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夜



这个『捣』字,开始我用的是『援』,平仄不对;又改成『引』,与『银』相犯;于是改成『导』,觉得与『急』不谐。。。改作『捣』。。。此『捣』则非仅『捣衣』,实含『捣破』『导引』『聚取』义。

『清』,粉儿君是用逻辑坐实了想。实外还有虚,还同时有好几对其他视角的虚实关系包含在此字中,跳出逻辑外。这个字改不得。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09 12:11:50 +0800 CST  


诗不可能无逻辑。就其本事而言,粉儿君说要完整的叙事,是在强调<赋>,大得古人心。郑夫子和臭椿君以为不可讲逻辑,应该是在强调诗的<比><兴>。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09 12:16:31 +0800 CST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
华秋远隐破冬生。
奢绮深藏静气征。
驱叶摧花风出力,
侵崖蚀涧水无撄。
禽鸣簇石闻兴伏,
日吐迴云望灭明。
采菊南坡医素疾,
吟诗北阁病遥情。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09 13:10:45 +0800 CST  
是诗人不行呢?还是读者不行呢?兼而有之?

噫嘻,道之不行也,吾将乘桴浮于海也:j

嫦娥泼墨作画于广寒宫中,画初成,枝叶婆娑,遮蔽月光,有碍清赏。

区区一树桂画,岂能遮光闭月?君不闻画龙点睛之说乎?龍成,点睛,破壁而飞。此桂树盖与此龍同理,画初成,则生根发叶也。

嫦娥惊,不敢以一己之所爱夺世人之欣赏。急,引银河入月宫,洗淡笔墨,试图修月明如故。

当其决河入月也,银河汩汩,清波荡漾,声闻九天;至月复明,月光清清,迴流如水;当此时也,其声乃月光之水共银河而成和鸣混响。

虽然,桂树既成繁茂,非河水可冲淡者也;是故,复祈命吴刚执柯伐桂。此乃后话,非本诗区区廿八字所及也。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09 14:52:32 +0800 CST  



古人园林之乐



独乐乐?孰与众乐乐?


中国古代的私人园林,也是开放的,外人可以随意进出。比如《世说新语》载: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王子敬虽然被主人请诸门外,但不改私家园林随意进出之实。晋朝正是人之为人开始大觉醒的时代。同样是《世说新语》,还有一则主客欢会园林的故事: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相对照而言,从《东轩笔录》里可以看到,晏元献身在兵乱之世,便心态紊乱,放不下身段,由不得别人发言。如此则丧失了人格的力量,即便身在庙堂魏阙,其权威无以服人。“ 庆历中,西师未解, 晏元献公殊为枢密使,会大雪, 欧阳文忠公与陆学士经同往候之,遂置酒於西园。 欧阳公即席赋《晏太尉西园贺雪歌》,其断章曰:‘主人与国同休戚,不唯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餘万屯边兵。’ 晏深不平之,尝语人曰:‘昔日韩愈亦能作言语,每赴裴度会,但云‘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却不曾如此作闹。’”


晏元献以宋西垂之糜烂,比唐献宗之中兴,其粉饰太平,讳言民瘼甚矣。无忧国忧民之思,岂宜享台榭亭哥之乐乎?其在朝如此,在野何独不然?丧失诚实开放的人格,便不会亲民,不亲民的时代就会走下坡路。


观之于特朗普先生,其理尤明。特朗普先生之能当选总统,唯一原因在于亲民。我曾经近距离接触过特朗普先生,感受特深。那是在第五大道上,特朗普先生的办公楼里。能随便出入其办公楼,与古人出入私人园林相仿佛,这是强大的人格和文明所独有的力量。特朗普先生颇具此风度与力量。中国古人之风,体现于西狄,而失之于华夏。悲夫。


君子坦荡荡。特朗普先生很诚实,不刻意隐瞒自己,所以敢于保持开放的心态。日常生活有诚实和平之心意,社会生活保持开放平等之本色,则平易亲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归仁,此儒家老生常谈,能亲身实践者则治国平天下。特朗普先生得之矣。克林顿夫人失之矣。当今天朝,听其言观其行焉。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10 14:22:45 +0800 CST  




特朗普先生的民心



克林顿夫人与她的支持者们赢得了很多美国人的公开支持。他们公开反对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先生,无人不说他是个政治outsider。但是很多美国人都在心底里支持特朗普先生赢得总统之位,他们偷偷地以为特朗普先生某种意义上跟自己特别相似,觉得特朗普先生很亲民,于是各自我注六经,各自怀揣小算盘打着小九九与特朗普先生套近乎,举例如下↓:


12-『看看特朗普先生吧,那么邋遢,穿一身名牌去站台,跟束着围裙站灶台没什么两样儿…一看就知道他是踏踏实实过平平常常日子的人…』,美国大妈们想,得投他一票……


11-『看看特朗普先生吧,那发型就跟鸡窝雀巢似的,他如果能应聘上总统职位,我还愁什么工作呢?找工作不能衣帽取人……』美国失业者挠着自己的头皮和头发想,得投他一票……


10-『看看特朗普先生吧,那元宝形的婆娘嘴,信口胡说,多么招风啊。有这么好的新闻资源,能怕媒体不火么?他如果选上总统,媒体不得天天弄48个头版头条??』美国新闻从业想,得投他一票……


9-『看看特朗普先生吧,那元宝形的婆娘嘴,是多么会聊天会八卦啊。结婚后不也得跟上海小男人似的天天说小话?他如果能应聘上总统职位,美国离婚率还不得很快就下降?』有婚姻危机感的美国妇女想,得投他一票……


