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下克上---日本菊花纹的凋落》

12,西南强藩(1)

虽然说吉田松阴提出的改革存在漏洞,但是确实也提出了一套就当时可行的办法,然而那个时代是一个复杂漩涡,既有已经看到日本落后的先行者,也有抱定一把刀就能搞定一切的旧武士,所以不同的藩属开始出现差距。

而为什么日本西南的萨摩藩、土佐藩、肥前藩、长州藩成为了号称推动幕府时代的四强藩呢?闭国锁国可以为幕府带来贸易垄断的专营权,但是被封锁以后贸易需求并不会同样消失,所以闭国锁国的优点是控制贸易,缺点自然就是走私烽起。

依靠走私业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由于贸易被封锁导致物资进出的不畅,而走私明显属于幕府划定的违法行为,由于货物不畅所造成的物资短缺和走私风险,必定抬高利润。并且在四藩之中的长州藩、萨摩藩和土佐藩与幕府关系又非常复杂。

土佐藩的藩主山内容堂是幕府藩属政策的受益者,正是因为幕府的封赏使得山内家获得土佐藩的控制权,但是为什么土佐藩内部的藩士争斗最为激烈呢?

因为上士基本上由山内家的家臣和亲山内家的豪族垄断,而下士基本上都是长宗我部家的旧臣和亲近豪族,由于战国时代的影响山内家需要打压和看管作为下士组成的长宗我部家。而长州藩和萨摩藩本就是幕府的敌人。

虽被叫做四强藩,但是藩属对幕府的态度也并不相同。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梳理先从土佐藩谈起因为他的内部情况最为复杂,从态度上也要更加暧昧,幕府是土佐藩主山内容堂的恩人,所以山内容堂的态度较为暧昧。

随着尊王攘夷的开始,与别的藩叫嚷着杀死外国人的态度不同,山内容堂大胆任用了一个与当时时代唱反调的人,吉田东洋。和热衷攘夷的各藩藩士不同,吉田东洋对尊王攘夷不屑一顾,吉田东洋不仅精通学识更是有实力的武士。为什么山内容堂要任用吉田东洋而不热衷尊王攘夷呢?

事实上山内容堂是一个智者,这个道理一说便破,和长州与萨摩不同的是,山内容堂并不是幕府的敌人,相反正是因为幕府给了他好处,所以他如果跳起来反幕府他就需要面对一个基本事实,要如何运用藩士。

藩士大多为具有一定士格和资产的人,并且土佐藩与另外两藩也同样不同,由于内部的关系造成一个事实,如果山内容堂也同样尊王攘夷,那么作为长宗我部家的下士们就有了窥探作为上内家的上士的权利。

并且以当时的情况看来幕府的权利还足够强势,自己在此时反对幕府,不但有可能被幕府打败,更有可能性的是造成上士与下士的分裂或者重新调整,这种复杂的情况使得山内容堂都不会首先自觉的加入反抗幕府。

而正是土佐藩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土佐藩在整个尊王攘夷的运动中都始终像一个掮客和投机者,但是作为下士的土佐藩士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于是下士中的一个人站了出来,组建了土佐勤王党,他就是武市瑞山。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3 18:44:00 +0800 CST  
新的题材定下来了,暂时不会公布内容是什么,这一次想要稍微用点心去制作一个完整的系列,不再单以分析历史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分析过去引导未来。大概集数控制在15集左右,每集40分钟左右。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4 17:21:00 +0800 CST  
13,西南强藩(2)

武市瑞山可以说是受到了藩主的培养,年轻时候送去江户进修剑术,走出土佐的武市瑞山看到了幕府的失败,因此返回藩内决议成立土佐勤王党。但是土佐藩有自己的情况,与其说武市瑞山是为了反幕府,不如说是要团结藩内的下士。

由于上士与下士之间并不仅是存在门阀的差距,而是以一方压制另一方存在的历史原因,造成上士通常以欺辱下士为乐,在下士心中自然具有恨意。但是这种恨意却无法挥发出来,在这个前提下尊王攘夷爆发。

借助尊王攘夷运动来使得下士具有出头的机会是武市瑞山最重要的选择,上士皆为山内容堂心腹,所以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与其说是一把刀不足以撼动时代,不如说是以下士的身份不足以改变关注。所以出现了组成党派形成势力就能撼动山内家的想法。

土佐藩的下士纷纷响应,一时间就聚集了上百人,但是其中有两个人并没有热衷于此,一个是坂本龙马,另一个是连士格都不具备的岩崎弥太郎,如果说岩崎弥太郎这个名字并不出名的话,那么“三菱财阀”这个日本数一数二的大企业的创始人足以说明这个人的地位。

可岩崎弥太郎出身更差,如果说上士瞧不起下士,那么下士就更瞧不起岩崎弥太郎,岩崎弥太郎家族也具有士格,可是士格被岩崎弥太郎的祖父卖掉了,失去了士格的岩崎弥太郎地位更为尴尬,如果说不是武士那么也不正确,毕竟祖上曾经是士格拥有者,可是现在的现实情况是士格已经转让,真成了“浪人”。岩崎弥太郎从一个真正身份上的浪人转变为日本的巨大财阀势力,需要慢慢推导这里只是推出这个人。

坂本龙马又与武市瑞山极为不同,武市瑞山组建党派的目的是想要利用聚集下士获得山内容堂的启用,但坂本龙马对上士与下士之间的争斗并不热衷,坂本龙马所渴望的是自我强化的理想,并不纠结于藩内的斗争,而是着眼于发展日本与海外竞争。

但是理想与现实是不同的,为什么坂本龙马可以那么自由的去想,因为坂本龙马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意见,他的身上的压力来自于自己的理想成功与否。可武市瑞山身上已经具有大量下士所共同的目标与理想。武市瑞山已经不能再像坂本龙马那样了。

那么什么是“党”?

很多人认为繁体字的“党”很传神,似乎一切有关于“党”的词都是负面的,但是我认为简体字的“党”更为精辟,党字头之下是一个“兄”字。一个兄字表达的是“我们”的意思。也就是结党者皆为“我们”的利益而动。党是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和理想的族权组织形式。

“党”的兴盛是十八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改变,结党者为“我们”的利益而行动,那么他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需要慢慢分析。过去的土佐下士只能依附于上士的封地权管理治下,虽然同样具有一点权利,但是与上士比起来完全不能抗衡。

资产也好资本也好,都需要有人控制和管理,而日本以“封地权”作为控制和管理的资产族权结构,在十九世纪正式开始与以“党”作为控制和管理的资本族权开始了对抗。

“党”的兴盛,将会从根本上动摇“封地权”的地位,“党”改变了日本组织和构成形式。然而面对武市瑞山的土佐勤王党,吉田东洋表示不屑一顾,仍旧以压制为主。

武市瑞山决定暗杀吉田东洋。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4 18:31:00 +0800 CST  
14,西南强藩(3)

暗杀是整个幕府改革以来都十分常见的事情,吉田东洋对改革持否定态度一个原因是开国的必要性,另一种就是要维持对下士的压制。结果武市瑞山暗杀了吉田东洋,事情突然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山内容堂并没有与武市瑞山决裂相反的是转向支持了武市瑞山。

对藩主来说不管是上士还是下士都是自己的家臣,吉田东洋疏于防范所以被杀,现在土佐勤王党的势力膨胀,如果自己与之对抗不利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乱,况且当时的情况是西南的藩属都在搞尊王攘夷运动。对山内容堂来说如果运动成功自己坐享其成,如果不成那就把责任踢给土佐勤王党,到时候再秋后算账。

