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宗教研究

从罗梦鸿"悟道成真"到1509 年"五部六册"正式刊行,其间长达25年,他的宗教思想在传道过程中日臻完善和成熟。五部经典以苦功13 年悟道成真开始,罗列世间无穷苦难,感叹人生不可留恋,企盼得到解脱;随之历数各种邪见杂法骗人害人,"障道败法"并加以批驳;在破除所谓邪见的同时,阐明无为大法,无极正道;最后则劝导世人坚定信仰,只有顿悟明心,与无边虚空合为一体,像泰山那样岿然不动,"才能自在纵横,安享极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罗教(又名无为教、罗祖教等)。
显然,这是一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思想体系,是罗教之所以能高踞于众多教门之上,在明清时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本原因。虽然,它以佛教经文面貌出现,通篇充满佛教话头,实则融汇佛、道、儒三教,阐明了一种新的宗教教义。它语言通俗易懂,广泛采用流行在平民口头上的俚语粗言,穿插以五言、七言和十言韵文、诗谒,因此朗朗上口,形同顺口溜,而且可唱可白,所以一经刻印出版,立即流入民间,受到群众欢迎①。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49:00 +0800 CST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0:00 +0800 CST  
罗梦鸿死于1527 年,他的葬礼非常隆重,墓地建有13 层高塔,并有号称"无为境"的石碑,一些达官贵人和高僧高道为之赋诗写文。这说明在罗梦鸿生前,罗教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信奉者除一般下层群众外,已扩展到官绅等上层人物,乃至连僧侣道士中也不乏皈依者"。在罗梦鸿死后,罗教继续传播发展。除了有完整的经典和简易速成的教义外,罗教在组织系统与传承关系上比较灵活的特点,也使之能够传流不衰。从罗梦鸿创教开始,罗教就一直绵延不断地向四面八方传布,其组织系统大致有4 支:一是以罗氏家族依照血统世代相传;二是外姓弟子衣钵授受,祖祖相承;三是漕帮进而传至青帮;四是江南的斋教。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1:00 +0800 CST  
(2)罗氏家族与罗教八祖罗梦鸿死后,留下妻子和儿子佛正与女儿佛广。佛正年幼,"老母接续传灯",佛广则在京东盘山无为庵出家为尼。罗佛正之后是嫡孙罗文举继承教主之位,他在万历43 年(1615 年)亲自主持校订"五部六册"的出版事宜。此后,罗氏家族作为教主世家,代代相传,并在传教中"敛钱财富,捐官得势,倍受地方尊崇"。但到罗梦鸿的七世孙、教主罗明忠时(时为雍正五年),受江南水手"犯案"牵连,被捕入狱;嘉庆时(1815 年)罗教遭政府彻底查抄,族裔被强行押遣回山东既墨原籍,禁止再传教。
罗教的第二支脉是仿照佛教禅宗祖师衣钵接续制度代代相传。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1:00 +0800 CST  
他们活跃在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不仅授徒传教,而且进一步发展教义,特别是有关"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信仰。这一支脉共传了8 代,其后传承迄今无考。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1:00 +0800 CST  
(3)从漕帮、安清道友到青帮罗教发展的第三支脉活动于运河一线,明末已初具规模,但真正有所作为则是在清朝初年。
明季时,有密云人钱姓、翁姓、松江潘姓三人,流寓杭州,共兴罗教。即于该地各建一庵,供奉佛像,吃素念经。于是有钱庵、翁庵、潘庵之名。因该处逼近粮船水次,有水手人等借居其中,以至日久相率皈教(《史料旬刊》第12 期,崔应阶折)。
密云位于大运河的最北端,也是罗梦鸿创教的地方,钱、翁二人来自这里,其所倡兴的罗教,应当是"罗教正宗"。马西沙先生认为罗教创立不久便在漕运水手中发展信徒,罗氏家族一直与漕运水手保持密切的联系,既有信仰上的,也有经济上的(罗梦鸿的七世孙罗明忠在雍正年间被捕,也是因为水手犯案受牵连)。据浙江巡抚李卫给雍正的奏折称,"浙帮水手,皆多信奉罗祖邪教"。当时虽有些衰微,尚有30 余所庙宇,"先有72 处"。可见罗教在漕帮中的发展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各水手每年攒出银钱,供给赡养,冬月回空时即在此内安歇,不算房钱。饭食供给余■,即为沿途有事讼费之需。而淮安、天津、通州、京师俱有坐省之人为之料理。各帮水手多系山东、河南无业之辈,数以万计"①。
