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思维”哲学再论——“大脑”的意义》

人的存在是不断变化地一生,是一个进行时,既然如此,我们也应该找一个不断进行的动作作为“存在”的注释,思考就是那个注释,这就是我思故我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4:24:00 +0800 CST  
然而,“逻辑”已经被无知者滥用,“逻辑”已经被玩坏了。时下,我们缺乏的是“给我一个解释”?
思维被“解释”——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将周围的信息处理成信号传递至大脑,大脑将之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模型,然后作出反应,这个三维模型就是我们看到的“解释”,“解释”就是所谓的现实。
但是,有这样的一个独立客观存在的“解释”可能并不存在。人脑能做的就是接收,处理和发出信号,但这中间的过程是否真实客观存在人脑的意识中也无法做出分辨。做梦也唯有等到从梦境中醒来方能了解之前是梦境,所谓的“解释”有可能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在与你的大脑在互动,提供了你所有的感官信息来源,而感觉器官本身并不实体存在,但这些模拟信号太过完美以致从未被发现是信号。所以意识本身就是每个人在大脑里构建的现实的一部分,而我们自身就是宇宙对自己的一种反应。意识其实就在人类心智构架内部,在于人类的脑海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4:33:00 +0800 CST  
两千多年以来,至少自古希腊城邦出现开始,关于人类意识如何抽象概括“爱和智慧”的讨论,就有某种固定的观念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固定的观念强调了思维的存在与重要性——因此能力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称呼:理性、思想或者心理的运用。对于人性本质问题的无休止探索,似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类聚焦在对知识的追求上。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8:14:00 +0800 CST  
所以那些被称为知识的东西,就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无论是柏拉图式的哲学圣贤、希伯莱的先知、启蒙运动的思想、还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只要是善于运用其思维的人,都被当成是出类拔萃的人。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亚里士多德的“渴望认知是所有人的特征”,以及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这些都是构成全部西方文明的经典格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8:17:00 +0800 CST  
即使在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黑暗的一千年时间里,智能因素的优势地位都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在中世纪的早期,基督教领袖奥古斯丁就说过:“宇宙最初的创造者与推动者是智慧,因此,宇宙的最终起因就一定是智慧的善(good),那也就是真(truth)。在所有人类的追求之中,对于智慧的追求,是最完美、最崇高、最有用,也是最令人愉快的追求。说它最完美,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尽最大努力追求的目标就是智慧,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享受到了某种真正的快乐。”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8:21:00 +0800 CST  
在中世纪顶峰时期,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但丁·亚利基利(意大利语: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提出了他的观点:“总的说来,使人的全部能力实现智慧化,人类责无旁贷。这个过程开始于思考,继而为了达到思想延伸的目的,进入到实际行动之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8:25:00 +0800 CST  
此后,在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笛卡儿时代的100年前,弗朗西斯·培根讲述了一艘在新亚特兰蒂斯的英国船的故事。该船来到一座乌托邦岛,岛上的主要部门,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庞大机构,该机构的领导人向来访的旅行者们说:
“我将给你们我拥有的最贵重的财宝。出于对上帝和人类的热爱,我将把所罗门住所的真实状况告诉你们,我们这个机构的最终目标,是探索与事物的根源及其神秘变化有关的知识,是对人类认识王国领域的开拓,从而对人类的一切方面给予影响。”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8:27:00 +0800 CST  
当然,对知识和那些拥有知识者的尊重,并不是柳艺诚要讲述“西方世界”的唯一主题。情感、信仰与勇气的美德,也是几百年来反复出现的主旋律。实际上,它们有时(如果说并非总是那么合理的话)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形成对比。有指导意义的是,即使当信仰或爱被颂扬得高于其他一切之上时,它们各自都典型地站在理性力量的对立面。同样,当某种带有极权主义倾向的领导者们,试图按新的意识形态改造我们的社会时,一般都需要“处理掉”那些不能与之合作的理性主义者或知识分子。这一事实又从反面对理性的力量做出了赞扬。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8:31:00 +0800 CST  
理性、思想、逻辑和知识并不是同义词。本人在“思维的解释和意义”这一醒目标题之下,用了很大的力度,试图来构建并组合在一起的各种技巧和能力,因此这就是所谓的“智能”,我们的“大脑”产生的“意识”所在。然而,对于个体来说,人类大脑先天所拥有的“智能”是不平等的:——即每个人都按照思维的能力或者智商来进行排序,而思维能力的高低、智商的大小都是由“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所决定。因此,智能形成的问题和谈论被赋予形式,形式累积的经验认识被所谓的思维能力树立起来:——按照“精明的”、“伶俐的”、“聪明的”或“有才智的”的程度,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很容易地被按照认知能力加以分化。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8:57:00 +0800 CST  
当然,大脑的许多不同功能或部分被区分——即在历史上理性、意志与情感是有区别的:中世纪思想家们有自己的三艺(语法、逻辑与修辞)和四科(数学、几何、天文与音乐)之分。
随着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出现,人类具有更多心理能力的假设被提出来:——提出人类拥有37种能力或者力量;当代人物吉尔福德认为思维能力有120种向量。有些人还倾向于认为,人有天生的并且按顺序排列的思想类型。但可以发现这些人当中的很多人,都相信环境与培训具有对此改变或改进的作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9:05:00 +0800 CST  
