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方昼谭




3月1日(二月初八)
我们的眼泪还没有流完




我小哥说,他已经有42天没出门了。

武汉人这一个月流了几十年的泪。这是一句大实话。那些眼泪,不仅仅是悲伤,它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眼泪。

清晨五点,李文亮所在的市中心医院的江学庆主任去世。55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早说过,在武汉,很多人拐个弯就认识。而江医生之死,我听说背后有着无法言说的故事,这是悲哀的故事。不只是生命逝去的悲哀,更有不准说出来的悲哀。我也不说。

李跃华医生,非常神,他的中医穴位注射法,可以医治新冠肺炎,并且他在没有任何防护下进行治疗,也不会感染。行医身份是否合法?

李跃华的治疗方法是否确实有效?看病需要实事求是,尤其紧急关头,人命大于天,为什么不给人家一个机会?哪怕当场戳穿他的牛皮,让真相大白天下,不也挺好?



【读后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多重因素和合而成,所以有些时候说不清,有些时候无法说,有些时候一说就错,有些时候却不得不说。

总起来说,此疫我个人也说了不少话,核心意思只有两个:一,安静安心的过年吧。这句话是年前到正月十六之间的主旨。二,都少说两句吧,全象难得。这是其他时候的主旨。对方方说的这些话,也是这个意思。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11:33:58 +0800 CST  



3月2日(二月初九)
让后人知道,武汉人经历过什么



天晚上,就是吃花卷和小米粥。一个人做菜,实在没劲。

昨天新增确诊病例造成反弹的原因,是来自监狱新增加的233人。事实上,我们也很快看到湖北官方对监狱一众官员的免职处理。快得令人惊愕。武汉人曙光在望了。这这这……是不是意味着,开城的时间可能提前?900万武汉人,现在最盼望的是这个。

广东医护人员初到汉口医院的情景。其中一段描述:“我记得大年初二中午我们接手了危重症病人的病房,还没有一两个小时,就有两三个人不行了,晚上又有两个不行了。还有一天,一个病人从急诊推上来,还没到病房人就没了。最初几天病人实在太多了,最高峰时期,发热门诊的日门诊量是1500人到1600人。”这只是一家医院的情况。武汉有多少医院,有多少这样的场面?我觉得,各省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在有空的时候,不妨记录一下他们刚来武汉所见的场景以及当时武汉给他们带去了怎样的震惊。相信那一定是他们终生难以忘怀的事。记录下来,让后人们知道,武汉人经历过什么。

那些全力进行疫情复盘的记者,还在深度调查和追踪吗?对武汉人来讲,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疫情后要建纪念碑吗?请在纪念碑上留出一块地方,刻上常凯的绝命书。后人们读到它,才能体会到2020年的武汉,灾难是什么样子。

我们所有人都想知道:到底是谁在对我们隐瞒!

倾诉和发泄是心理疏导的很好方式,有如我天天写这样的一份日记。但是,一根名为“正能量”大棒却不时挂在发泄者的头上。这是非常名正言顺的大棒,它被很多人手持并高举。如果,你哭了你倾诉了,你就是在制造恐慌,你就是在破坏抗疫,你就是负能量。消灭负能量,是正能量义不容辞的事。唉,人世间的事,如果这样简单地理解和判断,那才真的是白白来到了人世间。正能量如果以这样无知无畏的面目出现,它的“正”又在哪里?谁说哭过了和发泄过了,就不能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政府真的应该感谢那些及时为他们补漏填缝的志愿者。没有他们,武汉不知还会有多少糟糕的事。

今天还学到另一个词,叫“次生灾害”。封城固是迫不得已,但是长期封城,不作全盘统筹,毕竟不是个事。此后的副作用将会超出想象。如果官员们不正视民生问题,不实事求是地看到其他健康人将面临的生存窘境,并且不灵活地寻找和思考相应对策,恐怕后续问题也成“病毒”。这些天,很多人在议论这样的事。