可以说山内容堂是一个非常善于投机的人,于是山内容堂转而支持武市瑞山随后上京。那么作为藩属的山内容堂凭什么上京呢?要知道上京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从德川幕府三代将军以后,幕府一直在避免上京。

上京朝见天皇一方面是获得权力的一种手段,反过来说也是承认天皇地位的方式,所以已经取得权力的幕府一直在回避上京,可幕府出了问题。

幕府在签署不平等条约以后激起了国内的反感,这样天皇就有文章可做了,孝明天皇以讨厌外国人为由激起了尊王攘夷运动,那么幕府就要想办法进行反制,于是搞出了公武合体。幕府通过婚姻使得德川家茂迎娶孝明天皇的妹妹来强化双方的关系。

可是问题就在这里,公武合体的目的是强化武家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个武家却大有文章可做,武家既可以是幕府的德川家,也可以是作为藩属的地方势力,也就是说公武合体打破了幕府制,正是幕府最实质的一次政治失败。

在过去的幕府制下,幕府与藩属构建起了一个系统,幕府与天皇的地位认可是另一个系统,得益于两元制的系统使得幕府和藩属与天皇实现了隔离,藩属不敢越过幕府向天皇直接寻求权利,但是随着幕府实行公武合体以后藩属就有了上达意见到天皇那里的权利。

那么为什么幕府要出此下策把本不能构建起联系的藩属引进京来呢?虽然幕府以自己的势力单独对抗单独藩属可以很快瓦解和打压,但是如果让幕府成为整个藩属的对立面,单独承担一切失败所造成的责任,那幕府也是没有能力打压所有藩属的。

幕府通过联合藩属来打败藩属本就是德川家成功的关键,所以到了此时幕府决定如法炮制,幕府把目标放在了长州藩和萨摩藩上,由于走私业的兴盛,使得长州藩和萨摩藩成为最有实力的藩属。

而很快长州藩就陷入到了危机之中,由于公武合体的思想出现以后,朝廷内部的公卿开始想要联合长州藩的势力来压迫幕府遵从于尊王攘夷运动。之后更派出使臣前往幕府所在的江户,询问答案。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幕府表现的并不着急,相反是决议上京。

这使得公卿和长州藩异常兴奋,认为此举是使得幕府听命于藩属的巨大成功,可是这实际上是幕府的阴谋,表面上幕府屈从了藩属的策略。

但实际上幕府已经开始联合其他藩属准备打压长州藩,双方约定在5月10日进行实质攘夷。可是到了那一天却只有长州藩进行了攘夷,幕府和其他藩属均未执行攘夷。

长州与外国人的战争开始了。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4 18:31:00 +0800 CST  
15,西南强藩(4)

在长州藩决定实质攘夷之前,萨摩藩就与英国人闹出了纷争,而事情的起因是四个英国人在大路上遇到了萨摩藩的队伍,按照常理需要平民下跪退让,可是英国人不肯。之后英国人的马突然受惊冲入萨摩藩队伍里。

从本质上说这不过是件小事,但是尊王攘夷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面对夷人如此挑衅,萨摩藩人马上拔刀就砍。之后英国人自然不肯如此了事,要求幕府和藩属赔钱,幕府先赔了钱,可是萨摩藩拒绝了英国的要求。

于是英国人派出军舰与萨摩藩开战,结果萨摩藩战败。并且攘夷行动也不止如此,在之前长州藩也搞出了激烈的行动,其中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长州藩士“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和高杉晋作还有十几个人趁夜里跑到新建的英国使馆周围,锯断了木栅栏后潜入进使馆,然后火烧了英国使馆。

可以说在尊王攘夷运动前中期,以藩士为主的各种事件中,蔑视外国人搞袭击和破坏的人也有不少,并且也弄出了不少事端,这些时段最终都要幕府承担,因为外国都会最终找到幕府,萨摩藩战败后借幕府的钱给了英国人当做赔款。

可是到了长州藩决定实质攘夷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什么各藩属没有支持长州藩?虽然都是尊王攘夷,但是如果这件事情真的搞成,那么政局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动,长州藩和公卿所搞出来的攘夷举动如果顺利实行,长州藩的势力就会大涨。

对藩属来说自己出力为让别人受益的事情肯定是没有动力的,更何况藩属的眼里都在看着幕府,以藩属的提案最终强迫幕府的屈从,这样的事情一旦成立之后藩属自然不会再听命于幕府,所以幕府是否决意攘夷成为关键。

但是幕府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参与到其中,结果可想而知,到了约定日期长州藩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如果不执行攘夷,那么藩属与公卿的联合就会成为空谈,之后威信就会大减,如果实行攘夷,自己又不知道别的藩属和幕府会不会跟进。

结果,无奈之下只能强行执行攘夷,长州藩决定封锁马关和海峡(下关)然后不停的炮击外国商船,最终外国组成联军击败了长州藩。虽然萨摩藩所发生的萨英战争几乎同时发生,但是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不能视作是共同攘夷。

长州藩实质上被孤立了,幕府成为了表面上的受益人长州藩开始失势。之后幕府暗中联合萨摩和会津藩以及公卿进行了政变,使得长州藩彻底失势退出京都,这样长州藩与萨摩藩之间的恩怨开始上演。

那么为什么说幕府是表面的受益人呢?

虽然幕府引用萨摩和会津的力量迫使长州藩与公卿进行联合的行动失败,可幕府的权利进一步缩微,这场阴谋的最终胜利者应该是藩属,原本在幕府的统御之下各方并不敢贸然的挑头出来,是因为没有与朝廷进行联合的机会与能力,但是随着公武合体的出现,藩属同样开始具备有了与朝廷联合的能力。

并且表面上看长州藩失败了,可是幕府开始使用联合藩属的方式打败藩属,从本质上说已经破坏了之前单独即可压制的态势。

为之后的变化埋下了隐患,于是长州藩士表示不甘心挫败,想要执行更加过激的计划,而他们聚在了一个叫池田屋的地方。可迎接他们的是一群效力于幕府的浪人。

新选组。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4 18:31:00 +0800 CST  
16,西南强藩(5)

如果说反幕府是西南藩的主要行动纲领,那么反过来说同样也有热衷保护幕府的藩属,在最初打垮长州藩的行动中的会津藩就是如此一个藩属,萨摩藩之所以要参与到打倒长州藩的行动中,目的并不在于保护幕府,而是争夺权力。

会津藩是拱卫幕府的东面屏障,由亲近幕府的第九代藩主松平容宝执掌,随着藩士越来越显示自己的能力,幕府感到压力所以出了一个政策,由浪人和藩士组成一个护卫幕府的组织,这就是新选组的出现前身。

虽然名字听起来是保护幕府,实际上做的事情是帮助幕府去做他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逮捕和暗杀,随后新选组归会津藩支配。回到长州藩的视角上来,因为长州藩势力被驱逐,公卿权利也受到打压,使得幕府的势力重新获得了巩固。

让长州藩的藩士感到愤怒和懊恼,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计划就是去劫持天皇,在长州藩士的理想中,天皇是受到了蒙蔽所以才驱逐长州藩势力,只要把天皇夺回来就能改变局势,并且还计划要暗杀会津藩主和到处放火。

新选组截获了他们会在一个叫池田屋的旅馆开会,在对方还没有开始计划的时候突袭了那里,斩杀了不少长州藩士,虽然自己也遭遇重创,但是以挫败了长州藩的暗杀和政变计划获得了会津藩的肯定,随后会津藩提供了数十名藩士补充进真选组。

这一下问题就变得严肃了,从被驱逐的政治手法变为被幕府和会津藩培养的组织暗杀,矛盾变得激化,长州藩士激进派认为已经忍无可忍决定开战,史称“禁门之变”。在这个时刻一个人的决定成了值得玩味的事情。

这个人就是孝明天皇,对长州藩和幕府和其他藩属来说,本就是要进行权利的争夺,从一开始的相互挖苦到政治上的打压,输的一方不甘心失败决定激化问题,不管胜败本质上都是藩属在参与其中冷暖自知罢了。

但是天皇的意见成了左右局势的关键,在讨论允许长州藩进兵京都的议题上,支持和反对派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天皇决意支持打压长州藩的德川幕府,下令讨伐长州藩,这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么?

