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看似哲学,超越哲学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6 08:31:00 +0800 CST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 关于"道",佛陀以"空"来称呼;儒家以"无极"来称呼;耶稣就用"上帝"、穆罕默德就用"真主"来称呼。那到底什么是"道"?如果将"道"解释成规律,那只能去幼儿园哄孩子。

"道可道"吗?当然"可道"。它本来寂灭,无在无不在,动静一如,显微无间。大则包含十方,小则细入微尘。一片清虚,万相无碍。寂静而丝毫不减,喧扰而丝毫不增。动静两时全体现,从来不曾隐藏,从来不曾显露。归纳一下就是:它是不生不灭的,是实相无相的,是时空无限的。有首诗所描述的正是"道"。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上面的文字已经把"道"给说得很形象了,但问题是,不明白还是不明白,因为"道"是需要体悟的,不能只在文字名相上绕来绕去。事实上,"道"本无名,为了沟通方便,就给它命了一个假名。"道"着重在"空"上论述;"名"着重在现象界论述。

既然"名"都是假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执着在经典文字名相上,那肯定是找不到"道"的,要么放弃和否定,要么容易落在宗教信仰的层面。所以,我们学佛修道需要借助经典的指引,但不要执迷在经典的文字名相上面。

当我们把"物质"逐步解析,第一步是分子,再解析就是原子,原子外围是电子,中间则有质子、中子,再追溯下去是光子、介子、夸克。目前所能够找到的是夸克,再击碎之后发现是"能源",然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是一个"空"的世界。物理学家只能够看到"能源",看不到"空"的玄妙。

"空"不等于"能源","能源"是弥漫在整个无边无际的"空"里面的。它们合在一起,无形无色、无质无碍,所以称做"无"。

"无,名天地之始","无"是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这个"无"里面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是顽空,那就不可能生出万物。所以,这个"无"是真真切切的"有"。

"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母体。我们可以方便的把"有"理解为"能源"。当因缘成熟的时候,"能源"会凝结而形成极微小的粒子夸克,然后再慢慢凝聚而形成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分子。不同的分子再经过排列组合,就形成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现象界,一切你、我、他、乃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是这样演变出来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当我们明白了这个"无"和"有"之后,就要常常站在宇宙的本体,也就是要从"空"、从"道"的角度,去感悟天地万物的整个演变过程,以体悟它们的奥妙、浩瀚和伟大。反过来还要常常站在"有"的立场,去观察天地的孕化,以至于演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会感到,大自然造化万物竟然是如此的"徼"妙、玄妙。

《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色"就是"有","空"就是"无"。现在的物理学家发现能源能够转换成物质,物质又可以转换成能源,也就是"有""无"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但是,不管怎么转换,都是"同出而异名",都是来自于无边无际的"空"、无边无际的"道"。

这样的"道"实在是无法形容、无法诠释。难怪老子在深度体悟"道"的玄妙之后,由衷地感叹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说到"门",大家头脑里马上会有个"门"的相,生活中,我们什么样的门没见过!正因为如此,修道的人最容易着相去找悟道的"门",道家把"门"叫做"窍",用一些隐喻、暗语,犹抱琵琶半遮面,说得人心痒痒,于是努力去找这个"门",这个"窍"。而这一找,则让我们亿万年也悟不了道。

特别补充:通常意义的"宇宙"是从三维的角度说的,而"法界"则包含了更多高维次的空间,所以在以后的文章里我通常都说"法界"。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6 08:35:00 +0800 CST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美"和"恶"是两边;"善"和"不善"也是两边。世俗人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总是要么落在这边,要么落在那边。然而,要是没有"恶",就显示不了"美";没有"不善"就显示不了"善"。也就是说,"恶"里面本身就包含了"美","不善"里面本身就包含了"善",反之亦然。所以,在禅的智慧里,"恶"就是"美","不善"就是"善",反之亦然。

禅宗是佛陀的心密,是教外别传,为什么最后来到我国被保存下来呢?我们继续往下看《道德经》就会发现,《道德经》里面充满了禅的智慧。原来,老子和佛陀悟到的是一个东西!学术界公认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但我说这是小瞧了老子,辩证法怎么能与禅的智慧相提并论!

关于"禅"的智慧,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我说手掌,同时就肯定了手背的存在,因为任何单独一方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既然明白了手掌、手背是一体,那就干脆离了手掌、手背,因为他们都在手上。而且,我们也不住这个"手",用就是了。我们吃饭的时候,谁还会老想着"我是用手拿筷子吗?"

十法界万事万物本来都是一体的,没有分别,是众生用"自我"将它们强行划分开来:美、丑,善、恶,好、坏。总之,任何事物都要分别清楚,然后就去追逐我们所要的,排斥我们所不要的。为了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去追求,就去索取,甚至采取某些手段。于是,我们的心就不单纯了,甚至渐渐丑陋了,这就是"斯恶矣",就是"斯不善矣"。

接下来,老子举了几个例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如果树立一个"有",同时也就承认了"无";如果树立一个"难",同时也就承认了"易"。接下来的"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一样的道理。当然,这些事物仅仅停留在理上明白还不够,如果我们能够将它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那将智慧大增。所以,学《道德经》学的是老子的大智慧。

人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众生往往都是攀比一辈子:比我美的、比我丑的,比我强的、比我弱的......事实上高低、贵贱、大小、多少都是我们贴上去的标签。我们能否不要贴这些标签?把这些名相都去除掉,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就像法界平等地对待一切事物,多好!

而要真正的不比较、不分别,那就只有处在"无为"中。所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那为什么还要"行不言之教"呢?实相本来就没有文字,何况万物都是我们的老师,虽然它们没有语言,却以自身特有的形式为我们说法。当我们真正做到以万物为师的时候,就已经是超然的状态了。反过来,我们人类的语言那么丰富,却往往成为纷争的祸根!也常常成为害人害己的造业工具!

看看我们的法界老师吧:"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就好像是我们的父母,无条件的承载、养育着我们,却从来不跟我们炫耀它有多伟大,更不会跟我们居功、向我们邀功。试想,真正对我们最重要的,却都是默默在奉献、默默在承担,我们能不能去感受?能不能去体会?当真正体会到十法界对我们的恩赐,就会生起惭愧心,生起感恩心!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去"。我们一辈子不管捞取了多少,想尽了多少办法保存,最后都是两手空空而去,无法做到"不去"。而人家因为"不居"就"不去"了。何为"不居"?就是"离一切相",就是"无住",就是"常在觉中"。有人说,错了,老子是说"万物",而你偷换成"人"了。我说,万物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万物。就这么一点诀窍,绕得过就是佛,绕不过就是众生!

特别补充:在以后的解析中,会反复出现"世俗人"一语。什么样的人叫"世俗人"呢?首先我坦然承认,我就是世俗人,至于大家是不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描写的就是世俗人,我把它歪批了一下,大家不妨对对号吧: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惊喜,墓地涨了百倍!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没事,见钱就能眼开!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庆幸,生前包有二奶!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瞎说!谁不孝顺儿孙?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6 08:35:00 +0800 CST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析:我们先看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有一天我拿着一个小镜子在理胡子,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梦里,我来到另外一个星球,那个星球的人见到我的小镜子,如见稀世之宝,男人们嫉妒,甚至想图谋不轨,而美女们则争相示爱,我当时那感觉呀,现在想起来还美滋滋的。这时,一个人搬来一块篮球大的钻石,要跟我换小镜子,你说我能不换吗?这样的交易连傻瓜也会答应的。奇怪的是,等我换完之后,所有的人都追那个人去了,再没人理我。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个钻石星球,钻石比石头还多,他们最恨的就是钻石。但他们没有镜子,镜子才是他们的无价之宝,我一下懵了。就在这时我醒了,刚醒的那一刻我还乐了一下:小镜子还在手上。可是一秒钟之后,你懂的......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恨不得把那块钻石从梦里带出来。

由此我想,如果社会上出现"尚贤"的风气,把位高权重的人推举出来,人们就会往最高的地位争取,在争夺的过程之中,彼此就免不了互相排斥,甚至勾心斗角,"自古文人相轻"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推举一些难得的财物,就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人们的欲贪越多,心境就越乱,就越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什么叫"难得之货"?只不过是欲望堆积而成的虚幻而已。现在,物质越发达,人心的欲望反而更无穷;科技越发展,家里的警卫系统就越来越严密。然而,这种发达到底是让我们过得越来越舒服、自在、安心呢?还是越来越紧张、忙碌、焦虑呢?反过来,如果没有那些可以贪图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社会也就自然安定了。

当然,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保持健壮。此外还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本性。也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

很多人因为这一段话批判老子,说这是愚民政策。其实,"知"是术、是谋、是世间的世智辩聪。现在,我们聪明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科技、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不可想象!但是,我要问一句:你幸福、快乐吗?我想,几十亿地球人也没有多少人真正从内心感到幸福、快乐的!就算有,也是短暂的,很快会退去,被其他情绪替换。为什么呢?都是被"知"害的!这个"知"与老子、佛陀的大智慧是有天地之别的!要得到佛陀、老子那种大智慧的先决条件就是"无知无欲"。"无知"就不会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欲"就不会去抓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说到愚民政策,还得多说几句。人类自古以来就被愚弄,几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说流派都是愚弄人的。我这么说好像愤世嫉俗、自高自大。相反,民众是需要被愚弄的,就像孩子需要被哄一样。否则,地球上几十亿人,一个人一个思想,那将乱得不可收拾!

