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让人动容、甚至落泪的瞬间

四十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南北朝时期,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萧衍北伐魏国,同时派大臣丘迟写信招降陈伯之,陈伯之原是大梁大将,后叛逃北魏。
丘迟的这封信就是大名鼎鼎的《与陈伯之书》,此文也堪称六朝骈体文的代表,但用典不多,文字通俗易懂,从厉害分析,从情理,甚至从江南的风貌,来劝说陈伯之重新归顺大梁。
此文极其犀利,前面正在分析大局厉害,后面突然描写起了江南的风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然后问陈伯之,你想家吗?想念江南吗?可惜你现在只能在北魏上的城墙上哀叹。
最终陈伯之接到书信中大为感动,思乡之情顿起,不禁流泪。后来甚至来不及通知自己在外地的儿子,就匆匆带领8千将士在寿阳起兵,重归大梁。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0:19:00 +0800 CST  
文章开头用了一组气势磅礴的对比,描写陈伯之原来的风光和如今的狼狈。“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这几十个字把陈伯之勇武善战、审时度势的品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其后又把陈伯之取得的诸多骄人战绩进行了一番渲染。
于是,这与后文“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种而鼓战,对穹庐以屈膝。义何劣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陈伯之今昔境遇的极大不同,又暗含对陈伯之已经失去,识时务、英勇等品质的讽刺。


第一段写以势压人,从第二段开始,转为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劝导。作者先说明陈伯之并非真的不明事理、反复无常,只是因为一时糊涂才会投敌。接下来作者仔细说明了当今皇帝的宽宏慈,表示朝廷不会对陈伯之早年的叛变行为进行惩罚,同时也晴含“如此明君圣朝,舍之其谁”之意: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作者还引用了历史上众多君臣相得,明君不加罪于罪臣的事例,告诉陈伯之,如果他投降,便会为圣人之道所称颂,所谓“夫迷鎏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而且还隐晦暗示,这不仅不会成为陈伯之的污点,还会成为一段佳话,这是从名誉角度发诱惑陈伯之。


第三段,全段运用对比手法,将陈伯之的个人安危荣辱与民族大义相对照来进行劝说。此段核心是“夷夏有别”。指出不论异族现在威势多么强盛。终究会走向灭亡,华夏中原的正统绝不会断送在异族手中。
第四段,作者质问陈伯之:难道你想与必定灭亡的异族一同覆灭吗?对比上段的温情与苦心,此段显得极为严肃。其中道理更是不容反驳。如果说作者之前对陈伯之动之以情,是为了让他放松内心的防线,此段则希望晓之以理,彻底击垮对方的戒备之心。


第五段,作者还对陈伯之现在的心情进行了揣度。作者以文人惯用手法,浓墨捕写故乡风貌,意图唤起陈伯之内心的乡情,触及他不能返乡的苦痛,所谓“暮春三月,江南革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仇,抚弦登陴,岂不怆恨”应该说,这是作者在“以己之心”揣摩武将陈伯之的心情,人类美好的感情是相通的,作者笔下醉人的江南风景,勾起陈伯之的返乡愿景刻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股脉脉温情,但作者出人意料地转了笔锋,写到了当今的形势。皇帝圣明,天下安乐,四方来朝,唯有北魏不明形势,存狼子野心,必将自取灭亡。将天下形势剖析得如此清晰,陈伯之也该懂得选择了。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0:20:00 +0800 CST  
《与陈伯之书》全文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0:21:00 +0800 CST  
四十二、申包胥哭秦庭
春秋末年,原楚国大臣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兄之仇,辗转来到吴国,助公子光登上吴王宝座。
之后,吴军在伍子胥和兵圣孙武的带领下,五战五捷,最终攻破楚国郢都,伍子胥将楚平王从坟墓中挖出来,亲自鞭尸泄愤。
吴军占领楚国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吴王等高层也公然强抢楚王妃嫔,楚国士大夫的夫人等,给所有楚国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为保家卫国,各地楚国军民纷纷起事,反抗吴军,但由于此时楚军主力已被吴军歼灭,单靠楚国,无法打败强大的吴国。