现在只要是湖北人,走不出去,外面单位不收,要么就是婉言谢绝,过几天再说。


【读后感】"现在只要是湖北人,走不出去,外面单位不收,要么就是婉言谢绝,过几天再说。"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因为非常非常多的人凭着直觉识人行事。

害怕病毒,却看不见病毒,也没有什么科学认知,于是就乱联系:在国内,老百姓用湖北人代表对病毒的恐惧;在国外,普遍用中国人甚至东亚人感性地代表病毒;在科学界,则用蝙蝠和穿山甲……

有多少人对事情的认知都是来自这种乱联系?我不知有多少,我只知有很多。有多少人以为这种乱联系的认知是真实真相真理?我不知有多少,我只知有很多。

我知道,方方也正是这个样儿。比如她显然以为"常凯的绝命书"能代表此疫此情。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12:36:04 +0800 CST  




3月3日
你也要给我们大家一个说法



今天让人们心头震动的是:中心医院梅仲明医生今日去世,他是李文亮科室的副主任。五十七岁,一位技术高超的眼科大夫。

在武汉,恐怕没有哪一家医院像中心医院这样惨烈。在人们对此病一无所知时,中心医院的医生,几乎就是第一道人体防毒墙。直到他们感染并且成批倒下,人们(包括领导)才从满不在乎中恍然:这全新的病毒原来如此厉害。只是,迟了。

曾有一篇报道说,在李文亮被训诫后,“一月二日起,医院要求医务人员之间不许公开谈病情,不得通过文字、图片等可能留存证据的方式谈论病情。病情只能在交接班必要时候口头提及。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医生们也只能讳莫如深。”

一家医院,造成如此之大的伤亡,会有人心怀内疚承担其责吗?比方,轻的引咎辞职?重的上级惩处?该不会以“这是新病毒,大家都缺乏认识”为理由而推它个一干二净吧?中国人不屑于忏悔,但在多条人命面前,有的人,需要我们站出来喊他忏悔:你们,就是你们,站出来忏悔吧。

李文亮的事,已经调查了这么久,说法呢?是呀,李文亮的事,是一个结。

全世界第一支新冠状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发明人、陈薇院士左臂。专家组7名成员也一同注射了新冠状病毒疫苗。

【读后感】

方方说,"你忏悔吧"。
记得早些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祈使句:"你为什么不忏悔"。

这是实际上充满怨气与傻气的句子,虽则表面上是满怀宗教的意味。

之所以有怨气,是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觉得自己付出太多,但是自己又不知如何做事,于是自己的无助感变成迁怒。

迁怒于人,你为什么欠我那么多,你为什么不能给我做些正确的事儿;你为什么不忏悔,你忏悔吧。……受害者能做的事,仅仅是依赖别人,什么事儿都依赖别人,连忏悔的事儿都不得不依赖别人。

这个句子寻踪到鲁迅,"一个都不饶恕",显然也充满受害者的怨怒,但是主语是个"我"字,以我为主,并不指望别人的施舍。

善怒者不迁怒,而是自力更生。受害者不加害人,加害人则是再害己。不迁怒,不生害,有力则行,有心则思,一起走上去,一起走出去。

善于前行者,一起走,走得远。若总以自己是受害者,若总是迁怒于人,总会有一部分人不得不落伍,或掉队。

方方,何妨勾画一两个路线图儿……把你的路标插在路边,而不是这样满天满地扔。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13:19:59 +0800 CST  



3月4日
眼下就这样活着:团购,追剧,睡觉



疫情控制住,已是板上钉钉的问题。我长居武汉,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毕竟武汉那么庞大,三镇格局那么混乱,老式的里巷和旧街那么复杂,加上病毒无处不在的恐怖,能在这样的时间内,控制到如此程度,委实不易。尤其疫情前期,恰逢春节,加上官方昏招迭出,致混乱更甚。换帅之后,政府以铁腕抗疫,效果确实很明显。

