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今天更新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07:08:00 +0800 CST  
细说多尔衮一生(第二十七节)后记---宁远大战中的大激战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48:00 +0800 CST  
图一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48:00 +0800 CST  
图二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49:00 +0800 CST  
图三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49:00 +0800 CST  
昨天有吧友问了我两个问题:第一、辽河平原既然能生产农作物,为什么中原人始终控制不了这地区;第二、两宋时期,金辽两国曾经以东北地区为基地,为何东北地区的农业依旧如此落后。现在我来逐一解答这两个问题: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49:00 +0800 CST  
问题一:古代中国,中原人之所以一直控制不了东北地区,并不是因为中原人不具备这个控制能力,也不是因为中原人开发不了东北地区的农业,而是中原人根本不想到东北地区去生活。即使是今天的东北地区,气候也是过于严寒,人们尽管穿了厚重的羽绒服,到了东北还是感到寒冷而难以生存,而古代的技术落后,御寒能力更差,因此,在温暖的中原大地生活已久的汉人很难适应东北的寒冷天气。所以,并不是汉人不能开发东北的农业,而是汉人不想到东北地区去生活,所以才导致了东北地区难以掌控在汉人手上。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0:00 +0800 CST  
问题二: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农业情况又是如何?对于长城以北的广大少数民族来说,他们更向往自由,在广阔的空间中奔跑,因此,他们在选择谋生职业的时候,他们更多地倾向于饲养动物(迁移式)的畜牧业,而不太愿意固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这是游牧民族的风俗、特性和习惯所决定的---好动而不好静、渴望简单而不愿意复杂。而农业的生产过程有两大特征---需要专心致志(静)和过程相对复杂,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也有两大特征---好动自由和过程相对简单,因此,尽管东北的平原广布(适合农业发展),但东北民族好动和渴望简单的习性,在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没有统一的国家政权),民众更多地选择畜牧业作为谋生的道路,所以,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较快,农业发展较慢。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0:00 +0800 CST  
到了两宋期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第一次崛起,很快女真族就建立了金国(前金国),统一了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出现了统一的政权。在金国建立初期,为了应对辽国、北宋等国的对外战争,金国需要庞大的粮食(后勤保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金国利用国家的强制力迫使所有东北民众发展农业,就这样,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结束(自由经济结束),依靠国家强制力统一规划经济发展的时代开始了(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时代开始)。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东北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初步发展,然而,随着金国消灭了辽国和北宋,并从北宋手上夺取了整个中原大地,中后期的金国在经济上主要依赖于中原地区,而东北地区被金国放在了一边,东北再一次回到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大量农田被荒废,东北民众又重新选择他们最喜爱的畜牧业进行谋生。综上所述,在金国统治下的东北地区,有过一段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随着金国入主中原后,东北地区又重新回归到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时代。