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草木(连载)

@象予独行者_ 607楼 2013-01-28 12:25:40
好多在田野里都见过,才知道名字。但一次记不住
-----------------------------
我这里只能参考,多看实物几次就能记住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01 19:44:55 +0800 CST  
0130、稻槎菜
稻槎菜,菊科(Compositae)稻槎菜属(Lapsanastrum),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动手写稻槎菜时,才发现自己以前都把槎读成了chuó,而正确的读音是chá。记得以前查过,不知哪个环节上出错了,也许只是自己记错了。
《中国植物志》说稻槎菜是“一年生矮小草本,高7-20厘米。”,它确实又矮又小,20厘米可能是它包括花葶、花序的极限高度了吧,反正我见过的稻槎菜一般远远低于20厘米,也就10厘米多一点。稻槎菜矮小得让一般人往往忽略了它,我却在对辩识植物感兴趣以后较早地在正值花期时“发现”了它。这是很自然的事,关注了,那些差别和个性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2006年3月16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我算是知道了它,但当时别人告诉我的名字“稻搓菜”,这一错误延续了一段时间。

在金华,稻槎菜多见于稻田、菜地,路边也有,但不多。
2007年2月13日,我在金华城西南330国道边的菜地里见过特别大的稻槎菜,中间花葶很粗,周围全是花,看上去有些另类,可能因为是菜地里施了化肥有缘固?
据我看到有限的植物而言,稻槎菜与菊科其他大多数植物相比,好像是造物偷懒的产物,显得很简单。叶简单:基本上是基生叶,少数茎生叶,叶片或裂或不裂,变化也不大,大致总是那样的形状;花简单:总苞片层数和数目都不多(有些菊科植物总苞片非常繁复),花全是舌状花,数目也不算多(一般也就10枚左右)。总之,它的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简单。但简单中也有精致,舌状花先端有5个齿,像雕刻出来;花柱分枝先端2分岔并曲卷,褐色的花药在花柱分枝下包裹着花柱……

查找稻槎菜这个名字的来源时,总记得自己似乎在哪儿看到过有关说法,与稻有关。查《本草纲目》、《植物名释札记》、《植物古汉名图考》中都没有。在网上找了半天,所见都说是始载于《救荒本草》,并有引文:
“《救荒本草》:生稻田中,以获稻而生,故名。似蒲公英叶。又似花芥菜叶,辅地繁密,春时抽小葶,开花如蒲公英而小,无蕊,乡入茹之。”
(上面是我在某网站找到的原文,明显有两个错字,“辅地繁密”应是“铺”,“乡入茹之”,应是“人”。)
粗看,自己觉得文字是《救荒本草》的风格,但查自己的《<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索引里找不到,把全书翻了几遍,也没找着。细看网上几处的资料,一般都是引用上述据称是《中华本草》的内容。看来网上的错误始于《中华本草》,但到新浪共享资料找电子书,未找到全的,所以不能确证是《中华本草》原文如此。正感觉有些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想到还没查过《植物名实图考》,一查,有了:(《<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张瑞贤等校注,P106)
“214.稻槎菜
稻槎菜,生稻田中,以获稻而生,故名。似蒲公英叶。又似花芥菜叶,铺地繁密,春时抽小葶开花,如蒲公英而小,无蕊,乡人茹之。
雩娄农曰:江湖间多野蔬,而地卑湿薀孽生蛆。又虺蜴所径窦,故挑菜者有戒心焉。稻槎菜生于稻之腐余,其性当与谷精草比。吾乡人喜食之。《救荒本草》所列皆山野中物,采录亦弗及。每忆其黄花绿茎,绣塍铺陇,觉千村打稻之声,犹在耳畔。”
原来如此,那段引文是《植物名实图考》里的,而且吴其濬明明已经说了:“《救荒本草》……采录亦弗及。”怎么还有人把那段话当成是《救荒本草》里的?图谱看着也像是稻槎菜,但是吴其濬说花“无蕊”,与我见到的不符。顺便说一句,很喜欢吴其濬最后的一点抒情。
回想当初看到网上资料,自己觉得像是《救荒本草》的风格,也是草率了。《救荒本草》按体例有“救荒”项,一般有食用方法,不会在描述中直接写“乡人茹之”。
由此不得不(其实我对这种句式非常反感)说说对待网络资料的问题,其实也简单:首先网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要利用。其次是对网络信息要慎重,不能轻信,尽量多查几处。具体到我查对植物的经验,文字信息相对还好一些,图片资料的错误真是太多了。
回到稻槎菜这个名字,“槎”同“茬”,它的意思只不过是说这种植物在稻田里与收割了稻后余留的一截截残株生长在一起,这种景象我亲眼见过。本来可以写成“稻茬菜”,偏偏要用相对深奥的“槎”,这里又是植物命名者爱用生僻字的一例。我觉得像这样人为设置理解上的障碍完全没有必要,但也无可奈何。


