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务员的坎坷仕途》(长篇社会政论小说)

第一章 尖利的天花板(八)

这以后的两三个月,是饱受煎熬、格外难过的。虚虚实实的好消息、真真假假的坏消息,不断从四面八方灌入我的耳朵,一会儿将我抛到九天之上、让我神魂颠倒,一会儿又把我坠到黑暗的崖底、让我垂头丧气。但是,经过证实的消息最终都是坏消息。
社长老余的确按照他的承诺推荐了我。但他推荐的不光是我,还有另外一人;不仅如此,在他推荐的两人中,他还把我排在了第二位,这样我事实上就成了陪衬。据说,他为另一个人说了不少分量很重的好话,轮到说我的时候,他的评价大体上是这样几句话——“谁谁业务比较熟悉,也是比较理想的人选”。
熟悉官场语言的人都知道,许多评价性语言都有两种以上的含义:一种是字面本身的含义,一种是话外之音、言外之意。类似老余对我的这种很节制的评价,独立地看或者表面上是看,的确是一种肯定、赞美、推荐,但假如参照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来看,表达的基本上就是否定的意思了。说你对业务“比较熟悉”,意思就是说,你对业务还不是很熟悉;说你是“比较理想”的人选,意思就是说,你还不是很理想、最理想,只是勉勉强强、麻麻糊糊、过得去、凑乎事儿,仅此而已。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的心激动地狂跳不已,薄薄的肚皮几乎要被它冲个破洞,两手随之也剧烈地战栗起来。我双手攥成拳状,反反复复地深呼吸,连续抽了半包烟,硬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然后连续打了几个电话,终于证实了这一传言:余社长推荐的确实不是我。他的原话有不同的版本,但那几个关键词都差别不大,在他的推荐名单中我只是个陪衬。
我与那几位竞争对手,至今都保持了比较好的关系,有的还是相当密切的朋友关系。我对陈局长、田局长等领导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人家用我,我会感谢,人家不用我,我也能理解,终归无所谓。但是对老余我不能容忍,至少当时无法容忍!作为一个班子里的搭档,作为年龄比他小五六岁的副手,那几年间我为他顶过雷、代过笔、受过委屈、争过荣誉、当过垫脚石,私下里吃饭打牌喝酒,更是不在话下,我俩相互之间不仅以兄弟相称,而且的确也是兄弟感情。鉴于这种情势,我理应对他有稍高一点的要求。对我的要求,他当然也可以拒绝,委婉地拒绝也行,直截了当地拒绝也行,但他唯独不能欺骗我,尤其不能以那么一种诚恳的、推心置腹的方式欺骗我。
我不想忍耐、也忍不下去了,于是在将半包烟的最后一枝抽完掐灭以后,我长呼一口气,沉着脸一脚踢开了他的办公室。“社长大人,说说吧,为什么耍我?”面对气势汹汹、怒不可遏的我,他做出一脸惊愕、无辜的表情。在我连续的逼问逼视下,他知道瞒不住了;其实他很知道,现在没有什么事是可以瞒得住的,越是需要保密的事,传得就越快,比新华社快讯还快。于是他沉重地叹息了一声,开口说话了:
“老弟,我对不住你,你有理由生气,也有理由向我兴师问罪!我的确推荐你了,这是真的!但除了推荐你以外,我还推荐了×××。本来我只该推荐你一个人的,最初这也是我的决定。论公,几个人选中,只有你最适合担任这个职务;论私,我们是兄弟情分。上次找你谈话时我也是认真的,是真心的。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我不能兑现我的诺言了,我有大难处!”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3 21:03:28 +0800 CST  
@吴斯宁 2020-03-23 22:16:22
“沉着脸一脚踢开了他的办公室”,这里的情绪表达,有无过度处?合乎主人公身份否?
