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从一战到现在的坦克,多图,巨坑,慎入


10大最疯狂的战争武器。沙皇坦克由沙皇俄国发明制造,其造型相当庞大,也不适于战场使用,故不久即遭弃。它的两个前轮直径为27英尺(约8.23米),拖着两个小很多的后轮(如图所示)。其上安装了巨型重炮,是为数不多的无履带坦克之一。它被设计用于越过任何障碍。其造型相当庞大,也不适于战场使用,故不久即遭弃。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1:00 +0800 CST  
启示:诚聘中航吧诸位打得一手好炮的基友们。我们需要你中航吧凡是会打炮的牛鬼水神们都粗来咱们来一起组队打炮如何别看了说的就是你,我明白坦吧基佬无处不在赶紧的在二楼留言啊!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4:00 +0800 CST  

mark I 坦克

战场上的马克I


非实战的第一个坦克---小游民
“小威利”的重量是18.289吨,全长5.87米,宽2.86米,高3.05米,采用一台105马力“戴姆勒”汽油发动机为动力,主要武器是1门40毫米口径的主炮,备弹800发;以及数挺7.7毫米口径的机枪。运作起来要至少两个人共同操作,而全体成员仅为6人。

“小威利”只使用了10毫米厚的钢板做为装甲,即使这样,车体已经够沉重的了,使得其最大速度仅为3.2千米/小时;加上当时的战场主要是英德之间的“壕沟战”,成员舒适性极差,其越野性也没有达到英国政府的设计要求,所以并没有大量生产,也没有经历过实战。但英国在其基础上迅速进行改进。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4:00 +0800 CST  
德军之王--A7V


1916年11月,德军总参谋部提出了德国坦克的技术要


求,委托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的设计方案,并由此定名为A7V(A7V的全名是Allegmeine-Kriegs-Department
7,意思是“第七统战部交通分部”)战斗坦克。1917 年1月由工程师约瑟夫·沃尔默1月1917
设计设计完成。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采用现成的“霍尔特”拖拉机的底盘,因而设计工作进展相当快,1917年夏天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样车试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求生产A7V坦克。这样,尽管样车还存在许多问题,仍然匆匆忙忙地于1917年10月正式生产出第一辆A7V坦克。原计划制造100辆,但是由于钢铁的短缺和帝国整体工业的优先级考虑,到1918年9月,德国仅生产了22辆。
A7V总共生产了包括样车、试验车、改进型共22辆,有17辆投入战场,其余制成了A7V-R战场输送车。
技术参数  车长:7.35-8.00m


车高:3.40-3.50m
车宽: 3.10-3.20m
推进系统:2台戴姆勒直列4缸、水冷汽油机动力装置最大功率为100马力
速度:公路速度9-15公里/小时;越野4-8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60-80公里,越野30-35公里
武器:比利时的马克沁57毫米Nordenfeld火炮&6挺马克沁7.92毫米08/15机枪或俄罗斯57毫米
L/26 sokol火炮&6挺马克沁7.92毫米08/15机枪
装甲:前装甲30毫米普通钢板、侧装甲15毫米普通钢板、底装甲6毫米普通钢板
战斗全重:40
成员最多  A7V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吨,车长7 350毫米,车宽3 060毫米,车高3
350毫米,履带宽度2
115毫米,车底距地高200毫米。A7V坦克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国内的一般资料称,“A7V坦克的乘员人数为18人”,其来源为Foss主编的英文版《坦克装甲车辆百科全书》。

18人的布置是除了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外,光机枪手就有12人,另有2名机械师。这18名乘员还是从不同的部队抽调来的,车长为军士或军官,驾驶员和机械师来自工兵部队,炮手和装填手来自炮兵部队,12名机枪手来自步兵部队。这也为整车的指挥和协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个版本给出的是23名乘员的布置图,增加了副驾驶员、通信员、信号员、信鸽员和瞄准手等。

A7V坦克的乘员人数是不固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而18人是典型的乘员配置。由于A7V的车内空间较大,多装几个乘员或少装几个乘员问题不大,有的乘员连座位也没有,作战的距离短,席地坐在车内还可以坚持一会。
活动堡垒  A7V坦克为典型的箱式结构的坦克,拿现代的观点看,它更像一辆装甲输送车。方方正正的壳体,众多的武器,活像一个“活动堡垒”。