补充:
2013年1月28日,写“青眼草木”系列到“黄瓜菜”。
按写到现在形成的习惯,先搜搜自己下载的《本草纲目》WORD版中有没有,结果有,全文如下: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黄瓜菜(《食物》)
【释名】黄花菜。
时珍曰:其花黄,其气如瓜,故名。
【集解】
颖曰:黄瓜菜野生田泽。形似油菜,但味少苦。取为羹茹,甚香美。
时珍曰:此菜二月生苗,田野遍有,小科如荠。三、四、五月开黄花,花与茎、叶并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数花,结细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野人茹之,亦采以饲鹅儿。
【气味】甘、微苦,微寒,无毒。
【主治】通结气,利肠胃(汪颖)。

但是看描述不是现在所说的菊科黄瓜菜,当然更不是百合科萱草属的黄花菜。
再看《植物名释札记》电子版(夏纬瑛,农业出版社,1990年),结果也有:(P225)

206.黄瓜菜
今之菊科植物,有黄瓜菜(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者,不知其为名因何取于“黄瓜”。
此种植物开黄花,嫩时可食。疑“黄瓜菜”即“黄花菜”之讹。

但是拉丁名明显不是现在所说的黄瓜菜[Para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Nakai],查《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却是稻槎菜。
猛然醒悟过来,《本草纲目》中的黄瓜菜也可能正是稻槎菜,其描述的生长期、生境、花期都符合,特别是形态,“小科如荠……花与茎、叶并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数花,结细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应该是稻槎菜的特征。但是李时珍说“其气如瓜”,我还没有注意闻过。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01 19:49:11 +0800 CST  
小卦好!
年关将近,事情多,“青眼草木”写得慢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03 21:45:54 +0800 CST  
0131、黄瓜菜
黄瓜菜,菊科(Compositae)黄瓜菜属(Paraixeris),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ara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Nakai

黄瓜菜是我较早就认识的植物,但很长时间不知道名字,只能称呼为“那种山上开黄花的菊科”。
说是较早认识,是因为金华的北山算是经常去,每年深秋时节(10月下旬左右),常见山上有几种开白花和黄花的植物,白花的是微糙三脉紫菀,黄花的有千里光,还有一种我觉得比较特别的就是黄瓜菜。

在山上,黄瓜菜常常形成小群落,一丛丛的黄花惹人注目。它的叶形有些特殊,尤其是茎中部和上部的叶,我的感觉是不像自然生长,倒像是按工业流程设计后在制造出来的。它们的花序在花开过之后,总花梗弯曲,舌状花干瘪缩成短柱状垂下,给我一种垂头丧气的观感。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我凭的一点植物分类知识和经验,只能从花判断它是菊科,属就不知道了。
记住这种植物之后,查来查去也没查出它的名字,自己拍过而不认识的植物很多,菊科对我来说又实在难区分,也就放下了。直到2011年11月在北山上再次拍到了它,在之江草木论坛请教,网友老蒋说是黄瓜菜。
查《中国植物志》,有黄瓜菜[Para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Nakai],图版也正是黄瓜菜无疑。奇怪的是《浙江植物志》中找不到黄瓜菜,连黄瓜菜属都没有,但《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与《中国植物志》一致。后来偶然在《浙江植物志》中查到:苦荬菜 Ixeris denticulata (Houtt.) Stebb.——Prenanthes denticulata Houtt.。这后面的斜体字是拉丁异名,可能《浙江植物志》把黄瓜菜与苦荬菜归并为一种了,但是图版却明显是另一种菊科植物,看形态描述,与我见到的黄瓜菜也不符。