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国家的政界跟宗教的关系都非常密切的。我一直认为那些劝人向善、让人规矩的宗教都是好宗教。而且,《圣经》《古兰经》也绝不是一般的书,值得一读!

我也曾经是宗教中的一员,不同的是我从前门进去,又从后门出去了,因为我要追寻的是法界的真理实相。我们常常把佛法、道法与佛教、道教混在一块分不清,我告诉大家,现在市面上大家接触的全是宗教,不管他如何标榜自己不是宗教。

迷信宗教是迷信,迷信科学也是迷信,迷信大师的学说还是迷信,我们为什么总是迷信?因为我们总是自以为聪明。

有人把佛教解释为"佛的教育",这是胡说。佛说"实无一法可说","实无众生可度",他教育谁了?可以肯定,从古至今唯一不愚弄众生的只有佛陀和老子,佛法和道法是法界的真理,是给我们开智慧的,是帮我们摆脱被愚弄的,遗憾的是我们业障太深,搞不懂,只能停留在宗教的层面。

这里要强调的是"无为"。"无为"是老子和佛陀的共识,很多专家学者把"无为"解释为"不妄为",错得离谱!"无为"就是《金刚经》里的"无所住",就是《六祖坛经》里的"无二相",也就是"空"、就是"道"、就是"佛"、就是"如如不动"、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空无本性!

总之,当我们明白了的时候,怎么说都可以,当我们不明白的时候,想从历史上、从文字中去研究,那只能错上加错。因为越是深入研究越是"有为",在"有为"的状态中想了解"无为",那是痴心妄想!我们学佛修道,就是要回到"无为"中去。在"无为"中也就是在"道"中,而"道"是"无不为"的,我们当然就可以"无不治"了。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一定很郁闷:"要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要我不争,要我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这还让不让人活呀!"确实,上面的观点与现实格格不入,难道我们要脱离现实去追求虚无的"道"吗?当然不是。只是这个"无为"的"道"确实比较难懂,出现一点纠结也是正常的。别着急,后面还有"无不为"呢,这就是"道"的魅力。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6 08:36:00 +0800 CST  
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很简单: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祖宗。隐没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从文字来看,译文很准确,对"道"的描述也非常精准。但是,多少人能通过这些文字悟道呢?"道"就好像一个大豁口,无形无象,无边无际,看又看不见,摸又摸不着,里面似乎什么都没有,而实际上却蕴藏着无限的能源,任凭怎么用都用不完,所以说"用之或不盈"。这比任何魔幻想象还神奇,然而却是无比的真实!

修行到一定高度的人就会发现,整个人体就是一个能量团,每一个穴窍,乃至每一个毛孔都与法界连通,能量可以自由地出入,到这种程度,自然会百病全无,而且食量也会减少一半以上,因为那种能量进入体内比什么营养品都强。练过气功的人也会有体会,他们是可以感觉到一种存在的,这种存在就是道家所说的"炁","炁"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暗物质,它就在"道"中,而"炁"和"道"并不能简单地分成两个事物,如果说他们是一个"东西"也不对,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东西"。

然而,就是这不是"东西"的"东西",却可以演变出所有的现象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动物植物,还有你、我、他的形体乃至思想意识......原来十法界是一个"妈"生的,这个"妈"就是"道"。"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佛教把它称作佛,基督教把它称作上帝。其实,佛、上帝、真主等等,都不是有形有相的大力神,它们就是"道"。

"道"就是这样的难以琢磨,从"横"的角度看,"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的;从"纵"的角度看,"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的。我们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宗史无从考证,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它是天地万物的"妈"。

那么,"道"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老子和佛陀给我们揭示说:"道"是不生不灭的,因为它不生,所以就不灭;因为它不灭,所以就不生。总之,"道"恒常就是那样!"道"不自生,却能生一切,不管我们能不能想象得到,它都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一章讲完,实在索然无味,因为"道"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远太远,还不如看场科幻电影来得实在。然而,"道"真的离我们远吗?不!

第一, 我们就生活在"道"中,没有一刻可以离开"道"。第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本来,也就是我们的真"我"就是"道"。如果把人比作电脑,肉体就是硬件,"我"就是那个驱动系统。这个"我"能视、能听、能言、能穿衣吃饭、能应酬问答、能行住坐卧。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我"能生一切众生,能生一切佛陀,能生十法界,总之无一物不包括在内。天地不能比其高厚,日月不能比其光明,古今不能比其久远,十方不能比其宽洪。又平常,又奇怪,又隐密,又显露,大而无能载者,小而无能破者。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吓懵了?但这真真切切就是我们那个真"我"。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分别、执着、妄想,不能证得。我们为什么还不明白?因为我们还在妄想!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对这个"我"却一无所知?因为科技就是最大的妄想!如果我们能够回过头看看妄想者是"谁"?立马万事皆休,开悟就这点事。修行人谁都想开悟,可实际上开悟者凤毛麟角,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在用小我寻求开悟。

开悟有几种情况,第一是把"道"彻底弄明白了,这比较难。第二是并没有把"道"悟透,但由于本心非常善良,从来就没有恶念,这种人修行进度也会非常快,在进步的过程中逐步悟透。第三是根本不管"道"是咋回事,一旦知道了《心灯录》上说的"此我"就保任,久而久之也会智慧大开。除此之外,我接触的比较多的一类人是,说他没悟,他也知道自心是佛,而且说法也好像没大问题,但实际上还是似悟非悟。这些人往往心胸不宽,善德不够,只顾自己一个劲地往前抓法,还以为在不断精进,实际上是另一种迷。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6 08:36:00 +0800 CST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它们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刍狗"是以草扎制而成的用于祭祀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之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
这里翻译起来容易,理解起来难。自孔子以来,我们一直提倡"仁",为什么这里却将"不仁"与天地、圣人相提并论呢?原来,只要到"仁"的层次,就有分别心,而分别心一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就没完没了。

天地平等地善待一切众生,不需任何主宰者来命令和安排。不管是美国还是阿富汗,太阳同样的普照大地;不管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大地同样的滋养万物;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法界也不做区分。总之,天地对任何人事物都没有偏爱、没有私心,这就叫"天地不仁"。

这里把天地和圣人并列,看似不妥,其实,天地和圣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都是"道"。圣人也没有偏爱,没有任何私心,对老百姓平等相待,没有厚薄之分,没有彼此之分,随老百姓自由生息,因为大自然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

作为世俗人,即使不存私心,而且自身非常强大,也改变不了大自然的什么事物。大自然自有其运动规律,日月轮转、四时更替,万物因此生生不息,哪里有我们什么事?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大,生生不息。天地之间是空的,看似什么都没有,但一动起来,风雨雷电都来了,就连台风、地震也来了。台风、地震看似太狠毒,这是站在我们世俗人的角度看的,对天地来说,这只是极小的事,就好比我们感冒了,需要打个喷嚏将感冒细菌赶出去。

天地是"无常"的。没有"无常",也换不来大地的勃勃生机。说到"无常",我们总是心有余悸,而天地最正常的就是"无常"。反过来,如果天地没有"无常",一切只有好、只有顺,那就没法想象了。要知道,有生才有灭、有灭才有生,去掉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无常"是中性的,当我们了解之后,就不会惧怕"无常",而是坦然的笑对"无常"了。

现实中,我们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另一方面却努力地想抓住"常",希望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永远属于自己,结果可想而知。其实,"无常"只是幻相,"无常"之性本来真常,不管现象界怎么变,我们的自心佛是如如不动的,这样的"常"我们为什么不要呢?我们总想在现象界抓住"常",就好比拼命地按住自己的影子,想让它不动一样,请问,如果我们自己不动,我们的影子能动吗?