-----------------------------
描述的基本上是一个事实。情急之下都有失态的时候。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3 22:43:05 +0800 CST  
@xixiange1963 2020-03-23 22:25:52
好,先顶再追。
-----------------------------
欢迎新朋友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3 22:43:28 +0800 CST  
第一章 尖利的天花板(九)
我问他是什么难处。他摇了摇头:“老弟,我不能说!我宁可你恨我一辈子,也不能告诉你原因!”听他的口气,似乎真有苦衷。但究竟有没有隐情、是什么隐情,除了他自己,就只有天知道了。
老领导黎副省长也没有给我说话。他不说话不是因为他对我感情太浅,也不是因为他对我的评价不好,他对我还是相当认同的。但他做人做事一向小心谨慎,侠肝义胆铁骨柔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原本就不是他的个性。此外,他当时的局面也比较困难。我事后听说,有个人当时正执著地到处实名举报他,关键是举报的那些事情并不完全是虚构的,而是有真有假、半真半假,这就比较麻烦了。举报虽然没能撼动他的地位,但当时的确让他相当被动,他最终因为这次举报受到个处分(好像是个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在那种情况下,要求他帮助我,不仅不现实,甚至是不得体、不道德的。这时我才明白,当初我请他帮忙时,他为什么要沉吟半晌了。
我曾经暗自得意的本系统大老板对我的赏识好感,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选拔流程最后一个环节即将完成、我出局的结果即将浮出水面的关键时刻,我给他的秘书小冯打了一个电话试探风向。冯秘书说话很小心也很含混,跟我说了一通没头没脑、高深莫测的话,让我一头雾水。放下电话后我冷静地将他的话回放分析了一下,他想表达的大约是这么个意思:“老板”的确看好我,对于目前的结果他也感到很遗憾,但他不能越过程序帮我说话。如果我过不了主管副局长老田那一关,“老板”也无可奈何。
想想也有道理。政府系统内办事,如果明显违背程序,那是犯忌行为,会留下隐患的,一般人都不敢或不愿触碰这根红线。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大形势变了,大家更不愿意在程序上打擦边球。当然,官员的晋升程序很繁琐、很复杂,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人为操作的空间很大。操作空间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呢?这样说吧,假如单位的“一把手”有此意愿,可以在严格遵循政策和程序的前提下,将自己的家臣、亲信之类的人物用起来,而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品行能力。但我显然不属于这类特殊人物,仅仅凭借所谓的“好感”、“欣赏”,就企图让大老板整合和变通程序,显然是白痴的幻想。冯秘书说的话是可信的,老板欣赏我不无道理,不帮我更有道理。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4 19:00:26 +0800 CST  
@吴斯宁 2020-03-24 21:34:11
黎是这个原因。我还以为他沉吟是为人打招呼要冒风险。
-----------------------------
晚上好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5 20:12:44 +0800 CST  
第一章 尖利的天花板(十)
我在接近目标的时候出局,是综合因素形成的合力造成的,但田副局长的“公正”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许多人都认为,田是一个公道正派的好领导,他刚刚由基础业务司司长提升为分管干部人事业务的副局长时,有朋友甚至跟我开玩笑,说老田出任这个角色,是我这类小官员的福音。我的确也听说过不少有关他公正无私的传闻美谈。比如他曾在局党组会上就某项议题公开反对陈局长的意见,从而导致这项议题搁浅;他从不接受请托为亲友办事,为此小舅子公开与他绝交;他是我们局真正不接受“红包”的两位局领导之一等等。曾经因为这些传闻,我对他是抱有敬意的。但打过几次交道以后,我对他的公道产生了疑问。