每一个人记录的方式不同,以及记录的要点不同。而这每一份记录,都很珍贵。以前谈小说时,我说,文学虽然是一种个人表达,但无数的个人表达汇集一起,便是一个民族的表达;而无数个民族的表达汇集一起,那便是一整个时代的表达。同理,一个人的记录,微不足道,更不足概括全貌,但无数个人的记录,汇集一起,真相便会以全方位形态露出水面。

惹出大祸的华南海鲜市场,从昨天下午起,开始为期三天的清场和消杀工作。曾经有人建议说,以后在这里建一座灾难纪念碑吧。

今天只说买菜吧。团购的方式,越来越灵活。社区服务还很细心,超市老板相当辛苦。只是更多的武汉人,眼下只能这样活着:团购,追剧,睡觉。

今天是封城的第42天。

【读后感】"无数个人的记录,汇集一起,真相便会以全方位形态露出水面",真的么?方方,该买菜了……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13:53:54 +0800 CST  



3月5日
常识是深刻中的深刻


今天这个日子,很特殊。有三个人,在这个日子里会唤起诸多回忆。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三月五日是他的生日,而他去世时,却引起一场巨大风波:“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第二个人,相信更多的人都熟悉。他叫雷锋。我从小学起,雷锋就在记忆之中今天是他的纪念日。

还有一个人,他叫遇罗克,他只活到27岁。有人认为,遇罗克的文章并不深刻,讲的只是常识。是的,正是常识。可我经常会觉得人们对“深刻”的追求,存在误区。常识就是从最深刻的道理和最频繁的实践中拎出来的。北岛曾经为遇罗克写过一首纪念的诗,诗中有一名句,多年来一直在各种文章中流传:“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有时候,想做一个正常的人,守着常识生活,都不是易事。


领导去一个小区视察。结果,高楼上有人在高声叫喊:假的!假的!传说领导视察到一半,就走了。……多年来,凡上级视察之处,各种形式主义横行,却是众人皆知的。

这一次的武汉人很幸运。有可靠朋友告知……领导下午当即开会,要求马上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看看,这样不就挺好吗?如果没有那一声声的喊叫,他又怎么知道你的苦处?你沉默不语,你配合做假,吃亏的还不是你自己?所以,该喊的时候,还是要喊出来。话说回来,让自己的声音成为与他人不一样的声音,也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得让它一直都在是不是?所以我很佩服那些高声呼喊的武汉市民。这一声声喊叫,或许意义非凡。至少可以让那些习惯做假的人,再做假时,心有所忌。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边是不是也会有高声呼喊的老百姓。社会的进步,至少从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假开始;把标准再放放低点,至少从我们每个人不配合做假开始。

政府表扬了一批在新冠肺炎预防中表现好的集体和个人。一个是北京的王广发医生。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是李文亮。李文亮也进入了先行人物行列。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就算过去了。李文亮泉下有知,是哭呢,还是笑?

【读后感】什么是常识?武汉街坊四邻喊"假的",这是常识,深刻切近实际生活,紧密切合自身利益,直接切入正题喊出来。

方方自己写的这些日记是常识么?不是。很多很多内容是转抄过来的,不知其中生活背景所以不能切实;很多很多东西方方自己都小括弧注明未辨真假所以不切身;更重要的是写法不切题。


武汉街坊喊的直接了当,而且还配上视频,这事儿就沈著痛快。这是常识,这是切中肯綮。

反观方方写日记,无论多么寻常的事儿,不论传遍满天下的话儿,方方都必会写得迂回曲折,冠以"我的医生朋友说","我的教授朋友说","我的同学朋友说","我的导演朋友说"……说完了还打个小括弧,(未知准确否)。

这种言说方式,我学武汉街坊喊"假的"。即便是真事儿也给这种言说方式糟蹋假了。自己都不敞亮,说给别人听就更"隔"。

日记,还是要直赋胸臆。不去正常表达,怎么会有常识呢?

