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从一战到现在的坦克,多图,巨坑,慎入



九七式骑兵装甲车

此型骑兵战车装备骑兵旅团与日军野战师团的骑兵联队,搜索联队,用于引导步兵冲击,反战车作战,快速突袭与对敌追击任务,该车型为94式骑兵战车的发展型,有更好的抗弹造型,并换装了柴油发动机,提高了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改进是97式骑兵战车安装了94式37mm战车炮,具备了相当强的反战车能力,尤其是后期的97式骑兵战车还安装了1式37mm战车炮,反战车火力比日军95式轻战车还强,此型骑兵战车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发挥了巨大威力,但战争后期97式骑兵战车则完全无法与美军的新式中型坦克抗衡
1936年6月27日,在日 本陆军第14次军需审议会期间,第一次在官方层面正式讨论了新式中型坦克的开发项目。审议会会长为代表高层的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中将,当时坦克兵尚未成为陆军的正式军种,日 本陆军技术本部代表坦克部队出席会议,结果在会上产生了如下分歧。坦克部队主张未来坦克应该是89式中型坦克的后继型号:重量与89式相当,为14吨;使用新式长身管57毫米火炮和2挺车载机枪;装甲在近距离能够防御37毫米反坦克炮,公路和越野速度分别达到35千米/小时和12千米/小时以上;乘员4人(车长、 驾驶员、炮手和机枪手)陆军省的提案认为搞95式轻型坦克的改进型更为合适。技术指标为:重量10吨以下,使用单人炮塔,武器沿用89式的旧式57炮,同时取消炮塔机枪;能够在中等距离上防御37毫米反坦克炮;公路和越野速度分别为30千米/小时和12千米/小时;成员3人(车长、驾驶员和机枪手)1937年6月,陆军省和坦克部队的样车都完成了组装。陆军省样车称为“奇尼”,组装了1辆,使用95式轻型坦克发动机;而坦克部队样车称为“奇哈”,组装了2辆。1辆使用三菱的直喷式燃烧室发动机,另外一辆使用了带池贝式涡流预燃室的发动机,其余部分相同。两种样车首先在富士试验场进行了初步行驶试验。由于几种车型的重量都控制在军需会议决定的重量内,因此越野机动性全部达标。“奇哈”推重比更大,爬坡能力强,操作省力,“奇尼”车的1名炮塔乘员身兼车长、炮手和装填手三职,执行任务顾此失彼。三菱的设计师顶住了军方的压力,取消了“奇哈”尾部的尾撬。实验也证明由于“奇哈”车的行走装置更好,越壕能力比带尾撬的“奇尼”还强。然后两种车型又开始了耐久性试验,结果一件大事一下子就结束了本来要再持续一两年的样车竞争。当年7月7日,驻我国华北日军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日 本政府很快决定趁此扩大在华军事行动规模,向中 国增派3个师团,年度临时军费预算猛增17亿日元,而1936年日本陆军的全年军费也不过5亿日元。“奇尼”的单人炮塔已经证明是个败笔,陆军省决定选择“奇哈”作为未来的标准中型坦克。同时池贝式发动机在机油消耗率等指标上表现不佳,因此陆军最后选择了直喷发动机,并于12月将最终胜出的三菱式“奇哈”命名为97式中型坦克。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5:00 +0800 CST  


95式轻型坦克
1932年,日本研制成功92式重型装甲车,用于装备日本的"骑兵战车队",遂行侦察作战任务.但这种装甲车的主要武器是2挺6.5mm九一式机枪,火力较弱,而1929年研制的89式中型坦克机动性又较差,于是日本军方决定研制一种兼有92式装甲车的机动性和89式中型坦克的火力的轻型坦克.
坦克世界的霸王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5:00 +0800 CST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军为准备"本土决战"而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在位年代2601年的后一位数字.该车战斗全重增加到17.2吨,增加了1名装填手,乘员增至5人.炮塔尺寸也明显增大,车高增大到2.38米.
三式坦克

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日本军队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为主,战斗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坦克作战的能力。但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作战,作战对象基本上没有坦克部队或仅装备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较弱,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扬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发展。二战的中后期,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面对美军强大的M3/M4中型坦克,日本的各型小坦克显得不堪一击,使日军感到“切肤之痛”。痛定思痛的结果,是紧急研制能与对方坦克作战的三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于1943年开始研制,1944年研制成功,共生产了约150辆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5:00 +0800 CST  
四式中型坦克



战斗全重为30.8吨,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吨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四式坦克车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来要大一圈。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员。其整车的内部布置如图所示。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和传动装置,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这种总体布置方式,在二战中的坦克上相当普遍。其主要优点是坦克的纵向布置较合理,纵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点是使整车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来是准备用于五式中型坦克的,并准备采用自动装弹机。由于研制时间紧急,被迫去掉了自动装弹机装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说明,在二战期间日本已经开始研制了用于坦克上的自动装弹机
九五式重战车