而潘姓门徒,虽属于罗教系统,但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其门徒"多系安东、清河游民",又称为安清道友,其主要职业也由漕运转变为盐运。尔后,这一支又演变为青帮。不过,"从罗教向水手行帮会社再向青帮的演变过程中,宗教的意识和作用越来越小,最终在这个组织中仅仅保留了某种对罗教创始人罗祖的偶像崇拜"②。
2。斋教罗教创立于北方,然后沿运河南下,除了在运河一线,特别是在漕运水手中迅速发展外,还深入到曾盛行摩尼教和白莲教的浙、闽、赣地区。"明代中末叶,罗教南传,与浙省等地民间食斋之风一拍即合",形成以罗教为主,兼有摩尼教和白莲教色彩的"斋教"(又名一字教,老官斋教等)。罗教在江南传布的重要人物有殷继南(1527-1582 年),他被门徒尊为二祖。殷继南3 岁丧母,7 岁丧父,由叔婶抚养(与罗梦鸿幼年经历相同),11 岁时,婶母又死,叔父将他送往金沙寺出家,6 年后被逐出寺门,随丁予学习打银业,并由其引介皈依罗教,转而成为处州一带的罗教领袖,时年17岁。又经过十余年研悟,到30 岁时"真正懂得了罗教宗教思想的内涵"。在他掌教期间,先后封28 位"化师",72 位"引进",初步建立了教阶制度,信仰者达3700 多人,影响"远播十数州县"。1576 年,因教势膨胀,引起当局注意,殷继南在天台被捕,判刑6 年。出狱后在温州连续讲经7 昼夜, 前来"解表"的弟子数以千计,于是被当局再次拘捕,并于万历十年(1582年)斩首示众。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2:00 +0800 CST  
殷继南死后,虽有其女弟子化师琼娘(道号普福)继续掌教,但处州一带的罗教由于失去宗教权威,基本上处于涣散状态。直到姚文宇掌教时,才将教派重新统一起来。
姚文宇(1578-1646 年)也是"父母早逝,家贫无依,为人牧鸭"的苦孩子出身,后经道者点化,皈依罗教,法名普善。42 岁时"开堂接众",二年之内,"信受教法者竞达3700 人"。浙江的罗教徒逐步归属到姚文宇门下,1623 年,他再次统一了浙江罗教各派,"成为殷继南以后最有权威的宗教领袖"。姚文宇对于罗教有所改革,他于1629 年将教中骨干分为左中右三枝,教徒分为九个辈份: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和,但未能传久。斋教除尊奉罗教"五部六册"为经典之外,还有《明宗孝义达本宝卷》、《天缘结经录》、《三祖行脚因由宝卷》等。其中《三祖卷》宣扬转世传承,把殷继南和姚文宇说成罗梦鸿的转世化身。乾隆年间的福州将军新柱在奏折中概述斋教的脉络时说,"查老官斋一教,其源流传自浙江处州庆元县姚姓。记其远祖普善,初祖姓罗,二世姓殷,三世姓姚,现为天上弥勒,号无极圣祖。凡入会男妇,俱以"普"字派为法脉命名,入会吃斋之人,乡里皆称为老官,遂相传其教为老官斋"(《朱批奏折》)。姚文宇在传教过程中积聚了巨额财富,号称"田连阡陌,米烂陈仓,金银满库,珠宝盈厢",引起地方军阀的觊觎,姚文宇因不服敲榨而"被害归天"。然而从其子姚绎起,这支教派开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教权世袭制,"整个清代,这个教门的核心组织都掌握在姚姓家族的手中,在封建宗族关系保持完整、严密的中国东南部,又造就了一个头戴宗教光环的'神圣家族'"①。
3。弘阳教弘阳教创生于1594 年,又名红阳教,混元红阳教,红阳法,元沌教,混元门等。(注:关于"弘阳教"一名的来历,学者们认为与南宋柴望《丙丁龟鉴》中所说的"红羊劫"有关。《丙丁龟鉴》中说:凡甲子60 年为一循环,其中丙丁和丁未二年国家要遭厄运,丙属火色赤,未为羊,因而称为"红羊劫"。)创始人为韩太湖(1570-1598 年),虽号飘高老祖,但他创教时才24 岁,死时也不过30 岁。韩太湖模仿罗教的五部经典,编撰了弘阳教的五部经书,即《混元弘阳飘高祖临凡经》2 卷;《弘阳苦功悟道经》2 卷;《混元弘阳叹世真经》2 卷;《混元弘阳悟道明心经》2 卷;《弘阳显性结果经》2 卷。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坛仪忏法的经卷,如《混元弘阳明心宝忏》等2套10 卷。