8-『看看特朗普先生吧,他都不否认他在避税。他如果能选上总统,我还怕什么税单呢?』美国富人们想,得投他一票……


7-『看看特朗普先生吧,多么歧视妇女啊。他的视频虽然证明他就是个老流氓,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不是很诚实很及时很公开地向他的家人道歉了么?嫁人就该嫁这种人,只要对我诚实,管他对别人怎么样?』在想嫁人的美国妇女想,得投他一票……


6-『看看特朗普先生吧,那元宝形的婆娘嘴,什么话都敢说出来啊。他可真带劲儿,他做了我很想做却又没做的事儿……他可真带劲儿。如果他当上总统,我肯定也会有所改观……』政界不得志的官僚们想,得投他一票……


5-『看看特朗普先生吧,他的脸型和神态还真有点儿像克林顿前总统。如果我能选希拉里-克林顿夫人,那么我为什么不选一个更像克林顿前总统本人的人呢?如果特朗普先生能选上这届总统,莱文斯基也该继续工作了……』想选克林顿夫人的美国人这么想,既然她当上总统还得靠前总统点拨,为什么不直接选一个靠自己的总统呢?


4-『看看特朗普先生吧,作为房地产商,他投资的房产太多了。这直接导致了外国移民尤其是亚裔移民涌入美国,因为亚洲某些国家的人愿意来美国买房子。赶快选他当总统吧,让他少盖两座房儿……实在是受够那些来买房儿的人啦……』拉丁移民都这么想,美国黑人这么想,美国白人这么想……



3-『看看特朗普先生吧,他在中国有那么多投资和生意,他肯定与很多很多的中国特安姑安有来往。他当上美国总统,肯定能控制中国的外交走向。中国现在是太能作了,一定要管控好双边关系……』美国普世价值爱好者们都是这么想,一定选他当总统。


2-『看看克林顿夫人吧,她上次竞选总统,败給了一个黑人候选人;她这次凭什么赢一位白人总统参选人呢?』美国白人以及白人种族主义者们都这么想,投特朗普先生一票……吧。


1-『看看克林顿夫人吧,她上次竞选总统,败給了一个黑人候选人;这次凭什么让她赢一位白人总统参选人呢?』美国黑人以及黑人种族主义者们都这么想,投特朗普先生一票……吧,既然不是黑人当总统,就选一个不如白人女人的白人男人当总统吧……



0-『如果特朗普先生能选上这届总统,下任总统就肯定会是我……』特朗普先生那副怂样儿能当总统,谁不能当总统呢?特朗普先生吧,其实他跟我们都一样,对于历史问题,现实状况以及未来规划其实什么都没有。可是这又怎么样?关键是他说出了我们都想说的。至于能不能找出办法,谁管他呢?克林顿夫人有标准的工作模式,可并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很多美国人都这么想,但是他们从来不会这么公开地说,所以美国民意调查就作不得准。于是特朗普先生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成为45任58届美国总统。美国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总统。美国人个个都有总统梦,所以成就了特朗普先生的总统梦。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11 19:33:46 +0800 CST  




读《诗》识小



近读《诗经》中《周颂·清庙》计十篇,九十五句。

《清庙》八句周公祀文王。
《维天之命》八句周公告太平于文王。
《维清》五句奏象武。
《烈文》十三句,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
《天作》七句,祀先王先公也。
《昊天有成命》七句,郊祀天地之所歌也。
《我将》十句,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时迈》十五句,歌叙成王巡狩。此诗实乃记武王事。
《执競》十四句,祀武王,武王降福。
《思文》八句,祀后稷与天配飨。



这十篇里,『不』和『无』字颇容易迷惑人。比如《清庙》之句『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中,『不显不承』的『不』字实际上是应该省略的,意思其实是『显承』。然而『无射于人斯』之『无』却绝对不能省略,否则意思就完全相反了。在《维天之命》之『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文之德之纯』句中,『不已』不能省『不』,『不显』又可以省。而《烈文》之『无競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句中,『无』『不』均当省去。至若《执競》之『执競武王,无競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则类同《烈文》句。


《墨子》里古语颇多,多有此类『无某』实意等于『某』以及『不某』同于『某』之句型。只是单从形式上无法区分『无』和『不』何时能省何时不能略,必须结合上下文义前思后想方能定夺。今人恐会迷惑于此,古人必不淆乱如此。古人发音应该有所不同,从而区分『无』与『不』的实际用法。


语言表达上古今固已异义,言为心声,然则古人思维方式当与今有别。《周颂·清庙》十篇九十五句,所描所写在于周代礼仪,所歌所咏在于古人心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观周朝一代之祭祀礼仪,可知其为政之道以及思维方式。


《周颂·清庙》十篇,每篇都极力描写美与美的氛围。
《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
《维天之命》之『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维清》之『维清缉熙,文王之典。』《天作》之『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思文》之『思文后稷,克配於天。』

这些描写,极尽礼仪之壮美壮观。诸侯百君,身临其中,感受复如何?
《清庙》:『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维天之命》:『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烈文》:『无封靡尔邦,维王其崇之。』
《天作》:『彼作矣,文王康之;彼詛矣,岐有夷之行。』
《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
《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如此,他们充满了敬畏,崇高,安慰,勤劳最终,天下太平,万国协和,君臣和德,百姓乐业。这些完美的结果都有详细的描写:

《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昭明有周,式序在位。』
《思文》:『陈常于时夏。』
《烈文》:『无競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礼仪之用大矣哉。礼仪的作用机制,王仲壬有论述。《论衡》卷十六《乱龙篇》:『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他举例说明道:『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孝子入庙,主心事之,虽知木主非亲,亦当尽敬,有所主事。土龙与木主同,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


《汉书·艺文志》里先做了综合的历史记叙,然后又分析了礼的内在机制:『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具焉。其威仪足以充目,其音声足以动耳,其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君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徧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


单纯从认识论角度看待礼仪,根据《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则可知『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总而言之,『海内徧知上德』而百姓『不知所以然』,天下『被服其风』。简单地讲,中国传统的『知』与现代西方的『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传统的『知』,是静穆之美的感悟。在此基础上,『仪式刑法』,加以模仿运用。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式序在位』『右序有周』。『知』的完美状态是『斤斤之明』。而这种状态,西方文明或者称之为『理想国』,或者称社会状态为『自然权利』,而认识状态为『自由』。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13 09:07:07 +0800 CST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13 21:11:37 +0800 CST  



周成王的烦心事儿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在这首《小毖》诗歌里,『荓蜂』两个字字有两种注释。郑笺谓『群臣小人无敢我掣曳』,谓为谲诈诳欺不可信也。而《正义》则引孙毓云『群臣无肯牵引我』,谓荓蜂为牵引扶助之善也。

同一个词出现截然对立的两种意思,这是因为这首诗歌采用了隐喻的写法,主要的比喻有『桃虫』和『蓼虫』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的所指是不确定的,所以当笺注者根据当时的历史情景予以索引考证,就难免出现不同的理解。

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成王在武王崩后,上有周公之摄政,下有管蔡之乱政,左支右绌进退两难。在此情况下,郑笺以为『桃虫』比喻管蔡二叔,周公是成王的真善兼美的辅政大臣,在此前提下他解释『荓蜂』为『群臣小人无敢我掣曳』。孙君并没有美化周公,也不丑化管蔡二叔,只是中立地说『群臣无肯牵引我』,谓荓蜂为牵引扶助之善也。

桃虫化鸟翻飞,蓼虫不知徙乎辛菜;成王未堪家多难。《小毖》八句写尽成王之无助感也。
『荓蜂』二字如何裁判也愁煞后代注释家们。

成王当时如何摆脱这种窘境呢?一方面他朝夕剔厉,谦虚谨慎,提高自己的德性: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另一方面广结善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将予就之,继犹判涣。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绍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提高自己的德性时,『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大搞统一战线时,『绍庭上下,陟降厥家。』成王有一套一以贯之的思路,即『陟降厥士』与『陟降厥家』。这『陟降』二字是什么意思呢?见于描写成王朝於政也的《闵予小子》十一句里: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陟降庭止』是这么一个意思:『上以直道事天,下以直道治民,信无枉私』。这是周朝文武之道。

这一套『维清缉熙,文王之典』在郊諦时百辟诸侯是再次确认过的: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那么,这个『諦』是一种什么事儿呢?上面引用的《雍》诗章言行諦。此时言諦而置于《臣工》朝廷事编,可知諦实政事也,非祀事也。礼,近者悦,远者来,行礼增加亲近感,重视其渐进性。而西方之拜上帝,骤起遥情,强调其普遍性。

民主体系推崇普遍性盖渊源于拜上帝说。民主体系不排斥对立感,不同意见之间能互相尊重,都认为是普遍性的一部分。礼制则强调统一性,统一性是通天下之三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所以统一性里蕴含着差别感,体现于身份等级耳。《墨子》的贵鬼仪式,亦强调感情互动并饮食宴乐。

成王之窘境,于此諦事可见其根源。礼制过分强调上下等级制度,人事的『陟降』是非常有效率的,但是平级关系如果出现矛盾该怎么解决呢?民主体系不排斥对立感,不同意见之间能互相尊重,都认为是普遍性的一部分。但是在上下等级分明的礼制里,这种同层的平级沟通效率特别低下。

比如周公和管蔡二叔基本上都是一个层级的王公,他们之间出现了利益冲突或者政见异议,他们不会像民主体系里那样开诚布公,而是『荓蜂』,去最高等级的成王那里去『掣曳』。礼制把自己制度里的一个王公大人活生生变成一个『桃虫』,而且正是这个『桃虫』又反过来使最高等级的王『允彼桃虫,又集于蓼』,从而『未堪家多难』。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16 00:11:05 +0800 CST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16 00:12:12 +0800 CST  




鲁迅先生的自由观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阅读鲁迅先生的书,只记得我老奶奶把她补绣花鞋的各色丝线夹在鲁迅先生书里,我有时候替曾祖母选线纫针,常常发现文章后面的注释很有一点意思,比正文更惊起一片好奇。注释也不是比主篇更容易懂得,不过因为有些字是黑的,又是鲁迅先生特别加了引号的,所以印象会更深一些。比如:[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先父兄之教],[毒痡四海],等等词语,我就觉得很遥远很沉实,显得主文更飘逸。我这印象肯定是不同时候得来的,现在混在一起难以分别而已;我对鲁迅先生有印象,最早还在把[李逵]读作[李睦]呢。