再后来,蒙古崛起,灭了金国,大部分女真人又重新回到东北地区生活,此时的东北处于元朝的统治下,但元朝建立起来的国土非常庞大,根本无法有效地管理东北,东北地区依旧处于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而游牧民众好动和简单的个性,让畜牧业发展更快,农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元朝灭亡后,东北地区成了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没有统一的政权,四分五裂,经济上更自由,畜牧经济发展更快,即使后来的后金国建立,努尔哈赤依旧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民众喜欢农业的就自行发展农业,喜欢畜牧业就自行发展畜牧业,而大部分民众因其习性都倾向于选择畜牧业,结果,后金国的农业规模小、发展有限(努尔哈赤时代有农业,但规模不大),后金国始终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皇太极继位后,鉴于后金人口少,必须集中所有人力发展农业才能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于是进行经济改革,把所有人口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后金国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结束,大规模的国家干预经济时代开始。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0:00 +0800 CST  
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国,少数民族发展畜牧业,汉族人发展农业(这些汉人大多数是被明政府强迫迁往东北,或是因举债、避难等而逃往东北),单靠这种零散的农业模式无法满足军队长期作战的需要,因此,皇太极继位后,把全国人口都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用举国之力极大限度地解决了国家的粮食需求。对于金国、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的发家史,他们都有以下的共同点:第一、一开始他们都以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存在,暴露的是他们粮草不足的问题;第二、早期的他们都是通过抢掠、与中原人通商等办法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并以此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第三、等到他们得到初步的发展后,都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通过自力更生、生产粮食,进而满足军事上的需求。第四、他们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往往是他们军事扩张最重要的关键期。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0:00 +0800 CST  
言归正传,回到宁远大战中,袁崇焕提出的“以宁远城为中心去构建辽西走廊防线”的战略构想,抢点很准。请看上图一(辽西走廊图),宁远城位于整体辽西走廊的中部,北上可以通过锦州,进入东北,南下可以退入山海关以自保,宁远是山海关和锦州之间的沟通桥梁,不论是救援东北还是退守华北,不论是支援锦州还是屏障山海关,宁远都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的地方,只要宁远在手,那么东北和华北之间的联系就不会中断,这就是袁崇焕重点防备宁远的理由。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0:00 +0800 CST  
现在来介绍一下袁崇焕的基本情况:袁崇焕是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人(同为东莞人的我感到骄傲),现在石碣镇还有个“袁崇焕公园”来纪念他本人。早年的袁崇焕考试能力特别厉害,某次偶然机会,他报名参加了明朝的公务员考试,经过行测、申论、面试等一轮又一轮的过关砍将,他终于考上了公务员,进入了大明王朝的行政系统,做了某地方的知县(文官)。袁崇焕不愧有做领导的资质,不仅考试能力出众,能写,而且还能说,做了知县的袁崇焕经常在不同场合、不同高官面前高谈各种军事理论,结果被当时掌权的东林党发现了袁崇焕这个军事理论奇才,于是,东林党把袁崇焕从地方知县调上兵部,官位连跳几级,就这样,袁崇焕从行政系统调到了军事系统,从文官变成了武官,实现了“书生拜大将”的伟大转变(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开始,宋朝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于是选派文官去担任军队的统帅,这种做法一直被延续下来)。1622年广宁之战后,孙承宗逐步负责起辽西防线的重建任务,在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此时担任宁前兵备佥事的袁崇焕得到了重用,1623年袁崇焕率领1万多明军重新出关(山海关),固守宁远,袁崇焕逐步变成了镇守宁远的军事统帅,1625年明军重夺了整条辽西走廊。