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掩面人

谁是红楼掩面人?

《石头记》开头反复声明“不敢干涉朝廷”,“毫不干涉时事”,其实全是假话。因为脂评本的批语就在打正文的嘴巴。庚辰本在为凤姐攒金作寿一回中写:“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批书人在第三十七回又写:“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这就说明甲戌本凡例和第一回中反复声明不干涉时世的正文,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而已。
《石头记》并不是一本光写爱情故事的书,毛泽东先生喜爱红楼梦,说它是一本“政治小说”。其实作者在正文中也多次透露,本书含有故事以外更深刻的寓意。第十二回就通过跛道人的嘴说,《风月宝鉴》“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批语更是强调“此书原系空虚幻设”,“此书表里皆有喻也。”就是说:读此书不能看表面文字,读懂背面的隐喻,才能领会书的主旨。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1-10 07:40:00 +0800 CST  
曹雪芹写书用的是幻笔,即隐晦曲折的笔法。一方面为了瞒过御用文人,装出只谈风月不涉朝政的姿态,同时又担心世人全看不懂,世人没人能看懂,岂不是把多少年的心血白浪费了?这就使作者陷入两难的境地。第一回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道出了这种担心。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1-14 08:08:06 +0800 CST  
第二回里写了一个智通寺,智者能通事之意。批语写“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有意思的是,书中水月庵的两名尼姑,一个叫智能,一个叫智通。她们的师父叫净虚,净虚就是说故事全是假的。
第七十八回有一篇《芙蓉诔》,作诔文前男主角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了一大段文字,其实是作者借贾宝玉的嘴给《石头记》写的前言。“前言”中声明这本书是用了屈原写楚辞的手法。屈原的《离骚》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用香草美人来比喻朝中大事,屈原把自己与同僚都比作美女,发泄心中的愤怨。石头记也一样,正如清朝二知道人说的:“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而发之。”
石头记虽是小说,但却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讽喻传统。先秦《诗经》赋比兴的写法,就是借物咏怀,看起来是写情写景,其实是发泄对社会不满,暗中讥剌朝廷。
后代很多文人也继承了先秦诗歌譬喻的传统。唐诗中有朱庆余的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笔者当年乍读此诗,以为是描写一位新婚女子的娇态。后来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和《唐诗三百首》的注释,才知道这首诗原来全是譬喻。临近考试了,朱庆余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当时的大官张籍看,并附了此诗。诗的意思是,您看我的文章怎样,合乎当前文坛时尚吗?张籍回诗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也全是用的譬喻。
后人欣赏这首诗,知道一点朱庆余的生平,他什么时候参加科考的,考中了没有,唐时科举是怎样进行的,对理解作品是有帮助的。但认真探索这首诗的“真事”,考证朱庆余何时娶妻,妻子名叫什么,长得美不美,公婆待她怎么样,以至研究唐朝女性怎样化妆打扮,那就走到岔路上去了。当代红楼梦研究正犯了这样错误。
胡适说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当然没错。不光红楼梦,绝大多数的写实小说都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但是如果把书中的故事认为是曹家的败落过程,那叫正看风月鉴,永远找不到北。学者们提供的资料证明,曹寅与其妻兄李煦,并不是像和珅一样的腐败官员,都是人品正直有素养的人,曹寅只有一个儿子曹颙,曹寅死后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接任后二年多就死了。曹頫本是曹宣的儿子,曹颙死后过继给曹寅为子继任织造官位。雍正五年,曹頫因曹寅在任时亏空了大量公帑等原因被抄家籍产,沦为平民。曹頫是个罪余之人,他处世一定是规规矩矩本分做人,怎么会像书中贾赦王熙凤那样骄奢淫佚飞扬跋扈呢?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1-17 09:06:46 +0800 CST  
真正曹家败落的原因不是自家的腐败没落,而是作者的先人曹寅埋下的祸种。按书中描写与红学家提供的资料,曹李两家亏空大量库银的原因,并非中饱私囊,主要用于康熙南巡的侈糜花费和诸皇子的勒索。雍正登基后,出于整顿吏治和清除政敌的需要,立即着手查办几家织造的库银亏空。书中第一回有生动的比喻文字: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1-24 09:28:56 +0800 CST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甲戌眉批: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1-24 09:29:48 +0800 CST  
批语“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甲戌本第一回这条眉批就能解开红楼主旨之谜。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1-24 09:30:35 +0800 CST  
南直,南直隶,习惯指江南省。召祸,指雍正初年江南几家织造的亏空库银案。此案历经数年,牵涉到的有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江宁织造曹頫。葫芦庙着火的文字隐喻这个案件,是很多红楼梦研究者的共识。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1-26 09:18:52 +0800 CST  
“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好像是指无宵节丢失英莲后甄家夫妻二人的伤心痛苦,其实不是。因为谁家父母丢了孩子,没有不伤心痛苦的,人之本性,无法“喝醒”。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10 08:50:52 +0800 CST  
两句批语是对偶句子。意思是南直召祸的主观原因,就是父母的痴心。父母,即曹家祖上曹玺曹寅对皇室过于痴心,才酿成这场灾祸。“喝醒天下父母”用意为大家不要像我家前辈一样,痴心奉事皇室,那是没有好结果的。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12 08:40:36 +0800 CST  
第一回的葫芦庙着火的描写和批语,给看官指出了一条走出红楼迷宫的路径,沿着这个方向,就能解开书中大部分谜团。因为作者既是曹家后人,书又是自叙家事。曹家最难忘记的大事就是雍正五年的抄家,说白了石头记就是写跟大清皇室的恩怨情仇。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15 08:56:10 +0800 CST  
大纲目