方方的小说,现在还好吗?好长时间不读国内小说了,写这篇读后感时想了想,竟然想不起池莉和方方的区别了。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14:58:10 +0800 CST  


3月8日
线索来了,该查的,就顺着查吧?


在武汉。人们管小孩,叫“伢”。男孩子为“男伢”,女孩子为“女伢”。成人后,“伢”变成了“将”。男人为“男将”,女人为“女将”。不管身份贵贱、职位高低,都是“男将”和“女将”。却没有兵。这种称谓很有意思,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

武汉的女将貌似厉害,其实家里大事,还是多由男将作主。有趣的是,家里但有麻烦,一般会是女将出头。并非男将不行,而是女将天生有保护家里男将的气概。祝武汉所有的女将,三八节愉快!

凭心而论,下沉到小社区的工作人员相当辛苦,几乎就是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得干。

长江文艺杂志还要按期出刊,……本来,我在春节之后,要给他们一部中篇小说,结果最终还是食言。

今天还看到财新记者对香港袁国勇院士的一篇采访文章。袁院士说:“我要讲一个真实说法,我们在武汉到访的地方可能都是‘示范单位’,我们问他们什么,他们就答什么,似乎已准备好。不过,钟南山就异常尖锐,他追问了好几次‘究竟还有没有?’,‘究竟还有没有更多病例?’,‘是不是真的是你们讲这么多的个案?’。但是他们的答案就是:我们正在测试。

财新记者追问道:“你们当时考察武汉医院的时候,主要是哪些人士在场?”

袁国勇院士的回答是:“武汉卫健委、武汉疾控中心、武汉当地医院以及湖北卫健委等人士。”

好了,线索来了。该查的,就顺着查吧!

袁院士在回答记者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科学家永远都不要忽视软情报。


【读后感】师母已呆。我敢说,方方很快就埋头写小说去了,现在已经开始埋伏线了。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18:37:00 +0800 CST  



3 月9日
引咎辞职,从中心医院的书记和院长开始


我想说:湖北和武汉的官员引咎辞职,从中心医院的书记和院长开始吧。

我们很多很多人,懂得无数宏大概念,却不了解基本常识。那些概念,空空荡荡,抓摸不着。就像我们听官员说话,看下发的文件以及阅读报纸文章,经常折腾半天,却不知道核心内容是什么。即使找到了主题,这个主题也多半是个虚的。而无数个实实在在的小常识,都被那些概念压在了语言的土壤之下,冒个芽来都很难。


袁国勇院士说科学家应该重视软情报。我本人是18日开始出门戴口罩,并且要求家里阿姨出去买菜要戴口罩。为什么?就是因为听到了民间诸多“软情报”,于是而倍加小心。

国家卫健委曾在元月14日召开过防疫部署电话会议。我请朋友上官网查询了一下,果然有这样一则消息。标题是:《部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

【读后感】方方的日记里确实提出了很多好问题,值得警醒,反思,改善,不二过。但是我也觉得有些纳闷儿,她日记里任何一句有关疫情的方方面面的话都不不是发自她的口,不是发自她的心,虽然都是经过她的手,她不过是转抄,不过是敲边鼓。你倒是加个按语或者评论啊。

我对方方本人的个人信用也有所疑虑。今天她说:"我本人是18日开始出门戴口罩,并且要求家里阿姨出去买菜要戴口罩。为什么?就是因为听到了民间诸多“软情报”,于是而倍加小心。"

其实,在一月二十七日和三月六日两天的日记里,她对口罩的说法儿是:"元月18日要去医院看望病人,无论如何得戴口罩。可是家里其实一只都没有。突然想起12月中旬去成都,学弟徐旻曾经给过我一只口罩,说成都空气不好。其实武汉空气也好不到哪去,我也习惯了坏空气,所以这只口罩我一直没用。这次算是救了急。庆幸刚好是一只N95。我戴着它去医院,去机场,也戴着它去买口罩。一连戴了几天,的确很无奈。"