在此关键时刻,明王朝(后金国的铁杆粉丝)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用高第取代了孙承宗,高第主张退守山海关,下令辽西走廊的明军全部退回山海关(明朝总是不遗余力地协助后金国征战天下),辽西走廊上的明军都撤走了,唯独袁崇焕不肯从宁远城撤军,努尔哈赤看准了袁崇焕孤立无援的处境,后金军迅速地包围了宁远城,宁远大战爆发。至于说袁崇焕到底是东林党还是宦官党?这还真的不好说,快速提拔袁崇焕的人是东林党,袁崇焕的恩师也是东林党,但后来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党掌权后,袁崇焕巴结宦官党的种种行为,让人觉得袁崇焕是魏忠贤一派。但我认为,袁崇焕既不是东林党,也不是宦官党,身在名利场,左右逢源,奉承当权者,以期获得职务上的晋升,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1:00 +0800 CST  
明朝对于辽西走廊的退守问题上,有一个很搞笑的现象:先来了个熊廷弼,在毫不抵抗下,把整条辽西走廊(经营已久)让于后金,撤回山海关;接着来了个孙承宗,得出防守辽西走廊的结论,重新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重建了辽西走廊防线;紧接着,又来了个高第,他认为要退守山海关,结果,轻易地放弃了花费大量成本的辽西走廊。再后来,袁崇焕又一次花费巨额成本重建了辽西走廊防线。在防御辽西的问题上,明朝没有长期的战略方针供众人遵守,且人员变动频繁,以致于在退守问题上举棋不定,进而让辽西走廊防线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如此做法,不仅虚耗了大量的国家财富,还为后金征战辽西提供了便利。现在有不少人在明朝灭亡的问题,为明朝推卸责任,其实单看辽西问题,明朝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明朝的统治者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守护辽西走廊的问题上坚决一点、果敢一点,坚定地经营辽西走廊,这样就不会让后金国有可乘之机,而且也不用浪费那么多的国家钱财。因此,明朝之所以会灭亡,不是外敌入侵所致,而是被自己人搞死的,所以在讨论明朝灭亡的问题上,真的要从明朝自身去寻找原因。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1:00 +0800 CST  
明军情况:在高第的命令下,辽西走廊的明军都退回了山海关,只有袁崇焕领兵1万多驻防在宁远城,不肯撤兵。形势对袁崇焕极度不利:首先,此次宁远大战中,袁崇焕是在违抗军令(不肯退回山海关)的情况下固守宁远的,若果战争胜利了,尚可将功补过,一旦失败,不仅袁崇焕会兵败身亡,还会给宦官党抓住了口实(违抗军令导致的失败),可能会连累家人的性命,因此,袁崇焕是顶着极大的压力来进行这场宁远大战;然后,袁崇焕的宁远城已经进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那些已经撤退到山海关内的明军,别指望他们会救援宁远城,这一次,袁崇焕完全是孤军作战;最后,明军人数少,守城的明军不到2万人,而努尔哈赤集中八旗精锐共6万人攻城,以前明军与后金作战,后金军屡屡以少胜多,这一次明军兵力远少于后金军,因此,不论是后金人、明朝中央的人、驻守宁远的明军都普遍认为---宁远大战中明军难以取胜,更甚者,经过多次较量,明军对后金军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尽管当时的形势对袁崇焕极度不利,但袁崇焕也不是坐以待毙,他把宁远城郊区的所有百姓全部迁入宁远城内,唯一的要求是---郊外所有粮食都必须搬进宁远城,不能留一颗粮食给敌人,实行坚壁清野。因为袁崇焕很清楚,后金军粮食不足,攻城期间若果粮食不够,后金军就会抢掠城郊百姓的粮食,这次袁崇焕把城外方圆百里的粮食都搬回城中,后金军就无法抢粮,他们脱离后方作战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此外,袁崇焕还做了第二件事,针对后金军以往作战,很喜欢先派间谍进城,打算里应外合,因此,袁崇焕在战前把宁远城的人口排查了一次,把可疑的对象全部控制起来,严密的防守让努尔哈赤失去了可乘之机。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1:00 +0800 CST  
后金情况:此时后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努尔哈赤年代的后金国,农业规模小且落后,后金的农业主要依靠辽河两岸的部分汉人进行生产(零星的、个体户形式的生产)。然而,从1623年开始,后金国内出现农业歉收的情况,这让农业基础落后的后金国雪上加霜,再加上明朝加紧了对后金的经济封锁,明朝能与后金通商的农作物越来越少,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后金国内部出现了粮食严重紧缺和大面积饥荒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626年(宁远大战爆发的同年)。1626年后金国粮食价格是1623年的80多倍,粮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以稀为贵),可见后金的粮食紧缺到什么情况。