《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都载有“黄瓜菜”,但其所指,似乎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黄瓜菜。《本草纲目》所指,可能是稻槎菜,《植物名实图考》则说“《救荒本草》黄鹌菜即此”。那么现在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03 21:56:31 +0800 CST  
谢谢成版!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08 22:36:15 +0800 CST  
0132、假福王草和毛枝假福王草
假福王草,菊科(Compositae)假福王草属(Paraprenanthe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araprenanthes sororia (Miq.) Shih

毛枝假福王草,(Compositae)假福王草属(Paraprenanthes),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araprenanthes pilipes (Miq.) Shih

2007年5月23日,我在安地汤店村四顾屏山路边凉亭外看见几株高大的博落回中间长着一棵同样高大的植物,叶子和博落回明显不一样,当时想可能是博落回属的其他植物吧。
回家上网查《中国植物志》、《浙江植物志》博落回属,全中国此属中除了小果博落回外没有第三种了,而浙江省只有属长一种,那么,博落回属是可能了。
6月9日,再到那地方去,这种植物似乎已经开过了花。
后来在某个论坛看帖时偶尔发现它可能是假福王草属的,而我首先感觉到的是植物名称也真是千奇百怪,不知有怎么个说法,想来还有真福王草吧?(查《中国植物志》果然有福王草,但《浙江植物志》无福王草属,只有假的。)隐约记得南明有个福王,曾短暂称帝,莫不成这名字还与他有关?
8月15日,在原生植物论坛请教,有专家(碧妍:高亚红)说是毛枝假福王草。查《浙江植物志》菊科假福王草属分种检索表相关部分如下:
1.叶片大头羽状分裂
2.茎及花序分枝光滑无毛;叶片顶裂片宽三角状戟形、三角状心形、三角形或宽卵状三角形…………………………………………………………………………2. 假福王草 P. sororia
2.植株上部及花序分枝被稠密的多节毛;叶片顶裂片大或稍大,卵形、椭圆形、宽三有状戟形、椭圆形或长菱形………………………………………………3. 毛枝假福王草P. pilipes
细细对照,自己见到是毛枝假福王草。

之后,2009年5月27日在永康倪宅、2010年5月12日在武义龙潭背见过假福王草属植物,但还没有见到它的花,具体的种定不了。


附记:
查看自己的照片时,发现2007年4月27日在新安江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边上见过假福王草属的植物了,细看照片,也应是毛枝假福王草。

以下两张照片都是毛枝假福王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08 22:42:43 +0800 CST  
0133、矢镞叶蟹甲草
矢镞叶蟹甲草,菊科(Compositae)蟹甲草属(Parasenecio),多年生草本。
拉丁名:Parasenecio rubescens (S. Moore) Matsuda(《浙江植物志》)、Parasenecio rubescens (S. Moore) Y. L. Chen(《中国植物志》)
别 名:蝙蝠草、牛芳草

2012年5月27日,经大风兄引介,参加了“行走金华”群到武义牛头山穿越牛活动,共约40人。跟随浩浩荡荡的队伍爬山,在我是第一次,对我来说,这样的行走太匆忙了。接近顶峰的时候,看到一种叶子有些像枫树叶的草本,大风兄说是蝙蝠草,当时我以为他说的是防己科的蝙蝠葛,断然说不是。后来还见到了叶子紫色的植株,已经有花序了,大致可以判断是菊科。
回家后自己查电子版《浙江植物志》,还是按着大风兄说的“蝙蝠草”这个线索查,一下子就查到了是菊科蟹甲草属的矢镞叶蟹甲草,也叫蝙蝠草。想想自己在山上的断然否定,实在惭愧。