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1式重战车的后续型,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部有1个安装1门37mm战车炮的副炮塔,该型战车参加过77华北作战与1939偌门坎作战,95式重战车总共只造了4辆,战争中没有损失
95式重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战车重量:26.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35mm
炮塔前装甲厚度:30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30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25 mm
装甲类型:锻压合金装甲
结构:铆接
速度:22 km / h
续航距离:110 km
发动机:290马力 BMW直列液冷汽油发动机
主炮:94式70mm战车炮 x 1
副炮:94式37mm速射炮 x 1
乘员:5名
百式100吨重战车

日本陆军研制的第1种战车战型战车,主要用途是打击对方坦克,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部有2个安装1门37mm战车炮的副炮塔,至于主炮是1门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火力十分强大,这型重战车火力强大,装甲厚重,很具威力。但试验期间发现这种重战车开出去,道路破坏,桥梁倒塌,即使野外测试也多次发生淤陷,转向也不灵活,战场运动作战能力不足,很令日军恼火,加上日军没有北进,也无这种强力重战车的需求,所以迟迟没有量产,只造了1辆样车,1944年12月该样车也被下令解体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5:00 +0800 CST  
100式100吨重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42—1944.12
战车重量:100.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105mm
炮塔前装甲厚度:105mm
车体侧装甲厚度:70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85mm
装甲类型:锻压合金装甲
结构:多层铆接
速度:25 km / h
续航距离:—
发动机:550马力 液冷汽油发动机 x 2
主炮: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 x 1
副炮:94式37mm战车炮 x 2
乘员:11名






说实话一百吨就这点装甲这点火炮跟大和一样浪费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5:00 +0800 CST  
O-1型120吨重战车



O-1型120吨超重战车以打击敌方坦克为主要任务,是100式100吨超重战车的后续发展型号,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方与后部各有1个安装1门47mm战车炮的副炮塔,履带经过改良,接地压力减小,行动能力已可接受,火力更强大,装甲更厚实,主炮为1门威力非常强大的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可以在远距离轻松的击毁盟军重型坦克,并有自动装弹机,这型重战车除了可以打击对方装甲目标以外也可以实施远程压制炮击,日军决定把这种重战车作为本土决战利器,但120吨重战车样车通过测试准许量产后不久,战争就结束了,唯一样车被日军自行销毁
O-1型120t重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44.1—1945
战车重量:120.0 t
车体前装甲厚度:200 mm
炮塔前装甲厚度:200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110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110 mm
装甲类型:合金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20 km / h
续航距离:—
发动机:550马力 液冷汽油发动机 x 2
主炮:92式105mm野战加农炮 x 1
副炮:1式47mm战车炮 x 2 (1前1后)
乘员:7名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6:00 +0800 CST  
三式坦克

虽然三式中战车的生产快速的进入轨道,但是1944年的战局对
制造中排列的三式中战车日本来说已经极端不利,前线的溃败与运输船队遭美军猎杀使得日军自占领区运输战争用物资的数量越来越少,稀有金属优先供给船只与飞机制造,战车生产的物资减少供给因此产量降低,另外曾任战车兵的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回忆当时新出厂的战车品质下降因此用挫刀即可在表面挫出刮痕,会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表面硬化钢板与讲求韧性的均质钢板的特性不同所致,但是物资匮乏到战车装甲无法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可见当时日本物资缺乏的状况。由于产量少,因此日军将三式中战车视为本土决战的重要装备,并优先配发盟军有可能登陆的九州方面装甲单位,主要为第56军辖下各独立战车旅,配发方式以10辆为单位纳入战车旅下反战车连,战争结束前有120辆三式中战车编入九州各战车旅下;此外第一战车师与第四战车师据称也配备了少辆的三式中战车,不过并未证实。除了标准量产版以外,设计人员还预计将211号以后的三式中战车换装四式中战车用炮塔,强化车体与炮塔装甲对抗盟军战车,不过战争结束前并未生产到211号,因此此计划案并未实现。战争结束后三式中战车被盟军集中销毁,仅保存2辆,另1辆战后在东京赤羽的美军军械场展示,后来美军移交给防卫厅后转移至土浦陆上自卫队武器学校展示。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6:00 +0800 CST  
二式轻型坦克(日文:二式軽戦车)是二战期间由日本帝国陆军所开发的轻型坦克,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8式轻战车的改进型,在减轻了重量的情况下,还提高了所有的性能,不过数量稀少,也没有派驻过战场 。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6:00 +0800 CST  
三式轻战车为日本于二战末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战车。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基本就是辆换装了97式57毫米战车炮的95式轻战车,多了1名乘员,这型战车的出现是因1942-1943年间没发展过战车,而1944年美军进行反攻时,日军装备的主要还是95式轻战车,而95式轻战车对美军M4中型坦克几乎无威胁,病急乱投医的日军只得去搞些应急对策提高日军95式轻战车的火力,不过这种3式轻战车装的97式57毫米战车炮,同样没有可能对美军后期型M4中型坦克构成值得一提的威胁,但不可否认,3式轻战车打步兵的效果肯定比95式轻战车提高了不少。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6:00 +0800 CST  
四式轻战车(四式軽戦车 ケヌ)为日本帝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4年,皇纪2604年)制造的轻战车。