所以,她只有一只口罩,是成都同学十二月中旬送她防霾的,与本次疫情无关,与软情报无关。而且方方的日记里多次提及就她一个人吃饭,还有一只狗,根本没有什么保姆,即便有保姆也没有口罩,有口罩也不会是方方18日就給她的。

方方,软情报要准确一点儿哦。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18:37:52 +0800 CST  


方方有可能成为本次疫情中官方失当行为的最大辩护人,她成功的用码头八卦解构了疫情的严肃与悲壮。

46,49,110楼铁的事实白纸黑字证明了方方的八卦与胡闹。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21:38:42 +0800 CST  


方方是武汉的周星驰。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1 21:39:35 +0800 CST  



我不反对方方提出问题,也不反感她的浅薄,我不耐烦她日记的不真诚,看不惯她把严肃而悲壮的大事摆扯成一剧街坊龙门阵。看看我这个帖子里的跟帖吧,说我"愚蠢"道我"错误"的人,也就是爱八卦的水平,八卦一下师娘的小曲儿~写小说的人,不能只有八卦的心。

我也反对任何人借方方日记熬煎疫情里的老百姓,恶言相向,怒色以对,指着对方鼻子叫人家忏悔。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2 11:39:31 +0800 CST  



我得表扬一下关份儿,人家好歹临时抱佛脚看了几篇方方日记才过来杠……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2 14:13:01 +0800 CST  




3月10日

记住,没有胜利,而是结束



本来今年买好了2月6日去海南的机票,今天是返程时间。结果被封在了城里,没能走成。疫情走到今天,这次才能真正说:艰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实在没有想到封城会这么久,上次去医院拿药,以为一个月的足够了,实际上远远不够。还得去医院开药。而且我的手又开始出现问题,几年前,曾经整个手掌开裂,治疗了将近一年,算是彻底治好。可是这些天,突然又从手指尖开始裂口。今天手指的疼痛直接影响到打字。也就无法多写了。



答《骚客文艺》的杂志问:



1、方方:这是日记,是不需要修饰的东西。我手写我心,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内心所想。



2、方方:不相信媒体这说法,也过于偏颇。大的报道,总体疫情走向,还是得看媒体报道。我只是个人感受而已。从我这里看不到大局的东西。



3、“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成了此次疫情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方方:这不是预言,这只是一个事实,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个事实。


5、有人说,此次疫情中,中国作家集体失声,为什么您要出声?尤其是您的日记里面有相当多对不作为官员的指责和对武汉的批评……


方方: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其实有很多本土作家都在记录。此外,每个人记录的方式不同,



6、对您来说,批评意味着什么?


方方:……现在我退休了,他们就是烂成垃圾,也不关我的事。


7、您认可作家除了写作,还应该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吗?


方方:这是个人选择问题。没有应该不应该一说。


8、当初关于批判您的小说,您遭遇了庙堂和江湖两方面的围攻,怎么看?群情汹汹而来。害怕么?


方方:不在乎呀。这有什么好怕的。应该是他们怕我吧?论笔战,我是个职业作家,干的就是写字的事。怎么可能怕他们。他们若拿棍子上门打架,我可能会怕。但他们写文章,这是我的强项吧?你说的所谓江湖,就是那帮极左人士吧?他们的水平太低,文字能力,逻辑判断、思考惯性等,实在是太低呀,我去跟他们写文章争论,也很掉价的。中国这么好的文字,用在他们身上,也很可惜,我还不舍得用来跟他们横扯哩。但官员不同,尤其大官,他有权力在手,就算退休了,他仍然能影响很多人。他们出手来攻击我,我自然是要反抗的。我懒得理那些极左流氓,但这些披着官员外衣的极左,我干嘛不反抗。反抗的结果,不是我输呀,是他们输。他们现在也知道,不好随便去骂一个作家的。你看看以后那些退休高官还敢不敢随便跳出来批一个作家的作品?那是自己把自己搞臭的事。




