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湖沼综述


本贴是“历史时期中国江淮河海湖沼综述”系列的第一集,虽然系列的标题写的是江淮河海,但发贴会按照海河淮江(即从北到南)的顺序。具体来说综述的地域范围是北到燕山南麓、南到江南丘陵北界的第三阶梯(但不包括江汉平原)上的湖沼,时间范围历史时期即自先秦有史记载以来至晚清。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14:00 +0800 CST  

该系列分成三集,第一集“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湖沼综述”的范围是燕山和黄河之间即河北平原(这里仍然使用华北平原之名)的湖沼,第二集“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湖沼综述”的范围是黄河和江淮分水岭之间的湖沼,第三集“历史时期长江下游湖沼综述”的范围是江淮分水岭和江南丘陵之间长江下游及三角洲的湖沼。之所以标题为四流域而综述只有三集,是因为黄河中下游流域过于狭窄,域内实在没有多少湖沼,而且它本来也就基本算是华北和黄淮两大平原的分水岭。另外,这里说的黄河指的是现在的线路,至于不同时期黄河摆动的位置,如果与某湖沼相关,在现河道以北则放入华北平原,以南则放入淮河流域。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18:00 +0800 CST  
因为是以时空两条脉络综述,所以用哪条脉络为纲是一个问题,不过既然以空间划分三集,则每集中就以时间为纲,按照上古(先秦、秦汉)、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前期(两宋)、近古中后期(元明清)的顺序。当然大多数湖沼的变迁是不可能严格按照朝代划分的,如果稍有争议会模糊处理。另外,这里所说的时间划分指的主要是记载了这些湖沼的传世文献的年代,比如《左传》、《汉书》等所记纳入上古部分,《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所记纳入中古部分,《太平寰宇记》、《河防一览》及明清地志等纳入近古部分。自然这些记载往往既有当时代的湖沼面貌,也记有前代旧貌,该系列一般着重于当时代的记述,如涉及重要湖沼的衍变,则参考文献所记前代旧貌。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19:00 +0800 CST  

该系列中所谓湖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性质既可以是现代意义上的湖泊,也可以是湖沼相间甚至只是低湿的洼地沼泽。从其名称来说,包括名为湖、泽、薮、洼、泊、海、淀、泺、渊、泖、塘、池、陂、沽、坈、湾、港、荡、潭、漾、氿、渚等的内陆水域。这些水域既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形成。该系列无法将历史上区域内的所有大小湖沼一网打尽,只能说尽量涉及于史有载的绝大多数湖沼,如有遗漏还请大家补充。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20:00 +0800 CST  
擦,为啥是红色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29:00 +0800 CST  
第一集是华北平原上的湖沼。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30:00 +0800 CST  
华北平原历史时期有四处分布较为集中的自然湖沼群,包括七里海湖沼群、大港湖沼群、白洋淀-文安洼湖沼群、大陆泽-宁晋泊湖沼群。这四个湖沼群,以及华北平原的其它湖沼从成因来看主要有两种。以七里海和大港为代表的湖沼是海岸带变迁的结果,是海成湖。这些湖沼都在沿海洼地中,早先是海的一部分,其后由于泥沙沉积和海平面波动形成海岸沙堤、沙嘴,使得古海湾演变为潟湖,沙堤沙嘴持续扩张后,潟湖湖床抬高、通海水道演变为河流,成为内陆淡水湖。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31:00 +0800 CST  