正是因为天皇对外国的反感,搞起了尊王攘夷运动,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天皇的权利,可最终天皇却站在了幕府的一边,如果长州藩被打败幕府的权利将会恢复,天皇为何会如此行动呢?

答案是孝明天皇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想要恢复权利需要如何做呢?对天皇来说就是要抬升自己的价值,之前为何天皇丧失了权利,是因为幕府设置了两元的制度,使得天皇实质上失去了左右政局的权利。

权利始终把握在德川幕府的手里,但是随着运动的升级,幕府已经无力依靠自己的势力来打压对手,只能转而通向联合的方式,这一点孝明天皇看的非常准,所以“若要取之,必先予之”。

对孝明天皇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要真的参与到实质的斗争当中去,而是选择做一个随风倒的墙头草就足够了。弱者想要胜强者就要把强者引入不利于他的境地之中去,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看孝明天皇的话。

幕府不但不是胜者,相反是一个败者。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4 18:32:00 +0800 CST  
昨天晚上网络出问题了,今天补上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6 15:16:00 +0800 CST  
17,西南强藩(6)

作为一个弱者要如何打败强者,如果只是硬碰硬最终只会是以卵击石,但是如果通过引诱和改变强者的环境,将强者从强势的环境中引入不利于他的环境中,那么强者的能力就会被限制反受其累,弱者反倒可以掌握强者的弱点反戈一击来击败弱者。

自古以来谋略皆为此道,只是根据用法和环境及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同理,那么幕府将军有什么弱点呢?

幕府将军最大的优势来源于对封地权的划分和控制权,那么他最大的弱点也就是对封地权的划分和控制权,幕府为什么要进行闭关锁国,核心一个是因为闭关锁国可以给他带来大量的垄断贸易产生的资本,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闭关锁国的目的在于封锁其他藩属的贸易。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就是因为德川幕府所处的封地实质上不利于他控制远方的藩属,想要打倒进京的长州藩已经是不容易,需要一个很长的用兵线路,那么如果想要彻底打垮对手就更是要翻山越岭,所以想要做到这一点,德川幕府就需要“盟友”的存在。

会津藩是幕府的东面门户自然是紧跟幕府,但是想要吸纳更远的萨摩藩就需要给于对方一定“特权”。这就是德川的不利。

天皇为什么要打压长州藩,理由非常简单,长州藩并不满足于争夺天皇对自己的支持,而是要将天皇带到长州藩去,这从本质上说不利于天皇的权利构建,一旦自己从一个大家争夺的对象变成被控制的状态,那么自己就沦为人质。

这样自己的举动就落入了下风,所以自然支持幕府,但是支持幕府并非亲近幕府,而是将幕府引入更为不利的状态之中,结果是在禁门之变中因为萨摩藩的加入长州藩战败,彻底退出了京都,禁门之变表面上看胜利者是幕府。

幕府似乎重新夺回了孝明天皇的支持,实质上是落入更大的失败之中,真正的获益者是萨摩藩,萨摩藩通过对战争的介入获得了幕府的需求,萨摩藩的势力实际上上涨了,长州藩和萨摩藩就像在水中的两个皮球,幕府想要打败其中一个就需要另一个来支持自己,所以表面上按到水中去一个气球(长州藩),但是另一个就浮上来了(萨摩藩)。

而最为关键的就是,围绕在京都的禁门之变是什么呢?

是围绕在京都的战争,虽然长州藩被打败,但是想要彻底的打垮长州藩就要幕府进行远征,这件事对幕府来说就是更加的不利,所以看起来幕府取得了胜利,可这个胜利的背后需要的是幕府不停的投入资本,而取得的结果就真的对幕府有利么?

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可以打败长州藩是依靠其他藩属的支持,这个结果就成了一味被称为“疑心”的毒药开始在各藩属之中散播开来。

孝明天皇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并没有阻止战争,也没有加入到长州藩的势力之中去,相反是不停的怂恿和妥协,使得幕府发动了讨伐长州的战争中去。

而不满于萨摩藩出卖的长州藩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长州藩的士兵和藩士纷纷在鞋底上写“萨贼会奸”的字样,势要把自己的敌人像踩小人那样的方式踩在脚下记住仇恨。

长州藩和萨摩藩的仇恨进一步加深。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6 18:50:00 +0800 CST  
18,西南强藩(7)

为何萨摩藩会转变立场支持幕府,因为从本质上说藩属的长袖善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动,虽然嘴上叫嚷着攘夷,但是只要时机成熟就会转变立场,在这一点上萨摩藩就非常善于变通,从萨摩藩的角度上看幕府本就是敌人。

历史上留下的积怨与闭关锁国的影响都使得萨摩藩为了得到利益就需要进行走私,而尊王攘夷与其说是为了复古王政,不如说是为打破幕府的权利而动。被英国人炮击以后为什么从攘夷转变为通夷,不是因为善于学习强者。

是本就一直在通夷走私,攘夷的目的不是攘夷是渴望争夺权利,每一次转变都是对于利益的需求所致,那么转变为支持幕府就更是如此。俗话说先出头的椽子先烂,长州藩叫嚷着的声音比任何藩属都响亮,并且实际上也在策划行动。

这是幕府不能容忍的,所以长州藩与幕府之间的战争必然爆发,那么在这时候萨摩藩站在谁哪里就是关键,萨摩藩转向支持幕府。这是不是说倒幕的事情就此罢休了呢?当然不是,萨摩藩的转变不但没有使得幕府变强,相反变得更弱。

因为萨摩藩和长州藩都距离幕府很远,所以幕府如果讨伐长州藩就需要萨摩藩的力量,这样萨摩藩的力量就会更加上涨。但是只要你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你会更加的发现其中的玄机,虽然同样喊着倒幕,最终将由谁胜出成为了关键。

长州藩和萨摩藩虽然从力量上看难分伯仲,但是声势上长州藩已然成了倒幕的中心,那么如果萨摩紧紧跟随着长州藩的脚步去倒幕,最终的结果是长州藩很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从这个关系看来的话,将来双方的关系就会像是幕府与会津藩的关系一样。

那么利用幕府的手打压长州藩,让自己的势力上涨就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在利益的面前萨摩藩选择了支持幕府,结果是孝明天皇支持幕府打压长州藩。

第一次征伐长州藩战争开始,但是这一次战争实质是幕府战败了。虽然打到长州藩去的声势很大,可真要实现这种讨伐很有难度,于是萨摩藩出面进行斡旋。以处罚长州藩激进派为前提作为停战的条件进行合议。

幕府欣然同意,就这样长州藩以激进派自裁保守派上台后打压激进派作为结束,第一次征伐长州藩战争结束了,从表面上看起来幕府是胜利的一方,忤逆幕府的长州藩上层激进派藩士自裁,之后保守派上台打压藩士。

可是达成这个合议的前提是什么?