这时候,申包胥挺身而出。
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当年伍子胥逃亡的时候,曾遇到出使外国的申包胥,申包胥很同情伍子胥的遭遇,送了些钱粮给伍子胥,并问他以后的打算,伍子胥说:“发誓要消灭楚国,报父兄被冤杀之仇。”申包胥则说:“伍兄,你加油吧,但是你能覆楚,我却能兴楚。”
申包胥决定去外国需求救兵,当时只有三个国家有实力救楚国,晋国、齐国、秦国。晋国是楚国争霸的对象,吴国的盟友,不可能救楚国的,齐国是晋国的小弟,也不可能帮忙。只有秦国,是楚国战略上的盟友,而且此时楚国国君楚昭王还是秦国国君秦哀公的外孙。外孙家里有难,外公帮忙,很符合情理。
于是,申包胥孤身一人,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秦国。


但此时的秦国,却闭关不问世事。可能因为被东方邻居晋国修理过太多次,秦国已经失去了对列国事物的兴趣,只是独霸西戎。
申包胥来到秦庭求见秦哀公,秦哀公拒绝接见申包胥,也不愿意插手楚吴之战。
想到山河破碎的祖国,想到铁蹄践踏下的人民,想到被毁坏的祖宗坟墓,想到可能就此终结的楚国,在秦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申包胥再也忍不住了。
他站在秦庭大门口,嚎啕大哭,哭可怜的祖国,哭苦难的人民,哭秦国的无情。他哭啊哭,嗓子哭哑了,嘴唇哭裂了,干出一道道血口,眼泪哭光了,眼睛开始流血。就这样,他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进,只是哭。所有的秦国大臣都被感动了,被他这种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也包括秦哀公,他也不是铁石心脏,也被申包胥的坚毅和对祖国的爱感动了。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大夫,不应该灭亡啊,寡人会出兵救援楚国的。”
并且亲自写了《无衣》送给申包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最终秦国出动五百乘兵车,配合楚国军民,终于赶走了侵略军,光复了大楚五千里河山。
楚国光复后,楚昭王封赏申包胥 五千户,申包胥拒不接受,认为自己只是尽了臣子的本分。如此的高风亮节,让人佩服啊。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2:01:00 +0800 CST  


高风亮节的申包胥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2:03:00 +0800 CST  
四十三、张须陀之死
张须陀是隋末的名将。 秦叔宝和罗士信都是他的部下。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2:49:00 +0800 CST  
隋朝mo年,由于征gaogouli,修da运he,大xing土mu,下yang州等lao民shang财的事情,隋朝的国力已经用到极限。就像一个huo药tong,只等一个人去点。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2:52:00 +0800 CST  
这个人就是王薄,在一首《无往辽东浪死歌》的号召下,揭竿而起,反抗隋朝暴政,随后,天下群雄熊熊而起,民众反者,十之五六。
此时的张须陀担任齐郡郡丞,齐郡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南市。在隋炀帝征高句丽时,齐郡粮食歉收,粮价飞涨,眼看就要发生饥荒了,张须陀果断下令,开仓放粮,救活了一郡人的性命。由此看见,张须陀还是关心民间疾苦的。后来,隋炀帝也没有指责张须陀,还夸奖了他。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在山东起事,纵横齐鲁数州郡,张须陀带领齐郡兵士前往征剿,大破王薄军,之后,又相继打败了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等人。所战皆胜,时号他为名将。隋炀帝亲自请人画张须陀画像给自己看。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裴长才、石子河率军两万攻打历城,此时张须陀还没来得及集合军队,就率领五个骑兵杀入敌阵,叛军重重围攻张须陀,张须陀往来纵横,所向披靡,这时,隋军援兵赶到,两面夹击,裴长才、石子河大败而去,此战张须陀身受多处创伤,血染红了战袍。这一年,张须陀已经49岁了。
但此时大隋已经失去民心,天下义军此起彼伏,大隋灭亡已经不远了。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2:52:00 +0800 CST  
张须陀出于对王朝的忠诚,四处救火,先后打败了郭方预,秦君弘,左孝友,解象、王良、郑大彪、李畹,卢明月,吕明星、帅仁泰、霍小汉等义军。
后与瓦岗寨的翟让对持,前后三十余战,每战皆胜,后来,翟让看见张须陀的旗帜就不敢交战。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瓦岗寨在李密的领导下,已经发展成最大的义军,拥众数十万,占据荥阳的粮仓。张须陀奉命率部万余前去征剿瓦岗寨。


