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思想汇编

萨特把上帝搁置一边,认为上帝死了,这等于是要让人类自己变成上帝,变成绝对的主宰,拥有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当人集中注意在某件事情时,就会忘记其他事情,就如同其他事情不存在一般。这就是意识的空无化作用。萨特的人生观是倾向悲观的。


如果一个人主张无神论,认为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既没有上帝也没有灵魂的存在,那么他的人生是很难乐观积极的。奋斗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到最后发现人生一片虚无,那么奋斗又是为了什么呢?加缪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才44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加缪曾经说:“在发现人生是荒谬的之后,我只有一种冲动,就是想写一本幸福手册。”因为人生是荒谬的,所以要幸福只能靠自己,让自己尽量在量上增加对生命的品味能力以及对生命的把握。工作是一种劳苦,必须尽心竭力、按时上班、制造业缋、争取成就,这种压力是很大的。


人类在本质上有全方位的发展需求,但是工作会把人分化,因为我们只被允许去发展某一方面,成为专家后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等到我们无法再被社会所用时就必须退休,然后人生变得毫无目标。所以很多人退休之后衰老得很快,好像整个生命的斗志完全瓦解一样。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2 19:50:00 +0800 CST  
在孔子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国有三部主要的经典,就是《周易》、《尚书》、《诗经》。这三部经典所保存的不只是古人经验的记录,还有他们长期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智慧。《周易》从自然现象的变化,看出人类趋吉避凶的法则;《尚书》从王朝的兴亡与更迭,看出“天命”的基本要求;


《诗经》则充分反映了古人对正义与仁爱的信念,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哲学的根苗早已在滋长之中,只是等待时机成熟及哲人的诞生。儒家以理性而温和的态度,希望透过经典的诠释而“承先启后”;墨家认为人们必须学习“兼爱”,以无私与无差别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法家思想在战国末期大为盛行,最后还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不过,此派的重点在于取得现实世界的成功,侧重手段之效用,而忽略“以人作为目的”的立场。秦朝二世而亡,亦与此直接有关。只有儒家与道家演变而为中国古代两大学派,从此一路左右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基本心态。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2-24 20:41:00 +0800 CST  
讨论交流——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3 16:07:00 +0800 CST  
从“超脱”的概念出发,道家开发出一种艺术的灵感和审美的世界。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不能超脱,只局限在有形的世界,汲汲于名利、权位,以及各种享受的话,就无法感受美。美感是要让心灵能够超越,不求任何现实中功名利禄的满足,而是纯粹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源源不绝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庄子的境界。


真正研究艺术的人因为很早就进入某个领域(如音乐、绘画等),往往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这种专业训练虽然可以使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却不一定能够充分掌握艺术的精神,以及它与人类生命内在的关联。凡是能用眼睛看到的美术作品,能够用耳朵听到的音乐,都包含有美的成分。


艺术家能够使用感性所及的途径,展现出新形式与新象征。人类生活的内容自古以来相差无几,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过着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生活。人的心中总有一种创造的冲动,希望透过不同的方式、透过人类心灵所得到的某种启发或灵感,重新品味生命中永恒不变的素材。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3 16:07:00 +0800 CST  
尽管内容相似,但表达的形式和象征却可以不同。而艺术家就是能在这些地方表现出创造性才华的人。他们能以新形式来表达恒久的情感,使人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新意。艺术世界本身是超越时空的,能够化解人们心里的当下困境,当融入一首曲子的艺术境界时,就能忘怀其他繁琐的事务。


第一个提出一种比拟的就是艺术家,后来重复使用的则是模仿者。一个象征被不断重复使用,就会丧失它的敏感程度,变成陈腔滥调,使人觉得乏味,这时候就需要改取一个新的象征了。艺术家有时候很容易与外界隔绝,形成自己独有的内在世界,往往让艺术创作与真实人生的距离更加遥远。


人类的生命自古至今都类似,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等过程。成为艺术家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必须在人神之间挣扎。人代表有限的、会死的生命;神则代表不朽的、永恒的生命。人终究会死,但是艺术家却用创作表现出永恒之美,这些创作也能够在他们的生命结束后继续存在。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3 16:07:00 +0800 CST  
不断地思考,被意识塞得满满的,当然不可能觉察灵感和创意。换言之,有时候,人需要先回到空无的阶段,重新出发,才会开始灵光浮现。试着从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欣赏这个世界,之后才可能产生新的创意。第一流的艺术家,必然对生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艺术是一种表现,模仿本身并不能成为艺术。一幅画即使画得和实物一模一样,都只是模仿而已,还不如拍照来得精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而不只是任意表现。要有创造性的表现就必须具备目的性的结构。结构本身要显示出一种目的,譬如它可以用来表达某种情感。