到目前为止,我就只见过它这么一次。
2012年8月15日,在清凉峰十门峡景区见过一种跟自己感觉与矢镞叶蟹甲草接近的植物,可能是黄山蟹甲草。

蟹甲草这个名称大概是指叶形像蟹壳,但是加上“矢镞”大约是特指这种植物的叶形状像箭头,也看看也确实像。但是“镞”本义就是箭头,叫“镞叶蟹甲草”不是很好吗?没必要再加个“矢”字。原以为这又是从拉丁名种加词硬译过来的,不想一查“Rubescens”却是“变红色的”的意思。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1 22:36:09 +0800 CST  
前几天上了趟北山,拍到单叶铁线莲、金缕梅、匍匐南芥、檫木(居然已开过花了)、柃木属(隔药柃或微毛柃)、尖连蕊茶、宽叶老鸦瓣(二叶郁金香)等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1 22:40:53 +0800 CST  
@小卦I 620楼 2013-02-22 17:54:16
菊科蟹甲草,好象见过这样的叶子,没去往菊科方面想,现在知道它的名字了,以后拍到野生菊科我就先到这贴来查一下,青花瓷兄贴的这些和将要贴出来的太全面了。
-----------------------------
我所见过并且已经认识的植物,仅就浙江省而言也是很有限的,其他省份的则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全面是实在说不上。
据《浙江植物志》记录,浙江菊科植物种及变种共225种,我大约见过70种左右,还不到三分之一,而其中自己能写一点内容的又不到50种。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4 21:53:17 +0800 CST  
@清扬婉兮阿湄 623楼 2013-02-24 21:54:36
青花瓷元宵快乐!
-----------------------------
谢谢清版!
元宵快乐!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4 22:07:52 +0800 CST  
0134、台湾翅果菊
台湾翅果菊,菊科(Compositae)翅果菊属(Pterocypsela),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Pterocypsela formosana (Maxim.) Shih

大约从我在2005年对植物感兴趣并开始拍植物照片以来,就频频荒地里看到一种植物,它的叶给我的感觉很特殊,觉得叶的形状非常像古代武士的铠甲,灰绿色叶面上隐隐带有蓝色调。恍惚之中,我竟认为它是上古的植物。等到它开了淡黄色的花,是典型菊科的花。
在网上请教,最早(2005年)有人鉴定为山莴苣[Lagedium sibiricum (Llinn.) Sojak],自己也就以为是了。大约在2007年,自己查《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山莴苣属(Lagedium)只有一种,未记录浙江有分布,而《浙江植物志》中压根就没有山莴苣属(Lagedium)。后来又有人说是翅果菊,查《浙江植物志》,翅果菊又名山莴苣,可自己看来看去总觉得不是很像。更让我觉得微妙的是我拍到的这种好象没再见到其他人帖过,难道这种在金华广泛分布的植物其他地方却罕见?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我的观察到的来说,它常见于路边、荒地,具有一般杂草的习性,而且很可能是一种外来物种,这样的植物应该分布较广。
接下来在很长时间里,自己一直定不了种,2012年,又在一个专业的QQ群里请教,结果多人鉴定都说是台湾翅果菊,那种应该是了吧。不过,实话说,我自己查来查去觉得还是难确定到种,翅果菊属大致错不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4 22:08:41 +0800 CST  
害-虫好久不见了,新春快乐!
说起来我拍和辩认植物直接的动因就是因为在闲闲书话看到修竹兄和你拍的植物,还有你那个关于植物网站的帖。也算是慢慢积累吧,到现在认识的大约1000多种。

小卦兄好!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7 20:53:06 +0800 CST  
0135、千里光
千里光,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属(Senecio),多年生攀援草本。
拉丁名:Senecio scandens Buch.
别 名:千里及、千里急、黄花演、眼明草、九里光、金钗草、九里明、黄花草、九岭光、一扫光、九龙光、千里明、百花草、九龙明、黄花母、七里光、黄花枝草、粗糠花、野菊花、天青红、白苏杆、箭草、青龙梗、木莲草、软藤黄花草、光明草、千家药

