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掩面人

“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好像是指无宵节丢失英莲后甄家夫妻二人的伤心痛苦,其实不是。因为谁家父母丢了孩子,没有不伤心痛苦的,人之本性,无法“喝醒”。
两句批语是对偶句子。意思是南直召祸的主观原因,就是父母的痴心。父母,即曹家祖上曹玺曹寅等,他们对皇室过于痴心,才酿成这场灾祸。“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意为大家不要像我家前辈一样,痴心奉事皇室,那是没有好结果的。
葫芦庙起火的原因是和尚炸供。炸供本为敬神,结果反遭神谴。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09 15:15:51 +0800 CST  
“箕裘颓堕皆从敬”(第六回《好事终》),作者认为当年曹家获罪,根源是过于“敬上”所致。“父母之痴心”表现在皇上过于忠诚,胡虏本是外人,祖上对他们抱着幻想,以为依靠皇室能保子孙后代长久富贵,犯了一个大错误。
附带说,亏空公款,在任何朝代都是大罪。雍正皇帝查办李曹两家,并不算冤案。红楼作者的看法,未必能得到史家认可。但此处是研究红楼梦,只能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并非评论历史。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09 15:16:47 +0800 CST  
甄士隐只在第一回现身,后文再未写及。曹頫罹罪以后,再无任何记载。正如第四十八回的石呆子案。
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曹頫很像石呆子,亏空官银“变卖家产赔补”后不知是死是活。但他应该没有死。
第五回判词“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是作者曹氏自述遭遇。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甲戌本夹批: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显然是曹家罹罪后的感慨。曹家犯事后,亲戚朋友们都怕受株连不敢出来说话。“偶因济刘氏”,刘氏即“流逝”,死去的人。意思是曹家上辈偶然结识了乾隆的祖父已经“流逝”的康熙,并为康熙出过力效过劳。由于曹玺曹寅对皇室有功绩,在亲王贝勒中口碑甚好,因此才有“恩人”主持公道说情解救。雍正皇帝也有所顾忌,对曹家后人手下留情,曹頫得以保住性命。这才同上联“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两句衍接得上。根本没有巧姐这么个人,“巧”跟上句“偶”一样是修饰“遇”的状语。偶结金玉姻缘为因,犯事后有人相救是果。红楼梦曲子末尾的《留馀庆》即“留余庆”——留下我的性命值得庆贺,是“大不幸之中又大幸。”(二十六回)。“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娘亲”指曹玺曹寅等,上辈积下了德,我才没死。
画中的“荒村野店”,就是第十五回打尖的山村野店。省亲回中《杏帘在望》诗中的“在望有山庄”,说的是一回事。“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就是那个二丫头。比喻曹家由贵族沦为平民。
有人一定会反驳,书上明明写着有巧姐,怎么你说没有呢,睁着眼瞎说!不要性急,在下慢慢道来。
传统戏曲舞台上,没有台词的婴幼儿一般不用真人扮演,而用道具代替。《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怀里抱着的孩子,就是一个布娃娃,哭声用喇叭配音,它只是为骗取萧太后金鈚令箭完成探母剧情的道具,杨四郎根本没有孩子,连他本人历史也无记载。同样,《石头记》中的巧姐也只是道具,用来作譬喻的。
譬喻谁呢?就是作者,看一看曹頫的经历就知道了。
曹頫本是曹宣的儿子,父亲一直在北京做官,跟江南织造亏空公款案扯不上关系。命运往往跟人开玩笑,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因病身亡,继任江宁织造的是曹寅的儿子曹颙,“可巧”曹颙上任二年就死了。曹寅再无儿子,此时由曹寅的妻兄李煦表奏,将曹頫过继给曹寅当儿子,并接任江宁织造,当时曹頫还是个不大懂事的娃娃。过了几年康熙死了,“可巧”雍正上台,处治几家织造的亏空公款案,曹頫就这样糊里糊涂当了替罪羔羊。
巧姐生在七月初七,民间说法是个哭泣的日子。曹家倒霉的时候全让他“可巧”赶上了。所以雍正在书中化名“可儿”,曹頫化名“巧姐”,第四到第八回写了很多“可巧”字样。
那为什么把巧姐写为王熙凤的女儿呢?这一方面是为了迷人耳目故意制造错觉,另一方面也是个譬喻。现代人常把国家比做母亲,苏联人的歌曲里有斯大林是“导师和父亲”的歌词,都是譬喻。古代皇上就是子民的父母,民众全由他来管教。王熙凤要红玉当她的乾女儿,林黛玉的父亲是林如海,用的都是譬喻写法。
注意书中第二十七回和第二十九回都提到巧姐和大姐,分明是两个人。第二十九回写“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可见巧姐比大姐大几岁,其余场合只有大姐儿。汉族妇女缠脚,故名巧脚儿。满族妇女天足,故称大脚儿。巧姐比喻汉族,大姐比喻满族。作者在罹罪后,觉悟到原来自己跟皇室不是一家,史湘云分不清“爱”和“二”,爱氏本是二姓外人,红楼梦曲《乐中悲》是认错亲了,《终身误》是嫁错人了。所以作者又从大脚满族(大姐儿)转换为小脚儿(巧姐儿),回归到中原汉族平民队伍里了。

