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看似哲学,超越哲学

第40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析:

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全村人都退着走路,因此得以长生。

一个小伙子砍柴误入该村,看到他们奇特的走路方式,就问为什么,他们回答说:"往前走是死路!"。

小伙子听了这句话,疯狂的跑回家,三天不吃不喝,如木头人一般。后来他成了哲学家。

确实,往前走是死路!不管你怎么走,过一天离死近一天,过一年离死近一年,新年的钟声就是丧钟的前奏!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朝着死亡进发,只是由于财色名利的迷惑,使他们自以为走在成功的路上。

我原本也是那个村的一员,因为好奇,溜出了村子,结果被红尘迷住了眼睛,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尘垢蒙蔽了我的身心,使我几乎忘记了一切,直到偶尔摸到刻在骨头上的几个字:"反者道之动",才想起了原先退着走路的姿势。我深信,只要坚持退着走,就一定能走回家。

由于一个人退着走怕人笑话,我就戴了一个假面具,使得表面上看是顺着走路,其实里面的东西全是反的。

当然,还是有不少明眼人看出了我的破绽,把我当成了异类,我不在乎,谁会跟死路上的人计较呢。

对了,我还想起一个事,我们的村长姓李,是个好老好老的老头子,都叫他老子。
我想,老子村长一定盼望我早日回家呢。

上文当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如果仅仅把它当故事看,那就太可惜了。

关于"反者道之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我们那么多专家学者研究《道德经》,为什么会出现很多严重的错误?就是因为我们老是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用心意识也就是妄想心去思维,而"道"与我们的后天意识是相反的,十法界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用心意识找到"道",这就好比我们永远无法转过头去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反者道之动"的"反"字非常重要,"反"既有相反的意思,也有返回的意思。说白了,要想悟道、得道,就得反着来。凡心是妄想,道心是妙用;凡心是往前、往外去抓,道心是反观内照"守真如";凡心离不开自我,道心则是无我。"反"是"道"的核心,也是"道"的开关,摸不到这个开关,学富五车的人也只能迷在《道德经》里面。

很多人也认可"反",但向后转180度之后,发现还是老样子,根本没"反"过来。所以,在相上不管怎么"反"都是没用的,而真正的"反"就是一歇,"歇"即菩提。《心灯录》上说:"人一生只要多见多闻,便以为有学问、有进益,殊不知大错了也。知解门开,则悟门闭塞。总是要有见地,要有见识,将本心埋没,不能出头,必致堕落。而今只要百不知,百不会,一无所能,如痴如呆,若能久久息见,则纯是真性用事,又何需求也?"所以,"最要最妙者,如痴如钝,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与么去则疾证菩提",能明白吗?这就是真正的"反"。《心灯录》上还说:"不用求真,惟要息见,要无一切见,无法见,无佛见,无我见","外要绝诸法,不为法蔽,内要绝我承当,放教空洞洞地,使他自己苏醒过来,大张眼目。"这也是真正的"反"!而且,这就是真正的无上秘法!所谓开悟就这么一点事。

我曾经有所体悟,跟师父说:"世俗人全在外面,里面也是外面,一歇之后全在里面,外面也是里面,所以没有内外中间之别"。师父说:"哈哈哈哈,一悟灭却千年愚"。我已经把压箱底的老本都掏出来了,再要我解释已经无能为力了。

"弱者道之用"的"弱"很有意思,尽管"道"的作用无穷,却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用了个"弱"字,千万别当软弱去思维。要知道,十法界也没有哪个事物能够干过这个"弱"者,生天、生地、生佛、生众生,都是这个"弱"者所为。然而,再先进的设备也检测不出"道"的存在,就像任何称都称量不出自身的重量一样。所以,想用科学去证实"道"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注意:"弱者道之用"与前文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是相应的。且不说天地了,成就者的身体就是一个道体,他在应事的时候,其实是要消耗很多能量的,但不要怕,因为天地间的能量可以随时给他补充,级别高的甚至是快充,瞬间就可以充满。看到这种情况我就想起了"橐钥",实在是太神奇了。所以,我们学道不要老是空口说白话的谈那个虚无缥缈的道,这么说的人绝对是没有悟道的。为什么绝大多数大师都找不着"道",因为他们要忙着给别人讲"道",自己哪有时间去悟道呢?其实,开悟、证道不用外求,就我们自己这个身体就可以把"道"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是对"道"力的总概括。换一种说法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者说"道生无"。或者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话看似不统一,其本质是一样的。只要理解了一条,其它的都是一个意思。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以为这只是一种哲学思维,其实,它描述的是宇宙的实相。学佛修道难,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意识无法进入那个"空"的境界,怎么也想象不出"空"中怎么生"万有"的。如果把这个明白了,也就开悟了。

《道德经》是引领我们去了悟法界的真理实相的,它把天地、宇宙、人生的真理说透了,可惜我们很多讲《道德经》的大师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只是个嘴皮道人,可悲啊!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04 20:19:00 +0800 CST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06 20:36:00 +0800 CST  
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析:

"道生一"的"一"是什么?别老是往相上去类比,"道"是"空",而"一"则是"道"的"用"。形象点说,"道"本来是如如不动的,突然"动"了一下,就变成了"一",所以,"一"还是"道"。

然而,别看这一小"动",当"道""动"而为"一"之后,就刹不住车了,因为"一"里面本身又包含了阴阳二气。而这阴阳二气更不老实,不停地转动而衍生出全新的"第三者"。而"第三者"不是指某一个,而是无限多个的总称。"第三者"可以是事,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心念,总之无所不包,通称"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背阴而向阳,而阴阳二气是生生不息的,这只要看太极图就知道。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当它们一和合的时候,也就是一"冲气"的时候,恭喜,生一"大胖小子"。于是和谐了,于是"大胖小子"又在为新的"冲气"做准备。十法界就这么没完没了地生下去。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套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做人要低调。

看看太极图,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人都好显摆,好为人师,也就是喜欢炫耀"阳"的一面,现实中,因为好"阳"而断送自己前程的例子不计其数。老子在这里表面上是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还是在说阴阳之道。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意思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这一句对我们非常重要。当我们放下手中的抓取,反而可以得到"无限"。如果觉得这是唱高调,就说俗一点。我们以为赚了很多,得到了很多名利,事实上是用生命换来的,结果赚了不少钱,却赔上了生命。别以为这是夸大其词,我们的生命在分分秒秒地损耗,只是感觉不到,等我们感觉到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这不是说钱不好,钱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人生目的。如果你把赚钱当作目的,生命就被钱赚走了。我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拥有了很多,但同时烦恼、痛苦也会很多,牵挂也会很多。很多人为了去极乐世界,花钱、花时间非常积极、非常认真地参与大量的宗教活动,自以为收获很大,其实是在受愚痴报,这不是"益之而损"吗?反过来,只要无求,当下就是极乐世界,这不是"损之而益"吗?

宗教界最爱说的是"舍得",只有"舍"才会"得",甚至说"舍一得万",看似有道理,其实是叫你"舍"他"得"。舍弃"一"是为了得到"万",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所以,再好的经,心一旦邪了,经也跟着邪了!其实,"舍得"的真实义是"舍"就是"得"。我们一"放下",就得了个"自在";一"空"就得了"道"。

最后说说"强梁者"。我们把"强梁者"解释为强暴的人,好像与自己没关系,可别幸灾乐祸,"强梁者"指的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管我们多老实、多善良,只要没有得道,都是一个级别,都是"强梁者"。也许有人会说,这太不公平了!但真相就是这样。试想,是不是一事当前,我们的我是、我能、我要等全部出来了?总之,只要有这个"小我"在,就一定有"我执"在,哪怕觉得"我不行",都是"强梁者",只不过是反方向的"强梁者"而已。

所以,别以为自己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就了不起。也不要以为自己处在社会底层就多委屈、多丢人,都是假象。大家都是平等的"强梁者"。佛陀曾如此形容我们:"我慢高山,五欲淤泥,邪见稠林"。这里也是我们共同的特征,并不是特别针对个别人。

鲸鱼与虾米有多大差别?大象与蚂蚁有多大差别?站在高一层看,无非都是可怜的众生啊!我们一出生,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祝福、赞美,反正都是好话,但如果谁说:"这孩子总有一天会死!"可能会被乱棍打出去,但其实他说的才是唯一的真话。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面对真相,于是编织众多的谎言来骗自己,编造各式各样的头衔来装饰自己,有意思的是,人最终还真能把自己骗了。当一辈子老师的人,不管他教多低的年级,久而久之,他真以为自己是众人的老师了。那些整天忙着度众生的大师,久而久之还真以为自己是肩负着天大使命的拯救者了。搞传销的人最终都会被那套系统洗脑,以为自己选择了无限正确的事业,将来一定会成为亿万富翁的。

然而,梦终究是要醒的,大家最后都"不得其死"?说实话,"不得其死"这个词我真不想说,但绕不过去,我不能自欺欺人啦!从良心上说,我们都是良民,一辈子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很多时候甚至还要委屈自己,说几句好听的安慰安慰多好,可老子却这样骂我们,也太狠了吧!其实,这不是骂。老子这样的得道者怎么会恶口伤人呢?要知道,真正的"死"是"死而不亡",也就是脱离生死轮回,也就是涅槃。而我们不悟道、不得道,只能在六道中永无休止的轮回,难道不说"不得其死",还有别的词么?

如果不开悟,以妄心凭一句"阿弥陀佛"就想去极乐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不得其死"才是真的。所以,"吾将以为教父",我们要将"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当作教典,当作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要踏实修行,以免"不得其死"。

如果大家一定要着相的抓个教父,那我告诉大家,《六祖坛经》就是教父,而《心灯录》是《六祖坛经》的破解版,泄尽天机,更是教父。我这本书是梯子,尽可能的给不同根基的人开方便之门,最终引领大家领悟《心灯录》。

我第一次看《心灯录》很快就看完了,以为懂了,又去学别的东西了。因为那时候我给自己列举了一系列需要学习的内容,所以必须赶时间。现在回过头去看,真是白受累了。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我差点被众多经典、众多秘法困住了。当我扔掉其他所有的经典和秘法之后,回过头来细细地把《心灯录》又看了几遍,才恍然大悟!我这本书浅层的方面好懂,根本的东西也是需要慢慢领会的,谁要能够踏踏实实的通过我这本书进入《心灯录》,其福报是难以估量的。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07 20:20:00 +0800 CST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析:

《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守柔"、"不争"。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守柔"、"不争",这人生好像也太窝囊了,尤其是现代社会,傻子才会这么干。请别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说柔弱是可以战胜刚强的,我们之所以守柔,就是为了战胜"至坚"这个家伙。这似乎好理解,太极拳就是以柔克刚最好的例子。再说,现在都是男人赚钱女人花,不也是被"柔""克"走的吗。以柔克刚的例子生活中一抓一大把,但如果仅仅这么去理解,那就太肤浅了。

什么叫"至柔"?就是"道"。什么叫"至坚"?别往钻石上想,能生出钻石等所有坚硬物质的东西是谁?是"空"!所以,"空"才是"至坚"。这好像有点糊涂了,"道"和"空"是一个东西呀,怎么去"驰骋"呢?我们考虑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着相,一说到"驰骋",马上联系到"跑马溜溜"上去了。"道"无处不在,怎么不可以"驰骋"于"空"?"空"无所不容,怎么会不让"道""驰骋"?说到这里,请你的心别再"驰骋"了,一停下来就是"空",而"空"就是"道",所以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如果实在不能理解,我就来方便的解释一下。从相上说,"空"就是能量,而且是动能。那是什么东西在"动"呢?是无物之物在动,不是说无物之物的运动产生能量,而是无物之物本身就是能量。在宇宙形成之前,没有天、没有地,总之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只有这种能量。无物之物"减速"凝聚成有形的物体,宇宙就诞生了。反过来,任何有形的物体只要速度超过光速,就会立即"空"掉。

所以,别简单的以为将物体分割成微尘就是"空",再小的微尘也是实有的物质,而"空"中的"有"则是另一个概念。可见光有波粒二象性,是空、有之间的中间状态,低于光速就是有,超过光速就是空。空和有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空有不二。