【读后感】方方今天确定这是"日记",二月初六(2月28日)说是"日记体"写作。方方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读起来这么混乱的原因。对自己的口罩与保姆都搞不清楚的方方,我也不指望她能有什么写作的自觉。


今天方方说:"不相信媒体这说法,也过于偏颇。大的报道,总体疫情走向,还是得看媒体报道。"而在正月二十四(2月17日)日记里,方方却不同意她专业顶尖的医生朋友的话,因为她一向信赖的朋友说的死亡数字竟然与官方消息一致。


今天读了方方日记,对方方了解的多一些了,知道又她写了不少小说,还有很多写作计划,我对方方的了解尚停留在多年以前零碎读的小说选刊。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3 09:35:42 +0800 CST  




以下事情说明方方日记是不可信的:


1,方方日记很长时间一直都侥幸地以为14天就好了,出了正月十五就拐点了。

2,正月十一(2月4日)说:

"对于未来到底有多少人会被感染,其实昨天我的微博中提到的十万这个数:不是所有受感染者都发病。发病的人,可能是其中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我特别追问了一句:是不是尽管被感染,但并不发病,以后就会自己慢慢地好?医生朋友用肯定的语气回答说,是的。"

————这说明方方不信官方数字。

3, 正月二十四(2月17日)方方明确表明不信任官方数字

4,事实上方方日记的内容主要来自"我的医生朋友","我的教授朋友",也有微信群与网上搜索。所有这一切还要经过方方的"日记体"编辑。也就是说,虽然方方坚称自己是在"记录","记录"是她的宗旨,但是她显然分不清自己的日记到底是"感想"还是"事实",用她自己的话说,写得"随性","我手写我心"。

5,方方日记里从来不避讳名人的名字,易中天,唐小禾,张光年,等等,但是"专业顶尖"的"我的医生朋友","我的教授朋友",从来没有出现名字。

而且,一个非常常识性问题即在武汉完成拉网排查后,"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仍然每天更新很多,方方和她"我的医生朋友""我的教授朋友"反反复复讨论了好几天,也不知到底来自哪里。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完全暴露了"我的医生朋友","我的教授朋友"并不是"专业顶尖"的。

然而,方方日记的非常多的内容来源于此。

6,方方18日只有一只口罩,是年前成都同学送给她防霾的,这个事情她在日记里记录了两次。但是3月9日却自诩是根据"软情报"早就准备好了战疫的。

她还说早就給她的保姆戴口罩买菜。问题是她开始只有一只口罩,难道跟保姆轮流戴口罩么?后来她自己买了四只口罩,几个编辑们送给她口罩后,保姆早已经不在她身边了,身边只有一只狗。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前后矛盾,日记的可信性在哪里?


7,  正月初十(2月3日)方方日记写:"只要我们尚且偷生在世,我们就要为他们讨个公道。对于渎职者不作为者不负责者,我们必须一层一层追究,一个也不放过。"

正月二十(2月13日)则"感谢长江日报,你们给憋闷的人们提供了一次畅快叫骂的机会。"当正月二十九(2月22日)出现"汉骂"以后,她用了很大篇幅赞美"汉骂"的形式美,相比却没有多少内容评论汉骂的内容。

这说明方方不过是在"宣泄",她日记的内容多的是街坊邻里的八卦,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非常非常少,而且那些问题疫情之前大多一直存在。


地震来了,一帮人认地震为盟友。现在病毒来了,又认病毒为盟友。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价值观,地震病毒都是你们的亲密盟友。

病毒,你不是孤独在侵犯。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3 13:41:17 +0800 CST  


