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下克上---日本菊花纹的凋落》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6 18:05: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6 18:06:00 +0800 CST  
39,天下布武(1)

当时的织田信长已经把上洛当做自己的下一步目标,因为这对自己是必然选择,如果止步如此东边的武田家一旦继续做大对自己来说并不是好事,当你不发展自己的时候,别人是会拼命发展的。

所以为了不落人之后,就需要拼命奔跑,这是当时的一种常态。那么想要上洛就需要口号,这个口号就是“天下布武”,那么什么是天下布武?

想要看懂这个口号就需要看懂一个“名字”这就是稻叶山城的新名字“岐阜城”,岐阜是来源于中国周文王从岐山起兵的。所以织田信长想要效法周文王一样,想要夺取天下。

周文王起兵攻商,从此拉开了周克商的战争。商朝为什么会被周所灭呢?因为周的强大么?答案并不是如此的,商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国家。之所以周克商可以成功是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商纣王与公族的首领比干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商纣王杀比干前的对话非常重要,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如果从普通的观点看来商纣王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比干是一个忠臣。但是如果你把族权思想附在两人的对话之上就完全变了,比干所说的这个“仁义”指的是什么呢?通常观点对“仁义”自然是指的“天下人”,但是实际上比干的“仁义”的范畴是“殷商人”。

商纣王成功打败了东夷族扩大了势力,这使得商纣王到底是使用公族还是使用旁族成了难题,这一点在周所发布的征讨檄文中有相互的对证,这就是著名的《牧誓》。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其中重要的地方有两个。第一个是说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这个妇人自然就是苏妲己,苏妲己并不是殷商人或者与殷商结盟的重要部族的女人,所以指的是商纣王不宠信公族女人,宠幸旁族的女人。第二个是指的商纣王杀掉比干任用奸佞,实际上这说的是商纣王不再使用公族的人才,相反选择使用旁族的人才。

所以商纣王失败的关键就在于商纣王随着自己地盘的增大想要降低公族的控制力,他想依靠提高旁族的控制力来遏制公族,而在这个交锋之中比干代表公族逼迫商纣王维持当前的权利构成,商纣王为了更大的控制力于是杀掉了公族的领袖比干,这样一来公族就不再支持商纣王。这就为周提供了机会。

周为什么能够打败商,第二个理由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周组成的是什么?

是“联军”。

也就是说周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武力独自击败的商,相反是依靠了大量的反商势力组成的联军与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之中进行决战,导致商纣王战败。

那么说这和两千多年以后的织田信长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就在于“天下布武”之上,“天下布武”并不是要依靠于武力来击败敌人,是织田信长提出了一个可以组成联军的口号,想利用谋略来拉拢和吸收可支持自己的人。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6 18:06: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6 18:07: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7 18:11: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7 18:12:00 +0800 CST  
43,天下布武(5)

在我看来这一阶段的织田信长明显有一种志得意满的感觉,浅井家让开了道路,朝仓家毫无所动,就连三好家、松永家也都俯首帖耳的归降,这样看起来似乎织田信长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巅峰,从一个尾张国的下层小大名一跃成为控制京都的大势力。

连续灭掉几个大名使得他的势力快速兴起,这确实是一个事实,但是隐藏在这个事实背后的是别人的思想,就如同是灯下最黑一样,为什么织田信长那么容易就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呢?

因为别人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织田信长如同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的杀入了京都势力范围,为什么别人避让三舍,关键就是因为别人都不想由自己当做出头鸟然后使得与织田信长拼个够,导致自家势力快速消减,这样对于自己的利益是一种损失,所以等着别人先跳出来然后与织田信长杀个够,自己最后跳出来坐收渔翁之利是他们的选择。

织田信长所得到的是暂时性的胜利,这个时候他派出了两个人去做京都的奉行,一个是丰臣秀吉,另一个是明智光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进入京都以后所面对的环境就会发生巨变,与尾张不同的是,京都既有公家势力又有幕府的势力,这对一个以下人出身的丰臣秀吉来说是很不般配的。这与本就出身于贵族的明智光秀来说是不同的。

为什么织田信长要这么做?你只要观察就不难发现在织田信长征伐的过程中,很多任务和重要的事情他都交给了丰臣秀吉和明智光秀去做,这是丰臣秀吉快速扶摇直上的最直接原因。为什么织田信长要使用丰臣秀吉和明智光秀呢?