法界遵守两条真理:第一是物质的;第二是能量守恒。只要抓住这两条,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平常都说唯心、唯物,其实"心"就是个最大的"物",而且"心"的能量超乎想象。

什么叫"物"?所有看不见、摸不着,仪器检测不到的存在都是"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形的物质跟无形的物质可以互相转换。现代科学测得宇宙还有96%的暗物质没有被发现,而这暗物质就是以"空"的形式存在的,别以为它们藏在某个地方,其实充斥着整个宇宙,包括我们的鼻孔里、耳朵里,道家说的"炁"就是暗物质。"空"有很多名字,佛陀说的"佛",老子说的"道"都是"空"的别名。所以,佛学和道学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大物理学,与宗教迷信没有任何关系。

接下来再说"无有入无间"。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说"以无厚入有间",其实要表达的也是这个道理。若问,老子说"无间",庄子说"有间",怎么会是一回事呢?我说"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你说它是"有间"还是"无间"?所以,学道一定要学活,不能学死了。现在回过头来,"无有"就是"空","无间"是什么呢?是"道","道"无处不在,好像致密无间一样,实则本"空"。既然都是"空",那当然就可以随便"入"了,互相不会有任何妨碍的。

再着相的说,打坐的时候,我们的灵出体,可以去任何地方:水里、火里、石头里,任意穿越,不会有任何阻碍。这就是"无有入无间"最好的例子。

关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文字谁都懂,如果拿现象界的事例来注解,事例也一抓一大把,但这种解释只能给幼儿园的孩子听,因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实际上不是世俗层面的东西了,它是"道"的境界了,所以说"天下希及之"。
再说这个执"教"的老师可不是儒家的圣人能够担当的,这个老师就是法界!如果把"道法自然"真正理解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就不需要解释了,否则再怎么说也只能是隔靴瘙痒。

特别补充:"舍一得万"是佛道和传统文化圈子最流行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一"就是"动",因为我们的本来是如如不动的,一动就是"一",所以这个"一"也就是一念妄动,如果在一念妄动的同时一觉,也就将这个妄动"舍"掉了,依然回归真如本性。这时候,正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当然就"得万"了!所以,"舍一得万"是一念至佛地的顿悟法!真正懂了它,别说悟道,证道都没问题,只可惜这么好的经一旦到邪师们手里,就成了他们捞取名利的工具。

那些邪师们披着慈悲的外衣,教育大家舍一得万,说什么你需要健康就布施健康,需要金钱就布施金钱,总之你想得到什么就去"种"什么。事情要有这么简单的话,那全国人民每人舍一万,不就个个都是亿万富翁了?所以,众人要"得万"是不可能的,邪师们把众人的"一"集成他们个人的"万"才是真的。他们利用世人的贪心,大喊这个口号把大众给骗了。

我们不是想利益最大化吗?"舍一"既得了好名声,又赚得盆满钵满,何乐而不为呢?但实际上,我们"舍一"之后,别说今生,多少世以后都得不回来"万",因为我们的贪心一动,已经造恶业了,哪里还能得善报?有人说,我"舍"的时候是无所求的,真的吗?实际上当他被这套文化熏染之后,早就在掩耳盗铃了。当然,邪师们这些"诈骗犯"肯定是要得到应有的报应的,那剩下我们这些被骗者是现在觉醒呢?还是堕落下去多少世多少世再觉醒呢?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08 22:14:00 +0800 CST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贵?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析: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贵?得与亡孰病?"译文为: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译文很准确,可是老子到底要说什么呢?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上来的。不过,绝大多数解《道德经》的人可不管这些,他们只是一句一句来,就事论事,根据现实事例大肆发挥,说得唾沫四溅,却离老子的原义十万八千里。

对这一章,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老子要我们看重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避免危难。反之,为了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对于这样的观点,大家普遍能够接受,只是现实生活中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也就是说,这只是空洞的大道理,是无用的。站在舞台上说这些话的人,都只是为了标榜、抬举自己,从而达到个人名利双收的目的,不会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问题是,难道老子也只是放空炮?当然不是!老子只是冷眼观世界,指出世俗人一辈子无非是在名、身、货、得、失这些东西里面争来抢去,抓了这个又去抢那个,最后当然都全部失去了。所以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更直白地说,人一生为了那些世俗之物奋斗,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老子前面把那些现象给我们摆出来,接下来不给我们指引出路那就怪了,所以,老子接着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译文的解释是: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单从字面上看,译文没问题,但如果解《道德经》只是翻译古文,那就最好赶紧住手!

谁都说要"知足",但有史以来谁"知足"了?同样,谁都知道要适可而止,但千百年来谁在关键时刻止得住?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我们不知"足",六祖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本来是具足一切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足",因为我们没有明心见性,要是见性了,自然也就"知足"了。这时候,不管外境是荣是辱,都只是一阵风,因为自性是如如不动的,也只有这时候,才能真正达到"不辱"。否则,作为一个世俗人,永远只能空喊"知足",更不可能做到"不辱"。
再说"止",佛说"歇即菩提"!只要一停就是佛,就是"道",我们要是知道了这样的"止",当然就"不殆"了,否则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不止!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都是教我们要明心见性,要开悟,只有悟道、成道才"可以长久",因为那是不生不灭的境界。当然,不知足,不知止一样可以"长久",只不过是长久地在六道中轮回而已。

好了,"道"上的理论太枯燥,不如请大家看场电影:。

五个刑警:金成、若水、老木、尚火、原土。五个死囚:常工、老农、精商、郝学、大兵。

五个刑警在囚车上押着五个死囚去执行死刑。老农缩在一角,瑟瑟发抖;大兵奋力反抗,想来个鱼死网破;郝学哇哇地哭着,其声音让人心酸;精商眼睛在打转,老想逃走;常工直挺挺站着,一声不吭,却让人害怕。

刑警们急了,怕了,为了安全,给死囚们注射了一种特殊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可以让人顿时忘记时间和空间。这么一来,尽管大家脑海里还有死亡的概念,但觉得那是一百年以后的事情。而空间呢?他们觉得这个囚车就像一个没有边际的宇宙。于是,大家都乐了,忙了。

大兵开始健身,准备参加健美比赛;郝学笑个不停,一心想当笑星;精商看着手铐,觉得是纯金做的,上面还镶嵌着很多钻石,于是小心保护,怕被人抢走;老农看似还那么呆着,但精神变了,不仅盘腿把脚铐护好,还悄悄的把常工的脚铐抓在手中,想据为己有;而常工呢?好像一切都与他无关,还像从前那个样子。多么幸福的五个死囚啊!

看着这些异样的死囚,刑警们轻松了一会,但逐渐的不舒服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远没有死囚们幸福。原本,他们是一个互助的团队,金成护着若水,若水向着老木,老木保着尚火,尚火爱着原土,原土又支持金成,大家都快快乐乐。但是,随着死囚们的情绪越来越好,刑警们的心情就越来越糟,开始是互相看不顺眼,再到互相埋怨,再到破口大骂......。

因为大兵健身时不小心踩了金成的脚,金成误以为是老木踩的,就给了老木一拳,老木还手,却打在了原土的眼睛上,尚火因为偏爱原土,要替原土出气,原土却说都是若水的错......开始是小打,后来是大打,直到打成一团,都分不清谁打谁了。结果,若水被打死了,其他人也伤得爬不起来。

四个刑警因故意杀人被起诉。老农摇身一变成了法官,大兵当了律师,郝学当了书记员,精商当了法警,常工还是那样,呆若木鸡的当了庭审观众。尽管大兵用拳头辩护,四个刑警最终还是被判处了死刑,而且立即执行。

四个刑警倒下了。死囚们也从麻醉中醒了,没了刑警管制的死囚想逃出囚车,谁知那种麻醉剂还有一个特殊功能:一旦从药效中醒来就会毙命。于是,死囚们纷纷倒下。唯有常工还是那么站着。

一群野狗过来分抢尸体,其他尸体都肉多味美,唯有常工只是个站立的假壳子,常工不知道什么时候金蝉脱壳逃走了。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我要告诉大家,死者就是我们,不管我们是刑警还是死囚,命运都一样。

宇宙之大,地球之小,我们生活在这个微尘般的地球上,还自以为了不起。再说,站在不生不灭的历史的长河来看,人生如白驹过隙,就那么一瞬间。而且,人在出生那一刻就判了死刑,注定要死亡,所谓的生活只不过是奔向死亡而已,这不正像押赴刑场吗?遗憾的是人们被各种诱惑迷住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只是由着本性去拼搏、去索取,结果带着累累伤痕死去。

常工为什么一直呆若木鸡?因为他在悄悄找钥匙,钥匙就在他自己心里,他找到了,所以逃走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逃脱的钥匙,我们能够找到吗?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09 20:32:00 +0800 CST  
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译文为: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字面上好理解,闭着眼睛想,实在不可思议,现实中到哪里找相应的事物与它对应呢?原来这已经到了"道"的层面,用心意识是没法想象的。其实,"大成"、"大盈"都是"道",只是换了个马甲我们又不认识了。

"道"通贯十方,隐则无形无相,显则变化难拘。十方如来是它;一切大菩萨及辟支、缘觉、声闻是它;一切天魔外道也是它;一切禽、一切兽也是它的轮转,以至于饿鬼地狱也是它的沉溺。这么看来,"道"好像也并非十全十美,所以说它"若缺"。

然而,"道"的神通广大也不可思议。能为恶,造恶鬼地狱**相;能为善,造天堂相;能善恶相杂,造世间苦乐相;能修善不断嗔恨,造天魔阿修罗相;能于心外立法修行,造外道相;能度己度人,造大乘菩萨相......所以"其用不弊"。

"道"寂静凝定,似墙壁、露柱、土石,却不是墙壁、露柱、土石;"道"摇动似山川风云,却不是山川风云;"道"杂乱纷纭似万物错综变化,却不是万物错综变化;"道"空洞犹如太虚,却不是太虚;"道"之粗蠢障碍似一切兽,却不是兽;"道"之飞舞掉扬似一切禽,却不是禽;"道"灵巧动用似人,却不是人;"道"有理有义似善,却不是善;"道"刁顽毒狠似恶,却不是恶;"道"聪明睿智似圣,却不是圣......所以说"若冲"。

如果谁真能把这些关于"道"的描述看懂,可以立马走人了,甚至可以把一切佛经、道经扔掉,因为他已经"其用不穷"了。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译文为: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这应该是讲人的吧?没问题,我们就当人讲。"大直若屈"就是内心非常阳刚、正直,但外在表现却是随方就圆,我们以为他很柔弱,很好欺负。事实上,他是不与世人争,宁愿受屈。"大巧若拙"就是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外表却是那么朴实无华,甚至是很笨拙的。"大辩若讷"就是讲法的时候直心而出,滔滔不绝,但人情世故的应酬方面,有时候还不如常人。这三句经我这么一解释,我自己都难受,因为这种说法就像拿个棒棒糖哄孩子!

其实,"大直"、"大巧"、"大辩"这三者都是"道"的形象代表,非要把它们拉下来往"人"身上套,搞得我们世俗人反而不像人了。我们的文艺作品中,我们的模范榜样中,有很多不一般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在现实中到哪里去找?

