,济水有梁焉,俗谓之蒲泽口”。常山城就是真定县,即今正定县,蒲泽在其东或东南方。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4:00 +0800 CST  
鸣泽即前述《汉书·武帝纪》之鸣泽,应位于今河北涿州一带,见于《水经·圣水注》“(桃水)又东,洛水注之,水上承鸣泽渚,渚方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泽名,在遒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水出遒县北山,东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乡西山,东南径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遒县即今河北涞水,郦注也提到《武帝纪》所记的那次巡幸。《括地志·幽州》范阳县条“鸣泽在幽州范阳县西十五里”,这里将鸣泽明确定在涿州以西,可以参考。另外,杨守敬有一条按语“守敬按:《汉书·武帝纪》历独鹿、鸣泽,服虔《注》,独鹿,山名,在遒县北界。此称独树水出遒县北山,与服说在遒县北界合,则山当即独鹿山,水亦即独鹿水,此作独树水,音随俗变耳。独鹿山在今涿州西北”,这说明了独鹿的性质及位置,与郦注中服虔的按语相参酌,基本可以将鸣泽定在今涿州西北。郦注指其“方十五里”,大约有杭州西湖的三分之二。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5:00 +0800 CST  
西淀位于今河北永清县,见于《水经·圣水注》“圣水又东南径韩城东。……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韩城或韩侯城在今固安东南,杨守敬按“《地形志》方城有韩侯城,与王说同。今名韩寨营,在固安县东南十八里”。安次县即今廊坊市区安次区,也就是说圣水在今固安东南和廊坊市南之间右岸接纳清淀水,而这条河源于西淀。郦注未说明西淀所在,一般来说这意味着它离所出河流的河口并不远,所以应该在今永清县西部一带。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6:00 +0800 CST  
督亢泽位于今河北涿州、固安一带,见于《水经·巨马河注》“(涞水)东南流径遒县北,又东径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径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径涿县故城南,又东径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方城县在今固安县南,卢植墓在今涿州东,很明显,督亢就在今固安周围,主体应在其南部。从郦注中描写的形态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督亢很难叫湖泊,顶多是一片沼泽,这从《魏书·裴延俊传》中亦可见一斑,传曰裴延俊疏浚前“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这里用的是“渠”,而且冠以“旧”字,虽然也说“径五十里”,但大概已经大半湮没,只留有少数水道沼泽,仅能根据沼泽约略标示原先的范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裴延俊只是疏通督亢的牵头人,实际主持者是卢文伟。另外,《括地志·幽州》范阳条有“督亢坡在幽州范阳县东南十里”,督亢坡即督亢陂,这里说它在今涿州东南,大约也就在涿州和固安之间。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8:00 +0800 CST  
护陂位于今河北固安和霸州之间,见于《水经·巨马河注》“巨马河又东南径益昌县,护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径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千云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径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益昌县在今河北霸州市东部,东距天津杨柳青不到20公里。临乡城在方城县南,即今固安和霸州之间。从位置来看,这个陂塘应与后来的文安洼-三角淀相近,甚至可能是文安洼的一部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18 17:48:00 +0800 CST  
西湖即今北京市区西部的昆明湖,见于《水经·氵纍水注》“氵纍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郦注中应有讹文,因洗马沟水“上承蓟水”,参照北京西南部地势,显系自西山东流,何来“西注大湖”一说。故杨守敬注云“朱城作水,之作注。庞鸿书曰:当作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盖此即今玉泉山之昆明湖,源出於山而东流,安得云西注乎?蓟水之名,亦所未闻,其为讹字无疑”,显然这个意见是合理的。这样一来,所谓“西湖”也就有了着落,即“蓟城西之大湖”。而针对郦注中的“导泉”之泉和对西湖景致的描写,杨守敬还分别有两条按语“下文高梁水出蓟城西北平城泉,是其证”、“今宛平县西玉泉之水,出石罅间,东流旧汇为西湖,周十馀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鸟,称为佳胜。