继往开来,思维能力的研究,即我们的认知精神科学对是否拥有自由意志这一议题,或者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得到让每个人都满意的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其他问题,也许会有取得进展的希望。有的时候,当逻辑推理澄清了或者暴露了某种谬误时,对于有些问题的讨论是有可能取得进展的。一旦解释清楚,就不会有人再继续坚持错误的看法。
例如,视力散光的画家,会把自己画布上的面孔看成是拉长了的。实际上,这些面孔在非散光的眼睛看来,是完全正常的。有时戏剧性的科学发现,也能促成人们认识的进展,如哥白尼和开普勒划时代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关于宇宙结构的观念。有时当大量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对于有关争论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论点时(像查尔斯·达尔文那样,在介绍其进化论的过程中,分析了大量关于物种发展与分类的证据)认识的深入也就随之出现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9:13:00 +0800 CST  
详细阐明人类“思维(脑)”结构的时机,也许已经到来。虽然到目前为止,对此既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上的突破,也没有出现任何逻辑上惊人的谬误,但是我们已经从各种不同的渠道,得到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它们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花费了巨大的努力搜集到的。这些信息和资讯汇集在一起,已经得到了关注人类认知的那些人的承认(至少从外围的视野看起来如此)。然而系统整理这类资讯的人(如果有的话)却很少,也很少有人将它们集中起来加以检验和论证。当然,大众也没能分享这些有益的资讯。对于这些资讯和信息加以认真比较与整理,是本人发表这篇文章主要目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09 19:18:00 +0800 CST  
第三章:对“认知”的扬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11 20:59:00 +0800 CST  
过去人们为了证明思维能力的独立性所做的尝试(至今仍然有许多人这样做),并不能使人信服。究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只依赖一个,或者至多是两个方面的线索。他们在证明存在着不同的“智力”或“能力”时,要么仅仅依靠逻辑分析,要么仅仅依靠学科教育的历史,要么仅仅依靠智商测验的结果,或者仅仅依靠从对大脑的研究中获得的信息。这些各自从单一视角出发所做出的多种努力,没能获得相同的认知种类的清单,因此就使得关于“多元智慧”的主张似乎很难站得住脚。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11 21:03:00 +0800 CST  
在18世纪后期的学校里,当时还是一名男孩的约瑟夫·高尔,曾经观察了他的同学们的某些心理特征与头颅形状之间的关系。比如,他注意到那些眼睛突出的男孩,一般都有良好的记忆力。多年以后,他成为一名内科医生和科学家,仍然坚持这个看法,并将把这个观点融入“颅相学”的核心内容中去。高尔极希望颅相学能成为一门科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11 21:10:00 +0800 CST  
颅相学的主要观点很简单:人的颅骨互不相同,其差异表现在大脑的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大脑的不同区域,又促进着神经的不同功能。因此专家通过认真检查人的颅骨外形,就能够确定他的智能强项或弱项,确定他的心理轮廓的特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11 21:11:00 +0800 CST  
高尔曾列出了一个人的心理能力与“器官”之间联系的一览表,经他的同事约瑟夫·斯比兹赫姆进行修改之后,像个大杂烩。这个一览表列出了大约37种不同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表达感情的能力,如爱情人、爱子女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隐藏自己感情的能力;把握情绪的能力,如对希望、尊敬和自重等情绪的控制;思考的能力和知觉的能力,如对语言、音调、形状与色彩等视觉感受的知觉能力。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11 21:12:00 +0800 CST  
高尔和斯比兹赫姆创建的颅相学,在19世纪早期的欧洲和美国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一简单的学说拥有较强的内在吸引力,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这种游戏”。由于当时的许多科学家都认可这一有前途的学科,所以颅相学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11 21:12:00 +0800 CST  
当然,聪明的人事后都能看得出颅相学的问题。
例如,我们知道,人脑的绝对大小与一个人的智能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实际上,像瓦尔特·惠特曼和阿纳托尔·法朗士这样大脑容积很小的人,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那些大脑容积很大的人,少数可能是白痴,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通常都是平庸者。另外,头骨本身的大小与形状,实际上并不是衡量重要的人类大脑皮层构造的精确依据。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11 21:14:00 +0800 CST  
虽然如此,正如我们不应当无视高尔理论的缺陷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他的主张,因为那也同样是一个错误。不论怎么说,在强调大脑不同部位与不同功能之间联系的科学家中,高尔毕竟是第一人。虽然我们承认,人脑的大小、形状与功能之间的特定关系目前尚不能确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也无法确定这类关系。而且,高尔还提出了其他有创见的想法,其中就有这样很有趣的主张:人身上并不存在一种像知觉、记忆与注意力这样普遍的心理能力,却存在着几种不同形式的知觉或记忆的智能,如语言、音乐或视觉的智能。虽然在心理学历史上很少有人认真地研究过这一想法,但它确实很有启发性,而且很可能是正确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2-11 21:15: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7777

发表时间:2016-12-09 08: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4 15:44:19 +0800 CST

评论数:19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