是萨摩藩出面进行的调停,这就是最大的失败,幕府作为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如果要听从于藩属的意见,那么幕府还是统治者么?在第一次幕府要征伐长州藩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于幕府最为有利的时机。

天皇的支持和萨摩藩的转向都对幕府有利,但是幕府并没有展开实际的战争,相反仅是以处罚藩属的家臣作为结束,这样的举动实际上使得各藩属看清了幕府的能力。

并且由萨摩藩出面裁决长州藩的前途从本质上说是萨摩藩获得了胜利,不仅在幕府前展现了自己的势力,更是通过幕府的手段打压长州藩。这样的结果不但没有扑灭长州藩反抗幕府的意志,相反是使得藩士更获得了从尊王转变为直接倒幕为目的。

之后没有多久高杉晋作就在下关发动了兵变。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6 18:50:00 +0800 CST  
19,西南强藩(8)

长州的重要藩士大多与吉田松阴有关系,可以说长州藩反抗幕府的意识从最初的恢复天皇权利同时使得自己的话语权变大,逐渐转变为倒幕战争。

随着从京都之中被驱逐出来,并且外国联合炮舰攻打下关,以及第一次讨伐长州战争中幕府和萨摩藩的共同打压作用下,长州藩内部对于幕府和萨摩藩的仇恨不但没有因为被打败而扑灭,相反是越来越旺盛起来。

如果说坂本龙马是走在土佐藩藩士思想前列的话,长州藩同样也走出了两个关键人物,这就是伊藤博文与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原本是一个连士格都不具备的普通人,父亲叫林十藏,母亲更是连姓氏都没有叫琴,原本林家只是在家务农出外打工的人,后来进入一个叫伊藤武兵卫的家做工。

伊藤武兵卫没有子嗣所以收伊藤博文的父亲林十藏成为养子,这样伊藤这个姓氏才属于了伊藤博文,在青年时代进入松下村塾受吉田松阴教育,并且深受吉田松阴器重,然而接下来有趣的事情来了,伊藤博文之后去往萨摩藩的长崎炮术学校学习军事,这个学校是幕府办的。

后来认识了桂小五郎,并与高杉晋作等十几个人跑去烧了英国的使馆,可是有意思的是伊藤博文在后面正式留学英国,这个留学是受到藩属支持的,与大多谈论攘夷还是通夷的日本藩士不同,伊藤博文是真的到了英国见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后的成就。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有一个段子被不断的以讹传讹。去往英国的伊藤博文被“安排”认识了中国人严复,俩人又被“安排”在一起上学,之后的命运是学习成绩更好的严复回国后被清朝怠慢瞧不上,而伊藤博文回国后即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去。

于是清朝因循守旧,而日本开国求强的历史史实就这么被安排了出来,事情并非如此。1863年去往英国留学的伊藤博文仅仅待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就在1864年归国了,为什么要归国呢?因为夷人的联合舰队正在筹备攻打下关。

所以伊藤博文在英国只待了一年,而同时代的严复仅仅11岁还在福建的私塾里学习,两人根本不可能遇到,并且需要看到的史实是伊藤博文返回藩属之后面见长州藩主毛利敬亲不要攘夷,要开国学习夷人的长处,可是结果是藩主毛利敬亲不予采信继续攘夷。

之后联合舰队攻打下关和第一次讨伐长州战争爆发,长州藩以处罚激进派作为代价结束了战争,正如前面说的长州藩在被赶出京都时候就将鞋底写上“萨贼会奸”铭记仇恨,现在更大的失败到来,长州藩是选择继续倒幕,还是选择从此沉默成为了未来的关键。

这时候藩士高杉晋作走到了历史的舞台之上,高杉晋作是吉田松阴的学生,老师被幕府所杀,高杉晋作对幕府怀有仇恨,并且不止如此的是高杉晋作也是一个真正走出国门的人,如果说伊藤博文去往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心大国英国的话。

高杉晋作就是去往东方的古大国中国,在上海的高杉晋作看到三种势力之间的博弈,南方正在兴起的太平天国、因清朝战败导致外国人开设的上海租界,以及那个即将没落的清朝。

在那里高杉晋作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6 18:51:00 +0800 CST  
20,西南强藩(9)

在上海的高杉晋作看到的是外国人的强横和清朝的衰落以及太平天国造成的混乱,高杉晋作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打造强大海军上,然而持这种观点高杉晋作回国后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为什么高杉晋作可以成功的兵变,关键是因为他创造了“奇兵队”,其他藩属大多都是由藩士提出改革意见影响藩主,但高杉晋作并不相同。

高杉晋作更想创造一只新军队,而奇兵队就是以如此目标建立的军队,在奇兵队之下又成立很多的分队,由高杉晋作统一管理,在第一次讨伐长州战争之后,藩属已经改由保守派掌权,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杉晋作由于自己的经营拥有了可靠的部队,自然可以举兵兵变。之后一举夺下下关获得了大量的物资和弹药。

从长州藩的角度上看,不满于第一次战败的人数占据大多,并且保守派对长州藩士的打压也被视为是一种出卖的行为,本就对幕府不满的倾向在高杉晋作的举兵行动的影响下转而支持兵变。高杉晋作一举就夺取了藩政权。

高杉晋作夺取藩权以后改变策略进行开国,促进各行业的发展,但是这样做的结果等于是与幕府公开的交恶,幕府开始寻求二次打压,也就是进行第二次征伐长州藩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使得一个藩士从此声名鹊起。

这就是土佐藩的坂本龙马,这里需要把视线回到土佐勤王党的视角去看,在幕府策划的攘夷实际行动日行动中被出卖的长州藩等于是独自攘夷自然结果是失败,之后幕府权利再次得到了暂时的稳定,这样就使得山内容堂转变了态度,开始打压武市瑞山。

武市瑞山之所以变得强硬是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因为攘夷所造成的藩士向心力,第二个理由是他所征集的藩士大多为下士,下士对于上士的仇恨本质上是一直长期存在,所以当有一个可借用的理由时候,下士自然得到挑战上士的机会。

可是随着长州藩的失败和幕府的强势,这就使得武市瑞山转向了弱势,而山内容堂随即抛弃了武市瑞山,以暗杀吉田东洋的罪名进行了抓捕,在审问的过程中山内容堂又使用了手段,对土佐勤王党的成员是严刑拷打,但是唯独不拷问武市瑞山。从谋略的角度上说山内容堂想要离间武市瑞山和他的党羽,可是事情耗了几个月仍没有结果。

最终,武市瑞山被判决不敬藩主的罪名切腹。这样土佐藩主山内容堂轻松的将权利重归自己的手下并且打压了下士,而与武市瑞山通过改革藩内不同的是,坂本龙马更渴望走上强军之路。坂本龙马通过藩属的进修权进入剑术馆学习。

已经成为优秀武士的坂本龙马由于见到了黑船从而使得内心产生了动摇,对手握一把剑搞定一切的思想逐渐感到落后,坂本龙马与当时的藩士最大不同是藩士出外进修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到本事,将来回到藩属里为藩主效力或者改变藩属。