李密让翟让正面迎战,在大海寺埋伏了伏兵。双方一交战,翟让自然不是对手,纷纷后退,由于数次击败翟让,张须陀根本不怀疑是诈败,追击数里后,大海寺伏兵四起,王伯当,徐世勣(后来大名鼎鼎的李绩),翟让等四面围攻张须陀。
鏖战良久,张须陀终于突出了重围,但是回头一看,发现仍有隋军被围困在包围圈中,于是,张须陀掉转马头,拍马再次杀入重围,将被围困的隋军救出。
就这样,张须陀连续突入重围四次,救出了很多被围困的隋军将士。第四次的时候,张须陀已经人马俱疲,跟着他的骑兵也基本损失殆尽,再也没能力突出重围了。
于是张须陀仰天大喊:“兵败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脸面见天子。”于是下马步战,表示自己战死的决心。此时,瓦岗军如林杀到,张须陀又持短兵器格杀十数人,终因力竭而被瓦岗军杀死。


张须陀是个好领导,爱兵如子,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命。最后,他甚至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换回手下士兵的命,无怨无悔的一次次冲入重围,一次次把被围困的士兵救出。一个将军为了救手下的士兵而献出生命的,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找不出几个吧。
张须陀死后,他部下的士兵都非常伤心,日夜号哭不已,不吃不喝,一连好几天。以后,大隋军中,再也遇不到这样爱兵如子的好将军了。


张须陀死后,再也没人能限制瓦岗军的发展了,隋朝灭亡进入倒计时。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2:54:00 +0800 CST  
网上找的图片,凑合看吧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4 23:01:00 +0800 CST  
四十四、玄奘西行
玄奘是历史上的名人,经过《西游记》的演化,大家记住了那个相貌英俊,婆婆妈妈,心底善良,又忠奸不辨的和尚。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却不同于小说中的唐僧。
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佛学悟性,十一岁那年随二哥在长捷寺读经,十三岁被破格出家。当时出家是需要很多条件的,不是随便想出家就出家的,从这里看出玄奘在佛学方面的天赋。
之后,因为隋末战乱,玄奘离开了寺庙,四处游方。也正是在此过程中,玄奘发现佛学南宗和北宗存在很多差异,且无法证明孰是孰非,于是,玄奘产生了西去天竺国求佛法的想法。


