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践行哲学——健全人的精神慰藉和智慧普及》

精神生活既是个人的最内在的本质,又是宇宙生活的显现,那么,我们每个人是否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精神生活呢?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精神生活并不是一种自然延续的进化,或一种可以遗传的本能,也不是一种能够从日常经验的活动中获得的东西。毋宁说,正因为它极其内在而深刻,我们就必须去唤醒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1:16:00 +0800 CST  
人类精神追求的漫长历史乃是宇宙生活显现的轨迹,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它一开始是外在的。“从精神上考虑,过去的收获及其对现在的贡献无非是些可能性,它们的实现有待于我们自己的决定和首创精神。”每一个个体必须穷其毕生的努力,才能“重新占有”精神生活,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个性。
——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1:18:00 +0800 CST  
在一个信仰失落和心灵不安的时代,其客观的“心灵鸡汤”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践行”的意义,在我看来,“哲学”的本质是“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落实宇宙精神的绝对实在,即灵魂的智慧。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哲学的践行理念——看成是人生的理想和信仰。
显然,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在什么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并且能够独自面对他自己的绝对精神,靠自己获得他的精神个性。对于他来说,重新占有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赋予人生以意义的过程。于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这一问题的答案便有了着落。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1:31:00 +0800 CST  
把每一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实现称作一场“革命”,并且呼吁现代人也进行自己的这场革命。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某一代人,是否赢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确实会使他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一个赢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虽然也生活在“即刻的现在”,但他同时还拥有“永恒的现在”,即那个“包含一切时代、包含人类一切有永恒价值的成就在内的现在”,他的生活与人类精神生活历史乃至宇宙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因此而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立场,一种恒久的生活准则。相反,那些仅仅生活在“即刻的现在”的人就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盲目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1:46:00 +0800 CST  
在实际(现实)生活中,有无精神生活之巨大差别会到处显现出来。人们常说,挫折和不幸能够提高人的精神。然而,挫折和不幸本身并不具有这种优点。实际的情形是,许多缺乏内在的精神活力的人被挫折和不幸击倒了。唯有在已经拥有精神活力的人身上,苦难才能进一步激发此种活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收获。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1:47:00 +0800 CST  
在实际(现实)生活中,有无精神生活之巨大差别会到处显现出来。人们常说,挫折和不幸能够提高人的精神。然而,挫折和不幸本身并不具有这种优点。实际的情形是,许多缺乏内在的精神活力的人被挫折和不幸击倒了。唯有在已经拥有精神活力的人身上,苦难才能进一步激发此种活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收获。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1:51:00 +0800 CST  
导论:哲学的“知”和“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1:58:00 +0800 CST  
首先,我在这里必须申明:“知”——是理论哲学,“行”——是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涵括了哲学的全部领域。然而,一部西方哲学史实际上只是理论哲学即形而上学的历史,实践哲学则被隐于形而上学的阴影之下,为形而上学所遮蔽。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09:00 +0800 CST  
其实,实践哲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领域,应当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的、异于形而上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广阔的哲学领域。该领域囊括伦理学、政治哲学。而培根的技术实践论产生后,实践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涵括着实验技术等领域。现代西方哲学中很多哲学流派都自称是实践哲学,如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10:00 +0800 CST  
实践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可以说,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从“理论哲学——(朝着)实践哲学的转向”。我们甚至可以在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实践哲学的前景。上述这一切,实际上都涉及理论哲学(其最高形式即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这种形而上学统治哲学史的背景下,依据哲学史,合理地确定实践哲学的地位及其学术前景,就不仅仅具有一般的学科意义,而是还具有对真理的“解蔽”意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13:00 +0800 CST  
