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心理哲学——心身论》——(引序)

当然,就中西古代的科技水平而言,整体上仍是相当落后的,这就大大束缚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以,古代思想家起初将精神(心理)看作是能与人体可分可合的特殊物质。随着认识的提高,才逐渐转向寻求精神(心理)活动的实体器官,开始把人类生存时所具有的精神现象与心脏的正常功能相联系。后来,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通过对精神与脑的对应性研究,了解到人脑的特殊作用,才形成了一种相对正确的认识,即心理活动的主要场所只能是人脑。可见,人类对心一身关系的研究曾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其中既与各时代的认识分歧紧密相连,也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7 20:08:00 +0800 CST  
今天就讲授这么多,明天开始讲【《心理哲学——心身论》——第二节(中国和西方近代的“心身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7 20:10:00 +0800 CST  
《心理哲学——心身论》——第二节(中国和西方近代的“心身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5:06:00 +0800 CST  
1、从笛卡儿到黑格尔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1:00 +0800 CST  
16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医学的兴起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人体的经验材料,为形成新的心身论提供了思想材料。此时,一大批思想家(如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借助于当时的科学成果及思想材料,对心身关系作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其认识成果对近代“心身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1:00 +0800 CST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哲学上是一位二元论者,因而他主张世界上存在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在他看来,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性,占有空间;心灵的根本属性则是思维。有广延性的东西无思维,能思维的东西必无广延性。因此,物质与心灵区别分明,彼此独立。依据笛卡儿的这一哲学观点,心灵(思维、精神)和身体(大脑)理应是彼此独立的。然而,人以什么来“思”?为此,笛卡儿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思”以及各种心理过程须依赖于神经与相应的器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2:00 +0800 CST  
正如他自己所说:“……无过于我有一个形体,当我感觉痛苦时,它就不舒服,当我感觉到饿和渴时,它就需要吃或喝,等等。因此,我决不应当怀疑这里有某种真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2:00 +0800 CST  
他认为,心身之间虽然存在本质差别,但两者能相互作用,即“心”可以影响“身”,“身”也可影响“心”。究竟“心”“身”之间通过什么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笛卡儿依据当时的医学知识,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构划出了心身相互作用的可能途径。如以视觉为例,当一物体的反射光射入我们双眼,便形成映象。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3:00 +0800 CST  
映象通过神经传至脑内表面,形成两个他物,并借助脑内精气(spirite)被发射到松果腺,形成单一的映象,该映象直接作用于灵魂,这是一个由“身”至“心”的沟通方式。相反,灵魂的意愿也能引动松果腺将精气推向脑的细胞,进而迫使精气流向肌肉。可见,按笛卡儿的设想,位于大脑两半球中部的松果体就是心身交感的场所,松果体能将体感的成双的刺激统一起来,传给灵魂,又把灵魂的意向传给肉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3:00 +0800 CST  
笛卡儿的这一设想尽管受时代的局限,以幻想的联系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因而与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具体知识不尽符合。但他提出了心身相互作用的思想,并试图寻找心身间的整合机制,这一探索思路无疑有值得肯定之处。然而遗憾的是,笛卡儿把心灵与肉体相互作用的原动力归因于上帝的意志,于是便陷入了神秘主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3:00 +0800 CST  
以后,笛卡儿学派的哲学家为了摆脱笛卡儿理论中的矛盾,竟然舍取了笛卡儿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对心身相互作用作了彻底唯心主义的解释。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格令克勒与马勒伯朗士。格令克勒是荷兰哲学家,他在心灵与肉体的相互关系上提出了“二时神论”,即认为,心身相互联系与影响是一种假象。举例说,如果有两只走时十分准确的钟,每当一个钟的指针指向正点,另一个钟就要鸣响报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3:00 +0800 CST  
因此,假如你眼看着一个钟,耳听着另一个钟,你会以为是这个钟促使那个钟打点。精神和肉体也是如此。精神和肉体的关系是由神预先建立的和谐关系才彼此步调一致的。所以,尽管我的精神实际上并未作用于我的肉体,但纯物理的定律却促使我的身体运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4:00 +0800 CST  
反之,肉体对精神也是如此。马勒伯朗士是法国天主教会的神父和神学家。他出于建立宗教哲学的需要,利用笛卡儿的二元论无法圆满解释肉体和心灵之间协调一致的困难,提出了“偶因论”。该论承认,心灵与肉体间存在协调关系,一方的变化能引起另一方发生相应变化,但这种协调与互动并非是两者存在某种相互作用,而是上帝在起作用。由于上帝的作用,心灵的某种变化使身体产生相应的运动或变化;而身体的某种运动同样使心灵产生相应变化。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4:00 +0800 CST  
所以,一方的变化只是另一方变化的“偶因”或“机缘”。显而易见,格令克勒和马勒伯朗士的思想都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4:00 +0800 CST  
笛卡儿的心身二元论在荷兰受到了斯宾诺莎的嘲笑。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儿没有讲清楚心身之间的相互作用,即非物质的心灵与物质的形体如何结合,心灵究竟如何使松果腺产生运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5:00 +0800 CST  
有鉴于此,斯宾诺莎反对二元论而赞同一元论。在他看来,思想与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即实体集心、物于一身,有心必有物,有物必有心,心物同时发生,平行发展。这就是斯宾诺莎的“两面论”。如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斯宾诺莎的“两面论”显然是错误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6:00 +0800 CST  
因为,集思维与广延一身的实体是自然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该类实体在现实自然界也仅是万物之中的极少部分,如将现存的所有实体都看作是心物的集合体,显然是“活物论”的翻版。当然,斯宾诺莎的两面论对心身关系的表述,也蕴含有合理的成分,反映出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倾向。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6:00 +0800 CST  
例如,他认为:“人的身体为外物所激动的任何一个情形的观念,必定包含有人身的性质,同时必定包含有外界物体的性质。”这里,斯宾诺莎对观念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事实上,观念的形成既依赖于外部客体,也依赖于人本身机体与心理因素,从这意义上讲,“观念”确实是心物合一的产物。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6:00 +0800 CST  
在观念的形成问题上,英国哲学家洛克与斯宾诺莎的认识较为相近。洛克也赞同观念是心物合一的产物。他认为,心理须依附于人体器官。例如,颜色、声音、滋味等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人们之所以说某物具有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那不过是因为该物作用于我们感官,能使我们产生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的观念。为此他说,我们不能想象“一种未曾刺激颚的滋味”,也不能想象“一种自己不曾闻过的香气” [3] ,从而充分肯定了心理现象对人体器官的依赖关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7:00 +0800 CST  
在心身关系上,莱布尼茨反对二元论而赞同一元论。他认为,世界上唯一的实体是“单子”。“单子”无法分割,没有广延与形状,不能创造与毁灭。心与身都由这种最基本的单子堆积、聚集而成。从“单子论”出发,莱布尼茨对笛卡儿的相互作用论提出种种质疑,认为笛卡儿无法说明心身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5-18 16:07: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22659

发表时间:2016-05-18 03: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7 21:22:56 +0800 CST

评论数:16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