弘阳教倡导多神崇拜,要求信徒"志心信礼"的神只就有三千诸佛,98位老祖,38 位如来,48 位菩萨,77 位观音等,但最主要的神灵是混元老祖、无生老母和飘高祖师三位尊神。在教义上突出渲染"劫变"的可怕与痛苦,从而强调只有信奉弘阳教才能得到救赎。韩太湖将儒、释、道三教中的伦理道德糅合在一起,劝人安命行善,在观念上虽无创新,但却语言通俗,如酒是串肠毒药,色是杀人钢刀,才是人间脑髓,气是惹祸根苗。
想人生在世,知命者以为君子,死有命,富贵在天。福禄有深有浅,命中合有则有,命中合无则无。命若好,便有积聚之资。命若不好,总然积而不聚,饶 君一日觅千金,到与广城也须贫(《混元弘阳叹世真经》)。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3:00 +0800 CST  
弘阳教尊崇罗祖,也撷取了罗教许多教义思想,但它比较注重道场仪式,这可能与韩太湖早年当过"道人"有关。弘阳教的另一特点是教首多以治病为手段,吸收教徒。而治病体的方法大都是诵经求神,喝供奉过飘高祖师的茶水。弘阳教积极谋求王公权贵的支持,也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韩太湖创教后不久,即来到京城,"先投**府内,转送石府宅中,定府护持大兴隆"。很快得到定国公的"护持"和太监程公、石公、张公"三位护法"的奥援,其宝卷也得以在皇家内经厂印制,而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潢质量上"均居各民间教派之冠"。也正是得益于此,弘阳教的宝卷流布各地,产生了较持久的影响。韩太湖年轻身亡,身后无嗣,弘阳教的传承未能像其他教派那样世代家传,而是像佛教道教的衣钵授受,因而在组织上比较松散,据说有"九干十八枝",然详情无考。迄今只见到"接圣干金容玉花枝"的传承表:然而在清代,朝廷对民间教派持镇压的方针,活动于京城周围的弘阳教首当其冲,仅档案记载的教案就有数十起之多,由此弘阳教转入地下,在民间"潜行默运",直到本世纪中叶,依然有所活动。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3:00 +0800 CST  
4。闻香教闻香教的异名很多:大乘教,东大乘教,大乘弘通教,弘封教,大成教,清代俗称清茶会,清净门,归一教等。创始人为蓟州人王森(原名石自然,1542-1619 年),生于农家。后人在解释闻香教名称时说"王森于先年间曾路遇妖狐,被鹰搏击,口作人言求救。王森收抱回家,遂断尾相谢,传下异香妖术,后称为闻香教主"(岳和声《餐微子集》卷四)。但实际上,大乘教的开派祖师是罗梦鸿的女儿佛广,她可能与罗教五祖孙真空结亲,其女孙氏嫁于王森①。
闻香教以罗教的"五部六册"为主要经典,"夜聚晓散",在各地设有讲经房,各会皆有掌经头目。此外,闻香教还接受当时活动于华北的静空教、还源教和黄天教的影响,这些教派崇拜弥勒佛和崇尚内丹的教义教仪被吸收到闻香教中来。
闻香教在京畿、直隶、山东的教势相当大,仅畿南一带十几个州县,就有教徒"数十万人"。闻香教的组织机构比较完备。最基层的组织为会,每会二三十人,百十余人,四五百人不等,有多达数千人者。每会都有会首,传头,内部还有掌经、掌支干等名目。一个地区有数会或数十会,上有总会首、总传头、总掌经、总掌在三乘。上上下下,构成一个网络,"省直府县,各设公所,使传头者守之,置竹签飞筹,印烙王三字号。凡有风信,顷刻可传千里"(岳和声《餐微子集》卷四)。
这种教团组织虽然本身并不创造社会财富,但却是一个聚敛财富的有力渠道,收徒作会,发放经卷、教单、印信等,与个人在教团中的地位和教职 升迁紧密挂钩,结果是教徒发展越来越多,教团财富越积越多。曾任山东学政的王引之说:"彼为邪说者,知愚民之可以利诱也,于是借敛钱之说邀其入教也,则己之钱入于人之手,其人入教而又传教也,则人之钱入于己手。辗转传教则辗转敛钱,愚民信以为生计,遂相与从之"(《朱批奏折》)。作为教主的王森、王好贤父子则在创教、传教过程中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地主。然而财富积聚及相关的分配问题,也给教团首领间造成了矛盾。1612年,迁安县团山建塔,以森术能动众,举森募化,森以金钱托其弟子李国用、李应夏。而国用乾没之,不为森所容。国用遂畔森,与应夏创立别教,自称太极古佛,以符咒亡灵为事。而森之弟子,亦往往有背森从国用者。两教弟子,各为其法门以相分仇杀,尽发露其过恶。府县拟李国用、李应夏、王森及森之弟子杜福等罪。。(黄尊素《说略》)。
闻香教的主要经典有《皇极金丹九莲正信皈真还乡宝卷》、《元亨利贞钥匙经》和《三教应劫总观通书》等。主要教义是"三阳劫变观",即过去青阳,燃灯佛掌教;现在红阳,释迦文佛掌教;未来白阳,弥勒佛掌教。红阳末劫是最大的劫灾,若能顺利渡过末劫,就可心达到白阳时期,即将弥勒佛掌教的极乐世界。闻香教宣称弥勒佛已降生在石佛口王森家中,东土众生只有加入其教,才能免灾得福。