A7V坦克在设计上和总体布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它是独立研制的,在总体布置上和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Ⅰ型和Ⅳ型坦克有相当大的不同。它没有严格的战斗室,车体前部有火炮和2挺机枪,无疑火力是强大的。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和驾驶员席布置在发动机的上方,有固定的指挥塔,这使A7V的整车高度增加。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至车体后部的变速箱,带动主动轮旋转,推动履带前进。A7V坦克只用1名驾驶员开车,而英国的Ⅰ型坦克上有4名乘员来开车。在这一点上,A7V比Ⅰ型坦克要先进。由于A7V上采用了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乘坐舒适性上也比Ⅰ型坦克要强。在关注坦克的通信性能上,A7V也是走在前头的。

A7V的不足之处是,车体高大笨重,机动性差;履带长度和履带中心距的比值较大,转向困难;车底距地高太小,坦克容易“托底”。当然,乘员人数太多,整车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也是一件麻烦事。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5:00 +0800 CST  
不管怎么说,能在坦克诞生的“第一时间”内,独立造出这样水平的坦克,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
推进系统  A7V坦克以2台戴姆勒直列4缸、水冷汽油机为动力装置,发动机排量为17升,每台的最大功率为100马


力,2台为200马力。原来准备采用1台200马力的汽油机,但现设计已来不及,只好选用现成的2台民用汽油机。这2台发动机通过2根传动轴将动力分别传递到车体后部的传动装置。变速箱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3个倒档。一档的最大速度为3千米/小时,二档为6千米/小时,三档为10千米/小时。

A7V的行动装置很有特色。它采用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装置,每侧有15个小直径负重轮,每5个为一组,分三组,通过平衡轮轴架,再通过8个螺旋弹簧与车体相连。由于有了螺旋弹簧,有一定的减振性,这就比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要强得多。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三组平衡轮轴架上,前组有4个弹簧,中组有2个弹簧,后组有2个弹簧。而在绘制的总体布置图中,前组为2个,中组为4个,显然有误。

A7V坦克的最大速度为8~1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60~70千米,越野最大行程为30~35千米,最大爬坡度25度,越壕宽2.0米,最大涉水深0.8米,过垂直墙高0.4米。给出这些数据后,相信读者朋友会对A7V坦克的机动性和通过性的优劣作出明确的判断。
一炮六枪  V坦克的武器系统,可以用“一炮六枪”来加以概括。
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身管长为26.3倍口径,1
504毫米;火炮全重为193千克。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40度。发射减装药弹时的初速为395米/秒,射程为4
000米;发射全装药弹时的初速为487米/秒,最大射程为6 400米。
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
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不妨说,机枪在当时起到主要武器的作用。
由于有“一炮六枪”,其综合火力性能要优于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
装甲防护  A7V坦克的整个车体为铆接结构,但是,它只采用普通钢板,不是装甲钢板,其抗弹性一般。前甲板的厚度为30毫米,侧甲板的厚度为15毫米,底装甲为6毫米。作为对比,英国的Ⅰ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也是普通钢板。看来A7V的防护性能要优于Ⅰ型坦克。
A7V坦克的火力较强,防护性能也不错。在战斗中,发生过英国的Ⅳ型坦克以3发炮弹命中一辆A7V坦克的事件,但那辆A7V坦克仍能继续战斗。
缺点简述  A7V坦克的最大缺点是高大,笨重,车辆的可靠性也差些。A7V坦克不适应越野和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驶。它的履带比车体短,这意味这它仅能爬上小坡面和狭窄的战壕。车底距地高只有200毫米,陷车和车辆托底的事时有发生,此外,由于车体过重,车内的两台200马力的戴姆勒发动机不堪重负,经常发生故障。再加上它的生产数量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5:00 +0800 CST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又在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2C重型坦克。



“雷诺”FT-17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雷诺”FT-17轻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装有可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而且动力舱后置、车体前设驾驶席,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绝大部分现代坦克都沿用了这一设计。德国在遭到英国坦克的沉重打击后,在匆忙中开始设计自己的坦克,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坦克的国家。1918年初,德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A7V被投入实战,但还没等它发挥什么作用德国即战败。美国、俄国也都在这一时期研制生产了自己的坦克,但此时它们的产品无论在性能和数量上均不如英国。一战期间的这些坦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其火力、机动性、防护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乘员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只能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尽管如此,由于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并在战场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坦克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篇章。