对于一个官员特别是高级干部而言,公道正派的确是一种可贵的政治品德。但保持公道是件技术活儿,不是你想公道就公道得了的。如果没有其他强有力的素质修养的“保驾护航”,只有公道正派的动机愿望,那么公道正派的道德理想实践中最终可能会走向反面。办好一件事,公道正派的动机和决心只是初始性条件,这个条件是必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透过纷乱的表象直击命门的判断力、破解难题消解障碍敢于决断的魄力、左右逢源以小妥协换取大坚守的政治智慧,是实现公道的三大基石,假如不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使你具备海瑞的原则、包公的良心、岳飞的忠诚,也未必能推导出一个公道的结果。这位田局长应该就是一个有原则、有忠诚却缺乏智慧、魄力和判断力的平庸之辈。
大家津津乐道的他的公道正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相信和依靠职能部门办事,不给职能部门出难题;二是坚决按政策、按程序办事。他的理由是职能部门掌握情况、掌握政策。对于一个高层领导来讲,能做到这一点肯定是很不容易的,为此肯定得放弃许多“寻租”机会、牺牲许多个人利益。但是,“职能部门”并不一定是公正的代言人、真理的持有者,他们在冠冕堂皇、引经据典的论证过程中,往往会夹带大量的私货。一个大领导如果对他们只是相信和依靠,而没有相应的驾驭、监督和调控,客观上就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成为他们的玩偶、傀儡。
不幸的是田局长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面对人事部门提出的各种方案,面对他们论证这些方案的各种材料、各种数据,他往往是点头认可了事。人事司单司长有次饭局上喝多了,便一改平日的谨慎,不无得意地夸耀:“局里的事情是,陈局长听田局长的,田局长听我的。” 实践证明,老单的这番话并不是酒后狂言,不少人事调整方面的事情,田局长真是听他摆弄的。比如这次战胜我和其他几个竞争对手、接替老余担任我们报社社长的老李,按说不是一个合适的社长人选。他原任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几十年只管吃喝拉撒之类的后勤业务,说他是后勤管理专家,那是当之无愧的,但管理一家新闻单位,真的非其所长。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5 20:18:19 +0800 CST  
@吴斯宁 2020-03-25 21:01:19
选对人用好人是世上最难的事。
-----------------------------
说得有道理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6 15:15:06 +0800 CST  
第一章 尖利的天花板(十一)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老李很受单司长推重。单为了让他接替老余,在技术层面做了许多文章,由此成功地使老李作为一个优秀干部的形象进入了田局长的视野,并逐渐将这一形象巩固下来,最终使老李顺利接任社长,我和其他几人就名正言顺地出局了。相对堂皇气派的部委而言,我们这个副部级的国家局只是一个由**部代管的小单位。但它毕竟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大系统,业务上的根须伸触到了县一级的基层,直接管理的司局级干部有50多个,包括机关十来个司(室)的正副职领导和十几个直属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如果再加上处科级干部,那就更是规模相当可观的一个群体了。单司长作为人事部门的一把手,如果搞定了分管干部人事业务的局领导,运筹腾挪的余地的确是相当大的,有资格吹吹牛、摆摆谱。
一年后的2015年,单司长受一起案子牵连,意外进去了,被判有期徒刑3年。我俩认识多年,还是同住一栋搂的邻居,彼此有过一些令人温馨的交往。他不仅很聪明,而且曾经也很善良。但善良的人(不是全部)一旦进入官场、握有重权,要不了多久就会频频作恶,直到退出官场回归家庭,往往才会恢复其本来的善良,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老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其实也是不良环境的受害者。面对他的遭际,我们只能一声叹息了!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6 19:33:23 +0800 CST  
@吴斯宁 2020-03-26 20:19:04
人性是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
是的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7 18:21:35 +0800 CST  
第一章 尖利的天花板(十二)