雍正驾崩后新皇即位,书中写为“庚黄”即更皇,曹家盼望着出来像冯唐一样的人,给曹家平反官复原职重振家业。可惜曹家一贫如洗,无钱送礼托关系。因此“更皇”就像看了一张春宫画,白白兴奋了一场。(第二十六回)
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甲戌侧批:四字有文章。人生离聚亦未尝不如此也。]。(第十五回)
二丫头望着远去的灵车,心中只有绝望与无奈。这就是作者曹某人在雍正驾崩后的心境。

曹某人罹罪后的境况,分散写在不同人物身上。不知道姓名的二丫头(第十五回),压在茗烟身下“写不出”名字的卍儿(第十九回),以及长二十八回妓女云儿——史湘云的后半生。…………曹家过着妓女一样的屈辱生活。
甄士隐后来是“悬崖撒手”出家了。但此书不能看正面,反面看并没有出家,而是隐居写小说去了。
士隐便笑一声走罢![甲戌侧批:如闻如见。甲戌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第一回)
再看第十二回:
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庚辰夹批:自甄士隐随君一去,别来无恙否?]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生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一面叫,一面在枕上叩首。众人只得带了那道士进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妙极!此褡裢犹是士隐所抢背者乎?]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明点。]
批语提醒:跛足道士装《风月宝鉴》的褡裢,就是第一回末尾甄士隐背走的褡裢。第十二回道士从褡裢里面取出《风月宝鉴》这本书来,可见此书就是甄士隐写的,最起码也是两人合写的。因此甄士隐并没有出家。出家是个比喻,就是跟社会断绝关系,隐居写书去了。跟着道人走了,“道人”即“说人道人”,道士即“道事”,即编故事。
“甄士隐”即“真是隐”,出家是假的,真的是隐居。批语“悬崖撒手”则是跌入深渊之意。
关于甄士隐隐居写书,第二十一回有一段隐晦文字;
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庚辰夹批:二字奇绝。多少娇态包括一尽。今古野史中无有此文也]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也好]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原俗]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好极!趣极]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花袭人三字在内,说的有趣]………
这一日,宝玉也不大出房,[庚辰夹批:此是袭卿第一功劳也]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此是袭卿第二功劳也]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看书解闷,或弄笔墨,[此虽未必成功,较往日终有微补小益,所谓袭卿有三大功劳也。]也不使唤众人,只叫四儿答应。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
蕙香二字,与花袭人同义。这个排行老四的丫头,宝玉说她是晦气。晦气偏偏让曹家遇上了,“四儿”雍亲王登上龙位。此人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和批书人一辈子都被他害苦了。世人读红楼梦是抱着欣赏和消遣的心态,是一种艺术享受。但批书人只有“抱恨”。注意第七十六回妙玉的诗“衾倩侍儿温”,“侍儿”即“四儿”,小说里把老四写为丫头,让他叠被铺床。

此回批文写袭人的“三大功”是个反语,指的是龙衣人对《石头记》的创作有三大功。“不大出房”,就是与社会隔绝,龙衣人惩处曹家是第一功,给作者提供了独居的条件。第二功是“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即不跟人交往,不通庆吊,这种状况最适合创作写书;普通人没有这样的条件;第三功就是“看书解闷,或弄笔墨。”就是写小说来解闷。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此纣王,楚怀王,秦王,这些人对文化都是有功的。是他们给那些有才华的文人创造了写作条件。汉武帝对司马迁处以宫刑,他才写出《史记》来。汉武帝也对《史记》的创作有功、
曹某人怎样写出《石头记》来的呢?也是袭人——穿龙袍的人之功。也就是后面的四儿,排行老四那个人,雍亲王。没有穿龙衣的给作者创造条件,就不会有这本书。