大唐贞观三年,二十七岁的玄奘私自出关,西去天竺。因为刚刚结束战乱,政府对出关是有规定的,玄奘在贞观元年申请出关,未获得批准。而贞观三年,长安发生饥荒,允许人民外出逃荒,玄奘趁机混在流民中逃出。
当走到凉州时,玄奘被大唐官兵发现,凉州太守拿出公文,禁止玄奘出城西行。这个时候,有一个法师很佩服玄奘,派自己的两个弟子,协助玄奘夜间从凉州缒城而下,逃出凉州。
几天后,玄奘到达瓜州,这时候,凉州发出追捕玄奘的公文已经发到。幸好负责收文的官吏帮忙,此人叫李昌,他十分佩服玄奘这种孤身前往求经的精神,便拿着文书找到玄奘,给玄奘看并问他:“法师是不是这个人。” 玄奘迟疑不敢回答,李昌说:“法师说实话,如果你是玄奘,我替你想办法。”于是玄奘承认自己是,李昌当着玄奘的面撕掉公文,并安排玄奘从小路尽快动身。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4:20:00 +0800 CST  
出了瓜州,到达伊吾的九百里,是玄奘最艰苦的行程。史书记载:“长九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这里是茫茫戈壁,只有少量的绿洲可以补充水,但是这些地方往往有官兵在把守。大风,黄沙,干渴,饥饿,官兵,这些都是玄奘的威胁。
所幸,玄奘遇到一个胡人,十分佩服玄奘,愿意护送玄奘到达伊吾。但这个胡人不是忠实的旅伴,走了几天后,就不愿意陪玄奘了,自己独自走掉。
没办法,玄奘只好一个人走,既要和风沙等自然环境做斗争,又要忍受干渴,饥饿,还要跟守烽火台的官兵斗智斗勇。在这一路上,唐军有五座烽火台,玄奘在其中一座附近取水的时候,被唐军发现,箭射到玄奘的附近,差一点射中玄奘。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西去的决心。
过了烽火台后,玄奘在沙漠中,喝水时,不小心将盛水的皮囊掉在地上,水流光了。这时玄奘真的动摇了,没有水,没有向导,想过这几百里的沙漠几乎是做梦,白白送了性命。于是玄奘开始返回,向东走了十几里,这期间,玄奘心里一直在做着激烈斗争,是继续西行送命,还是东返活命。
最终,玄奘下定了决心,“宁可就西而死, 岂归东而生”。于是掉头西去。千百年后,我看到这一幕,都感觉很佩服,很感动。英雄也是凡人,也会动摇,也会挣扎,也会退缩,最终平凡的人选择了不平凡之路,并坚持成功走了下去,成了真正的英雄。这样真实的场景才让人更感觉亲切,可信。
玄奘和一匹老马,向西走了四五天,终于,连续的炎热和干渴击倒了玄奘,他倒下了,昏倒在沙漠里。
夜里,西西冷风吹来,玄奘又慢慢苏醒过来,也许是苍天也被玄奘这种诚心和无所畏惧的勇气所感动。玄奘跟随这老马继续行路,终于发现了绿洲,和救命的水。
最终,玄奘九死一生走出了沙漠。他的好日子来了。


走出沙漠后是高昌国,国王鞠文泰,这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家,听说有玄奘法师,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方天竺拜佛求经,鞠文泰大为感动,以最高规格款待玄奘,与玄奘交谈,发现玄奘佛法造诣非常的高。于是鞠文泰动了私心,想把玄奘留下来当国师。
玄奘西去决心甚坚,坚决不同意,甚至以绝食以死相抗争。于是,鞠文泰不再逼迫玄奘,答应玄奘西去取经。但提了两个条件:1、鞠文泰同玄奘结拜为兄弟,并为高昌讲经一个月再离去;2、玄奘取经归来时,要在高昌讲经三年,再返回大唐。
面对这样的盛情,玄奘感动了,他答应了鞠文泰的请求。
在讲经的这一个月,鞠文泰为玄奘配备了继续西行所需的人员,物资(据说可供路上用二十年),并写信给突厥叶护可汗,请求照顾玄奘,同时给路上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国王写了二十四封信,准备了二十四份礼物,请求照顾自己的王弟,玄奘。
玄奘离开高昌的时候,鞠文泰带领臣民,僧人,送出城数十里,依依不舍,甚至分手时,鞠文泰抱着玄奘恸哭,对玄奘感情的真挚,可见一斑。
就这样,在鞠文泰的关照下,除了翻过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其余时候,玄奘一路跟窜亲戚一样,顺顺利利来到天竺。
可惜的是,玄奘回国的时候,国昌国已经被大唐所灭,而鞠文泰也在城破前忧虑而死,玄奘再也无法实现对王兄讲经三年的承诺了。