而以文安洼、大陆泽等为代表的湖沼是河道发育变迁的结果,是河成湖。河成湖又有几种形成方式,有些河流所携泥沙在平原上堆积不均匀形成自然堤,两条河流的自然堤之间的洼地可能有积水形成湖沼;或者自然堤间可能没有湖沼,但河堤决口时,河水会潴留在堤间洼地,河堤淤塞或修补后,堤间潴水就形成了湖沼,即使堤外地势不利潴留,决堤的涌水猛烈冲刷后也可能产生洼地并潴水形成湖沼;还有的干流河道挟带泥沙淤塞支流,使得支流排水不畅壅水成湖;而河道横向摆动也可能在临近其它废弃古河道中留下潴水湖沼;再就是河曲自然截弯取直后孑遗的牛轭湖。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32:00 +0800 CST  
除此之外,人类活动也会形成湖沼,其形态大多与一些自然形成的相似。比如围海造田后在边缘地带形成湖沼;修建圩垸或堤堰将水圈起来或将河道截流形成范围较大的稳定水面,用以养殖或为附近农田提供灌溉水源;挖掘沟渠将河水引至它处潴留,或者用于灌溉,而农田被废弃后形成湖沼。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33:00 +0800 CST  
先秦时黄河大致在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附近转向东北-北,在华北大地恣意横流,并且长时间分成两三支流入渤海湾。现在华北平原上从南到北的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清凉江-黑龙港、滏阳-子牙河、滹沱河、潴龙河-清河中下游所在的河道都曾在上古时期被黄河所夺。其时黄河最靠西的古河道大致相当于今天荥阳、浚县、内黄、曲周、巨鹿、新河、安平、安新、霸州一线(一般称为《山经》河,以对应相对靠东的《禹贡》河或禹河),到塘沽入海。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34:00 +0800 CST  
上古黄河冲积平原和太行山东麓诸河冲积扇之间是一个巨大的自西南向东北缓慢下降的洼地,来水丰沛。这个地区大量的地质钻孔资料显示,洼地下普遍存在中全新世的湖相沉积,这个时期刚好落在8.2千年事件和4.2千年事件之间的一个长约4千年的全球性暖期。在中国这个时期被称为全新世大暖期,时间甚至更长,从距今约8500年到商周之交。这个时期华北的大洼地内应该有极为辽阔的湖沼,但中全新世以后,一方面气候变冷,一方面滹沱河、拒马河、永定河等太行山东麓冲积扇不断向东发展,洼地内的大湖沼逐渐萎缩、解体为几个相对较小的湖沼群。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34:00 +0800 CST  
上古华北地区的湖沼见于传世文献的基本都在平原的中南部,即今天的滹沱河和黄河之间。北部直到燕山南麓的湖沼在目前可见的文献中基本失载,这一方面可能有散佚的遗憾,但更多的应该是由于先秦时期这一带的发展程度较低、人类活动较少。当然,今天的北京小平原(北京湾)在先秦时期已是北方大国燕国的核心地带,但却不见大湖沼的记载,这可能是因为先秦这一带还没有较大的湖沼。而在沿海地区,目前仅见的是雍奴薮。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5 20:35:00 +0800 CST  
在上古黄河的西、北侧,我搜集到的从南到北见于文献记载的分别有大陆泽、荧泽、鄟泽、内黄泽、鸡泽、海泽、大陆泽、泜泽、皋泽、大泽,只有修泽、澶渊、豚泽、阿泽应在黄河东南,这些湖沼主要出现在《左传》、《山海经》和《汉书》等古籍中。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6 12:00:00 +0800 CST  
大陆泽有两个,第一个大陆泽在今河南获嘉和修武之间,见于《左传•定公元年》“是行也,魏献子属役于韩简子及原寿过,而田于大陆,焚焉,还,卒于宁。”这里说的是定公元年春天,晋国魏舒(即魏献子)在狄泉会合诸侯大夫,主持成周城墙增建工程,结果他把工作交给别人,跑到大陆泽去打猎了。成周指的自然是洛阳,狄泉在洛阳东北边的孟津,《水经注》称为翟泉(狄、翟自古通用),在汉魏洛阳城内。另外,有些资料称此泽为大陵泽,陵、陆二字的字义相近,在上古文字中的字形也相近,可以通用,如果是为了区别于河北的那个著名的大陆泽,获嘉的这个叫做大陵泽也未尝不可,甚至可能有些失传的《左传》版本用的就是陵。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6 12:01:00 +0800 CST  
修泽在今河南原阳,见于《左传•成公十年》“五月,晋立大子州蒲以为君,而会诸侯伐郑。郑子罕赂以襄钟,子然盟于修泽,子驷为质”。《水经注》中有详细论述,详见后面中古时期的湖沼。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6 12:01:00 +0800 CST  
荧泽在今河南鹤壁一带,见于《左传•闵公二年》“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说的是闵公二年冬天狄人攻打卫国,好鹤的卫懿公御驾亲征和狄人战于荧泽,结果惨败被杀的故事。荧泽之战是卫国历史上的大事,都城朝歌被狄人攻占,卫国遗民向东南逃过黄河,拥立懿公堂弟戴公继任国君,暂居曹邑。此时黄河南北向流经滑县、浚县,曹邑即滑县西南白马古城,附近就是后来闻明天下的黄河白马渡。朝歌又名沬,即今天河南淇县,早先是殷末纣王常驻的别都,牧野之战就发生在其南边。攻打卫国的赤狄自北而来,懿公迎战的荧泽应在淇县北,而战败后卫国遗民向东南渡过流经滑县、浚县以西的黄河,则荧泽应在浚县更西边。两相综合,荧泽的大致位置应在今鹤壁市区周边。另外,《宣公十二年》谓“楚潘党逐之,及荧泽,见六麋”,据前后文,亦可证荧泽地望。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6 12:02:00 +0800 CST  
澶渊位于濮阳西南,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年》“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说的是鲁襄公和十几个诸侯在澶渊会盟的故事。澶渊以其历史上的两次盟会而闻名,第二次就是宋真宗和萧太后著名的澶渊之盟,当然到了宋代澶渊作为一个湖沼已经消失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6 12:03:00 +0800 CST  
豚泽位于濮阳东,见于《左传•定公六年》“二月,公侵郑,取匡,为晋讨郑之伐胥靡也。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舍于豚泽”。传中的南门、东门指的是卫都的城门,而此时卫国都城在帝丘,即濮阳,所以豚泽就是濮阳的东郊。另外《僖公二十八年》谓“城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这里的泽没有提名字,考虑到一般认为城濮之战的地望,这个给晋军带来麻烦的泽或许与豚泽有关。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6 12:04:00 +0800 CST  
柯泽应位于今山东省阳谷县东、东阿县西南,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襄公十四年》“(卫献)公如鄄,使子行于孙子,孙子又杀之。公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阿泽。鄄人执之”。鄄即今山东鄄城县,而献公亡齐应往东北,所以阿泽定在鄄城东北。柯泽即阿泽,原为卫国柯邑的地名,卫人称为柯泽,柯邑入齐后改为阿地,有阿城等地名保留至今,柯泽也改名阿泽。按柯与阿的本字都是可,两字可通。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6 12:05:00 +0800 CST  
鄟泽应在今濮阳、鹤壁一带,见于《左传•定公八年》“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杜预注指其为卫地,鲁定公八年和前引鲁定公六年事时卫国都城皆在帝丘,即今濮阳,卫灵公与晋盟后回到国都,想来会盟地应在卫国西境一带,待考。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5-09-26 12:05:00 +0800 CST  

楼主:sherlock221b

字数:68203

发表时间:2015-09-26 04: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01 22:24:56 +0800 CST

评论数:3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