由于九五式轻战车在装甲以及火力上都已经无法面对二战末期的盟军部队,旧日本陆军急需各种装甲武力来准备面对有可能发生的本土决战,在这种状况下日本将九五式轻战车的底盘配上因为穿甲力不足而弃置的九七式中战车炮塔凑和出一款比九五式火力来的强又不需要开生产线消耗资源的轻战车。
由于三式轻战车的测试结果发现九七式战车的火炮在原本九五式的炮塔环下已经过于狭小不适合作战,因此改装时将炮塔环大小扩张到和九七式一样大小:1.35米(原先九五式炮塔环1米)然后直接将九七式炮塔安装上去,因为新炮塔的重量四式轻战车重了将近一吨。
这款战车大多使用九五式轻战车直接改装,除了测试以外还少量部署在四国地区防卫盟军攻击。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6:00 +0800 CST  
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战争期间总共装备113辆,此型轻战车采用了新的合金装甲,可以部分采用焊接工艺制造,而且装甲厚度比95式轻战车有加强,但这型装甲成本太高,所以98式轻战车产量很小。98式轻战车的火炮为100式37mm战车炮,这种炮是把按照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制造的94式37mm战车炮 / 速射炮进行了扩大炮膛容量,加长炮管的改进,可以发射发射药量更大,弹头更长更重的炮弹,因此穿甲能力提高不少。这型战车并无投入海外战场与美军坦克的对抗纪录,但到了战争末期,98式轻战车的这种炮也没有多大可能击穿美军当时投入的后期型M4中型坦克的主装甲,即使投入战场也不会取得什么效果。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7:00 +0800 CST  
补一个维克斯,这坦克参加一战已参加二战用的时间最久的轻型坦克



MK.E的原型车于1928年在阿姆斯壮-维克斯公司工厂完成,由John Valentine Carden以及Vyvian Loyd为首的设计小组所领导,设计出一款在火力以及机动力上拥有一定水平,并且性能可靠维修便利的车种。车身采用当时技术成熟的铆接装甲,为了保持一定程度的机动性因此装甲略显薄弱;动力来源为英国阿姆斯特朗制直立式四缸汽油引擎,此引擎提供的出力让坦克可以在铺装路面上用35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在车身悬吊系统上采用了台车式悬吊系统。双轨构造,左右各四对。每对承轨连结两个路轮,左右边各两对路轮装有弹簧构造,这种悬吊系统被认为是一种相当好的系统,可以承受长距离行驶(虽然它的设计仍然不能与克里斯蒂悬吊系统相比),高强度钢制履带板可以承受至少3000英里的行驶,在当时为非常优秀的设计。在这款坦克设计时即提供两种款式的武装供客户选择:A构型:双炮塔。每个炮塔搭载一挺维克斯机枪 B构型:单炮塔。炮塔为双人式,搭载一挺机枪及一门短管47公厘榴弹炮。A型坦克的两个炮塔可以分别独立向外侧旋转180度,优点是两个炮塔可以独立射击。缺点同样明显,由于两个炮塔都很小,无法在上面配置大口径火炮了。B构型的设计在当时坦克中属新设计,以往炮塔设计都是单人炮塔,车长除了索敌以外,还要兼任武器装填手及射手,对于战况的掌控以及火力运用有诸多限制;维克斯六吨坦克的双人炮塔让车长可以在索敌上可投入更多心力,将火力装填的任务交给装填手,并作到即时射击的能力。虽然车长任务仍然繁重(同时兼负索敌、瞄准射击),但是这种新设计受到肯定,并被后来大多数的新型坦克采用。B型的标准武器配置是一门短管47mm维克斯速射炮,和一挺共轴的7.7毫米维克斯重机枪。一架望远镜瞄准具配置在炮的左面。携弹量是50发炮弹,包括反坦克用的穿甲弹和高爆弹。另外可以携带4000-6000发重机枪子弹。维克斯47mm速射炮是维克斯公司专门为这种坦克开发的武器,而且也仅有维克斯6吨坦克装配这种武器。关于这种武器的性能参数已经很少了,炮管长度为L18倍径。射速每分钟10发。发射穿甲弹时,初速488米/秒,在500米时可以击穿25mm装甲。发射高爆弹时,初速302米/秒,射程6公里,弹头重量1.5公斤。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这种维克斯47毫米速射炮仍然可以击穿大部分轴心国的坦克装甲。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7:00 +0800 CST  
A13盟约者
在A13马克2型巡洋坦克设计出来以后,英国人还是觉得它的炮塔防护不足以应对未来的坦克作战,战争办公室又一次要求几个设计公司共同进行整改。LMS铁路公司和纳菲尔德共同来实现整改计划。这其实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全车被做成了一个多面体的结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倾斜装甲更多的在节省重量的前提下提高防护。