做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仇氏《杜诗详注》 ,文无巨细,搜罗殆尽,却未必能润色杜诗,反而有些南辕北辙的意思。十三家注《孙子兵法》,曹孟德一代枭雄,兵略骄人,其注文字最简省,书生纸上谈兵者解释得最繁复。潘光旦先生翻译霭理士《性心理学》,附后的注释特别好;正因为这注释,我认为译作比原著神,也要流传得远。至若《毛氏选集》之选注,文章在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地缘关系,说话口吻诸方面确实做到了形式逻辑的一致和一贯,却不免失去了历史真实性。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自然是《论语》的功臣,但是其问题也很明显,综合了《杜诗详注》和《毛氏选集》的缺点,比不上杨遇夫先生《论语讲疏》简洁。《鲁迅全集》的注释做得好,功夫到家;最好的地方首先是做成了[全集],鲁迅先生的真实思想完整地留存起来,包括其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矛盾。

鲁迅先生是白话文运动的健将,善以平静的笔谈曲折跌宕的事,读起来都是娓娓动听,楚楚动意。不同于知堂先生之神色端然不动,鲁迅先生却似乎多几分狡黠,总仿佛觉得他在字里行间微笑着。其为文也,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读其文也,有新意,有情意,有古意。

当时就有人说鲁迅先生的白话文得力于他的古典修养,鲁迅先生本人不大同意这个说法。我却不得不说他的古体诗写得直追古人,也不得不说他的白话文里的古典引用得犁然有当于心,他直接写作的文言文也特别古雅,是民国以来文言文作家之中的翘楚,比钱默存先生和钱宾四先生的文言文地道。

他的文言文写作里还好用古字,比如《古小说钩沉序》里,『顾条最诸子,判列十家』,
以及《谢承<后汉书>序》里『最其要约』,这个『最』字,颇古,我开始还以为写错字了呢。

他不但自己的文言文作品颇讲究,他批评起保守派诸君的文言文,也一针砭到其膏肓之际。比如当林琴南夫子认为『引车卖浆者流』的『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时,鲁迅先生最可怜那几位雅人,文言文还不如《镜花缘》里说的君子国的酒保一般,满口『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这种『终日高雅,却只能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到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1922年11月,鲁迅先生写《一是之学说》,评吴雨僧先生《新文化运动之反应》,该文主张『平情衡理,执中驭物,造成一是之学说,融合中西之精华』。1922年2月鲁迅先生又写《估<学衡>》。这是鲁迅先生在写小说之余写得一些杂感,初次阅读时我承认我笑出声了,我的笑声又引来其他同学的笑声,还有侧目。尤其是《估<学衡>》篇,有讽刺,还有教益,轻松指正他们的文言文写作的不规范。吴雨僧先生1960年代遭遇政治压力,重新阅读鲁迅先生的批评,也承认鲁迅先生有道理。

鲁迅先生完美地将白话文和文言文矛盾地集于一身,是一个辩证的综合。其实,鲁迅先生在讽刺胡先骕先生的《浙江采集植物游记》时,他肯定并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在写《<嵇康集>序》时,他的这句文言文不地道,『旧校亦不知是否真出匏庵手』?似乎白话文的情态浓了一些……不如改作『旧校不知果出匏庵手否?』我提起这句话,意思仅仅止于,鲁迅先生身上有很多矛盾的言行,很矛盾,又不失真。

鲁迅先生言行的矛盾,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情形。1926年10月,梁实秋先生发表《文学批评辩》,说:『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伊利亚特》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今天尚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鲁迅先生两个月之后发表《文学与出汗》,反对梁先生的『人性论』:『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很短,读起来很轻松。发表评论后于原作两个多月之久,单是从这一点我愿相信鲁迅先生此文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苦心孤诣,一针见血,一刀露骨,也令梁先生数十年之后仍耿耿于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鲁迅先生这两个月来似乎没有忆起他本人的一些说法,他本人其实并不反对『人性论』,至少早年不反对。

我且略抄几段,见证于后:

《域外小说集》:『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同是人类,本来决不至于不能互相理解;但时代国土习惯成见,都能遮蔽人的心思,所以往往不能镜一般明,照见别人的心了。』

《<父亲在亚美利亚>译者附记》:『亚勒吉阿尤有一种优美的讥讽的诙谐,用了深沉的微笑盖在事物上,而在这光中,自然能理会出悲惨来……』

《译了<工人绥惠列夫>之后》:『书中的……小人物,借此衬托出不可救药的社会的,也仍然时时流露出人性来……』以及『阿尔志跋绥夫……写出一个以性欲为第一义的典型人物,这一种倾向虽说是人性的趋势,但总不免颓唐。』

《一个青年的梦》:『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才得永久和平;但非从民众觉醒不可。』

以上几段话都或明或晦地指示鲁迅先生也信奉过『人性论』的。但是他后来慢慢地有所转化,更看重『人间性』。也附后几则例证:

《现代日本小说集》:『菊池宽的创作,是竭力的要掘出人间性的真实来。』

《<书斋生活与其危险>译者附记》:『作者要书斋生活者和社会接近,意在使知道“世评”……据我的意见,公正的世评使人谦逊,而不公正的或流言式的世评,则使人傲慢或冷嘲,否则,他一定要愤死或逼死的。』

《出了象牙之塔》:『当我旁观他鞭责自己时,仿佛痛楚到了我的身上;后来却又霍然,宛如服了一帖凉药。生在陈腐的古国的人们,大抵总觉到一种肿痛,有如生着未破的疮。』

鲁迅先生相信『人性论』,又相信『人间性』,又讽刺『人性论』……鲁迅先生就是这么矛盾地真实地呈现自我,并呈现于人间。

后来,鲁迅先生的认识论里,『人间性』有了更具体的含义。这具体的含义,还是把他本人的话附识于后:

《<毁灭>后记》里引用伏礼岐先生<代序>说:『在克服这些一切的缺陷的困穷中,就有他自己的生活的根本意义……当几万万人被逼得只好过着这样原始的,可怜的,无意义的穷困的生活之间,又怎能谈得上美的新的人类呢?』

《<竖琴>后记》:『饥饿的彼得堡一隅的居民,苦于饥寒,几乎失去了思想的能力,一面变成无能的微弱的生物,一面显出原始的野蛮的状态来。』

有一个主流的声音,说鲁迅先生是圣人,是导师。然而鲁迅先生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圣人,如上所示,可见他也一直是个自觉的学生,发奋睁了眼看,看旧世界,看新世界,看别人,看自我。他在《写在<坟>后面》里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倘说为别人指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怎么走。……所以我说话不免含糊,中止。』他这说法,明显也意识到了自己本人的内在矛盾,并似乎有意澄清些什么。

我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揣测鲁迅先生,也不怕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献丑卖直以为鲁迅先生在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即,鲁迅先生和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论见,那么,他能和他的一切论敌们包括吴雨僧先生和梁实秋先生生活在一起,立于同一个屋檐下么?

浅陋如我愚钝如我者坚信,既然鲁迅先生能完美地把尖锐对立的矛盾完美地辩证地综合于他一人一身一生,那么他理所当然能和谐地与他激烈冲突的论敌平安地生活在一锅一桌一天井。鲁迅先生虽然说过『一个都不宽恕』的狠话,这句话也广为流传以至于似乎成了他的江湖字号;其实鲁迅先生还早有伏笔埋藏于《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表达了他更深沉的见解:

『新潮之进中国,往往只有几个名词,主张者以为可以咒死敌人,敌对者也以为将被咒死,嚷嚷一年半载,终于火灭烟消。……仿佛都已过去了,其实有何尝出现。现在借这一篇,看看理论和事实,知道事所必至……』

鲁迅先生很深刻地挖掘出矛盾之咒语不过是名词之争。而真实的人生应该如《娜拉走后怎样》所主张:『……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阻止人做牺牲。……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自由和自主,才是真的生活。

鲁迅先生的言行就是如此矛盾的;而鲁迅先生更是自由的。有诗歌之曰日子还要好好过:

仰首常为顶角牛,
低眉挑战逆鳞头。
真诚未必不矛盾,
深味人间競自由。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2 14:33:10 +0800 CST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2 18:27:10 +0800 CST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2 18:28:27 +0800 CST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2 18:33:03 +0800 CST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2 18:34:53 +0800 CST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2 18:40:19 +0800 CST  


美术内页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2 18:41:16 +0800 CST  



船背笺注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尝以径寸之桃核为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其文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船头坐三人……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其色丹。』

嘻,技亦灵怪矣哉。『其船背稍夷』者果谓何处也?其谁知之。

若考『船背』,必考『古船』。这属于考古,或者实物考证。

中国古船的结构角度看船背,由于水密隔舱的伟大应用,中国古船上下是分两层三层的,同一层是分成几个隔离舱的。这种结构以及实际的功能需要,使得船甲板以上的布置错落参差,并没有固定模式。船背的实际复杂结构增加了『船背』词意的复杂性。但是无疑可以指船舱。

《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详细描述船体结构的书,文字简洁,且有图示。它对『艨艟』的描述已经足证『船背』指『船舱』:

『艨艟,以牛皮蒙覆船背,左右开掣棹孔,前后左右有弩牕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疾速。』

中国古船之发明,与观察到水能漂木浮叶有关,与动物仿生学也有很多关系。这在一些语言习惯用法中可以发现证据,表明船背和动物的背部是类似的,因此可以判断船背也指船甲板:

《蜀王本記》: 「蜀王有鸚鵡舟。」

《輿服雜事》:「遠國朝貢越海,則有大船,一名鸜鵒,合木為槽。」

《江表傳》:「孫權名舸為馬,言飛馳如馬之走陸地也。」

在很多诗人笔下,船背和牛背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淺石幽柯草滿川,吳牛背上穏於船』。

洪順隆夫子編《歷代文選》,采用理校法注释『船背』為船之底部。其依据理由为:指此文為聚散型描寫。即,先總描核舟總輪廓,再分描船身,船头,船尾,以及船背题签,终于結描全船。现代史学家陈垣先生以为,理校有大用,然而需慎用。洪夫子乃文人,以审美观及为文之道论断于此,无可厚非,亦不敢为天下式耳。因为这种判断仅仅出于审美和理论,所以没有直接实据。有些实物证据仅仅起类比推理作用,虽然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聊可参考。比如宋明瓷器的印章皆在盘底,台湾故宫存有橄榄核雕『后赤壁赋』并题签于船底,似乎难以拒绝『船背』有『船底』之意。

或以训诂学训『船背』为『船底』,以为『背』字本意指向『船底』。然而由于文字在使用过程常发生历史变迁,所以『背』字的具体意思还是要看『约定俗成』。

以下诗句里的『船背』盖指船舱和船甲板:

䑳頭漾漾知風起,䑳背蕭蕭聞雨滴。
醉臥船中欲醒時,忽疑身是江南客。

索寞襟懷酒半醒,無人一爲解餘酲。
岸頭柳色春將盡,船背雨聲天欲明。

憶昔扁舟中夜過,白月滿空星斗寒。
起登船背聊一望,攙天但見青孱顔。

紅貼馬蹄花底路,綠籠船背柳邊湖。
逍遥各自從鵬鷃,斷續寧須較鶴鳬。

船頭過盡綠鴛鴦,船背春風落海棠。

雪花压船船背重,缆摇舵鼓声如钟。
當年意淺語不到,無句可寫波濤舂。

银瓶索酒,并刀斫鲙,船背锦模糊。
堤上早传呼:那个是,烟波钓徒。

鳥語谷相答,魚游溪若空。
徘徊欲忘去,船背夕陽紅。

船頭過盡綠鴛鴦,船背春風落海棠。
竟日煙波悲去住,半生明鏡照行藏。

積熱化滂沱,傾空瀉盆盎。
前夕適醉卧,不省船背響。
濤聲撼醒枕,於茲發孤想。

催上城頭月,撞開艪背煙。
黃昏無限意,千里客心懸。

九疑云破天难补,年年迸作潇湘雨。
水驿无更秋被寒,木兰船背如繁鼓。

听风听雨。数声过红树。
何年买渔艇,单唱云山韶濩。
试指船背斜阳,菊花开否。

《水浒传》第七十七回说一个人站在船『上』,又斜倚着『船背』,盖以船背为船舱:『童贯与酆美、毕胜勒马在万军之前,遥望见对岸水面上芦林中一只小船,船上一个人,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倚著船背,岸西独自钓鱼。』

《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一引《卓异记》:『成珪者,唐天宝初为长沙尉部,送河南桥木,始至扬州,累遭风水,遗失差众。……伺夜深,舟人尽卧,珪乃拆所钉拔除,出船背,至觐房上呼曰:“杨觐,汝如我何?”觐初惊起,问何得至此。』《观世音持验记》亦载此事,唯『珪乃拆所钉拔除,出船背』作『拔除所钉,出舱』。『出舱』与『出船背』异词同事,尤著。

吕祖谦《入越录》:『……过詹季章位。小阁因重屋,楼板其间,纵三弓,横半之,南北取屋山为明。远山竹树,历历如画。芦簟仰承穹窿,若船背,幽洁极可爱。名以越舲,其状真类小舟也。』『穹窿若船背……其状真类小舟也』一语,直指船舱。

宋洪迈《夷坚志·乙志》卷十五:『燕人程师回既归国,为江西大将。绍兴十二年,朝廷遣还北方,舟行过大孤山下。…自取胡床坐船背,陈弓矢剑戟其旁,舟人皆相顾,拊膺长叹曰:“吾曹为此胡所累,命尽今日矣,奈何?』取胡床坐船背,又陈弓矢剑戟,其义自是船甲板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丙寅,上幸望春楼观新潭。<韦>坚以新船数百艘,扁榜郡名,各陈郡中珍货于船背;陕尉崔成甫著锦半臂,胯绿衫而裼之,红首,居前船唱《得宝歌》,使美妇百人盛饰而和之,连樯数里;坚跪进诸郡轻货,仍上百牙盘食。上置宴,竟日而罢,观者山积。』珍品本当珍藏于船舱;然而为谄媚皇帝计,特陈列于甲板,明矣。

宋郭彖《睽车志》卷二:『提辖左帑张朝奉逊,四明人,始改秩知常州晋陵县,任满挈家东还,夜泊宜兴驿前。时正暑,张有子年二十许,独与之寝于[船之头仓]。是夜月明如昼。四鼔后婢辈忽若惊魇,讙言暗中若有人手丛杂扪索之状。又闻[船背]亦如挐攫之声。张惊起呼叱,久乃定。即开船门,出立舷边,号召舟子辈,盖疑其盗也。已乃还寝,则不见其子。呼之不应,明烛索之无所得。诘[船外]人,初未尝见其出,举舟惶骇,扰扰以至天晓。对岸有泊舟者遥谓舟人曰:我曹夜寝[船背],约四鼔时,忽见彼[船背]长大人十数,若有所求索,俄有长臂大手十数出水中,共捽一人入水矣。乃使人没水求之,得其尸焉。』此文中『船背』『船舱』『船外』互现,尤明船甲板是谓也。

中国古船的船底,有平底者,有尖底者,亦有椭圆者,介乎二者之间也。桃核为之舟,宜乎椭圆其底,自然而然也。此处船背稍夷者,不可能是椭圆的船底。并且,从古船的实际结构看,外船底没有承载功能,内船底是梁木,而且史志所记都接称为『船底』。见图四图五。

在诗词中,『篷背』更常见。『篷背』未必就是『箬篷覆之』的船舱之顶,也有可能是指船帆。古代的帆船之帆,北方以粗布为之,呼作『帆』;而南方以竹席为之,呼作『篷』。所以『篷背』可能是船帆或者桅杆,也可能是船舱之顶。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风雨夜江寒,篷背声喧,渔人稳卧客人叹。

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

鬻殘小鮮仍自鱠,湖海茫茫醉鄉內。
夜闌酒渴潄寒流,月照蘆花上蓬背。

篷背有霜篷底眠,夢中猶念草鞋錢。
强炊五斗官倉米,也趁千艘落水船。

船頭看淮南,去入蓮芡海。
漙漙白露多,初濕柁樓背。

君家屋中作山舫,開窗看山篷背上。
主人釀酒書滿船,讀書飲酒酣且眠。

漁翁向夜宿何溪,月色蘆花到處迷。
篷背風吹黃葉過,船頭浪捲雪山低

西風三面水,明月一船霜。
幾回蓬背立,浮世又他鄉。


疏声篷背忽脩脩,翠石文沙古渡头。
烛尽邻船初罢酒,更稀戍卒懒登楼。

篷背雨潇潇,并入江流响。
夜久觉船移,知有春潮上。

烟柳回塘,飏画桨声中,签翠低展。
问半眉山色,船唇篷背,黛痕谁见。

如年长日连番雨,萧萧变成秋影。
俨篷背声繁,船唇柝警。

暝禽啼空导归路,船唇篷背生光辉。

十幅蒲帆风力劲。篷背新霜,山边晓市,枫叶乱遮笭箵。

篷背萧萧洒秋雪,画中著我白鸥边

岸上馬蹄響,縣中更鼓清。
篷背雨亦止,意當明旦晴。

棹進任舟移,
篷背詩人何處。

桃花水涨青春老,船尾苍烟凉不埽。
梦回篷背听无声,细雨蒙蒙入天晓。

篷背萧萧洒秋雪,画中著我白鸥边。

秋晚雨声篷背稳,夜深月影窗棂白。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5 01:38:45 +0800 CST  