换言之,艺术要想表达某种情感,需要有一个经过设计的、目的性的结构。艺术能够使人对生命内容深入体会,从而宣泄和净化感情,进而创造主动的活力。人活在世界上常会触景伤情,人与人相处久了也会产生感情,有了情,难免造成各种正面或负面的后果,进而产生复杂的恩恩怨怨。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3 16:08:00 +0800 CST  
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


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弗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


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5 17:10:00 +0800 CST  
宗教承认人性不完美、人生有缺陷。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需要信仰宗教。在身体方面,没有人能够永远健康,或多或少都会有病痛,最后难免死亡。在心理方面,人的内心容易恐惧、彷徨,或是觉得无奈、痛苦、烦恼。在心灵方面,人往往会觉得不知生命的意义何在。


佛教靠智慧解脱痛苦。解脱痛苦并不是逃避痛苦,而是要面对它,找到原因,从苦到集到灭,最后发现人生解脱的路。基督教面对痛苦的方法是由正面承担,佛教则是以智慧化解。迷信大致而言具备四点特色:出于恐惧、崇拜个人、增强欲望、迎合世俗价值。


恐惧心理会削弱一个人的正面力量。真正的信仰是生命能量的发挥,它会让人拥有积极的力量,展现创造力。崇拜个人是一件冒险的事,因为个人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可能堕落,即使是宗教界的领袖也不例外。既然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就不应该崇拜特定的人。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6 15:54:00 +0800 CST  
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哪里,以及未来往哪里走,因为生命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定点。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亦即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想:“我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现在位于什么处境?”人类社会的主要特色就是有文化传统。


文化的第一个特色就是异于自然。有人类才有文化,如果没有人类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文化的问题。人类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在于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可以累积、创新、学习、认同,形成传统。文化由人创造,所以它展现在人类生活中的每一部分。


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器物层次是指经济、科技等实用方面的发明。人类社会需要制度,主要是因为人有自由,有自由当然就会替自己着想,以致忽略或侵犯了整个团体的秩序与和谐。制度中最明显的就是法律,而法律需要靠教育来配合。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07 15:37:00 +0800 CST  
冯友兰:哲学是人作为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是反思、批判、变革的智慧。哲学是一种探索宇宙奥秘和洞察人生意义的渴望,促进历史发展和提升人类境界的渴望;一种超越、挑战现实的渴望,树立新的理想、创造新的生活和世界的渴望;一种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支撑点的渴望。


哲学是对人类困境的焦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渴望,是求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李大钊:哲学者,笼统的说,就是论理想的东西。人们每被许多琐屑细小的事压住了,不能达观,这于人生给了许多苦痛。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个注意于远大的观念,从琐屑的事件解放出来,这于人生修养上有益。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哲学的最引人入胜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最感兴趣而又最为头痛的问题。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它也给予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它也赋予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它也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它也劝导人以向善?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11 17:58:00 +0800 CST  
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冯友兰:“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的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学精神所在。”冯友兰进一步提出,“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人,诗意地栖居”,源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


“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谓“刻板化”是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而“碎片化”则指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脱节,人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12 16:20:00 +0800 CST  
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也就是具有人的精神境界和践履人的理想生活;而其他的学习则是掌握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能够承担某种具体的职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趋一己之利而避一己之害,这是“自然的产物”。在把现代西方哲学称作“语言转向”的同时,人们常常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作“实践转向”,并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特拉斯创始人马斯克:“我一直有种存在的危机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义何在、万物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胡适:“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存在主义几乎等同于一种信仰,那是对生命自由的信仰。人是注定自由的,而这种自由正是通过人的选择与行动被赋予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走上了敢于行动而富有勇气的道路,那么他就是自己灵魂的绝对主宰!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14 17:57:00 +0800 CST  
萨特:人生之于大多数人而言,既无意义,也无价值。现实主义者注定走向虚无,理想主义注定接受痛苦。哲学不是僵死的概念和刻板的教条,而是一个熏陶、体验、陶冶的过程,是把自己培养成“人”(而不是“某种人”)的终身大事。音乐会引起心灵的震荡,而哲学会引起思维的撞击。


人类不再通过宗教或听命于权威,而是运用理性来认识世界时,哲学便诞生了。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奥林匹斯十二神之一,葡萄种植业和酿酒的保护神。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以观察和经验为依据,而不是以抽象思维为依据的哲学方法。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一无所知。中世纪后期,他的著作从阿拉伯世界重回欧洲。亚里士多德:诗歌比历史具有更深刻的哲学蕴涵,更值得认真关注。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而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好的。这种中和的个性,正是获取幸福的途径。慷慨在浪费和吝啬的中间,勇敢在鲁莽和懦弱的中间,自尊在自负和自卑的中间,谦恭在无耻和羞怯的中间。亚里士多德把中道规定为人们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处理得适度或恰当。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18 17:15:00 +0800 CST  
所谓的“希腊化”一般指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北非、西亚和希腊世界,包括他去世后建立的三个王朝,时间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世纪。关于诸神,伊壁鸠鲁认为并不十分了解,同时又没有否认它们的存在。他认为,诸神远离人间,作为神,它们根本无意于干涉一向混乱不堪的人间事务。