在整个设计中,纳菲尔德公司负责炮塔部分,他将A13马克2型坦克的炮塔做了大修改,侧面装甲成为双层布置,厚度更大,正面近40毫米的垂直,加上非常大的炮盾,以及侧面19毫米但是大倾斜的结构让跳弹真正成为了可能,后部装甲也有25毫米。但是与之而来的麻烦也到了就是这种倾斜设计大量牺牲了炮塔内的活动空间,让炮塔里的三人组苦不堪言。

早期盟约者坦克炮塔安装的是焊接上去的装甲以及一个类似于瓦伦丁坦克的炮盾底盘的设计公司是LMS铁路公司,他们之前没有独立设计底盘的经验,底盘上虽然装甲的厚度降低到了几乎只有原来的一半,但是由于大倾斜使得16毫米的装甲防护几乎等效于30毫米。至于负重轮,LMS没有考虑用为了减重用计划中的铝制负重轮,而是沿用了结实耐用的钢轮。发动机方面根据战争办公室的要求下新的坦克需要有300马力的指标,LMS放弃了纳菲尔德自由发动机,而采用了梅多斯DAV型12缸水平对置发动机,而实际服役的改进型则高达340马力,唯一的缺陷是发动机较宽,所以车体也被稍微加宽了,冷却方式为水冷。底盘内还装有通风设备,适合沙漠等高温地形使用。新车选用威尔逊传送机构和A16相同的新型变速箱,变速箱则为3个前进挡和一个倒车档。它最大重量才18吨左右,最大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公里,而单位马力有每吨18马力,加速性能也非常不错。

LMS公司正在制造盟约者坦克的底盘当时有A14和A16两个型号的巡洋坦克也想另起炉灶共分一杯羹,但是军方更喜欢盟约者的设计,原因很简单,盟约者的设计更为廉价和实用。1940年5月21日,盟约者开始由利兰汽车公司、纳菲尔德公司、LMS公司以及英国电力公司4方共同生产,最终该坦克生产了1771辆,在当时还是非常多的。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7:00 +0800 CST  
十字军坦克(Tank, Cruiser, Mk VI Crusader (A15),或称Crusader tank)是英国在二战时期最主要服役的巡航坦克,亦是英军在北非战役最重要的坦克,共生产了超过5,300架。但由于可靠性不足和装甲薄弱,在入侵意大利已被美国坦克取代。
英国诺非尔德集团在1939年参与生产Mk III巡航坦克(A13,后来改进成立约者坦克,又名Mk V巡航坦克)的其中一部份,其后诺非尔德集团也开始自行研制自家的巡航坦克,名为十字军坦克(Mk VI巡航坦克,Tank, Cruiser, Mk VI Crusader),参谋部命名编号为A15。虽然十字军坦克的设计参考自立约者坦克,但两者的开发时很接近,十字军坦克的样车推出时间距离第一架服役的立约者坦克就只有六星期。十字军坦克每边具有五个路轮以平衡重量分布,与立约者坦克的每边四个路轮不同,而操纵系统、引擎冷却系统也有所改良,早期设计中甚至在车体前方驾驶员位置加装一个手动旋转的小型机枪塔,并内置一挺贝莎机枪。不过这个小型机枪塔难以操纵,打开舱门后会障碍主炮运作,通常在上战场时会被拆除。早期型的十字军坦克与立约者坦克采用相同的炮塔及QF 2磅炮,正面有有三条垂直槽给主炮、同轴机枪和瞄准具使用,后期型枪塔有所改良,并改用单孔设计。
十字军坦克首次服役于1941年6月的战斧行动中,其后的十字军行动亦因英军大量投放这种坦克而命名。虽然十字军坦克的速度比任何德军坦克快,但装甲薄弱和可靠性存在问题,且40毫米口径的QF 2磅炮的穿甲弹火力太弱,就算发射高爆弹效能也相当不足,德军部队以隐藏在远处的反坦克炮作攻击,十字军坦克的射程和火力根本难以反击。在北非战役后,十字军坦克被性能更好的M4雪曼、克伦威尔坦克所取代,十字军坦克大多退下火线,剩余的改变成自走防空炮和火炮牵引用途
基本规格
总重 19.1吨至20.1吨
全长 5.97米(20尺8.5吋[1])
宽度 2.77米(9尺1吋)
全高 2.24米(7尺4吋)
操作人数
Mk I、II:4或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机枪手)
Mk III:3人
(车长、炮手、驾驶员)