天地的"无常"是对一切事物最中正的安排,而我们总是从自己的小我出发,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逃避"无常",从而达到个人理想的结果,于是计划、游说、争辩、号召、表白,结果怎么样呢?可以肯定,最终一定会被"无常"击倒,所以说"多言数穷"。这个"言"不要简单的理解为话语,所有的有为法都是"言"。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守中"了。

禅宗讲的是两边不着,中间不立,但这里却说"守中",是不是矛盾呢?告诉大家一个原则,如果我们发现佛法和道法之间有矛盾,不能统一起来,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搞通,要找自己的原因,别去怪佛陀或老子。

这里的"中"不是中正、中庸、不偏不倚的意思,而是虚静的意思。在虚静状态下,零、一、万、无数都属于"中"。"中"也就是"空",也就是"道"。就是要我们回归本源、呆在"道"中,别让心意识瞎溜达,免得造业。这一章我们要是明白了这个"中",谁把我们当"刍狗"都无所谓了。

若问如何"守",这可是难题。《心灯录》上说:"开示者,开示他一切皆妄,惟此我(注:此我即自性)为真。悟入者,悟入他一切皆空,惟此我为实。明此我,最要保任。保任,最要观此我在这里,不可放他走作攀缘。不但世间一切法,即诸佛所说诸陀罗尼,如闻得只作清风度耳。惟观此我,则渐渐入于人位,是佛境界,过去诸佛都从此门入。观我久久,则惟有我,而忘却观。再久则忘乎自,而只有在。再久则在亦忘矣,而只历历孤明。"这可是实修功夫,若一时把握不了,只能慢慢来,机缘成熟时就发现原来如此简单。

特别补充:修行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弄复杂了。比如看这本书,谁要慢慢地看下去,自然就能消去很多业力,哪怕很多地方不懂也没关系,因为只要心里不起对抗,就会自动存入阿赖耶识里面。很多人为了消业,花钱花时间去做义工、放生等,结果得不偿失。然而,现在最好的消业、积福报的方法就摆在眼前,却不会有多少人接受,这就是业力啊!本人因为体验了消业的全过程,才深深地感到业障的可怕!大家平时也喜欢说"业力",却不知道说消业、想消业依然是造业!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6 08:37:00 +0800 CST  
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析:今天喝高了,一头撞在"玄牝之门"上,顿时感到天旋地转:
你是那么的空灵而玄妙,你是那么的虚空而幽深。我看不到你的踪影,只见你无穷的妙用;我听不到你的天籁,只闻你无穷的妙音;我跟不上你永不停歇的脚步,却被你踩了脚后跟;我摸不到你永不枯竭的玄门,只知道我是你生。
你是不死的谷神。因为"不死",所以"不生"。自身不死不生,却能生出天地万物,这是何等的奇闻!你就是玄之又玄的"道"。我用"谷"来象征你虚空的体态;用"神"来比喻你绵延不绝的生养万物的奇能。所以,我叫你谷神。

你是一位无比神秘而伟大的母性,谁都搞不懂你那"玄牝之门"。万事万物都从此"门"生出,你是真实不虚的"天地根"。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空生妙有"?莫非就是现实版的无所不能?

"道"是你的假名,你的真名谁也搞不清。老子说是"大",佛陀说是"空",我干脆叫你佛,以敬你这法界之尊。尊你那作用的无穷无尽,尊你那品格的与世无争。

说你天长地久,那是时间的无能;说你无处不在,那是空间犯了混。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都是因你无量的产能。你总是那么若隐若现,只能依稀体察你的"绵绵若存";你永远叫人琢磨不透,只能依稀感觉你的"用之不勤"。

以上说的权当酒话,现在酒醒了,回想刚才的梦幻镜头,突发奇想,那个神秘莫测境界是咋回事呢?不如偷窥一把如何?于是使劲一跃,一个引体向上翻上去,定神一看,就像打开了魔镜一般,我惊呆了:

世人埋没于富贵之中,习成骄傲丑俗之态。埋没于贫贱之中,习成卑陋寒酸之形。再往上看,生来聪明过人的,能诗至于李杜,能文至于韩、柳、欧、苏,于是埋没于文章中。再往上看,不以温饱为心,而以天下为己任,于是埋没于功业中。再往上看,想跳出阴阳五行之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于是埋没于仙道中,其余执一善,修一行,精一技的,更是不胜枚举。

一直以来,我都把这些人当做榜样、偶像,追他们还来不及呢,现在从"道"的角度看,他们不都是凡夫俗子吗!打个比喻,不管是大蚂蚁、中蚂蚁、小蚂蚁,反正都是蚂蚁!原来只要没有悟道、证道,都是一样的六道里轮回的众生啊!

于是我傻了,于是我累了,我只想回家--蓦然回首--十法界是自己的眼,十法界是自己全身,十法界是自己光明,十法界在自己光里,十法界无一物不是自己......这不正是"家"么......无语。

注:今天的解析不算数,大家参考一下译文自己悟吧: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生育的产门,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的永存,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特别补充:关于"六道轮回",世俗人不信,而不少学佛人则是迷信。不信固然麻烦,迷信则更麻烦。而要真正理解"六道轮回",就一定要悟道。本人关于《道德经》解析的全部八十一篇文章,不管是正说还是反说,也不管是在事相上说还是在根本上说,都是指引人去悟道的。

我有一个学生,曾经也是市面上的能人,面子也有,钱也有,总之是社会上被人羡慕嫉妒恨的那一类人,然而,他整天忙碌得连自己都不知道忙了什么,也曾学过茶道,家里也存有不少好茶却不喝,因为他没那个心情来喝茶。他的健康问题更是麻烦,身体无一处不难受,而这种难受只有自己知道,外人看起来他还是很不错的,很多中西医的朋友都拿他没招,靠大量的保健品维持......
开悟后,他回头审视自己的人生,感觉过去整个人就像活在地狱中。现在,他的身心都调整到了极佳的状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稳和平静,原来以前一直追求的东西就这样实现了,而开悟前的人生恍若隔世。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6 08:38:00 +0800 CST  
第7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析:天地确实了不起,不仅变化万千、威力无比,还能天长地久的活着。为什么能这样呢?老子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什么叫"不自生"?译文的解释是"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这是不准确的。

"不自生"通俗的解释就是"不下崽"。看看所有的动物、植物是不是都会繁衍自己的后代,结果有生就有灭,没完没了。我们什么时候听说过天地又生出一个小天地?不可能吧,所以说天地"不自生"。因为"不自生",所以也就不自灭了,"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译文的解释是:"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从文字相上说,这样解释没错,但请问,为什么退到后面反而就领先了?为了圆其说,估计只能举个别的例子来证明。所以,《道德经》的很多内容着相地去解释是说不通的。

首先对圣人的理解就错了,我们把圣人理解为最会处事的"人",其实,老子说的圣人就是"道",只是因为说"道"太空洞,所以说成"圣人"接地气些。

大凡只要是个脑子正常的人,对前后、上下、左右、内外等一定分得清,那请问,太阳、月亮是在我们上面还是下面?我们是在银河系的什么方位?银河系又在宇宙的什么方位?所以说,只要跳出这个小我,哪来的前后、上下、左右、内外!也就是说,到了圣人这个境界,先就是后,后就是先了,所以说"后其身而身先"。

再说"外其身",既然没有内外,怎么又说"外"呢?所以,这个"外"只是为了方便表述,其实是"无住"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说是"三界外"。注意,"三界外"也只是说法,十法界就没有任何一丁点地方属于"三界外"的。然而,如果修行没能实实在在地跳出"三界外"就不算真正的成就,这怎么解释我就不说了,只要我们还想问为什么,就去不了"三界外",也就不可能"外其身"。

接着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就是说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再帮一把,结果反而能够站得住脚。这么解释,相信很多人还是能够接受的。

但问题是,我们不是天地,也不是圣人,我们是俗人,俗人只能做俗人的事情,要俗人的东西,这些大道理与我们八杆子打不着,哪怕解释得再好我们都不来劲。于是专家又说,天地是客观存在的,是依"道"的规律运行的,从而真正能体现"道"。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然而,一说到"天",我们马上想到无限遥远处,一说到"人",我们马上回到自己这个身躯,中间隔着一条"天河",随你怎么比喻,怎么拉近关系,与我们这些俗人又有什么关系!

真的没有关系吗?事实上,我们是被天道、人道这些名相搞晕了。要我说,没有天道,也没有人道,只有"道",而且"道"也是个假名。如果一定要说天道,那人道就是天道!所以,老子不是在打比喻教育我们,他是在指引我们去领悟真理实相。

我们可别以为老子也是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专门教育我们一些不切实际的大道理?其实是我们理解不了老子!注意,想从儒家的角度解《道德经》,那就好比拿着竹竿去捅星星,做梦!儒家的"圣人"是"做"出来的"人",而老子说的"圣人"则是"道",两者有天壤之别。同样,儒家的"无私"与老子说的"无私"也有天壤之别!在老子看来,只要动念就是"私"。所以,这里的"无私"就是不动念,而不动念就是佛,就是"道"了。

那这么说的话,"故能成其私"的"私"又怎么解释呢?这个"私"可不得了,它是大私,真私!"私"到没有"公"的地步。儒家一直教育我们要大公无私,老子倒好,教我们"成其私"。怎么个"私"法?原来一个人得道后,十法界都是他的!也就是说,"不得"反而得到一切了!也就是说,不用清点,也不用防火、防盗了,总之全是他的,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还不是大私、真私吗?