再说,"道"无头无尾,当然"大直"了;"道"无所不能,当然"大巧"了;"道"宣示一切,当然"大辩"了。但问题是,说它"大直",它又"小也不容针";说它"大巧",木桩、笨驴也是它;说它"大辩",它又常行"不言之教"。因为"道"是实相无相的,我们不能将它僵死在相上,所以用一"若"字,将原意反过来,这样就离相了,也能够更好的指引我们去悟道。

解《道德经》如果要我讲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宁愿打坐。我保证,我讲的都是"真实不虚"的东西,但我无法保证大家都能看懂。就一个高等数学也让大多数大学生伤脑筋,最后只能蒙混过关呢,何况是"玄之又玄"的"道"。所以,没什么可讲的,大家要是没见过得道者,怎么说也是雾里看花,要是真跟他朝夕相处,就会发现他很多看似**甚至是可笑的细节。

真正的得道者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慈悲的、言行举止都非常得体的大师那样的,要知道,大师们的那些表面功夫都是"做人"做出来的。既然他们还在装模作样,也就不用多说了。想想济公的"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他呈现出来就不是当时大众能认可的得道者的形象,总之得道者并非是固定某个样子的。

本章前面的所有文字其实都只是在描述"道",问题是,我们怎么得道呢?所以,老子接下来就教我们修法,"静胜躁,寒胜热"仅仅是举例,目的是引导我们逐步去除不良习气,也就是"去习性、化秉性",总之就是要消业。

老子要说的落脚点是:"清静为天下正。"这个"清静"决不能当平常生活中的清静来理解。《金刚经》是所有佛道人士一致认可的,或者说因为认同度太高,以至于邪师也不敢否认的。但我们真的理解吗?比如其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句,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法师围绕这些句子能说三天三夜,结果把大家都绕晕了。其实,归纳起来讲,这些句子的意思就两个字:"清静",即"清静为天下正"的"清静"。也只有这样的"清静"才能与道合一,即"为天下正"。

所以,我们学佛修道不要着在文字名相上,只有往"道"上一立,心一"清静",还有啥事呢?正如达摩祖师说的,"以心为空,解与不解具是解"。如果我们老是将自己埋在经典的文言文里,那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而文字功底好的人则往往学成个嘴皮道人,害人害己。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0 20:35:00 +0800 CST  
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析:

我们先看译文: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从译文的文字上看,没什么大问题,道理也说得通。但是,好像是废话,不然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战争不止呢?而且,凭老子的智慧,他应该早就知道将来的社会是怎么变化的,明知道说了没用,他是不会做无用功的。所以,这一章肯定另有深意。

"道"是不生不灭的、恒常存在的,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再和谐的时代,"道"也不可能增一分,再黑暗的时代,"道"也不可能减一分。《道德经》是指引我们去悟道、得道的,如果只知道在相上纠缠,那就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我们为什么理解不了《道德经》?就是被相迷住了。老子一说到侯王,我们就"有本要奏";一说到打仗,我们就戎装待发;一说到"道",我们就指向天边。要是这样的话,我们永远也不能悟道、得道。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说"道"是恒常存在的,那"天下有道"的"有道"怎么解释呢?天下什么时候无"道"过?所以,要是向外去找,就会处处碰壁。这里的"有道"就是回归了我们的自性家园。我们呆在"家"里,我们自己的天下就"有道"了。
"走马"是什么意思?别问了,这一问就"走马"了,我们的心意识什么时候停止过"走马"?赶紧把这匹"走马"放了吧。所以,"却走马以粪"就是放掉了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如果我们老是骑在"走马"上不肯下来,那这匹不知疲倦的"走马"将带着我们在六道里永无休止的轮回!

我刚说过天下不可能无道,现在偏偏就"天下无道"了。"无道"怎么解释?还在想!这一想就是"无道",所以,"无道"就是我们的妄想心攀缘外境。"戎马生于郊"就是我们的妄想不断地造下因果业力!

如果我们还在为添了一匹小马驹而高兴,那我们就有打不完的仗:为争夺财色名利而拼搏,为战胜大病小灾而忍受,为应付各方面子而耗损,为博得家人欢心而操劳,为满足各种欲望而透支。总之都是我们自己跟自己打仗,这样下去,永远没完没了。为什么这么惨?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内守,永远在"外面"操劳。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我们为什么"不知足"呢?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富翁。从智慧上说,佛陀、老子不比我们多一分,我们不比佛陀、老子少一分,只是我们被"无明"给蒙蔽了,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好、软件也好,只是由于我们自己使用不当,塞满了垃圾,因此速度慢了很多。从财富上看,十法界都属于我们,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还以为是别人的。按理说,不知道也就算了,可我们偏偏还想要,于是动了抢夺之心。结果抢劫自己的东西还要造大业,你说冤不冤?可别叫屈,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是自己的。那如何证明呢?当然是证道!
"欲得"与"不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那个人能寡欲却不知足的,也没有不寡欲却能知足的。只要我们的贪心还在,就永远有犯不完的过失,遭不完的祸殃。所以老子告诫我们:"知足之足,常足矣"。

谁都知道知足常乐,可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呢?上一章就说过,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是不可能知"足"的,所以,知足常乐只是儒家的一句空话。我们是俗人,自然就有俗人的贪欲,任何的劝诫都是废话,就像吸毒的人,有一个人会认为吸毒有利于健康的吗?但谁能戒掉呢。

所以,如果真想知足,就一定要实修!儒家可以玩文字,只要能说会道就能升官发财,而学佛修道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成分的,必须踏踏实实去修,一丝不苟去悟。遗憾的是,现在的佛家和道家也没有几个真修的人了,学了几句空话就当大师度人去了。他们现在倒是"常乐",但能乐到什么地方去就不知道了,就像诈骗犯,来钱快,也快活,但什么时候被抓就不知道了。

现在,实修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一边贪恋世间,抓着世间的东西一点不放,另一边又本能地恐惧死亡,于是想死后去极乐世界甚至成佛。这种人实际上比单纯的世俗人还贪,如果这种双重贪求能获得双重满足的话,那"佛"将是十法界第一贪官!哪里还有"知足"可言。

什么是"常足"?"常"是"道","足"也是"道",两个加在一起,我可说不出什么道道了,反正就是得道了,就是成就了,所以无语了。

特别补充:关于发愿。现实中,发愿的人很多,只是兑现自己诺言的人很少,因为发愿太简单了,一句话而已,而兑现起来可是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的,这就难了。而且,很多人发愿的方式不对,他们怎么发愿呢?比如:要是让我的病好了,我一定多做善事;要是让我有钱了,我一定施舍给穷人;要是让我成佛了,我一定度众生。诸如此类,看出问题来了吗?都是为了一个"我",而且是"我"必须先得到才愿意去兑现承诺。事实上,这么发愿的人即使梦想成真了,也会把承诺扔到一边的,人性就是这样。所以,真正的发愿就是"知足",就是"无我"!哪怕我只能再活一天,也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哪怕我再穷,我也要帮助比我更穷的人;哪怕我成不了佛,我也愿所有众生成佛!如果谁这么发愿并付诸行动,那就厉害了,因为"我"一空业力也空了,奇迹真的就可能发生了!否则,想凭着小我摆脱业力的制裁是不可能的。谁都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却不知道自己就是救世主,一切都在自心啊!当我们把"我"扔掉,往救世主的宝座上一坐,最后发现真正被救的正是自己!

谁都知道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实际上现在地狱里还关着无量众生,而且还有大量众生要往地狱里闯,而地藏王菩萨却早就成佛了。为什么呢?我们千万别以为地藏王菩萨要把地狱众生全部捞出来,那不成劫狱了!那么,地藏王菩萨是怎么成佛的呢?因为万法皆空,地狱当然也空了。也就是说,地藏王菩萨一念就可以把地狱空了,到这一步不是佛还是什么?注意,这个"空"是心空,而不是把地狱里的众生全部捞出来。有人念《地藏经》,拜地藏王菩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留个后手,万一死后去了地狱也有人捞他。唉,当处世哲学已经用到这一地步的时候,恐怕堕落是早晚的事了。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1 20:29:00 +0800 CST  
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意思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这一点不难理解,现在的宅男宅女都能做到,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行。问题是,老子没有电脑和网络,怎么可能做到这些呢?因为老子有“天网”,也就是有“道”。

“天下”无非就一个东西:“道”。我们之所以心胸打不开,视野受限制,就是因为总是在技能、技巧等支流末节上面下功夫,也就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术”则是障“道”的根源,学的“术”越多,修的法越多,离“道”就越远。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回到法界的总源头,从高处鸟瞰法界的万事万物,那就一目了然了,所以说“不出户,知天下”。

而且,我们时时可以跟佛在一起,不必去寺庙,家里就是佛堂。再缩小来说,我们的心就是大殿,我们的心就是佛,总之一切都在我们的自心中,所以说“不窥牖,见天道”。

这么说起来很枯燥,说白了,这就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等,在那个空间是不受时间限制的,过去、未来可以随便穿越,打个比喻,我们用电脑看电影,可以随便跳到后面看,也可以随便返回前面重看。对于这些功能,世俗人持两种态度,一是不信,二是迷信并追求。说实话,修行人没有几个不追求神通的,包括我在内。我接触过很多有各种各样神通的人,甚至拜他们为师,后来才发现,那些神通几乎都是附体所为。

我们学佛修道最大的问题就是往外追寻,心外求法,耗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结果走得越远,身上惹的尘埃就越多,也就是业力越重,甚至惹得一身附体。现在所谓的修行人要么越来越愚钝,要么变成上不见佛、下不见众生的狂夫。总之不是收获越来越多,相反是失去越来越多,所以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其实,我们越向心外去求,表示我们越不知道。如果净土是在他方世界,表示我们不知道净土是什么;如果天堂是在遥远的未来,表示我们不知道天堂是什么。

正因为一切都在自心中,所以“圣人不行而知”,也就是说,不必要到处朝山、朝庙,烧香、拜佛,也不必要满世界找大师了,自然而然就知道。坦率地说,我解《道德经》的时候,其实里面很多内容是不懂的,但奇怪的是,当我写到那里的时候,自然就明白了,真是下笔如有神的感觉,而且我还可以肯定那是正确的。然而,如果以后谁突然问我《道德经》某一句怎么解释,我未必答得上来,因为很多时候不是思维出来的,是神来之笔,过后就傻眼了。

对于专家学者来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他们批判的重点,说“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我也不想跟这些专家学者辩论了,好在现在科技界的顶尖人物也开始关注佛、道文化。对于修行人来说,“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最想追求的神通。

神通这东西确实很诱人,只要进入佛道修行行列,经常可以接触有各种小神通的道友。我在这里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预测一些事情或者直接看到一些常人看不到的事情,这种小神通是真的,但可信度也不是很高,因为功力不够或者有障碍,会看错或者看不出来。而且,能看的往往都是一些小事,也就说只能看欲界的一些东西。

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有功能的人90%以上都不是正修得来的,而是附体所为。所以,一般他们自己的身体往往不好,甚至因为造业太多,自身往往会遭受厄运。因此,正修行人不要盲目地去追求神通。有一句话叫“万物静观皆自得”,随着修行的深入,该来的自然就来了,毕竟“本自具足”啊!至于到了佛陀、老子那个份上,那还说什么呢?

说到附体,好像很可怕,其实,修行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附体,多者有几百上千个,本人身上曾经也有几十个,后来慢慢去掉了。如果是小的附体,就像寄生虫一样,耗我们一点能量而已,如果是“大家伙”,那就跟我们抢夺主人位置了。就像电脑被病毒搞得无法正常使用一样。一般容易被附体的人,往往都是自主能力比较差的人,他们一旦被附体,自己往往没有清除附体的能力,需要外力的帮助,遗憾的是现在能帮人清除附体的人也不多。

对于“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文解释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这是错误的,因为“不行”“不见”“不为”都是“道”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了,怎么能把世俗的事扯到一块去瞎解释呢?人家都“不行”“不见”“不为”了,也就是如如不动了,我们还在这小脑筋动个不停,岂不可笑!