……续上……



与『篷背』相对的自然而然就是『篷底』也。因为『篷背』有两种意思,所以『篷底』也当然有两种意思。如果『篷底』意思是船舱内,那么它与『船底』也不完全相同,需仔细分辨。如果『篷』是船帆,那『篷底』泛指甲板之上。

橋低水漲過船難,旋拆船篷復旋安。
未免屈蟠篷底坐,誰教君愛切雲冠。

得魚換米傍村歸,篷底烟生濕草炊。
醉倒船頭呼不起,斜陽捉蝨有孫兒。

渚紅酣三丈日,苔磯輕颺一絲風。
釣船篷底眠秋雨,誰遣南柯入夢中。

篷背有霜篷底眠,夢中猶念草鞋錢。

风定滩声未已,雨来篷底先知。

不待船來雨又風,雨聲元要打船篷。
不干篷底纖毫事,一夜佳眠自落空。

短篷摇下雨長川,山重寒雲樹重煙。
篷底筆床相對坐,有人看作米家船。

蓼花舟泊釣魚船,鎮日瀟瀟雨滿天。
獨酌幾杯蓬底睡,不知江漲沒平田。



『船底』,既然船背有可能是指船底,所以也要考察一下『船底』一词的流变。『船底』这个词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船的外底,与水相接触,一个意思是指船舱内底,此时与『篷底』有交集。

船底吳儂尚晏眠,一船炊飯數船煙。
行人各自東西岸,抵死回頭看兩邊。

鴟夷船底載西子,烟波慘淡雙蛾眉。

醉浮船底兀,吟遶履痕多。

舉頭看月月在頂,手弄荷花落天影。
酒酣起就船底眠,青天作衾毛骨冷。

船底石聲知淺水,沙頭笠影倦牽夫。

西陵沙岸回流急,船底黏沙去岸遙。

深如怒虎著船底,玉石磊砢相喧豗。

窗間暗淡月含霧,船底飄颻風送波。

待得江頭明月出,恰當船底暗潮生。

急分一炬牽船底,岸上霜風正似鎌。

江船初上灘,灘水政勃怒。
竟令水柔伏,低頭船底去。

忽然三板兩板開,驚雷一聲飛雪堆。
衆船遏水水不去,船底怒濤跳出來。

我行都是退之詩,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頃桑麻在船底,空餘石髮掛魚衣。

輕帆過百步,船底驚雷翻。
肩輿上南麓,眼界涵川原。

人家遠火林間見,船底微波枕上聞。
山口正銜初出月,渡頭未散欲歸雲。

十月那得飞霹雳,风来挟水水冲击。
船头倒曳船底高,一声下落幽宫阒。
众客争抱危樯出,徐上邻船各相觅。

中夜過魯墟,船底鳴細浪。
月出菱歌長,林闇績火壯。

惡風奔雲何壯哉,溪水欲立山欲摧。
石岸迸裂纜邊樹,胡牀動搖船底来。

西風扶櫓似乘槎,水闊灘沉浪不花。
夢裏竹間喧急雪,覺來船底滾鳴沙。

空水受奇響,如從船底來。
嘈嘈雨窗閙,軋軋風柁開。

不知灧澦在船底,但覺瞿唐如鏡平。

櫓聲驚破老龍睡,船底觸翻明月光。

船背,篷背,篷底,船底,这四个词各有两个意思,具体是哪一个意思只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加以判断。其中有些个词语还两两有交叉,增加了复杂性。

然而更复杂的是『船底』本身。外『船底』有平底,有尖底,有椭圆底。苏东坡夜游长江,江船一般都是尖底船,以其吃水深,船平稳。但是也不能因此断然判定也。平底船一般都是河船或者内湖船,因为平底船更容易出入湖口以及河上,仿佛摩托车出入downtown. 『小船平底曲栏干。人在画图间。雨湖也好,晴湖也好,消得身闲。』

《晋书》还记载有一种奇特的内船底结构:『朱伺被賊傷,退入船。初劉浚開諸船底,以木掩之,名為船械。伺既入船,賊舉鋋上船屋,大呼賊帥在此,伺從船底沉行五十歩,乃免。』这是比较异类的船底,能逃生,却不漏水。这种船并没有实物出土,所以不懂其具体构造。

除了工艺构造的奇妙,中国禅宗里还有一个『无底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著名典故,经常能看到。这个典故无疑丰富了『船底』的色彩与韵味。