田局长的另一特点是坚决地、无条件地按程序办事。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成熟的领导应有的素质。按程序办事是现代政治的当然要求,程序就是将各种声音、各种力量、各种诉求统一、融合、折衷起来的规矩,程序就意味着秩序和规范。但是同时也得看到,我们当前的施政程序特别是官员任用方面的程序,还充满游击习气,设计还相当粗陋。
比如我们这个系统(其他系统应该也八九不离十)公务员的考核,人事司每年都要搞几次不同范围、不同方式的测评。考评对象大体是确定的,一般都是任现职二年以上的局、处、科级干部,但考评方式却五花八门:有时是个别谈话推荐,有时是填表测评;有时是大范围测评,有时是小范围考核;有时在本单位考评,有时让外单位的、彼此都不认识的什么人给你打勾;有时是大领导跟你谈话,有时是小科员跟你闲扯;有时每年两次,有时两年一次……
程序设计上的这种莫名其妙、天真烂漫,就使“打勾”这种行为中溶入了太丰富的社会内涵。给你“打勾”的人,有的是因为认可你的工作和品行,是一种理性公正的选择;有的是因为私人交情好、利害关系一致;有的是事先进行了利益勾兑,彼此约定相互支持、相互抬举;有的是因为在某个酒局上听了一两个有关你的小段子进而熟悉了你的名字,才给你投上一票;有的则完全不认识你,给你“打勾”只是因为按照姓氏笔划你的名字排在了前面,或者只是根据填表期间的情绪状态随机确定的一种下意识行为——这样的民意测验竟然也被一些人标榜为“民主”,真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天真,还是因为他们愚蠢。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个科以上的公务员,人事部门都掌握了几种可能互相矛盾甚至互相对立的测评结果。想用你的时候,就用那个得票率高的测评结果做佐证;不想用你的时候,就拿出得票率低的那个结果做依据。同一个人,每一种任用意见都有相应的测评依据,都符合程序原则、民主原则,都有一大叠文字材料做支撑,看上去既神圣又庄严。单司长因为不想用我,所以他就忽略了我在本单位连续四年稳踞第一的这个测验结果,而强化了外单位一些不认识我的人在民意测验中对我的票决,并努力使田局长认可这一意见,从而使我走到了仕途的终点。
当然,我并不责怪那些没给我投票的外单位的陌生朋友。他们拒绝给我投票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他们对自己笔下的一个陌生的名字,给出了“优秀”的评价、提出了同意晋升的个人意见,反而是很不严肃的。如果说这里面有问题,那也是程序设计方面的问题,是设计出这种既复杂又粗陋的程序的人的问题,是我们的“民主”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很不完善的问题。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体制内外都有许多有识之士,我们当然可以设计出符合实际、严谨科学、经得起挑剔的民主程序。问题是目前我们一些单位、一些地方还不太需要这样的程序,确切些说,是我们的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还不需要这样的程序。一旦有了这样的程序,他们对下属官员自由裁度的空间就会大大缩小。面对可能缩水的权力,他们对科学程序的排斥、对简陋程序的嗜好,就不难理解了。
给不熟悉的人投票打勾表达自己的取舍意见固然是儿戏,即便是在相互熟悉的范围内搞投票测评,也有许多问题。拒绝给一个人“打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的确不够好,也可能恰恰是因为他很好。我在本单位几次民意测验中名列首位,实在是多种因素综合发力的结果。平时小心翼翼做人做事,尽量不得罪或者少得罪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尽管我多次排在民意测验的第一名,但我对这个给了我“第一名”的政策并没有多少好感。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8 10:31:23 +0800 CST  
@吴斯宁 2020-03-28 19:29:42
对投票程序有思考
-----------------------------
有一点点心得吧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9 08:58:27 +0800 CST  
@拒绝昵称 2020-03-15 16:54:23
客厅里老婆压着嗓子与朋友的通话说笑声,窗外几只流浪猫春意勃发的放肆嚎叫声,远处草坪上孩子们的追逐嬉闹声,小区附近的高铁呼呼隆隆急驰而过的声音,隐隐约约、时断时续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起来挤进窗缝门缝,更加凸显了卧室的空旷寂静,一阵悲凉突如其来涌上心头、奔向胸间,几滴清泪渗出眼框。我赶紧摘下眼镜,用手抚了抚眼角。
就在前几天,我在本系统一个正局级位置的竞争中落败,艰辛、曲折的从政之路就此给我关上......