要知道,我们的自性是“本自具足”的,一念不生全体现,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性本“知”,本“明”,不需要任何的外在条件。还有,我们的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能“不为而成”。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这么说只是引领我们悟道的,如果悟道了,还要在这里咬文嚼字干嘛?如果不能悟道,那说得天花乱坠又有什么用?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2 20:23:00 +0800 CST  
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析:

“为学”是求取外在的知识,知识愈积累就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则不同,它是透过直观体悟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者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达到“无为”的境地。

“为道”是做减法,最后全部扔光了,也就成了。我在闭关中是这样做的:不除妄想不求真,痴痴傻傻无事人,扫却佛魔无着处,横卧冬雪又立春。有人说要做到这四条很难,我说不难,你仔细看看,哪怕是一头驴也能百分之百做到。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比驴聪明!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区别。很多朋友搞不清“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的异同。从根本上来说,“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因为一切都是道的显化,所以“世间法”是“道”,“出世间法”也是“道”。从表象上来看,“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往往是相反的。比如从世间法来说,正常的性生活是必须的,否则人类会绝种。但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就要克制自己的性欲,以至于逐步将它化掉。道经说:“顺生人,逆成仙,只在其中颠倒颠”,就是这个道理。

不管我们的身份是高贵还是低贱,我们都是凡夫,处在这样的尘世间,如果不“为学”,别说活出质量,可能生存都会成问题。所以,我们学习这一章,绝对不要轻视“为学”,相反,我们既然是个人,就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为学”。

然而,问题是,我们不管如何饱学多闻,内心依然是不安的,烦恼依然是不断的,世间的成就再大也解决不了我们内心的问题。假如得到三个博士学位,就能够到达究竟解脱,那大家就只要拼命读书就好了,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有些人就反向去追求“出世间法”。

“世间法”会越修越厉害、越修越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会继续诱惑我们加大油门往前冲,结果往往由于忘了刹车或者刹车失灵而功亏一篑,甚至是玉石俱焚。“出世间法”就不一样,它是“为道日损”,也就是做减法,内减一切念,外减一切事。这个“减”其实就是减我们的业力,也就是消业,整个修行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消业过程。谁都想消业,我体验过了才知道,每个人的业力真的是“无量”啊,而且,很多业力可不是想消就能消的,需要因缘福报,所以,我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大家行善积德,都是为了给自己消业啊。

再说,“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将大脑的转速减慢,当大脑的转速降到零时,也就是所谓的成道了。所以,修行人头脑简单点好,越不想事的人越好修。遗憾的是,本人的大脑偏偏特爱思考问题,但回过头去看,也幸亏我善于思考,很多高难度的问题都是我想妙招解决的。所以,修行人善思维还是不可少的。修行最怕的是小聪明,小脑瓜子老是打着小算盘,这样的人最好别走修行路,去做买卖多好啊!

有人说,学佛修道不都是要学吗,怎么能不“为学”呢?没错,是要学,看看广大的学佛修道朋友,不都在努力的学吗?但是,这种学只相当于体育比赛前的热身运动,比赛还没开始呢!所以,这样的学只是修加行,真正的修行还没开始!可我们这些朋友倒好,修了一点加行,就以佛子自居了,就瞧不起那些不信佛道的人了。

这个世界很有意思,社会主流人士就拼命的往前捞世间的东西,剩下的弱势群体也不甘示弱,在这地球上干不过你,就早早的在极乐世界买了地、买了房,甚至像阿Q一样,反过来瞧不起那些成功人士:你们有钱有势有什么用,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我们极乐世界的东西可是永久的哦。唉!我常常想,要是这帮人都去了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将比现实社会还贪腐、还愚痴!

“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孔子也强调“无为而治”,但孔子所说的“无为”只是不妄为,而老子说的“无为”绝对不能解释为“不妄为”。孔子说的是世间法,老子说的是出世间法,两者是绝然不同的,说儒释道是一家,除非从根本上说,否则就是胡说。我之前从根本上分别解释过“无为”和“无不为”,这里再降低层次,连起来说一说。

别以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那完全是误解。当“小我”消失之后,我们才能达到无我无私的境界,这时候才能“无为”。我们只有真正体悟到“无为”的境界。才能够“无不为”。不要把“无不为”误解为无所不为,甚至误解为可以为非做歹。“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境界,是“佛”的境界,用心意识是无法揣测的。

一个真正得道的人自然是“无为”的,也自然是“无不为”的。而一个世俗人再怎么想“无为”或者“无不为”都只是妄想,都只是造业。真正能够做到“无为”的人,做事情绝对不会从“小我”出发,从自私自利去考虑,而是自然来到“无我”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得道者的标志,是世俗人的雾里花、水中月。

注意,即使是得道者,也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比如我身上有某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需要请得道者帮忙,哪怕得道者非常想帮我,也不见得立马就能帮成,只有因缘成熟时,在“无为”的状态下,一念就把那个问题拿掉了。所以,一个人不管修得多高,只要还有这个肉身在,就会受肉身的制约,并不是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的。以活佛自居的人实际上已经离魔不远了。

世俗人就更别说了,只要动一丝毫意识就是“有为”,就与“无为而无不为”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请大家别再揣摩了,再聪明的脑袋也揣摩不出来的,老老实实修行去吧。要不就做个好人、善人,踏踏实实地做人事,多好。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似乎有点不合事实。从古至今,谁不是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取得天下的?不管是顺天应民的开国皇帝,还是坐享天福的继任者,或者是杀父弑君的篡位者,总之谁都不容易,谁都不可能“无事”。

而且,即使他们这么折腾,最后也没有一个人真正取得了天下,因为所有“取天下”者最后都空着手走了,而“天下”至今依然没动!回过头去看,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

那么,是不是老子说得不对呢?我说,错的不是老子,是我们错解了老子。老子明明说“天乃道”,而我们偏偏要把“天下”理解为站在地球上眼睛看得见的这点小玩意儿。

真正的“取天下”就是得道,在“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下,十法界都是你的,这不就“取天下”了!而且,是你的,也是我的,也是他的,每个人都拥有十法界,每个人都是“取天下”者。反过来,如果想用心意识去取天下,那就只有滚滚长江东逝水了。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3 19:56:00 +0800 CST  
第49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析:

什么叫“圣人”?孔子也说“圣人”,老子也说“圣人”。专家认为老子说的“圣人”理想中的执政者,大错特错!老子说的“圣人”是得道者,他可以是执政者,也可以是平民。而孔子说的“圣人”就相当于现在的模范、代表一类,他们是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需要树立起来的,或者是世俗人评选出来的,当然这种树立或者评选并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公正,而且即使是公正,这样推举出来的“圣人”依然是世俗人,只是优秀的世俗人而已。所以,老子说的“圣人”与孔子说的“圣人”是有天壤之别的。

“圣人常无心”就是圣人没有成见,不会以我执、我见去做事。“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他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起心动念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当然,这只是低级的解释。圣人为什么会以百姓之心为心呢?如果以我们世俗人的眼光去评价,说圣人高尚、完美、伟大,这是玷污了老子说的“圣人”。

老子说的“圣人”是不染一物的,是与十法界一体的,到了这种境界,天下老百姓的念头他都全部知道。也就是说,圣人自己没有妄想心,老百姓的心就是他的心,他只是直心启用,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天下的事该出手时还出手,甚至做事之多超出我们的想象,只是以我们的俗眼看不到而已。维摩诘也说“众生病故我病”,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得道后都是一样的。站在世俗人的角度看,这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全世界的人同时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可以同时应,绝对不会“占线”,但为什么很多人求他都不灵呢?因为我们自己造的业得自己受!

懂了这一点之后,接下来就好理解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思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

这是真正无分别心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既然我们的本来都是一样的,那不善的人本来也是善的,不信的人本来也是信的。对善的、信的我们生赞叹心,对不善的、不信的我们生度化心,这不就是佛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老子在这里生的就是这种无住真心。

众生为什么平等,我们不妨从相上来理解。
第一,我们的佛性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我们都是在六道里打滚,不管我们今生的表现多优秀还是多差劲,要是把过去世、未来世综合起来看,还不知道谁高谁低呢。
第三,我们都是“演员”,今生或演好人或演坏人,或演权贵或演平民,卸了妆之后不都回到“真我”了吗?我们总不可能把一个演完大坏蛋的演员杀了吧。

这里注意一下这个“吾”,不要以为老子还有“我”,也不要解释成“大我”,这个“吾”就是“无我之我”,就是妙用无方之“我”,绝不是我们的凡俗之心可以揣摩的“我”。

我们现在的学佛人最喜欢说别人不要有分别心,请问,我们要求别人不要有分别心的当下,自己是不是在分别?所以,“没有分别心”是到了“道”的境界后自然而然的事,不是人为的,想用意识去做到没有分别心,可能吗?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译文为: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这样翻译实在别扭,圣人不需要有意收敛欲望,但凡有意收敛是绝对收敛不了的,所以,我们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再说,谁都没法“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佛说“心净则国土静”,圣人本来就在浑朴的状态中,圣人心中的天下自然也就在浑朴状态中了,哪里还需要“为”呢?

反过来,“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用自己的六根向外攀缘,于是不断的造业,不断的轮回。“圣人皆孩之”,译文为:有道的人使百姓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这么翻译是不恰当的。

在佛的眼里,众生都是佛。平常说佛度众生,那只是方便说,从根本上说“实无众生可度”。同样,圣人自己已经回归到了婴儿般淳朴的状态,那他看百姓也已经是婴儿般的状态了。如果有意的想使百姓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再说,在婴儿的眼里只有一体世界,哪里有高低、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所以,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百姓都是分别不断,妄想不断的,而圣人则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

特别补充: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悟性不够。《心灯录》上说:“只要发一切善心,如华严五十三善知识所发愿行,至普贤愿行,愿度不可说不可说无穷无尽众生同归大觉。而今与骨肉亲戚朋友应酬往来,无念不善,无事不善,汲汲遑遑以为不足。即有人伤我害我到至极不可忍处,要发念思此人如何为恶至于如此,真可怜悯,我成道后必度此人。若如此发心,则此刻立地与诸大菩萨相等。”所以说,悟性差点是没事的,可以用善心弥补嘛。最怕的是悟性又不足,却又想走捷径,比如学个入定的小法,甚至是不断地往上求更好的法,以为抱着这些法就能成就,殊不知即使这些法是正的法,也仅仅是哄孩子的渐修法,与成就无关。更有甚者,把生意场上投机取巧的手段用上了,想用花言巧语加上令师父满意的金钱,从而买得师父的欢心,以为这样就有望成就,殊不知,这是背道而驰的行为,是造业,如果这样能修成,那就没有天道了!现实中要成点事,好像离了钱权交易还真难,但出世间也用这一套,那就实在可怜了!修行的要诀就是:歇!而我们竟然还动这种歪脑筋,这样修行不管多努力,最终必然堕落下去!要知道,出世间钞票是废纸,“善”才是唯一的资粮。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4 20:30:00 +0800 CST  
第50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析:

专家说这一章是讲养生的,大错特错,这一章是讲生命本源的。

“出生入死”就是有出入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轮回,所以,接下来就说轮回的现状:“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至于这个比例我们就不要去细究了,反正是活的活、死的死,活的也白活,死的也白死。听起来很恶心,事实就这样。

“生生之厚”是什么意思?若解释成奉养太过度了,那是上思想品德课,糊弄小孩子。现在大家都奉养太过,不也活得很好吗?解放前后不也因为没有“奉养”而饿死了大批的人吗?所以,“生生之厚”的真正意思,是说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向外抓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我们把这个肉壳子当真我,拼命地工作、拼命地索取、拼命地享受,最后玩完了,继续轮回。所以,哪怕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只要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不知道自己还有个真正的自性家园,不管是勤劳还是懒惰,也不管是忠厚还是狡诈,都属于“生生之厚”。

接下来更麻烦:“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意思是: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翻译没问题,但谁会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呢?连小孩都不会信。

从古至今,除了神话故事里或者网络游戏里,谁看到过或者听到过哪个人有这样的本事?难道老子也忽悠?于是,迷信老子的人就帮老子打圆场,说这是夸张的描写,说明人家养生养得好。我说再夸张也得有点事实根据呀。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我就给大家揭示这个秘密。我们一直以为这个肉壳子就是“我”,而老子说的不是我们这个肉壳子,说的是我们的佛性,是我们的本源,是我们的真我,也叫真如、空、道、如来等等,只有这个真我才能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能入一切境而没有任何阻挡。而且,我们的真我跟老子、佛陀的真我是完全一样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真我都可以做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等本事。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我们不是“善摄生者”。

“善摄生者”不是善于养生的人,“摄”就是护持,“生”就是“念”,佛说“善护念”就是“善摄生”,也就是不让自己的念头跑出去造业。所以,“善摄生者”也就是善于“守真如”的人,他们彻悟了不生不灭的这个真我,念念常在觉中。我们之所以要学习《道德经》就是为了变成“善摄生者”。

遗憾的是很多人学《道德经》只是为了装大师、玩嘴皮子。他们捡的是别人的剩饭,而且这种剩饭还是馊的、有毒的。千百年来,大家都在捡剩饭,就那点带毒的东西,都不知道从消化道里反复过多少遍了,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吃得津津有味,真不可思议。

“以其无死地”,译文为: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这样的译文谁能看懂?要知道,有生就有死,每个人一生下来什么都还是未知数,就已经注定了要死,然后,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向死亡进发。然而,谁都怕死,都希望把这个“死”抹掉,于是就造出很多美丽的辞藻:爱情、理想、奋斗、贡献、幸福等等,用以**自己。但是,站高一层看,无非都是在作死。这话说得实在很恶毒,但却谁也否认不了这个事实。所以说,人其实都是很牛的,一个再没本事的人都可以把自己作死!