雷诺ft17坦克


ft17雷诺FT-17坦克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坦克设计是百花奇放而很难达到理想设计与作战需求之间可以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其总体设计为:发动机、变速箱、主动轮在后,驾驶等操纵装置在前,而且只需1名驾驶员即可。其炮塔位于车体中前部,拥用全车的制高点,可以360度旋转(这就是它先进的地方--注),使车长的视界非常的开阔,提高的坦克的火力反应及速度。(世界现今坦克还基本都是这种结构)。雷诺FT-17轻型坦克有四种基本车型:第一种装备8毫米机枪1挺,配子弹4800发(也有5400发之数据)第二种装备37毫米短管火炮,配弹237发。第三种为通信指挥车,将炮塔取消,装有固定装甲舱,并装备无线电台一部。第四种装备75毫米加农炮,可惜未装备部队。
1917年9月雷诺开始生产FT-17坦克,1920年开始对其进行改进,主要有:M24/M25型,改进了坦克的行动部分,加大了负重轮的直径,加装带橡胶履带,采用高弹性的悬挂装置,提高了坦克的行驶速度,最大速度增大到了12公里/小时。M26/27型,换装了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使最大速度达到了16公里/小时,行程达到了160公里。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5:00 +0800 CST  
K型车由约瑟夫·沃尔默与韦格纳上尉设计,于1917年12月开始预定,于1919年服役。它被设计成能被拆成由火车运输的四个部分。K型车有一个盒状车体上面装有一个炮座。装甲从10至30毫米不等。整车重148-150吨。车体长12.7米,3米宽(带侧炮塔有6米宽),3米高。它以带有辊筒型履带为特征,由产生650马力的两台"戴姆勒-奔驰"发动机提供动力,该发动机带有电磁离合转动装置。最大速度7.5公里/小时K型车的武器装备有4台 77毫米火和谐)炮(两台各装在车侧炮座上)带有800发炮和谐)弹及7挺7.92毫米"马西姆Maxim"08/15机(和谐)枪,带有21000发弹(和谐)药。同时也装上改进的U艇通讯设备及控制设备。该型坦克由22人操作。成品车由于缺乏原料而拖延,到了1918年11月只有2辆在柏林的 Riebe-Kugellager工厂进行生产,但没有完成。他们最终被盟军管理委员会所销毁。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6:00 +0800 CST  
意大利菲亚特2000重型坦克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6:00 +0800 CST  
“大游民”是世界上第一种大量生产并投入实战的坦克。1916年9月15日,组建不久的英国第一支坦克部队辖6个坦克连,每连25辆坦克。据说英国人为了保密,在将第一批坦克运往前线时,所有包装箱上都写"水柜"的名称,英文字"水柜"音译成中文就是"坦克",后来人们都把“陆地巡洋舰” 称为坦克。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6:00 +0800 CST  

圣沙蒙坦克,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蒸汽机技术、内燃机技术、装甲和履带推进技术和火炮技术等都已基本成熟。1906年,英国人曾制造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曾出现轮式战斗车辆,英国军队也在试图改装一些履带拖拉机,以便用于战争。这些都为坦克的出现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圣沙蒙”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汽油机驱动电传动系统,使设计重量增加了5.1吨(5英吨)。车体的前后两端均超过了履带长度,再加上重量较大,导致“圣沙蒙”容易陷入不平整的地面,或在壕沟搁浅。该型战车的另一严重问题是,由于车体较长,大大限制了主炮的旋转,使战车的战术用途极为有限。尽管如此,“圣沙蒙”仍然从1915年4月开始服役,并取得了一定战果,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7:00 +0800 CST  