玄奘在印度呆了十几年,遍访寺庙,访问著名法师,拜求佛经经典,并最终成了全印度最有名的法师,之后在戒日王举办的没遮拦大会上,骑着白象绕场一圈,这是印度佛法界最高的荣誉。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150粒舍利,7尊佛像,回到中土。当年的偷渡客,此时满载而归,受到唐太宗和大唐臣民的热烈欢迎。当时正在洛阳筹划征高句丽事项的唐太宗,专门安排人护送玄奘到洛阳相见,见面之后,太宗甚喜欢玄奘,甚至多次下诏,让玄奘还俗,来辅助他料理朝政。
玄奘早已将此生奉献给我佛,所以婉拒了唐太宗的要求,之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少林寺等地翻译佛经,直到去世。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4:20:00 +0800 CST  
四十五、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
十九世纪下半叶,趁中国内乱之际,中亚浩罕国将军阿古柏侵占了新疆,并建立了伪“哲沙德尔汗国”,开始奉张格尔儿子为汗,后杀掉他自立为大汗。
沙俄也趁机占领了伊犁九城,借口替大清维持此地安全。


此时的大清,内忧外患,海上的威胁和陆地上的威胁孰重孰轻,引起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海防的代言人是李鸿章,认为中国威胁来自海上,应该重点建设海军,新疆荒蛮之地,丢了就丢了,没精力管。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认为陆地上防御也很重要,新疆一定要收复,否则,新疆丢了,青海和甘肃也不安全,青海和甘肃在丢了,就是中国核心的汉地十八省了,所以一定要收复新疆。
最终,清政府定下决心,收复新疆,并委托正在甘陕平定HUI乱的左宗棠全权负责此事。


收复新疆存在很多问题,其一是军粮问题,其二是钱饷问题。
从陕西西出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已经不怎么产粮食了,需要从中国内地转运,到新疆边境,上万里的路程,转运成本相当高,再加上运粮人员的消耗,可能一百旦粮食,运到边境只有十旦了。所以,一定要解决粮食问题。
钱饷也是大问题,经过太平天国,东西捻军,甘陕HUI乱,列强们的勒索,赔款,清军四处征战,国库已经耗空了。根本没这么多银两来支撑新疆战事,所以海防派的观点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左宗棠用了几年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
1、粮草就先从关内运到甘肃酒泉(攒了大军好几年的粮草),出发时,再随大军的推进在向前运输。
2、钱饷通过胡雪岩向外国借款,加上各种筹款,共筹集了一千多万两白银,够用一阵子的了。


最终左宗棠定下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
1876年,左宗棠组织了一支六万人的队伍,正式开始收复新疆之战。这支队伍以湘军为主,是身经百战的胜利之师(打过太平天国,捻军,HUI民义军),主将刘锦棠经验丰富,用兵果敢。
大军出征之时,左宗棠安排好后事,抱病出征,此时的左宗棠已年近七十,身体也不太好。他命人把自己的寿棺抬到酒泉,抬棺出战,对将士们说:“大丈夫身临战阵,有进无退,死到沙场,便是终考。况吾后事俱备,不犹胜于马革裹尸乎!”。表明自己坚决收复新疆,有死无生的决心。
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颐养天年的时候,为收复祖国领土,而抬棺出战,这样的壮举,极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也令无数后人感动落泪。

最终,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清军收复了南疆北疆,并通过谈判,将伊犁收回。新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次回归祖国怀抱。这是左宗棠对中国,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


七十年后,王震将军带领解放军入疆,顺着左宗棠出征的老路,还能看到当年沿路栽下的柳树(左公柳)。王震动情的说:“我们现在入疆走的都很艰难,可以想象,左公当年走的更加艰难,左宗棠西征对国家是有功的,否则祖国的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5:07:00 +0800 CST  
四十六、宁死荒外,绝不投降
李定国,是明末人,初从张献忠起兵反明,被张收为义子。
李定国有几个特点:1、军纪极为严格,不骚扰百姓,跟同时代的其他军队成鲜明对比。2、定国对下极其仁厚,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命。3、定国作战勇敢,每战必争先,手持兵器,亲自冲锋上阵,被军中称作“小尉迟”。
1644年,崇祯自缢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张献忠的大西军同清军作战不利,张献忠受伤而死,死前留下遗命:“立国三百年的大明是正统,我死之后,你们要归顺大明,不要做不义之事。”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随着外敌的入侵,原本你死我活的对手,放下彼此的矛盾,共同对外。有意思的是,吴三桂这些原来的明军变成了清军,大西、大顺这些义军,反倒变成了明军。