因为在织田信长看来这两个人是非常容易掌控的人,对织田信长来说明智光秀是一个外来者,所以想要在织田家发展下去就必然要依靠于织田信长的使用和信任,这使得明智光秀很容易就产生与家臣之间的矛盾。利用别人的矛盾为自己牟利是织田信长非常喜欢的策略。

对丰臣秀吉来说也是同样的,正是因为出身低才很难实际与公家的人走近,所以我认为织田信长最喜欢使用丰臣秀吉,其实并不是相信他,而是利用他的弱点为自己牟利。

那么进入京都之后的织田信长有什么是自己必须要做的呢?进入京都并不代表着周围敌人的彻底的消灭。在这个阶段的织田信长还并不以残忍好杀成为自己招牌,在进入京都的时候,织田信长并没有放纵手下去劫掠,相反是对敢于劫掠和接近女人的士兵痛下杀手,利用这一点他很快就整治了京都的环境。

但是,织田信长也有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他最大的难题就是难以停下自己的征伐之路,进军上洛只是一个阶段的到达,意味着下个阶段的开始,在这个时候足利义昭与织田信长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对足利义昭来说,自己是足利义辉的合法接班人,也就是真正的幕府将军,在这个阶段的他看来,织田信长虽然有恩于自己,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他与织田信长是君臣关系,所以最多是拥立之功,足利义昭回到京都以后最想实现的就是重新构建幕府的权利。

这一点使得足利义昭想要摆脱织田信长的控制,所以他们之间产生了裂痕。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7 18:12:00 +0800 CST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7 18:14:00 +0800 CST  
45,天下布武(7)

后人看待历史容易被历史的结局左右,假如看到织田信长的一生,一个副将军不过是九牛一毛,没什么了不起的功勋,后人也愿意给胜者冠上美誉。

但是事实上,对织田信长来说当时的副将军不仅不是优势而是祸事。足利义昭沦为无用将军是因为他没有真正可以依靠的封地和家臣,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是一个真正的弱者或者愚蠢的人,实际上足利义昭是一个非常善通谋略的人。

足利义昭是一个弱势将军,所以想要成功是极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到了足利义昭这一代,足利家实际上已经危如累卵。但是你可以看到的是足利义昭一生却都在努力重建幕府的到处奔走,足利义昭曾经管织田信长叫父亲,与其说这是很屈辱的事情不如说这是足利义昭非常狡诈的一点。

足利义昭在之前游走于各国的时候别人为什么不支持他,因为大国不想要他,小国不敢要的,所以真正是无用将军,但是自从织田信长与足利义昭形成联盟以后足利义昭的地位真正飞跃起来了。

对之前的大名们来说没人真的拥护这个将军,并不影响各方之间的势力平衡,但是现在无用将军已经有了靠山,那么将军的号令和守护代的官位与守护代就此成为了奉旨讨逆,这样一来无用将军就再也不是一个无用的人了。

而是成了织田家的支持者,对大国来说便不能再视而不见,所以足利义昭的权利正在逐渐的恢复,一个人在权利的面前越是显得软弱,实际上他的内心越是刚强。今天叫织田信长一声爸爸,给他一个副将军的地位,可能就会引起其他大名的意愿。

其他的大名还能对足利义昭视而不见么?

他也是有现实的目标的,这就是朝仓家。足利义昭的目的就是要搅动局势变动使得他们争斗起来,只有大名们相互攻伐才能使得自己更加的有价值,通过对于权利的争夺使得他们更加需要自己这个无用将军来确保他们的地位。

为什么判断是朝仓家呢?朝仓家不是在之前对足利义昭置之不理么?答案是此时局势已经被扭转了,朝仓家是有自己的打算,朝仓家是完全有能力接收足利义昭的,但这样一来自己就要在头顶上多一个将军的管理,这是朝仓家不愿因的。

但当织田信长和足利义昭组成联盟的时候,对朝仓家来说就成了威胁,如果让织田信长在京都站住脚跟的话,朝仓家的权利就会衰减。

所以此时的朝仓家和织田信长的关系在迅速的恶化,并且这一点还有一个问题,浅井家由持有什么态度呢?如果真让织田信长站住脚跟,浅井家就从自己的附庸国真的变成织田信长的附庸国,这样一来琵琶湖的贸易就会受到威胁。

其实,一个更加确定这种走向的事情已经出现,织田信长决定把自己的手伸向堺港了,如果织田信长可以控制堺港便可以获得与朝仓家一样的贸易地位。

这样织田信长就能控制南面的贸易权利,琵琶湖的贸易网络可能就会被织田信长夺走,朝仓家和织田信长之所以会爆发战争不是一个偶然。

是双方在争夺政治、经济、军事权利之上的一个必然选择。想要看清这个问题,就要先谈谈织田信长是如何收服堺港的。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8 18:25:00 +0800 CST  
46,琵琶湖攻防战(1)

堺港是日本战国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这个港口位于一个战略要道之上,又具备不错的港口条件,使得堺港成为非常繁荣的贸易城市。并且这里并不简单的是贩卖普通商品更是贩卖军火的重要地点。

当时日本已经进入到了热兵器出现的时代,由欧洲人传入的火绳枪被本土化比较有名的是种子岛火绳枪,日本人通常称火绳枪为铁炮。堺港就是一个重要的铁炮交易场所,由于铁炮的制造难度大价格非常昂贵。附着在铁炮的维修、弹药等问题也成为重要的商品。

这么重要的地方看起来应该是人人争夺的要点可是并不是这样,堺港处于一种自治的状态,很多大名都前往堺港购买所需的军用物资和商品。对当时的很多大名来说已经认识到了铁炮的重要性。

当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方面很多武士热衷够买铁炮,另一方面很多武士阶级反感铁炮,认为利用铁炮杀人违反了武士道精神。请注意这一点并非孤立,在欧洲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极力限制弩的发展。当然暗中弩还是随处可见,可是为什么要限制呢?