我对千里光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回想起来,最早大约是先知道千里光这个名字,响亮中透出神奇,让我很是向往。
2005年11月13日,在金华傅村镇金三角开发区的野地里,第一次拍到千里光,请教后知道是它,但那时并无把握能认出来。
后来,每年都去爬爬山,发现在金华的山上,深秋季节有一种开黄花的植物,花期与野菊花差不多,但是花和叶明显和野菊不一样。在很长时间段内我一直未能确定道它就是千里光。
直到2009年冬天,自己查看过去拍的照片,并对照《浙江植物志》的描述,才把实物和名称结合起来,算是认识它了。
但是我居然在2012年12月5日才知道它是攀援草本。当时和L同学、Y先生一行去爬山,在山上先是看到一种植物爬在树上,已经有了白絮状的种子,我还以为可能是铁线莲属的某种,Y先生说是千里光。尔后见到了攀爬在树上有残花的植物,确定就是千里光。回家查《中国植物志》,千里的形态描述第一句就是:“多年生攀援草本。”
反思认识千里光的过程,大约当时看到花、叶就以为认识了,没有认真观察完整的植株形态,也没有好好看看植物志中的形态描述。

千里光的名字始见于苏颂《本草图经》,大约来源于它的疗效:明目。《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都做“千里及”。《滇南本草图谱》说:
“ ‘光’、‘明’义同,‘千’、‘九’音近,而‘及’、‘急’、‘芨’,并从一声转讹,以‘及’为正,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
我赞同这个说法。千里及符合它的特性,千里光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响亮但容易误解(至少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如此),不过叫习惯了也就成了通用名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7 20:58:03 +0800 CST  
@晨小染 630楼 2013-02-27 21:59:32
抱茎小苦荬,又知道一种常见野花的名字了,那个翅果菊看着也像常见,也不知道名字。
青花知道的好多。看到踏花有写野花出书的,你这个也可以了呢。
-----------------------------
菊科的植物有些比较难辩认,我虽然自觉还算审慎,但限于水平,发在这里的肯定也有错误。
认植物也就是一项爱好,慢慢地积累,知道的总是越来越多。
踏花里高手如云(低手当然更如云:)),我知道就有好几个人出过书的,我和他们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8 23:25:32 +0800 CST  
@墨酣 631楼 2013-02-28 18:54:05
青花好!
我会常来看你的,还有修竹。
:)
-----------------------------
墨酣好,新年吉祥!欢迎常来。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8 23:27:24 +0800 CST  
@害-虫 633楼 2013-02-28 21:23:33
青花兄这么长时间一直细心的观察植物,比害虫心静多了。我好久没有认植物了呢。
-----------------------------
我也不是一直都是保持着兴趣。去年拍的植物比较多一些,然后自己也早想着要整理一番,学一点植物知识。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8 23:30:02 +0800 CST  
0136、蒲儿根
蒲儿根,菊科(Compositae)蒲儿根属(Sinosenecio),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Sinosenecio oldhamianus (Maxim.) B. Nord.

2006年4月15日,我独自去爬金华罗店镇的狮子山,下山走入罗店村,在一户农家的墙沿水沟边,见到一种正开花的植物,鲜黄的花在春日的艳阳下辉煌夺目。叶子大的巴掌大,沿茎往上,叶渐小,都有明显的锯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蒲儿根,当时还不知道拍这种淡色的花必须用点测光,否则拍出来的花太亮(用摄影的术语来说是“过曝”),结果只有拍全部是花的照片才勉强可看。5月22日,在踏花行论坛请教后知道了名字,可是之后又忘记了了。
2007年,先是4月15日在金华北山的盘山公路边又看到了蒲儿根。接着4月26日,在新安江靠山的公路边看到成片的蒲儿根,密集的黄花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带给我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之后,分别在绿镜头和踏花行两个网站请教,这次终于算是记住了。
2009年5月4日,到金华安地镇,看到公路边有零星的蒲儿根在开花,那一带还算不上是山里。
2010年1月24日,在整理自己拍的植物照片时,发现《浙江植物志》中蒲儿根归入千里光属(Senecio),而《中国植物志》单独有蒲儿根属(Sinosenecio),再查《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有蒲儿根属(Sinosenecio)。具体的分类依据我是不懂的,我想还是应该按后两者的分类吧。
2010年4月17日,下班,和朋友HJ去安地镇里面里面,一直到琴坛。看到路边有较多的蒲儿根,基本上没开花。想像它们开花时一定很壮观。5月12日,到武义龙潭背。一路上看到很多蒲儿根,到了龙潭水电站的山脚下也是如此。到了山上,蒲儿根更多。5月21日,到汤溪镇九峰水库,看见蒲儿根还在开花。这时候我知道蒲儿根在金华一带应算是很常见的野生植物。
之后每年都能见到蒲儿根,一般是4月中上旬开花,花期持续到5月下旬。
2012年4月27日,在永康大寒山,我看到了迄今所见最为壮观的蒲儿根花海。