王森曾有意结交权贵,以金钱贿外戚永年伯王伟左右,得以攀龙附凤,对外讹称皇亲国戚,以此抬高教主家族的神圣地位。1619 年,王森死于狱中,闻香教内的宗教首领们由依附明政权,转变为对抗明王朝。1622 年,徐鸿儒率领大乘教徒于山东郓城县起义,但由于固守城池而被明军击败。
明朝末年,王氏家族继续秘密传教,"并传教于辽东"。在1636 年前后,与后金政权拉上关系。但在清兵入关之后,清王朝对大乘教残酷镇压,使之再次转入地下,教名也改为清茶门教。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4:00 +0800 CST  
5。龙天教龙天教又称龙门教,或白阳教,明末产生于河北藁城县,世代以刘姓一门的女性为教主。其开创者为翠花张姐,她原师于罗梦鸿,罗祖死后又投于声势日盛的王森门下,成为闻香教在北京的总传头。在此期间,张姐传教于藁城县的刘米氏,其师承关系如下:刘米氏是个有心计的人,她从"翠花张姐"那里得道之后,并不是老老实实地笃信和传教,而是回到家乡自立门户,创造了一个新教派--龙天教。"该教在米祖的主持下,日渐兴盛起来,信徒遍及河北山东。米奶奶去世后,信徒们为崇奉祭祀她,在她的故里--张村,建立起供奉米菩萨的祠宇庙堂,里面塑有她的金身,外面树立着颂赞历代祖师的碑碣。祠庙东边,建有米祖坟莹。凡米菩萨的生忌日,远近教徒齐集张村,朝拜祖师。其时,搭棚设帐,接待四乡八邻的教徒和香客,场面颇为隆重"①。
龙天教的主要经典有《家谱宝卷》和《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其宗 教活动主要是劝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吃斋行善。"凡入教者,登记造册",由老师父念经烧化,即所谓"天堂挂号",为其死后进入天堂做好准备。逢念经作会日期,教徒聚会,每人出布施数十文钱不等。龙天教在其宝卷中揭露明末的苦难,宣传劫变与入教得救的观念,同时用谶语的形式表现了支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朱家王朝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木子当来,牛八退位。
说牛八大数急尽,有木子去投凡。紫微大帝,四正佛亲口选。四正佛真主观,一切星宿保住大驾不遭难(《家谱宝卷》)。
龙天教诞生于明末乱世,一方面是"饿死人倒在地狼虎齐吞","父吃子,子吃父,遍地都有","夫吃妻,妻吃夫,不想恩情";另一方面则是强梁反叛,手握刀枪,杀人打劫,反倒能横行于世,吃肉穿绫。因此龙天教与产生于相对和平时期的民间宗教有所不同,这就是它在强调人们要积德行善的同时,允许教徒杀不平之人,甚至"白天放抢",但要"夜晚念佛"或"下马烧香"。(注:龙天教的发展规模虽无具体数字,但在乾隆年间被捕的龙天教教徒靳崇禹身上携带的名册,表明当时龙天教人多势众,仅老师父齐显荣一人,一季之内就在滨州、淄川、寿光三县收徒3000 余人。)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4:00 +0800 CST  
(三)其他民间宗教明代民间宗教除了罗教系统之外,还有活跃于大江南北的黄天教、西大乘教、三一教、圆顿教和一柱香教等。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5:00 +0800 CST  
1。黄天教黄天教(又名黄天道、皇天道)的创教人是李宾(?-1562 年)。李宾生于直隶怀安县,长大后在野狐岭任守备军人,不幸在战争中伤一目,此后"参师访友,明修暗炼,悟道成真,性入紫府,蒙玉清敕赐,号曰普明虎眼禅师,设立黄天圣道,顿起渡世婆心,燃慧灯二十四处,驾宝筏于膳地宣云,遗留《了义卷》,《清净真经》"(《虎眼禅师遗留唱经》)。
关于"黄天"的意义,有所谓"无生老母住在三十三天中黄天,名为真空家乡"之说,表明黄天教的基本信仰是对无生老母和真空家乡的追求。在这方面,黄天教深受罗教的影响显而易见,事实上黄天教也把罗祖列为前辈祖师尊崇。但是黄天教产生于嘉靖年间,世宗皇帝在位45 年,崇道之风由上至下,弥漫整个社会。这种影响不仅见之于黄天教的主要经典《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普静如来钥匙宝卷》、《太阴生光普照了义宝卷》和《太阳开天立极亿化诸神宝卷》等,而且见之于教规教仪。黄天教从道教方面吸收了许多营养,特别是道教的内丹派学说,强调性命双修,注重修炼内丹,认为如此可以"结圣胎,得长生"。后来的黄天教还兼重道场符箓,一类做于宗教节日,另一类是有钱人家在丧葬时请忏,洋洋4 卷的《普静如来钥匙真经宝忏》就是专门为做各种道场用的。所以有人把黄天教概括为"外佛内道"。