-----------------------------
@夏日香气zyc 2020-03-28 16:04:31
细节描写引人入境。看来我的选择没错。
-----------------------------
早上好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9 08:58:55 +0800 CST  
第一章 尖利的天花板(十三)

如此“奇葩”的程序,恰恰是田局长坚定奉行的一个信条,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那他就一定是个糊涂蛋了。对考核程序中这么大、这么多的缺陷,他不可能没有认识。但他却机械地、忠实地遵从了这些程序,没有试图做一些改进。以他的地位而言,他本来是有条件、有机会做许多改进的,他本来是能够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施加很大影响的,但是他没有。他可能是一个清廉干净的官员,也可能是一个坚持原则的官员,但恐怕还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在改进政策方面起建设性作用的官员。
于是,我在激动过、不平过并适度抗争过以后,平静地迎来了顺利出局这个结果。
在新任社长履职的前一天,单司长受陈局长、田局长委托找我正式谈话。老单对我仍然很谦虚很热情。他从正要给我沏茶的女科员手上接过杯子,将她打开的茶叶盒推到一边,然后从身后的柜子里取出一个小巧精致、有华丽雕饰的锡罐,打开后又用一色泽幽幽、暗香浮动的茶则取茶若干轻轻抖动着置于杯中。他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向我介绍:“老肖啊,这可是武夷山天心岩九龙集石壁上第6棵茶树上出产的大红袍!只有这几棵树上长出的大红袍才是正品,每年产量只有几十公斤,是专供‘海里’用的,基本上就是 ‘御茶’了。一个朋友送了我几两,平时舍不得喝,今天跟老兄你一起分享一杯,你赶紧尝尝!”我接到杯子小心地啜了几口,跟我平时喝的茶似乎也没什么区别。老单笑眯眯地问:“味道怎么样?”“果然不一样,一种说不出来的特殊的醇香!”我啧啧称奇、赞叹不已。人家贡献了这么好的茶叶,而且很期待我的认可,我必须得配合好!
寒暄之后,就进入正题了。他说:“肖兄,咱俩是莫逆之交,一起共事多年了,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但这次跟你交流却有点困难,不知该怎么说好,我也不想扮演这个角色。但既然是两位局长的决定,我没法推也不该推。李××接老余的事你早就知道了,明天田局长就要陪他去报到了。咱们这个年纪,早就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所以我也不打算说什么了,但我还是希望你们之间要好好配合,特别是业务上你要多支持他!这个提醒其实也是多余的,以你的修养,这方面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不过是说几句例行公事的话。”
虽然就是我面前的这个人给我画上了仕途的休止符,虽然我多次领教过他亲热表象后面的阴暗和算计,但面对他先是热情后是诚恳的这么一番表演,我还是一点脾气没有。不让我提升又不是他定的!再说了,就算是他定的,我又能怎么样?我能说报社社长那个位置天然就应该属于我?那不是白痴的逻辑吗?他的亲密低调的态度虽然是做戏,却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假如我曾经恨过他,但此刻我不再恨他了,想恨也恨不起来了。我一边暗自骂我自己没出息,一边心情愉快地走出了他的办公室。
迎接李社长,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
他的办公室早就准备就绪了,但好像还缺乏一些色彩,得提醒管理处再布置一些绿植;天气开始干燥了,得让他们再给他准备一台加湿器;电脑早就就位了,但那一大堆网线电线比较乱,得让他们再规整一下;得跟另外几位商量一下安排一个欢迎仪式,虽然不能奢华阔气,但隆重热烈的气氛还是得有;得打打腹稿,准备给他做一个系统的汇报------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29 12:15:22 +0800 CST  
第二章 无知者无畏(一)

初生的牛犊为什么不怕虎?不是因为它勇敢,而是因为它涉世不深、阅历尚浅,不知道老虎的厉害;贵州的那头叫驴为什么老虎面前还敢响亮地嘶鸣挑衅?也是因为它见识差,不了解“虎兄”的神威!不幸的是,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最初一个时期,我就是那只天真浪漫的傻“牛犊”、那头不知深浅的小叫驴,跌跌撞撞东碰西闯,终于以伤痕累累的代价换来了一个“老牛”、“瘦驴”的身份,并凭借这份资历和经验,听到“虎兄”的名字就吓得心惊肉跳、屁滚尿流!