圣人之所以“无死地”,就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也就是成道了,或者说成佛了。我们常教人不要着相,那到底有没有佛呢?实话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够本事,十方诸佛全部可以见到,因为那时候我们的自性佛跟十方诸佛是一体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踏踏实实修行,就想走捷径,或者为了捞现实利益,想到庙里去求佛,除了求到妖魔鬼怪,不会有别的。

事实上,不仅圣人“无死地”,所有的众生都“无死地”,因为众生与佛的佛性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不生不灭的。不同的是,众生还在因果报应中轮回,苦不堪言,永无止境!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5 20:42:00 +0800 CST  
第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析: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译文为: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所以,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译文没错,但看后我们依然莫名其妙,毕竟这里的“德”“物”“势”都是“道”,马甲换来换去,把我们都搞晕了。这一节的大概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道”生的,然后吸取“德”的能量成长,长成各种各样独特的事物,这些事物又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但不管怎么发展,都无不遵从自然法则。我这么说还是枯燥得很。

其实,这一章是讲物种起源的。说到物种起源,我们马上想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想不到的是,一个错误的理论竟然被全世界接受了,而佛法和道法这个法界的真理却鲜为人知。事实上,进化论只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适用,从根本上是错误的。所以,今天我给大家揭示一些真相。

地球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的自性佛的意念力造出来的,而且,整个宇宙的星球都是这么造出来的。我这么说可能没人愿意往下看了,大家姑且忍一忍,看看我胡说到何等程度行吗?

自从这个地球造出来后,地球上的生物已经被毁灭过几次了,那么,地球成为光蛋之后,所有的动植物又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道”生出来的。大家要是不信,就想想“非典”,它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被灭掉的?

长话短说,当光蛋般的地球长出各种动植物,气候适合人类生存之后,人类就来了。因为我们的灵是不生不灭的。地球生物毁灭的时候,我们的灵要么以虚态形式存在于太空中,要么去了别的星球投胎,要知道,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的家。当然,我们的灵也可以在光蛋般的地球上生存,就像现在月亮上住着很多虚态生命一样。虚态生命也是有形象的,动物就是动物的形象,人就是人的形象,而且有气味。有人跟我说,他只要闻到气味不对,一看,准是虚态生命来求他超度的,有时候数量还多得惊人。《维摩诘经》里面也描述超常的神通,开了天眼的人就知道那是真的。还有佛陀说法,听法的人常常上十万,其实都是虚态生命。不仅佛陀,任何一个修行高人身边都常常聚集着无数的听法者。

那么,就算我们真有灵,并且来到了地球上,那肉身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都知道哪吒是莲花化身,也就是说,哪吒的肉身是他师父造出来的。我很好奇,请高人查查哪吒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结论是哪吒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级别还相当高,只是没到究竟的层次。我们一直把这类事当神话,却不知道很多神话竟然是真的,反过来,我们信以为真的很多事物其实是假的。

我们的肉身也是因缘成熟的时候被意念力造出来的,就像天上掉下一群人一样。遗憾的是,当我们一旦有了这个肉身之后,就被识神障住了,把真正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因为西方经济的一时领先,就认为什么都是西方的好、西方的对。其实,西方没有究竟法,只有宗教,不要以为我这是夜郎自大。我过去世也做过神父,而且跟耶稣的缘分还很深,但并不因为这样就把自己交给上帝。宗教说人是上帝造的,没错,只是这个上帝不是万能的神,这个上帝就是“道”,就是佛,就是我们的真我,所谓的开悟就是要见到这个真我。所以,迷信跟真理的差别就这么一丁点!

地球上的生物本来都是自生自灭的,大家都“尊道而贵德”嘛。但自从有了我们人类,有了我们的思想意识,麻烦就来了,我们都不承认“道”,还怎么“尊道而贵德”呢?

看看现在的社会,别说五十年,哪怕十年后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都难以预测,别高兴,极速发展的时候也就是离毁灭不久的时候,当然,几百年上千年都算不久。不过也不要难过,毁灭也是“道”所为,何况我们的灵又灭不了,可以去别的星球继续轮回嘛。我们虽然不认“道”,“道”母可从来没有抛弃我们。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为: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什么叫“玄德”,专家说就是“上德”,没错,但等于没说。其实,“玄德”就是“道”,我们千万不能把“玄德”往品德上扯,这一扯就离德判道了,成了上思想品德课。

这一段只是对自然界成住坏空的客观的描述,再怎么解释,再怎么教育,也不可能让我们人类跟其他动植物一样顺其自然,因为我们的心意识无时不牵着我们去向外面抓取。我们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却不知道自己仅仅是业力的傀儡,有部电影叫《傀儡人生》,值得一看。

解析这篇文章是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因为不管我怎么说也不会有人信。我们不承认自己是道生德养,而宁愿把猴子当祖奶奶!面对这些不可一世的猴子的后代,我还能说什么呢?

特别补充:虚态世界是非常神奇的。我的中脉被大业堵死,凭自己的力量是八辈子也修不通的。事实上,我的中脉是靠神奇得难以想象的诸多外力像搞大的建设工程一样打通的,注意,真正的通中脉不是一条光道通到头顶就够了,而是中脉包括七轮与法界融为一体才算彻底通。我通中脉的整个过程如果写出来,就像神话小说一样,可惜很多东西不能泄露,而且写了也没有用,因为谁也没法模仿。问题是,我一个很多世上战场,以杀人为乐的大恶人,凭什么得到这些意外的帮助呢?原来在大恶的另一面则是为国家、为民族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由此看来,大恶之中也有至善的种子。当我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感叹良久。我今生之所以受到很多磨难和屈辱,那是过去的恶造成的。恶报受完后,老天爷又给了我格外的恩惠,那是因为我的善还没有泯灭!所以,但凡是个人,都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不管我们过去做过多少恶事,从现在起,我们弃恶从善,这就是修行!如果离了善,我真不知道还怎么修行。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善的,这是因为他肯定了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善的,然后再去评判一切。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辨别是不是真善呢?好办!看看父母对孩子,不管怎么打骂,哪怕方式是错误的,他们动的心念一定是善的!所以,如果谁在现实中对待任何人事物能像父母对孩子那样,那不管外相表现如何,他一定是做善事,积善德了。否则还很可能是有为的善,甚至是以善的名义造恶!要知道,有心为善不为德啊!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6 20:30:00 +0800 CST  
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解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意思是: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当然,这个“根源”就是“道”。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译文为: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单凭译文我们还是看不明白,其实,这一段的真实意思是,既然悟道了,那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切的一切无不是“道”;反过来,既然一切的一切无不是“道”,那还寻什么“道”,于是言语道断,归于空无本性,这时候已经跳出三界外了,当然就不受轮回之苦了。

可见,这一段讲的是悟后起修的问题,而起修的关键就是一个“守”字。我们且不说那些迷相求佛的人,就连那些悟性非常好的修行朋友,往往都是在这个“守”字上卡壳,“道”是“空”的,怎么“守”啊!只要我们的心往任何方向动一丁点就是相,就不是“空”了,当然也就不能“守”住“道”,而是离“道”了!所以,这是个大难题。

其实,我在整个《道德经》的解析中,很多内容都是为了把大家往这个“守”字上引领,现实中面对面的时候,我甚至想办法把人逼“进去”,但尽管这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怪只怪“大道至简”,而我们的脑袋太复杂了。

接下来还是讲实修方法:“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意思是,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其实,这里就是佛陀所讲的守护六根。只有守护六根,不到处攀缘,才不会造业,如果再逐步消过去的业,业力就会越来越少,修行才会真正的进步。如果不能守护六根,就会到处攀缘,而攀缘就是造业,这样势必身心疲惫,烦恼不断,痛苦不断,最后遗憾终生,这就叫“开其兑,济其事,终生不救”。

所以,这里说的是实修的要诀,如果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仅凭诵经、持咒、手印、灌顶等,忙得不亦乐乎,也是跟世俗人一样的造业!《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唐僧救了之后,第一站就打死了六个贼,这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不把它们打死,孙猴子如何能“悟空”,如何能成为斗战圣佛?《西游记》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很多高深的佛法、道法都藏在里面,值得仔细阅读。

“见小曰明”就是能够从最微小的地方,也就是从眼前最平凡、最平实、最平淡的地方,见到最深奥、最伟大、最玄妙的“道”。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修行千万不要远求,身边的一切人、事、物无不是师父,无不是“道”。如果能从眼前的人、事、物中见到“法”,见到“道”,把“无明”转为“明”,这才算真正的“见小曰明”。再说这个“小”,大家千万不要着在小事物上,对“道”而言,地球算小,太阳系算小,银河系还算小。如果谁能真正站在“道”上,就会发现十法界的事物都是他家里的“小”东西。也只有这时候才算真正的“悟”。

一个真正悟道的人,虽然“明”了,却不像我们世俗人那样沾沾自喜,踌躇满志。相反,他是很慈悲的,甚至是很柔弱的。但是,别看他柔弱,任何财色名利都打动不了他,所以说“守柔曰强”。当然,这还只是外相上的解释。注意,这里又提到“守”,而且是“守柔”,那“柔”是什么呢?说是柔弱、柔软,那是给小学生说的,从根本上说,“柔”就是“道”,当然,“强”也是“道”,所以“守柔曰强”完全是“道”上的事了。

我们在“道”上“守”久了,就会到“用其光,复归其明”的境界。“光”是真实存在的。用天眼看,世俗人只是个黑影,修行高人则是白光甚至是七彩光,而且不同阶段光像很不一样,修得越高光越强。不要以为光是修出来的。光是我们本有的,我们世俗人的光跟佛陀、老子的光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我们的光被业力遮住了。就好比阳光,每天都是一样的,只是阴雨天的阳光被乌云遮住了,看不见。所以,不要以为是“用”我们获得的“光”去照自心的“明”,而是外也光明,内也光明,内外一如,如如不动!也就是重新回到“道”中,回到我们本有的“明”中了。如果这时候还“用”来“用”去、“归”来“复”去,那就又成凡夫了。

最后说“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译文为: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谁听说十方诸佛会有什么麻烦、什么灾难吗?他们都呆在不生不灭的境地,而我们却想用世俗的财物去跟他们换取好处,是不是愚痴之极!再说“常道”,“常”也是“道”,“常道”也是“道”,不要以为“常道”就比“道”高一层,难道还有“不常道”吗?总之,这时候已经真正跳出三界外了,到了这个境界,再怎么说都是废话。

《道德经》讲得都是一步到位的顿悟法。不过,悟不透也没关系,《道德经》最大的好处就是随我们站在什么层次理解,都能够找到适合的东西,对我们的成长照样有好处。所以坚持学习,扎扎实实往前走才是正理。

特别补充:所谓开光,就是得道者将能量输到物件上,用天眼看,物件上有纯白的光,而且其中还有龙蛇一类的东西柔和地动。所以,这个“光”实际上已经是生命体。有个修行高人给宝石开光后,另一个人用天眼看,发现光不纯,而且蛇是黑色的,还张着恶口,这说明那位高人心里还是有私货。至于市面上的那类开光,基本上都是骗人、害人的,那些物件上有的只是负面信息!若是给菩萨像开光,按理说要把菩萨请来住在像上,但这得道者也几乎做不到。菩萨怎么可能随便住在谁家里或者哪个庙里,来保佑我们这些贪嗔痴慢疑不断的人呢?所以,我们如果开了天眼,看看家里每天上供的佛堂就会惊呆:原来供的都是妖魔鬼怪!而现在的寺庙则基本上是妖魔鬼怪、孤坟野鬼的集市。所以,我们去庙里求保佑是很难的,求到附体倒是很有可能的!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7 20:22:00 +0800 CST  
第53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解析:

我们先看译文: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看完译文,觉得这一章没有必要解析,因为现在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一章做最好的佐证。本人浪迹于佛、道修行界多年,现在就用修行界的现在来注解一下这一章试试。

说实话,开始接触佛道的时候,真没有“唯施是畏”的感觉。圈里的人相对来说文明礼貌也好些,金钱方面的防范也可以相对宽松一些,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一些,再加上师父们对我还有所偏爱,所以,我真的是自我感觉良好。

然而,慢慢走过来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反而心有余悸,现在的佛道界太危险了!由于无知,哪里能辨别法的真伪,见有名的,有功能的师父就拜倒在他脚下,当时心里还一阵窃喜,后来才知道,他们所谓的名无非是吹出来的,而功能则是附体所为。狐狸精、老鼠精都曾经当过我的师父,现在说起来都害臊。

我把这些说出来,是想告诉现在学佛修道的朋友,你们学的全部是邪法,你们的师父不管名望多大,都没有开悟……我不敢多说,反正这么学下去业力大得可怕!说心里话,看到众多的道友都往火坑里跳,开始真的很难过,但现在都已经麻木了。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我们为什么会以造大业的方式学佛修道?因为我们贪,贪功能,贪秘法,贪灌顶,总之想找个捷径,轻轻松松成佛去。更有很多人知道自己悟性不行,经典也不懂,于是退而求其次,不求成佛了,只想凭一句“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

其实,秘诀真有,“大道至简”就是秘诀,可我们“至简”不了,因为我们太聪明,小脑筋总是动个不停。说实话,在我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佛道人士中,我就没有见过几个能踏实下来的。在外行人看来,他们是在修行,是在积福报,实际上是被过去世的业力牵着造更大的业,多可怕啊!