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惊天秘密:我们不是一直强调自己是俗人吗?其实,"天"乃至十法界都是我们这些"俗人"造出来的!一切山川大地、日月星辰、万事万物都是我们这些"俗人"的儿孙!看到这些话如果你没说我疯了,那你自己一定懵了!等你醒过来,一定会想,现在胡说八道、臭不要脸的人多得去了,但也不至于如此瞎掰胡扯啊!请别激动,先喝杯水,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道理阐述明白的。只是需要一点耐心,《道德经》还长着呢,我慢慢说,大家慢慢看。

特别补充:我从不求神拜佛,今后更不会求神拜佛,但因为发愿解出《道德经》,结果身体方面和修行方面都得到了"上天"难以置信的帮助,这种帮助完全超越了人的思维范畴。由此,我感受到,为了个人的私利以贪求之心求佛是什么也求不到的!想将"小我"修成佛更是万万不可能的!《佛道一如道德经》这本书是在"上天"的帮助下写给现代和后世有缘人的,心地不善,没有大福报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它的。如果谁真的发愿利益众生,而且守住一个"善"字,哪怕这本书看不太懂,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迹发生,否则,除非他的发愿杂质太多!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6 08:38:00 +0800 CST  
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析:"上善若水"在《德道经》里被改成"上善治水"。单从文法上看,如果水是需要被"治"的,那下文应该列举水的罪状才对,怎么会反过来大说水的美德呢?可讲解的老师还长篇大论地赞扬这一"治"字,说这是教我们炼精化气,是后天返先天的开始,我当时也信了,并且努力的实践。现在看来,这只是个有为法,还停留在"术"的层面,而"上善若水"则是在"道"的层面论述的。"上善"就是"道",而"道"是无形无相的,所以只能说"若"水。

因为"道"不好说,所以老子用"水"来打比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听朋友说,他为了读懂《道德经》,就想去见见老子。老子没露面,给他呈现了一幅画面:宽阔的河流,一头大象在戏水,一个螃蟹追着去咬大象的鼻子。原来"上善若水"是老子的重点,老子在这里依然是借水显"道",螃蟹代表恶,而"上善"则是连恶也能包容的!大象也是"道"的化身,后文有"执大象,天下往"。老子的意思是,"道"就像大象一样明明白白、自自在在,如果见了大象还不明白"道",那问他也没用。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思是: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当然,这只是最浅层的解释,从根本上说,只有自性家园才是真正的善地,所以,"居善地"就是呆在自性家园;"心善渊"就是心与太虚合为一体;"与善仁"就是众生平等,无有高下;"言善信"就是直心说话,不假思维;"正善治"就是无为而治;"事善能"就是应缘不攀缘;"动善时"就是念念常在觉中。总而言之,这七善全是在"道"中这一"不动地"说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与下文的"不争"对接得上,否则解释这一章就不能自圆其说。但是,我这么一解释,可能反而把大家搞懵了,所以,咱们还是降到世俗层面,坐在一楼大厅来说"善"。

一提到"善",这可就说不完了,人类自有史以来就在推崇"善",看看当今社会站在台上说话的人哪个嘴里会离开"善"。因此,估计大家一定听腻了,如果我接下来用学者谦卑的口吻说"善",可能有人会说:"别忽悠了,你当我是傻瓜!现在都啥年月了,还这么站着说话不腰疼!"

确实,这很像某些领导在台上做报告:赞扬的都是自己不干的,批评的都是自己偷偷摸摸干的。我没当过领导,所以今天借着这个机会过把瘾,请您行行好,让我说一分钟行么?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各种业力,从而影响我们的健康,影响我们的事业,市面上流行的消业方法很多,但是很大多数都是忽悠人的。对于无法专修的在家人来说,最好的消业方式就是"去习性、化秉性"。不管我们走不走修行路,人人需要这样来不断完善自己。命运是改变不了的,看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以为我是宿命论者,其实不然,因为习性、秉性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是造梦大师,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不断地去追求,如果梦想实现,接下来一定会有更大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修路天才,因为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在修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当一辈子结束时,下辈子甚至下下辈子的路都已经修好了。

所谓的改变命运,无非是在早已设定的人生轨道上奔波。所以,与其想着用各种方法改变命运,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去习性、化秉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是去习性化秉性的最好的方法。当我们把"善"植入自己心里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变了,善心和爱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升发出来。要知道,消业是需要能量的,只有善心和爱心的正能量才能真正的助我们消业!这么看来,好处都是自己得,还傻么?

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消业、增添福报的秘法:一念善心!见到食物被浪费,我不忍;见到植物被践踏,我心酸;见到弱势群体,我同情;见到损我、害我的人,我生度化心......如果归纳起来,就是五个"一切":善待一切;笑对一切;一切皆有因缘;一切都是我的错;一切都是成就我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管遇到任何事,如果能够按照五个"一切"去坦然面对,就是最好的行善。

注意,"一念"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而是"道生一"的"一",也就是"如如不动"的自心佛只要一"动"就是"一"。所以说,一念善心就是起心动念都是善。以后的"一念清静"的"一"也是这个意思。再说,善的关键是"心",而不是"事",比如远方的地震、水灾我们没那么长的手,帮不上忙,没关系,只要我们当下从本心升起了善念,就积德了。相反,如果我们为了积德去做好事,那做得再多也是小德。

佛经中经常说到谁谁谁累世历劫供养了恒河沙数佛菩萨,所以今生得以开悟、成佛。别以为是说他烧了多少香、磕了多少头、建了多少庙,是说他善念常生,他的善念供养了他的自心佛,因此种下了无量的善根。"善念常生"这一点太重要了,哪怕我们物质方面匮乏,依然可以善念常生,依然是在积大德!

还有感恩。现在学佛以及学传统文化的人把感恩挂在嘴上,成了口头语,而内心的贪嗔痴慢疑依旧还是那样,这样的感恩有什么用?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恩?感恩就是我们善念的萌发,就是我们善心的启用。我们的感恩心一起,当下就增添了无量的善种子,增添了无量的福报!

这一章其实是最好的修行法门,特别强调一点,我所说的修行是人人需要的修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也是我们作为人最大的意义,以后会展开讲为什么。

"善"是修行的根本。《心灯录》上说:"苦海是众恶所成,佛国净土是众善所成,为善者日近于道,为恶者日远于道。没悟者专其心去恶行善,必能有悟。若悟后专心行善离恶,必能成就。"关于这一点,本人有切身感受,修行绝对不是单凭努力就行的,到了上层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法可修,全靠善的能量推上去!有个人我从来没有见他动过恶念,虽然他在理上还靠我指点,却上得比我快得多,而我虽然理上明白,却被业力死死地拽着!

当然,我们通常理解的"善"还在"有为"的层次。《地藏经》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善"的真实义就是"不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意思大家都懂,我们平常也应该以此作为行为准则。然而,它的真实义却少有人懂。"诸恶"就是心念动个不停,也就是妄想不断。那么,我们世俗人一辈子妄想不断,难道都是"恶"人吗?而我要反问的是,谁的内心里没有一丁点"恶"?所以,不要大惊小怪,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修行,才要去恶从善!反过来,"众善"就是不妄动,也就是念念常在觉中,这就不多解释了。

我们平常也喜欢说"不争",但我们的"不争"最多只是让步,心里总还是有些不舒服的东西。而要真正的"不争",就只有处于"不动"的境地。单从文字表象上看,上文的七个"善"描述的是世间精明能干且待人和善的大好人,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善"说的都是"不动"地,都是道境。也只有这时候,才能真正地"无尤",否则都是假象。

特别补充:关于"业力",学佛人几乎都将它挂在嘴上,实际上对"业力"的理解非常片面。比如我说"业力"就是佛力,"业力"就是"道",是不是骇人听闻?所以,在以后的解析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反反复复地解说"业力",如果谁把我所说的"业力"全都理解了,也就真正悟"道"了。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7 22:33:00 +0800 CST  
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解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从字面上看,这章的内容很好懂。那些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所以说,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过度,要适可而止。那些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的行为,都是过度的表现,招致灾祸是难免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我们干嘛不引以为戒呢?

我们总是这样,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就明确指出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我们把握好度,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事物的发展往往向着自己的反面转化,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长盛不衰能有几人?所以,老子奉劝我们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图权位名利,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可是我们往往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

我这么说,可能反对的人少,认可的人多,只是极少有人能够做到,往往失败之后才懊悔不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受了欲望的诱惑、牵引。而这欲望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欲望就是所谓的业力。我们一个个看似踌躇满志,自由自在,实际上都是被业力这根锁链牢牢牵着的囚徒,别以为功成名就真是自己奋斗来的,那是善业牵上去的,否则,那么多人努力怎么就你成功了呢?当然,身败名裂也是恶业牵下来的。所以,别看我们一个个像模像样,其实跟耍戏的猴,拉磨的驴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如此,那怎么办呢?仅仅看我的文章,不能说没用,但实际上作用不大,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消业,把那根无形的锁链慢慢消融掉!因果、业力是所有修行人都自以为懂,并经常挂在嘴边的东西,老是把一个人现世的不顺理解为前世或今生干了坏事,也特别愿意以破财方式来做所谓消业的仪式,而实际上这种仪式还是在造业。

事实上,"因"就是"果","果"就是"业","业"就是"因",这是一个没有穷尽的锁链。不能说因果、业力与干坏事没关系,但要害不在这里。那么,业力到底有哪些方面呢?