装甲厚度、类型 Mk I:40毫米
Mk II:49毫米
Mk III:51毫米
主要武器 Mk I、II:40毫米QF 2磅炮(110发)
Mk III:57毫米QF 6磅炮(65发)
次要武器 1或2挺贝莎机枪
(共4,950发[1])
发动机诺非尔德Liberty L-12
输出功率 340匹(254千瓦)
推重比 17.2-18马力/吨
悬挂系统佳士得悬挂系统
最大行程 322公里
最大速度 42公里/小时(平地)
24公里/小时(越野)
3 衍生型

3.1 十字军I(Mk VI巡航坦克)
3.2 十字军II(Mk VIA巡航坦克)
3.3 十字军III
3.4 十字军III,Mk I防空型
3.5 十字军III,Mk II / Mk III防空型
3.6 十字军II,Mk I火炮牵引车
3.7 十字军装甲回收车Mk I
3.8 十字军自行火炮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8:00 +0800 CST  
1938年,纳菲尔德机械化与航空有限公司根据他们的A16设计生产了一个基于克里斯蒂悬挂的重巡洋舰坦克。为了生产更轻,更便宜的坦克,总参谋部要求新的替代品。最后被叫做"Tank,CruiserMkV"(坦克,巡洋坦克,MkV盟约者)服役,或者被称为“盟约者”的A13MkIII巡洋坦克被设计出来。在1939年,纳菲尔德公司获得了参加生产“盟约者”的机会。然而,纳菲尔德公司即便仍然提供了“盟约者”的炮塔设计,他们更加倾向于自己版本的A13。这种符合总参谋部A15规格的新型坦克被命名为"Tank,Cruiser,MkVICrusader"(坦克,巡洋坦克,MkVI十字军)。虽然“十字军”通常被称为“盟约者”的改进版本,实际上他们是同时代的设计。这两款坦克在没有提前制作原型坦克的情况下得到许可得以走下图纸。尽管起步较晚,“十字军”试验模型的准备比“盟约者”提前了六个星期。不像早期的“采用克里斯蒂悬挂的巡洋坦克”(A13,MkIII,IV以及MkV“盟约者”)采用4个负重轮,十字军有五个负重轮以改善载重分布来承受20吨的车体,而不是以前的14吨体重。负重轮为32英寸(810毫米)直径的压制钢实心橡胶轮。在车体两侧的悬挂臂之间分别采用了两块分离的钢板,并装上了与“盟约者”不同的发动机,不同的行走系统。而发动机仓中则是一个传统的冷却散热系统。早期设计中甚至在车体左侧前方驾驶员位置,也就是“盟约者”的散热器位置,加装一个手动旋转的小型机枪塔,并内置一挺贝莎机枪。不过这个小型机枪塔难以操纵,打开舱门后会障碍主炮运作,通常在上战场时会被拆除。A13Mklll和A15使用了一样的炮塔。炮塔为多角形,两侧倾斜出来以在尺寸有限的的炮塔中提供更大的空间。早期生产的车辆采用的是“半内置”的炮盾,但很快就被一个更大,保护作用更好的炮盾(带三条垂直缝隙)所替代,并附有一个同轴贝萨机枪和瞄准望远镜。炮塔上没有了给车长的穹顶型舱口盖,而是一个安装了潜望镜的平舱口盖。主炮是水平的,就像在同时期的其他英军坦克一样,因此炮手可以通过一个正对右肩的操纵杆,而不是使用齿轮传动机构控制其高度。这较好地符合了英国绅士们移动中射击的精度要求。当得知下一代可能被命名为“骑士”“半人马”“克伦威尔”的英国“重型”巡洋坦克跳票时,十字军被装上可6磅炮。
当轴心国军队北非把英国绅士们赶到埃及边境时,剩下的英国装甲只有几辆破“玛蒂尔达”,坦克被匆匆通过地中海运送至北非,与1941年5月12日到货。装备了足量“十字军”的第6皇家装甲团与装备老款巡洋坦克的第6皇家装甲团形成了第7装甲旅。第4届装甲旅剩下的“玛蒂尔达”装备了第7装甲旅的四个装甲团。虽然有来自伦敦的压力去重组沙漠之鼠并投入战斗,沙漠装备的投入和人员训练推迟他们的第一次战斗直到战斧行动(解除轴心国军对托布鲁克的包围的一次尝试)由于英军侧翼被敌军横扫,“十字军”被黑枪的反坦克炮重创,失去了11辆坦克。第6装甲团在未来两天的撤退中损失了更多的坦克,第7旅重新列传了更多的“十字军”,但由于第7骑兵的加入使得人手增多,并不足以取代旧巡洋坦克。第1装甲师的先锋军,第22装甲旅由装备“十字军”的3只没有经验的民兵组成又给第7装甲旅带来了3个旅的装甲力量。