我觉得,在病毒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

如果在病毒前仍然区分肤色,地位,贫富,官民……这种人是不人性的。如果偏执狂地以为还有什么事情比灭毒祛疫更重要,就随她去吧,绕她远点儿。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3 13:55:18 +0800 CST  


我不阻挠什么,我只是说,做什么都有做什么的道,有轻重缓急。

写日记,要写得有道。

追责,也要追得有道。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3 14:00:11 +0800 CST  


战疫不力,追行政之责。

日记无道,也不能脱免文责。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3 14:02:42 +0800 CST  


回@关粉儿 君153楼


方方用她的最早的口罩当作她的"软情报"的注脚。从她的日记可知18号她就获得软情报了,对不起,从她临去医院时才急匆匆找出成都同学防霾的口罩来看,方方并没有将软情报付诸行动,也就是"保持警惕"的不够。她自己18号戴口罩的事情正好说明不了"软情报"。她以自己的事情为例子,正好印证了武汉中心医院与她一样没有警惕心,然而她显然自夸同时贬别人,这就越不着调了。


说她软情报的警惕之心不够,还在于方方虽然要求"她家里的保姆"(粉儿你无法证明你的猜测,说保姆是钟点工)买菜时戴口罩,可是她家只有一只口罩。如果保姆也确实18号开始戴口罩,那只能方方和她两人轮流戴一只口罩。当方方买了四只口罩之后,她家里就只有方方一个人和一条狗。所以方方说"让保姆戴口罩出门去买菜"是没有可信度的。


方方的口罩与保姆,事情虽小,却足以从中折射方方日记的可靠性。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3 17:16:43 +0800 CST  
3月12日



有人试图要挟警方对我进行打击吗



两百多条对我恶意攻击的文字。我能说什么?这样的人可谓恶意满满,连一丝善都没有。起码骂的和夸的各选一半吧?发表这信帖子的是“今日湖北网”,主管单位是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这是官方的网?不会因为我喊了几声追责,或是“引咎辞职”就来这一招吧?

另一件事就更奇怪了。而且突然之间铺天盖地而来。大意是说,我利用特权,找交警把我侄女送出武汉,弄到了新加坡。

武汉的警察我的确认识不少。我跟很多警察熟悉,这岂不是很正常的事?我认识他们,有急难事,向他们求助,其实也很顺理成章呀……那天刚下了私车禁行令……我咨询时,被告知,肖警官正好休息,可以让他帮忙。我即给肖警官发了短信,他立即答应了。尽管肖警官是辅警,但我一直就是称他为肖警官。……说到底,大概是有人试图要挟警方对我进行打击吧?

今天的恶攻势头来得非常生猛,也是非常令人惊异的:突然有那么多人,集体用同一个话题、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图片、在同一时间来对我攻击,嗯,还有公开举报,通力合作的感觉。这种组织者如果某一天,要煽动他的团队搞起义或是搞点破坏什么的,应该比我写个日记要厉害一万倍吧?这个组织以及他们的团伙,拥有这样的号召力和行动力,说攻击谁就攻击谁,群起而上地针对一些与他们观点不同的个体……

可惜了那么多年轻人。当他们把极左人士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时,他们这辈子恐怕都会在黑暗的深渊中挣扎。





【读后感】方方说话做事欠考虑。比如送侄女回新加坡这事儿吧,1月30日日记里面说当日"交通封锁……我向洪山交管局询问我的车是否可以通行。他们局……于是昨晚派了肖警官将我侄女送到机场。"今天的日记则说是私人短信询问肖辅警,"那天刚下了私车禁行令……我咨询时,被告知,肖警官正好休息,可以让他帮忙。我即给肖警官发了短信,他立即答应了。尽管肖警官是辅警,但我一直就是称他为肖警官。"


还特别强调肖辅警,肖辅警,肖辅警……这有什么值得特别强调的呢,只要程序和手续合法就够了。因为既然"交通封锁","私家车禁行",那么又必须出行时自然而然需要一定的手续。从这前后两天的日记里,看不出来明确的程序。


方方自己又特别解释说肖辅警"用私家车",私人休息时间帮忙送侄女去机场,那么倒是疑问多起来了,肖辅警的"私家车"为什么不禁行呢?按照方方纪委的性格,这不是需要追责的吗?