如果认为《石头记》作者不是曹霑而是曹頫,也未必正确。第一回批语说本书就是“一部鬼话”。第七十八回的《姽婳词》,是儿子构思父亲执笔写成的,石头记很可能是曹頫与曹霑父子两人的共同创作。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梦幻就是创作构思过程。写小说的构思时,大脑活动跟做梦相似。构思的内容就是甄士隐的梦。梦中是蠢物入世绛珠还泪,批语“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这本书是用血泪写成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按蔡义江先生说,批书的老先生保存着《石头记》书稿。可能就是曹頫。曹頫是罪余之人,带过枷号,社会上名声臭了。人们怕受牵连,不愿意跟他交往。本人也自惭形秽没脸见人。再加上年老有病行走不便,过着不会亲友不通庆吊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切事情全由儿子(或侄儿)曹霑出面,人们把他渐渐遗忘了,好像世上没这个人一样。
老头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能解开书中“荒唐言”背后真谛的人,即读懂书中真正寓意的人才是知音,才能跟作者产生共鸣。读不懂的人尽管你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说的头头是道,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因此“哭成此书”也有悲叹“能解者”很少之意。“能解者”只有批书的老头和写作圈内几个人。下文的脂砚,既批书当然也是知音,他也支持或参与了书的创作,有可能是“芹”的同辈。
从“哭成此书”一句,可以基本断定《石头记》已经写完了。没写完一般不会用“成”字。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壬午年即乾隆二十七年,这年“芹溪”“泪尽而逝”死了。“书未成”三字似与“哭成此书”有点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哭成此书”是指底稿已经写成;“书未成”是指书没有刊印成本。
“书未成”不是说书没有写完,到甲戌年乾隆十九年已经“披阅十载”了,到“芹”逝世时,二十多年时间了,书早写完了。
既然写完了为什么说“书未成”呢?写书的目的是传给世人,不是为了死后往棺材里放。而私下手抄传阅是不可靠的,极有失传泯灭的可能,只有只有刊版印刷,才能有广泛的读者群,以至流传后世。因此把书稿付坊刻印是父子二人的终生愿望。
但是曹家是罪余之人,帮助罪犯后人写的书稿付坊刻印,弄不好会掉脑袋的,谁愿意担这样的风险呢?所以一直到甲午乾隆三十九年,书还只是手抄本,未能刊印。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老头常痛哭流涕,哭他的儿子,想自己也是风烛残年,不久人世了。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还是说印书的事,一直到甲午年,儿子死了十多年了,书还没有刊印。他想起书中的癞头和尚带石头幻形入世,空空道人将故事拿去传人,那只是作者的艺术想像。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把《石头记》手抄本印刷出版?恐怕没有。这是多么令人惆怅的事!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 是书何本 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一芹一脂”——“脂”即批书马甲为“脂砚”的人,此时“脂”“芹”两个年青人都死了。“芹”和“脂”在世时,曾四处奔走试图实现《石头记》刊印出版,但失败了(参看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只留下我这个将死的老头了,出书无望。如果老天爷有眼,再出来像芹溪和脂砚的一两个热心敢担当的人,把手抄本变成刻印本,那有多好!
如果理解为“造化再出一芹一脂”来写完全书,那不是说胡话吗?要说续写完全书,批书人老先生自己最为合适。其它任何天才都无法完成别人的文学创作,既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下文“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也就荒谬不通了。所以“惟愿造化再出一芹一脂”,只有解释为盼望出来个热心的有能力的人把书稿付坊刻印才合情理,“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文理才通。
“是书何本!”一般解为“幸”字写错了,大可商榷。“幸”与“本”字形相差很大,识字者决不会写“幸”为“本”。“是书何本”是“这书何时能出印刷本”的意思,因为写本人的内心活动,无需外人看懂,省略了几个字。书稿什么时候才能出刊印本?——希望渺茫。即使有那么一天,我这个老头估计不在人世了。
“余二人”,指老先生和死去的“芹溪”两人,当为父子两人。老先生估计自己有生之年是等不到书的刊印了。但死后如果老天有眼,“再出一芹一脂”,即遇到一两个爱好文学且有能力的人把书付印,假如真有刊印出版那一天,我与芹两人听到这个消息,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没有什么遗憾了。
“余二人”就是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已逝的“芹”,一位是风烛残年长辈老人。如果理解为夫妻两人,无法说通。如果认为“余二人”是老头夫妻两人,老头的老伴未必把书稿视为命根子,“大快遂心”毫无根据。如果认为“余二人”是“芹”和“脂”夫妻二人(周汝昌先生说),写批语的脂砚是曹霑的妻子,那“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就是“愿造化主再生出一个芹和我来”,自己活着还希望再生出一个自己,不像人说的话。曹霑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曹霑的妻子也不会太老,“九泉之下”也不合情理。
至于“芹溪”是批书人的儿子还是侄儿,“脂砚”真人是谁?对不起,本人没有研究这个的能力。
另外,“甲午八日泪笔”,也可能是指甲午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节也是怀念亲人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过节老头想起芹溪,只写了“八日”把“腊月”省略不写了。
批语盼望的“一芹一脂”两人,就是后来的程伟元和高鹗。他们在乾隆五十六年将石头记手抄本用活字印刷出版,书名用《红楼梦》。从此以后,红楼梦成为名著广泛流传。作者“余二人”在九泉之下,应该大快遂心了。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1 16:48:06 +0800 CST  
蠢物
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意思是:真事就隐藏在梦中石头里,石为蠢物,石头即“蠢物”二字之头——蠢字。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甲戌侧批: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岂敢岂敢】性却稍通,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3 15:44:36 +0800 CST  
注意此段文字不厌其烦使用“自恨粗蠢”“弟子蠢物”“质虽粗蠢”“如此质蠢”,看似重复,就是强调这个“蠢”字的重要。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3 15:44:59 +0800 CST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
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4 18:41:08 +0800 CST  
甄士隐梦中又一连用了五个“蠢物”,第一回.总共写了八九个“蠢”字。提醒看官,“石头”“石上”,都是一个“蠢”字。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4 18:41:33 +0800 CST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甲戌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6 16:16:17 +0800 CST  
“石上是何故事”,“石上书云”“石上所记之文”,正文批语连用三个“石上”,暗示“石上”即“蠢物”头,书中文字故事,都是写三人一日二虫,跟“石头记”三字义同。
石=蠢物 石上=蠢物之上=蠢=三人一日二虫