红楼梦好比一道数学难题,作者好比出题的老师。老师担心学生们全解不开这道难题,所以讲了好多提示来启发诱导,这就是“点睛”正文和关键批语。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17 09:13:37 +0800 CST  
第七回写到秦钟上场时,甲戌本有一则批语:
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是《玉台新咏》里收录的两句古诗。批书人说这两句是《石头记》全书的大纲目。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19 09:12:30 +0800 CST  
什么是书的大纲目呢?就是作者写作的提纲。以《三国演义》为例,内容写的是公元三世纪前后的“乱世”,那是一个战乱迭起英雄辈出的年代。小说写了黄巾之乱,董卓入京,十八路诸侯,官渡战赤壁战等无数战争场面,后来又是三国鼎立,魏代汉晋又代魏……诸多复杂纷乱历史事件。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心中有个纲目,那就是汉为正统,乱汉者篡汉者皆贼也。刘备是汉王之后,作者的立脚点和同情心一直在蜀汉这一边。写到刘备就像写自家人一样,什么桃园结义,五虎上将,诸葛神人……全是溢美之词。虎牢关三个人打人家吕布一个,本来不怎么光彩,还要夸为“三英战吕布”。关羽投降了曹操,后来又叛曹归刘,这样反复无常的行为,也美化为忠义无比千古流芳的佳话。《三国演义》的纲目就是“汉”和“贼”两个阵营,蜀汉是正方,曹操孙权等就是反方或对方。可见“纲目”并不是事件的真实,而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尤其是文学作品,描人叙事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这就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22 08:54:59 +0800 CST  
《石头记》这则批语启示看官:《石头记》也有互相争斗的两方,就是“名玉”和“姓秦”的两大阵营。“未嫁名玉”即没有出嫁名字叫玉的人,如黛玉,妙玉,红玉,玉钏儿等人。“来时姓秦”的有秦可卿,秦钟,秦业等人,“姓秦”的前面有“来时”两字,说明是外来人,不是自家人。批语说这两大方阵是书的大纲目。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22 15:07:15 +0800 CST  
先搁住“名玉”不说,单说“姓秦”的。第五回贾宝玉做梦的场所在秦氏家。秦氏房中摆设铺陈,全是历史上传说中帝王将相家的东西。批书人说是“设譬调侃耳”,“别有他属余所不知”。 这个批书的什么都知道,会不知道秦氏房中的摆设是什么用意?批语又写“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批书人知道但不能说,为什么呢?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24 09:10:47 +0800 CST  
太虚幻境的女子档案和红楼梦曲子全用秦氏来压轴,这还不算,更为难解的是警幻仙姑许配给宝玉的仙女,她的名字竟然跟秦氏小名一样,这又有什么用意呢?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24 18:48:30 +0800 CST  
从第七回到第十六回,作者用浓笔重彩或明或暗突出秦氏和秦钟这两个人物。尤其是秦可卿,她不仅是重中之重,还是一个带有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解开秦氏之谜,是解开红楼之谜的一个突破口。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26 08:59:27 +0800 CST  
十二支

石头记并不是一本永远读不懂的天书,也不是一道无解的数学题。它既然是人写的,作者当然也不愿意世上没人看懂,所以总有一天会解开这个谜。解不开的原因是找不到一个突破口。如果找到一个突破口,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所谓“真事隐去”,并不是没有写,而是像捉迷藏一样秘密就在书里,只是人们没有注意罢了。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27 17:11:56 +0800 CST  
甲戌本的凡例写:
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晴。
这是脂批点出石头记的一只眼睛——十二支。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29 07:54:06 +0800 CST  
甲戌本的凡例写:
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晴。
这是脂批点出石头记的一只眼睛——十二支。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15-12-31 17:54:17 +0800 CST  

楼主:微尘土

字数:379

发表时间:2015-11-10 15: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24 12:38:33 +0800 CST

评论数:6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