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看似哲学,超越哲学

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析:

大家都知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诚、有信用的话不会很美;说实相的话,也不会很美。我个人在这方面就有深切的体会。

我曾在《眼泪为谁流》一文中写道:“我为某些真心关心我修行的朋友哭泣。你们看得起我,把资料和信息无私的传递给我,目的就是想拉我一把,按理说我该感恩戴德,但我除了说声谢谢,竟无话可说,因为我心里知道你们学的法不究竟,但我要说出口,就连朋友也没得做了。以前我类似的傻事干了很多,除了得罪人,没有别的作用。后来我就想通了:正道、邪道都是道,各有各的因缘,我自己不是曾经也接触过很多邪法吗?要是没有那些经历,哪能走到现在!

我为众多被洗脑的朋友哭泣。文化是最能害人的。成功学是个骗局,大家都知道了。现在,以佛道的名义、以传统文化的名义的各种教育,看似非常的正能量,而实际上里面夹杂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因为教育者自己没弄懂,在名利的驱使下,在慈悲、公益的掩护下,怎么可能不在糖衣里面包上毒药!而被教育者还一个个感恩戴德,然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去帮助传播,他们自以为是在积德,而实际上现世就在受愚痴报,不知道后世要多少劫才能醒悟过来,悲哀啊!”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意思是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这一点我同样体会很深。我这一辈子就没有准备出任何书,因为现在谁都想出书,结果到处都是害人的书,而真正中国文化的精髓,如《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等却冷落一旁,甚至被严重误解。这次解这个《道德经》实在是不得已。

我保证,《佛道一如道德经》是原创,里面很多新锐的论点都是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都是写到那里的时候自己蹦出来的。《道德经》没有版权,所以《佛道一如道德经》也不要版权,作者就叫“山顶洞人”。我甚至都没准备出书,扔到网上了事,有缘人自然能得到。

《道德经》是世界的财富,是法界的真理,被糟蹋成那样,实在不忍!现在被我这么解出来,不知道要受多少攻击。所以,我早就准备好了,哪怕有一万个人攻击我,而有一个人因为这本书开悟,我也心满意足了。再说了,我可没有精力跟那些饱学而又饱食的人士争辩,惹不起躲得起。

现在网络发达,个人的表现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很多人争辩其实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因为他找不到真我,只好到处找话题,找说话的窗口,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自己还活着。如果要我跟这样一群人在六道里争高低,值得吗?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我坦白的告诉大家,跟那些饱学之士相比,我是文盲,如果是用手写,我不知道要写多少错别字,幸好有电脑帮忙,拼音打字可以减少很多错误。

我最佩服六祖慧能,他的那种大智慧可以令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骚客汗颜。我们学佛修道,需要学的是佛法、道法里面的大智慧,不是为了玩嘴皮子!我们别以为自己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书就算有智慧?别以为自己有多大名气、有多少弟子、多少粉丝就算有智慧?那都是造业,而且造的是无量业!

所以,在老子看来,这些人都是“虽智大迷”。什么叫智慧?不开悟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真理实相,“但得本,不愁末”,接下来自然会“一理通,万理彻”的,这才叫智慧。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译文为: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权威的解释是,圣人也不存什么钱,粗茶淡饭,但是就爱帮助别人,越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越充实。这种解释肯定连他自己都不信,但现实社会就喜欢拿自己都不信的高调去胡弄别人,有些人甚至因此成全了他个人的“事业”。

所以,这句话如果从财富上去理解,就会发现不合事实,既然自己没有积攒多少财富,还一个劲的布施,一个劲地帮助别人,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我们的问题在于看到“不积”就马上想到“钱”,没办法,世俗人的眼界就这么高。

有一个“傻”修行人,面对他觉得该帮的人,就以无我利他之心全力的去帮,我亲眼见到他被对方的业力干倒几次,谁知倒后马上又“人”将他扶起来,而且比之前站得更高,他的修行就是这么上去的。坦白的说,如果我修行还有一点点进步,那也不是靠打坐得来的。所以,从修行角度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仅真实不虚,而且是很好的修行方法。

善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行善,也就是有意的做善事,虽然是有为法,但我们这些业力深重的世俗人还必须这么做起。第二是善行,也就是起心动念都是善。比如你看我这本书受益了,真心希望其他人也能受益,于是发愿推广,总共推广给了一千个人,结果却没有一个人受益,没问题,因为你发送了一千个善念,所以依然有一千个善德,与他人接受不接受无关。而且在推广的过程中,你对书的理解会更深,双重受益。第三是至善,至善无善,无善无不善,这就是圣人的层次了。

对圣人来说,从财物上帮助人和精神上安慰人都不是真正的帮人,只有开启人们的智慧,使他们觉悟自心,才算真正的帮人。圣人常处于“空”的状态,他的心里既不会像我们一样想着过去、现在、未来那些破芝麻烂谷子的事,也不会像我们这样存储了很多拷贝来的死知识,所以说“圣人不积”。“不积”就是空相,相当于电脑联网了,但鼠标没有点击任何条目的状态。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是因为有了因缘,需要应付世间的事情,于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圣人生的这个“心”是真心,而真心跟十法界是联网的,也就是十法界的智慧随他调取,越用越有,越用越多,就像电脑,一旦连上宽带,就可以搜索无限。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联这个网,只有联上了这个网才可以叫做有智慧。

接下来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所以说它“利”,估计没人会反对。但是,要说“不害”就有点费解了。像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怎么解释?我说这些灾害是从我们的小我出发判断为灾害的,对自然来说,一切都是该发生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大自然无心啊!既然无心,当然就更无害人之心了。不管我们怎么对待它,怎么评价它,它就是那么运转着,平等地对待一切事物,所以说“不害”。

至于个别人遭受了自然灾害,那是自己的因果业力所致,与“天”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道”难懂?因为我们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思考,结果越想就越麻烦。如果我们能够站在“道”上看问题,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包括我解这个《道德经》,可别以为我这点小脑筋能想出什么观点来,是因为我守在“道”上,遇到难题的时候,只要我往“道”上一立,就发现怎么转都是圆的。所以,整个八十一章解下来,没有半点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道”就是圆的。

“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个“为”不是“有为”,也不是简单的“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而“不争”则涵盖了“不我争”,也就是说,这时候十法界都是他的,他已经争到了一切,所以“不争”就是最大的争。说到这个份上,其实再怎么说都是废话了,解析《道德经》也就结束了。

老子、佛陀也到三界外逍遥去了,剩下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估计还得没完没了的“争”下去,那大家就继续“争”吧,我到墙角晒太阳去。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8-16 20:40:00 +0800 CST  

楼主:东埭村委会

字数:153199

发表时间:2018-05-26 16: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6-13 23:00:29 +0800 CST

评论数:16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