黄天教在明末形成了"五位佛祖"的崇拜。圣地为李宾的传教中心万全县膳房堡碧天寺,寺内有一高13 层的明光塔,创教人李宾夫妇的坟墓亦在寺中。这五位"佛祖"实际上是李宾一家老少三代人,其传承如下:普明——→普光——→普净——→普照——→普贤(教主李宾)(李妻王氏)(长女) (次女) (外孙女)李宾没有儿子,他的二个女儿都嫁给当地的康家,教内有"二康"之称。李宾的二个兄长都有儿孙,"教权传至李宾外孙女止,又回到李姓家族手中",即回到李宾胞兄李宸的后代手中,先传于李宸的4 世孙李蔚,再传于李蔚兄弟李蒖的孙子李昌年,然后又传法于李蔚的孙子李遐年,并非一脉相承,而是在家族内传继。
至于普贤与李蔚之间怎样承继,目前还缺乏证据。无论如何,李宾创立的黄天教在明中末叶到乾隆年间的200 年中,教权一直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而且从一开始就在民间广泛传播。清初的思想家颜元曾在其《四存编·存人编》中指出:"我直隶隆庆、万历前,风俗醇美,信邪者少。自万历末年添出个黄天道,如今大行,京师府县,以至穷乡山僻都有"。从明末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碧天寺被拆毁前,每年"四时八节作会","奉其教者,犹千里拜坟,多金舍寺"。
黄天教在创立初期,在政治上持一种超然态度,明末的腐败与清初的严酷使黄天教又逐步放弃了拥戴明、清政权的立场,进而提出赵传朱、朱传李的天下禅让说。黄天教还吸收了民间日月崇拜的观念,"每日三次参拜"。在戒律方面,黄天教徒遵守与佛教相似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但并不戒娶妻生子,"并把嗣育后代作为成佛登仙的基础"。
1627 年,原来在斋教中任"清虚"的汪长生由于"众广心高",与教主姚文宇分道扬镳,他前往江西龙虎山"与天师会道",据传"天师不能及",结果张天师"以显法十二部会与汪长生"。从此汪长生脱离罗教,"另立科仪",建立长生教,自号普善,并尊李宾主的弟子郑光祖(普静)为师,成为黄天教的支脉。
1748 年,浙江巡抚顾琮在绍兴府一带巡查时发现长生教的活动踪迹,他在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描述了长生教的活动情况:子孙教,又名长生道。男曰斋公,女曰斋娘。尊弥勒佛为师,倡言入道之人身后俱归西天,以今世功德之浅深,定来生功名富贵之大小。凡做佛事,名曰开堂,从教者自携钱米,前赴开堂之家拜佛,名曰赶堂。又令人闭目暝心,号为清静。更有诡称身到西天目睹佛菩萨及种种奇异佳境,即为来生享受之地者。愚夫愚妇,信从其说。每遇开堂,男女混杂,聚散颇众(《朱批奏折》)。
虽然清廷几经查抄,但无论长生教还是其主脉黄天教,都在民间继续生存和发展,其中黄天教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中叶。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6:00 +0800 CST  
2。西大乘教西大乘教的产生分为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是所谓吕菩萨传说的形成与保明皇姑寺的建立,在此阶段确立了对吕菩萨的信仰;第二阶段是归圆仿制"五部六册",作为"立教的根本"。
西大乘教崇奉吕祖"吕菩萨"。《普渡新声救苦宝卷》对吕菩萨的事迹多有记述,说她祖籍陕西西安,洪武二十九年(1392 年)生,15 岁出家后,即能"明心见性,通佛大法",从此立志以普渡众生,救苦救难为己任。她57 岁时云游河南,忽是一日梦见菩萨显见,命她速速赶往燕京,搭救皇帝。当她赶到京城时,正逢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吕祖化作疯婆,拦路阻劝,英宗不听,后果然在土木堡大败被擒。吕祖又大显神通,出现北国,为英宗"送饭掘泉,加以阿护"。待英宗获释回京,吕祖劝他闭口藏舌,以静观变。英宗复辟重登宝座之后,感念吕祖救护之功,封为皇姑御妹,并敕建保明寺于京郊黄村,(注:该地确有保明寺遗址,专家考证该寺建于明英宗复辟后的天顺六年(1492 年)之前。)供养吕祖。
后来,西大乘教以此传说为据,一是神化吕祖,说她是观音菩萨下世,无生老母化身("菩萨即是老母,老母即是菩萨";"老祖本是观音菩萨下界")而奉为祖师;二是以此为跳板或纽带,与王公贵戚,特别是后宫的实权人物拉上关系,以此扩大教团的影响和发展;三是通过吕菩萨在明代中叶对英宗皇帝的"阻驾"、"救驾"和"授计复辟"种种神迹的具体描述,可以看出西大乘教的目的,是要在中国老百姓中间重新塑造一位中国面孔的活菩萨,把佛教中的观世音进一步中国化,把民间信仰的无生老母具体化、生活化,变得更具有亲合力,以便吸收更多的信奉者,扩大其影响①。