蒲儿根的名字来历不明,查了几本书都没有,在网上找资料也一无所得。《本草纲目》中倒是有“蒲儿根”,但那是指香蒲的根。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2-28 23:31:17 +0800 CST  
0137、续断菊(附:苦苣菜)
续断菊,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一、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Sonchus asper (L.)Hill.
注:用《浙江植物志》的中文通用名,《中国植物志》的中文通用名是花叶滇苦菜。

苦苣菜,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Sonchus),一、二年生草本。
拉丁名:Sonchus oleraceus Linn.

“论理我们早该彼此认识了。”钱钟书先生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中如是说。我觉得我和续断菊“论理”也是如此。因为事实上我见到续断菊的次数非常多,没有关注之前那些视而不见的情况不去说了,从2005年开始,我见到它实在太频繁了。可是我真正能认出它,特别能把它与苦苣菜区分开来,还是2010年的事。所以世上不论理的也不少。
从2009年冬天开始,到2010年的初春,我对单位里草坪上的几株菊科植物跟踪观察直到它开花结果,并在网上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一直到4月23日,根据《浙江植物志》苦苣菜属下分种检索表中苦苣菜与续断菊的区别,终于确定了它就是续断菊,同时也认识了和它同属的苦苣菜。具体的区别是:
1、一二年生草本,无匍匐根状茎;叶片长圆状宽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边缘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刺状尖齿;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瘦果倒卵形,扁平。
2、叶片不分裂、或羽状浅裂,边缘具密而不等的刺状齿,基部具扩大的圆耳抱茎;瘦果倒长卵形,纵肋间无横皱纹…………………………………………………2、续断菊 S. asper
2、叶片羽状深裂,边缘具刺状尖齿,基部具急尖的耳状抱茎;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纵肋间有横皱纹……………………………………………………………3、苦苣菜 S. oleraceus

之前因为不知道,所以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细微差别,属于“视而不见”。不过我看的只是叶片的分裂情况、叶基部抱茎部分的形态,并没有观察到瘦果的形态。
认识续断菊和苦苣菜之后,回想起来,之前很多次都已经看到过它们的幼苗它的花它的果实和种子,但由于自己的观察缺乏延续性,总似乎对它的不同生长时期里的印象有脱节,所以一直都不能确定是它。根据上述的区分方法,我观察到单位里的草坪上两种都有,续断菊更多一些。
但是之后的日子里继续观察,似乎叶基部抱茎的形状在同一株上也有不同,这让我有些傻眼了。迷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想到:会不会同属的这两种有杂交的情况出现?这似乎不是我能搞清楚的了。

续断菊在冬天发芽生长,基生叶平伏在地上,一般不分裂,叶缘有明显的锯齿,可能是因为寒冷,它的叶有时会呈紫色。到了初春,它们的茎向上生长,植株的样子比较粗犷。它们有些性急的(或者说是发育早的)在2月下旬3月初就开花了,它的花(头状花序)全部是舌状花,花瓣整齐地形成呈一个平面或中间微稍凹入(这一点在菊科里稍显特殊),在我看来有些过于整齐了,不过细看也自有它的美。4月是它的花期,随处可见的无数黄花喧嚣着它们的存在。到了5月,就能看到带有白色冠毛的种子了,我总觉得这种白色的绒球看上去不怎么洁净。有风的时候,种子会被冠毛带着随风飘去,再悄悄地降落。
我有许多次碰到有人指着续断菊、苦苣菜之类的东西问我是不是蒲公英。我估计他(她)大约认为果实白絮状的就是蒲公英了,我自己就曾经这样以为,殊不知对植物有些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菊科里这样子的实在是太多了。一般的情形是,在我说了不是之后对方就没兴趣了,我也就不再解释,兴趣这东西勉强不来。