因为弩和铁炮都有两个共同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他们可以保持一个较长的攻击状态,只需要把弩箭和弹丸分别填入弩和铁炮之中,那么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不必像弓那样需要持续保持拉弓状态才能攻击他们就能在想要攻击的时候攻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第二个优势就是从一个农民手中的弩和铁炮中射出的弩箭和子弹与欧洲骑士与日本的贵族武士的弩箭和铁炮射出的弩箭和子弹是一样致命的。

在日本只有武士和贵族才会有优良的铠甲和优质的武器,并且对于武士来说需要一个非常的时间才能锻炼出适合战斗的体魄和杀人的技巧,这对于整日需要忙做于农田的农夫比起来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在过去武士可以轻易的就斩杀死农民,但是在进入了铁炮的时代以后,武术与武艺的训练不再是战场的唯一标准,虽然当时的铁炮价格非常昂贵通常只有武士和大名才能成批量的购置,但是铁炮的出现预示着新旧战争形态的变革。这一点在明治维新之中的战争还会提到。

堺港保持了中立的原因是他保持了与大名们的微妙平衡,堺港即是一个贸易、军火的提供商,也更是资本运作的据点。大名们来借贷与购买所需要的物资然后展开相互的征伐,不管胜败对堺港来说都是一种发展的机遇。

对胜利者来说将会从自己这里购买更多的物资和借贷好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对失败者来说也是如此,为了避免之后的更大失败更要想尽办法凑足资本去换取所需要的物资和下次的借贷,所以堺港即拥有贸易的能力更有调节资本的能力,主要的势力是由堺港商人众们管理。

面对堺港所形成的不臣服于大名的潜规则,织田信长表示不屑一顾,要求堺港交出上万贯的钱财用作军资,实质上是想要吞并堺港为自己所用。

堺港商人自然不会听从这样的威胁,于是堺港与织田信长矛盾陷入紧张。但这样也同时是织田信长所想要得到的结果,如果能得到堺港便能使得依附于这里的武者失去与自己竞争的资本。

索要军资的目的是引出来堺港背后的其他势力。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8 18:25:00 +0800 CST  
47,琵琶湖攻防战(2)

京都以及堺港这个区域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地方,并且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关系网,原本占据优势的细川家被三好家所排斥,而就在三好家认为没事的时候又被松永久秀破坏。

如果说美浓国的斋藤道三是蝮蛇背叛自己的家主的话,松久永秀就像一个秃鹫一样穿梭在大名与大名之间,当局势有利自己的时候就反叛之前的家主,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势力逐渐状大起来。

那么如此反复之人为什么可以生存呢?

因为他是一个“有用”之人,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被大名喜欢,相反是肯定厌恶的,但是“有用”成为了关键,通过不断的调换立场使得他可以游走于所有人之间。对织田信长来说我认为并不信任松久永秀,但是他有一个事情其实很难讲出口。

织田信长站在京都的地盘上并不安稳,所以如果不能安稳住京都的势力,自己就难以与朝仓家进行大战,所以为了安稳自己的后方织田信长需要一个暂时的盟友。

而插手堺港的目的就在于此,如果堺港乖乖的听话,那么自己就可以控制大量的资本走向,并且自己就能与朝仓家争夺琵琶湖的控制权,有了堺港后自己也就有了一条通往明朝的贸易通道,通过自己控制从京都到美浓尾张的通道,织田信长将有了控制真正控制资本流动的资格。

如果不听话,织田信长就要打败潜伏或者蛰伏于自己身边的京都投机者,这样自己不但会获得堺港的控制,更会真正的处理好京都的事情。所以要求堺港给自己军资实质上是一石二鸟。

而松久永秀这个秃鹫最大的本领就是喜欢依附于强者,一方面强者在征伐的时候自己可以获得好处,如果强者被打败的时候自己就可以伺机而动,当强者转弱的时候自己就能反戈一击从强者那里得到好处,使得自己更为强大。

面对京都被占领堺港也即将被占领的事实,反对织田信长的势力与织田信长交战,不过很快就战败了,这样一来织田信长就彻底的控制了堺港。控制了堺港以后也实现了自己控制贸易的意图,在整个堺港的攻略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就是有名的鱼屋茶人千利休,千利休也是堺港的一个商人。为什么会脱颖而出?因为千利休站在了织田信长的一边,对堺港商人来说自己沦为大名的家臣是一个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意味着之后大笔的利润将会拱手让于织田信长,所以才要反抗织田信长。

不过千利休看中了织田信长的能力,这使得千利休成为了一个掮客,在堺港商人失势的状况之下千利休反而得到了成功,身份也是扶摇直上成为了织田信长的茶人。

在日本战国历史中有意思的是大名们一方面在热衷刀光血影的战争拼杀,一方面却热衷于诗歌、茶道。一个喝茶用的碗甚至可以到价值连城的地步。

为什么织田信长如此的喜欢茶道呢?