首先,传播所谓相似佛法、道法都是造大业。因为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一旦输入到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就像电脑染上病毒一样,今生乃至后世都只能去相应邪法,越学越愚痴,不知道要经历多少世,碰到大机缘才能洗清,就像电脑程序坏了,需要找到专业人员修理一样。当然,跟着这类邪师修行同样是造业、是受报。所以,要这么看的话,现在学佛修道的人就没几个不是在造业的。

其次,世智辩聪也是大业。世间的小聪明是最大的愚痴,因为这种聪明时时让我们围绕着"小我"妄想不断,不仅时时在造业,还会把真正的智慧拒绝掉。所以,对修行人来说,越"傻"越好修。坦率的说,本人就是世间非常聪明的人,然而,这正是我修行最大的障碍,为了消这个"聪明"业,我花了很大功夫。

还有,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业力的牵连。大家都认可多个朋友多一条路,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一个朋友可以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然而,哪怕这么好的事,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业。不同的是,帮我们的是善业,害我们的是恶业。所以,当我们自以为人脉关系非常广的时候,早已经被业力包围得身不由己了。为什么大家现在都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是业力让我们脱不开身啊。

此外,我们的相貌,我们的习性,我们的健康、财富,乃至我们的梦境,都是业力的反应。由此看来,业力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可以说,我们就生活在业中,我们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无一不受业力的左右,多可怕!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学佛人,老是把吃荤、打蚊子等当造业,是不是愚痴?本身不明业力却妄说业力是不是造业?反过来,他们把着相的忏悔、放生、吃素等当消业,实际上还是在造业。婴儿坐在屎中不知屎,一边拉屎一边将屎往嘴里塞;迷人身在业中不知业,一边造业还一边教人消业,造下无量业力自己还不知道!

我们这个肉身就是业报身,是无明妄动产生了我们的性格、品行、能力等,这些东西一旦产生,就会以一定的惯性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再由贪嗔痴慢疑补充新的能量,于是没完没了,形成一个无形的、威力强大的网,这个网将我们的命运牢牢地控制住,常人根本就没有能力逃脱它。所以我前面说命运是改不了的。

对我们常人来说,不管多么优秀或者多么失败,都只是业力的傀儡。我们只是个木偶,业力才是背后的操纵者。可见我们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无能!然而,说我们无能也冤枉,因为我们能造出连自己都逃脱不了的业力。

本人就是个业力重于泰山的人!曾经很多世都是带兵打仗,杀人如麻,自己也战死沙场,然而,业力却牵引着我下辈子继续参战,多可怕!当把这些业力请出来超度时,真是遮天蔽日!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我就特别喜欢诸葛亮,但对他的计策从来就没有佩服过,因为我觉得那些计策我都想得出来。而且,从小我就觉得自己生错了时代,如果我出生在战争年代,只要不被打死,我一定能成为将军,而事实上我曾经有一世就是将军。其实,我今生也是一名军官,但因为不打仗,所以与部队格格不入,强行退伍了。看看,这就是业力!

我今生的杀业也非常重,被请出来时,鸡、鸭、狗一大片,原来我杀的那些众生全都跟着我呢。而且,我身上还出来十几把屠刀(虚态的),难怪我今生倒霉得一塌糊涂!此外,还有过去世的两条命案将我的中脉完全堵死;另一个大业将我心肾相交的通道完全堵死,任何医疗手段包括自己养生都解决不了;腹部的业力被请出来就像马蜂出窝一样。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业力。所以,没见过业力的人最好不要空谈业力,因为谈就是造业。

要摆脱业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修行!从广义上来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人人需要的,所以说,人人需要修行。从本质上来说,修行得明理、开悟,不明理、不开悟怎么修啊!那么,我们现在学《道德经》不就是明理、开悟的最好机会吗?珍惜吧!

最后关于"功成身退,天之道"还要说几句。从古至今,真正能功成身退的人屈指可数,往往都是功成了,结果却惨不忍睹,这不能怪任何人,业力早已经把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安排好了。比如诸葛亮、刘伯温等,他们可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具有预知天机的智慧,但即使到了这样的程度,还是算不过"天",这个"天"其实就是自己的业力。所以,想"身退"的人不少,但这个业报身怎么可能想退就退得了呢?如果真要退,一定要"心"退,"心"退到哪里呢?当然是退入"道"中,只有这时候,才可以说真正的安全了。反过来,想在世俗中求全,那只能是做梦。

特别补充:关于超度,好像谁都不陌生,实际上几乎都在上当受骗。被超度的对象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灵体,有人的,也有动物的。人堕落在三恶道,希望往上走,动物灵体也是为了升级或转人。另一类是执念,也就是业,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都会形成业的能量团。这么看来,人人都有不少需要被超度的对象。但是,要超度他们并不容易,比如经一万个农民工签字,也没法将一个外地户口换成北京户口,但北京市市长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所以,只有修到相当高层次的人才有资格帮别人做超度。不管超度什么,都是要付出能量的。在那个层面,货币都是废纸,能量才是一切,虚态众生只有得到足够的能量才能被超度。所以,自身能量级别不太高的人,超度一个小东西也会感觉累,但菩萨级的人一念就可以超度大量众生:该化解的化解,想升级的升级,要投胎的送去投胎。总之都是和平解决,结果皆大欢喜。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8 20:19:00 +0800 CST  
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柔致,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析:这一章与实修有直接关系,比较难懂。什么叫"载营魄抱一"?"载"就是保持、持守,"营魄"就是我们的身跟心,"抱一"就是合一、守一。一般的解释就是要我们身心合一,或者身、心、灵合一。这种解释是学术派的臆测,是非常肤浅的。

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才能悟到:真正的"身"不是这个肉壳子,而是十法界,而心也不是在肉壳子里面,而是遍满法界。所以,真正的"营魄抱一"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如如不动,就是寂静涅槃。我们平常总以为涅槃是死后去一个神圣的地方,真让人哭笑不得!

什么叫"专气致柔"?"专气"就是心不散乱、清醒明觉,"致柔"就是身心柔软,不与任何事物拧巴。这是一种大定的状态,也就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有人应该听说过处在大定中的人,就算毒蛇猛兽见了都回避,决不会伤害他。这也好理解,只要有这个"小我"在,就会发出一些与自然不和谐的干扰信息,毒蛇猛兽接收到这种信息,就会产生本能的反应,发起攻击。而在大定中是与自然合一,也就是与"道"合一的,当然就不会激起任何其他生物的反应了。

我们平常总以为婴儿傻,什么都不懂,实际上是我们傻到一点都不懂婴儿。只有婴儿常处在天人合一的状态,常处在大定的状态,我们修行就是要返朴归真,返还到婴儿那"一"的状态。所以老子说:"能如婴儿乎?"我们总以为一个人证悟之后,一定会欢喜得不得了,事实不然,真正证悟后是没有任何喜怒哀乐的,就像一个婴儿,吃饱了,傻傻呆呆的瞪着眼睛躺在摇窝里。如果哪个人打坐出来后高兴得不得了,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那最多只是到了某个中间层次,甚至有可能是着魔了。

再说"涤除玄览"。我们每个人的佛性跟佛陀、老子是一模一样的,一点也没有少,只是因为累世历劫以来造成的污垢太多,才沦为六道众生,我们修行就是要慢慢涤除这些污垢。所以,修行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内减一切念,外减一切事,最后减成一个"光蛋",没有任何瑕疵了,也就是所谓的成就了。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修行还是在做加法,学点什么知识,学个什么咒语,增加点什么功能,就了不得了,就出来炫耀,甚至想办法兑换成人民币。其实,我们的自性是本自具足的,再好的东西也加不上去,能加上去的只有累赘,也就是业。

"爱国治民"的"国"、"民"是代指大小事情,我们不要着在"国"上,也不要着在"民"上,而是要把焦点放在"无为"上。老子和佛陀的看家宝贝都是"无为",大家要反复参详,慢慢体悟!若问:"无为"还怎么做事?这么问肯定是误解了"无为",菩萨都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我从小到现在不求神,不拜佛,也没有任何一个菩萨怪罪我。而且,任何一个修行人,只要他能够呆在自性家园,自心能与佛菩萨相应,关键的时候,自然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反过来,如果自己不在"道"中,为了个人的私利,想通过花大钱、烧高香的方式求得佛菩萨的帮助,几乎是不可能的。

修行人一定要知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这是真理。但同时,无数的佛菩萨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似乎很难理解。我给大家打个比喻,一万台电脑装的是同一个操作系统,你说这到底算一个系统呢,还是算一万个系统?所以说一就是万,万就是一。而且当我这个电脑出问题的时候,其他电脑还可以通过网络帮我修复,所以说网络是关键。我们世俗人就好比是出了问题的电脑,只要能跟佛菩萨这样的电脑联网,它们就可以帮我们。很多修行到一定层次的人其实是可以跟其他佛菩萨联网的,得到佛菩萨的帮助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我们世俗人的问题往往严重到没法跟佛菩萨联网的程度,任我们怎么求烧香拜佛,怎么可能得到佛菩萨的帮助呢?我坦言,我就是这类人,怎么办?只好花钱请人来修。什么是钱?善功德才是钱,可是我偏偏又恶业重,怎么办?只好努力修行,努力挣"钱"。所以,善才是关键的关键!只有善才能得到善缘;只有善才能化解业力;只有善才能最终与佛菩萨联网,直至成为一体。