施奈德(Schneider)CA1坦克装一门75毫米野战炮,2挺8毫米机枪,战斗全重14吨,6名乘员,速度5千米/时 法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用于作战的坦克,是由一种美国农用拖拉机发展而来,一门75毫米低速短身管火炮安装在坦克的右侧的炮座内,火炮射界极小,共生产了400辆左右。1916年9月第一辆生产型施奈德坦克交付法国军队使用,该坦克6名乘员,安装有1门75毫米野战炮,2挺机枪。1917年4月16日,施奈德坦克首次出现在马恩河战役的战场上,但是坦克表现不佳,糟糕的通风性能使乘员苦不堪言,薄弱的装甲和内部油箱设计严重威胁到乘员的安全。法国军队决定放弃这种坦克。
施奈德CA型坦克有别于以往那些具有自行能力的火炮系统,是法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坦克。这种坦克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将一个长车厢安装在一组短履带上,但正像CA型坦之前的那些设计一样,这种组装方式未能收到其预期效果。在实际使用当中,施耐德CA型坦克的这种组装方式被证明是无法逾越任何一种不平坦的地势。施奈德CA型坦克是由Colonel J .E. Estienne(让·巴蒂斯蒂·欧仁·埃斯蒂安)的理念,并结合了Eugene Brillie的设计研发而成的产物,坦克由施奈德公司负责制造。Estienne和Brillie都曾造访美国努力研习Holt公司旗下的拖拉机,这系列的拖拉机应用了一种,被称为“Baby Holt”,的独特的履带和底盘的安装配置方式。这种设计最后被法国军方采纳作为其坦克的改造基础。施奈德CA型坦克和早期的同类坦克一样是最基础原始的坦克设计。 它的盒型车厢设计了一个角度很陡峭的鼻部。车厢被安装在加短版的履带底盘上,鼻部和尾部都悬在底盘之外。坦克主要的装备是一门75毫米口径的主炮。两门8毫米口径的机关枪分别被安装在车身两侧的球型固定底座上,做自卫之用。坦克最大载员7人。等到施奈德CA型坦克一能投入使用,它在设计上的缺点就立马凸现了。由于加长的车身使得车厢的鼻部和尾部显得过于突出而造成坦克行进时会被卡住,所以这种短履带的底盘系统除了能在平地行驶之外无法逾越其他的地势。最终,这种坦克在与敌方炮兵弹幕攻击的对抗当中损失惨重,在一次进攻当中,共有132辆施奈德CA型坦克参战,最后有不少于57%的坦克被击毁。这使得施奈德CA型坦克的整个设计理念就此被证实是毫无实用价值的。[1]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7:00 +0800 CST  
MK A中型坦克(小灵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型坦克’——MKA型中型坦克的设计目的并不像更重型的坦克那样,侧重于跨越障碍,而是侧重于在其他坦克打开突破口后,将战斗扩展至敌军腹地;它更注重的是速度和机动性。绰号为’小灵狗‘的MKA型坦克由威廉·崔顿设计,由伦敦巴士的发动机提供动力,原型车于1917年2月完工,但第一批知道1917年末才出场(纯手打)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7:00 +0800 CST  


1918年初,贝当接替尼维尔成为法军总司令,他与埃斯蒂安将军意见一致,并非常赞同法军师装备重型坦克。1918年1月19日,定购了500辆重型坦克,同年9月18日减为300辆。规定的完成期限是与定于1919年4月计划发动的攻势相一致。1918年10月起必须每月交付100辆重型坦克。不幸的是,2C重型坦克的制造马上被证明是件很困难的事儿。FCM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原材料不足,生产线所需的熟练工人数量不足。月产量不可能超过48辆,总司令部不可能指望到1919年3月15日总产量超过200辆。福煦将军也对此不抱幻想,他于1918年9月28日写信给议会主席:“显然订购的300辆重型坦克1919年4月1日前不可能提交,FCM保证140辆,但80辆更实际些。”现实比福煦将军的悲观看法更糟,因为该计划比进度慢了近一年。1918年11月11日停战后,300辆的订单取消了,只有在装配线上的10辆在1921财政年度交付。这个数量实际上也是进行试验所需的。
和平的恢复使埃斯蒂安将军设想的法军装备重型坦克的理由不复存在。然而1936年德国修建“齐格菲”防线使这种类型坦克的重要性又凸显出来,因为她能够对坚固的防线进行突破。提出了几个方案,但无一实现。2C的经历使法军方无意再新造该类坦克。10辆2C成了法军仅有的此类重型坦克(就当时标准来衡量,应该叫超重型坦克更合适些)。

当人们审视2C重型坦克的设计特点时,所有的尺寸看起来都非常过分:钢铁怪物长10.27米,高3.80米,战斗全重70吨。其装甲设计可以防住一战时战场上所有的武器,非常厚重,前部达45毫米,侧面22毫米,顶部13毫米。炮塔的前部有35毫米钢板,后部有22毫米。不用说,要驱动如此庞然大物,在当时对动力设计来说是个难以解决的困难。最初设想的是100马力的Chenu发动机,但无法推动坦克,因此换为作为战争赔偿的德国发动机。试验了两种原准备用于齐柏林飞船的发动机,第一种是200马力的梅塞得斯发动机,第二种是6缸250马力的梅巴赫发动机,最后这种发动机使2C坦克能够根据路面情况不同以12-15公里/小时的速度运动。该重型坦克的行程为150公里。越障性能也达到埃斯蒂安将军的要求。2C坦克能够毫不困难地越过1.70米高的垂障,1.40米深的沟,4.25米宽的堑壕,这个宽度与法国北部和东部的运河船闸宽相一致。该巨无霸需要不少于12名乘员,他们分工如下:
一名车长,下级军官;
一名驾驶员,高级士官;
一名机械师,一般军士;
一名助理机械师;
一名电气师;
一名无线电员;
一名炮长;
一名炮手;
一名前机枪手;
一名后机枪手;
两名侧机枪手。