在《中国植物志》里续断菊叫“花叶滇苦菜”,另标有别名“断续菊”。我觉得这样以地名命名非常没有道理:所谓“滇苦菜”的一个“滇”字就把地域给限制了,而实际上植物的生长往往并不受地域命名的严格限制,总会越出地名之外。由此展开说一下,许多以地方命名的植物的命名都是没有道理的,比如说植物学名中的“日本 japonicus”、“香港 hongkongensis”、“波斯 persica”。我自觉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但这种情形实在是让我不舒服。很多植物学名中有“日本 japonicus”的,实际上原产中国。学名中有“香港 hongkongensis”的,很多是原产中国大陆的。而学名中有“波斯 persica”的最大冤案可能就是桃了,居然是“Amygdalus persica”!分析一下:有“日本 japonicus”的,可能是日本的植物学家发现并命名的,或者是在日本发现的,当然也有原产日本的;有“香港 hongkongensis”的,我想与香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有很大的关系,而很多植物学家是英国人,可能有很多植物是发现人在香港发现的。具体到桃的拉丁名“Amygdalus persica”,我想可能是在古代桃由中国传入波斯,后来植物学家在波斯“发现”这种植物并命名了。说到底,还是某个时期内(或者长期以来)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与缺乏。当然,也有很多种加词是“中国(China、Chinensis、Sina、Sinensis或Sinicus)”的植物。
无可奈何的是,现在的国际植物命名规范允许以地名命名。
基于上面说的,我还是喜欢“续断菊”这个名字,不过查来查去找不到出处,也许是因为和川续断有些像,还是有“续断”的功效?

顺便说说“苦菜”。
《诗经?唐风?采苓》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邶风?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的都是苦味的可食用植物,至于原植物是什么,恐怕已不可考。《神农本草经》亦有苦菜,列为上品,但没有形态描述,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在我看来比较离谱的是陶弘景说“似茗”(不过他也没有肯定说是),我觉得也同样不可考。
《救荒本草》中有苦苣菜和苦荬菜,描述得比较清晰,并有较精确的图谱,看上去倒是现在苦荬菜属或小苦荬属的植物。
《本草纲目》则把苦苣菜和苦荬菜归并为苦菜。李时珍描述道:
“苦菜即苦荬也,家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也。春初生苗,有赤茎、白茎二种。其茎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胼叶似花萝卜菜叶而色绿带碧,上叶抱茎,梢叶似鹳嘴,每叶分叉,撺挺如穿叶状。开黄花,如初绽野菊。一花结子一丛,如茼蒿子及鹤虱子,花罢则收敛,子上有白毛茸茸,随风飘扬,落处即生。”
我觉得可能是苦苣菜属、苦荬菜属或小苦荬属的东西,更接近苦苣菜或续断菊。
《植物名实图考》有苦菜和滇苦菜。吴其濬在“苦菜”条下有大段议论,大致是针对名称而言,我还没有完全看懂,其描述和图谱则,则像是苦荬菜属;而滇苦菜图谱非常像苦苣菜或续断菊。
《中国植物志》和《浙江植物志》中都没有中文通用名为“苦菜”的植物。现在一般说的苦菜,大约包含了菊科苦苣菜属、苦荬菜属、小苦荬属等的多种,另外败酱也被称为苦菜,它可是败酱科的科长大人。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3-04 21:08:33 +0800 CST  
@林音谷lyg 639楼 2013-03-04 21:56:42
喜欢喜欢很喜欢。平实自然真实。
-----------------------------
谢谢!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3-05 22:52:00 +0800 CST  
@小卦I 640楼 2013-03-05 16:31:02
前几天我也拍到了续断菊,就是花叶滇苦菜, 叶子羽状深裂刺很多,查了下就是续断菊,苦苣菜没拍到过,没法比较,以后再找找看,同时见过这两种就容易区别了。
-----------------------------
叶羽状深裂,按说是苦苣菜。叶基抱茎处的耳状的形状特征可能更明显一点。
楼主 青花瓷  发布于 2013-03-05 22:54:02 +0800 CST  

楼主:青花瓷

字数:683

发表时间:2012-07-12 07: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2 13:17:13 +0800 CST

评论数:2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