对诸神,“我们既无所指望也无所畏惧”,在我们看来,它们似乎是不存在的。荀子《天论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稷下学宫”担任“学官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斯多葛哲学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Zeno)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


斯多葛学派观点:死亡和不幸难以驾驭,无人能逃,因此必须不失尊严地去面对。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从公元161-180年在位,是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象征。作为一个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奥勒留让我们看到,一个处于权力巅峰的人,也可以是一位哲学家。几乎亚历山大的所有继位者都自称是斯多葛学派。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22 09:09:00 +0800 CST  
孔德说,他在研究人类智力在不同活动范围的整个发展时,发现了一条根本规律: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领域,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称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称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称实证阶段。


人们普遍认为,除了爱因斯坦以外,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定律能够说明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状况。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就是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也就是归纳过程;而应用规律的过程,就是从普遍到特殊的过程,也就是演绎过程。


培根:稍有哲学知识就会使人倾向无神论,而深刻的哲学识见则使人产生宗教思想。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属于神学阶段,14-18世纪属于形而上学阶段,19世纪以来属于实证阶段。在实证阶段,人们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而是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便发现事物的内在逻辑。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23 16:15:00 +0800 CST  
古今思维方式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人类自从进化为“人”以来,就一直在思考,思维力也是人领先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


目前,人类最底层的思维方式其实只有4种:第一种是发散思维,第二种是水平思维,第三种是收敛思维,第四种是系统思维。斯宾塞(1820年-1903年)把知识分为最低级的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三类。最低级的知识是完全不联系的知识,科学知识是部分有联系的知识,


而哲学知识则是完全相联系的知识。斯宾塞认为,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古老、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对立。随着科学的进步,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事物的解释上,科学越来越取代了宗教。宗教不得不把自己局限为对作为整体的宇宙的存在作出解释。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26 18:27:00 +0800 CST  
科学的终点就是宗教的起点。在生物有机体中,它的各个器官是为着整体的生存而生存的;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是为了各个部分的存在而存在。除了社会的各个成员之外,社会本身不应成为目的。社会越是实现了个人自由的原则,它的生存价值就越大。维护公民的个人自由是社会的根本职责。


国家的调节作用应当是消除个人之间的冲突及一切对个人自由的侵犯。对叔本华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康德和佛学。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呢?叔本华提出的根本方法是抑制人的欲望,主要途径是研究哲学、欣赏艺术,最终达到佛学里说的涅槃。


叔本华认为,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是一切美德和神圣的内在本质,这样才能从尘世中得到解脱。成就感就是人的价值感。从人的内心世界来说,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成就感。因为成就给于我们正面的肯定,是我们生存的动力。第一种成就感是与本职工作相联系的,它赋予我们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30 08:25:00 +0800 CST  
成就感,指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认为,人的存在分为三个层次、境界: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的精神灵魂。在哲学和神学上,毫无疑问克尔凯郭尔是丹麦唯一的骄傲。而在文学上,也许只有安徒生有资格与克尔凯郭尔相提并论。对于北欧最古老的哥本哈根大学,克尔凯郭尔也毫无疑问是他们的骄傲,克尔凯郭尔研究所的成立是最明显的体现。


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克尔凯郭尔坚信自己深爱着里贾娜·奥尔森(Regina Olsen),但在他们订婚后他却选择放弃婚约。克尔凯郭尔强调这三个阶段不具有时间上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也不是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人生可能处于任何一个阶段。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30 17:45:00 +0800 CST  
每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不是一种“过渡”,而是“飞跃”。在审美阶段中,人们没有目标,只追求乐趣。欲望的无限要求带来的是失望。伦理阶段中个人要承担社团的责任和义务,伦理的生活是自我的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调节,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合乎律法的生活。


宗教阶段不再是关乎社团的利益,而是听从信仰的召唤。克尔凯郭尔要人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最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在审美阶段,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


在伦理阶段,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遵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趋善避恶,崇尚理想。宗教阶段的生活为信仰所支配。在此阶段,人不再追求享乐,摆脱了世俗、物质的束缚。人生道路的三阶段(境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3-30 17:46:00 +0800 CST  
“重新评估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的著名口号,作为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尼采认为,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


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世界。尼采一再强调这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尼采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创造力,或者说是一种不断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倾向。他说:“生命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身的力量。”


在尼采那里,末人在性质上恰好和超人相反。末人是个性被泯灭的人,是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人。与之相反,超人的根本特色是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智力、坚强意志、绝对自主性、高昂激情的人。

楼主 田中行者2  发布于 2018-04-02 16:21:00 +0800 CST  

楼主:田中行者2

字数:84918

发表时间:2018-02-10 15: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26 15:00:05 +0800 CST

评论数:27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