乘员位置图

车组全家福

她们的身高甚至超过了“鼠”式。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7:00 +0800 CST  
这些分工不同的乘员使2C坦克从数量还是从质量看起来都象是一辆令人满意的武器。该车炮塔里装一门火炮和一挺机枪,车体里还有3挺机枪。75毫米炮是主要武器,装在前炮塔,该炮为1897型,由Puteaux工厂为潜艇生产,炮管缩短后装在2C坦克上。水平射界为320度,后向为死角;垂直射界为+20———20度,为了准确射击,炮手有一具瞄准具,距离分划最大2000米,放大倍率2.5。4挺机枪为8毫米口径。后炮塔的机枪水平射界为260度,车前蛭澜牵肭芭谒纳浣缬?10度的重合。车体机枪的水平射界为:前机枪为50度,侧机枪为90度。战斗时,2C坦克一次共可携带124发75毫米炮弹和9500发8毫米机枪弹,有令人满意的弹药储备。
法国的重型坦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长距离运输这些70吨的家伙。显然,非常慢的速度和巨大的尺度使之不可能靠自己通过道路网机动到重要的目的地。只能通过铁路运输,因此为每辆坦克制造了两辆特别的运输车,他们分别连接在2C坦克的前和后,而坦克被从两头“悬吊”起来,本身也成为运输车的一部分。显然,2C坦克的铁路运输是一件费时间而又复杂的活,需要特殊的器材,尤其是要在流量很少的线路进行。考虑到所需的备材,一个3辆2C坦克的连需要一整列火车。运输线路也要仔细选择,因为运载2C坦克的火车所用的铁路的转弯半径不能小于75米。在战术层面上,运输的限制使2C坦克营非常危险地依赖于铁路的状况,我们将看到因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10辆2C坦克于1921年交付法国陆军。最初她们编入在沙托丹(Châteaudun)的第3重型群(Groupement Lourd III)。1923年3月1日,第1,2,3重型群改编成营,并共同组成第551坦克团(RCC),驻马恩河畔沙隆(Châlons-sur-Marne)。只有第3营装备了2C坦克,其他两个营则装备英国的V+型坦克。随着V+型坦克的逐渐老旧,1929年2月,第551坦克团解散,2C坦克编入第51重型坦克营。
1930年3月,该单位并入凡尔登的第511坦克团,该团已经有一个B1bis坦克营和一个R35坦克营。这天起,7辆C2坦克被储存在布尔日(Bourges),以备不时之需。3辆继续现役的2C坦克组成了第511坦克团的第7连,管理上属于第1营。由于2C坦克的不同的体量,特点,武器尤其是速度,第7连的人员很难与511团其他部分融为一体。无论演习,还是车辆保养,2C坦克总是自成一体,神秘感始终围绕着FCM的这些巨兽。
在这一时期,2C坦克的乘员们的日子是相对平和的,偶尔被来访,公开展示和修理打断。1939年战争爆发时,第511坦克团改为第511坦克营集群(Groupement de Bataillons de Chars),一个管理上的单位,辖有第9,37和51坦克营,分别装备R35,B1bis,和2C坦克。稍后不久,第51坦克营与第29坦克营一起组成第513坦克营集群,归入贡代(Condé)将军的第三集团军序列。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8:00 +0800 CST  