我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高校老师改行,走上教学行政管理岗位的。高校教师的美誉度和职业含金量虽然不是很高,但自由度比较大,工作方式比较散淡,有时间看看闲书,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饭碗的,改行并非出自本心,实在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一言以蔽之——是为了避开“虎兄”的淫威。
86年从北方一所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所属省会的一所高校任教。那所学校的名头虽然挺大,但师资质量、教学设施、社会影响都相当一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工作,因为参照系的标准比较低,反而容易出成绩,所以工作两三年以后,我在我们那个小小的教研室里,基本上就算立住了、站稳了,不仅教学上获得了认可,还在当时有些名气的报刊上——比如当时颇为活跃的《理论信息报》、《读书》杂志等——登了几篇文章。文章篇幅不长、意思也不大,但在我们当时的教研室却是破纪录的学术行为,微微掀起了几圈涟漪。毕竟那是有刊号的且是来自北京的印刷品,那个时候的“京”字牌印刷品在我们校还是相当唬人的。然而,我也由此种下了祸根。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30 20:58:02 +0800 CST  
@吴斯宁 2020-03-30 21:15:08
开始倒叙。
-----------------------------
呵呵,正是如此,你看得很透彻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3-30 21:45:06 +0800 CST  
那时候的报刊总量还很少,用课题费、科研费之类的公款购买版面、发表论文的风气还在萌芽时期,还不是十分普遍,所以尽管不少老同志都陆陆续续评上了教授副教授,其实大都没有正儿八经登过什么文章,他们中拔尖的那一拨基本上是六十年代头“四清”前后毕业的大学生,刚工作不久就是WG,更多的则是七十年代的“工农兵学员”,正经书都没看过几本,更不用说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训练了。当然,你要说他们没成果也不对,他们多少不等也是有些成果的。但他们的“成果”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无书号、无定价、无出版单位、内部印刷的“研讨会论文集”,二是自编自用、公费出版的内部教材(有时也不出版,只是本校印刷厂简易印制的白皮本),所谓“自编”也不过是东拼西凑的代名词而已。看我这个毛头小伙子工作不久就连连发表文章,一些前辈心里自然就有些不舒服、不痛快了。
这种心理符合人性,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假如我有起码的情商,假如我略通人情世故,化解几位老先生的心结至少是大幅度淡化他们的醋意,是很有可能的。但那时候我不仅很傻(现在稍微好些了,当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有时还很轻狂,不懂得夹着尾巴做人的现实意义,不理解生存能力脆弱的时候装笨装傻的必要性,所以在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方面一错再错,终于成了众矢之的。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4-01 19:15:23 +0800 CST  
第二章 无知者无畏(二)

我首先得罪的是谢副主任。
有天晚上我正在办公室加班,年过五十的副教授、我们教研室的谢副主任推门进来了。老谢以长者的风范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表扬我很刻苦、有想法,发展潜力相当大,并主动表示可以带带我,跟我合作写几篇文章。面对这份不期而至的情意,我当时很高兴,立刻满口答应,真诚表示了对主任的谢意,并立马开始构思,几天后就按照他给出的题目拟定了提纲,请他修改指正。老谢很认真地看了一遍,并在那两页纸的提纲上勾勾画画、改了几个字,然后说可以考虑起草了。这时我天真地请教:两人该如何分工?他写哪几块儿,我写哪几块儿?我甚至还慷慨地表示,写哪些题目请主任先选。他当下就露出不悦之色,沉吟片刻后,长叹一口气,一声不响地走了,让我十分诧异。