有人能把《地藏经》读诵千遍以上却不解其意;有人一天能念几万佛号却不识真佛;有人为了做法布施花钱印刷经典结缘,自己却不看。这说明我们内在没东西啊!这是不是:“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为了做仪轨,或者为了显示自己是佛道中人,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佛珠,吃什么样的斋饭,处处用金钱来证明自己。这是不是“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尤其是素斋,现在有些人连鸡蛋都不吃,素餐馆的素鱼、素肉等却吃得津津有味。第一,吃这些菜其实早有了吃荤的心,等于吃荤!第二,豆类是无论如何做不出鱼虾的味道来的,那些所谓的素菜其实是用荤菜打成粉再和合而成的,所以,真是吃荤!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这一句不敢解释了,大家对照译文,自己眯着眼睛想想吧。

我们学佛修道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解脱,像这么越修造业越大,怎么解脱?当然,有些人是为了今生的现得利益,如果只要求神拜佛就可以保护今生的现得利益,那过去造的业谁来买单?所以,学佛修道咱们先别说开悟,踏踏实实的做个人好么?

特别补充:再说消业。谁都爱说“业力”,谁都想消业,却不知道怎么样去消业,所以有必要再啰嗦一下。
一,阿赖耶识里面的错误知见。我们累世历劫也不知道修过多少世,可修的那些法很可能不究竟,于是下辈子自然只能相应不究竟法,加上我们的小我作怪,使得阿赖耶识里面越来越脏。说实话,现在这些学佛修道人士的阿赖耶识已经污浊不堪了,所以才会纷纷投向邪师的怀抱,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力挽狂澜,恐怕下世连做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我这书就是帮大家消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的,只要大家认真读,不起对抗心,不管懂不懂,全盘接纳,自然能保存到阿赖耶识,今生乃至后世也不会被邪法所骗了。我今生经历了那么多邪师而没被他们所骗,就是因为我的阿赖耶识是干净的。我的无量业是其他方面的。
二,杀、盗等前世的恶业。这类业往往得一报还一报,报完就了事。所以,我们遭灾也好,被盗也好,也许是过去世的业报现前。如果在受报之前,我们自己修得比较高,也可以用自己的善功德做一些转化,正如老子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当然,如果遇上高人能帮你转化那就更好了,可这也是需要有善因缘的,不是能求到的。
三,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之类的执念。这类业以黑气的形式体现,特别的会变成凶器。我们累世历劫以来的执念加在一起,那真是遮天蔽日,所以只能慢慢来,往上修一层就消一层的业。如果想一次性“批发”出去,除非做了巨大无比的功德,由“上面”帮忙才行。否则,自己的事都得自己了,说得不好听就是自作自受。
四,附体。修行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附体。附体有帮你的,也有害你的。有大附体的人一般会有点神通,他们还自以为有特异功能,于是拿了这点功能再去造业。还有些恶性的附体则直接折腾人,把人折腾得非常难受,甚至让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这类附体除了请高人超度,一般自己是解决不了的。当然,绝大多数附体是能量级不高的动物灵体,被附体的人一般不会有不适的感觉,也没有太多危害,只是消耗他一点能量而已。
五,所有病的病根都是业。有些病通过耗我们的时间和金钱,包括让我们挨痛、挨手术刀的方式消掉那个业而康复,有些病则是索命的,任何医疗手段都没招,除非成就者可以转化,但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谁让我们自己过去造那么大的业呢。
六,人生所有的不顺都是业力使然。所以,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要往外找原因,都是自己的错。哪怕表相上绝对是别人错了,那也是我们过去世自己有错在先。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业力都是无量的,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不赶紧行善积德,赶紧修行,恐怕真的没有机会了!
七,至于传邪法的恶业就不说了,污染人数越多,下地狱的层次越深,几乎没法解,只能自己到地狱里去受。现在满世界都是邪法,想想地狱的房地产一定会持续飙升的。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8 20:14:00 +0800 CST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析: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问题是,建树什么呢?若说是实物类的,连金字塔那么坚实的东西不也破烂不堪了吗?若说是精神类的,自古至今,各种理论也好,各种精神文明都只是一时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只是一阵风吹过。所以,唯一能建树的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正知正见,这才是真正不可拔除的。

“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抱持什么呢?同样,像上面那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抱持的,所以,真正的抱持就是与道合一,也就是回到了我们的自性家园。这时候,不管我们在这世间有没有留下什么名声,有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都不重要,自然而然会默默影响后人。

我们不要把“子孙”理解为谁的后代。就像老子,尽管只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尽管还被那么多人误解,全世界还是有大量的人在学《道德经》。这就是“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译文为: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这一节看似好懂,仔细想想反而模糊,难道是修得越高影响力就越大,直到影响整个天下?当然不是,这里由个人逐步扩展到家、乡、邦、天下,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目的就是要我们不断地把心量扩大,直到包容十法界。

我一直纳闷,《心灯录》那么好懂的书,怎么就没几个人真正看懂了呢?原来就是心量问题,如果我们的心容不下十法界,看《心灯录》是没用的。反过来,如果心量够了,我们看了会跳起来,原来全部的修行秘诀都在其中。

我们世俗人常常是人格分裂的,人前是一种做法,人后又是一种做法。自卑的人常常以自傲的形式表现;经济一般的人常常以富有的形式表现;学问不高的人常常用文化来装饰。

我们有些人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优秀,但往往不敢单独静下来面对自己,因为一停下来就慌,就找不到“自我”,所以需要用工作或与人交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之所以要修行,就是要回过头来如实的面对自己的烦恼,反省自己的言行,平息内心的冲突。总之是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修复分裂的人格,然后返璞归真。

我们前面提到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只要还有贪嗔痴,我们就自然会戴上面具,只要还有面具,就无法成为真人。理可顿悟,事需渐修。当我们真正把“修之于身”做到位了,也就是“修之于天下”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必须一级一级去影响别人。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译文为,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译文没错,但我们看了就是摸不着头脑。我想,包括翻译的人都仅仅只是依文解义,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如何去“观”,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其实,这里的真实义只有两个字:无我!我们回头看看,是不是没有半点我见?他心通大家都听说过,其实非常简单,你想知道谁的心思,就把自己放空,变成他,呈现出来的就是他的想法;你想了解太阳,也是把自己空掉,将自己的意识进入太阳;你想了解十法界,同样也是入空,然后起妙用。

所以老子接下来说:“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就是把“我”拿掉,进入“无我”的境界,这时候,法界的全部秘密都如实呈现在他的眼前,到了这个境界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解这一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身、家、乡、邦这些假象上,说三天三夜都是废话。

还有一个问题,谁能无我?我们常常号召大家要大公无私,要天下为公,请问从古到今,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少私寡欲是可以的,要修一个“无我”出来是万万不可能的!我只请问,谁在修“无我”?还不是小“我”在修“无我”?而在有“我”状态下,怎么能修出一个“无我”来呢?所以,常常号召别人要“无我”的人一定是骗子,是邪师!既然如此,那前面的解析是不是错误的?不是!修行人就是要“无我”,但千万要注意的是,绝对不是要修成“无我”,而是当我们证到空无本性,与太虚合一,太虚就是我,我就是太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无我”了。所谓的大自在也只有这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特别补充:德性和悟性是两条腿,缺一不可。有些人受伪传统文化或愚痴佛法所惑,疯狂做义工、放生、捐钱、诵经千部万部等,忙得不亦乐乎,还以为自己比常人优秀,其实那不叫德性,叫受愚痴报!具体原因非常复杂,总之是过去世造业太多,今生罚他们乐呵呵的干蠢事。有些人好像很懂佛法,加上他们的口才和世间的地位,往往被初学者当成高人,于是更来劲了,四处争取表现的舞台,哪怕再次的也要在微信群里嘚瑟。其实他们所说的充其量是相似佛法。因为他们过去修过很多世,阿赖耶识里残存着很多佛法碎片,实际上属于佛祖说的“焦芽败种”那一类。现在遇上末法时代,邪法当兴,于是这些劣性的种子就在“烂泥里”“蓬勃生长”起来了。这是造大业的事,与悟性毫无关系。现在这类人一抓一大把,别看他们现在表面上还过得去,实际上已经不可救药了。
在我接触的朋友中,有些人悟性真的很好,但就是不能开悟,这类人往往在善德、心胸、福报方面还有些差距,或者是别的恶业拽着他们不让往明道、证道的路上走。这种情况往往没有更好的办法,若是自己狠心,也许某些关卡就冲过去了。否则,理论上可以等下辈子再说,但谁知道下辈子会怎么样呢?也有个别朋友悟性最多只能算中等,但德性非常完备,结果只见他不太要悟,傻傻呆呆就修上去了。所以,德性是根本,德性好的人悟性自然不会差,而德性不够的人想凭努力打坐修上去是不太可能的。所谓禅定无非就是在三界内旅游而已,禅定功夫再好的人也很难突破无色界进入三界外,因为往上走没有任何方法,全靠善德的能量推上去。要知道,六祖不重禅定,“常伸两脚卧”,却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者。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19 20:20:00 +0800 CST  
第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我们世俗人最大的麻烦就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妄想,都是背道而驰的。婴儿刚生下来还是“一”的状态,不动意识,所以老子反复强调要回归到婴儿的状态。

任何意识都是一个能量,也就是磁场,而且,这个磁场一旦发出去后,就会存留在法界不消失,毕竟能量是不可能自动消亡的,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磁场又会作用于他人,但最终还是反馈到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业力!

动物对人的意识这个磁场是可以感受到的,他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决定是进攻还是防御。我这人不怕狗,不管多凶的狗朝我发威,我总是以最和善的心包括肢体语言对待他,让狗知道我没有恶意,不是坏人,于是狗很快就安定下来了,甚至开始摇尾巴了。

当然,婴儿就更不一样了,他处于“道”的状态,也就是“空”相。“空”的婴儿是不会妨碍任何事物的,反过来,任何事物也妨害不了他。所以婴儿就会“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意思是: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如果我们大人真能回复到婴儿的状态,也能做到“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当然,这是从相上解释,从根本上解释跟第50章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爱钻牛角尖,说既然如此,那把婴儿扔到深山里也不会被猛兽叼走了?要我说,除非猛兽没有发现,否则是凶多吉少的。因为婴儿本身就带有过去世的无量业,这些业无一不是招惹猛兽的诱饵。所以,老子在这里仅仅是用婴儿来比喻“一”的状态,我们不要在相上较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意思是说,婴儿是人的开端,虽然浑沌无知,却与天地和合为一。婴儿的生殖器勃起和大声哭喊,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气的缘故。婴儿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

“和”是没有分别心的状态,也就是“混成”的状态,这种状态的能量场是最柔和、最纯净的,而且本身是与大宇宙的能量场“联网”的,所以随取随用,就像电脑插上了电源一样。

“知和曰常”,这个“常”就是“道”了。“知常曰明”,也就是明心见性了。由此看来,这个“和”是多么的关键。这个“和”当然包括了中和、中庸、中道等等,但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它已经是“无二相”了,也就是没有分别心了,你说它与“道”还有多大距离?