因为茶道是“礼”的体现,是什么力量使得一个人小时候性格乖张不守“礼”长大了之后却如此的痴迷于“礼”呢?

关键在于“礼”的作用和意义。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8 18:25:00 +0800 CST  
48,琵琶湖攻防战(3)

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非常的不同,最大的变化来源于中国。过去中国和日本的喝茶方式为冲茶,把茶叶研磨制粉然后用水冲煮成为茶汤供人引用,但是中国之后逐渐变为今日的饮茶方式泡茶,把茶叶经过发酵或者炒制成红、白、黑、青、绿等等茶叶。用沸水冲泡成茶水引用,当然中国茶道的流派非常复杂种类也极多,只是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对日本的茶道来说与其是在冲茶,不如说是在进行一种仪式,先把水煮开然后慢慢倒入茶碗中,再用一种特质的刷子把茶粉和水搅拌开交给客人或者自己饮用。想喝到一碗茶是非常耗费时间的。那么为什么残忍好杀的织田信长喜欢茶道呢?

因为这是“礼”,你可以看到的是织田信长身份的改变,过去的织田信长为何不喜欢“礼”那个时候的织田信长是一个弱主,身边的强臣林立,而自己处于一个危险和微妙的环境之中,所以织田信长无法通过“礼”来掌控自己的家臣也无法与上层的织田家建立关系。

这使得他选择无“礼”,但是今日的织田信长已经成为一个强主并且拥有了大量封地,织田信长来到人生的一个转变时刻,他需要一套可以用于控制和掌控家臣手段来制约相互的关系,这个手段就是“礼”。

而茶道看似跟政治没什么关系,只是一种附庸风雅的喜乐与饮酒宴会是一样的,织田信长选择茶道是自己考虑的,茶道与茶会是一种非常好的综合平台,利用茶道即可以宴请自己的家臣,又可以与商贾豪族进行宴会,甚至还可以通过这种风雅之事接近公家和幕府。

并且茶道可以小开也可以打开,小开经常可以至于密室之中织田信长可以轻松的与重要人士善谈机密之事,也可以举办大型的茶会宴请大量的宾客。

最为得利的人自然就是千利休,千利休利用堺港的失败成就了自己的掮客身份,对于家主国主来说与商贾豪族进行商议需要一个中间人,很多时候家主看起来是威风凌凌完全可以把商贾豪族不放在眼里,当然这也只是看起来。

但是为什么堺港的商人敢那么牛气的拒绝之前很多的大名呢?因为这些商人很多也都是有背景的,当时的东亚贸易网主要由明朝控制,明朝利用闭关锁国政策制造了国家贸易或者官办贸易,利用朝贡系统产生了一种关系。

如果承认明朝亚洲宗主国地位就可以进行官营贸易,如果不承认明朝的宗主地位就取消贸易,一旦取消贸易就会直接的打击到该家的贸易环境,可以说这是当时的贸易制裁手段。

所以有官营贸易权的商人自然是牛气冲天,因为他们能从明朝买来大量的所需贸易品,从中大量牟利,那么官营贸易很难满足一种增长的贸易需求,尤其是闭国锁国政策使得明朝沿海人产生大量不满,这就使得走私业产生。

通过走私同样使得大量的贸易品流入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明朝当然不会轻易的允许走私业的产生就会发兵征讨,对走私业者来说自己本就是干的风险买卖,所以逐渐走上了武装化的道路,这样一来与明军的对抗更为强烈。

在这个过程的早期明军很容易便可以攻击或者清缴走私集团的路上基地,因为这些基地之前多在明朝东南沿海,为了避免被征讨其中一些人选择了一条途径。

进入日本。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8 18:26:00 +0800 CST  
休息一天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29 16:06:00 +0800 CST  
49,琵琶湖攻防战(4)

如果说明朝控制当时东亚和东南亚的证据有什么的话,织田信长恰好是一个最有意思的例子,织田信长的部队中有一种旗印是“永乐通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时期所制造的统一货币,所以当时的明朝是控制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

对当时的走私集团来说一旦选择出海只有几个选择,北上进入朝鲜、东进日本、南下到南洋(东南亚),有意思的是其他两个选择其实有点艰难,朝鲜王朝是明朝的重要属国,自称小中华,设有较为完善的官僚系统,所以对走私商人的态度是很暧昧的,即需要这些商人给他们带来朝贡外的贸易品,又肯定不愿意他们到朝鲜设立大型的基地。

下南洋的道路实际上也非常有风险,你会发现走私商人也是分派别,东南亚的走私商人基本上被明朝南方走私商垄断,在东南亚长期经营已经有了非常雄厚的家底,所以想要加入进去非常艰难,对北方的走私商人来说日本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日本当时处于一种非常混乱的状况,在这个状况之下走私商人所携带的大量贸易产品是大名们所喜欢的,而且这里的地缘状况对走私商人来说也非常不错,可以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样一来大量的中国走私商人进入日本。