第8骑兵被编入第4装甲旅,但不得不配备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由于巡洋坦克的量不足。第22装甲旅参加了1941年十一月的以“十字军”命名的十字军行动。在十字军行动中,两个英国军团被分割以至于他们不能互相支援,但据估计,英军坦克在数量上相对于德军和意大利军队上更有优势,这场坦克大战就只好取决于智商和运气了。然而,在最终的遭遇,隆美尔并没有把他的全部坦克投入到打击英国坦克的行动中,而采用了大量反坦克炮配合坦克,步兵进攻的战术,并且十分有效.虽然德军只有几门88炮,但是大多都配备了射程为1000码的Pak 38,长身管50mm炮。这种武器质量上的优势和反坦克炮使用的战术的发展便是非洲军团在整个沙漠战争中的精髓所在。十字军的2磅(40毫米)炮差不多和lll号坦克上的短50炮相当,弱于IV号坦克的短75炮。虽然十字军比它需要面对的任何坦克都更快,它的实力却被一杆较轻的QF 2磅火炮,纸装甲和一些机械问题限制了。并且有个问题一直存在,坦克缺少大量高爆弹,而且一直得不到供应。轴心国坦克部队发明了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将部队撤退至隐藏起来的反坦克炮后面来对付英军的坦克攻势,英军赶来支援的坦克则交给火炮处理。直到德军退到了射界以外也没有收到英军的高爆弹大礼,而英军坦克只剩下大堆残骸,或者严重受损。十字军被证明很容易中弹起火,被认定是由于弹药架被高温金属穿透点燃。炮塔的倾斜装甲则创造了一个 “炮弹袋子”来充当了杠杆,当被击中时掀飞炮塔。十字军在沙漠中是不可靠的,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英国被带到了北非。准备和处理不当造成了在被装备到部队前必须被矫正,这个过程消耗了不少的资源。一旦在沙漠中使用冷却系统就会承受巨大压力而跨国运输也造成了油料匮乏。由于沙漠中缺少有效的坦克运输工具如火车,坦克不得不长途跋涉同时导致了履带的进一步的磨损。到1941年底,只有一个第2装甲旅纯粹地只装备了十字军。1942年3月,美国制造的格兰特中型坦克到达:代替了三分之一的十字军部队。虽然其有效75毫火炮提供了了更好的火力对抗反坦克炮和步兵,但他们较慢,限制了不得不并肩作战的十字军。从1942年5月起, Mark III交付使用。840坦克提供给英军使用的坦克有260辆是十字军。不过他们所面对的德军坦克加强了正面装甲,迫使十字军的2磅炮只能发射高爆弹而不是穿甲弹。作为英国的欺骗行动的一部分,十字军装备了”Sunshade(遮阳)“,这是一个帆布覆盖的金属框架,用来将坦克伪装成作为一辆货车以避免被德国空中侦察部队发现,同时英军还部署了假坦克。在后来的改进中,纳菲尔德公司在埃及部署了一只工程师团队,尽管他们很擅长于避免事故的发生,但十字军的声誉还是没有被挽回。蒙哥马利获得指挥权后,通过采用更多的美国产的格兰特坦克和谢尔曼坦克才纠正了英国装甲和德国之间的不平衡。十字军被从一线战场上撤下,当主力部队遭遇重装甲时被用作”轻骑兵“来袭扰敌军侧翼。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便使用十字军执行侦查通讯任务。作为盟军行动的一部分,英国第1集团军在突尼斯登陆,其中一些部队已采用了十字军,并从11月24日起参与行动。这些不是单纯的十字军军团,但是十字军和瓦伦丁坦克的混合部队,每个中队中的两个小队是十字军III型,并由十字军II CS负责联系中队指挥。第26装甲旅的这类部队与第78步兵师被用作一个独立的装甲纵队“刀锋”。 刀锋的行动与早期沙漠战役不同,战斗发生在更小规模的装甲战中。这类行动类似于接下来的欧洲战场上的行动。第一集团军驻扎在突尼斯期间被转化为谢尔曼部队,但剩下的第8集团军手中的十字军被使用了更长的时间。十字军的最后一个主要行动是马雷斯战役。北非战役不久后结束。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9:00 +0800 CST  


