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临时有事,推迟一天,明晚更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4 19:42:00 +0800 CST  
细说多尔衮一生(第二十六节)后记---宁远大战前的背景分析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19:00 +0800 CST  
图一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19:00 +0800 CST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以后,正式与明朝公开决裂,其后经历的抚清之战、萨尔浒大战、沈辽之战、广宁之战等战役,努尔哈赤战无不胜,从辽宁省东部边境打到了辽河东岸,从辽河东岸进攻到辽河西岸,并夺取了辽西走廊的大部分地区,兵锋已经到了山海关附近。然而,在这攻击势头异常顺利之际,努尔哈赤却选择了撤退,退回了辽河以东的地区,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努尔哈赤这般无奈的举动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另一个问题---以畜牧业为主的后金国(努尔哈赤时代),后金人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生存问题)?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20:00 +0800 CST  
在畜牧业经济下,后金人主要通过四种模式来获得食物,维持生存: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20:00 +0800 CST  
方法一:通过狩猎马、牛、羊、虎等动物,用这种动物作为食物来维持生存,但这种模式下必然导致一个问题---获得食物的来源不稳定(用现在的话就是,收入不稳定),好运的时候一天之内可以狩猎多头野兽,不走运的时候可能一个月也毫无所获,由于食物来源的不稳定,后金人过着的是一顿饱一顿饿的日子。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牛、羊等食物一旦放置时间过长,尸体就会腐烂,而古代又没有冰箱等家电,无法长期地、大量地储存食物,换句话说,当时的后金国没有储存后备军用粮食的习惯,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一般的国家都会大量囤积小稻、大麦等农作物(农作物可以长久保存和囤积)作为国家的后备粮食,这样做一来有利于应对突发的军事行动,二来可以在农业歉收的季节,把后备粮食用于接济百姓上,这样既可解决民众的温饱,也可防止商人们趁机哄抬物价。然而,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后金国,无法长期保存各种死去的牲口(食物),因此,后金国没有储存后备粮食,粮食供应非常紧张。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20:00 +0800 CST  
方法二:通过培育牛、羊、马等牲口来获得食物。后金人捕获了各种动物后,留一部分出来不吃,转而让这些动物进行交配,后金人希望通过繁衍后代的方法来获得长期的、稳定的食物来源。但可惜的是(我以牛为例),后金人要吃掉一头牛只需要三顿饭的时间,但要把一头小牛培育成一头大牛需要几年时间,后金人想通过培育动物后代来获得长久稳定的食物来源,显然是无法做到的。清朝历任皇帝都有外出打猎的习惯,皇帝圈出一大片土地,在土地上养着种类各异、数量繁多的动物,并让这些动物进行大规模地繁殖,这就是皇家狩猎园。皇帝偶尔会到狩猎园里猎取动物,用以自食或者赏赐部下,也只有皇亲贵族才能大范围圈地,大规模地养殖动物,从而为顶层人物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充足的食物来源,但一般群众由于饲养的动物少,无法单纯依靠培育动物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后金国里面,能够大规模圈地的人为数不多(只有上层贵族能做到),但对于大部分的平民来说,畜牧业带来的只是不稳定的食物来源。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20:00 +0800 CST  
方法三:通过动物的各种产物来维持生存。例如牛会产牛奶、马有马奶酒、羊有羊毛(御寒)等,用这些牛奶、马奶酒来维持生存。但这些产物单一、量少,无法满足一个正常人对各种食物的需求和营养的均衡,并非长久之计。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20:00 +0800 CST  
方法四(也是主要获得食物的途径):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明朝在东北设置市场进行物资交易,后金人用战争中抢来的财宝、物资等以及自己饲养的牲口,到市集上和明朝人、朝鲜人等交换粮食(各种农作物),进而获取生存所需的各项食物,这是后金人获取食物的最主要途径。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26:00 +0800 CST  
由于后金国农业落后,物资缺乏,明朝的商人把农作物带到东北后,以原价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出售给后金人(物以稀为贵),商人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26:00 +0800 CST  