随着明朝对走私的打压加强,走私者与明军的关系交恶,这种关系造成了倭寇之乱,最被人们熟知的典型便是汪直(王直),汪直的人生就是从一个走私商人逐渐变为倭寇的过程,对明朝来说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走私业的兴盛,对地方州府来说更不愿意被人们说成是自己治理无法导致走私成风。

对走私者来说也不愿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众,一旦供认很有可能连累亲族,在这种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走私造成了打压走私,进而造成这些选择日本为走私基地最后倭寇化的过程中,一切的罪魁祸首就都指向了日本人。

是日本人造成了倭寇之乱这样的解释使得明朝寻找到了一个冠名堂皇的口号,而随着走私者逐渐失去明朝根基以后,倭寇化之后才真正的开始吸纳大量的日本人进入其中,自己也开始日本人化,最终造成倭寇之乱。

那么说这和织田信长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可大了,这些走私商人游走于各国之间,组建了一条又一条严密的走私网络,依靠这些网络使得大量的走私品进入日本,并且这些走私者本就危险更是追求武装化,汪直全盛时期战舰旌旗蔽日,大型战舰上可以来回跑马,拥有私人军队数千人,并且非常有钱可以购置大量的热兵器。

所以这些人对大名们来说还能是轻松对待的么?

对织田信长来说非常需要一个平台与掮客的存在,使得他与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平台的阻隔状态,使用茶道和茶人千利休作为自己的“礼”来产生掌控自己的家臣和其他人交往的方式是织田信长变成大大名的一个标志。

琵琶湖的贸易权到底是归织田信长还是归朝仓家,这是他们所必然面对的事情,当看似处理好了内部的一切事物之后,织田信长踏上了他人生的危险之路。

织田信长进军金琦。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31 18:20:00 +0800 CST  
50,琵琶湖攻防战(5)

织田信长为什么要主动进攻朝仓家呢?这是一个必然,只要看到织田信长当时的实际情况就容易分析出来,谋略并不是很难看懂的事物,地缘政治和谋略也不难,下面就讲述一下这个过程。

织田信长当时有三种选择:向北、向西、向东。这是很简单的地缘分析,北面是朝仓家,向西就要进入一个更加复杂的地方,又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进入中国地区的前哨,播磨地区这里也是黑田官兵卫的家乡,如果到达这里就要选择是入山还是下海,入山值得是选择山阴与山阳(这是中国地区大山所形成的两条通路,也就从山的北面走还是南面走),一旦真的选择进入中国就要与当时强大名毛利家一决胜负。

如果选择入海就要经过淡路等岛屿攻到四国去,不过不管是上山还是入海都将威胁到毛利家的利益,毛利家控制着水路也控制着陆地,如果不扳倒毛利家是不能平定中国或者四国的。

向东就更加危险,向东就要选择与武田信玄开战,开战不仅要承担风险更是要从德川家的地盘经过然后绕道选择走信浓还是进入旧今川家后再攻武田。

这样自己是劳师远征武田家以逸待劳很容易战败,而远征毛利不仅使得自己与强敌对战,更是将自己的侧翼和后面暴露给朝仓家和武田家,即便一向宗的佛教势力不出来掺和一脚,织田信长这样做也是自寻死路。

所以在当时织田信长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和朝仓家开战,如果自己可以战胜朝仓家才能继续选择下一步战略,那么织田信长为什么要首先攻击朝仓家呢?

这实际上才是织田信长的真正问题,你可以发现如果织田信长去攻朝仓家有两个风险,第一个风险是京都怎么办,如果自己与朝仓家陷入一种长期的对抗的话,京都会不会有人背叛很难说,如果京都一乱自己的退路就会被切断,自己就要陷入很危险的地步。

然而京都的危险也只是一个小问题,真正的问题来源于浅井家,如果织田信长进攻朝仓家,浅井长政突然背叛无异于使得织田信长腹背受敌,这样的结果织田信长没有考虑到么?

我认为织田信长恰恰是看中了这两点才敢放胆进攻,织田信长看中了两个人,一个是松久永秀,一个是浅井长政。织田信长对两个人的判断使得他下定决心进攻,对织田信长来说为什么要相信反复无常的松久永秀呢?

这就是松久永秀的能力,之所以他会选择依附织田信长就是要为自己牟利,对织田信长来说是信任所谓的家臣好呢,还是信任利益关系好呢?

“足欲”

是一个很关键的战略考虑,以满足别人的欲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是织田信长的考虑,织田信长选择松久永秀的那一刻来说就从未相信过他一天,而是借助松久永秀对于京都势力的发展来使得自己拥有一个稳固的后方。

利用他的成功来稳定自己是织田信长的战略,那么对浅井长政来说织田信长又要如何对待呢?