"天门开阖"的"天门"就是六根,包括所有穴位乃至毛孔,当它们全部打开的时候,就是大周天的境界,这时法界的能量随你取用,身体敏感的人还能感觉到能量的交换。注意,不少人用意念转小周天,觉得有个东西在转,那只是个玩意儿,没用的,执着他反而是个麻烦。

还有炼丹,有人在肚脐下方炼出一个大拇指大小的硬块,到处炫耀说自己的丹炼得怎么样了,这是很可笑的。谁要真觉得丹田那里有个东西,那肯定是走偏了!丹田是虚态的,没有实体,但却是人体真正的心脏。关于丹田的位置,说法不一,实际上就在肚脐与命门的连线上。随着修行层次的提升,丹田的形象也会发生变化,听说某些人的丹田不仅放光,而且光中还带有文字。这个时候,他身边往往就会有高级虚态众生围着沾光的。随着修行的深入,丹田的形状和光像会发生各种想象不到的变化,奇妙得很。还有人说,他的丹田是一望无际的水面,中间像滴了一滴水一样,也许是因为这个景象,所以称之为"田"。注意,道家很重视炼丹,打坐有守丹田一说,这都是有为法,除非初始阶段用,否则是有害无益的。丹不用炼,也没法炼!随着心性的提升,"田"就自然伸展开了。而且,这也不是终极,以后的形状还会有很多种变化,颜色也会不断的改变,像雾,像乳等等,总之,它既然是人体真正的发动机,一定是个"动"的,而且一定是能量的源头。

本人修行是很麻烦的,因为我这个自以为聪明的脑袋转速极快,虽然理上知道要呆在自性家园,可忙起来的时候,往往一整天都没着"家",即使偶尔回来一下,也不知道呆了几秒钟就又逃跑了。所以,修行的进度特别慢。有人说,他也曾经像我这样,后来把业消了,大周天就自然通了,这时候,整个人就像变了一个人,自然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不想静都不可能了。由此看来,我们之所以静不下来,都是因为业力的骚扰。

"明白四达"是什么境界?就是开悟了,就是明心见性了,也包括有了某些功能,总之就是真正的大智慧出来了。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决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牛得很,相反,往往是大智若愚,不像世间人那样贼机灵。跟这样的人相处,很多时候会发现他们"笨"得超出想象,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象。世间的聪明是最大的愚痴,而"若愚"则是真正的没有分别心,所以看似傻傻的,实际上什么都明白。

如果谁看到一个大师非常的慈悲,说法还好像很不错,而且还有某些功能,很多人都拜倒在他脚下,可别高兴,这样的人十有八九是阴魔附体,要跟上了这样的师父,真是要倒八辈子霉,因为不仅今生麻烦,后世还麻烦不断,小心啦!

这一章讲的是真正的修行功夫,而且是最上乘的顿悟法,谁要能够切入,那是非常舒顺的。有些版本后面还有几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几句经文与上文的意思不合,而且在五十一章还重复出现了,而放在那里就非常合适,所以这一章我就把它删除了。

大家不要以为经典就那么神圣,动它不得,你要真懂了,动动又如何?但某些字坚决不能动,比如"上善若水"就不能改为"上善治水"。后面还有不能动的,我会点出来。《道德经》的版本有几十个,不少人一直想搞明白哪个是正本,要我说,只要解析的时候不离"道"就是正本。反过来,如果不能定在"道"上解析《道德经》,正本也会解成邪本的!

特别补充:现在求神拜佛者多,却不知道,菩萨已经离了四相,哪里还会在意众生给他磕多少头,供多少水果?反过来,如果菩萨还在意这些,那跟世俗的贪官又有什么两样?所以,世俗人想求菩萨保佑是不太可能的,求来拜去的结果,除了招来一身附体,没什么别的作用。依我看,若是想真修行,起步阶段踏实苦修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尽管着相,却是以实际行动在发愿,在表决心,坚持下去,善因缘也就不期而至了。本人曾经就是苦修、傻修过来的,而接踵而至的善因缘都是自己撞到我鼻子上的。再说,真想得到菩萨的加持也不需要求,当你修到一定的程度,心与菩萨相应了,自然就能得到不可想象的帮助。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29 20:21:00 +0800 CST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析:译文很简单: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实际上"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老子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他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没有"无",就不能起到盛装物品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了。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里面的空间和门窗,人就无法居住,房屋也就不能成为房屋了。这么一解释,估计没有人看不懂。但是,我们可别以为自己就真正理解了"有"和"无"。

与佛经对照,"有"就是"色","无"就是"空"。看着天空我们以为是"空",一个雷劈下来还敢说话吗?看着石头我们妄言是"空",砸在腿上还能走路吗?我常听一些学佛人说,"哎呀,都是空的、假的,执着它干什么!"说这话的人,表面上看似乎已经学得很高深了,他自己也常常以大师的身份教训别人,这个时候如果给他一耳光,看他疼不疼,看他还说不说是假的、空的。所以,先别高兴太早,我们真要把"有"与"无"搞明白了,佛法、道法也就一通百通了。

有个形象的比喻:"有""无"狼狈为奸,"有"是跑腿的,"无"是幕后指使。这个比喻有几分道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要把"有""无"理解为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老子在这里只是借现象界给我们点一下,真正"有""无""色""空"的实相要我们自己去悟。

"空"不是顽空、不是断灭空。"空"是这个样子的:非大非小,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动非静,非合非分,非生非灭,非往非来,非实非虚,非方非圆,非显非隐,非流非凝,非有相非无相。

这么一说之后,恐怕原来以为明白"空"的人都被搞懵了,或者说脑袋反而被搞"空"了。这里不是故弄玄虚,如果"空"真的那么容易说,佛陀也不需要说法49年,讲出三藏十二部经。而老子也不需要用《道德经》五千言来说"空"。如果谁反问,老子怎么是说"空",他不是从头到尾说"道"吗?这么一问我就明白了,他肯定"空"也没明白,"道"也没明白,要是明白了一个,另一个也就明白了,因为"道"就是"空",就像番茄就是西红柿。

在整个《道德经》的解析中,我会反反复复地说"空",也就是要大家离相,而且很多解析也全部是离相的。何谓离相?《心灯录》上说:"证、悟、了、觉,此四相在心上论。人、我、众生、寿者,此四相在身上论。外不可着此幻身之四相,内不可着此幻心之四相"。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会说很多的"有",包括虚态的很多事物,其实全都有,只是某些东西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这是不是自我矛盾呢?其实不是,因为"有"就是"空",不能在"有"之外格外去找一个"空",真正的修行就是要空空地躺在一切"有"上打滚,而不被"有"所染。

"空"其实从科技的角度反而比较好理解。在我们这个物质界,光速是最快的,可是,在三维以上的世界里,光速是最慢的。如果一颗子弹以超光速的速度穿过我们的心脏,别担心,肯定毫发无损,因为这时候的子弹"空"了,它可以穿过任何有形质的东西而不会伤害对方。

反过来,如果站在子弹的角度,则我们是"空"的,子弹不仅伤害不了我们,自身也不会受损伤。《金刚经》为什么要用"金刚"二字?因为《金刚经》是教人离相的,是说"空"的。就算核武器也没法将"空"击穿,所以称之为"金刚"。

由此看来,"有"和"无"要是不解释,大家好像还都明白,越解释让人越糊涂。没办法,我们的心要是"空"了,那就啥都明白了。《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已经把"有""无"说透了,但我们明白了么?本人在这本书里就说了很多的"有",比如:菩萨、气场、附体、虚态众生等等,总之,一切事物在我这里都说"有"。我们一定要知道"有"就是"无",不能到"有"之外格外再去找"无"。否则,势必要么着"有",要么着"无",都是错的!