由此可见,后金国由于农业落后、生存物资匮乏,只能与明朝等国进行通商,来获取生存的必要食物(农作物),但商人们趁机牟取暴利,后金国为了生存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另一方面,不生产农作物的后金国,其经济命脉掌握在明朝手上,一旦明朝对后金国进行经济封锁(明朝禁止和后金通商,明朝再也不提供农作物给后金),后金国的生存问题就难以保证,军事行动的后勤供应也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持,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后金国军事战争的成败。而事实上,自从后金和明朝开战后,明朝就对后金实行经济封锁,只不过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依旧有明朝人通过其他渠道出售粮食给后金,只是粮食价格比原来更高,后金为了生存所付出的代价也相应提高。因此,明朝虽多次对后金进行经济封锁,但屡禁不止。然而,后金国无法大规模生产粮食,让别国掌握了后金国的经济命脉,从长远的军事战争和后金的生存发展来看,这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所以,皇太极的政治改革,把后金国从畜牧业经济升级转型为农业经济,有着非常长远和积极的意义。综上所述,努尔哈赤年代的后金国,经济上以畜牧业为主,后金国出现了粮食来源不稳定、食物贫乏、没有后备储粮、经济命脉掌握在明朝手里、大部分民众处于温饱边缘线上的情况,在物质如此贫乏的国度,引来了第二个问题---后金国在军事战争中,如何解决粮食的供应问题?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29:00 +0800 CST  
八旗军队粮食供给制度的演变历程:古代一支正规的军队(例如明朝),一般都有辎重军队跟着战斗部队的后面,以后军的形式存在,为全军提供粮食供应,这种情况下,不论军队行军有多远,都不至于陷入粮尽弹绝的处境,由此可见,粮食供应成了一支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之一。但是,八旗军队是没有辎重后军跟在战斗部队的后面,因为八旗军队以骑兵为主,擅长远距离奔袭,由于经常要进行长距离的急行军,而辎重部队(粮食供应部队)负重大、行动慢,不适合配合骑兵行动,加上后金国物质贫乏,根本无法建立一支颇具规模的辎重部队。那后金军如何解决行军上的粮食问题?这个问题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讨论: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0:00 +0800 CST  
第一阶段:努尔哈赤时代。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军队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战士在非战争时期,以平民的身份从事经济生产,进入战争时期,他们拿上武器、骑着马匹就可以直接走上战场(军队)。在当时,国家不承担军队的粮食供应,每一个八旗战士需自备3天干粮,自行解决粮食问题,一支军队为国家打仗,还要自备粮食,这是物质匮乏的后金国无奈之举。这里面至少反映出三个问题: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0:00 +0800 CST  
第一、八旗军队自备粮食,但后金骑兵以长途奔袭而出名,负重太多(带的粮食太多)会减慢行军速度,因此,八旗士兵随身携带的粮食不仅不能太重,而且分量少,最多只能带三天干粮;第二、后金国脱离后方进行连续作战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两个星期。后金国的军队只带着三天干粮出去打仗,远离后方基地作战(失去补给),一旦战争时间超过3天,后金军就会面临弹尽粮绝的处境,此时的他们为了生存,就会去抢掠战争地附近的民粮来解决温饱,这就是“以战养战”的做法(通过抢掠战争之地的粮食来养活打仗的军人)。但民粮早晚会抢光,靠抢掠民粮来维持军队所需,终非长久之计,因此,依靠3天军粮和抢掠民粮进行连续作战的后金军,其脱离后方、外出作战的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星期,两周之内必须回到后方基地进行补给,方可继续作战。纵观努尔哈赤一生多场战斗-----萨尔浒大战用时5天、攻占沈阳用时2天、攻占辽阳用时4天、宁远大战用时4天,努尔哈赤的战争基本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主要是资源极度缺乏的后金国根本打不起长时间的消耗战。后来继位的皇太极发动了松锦之战,围困了锦州长达两年,和明朝打消耗仗,这是努尔哈赤时代完全不敢想象的事,努尔哈赤的战争能撑得过一个月,已经很本事了,由此可见,皇太极的政治改革有多么重要(这问题以后在《细说多尔衮的一生》第二章“皇太极统治时期(政治篇)”中有详细介绍);第三、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国没有一支规模可观的常备军。后金国与明朝不同,明朝有充足的资源,因此,明朝可以长期供养一支不需要从事经济生产、只负责军事行动、每天消耗大量粮食的常备军(实现兵民分离,打造一支纯粹的军队)。但后金国物质匮乏,根本无法养活一支长期由国家供养的常备军,后金国连外出打仗都要求军队自备粮食,它根本没这个能力和物质基础去长期供养一支正规军。因此,后金国采用了兵民合一的制度,非战争时期,除了留下极少数的军队外,大部分军队解甲归田,从事农业生产,自谋出路,这样既减轻了国家负担,又可以发动更多的人从事经济生产,一举两得,到了战争时期,平民拿起武器就是军队。八旗制度初期,军即是民,民也是军,兵民合一是八旗制度初期的一大特色。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1:00 +0800 CST  
然而,后金国没有常备军这一实际情况下,决定了后金国在选择后方基地(首都)的时候,只能选择那些周边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都市作为自己的首都(后方基地),例如赫图阿拉的北、南、西三面都是高山环绕,依靠地形就可以有力地阻挡明朝的进攻;而后来迁都的辽阳和沈阳,两地都西依辽河(请看上图一),以辽河作为护城河去抵御明军。选取易守难攻的都市作为后方基地,才能让后金国以极少数兵力自守(大部分军队解甲归田后,依旧能够自守),适应其没有常备军的情况。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1:00 +0800 CST  