我认为他想让浅井长政做瓮中之鳖。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31 18:20:00 +0800 CST  
51,琵琶湖攻防战(6)

浅井长政是一个当时左右了朝仓家和织田家胜负的关键人物,谁拉拢了浅井长政谁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后方,可以利用这个后方来打倒对方,所以浅井长政是一个绝对不能被忽视的存在。

织田信长为什么如此的相信浅井长政?我认为绝非织田市,对于一个战国大名或者男人来说如果贪恋美色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大多数女人都并不可靠,当初以间谍或者盟约方式嫁过去的家主之女,在夫家生存一段时间以后到底是夫家的人还是娘家的人呢?

在利益上很多时候已经很难看的明白,而织田信长怎么可能仅仅以浅井长政是自己的妹夫这一点就认定他一定要跟在自己身后走呢?

所以,这并不切合实际,如果织田信长是一个这样的人,那也不过就是一个真正的傻瓜罢了。织田信长实际上是另有图谋。

织田信长看中的是浅井长政的心,对浅井长政来说最想做到的事情是什么呢?不言自明的就是成就自己的事业,而想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摆脱一个家的控制,朝仓家。

织田信长想要利用的也是这一点,通过浅井长政依附于自己使得他打败朝仓家,我认为在这个联军的行动之中织田信长甚至会给于浅井长政更多的好处。

那么织田信长敢这样做呢?因为如此做了以后你会发现表面上浅井家变得强大起来,实质上不过变成了瓮中之鳖,等到织田信长完全的控制了越前和京都,琵琶湖就尽数归织田信长所有,浅井家的地位是明涨实降,会沦为织田信长的运输队的角色。

所以先给于对方好处,使得他被暂时的利益所迷惑然后自己得到更大的利益,我认为这是织田信长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这个战略就出了问题。

浅井长政却有自己的打算,先看清整个问题就非要从浅井长政的角度去看才能看清,浅井长政为什么要放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这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织田信长进入京都就将和朝仓家起冲突,这并不难预测。

那么游走于两家的浅井长政为什么选择了朝仓家而没有选择织田信长呢?分析将由浅至深来说,最简单的说法莫过于浅井长政与朝仓家有盟约关系,所以为了维护盟约关系或者报答朝仓家之前不断援助浅井家的恩情所以选择朝仓家。

但是在一个逐父戮兄的时代一个盟约有多少效力呢?所以这并不靠谱,从更深一点的通常角度去看,就是朝仓家的家主是一个昏庸的家主,如果浅井长政跟随着一个昏庸的人比起跟随着正在如日中天的织田信长更好。

表面上看起来织田信长是无往不胜,实质上是越走风险越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把织田信长引入一个不利于织田信长的地方,然后杀掉织田信长,浅井长政就似乎能趁机进入京都势力或者进入美浓势力。

使得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同样是不够的,关键的核心便在于朝仓家的家主是一个人呢?这一点将决定了一切。

这就要看朝仓义景是什么人了。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31 18:21:00 +0800 CST  
52,琵琶湖攻防战(7)

对于失败者能否有一个公平的看待是思考历史的关键所在,朝仓义景被认为是一个错失时机沉迷酒色的人,最大的失败被认为是没有拥立足利义昭成为将军,让织田信长钻了空子。那么如果把拥立将军看做是织田信长最大成功的话。

就忽视了很多人的自我想法,比如浅井家为什么要让织田信长轻松上洛以及朝仓家的态度,朝仓义景之所以不拥立将军因为他不需要。对他来说足利义昭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存在,拥立足利义昭有两个麻烦,第一个麻烦是要让朝仓家成为众矢之的。第二个麻烦是朝仓家要如何处理与足利义昭的关系。

分别来看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上洛?这是战国大名们都非常热衷的事情,上洛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炫耀武力、一个是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守护代。上洛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好的扩张空间,所以对很多大名来说上洛是对外扩张的一个借口。

那么对朝仓家来说是如何呢?在我看来朝仓家不需要扩张,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怪异或者矛盾的想法,战国大名都在积极的扩张,凭什么说朝仓家不需要扩张呢?

假如能够从两个方面看这个问题就会非常清晰,第一个是向哪里扩张的问题?第二个是朝仓家的状态的问题?朝仓家与很多战国大名是不同的,很多大名之所以强大是依靠于一个强主而强,也就是新兴势力。而朝仓家不是这样朝仓家是一个老势力。

在状态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强主们都处于一种攻击和扩张的状态,朝仓义景处于一种防守的状态,想要更好的看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看懂扩张的实质。也就是第二个问题朝仓家所处于的状态问题。

日本战国大名是以什么来推动战争的呢?