①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662 页。
西大乘教的真正创始人是保明寺第五代传人归圆(1561-?年),"原为直隶开平中屯卫人,在城居住,张门氏女。幼多慧悟,甫九龄,志脱尘寰。逮十二,颇悟心性。既而投礼敕赐顺天保明皇寺,而嗣焚修焉。于是三乘四谛,竟亦了然。遂愿广度群迷,超出三界。乃着为卷,凡五部六册"(明刻《销释显性宝卷》前序文)。这五部经典是:《释销大乘宝卷》1 卷;《销释显性宝卷》1 卷;《销释圆通宝卷》1 卷;《销释圆觉宝卷》2 卷;《销释收圆行觉宝卷》1 卷。
西大乘教在教义方面与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且从罗教那里借取了相当多的东西。其内部组织系统分为房、支杆,首领有总引、头行、领众等,据《销释接续莲宗宝卷》说有48 房与48 个头引,"先八大总引,分六枝杆头续,共续六八四十八个头行",但是比较松散。
但西大乘教又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宗教,马西沙先生与韩秉方先生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西大乘教将民间信仰中的无生老母与佛教中的观世音合而为一,并引入转世之说将创教祖师吕祖、归圆说成是最高女神的临凡化身;第二,西大乘教不同于罗教以天地为道场,或像其他民间宗教那样夜聚晓散,而是以京郊大寺庙皇姑寺为基地公开活动;第三,具有比较突出的道教色彩;第四,特别注重从女性中吸收教徒,创教祖师和历代教主都是女性;第五,西大乘教一直与宫廷后妃及达官显贵保持密切的交往,并受其或明或暗的支持与保护,它自身也注意不参与政治,因而能够公开和持久地活动于京郊上下。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6:00 +0800 CST  
3。三一教明代产生的诸多民间宗教,大都创生于北方,然后"南下",传播到江南各地,但三一教的创生地却是在中国的南方--福建莆田,其创教者林兆恩(1517-1598 年),既非像罗教的罗梦鸿、殷继南、姚文宇那样从小孤苦伶仃,亦非像罗梦鸿、韩太湖、王森那样当兵务农,而是"出身于闽中世代为官的大族,本人是一上贯通儒、释、道的大学问家"。虽然都属于民间宗教,但三一教的起点与众不同,"它是由一个知识分子的学术团社演化而成的宗教组织,其开创时期教团的领导或骨干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对于林兆恩与三一教,马西沙先生与韩秉方先生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做了深入的研究。林兆恩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30 岁以前为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士人读书做官的老路,但三次应举失败后,弃举业;30-60 岁为第二阶段,他出入儒、释、道,创立三教合一说并组织了学术团体;60 岁以后为第三阶段,他从一位学术领袖逐渐嬗变成宗教教主并开创所谓的三一教。
林兆恩在第二阶段由正统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宗教家,其过程是由出入三教到改造三教,最终融汇三教。1551 年,他开始收授弟子,二年之间,黄州等闽中学士"数十人"相继受业,其授课内容基本上是以儒为本,"明三教之同,俗学之病",或直接探讨四书五经,形成一个学术团社。1558 年,他又将团社分为天、地、人三会,制定射礼、祭礼、及三加礼等。此外,林兆恩运用"艮背法"(一种气功疗法)为人治病,"行之多验",因而"其徒从者云集"。在抗倭侵扰的斗争中,林兆恩收尸葬骨,广行救济,使以他为领袖的学术团社还具有社会慈善机构的功能。林兆恩及其门徒所做的这些事情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远近望风求拜者,益蒸蒸然云集"。
1576 年,林兆恩命弟子"传教于金陵"。1584 年,第一座三一教堂于马峰建立,此后15 年内,莆田、仙游一带共建立了14 座三一教堂。到1637年时,三一教已在五个省区的40 多个地方建立了三一教堂。1587 年,林兆恩弟子朱有开制造了"三教合一图"与三教先生乃天神的神话,"至是门下始称三教先生为三一教主"。三一教堂内也将林兆恩与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并列起来供奉。经此一系列步骤,三一教由一种学术社团转变为宗教团体。三一教形成的标志是:各地三一教堂的建立,三一教入教仪式的形成、林兆恩著述中佛、道成分的增加、林兆恩成为宗教偶像、"三教先生"变成三一教主①。