藩士的重点在于自己的藩属,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藩士并不把藩属联合起来看成是整体,而是受天皇和幕府支配的一国。并没有根本意义上的整体国家概念。

藩属就像是一个小国家一样,所以坂本龙马才显得那么另类,坂本龙马人生进入迷茫的时候,有一个人把他引向了另一条道路,这个人就是:

胜海舟。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6 18:51:00 +0800 CST  
21,西南强藩(10)

可以看到的是幕府末期的争斗过程中,有明显两种不同的分裂,一种是没有出过国的藩士,一种是有机会先期就出国的藩士,出过国门的藩士对于外面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他们看到的都是欧洲强悍的一面,当然欧洲也有弱势的一面,只是他们大多进入欧洲的大城市,所见的自然是一副热火朝天的场面。

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胜海舟,胜海舟去往的国家是美国,很多观点认为胜海舟所看到的美国和欧洲相比又是别样的一番风景,感觉到了先进和开明的制度,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胜海舟1860年左右前往美国,那个时候的美国实质上正处于南北内战爆发的前夜。

关键的地方是并不是林肯当选以后发布“废奴令”触发了南北战争,而是南北方发展方式具有极大不同,美国南方以种植业为主,大量生产廉价的产品出口换取利益,如果“废奴令”一颁布成本就会直线上涨,所以有想要颁布“废奴令”的林肯一当选美国南方就开始出现了叛乱。

并且有意思的是“废奴令”发布的时机问题,虽然看起来北方占据更大优势,可实际的战果是经过了两年的混战后南方仍把握着主动权,在已经陷入僵持的情况下北方的林肯开始宣布《解放宣言》来寻求黑人的支持,在颁布了《解放宣言》之前颁布了《宅地法》,其实《宅地法》才是真正的关键,这个法令规定只要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10美元就可以获得64.74公顷的西部土地(按照1公顷=15亩土地的概念可以得到971亩土地)虽然可能换算标准和货币价值有变动和巨大差异,但是本质上可以说用少量的资本唾手可得大量土地。

当时西部的开发程度极低是事实,但换个角度来说只要加入北方参与战争,就可以快速的得到大量的土地,这对于北方的资本族权来说是非常划算的事情,宅地法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加入、废奴法又为北方提供了大量兵员,在这种情况之下北方开始扭转战局打败南方。

当胜海舟到达美国的时候,正是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的初期,在这个时候看起来国家内部都在讨论废奴运动,但实质上在南方的美国人正在想着进攻北方,并且本质上说当时并没有废奴令,在一个还有奴隶存在的国家,胜海舟能感受到的最多就是双方在军力上的差距。

另外需要看到的是,虽然《独立宣言》中说人人生而平等,但是这个“人人”并不包括有色人种,《独立宣言》是以北美13州的视角要求独立于英国而生成的,从1776年出现到1863年的《解放宣言》黑人才算合法的拥有了一些权力,而1863年前那个时候胜海舟早就归国了。

所以我认为胜海舟最大的感触有两点,第一点是美国和日本双方明显的军事差距,第二点是美国虽然在黑奴问题上在处于内战进行中,但是美国以“美国宪法”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且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协助之下打败了宗主国英国,这与日本藩属还需要听命于幕府有很大的不同。

胜海舟最大的转变就在于此,归国以后胜海舟与大多藩士不同的是,他选择为幕府效力,成为了军舰奉行,之所以胜海舟没有进行倒幕是因为胜海舟想要培养大量的海军人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转过一年后1863年胜海舟成立了私塾海军学校。

在这时候坂本龙马见到了胜海舟,渴望寻求对未来道路的答案,为此坂本龙马的身份发生改变脱藩成为罪人,开始学习海军知识。可是日本当时的情况是不会因为他们的理想就转变的,在长州藩与幕府对抗激烈之后。

胜海舟的海军学校受到波及而关闭,在海军私塾中有大量的脱藩藩士的存在,这些人在坂本龙马的带领下,反而成为了当时的商人。

组建了龟山商社。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8 19:21:00 +0800 CST  
22,西南强藩(11)

当胜海舟的海军训练私塾解散以后,成员分流成了两拨一拨是仍然有藩士资格的,这样的成员自然是回到藩属里继续效力,另一拨就是以坂本龙马为首的脱藩藩士。这些人的身份很尴尬,由于藩士基本上是一种非常固定的身份认定,所以一旦脱藩就很难挽回,除非你有什么特殊的价值。

这些人的去留成了难题,由于这些人大多是藩士从小就受到藩属的供养,除了武艺和所学的海军知识其他技能很平常,去留就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萨摩藩出手援助了他们,于是坂本龙马他们去往萨摩藩的良港长崎。

长崎从闭关锁国时代就仍为对外贸易的港口,所以外国人云集于此,在这里坂本龙马成立了龟中社中(商社),以此为据点为坂本龙马游走于各藩属中提供了方便,坂本龙马似乎变成了一个掮客,那么为什么萨摩藩要保护这些脱藩的罪人呢?

因为这些人是海军的人才,吸纳他们可以为己所用,另一个原因是萨摩藩的主要控制者之一的西乡隆盛正在寻找新的出路,西乡隆盛是萨摩藩的关键人物之一,另一位是大久保利通但是这里并不谈他。萨摩藩的岛津氏从始至终就是幕府的敌人,与很多藩士不同的是西乡隆盛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当时的日本藩士或多或少都要学习一些古代的经典,通常都是剑道馆和私塾中在幼年时教授的思想,而学习到的旧经典却没有使得西乡隆盛止步于此。

相反是思想逐渐改变,学习成功以后做了近十年的低级官吏,在这个过程中西乡隆盛走遍乡野,看到的是下层民众的痛苦,对幕府制产生了厌恶想要改革。在这时候西乡隆盛的也终于迎来了机会,眼见民众疾苦的西乡隆盛上书藩主要求减低农民负担问题。

不但没有受到打压相反是受到了开明的藩主岛津齐彬赏识,这样一来提升为藩主近随。西乡隆盛开始走上历史舞台,随后参与尊王攘夷运动,但是之后幕府重新确立权利,西乡隆盛被流放几度想自杀却最终都没有如愿,并且一度被关押到牢狱之中又转为流放,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西乡隆盛并没有沉沦,相反却阅读大量的书籍。

新藩主岛津忠义(岛津齐彬养子)上台以后实际权力把握在他的生父岛津久光的手里,因为藩属与幕府的关系出现转变和恶化,倒幕意识开始出现,岛津久光召回西乡隆盛。就这样西乡隆盛开始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萨摩藩的整个举动之上可以看出萨摩藩始终是游走于幕府和藩属之间,是一个为自己的利益而动的藩属,与长州藩直接站出来挑战幕府不同的是,萨摩藩通过支持幕府获得了更大的利益,随着第一次讨伐长州藩的成功,萨摩藩嫣然已经成了真正的赢家。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萨摩藩拥有更精明的头脑,为什么萨摩藩可以取得胜利呢?是因为萨摩藩游走于幕府和长州藩之间捞取好处,并且萨摩藩站到了长州藩的对立面,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长州藩真的衰落下去,萨摩藩能真的得利么?这就是萨摩的问题,之后很快高杉晋作就兵变了,原本稳定下来的局势又一次变动。

这样第二次讨伐长州藩的战争就似乎又要爆发,在这个关键时刻坂本龙马开始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游说工作,他想要促成长州藩和萨摩藩的合作共同对抗幕府。

那么为什么坂本龙马能够成功呢?