最多的便是以封地权来推动的,通过征伐和笼络让自己所能控制的封地权扩大,从而雇佣和招募更大的家臣和武士与士兵,但是朝仓家不是如此。在基础的封地权之上朝仓家更多的是依靠于贸易权的控制。

这就要谈到日本的经济了,当时的日本是处于绿洲法之中。那么什么是绿洲法?这是我对复杂地缘条件国家所设想的一种经济模式。日本是一个岛国并且是山多地少的国家,这决定了一个特点,大量的可耕地和富庶地区集中在小平原和港口之上。

这便是绿洲法的含义,山川虽然也能提供一些资产和资本,但是他和平原和港口所产生的量是不同的,所以虽然都是封地权但是效率其实是不同的。

绿洲法是主要用来分析沙漠国家比如中东和东南亚与日本这种岛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谁占据了绿洲谁就占据了资本和资源。

假如你能从这个角度去看朝仓家的话,你就会发现当时的朝仓家已经占据了非常好的一个绿洲,依靠港口和贸易网使得朝仓家就能轻易的聚集大量资本。

朝仓家又为什么要去争夺那些贫瘠的土地呢?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8-31 18:21:00 +0800 CST  
53,琵琶湖攻防战(8)

封地是不是越多越好这好像是看起来矛盾的话。但是对于一个大名来说这就很有深意了,封地权即能给大名带来更多的家臣和好处,也能给自己带来背叛和麻烦,所以不同的大名在处理封地权时候是不同的。

织田信长与朝仓义景便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对织田信长来说为什么要不同的征伐呢?如果说强敌在边不得不发展的话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大的一个原因是织田信长没有选择,你会发现的是织田信长有一个关键的变化期,这个变化期恰恰就是在于朝仓家接触以后转变的,是什么需要慢慢的推导。

对织田信长来说不得不扩张的理由在于他与家臣的关系是掌控的关系,他没有使用常用的“维持”来对待家臣,这就使得他需要不断的扩张从而取得新的好处给于家臣,使得家臣不断的为自己奋斗。所以织田信长就像是一个身处于一辆没有刹车的火车内的司机,当他处于上坡的时候就需要不停的加入燃料使得火车保持前进,不然火车就会倒退落下山去,而当这辆火车已经达到急速的时候他又没有能力停下来。

朝仓义景则完全不同,他使用的绿洲法。虽然看起来朝仓义景只是控制了北面不那么大的领地,但是所产出的资本是完全不同的,这与织田信长仅控制一个尾张下四郡的三奉行之一时候是一样的,依靠着商人和神社所带来的贸易使得他的财力可以于今川义元斗上一斗。

而当时的今川义元已经是“东海第一弓取”了。所以假如把封地试做一切能力的代表就会出问题。从本质上讲封地的产出是有一个量的,而即便没有控制那么多的封地,通过贸易朝仓家也获得了大笔的金钱。

那么问题就又要看到另一点,朝仓家为什么身处于京都周边却不上洛呢?可以说朝仓家是最具实力和机遇的一个大名,因为不需要。朝仓家是一个旧大名本身与幕府和公家的关系就比新兴大名强的多,并且上洛本质上就是一种树敌的方式,与其给于其他大名攻伐自己的机遇不如沉默的做一个“安静的强者”。

对朝仓家来说以控制资本和贸易的手段还有另一个好处,这就是绿洲法的关键。它会产生“资本的聚集”,这是族权所必然会发生的一个事情,一个社会由三种关键要素组成:“制度”、“文化”、“社会资源”。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构成方式,就好像是一个合同,实施的合同分配和设定了所处之内的人们的阶级、处事方式、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内容。但是只有一个合同是不行的,有了合同就需要“文化”。

“文化”是什么呢?“文化”是区分谁是“我们”和谁是“他们”的一种契约手段,有了合同自然需要大家的执行才能使得社会运作,所以对制度认同的“我们”就会维护“制度”,而所需要打压的会是“他们”。也就是不认同并破坏“契约”的人。

“社会资源”是一个社会运行所产生的利润减去成本后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会根据制度和文化的分配进入到社会之中,“社会资源”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运作与构成。

在朝仓家这里,就利用了“资本的聚集”构成了自己的统治。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01 18:28:00 +0800 CST  
54,琵琶湖攻防战(9)

对朝仓义景来说,如何才能更为有效的统御家中呢?在一个在封建时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聚集”,这也是最符合族权思想运作的一种方式,族权思想非常追求对控制力,谁有更高的控制力谁就能占据优势。

朝仓家利用自己所占有的港口可以轻易的得到大量的贸易品,这些贸易品也需要分销和储存与转运,这使得商人们来到朝仓家经营商业,商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富,又会使得新的投资和失地或者无地流民进入城市成为城镇人口。

这样的过程形成了资本的最初聚集,然后就会形成对比,虽然都是封地,但是封地所能产生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当初始的聚集发生以后,后来者会不断的跟随式聚集。

资本会寻找更安全和更有发展的地方去跟随,这使得资本和人力会不停的加入其中,使得城市变得非常兴旺与发达,这里只是首先引入这个概念后面会逐渐更加深入的谈论这个问题。

朝仓家利用族权的聚集效应让资本集中在主要的城市和港口之中,这样的结果是朝仓家就不需要依靠于增加封地来扩大自己的力量。这么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最直接的好处,只需要牢牢的控制住城市和港口的控制权,就可以将大量的资本囊入手中。