玛蒂尔达是世界上唯一以女人名字命名的坦克。1936年,维基公司需要设计一种不高于6000镑的步兵支援型坦克,结果设计出来的模型在火力与速度上都显得很差,不过装甲确很厚。第一个版本有许多不足,只可以搭乘2人,只有一挺机枪,一个很糟糕的齿轮箱,只提供13千米/小时的速度。于是该公司开始改进在测试中的新坦克,为了使之更有效地对付敌人的步兵师团、炮兵与其他坦克。A12或玛蒂尔达II型最后增加了一门2磅重(40毫米)的反坦克加农炮,三人的炮塔和两个柴油发动机,正面的装甲也被加强。
在战争初期,只有2辆A12投入了实际战斗,但是到了1940年春天,A12已经组成了一个坦克营。在法国,A11和A12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德国的反坦克炮在他们的厚装甲面前完全没有什么效果。英国人在敦克尔克撤退的时候丢下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装备,但就是没有丢下玛蒂尔达I型。A12在这次事件之后,参照了玛蒂尔达的设计。在北非战役里,德国非洲军团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在这位铁皮夫人的面前也是无效的。德国只有88毫米防空炮才可以穿透它的装甲。德国马上在他们的军工厂里,给二号坦克(Panzer II)加上76毫米的苏联加农炮,这种加农炮对玛蒂尔达的装甲是非常有效的。不过它无与伦比的装甲还是为她赢得了“战场皇后”的美名。不可否认,在非洲战役的初期,玛蒂尔达是一种非常令敌人头疼的步兵坦克。在1942年,玛蒂尔达被淘汰了。英国人将其做了很多的改动,比如加上了火焰喷射器,照明灯,扫雷器等。在1945年它还被当作了桥梁工事车。它在整个二战时期是唯一一种能够从头到尾都服役于英国军队的坦克。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9:00 +0800 CST  

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于1943年1月开始生产,共有8种车型。早期研制的“半人马座”坦克以及最后研制的“挑战者”和“复仇者”坦克,也都属于“克伦威尔”坦克系列。 “克伦威尔”Ⅰ、Ⅱ、Ⅲ型坦克的战斗全重约28吨,乘员5人。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有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92毫米前机枪。发动机为V-12水冷汽油机,功率441千瓦。传动装置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装置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坦克最大速度达64千米/小时。车体和炮塔多为焊接结构,有的为铆接结构,装甲厚度为8~76毫米。 Ⅳ、Ⅴ、Ⅶ型坦克换装了75毫米火炮,增装了炮口制退器。早在“十字军”式巡洋舰坦克在1941年6月投入实战前,英国陆军在1940年委托纳菲尔德公司研制可取代“十字军”的新式巡洋舰坦克,其战术性能要求是可抵御德国Ⅳ型坦克75毫米短身管炮的射击,能安装57毫米炮并具有与“十字军”式坦克相同的机动性能。由于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就继续使用与“十字军”式相同的340马力星形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于1942年初制成原型车,定编为“巡洋舰-Ⅶ型”,即“骑士”式,重达27吨,但效果不好,只生产了数百辆,从未投入战斗,后被改为炮兵观察车。莱兰德动力公司改进了“骑士”式坦克的传动系统,制成的坦克名为“半人马座”,但仍未达到军方的要求,也被改为他用,被装上95毫米榴弹炮,成为皇家海军陆战队的登陆火力支援车,参加了诺曼底登陆。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接着重新设计了“半人马座”的车体,安装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梅林”式600马力航空发动机,在1942年1月制造出原型车(编号A27M)。A27M型试验结果令人鼓舞,经过部分改进,生产型于1943年1月出厂,定型为“克伦威尔-Ⅰ”式。“克伦威尔”式坦克重28吨,乘员5人,装甲厚度76毫米,其Ⅰ~Ⅲ型均安装57毫米炮,速度惊人,达64公里/小时。由于德国“豹”式坦克的出现,盟军在进行登陆时肯定会与之相遇,“克伦威尔”式坦克的火力显得过弱,装甲也不厚,而速度快已无必要,所以英国人就用焊接加厚装甲至102毫米,换装75毫米炮,把速度降至61公里/小时。随着德国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径增至75毫米,炮弹初速大大超过英国75毫米坦克炮,英国人遂研制出炮弹初速与德国75毫米炮相似的76.2毫米炮。为了能安装这种新炮,英国陆军在1942年委托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改装“克伦威尔”式坦克。其结果是出现“挑战者”式。“挑战者”的底盘外形与“克伦威尔”几乎一样,只是略略加大,但炮塔完全不同。这种坦克的重量是31.5吨,最大装甲厚度102毫米,最大时速51.6公里,但整个坦克除火炮外,效果不佳。为了安装最新的77毫米坦克炮,英国陆军除研制“挑战者”外,还委托研制“克伦威尔”坦克成功的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研制“彗星”式坦克。第一台原型车在1944年2月制成。“彗星”式虽然大量使用了“克伦威尔”式坦克的部件,发动机完全相同,但在外观上有相当大的改变。其炮塔是全焊接式,低矮,前上方呈坡状,行走部分也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而且增加了4对回带轮,重量为32.5吨,乘员5人,最大装甲厚度为101毫米。“彗星”是英国“巡洋舰”坦克家族中的最后一个成员,也是英国可与德国“豹”式抗衡的少数坦克之一,但它出现得太晚了。第一批坦克在1944年9月才出厂,部分装备了第11装甲师的第29装甲旅,换装训练又被1944年12月16日爆发的阿登战役打断,“彗星”坦克在英军3月23日强渡莱茵河后才加入战斗,但这时战争已近尾声,没什么仗好打了。“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在英国坦克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承上启下”四字来加以概括。承上,说明它继承了英国巡洋坦克的特点;启下,说的是它是最后几种巡洋坦克之一。从次以后英国就不再生产巡洋坦克了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9:00 +0800 CST  