为了凑够军事战争中所需要的粮草,努尔哈赤派人到辽河两岸,逐家逐户去搜索粮食,一旦发现平民有囤积的粮食,马上就会被国家没收,努尔哈赤还规定“隐瞒国家而私自囤积粮食的人,论罪当诛”,当时的情况,平民储存粮食竟然是犯罪行为,由此看出后金国的物资紧缺到何种地步。搜刮了大量民粮的后金国,除了一部分用于救济饥荒灾民外,大部分用于军事战争上,好不容易才勉强凑够了6万军队外出打仗的粮食(仅够6万人打仗3-4天之用)。因此,努尔哈赤在此次宁远作战中,必须速战速决,国内物资如此贫乏,加上军队人数庞大(6万),无法支撑努尔哈赤打持久的消耗战。努尔哈赤外出作战的最长时间是3-4天左右(国内饥荒,已经没有其他的粮草支援),一旦战争超过3天,后金军就会因粮草缺乏而面临作战失败的风险,而事实上,这场宁远大战打了4天,后金军就撑不下去,主动撤兵。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1:00 +0800 CST  
宁远之战中,后金国开始试行“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粮草供应模式”:以往的战争中,八旗军队主要是由个人来承担粮草问题,每一个军人自备3天粮草就外出打仗,但这一次,从后金基地---辽河到袁崇焕的宁远城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而后金骑兵的速度至少需要用上一个星期才能从辽河到达宁远(参照上图二),后金部队即使省吃俭用,我想在到达宁远前就会把自备干粮吃光,原有的后勤供应模式不适应新的军事作战情况。因此,到了努尔哈赤晚年,改进了粮草供应模式,建立辎重部队,让国家承担了部分的粮草供应。基于这次是定点作战(打宁远),且骑兵速度远远快于辎重部队的速度,后金国制定了以下的进攻作战方案: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8:52:00 +0800 CST  
(1)、前期准备:努尔哈赤通过搜集民粮的方法,凑够了6万军队3天左右的作战粮草,并建立起辎重部队,在宁远城附近找到了有利于后金屯粮的地点A,辎重部队先行出发,向屯粮地A集结;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9:00:00 +0800 CST  
(2)、第一阶段---个人承担粮草的阶段。从辽河赶到宁远,后金军用了9天时间(1626年农历1月14至23日),由于此次行军用时较长,后金国允许八旗战士多带几天干粮行军,但前往宁远的整个过程中,由八旗军队自备粮草解决生存问题,而国家不承担这个过程中的粮食供应。这是一场生存越野赛,每一个八旗战士都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自备军粮和沿途抢掠民粮的方法,9天内要活着从辽河到达宁远;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9:01:00 +0800 CST  
(3)第二阶段---国家承担粮草的作战阶段。1626年1月23日,后金军6万精锐到达宁远城下,此时,后金的辎重部队已经在宁远城附近的屯粮之所A集结完毕,努尔哈赤就可以利用这些搜刮回来的民粮为6万大军提供粮食保障,但由于国内饥荒,努尔哈赤抢来的民粮仅够6万军队4天之用,而袁崇焕对宁远城实行坚壁清野,在宁远城外的郊区,后金军抢不到一颗粮食。因此,必须要在4天之内解决战斗。从1月23日至26日,后金军开始进攻宁远城,粮草由国家提供;(4)、第三阶段---回程阶段。按照努尔哈赤开始的设想,宁远城外无援军,内里兵少,4天之内必定可以攻破宁远,作为袁崇焕经营已久的宁远城,城内粮草众多,后金军只需要把城内洗劫一番,就可以获得充足的粮食和人口,并可把这些东西带回去辽东大本营,壮大自己的实力。因此在回程的时候(从宁远回到辽河),努尔哈赤并没有准备粮草,而是希望抢掠宁远城内的大量粮草来解决回程所需,并希望用宁远城的粮草去缓解后金国的饥荒。这是一次骑兵和辎重部队互相配合的作战,也是后金国从个人承担粮草向个人、国家共同承担粮草的模式实现转变的战斗,意义非凡。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9:01:00 +0800 CST  
另一方面(明朝方面),针对明军普遍畏惧后金军的心理,袁崇焕在大战前做了一番动员讲话(我用现代语言描述一下袁崇焕的领导讲话稿):“同志们,现在我们孤立无援,处境危险,同时我也知道,我们过去和后金作战,败多胜少,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军队战斗力差,不适合打仗,这只不过是后金军耍诡计,把我们骗出城,结果被他们就地歼灭。那后金国啊,穷凶恶极,我们这些文明人在郊外和他们作战,总是会吃亏的。我们打不过他们,难道还躲不过他们吗?这一次我们就躲在城里,哪里都不要去,跟他们打消耗战,他们国内都闹饥荒了,粮草不足的他们撑不了几天,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你们一定又有这个信心!”这番动情而又充满理性的分析,增强的明军守城的决心。

楼主 神将路飞  发布于 2018-06-09 19:02:00 +0800 CST  

楼主:神将路飞

字数:267696

发表时间:2018-04-09 22: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7 22:01:16 +0800 CST

评论数:14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