林兆恩死后,各大门徒自立门户,"倡道一方"。从明末到清代,三一教大致有五个支脉,传教的范围包括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直隶、北京、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
(1)以陈标、王兴为首的三一教团以福州为中心;(2)以张洪都、真懒为首的三一教团以南京为中心,特别是真懒,于1621 年修建了金陵中一堂。在此前后,他还办公墓义葬、以艮背法为人治病、出版了《林子全集》;(3)以卢文辉为首的三一教团以莆田、仙游、福清为中心,历经三代教首完成《林子本行实录》,将林兆恩进一步神化;(4)以朱方旦为首的三一教团,活动于湖北一带,但有所变异;(5)"海外"教团,多由清代福建华侨带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渐次遍及海外欧美等地"。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7:00 +0800 CST  
(四)民间宗教的性质与作用马西沙先生与韩秉方先生的《中国民间宗教史》一书,对中国民间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做了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的民间宗教,乃是中华民族漫长而纷繁复杂之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宗教信仰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宗教之所以大量出现而且历二千年不衰,在于下层民众需要适合自己口味和心理要求的信仰依托,而"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对民众来说是伐命之斧,牧者之鞭,是思想的牢笼、心灵的桎梏,不但引不起兴趣,而且引起反感"。既然社会上既有的宗教形态与民众的利益背道而驰,他们就会自发地创造新的宗教来满足自己的宗教需要。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7:00 +0800 CST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9:00 +0800 CST  
然而传统社会孕育的东西终究要多多少少带有"传统"的印记,"出污泥而不染"那只是一种理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宗教"是一个既想挣脱枷锁,又无法超越封建制度的悲剧性的产儿",它的体内依然流动着神权、族权(世袭特权)与等级制的血液,使"它无力也无法最终改变现实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宗旨上的混乱性、行动上的盲目性、意志上的分散性、组织上的排他性,使民间宗教虽然在整体上声势很大,但任何一个教派都无法与正统宗教抗衡,也容易被统治者各个击破。此外,民间宗教虽然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或说产物,但它的产生与发展,又反过来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民间宗教掀起一次又一次的造神运动,把一个又一个凡夫俗子或家族推向"神"的宝座,并由此产生的人身依附心理和血缘关系的家族、神权,对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了潜移默化的巨大障碍。现代中国人的一切劣根性或多或少可以从这部历史上映照出来(同上)。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9:00 +0800 CST  