Churchill(丘吉尔)步兵坦克是英国的最后一种步兵坦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总生产量达5640辆。Churchill坦克是取代MatildaII(马蒂尔德)的步兵坦克,研制代号为A20。但是在研制过程中,英国发现A20样车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1940年7月,沃克斯豪尔汽车公司接受了研制A22步兵坦克的合同。并于7个月后制造出第一辆样车。1941年6月,第一批14辆生产型坦克交付英军,接着就开始了大批量生产,并命名为Churchill步兵坦克.各型丘吉尔产量共达到5640辆,是战时英国产量最大的一种坦克。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9:00 +0800 CST  
“丘吉尔”步兵坦克最有特色的就是行动装置。“丘吉尔”采用了小直径负重轮,重40吨的庞大车体每侧负重轮居然达到了11个。优点是造价低,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即使个别负重轮被击毁也能继续行动。但是过小的负重轮也造成悬挂行程太小,越野时的舒适性太差,也就是颠得特别厉害(好比没减震装置的汽车)。所以后来的坦克不再采用这种设计。“丘吉尔”坦克共有18种车型。Ⅰ型主要武器为一门40mm火炮,此外在车体前部还装有一门76.2mm的短身管榴弹炮。这种武器配置倒很类似法国的B1坦克。这种火力配置明显体现了为步兵冲击提供火力支援的思想,事实上已经这不适合战场的实际情况。自丘吉尔Ⅱ型开始,均取消了车体前部的短身管榴弹炮,而代之以7.92mm机枪。 丘吉尔Ⅲ型于1942年5月开始装备英军,采用了焊接炮塔,其主炮换为57mm加农炮,大大提高了坦克火力。此后,许多Ⅰ型和Ⅱ型丘吉尔坦克也按Ⅲ型标准加以改装。 Ⅳ型仍采用57mm火炮,但又改为铸造炮塔。后来有120辆Ⅳ型开始采用和美国M3、M4中型坦克相同的75mm火炮,称为Ⅳ/NA75型。NA是北非战场的缩写,这种改型坦克用于北非作战。 丘吉尔Ⅵ型和Ⅶ型都采用了75mm火炮,均于1943年提供给英国陆军使用。丘吉尔Ⅴ型和Ⅷ型则采用了短身管的95mm榴弹炮,专门用于提供对步兵的火力支援。此外,丘吉尔系列步兵坦克还包括Ⅸ、Ⅹ、Ⅺ等各型。 丘吉尔步兵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非常好,Ⅰ~Ⅵ型的最大装甲厚度(炮塔正面)达到了102mm,Ⅶ型和Ⅷ型的最大装甲厚度更增加到了152mm!这个防护水平大大超过了德国的“虎”式坦克(炮塔正面110mm),不过比“虎王”(180mm)和苏联的ИС-3(160mm)还差得多,而且没有倾角。当时英国的坦克制造水平并不很高,包括丘吉尔坦克在内还难以和德国和苏联最新最强的坦克媲美。不过丘吉尔步兵坦克以其优秀的防护能力,在北非战场上完全压倒了德国的Ⅲ号和Ⅳ号坦克。丘吉尔坦克和其它步兵坦克一样,最高行驶速度太低(20~25km/h),比号称蠢笨的“虎王”式坦克(38km/h)更慢,是名副其实的和步兵一样的速度。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49:00 +0800 CST  
搞了半天连个插楼的都没有没有动力啊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50:00 +0800 CST  

楼主:叫我小哈nice

字数:74293

发表时间:2015-09-12 17: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7 22:39:12 +0800 CST

评论数:24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