英国陆军一战后期就非常醉心于研发轻型装甲车,认为这种车辆不但能运载步兵,实施快速机动,还能提供一定的防护,必然能在战场上大有作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英国研制了多种轻型装甲车,最成功的是卡登——洛伊德公司的MK VI轻型装甲车。它在1927年一问世就因小巧灵活、便于大量制造而受到英军的热烈欢迎。这个特点也成为日后其他运载车载车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一。1928年维克斯——阿姆斯特郎公司收购了卡登——洛伊德公司,并于1935年年初推出D 50机枪运载车,也就是布伦车的原型。D50的初次亮相并未获得多少好评。批评者指出,双人座舱过于拥挤,直接采用商用发动机未免有些草率。然而接下来的越野测试却让批评者闭上了嘴。维克斯公司首席装甲车设计师约翰·卡登设计的全新悬挂系统大显身手。D50不仅顺利通过了起伏不平的道路,而且转弯半径比同期的任何其他同类车辆都小。该车的重大意义在于确定了机枪运载车的人员配置规范。当时有两种人员配置方法,车组人员和机枪组各自独立或车组人员兼任机枪手。D50的问世让军方明确,后一种配置更实用。D50进一步提高了军方对轻型装甲车的热情。他们决定在小规模列装D50的同时,立即让维克斯公司开发更好的车型。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8:00 +0800 CST  
Q版FT-17----MS-1
一提到苏联坦克,T-34,KV-1,JS-2,JS-3,T-55,T-62,T-72,T-80,T-90……,这一大串耳熟能详的型号就会立刻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等历次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是构成了苏联令人生畏的“钢铁洪流”。而这“钢铁洪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苏联的第一种量产坦克— —“MS-1小型护卫坦克”(俄语“Malyi Soprovozhdeniya MS-1)。
1926年5月到6月期间,苏联开始了一个三年期的量产型坦克发展计划,其意图在于开发出一种能够突破由敌人两个师兵力防守的10公里长的防线。同年9月,苏联红军最高司令部、苏联军事工业部委员会和苏联炮兵工业部委员会联合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此项计划,该委员会参考了大批外国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   法国FT-17轻型坦克被委员会列为首选的是著名的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它被认为最适合于支援步兵作战。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9:00 +0800 CST  
T-24(未投入现役)
T-24坦克是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Kharkiv Komintern Locomotive Plant,前哈尔科夫机车厂)坦克设计小组独立研制的第一型战斗车辆。T-24坦克在1931年开始生产,同年,25辆T-24坦克开下生产线。这也宣告除了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的坦克生产线外,另一个坦克生产中心在苏联南部现出雏形——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那时,工厂已经专门建里了一个特别T2车间,用以生产坦克,而1927年组建的坦克设计小组已经成为新成立的由伊万·N·亚历克先科领导的T2K坦克设计局的核心,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T-12和T-24坦克的工程师们也加入进来。
下面这些人是苏联坦克工业的先驱,我们有必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伊万·N·亚历克先科、L·L·阿尔费罗夫、A·S·邦达连科、P·N·哥里永、E·T·季卡洛夫、V·I·多罗申科、V·T·基里连科、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N·G·波利雅可夫、M·I·塔尔西诺夫。S·N·马霍宁负责工厂的全盘生产工作。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9:00 +0800 CST  
T-26坦克

苏联非常著名的坦克产量在1万辆以上。早期只装备机枪后来装备45MM坦克炮。T-26坦克的研制成功表明苏联已能独立地、大规模地生产自行改进设计的坦克。这种坦克参加过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在中蒙边境上苏军对日军的哈拉哈河战斗(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还参加过1939年的苏芬战争。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9:00 +0800 CST  
T-27坦克

Т-27超轻型坦克以英国的“卡登·络伊德”Ⅳ型坦克为原型,改进设计而成,1931年2月定型。其战斗全重为2.7t,乘员2人,武器是一挺7.62mm机枪,发动机功率40hp。这种坦克共生产了4000多辆,在苏军中一直服役到1941年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9:00 +0800 CST  
T-28中型坦克,是苏联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中型坦克。于1931年完成设计,从1932年晚期开始生产。T-28的设计主旨是用来支援步兵以突破敌人的坚强防线,该车也被设计为用来配合T-35重型坦克进行作战,两车也有许多零件通用[1] 。该坦克从1933年起正式装备于苏联红军,一直服役到1941年(部分资料是1944年)。1932年,普提洛夫兵工厂制造出一辆中型坦克样车。该样车的战斗全重17.3吨,乘员6人,其他指标与设计要求相同。经试验后,军方要求增加其装甲厚度,并将火炮口径增大到76.2mm。样车经改进后,军方同意成批生产,并将它称为T-28中型坦克。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T-28中型坦克和它的兄弟T-35重型坦克一道成为了苏联红军的象征。



楼主 叫我小哈nice  发布于 2015-09-12 09:39:00 +0800 CST  

楼主:叫我小哈nice

字数:74293

发表时间:2015-09-12 17: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7 22:39:12 +0800 CST

评论数:24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