因位萨摩藩有这样的需求。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8 19:21:00 +0800 CST  
23,西南强藩(12)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群人,他们没有杀敌陷阵之力,又无安国富邦之策,但是全凭一张嘴便能游走于诸侯之间,他们的名字叫纵横家。其中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张仪被打以后,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舌头没被打坏吧。”

纵横家们为什么能说动诸侯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诸侯本就有这个需求,纵横家们就像掮客一样,他们之所以所到之处就能转变别人的思想,缘由是对方本就有这种打算,所以通过纵横家的撮合达成了有益于雇主的需求,这样纵横家的名望就达到了巅峰。

要看到的是,纵横家们只是完成了雇主们的意愿而动,当不再需要外交上的游走以后,他们的用处也就锐减了,所以并不是纵横家的口若悬河打动了对方,而是对方的共同需求促成了这样的结果。

在这里先说明的原因是,并不是坂本龙马的嘴有多能说促成萨摩藩和长州藩的联合,而是这种联合本质上就是萨摩藩需求的,萨摩藩屡次参与到打压长州藩的事件之中去,在长州藩的看法中,只能被踩在脚下才算能出气。

所以萨摩藩想要与长州藩联合的话就需要一个掮客,在政治上获得成功在实质上失败的幕府是胜是败就看这一次战争的走向了,如果长州藩彻底被打败,那么萨摩藩想要继续获得更大的权利就需要由自己直面幕府了。

在这个基础之上坂本龙马出马了,坂本龙马不仅是在藩属中成了联络人,更是通过联络英国人为长州和萨摩藩购买了大量好处,这样就关乎到国际的局势了。美国人迫使日本开国以后各国纷至沓来,然而取得幕府信任的却是法国人。

如果说殖民地战争中英国人成了胜利者,那么不甘人下的法国人就同样在各地插入势力,法国人提出了有利于幕府的条件成为了受益者。当时日本有一种重要的贸易品是樟脑,各藩都通过樟脑贸易获得利益。

由于法国人成了受益者,这在英国人的脑子里是不能被接受的事情。但是英国人想要插手既需要时机也需要可靠的人选,对西方各国来说通过代理人获取利益已经变得可靠,可幕府的权利随着讨伐长州藩得到了表面上的上涨。

这样英国人想要与藩属合作是有风险的,如果藩属打败幕府,那么英国人自然是赚取大量利益,不仅可以获得武器出口的利益更是可以获得贸易上的优先权,这对于英国人很有诱惑力,如果失败他国就将获得利益,在这之前萨摩藩和长州藩并没有联合,并且萨摩藩还支持幕府,所以支持藩属的条件并不成熟。

以长州藩一藩的力量对抗整个幕府和萨摩藩并不现实,但是萨摩藩的意识已经转变,这样英国人就可以通过出口武器介入藩属与幕府的战争之中了。

而想要完成这一点就又需要掮客的作用,坂本龙马在这个情况下自然是顺风顺水的完成了这样的工作,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日本的近代化,企业在其中完成推波助澜的工作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岩崎弥太郎正是通过藩属贸易得到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土佐藩的樟脑和其他贸易品被官营贸易贩卖到各处赚取利益。

萨摩藩和长州藩通过利益和战略上的利益联盟就完成了从尊王攘夷到实质倒幕的蜕变,幕府与藩属的决战终于要开始了。

第二次征伐长州藩的战争上演了。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8 19:21:00 +0800 CST  
24,西南强藩(13)

第二次讨伐长州藩的战争可以说是幕府的一败涂地,由于长州藩通过坂本龙马从英国人手中搞到了新式的军火,长州藩作战实力已经大涨。而幕府方面却没有能够动员更多的藩属出兵支援,只能动员到自己最核心的家臣藩前来支援,在这种情况下还采取多路进军的态势去攻打长州藩。

结果是多路受阻,之后更出现了一个关键事件,幕府将军德川家茂猝死,这样讨伐遭遇失败幕府将军又突然病死,使得幕府陷入了危机。在这个时候原本支持幕府的孝明天皇也开始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朝廷命令双方休战,幕府失败的消息传往各地,幕府的控制力快速下降已经不能再号令各藩了,然而长州藩和萨摩藩也并非没有隐患,虽然打败了幕府的进攻可是下一步将要如何进行成为悬念,想要彻底打败幕府就需要进东征,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个关键的事情,第一个事情是孝明天皇死亡,死因成为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法与流言有很多,有认为孝明天皇是病死的也有认为是被毒杀的。但是不管如何孝明天皇在任内做到了之前天皇都无法完成的事情。

天皇通过谋略的使用让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之后使得幕府和藩属之间逐渐对立实现了公武合体让藩属开始发声,最终引得双方激战,结果幕府战败。这样就为他的儿子留下了更大夺取权力的空间。

他的儿子就是推动日本式近代化的明治天皇,之所以说“式”是因为的改革极为不同。然而第二件事更为有趣,善于谋略的山内容堂又使用了策略,山内容堂不仅撤销了对坂本龙马脱藩的惩罚,相反要利用坂本龙马为自己牟利,随着吉田东洋和武市瑞山的死去,土佐藩交由后藤象二郎引领。在藩属和幕府之间关系处于更大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

土佐藩出手了,土佐藩藩士坂本龙马随后和后藤象二郎提出“船中八策”,藩属与幕府之间的战争本质上已经很难避免,随着幕府的失败藩属关系已经变得敏感起来,而关键在于谁将领导这场战争的问题。这时候“船中八策”就非常适宜的出现了。

策略的关键核心是“大政奉还”,也就是幕府把权利还给天皇,使得天皇重夺权利,这样的策略为什么可以成功,因为他满足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藩属、天皇、幕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之中是复杂的。幕府已经失去了对天皇和藩属的控制力,可问题是天皇和藩属之间就真的和睦么?

长州藩士曾经想杀到皇宫里把天皇抢出来带到长州藩去。所谓对天皇的忠诚本质上都是一种策略的选择,现在正值壮年的孝明天皇死去,年少的明治天皇真的就被藩属封为君主么?在我看来“船中八策”真正起到的作用是缓解战争的作用,缓解的目的不是休战,幕府已经战败自然不想再战。

而藩属休战的目的是为了准备更大的战争,天皇的目的是将胜利的果实归于自己,在多方都得利的前提之下,大政奉还得以实现,这标志着幕府正在走向瓦解,持续数百年的德川幕府就要倒台,幕府一旦倒台就同样会变为藩属。

可是和平并未到来,相反更大的战争正在筹划。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8 19:22:00 +0800 CST  
25,西南强藩(14)

观看日本历史最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认为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似乎不管是之前的幕府还是之后的藩属,亦或是日后的日军都对天皇看似有无尽的效忠,可这并非真相。天皇在日本的历史之中一直都是一个构成上层契约关系的核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天皇为体系的上层关系网络对天皇真正效忠。

而是通过对于天皇的效忠获得了实际权力的认可,所以双方的关系本质上非常复杂和微妙,拥有大量封地的藩属和幕府本质上都是自己的势力,问题回到明治天皇初期,藩属强大的事实是很难回避的,藩属支持天皇的目的是获得倒幕的权利。

但从实质上说,已经拥有一定强势地位的藩属在这一时段更为强势,那么站在明治天皇的角度上看事情已经变得很明显,战争必然持续。是选择支持已经占据上风的西南藩属还是站在已经弱势的幕府一边呢?