拥有了核心的控制权朝仓家就不需要惧怕家臣的背叛,因为自己的所控制的资本是非常雄厚的,使得即便非常弱的家主也不那么惧怕强臣的力量。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实现君臣分离,通常来说大名之间的战争大名都要直接参与,这是一种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朝仓义景所最让人诟病的是自己呆在城池之中遥控,而不直接参与到战争之中。被人说成是胆小如鼠不配做战国大名。

实质上情况并非如此,对朝仓义景来说完全不必要参与到战争之中,理由恰恰是绿洲法所导致的结果,对各家大名来说除了之后的大国战中很多大名家主不参与战争之中,小大名通常都要参与其中,原因是简单也是复杂的。

简单来说战争本就是他的最大利益,所以亲自上阵代表了武家大名的一种统御,复杂的原因是大名们并不信任自己的家臣,假如总是使用家臣来打仗,那自己的权威就会受到威胁,对家主来说,公族的膨胀远比自己的对手强大麻烦的多。

所以亲自上阵始终把握军事权利是家主们的必修课,那为什么朝仓义景就不需要呢?因为朝仓义景的军队的供应是由城市和港口所产生的贸易供应的,利用资本和贸易的力量使得家主成了一个放风筝的人。

手中的风筝就是自己的大军,之所以不惧怕是因为手中有拽住他们的线,这个线便是资本,利用控制资本的方式实现了控制军队的目的。想要供养一个强盛的军队非常需要资本,通常大名都是封地所产生的资本来购买和供给。

可朝仓家完全可以利用贸易所产生的资本供应,谁控制了资本谁就控制了军队。当大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资本又供养和控制了军队。

朝仓义景自然可以稳坐钓鱼台,只需要派出军队的指挥者就能完成对军队的控制,所以自然不必亲赴前线。那么朝仓家的战略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是守株待兔。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01 18:28:00 +0800 CST  
55,琵琶湖攻防战(10)

事情聊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局势正在开始明朗,朝仓义景并不是一个傻瓜,但也只是一个弱主,所以只要守护祖先所创造的势力就好,他没有必要迎接将军来到自己这里,让自己上洛成为众矢之的。

那么朝仓家对浅井家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在我看来朝仓义景看透了浅井长政的心理,浅井家放织田信长进入京都对朝仓家来说无异于引狼入室,朝仓义景实质并不信任浅井长政,织田信长进入京都以后也必然找自己的麻烦,所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而浅井长政坐收渔翁之利的态度其实很容易看明白。

浅井家经过这种手段使得自己从一个战争冲突的最前线位置,变成了左右逢源的门栓,他究竟对谁卡死大门将决定影响局势的走向。朝仓义景与织田信长两个人都在利用谋略来拉拢浅井长政。

为什么浅井长政选择了朝仓义景呢?

我认为这种结果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双方运作的必然结果,织田信长在京都的行为实际上产生了一个空档期,在这个空档期之中织田信长不仅压制了堺港更是收服了松久永秀,还打压了三好家的势力,可以说在京都逐渐开始站住了脚跟。

这样一来织田信长就拥有了与朝仓家一样的形势,同样可以依靠于港口得到大笔的利益,那么这时候的朝仓家呢?你似乎很难看到朝仓家有什么主动的动作,看起来是坐以待毙,如同冢中枯骨一样。

但我认为这就是朝仓义景的策略,在我看来朝仓义景所真正瞄准的目标就是左右浅井家的动作,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朝仓义景下出了一手绝妙的棋子。

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事实上织田信长看起来一路上是披荆斩棘的打败了一切阻挡自己的敌人,但是这也意味着织田信长在树立更多的敌人,而接下来织田家必然要与朝仓家进行一场厮杀,关键的要点就是朝仓家也拿捏不准浅井家的动向。

如果朝仓家杀出来就一定会输,而一动不动就会赢。这一点我认为朝仓义景看的比织田信长透彻的多,如果朝仓家杀出来到京都与织田家决战,那么自己的老家一乘谷城就会变得空虚,这时候浅井家就一定要背叛朝仓义景投入织田信长的军中。

自己马上就会腹背受敌,这样一来不但朝仓家无法成功,相反必然战败。如果浅井家趁虚而入朝仓家,那么自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自己不动,由织田信长先动,如果织田信长攻入朝仓家,那么浅井长政则必然投入朝仓家军中,这样自己就可以和浅井长政联合绞杀织田信长。

凭什么下这样的思考呢?因为浅井长政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一只猛虎怎么会坐以待毙呢?所以想要让猛虎咬别人而不是咬自己,就要扔出一块肥肉到对方的身上,这样猛虎就自然会去咬对方而不是咬自己了。

不动者胜,动者必败。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5-09-01 18:28:00 +0800 CST  

楼主:真的很博通ZB

字数:387093

发表时间:2015-08-23 08: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2 16:57:12 +0800 CST

评论数:79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