甄士隐梦中又一连用了五个“蠢物”,第一回.总共写了八九个“蠢”字。提醒看官,“石头”“石上”,都是一个“蠢”字。“蠢”字拆“三人一日二虫”。三人,指跟作者都有一面之缘的三位清帝。
“春”为“三人日”,康熙名玄烨,三人中一日。他是清帝中出类拔萃的,出于其它胡虏之上。书中有个人物叫元春,玄烨曾给曹家带来春天。
雍正名胤禛,跟秦王嬴政音近,秦王嬴政称始皇后也是坐了十二支,因此以“秦”代之。“秦”字“三人禾”,“禾”在“三人”之下。
乾隆名弘历,作者认为他跟“秦”差不多,故以“三人木”代之。“三人木”,比“秦”只少一笔,即跟秦相似,差不了多少。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6 16:16:50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6 16:18:39 +0800 CST  
甄士隐与“蠢物”“倒有一面之缘”,即作者曹家跟三位清帝都有“一面之缘”。 由此推论,甄士隐不可能是写曹霑,只能是曹頫。困为曹霑跟康熙无缘,雍正间年龄尚小。而曹頫,与三个人——“一日二虫”都打过交道。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18 16:46:16 +0800 CST  
泪笔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25 18:03:47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25 18:05:24 +0800 CST  
按蔡义江先生说,批书的老先生可能就是书的作者之一曹頫。曹頫是罪余之人,带过枷号,社会上名声臭了。就像上世纪“四清”“文革”中戴帽回乡改造的坏分子一样,人们怕受牵连,不愿意跟他交往。本人也自惭形秽没脸见人。再加上年老有病行走不便,过着不会亲友不通庆吊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切事情全由儿子(或侄儿)曹霑出面,人们把他渐渐遗忘了,好像世上没这个人一样。
老头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能解开书中“荒唐言”背后真谛的人,即读懂书中真正寓意的人才是知音,才能跟作者产生共鸣。读不懂的人尽管你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说的头头是道,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因此“哭成此书”也有悲叹“能解者”很少之意。“能解者”只有批书的老头和写作圈内几个人。下文的脂砚,既批书当然也是知音,也支持或参与了书的创作,有可能是“芹”的同辈。
从“哭成此书”一句,可以基本断定《石头记》已经写完了。没写完一般不会用“成”字。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1-25 18:06:27 +0800 CST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壬午年即乾隆二十七年,这年“芹溪”“泪尽而逝”死了。“书未成”三字似与“哭成此书”有点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哭成此书”是指底稿已经写成;“书未成”是指书没有刊印成本。
“书未成”不是说书没有写完,到甲戌年乾隆十九年已经“披阅十载”了,到“芹”逝世时,二十多年时间了,书早写完了。
既然写完了为什么说“书未成”呢?写书的目的是传给世人,不是为了死后往棺材里放。而私下手抄传阅是不可靠的,极有失传泯灭的可能,只有只有刊版印刷,才能有广泛的读者群,以至流传后世。因此把书稿付坊刻印是父子二人的终生愿望。
但是曹家是罪余之人,帮助罪犯后人写的书稿付坊刻印,弄不好会掉脑袋的,谁愿意担这样的风险呢?所以一直到甲午乾隆三十九年,书还只是手抄本,未能刊印。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2-01 11:11:13 +0800 CST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老头常痛哭流涕,哭他的儿子,想自己也是风烛残年,不久人世了。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还是说印书的事,一直到甲午年,儿子死了十多年了,书还没有刊印。他想起书中的癞头和尚带石头幻形入世,空空道人将故事拿去传人,那只是作者的艺术想像。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把《石头记》手抄本印刷出版?恐怕没有。这是多么令人惆怅的事!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2-13 19:15:46 +0800 CST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 遂心于九泉矣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2-16 11:09:53 +0800 CST  