大西军此时以孙可望为首,向南占领了云南,封南明永历皇帝为正朔。李定国也被封为晋王。
之后,李定国出师讨伐清军,在桂林打败清军,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在湖南衡阳再破清军,阵斩敬谨亲王尼堪。史称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后来由于孙可望的内讧,李定国此次北伐成果化为乌有。后来孙可望投清,将云南明军的虚实尽告诉了清军,于是清军在吴三桂带领下,拿下大半个云南。
此时,李定国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再蹶名王的机会,他选在了磨盘山。
在这里,他布下了重重埋伏,自信此时自信满满的吴三桂会走进这个埋伏圈。
事实上,吴三桂确实走进了埋伏圈,可惜先头部队进入的时候,明朝这边出了叛徒,将实情告诉了吴三桂。吴三桂大惊,忙令军队退出,并命后军炮击伏兵。
一场伏击,打成了遭遇战,李定国手下明军奋勇出战,双方短兵相接,死尸相枕,从早晨杀到中午,吴三桂退去,明军也因为损失惨重没法组织追击。
血战磨盘山,是李定国在国内组织的最终一场大战,明军三分之二的人阵亡,清军也死伤大半,包括固山额真沙里布在内的十八个将领阵亡。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6:07:00 +0800 CST  
此战后,永历帝退出云南,前往缅甸避难,却不想被缅甸人扣押。

李定国退守滇南,向永历帝上书三十余篇都得不到回复,后来才知道是被缅甸人扣押了。李定国闻讯大怒,亲自带兵到缅甸解救永历,缅甸集结十五万大军,千余战象来抵抗。经过血战,李定国大破缅甸军,并乘胜围攻缅城。但由于军中水土不服,瘟疫盛行,导致围城无法取胜。李定国率部退去。
当李定国整顿军马,准备再次进攻缅甸时,却听到缅甸将永历帝交给吴三桂的消息。无奈只好退守勐腊,在这里,他结盟泰国,收留国内的抗清分子,联络云南志士,积极准备光复云南。却不想,又一场水土不服的瘟疫袭来。明军人马病死很多。李定国很伤心,祈祷上天说:“如果我大明大势已去,请上天惩罚我李定国一人,不要连累无辜军民。”


不久后,消息传来,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永历帝。李定国闻讯大哭,命令为永历帝发丧,三军戴孝。李定国批头散发,光着脚,衣冠不整,号哭抢地,两眼中泪流完了,继之以血。他哭着说:“我对不起大明,对不起皇上,我无颜见天下人了。”
由于伤心过度,加上对光复河山大业的绝望导致的心情抑郁,十几天后,大明最后一柱,晋王李定国去世,时年四十二岁,临时之前,他流着泪告诫儿子和部将们:“宁可死在荒野中,也不要投降。(任死荒徼,毋降)”。