"有人试图要挟警方对我进行打击吗",这种想法儿太市侩,好像警方是个人的工具似的,方方可以请他们帮忙,别人就利用他们打击方方。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4 08:15:36 +0800 CST  



几种抗疫模式

抗疫过程分为几个环节:

一,边界检查防输入
二,社区隔离防扩散
三,医疗诊治防恶化
四,ICU救治防死亡

中国模式:四个环节全做到,病毒传播路径在物理上隔断。

美国模式:做到三和四,病毒传播路径在医学上隔断。

英国思路:可以接受最少60%英国人感染,认为此时效果最好,全民大多数人有抗体,因此病毒就无法传播。病毒传播路径在人的肉体间隔断。

意大利韩国和伊朗因为无法做到中国模式,所以他们可以算作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的混合模式。

简单说说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基本前提条件有三个:一是普遍深入的基层组织,西方国家没有这个条件。二是医疗组织覆盖广,这一条欧美发达国家更好一些,1000人病床比例更高。三是中国自给自足,差不多所有药品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等都可以自组织起来,这一点即便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容易做到。

在这三个基本前提条件里,一和三的属性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调度"。在组织动员与调度过程中,很多事情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没有做。也有很多事情做得足够快足够好。第二条的瓶颈是床位,氧气,与核酸试剂盒。

"很多事情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没有做",一部分是不知该怎么做,一部分是已经明确了怎么做而做得不好,一部分是已经明确了怎么做而不去做。

那么,"已经明确了怎么做而不去做"的官员,撤换。

"已经明确了怎么做而做得不好",提意见,直接大喊"假的",直接汉骂,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不知该怎么做",是对陌生的病毒还没有认识到位,这时要等一等。

"床位,氧气,与核酸试剂盒"的瓶颈要体谅着等一等。

还有做得很好的,也要大大方方点个赞。

我对方方日记的总体看法是:

既没有汉骂的痛快,也没有条分缕析的明快,也没有作家特有的人性底色,学会包容与等待那些不得不等待的事情,而且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在见识,包容,与切实感受上超过网文。

但是市侩气远远胜过网文,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是喜欢那种"叫骂""宣泄":

1,甚至好像是利用病毒,与病毒结盟以打败一部分人,确立一部分人。

2,方方自己声称有很多专业顶尖的医生朋友与教授朋友,完全可以就事论事給老百姓更好的讲解注意事项,她却热衷于街坊八卦。

3,公开不信任官方数据,而自己的数据来自自己的"随性"的想法。

4,方方高呼查办不作为的庸官,其实庸官的查办速度是超音速,比方方的呼声更快更强,远远超出方方日记的范围。方方日记仅仅是泛泛而喊,没有哪个环节出了什么问题,因为日记里喊的事情没有一件是方方首先发出来的,因为她都是搜罗整理网上资料而已。

5,有事情直截了当写出来,哪个事儿做得不好,哪个事儿做得不够,直接喊出来。别凭着激情給某个阶层喝倒彩,伤了努力做事的士气。


总起来说,我的看法就是一句话:我不反对任何人提任何意见,我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她或他的意见是否有利于高效率地"做事"。方方日记的方式太市侩,好贪便宜,不是在做事。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4 13:37:52 +0800 CST  

嗯?

楼主 段干末  发布于 2020-03-14 13:47:15 +0800 CST  

楼主:段干末

字数:91828

发表时间:2020-03-09 17:02: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7 02:32:08 +0800 CST

评论数:14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