事后请教师兄后我才领悟:老谢所谓的“合作”,本意是我起草、他“修改”,因为他老人家只会“修改”!这个时候本来还是有机会弥补的,但我因为洞察了他的心思,反而感到很难堪,每次见到他的时候都别别扭扭、很不自在。我担心在弥补过失的时候暴露我的难堪,所以迟迟没有寻求他的谅解并重启合作的过程。时间就在我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的状态下一天天过去了。一个改善关系的好机会,最终导致了关系的恶化以及这种关系的固化。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4-03 08:06:16 +0800 CST  
@吴斯宁 2020-04-03 20:36:16
主人公当时社会经验欠缺。不过,一般刚走上社会年轻人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
是的,这应该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4-04 08:57:00 +0800 CST  
第二章 无知者无畏(二)

正所谓祸不单行,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期,我把同一教研室的资深教授柳老也得罪了,得罪柳老的直接诱因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
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连续剧《围城》。电视的热播,使得小说《围城》再度成为畅销书,“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的所谓“围城”现象,一度成为从贩夫走卒到体面人物都津津乐道的大众话题。柳老虽然是六十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的老同志,但是对时尚的敏感性却不下于年轻人,他第一时间就从《围城》电视剧的热播和图书的热销中发现了自己的商机,所以这一热点刚刚形成、高潮尚未到来,他的专题研究报告《从小说“围城”看中国知识分子的哲学人生》就热乎乎地出炉了,然后就通过他在本省政界、商界、教育界的人脉资源,推波助澜、包装叫卖,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一场又一场的巡回讲座,与此相关的讲课费、咨询费、稿费赚了不少。
柳老脑子聪明,口才也好,学问功底也算扎实,而且善于设计包袱、铺陈情节、制造悬念,所以每次讲课都高潮迭起、掌声不断、笑场频频,深得大家好评,毫无疑问,他是个相当优秀的教授。但是从学术角度看,为他带来很大声誉的这个讲座却是相当失败的。作为一个哲学教授,他为这个专题讲座设定的主题很好,从围城诸多人物关系的演进和走势中,的确可以铺陈出一篇哲学人生的大道理。但是纵观讲座的全过程,却只有文学、没有哲学;而贯穿讲座的文学基本上又局限于通俗文学、说书文学的层面上,主要靠故事特别是恋爱故事取胜,而恋爱故事又主要在三角恋上聚焦。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4-04 12:07:17 +0800 CST  
柳老先从钱钟书杨绛的恋爱讲起,就像一个亲历者那样,绘声绘色地讲述钱与杨哪年哪月在清华的什么地方是如何一见钟情的,婚后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甜蜜气氛中奔赴英伦就读牛津的,两人是如何互不相让、暗自较劲、将学问方面的竞逐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之中的,杨又是如何鼓励支持钱创作“围城”的,生活中的钱钟书、杨绛与小说中的方鸿渐、唐晓芙又是个什么关系等等。讲完与作者有关的恋爱故事、励志故事后,又开始大肆铺陈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多角多重的恋爱关系。
他这个点抓得好——恋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恋爱故事特别是穿越名人与美女、名著与生活、艺术形象与真实人物的恋爱故事,更是大家永远不会生厌的话题。在一堂学术讲堂上,人们能够避开学术而享受到如此刺激的情色小故事,一个个眉飞色舞、兴致勃勃,因此不断用掌声和笑声回应和回报柳老。
楼主 拒绝昵称  发布于 2020-04-05 20:42:35 +0800 CST  

楼主:拒绝昵称

字数:124414

发表时间:2020-03-15 07:03:0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4 10:41:40 +0800 CST

评论数:6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