“一芹一脂”——“脂”即批书马甲为“脂砚”的人,此时“脂”“芹”两个年青人都死了。“芹”和“脂”在世时,曾四处奔走试图实现《石头记》刊印出版,但失败了(参看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只留下我这个将死的老头了,出书无望。如果老天爷有眼,再出来像芹溪和脂砚的一两个热心敢担当的人,把手抄本变成刻印本,那有多好!
如果理解为“造化再出一芹一脂”来写完全书,那不是说胡话吗?要说续写完全书,批书人老先生自己最为合适。其它任何天才都无法完成别人的文学创作,既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下文“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也就荒谬不通了。所以“惟愿造化再出一芹一脂”,只有解释为盼望出来个热心的印书人才合情理,“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文理才通。
“是书何本!”一般解为“幸”字写错了,大可商榷。“幸”与“本”字形相差很大,识字者决不会写“幸”为“本”。“是书何本”是“这书何时能出印刷本”的意思,因为写本人的内心活动,无需外人看懂,省略了几个字。书稿什么时候才能出刊印本?——希望渺茫。即使有那么一天,我这个老头估计不在人世了。
“余二人”,指老先生和死去的“芹溪”两人,不是夫妻二人,当为父子两人。老先生估计自己有生之年是等不到书的刊印了。但死后如果老天有眼,“再出一芹一脂”,即遇到一二个爱好文学有能力的人把书付印,“是书何本?”——假如真有刊印出版那一天,我与芹两人听到这个消息,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没有什么遗憾了。
“余二人”就是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已逝的“芹”,一位是风烛残年长辈老人。如果理解为夫妻两人,无法说通。如果认为“余二人”是老头夫妻两人,老头的老伴未必把书稿视为命根子,“大快遂心”毫无根据。如果认为“余二人”是“芹”和“脂”夫妻二人(周汝昌先生说),写批语的就是脂砚,那“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就是“愿造化主再生出一个芹和我来”,自己活着还希望再生出一个自己,不像人说的话。曹霑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曹霑的妻子也不会太老,“九泉之下”也不合情理。
至于“芹溪”是批书人的儿子还是侄儿,“脂砚”真人是谁?对不起,本人没有研究这个的能力。
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曹霑下世“壬午除夕”当是“癸未除夕”。对此小尘土无发言权,尊重学者意见。因为写批语时事隔十年,老头记不清了,儿子是羊年死的,错记成马年了。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2-16 11:11:09 +0800 CST  
甲午八日泪笔
“甲午八日泪笔”,有人认为是“甲申八月泪笔”的误书,其实不是误写。古代再穷的人家,也会有一本皇历,就算没有皇历,今年是马年羊年成年人都会知道。“甲申八月”,芹溪逝去七个多月,去年(羊年)大年三十的事,怎么会错写成前年(马年)的事呢?亲人死去七个多月会记错,记成十九个月?根本不可能的事!如果“日”字不是误书,“甲申八日”为甲申年正月八日,亡人刚死了八天,更不会把羊年错写成马年——“壬午除夕”。
只有“甲午八月”或“八日”才合常理。到了甲午年,亲人死了十多年了,是哪年死的?记不清了,大概是壬午年吧,所以把“癸未除夕”误书为“壬午除夕”了。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2-17 09:51:58 +0800 CST  
另外,“甲午八日泪笔”,也可能是指甲午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节也是怀念亲人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过节老头想起芹溪,只写了“八日”把“腊月”省略不写了。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8-02-18 19:27:25 +0800 CST  

楼主:微尘土

字数:379

发表时间:2015-11-10 15: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4 12:38:33 +0800 CST

评论数:6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