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注重心上的“和”,只是在身体上下功夫,那就是“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意思是,善于养生就能安详,心念主使精气就能强壮。练功的人都有体会,“气”是真实不虚的,只要坚持,强身健体是没问题的。

气功为什么曾经一度那么火,毕竟有真实的效果,但为什么很快又退潮了呢?因为过度贪功能,大量的附体搞得整个行业乌烟瘴气。所以,用有为法健身,即使方法正确,而且全力以赴,也逃不脱成住坏空,更何况一旦加入了贪欲,任何好东西都会变味。

这么一来,“物壮则老”也就理所当然了。而且,用有为法修身,充其量只能今生受益,一死又归零了,下辈子还得重新修,所以说:“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也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但反过来说,我们修行首先还得把身体修好,因为身体是我们修行的资本,没有它也就无所谓修行了。不过,单方面的养生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本人也算半个养生专家,办了几期养生班,效果非常好,但坦率的说,我自身的不少问题也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因为任何病的根都是业,只要那个业没有去掉,那个病根就依然存在,只有当我的业力被消掉之后,身体才真正的恢复健康。所以,修行关键的是开悟,开悟后最主要的是消业,随着业力的消除,身心两方面都自然地提升。现实中,不少修行人根本的东西悟不到,身体还搞得一塌糊涂,只剩下一张满口佛语的嘴,这都属于上不见佛、下不见众生一类,不足以与之论道。

有人质疑我是以佛论道,这显然是嘴皮道人的着相之言,因为他们把佛和道分成两个东西。道教说道比佛高,佛教说佛比道高,争论了几千年,却谁也不见高,反而纷纷堕落不堪了。在我看来,佛与道无所谓高低,因为没有佛,也没有道,只是为了表述方便,假名曰佛、曰道,而这个所谓的佛和道原本是一个东西,它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如果能够站在“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的境地,以佛论道也好,以道论佛也好,怎么转不都是一个玩意儿嘛!

特别补充:说说排毒的事。排毒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忽悠者,这且不提,就说那些不忽悠的,到底怎么样呢?本人也算个养生老师,自己也非常重视排毒,曾经一度还认为自己排毒的效果非常理想,直到后来经历了真正的排毒之后才知道,市面上不管用药物也好,用功法也好,能排掉的毒不足1%。原来毒不是单独存在的,所有的毒都是业,只要那个业根没去掉,毒是基本排不掉的。
本人的业是在超强外力的直接帮助下消的。那两个月的时间里,尿常常臭得很,屁也特别多而且臭,身体内部这里或那里不时会有一点点痛感,还有就是瞌睡特别多,人也感到特别乏力。总之,整个人与以往完全不同,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自己得了怪病,但我毕竟是搞养生的,知道这是大好事。我大量的毒以各种方式排出去,于是气色一天天明显的变好。而在整个过程中,我自己没有辅助任何有为法,就傻傻地听“组织安排”。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的感受到人是多么的渺小,而法界却是如此的“玄之又玄”!我们世俗人做事都是考虑回报的,但往往事与愿违,于是生出很多矛盾来。我因为发愿解出《道德经》,没想要任何回报,结果得到的却是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没法比的。我们都喜欢拿“舍得”教育别人,自己做起来却往往要打很多折扣,而我当时连“舍”的想法都没有,结果却“得”到了世人想都不敢想象的珍宝。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20 20:15:00 +0800 CST  
第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析:

我们平时就喜欢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道的往往不会很张扬,而不知道的人却总是呱呱叫,好像很厉害一样,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们甚至可以用这个标准去判断一个人内涵的深浅,当然,这是最浅层的解释。

实际上,这个“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智慧的“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是,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为什么呢?因为有智慧的人少,说了别人也听不懂,反而引起争辩,不如闭嘴的好。

“塞其兑,闭其门”,意思是,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也就是守护六根,不向外面攀缘,不向心外求法。当然,该做的还是要去做,但不能执着。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闭关修行。

“挫其锐,解其纷”,意思是,挫去他的锋芒,解脱他的纷争。“挫其锐”从外在来说就是要挫掉我是、我能、我慢,总之是要去掉“我执”。从内在来说,就是要圆融我们的能量场。大家可能不知道,邪见越深、身体越差、附体越多的人,能量场越差,修行好的人靠近这种人就难受得很。反过来,我们越是靠近修行高人就越沾光,自然而然就呆在他们身边不想走。

“解其纷”从外在来说就是要解除跟其他人事物之间的矛盾纠纷,同时还要解除不必要的方便法。方便法只相当于体育运动前的准备活动,靠它修行是不行的。所以必须以简驭繁,直趋无上道。如果没有契入核心,在细枝末节里面绕,就会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从内在来说就是要消业,因为所有纷争都是自己的心意识在作怪,都是自己的业力。

“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要收敛自己的光芒,不让自己锋芒毕露,言行举止都要考虑他人能不能接受,他人有什么不合适的甚至是过激的言行也要能够接纳、包容,跟他们可以同流但不能合污。所以,对普通大众来说,“和其光,同其尘”是最好的世间法,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不管生活还是工作,方方面面都会游刃有余的。

修行过程中,光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脉打通后变成白色的光柱还仅仅只是开始,随后七轮像七个白色的光盘逐步长大,直到伸出体外,然后光盘又会消失,整个人光体形成环流。总之要是修行速度快的话,每天的光像都不一样。更奇怪的是,最后看自己的光像会发现什么也没有,这就算“和其光,同其尘”了。

再从根本上说,“和其光”就是每个人的佛性都是完全相同的,而且所有的众生都是一体的。“同其尘”就是所有的众生都带有各自不同的业力,他人的业力也是自己的业力。比如达摩祖师看见别人在打杀,感叹道:“我的杀业怎么还这么重啊!”反过来,如果自己没有了业力,是看不到他人的业力的。那么,归纳起来,“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无我,无分别心。真正修行人是不逃避世间的,世间这个大熔炉是修行的最佳场所。只有经过世间的磨练,最后才可以真正与法界溶为一体。这时候就到了“玄同”的层面,也就是“道”的层面了。所以,真正的闭关不在山洞里,而在尘世间。

作为一个世俗人,如果没有亲疏好坏之分,除非他精神不正常,而得道者却相反,他不会考虑血缘关系,不会顾及传承问题,不会分辨教门差别,只要有缘,他都一样的传法。反过来,他也不会因为谁对他不好就冷眼相待,也不会考虑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得失关系。

总之,他是破除宗教、种族、亲疏观念,以平等心、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的,只要你真心向“道”,他就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你。这才算“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也就是说,他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处于“道”中了。

注意这里的“不可得”,跟《心经》里面的“无所得”是一个意思。亲疏、利害、贵贱都是现象界的事物,其本性都是“空”的,如果执着在其中纠缠,那就只有没完没了的轮回了。那这么说是不是叫大家一切都不管,只顾自己呢?不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缘是逃不掉的,累世历劫所欠的业债只有没还清,就永远存在。身上带的业太多了,想跳出三界外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不可得”,已经无所谓得失了,然后随缘应事的时候,自然就“心无挂碍”了,也自然就“远离颠倒梦想”了。到这种境界,当然就“为天下贵”了。注意这个“贵”,可不是我们世俗人认为的那种“贵”,而是“道之尊,德之贵”的“贵”,也就是不贵而贵!

特别补充:念阿弥陀佛的人多如牛毛,到底有没有用?有人跟我分享他的感受,他是个身体特别敏感的人,如果想知道任何一个人的层次,只要默念他的名字,看中脉的反应就可以准确判断。世俗人全部在丹田处使他难受,修行高一些的则分别会在丹田以上某些轮处卡住让他难受,只有成就者使他到顶轮都是清凉的。所以,他处理事情累得难受的时候,只要念几遍随便哪个成就者的名字就可以了。更有意思的是,我跟他说,既然你自己也修得很高了,念别人的名字不如念自己的名字试试,求人不如求己啊,他一试,结果全是清凉。由此看来,念阿弥陀佛肯定是有用的。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念佛,是清净心呢,还是贪求心、执着心、妄想心?如果是后者,那发送出去的就不是阿弥陀佛的佛号,而是成串的业力,念得越多,造业就越大,难道真以为带着无量业还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21 20:11:00 +0800 CST  
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析: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译文为,以正人、正己之心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清静、无为之道去治理天下。译文看似清楚,但仔细对比一下,“治理国家”和“治理天下”怎么完全不同呢?即使“国家”比“天下”小,那也不应该是天壤之别呀?所以,依文解义往往会把我们越绕越糊涂。我们不妨先看下文。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是,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这就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结果。对照一下,发现与两千多年后的现实社会还完全吻合。不是老子有什么超强的预测能力(这是小看他了),而是他站在“道”的高度往下看,社会不管怎么发展,滚来滚去就是这个样子。那面对这种现状怎么办呢?几千年来,无数的社会精英前仆后继,搞出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学派,想用更高明的手段继续“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两者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死套。

这里,“正”、“奇”都是世俗的产物。过去几千年以及现在都是这么干,将来也还得这么干。有人因此认为,老子也脱不了俗,也喜欢搞点阴谋诡计。真是这样的吗?大错特错!老子只是站在“道”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做了一个白描。

不管人类的智商再怎么提高,想把一个死套解开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子高瞻远瞩,知道“正”也好,“奇”也好,都没有意义,唯一的办法是“以无事取天下”。这里的“无事”即是“道”,“天下”即是十法界,也是“道”。注意这个“取”字,不要以为像现实社会那样非要用武力才能夺取一片疆土。实际上,只要“无事”,自然就“取天下”了,所谓修道,无非就是“无事去”。所以老子接下来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表面的意思是,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注意,这里的“无为”“好静”“无欲”都是“无事”,都是“取天下”的法宝,也都是修行的无上秘法。若问:“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描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答:这是极乐世界!现在要去极乐世界的人不少多如牛毛吗?咋就不知道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呢?如果连极乐世界是什么样都不知道,那还怎么去呢?话说回来,这样的境地在现实社会能成为现实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因为这样,很多人批评老子的思想只是乌托邦的幻想,看似有理,实际上是我们错解了老子。

一提到“民”,我们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老百姓,于是千方百计去治理,可是怎么治理也没招。其实,想治理就是多事。众生的本性都是佛,只是现在在六道轮回的轮盘上玩得乐呵而已,干我们什么事?等他们玩够了,不总会有回家的一天吗?所以佛说:“心净则国土静”。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自心妄想这个“民”不管,却老想管他人的闲事,还自喻为“以天下为己任”。社会为什么乱,因为每个人不管自己,却想管别人。那人们为什么都想管别人呢?因为他管不住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管住自己,那天下就真的无事了。

所以,我们现在不管外面的“民”,只管自心这个“民”。现在我们再把上文的“民”替换成“心”,重新来解释那一段,是不是一通百通了?这一段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无事”,“心”就自然归“道”了。问题是,要我们有事容易,要真的“无事”就太难了。《心灯录》上说:“要脱离生死,要修行,要悟道,要成道,要成佛,要具智慧辨才神通,要建立佛国净土,坐金莲台,说教典,说公案言句,要度尽众生”都属于有事。要知道,我们的本来“现成是佛,若有用心处,便与现成相反,越用心越相反,则生死轮回无有穷尽。若能当下一歇,即是菩提”。可是,我们歇得了吗?

