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解构哲学之道德逻辑论——适度生活》

简言之,仁的根本精神是不变的,变动的是达到仁的方法和路径,即知,也就是“用”(庸)。仁是知所要达到的鹄的,知是达到仁的手段,只有知者才能摆脱形式的羁绊,在中庸变通原则指导下以人弘道,依于仁,故“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择不处仁,焉得知?”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49:00 +0800 CST  
仁是衡量人是否掌握知的标准,知是人是否能够达到仁的条件,中庸是贯通仁与知之间的红线,而人则成为实践中庸和仁、知的主体。《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再一次表明了孔子的人本思想。他充分肯定人的核心价值,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设身处地,以诚相待,相互理解,彼此宽容。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50:00 +0800 CST  
依据“举直错诸枉”的中庸原则,孔子把“爱人”、“知人”作为价值标尺,试图以此来匡正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人性沦丧、道德缺失的状况,使在现实铁砧的锤锻下业已扭曲的人性回归到“爱人好与”的理想状态。但孔子并非一味强调“仁者爱人”的单向度属性,仁经过孔子中庸的变通,既有爱的一面,也有恨的一面,“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50:00 +0800 CST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恰当地因情况、对象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好恶、爱憎,才能达到扬善隐恶,使人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从内心世界的深处检讨自己的言行,自觉皈依到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51:00 +0800 CST  
其次,孔子中庸思想的变通精神还突出表现在对礼的制衡上。“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语,代表孔子思想)说的就是在“礼”的应用中应达到“中”、“和”境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52:00 +0800 CST  
从实质上讲,礼乐制度的精髓就在于表现一种内在的情感,即忠、恕、孝、仁、友等,这是礼的实际意义所在。只有人们从深层意识上自觉遵循礼,才能恢复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在如何协调礼与仪,即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既不失去必要的形式,更要抓住礼的本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53:00 +0800 CST  
孔子把礼作为维系宗法制的重要手段,强调只有从内到外都升华到礼的高度,才能根本上屏除僭礼越制、无父无君的社会无序,重建宗法社会秩序。质言之,孔子强调忠、诚、孝、仁、敬,温、良、恭、俭、让,也是为了使人们从内到外“克己复礼”,从而自觉地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感召下,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55:00 +0800 CST  
“过去我们一谈到中庸之道,就认为它是一个相当保守、相当市侩的东西。是非常负面的评价。其实中道的思想、中庸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都有一些共同的诉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有黄金分割的这样一个中道的思想;印度的佛教、大乘佛学都有中道的思想。”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59:00 +0800 CST  
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宗在浙江余姚的两祖文化余存中也发现这样类似的状况,可见我们民族的审美,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1:59:00 +0800 CST  
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孔子主张的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治以乎,其显能德也。”也就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一般的老百姓很难能够把它坚持下去。中庸是一个“其治以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是是不是不可及的呢?也就是说,一般人不可能达到的“中庸”生活呢?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04:00 +0800 CST  
中庸道德也是可及的,“可能生活”也是会有中庸修养的。
第一、我们讲到了“中庸”是很高的标准,但是也不是不可以达到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这是“可能生活”的一个“(道德)修养”是一个境界,而“(中庸)修养”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第二、中庸是一个方法。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我们叫方法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11:00 +0800 CST  
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中庸的庸呢,从文字学上来讲,中庸的庸字有三个义项:
第一个义项:“庸”是平常的意思,庸者,常也,就是很平凡,很平常。
第二个义项:“庸”是我们平常的视野,非常平庸,很常见的东西。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
第三个义项:“庸”就是下面的第一部分叫做用,所以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方法,叫“庸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16:00 +0800 CST  
所以庸有三个意思,从字意上说,庸者常也,是个常道;庸者不易也,庸者用也,中庸也许就是用者这样的意思。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17:00 +0800 CST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人物介绍——(1:师,子张。2:商,子夏。3:愈,胜过。)
理解解释——【子贡问:子张和子夏那个比较好?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及。子张和子夏都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子贡就是想从他们俩中来作个比较。所以问孔子他们俩那个更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才高但有些偏激。子夏好学,但做事有些不到位。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20:00 +0800 CST  
因此,“可能生活”就是适度之德,中庸之道!而有些人把“过犹不及”说成了是含糊其辞,这不是中庸,也不会适度,那是不及。中庸和适度是需要智慧和理性来把握的。作人要坦诚,做事要适度,治国若烹小鲜,火大必烧樵,火小煮不熟,适度很重要。做事也是如此。激情不可少,理性更明了。智慧来把握,冷热皆知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27:00 +0800 CST  
所以,我把孔子的“中庸”理解为“可能生活”的“适度”,成语“过犹不及”就来自于此。哲学中的恰当也就是“适度”,在我们生活中,做事能做到中庸及“适度”的话,那是需要智慧的。你像现在“热点”所说的“南海问题”,如何能做到适度,既不让菲律宾占领我们的领土,但还要维护地区稳定。这就是个度数的问题了。像我们游行抗议“南海仲裁案”,既要发泄我们的爱国激情,也要维护好社会秩序。这就是要“适度”。激情、理性、智慧缺一不可。这是就中庸之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34:00 +0800 CST  
中庸之道,它就是比方说用四个这样的方式来告诫各位,我们生命、生活的表达、生活的智慧可能其中有一种和宇宙的存在方式、宇宙非常美的方式、中正平和、对称相平的一种思考的方式。中庸之道是不是不要原则呢?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34:00 +0800 CST  
是不是说滑头主义呢?是不是说老好人?是不是迎合所有的人?有的人说孔子是主张乡愿的,完全是胡说八道。儒家在原则性上非常的好,像老子,有道的人请他去做官、治理国政他不去,所以他有原则立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35:00 +0800 CST  
孟子讲,不是哪个政治家把儒生抓来就怎么样的,他可以不昭。所以中庸之道不是相怨,不是“滑头主义”。《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36:00 +0800 CST  
诸位,还有一个时中的意思,这个时是“时间”的“时”,“中间”的“中”,意思是随时的符合标准,要与时迁移、与时学习的。孔子也是主张礼、乐这些方式、这些原则、这些标准都是可以调节,和时代的要求相中和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07-15 12:36: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4993

发表时间:2016-07-14 02: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9 20:16:48 +0800 CST

评论数:15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