李定国死后,部下有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汉王庙”,每年春节,杀猪宰鸡去祭祀。后汉王庙在1960年被毁,但当地群众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腊县政府拨款15万元重建,被云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李定国军纪严明,与百姓息息相通,在镇守云贵之时,爱民如子,所以云南人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云南人最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国--郭影秋语),定国的忠义节烈直到近现代依然被人们称赞不绝,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晋王千古。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6:07:00 +0800 CST  
影视剧中的李定国,和现实中的汉王庙。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6:13:00 +0800 CST  
四十七、上蔡东门,牵黄逐兔
李斯应该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位宰相。
他本来是楚国上蔡郡人,有一份公务员的清闲工作,没事的时候,带着两个儿子,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追逐野兔,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
直到有一天,李斯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厕所的老鼠,”瘦骨嶙峋,看到人,惶惶而逃“。而他在粮仓中看到老鼠确是,“膘肥体壮,看到人也不跑,继续低头吃”。
李斯从这里悟出了,人之贤与不肖,跟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不同啊。于是,李斯决定做一只仓鼠。他辞去了清闲的公务员生活,拜荀子为师,学习治国之道。学成后,李斯选择来到当时最强大的秦国。
并受到秦王重视,封为客卿。后来由于郑国(修郑国渠来消耗秦国民力)的事情败露,秦王大怒,决定驱逐六国来秦当官的人员。
李斯果断给秦王献上《谏逐客书》,分析其中的利害,使秦王心悦诚服,取消之前下发的命令,并且更加重视李斯。
就这样,李斯的事业,伴随着秦国的强大,一步一步起来了。
秦灭六国,李斯贡献极大,被任命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废除分封制,坚决采用郡县制,加强中(百度)央集(百度)权。统一列!!国文字,制作出了标准小篆字体。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
李斯以他超强的个人能力,为秦朝,也为后续王朝定下了规矩。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6:47:00 +0800 CST  
这样一个强人,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最终断送了全家性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游中病死,李斯为了保住自己丞相的宝座,联合赵高,伪造诏书赐死公子扶苏,蒙恬蒙毅兄弟。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二世上台后,严刑峻法更胜于始皇帝,最终天下有反心者,十之五六。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一声高呼,天下纷纷群起而诛暴秦。
此时,秦王朝内部,李斯与赵高正在争权夺利,最终赵高取得了胜利,成功诬陷李斯,以谋反罪判处腰斩。
除了已经战死的长子李由,其余亲属都被押往咸阳街头处斩。走在路上,李斯对小儿子说:“我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追逐野兔,还能做到吗?”说完,父子两个一起大哭。
此时此刻的李斯,该多么怀念那一去不复返的,牵着咻咻嘶叫的猎狗,出上蔡东门,在秋日衰草丛中,追逐成群狡兔的无忧岁月啊!然而,他选择了一条流血的仕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年轻的时候平平淡淡的生活场景竟然成了奢想,真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6:48:00 +0800 CST  
李斯,上蔡李斯故里附近,牵黄逐兔的场景跟这个差不多。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08 16:51:00 +0800 CST  
四十八、千古男儿张议潮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转衰。
从安史之乱的第四年,即758年起,吐蕃不断寇略我大唐陇西之地。
二十年间,到公元776年瓜州(安西)、沙州(敦煌)、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等陇右之地尽尚吐蕃之手。
此时的大唐,陷入藩镇割据,内耗严重,不但无力收复沦陷的河西州郡,甚至连长安城都被吐蕃人攻克过。
陇西人民像孩子一样被父母抛弃了,尽管他们抵抗了将尽二十年,但寡不敌众,缺少援助,最终落入敌人之手,受尽欺凌,吃尽苦头,丁壮成为奴仆,老弱成为箭靶。吐蕃人甚至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做陇西之地的主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管理好陇西诸州郡,只是不断从哪里掠夺,抢劫。
公元836年,大唐派遣使者去往西域,途径陇西之地时候,看到瓜州,沙州,凉州这些地方,还跟之前一样,大家说着汉语,穿着汉服,依然保持这汉人的生活习惯。已经陷入吐蕃之手六十年的陇西人民,听说大唐使臣经过,大家纷纷夹道欢迎,看到大唐的旌节,一些年龄大的老年人,忍不住哭了,他们流着泪,拉着使臣问道:“我大唐皇帝,还记得咱们这些陷入吐蕃之手的生灵吗?” 使臣也哭了,他无法回答,因为此时的大唐,无力收复陇西,更无力保护这些子民。
但是,人心向唐,哪怕沦陷敌国六十多年,陇西人民仍然认为自己是大唐子民。
时势造英雄,张议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出,振臂一呼,成为了英雄。

楼主 下载职称英语  发布于 2017-01-17 22:31:00 +0800 CST  

楼主:下载职称英语

字数:66158

发表时间:2016-12-11 08: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4 18:35:43 +0800 CST

评论数:264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