七、结语明代属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大系中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它虽无泱泱大唐万方来朝的气势,却也悠悠然奏出了中国封建制度于无奈中独步的余音:佛教在衰微的大态势中,日趋向中国普通百姓"渗透",完成着"三教圆融"的基本目标;道教的发展虽受到多方困扰,却也在与传统文化的协调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传教士首登大陆,带来了另一种文明的成就,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冲撞;来自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于此时日趋完善,并孕育了中国的穆斯林诸民族;根植于下层文化的诸民间宗教,在明朝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激化的背景下已相当发达,为中国宗教的历史抹上了极有特色的一笔。该正规化的正规化了,该中国化的中国化了,有明一代,各个宗教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然而,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被置于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方能理解其更深层的意义及其来龙去脉。在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崛起之时,中国封建社会中,新的价值追求正被强弩之末的国家机器窒息。自明代,中国封建社会便进入了停滞阶段。正因为该转变的没有转变,该发展的没有发展,就为中国宗教在这一时期的命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明王朝对曾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作用的佛、道二教,实行了抑制与利用并举的政策,统治者既想阻断宗教组织嬗变为政治组织的各种可能,又想利用释、道维护其社会秩序,对佛、道二教进行了多方面的"官方"干预。由此而使佛、道二门蜕化得既缺乏精神上的创新追求,又日益与广大信众相脱离,呈现出衰微的趋势(后虽经调整有所振兴,但再也没有重现昔日的繁荣),其社会功能难以施展。于是,这一缺撼由民间宗教承担起来。中国民间宗教以最贴近下层百姓生活的组织形式与内容,满足中下层民众的宗教需求,甚至部分地满足了他们的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这是明代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当历史潮流涌动起来的时候,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作为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明代,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开放",或者说,高压政策的抑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信仰伊斯兰教诸民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天主教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其中,回族的形成与犹太教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为宗教发展外因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治压力,对宗教发展的深刻影响;西方天主教在中国诸宗教中占据一席之地,则反映出作为内在动力的宗教本土化运动,是保持宗教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4:59:00 +0800 CST  
好吧,我全部发完了,人气还是好低
不甘心啊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5:01:00 +0800 CST  
怎么说我也算是填补了一项空白吧
有没有人啊,吱一声啊
发这个好累的说

楼主 asd47725812  发布于 2012-05-22 15:05:00 +0800 CST  

楼主:asd47725812

字数:95490

发表时间:2012-05-22 18: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5 10:45:17 +0800 CST

评论数:16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