早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中,已经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城邦”与“哲学”(严格地说应当是“理论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就是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冲突。亚里士多德看到了冲突的后果,承继了这一思考,明确地把实践哲学同理论哲学剖分为二。他把知识分为三类,即理论的知识(又称理论智慧)、实践的知识(又称实践智慧)和制作的知识(又称制作的智慧、技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16:00 +0800 CST  
依据这种对知识的分类(如果不考虑与问题无关的制作和技艺的话),亚里士多德相应地把哲学分为两类,即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是理论智慧的最高体现。科学是从一个“始点”推出的必然体系,而这个据以推论的“始点”则不是科学所能把握的,而是由“努斯”所把握。有理论智慧的人不仅知道从“始点”推出的结论,而且确切地知道这个“始点”。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19:00 +0800 CST  
可见,理论智慧作为“努斯”与科学的结合,必然是关于最终问题的居首位的科学。这是对形而上学的比较精确的定义。实践哲学则是关于人生的幸福和意义、政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什么是好的政治的思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23:00 +0800 CST  
【哲学知识小百科:努斯——古希腊的“努斯”(Nous)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由阿那克萨哥拉首次引入哲学中来的,并影响了苏格拉底,造成了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一个大转折。努斯——其含义是灵魂、心灵,但不是被动的、带有物质性的灵魂,而是能动的、超越的、与整个物质世界划分开来的纯粹精神,是与感性相对立的纯理性。但努斯作为理性,与同样被看作是理性的“逻各斯”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如果说逻各斯是代表规范和法则的理性,那么努斯就是代表一种能力的理性,这种能力就是超越感性而向更高处、向纯粹精神生活或彼岸世界攀升的能力,它因此而具有统摄此岸感性世界的作用。前者可以看作世界的合理的结构,后者则是这个合理结构的合目的地形成的原始动力。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就是在整个世界之外按照某种原则来推动和“安排”这个世界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指出这个原则正是“善”的原则。但柏拉图对“善”有双重的理解,一方面是最高的“一”,即最高统一性、完善性(完备无缺,逻辑上该有的都有),这实质上是逻各斯主义的理解;另方面是道德性,即作为最高等级的合目的性,这是努斯精神的理解。】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29:00 +0800 CST  
亚里士多德对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区别做了这样的概括:“理论的思考以真理为目的,实践的思考以行为为目的。”那么,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是什么关系?它们谁更根本?或者借用古希腊哲学家惯用的表述:谁是第一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一种两难。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31:00 +0800 CST  
首先,在知识类型上即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强调实践智慧是关于特殊性的知识,甚至把特殊性与普遍性对立起来。他说,实践就是处理特殊的事情,“所以,不知晓普遍的人有时比知晓的人在实践上做得更好”。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33:00 +0800 CST  
这是因为,普遍的知识会淹没特殊性。这里普遍的知识是指与实践知识相对的理论知识。但是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明确说过,实践的知识需要一种更高的能力来指导它。这种更高的能力应当是指普遍的理论知识——这同他在知识分类时把普遍的知识(理论智慧)看做高级的知识是逻辑地关联在一起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35:00 +0800 CST  
可见,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践智慧是对具体事务和特殊情境的直接判断,它与个体存在的特殊生活经验直接相关:在没有普遍知识指导的前提下,正是这种生活经验使个体存在具有一种特殊的直觉,能够对特殊的情景作出判断。这表明实践智慧具有与普遍性不相容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他又明确地认为沉思的理论生活是最高的、最自由的实践。对此他并不是偶一说之,而是较为详尽地提出了七点论证,择其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36:00 +0800 CST  
1.实践是善的实现活动,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
2.沉思给人以最大的快乐,是符合神性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
3.沉思的生活是自足的生活,它不依赖于外在条件和他人的帮助,是自由的;
4.沉思是真正的属人的生活。
显然我们从摘要的这四种论证可以看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是很充分的,但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41:00 +0800 CST  
其次,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把形而上学奉为第一哲学,认为沉思的理论哲学有三种形式,即数学、物理学和神学。如果说神就存在于它们所研究的事物中,那么形而上学就是探究神(第一原因)的神学,它是近神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8-28 22:43: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23513

发表时间:2016-08-29 03: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8 20:13:55 +0800 CST

评论数:24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