九十長期,三分過二。
覺海浪平,鐵船無底。
寒山子水牯牛作麽生,切不得道大家在這裏。

萬仞峰撐沒底船,憑知有點海中燈。
六月卧冰鋪瑞雪,大笑三聲作麽生。

羊頭車子推明月,沒底船兒載曉風。
一句頓超情量外,道無南北與西東。

八十二年,駕無底船。
踏翻歸去,明月一天。

鼓棹揚帆,駕沒底船。
橫行海上,神頭鬼面。

霜髪垂垂老不休,鐵船無底更隨流。
兒孫莫訝得魚少,蓋謂翁翁是直鈎。

欲来年春夏间,棹无底船,吹无孔笛,施无尽供,说无生话。

倒撐無底船和尚,撐上西天是世尊。

萬壑啼猿如下淚,一江明月與招魂。

風帆雪棹知多少,認取華亭沒底船。

这个『无底船』在《西游记》里也出现过,此处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描写之一:

『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

……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

佛教讲究自渡渡人,到头来竟然是搭乘一艘无底船。看官若悟会得此船来历,自然是前世的佛种在今世里开花。如果觉悟了,那还分辨什么劳什子『船背』与『船底』。审美,理校,考古,训诂,兼集其长,付阙其疑,何妨持开放的心态,心若不系之舟?

船背何妨是篷背,
篷背也能在篷底,
篷底有时是船底,
船底最终竟无底。

更无论『船腹』与『船唇』:

駕言遵枉渚,微風飽船腹。
船唇添暝色,鸟背度斜曛。

无臆,无必,无固,无我,盖无底之谓也。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5 01:39:38 +0800 CST  



船背这个词儿的考证,已经超出了纯粹的训诂学。


洪順隆夫子編《歷代文選》中注释『船背』的方法,可以理解为采用了理校法注释。假定『背』字已经残缺不全,难识真面目,那么就可以采用洪夫子的方法。这已然是校雠,属于版本学。然而这种理校法务必慎用,因为理校法和训诂以及他校本法校法是完全相异的思维方式。这是陈援庵先生反复强调的。结论一般都是如『疑为某字』之格式。具体到洪夫子这个假想的场景中,结论是『疑为底字』。

器物考证。从实物特征,结构和功用考察『船背』。中国古船的结构图及其使用的词汇,出现在《武经总要》上。我猜想《天工开物》也有,我没查证。这个考证是走专业技术的路子。

文字流变。训诂学里有一条方法,『以音训义』,这一条原则归根结底为字的日常运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用法。这个方法比较偏重日用语言,与考察船体工艺的路数不同。我搜罗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的诗词,发现:

1-船背,都是指船甲板以及船舱。但是,吃水线以上船甲板以下的部分,既不能肯定属于船背,也不能排除不属于船背。

2-篷背。有船舱顶的意思,也可以是船帆的意思。

3-船背,篷背,这两处的『背』字用法都是稳定的,一致的,延续的。

4-对应于船背和篷背,有明确的日常用语,即船底和篷底。宋朝有两个口语诗人,范石湖和杨诚斋。他们的诗歌里,都是直接使用『船底』和『篷底』,没有发现用『船背』表示『船底』的例子。

5-敬业堂诗集里的这首诗,其中『船背』二字并不是船底的意思。

《发南雄.凌江方涸.舟行一日才十许里.排闷成歌》诗,曰:

凌江归壑当深冬,城隅才可沟洫通。
粗砂细石单槽中,直与船背相磨砻。
船头纎纎船尾大,舵师束手输篙工。
篙工作力如罴熊,腰身寸寸弯彊弓。
虱行褌缝蚁旋封,跛羊登山鷁遇风。
人间痴钝有若此,岁聿云暮愁衰翁。
愁衰翁,翁行作歌歌未终。
羊城尚隔千里外,一夜梦逐南征蓬。

此诗说,因为凌江归壑当深冬,所以城隅才可沟洫通。此时只见得:粗砂细石单槽中,直与船背相磨砻。

沟和洫在城隅处,必然是护城河。护城河规定深八尺宽八尺。考虑到年久失修等因素,河底污泥较多,河岸也有坍塌。

『粗砂细石单槽中』句中的『单槽』是什么东西呢?考虑到护城河的具体情形,似乎不能把『单槽』理解为『河槽』。『河槽』底下污泥多,怎么会粗砂细石呢?这难以理解。『河槽』怎么会说『单』呢?不可思议也。即便『单槽』确实是『河槽』,这个『槽』是立体的,横截面是梯形,也不能理解为平面的『河床』,与『船底』能接触的是『河床』平面。

『单槽』,其实是一种专门术语。中国古代建筑里划分空间结构的术语,单槽,双槽云云。

在中国古船,有水密隔舱的伟大运用,也称为『槽』,意思是各个船舱也。且看这个『槽』字在古人的用法:

《義熙起居注》曰:「盧循新作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餘丈。」

《輿服雜事》云:「遠國朝貢越海,則有大船,一名鸜鵒,合木為槽。」

一旦明白『槽』是『舱』,则知『粗砂细石』在单槽之『中』,在船内。

则易知当砂石『直与船背相磨砻』时也必然发生在『船内』。必非船外底磨砻河床平面也。

诗人如何发现船内砂石『直与船背相磨砻』的呢?因为『船头纎纎船尾大』也。

『十月那得飞霹雳,风来挟水水冲击。
船头倒曳船底高,一声下落幽宫阒。』

『船头倒曳船底高』差可比拟『船头纎纎船尾大』也。由此导致船内砂石上表面晃荡,磨砻船背。

由此观之,船背,乃船甲板也。



楼主 谓词  发布于 2016-11-25 14:10:34 +0800 CST  

楼主:谓词

字数:80922

发表时间:2016-04-24 08: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13 04:11:34 +0800 CST

评论数:4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