如果歇不了,我们就不妨来玩玩。其实,只要在“道”中,《道德经》怎么解都可以,不信就试试看:

作为山沟里的农民,我养着一窝鸡,种着一个菜园子。我对它们有绝对的统治权,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杀予夺,就我这待遇,也就相当于小国王了。为了保护菜园子,我将鸡关起来养,结果鸡不但不长肉,还生病,看上去已经不像只鸡了(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没办法,我只能将他们放出来散养,这下它们可高兴了,疯狂地扑向我的菜园子,一边吃菜叶,一边用脚刨地找虫子,一下子把我那整洁的菜园子搞得乌烟瘴气(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我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于是迅速做了很多稻草人立在菜地里,刚开始还真把鸡给吓住了,后来他们识破了我的诡计,不但不怕,还飞到稻草人上垒起鸡窝来(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没办法,我只能拿出最后的绝招,用篱笆将整个菜园子围起来,这确实好了一阵,可是,鸡们还有招,找准薄弱环节使劲钻,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钻出几个洞,有的鸡甚至练出了飞翔术,能直接飞过去,我是彻底没招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一气之下,我菜也不种了,鸡也不喂了,我饿死你!没想到鸡们从早到晚到处找虫子吃,一只只长得油光发亮(我无为,而民自化)。

早晚我也不收关了,管它自生自灭呢,谁知道天色将晚他们就自动回鸡窝,天刚蒙蒙亮就自动出来,从不睡懒觉(我好静,而民自正),更可喜的是,一只只下起蛋来了,每天“个个大”的叫声唱得我乐开了花(我无事,而民自富)。

而且,种的菜虽然没了,却到处长着各种野菜,鸡们吃它的虫子,我吃野菜加鸡蛋,大家相安无事,甚至是其乐融融(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家看看,《道德经》是不是很好理解!大家理解不了,是因为心太大了,老是想着天下啦、邦国啦、用兵啦、统治者啦,唯独不回头看看自己的心。我作为一个小农民,而且是天生的近视眼,所以只能拿最近、最小的这些事来比拟。

大家能够将自己缩到最小最小、放到最低最低吗?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22 20:28:00 +0800 CST  
第58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解析:

我们先看译文:政治浑厚简单,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专家认为这一章的文理不通,连不到一块,怀疑是错简,我说不是错简。当然,专家也给过老子一些高的评价,说老子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这个评价犹如把鲸鱼说成泥鳅;还说老子是古朴的哲学家,这个评价犹如把栋梁说成是芦苇。

现在,我们把这一章的“枝叶”去掉,剩下:闷闷、淳淳;察察、缺缺;祸、福;正、奇;善、妖;方、不割;廉、不刿;直、不肆;光、不耀。看到没有,不全是一体两面的事物吗?就像散文,随你怎么散,不都是在说“道”吗?

现在大家跟着我的思维:我说一个“祸”!大家是不是在想:“什么祸?是地震、洪水,还是飞机失事?”这是我们常有的思维模式。如果A代表:是的、对的、好的、白的、善的,B代表:非的、错的,坏的、黑的、恶的,要是用逻辑推理,A跟B之间是不会相等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善人就是善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会严格划分出来。然而这一划分也就让我们永远呆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所以,我批评专家,其实是我的错,因为在专家的世界里,就是他们认为的那样。然而要是一直那么去思维,就只能像驴拉磨一样,永远也找不着“道”。

现在我们反推,如果整个世界没有“福”这个概念,那“祸”这个概念能在我们的脑海里存在吗?所以,“福”“祸”就像手掌手背,再怎么残疾的人能够残疾到只有手背没有手掌吗?当我说“祸”,大家应该马上联想到“福”,所以,在禅的智慧里,祸就是福,福就是祸,因为他是分不开的,只要消去一个,另一个自动就没了。

而且,既然他们都是一体两面的,互相转化就是很正常的事了。我们的手掌手背是不是每天要无意识地翻转无数次?所以,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还觉得这一章成不成文吗?

我这么说,大家可别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搞得黑白不分了。一般众生是从“自我”去界定是非、好坏,所以结果总是带着自我的偏见。得道者不是分不清是非、好坏,而是不从“自我”去界定,知道好的也会变成坏的,坏的也会变成好的,变来变去,无非是一阵风而已,自然就不会执着于是好是坏了。

所以,学习这一章就是要把握一个原则,“不变”是不一定的,“变化”是一定的。就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吧。哪怕是一个传正法的修为很高的师父,一旦被财色名利所染,身上的业力将越来越重,逐步沦落为邪师,成为魔王的形象代言人。唉,末法时代,谁都没办法!那么,普通信众呢?尽管他们的本性都很善良,一旦被伪劣的佛法或传统文化洗脑之后,就变成了愚善之人,他们表面上是做善事,实际上却是造恶业,可他们自己还以为这是行善积德,实在可怜!

所以,当我们知道对立着的双方总是不断的转化的时候,看待什么事情自然会平淡很多。塞翁失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但问题是道理归道理,一事当前,马上就把“自我”放入事情里面去了,之前的道理忘得一干二净,没办法,“人之迷,其日固久”。

这一句才算本章的落脚点。我们不要以为一开始说“政”,就以为这一章是讲治国的,不是!老子仅仅是拿各种现象举例,然后得出结论:我们世俗人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大迷局里,已经很久很久了,永远没有尽头。因为这些东西是会发酵的,是会传染的,是会突变的,如果不能醒过来,那就生生世世这么转下去了。

需要注意的是,“人之迷,其日固久”是老子两千多年前说的,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众生就已经迷得一塌糊涂了,何况现在呢。而且,这还只是表象的解释,要知道,我们的本来都是佛,但自觉明空昧以后沦为众生就都迷了,这才是真正的“久”啊!再说这个“人”,既可以是地球人,也可以是外星人;既可以是老子那个时代的人,也可以是我们现代的人,甚至可以是未来的人。更宽泛地说,这个“人”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情众生,也不管是有实体的还是虚态的,总之都属“迷”。

有人就因为这一“迷”字,对我大动肝火,意思是像他那么优秀的人怎么可能迷呢?于是质问我是不是也“迷”。这是愚蠢的问题,我要是不迷,会累世历劫受那么多的罪?我要是不迷,还会披着这张人皮?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有了点钱或者有了点权势就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怎么样,这才是真正的大迷啊!《心灯录》上说:“要知此三千大千世界并佛国净土,乃一大梦幻戏场。若认真了,便万苦交集。若着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总是看不破,便有彼此是非善恶报应,投入火宅,自寻烦恼。要知此三千大千世界并佛国净土,乃一真实道场。若认为虚幻,任意而行,则因果不爽。修四圣者,自然高登四圣。修人天阿修罗业者,自然入人天阿修罗。造三途业者,自然堕入三途。其中报应丝毫不昧。”

那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行,就是悟道。我们越修就会越圆,身上的刺就会越少,也不会那么锋芒毕露了,总之与整个社会的人事物就越来越相容了,于是越来越向圣人靠拢了。“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几句仅仅是举例圣人是在没有分别的一体世界,也就是在“道”中。

如果从相上解释,“方”就是“大方无隅”,当然就不生硬了。“廉”就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人事物无所不知的那种穿透性,而这种穿透性是不会伤害任何事物的。“直”就是直心启用,不做意识思维,心里没有任何小九九,也就不可能放肆了。“光”就是身上散发出来的很强的光,只是世俗人看不到,当然就“不耀”了。其实,这些话怎么解释也没什么用,因为这都是“道”上的东西,证到了,自然就明白了,如果没证到之前在这些文字上反反复复的研究,除了增加知见,没有别的作用。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要把自己埋在文字堆里,而是要知道当下该怎么做,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有机会就赶紧修行吧,要知道,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修行,其它的任何事都是造业。理可顿悟,事需渐修,慢慢来,总比活在大迷缸里好。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23 20:17:00 +0800 CST  
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析:

“治人”就是修身,“事天”就是养心。不管我们为人处事也好,历缘对境也好,都“莫若啬”。什么意思呢?不是要我们吝啬、抠门,是要我们少动意识。不管大家信不信,整个宇宙都是意念力造出来的。反过来,动意识是要消耗巨大的能量的。再说,所有的心意识都是造业!另外,“啬”就是要我们惜福,就是要珍惜大自然的资源,不要浪费。我们为什么老是觉得福报不够,都是被我们自己白白浪费掉了。

大家随便看看,整个世界都在严重的浪费,好好的楼房拆了重建,刚修好不久的水泥路又破开,新房装修又拆掉重来,好好的家私就当废品丢掉,还有,食物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不错,社会是大大发展了,但我们的心理问题是不是越来越多了,稀奇古怪的病是不是越来越多了?都是我们自己造的业啊!

当然,惜福也包含着感恩。万物生长靠太阳,而我们的生命靠的是法界的恩赐,所以,我们对社会、对众生、对自然乃至花草树木,都要有敬畏之心。当我们真正臣服于十法界之后,感恩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善心就会自动启用,善念就会自动萌发,到这时候才算“是谓早服”。用最简单的话说,“早服”就是把自己看得很小、很低,以至于渐渐地“无我”。

这里特别要重视的是“早服谓之重积德”,道理非常简单,把自我一放,一“处下”就是积德,而且积的是大德。所以说,任何一个人要积德都非常容易的事。修行人都知道要积德,我常常看到很多人努力做义工、放生等,做一些面子上的善事,一心就想消业,就想积德。有些人甚至已经做成了病态。然而,他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心情也依然是一团糟,更主要的是越修越愚蠢,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贪嗔痴慢疑时时在造大业,他苦苦地坚持做那些所谓的善事,其实那是他在受报!不仅“德”没有积上,还罚得他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我的一些朋友现在也在受这样的报,我从侧面提醒一下他,结果半点用都没有,所以,我常常感叹因果业力的可怕!

“德”不仅是修行的资粮,也是任何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能源,就好比是汽车的燃料,没有燃料,任何宝马、奔驰都只是废铁。可见积德有多重要。然而,“德”不在外面,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

有些人好像也明白这个理,心想:“我要悄悄地做,不能让别人知道,这样才有德”。这是很可笑的,跟掩耳盗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问,当你那个想积德的心一动,你能瞒过你自己吗?既然自己都瞒不了,你还能瞒得了十法界?

当然,我上面说的还是世俗层面的重视积德,而老子所说的“重积德”是离相的,意思是“归道”,只有回到“道”中才算真正有“德”。六祖也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总之“德”是在自性中的,不可外求的。我们说积德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层次太低,需要慢慢积累一点修行资粮。好比现在普通的打工者要在城里买房,连首付都付不起,别着急,慢慢存钱嘛。

我们的“重积德”是累积修行资粮,其能量是相当有限的,而老子的“重积德则无不克”。到了“道”的层面当然就“无不克”了,难道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游离于“道”之外,而不受“道”的“管控”吗?所以,这句话如果从世俗层面解释,是解释不通的,只能纯粹从字面上翻译出来,结果连翻译的人也不知道真正的意思。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直白的说,哪怕是太阳,它的能量也是有数的,但“道”的能量谁来衡量?拿什么来衡量?所以,连老子都“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这个“国”是什么意思?如果解释成国家,那跟前面的“莫知其极”就连不上了。就好比一个漆黑的山洞里面,把整个太阳放进去,终于亮了,这不是胡扯吗?

所以,这个“国”绝对不是国家,而是我们本来的家——自性家园。遗憾的是,我迷失这个“家”已经太久太久,甚至都不能用“年”来计算,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本来有个真正的家,于是把商品房当自己的家。就像流浪汉,久而久之把桥洞当家。

现在你找到家了,回到家了,所以说“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当回到家之后,你就是“佛”,你就是“道”,你就是“母”,这样当然就“可以长久”了。这时候还说什么呢?所以“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源头,所以说它“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就是常明、常觉,也就是历历孤明。到了这份上,恐怕佛陀和老子都会把嘴闭上了,谁还能解释?谁还需要解释?

注意,“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几句看似是逐步推进的,有层次的,其实说的是一个东西:“道”,老子怕我们不懂,只好掰开来说。

说到这里,我真是法喜充满。《道德经》竟然是这么了不起的顿悟法,不仅把根本的东西说得明明白白,还告诉我们该如何实修。对于不修行的大众呢,《道德经》也照样实用,甚至是那些歪解、错解的,解出来也有他实用的人群。以我的浅薄来看,全世界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有缘人珍惜吧。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7-24 20:20:00 +0800 CST  

楼主:东埭村委会

字数:153199

发表时间:2018-05-26 16: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6-13 23:00:29 +0800 CST

评论数:16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