第二阶段:皇太极时代。随着皇太极政治改革的发展,后金国大力开发农田,农业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后金国开始有了军用粮食储备和常备军,而八旗军队的粮食供养制度变成了个人承担一部分、国家承担大部分(个人和国家共同承担军粮)的模式。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1:00 +0800 CST  
第三阶段:顺治时期。随着清兵入关、统治中原,清朝一下子拥有了众多的资源,此时的清朝完全有能力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于是,八旗军队正式实现兵民分离,以常备军的形态存在,而八旗军队的粮食供养也变成了完全由国家承担的模式。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1:00 +0800 CST  
当年袁曹官渡大战,袁绍兵多粮足,起兵10万对付曹操,袁绍命令军队加速前进,谋士沮授是这样劝说袁绍的:“我军虽众,然勇猛不如彼军;彼军虽精,然粮草不如我军。我军有粮,利在缓守,若能拖延时间,打成持久战,彼军难以久持,则不攻自破。然彼军粮草不继,必须速战速决,若我军速进,正中曹操下怀”。曹操需要急战,袁绍需要缓守,这就好比现在的后金和明朝:明军就像袁绍军(需要缓守),优点是资源多,不怕打消耗战,缺点是勇猛不足,明军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并以文明人自居,早就没有女真族那种好勇斗狠的原始野性,加上明军作战死板,难以抵御勇猛的后金军。因此,明军的优势是,在城池里进行防守,打消耗战;反观后金,就像曹操军(需要急战),优点是勇猛无比,但缺点是资源缺乏,经不起消耗,必须在两星期内解决对手,否则会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后金军的优势是,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一开始,明朝将领对两军(后金和明)的优劣点认识不足,依仗人多,指挥明军出城作战,结果是多次被后金军击败,而明将里面第一个对两军优劣点有清醒认识的人,就是袁崇焕。努尔哈赤对上袁崇焕,算是遇到对手,袁崇焕太清楚后金军的弱点,因此,袁崇焕把明军集中在城里,任凭努尔哈赤如何挑拨、任凭城外多少路友军被歼灭、任凭明朝廷如何催促他出城救援友军,袁崇焕都不闻不问,龟缩在城里和后金军打消耗战,但后金军消耗不起,最后,袁崇焕先后击败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名声大噪。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1:00 +0800 CST  
现在回归前文,分析努尔哈赤为何要放弃锦州(放弃辽西走廊、甚至放弃全占东北的机会)?这确实是无奈之举,理由如下:第一、粮草不继。后金军在广宁之战和抢占辽西中,用时过长,而前文已经叙述,后金军脱离后方连续作战的时间不能超过两星期,此时粮草不继的后金军只能撤回辽阳(首都、后方基地)进行补给,方能继续作战;第二、无法供养常备军。锦州是一座明朝经营已久的大城市,且距离明朝的腹地---华北地区非常近,这就决定了努尔哈赤要守住锦州,必须把一支几万人以上的常备军放在锦州才行。然而,前文也叙述了,此时物质贫乏的后金国无法供养常备军,虽然此时的后金军是自备粮食,但自备粮食吃完后,难道国家能看着他们饿死不成?因此,粮食问题早晚会转嫁到国家身上,成为国家负担,因此,粮食问题一天不解决,后金都无法供养一支规模可观的常备军。而选择退回辽东,后金国就可以把辽河作为护城河,依靠地利之便,后金就可以用少数人守住地盘,把大部分军队解甲归田,并要求他们发展经济生产,自谋出路,从而减轻了国家负担;第三、锦州城附近更容易打成攻坚战。即使努尔哈赤集中所有主力部队(也就几万人)守锦州城,但锦州西面大山环绕、东临渤海,适合骑兵作战的只有狭窄的辽西走廊,骑兵因地理限制,发挥有限。若选择退到辽东地区,整个东北平原都可以发挥骑兵优势,两者相比,努尔哈赤更倾向于后者。且锦州城极容易打成攻坚战,一旦锦州被明军包围,后金骑兵发挥不出优势,明军攻城优势突显出来,则后金主力极有可能被歼灭于锦州而覆灭。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2:00 +0800 CST  
第四、后方空虚。努尔哈赤集中主力,兵出辽西,后方基地---辽东地区空虚,但此时辽东地区西有蒙古、东有朝鲜,他们还没有归顺后金,蒙古和朝鲜极有可能趁着努尔哈赤出兵明朝之际袭击辽东(努尔哈赤有后顾之忧),辽东是后金的大本营,绝不可失去,所以,努尔哈赤最终撤回了辽东;第五、思想境界低。此时的后金国由于物质匮乏,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很简单,把抢掠行为变成合法行为,依靠掠夺别人财产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因此,此时后金国的大部分人发动战争的目的还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就是抢人口、抢财富、抢牲口,还没有去到统治中原大地这么高的理想层次(除皇太极外)。综上所述,即使当时的努尔哈赤攻入山海关,他也不会“定都北京,统治全国”,充其量就是对华北地区的财富进行一番抢掠,然后撤走,此时的后金,不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具备“问鼎中原”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努尔哈赤本来已经夺取了大半个辽西,却自知守不住辽西,而最终选择退回辽东。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5 15:32: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