自古以来就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直到现在我们还引以自豪,但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说是灭绝了的物种,但我估计它们本来就是虚态众生,因为现在虚态中各种各样的龙多得很,能量级别也相差悬殊,经常三五成群是常事。它们也需要超度、升级等等,有时候一个小黑龙得到能量后,立马就变成大黄龙腾空而上,而且走的时候还非常高兴。本人曾经也被小龙附体过,只是没功能,而小龙的妈妈则附体在一个女孩身上,使得那个女孩功能很强。因为龙的因缘,我跟那女孩还在一个道场里呆了十几天。

大家看看《维摩诘经》,维摩诘那间小屋子竟然能"装"下那么大的世界,别以为这是神话,这完全是真的,只不过是虚态的。有人告诉我,他房间里经常来大量虚态众生,都是来沾光的,或者是来求他超度的,有一次竟然来了几条大恐龙,还臭烘烘的。所以,如果我们想凭着心意识把"有""无"分辨清楚,那只能是瞎子摸象。

特别补充:现在各种有为法的修炼非常多,本人也曾经学过、修过很多有为法。起步阶段用点有为法是可以的,但不能执着,何况现在很多有为法是害人的。比如说只要集聚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悟,这完全是邪说。开悟与能量毫无关系。但是,开悟后如果再往上提升,能量会自动增强,不需要用任何有为法去修。反过来,执着于有为法的人最终全部在邪道上,害人害己!我们之所以能量不足,是因为很多能量通道被业力障碍了,随着业力的消除,能量通道的打通,能量是自动提升的。有人说有为法修着修着就能进入无为法,这绝对是邪说!有为法是越修越"有",不努力的人也能有所收获,努力的人则越得越有本事,所以,越修就越舍不得放手,怎么可能进入"无为"呢?而且,用有为法修炼很容易走入魔道,因为有求心很容易与魔相应,于是成为魔王的形象代言人。曾经就有修行高人当场在我眼前疯了,只好送精神病医院。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5-30 22:35:00 +0800 CST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6-02 22:46:00 +0800 CST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6-03 19:52:00 +0800 CST  
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析:我们先看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了"道"的规律。

如果我们已经悟道,就会发现这一章对"道"的描述非常清晰,非常准确,因为当我们真正进入"道"境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如果没有悟道,想看看译文就开悟,好像不太可能。因为,"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所以,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

然而,"道"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象界的一切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象界的个别事物,就必须了悟"道"的法理,体证"道"的实相。如果仅仅是从文字上面解析,纵使研究一辈子,仍然还停留在文字相上。而且无论怎样解析,也无法知道什么叫做"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可得,名曰微"。因为这是三维以上,也就是光速以上世界的东西,而我们却总想站在光速以下的世界里把它搞明白,这与蛤蟆坐井观天有什么两样?所以,如果哪位大师把这一章的文字解释得细之又细,只说明他没有悟道,一个语文老师而已。

其实,没悟道也没关系,问题是有些人把自己装扮成传播佛、道、传统文化的使者。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但如果文化一旦染上病毒或者被转基因,害人也是亿万年的。我真佩服那些"导师"们,这么大的业力他们都敢造!

《心经》里面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对"空"、对"道"的描述。然而,就这么一个什么也"没有"的"道",却能生妙有: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事物。总之十法界都是它生出来的。

天文学家一直想去寻找宇宙的边际、"空"的尽头,用太空望远镜照射到120亿光年之外,也依旧茫然。因为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学道只是为了玩嘴皮子,那不学也罢。事实上,不管我们懂不懂"道",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用"道",只是用了却不知"道"。如果我们知"道",那人生就真正地洒脱自在了,哪怕事务依然纷繁复杂,内心的感受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说能"御今之有"。

若问,世俗人也能"御今之有"吗?当然可以,条件是开悟,开悟后,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事,都会容易得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纠结了。如果不开悟,只是一味的贪求,那就没招了。现实中,很多人不仅计划着各种事业,还计划着老了怎么养老,养老地产买好,死了埋在哪儿,墓地也买好,以为这是有远见,却很少有人想过那个不死的灵魂该怎么办?其实,这才是真正要命的问题。因为死了并不能一了百了,无尽的麻烦还在后面。而对得道者来说,这样的麻烦也能一笑而过,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御"不了的。

下面重点要说一说"古始"。把它解释成"宇宙的初始"等于没说。《心灯录》上是这么描述的:"未有大地之先,只有我一片真空。真空即真我也。盖此我无有形相故曰空。然此空即是我,又至实至真,故曰真空。此真空之我,求其来处并无来处,亦并无生处。若有来处,则有方所。若有生处,则不能号为至尊。普照三千大世界,惟此一真我而已。然此我非一,若说是一,则今日何得有此无限多之人?若说是万,则何得又一,一即是万,万即是一。然又不可一混于万,万混于一,清清楚楚,才能放心。

当此混同真空之时,并无佛与众生之名,亦并无佛与众生。大家都如如不动,大好一寂灭道场。无奈大家都迷而不肯安分,无福受用此大好道场。都在那寂灭之中若有所感,一动一动的发出一微芒纤细之觉。此觉非等觉妙觉大觉圆觉,乃本我本觉中稍有一点趋向者,然已将离乎本觉矣。积觉生明,明者明明有此一觉也,非有他物可以明之也。积明生空,因明久则若似乎有目而可前望者,然望去则惟空而已。此际真空已变为顽空,盖因明之故也。生死之根基于此。因望而见有空,然空中毫无一物,惟见一片昏昧而已。此乃大家之我不安本分、迷而攀缘之相也,所谓觉、明、空、昧是也。

由此愈不安分,则发念乱想,即乱想亦不过空昧。久之则因想生气,气盛力大则成风,风有来往进退,进则为阳,退则为阴,吹来吹去遂吹出一物,渐渐坚实而为金,即此天也。风与金摩则生光明,谓之火。火上烧金则生水,水下降而有渣滓,则成土,土与水交则生木。此世尊所论五行,天地山河人物所由生也,世亦有知之者乎。大家念想乘此五行,攀缘四大,遂有此身。"

这一段描述实在精彩,我准备把他翻译成现代文,但还是放弃了。这才是真正的物种起源,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只是从现象界的个案做出的推论而已,或者说只是某些物种后期的一些演变,从根本上来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看到了宇宙真相的唯有佛陀和老子。如果我们对佛陀这一段文字能够切入,悟道不难。如果连这一段文字都否认,却满世界宣讲《道德经》,那只能是混世魔王的邪说。遗憾的是这个末法时代不仅邪说者多,愿意听邪说的人更多,都是业力的牵引,有什么办法。

特别补充:再说行善的事。很多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重视行善,以为放生多、供养多、做义工多,善功德就越大。这是错误的。善功德在"心"不在"事"。有人花钱花时间帮一个邪师搞道场,因为他是以无我利他心做的,所以仍然有功德。反过来,如果他是怀有利己之心去做的,那他就是帮凶,造大业了。所以,如果谁不管遇到什么事,起心动念都是善的,那恭喜他,他一定是个善根浓厚的人,无量的福报一定属于他。比如这本书,如果谁觉得好,发愿尽最大努力传播给他人,哪怕他挨了很多骂,却没有一个人受益,他的善功德也非常大。如果有人因他的传播而开悟或成就,哪怕他们之间从来没有交往过,其功德也是无量的。这种功德将直接反应在他今生乃至后世的生活或修行上。坦白的说,本人也不知道前世或今生无意中积了什么德,不然的话,如此珍贵的法宝怎么会落到我头上呢?

善是一切的关键。世间福报决不是努力挣来的,而是过去的善换来的。出世间则靠善的动能才能推着往上走。顿悟法不诵经、不持咒、不打坐、不持戒,但非大善之人不能修!!!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6-04 20:04:00 +0800 CST  
第15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解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译文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这个译文还是比较准确的,但看后仍然懵懵懂懂,就好比谁都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月亮,但是谁又真正懂得月亮?得道之人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世俗之人极其浅薄,欲盖弥彰。得道之人静密幽沉、难以测识。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也就是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之容"。

本来我打算将这一章扩写一番,写成一篇精美的散文,把得道之人写得明明白白、有血有肉,结果还是放弃了,因为再怎么费力都只是文章而已,作为普通的世俗人,根本就没法进入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

"自古圣贤多寂寞",当然,这种寂寞是大自在。当一个人修到极高的程度后,往往连徒弟都收不到。为什么高人喜欢隐居?不是他们不慈悲,是我们这些世俗人没有福报!他们善观因缘,知道找不到大根基的人接他的法,就自然隐退了。达摩为什么面壁九年,别以为他在修禅,他早就修成了,只是在等二祖而已!

不管是不是修行人,没有人不害怕魔、不讨厌魔的,甚至只要听到"魔"字就起鸡皮疙瘩,但大家知道魔是什么样子吗?别以为是电影里、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告诉大家,魔就是佛的样子!一个魔要是没有办法装成佛的样子,那怎么可能引我们上当呢?

可以肯定的说,现在绝大多数学佛修道人包括学传统文化的人所追到的师父都是魔:慈悲、有礼、有口才,反正面子上的东西漂亮得很,于是大众被假象所瞒,拜倒在他脚下。反过来,真正的佛是什么样子呢?我要说是魔的样子大家会不会接受不了?事实上,真正的得道者常常被我们拒之门外。

现在市面上大师很多,追求大师的人更多,很多时候我看了都想哭:一个个往火坑里跳,却还自以为学到了多少宝贝。为什么呢?以他们的根基加上他们的有求心,就只能认可那样的师父,就像幼儿园的孩子绝对不会把大学教授当高人!唉!一个人阿赖耶识里种了什么样的种子,就自然会去追逐他的因缘,实在是太可怕了!