至乾隆时,疏浚广数倍,谓之昆明湖”,与上文的杨注相参酌,可知所谓“西湖”应大致在蓟城西北,蓟城大约位于今北京市区西南的广安门一带,上古时期氵纍水(即今永定河)出山后就从其左近流过。则“西湖”便应如杨注所说即今之昆明湖,当然清季以来的昆明湖是乾隆疏浚的成果,再上溯也只是元初疏浚的瓮山泊,而它的前身应即蓟城西湖。如果根据郦注“盖燕之旧池也”,似乎在先秦就有了,从昆明湖的自然发展史来看,上古时期确为洼地,近旁就是西山,洼地汇水并不奇怪,但上古文献中毫无痕迹,或许是记载散佚。另外,有人认为郦注所谓西湖指的是今北京市西南三环边的莲花池,就在蓟城西侧,这个看法也有合理之处,这里暂不做更具体的辨析。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25 21:50:00 +0800 CST  
湿余潭位于今北京昌平区南部,见于《水经·湿余水注》“湿余水故渎东径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湿余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千蓼泉,亦曰丁蓼水”。湿余水即今北京市区北部-东北部的温榆河,文献中亦有称氵纍余水、温余水,杨守敬对此有一条长篇注,因与本题关系不大,就不征引了,可以参见《水经注疏·卷十四》。军都县即今昌平区治西侧南口一带,位当军都陉要隘,易荆水即今温榆河两条主源之一南沙河,熊会贞有一条按语“易荆水今名南沙河,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龙泉寺现在仍为京西名刹,就在凤凰岭脚下,而湿余潭所在的湿余水故渎即温榆河另一主源北沙河。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25 21:52:00 +0800 CST  
戾陵堰位于今北京西北门头沟区治一带,见于《水经·鲍丘水注》“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氵纍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径梁山南,又东北径刘靖碑北。其词云:……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人,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晦。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费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氵纍水即今永定河,高梁水至今仍有,一般叫高梁河指西出紫竹院、东到积水潭的一段河道。燕王陵所在的梁山应即今石景山区北部翠微山地中的某座山峰,今法海寺东有琅山,旧名狼山,大约就是梁山的转音。永定河自这一带山地西南流过,戾陵堰就建在这个位置,并向东开出车箱渠,即高梁水或今永定河引水渠西四环以西的渠段,向东流经紫竹院、积水潭并继续沿今北护城河向东,今北京东北郊的坝河和亮马河就是高梁水下游段。高梁水最后注入温榆河(湿余水)。值得注意的是,永定河在上古的很长时间出门头沟山口后都是向东-东南流,也就是说高梁水上游的车箱渠实际上应为永定河的上古故道,也因此魏晋时期开渠就是疏通。而有堰就有陂,《魏书·裴延俊传》谓“渔阳燕郡有故戾陵诸堰,广袤三十里”,《魏书·地形志》燕郡条指出蓟县有戾陵陂,从此可见戾陵堰在永定河上拦住了一个周围三十里的陂塘,车箱渠就开在陂塘的东岸。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25 21:53:00 +0800 CST  
夏谦泽位于今河北三河市西部,见于《水经·鲍丘水注》“(鲍丘水)又南径潞县故城西,……屈而东南流,径潞城南。……鲍邱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馀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潞县故城在今北京通州区东部的潞城镇,镇西南侧有古城村,即潞县故城。杨守敬有一条按语“顾氏《日知录》云,今三河县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旧有驿,鲍邱水迳其下。而泃河自县城南至宝坻下,入于海。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泽,其东弥望皆陂泽,与《水经注》合”,三河县即今河北三河市,夏店今名夏垫镇,夏垫和其西边的燕郊、南边的祁各庄两镇之间仍为一碟形洼地,东西、南北各长约7公里,应即郦注及守敬按中夏泽的大致范围。但郦注又说夏泽“北佩谦泽”,而《晋书》和《通鉴》皆合称夏谦泽,疑夏泽与谦泽随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时分时合,而且夏垫镇北边和北京平谷区之间亦有连片洼地,所以夏与谦可一可二。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10-25 21:54:00 +0800 CST  

楼主:sherlock221b

字数:68203

发表时间:2015-09-26 04: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01 22:24:56 +0800 CST

评论数:3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