明治天皇正是通过西南藩属的强势使得权利回归于自己,那么怎么可能再去支持幕府呢?并且即便想要支持藩属,天皇也没有能力对抗西南藩属。在这种情况下大政奉还进一步推进,要求倒幕的西南藩属要求实现“王政复古”,明治天皇颁布敕令实现进一步的倒幕。

这样西南藩属和幕府的最后决战到来,此时的幕府已经是失去了向心力内部一片散沙,结果战败,势力进一步萎缩,退出了京都势力只能返回江户。在胜海舟的斡旋之下幕府又不战让出江户,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可以看到的是幕府军一直战败,像滚雪球一样的失败最终失去了所有,之后明治天皇进入江户随即改名为东京,这样倒幕战争以幕府瓦解为最终结果。

表面上的胜利者是天皇,因为天皇取得了权利,但是在背后胜利者是萨摩藩。萨摩藩通过尊王攘夷获得最初权利,之后支持幕府成为战争得利者,最后又进行倒幕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萨摩藩才是整个运动中最为获利的人,并且可以看到的是当幕府衰落以后长州藩和萨摩藩合作的空间看起来增大了,可是实质上争斗的空间更大,这为后来的事情留下了隐患。

谁能左右天皇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天皇表面恢复权利实质上并非如此,藩属强大的事实无法回避,所以想要使得天皇获得更大的权利,就需要削藩,而想要实现削藩就要实现改革。

在这个基础上明治天皇开始实施明治维新运动,如果说日本天皇获得权利的方式是倒幕运动,那么明治天皇实现明治维新的就是倒藩运动,虽然幕府失败了可是藩属之间权利依旧很大,想要把藩属打压下去,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实行所谓的“近代化”。

可是日本的“近代化”产生了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近代化运动是否能够学成的问题,日本的近代化和英国式、法国式、德国式的都不相同。第二个问题更是核心问题,明治天皇所展开的明治维新真的对天皇系统有利么?

在我看来,正是明治天皇所实施的明治维新运动拉开了天皇系统崩溃的序幕,而想要看明白这个过程就首先要明白,天皇制度为何能长期保存和明治维新运动所学习的西方改革又是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的。

那么就需要先将视角转向欧洲,看一下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的改革。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9 18:50:00 +0800 CST  
26,欧洲改革(1)

如果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中间画上一个黑点,然后拿在你面前问:“你看到了什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被白纸上的黑点所吸引而回答看到了黑点,历史便是如此。如果胜利即是胜利,那么胜利有没有可能造成未来的失败呢?

人们喜欢看待伟大或者黄金时代的到来,优秀的君主与贤明的臣子构建起一个强势的国家,那么当你看到强大国家出现的时候,你会认为他是落后的么?

“落后就要挨打。”

就像光的背后是影一样,如果认定了落后就要挨打就忽视了“落后一样可以打人”的选择,很多时候在思想关上另一种可能的选择就会使得很多问题看起来很好,却无法看清其背后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历史的终结》用来赞叹美国的制度和文化上的先进性,然而不到几十年这个人就又写了一篇文章叫《衰败的美利坚》。为何前后不到几十年的光景同一个人就做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甚至是相互驳斥的观点呢?

我认为这和“落后就要挨打。”一样,只是看到国家所展现出的“强大”一面,却没有看到在“强大”背后所存在的其他作用力,所以昔日的强大是因为达成了制度和文化促使强大的条件而完成的结果,那么后世的衰落就同样是制度和文化促使衰落的条件而生成的结果。

如果把历史的成功盛赞于圣君贤臣的努力,把衰落归咎于昏主佞臣的堕落,就很容易形成人欲的观念,是人欲中的善与恶造成的兴起和衰落,却无法看清在圣君与昏主背后的形成作用力的其他条件,而想要看得更加深入就需要突破思想上的封锁去看到内因,才能更加清晰的看清国家与文明的兴落。

那么前面这些话语的阐述是为了更好的分析日本的近代化之中非常渴望的“进步”到底是什么而进行的铺垫,下面就回到主题上来看一看欧洲的“进步”之路到底是如何走得,只有看清了这一点,再看日本与之的不同就能够更好的看清日本之后的选择是为何。

自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上了一个叫弗朗西斯德雷克的船以后,英国就在不停的与西班牙交战,而德雷克是一个海盗,所以女王登上海盗的事情成为后世的一件美谈,这件事情需要简单的叙述一下,德雷克本来不是海盗,想要做一个航海的冒险家和商人,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以后,这样的人就很多。

但是德雷克被人骗了还险些丧了命,于是从此以后德雷克就发誓一定要进行报复,骗他的人是西班牙人,德雷克就成了海盗。那么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女王要去承认一个海盗的地位呢?因为当时强大的势力并不是英国人是西班牙人。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原因是因为英国人在与清朝人进行贸易中失败,转而以鸦片这种毒品进行贸易换取大量的利益的话,西班牙则在更早的时候用了另一种产品和中国的王朝进行了大量的交换,不过这种贸易品有点特殊,是一种矿物的精炼产品。

银子。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9 18:51:00 +0800 CST  
27,欧洲改革(2)

过去的中国曾经是一个缺金少银的国家,一直使用铜铸造货币,所以古人一张嘴就几万金的,其实是铜,为什么要谈这一点,因为真正在古代不停给中国提供金银的国家反倒是日本人,日本是一个产金银的国家。

可是一个产金银的国家为何货币中大量流通着中国的铜钱呢?这就与货币的地位有关系,日本战国时代风云人物织田信长的旗帜除了织田木瓜纹以外还有就是“永乐通宝”。明朝时期亚洲的贸易权就被闭关锁国的明朝控制,这是否是一种讽刺呢?

所以与英国人相同的是,当时的西班牙也急需一种贸易产品与中国的商品进行互换来平衡利益,在这个时候西班牙人在新大陆美洲获得了意外收获,逐渐发现了巨量的银矿。这些银矿被加工成为“银制品”。然后漂洋过海进入了中国。

通过将“银制品”运到中国换取贸易品,最初西班牙攫取了大量的利益,那么为什么把人们常认为的“银子”形容为“银制品”呢?因为这就要看到货币的实质。

“货币”是什么?货币是一种所有人都认可的“物”,由对这个“物”的认可度和其具有的“标准价值”形成了流通的“凭据”,货币的关键并不在其本身,而在其可兑换的“标准价值”之上。

为什么要将“银子”称为“银制品”,打个比方西班牙从美洲运来的银子和从欧洲运来的银子价值完全不同,虽然同样为“银”这种金属,但是西班牙从欧洲运来的银子具有“银子”的价值,在其背后是可兑换的一种共同认可。

货币背后一定要有支撑才能形成兑换的价值,因为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通过市场的认可和交换后形成的货币是“银子”,但是在美洲发现的巨量银矿看起来与欧洲市场交换形成的银子是一个东西。

可美洲的银子属于一种突然的增量,这种增量不但没有使得欧洲的银子升值,相反是贬值,因为交换物的突然激增并没有使得可兑换的货品同时激增,这些“银”就不是“银子”而是“银制品”。

当这些大量的“银制品”进入中国的时候,造成了明朝的白银危机,因为中国是一个缺银的国家,面对大量的银流入自然是欢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被一脚踢开,以西班牙为主的银和中国实现了流入。