什么叫阿赖耶识?它就是无限大的存储空间。说是空间,其实是超三维的,不能用三维的思想去找寻。法界有多大,我们的阿赖耶识就有多大。如果要问:"我一个人的阿赖耶识就把法界占满了,那其他人怎么办?"别担心,法界众生的阿赖耶识是搅合在一块,但绝对不会产生混乱,毕竟高维空间比我们三维世界先进得多,别老是拿眼前的事物打比方。

我们的善念、恶念,以及听闻到的佛法、道法等等,随时都往阿赖耶识里面存,如果存了邪法,就只能相应邪师;如果存多了恶念,就很难成为善人。所以,这辈子要我传邪法或者做坏事,我是不敢了!给再多的钱也不干,业报受不起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译文为: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译文说得很明白,但就是看不懂,估计翻译的那些文豪也只能按文字翻译,不懂得真实义。

"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要慢慢地消业,慢慢的减少妄想,最后达到彻底清静的境界,也就是彻底"空"了。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空"的境界,那是顽空,不行的!所以还要"安以动之徐生",也就是要起觉,起妙用,乃至妙用无方,这才算真正的成就。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译文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这个"保"绝不是像我们世俗人一样需要时时敲警钟,"保"就是保任,而真正的保任是没有一物可保的,也就是不着相,不落空,不费一点力,不起一毫修学工夫之念,不求清净,不求寂灭,不思佛法,不求脱离,只这么淡淡的去。因为我们的本性上面是不能沾一丝毫事物的,所以要"不欲盈",就随他空洞洞地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奇妙的变化:脾气没了,性情变了,眼睛放光了,面相包括骨相都变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各种晕、胀、痛等"病态",其实这是在脱胎换骨,整个人从里到外都要重构,久而久之,自然就"敝而新成"了。

特别补充:说善的事惹出了麻烦。善有智善和愚善,现在很多人受某些文化的影响,学的都是愚善:一方面知道善的重要性,真想做个善人,另一方面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又善不了,于是左右不是,纠结得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传播这些文化的就是一些假慈悲的人,他们教育大家的东西连自己都做不到!我甚至要说这是一帮大恶人,他们以善的名义欺骗大众,其实是为了捞取个人的名利!学这样的善,行这样的善让我们妄想不断、烦恼不断,也就是让我们造更多的业,这还能叫善吗?这是恶!

所以,善一定要有智慧的善。面对坏人我骂他、打他,这是惩恶扬善;开除公司里不合格的员工,这是为了维护更多员工的集体利益,当然是善;该赚的钱努力赚,因为有了钱可以帮助更多人,这毫无疑义是善;哪怕是猎头、挖墙脚,我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怎么不善?看到没有?任何事转到我这里一下就变善了,为什么?因为我动的是善心!大家一定要记住,心善无不善,心邪无不邪!只要我们能立在善本位,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善是不是非常的洒脱,非常的自在?也只有这样的善才让我们真正的积德了!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6-05 21:43:00 +0800 CST  
第16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析:这一章整个就是站在"道"的顶尖上,也就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若要从世俗的相上来解释,再高的学问也是在文字相上绕来绕去。

我们首先不妨看看公认的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认识了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而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请问通过这段译文你真的明白了吗?所以,这一章我只从根本上来解析。

"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是老子整个修行方法的核心。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离一切相",就是六祖所说的"无念",就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的时候,才会发现全是通的,如果要从文字相上来解释上面这几个词,那只能是胡扯!这六个字是"无为法"。"致虚"就是把自我去除掉,把我是、我能都空掉,让心放开。其中的"守"字非常关键,只有"守"才不会落入顽空,而会渐渐"明觉"。那怎么守呢?《心灯录》上说:"只要将世法佛法一切丢去,只有此我。也不必守住此我,也不必有不守住之心,而罄然独存"。这话是要修到那个境界才能真正把握的,想凭思维去理解是没有意义的。

这时候,在清醒明觉的状态下,就会"万物并作",十法界的法流、法音、法义就会如实显现,包括一切人事物的景象和各种声音,而你必须保持安然无住。安然无住不是不动,而是要起禅观,所以就叫"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就是在禅观中你会发现,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而最终都是"各复归其根",也就是各自又回到它的根本、回到"空"的状态。这一句也就是说,你会看到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东西,知道一些事物真实的来龙去脉。但要注意不能执着于这些东西,因为这一切都是从"空"中生出来的幻相,终究要"归其根"的。

"归根曰静"的"静"就是"空",就是寂静涅槃。一切来自于"空",又回归于"空"。如果体会不到"空",找不到心灵的家,就不可能大安心、大自在。

我们这些世俗人,哪怕再有能耐,也是达不到"静"的状态的,相反,世俗人不管胆子多大,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慌,表现在现象上就是抓取:抓名、抓利、抓亲人、抓朋友、抓工作......反正不能停,不能空,一定要抓个"有"才能安心。不信你看独自走夜路的人,少有不害怕的,这时候哪怕身边有个孩子,也会安心多了,按理说,带着个孩子应该更麻烦、更担心才对。但由于有了孩子这个伴,就似乎有了"依靠"了。所以,不要责怪世俗人贪,因为大家都是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家"的流浪者,心里慌啊,不抓点东西怎么办?由此看来,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高贵还是贫贱,都是同样的可怜人!

一个人要想真正的"静",唯一的办法就是"归根",就是回归自己的自性家园。"静曰复命"的"复命"就是成道、成佛,就是永生。只有这时才会永恒的、超越时空的"活着",因为一直这样"活着",所以"不灭"了,因为"不灭",所以就"不生"了。这样就达到了"不生不灭"的状态,所以说"复命曰常"。"常"就是永恒,就是不动。

我们为什么在六道中永无休止的轮回?就是因为"无明"。当我们了悟了真理实相,也就是破除"无明"之后,就将"无明"转为"明"了,所以说"知常曰明"。这里的"常"不是不变的"常",是超越时空的真理,如果不知道大自然"恒常"不变的真理,就一定会在相上抓取,在小我上执着,就会背道而驰,就会自讨苦吃,所以说"不知常,妄作凶"。

为什么"知常容"呢?因为这个时候十法界都是你的,请问你如何能够做到"不容"?现实中我们很难做到"容",而那时候却没有办法"不容"。在"容"的状态下,对十法界展现的是平等的爱,也就是大爱,而真正的大爱就是不爱,所以说"容乃公"。而这样的"公"绝不是世间的"公平、公正"所能及的,达到这种"公"的状态,自然就周遍法界,所以说"公乃全"。

"全乃天"的"天"也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天",这里的"天"就是十法界,就是"道",所以说"天乃道"。而"道"是不生不灭的,当然"久"了。哪怕是我们的肉身没了,我们的自性佛依然是恒常存在的。成就者当然就不必说了,其余众生哪怕依然在六道中轮回,其佛性也是不减半分的,所以说"没身不殆"。

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从文字上看很像是一个修行的次第法门,是层层推进的。实际上,到了这个阶段连"动"都不能动,哪里还能有次第?这是老子为了说透,把一个东西掰开来细说。这一个东西就是"道",就是"佛",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就是"如来大寂灭海"。

总而言之,悟到了怎么说都是,没悟到怎么说都错。到了这时候,任何的言语、文字都是多余的。反过来,要是不明白,体会不到,纵然把佛经、道经全部背下来也徒劳!所以,为什么"道"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因为它是要去明的、要去悟的、要去证的。

另外,在长沙马王堆里挖出来的《德道经》中,将这一章的"全"字改成"王"字,说"公乃王,王乃天"。就这一字之改,已经露出长沙王那既愚痴又幻想得道的丑态。"全"是周遍法界,而"王"在法界中只是微尘中的微尘。所以,就凭这一字之改,就可以判断《德道经》绝不是老子的正本,而是长沙王根据个人的奢望篡改的。

居然还有人说《德道经》中隐藏了很多修身方法,如果老子还在世,他一定会大声叫屈的!老子就怕我们不懂,翻来覆去从各个角度将"道"描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一部《道德经》已经说尽了天地、宇宙、人生的秘密,没有半点隐藏,我们自己读不懂,还怪人家藏了什么,这岂不是天大的冤枉!这里,我斗胆告诉大家,法界没有秘密,再高深的秘法都只是渐修的方法,只是临时借用的工具而已,终究是要扔到垃圾堆里去的。

当然,后来传道的书确实爱藏,藏来藏去传到现在只剩下一个空壳,顶层的东西早已经失传了!然而,不管是学佛还是修道,"法"都是很诱人的东西,照着那么修,就能见到一定的效果。于是,踏实修行的人就埋在功夫堆里,一个劲地往幽深处钻,却不知何时才是出头之日!所以,作为一个修道者,真正能搞明白一部《道德经》已经足够了,法界的真理只有一个,一通百通啊!反过来,如果《道德经》搞不懂,把《道藏》和佛家的三藏十二部全部背下来也只能成为装点门面的谈资!至于那些心怀不轨,借着所谓秘法的幌子招摇的人就更别提了。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6-06 20:48:00 +0800 CST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6-07 20:34:00 +0800 CST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6-08 22:16:00 +0800 CST  






楼主 东埭村委会  发布于 2018-06-09 20:23:00 +0800 CST  

楼主:东埭村委会

字数:153199

发表时间:2018-05-26 16: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6-13 23:00:29 +0800 CST

评论数:16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