但是银的价值越来越低,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说一开始银的发现使得西班牙人获得大量利益的话,这只是最初的情况,因为当时的银可以快速换取大量的利益,市场的银子和茶叶的买卖在银子大发现前是稳定的,假设1斤茶以1两银子的价格出售给西班牙的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很快银子就开始泛滥了,要知道的是从美洲开采并铸造1两银子的成本远远少于从欧洲市场交换后赚取来的1两银子,当市场泛滥了以后,银子价值快速通货膨胀后引起贬值,明朝每年银的出产量只有几十万两,可是通过贸易换回来的银子最终却高达数亿量。

这就使得1两银子的价格再也买不到同等的茶叶,这样就会造成另一个可怕的现象出现,假设你用更多的银子比如10两银子甚至更多的银子去购买过去1两银子就能买到的茶叶时候,你不但无利可图,相反甚至你连使用这些银子的成本都要搭进去。

所以激增的大量银矿不但没有使得西班牙走向真正的辉煌,而是使得他成了一个瘾君子,在银子的作用不但无法赚取利润,相反还要不停的投入实质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仇恨西班牙的英国海盗德雷克决定不停的抢劫。于是西班牙发怒了,要征集无敌舰队对英国下手。

海洋大战一触即发。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9 18:52:00 +0800 CST  
28,欧洲改革(3)

如果说鸦片是一种毒品它压榨了中国人的话,银子的激增就是比鸦片还要猛烈的毒品,银子要是被当做一种货币的话,对银的挖掘和提炼就像是增发货币。这种事情非常容易上瘾,在原本稳定的西班牙突然暴增了大量的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他的危害远比暴增在明朝的银子带来的冲击更大,因为在中国仍拥有大量可兑换的贸易品存在,银子不值钱的反面是货品越来越值钱。这样一开始获利的西班牙人开始尝到苦果,银子的兑换价值在降低,这就需要更多的银子产出。

因为西班牙人没有更为可靠的贸易品用来交换,银子背后的兑换物一旦缺失,就只能用更多的银子去兑换,实质就是不停的增发货币,从最初的增发货币到恶性增发货币的结果使得西班牙人最后不得不斩断与明朝的贸易。

为什么要断绝与明朝贸易,理由非常讽刺,因为继续做下去不但不赚钱还赔钱,要看懂这个问题就要看到银子背后兑换实质,货币之所以被所有人承认,是因为其内部核心有一种“价值”的存在,这种价值是兑换的基础,当这种标准价值越来越稀薄的时候,你就需要用更多的货币去填补这个价值。

但是不要忘记的是银子的生产、储存、安全、运输本身有一个成本存在,所以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得到的,而利润在减少的原因是成本在上升,也就是说越是通过银子换贸易品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越不赚钱,那么越不赚钱为什么还要做下去呢?

因为需求。

对一个大国来说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对需求品的逆差,在一个地方损失的利益可以从另一个地方填补,对西班牙来说也是具有竞争者的,由于贸易会带来利润,所以欧洲各国都在纷纷渴望打通属于自己的航线,而西班牙即便赔钱也要维持的根本是要维护自己在对明朝贸易中的地位。

但是这种情况在持续的恶化,这种贸易线越来越赔钱,甚至可以说是在做资本的流出,如果你看很多商人的传记和历史,你会发现商人有时候即便赔钱仍不会轻易的斩断贸易,因为贸易一旦中断,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所以西班牙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斩断了中国贸易。实在是因为太赔钱。

就算斩断了贸易西班牙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西班牙之所以陷入如此危机,是因为其贸易品并没有实质的增长和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货币大肆增发,自然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而越是如此就越需要银子来补平缺口,这种恶性循环始终在不停的发酵。

所以表面上珠光宝气般的黄金时代其背后是无法弥补的缺口,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只能选择用一件事情来解决,这就是扩张。

如果扩张可以成功,就可以通过获得的土地来增加贸易品的产出,弥补兑换不足的情况,而西班牙人与英国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想要在西欧进行扩张并不是只有钱就可以,还需要其他的力量。所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又举起了基督教的大旗。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19 18:53:00 +0800 CST  
29,欧洲改革(4)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为了不与另外多位腓力二世混淆所以采用菲利普的翻译)的人生就是西班牙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有意思的是你如果对比西班牙的历史和英国的历史还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西班牙国王在打下众多殖民地以后不但没有促成资本主义的兴起,相反是热衷于高举基督教宗教的大旗和伊斯兰教战斗到底。而英国的历史是获得了大量的殖民地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随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如果用人欲的角度去看的话自然认为菲利普二世是一个狂热的信徒,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宗教战争之中去了,而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个着眼于海洋的女王,所以招降了海盗德雷克。但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菲利普二世为何热衷宗教?宗教是菲利普二世从小国走向大国的一个选择,在西班牙兴起的历史中始终不能缺少伊斯兰教徒的力量,正是借助了阿拉伯人善于航海的原因,西班牙才拥有了远洋航行的动力,但是为什么菲利普二世反过来要杀掉伊斯兰教徒呢?

因为菲利普二世想要寻求在欧洲的扩张,从小国走向大国就必然要考虑到处理不同族权之间的矛盾,如何形成以一个共同契约的问题,在欧洲大陆的历史有两个文明曾经实现过长期的统治,一个是罗马帝国,一个是法兰克王国。

菲利普二世想要学习的是法兰克王国,随着罗马的分裂使得西罗马帝国很快陷入危机,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法兰克人入侵西罗马帝国之后占据了西欧,但是随着地盘的增大法兰克王国需要一个可靠的契约来管理更大的国家,基督教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依靠宗教的帮助法兰克王国维持了一个大国的契约关系,之后也正是因为封地权的分封使得封地主势力越来越大,最终造成了分裂形成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的雏形。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菲利普二世的行动就非常容易解释,他并非一个简单痴迷于宗教的信徒,而是要利用宗教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契约权利来完成扩张。

他为何把针对的目标放在帮助他的阿拉伯人身上,因为他们是伊斯兰教,正好当时中东是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兴起时候,所以团结基督教徒去攻打奥斯曼帝国成为了西班牙国王的选择,但是菲利普二世有两个隐患。

第一个隐患是当时宗教的力量在衰退,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对旧宗教的契约性减弱并且起了变化了,所以想要取得宗教地位的重新确立有难度,第二个隐患更为关键,西班牙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强国,与外表展现出的强势与耀眼形成讽刺反差的是。西班牙是依靠什么来支撑自己强大的呢?

依靠于滥发货币。

在豪言壮语背后的是不停的增发银子,西班牙像一个毒瘾病人一样,银子价值越是降低,西班牙人就越是需要更多银子来填补自己的漏洞。宗教是一种扩张的口号,是一种实现共同价值观确立的标志,又用滥发货币来不停的创造自己虚假辉煌的实质。

所以菲利普二世想要维持西班牙的强势就必须有两个条件支撑,一个是西班牙人能不停的更多的使得市场相信滥发的货币仍然具有价值,那么第二个条件就是第一个条件的核心,西班牙不能战败,西班牙只有通过不停的战胜才能使得人们和市场继续承受由西班牙滥发的货币。

可是这一个愿望是事与愿违,因为西班牙只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空壳子。在璀璨绚烂的黄金时代背后是难以填满的巨大空洞,并且更为恶化的是,西班牙只能依靠不断扩大空洞来支撑空洞。

当这个平衡达到极限以后,就会崩塌。

楼主 真的很博通ZB  发布于 2016-01-20 19:53:00 +0800 CST  

楼主:真的很博通ZB

字数:387093

发表时间:2015-08-23 08: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2 16:57:12 +0800 CST

评论数:79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